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共14篇)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 篇1
1化学与生活★★★☆1.(四川)下列物质中,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污染物是
A.N2
B.SO2
C.CO2
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
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
D.CO 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2.(四川)下列家庭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B...
.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3.(四川)下列“化学与生活”的说法不正确A.硫酸钡可用于钡餐透视B.盐卤可用于制豆腐...的是
C.明矾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D.醋可用于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4.(四川)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5.(四川)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B.关停小火电企业 C.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
6.(2011江苏高考)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
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②④⑤
7.(2011浙江高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
Bdcad bcada abc☆表示难度 ★表示出现频率 1
8.(2011福建高考)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9.(2011山东高考)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B.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现象,不属于胶体
10.(2011天津高考)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应用正确的是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到达水果保鲜的目的 B.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剂 C.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彻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D.天然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
11.(2011重庆高考)“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旨的是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 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
12.(2011上海高考)下列离子在稳定人体血液的pH中起作用的是
A. Na+B. HCO3-C. Fe2+D. Cl-
13.(2011上海高考)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6CO2+ 6H2OC6H12O6+ 6O2
可知碳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关于用二氧化碳生产肥料的评价正确的是
A.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抑制农作物营养平衡 B.加剧地球温室效应,促进农作物营养平衡 C.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促进农作物营养平衡 D.加剧地球温室效应,抑制农作物营养平衡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 篇2
知识不等于能力, 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能力。知识是能力的源泉, 丰富了知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反过来, 提高了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呢?
一、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 着力于基础的教育, 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 而大搞“题海战术”, 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使学生负担过重, 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安邦先生在《全面的化学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一文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 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解决化学问题, 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以发展, 故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 发现“新”现象, 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 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 , 采用多种启发方式 (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要使各种不同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就必须立足“双基”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主线、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即“双基”) 为载体。没有正确的知识就谈不上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没有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的。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其学习方法的指导, 着力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不单单是为了应付高考, 而是掌握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它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三、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要想将知识顺利地转化为能力, 那就绝不能让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失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 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 快点掌握, 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们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食物囫囵吞咽下去, 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 以后就生起病来, 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毛病。正确的知识通过能力的训练可以转化为能力, 能力又可以丰富正确的知识, 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将正确的知识变为真正的有用的可靠知识。再用这个被能力丰富了的知识去再一次指导实践 (再次能力训练) 又会产生第二次飞跃———使知识变为更可靠更有用的创新知识。这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的。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世人关注, 从媒体热炒的“状元”身上我们不难发现, 如今高考能够取得不俗成绩的, 都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在如今的高考中并不占优势, 透过这个现象能让人们明白, 死抱着“题海战”“、疲劳战”不放已远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注重能力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将是时代主流, 势不可挡。无论从整体看, 从个体看还是从高考命题看, 升学竞争实际上已是全面素质的竞争。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束缚, 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立足“双基”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已经是当今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我们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摘要:从近年来的理综化学高考命题“实施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趋势, 分析探讨化学教学重心由注重知识传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策略。指导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化学,知识,能力,转化
参考文献
[1]戴安邦.全面的化学教学和实验室教学[J].大学化学, 1989, (1) .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知识与生活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54-01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可见,初中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把生活和化学加以联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知识变得具体而亲切。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合理地遵循化学规律,可以美化生活、丰富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化学这门学科,而化学的发展又使生活的品味不断提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1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是“可信”和“亲切”的。只有这样的情景,学生才能充分信任并有热情,而初中化学内容的展开恰好是从生活中常见而又重要的事物开始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探究,不但教师教得轻松。而且会使学生因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化学的兴趣自然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从“喝汽水为什么会解渴?”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菜窖中的二氧化碳引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从二氧化碳灭火器引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在学习硫酸时,可以通过硫酸用途、浓硫酸毁容报道等学生熟悉的视频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不但能使学生摆脱对硫酸的恐惧,而且能使学生熟悉使用硫酸应当注意什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再比如学习原子、分子的知识时,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微粒之间有间隔,笔者就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装了一筐花生,再装同样体积的一筐米,然后将米和花生混合,最终总体积是否等于原来两筐体积之和呢?根据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就容易理解“微粒之间有间隔”这一抽象理论。生活中不缺乏化学知识,缺乏的是发现化学知识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将其设计成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真的有用,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对化学的学习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外探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主阵地。社会是运用知识与能力最终的用武之地。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生产生活有紧密联系,如果能将课堂内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课内学习活动,课外探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场所。例如,学习了合成材料之后,学生知道了日常生活中的塑料有的是聚乙烯,有的是聚氯乙烯,而聚氯乙烯塑料有毒,是不能包装食品的。课后,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回家后研究自己家的塑料制品哪些是聚乙烯?哪些是聚氯乙烯?如何区别它们?学完了混合物中质量分数的计算后,让学生回家计算家中的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再比如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品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和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布置课外探究,目的并不是看学生完成的多么完美、准确,而是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促使学生创造条件去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出不足、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进一步巩固课内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3 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家庭小实验就是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化学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利用家庭小实验去探索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体事例如下:
(1)自制化学电池的实验。
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铁片,形成原电池,用音乐卡上的小喇叭检测电流的形成。
(2)根据羊毛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燃烧时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初步区分羊毛织物和化学纤维织物。
(3)利用食醋巧除家中烧开水的壶和盛放开水的暖瓶中的水垢。
(4)用生石灰除去鞋子内的异味。
通过这类小实验,以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正如一位学生在笔记里写道:“我们从家庭实验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很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学习化学一定要自己动手动脑去做才可以真正领会到其中的乐趣和奥妙之处。”学生通过做家庭小实验不但理解了概念,掌握了物质的性质,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4 结合社会热点,布置课外调查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甚至干活、聊天都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就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增长知识。笔者让学生在假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如什么是白色污染?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出台“限塑令”?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何要推广使用无铅汽油?毒品又是什么东西?什么是赤潮和水华?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燃料是什么?飞船中有哪些金属?化雪盐的成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找到答案。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发展的优良素养。
当前的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要增强学习的应用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中考命题时也把习题知识性转变为知识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顺应了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理论应有的价值,使化学科学更有生命力。但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能从社会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而不是像传统化学课程那样仅局限于化学学科本身。
生活与化学知识竞赛试题 篇4
1.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标记的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2C互为同位素
2.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25 53I治疗肿瘤。该同位素原子核内的中子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72
B.19
C.53
D.125 3.1999年美国科学家从火星着陆器带回的火星地样中分离出几种新元素,并预测出该星体上可能存在原子核较大的原子。倘若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9,请推算此元素在周期表
(n1)2(n2)2中的周期数。已知,第n周期元素个数为(整数):或。
22A.7
B.8
C.9
D.不能确定
4.VCD光盘上的光记材料有多种,其光记原理为:在激光照射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而记录储存信号。碲的某种化合物是常见的一种VCD光记录材料,下列关于碲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单质碲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
B.T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VIA族 C.H2TeO4的酸性比H2SeO4强 D.H2S比H2Te稳定
5.材料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就没有现代光通讯:
A.光导纤维
B.半导体
C.橡胶
D.化纤
6.新华社1999年11月17日电,在兰州召开的一次能源地质国际研讨会上传出讯息:“可燃冰”将帮助人类摆脱日益临近的能源危机。“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可释放出20m3的甲烷气体。由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燃冰”将成为人类新的后继能源 B.“可燃冰”是水变油,属于化学变化
C.“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清洁卫生等优点 D.青藏高原的冻土层可能存在“可燃冰”
7.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是: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 8.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9.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A.K
B.Ca
C.Na
D.Fe 10.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入吸收剂,并测定其电导的变化,这种方法可以测定空气中污染 物的含量。如测定硫化氢,用硫酸铜溶液吸收,可测定很大浓度范围的硫化氢,但电导变化不大;用溴水吸收,仅适用于低浓度范围,但有很高灵敏度。现要兼顾吸收容量和灵敏度,测定空气中Cl2的含量,则最好选用的吸收剂是:
A.KI溶液
B.溴水
C.Na2SO3溶液
D.NaOH溶液 11.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A.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铅污染环境
D.铅资源短缺
12.“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等商品作为日常饮用水,因缺少某些成分而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你认为在制备上述商品饮用水时至少还需要添加的微量物质是: A.钙和镁的碳酸氢盐
B.含碘酸盐的食盐 C.漂白粉等消毒剂
D.小苏打 13.有关钾肥的正确说法是:
A.钾肥主要是多种钾盐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SO4
C.钾肥都是速效肥料
D.雨天使用钾肥可提高钾肥使用效率 14.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CO2逐年增加,对此最担心的是: A.会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供人类呼吸 B.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 C.会使人体吸进大量CO2损害健康 D.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
15.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氟氯烃(“氟利昂”等)。科学家呼吁人类要重视对臭氧层的保护。臭氧层中,臭氧对人类的有益作用是:
A.吸收CO2
B.补充O2
C.吸收红外线
D.吸收紫外线 16.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17.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食品 B.含有叶绿素的食品
C.在加工和包装上干净、卫生的食品
D.在原料生产、加工各工序均为安全、无污染的食品 18.绿色化学的目标是: A.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高考化学常考的知识点 篇5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二、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高考化学的易错知识点总结 篇6
辨析KW与温度有关,25 ℃时KW=1×10-14,但温度变化时KW变化,c(H+)和c(OH-)不能再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常错点22 错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水电离出的c(OH-)和c(H+)也不相等。
辨析 由水的电离方程式H2O==OH-+H+可知,任何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和c(H+)总是相等的,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常错点23 酸、碱、盐溶液中,c(OH-)或c(H+)的来源混淆。
辨析(1)酸溶液中,c(OH-)水电离=c(OH-)溶液;
碱溶液中,c(H+)水电离=c(H+)溶液。
(2)盐溶液中,若为强酸弱碱盐,c(H+)水电离=c(H+)溶液;
若为强碱弱酸盐,c(OH-)水电离=c(OH-)溶液。
常错点24 错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辨析 Ksp和溶解度都能用来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但是只有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直接用Ksp的大小来判断其溶解度的大小;若是不同的类型,需要计算其具体的溶解度才能比较。
常错点25 错误地认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辨析 判断原电池的电极要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具体反应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如在Mg—A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而在Mg—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Al作负极,因为Al可与NaOH溶液反应,Mg不与NaOH溶液反应。
常错点26 在电解食盐水的装置中,错误地认为阳极区显碱性。
辨析 电解食盐水时,阴极H+放电生成H2,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OH-浓度增大,阴极区显碱性。
常错点27 错误地认为钠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在适量或少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
辨析 钠与氧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将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
常错点28 错误地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变化,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不发生反应。
辨析 钝化是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铝、铁等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如果加热氧化膜会被破坏,反应就会剧烈进行。所以钝化是因发生化学变化所致;铝、铁等金属只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加热时会剧烈反应。
常错点29 错误地认为,金属的还原性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有关。
辨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的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即与化合价无关。
常错点30 错误地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辨析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常错点31 错误地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辨析 虽然两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常错点32 错误地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辨析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常错点33 错误地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辨析 苯酚的电离能力虽比碳酸弱,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强,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常错点34 错误地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辨析 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常错点35 错误地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
辨析 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
常错点36 错误地认为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
辨析 高分子化合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几万到几百万;二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各个分子的n值不同,无固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而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固定的,一般在几百范围内,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常错点37使用试管、烧瓶加热液体时,忽视对液体量的要求,所加液体过多。
辨析 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3(1)。用烧瓶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1)。
常错点38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记错药品和砝码位置,称量NaOH固体时,误将药品放在纸上。
辨析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是左物右码。称量NaOH固体时,应将NaOH放在小烧杯内或放在称量瓶内。
常错点39混淆量筒和滴定管的刻度设置,仰视或俯视读数时,将误差分析错误。
辨析 量筒无“0”刻度,且刻度值从下往上增大,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从上往下增大。观察刻度时相同的失误,误差相反。
常错点40混淆试纸的使用要求,测pH时误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应用分析 篇7
1 关于酒精和药物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某种疾病,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病方式。但是药物的食用需要注意不少的安全事项。服用抗生素期间,或者在服用后较短的时间内饮酒,容易引起致命的不良反应,导致心脏衰竭。这是一个严重的用药安全隐患,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安全问题,在化学上,这是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是一种催化剂,主要应用于橡胶的硫化。如果接触了这种物质之后,再接触酒精,就会使人出现头痛、恶心、胸闷气短以及面部潮红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比如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1]。除此之外,像甲硝唑、酮康唑等药物也会产生这种类似的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主要原理是,乙醇进入人的身体之后,会通过身体里的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成乙醛,之后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成乙酸。在这过程中,如果乙醛在人的身体内部堆积,就会使其产生不适的症状,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哪怕接触的乙醇很少,也会使乙醛在身体内堆积造成不良反应。对于敏感的人,就算只是用酒精涂抹皮肤也会出现这种不良反应。有些喝酒脸红的人,也是这种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吃了药,一定不能喝酒。
2 关于香烟
我们都知道,香烟对人体是有害的,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危害的缘由。用化学知识就能够轻松解释。通过化学的分析,能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香烟的危害性,从而保护身体,戒除香烟。在人们吸烟的过程中,香烟会产生多种有害的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对二手吸烟者造成影响。香烟点燃后,会产生尼古丁类物质,尼古丁具有挥发性,气味刺激,能够麻醉人体的中枢神经,过量的尼古丁会造成呕吐、晕眩甚至中毒死亡[2]。还会产生氰化物、氨类以及重金属毒性物质。香烟烟气中存在氰化物,它具有纤毛毒性,而且是无色气体。在烟雾中,有辐射离子,这种辐射离子能够杀死人体的细胞。在燃烧中,烟还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具有毒性,不溶于水,而且无色无味,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大量的一氧化碳降低了血红蛋白和氧气结合的能力,让人产生气喘、呕吐、憋闷等反应。除此之外,香烟在燃烧中还会产生氮化物、醛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其他的放射性物质等,其中放射物质可以致癌,甲醛和酚类化合物可以加速癌变。因此,吸烟容易出现冠心病、高血压、肺癌、心肌梗塞等疾病。
3 关于醋和盐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食用醋,醋是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在化学中成为乙酸。醋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在制作肉菜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醋,能够促使骨头中的磷脂和钙软化,溶解在汤里,促进人们对这些营养的吸收。蔬菜中加入醋,能够避免维生素被破坏,很好地保护维生素,而且使味道更加鲜美[3]。醋有杀菌的作用,尤其是肠道内的痢疾性病菌。在流行性感冒多发的季节,可以在室内煮醋,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人体胃中的胃酸液分泌过少,容易出现萎缩性胃炎,可以经常食用醋,能够辅助治疗。如果不知道如何保养皮鞋,可以滴一滴醋,保持皮鞋鞋面光亮。醋酸与金属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恢复光泽,如果要消除金属容器里面的污垢,可以用醋煮沸或者浸泡。
盐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之一,从化学上来说,盐不仅有调味的作用,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它在人的身体里能够跟多种元素发生反应,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里的电解质平衡。对控制身体里酸碱的平衡,以及血液的正常流通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辅助机体内的神经适应水平。氯化钠和氯化钾可以调节血液的粘稠度。除此之外,盐对治疗喉咙,维持口腔健康有重要作用。人体内甲状腺的生理作用必需用碘,碘在人体里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通过甲状腺形成甲状腺激素。通过食用含碘的盐,满足了身体对碘的需要。如果缺乏碘,就会造成生理功能异常的现象,出现一系列疾病。
总之,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充分利用化学知识,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解决一些生理上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学习化学知识,做好化学实验,要积极观察生活,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昱先.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大科技,2015(3).
[2]吴岩.浅析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27):172-172.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篇8
关键词:生活;化学知识;体会
中图分类号:O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64-0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有效引导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本人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1日日相伴的化学品——食盐、碘化合物
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就是氯化钠,这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但是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增加食物的味道,它是人体组织的一种基本成分,对保证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活动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Na+和Cl-在体内的作用是与K+等元素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错综复杂。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以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的酸碱平衡。Na+与K+、Ca2+、Mg2+还有助于保持神经和肌肉的适当应激水平;NaCl和KCl对调节血液的适当粘度或稠度起作用;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此外,适当浓度的Na+、K+和Cl-对于视网膜对光反应的生理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在实验室中是重要试剂;在食品和医疗上,它们又是重要的养分和药剂,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 mg~20 mg,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人体内的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生理作用通过形成甲状腺激素而发生。因此,甲状腺素所具有的生理作用和重要机能,均与碘有直接关系。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
2人生五味子之一 ——醋(酸)
醋的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3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①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因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②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
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③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④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⑤醋可以作为预防痢疾的良药。痢疾病菌一遇上醋就一命呜呼,所以在夏季痢疾流行的季节,多吃点醋,可以增加肠胃内杀灭痢疾病菌的作用。⑥醋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漫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⑦擦皮鞋时,滴上一滴醋,能使皮鞋光亮持久。⑧铜、铝器用旧了,用醋涂擦后清洗,就能恢复光泽。⑨杀鸡鸭前20min,给鸡鸭灌一些醋,拔毛就容易了。⑩衣服上沾染了水果汁,用醋一泡,一搓就掉。○11用醋浸泡暖水瓶中的水垢,可以达到除垢的目的。○12夏天毛巾易发生霉变而出异味,用少量的醋洗毛巾就可以消除异味。
3自愿吸食的毒药——香烟
从化学角度介绍一下吸烟过程中产生有害成分的结构、性质及危害。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①醛类、氮化物、烯烃类,这些物质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②尼古丁类,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③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这些均属毒性物质。④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⑤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⑥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
4学习的助手——笔
4.1铅 笔
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当掺入粘土较多时铅笔芯硬度增大,笔上标有Hard的首写字母H。反之则石墨的比例增大,硬度减小,黑色增强,笔上标有Black的首写字母B。
4.2圆珠笔
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调制而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入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使用。
4.3钢 笔
笔头用各含5%~10%的Cr、Ni合金组成的特种钢制成的笔。铬镍钢抗腐蚀性强,不易氧化,是一种不锈钢,该种笔的抗腐蚀性能好,但耐磨性能欠佳。
5生活中得力助手
5.1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下面向您介绍几种常见污渍简易的除去方法:①汗渍:方法一:将有汗渍的衣服在10%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然后再用肥皂洗涤。方法二: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汗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②油渍:在油渍上滴上汽油或者酒精,待汽油(或酒精)挥发完后油渍也会随之消失。③蓝墨水污渍:方法一:在适量的水中加入少量的碳胺[(NH4)2CO3]和少量的食用碱[Na2CO3或NaHCO3],搅拌溶解后,将有蓝墨水污渍的衣服放在里面浸泡一会,然后反复揉搓。方法二:将有蓝墨水污渍部位放在2%的草酸溶液中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洗涤剂洗除。④血渍:因血液里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热则不易溶解,因此,洗血渍不能用热水。方法一:将有血渍的部位用双氧水或者漂白粉水浸泡一会,然后搓洗。方法二:将萝卜切碎,撒上食盐搅拌均匀,10min之后挤出萝卜汁,将有血渍的部位用萝卜汁浸泡一会,然后搓洗。
5.2水壶巧除垢
将空水壶放在火上,烧干水垢的水分,看到壶底水垢有裂纹时,将壶迅速取下放到冷水中,壶底水垢因热胀冷缩而脱落下来。
在烧水的壶中放一团口罩布,水垢会被口罩布吸附,壶上就不易结水垢了。
烧水的壶中有了水垢,可放入一些醋,再加水,烧开一会儿,水垢可除去。
用铝壶烧水时,放一小勺小苏打,烧沸10 min,水垢可除去。
5.3快速膨胀馒头
在面粉中加入适当的白醋(CH3COOH)和苏打(Na2CO3)使之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膨胀,松软可口。化学反应请大家想一想?
此外,通过高中化学理论中,还可鉴别“真丝”与“人造丝”,鉴别真假金银、食品中的防腐剂、酒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今后,让我们继续为“高中的化学理论在生活中应用”累积知识。
Chemical Knowledge Around us
Zhao Xiaogang
Absrract: Chemi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life. We can learn many chemistry knowledge from our daily life. In this way the students may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their interests for chemistry will increase .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9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C、O2C、OHC、SO42C…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 篇10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 篇11
关键词:化学;元素化合物;综合推理;归纳;结合;能力
为了以后的教学顺利进行,现把我们多年来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复习方法归纳如下:
一、回归教材,抓好每个知识点的落实
课本是最好的资料,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要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共同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抛开课本搞专题复习,无异于缘木求鱼,很难获得好的复习课效益。
二、提高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推理能力
(1)元素化合物与基本理论的结合
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但有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复习时要以化学理论统领元素化合物知识,即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根据物质结构理论,可以先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应用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的递变性规律,推断其他元素的性质特点等。因此,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抓好各部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的整合。
(2)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注重将课本演示实验演变成探究实验的考查,这类试题主要涉及物质成分的探究、反应原理的探究和实验改进的探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探究性学习也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平时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利用课本中的反应原理,设计有关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复习元素硫的转化中,要求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掌握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性质,归纳出硫化氢、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使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的复习有机地整合。另外,氮族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也相似。
(3)元素化合物与化学计算的结合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速率、平衡常数等相关知识的化学计算贯穿始终,化学计算可以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只有清楚物质性质,才可能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明确各种计量间的关系。
三、设计无机框图推断,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推理能力
根据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设计无机框图推断题十分必要,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涵盖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无机框图推断题的解法的关键是找准“题眼”。主要的环节有:(1)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文字说明。(2)找解题突破口。①寻找特征反应和现象;②从反应类型方面找。试题往往没有明显的突破口,而是几种元素、化合物都可能符合题意的转化关系,可利用转化关系大胆尝试。(3)验证。将所得结果代入框图,看是否符合在框图中的变化关系。在答题时应注意:①要求答名称,还是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等;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结论等。
四、重视典型例题、高考真题的使用
在元素化合物复习的过程中,要精选试题。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针对性讲评;讲思路要突出找题眼突破;讲方法要讲基本思路、常规解法。另外,高考化学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如,PM2.5、雾霾、食品安全等。这些试题以现实生活实例或现代、经典科技为载体,以材料新、情景新等特点来凸现能力素质的考查。我们要学以致用,在新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金龙.新课程理念下高考理综化学复习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 篇12
总体来说,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 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 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 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 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 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 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 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 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 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 (简称:新课标) 。目前, 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 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 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 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 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 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 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 但是, 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 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 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 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 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 作为难点讲解, 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 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 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 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 拓宽了酸、碱的定义, 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 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 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 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 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 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 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 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 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 教师边做边讲,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 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 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 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 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 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 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 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 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 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 讲解实验的重难点, 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原理, 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 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 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 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 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 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 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 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 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 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进行分层次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摘要:药学类专业的化学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对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 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
关键词:大学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22) :106.
[2]黄双路, 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4) :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1) :5-6.
[4]罗群兴, 廖婉莹, 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 2011, 32 (7) :20-22.
高考化学知识点冲刺复习 篇13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Be,N,P,Mg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离能的应用
①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如:②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③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对角线规则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框架 篇14
(2)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 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高温) 2Cu + CO2↑
(5) 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6) 氧化物的反应
a)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b) 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c) 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d)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e)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7) Na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 钠在空气中燃烧:4Na + O2 = 2Na2O
b) 钠与氧气反应: 2Na + O2 △ Na2O2 过氧化钠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d)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e) 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8) Fe及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 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高温=F3O4 + 4H2↑
b) 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c)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d)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e) 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f) 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g) 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h) 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i) 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
1.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
正确,银氨溶液久制易生成Ag3N极为易爆
2.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
正确
3.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
错误,PH试纸不润湿
4.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
正确
5.为防止挥发,浓氨水、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
错误,漂白粉不易挥发但易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6.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错误,先用干燥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7.一支25mL的滴定管中,液面所在刻度为12.00,则其中所盛液体体积大于13.00mL
正确
8.准确量取25.00mL的KMnO4溶液,可用50mL碱式滴定管
错误,应用酸式滴定管
9.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正确
10.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
(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测定溶解度(溶液)、制乙烯(反应液)、硝基苯(水浴)、苯磺酸(水浴)、酚醛树脂(沸水浴)、乙酸乙酯制备(直接加热)、水解(水浴)、糖水解(水浴)
11.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的速度
错误,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变化
12.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
错误,左物右码
13.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密封,加热试管,溶液变红色,冷却后又变无色。确定溶液成分
应为SO2+品红溶液
14.只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己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
正确,浓溴水
15.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通常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由橙变黄
错误,通常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16.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
错误,应该使用渗析
17.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预先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正确
18.试管、蒸发皿、坩埚、锥形瓶等仪器均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错误,锥形瓶应当隔石棉网微热
19.所谓硅胶,即硅酸胶体。硅胶变色为物理变化错误,硅胶为nSiO2?mH2O
硅胶变色是化学变化,由于其中CoCl2的水合分子量不同而颜色不同 [CoCl2?H2O(蓝色)CoCl2?6H2O(红色)]
20.饱和纯碱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渗析法分离油脂皂化所得的混合液
【高考化学与生活的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总结08-22
高考化学必背要点知识点05-30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要点06-30
化学知识与生活05-08
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07-18
重庆化学高考07-10
高考化学方法09-24
化学高考试题05-19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