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2024-05-22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精选7篇)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篇1

摘要:本文依据考纲要求, 结合人教版教材, 分析2008—2012五年海南省高考试题必做有机题, 并制定出具体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海南高考化学试题,必做有机题,应考策略

自从2007年课改后, 连续6年海南高考化学试题必做题有一道比较固定的题型也就是每年肯定有一道必做有机题, 看出有机物的重要性。 印象当中必做有机题有时会比较难, 可能是当年那份高考试题的难点之一, 比如2008年、2010年、2012年的必做有机题。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试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 我专门研究了2008—2012五年的必做有机题。

(2008年)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烯烃被酸性KMn O4溶液氧化 (给出信息) 、醇被酸性KMn O4溶液直接氧化成羧酸, 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还涉及了烯烃和Br2的加成反应、醇与钠的反应, 还有同分异构体知识的考查。

(2009年)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烯烃被碱性KMn O4溶液氧化 (给出信息) 、烯烃分别和H2、Br2的加成反应、烯烃的加聚反应、芳香烃苯环和H2的加成反应。

(2010年)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乙烯分别和氯水、氯气的加成反应、的水解反应, 还涉及了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环氧乙烷和HCl的加成反应、乙酸的酯化反应, 还有同分异构体知识的考查。

(2011年)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 (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乙烯和H2O的加成反应、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和水的反应, 还考查了乙醇酸性KMn O4溶液直接氧化成乙酸、羧酸的酯化反应, 还有同分异构体知识的考查。

(2012年)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乙烯和Br2的加成反应、溴乙烷的分离提纯。

也就是说海南省的必做有机题这五年主要考查了烯烃被KMn O4溶液氧化 (酸性、碱性条件下, 给出信息) 、烯烃和H2、H2O、Br2、氯水等的加成反应、烯烃的加聚反应、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等, 还考查了芳香烃的苯环和H2的加成反应、醇被酸性KMn O4溶液直接氧化成羧酸、醇与钠的反应、羧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同分异构现象等。

我又好好阅读了考纲, 考纲中对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应用做了如下要求:

1.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2.了解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3.了解同分异构现象。

4.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 了解乙烯、 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5. 知道乙醇、 乙酸、 糖类、 油脂、 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能举例说明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加成、取代、 酯化反应的特点; 知道简单的加聚反应。 ……

阅读完我再对照海南省的必做有机题这五年主要考查的内容, 看出了海南省这五年的必做有机题。

一、依据考纲要求

比如这五年主要考查的烯烃被KMn O4溶液氧化 (酸性、碱性条件下, 给出信息) 、烯烃和H2、H2O、Br2、氯水等的加成反应、烯烃的加聚反应、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芳香烃的苯环和H2的加成反应就是依据考纲的第4条, 而其中乙烯和氯水的加成反应, 以及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由于山东版教材中没有介绍, 我原来认为是超纲的, 但细看了考纲之后再阅读了人教版教材后才意识到乙烯和氯水的加成反应、乙烯与氧气反应生成环氧乙烷等都属于乙烯在化工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或者说这两个知识点的考查是依据第4条的第二点来考查的, 因此并不超纲。

再比如2009年考查的苯乙烯的加聚反应, 就是依据第4条的第二点和第6条的第2点;考查醇被酸性KMn O4溶液直接氧化成羧酸、醇与钠的反应、羧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是依据第5条的第1点。

二、紧密结合人教版教材

我认为要做好必做有机题, 要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考纲要求先做好性质和用途的复习

首先, 我们一定要依据考纲做好重要性质的复习, 考纲中对于一些重要物质还强调要了解它们的重要应用, 我们一定要结合性质多了解它们的重要应用并且做好归纳总结, 比如乙烯除了能和水反应制得乙醇外, 还能和氯水等制得环氧乙烷、还能和氧气在Ag的催化下反应生成环氧乙烷, 而乙烯和氧气要是在另一些合适催化剂 (如Pd Cl2-Cu Cl2) 下还能反应生成乙醛, 这也是工业上的重要应用, 要注意对比, 并且这几年必做有机题还没考到, 要注意。

2.注意结合多个版本的教材做好对比补充

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高三复习都要注意了解不同版本的教材所介绍的内容的异同, 特别要注意人教版的教材, 当然主要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差别的往往是一些了解的内容, 但有差别的地方, 我们还是要注意对比补充。 若事先让学生对一些反应有所了解, 则应用起来就会觉得简单得多。

三、注意分析海南高考题做出具体的复习策略

通过分析这五年高考题我们已经发现, 这五年必做有机题每一年都考查到了烯烃, 而醇类和羧酸有时会考到, 但一般只考查基本性质, 考查的难点主要在烯烃, 这是由于必修学习的有机物比较少, 因此烯烃是重要内容, 糖类、油脂、蛋白质由于比较复杂且在选修中还要深入学习, 几乎不涉及。 我们复习时重点要放在烯烃、醇类和羧酸, 当然别的知识点没考过的也要注意, 比如芳香烃, 性质也比较简单, 也适合在必做题中考查, 而这几年就考了一次苯环和H2的加成, 也有可能考查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但重点还是要放在烯烃。 两个版本的教材上烯烃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几乎都考到了, 有可能考查一些新的内容, 当然可能以信息题的形式考查, 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烯烃的另外一些重要性质。

我把我分析高考试题和考纲的收获告诉了学生, 当学生看到考查的物质比较简单, 只不过有些性质、用途不了解才造成有一定的难度。 而有机基本知识方面比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有机物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永远是重点, 一定要注意突破。 最后我和学生实施了上面所说的那三点应考策略, 希望在最后的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任志鸿, 等.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供海南省使用)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篇2

一、时间、笔和草稿纸

先说这三个词,是因为它们属于一个人的习惯问题。而习惯是要靠平时养成的,之所以先说,当然是希望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尤其是考前的模拟训练中,就要十分注意这三个词,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语文考试150分钟,通常用在作文上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好能在一小时之内。这一小时应该这样安排:用10分钟审题构思,后面预留5至10分钟检查修改,那么正式写作就是35至40分钟。从往年的考试经验来看,这是一种最佳的时间安排。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去做,时间一久,这种时间安排便自然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

笔和草稿纸是用来写字的,这毫无疑义。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前10分钟,要养成用笔和草稿纸的习惯。前10分钟是审题构思的阶段,一般情况下,考生是左手托着下巴在苦思冥想,却极少见动笔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审题构思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打腹稿,虽然不错,但打腹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腹”里打,就不需要动笔。审题构思通常要做的有五件事:破题入境,展开联想,确定中心、文体并拟题,筛选材料,形成写作提纲。这样复杂的五件事,连着想下来,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钱钟书那样的脑袋,所以常常是想了后面忘了前面,甚至想得多了,脑子里乱得像一锅粥,严重时大脑里是一片空白。这时候就该想一想,为什么不随手把思想的火花记一记呢?反正发下来的草稿纸不用白不用。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审题时,用笔把关键词圈一圈(试题卷圈了就圈了,也没关系,不是答题卷,不会有作弊之嫌),有什么理解,或有什么灵感,想到什么材料,都可以在草稿纸上写上那么一句半句。最好的方式是把关键词写在中心位置,把联想到的,围着关键词写上一圈,一圈不够写上两圈三圈,然后再筛选,选择最佳的。相信这样做,就不会发生前面所说的几种乱糟糟的情况了。当然这也是需要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慢慢形成习惯的。

二、一气呵成写下去

前面说的是习惯,顺便也把前10分钟的事说了,这里就直接下笔成文了。至于前10分钟还会出现什么意外,要注意什么,留到后面再说。

花了10分钟,该看的也看了,该想的.也想了;该留的留下了,该剔除的也剔除了;中心也明确了,思路也清楚了,文体也确定了,下面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心定气闲的落笔了。考场作文最讲究的是能一气呵成,因为那么紧张的气氛,中途一旦卡壳,心理上就受不了。心理上有了障碍,再想写下去,尤其想写得文气通畅就格外困难了。所以考场上行文一定要下笔就一路写下去,写到文章结尾再收笔。从容不迫、心定气闲的好处是,字能一笔一画的写,不会出现东倒西歪、如藤似蔓这类不雅的情况;标点也能按规矩书写,不会出现一逗到底或随手乱点的情况;情感和思路也不容易断线,极少会出现中途卡壳或半道改嫁这类的尴尬。

当然,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世上的事各种可能都会有。落笔成文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写到一半(也不一定是正中间)就写不下去了,这时候,建议只有两条,先看看草稿纸,看上面的圈点词句能否给你一点提示;再一个就是逼着自己写下去,在心中不断默念,坚持坚持再坚持,绝不半途而废。第二种情况是写到中间,突然发现好像走题了。这时候千万别重打锣鼓另开张,别以为重新再写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因为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答题卷也容不得你这么胡乱折腾,况且,你也不一定真的是走题,因为你前面的10分钟毕竟不是白花的,你所思考出来的中心也好材料也好,不可能与题目一点也不沾边,最多只是有点偏题而已。而前半部分的偏题是完全可以在后半部分补救过来的。你要做的,就是先冷静下来,再花一两分钟时间,考虑一下偏在哪儿,该怎么补救,然后在写下半部分时,尽量加以补救。第三种情况是写到中途,突然觉得你拟的提纲有点不太满意,好像限制了你的某种想法。这就得恭喜你了,因为这极有可能是你的灵感来了,你得高分的机会也随之到了。这时候就得有大胆突破的勇气,放开胆量去写,写得酣畅淋漓最好,只是千万要注意一下与前面已写部分的过渡与照应。

三、几种可能的意外

上面已经讲了几种意外,只不过都是在落笔成文过程中出现的。下面说的几种意外并不限于此,而且大都与所写文体有点关系。

1.审题时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不错,无从选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话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中,像的全国卷,出题人可能怕材料少了考生读不出意思来,堆砌了一大堆材料,有好多材料是大同小异的。这种作文题极容易误导一些思维容易走极端的考生拼命寻找材料之间的不同点,找着找着,确实也找到了一些(任何同质的材料总会有不同点)。但真正确定中心时就麻烦了,就会出现留了这个怕失去那个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目,看题目的侧重点。材料多的题目,有的侧重求同,有的侧重求异,有的有所指向。审题时要抓住重点,敢于取舍,可用剔除法,一个一个的划去,留下最重要的一个。

2.写议论文只会围绕中心论点找几个论据证明一下,不知设置分论点。这种文章被称之为“老三段”,是写议论文的大忌。先要强调一下,分论点是必须要设置的。设置的方法其实是思维方法,最常见的有概念分析、因果分析、辩证分析、条件分析、比较分析等。如果觉得这些都很复杂,还有两招最简单的方法。一是连问三个问题,先问“是什么”,再问“为什么”,最后再问“怎样做”,把三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分论点。二是把中心论点作为正面,再想想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得出一个反面的结果,用这个结果做另一个分论点,形成正反对照式。

3.写议论文用例证法,举了例子后却发现这个例子并不合适。这种情况首先要相信自己,这个例子并不一定不合适,因为你是顺着思路想下来的,能想到这个例子说明它与论点之间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只不过你写作时,没有把例子与论点的联系点分析出来。这实际上涉及到举例之后的分析问题。同样一个例子本身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能不能证明论点,就看你会不会分析。如果发现例子不合适就急着换事例,倒不如仔细想想怎么分析,找一找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契合点。

4.写记叙文,故事编得很精彩,但光顾着编故事,忘了点题。这类考生有可能成为作家,但当作家之前先要拿到考分。作家写小说,主题越含蓄越好,就是要让读者花好大力气寻幽探秘才知道你想说什么。但这一招如果用在考场作文上,恐怕要砸锅。对付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在开头、中间和结尾点一点题,最好有一两个富于哲理的句子让人亮一下眼。

5.写记叙文,越写越长,没法收尾。这一点在写到够800字,最好是接近800字时,就要留意了,千万不能已经写到答题卷的最后一行,才醒过来。在800与900之间,还有100字的空间让你回旋。回旋的空间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怎样把还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在几十个字内有所交待,是留下悬念呢,还是过渡一下就交代结局;二是别忘了点题。

四、几点温馨提示

下面都是老生常谈,但都是考场作文必须要注意的,所以不得不提。

一是题材尽量避免撞车,这在前10分钟时就要考虑进去。剔除时,看到大路货色尽量删去。可以按贴近现实、时效最近、本人爱好、个人见解四原则去选择材料。

二是要写什么是什么。这是说文体,写记叙文就是记叙文,写议论文就是议论文,绝不能整出个“四不像”来。

三是要拟一个好题目,千万不能“无题”(你可不是李商隐)。除了命题作文之外,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拟题本来就是出卷人留给你展示才情的机会,不用实在是可惜了。如果是话题作文,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用话题做标题。

四是作文中要反复扣题,起码开头结尾一定要做到,中间也要扣题,但中间要扣多少次,则可以自己把握。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篇3

一、第I卷仍以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为主

第6题:下列等浓度的稀溶液: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要求pH由小到大排序。依据酸性强弱的大小顺序:乙酸>碳酸>苯酚>乙醇。

第7题:有机物的区分,钠和乙醇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钠和乙醚不反应;3-己烯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而己烷不能;苯的密度比水小,而溴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甲酸甲酯分子结构中也含有醛基,故用新制的银氨溶液不能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

第8题: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2molN2和8mol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25%,则平衡时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值。依据三行式,平衡时N2、H2、NH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3、6、4/3,N2的物质的量分数约等于15%,故氮气的体积分数接近于15%。

第9题:室温时,将浓度和体积分别为C1、V1的NaOH溶液和C2、V2的CH3COOH溶液相混合,下列关于该混合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PH>7,则一定是C1V1=C2V2

B.在任何情况下都是C(Na+)+C(H+)=C(CH3COO-) +C(OH-)

C.当PH=7时,若V1=V2,一定是C2>C1

D.若V1=V2,C1=C2,则C(CH3COO-)+C(CH3COOH)=C(Na+)

当NaOH和CH3COOH按照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形成的是强碱弱酸盐,显碱性,PH>7,而NaOH过量时,其PH也大于7,故A错误;B项符合电荷守恒关系式;当PH=7时,CH3COOH的物质的量需大于NaOH物质的量,若V1=V2,一定是C2>C1,C项正确;若V1=V2,C1=C2,则NaOH和CH3COOH恰好中和,依据物料守恒,知D项正确。

第10题: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依据2CuSO4+2H2O■2Cu+O2↑+2H2SO4。电解的几种类型:电解水型、分解电解质型、放氢生碱型、放氧生酸型、电镀型,在教学中要重点讲,有人认为加入CuCO3也行,其实CuCO3通常不存在。本题表述不严密,通电时间如果太长,电解完硫酸铜后再电解的对象是水,C就不对了,所以得强调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仍显蓝色(表明还有CuSO4未电解完),才比较严密。

第11题:将足量CO2通入各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的基础题,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A项中SiO32-不能大量共存;C中的OH-和CO2反应;D中C6H5O-会和CO2反应形成苯酚,故只有B中离子还能大量共存。

第12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基本概念,要求概念清楚,注重细节。一个H2O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金刚石的结构为正四面体构型,每个碳原子可以和另外的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属于每个碳原子的共价键为2个;在46gNO2和N2O4 的混合气体中,46gNO2所含的物质的量是1mol,46gN2O4所含的物质的量是0.5mol,则其含有的原子总数都为3NA;1molNa与足量的O2反应,钠必然消耗完全,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必为NA个电子。

第13题:考查有关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计算,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某含铬(Cr2O72-)废水用硫酸亚铁铵[FeSO4·(NH4)2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经干燥后得到nmolFeO·FeyCrxO3。则:A,n(1+y)mol,故A项错误;由铬元素守恒知B项正确;由铬电子守恒知C项正确;由铬得电子与铁失电子守恒知D项正确。C选项的表述有些不妥,电子数目不能用mol,应该表示为3nx NA才对。

二、第Ⅱ卷平稳中求创新、注重思维的灵活性

第27题:无机元素推断题,考查了中学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是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计算过程的考查,是一道比较基础的题,难度适中。由题意易推断A为O2、B为Fe、C为Al、D为C、E为Mg、F为MgO、G为Fe2O3(见旧大纲版课本必修加选修第二册P81页铝热反应的应用——焊接钢轨)、H为Al2O3、I为CO2,其(1)(2)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计算,解,可得关系式:Fe2O3~Cu,1.6gFe2O3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则铜物质的量也为0.01mol,其质量为0.01mol×64g/mol=0.64g;(4)中一般不考虑过量的NaOH与CO2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见课本必修加选修第二册P81页描述。

该题有多处“题眼”。依据题目信息知C、B是单质,G、H是二元化合物,C+G■B+H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知C为Al、G为Fe2O3、B为Fe、H为Al2O3;由于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知其为CO2,而Mg能在CO2中燃烧,且MgO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知D为碳单质,A为氧气。评分时

⑴Al+Fe2O3■Fe+Al2O3元素符号、化学式错误或不规范即零分,条件写“加热”或“一定条件”都扣一分。

⑵■若同一元素点差交替使用记零分。

⑶2Fe3++Cu=2Fe2++Cu2+ n(Fe2O3)=0.01mol,依据离子方程式,n(Cu)=n(Fe2O3)(无此步骤扣一分),则n(Cu)=0.01mol,m(Cu)=0.64g.在这里没写6H++Fe2O3=2Fe3++3H2O或Fe3O4与H+扣一分。两个合写记零分。没过程、不写单位或单位搞错的,均按零分处理。未带单位扣一分。

⑷2Al+2OH-+2H2O=2AlO2-+3H2↑

AlO2-+CO2+2H2O=Al(OH)3↓+ HCO3-

⑸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内壁黑色固体。三个现象缺一个扣一分。

第28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的考查,所涉及的都是相关的基本运算,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认真审题,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图像题的解答要看清图像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曲线的走势,然后结合原理分析作答。

⑴依据图示A、B、C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分别为1mol、3mol、2mol,故a∶b∶c=1∶3∶2。

⑵vⅠ(A)=(2.0-1.00)mol·L-1/20.0min=0.05mol·L-1·min-1、vⅡ(A)=(1.00-0.62)/15.0min=0.025mol·L-1·min-1、vⅢ(A)=(0.62-0.50)mol·L-1/10min=0.012mol·L-1·min-1。

故: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反了不得分。

⑶由图可知αⅠ(B)=0.5、αⅡ(B)=1.14/3.00=0.38、

αⅢ(B)=0.36/1.86=0.19,则B的平衡转化率最小的是

αⅢ(B),其值为0.19。

⑷第一次平衡后A、B的浓度从平衡点开始降低,而C的物质的量浓度突然变为0,则平衡向右移动,此时采取的措施是将C从平衡混合物中液化分离出去。“将C液化”也给分。

⑸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T2<T3。有的学生将“反应”写成“反映”,这是不对的。

⑹第Ⅳ阶段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阅卷时斜率不做要求):

第29题:与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相同,也是实验题。是用KMnO4 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内容,学生知识点比较熟,既有很基础的知识,如各装置的作用;也有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如在实验室欲制取适量NO气体,选取最适合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命题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⑴气体制备一般包括四部分:发生装置、除杂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由于题中提到该装置是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所以B的作用是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收集氯气也给分);C的作用是安全作用或防止D中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管B;D的作用是吸收尾气或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⑵①由于NO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应用排水法收集,那么最适宜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Ⅰ(A或a①无分)。

(稀硝酸不注明不给分)

③现象包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管上部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着反应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A中液体由无色变为浅蓝色;B中水面逐渐下降或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

第30题:有机合成题,题目形式较常规。题目中不仅涉及烯烃、卤代烃、酸等有机物的典型性质、反应类型、结构式等,而且还涉及烯烃的氧化、环戊二烯的合成等高中化学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体现了新旧教材的衔接。该题对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⑴依据乙烯分子6原子共平面的特点,环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9个原子共面;⑵依据金刚烷的结构,其分子式为C10H16,其分子中的CH2基团6个;⑶反应①的产物名称是1-氯代环戊烷(这6种均给分:氯代环戊烷,环戊基氯,1-氯环戊烷,一氯环戊烷,1-氯代环戊烷,氯环戊烷);反应②的反应试剂NaOH的醇溶液,反应条件是加热(三要素同时有2分,缺一则0分)。⑷由题目信息可知,双键碳上连有H原子的,经过反应后双键断裂可以生成醛基,则其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⑸二聚环戊二烯的分子式为C10H12,其不饱和度为5,又A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加热氧化可以得到对苯二甲酸,则A的分子必有苯环(4个不饱和度),另外还要有一个碳碳双键,则A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苯环,五元环书写不规范;-CHO写左边为OHC-,其他错;CH3-与苯环连接时“-”不能掉;键线连接位置要准确)

三、高三学生考试的几点技巧

1.强化规范答题。答题时要将答案写在相应位置,地方实在不够可用箭头指向。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错别字,如将“蓝色”写成“兰色”,“坩埚”写成“甘(或钳)锅”,“苯”写成“笨”,“剧毒”写成“巨毒”,“铁架台”写成“铁夹台”,“过滤”写成“过漏”等等。类似容易出错的词语还有:脂(酯)化、酸(羧)基、消(硝)化、油酯(脂)、氨(铵)盐、金钢(刚)石、爆(暴)沸、倒析(吸)等等(括号内为正确字);还有的考生易混淆概念,比方说,将“无色”写成“白色”,“广口瓶”写成“集气瓶”,“蒸馏烧瓶”写成“圆底烧瓶”等等。有的考生甚至还会漏写,酯化反应的生成物漏写了“水”,缩聚反应的生成物漏写了“小分子”等等。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元素符号,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下标,键线连接位置等的书写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注意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如: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不要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写物质名称的,不要写成化学式;要求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不要写成化学式;要求写电子式的,不要写成结构式等等。

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 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等。

3.重视实验,加强技能训练。要充分分析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改进和评价实验方案,特别要在应用性和开放性题目等方面进行强化。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如:实验现象的有效迁移。我们无法去做每个实验,但有的实验做了,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方说,Mg在CO2中燃烧与Mg在O2中燃烧相似。

4.重课本,抓基础。回归课本,整理做过的试卷和纠错本。抓好基础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不能一味地做题,应将学习重点放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上,归纳、整理知识网络,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知识框。做到“脑中有框,考试不慌”。

5.抓关键点,简明答题。步骤齐全,尽量减少失分的环节。语言描述要力求准确、简练、到位。阅卷时评卷老师将“踩点给分”,抓住关键点简明答题有利于老师看出得分点。

6.解无机推断题的关键是“题眼”。根据题目条件和依据物质特性确定突破口,即“题眼”。平时复习就应注意有关知识的积累。所谓“题眼”即题中所给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题中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特征结构及特征数据等等。解题时要注意:①审明题意,明确范围,注意题目所给限定条件。②紧扣现象,正确判断,特别注意“当得出明确的肯定结论后因不能共存而得出否定的结论”。③要注重数据对推断结论的影响。从试题形式来看,有叙述型、转化型、图表型等。解题方法思路是:见题后先迅速浏览一遍,由模糊的一遍“扫描”,自然地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关于该题所涉及知识范围等方面的整体印象,然后从题中找出特殊现象或特殊性质的描述,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全面分析比较,作出正确判断。即:产生印象(找突破口、意向猜测、验证确认。规律是:抓住现象,执因索果;试探求解,最后验证。

7.历次化学考试考生常丢分的地方:①排列顺序时,须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还有“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②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须分清是等号还是可逆号,如一种盐水解方程式一定要用可逆号不能用等号,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可逆号而不能用等号。③别忽视题干中“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④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⑤要求写“名称”却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要求写分子式或结构式却写名称。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不看清,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表示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混为一谈。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⑥所有的稀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而误认为双原子分子。⑦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22.4L.mol-1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⑧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⑨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要看清楚。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⑩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分子式写错;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分子式量算错;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等。

8.控制好心态,去解答其他能够得分的考题,把能解决的考题先解决。再回过头来解决难题,找到了感觉,思维活跃了,很可能一下子就想通了,解决了。不要思维定势,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篇4

关键词: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复习策略

近几年来,浙江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的原则,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在继续坚持高考改革的同时,保持了注重考查“双基”、注重考查各种能力、注重考查生物学科核心知识的特点。同时试卷的整体结构稳定,命题内容没有超出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比较适宜,难度设置基本合理,使试卷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近三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部分总分都是80分,选择题6题共36分,非选择题3题共44分,试卷结构和各题分数设置完全一致,试卷整体难度不大,比较适合基础扎实的学生。作为教师,应立足于高考生物的特点,认真制定 好高考生物的复习策略,以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一、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回归教材,坚持考查 核心知识 的思想不变

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 法,是高考永 恒的主题。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的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和与将来继续学习、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基础知识上。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2012年第2、4、32题,2013年第1、4、6、31、32题,2014年第1、3、4、30、32题。试题紧扣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考查了细胞、代谢、调节、遗传、生态、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内容,并以它们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生物的学科性。从 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来看,遗传、生命活动的调节、新陈代谢三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占了试题总量的60%、70%、60%,核心知识重点突出。从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来看,遗传基本上出现在非选择题,生态知识出现在选择题,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连续几年都在考(2012年、2013年、2014年的第30题),基因工程、胚胎工程、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仍然是高考热点。

2.坚持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实验与探究能力

试题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一些题目看似不难,但认真分析发现,学生欲取得理想的成绩,仅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2012年、2013年、2014年的第30题,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领会题意,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并做到灵活应变。实验题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 作步骤,能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能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思路,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如2012年第31题考查学生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用曲线图)的能力;2013年第31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实验目的、预测实验结果(用双曲线图)并分析原因的能力;2014年第31题考查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及写实验思路的能力。实验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2014年第31题要求用表格的形式填写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很多学生都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这样命题大大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这也代表着高考试题变化的新趋向。

3.重视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

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注重对学生识图析图 能力、图文转换能力、推理能力及作图能力的考查,如2012年第3、5、30、31、32题,2013年第2、3、5、6、30、31、32题,2014年第2、30、31、32题,尤其是2013年第31题的实验结果的表达采用了“双坐标曲线”,突出了对学生图表分析及推理能力的重视。

4.关注实践,体现新课程理念

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的试题情境关注学科知识 在生产、生活与科技中的应用,体现了时代性,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2012年第3、6、30、32题,2013年第5、6、30、32题,2014年第2、6、30、32题。

5.对选修内容的考查比较稳定

近三年浙江高考生物的试题中,有一部分都是考查选修内容,如2012年第2、6、32题(2),2013年第6、32题(4),2014年第3、32题(3)(5)。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3年都考,还有胚胎工程的考查,近三年分值分别为12分、14分、14分。可见,选修内容在高考中比重较高,预示着选修内容的教学不容忽视。

二、浙江高考生物复习策略

1.重视课本,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1)概念理解要到位,概念复习可以图 示化。对生物知识中的概念不要死记硬背,可以采用形象记忆,把概念图示化。如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可以直接通过图形记忆。

(2)专题知识网络化。如可以把细胞亚 显微结构、物质运输、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知识通过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功能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3)学科核心内容要反复练习。如光合作 用、遗传育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学科核心内容要不断加以巩固,这些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且试题材料常来源于教材。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所 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特点。因此,在复习“渗透吸水”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并思考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 猜想仿制 渗透的装 置需要的 条件,在此基础上,讨论和发现植物为什么能够通过浓度差和渗透作用进行吸水。又如,复习“植物生长素”时,可组织学生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流程进行自主探究,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对实验思想、方法的指导,注重实验 的分组以及结果的分析、解释和处理

复习时,教师应发挥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复习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进一步领悟实验原理、关注操作细节,以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复习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方案的评价训练。在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图表表示实验结果,同时设置绘制图表的问题,以考查学生总结概括图表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理念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4.加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识图题在生物学知识的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试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与综 合能力。高考生物试题由于生物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与处理生物信息的途径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可以从题干文字及背景材料、试题的设问、生物学图形、表格内容等方面来 锻炼学生 获取和处 理信息的 能力。如2014年浙江高考生物试题第31题得分率很低,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取和处理题中信息及进行知识迁移,因此要加强核心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比较、迁移升华,深入理解,为有效获取与处理信息做好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把知识迁移到新情景中,提高解题的效率。

5.精选精练,提升学法、解法

(1)精选习题,演练高考真题。现在各种 生物高考资料很多,但是很多 资料存在 着各种各 样的问题。比如,资料中有很多原创题,但是这些题目还不够严密,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还有很多题目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把握不足,所以要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演练高考真题可以使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提高对高考题的把握能力。

(2)熟悉解题程序,提高应试答题技巧。各 种类型的题目都有一定的解题程序,如实验题的设计步骤可分为常规的四步,特称“实验四步曲”。第一步,选取材料,处理材料,分组编号;第二步,对不同实验对象或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的处理;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分析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四步曲”对实验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6.适当研究高校教材

近几年的浙江高考生物试题充分体现了高等教 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高考命题者多是从事专业生物学研究的,生物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就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试题当中。将高校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学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近年高考大题的命题趋势。因此,要驾驭高 考,就得领先于高考命题,就得适当研究高校教材。

三、结语

高考化学应考策略 篇5

那么,2014年将考什么呢?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旨向,极有可能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或心灵世界、民族精神),而理智考查将稍显淡化。虽说高考作文命题一向避免“热点”,但近两年,尤其是2012年的“书信”素材,其实已经体现出“不回避热点”的思路。当然,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子,考生通过认真分析材料确定其中心思想,作为自己文章的基本观点就可以,具体立意可从观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并非只是限制在原材料中。选择热点,其实也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与高考写作的目的是一致的。

从四年高考命题可以推测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动向。内容上可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灵魂的洗礼。一个人,当他身处特定的情境之中,精神往往会得到高尚的升华,心灵变得圣洁。圣洁的氛围,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情绪减弱;严峻的灾难,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空前团结,互爱互助。心灵顿悟,个人若是猛然间从心灵深处有所省悟,那么就意味着他在情感和认知上经历了一次飞跃,意味着他在精神上完成了一次超越与升华,于是,他必然会感觉到这世界的新奇与美好,必然体察到这世界上许多令人赞叹的人和事物。

(2)生命的礼赞。自救的理解,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一个人首先要学会自我救助,顽强生存,勇图发展;其次,要乐于救助他人,奉献爱心,共同发展。这样,个别与一般,自我与群体、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有的人与疾病斗争,与灾难斗争,表现出一种自我顽强求生的本能;而有的人,在关键时刻,则将自己生的机会甘愿让给别人,表现出一种博大的爱。这两种人,都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了最壮丽、最光辉的诗篇,都值得礼赞!

(3)教育的感悟。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感悟,是人类情绪上的心理反映。例如痛苦的、痛心的、感动的、激动的等等感悟。可见,感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等。

总之,主流题型是新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题色彩为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倡导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的情感,主旨一般要求理性思考和发散思维。

为了提高作文能力,建议备考策略如下:

(1)规范基础

在很多同学眼中,如何让作文的“内容项”和“表达项”上等级,如何得到更多的发展分是作文训练的当务之急。其实,严格要求、落实规范、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也同样重要。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中,除开文本因素,标题(是否缺题)、书写(字迹是否工整、错别字多不多)、字数(字数是否不足)等“基础设施”也是影响作文得分的重要因素。试想,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随便一数便有好几个错别字。即使文章本身不错,但作者的综合素质无论如何也会让人怀疑。因此,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规范基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考场上的高考作文,不是碰运气“碰”到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写出来的。写作基本功包括审题立意、构思布局、积累素材、语言表达等。

(2)严格审题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特别强调文章是否切题。只有切题的文章,内容项才有进入一类文的可能。因此,提高审题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备考中,我们应该通过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训练,要明白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之间的区别,明白扣题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主要不是阅读理解的智力水平不够,而是非智力因素影响造成的。影响审题的因素主要有:读材料的时间太短,粗枝大叶;被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或左右,审题出现偏颇;一边读材料,一边急于构思,一心二用。

针对以上情况,审题训练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材料习惯,做到“冷静、客观、全面”。此外,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也是一项基本功。

(3)真情、结构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强调作文要“感情真挚”、“结构合理”。要得到这个分数。首先是培养真情构思的习惯,高考作文一般不可能写草稿,这种一落笔就是定稿的文章,更需要想好了再写。其次,应结合自身长处选定文体,精选一部分高考满分作文,对其真情“剖析”,掌握其结构规律,“范文引路”,然后进行真情对应性训练。譬如有一种议论文结构叫“分论点式”,能让文章搭好“框架”,渗透情感,有条不紊。去年湖南满分作文《踮起脚尖》,主体部分紧扣题意,分别以“踮起脚尖,是对未来的憧憬”“踮起脚尖,是对知识的渴望”“踮起脚尖,是对自己的超越”为分论点。此外,还有对照式、递进式、片断组合式、拟定小标题式、日记体式等多种构思方式。

(4)理性思辨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我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如全国卷的作文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I套)、《铭记与忘记》(Ⅲ套)、浙江卷的作文题《一枝一叶一世界》等。即便是重庆的《自嘲》,也包含着辩证的思想。比如可以用“两分法”写自嘲的“度”,适度的自嘲是一种放松和释然,过度的自嘲就会变成自卑和颓废。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多角度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全面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5)正确认知

现行的作文评分标准强调要“思想健康”,这个要求是条红线,同学们绝不能触碰。这里就不赘述了。

(6)兼顾题型

以2013年的作文试题为标志,今后的高考作文试题在呈现形式上可能会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进入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不可能再出现某种样式多年不变的局面。作文的呈现形式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因此,今后的作文备考复习应注意兼顾不同题型,决不能再搞“单打一”。

(7)优化语言

文采的展现能轻松驾驭。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意象优美,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句有表现力等。对此,我们应对照范文加强作文语言的仿写训练。语言是判定考生基本功的一个主要标准,实践证明,文采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挽回败局。

另外,高考作文中还需注意的细节,主要有以下几点:卷面要整洁,字迹要端正,少涂改或不涂改;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但也不能过多,900字左右为宜;不写错别字(过多的错别字直接影响作文总分);标题不能漏写(缺标题扣2分),标题要醒目、新颖、有特色;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精彩,给评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应考对策 篇6

于是有些指导教师, 或干脆放弃, 听之任之, 以为作文就是凭运气;或让学生背下几篇现成的文章, 以期在考场“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面对考题进行改头换面, 穿衣戴帽, 侥幸弄个八九不离十;或盲目加大写作量, 一周数文, 不但收效甚微, 也挤占了其他科目的备考。这些做法显然都不可取。

诚然, 写作训练确实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作文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潜心的探索和感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 高三这一年的写作指导就难有所为了吗?显然不是。有没有所为, 关键要看指导者如何做。如果思路正、策略对, 其指导备考终会大有所为。

在这里, “发展等级”的应考对策则显得至关重要。所谓“发展等级”, 制定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在评卷中拉开考生作文分数的差距;二是鼓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发展个性。按照《考试大纲》的提法, 共有4个一级指标, 就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还有15个二级指标, 即“深刻”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中的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 意境深远;“有文采”中的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善用修辞, 文句有意蕴;“有创新”中的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精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色彩等。

2010年高考作文关于“发展等级”的评分执行新规定, 即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二级指标15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作为评分依据, 有一点突出即可得满分的20分。

当今高考作文的命题编制, 注意开放与限制的结合, 给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作文的题材内容立足现实生活, 体现时代精神, 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 关注自身成长。

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阅卷实践可知, 考生要想达到“发展等级”中的“深刻”, 就必须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上下工夫;要想达到“发展等级”中的“丰富”, 就必须尽力发挥联想的功力, 捕捉到生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材料;要想达到“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有创新”, 就必须借助材料的铺垫, 将材料中的逻辑关系以巧妙的构思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常看到有些提供“材料”的高考作文, 由于在审题时缺少提炼能力, 在内容上跳不出所供材料的范围, 因而难以进入“发展等级”。这就启示我们:材料的作用是用于说明题旨的, 提炼出材料的关键词, 就等于确认了审题的关注点, 圈定了思考范围, 这是文章切题的根本保障。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审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所供材料过渡到题旨, 是命题者为审题搭建的一个思维的平台。通过分析概括, 才可以把握材料中的关系内核是如何形成的, 分析出所包含的意义。这样, 作文方能够展开, 才能具有一定的表达深度, 将立意的水平提升到“发展等级”中来。

再如, 前几年曾被广泛采用的“话题”作文, 其本质就是减少约束、鼓励创新, 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把自己的写作才能、思想情感、独特个性, 尤其是文章文采表现出来。阅卷时鼓励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激赏创新作文。比如, “有创新”中的“精巧的构思”, 就是进入“发展等级”的常用途径。诸如, 在文章结构“构思”中运用“画龙点睛式”, 即于篇末点出所叙人或事的意义或哲理。“龙”要写像, “睛”要点准。或“双线组合式”, 两条线索各有自己的流向, 安排好交汇点是关键, 成为统一有机的整体。或“以退为进式”, 即先反向蓄势, 把情节 (情感、气势) 推向高潮, 再逆向回跌, 使文章跌宕起伏。妥恰转换是要旨, 高潮处逆转, 抑扬有术。或“误会巧合式”, 即通过事件的巧合造成喜剧效果, 利用误解或错觉, 形成波澜。或“列举点击式”, 即选材新颖, 叙述精炼, 点评恰到好处, 材料充实是关键。此外, 还有“单刀直入式”“以小见大式”“以虚写实式”“由果溯因式”“对比反衬式”“蒙太奇组合式”“一字立骨式”“正题反做式”“超现实对话式”“调侃幽默式”等。

当然, 平时“发展等级”的训练不能企望以花样翻新取胜, 不能只在形式上玩花样。比如, 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 就先在篇首来一段题记, 弄得不伦不类;有的全文支离破碎地分为好多个小节, 并给每个小节拟上一个小标题, 好像竹签串着糖葫芦似的, 生拉硬扯;有的写成诗开头, 文中间, 诗结尾的拼凑诗文搭配式等。公平地讲, 这些形式并不是绝对不能用, 但决不要弄巧成拙。如有的文章明明不适合运用戏剧形式表述的内容, 硬要用此形式, 结果非驴非马, 让人哭笑不得。此外, 还有无主题类、多主题类, 无体裁类、多体裁类, 另起炉灶类、非白话类、英汉混杂类、无题目类的异类作文等, 对此一定要坚决摒弃。

再就是“发展等级”训练中的“有文采”, 被简单形式化为语言的形式美。于是, 华而不实的词句, 滥用修辞、不加选择的引用等便充斥在作文里。出现了这样一些怪现象:一大段华丽的排比却言之无物;有诸多引用却不知所云;有多项类比却生拉硬扯;还有强作代言人、扩大情感等。事实上, 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 根本不在于文章运用了多少名言名句, 多少修辞格。关键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文风平实、内容厚实、读来实在, 这样的作文才可进入“发展等级”, 得到理想的分数。如果只堆砌华丽的辞藻, 通篇使用唯美的修辞, 但文中缺少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缺少实际内容, 只是花拳绣腿, 自然难得高分。要做到“有文采”中的“文句有意蕴”, 文章就应该做到语句高度凝练、内涵丰富、含蓄隽永。在文中能起到升华主旨、阐释情景、创设意境, 以及引发回味等作用。此外, 还可重点使用以明示条理的“首括句”, 以显示本意的“陪衬句”, 以揭示特征的“评议句”等, 从而凭借其内涵使文章进入“发展等级”, 其例证随处可见。一言以蔽之, 训练时, 还是要靠增强文章的内涵而取胜。因为, 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从历届高考优秀作文看, 思考的独到, 内容的厚重是“发展等级”比较突出的特征。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看到对文化、文学充满灵气与锋芒的见解;看到对生活嬉笑怒骂的解剖;看到从小事中寻觅出的诗意与对生活的关爱;看到洒向一切不可知领域的目光;看到无数细腻的、有着丰富想象力和相当成熟思想能力的灵魂;看到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欢快与烦恼;看到青春期萌动的朦胧与挥之不去的细腻情感;看到自身存在的关注与迷惑等。这些开阔的视野, 灵动的思绪, 丰富的知识, 从容酣畅的叙述语言和进退得当的分寸感, 情真意切的人生体验, 结实而又微妙的诸种生活滋味、爱和同情心, 以及准确干净而又充满想象力的表达等, 都是能使作文进入“发展等级”的强力保障。否则, 作文没有深刻的思想, 真挚的感情, 优美的语言;在训练中一味热衷模式化, 只求外在的形式和一些套作仿作来取得分数;其结果必然造成思想的肤浅, 情感的虚假, 语言的乏味, 甚或连最基本的写作素养也未能形成。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应回归文学的源和泉, 即关注生活本身, 阅读名家名作。以此积累生活、情感、语言、思想, 提高写作素养, 夯实写作基础, 从而“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逐步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 (《高中语文新课标》)

如何做好高考英语应考工作 篇7

一、充分利用好每次考试

(1) 找准学生薄弱环节, 关键看学生在学科知识、解题方法、思维三个方面是否存在薄弱环节, 予以弥补和纠正。 (2) 反复抓规范答卷, 做好“规范审题、规范答题”指导。 (3) 规定:每次考试要求印标准答案, 但要求教师必须在讲评完毕后发给学生, 绝不能在讲评过程中就发答案, 这样防止教师和学生对答案产生依赖, 造成讲的不深透、学生不动笔、不记忆的后果。 (4) 必须认真使用满分卷, 特别是优生要求认真督导检查。 (经常性检查督导)

二、应试心理培养

1. 要正确对待考前和考场紧张。

首先要承认紧张是正常的。其次, 要懂得适度紧张有利于进入考试状态, 有利于专心致志, 但是一定不要过度紧张。不过分去想考试的结果, 屏弃一切杂念, 从容应对, 心理压力就会大大缓解, 答题时你就会放得开, 就会有好的发挥。

2. 不要带着“没准备好的心态”上考场。

与其说自己书没看完、题未做完, 不如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你要能发挥现有的水平就够了。要坚信:只要把会答的题答对, 多得分, 得满分, 你就可以成功。

3. 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考前你如果只是想“我还有一些内容没复习呢?万一考了怎么办”“我平时成绩不好, 不能考好”等,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只会加剧紧张情绪。对考试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 你再担心, 再紧张, 也无法改变考题, 也无法弥补落下的知识, 只会让自己考得更不好。要拿得起, 放得下才好。相反, 积极的心理暗示, 能够激发积极的考试行动, 有利于考试成功, 如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早就准备好了, 就等上考场了”“我今天精神很足, 一定会考出好成绩”“我自信, 我成功”“我谁都不怕, 我要战胜自己”等。这样能很好地抑制紧张情绪, 有助于正常发挥。

迎考的正确态度是:“心态积极, 精神放松, 从容镇静, 科学应对, 勇敢坚持, 永不放弃”。

三、答题技巧指导

1. 考试开始:

第一件事是先涂好卡 (包括姓名、科目、试卷类型, 写考号、涂考号) , 在规定的地方按要求填好卷头。第二件事是浏览试卷, 对题目难易有个初步了解, 尔后快速在心中开始做1、2、3……答题铃响后, 迅速写出答案。

2. 答题顺序:

整体把握, 先一卷后二卷, 从前到后, 先易后难。注意两点: (1) 一卷答完后一定要先涂卡, 深浅合适。为了防止错误, 可先把中间某个题和最后一个题涂上, 以起检验作用。涂好后保存好, 不要折皱或损坏。 (2) 遇到不好确定难度的题目, 要认真审题, 确定暂时不能做后转入下一题, (这个过程的把握不能蜻蜓点水, 但要力求迅速) 。

3. 关于审题:

认真审题是成功答题的关键, 答题的整个过程中要不停地审题。如做英语单选题时: (1) 抓住关键词, 如表示时间的名词、副词或动词的形式。 (2) 条件梳理, 大胆剔除无用信息。对于长难句, 可先进行分析, 找出句子主体结构, 不影响答题的部分去掉, 做到层次清楚。 (3) 挖掘隐含信息和弱信息, 这两种信息给你的刺激强度小, 容易被你忽视, 这就要求你要认真仔细, 按文字顺序, 逐一挖掘。特别是在做阅读理解题时, 要认真分析关键句。 (4) 克服思维定式, 防止只凭经验, 不审题。在做单选题时, 当你遇到比较熟悉的题目时, 切忌盲目乐观, 更要提高警惕。敏锐地察觉出其中的微小变化和区别。当然对于确认的题目, 也不能三心二意, 半信半疑, 要当机立断。 (5) 要考虑周全, 不要急于求成, 恐怕答不完, 草率审题。记住:着急代替不了审题。

4. 规范表达:

规范表达是在考场上长分最主要的因素和手段, 表述不规范, 字迹不工整是失分的一个原因, 也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而导致错判和给低分。规范表达具体要求: (1) 书写规范:特别是写书面表达题时, 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分段准确, 要点明确, 语句连贯。 (2) 语言表达要规范:切忌“语多不中”“词不达意”“言不及意”。 (3) 答题要规范:如短文改错题, 在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作答, 不能有一点马虎。

5. 得分意识:

著名教育家王金战曾说过:“高考时, 你要做到怎样少丢分, 而不是如何多得分。”也就是说, 在考试过程中, 力求做到会的题不丢分, 或少丢分, 这样就能够成功。

总之, 在高考中要做到稳、准。切记:不要迅速地把会做的题目做错;考试成功的标志是:会做的题目得满分 (或很少丢分) 。

摘要:高考是对考生智力、心理和答题能力的多重考验。要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应试能力培养, 如应试心理培养和答题技巧培养, 使他们科学应考, 从容应对。

上一篇:高校分配制度创新下一篇:汽车发动机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