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2024-07-18

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共8篇)

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篇1

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与化学方法

1、整体性原则:

——学会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2、守恒意识:

——三大守恒内容:①质量守恒;②电荷守恒;③得失电子守恒

3、平衡意识: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一切平衡体系(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

4、合理性原则

——要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5、绿色化学思想

——①原子经济性;②杜绝污染源

6、组成分析

——组合与拆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变化

7、特征反应(关注典型反应)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题眼、关键字

8、具体化

——可使问题意外地简单

化学知识体系网络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 物质的组成

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有分子间作用(范德华力)。

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O2、Cl2、S、惰性气体等);气态氢化物;酸酐(SiO2除外);酸类和大多数有机物等。

2、原子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⑴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拆分和化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间也有一定间隔;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⑵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SiC)等。

3、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⑴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a+、Fe3+、H3O+、NH4+、[Ag(NH3)2]+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Cl-、S2—、OH—、SO42—、[Fe(CN)6]3—等。

⑵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绝大多数盐类(AlCl3等除外);强碱类和低价金属氧化物等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意】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离子和原子在结构(电子排布、电性、半径)和性质(颜色,对某物质的不同反应情况,氧化性或还原性等)上均不相同。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简单阳、阴离子)

(二) 物质的分类

1、元素

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的)。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⑵元素存在状态

① 游离态——在单质中的元素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同素异形体,常有下列三种形成方式:

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2、O3;白磷(P4)和红磷等

晶体晶格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晶体晶格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如正交硫和单斜硫

② 化合态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

【注意】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可从概念、含义、应用范围等方面加以区别。

(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实质

只是分子(原子或离子)间距离变化(聚集状态),分子组成、性质不变——分子种类不变

分子种类变化,原子重新组合,但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伴随现象

物质形状、状态改变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范围

蒸发、冷凝、熔化、液化、汽化、升华、变形等

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燃烧、风化、脱水、氧化、还原等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相互关系

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与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

(四)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无升降,这是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2、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间的关系

可用以下两条线掌握概念

3、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⑴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判断

元素为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如Fe3+、H2SO4分子中+6价硫元素;元素为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如Fe、S2—等;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Fe2+、SO2、S等。

⑵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

① 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Al3+>K+。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卤素离子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Br->Cl->F-。

② 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越强。如F2和H2混合在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而I2与H2需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才能缓慢化合,因而F2的氧化性比I2强。

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还原性越强,如有两种金属M和N均能与水反应,M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而N需在高温下才能与水蒸气反应,由此判断M的还原性比N强。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

还原剂A+氧化剂B氧化产物a+还原产物b,

则:

氧化性:B>a 还原性:A>b

如:由2Fe2++Br2=== 2Fe3++2Br-

可知氧化性:Br2>Fe3+;还原性:Fe2+>Br-

④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可根据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一般规律是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同理当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氯气、硫两种氧化剂分别与同一还原剂铁起反应,氯气可把铁氧化为FeCl3,而硫只能把铁氧化为FeS,由此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

【注意】还原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失电子数目无关。如Na的还原性强于Al,而NaNa+,AlAl3+,Al失电子数比Na多。

同理,氧化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得电子数目无关。如氧化性F2>O2,则F22F-,O22O2—,O2得电子数比F2多。

4、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原理: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或得电子)的数值与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或失电子)的数值相等。

步骤Ⅰ: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并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简称标价态)

步骤Ⅱ:分别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数值(或失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降低数值(或得电子数)。(简称定得失)

步骤Ⅲ:求化合价升降值(或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步骤Ⅳ: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篇2

综观历年来的全国和各地的理科综合题中的化学试题和各地的高考化学题, 不难发现, 作为中学化学最基础和最重要一环的初中化学知识在高考命题中一直倍受青睐, 纯初中化学知识的考查少的占10%, 多的甚至高达30%, 重要的重点知识的考查率几乎达到了100%, 这充分说明了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可以预见, 随着高考中心下移, 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联系实际的题将会越来越多, 纯理论性考查也将会逐渐减少, 纯初中化学知识的考查和融合初中化学知识考查的试题也将会越来越多, 这将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也必将对“题海战术”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本文以典型高考题为例, 简介初中化学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 供参考.

一、考查对初中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1.对化学反应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考查

例1 (1) (2007年四川省卷) 下列家庭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

(B) 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 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D) 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2) (2007年广东卷) 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 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 ) .

(A) 盐酸的浓度 (B) 铝条的表面积

(C) 溶液的温度 (D) 加少量Na2SO4

分析:以生活中的知识为素材来命题, 是化学的最大特点, 也是化学最吸引人的地方, 课改后在中考中全面体现的这一点在高考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今后这些初高中衔接的、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以及今后对学生长久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有帮助的内容将会更多的出现在高考题中.

答案: (1) (D) (2) (D)

2.对物质与微粒的构成的考查

例2 (1) (2002年广东省卷) 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 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 ) .

(A) 电子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电子层数 (D) 次外层电子数

(2) (2004年全国卷Ⅰ) 下列离子中, 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

(A) Al3+ (B) Mg2+

(C) Be2+ (D) H+

(3) (2006年湖北省卷) 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 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元素周期表中, Z与Y相邻, Z与W也相邻;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请填空:

①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 (填“是”或“否”) :__, 理由是__ ;

②Y是__, Z是__, W是__;

③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 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__.

(4) (2001年北京、内蒙古、安徽省卷) 质量相等的两份气体样品, 一份是CO, 另一份是 CO2, 这两份气体样品中, CO与CO2所含氧原子的原子个数之比是 ( ) .

(A) 1∶2 (B) 1∶4

(C) 11∶14 (D) 11∶28

分析:作为对化学的学习有指导作用的、与初中联系比较密切的这些理论, 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准确的理解, 牢固的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上述 (1) 、 (2) 、 (3) 抓住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均可快速作出分析和判断. (4) 可由简单的计算求出:128244=1114.

答案: (1) (A) 、 (D) . (2) (B) . (3) ①否, 若同一周期左右相邻 (设中间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 , 则有X-1+X+X+1=17, X为小数.②X∶H;Z∶O;Y∶N;W∶S.③该物质为硫酸铵, 硫酸铵的化学式为 (NH4) 2SO4 (4) (C) .

3.对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考查

例3 (1) (2000年全国) 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Al2 (OH) nClm·yH2O]x, 式中m等于 ( ) .

(A) 3-n (B) 6-n

(C) 6+n (D) 3+n

(2) (2002年全国理综) 化合价为n的某元素的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其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则n的值是 ( ) .

(A) x-y45 (B) y-x45 (C) x-y79 (D) y-x79

(3) (2007年广东省) 顺式Pt (NH3) 2Cl2 (式量为300) 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由4种元素组成

(B) 含有NH3分子

(C) Pt的化合价为+4

(D) Pt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

(4) (2007全国理综Ⅰ卷) 某有机化合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 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 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 ( ) .

(A) 4 (B) 5

(C) 6 (D) 7

分析:化学式和化合价作为初高中化学最重要的内容, 一直是高中考试卷中的明星, 有规律的熟记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明确化学式的涵义, 掌握化学式的计算及计算技巧是学好初高中化学的关键之一.

答案: (1) (B) (2) (A) (3) (A) 、 (D)

(4) (B)

4.对以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为核心的溶液知识的考查

例4 (1) (2002年全国) 某温度下, 100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26.5克.若向此溶液中添加3.5克氯化钠和6.5克水, 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 .

(A) 30% (B) 26.5+3.5100+6.5×100% (C) 26.5% (D) 26.5+3.5100+6.5+3.5×100%

(2) (2003年上海市) 某温度下, 甲、乙两个烧杯中各盛有100 g相同浓度的KCl溶液, 现将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35 g H2O, 析出晶体5 g;乙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45 g H2O, 析出晶体10 g.则原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 .

(A) 10% (B) 15%

(C) 20% (D) 25%

(3) (2003年全国理综) 某温度下向100 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 g生石灰, 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沉淀物的质量为5.6 g

(B) 沉淀物的质量为7.4 g

(C) 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2 g

(D) 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2 g

(4) (2004年天津) 在一定温度下, 某无水盐R在水中溶解度为23 g, 向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B g该无水盐, 保持温度不变, 析出R的结晶水合物w g, 从原饱和溶液中析出溶质R的质量为 ( ) .

(A) 23 (w-B) g123 (B) 23 (wB) g77 (C) 23 (w-B) g100 (D) w-77B23g

(5) 将某温度下的硝酸钾溶液200克蒸发掉10克水, 恢复到原温度, 或向其中加入10克硝酸钾固体, 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试计算:

①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②原未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溶液内容作为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高考试题中有它的一席之地, 但由于初中对它的要求比较低, 而高中又没有具体涉及, 所以该内容一直是高考复习中盲点, 这就要求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有必要进行拓展, 主要拓展溶解度计算的原理、晶体析出及结晶水合物等知识.

答案: (1) (C) (2) (D) (3) (D) (4) (A) (5) ①100克;②47.5%.

5.对物质分类知识的考查

例5 (1) (2000年广东省)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

(A) 可能是纯净物, 也可能是混合物

(B) 可能是单质, 也可能是化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是一种单质

(2) (2003年上海市) 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 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 ) .

(A) 无机物 (B) 有机物

(C) 盐类 (D) 非金属单质

(3) (2007年江苏省) 据估计,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结合来自CO2中的碳1500亿吨和来自水中的氢250亿吨, 并释放4000亿吨氧气.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般可表示为:

CO2+H2O+微量元素 (P、N等) 绿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某些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可转化为有机物

(B) 碳水化合物就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

(C)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D) 增加植被, 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分析:物质分类知识是初高中化学重要交叉点之一, 是高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分类的依据.

答案: (1) A (2) (B) (3) (B)

6.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基本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考查

例6 (1) (2002年全国理综) 用足量的CO还原32.0 g某种氧化物,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得到60 g沉淀, 则该氧化物是 ( )

(A) FeO (B) Fe2O3

(C) CuO (D) Cu2O

(2) (2005年福建省) 已知Q与R的摩尔质量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为9∶22, 在反应X+2Y=2Q+R中, 当1.6克X与Y完全反应后, 生成4.4克R, 则参与反应的Y和生成物Q的质量之比为 ( ) .

(A) 46∶9 (B) 32∶9

(C) 23∶9 (D) 16∶9

(3) (2007年宁夏) a 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 得到a g铜, 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 的物质的量之比 (分子个数之比) 为 ( )

(A) 1∶7 (B) 7∶1

(C) 7∶8 (D) 8∶7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作为中学化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一直是各级各类考试考查的热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 把握它的实质是快速准确解与质量守恒定律有关题的关键, 特别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 常常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或进行巧解或巧算.

答案: (1) (B) (2) (D) (3) (B)

二、对性质的考查

性质类问题是高考化学的主轴之一, 也是初、高中化学联系最密切点之一, 可以说是血肉相连, 高考性质类考题可以说都或多或少与初中有关,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物质的性质.

1.物质或离子的共存

例7 (2004年全国卷Ⅳ) 在某溶液中酚酞呈粉红色.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的是 ( )

(A) K+ (B) Na+

(C) Ba2+ (D) Al3+

分析:由于溶液能使酚酞变黄色, 说明溶液显碱性, 所以与氢氧根离子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阳离子不能在该溶液中存在.对照选项, 只有 (D) 中的铝离子不能在该溶液中存在.

答案: (D) .

2.物质或离子的检验

例8 (2007年广东)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O32-、Cl-.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42-, 除BaCl2, 除BaCl2溶液外, 还需要的溶液是 ( )

(A) H2SO4 (B) HCl

(C) NaOH (D) NaNO3

分析:为了避免碳酸根离子对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干扰, 先加入酸将碳酸根离子除去, 在盐酸和硫酸两种酸中, 要选择盐酸, 不能用硫酸的原因在于加入硫酸会引入硫酸根离子的.

答案: (B) .

3.鉴别

例9 (2004年全国卷Ⅱ) 常温下,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一种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区别的是 ( )

(A) MnO2 CuO FeO

(B) (NH4) 2SO4 K2SO4 NH4Cl

(C) AgNO3 KNO3 Na2CO3

(D) Na2CO3 NaHCO3 K2CO3

分析:MnO2、CuO、FeO三种物质虽然都是黑色, 但可以通过加入酸后有不同的现象区别; (NH4) 2SO4、K2SO4、NH4Cl三种物质可以通过氢氧化钡溶液后有不同的现象区别;AgNO3、KNO3、Na2CO3三种物质可以通过加盐酸后有不同的现象区别;Na2CO3、NaHCO3、K2CO3三种物质则不能通过加一种试剂将其区别.

答案: (D) .

4.除杂

例10 (1) (1991年全国)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 可将粗盐溶于水, 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 ①④②⑤③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①③

(2) (2000年天津市、江西省) 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 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

(A) 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 过滤, 除去沉淀, 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 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 过滤, 除去沉淀, 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 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 过滤, 除去沉淀, 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 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 过滤, 除去沉淀, 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分析:对于 (1) , 抓住后加的试剂要能将前加的过量试剂除去, 如果相互不影响的先加与后加均可, 但过滤操作肯定在加盐酸除去碳酸钠之前.选 (C) 、 (D) .对于 (2) , 考虑到不引入新的杂质, 且多余的试剂要能除去, 就可正确的选择试剂和确定操作. (A) 、 (C) 错在引入新的杂质, (B) 错在过量的试剂不能除去, (D) 的方法正确.

答案: (D) .

5.推断

例11 (2004年全国理) 有A、B、C、D、E、F、G 7瓶不同物质的溶液, 它们各是Na2CO3、Na2SO4、KCl、AgNO3、MgCl2、Ca (NO3) 2、和Ba (OH) 2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 各取少量溶液进行两两混合,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生成沉淀或微溶化合物, “—”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试回答下面问题.

(1) A的化学式是__, G的化学式是__.判断理由是__.

(2) 写出其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 B:__, C:__, D:__, E:__, F:__.

分析:该类问题可利用下列方式, 采用对号入座的形式解答.

表2直截了当告诉了各物质反应的情况和现象, 因而能毫不费力地得出答案.

答案: (1) KCl, AgNO3.混合时只生成一种沉淀的是KCl, 生成的是AgCl, 所以A是KCl, G是AgNO3. (2) B:Na2SO4 C:MgCl2 D:Na2CO3 E:Ca (NO3) 2 F:Ba (OH) 2 . (待续)

高考语文复习要明方向,抓重点 篇3

【关键词】高考;语文;强化;整理;检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高三老师和同学们应以积极的心态、有效的措施,复习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归类辨析,注意运用。我认为主要从研、理、查、练四个方面入手。

“研”是指研透《考试大纲》,吃透考纲,明确复习方向。现在时间短,任务重,要跳出“题海”,克服复习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效率,明确复习的重点尤为重要。脱离大纲、架空课本的复习,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为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只有紧扣考纲、科学训练,才能复习有效、高效。同学们要学会从提供的试题标准答案中去反推和寻找答题的方法和表述方式。只要平时能有意识地将每一道试题与考纲中的考点对应起来分析,形成习惯就会分辨这道题的考点所在,那么,也就知晓自己在哪些题型、哪些考点上相对薄弱,才能真正有目的地去强化巩固。否则,盲人摸象,做无效重复操练,不能抓住问题要害,只能使自己愈加急躁。

“理”是指在“研”透的基础上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整理要点,梳理归类,通过知识归类,反复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理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要反复地去做典型题目,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通过做典型题目去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比如送别诗、羁旅诗、咏怀诗、边塞诗、咏物诗、写景诗等都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比如,我们做一个句子仿写题,无论得分还是丢分,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在整理考点内容时,要按照高考知识点顺序,从已做过的综合试题中理出易错点和重难点,敢于舍弃,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越理越乱。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复习阶段,名句默写、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复习应回归课本,以课本为本,注意文意,归类梳理,重视积累。教材中的文言文及古代诗词,就是学生备考的极好材料。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文言文试题的语段虽然选自课外,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在课本以内,而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用好、用足、用透这些古诗文,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资料而丢弃教材这个根本。而在高考作文备考中,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不要忽略分类梳理,平时积累。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有较多的选材来自课文,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我想,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查”是指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效增分点),再次梳理一遍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做到有的放矢。哪一块是自己的强项,哪一块是自己的弱项。找出错误较多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分析错误的原因,要分板块,补缺补差。只有对自己的薄弱点充分了解,才能使考前有限的自主复习有效、高效。此时,同学们要注意致误归类,有的放矢地专攻弱项,尽力去补弱项,加强针对性训练,以提高效率。例如,病句六种类型里没有理解掌握、容易致误的是哪种类型,文言文翻译准确率差是表现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还有一词多义、古诗读不懂,鉴赏出偏差具体体现在哪里,考生就可以找典型的高考真题去训练,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定会有收获。

“练”是指在“理”与“查”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自主训练。从我们同学平时的各种形式的考试答题出现问题来看,成语,病句,连贯,名句默写,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语言运用表达题,应坚持每天训练,夯实基础。出现错题时,将一类试题放在一起,可以看一题,再有选择地练题,做适量、高质量的题,达到训练效果,争取不丢分。

而阅读题就要认真审题,细读文本。注意不同体裁的整体阅读,要养成二次阅读的习惯,就是先整体阅读感知,了解写什么,怎么写的,再结合具体答题细读文本,找出答题区域,不要怕麻烦,自以为是。要勤动笔,圈点勾画,筛选出关键语句信息;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字斟句酌;要调整好自己的考试心态,很多试题只要你静下心来细读原文,根据你所读懂的内容推测读不懂的内容,不难理出头绪,找准答案;注意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高考都是以材料作文为主,必须重视审题训练,加强审题训练,要思考材料的多维立意角度,要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不要受材料中的枝节问题所干扰。为了防止偏题,在写作过程中还有必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文章展开部分首先就要对原材料作理性分析,在行文过程中反复扣题(也即反复照应原材料中“关键词语”)。平时作文训练就要学会编写作文提纲,熟练掌握一种作文思路。要学会修改所写作文,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修改的基础上快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作者简介:周涛,女,1974年生,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中教一级职称,研究方向:语文“少教多学”课题。

高考生物复习的重点 篇4

2、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反向平行脱氧核苷酸链,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结,内侧碱基对(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l)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时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3)特异性:每种DNA有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知识拓展:1、两条链之间的脱氧核苷酸数目相等→两条链之间的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数目对应相等。

2、碱基配对的关系是:A(或T)一定与T(或A)配对、G(或C)一定与C(或G)配对,这就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 篇5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具体包括:⑴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⑵能生长延伸出新的知识的地理知识; ⑶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1)地球运动和经纬网。(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3)世界和中国地理。(4)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5)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新。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为复习迎考带来一定困难。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呢?

1.区域定位的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相关位置是指某项地理事物与海陆轮廓、地形区、河流、湖泊、交通线、国界线等相对位置而言。

怎样强化区域定位训练?(1)选用高考试题训练区域定位。(2)通过经纬线训练区域定位。

2.区域地图的训练。

区域地图的训练主要包括读图、填绘地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教材中区域地理地图大都是大比例尺地图,反映多是一个大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图。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详细。其二是交界地区地图增多,以局部区域地图为主,文综第36题,中国和中亚地区交界区域,第36题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界区域,20文综40题英吉利海峡实际上是大陆向海洋交界区域。Ⅱ卷第36题西南地区等高线图,实际上是中国和缅甸交界区域。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两种变化。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区域地图、地区交界处地图、中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地形交界处地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攻略和技巧

1.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

比如,在复习“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2.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图

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

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考生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对待时事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4.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

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

中考化学重点复习策略 篇6

01

知识梳理要到位

梳理基础知识要注意不同类型知识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获得更好效果,例如:第2、6、7、8、10、11单元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应以建立“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取方法”知识线索,侧重物质宏观性质、物质变化、反应现象及用途和制备的复习,可用知识清单或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复习;第3、4、5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知识,复习时应注意在实物或模型或反应的背景中理解符号的含义和符号的表达,特别注意规范表达;如第3、5、9单元主要涉及概念原理知识,应以典型实例为模型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4、5、9单元涉及了化学计算的相关类容,复习时应注意对典型例题的理解和规范表达。

02

体系建立要完善

复习的过程主要是建立知识的多角度联系和逻辑关系,以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提取,这就需要从建立知识体系的角度着手。除了按单元梳理知识的常规形式外,应特别注意上下册教材知识的重构,例如:碳及碳的化合物知识内容分散在了第2、6、7、11、12单元,复习可以“C→CO→CO2→H2CO3→CaCO3/Na2CO3”为主线结合各物质的生成与反应串起知识体系;又如:气体的制备涉及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内容,它们分散在第2、4、6、7单元,复习时可从原理、装置、步骤、净化角度串起主线进行对比分析。另外,近年中考的一个新特点是关注了多个层面知识的形式串联,例如: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将燃烧条件实验、石蕊溶液与二氧化碳作用实验等串联考查。复习时,应在分析近年试题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主题进行全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

03

重点题型找规律

重庆中考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大,但不难发现诸如综合计算、实验探究、框图推断、工艺流程问题等是考查热点,如酸碱盐的性质、用途、气体的制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物质的鉴别与除杂等,因此应结合专题复习形式突破重点。

04

回归教材找原型

中考命题的形式多样,体现创新,但都是有据可循的,即源于教材内容,限于考试说明。复习时应重视教材实验、图、表、课后习题、学生实验活动等内容。以教材实验为例,应梳理各章实验,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表达”为框架进行分析。

05

错题复习补漏洞

对总复习过程中所训练的习题、套卷要有意识整理保存,对错题进行分析,复习相关知识点,训练同类习题。错题复习是最便捷的查漏补缺形式。

06

套题训练促应试

在总复习过程中,应重视点的复习,与套题的交叉训练,尤其在总复习后期,套题训练对提分是最直接有效的,因此选择与中考接近的全真模拟试题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一般高质量的模拟题连续训练6~8套,认真分析总结应试情况,并作出行之有效的跟进策略,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高分突破

关于中考应试,宁晓强老师提醒要注意几个关键词——书写规范、先易后难、计算题有过程、推断题要检验、实验题扣目的(答题方法要三段操作、现象、结论)、大题看整体。

考前该怎么复习?

● 第一,教材的2、6、7、8、10、11、12单元要过一遍,那里好多地方可能被你忽略了哟。

● 第二,把老师最后教给你的方程式复习再写写。(不是看看哟,看的时候你觉得都会写)

● 第三,还有些要记忆的知识点再过一遍。(要是有人抽背就完美了)

● 第四,看看所有教材上配图的实验,回忆一下每个实验有何现象,得出什么结论,有什么注意事项,这也许会帮助你超常发挥哟。

● 第五,看看你的错题集吧,会让你回忆起很多。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

B.二氧化硫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蜡烛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D.在低温加压下,液氧能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氧气的密度是用仪器测量出来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颜色、状态、气味都是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知道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C.蜡烛在空气中可以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D.液态氧变成固态氧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浅析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效率 篇7

一、提高学习化学得兴趣

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 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 能推动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就会乐于去学习、思考、体验、就会有收获, 就会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兴趣——学习化学——兴趣化学”的良性循环作用。学生的复习观念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这样学生的复习效果, 复习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同时复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如我班学生×××进入高三, 在全校组织的第一次联考, 化学得分72分 (总分108) , 分数虽然不高, 但他给我说:“以前化学从来没有及格过, 这次我考及格了”。我问他:“这次为什么考及格了呢?”他回答说:“在你的教学中, 我对化学慢慢产生了兴趣, 所以在化学复习中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确实该生在一年的复习中化学成绩进步相当快, 第二年高考化学估分至少95分, 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又怎样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呢?应当说方式、方法是很多的, 而且各位老师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可以把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讲解, 也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复习到胶体的概念时, 我们可举生活中食用的豆腐, 三角洲的形成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有关胶体的知识分析豆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再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又与胶体的知识有关。同时利用好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化学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 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复习时要注重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高三的复习中,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应当说这在没复习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至少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写什么问题, 以便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在平常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在高三复习中, 各位学生的口味, 也就是他所需要的东西不同, 教师的教学方法, 甚至教学内容不一定都适合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要求老师要这样不那样复习, 所以复习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 觉得不学好这门课程, 就对不起老师,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他的成绩自然会得到提升。如去年我所教两位复读学生, 去年高考自己估分均在45分左右, 在这一年的复习中, 我主动去找他们谈心, 了解到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包括做题粗心, 审题不细心等) , 在学习、生活, 思想上作耐心细致的指导, 切实帮助他们, 两位同学纠正自己很多不足。经过一年的努力, 今年化学高考估分在85和90以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应当说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最普遍的方式, 我们现在的复习方式多半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人唱独角戏, 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几乎没有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既然是进行交流, 大家应该是平等的。因此, 我们要改变化学教学中的复习模式, 让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这样就使得教学的双边活动落实到了实处,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复习起来就轻松多了。但我们要真正了解学生, 还应当是课余时间, 真正一位优秀的教师, 并不是上课结束了, 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而是充分利用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聊天, 甚至摸一摸学生的头,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在关爱他, 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以便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到了离高考较近的一段时间, 学生感觉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可能情绪上有所变化, 如某次考试成绩稍微自己认为不理想, 就自暴自弃, 或看到课本、参考书、题目就头疼等。这时老师就要帮助他们怎样克服情绪上的变化, 减轻思想上的负担;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增强自信心, 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研究高考

研究高考的目的是指导我们怎样进行复习, 优化我们的复习中的教学方式, 但问题是我们教师怎样研究高考呢?当复习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提高复习效率以及复习的针对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自己较为理想的成绩, 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期望的, 同时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我认为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至少近五年的高考试卷。如果有必要学生也可以分析高考试卷, 让学生自己得出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及规律。我们一定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分析出每一题考察的知识点, 并总结出近几年高考考察的知识点规律,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高考知识点的变化和试卷的难度。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整个高考尤其是冲刺阶段复习的方向性, 克服了复习的盲目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第二, 掌握好主要元素 (金属非金属) 的重要性质, 尤其是特殊性质;第三, 开放学生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第四, 注重信息给予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 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包括大纲要求的各类有机物, 以及各类官能团的性质、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六, 几年的高考热点, 如阿佛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及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

高考化学复习的几点注意 篇8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我们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形式,重点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认真研究2013到2016年的高考卷会发现一些规律,选择题一般是如下考点:STSE题、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电化学原理、阿伏加德罗常数、水溶液的离子平衡、离子反应和微粒共存、盖斯定律和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元素化合物。这其中STSE题近4年8题,.化学实验近4年9题,.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4年12题(其中7个题为同分异构),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4年6题(其中14年全国一卷没考),电化学原理4年6题(其中14年全国一卷、15年全国二卷没考),水溶液的离子平衡(含Ksp)4年6题仅2015年课标卷没考,阿伏加德罗常数13年全国一卷、15年全国一卷、15年全国一卷、16全国二卷,盖斯定律和反应热13年全国二卷、14年全国一卷2次,离子反应和微粒共存仅考1次,13年甲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有了以上信息在制订复习计划上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性都会增强很多。

2.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3.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学生的时间紧张,对资料我们老师要多看多做多选,要如把筛选关,让学生的时间利用率提高,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点子上。这样就要我们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应明确分工,资源共享,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注重主干知识,构建学科体系。

1、基本概念:四大主干(三类离子反应,四式,物质的量,盖斯定律)

2、基础理论:三大理论(结构化学,化学平衡,溶液)

3、有机化学:四类重要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消去,氧化还原)

4、无机化学:五种金属五种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Na、Mg、Al、Fe、Cu、H、Si、S、Cl、N)

5、实验:六项知识能力(仪、操、气、检、设、评)

6、化学计算:物质的理的计算,守恒计算、定义性计算等。

四、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在这一块中我们重点放在中等以上的学生,除了备课组内老师齐心协力,还借助教研组的力量。

上一篇:建测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挂职总结下一篇:学生学习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