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方法(精选12篇)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篇1
近几年的高考非常重视基础, 许多知识回归课本。“3+X”形式下的高考题, 题量减少了, 难度下降了, 但对细节要求多了, 语言表达要求更准确, 知识面更广, 有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从课本上延伸出来的更多了。因此, 必须以课本为准, 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按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 (卤素、硫、氮、硅) →基本理论 (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的顺序进行, 把化学计算串到各部分当中, 同时不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及计算技巧, 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轮复习: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 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 阿伏伽德罗常数, 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 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 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 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轮复习:主要进行综合训练, 查漏补缺。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 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 不要题海战术, 要挖掘精品题, 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式, 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仔细阅读, 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 真正做到回归教材, 以教材为据, 克服复习的随意性。
化学复习要把握三新: (1) 形式新。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使知识表现的形式新。化学复习应在一个部分重点研究一个问题, 把这部分内容学会、学透。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要以氧化还原为主线, 采用对比的方法, 并且以结构引出性质再带出用途和制备。另外应拓展和归纳, 如能净水的物质有哪些, 延伸出二氧化氯、铁酸钠等。 (2) 感悟新。复习中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 最后落实到“怎么做”, 学以致用, 使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变活。如离子反应中, 以醋酸铅生成为例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3) 总结新。高三复习不是简单罗列, 而应该通过勾画横纵线条, 织成一张网。如:a.元素化合物复习:横向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 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纵向:结构→化学性质→存在、用途、制备。b.有机化学:横向:卤代烃→醇→醛→酸→酯;纵向:如以浓硫酸加热为条件发生的反应有:硝化反应、磺化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分子间脱水反应等。c.实验:如固液不加热装置制备哪些气体?可能的方法分别有哪些?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复习, 不论从形式、过程还是结果, 都体现了创新。然后是气体的净化、性质实验、与某物质反应后的计算等方案的设计, 可以把高中教材的所有知识整合在一起。
在复习中, 坚持以大纲为准, 夯实基础, 把握主干, 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接受信息、融合知识的能力, 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篇2
1.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热点”问题。第二轮复习时间紧,面面俱到从头来再过一遍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在选题的典型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的指导下,突出重点,抓住热点,锤炼“三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编好每一套试题。做到不浪费学生一分钟。始终紧扣基础知识,在讲练中做到夯实“三基”,使学生做到“解一题,会一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变点讲为面展开,建构知识网。二轮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将一轮复习各章节的知识串联起来。一轮复习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很多解题方法和规律,如何提取运用是二轮复习解决的关键。给出方法解题目很不可取,而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讲问题应该将该知识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应引导同学们一起回忆,让同学们形成放散式思维模式,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讲某些重点题时,应举一些与此类似的题目看学生们是否听懂,不要就讲题而讲题。一节课不需要贪多,将两到三个知识点重点讲透即可,其他可一笔带过。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篇3
关键词:化学;元素化合物;综合推理;归纳;结合;能力
为了以后的教学顺利进行,现把我们多年来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复习方法归纳如下:
一、回归教材,抓好每个知识点的落实
课本是最好的资料,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要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共同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抛开课本搞专题复习,无异于缘木求鱼,很难获得好的复习课效益。
二、提高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推理能力
(1)元素化合物与基本理论的结合
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但有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复习时要以化学理论统领元素化合物知识,即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根据物质结构理论,可以先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应用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的递变性规律,推断其他元素的性质特点等。因此,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抓好各部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的整合。
(2)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注重将课本演示实验演变成探究实验的考查,这类试题主要涉及物质成分的探究、反应原理的探究和实验改进的探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探究性学习也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平时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利用课本中的反应原理,设计有关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复习元素硫的转化中,要求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掌握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性质,归纳出硫化氢、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使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的复习有机地整合。另外,氮族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也相似。
(3)元素化合物与化学计算的结合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速率、平衡常数等相关知识的化学计算贯穿始终,化学计算可以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只有清楚物质性质,才可能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明确各种计量间的关系。
三、设计无机框图推断,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推理能力
根据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设计无机框图推断题十分必要,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涵盖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无机框图推断题的解法的关键是找准“题眼”。主要的环节有:(1)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文字说明。(2)找解题突破口。①寻找特征反应和现象;②从反应类型方面找。试题往往没有明显的突破口,而是几种元素、化合物都可能符合题意的转化关系,可利用转化关系大胆尝试。(3)验证。将所得结果代入框图,看是否符合在框图中的变化关系。在答题时应注意:①要求答名称,还是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等;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③答现象,还是结论等。
四、重视典型例题、高考真题的使用
在元素化合物复习的过程中,要精选试题。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针对性讲评;讲思路要突出找题眼突破;讲方法要讲基本思路、常规解法。另外,高考化学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如,PM2.5、雾霾、食品安全等。这些试题以现实生活实例或现代、经典科技为载体,以材料新、情景新等特点来凸现能力素质的考查。我们要学以致用,在新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金龙.新课程理念下高考理综化学复习策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如何提高高考化学复习效率 篇4
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一、深入钻研《考试大纲》, 吃透其精神
《考试大纲》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关于高考的法规文件, 它规定了考试的性质, 内容和对每一部分内容要求的程度, 以及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 它附录的“题型示例”是《考试大纲》的具体体现, 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档次试题的具体模式.因此, 对高考而言, 《考试大纲》最具权威和指导性, 是考生复习迎考的指南, 特别是后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必须深入钻研《考试大纲》, 吃透其精神。
二、注意对历届高考试题的研究
在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看看历届的高考试题是很有必要的。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趋于稳定, 变化不大, 例如, “高考热点模式化”: (1)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2) 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3) 有关阿氏常数的知识及运用。 (4)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运用。 (5) 有关离子浓度的比较。 (6) 有关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及物质结构的知识的运用。 (7) 混合气体问题。 (8) 物质的鉴别及推断问题。 (9) 有关p H值的计算。 (10) 电化学知识及运用。以上十大“热点”内容每年都有相同模式的考题出现, 因此, 复习迎考应注意对历届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 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一环。
三、挖掘“双基”的内涵外延, 注意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 处理覆盖多个知识点的问题时, 会暴露出“底气”不足而缺少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注意知识更新, 适应社会发展, 从而把握全局。对应该向学生交待的基本知识讲清、讲深、讲透, 涉及的周边问题交待清楚, 使学生在处理一些常规的热点试题就会轻车熟路, 多练习一些覆盖面较大的综合性题,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变被动答题为主动解题。
四、加强实验教学, 研究实验教学新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实验教学由于考查途径的不完善, 始终是薄弱环节。实验题考查强调“科学规范”并向“设计实验”高层次发展, 07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第27、28两题, 得到了充分体现, 而考生恰好失分严重, 得分率低, 反映出学生不能将学过的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迁移至新的设计中来, 这不能不使我们注意到应该加强实验教学, 研究实验方案, 深入和综合课本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五、回到书本, 重视基础知识
进入高三以后, 许多学生只知一味做题, 以为书本太简单, 花时间看书划不来, 甚至有些学生教科书都没有。其实要想迅速的理解分析题目, 解决问题, 其知识全部来源于教材, 因此要回归书本, 熟“读”教材。
六、加强定时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进入高三复习以来, 特别是后期复习, 对于精选的试题, 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定时训练, 题型, 题量, 难易程度, 以历届高考题为标准,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上, 速度上, 准确度, 解题安排和策略上, 适应今年的高考, 使学生在正式高考中发挥正常。
七、对考试题认真做好———评, 讲, 导
高三复习阶段, 特别是后期模拟训练的教学成为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网络横向知识, 疏通解题思路, 培养综合能力, 转化中差生的特殊作用。所以在处理试题时, 要注意“评”, “讲”, “导”三种方法的合理使用。所谓“评”就是评试题的知识点。评规范解题, 评解题方法与技巧。所谓“讲”就是要讲重要知识的归纳总结, 将复杂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整体化, 便于记忆, 利于掌握;讲典型题型的专题分析, 命题特点, 解题关键。所谓“导”就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展开对比, 进行思维加工, 扩大知识面, 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充分利用错题查漏补缺
高三后期复习, 特别是四五月份, 学生对大部分知识实际上已经很熟悉了, 但是在知识框架上还有一些漏洞, 已掌握的知识又出现新忘, 作题时一碰到它们, 就失分, 而且这是学生们的通病:同一题错了又错, 甚至有些学生对有些题先做对, 过后又做错了, 它是学生成绩不能稳定提高, 进而不能稳定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问题, 靠再做一次, 再错一次是决不能解决的。而且明明知道遇上这种题型就要错却不去弄懂它, 就如同给自己的高考埋下无数定时炸弹!因此, 从四, 五月份到高考之日, 要求学生切实做到每份资料“考后100分”, 知其错, 还要知其所以错, 不留问题, 将会从错题中学到不少知识, 解题的思路也将会清晰不少, 对启迪, 开阔思路起到很大的作用。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和策略 篇5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查漏补缺,加工提升、综合应用。高三化学总复习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模式,即:第一轮复习:分章节复习;第二轮复习:分小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冲刺高考。
第一轮分章节复习,基本上按照高中课本先必修后选修的内容,逐章进行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一点基础练习,以暴露知识缺陷,然后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缺陷,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再现、梳理知识点;通过联想,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校正理解上的一些偏差。通过一些练习巩固知识加深认识。
1、阅读教材,以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书上例题,有关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在看书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卤族元素”时,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抓住基础,理解基础,掌握基础。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自找苦吃。
2、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时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3、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摸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120分钟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乃至终生受益。
4、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编写者往往把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学生刚学完新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这些分散的、不完整或不全面的知识,需要在复习时集中完善。如氯气的性质,主要集中在《卤素》“氯气”一节,但“卤素性质比较”、“硫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烃”都有涉及。在复习氯气的性质时,至少要将其完善为:氯气和金属的反应;氯气和非金属的反应;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碱的反应;氯气和某些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氯气和烷烃的取代反应;氯气和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氯水和醛的氧化还原反应;氯气和苯、苯酚的取代反应。再如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和还原反应、到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到判断反应能否自发、应用电子守恒进行计算,都需要完善。
6、坚定信心、胜利在望
信心、意志、毅力是提高复习质量、复习效率、考试成绩的重要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把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贯穿于总复习的全过程。不要认为一两次考评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基础知识不牢固,审题能力差,应变能力弱,甚至认为自己笨,天生不是学化学的料,从而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大可不必。从化学知识的特征看,知识有些锁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十八、九岁的年龄段,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另外,对于化学基础较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还可和那些学习有计划、有章法、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对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一阶段要重视复习好基础化学理论,并且引导学生用化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无机化学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把所学过的基础理论以及化学反应规律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复习。中学化学有三大基础理论,分别是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物质的形成、晶体的类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的理论。电解质溶液中的理论。两大反应规律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在三大基础理论、两大反应规律指引下复习元素单质以及重要化合物的知识。主要包括:重要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以及用途。
第二轮分小专题复习。这一过程是将中学化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使化学知识深化、集成化、系统化。
1.知识的深化
知识的深化就是更深层次上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其途径有:
(1)从现象(形式)到本质
如复分解反应的形式上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由强酸生成弱酸、由溶解度大的物质生成溶解度小的物质,其本质是:由离子浓度大的向离子浓度小的方向进行。
(2)从个别到一般
由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要推广到负一价氯的化合物和强氧化剂制取氯气,或用高价氯的化合物和还原剂反应制取氯气。
(3)从理论到实践
工业制取硝酸,氯气在战场上的使用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氯气泄露的话应该怎样处理?物质制取,考虑原料成本、反应、环保等众多问题。
(4)从定性到定量
如al(oh)3的制取方法,定量分析反应消耗酸、碱的量。
2.知识的集成化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使计算机体积更小、运行速度更快,性能更优越。受此启发,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集成化,使教材变薄、知识便于记忆,特别是作推断题很好。
具体做法是将具有某属性的分散物质集中归类,形成集成块。如
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氯气、次氯酸及其盐、na2o2、h2o2、so2、o3、活性炭。
呈淡黄色的物质:s、agbr、na2o2、tnt、fes2
不稳定酸有哪些?还原性酸有哪些?
常见气体及其颜色、溶解性
两性物质(指酸碱性、不是氧化还原性):氧化物、氫氧化物、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氨基酸。
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麦芽糖。
要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有哪些
„„
3.知识系统化 知识系统化是根据某些知识的属性或关系把某些零碎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变成全面的、集中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的过程。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基本计算时,以物质的量为中心,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单位就是化学含义),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在复习化学基本计算时还要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复习化学基本计算时,一定首先要正确使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典型的重点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和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再使用化学计算定量的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这一阶段复习还要重视几个解题专题,如有机化学的试题是十分有特色的,一般的情况下,与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是,试题的各种信息的给出一定可以用中学的最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和依托,来加以解决的。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同学们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从结构出发,仔细审题找出试题的突破口,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怎样找突破口呢?那就需要仔细审题、深入挖掘试题给予的各种信息,特别是隐蔽信息。在做有机框架图时,一般的方法是首先正推,然后逆推,前后呼应,总是能够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解决有机化学框架图时,还要十分注重有机化学的结构,具体地说,就是要正确使用价键理论,明确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衍生关系,使用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冲刺高考。
这轮复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做到查漏补缺。我们的做法是把综合训练分为前期综合训练和后期模拟测试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尽可能做到周期短,频率高,每次训练或测试题力争做到覆盖面广重点突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查漏,及时补缺,迅速反馈,重点讲评,这样通过做适量的练习题,既查补了学生的知识漏洞又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理综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理综应考水平。
这一阶段要重视选题和解题指导,要诀是:准、精、薄。
要诀一:准
“准”就是题目要和高考大方向吻合,要体现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热点,要瞄准学生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这一阶段各种资料铺天盖地,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不要做资料的奴隶,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保证“准”的措施:认真分析研究考试说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权威学校的最新高考模拟题;广泛搜集、查阅、研究本学科有关期刊杂志上的高考信息;深入学生之中,通过交谈,问卷调查,作业、试卷的批改洞悉学生心理兴奋点与知识缺陷、思维障碍。要诀二:精
“精”就是精讲。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其他知识略讲。精练。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多练。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重点知识要多练,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评。对试卷和模拟套题考后练后,不要从头到尾逐个讲评,甚至每个题详细讲评。所谓精评就是画龙点睛,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评,学生都会的题目只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讲评形式以多样化为好,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一起评、相互评。
保证“精”的措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相信学生,不要总不放心学生,复习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站得高,看得远,从高校招生的角度,从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从本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上来分析研究高考的要求,从而更有效、更准确地把握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潜心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复习心理与考试心理,只有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易错的地方对症下药,我们的备考复习才能真正做到精讲、精练、精选、精评,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要诀三:薄
读书学习有两个飞跃,一是从薄到厚,二是从厚到薄。第二个飞跃更为重要,它代表着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高。高考前的复习,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从厚到薄:理线索、清思路、观大势,摒弃繁杂,立足核心,突出主线,便于记忆,有利发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
浅谈2009年高考化学复习 篇6
2009年的《考试大纲》在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均没有太大变化,仍然强调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近几年的高考非常重视基础,许多知识回归课本。题量减少了,难度下降了,但对细节要求多了,语言表达要求更准确,知识面更广,有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从课本上延伸出来的更多了。这符合高考的能力要求,即选择那些素质好、潜力大的考生。显然,高考必须能够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注重能力考查,让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得以发挥和表现他们的水平。因此必须以课本为准,夯实基础。2009年的备考我们也应在此指导思想下进行。
第一轮复习按照:
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卤素、硫、氮、硅)→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的顺序进行,把化学计算串到各部分当中,同时不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及计算技巧,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轮复习:
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阿伏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轮复习:
5月初至6月初主要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不要题海战术,要挖掘精品题,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要仔细阅读,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在学习中先"死"后"活",多记,多写。《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运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点及可能的出题点。"依纲离本"就是要善于驾驭教材,活用教材。
化学复习要把握学习的"序"在化学复习中应该采用先分散后集中,先基础后能力,先个别后一般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学习,逐步加深,控制难度,适度练习,侧重习题的演变和扩展,锻炼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化学复习要把握几新
1 形式新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表现的形式新。化学复习如欣赏一部电影,如果只是了解故事情节,则看两三遍后就会索然无味,若我们第二遍研究电影的表演艺术,第三遍研究电影的外景选择,第四遍研究电影的服装设计,这样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同样,化学复习应在一个部分重点研究一个问题,把这部分内容学会、学透。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要以氧化还原为主线,采用对比的方法,并且以结构引出性质再带出用途和制备。另外应拓展和归纳,如能净水的物质有哪些,延伸出ClO2、Na2FeO4等。
2 感悟新
复习中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最后落实到"怎么做",学以致用,使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变活。如离子反应中,以(CH3COO)2Pb生成为例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3 总结新
高三复习不是简单罗列,而应该通过勾画横纵线条,织成一张网。如:a.元素化合物复习:横向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从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纵向:结构→化学性质→存在、用途、制备。b.有机化学:横向:卤代烃→醇→醛→酸→酯;纵向:如以浓H2SO4加热为条件发生的反应有:硝化反应、磺化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分子间脱水反应等。c.实验:如固液不加热装置制备哪些气体?可能的方法分别有哪些?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复习不论从形式、过程、结果都体现了创新。然后是气体的净化、性质实验、与某物质反应后的计算等方案的设计,可以把高中教材的所有知识整合在一起。
化学复习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化学复习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能力差、思维的变通性差等问题,在二轮复习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
3.1 审题是最大的障碍:应学会抠题眼,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意图,降低过失性失分。
3.2 规范用语,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而今的高考难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的思考 篇7
高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考巩固知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培养能力、意的转变提高素质。本, 文就高三化以适应高考化学专题传复统习的谈高一三点复自习己教的学体中会, 。往往是教师讲学评式、。这总种结模知式识 (, 讲学—生练听—、讲练) 、没记有知了识学的生复对习“模方专法索”、选的择思、考判和断学的生过思程维, 被同揭时示也的限过制程了, 学即生检的题◇吴勇思学生维1的。、“其教学存与案在学”;的脱只问节写题:教主只师要有要是教讲:师的的, “少教有案学”生, 无须复的时思的, 间上, 二是不课抄题、讲题利于学、做题生的课, 后复习一是浪。费学生习2上教师、只讲题题海战, 课术:后学生再做题所选习题量大, 、难度高未能充分, 发课的能力的功能挥例题的总结。知识, 形成解题技能, 开发学生思1以、专外, 题的划分还有教学。化学活动, 总复习的知识点多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考且分散是“一看, 就会如按, 一做就错课本顺序复”习。, 因此学生, 教师在研做题往往
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
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复习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动。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 步步为梯, 步步提高”的原则, 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 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 (这不是能力, 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规范, 题型新颖, 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 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 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 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 使他们吃得饱, 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水平。
3、学案实施。
高考化学复习之我见 篇8
一、吃透《考试大纲》
首先, 吃透《考试大纲》, 就是要全面理解《考试大纲》的知识要求。《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要求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有整体系统的认识, 能够将它们正确地复述、再现或直接使用。二是对中学阶段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能做到正确理解与领会, 能够对化学现象做到正确审判、正确解释、正确说明。三是对中学阶段所学化学知识做到全面掌握与运用,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计算、解释、论证具体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的内容在复习中不算是重点, 重点应放在第二、三个层次上。但是, 这不等于说对第一个层次要求的内容就可以不闻不问了, 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对第一个层次的内容有一个最基本的、最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 吃透《考试大纲》, 就是要密切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 尤其是考查的范围。目前全国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不同, 对高考的要求也有区别。我们一定要把本省的《考试大纲》当作重点, 只要是《考试大纲》不要求的、教材里没有出现的而又必须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内容, 一律彻底抛弃。因为从近些年的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来看, 不会有超出课本范围的或者超出《考试大纲》的要求的知识点, 所以考生尽可以放弃那些教材中没有的、《考试大纲》中又不作要求的内容。
再次, 吃透《考试大纲》, 就是注重《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全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题型示例, 这些题型跟高考中的题型是一致的。现在有部分省市或部分高校进行单独命题, 在这些单独命题中, 也不乏较为优秀典型的题目, 对于这些题目我们也要留心。因为这些优秀典型的题目对复习准备有一定的导向性, 学生在复习中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 将这些题目的难度要求、考查范围弄清楚、弄明白, 这样, 高考备考就会有的放矢。
二、注重基础知识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势必要突出教材。首先, 要突出教材, 就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仔细梳理、深入挖掘。尤其要注重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 比如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 或用同一的方法完成不同的实验, 以及一题多解或变式练习等。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梳理、挖掘, 掌握实验和习题中的可变因素, 进而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技能和方法解题, 牢牢地把握高考试题的基本题型。
其次, 要突出教材, 就必须弄清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规律的揭示, 通过整合, 形成知识结构与网络。比如, 无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这些知识内容多、涉面广、难掌握, 所以, 在复习时, 必须以元素周期的性质递变规律为知识经线, 以化学基本理论为知识纬线, 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的内容, 进而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也就是说, 要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对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对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逐一判断;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 对某一化合物的水溶液的酸性或碱性进行推知;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泼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 对某一反应是否发生进行推测;根据化学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 懂得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
再次, 要突出教材, 要经常重视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常识介绍, 这些材料与常识中的某些知识十分重要, 但是这些知识常常不被师生重视, 因而形成了化学高考知识考查的盲点。
三、精选训练素材
在高考化学复习中, 教师要精心选择和编写训练素材, 这里所说的精心选择和编写的训练素材一定是优秀的, 其标准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一是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所选的素材中不要出现陈旧的题目, 这是第一位的要求。
二是有味, 有味就是指所选的题目一定是精心设计的, 题目往往能提示或考查一系列规律。但要注意, 有味不等于该题转了几道弯, 所以, 有味与该题的难度无关。
三是有坡, 有坡是指该题所设置的几个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坡度, 必须有易有难。
四是不偏, 不偏就是指所选的习题考查的是教材的主干知识, 即高考可能考到的内容。
五是不怪, 不怪就是指所选的题目不能在形式上与众不同, 抑或设问方式非常特殊。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怪和新颖有时不易区别, 像上述所说的形式上与众不同的、设问方式非常特殊的、在高考试题中又不可能以该形式出现的题目就称之为怪题。
六是不难, 不难就是指题目不能过难, 即不能超过同类高考试题的难度标准, 一旦超过了这个标准, 所选的题目尽管味道十足, 但是训练价值会大打折扣。
四、抛弃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让师生焦头烂额, 疲惫不堪, 而且收效甚微, 因此, 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复习时, 应力戒题海战术。
首先, 跳出题海, 在解题训练时, 必须做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比如, 对一道题目, 首先要找出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审题, 其次要回忆、联想相关的知识——构思, 最后要应用知识点 (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解答。不管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 做到目的明确, 落到实处。
其次, 跳出题海, 在解题训练时, 必须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比如, 一道题目解答完毕, 一定要做出这样的反思:该题反映出命题者的什么意图?它的设计有何巧妙之处?该类题目有何规律?如此解答简单明了?正确率有多高?如果答得不对, 出错的原因在哪里?该题目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呢?该题目能否改一下变成一道新的题目?改动后的题目是变难了还是变易了?我们以前所做的题目当中有没有跟该题相似或相近的?对一道题目进行多角度地思考、总结, 最终定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反思是发现的源泉, 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思维、优化思维的方法, 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再次, 跳出题海, 在解题训练时, 必须精讲精练, 讲练到位。教师在讲评时必须讲出试题的立意、命题的角度、干扰项的设置, 讲出误区与典型思路, 讲出扩展 (同类型变角度) 等。千万不能只讲不练、只练不讲、讲练脱节、讲不到位。
摘要:搞好高考化学复习教学, 教师要吃透《考试大纲》, 摒弃题海战术, 精选训练素材, 这样做才能使高三学生在复习阶段掌握系统的化学知识, 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浅析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效率 篇9
一、提高学习化学得兴趣
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 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 能推动人们寻求知识、钻研问题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就会乐于去学习、思考、体验、就会有收获, 就会产生新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兴趣——学习化学——兴趣化学”的良性循环作用。学生的复习观念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这样学生的复习效果, 复习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同时复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如我班学生×××进入高三, 在全校组织的第一次联考, 化学得分72分 (总分108) , 分数虽然不高, 但他给我说:“以前化学从来没有及格过, 这次我考及格了”。我问他:“这次为什么考及格了呢?”他回答说:“在你的教学中, 我对化学慢慢产生了兴趣, 所以在化学复习中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确实该生在一年的复习中化学成绩进步相当快, 第二年高考化学估分至少95分, 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又怎样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呢?应当说方式、方法是很多的, 而且各位老师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可以把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讲解, 也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复习到胶体的概念时, 我们可举生活中食用的豆腐, 三角洲的形成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有关胶体的知识分析豆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再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又与胶体的知识有关。同时利用好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化学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 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复习时要注重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高三的复习中,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应当说这在没复习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至少教师可以了解到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写什么问题, 以便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在平常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为在高三复习中, 各位学生的口味, 也就是他所需要的东西不同, 教师的教学方法, 甚至教学内容不一定都适合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要求老师要这样不那样复习, 所以复习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 觉得不学好这门课程, 就对不起老师,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他的成绩自然会得到提升。如去年我所教两位复读学生, 去年高考自己估分均在45分左右, 在这一年的复习中, 我主动去找他们谈心, 了解到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包括做题粗心, 审题不细心等) , 在学习、生活, 思想上作耐心细致的指导, 切实帮助他们, 两位同学纠正自己很多不足。经过一年的努力, 今年化学高考估分在85和90以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 而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应当说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最普遍的方式, 我们现在的复习方式多半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人唱独角戏, 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几乎没有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既然是进行交流, 大家应该是平等的。因此, 我们要改变化学教学中的复习模式, 让教师与学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这样就使得教学的双边活动落实到了实处,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复习起来就轻松多了。但我们要真正了解学生, 还应当是课余时间, 真正一位优秀的教师, 并不是上课结束了, 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而是充分利用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做游戏, 聊天, 甚至摸一摸学生的头,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在关爱他, 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老师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以便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到了离高考较近的一段时间, 学生感觉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可能情绪上有所变化, 如某次考试成绩稍微自己认为不理想, 就自暴自弃, 或看到课本、参考书、题目就头疼等。这时老师就要帮助他们怎样克服情绪上的变化, 减轻思想上的负担;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增强自信心, 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研究高考
研究高考的目的是指导我们怎样进行复习, 优化我们的复习中的教学方式, 但问题是我们教师怎样研究高考呢?当复习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提高复习效率以及复习的针对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自己较为理想的成绩, 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期望的, 同时也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我认为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至少近五年的高考试卷。如果有必要学生也可以分析高考试卷, 让学生自己得出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及规律。我们一定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分析出每一题考察的知识点, 并总结出近几年高考考察的知识点规律,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高考知识点的变化和试卷的难度。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整个高考尤其是冲刺阶段复习的方向性, 克服了复习的盲目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第二, 掌握好主要元素 (金属非金属) 的重要性质, 尤其是特殊性质;第三, 开放学生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第四, 注重信息给予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 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包括大纲要求的各类有机物, 以及各类官能团的性质、反应类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六, 几年的高考热点, 如阿佛加德罗常数、离子反应及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
高考化学实验题复习策略 篇10
一、化学实验考题特点分析
1.题型分析:福建省高考化学近些年实验考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
2.考查内容分析。
(1)选择题考查内容。
福建省理综卷中化学部分,选择题有7题,其中有1题是考实验内容,主要以文字表达或装置图形式出现,更多的是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考查的内容包括化学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选择的正确性、化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以及仪器使用中数据处理等问题。
(2)填空题考查内容。
填空题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主要以 “工艺流程图”为背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二是以 “实验装置图”为背景,主要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或者重新组合或截取片段,通过查阅资料的信息来迁移新物质的制取题型。通常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除杂(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性质的检验、气体的收集、尾气处理装置以及防倒吸装置。这类题型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实验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能考查学生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二、根据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总结几点复习策略
1.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回归课本。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整合。
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2)回归课本。
高考中实验的考查基本都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来加以调整,而且平时在教学中教师也会几度强调,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课本中的实验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对比学习记忆,形成自己的网络。这样不至于因为知识点太多过于松散而显得难记。例如我们常见试纸的使用方法及其具体用途,将它们进行对比记忆,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口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
试纸的使用:
(1)试纸的类型和用途。
1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红碱蓝)
2p H试纸:定量(粗测,测量值只能为整数)检验酸碱性的强弱。
3品红试纸:检验SO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4KI- 淀粉试纸:检验Cl2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2)试纸的使用方法。
1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中间,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2检验气体:一般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出气口,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PH试纸检验不能润湿,其他气体的检验前需润湿)
2.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在高考中,我们所见的题都是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但知识点一定是课本中能找到的 。 所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 。 例如课本中实验室制取氨气时我们常用的是固固加热装置,那我们能否改成用其他装置呢?在干燥氨气时我们用碱石灰进行干燥,能否用其他的干燥剂呢?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不拘泥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 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那我们在高考中就可以临危不惧,应对自如了 。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是迁移能力。在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首先要了解课本每个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各实验中存在着某种的相似性,通过同类变式题的演变、 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如:(2014·福建高考节选)25.(15分) 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焦亚硫酸钠的制取
采用下图装置(实验产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2S2O5。
装置Ⅱ中有Na2S2O5析出,发生的反应为:Na2SO3+ SO2= Na2S2O5。
(1)装置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从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 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
(3)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 夹持仪器已略去)为______(填序号)。
很显然,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我们课本中不需要掌握的物质,很多学生看到这个物质可能就开始害怕,但等我们看清题意之后会发现,实验一第(1)问中考查的是实验室SO2的制备,虽然在鲁教版的教材中,我们并没有明确说明SO2的制备, 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对于SO2制备也是经常考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所以第(1)题难不倒学生。再看看第(3) 题,其实尾气处理问题不少见了,这题也不难分析出考查的就是SO2的尾气处理,除了要吸收SO2,还要防止倒吸,根据分析也不难选出选择d。所以,显而易见,掌握好课本,再具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稍微对知识迁移一下就不难解出这道题了。
(3)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评价设计能力。
近几年,以“实验装置”为背景考查探究性实验题型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于实验方案准确性的判断。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强调探究实验设计的四原则和对于一个化学实验好坏评价的五视角。四原则包括科学性的原则、对照性的原则、等量性的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五视角主要是可行性、规范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于以上几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遇到新的问题知道从哪里入手。
3.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答题能力。
掌握了以上的几项能力之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对答题的语言规范上。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学生第二卷的实验题所拿的分值并不高。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达的条理性把握不准,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练,词不达意从而造成大量失分。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这方面加以强化,让学生答到点上。例如在“工业流程”中有一种对于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考查。像这种题型,我们要有一套答题模板: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量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几滴XXX试剂,若不能观察到XXX现象,说明沉淀已洗涤干净。主要遵从:操作→试剂→ 现象→结论。语言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这样长期训练,学生也就不会惧怕这类型题目了。
总之,从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分析,我们从试题中领略高考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在高考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教材有效资源,并在课程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实验设计的思想,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解读实验,对实验素材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篇11
关键词:化学复习;备战高考;实效性
一、制订具体翔实的计划,确保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学期开始,我们高三化学组全体老师深入研究分析新的高考形势,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近三年的高考山东理综试卷化学试题,确定高三复习教学指导思想。回顾我们在高一、高二教学中的得与失,深入分析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必修1、必修2、选修4、选修5各模块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三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化学课时又少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共同商讨制定了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目标任务和详细计划。我们把化学一轮复习任务从整体把握,层层解剖分析每一部分内容,将课时教学计划落实到每一章,具体到每一节。确定了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主讲人,每一部分习题和阶段性检测题的命题人。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目标明确,明确地知道哪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确保复习的顺利进行。
二、抓纲务本,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1.依托教材,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两纲”是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一题是指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化学试题。《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高考迎考复习的指挥棒。新课标是进行教学的依据,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试大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我们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近三年的《考试大纲》,找出相同和变化调整的部分,进一步做到把握高考的脉搏,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2.潜心研究新高考方案及高考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试题不仅是考试大纲对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且代表了高考考查的方向和深广度。首先,我们要亲手把近三年的山东高考化学试题和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都做一遍,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样有助于我们复习中把握好“度”,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偏、难、怪的情况。再就是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进行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这样可以排查出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冷点。研究高考试题也可使我们对经典的高考试题进行改造、拓展、延伸、整合,成为高质量的训练素材。
三、高视角低要求,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1.从高三的视角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新课程在知识内容层次上设置了梯度性,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高三的老师多是从高一带上来的,高一、高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不一定适用于高三,一轮复习要重新审视高三的化学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轮复习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式(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
(1)仔细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体会考查的方向和层次
关注近年来的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新的化学变化并书写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另一方面就是结合电化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把握。而对于氧化还原中的定量计算、氧化性还原性的比较等相对来说考查力度降低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题目往往涉及的都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质和反应。因此,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核心的思想方法上,即如何判断和分析氧化和还原的过程,如何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或预测物质的性质。从这一点上讲,氧化还原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了。
(2)比较整合各版本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的外延
确定设计外延不能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也不能跟着教辅走,在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要再研究教材,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取其交集和并集,最低应该达到交集的要求,最高不要超過并集要求,再对比必修和选修内容确定具体的深广度。
2.从高效的角度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教材观,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应该把教材视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如,将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并入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单元有机化合物并入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3.从化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的处理
例如,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由原来的以“族”为核心学习转变为以“元素”为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掌握物质性质:(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性质。(2)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和认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3)物质的特性。
例如,化学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原理就是从量的角度审视化学反应,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如,从化学平衡常数入手分析化学平衡地建立、移动;从溶度积认识沉淀的生成和转化;加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和应用,尤其在复习时,对其他模块的内容一定在化学反应原理高度进行再学习。
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注意规范,落实细节,并且要不断地坚持。总之,在高三复习中坚持以课本为依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策略,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圣都中学)
高考化学复习中的病点、盲点 篇12
病点
症状1喜欢钻偏、难、怪题
表现:许多同学认为攻坚阶段,就是需要大量偏、难、怪的题目才能显示水平,才能拿下高考中的“压轴题”。
解药:《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不考偏题、怪题,建议大家别做无用功。只有牢固掌握常规思维,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是尖子生,花费很多的时间钻研偏、难、怪题也不是一个好现象。
秘诀:重视双基,淡化偏怪,针对训练,重点专练。
症状2题目做得越多越好
表现:许多同学漫无目的做题,做得麻木了,效果也就差了。有时,基本的东西还模棱两可,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后,巩固了或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反而有害无益。
解药:《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注重基础,考查能力。只有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要多做些基础题,但基础题一定要强调落实,动笔写出,特别要注意规范地表述。
秘诀:回归基础,精选练习,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症状3不注意知识系统化
表现: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复习效益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没有系统,就难有头绪,各知识间就彼此孤立,各部分内容复习到什么火候,哪些地方过关了,哪些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心中无数。
解药:第一轮复习完后,应在各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各知识点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简洁的归纳,不仅可梳理这一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今后做那些有难度的题目提供一种可行的解题思路。
秘诀:梳理知识,形成线索,串联线索,结成网络。
症状4不注重抓学科体系重点
表现:有些同学希望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学,最终的结果却是样样都想抓,样样抓不牢。
解药:当基础知识和方法复习一轮以后,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来学。这里的重点,一方面要注意重点学科的学习,差的学科上升空间大,应予以重视,促进学科间平衡;另一方面,要理清学科内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力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再一方面,各个知识板块中的重点内容,要能够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有所把握,高质高量地练几道,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还有,对重要的方法也要作为复习重点,争取以少胜多,举一反三。
秘诀:合理取舍,深化重点,追踪热点,有的放矢。
症状5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表现:有的考生在高考复习中,不可谓不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解药:首先要明确看书和做题的三重境界。看书的第一重境界是“记”,就是记住书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明白有关知识的意义;第二重境界是“联”,就是将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整理知识组成系统;第三重境界是“用”,就是将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题中,只有会用的才算真正的掌握。解题的第一重境界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第三重境界是“归”,就是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到书本上去。如果提升到第三重境界练习,看书时多想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的情形,并辅之配套练习,做题时多想课本,建立习题与书本知识的联系,这样就获得了学习的真经。
秘诀:学会看书,提升境界,有效解题,改进方法。
症状6不善于总结归纳
表现:这种症状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题海战术导致的后果。拼命做题,认为做的多了,接触的面广了,题型见得多了,方法总会练到的。题海茫茫,能做完吗?效率太低,效益差。
解药:复习中,我们应该总结归纳知识系统,也要总结归纳存在问题,形成错题档案;又要归纳解题方法,如归纳某些问题的共同解题思路,并总结某种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某个经典问题多种解题途径;并要归纳不同知识内在联系和相近知识的本质区别,把知识学透,把方法用活。
秘诀:由表及里,总结得失,总结方法,举一反三。
症状7患得患失,考前心态失衡
表现:高三各种考试前,有些同学精神过度紧张,甚至病倒。
解药:考前要防止两个极端的做法:一是彻底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会适得其反;另一个就是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导致考前过度疲劳,临考时打不起精神。建议同学,休息调整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微调,特别要把兴奋状态逐步调整到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考前要注意合理饮食,进考场后就要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慌张。另外,进入考场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激情的产生,千万不能因此而引起不必要的慌张。
秘诀:调整心态,保持平衡,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合理饮居,亦张亦弛。
盲点
教师的困惑:1.刚复习的内容,再次考试中出现,学生却不能复述、再现。
2. 刚复习过的知识,变换角度再出现时,学生失分严重。
3.明明在课堂中强调这样写,考试中却乱写一通 (如学科语言的使用不规范、不准确,书写格式不能按照要求) ,为此丢分太可惜。
原因分析:1.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只求字面理解和听懂普通话,而不去理解其化学含义,学生因错误理解或一知半解产生的潜意识,非常顽固。
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的NO2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方案(忽略N2O4的存在):
(1)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当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木条复燃了,有的同学得出“NO2能支持木条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解析:有的同学起初就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理由是氧气也能支持木条燃烧,但我纠正以后,过二个星期再让他们做,结果还有不少同学做错,原因是从初中一直以来“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结论不能正确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纯净的氧气或浓度较大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至少体积分数为21%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例2.将KOH和Ca (OH) 2的混合物1.3g全部溶于一定量水中,配成稀溶液,再缓缓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1)当生成的沉淀质量刚好最大时,消耗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请问生成沉淀的最大质量为____g,沉淀刚好全部溶解时消耗CO2的总体积为_____m L。
(2)混合物中KOH的质量为____g。
解析:根据沉淀质量刚好最大时,消耗CO2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可知,n (KOH)和nCa (OH) 2分别都为0.01mol,关键是当Ca CO3和OH-共存时,CO2与Ca 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32-先反应还是先与OH-反应。不少学生只顾溶解碳酸钙,不管溶液中的OH-了。学生解题时顾此失彼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我们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体系分析的方法,加强统摄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决策略:凡是大纲要求理解和应用(即C、D级)的内容,教师应让学生深刻理解,懂得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每一个化学原理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化的方式,自主内化基本概念,正确理解化学原理,然后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以求灵活解决有关问题,方可得到显著的效果。
2. 化学知识条理不清,理论、性质和实验不能有机联系,审题时抓不住题干要素,没有析题习惯,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例1.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 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 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充分振荡后, 剩余金属为m2g, 则m1和m2之间的关系是 ()
A.m1一定大于m2B.m1可能等于m2
C.m1一定等于m2D.m1可能大于或等于m2
解析:不理解硝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共存体具有强氧化性这一本质, 简单地认为硫酸加入是与可能过量的铁反应。要培养学生的粒子观。
解决策略:针对化学知识比较零散, 难以记忆,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 对化学各知识点要加强理解和联系, 养成良好的审题、析题习惯。
3.审题、答题时思维定势, 想当然, 不按题给条件和题意要求答题, 我称这些同学是不规范答题。
常见错误有:
(1) 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不看清楚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 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 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3) 第Ⅷ、第ⅣA等容易写错;
(4) 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 △H单位“KJ/mol”、放热为“-”、吸热为“+”不写;
(5) 书写电子式时, 共价化合物忘了未成对电子, 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不加中括号;
(6) 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一步写成和不写可逆符号;
(7) 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结构简式和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结构简式混淆;
(8) 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 小分子往往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反应条件和n不写。
策略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易错点 (知识点和思维盲点) , 教师把学生整理的易错点归纳成文, 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经常回顾, 以防出错。
策略二:备课组根据各校实际, 编选以往作业中错误率较高而又是大纲要求, 以能力立意的习题, 给学生加强训练。
策略三:一定要组织“化学用语”的专题复习。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推荐阅读:
高考化学总复习方法10-05
历年高考化学第一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12-29
高考化学方法09-24
化学高考复习策略分析12-31
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07-18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复习12-01
高考一轮化学复习攻略2009-01
高考有机化学实验复习10-04
高三化学高考复习资料10-05
高考化学复习方程式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