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方法

2024-09-24

高考化学方法(通用12篇)

高考化学方法 篇1

高考复习化学实验题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

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则应“粗”进(同样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

若为了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

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

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能否达到目的;

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

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

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

⑤有无对环境污染;

⑥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

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操作程序。

六、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剥去假像方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与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①方案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②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

④所用试剂不纯,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

20高考化学复习方法

一、立足课本,强化基础知识,一轮复习夯实双基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抓好双基,科学构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为此,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考试说明》,把准考试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整个复习过程中师生应时刻遵守的纲领,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它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把准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渐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熟悉考查范围,才能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要注意研究它的变化,特别注意新增的内容。

2.立足课本,落实细节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3.科学训练,提高效率

一进入高三,资料会堆积如山,如果整天沉溺于题海,做大量的题目却不求甚解,这样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①习题要精选。虽然我们手中的复习资料及练习题都很多,但是不能被这些资料所束缚,对习题应该有所取舍,选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一本好的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彻底消化。精选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难度。

②复习要同步。每天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量的同步练习,不要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应把一节或一单元做完再对答案,然后听老师讲解,这样效率最高。

③做题要多思。如该题考查的意图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关键是什么,还有哪些解法。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力求做到答一题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训练自己的思维。因此复习中要做到:1)不断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2)学会将新问题还原为已知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新旧搭桥,实现迁移;3)学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来解决,化综为单,分层得分;4)学会建立解题的思维模型;5)不断加强想象能力,强化发散思维,由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由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知识串;6)加强变式训练,变条件、变角度、变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④错题要纠错。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记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失分点,增加得分点。

⑤测试要定时。自己做测试卷时,一定要定时,同时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以提高解题速度,看题要准,审题要细,尽量减少错看、漏看,养成好的做题风格,向规范化要分数。

二、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二轮复习能力升级

第二轮复习是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复习则是“立体”结构。那么,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质量呢?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的“资料”,出自教材的实验对考生具有公平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回顾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要么是几个基本实验的组合或基本实验与操作的组合,要么是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可以预测,的高考化学实验命题,仍是课本实验的巧妙组合,以及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与评价,并将进一步强化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②注意开放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解题的条件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比较抽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放程度高,思维空间大,灵活性强。

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考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会得到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从而考查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验能力。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实验题必然成为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

分析近两年来的高考试题,总的变化规律是变中求稳、变中求新,并且命题将会逐步与课程改革接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等,试题也都是常规试题,考生大都比较熟悉,而且难易适中。第Ⅱ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实验题、双基题(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周期律等)、元素化合物题(如框图推断或填空题等)。在二轮复习中,对这几种题型的特点、考查方式、考查角度、考查重点、能力层次要求要做细心的研究。

4.关注重点和热点知识,增加时间、精力投入

分析近两年实施新课标省份的化学学科的试题,可以发现: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与电化学等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这类重点、热点知识,必须增加时间、精力投入,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应用熟练。

5.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如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另外,可以对一道典型习题反思,可以对一套试卷反思,也可以对学习环节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有条理。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

6.规范答卷,减少无谓的失分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答题不规范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考生的失分情况分析,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低级错误”而失分,主要表现在化学基本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都是由于平时学习要求不严格,基础训练落实不到位所造成的。

强化审题:一是强化审题的态度,看完题再做题;二是强化审题的方法,抓重点词、标重点字、理解题意后再做题;三是抓审题的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概括出重点信息、关键信息。

因此备考要从细节入手,强化规范意识,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性,克服答非所问的现象,尽可能减少因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三、实战演练,模拟高考,三轮过后满怀信心迎胜利

三轮复习是高考冲刺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实战演练。至少进行三次,通过模拟练习,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对;处理好速度与规范书写的关系,研究在限定时间内如何做得更好;做好考后分析,检查试题是否会做,思路是否最佳,是否失分,为什么失分。有些试题不会做,查找不会做的原因,力争将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丢分降到最低。

(2)回扣复习。回扣复习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回扣课本,②回扣错题集,③回扣高考试题,防止基础知识失分。

(3)调整心态。 调整情绪、调整生物钟。心平气和,消除烦躁,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高考化学方法 篇2

第一轮复习:按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金属、非金属 (卤素、硫、氮、硅) →基本理论 (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 →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的顺序进行, 把化学计算串到各部分当中, 同时不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及计算技巧, 逐步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轮复习: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相结合, 如有机、无机推断专题总结, 阿伏伽德罗常数, 离子反应等内容。并整理一部分题目当堂完成, 训练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速度, 加强易错点、失分点的练习。而化学实验的复习则应注重思考方式、基本模型的建立, 信息题则要学会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三轮复习:主要进行综合训练, 查漏补缺。学会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 并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 不要题海战术, 要挖掘精品题, 以点带面。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式, 杜绝盲目做题。另外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仔细阅读, 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 真正做到回归教材, 以教材为据, 克服复习的随意性。

化学复习要把握三新: (1) 形式新。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使知识表现的形式新。化学复习应在一个部分重点研究一个问题, 把这部分内容学会、学透。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要以氧化还原为主线, 采用对比的方法, 并且以结构引出性质再带出用途和制备。另外应拓展和归纳, 如能净水的物质有哪些, 延伸出二氧化氯、铁酸钠等。 (2) 感悟新。复习中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 最后落实到“怎么做”, 学以致用, 使死的化学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变活。如离子反应中, 以醋酸铅生成为例来理解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3) 总结新。高三复习不是简单罗列, 而应该通过勾画横纵线条, 织成一张网。如:a.元素化合物复习:横向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线, 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纵向:结构→化学性质→存在、用途、制备。b.有机化学:横向:卤代烃→醇→醛→酸→酯;纵向:如以浓硫酸加热为条件发生的反应有:硝化反应、磺化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分子间脱水反应等。c.实验:如固液不加热装置制备哪些气体?可能的方法分别有哪些?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复习, 不论从形式、过程还是结果, 都体现了创新。然后是气体的净化、性质实验、与某物质反应后的计算等方案的设计, 可以把高中教材的所有知识整合在一起。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高考;课本;能力;素质;化学;创新

纵观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中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化学试题永恒的目的。具体来说,高考是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体现学科知識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高考试卷中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一、高考化学复习误区

学生在进入高三后,都想努力拼搏一次,然而,面对各科繁重的复习任务,会感觉措手不及,往往在复习阶段走入误区,结果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不仅导致学习成绩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高考化学复习而言中,学生们常进入以下几大误区。

1.重做题数量,轻归纳总结

一些考生对做题理解较为浅显,认为多做题,做完老师留的作业就做教辅材料上的练习题,不管难题、偏题、怪题,统统埋头钻研,认为通过多做题就能达到“无往不胜”的效果,而且难题可以拉大高考的分数差距,这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这应该是每一个面对高考的学生都用过的复习方法。然而,对于化学复习来说,适度的练习是对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一味地追求做题数量,忽视基础知识,不重视自身在做题后对习题的归纳总结工作,只会增加复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

2.死记硬背不动脑

众所周知,任何学科都需要记忆一定的基础知识,尤其在高中阶段,化学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进入复习阶段的学生为了扎实基础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攻克各种知识点,这无疑加重了学习负担,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把自己当做了记忆的工具,缺少了自己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重复习进度,轻复习计划

一些高考考生在进入复习阶段,盲目地开始复习,不肯浪费一分钟,看似一直在学习,却未见成效。他们轻视复习计划,不分阶段,不分主次地进行复习。各种复习进程都表现为盲目、无规律、缺阶段性计划性的复习。

二、高考化学有效复习的方法

1.会做题、巧做题、做真题

题海战术一直备受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做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要想通过做题达到明显的效果是需要方法的。没完没了地做题,不一定能够涵盖所有知识点,即使涵盖了所有知识点,也需要学生对习题进行归纳,并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练习,减轻复习任务。真正成绩好的同学,秘诀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会做题、巧做题、做真题。对于“会做题”,就是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对于同一类经常犯错或者找不到解题思路的习题可请教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巧做题”就是善于归纳同类习题,善于梳理思路,针对同类习题提炼规律性的解法,培养归纳汇总能力;“做真题”是练习要多做真题,真题是经过专家深思熟虑的,相对而言没有漏洞,而一些练习题不够严谨,影响学生做题思路,而且,真题涵盖了较多的高考知识点,深入挖掘真题背后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复习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复习要讲究循序渐进有节奏,不能盲目大意。进入高三,初期的主要任务扎实基础,不适宜进行大量的综合训练。应间歇性、渗透性地做一些高三综合练习,先大致感受一下综合练习的难易,作为以后进步的标尺。同时,不同学生,要根据自身制订不同的复习计划。一些化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通过练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先扎实知识点,以便课上能够跟上老师思路,随后查漏补缺,使知识得到巩固。总之,复习的步伐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切忌盲目跟从、“大跨步”。

3.巧记知识活用脑

任何知识点都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消解。虽然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记忆,尤其是在进入高三阶段,各种信息量蜂拥而上,但并不意味着化学学科知识或部分知识必须死记硬背。学生可通过自身的思维认识结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内化;还可通过科学的理解或形象化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的过程,可形象地理解为“馏”是一种烹调方法,往往将高温爆炒,不放盐、不放油的“馏”称为“干馏”。同时,还可利用联想的方法将毫不相干的知识进行联系,这使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总之,面对高三紧张的学习,不少同学想在复习阶段努力一番,往往因为走进复习误区而耽误的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作为考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避免在复习之路上走弯路。

参考文献:

[1]崔金凤.浅谈高考化学复习策略[J].吉林教育,2012(09).

[2]钟汝永.高考化学复习课的误区与对策[J].化学教学,2008(02).

(作者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一中)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方法 篇4

目前,各个学校第一阶段的复习大都进入了收官阶段,而第一阶段的复习一般是以基础知识为脉络来进行的。这样,考生也对整个高中阶段各学科的知识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是,通过一次的复习,不可能把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全部融会贯通,所以,及时回头看,既是对知识网络的进一步整理,也是进行查漏的关键一步。查漏方能补缺,方能为下一步的复习提供努力的方向。

-第二步:左右看

高考是综合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单看某一学科的成绩(特长生、特殊专业例外),所以,平衡高考各学科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发挥自己的整体优势,防止出现“跛脚学科”,影响自己的总成绩。水桶原理在高考中同样适用,所以,目前同学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科目和弱势学科,应适当向弱势学科倾斜。

-第三步:向前看

距离高考还有近5个月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快制定调整策略和调整方法,也就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一般来说,第一努力的方向是个学科的知识漏洞,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和强化;另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自己的薄弱学科,力争提高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只有这样,这一阶段的复习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

-第四步:向心看

高考备考化学复习方法指导 篇5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所有的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方法技巧 篇6

2.有些时候需要创造条件提升自信。比如,可以适当做些简单的题目,在逐渐增加难度等,家人和老师也要不断想办法帮孩子树立信心。另外,一定要提高效率,切忌搞疲劳战术。一定要让自己的头脑处在清晰最好是兴奋的状态,累的时候可以适当放松,然后集中精力去备考,高考的效率也将是最大化。

一轮复习怎么复习化学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在学完整个高中化学课的内容之后,按照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有哪些

1.卷面要在规定位置填写

网上阅卷时,给每一位阅卷老师的题目都是切块扫描的,绝不会看到考生姓名等信息,批哪一道题电脑屏幕上就只显示哪一道题;每份试题两人看,若两人批阅出现误差,则会有第三人批阅,即理综阅卷误差是“零误差”。阅卷老师必须做到“给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严格标准,全力以赴,认真评卷,确保客观、准确、公正。网上阅卷的基础是对考生答题纸的扫描。所以,要求考生:①保护好自己的答题纸,不能有污损;②扫描后的字迹与原来的有很微小的差距,所以考生在答卷的时候字不但要好看,还要清晰;③答题时一定要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超出边框。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往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前,一定要整理好思路再写。

2.按要求答题

不按题目要求答题,虽然会做,但一分不得,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答题,落笔之前,应看清题目要求,如:

(1)要求填“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

(2)要求填“元素名称,“符号,还是“代号,“序号”等。

(3)要求填“大于”还是“>”增大'还是“变大”等。

(4)要求填“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还是“电子式”。

(5)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还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要求填写寸“a、b、c、d”还是“A、B、C、D”。

(7)要求填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还是“价电子排布式”。

3.化学用语书写规范

高考评卷时,对考生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都要扣分。这类情况虽非比比皆是,但也屡见不鲜。如:

(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未配平、未注明反应条件或“→”“ === ”“ ↑、↓ ”等标注不清。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未注意:物质的状态、“+”“-”号、“kJ/moL”,系数与热量值对应。

(3)把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写成“g”。

(4)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质量、溶解度、密度、压强等的单位漏掉。

(5)无机化学方程式错用“→”,有机化学方程式中错用“====”。

(6)有机物结构简式书写不合理。

(7)电极反应式不考虑得失电子数与离子的电荷关系。

高考化学方法 篇7

1.综合应用各类有机化合物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乙醇、溴乙烷、苯酚、乙醛、乙酸、乙酸乙酯、脂肪酸、甘油酯、多羟基醛酮、氨基酸、蛋白质等) 的性质, 进行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 或是相关的问题。

2.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一、有机物推断

(一) 一般思路

1.顺 (逆) 推法。以有机物结构, 性质和实验现象为主线, (逆) 正向思维得出正确经验。如顺推法可图解为:

2.分离法。根据题意, 分离出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 再据已知条件对未知条件一一求解。

(二) 常用推断方法

1.通式推断法。具有相同通式的物质类别可以归纳如下:CnH2n:烯烃、环烷烃;CnH2n-2:炔烃、二烯烃、环烯烃;CnH2n+2O:醇、醚;CnH2nO:醛、酮、烯醇;CnH2nO2:羧酸、酯、羟醛;CnH2n-6O:芳香醇、芳香醚。

2.化学反应环境联想法。环境联想可以分解为官能的特征反应, 有机反应的条件, 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组成的变化, 等等。对于有机推断题首先要熟悉各种官能团的性质, 其次对各类有机反应的条件要记牢。

(三) 寻找解答有机推断题的题眼

题眼通常是我们所说的解题的突破口, 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反应条件、根据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特别是官能团的变化等方面来寻找突破口。下面就是寻找题眼的具体的方法。

1.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断官能团

如:能使溴水反应而褪色的物质含碳碳双双键、三键“—CHO”和酚羟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有“—CHO”;能与钠发生置换反应的物质含有“—OH”;能分别与碳酸氢钠镕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物质含有“—COOH”;能水解产生醇和羧酸的物质是酯, 等等。

2.根据性质和有关数据推知官能团个数

3.根据某些反应的产物推知官能团的位置如: (1) 由醇氧化得醛或羧酸, —OH一定连接在有2个氢原子的碳原子上;由醇氧化得酮, —OH接在只有一个氢原子的碳原子上。

(2) 由消去反应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

(3) 由取代产物的种数可确定碳链结构。

(4) 由加氢后碳的骨架, 可确定“C=C”或“C≡C”的位置。

二、有机合成

(一) 有机合成的实质

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反应或题目提供信息, 使有机物增长或缩短碳链, 或碳链和碳环之间相互转变, 或在碳链和碳环上引入、转换各种官能团, 以制备不同有机物。要求学会设计有机合成题的正确路线和简捷的途径。首先分析要合成的有机物属于何种类型, 带有什么官能团, 与哪些信息有关。其次是根据现有原料、信息和有关反应规律, 尽可能合理地把目标有机物解剖成若干片断;或寻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方法, 或设法将各小分子拼接衍变, 尽快找出合成目标有机物的关键和突破点。

(二) 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

1.起始原料要一般为规定的原料 (实际合成中要选用廉价、易得、低毒、低污染的原料) , 通常是四个碳以下的单官能团或单取代苯。

2.应尽量选择步骤最少的合成路线。为了减少合成步骤, 应尽量选择与目标化合物结构相似的原料。步骤越少, 产率越高。

3.合成路线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三) 解题思路

1.正确判断需要合成的有机物的类别, 它含有哪些官能团, 与哪些知识和信息有关。

2.根据现有的原料、信息和有关的反应规律, 尽量能合理地把目标化合物分成若干个片断, 或者寻找官能团的引入, 转换、保护方法, 或者是设法将各个片断拼接衍变, 尽快找出合成目标化合物的关键。

3.将正向推导和逆向推导得出的若干个合成路线加以综合比较, 选择出最佳的合成方案。

其解题思路可简要列表如下:

(四) 合成的具体方法

1.官能团的引入和转换

(1) 碳碳双键的形成主要有:一元卤代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消去HX;醇在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消去H2O;烷烃的热裂解和催化裂化。

(2) 碳碳三键的形成主要有:二元卤代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消去两分子的HX;一元卤代烯烃在强碱的醇溶液中消去HX;实验室制备乙炔原理的应用。

(3) 卤素原子的引入方法: (1) 烷烃的卤代 (主要应用与甲烷) ; (2) 烯烃、炔烃的加成 (HX、X2) ; (3) 芳香烃苯环上的卤代; (4) 芳香烃侧链上的卤代; (5) 醇与HX的取代; (6) 芳香烃与X2的加成。

(4) 羟基的引入方法: (1) 烯烃与水加成; (2) 卤代烃的碱性水解; (3) 醛的加氢还原; (4) 酮的加氢还原; (5) 酯的酸性或碱性水解。

(5) 醛基或羰基的引入方法: (1) 醇的催化氧化; (2) 烯烃的催化氧化; (3) 炔烃与水的加成; (4) 烯烃的臭氧氧化分解。

(6) 羧基的引入方法: (1) 醛的催化氧化; (2) 苯的同系物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3) 酯的水解; (4) 肽、蛋白质的水解。

(7) 酯基的引入方法: (1) 酯化反应的发生; (2) 酯交换反应的发生。

(8) 硝基的引入方法:硝化反应的发生。

2.官能团的消除

消除不饱和双键和叁键, 可以通过加成反应;经过酯化、氧化、与氢卤酸、消去等反应, 可以消去羟基;通过加成和氧化可以消去醛基;通过水解可以消去酯基或是肽键。

3.缩短碳链的方法

(1) 苯的同系物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 烷烃的催化裂化。

(3) 烯烃、炔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4.成环 (信息题)

(1) 形成碳环:双烯成环。

(2) 形成杂环: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环酯。

高考化学答题策略 篇8

关键词:化学高考;解题策略;时间;题型

分析2006至2008三年的全国理综试卷化学部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型分布、考查重点、分值基本一致,仍为8道选择题48分和4道大题60分。

一、从整体上控制好时间

从整体上看,答化学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0分钟左右,其中选择题15分钟左右,大题用35分钟左右,时间不宜再多,否则会影响物理和生物两科的用时,得不偿失。

二、从题型上看,答好Ⅱ卷至关重要

答好II卷是得高分的关键。因为化学选择题为单选题,所以得分相对容易,应力求全对。2007年化学II卷全省平均得分36.77,区分度0.61。II卷一般为元素化合物推断、无机推断、化学实验、有机推断等题型,每道大题15分左右,其中有机推断相对得分较低。

三、从答题方法看,解答选择题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直捣黄龙:直接法,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直接求出答案,然后再跟选项比较,找出正确选项。

(二)吹尽黄沙:排除法,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将选项中不合题意的答案,逐个排除,加以淘汰,剩下来的就是正确选项。

(三)逆流而上:试算法,根据选项所给的结果直接带入题目,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答案。

(四)数形结合:讨论法,将题目中各种信息转变为数学条件,边计算边讨论足少量、过量等各种边界条件,用不等式、几何定理、数轴等数学工具,灵活机智地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或者是将隐含的信息变为数学的边界条件,进行讨论以解决化学问题。

(五)前后量变:差量法,化学反应中,物质在量(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压强等)的方面常常发生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前后差值,必然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存在某种比例关系,利用这种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六)前后不变:守恒法,基于反应前后呈守恒关系的量,不去探究中间变化过程的分析,因此这是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具有快速简捷解答计算题的特点。守恒法是化学计算最基本的方法,建立各种计算关系的本质依据是守恒规律。包括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解答化学II卷,做好知识储备。熟记元素周期表,巧记元素特殊性。无机推断找突破口,如常见金属铁、铝、铜,连续氧化碳、氮、硫等等,注意平时归纳总结。答实验时利用逆向思维、极值假设等方法。有机推断,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利用分子式的不饱和度整体把握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其次,利用反应条件判断反应类型。再有,发挥题目中给予的信息的用处。

四、从答题纸上看,减少无谓失分尤为重要

在多次的试卷评析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公式:卷面得分=满分108分- 知识漏洞失分-无谓失分,而绝大多数是无谓失分占据主要因素。经常听见有的学生说:“这道题我本来会做,要是我再注意一点儿就得分了。”殊不知,这正是考试的一项技能,是通过平时训练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现举一些试卷上常见的失分情况,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1.选择题涂卡忘了AB卷选项横竖分布不同;2.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分不清;3.反应条件、等号、箭头、可逆号丢三落四;4.醛基、硝基、羟基、羧基、酯基左侧书写顺序写错等。

高考化学方法 篇9

宁夏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安长忠

一、抓准学科特点,讲究复习技巧;

二、新课程高考试题的特点:

三、答好高考题的标准以及学生提高高考成绩的成功经验:

四、从未见过类似的高考试题如何处理

五、高考总复习重点知识规律归纳(24例)

六、如何克服总复习中的“六忌”:

七、怎样对总复习内容进行“六查”:

八、进行”六查”之后还要做好“六件事”:

九、高考总复习中涉及的不离开课本并且跟高考贴近的全称“一 定”或全称“不一定”的热点问题68例

十、高考总复习的冲刺阶段,根据课本原理、知识点选编出 有代表性、有规律性、有特点的练习题的具体实例26例

十、高考化学总复习的各章考点,解题方法、技巧,实验操作 原理、现象三大部分归类总结

十一、探索思维、培养能力、概念辨析、训练技巧、问题解答、规律总结32例

十二、迎接高考各种类型试题命题趋向分析

高考化学方法 篇10

1、归纳总结

化学很多知识点都是非常杂乱的,而且很多知识点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的时候也要多准备几道经典的离题当范例,找出同一类题目之间的共通点,同时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了。

2、真题训练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我们做题可以放弃模拟题改用真题,真题更符合高考的难度,也能让你提前了解高考,这样我们才更有准备,还有做高考题要雅阁按照高考的时间来做题,在做题的时候要提高我们的解题速度还有就是我们的审题能力,在做题的过程中努力去总结诶提高我们的考试技巧。

3、跳出题海

高考化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化学;思维;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化学反应原理》高考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及考点预

1、化学反应与能量主要考察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的灵活应用,也可能涉及到图像和活化能,并与生产实际和新型能源相联系。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高考必考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一般会涉及到图像。考察知识包括速率、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其中:

(1)绝热情况的分析判断很有可能是考点之一。会涉及绝热情况下反应进行的程度,要考虑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容器温度变化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对两边气体计量数相等的反应,物质的量虽然不发生变化,但由于温度变化导致压强改变对应产生的影响;温度改变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2)对勒夏特列原理的深层次理解也要重视。要明白原理说的是平衡移动方向对外界条件的改变只能减弱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但平衡后体系温度会升高;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平衡后体系压强会增大,对应的各物质浓度会增大,尤其是对有色物质参与的反应无论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颜色都会加深。总之,外界条件的改变不可能发生逆转。

(3)与盖斯定律联系起来考察时两个方程式若想加,则总方程式K值为两个方程式K值之积;若两个方程式相减,则总方程式K值为两个方程式K值之商。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也可能做为考点,也可能会对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做分析判断。

3、对原电池原理的考察,可能偏向于新型电池。类型可能有:新型燃料电池,尤其是熔融盐燃料电池是重点。其中,含碳燃料电池用碳酸盐,含氮燃料电池用硝酸盐,含硫燃料电池用硫酸盐。对应的酸根离子起调节溶液电荷的作用。另外,新型锂离子电池也是考察重点。以判断电子离子移动方向、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电量的计算为形式。

4、对离子平衡、PH值、离子浓度大小、盐的水解、溶度积考察可能与化学工艺流程结合起来,以图示形式出现。涉及内容有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计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平衡移动的判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的判断与计算。溶度积的比较计算、还可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题型预测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既可能单独成一个大题,也可能与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原理搭配成题。若单独成题则可能难度较大,且考察比较全面,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若搭配成题,难度可能降低,考察不可能太全面。

电解质溶液的考察很可能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单独成题,若是这样,同样考察比较全面。涉及内容有化学反应,电离平衡、盐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与移动,物质的分离操作,还可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与方程式的书写。

三、题型举例

例题1:(模块单独成题型) Li-SOCl2电池可用于心脏起搏器.该电池的电极材料分别为锂和碳,电解液是LiAlCl4—SOCl2.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4Li+2SOCl2 ===4LiCl +S +S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池的负极材料为__________,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电池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OCl2易挥发,实验室中常用NaOH溶液吸收SOCl2,有Na2SO3和NaCl生成.如果把少量水滴到SOCl2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组装该电池必须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此蓄电池电解含有0. 1 mol CuSO4和0. 1 mol NaCl的混合溶液100 mL,假如电路中转移了0.02 mol e-,且电解池的电极均为惰性电极,阳极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__L,将电解后的溶液加水稀释至1 L,此时溶液的pH=____________。

例题2:(模块搭配成题型)氢气和氨气都属于无碳清洁能源。(1)镍氢碱性充电电池被誉为“绿色化学电源”,充电、放电时的反应为: 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充电时,该电极应与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相连。

(2)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氮气。已知:

则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液态水和氮气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研究表明工业上合成氨反应( )在25℃、400℃的平衡常数分别为5×105和200,

①合成氨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②合成氨选择400~500℃原因是:。

③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表中为各物质在不同时刻的浓度。

0—5 min,H2的平均反应速率 = 。反应在5分钟时,条件发生了改变,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填序号)。a.使用催化剂 b.降低温度 c.增加氢气的浓度 d.分离出NH3

(4)在- 50℃时,液氨中存在电离平衡 ,离子积常数K=c(NH+4)·c(NH—2)。若一定条件下,平衡时c(NH—2)=1×10-15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在液氨中加入NaNH2,液氨的离子积常数增大

b.此温度下液氨的离子积常数为1×10-30

高考化学命题趋势探析 篇12

一、2008年高考题的总体印象

2008年高考全国II卷理综能力测试试题,以《考试说明》和《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与往年相比,十分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但又紧密联系教材知识,重视化学知识在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重视以数据、表格、图像为载体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题目的综合度加大,信息量增多,涵盖的知识点变多。非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书写量增多、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命题内容走向、试题情景设置、题设条件与考查问题的呈现和表述方式、方法上有了一些变化。

二、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理综化学试题

1. 稳定与变化

近年的理综化学考试范围、要求、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所考内容范围大而多,考试时间、试题数量有限,每年试题的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不可能一成不变。从考试命题本身看,需要有稳定的命题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变化,才有利于提高测试的公平性、客观性。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2. 继承与创新

近年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尝试,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延伸传统经典试题,以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从近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可以看出,实验题的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几年的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这应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对此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近年不断出现,也是我们今后关注的命题焦点。

3. 加强与回归

加强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不完全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着重对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即重点是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进一步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三、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分析

1. 高考命题的灵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00多个。常考知识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与离子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阿伏加德罗常数与阿伏加德罗定律。

近年对物质结构理论(重要分子空间构型与电子结构),化学平衡理论(图象类选择题平衡原理应用),电离平衡理论(水的电离、中和原理、电池电解)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如2008年全国Ⅱ卷中,要求写晶体类型的1处,要求写物质俗名的1处,要求写电子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式的3处,要求写分子构型的2处,要求写分子类型的2处,要求写热化学方程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方程式的3处,要求写有机反应类型的3处,要求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5处,要求用化学专用俗语回答问题的6处,用于化学用语的赋分为52分,占第Ⅱ卷满分60分的87%。命题趋势是,通过考查化学用语考查综合素质,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用语。可见,主要命题趋势值得注意。

2. 高考命题的载体———元素及其化合物

近年试题中涉及到主要元素(氯、硫、氮、铁、钠、铝等)的主要性质,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的考查相融合。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STS内容相融合,将各类物质的通性融入到“物质的分类”中,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定性深化为定量与计算结合。

无机物间的网络转化框图试题,对过去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新课程强调“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弱化了框图题。因此,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该多联系自然和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理解知识,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但框图题能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形成网络化,故在复习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考核的永恒主题

近年高考有机试题考查要点主要是:有机物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典型官能团结构和性质及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指出反应类型、推断已知结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等。分值占化学科总分的20%左右。

重点考查的有机物或官能团是:含碳碳双键、含苯环结构以及卤代烃、酚、醇、醛、羧酸、酯等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在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方面,考查的内容, 重点考查的是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在官能团异构方面,主要考查的是一元羧酸与酯的异构和芳香醇与酚的异构;考查的重点形式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试题的主要呈现方式是:(1)根据框图中箭头所示反应,推断官能团及反应类型,通过找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2)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进行模仿、联想的能力考查;(3)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残基”方法解决问题能力;(4)有机推断与有机计算相结合,确定分子式或结构简式,考查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如近五年中卤代烃从未出现过,但作为烃的衍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关注。同时,还要注意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考查,糖类制乙醇的考查,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科技成果等。

4. 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实验考核

仪器使用与装置图识别、实验操作与安全知识、气体制备与气密性检验、物质鉴别与分离提纯、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是化学实验考核的基本要素,也是近年实验考查的主要内容。

近年实验试题来源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如:(1)选材源于教材【08江苏卷-6】;(2)选材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拓展和创新【08北京卷-27 (3) 】;(3)选材源于对多个基本实验的整合【08四川卷-28】;(4)考查实验操作【08海南卷-2】;(5)考查实验设计【08广东卷-20】;(6)考查实验细节【08重庆卷-27、08四川卷进-28】;(7)定量定性结合【08重庆卷-27】。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08全国I卷的第28题一改近几年以课本实验为背景的命题方法,以一个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知识新颖的实验为题,诱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对象→思考产生现象→探究化学过程→得出合理结论等步骤,不但充满“实验味”,而且与元素推断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考查的角度多样化,一连问了4个问题,不仅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方法,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原理的解释,还把元素推断引入实验题中。

5. 量多、面广、题小———化学计算

分子式的计算(有机物)、物质的量计算(气体定律)、溶液浓度的计算(c与m%)、多个反应的计算、概念理论的计算(反应与pH),是近年来考查的主要内容。理综试题的化学计算由于受到试卷的限制,多年来那种专门的化学计算大题考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填空、选择形式的小计算,并把它融入到了实验题或有机题中。由于近年来化学试题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较难的计算题,这使得化学教学中对化学计算有所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所下降。

但2008年全国高考I卷一改以往化学计算量少状况而计算题分数比例达20.4%。全国II卷计算题分数比例更是高达25%。第9题酸碱中和反应,pH计算(6分),第11题物质的量(6分),第26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相关计算(15分)。其中还涉及了有关电解池不同电极上产量的计算、有关气体的压强计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计算等内容。对考生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命题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2009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随想

1. 选择题命题

以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强调学科内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基础、实验等知识点的综合,命题中传统题型将与创新题型相结合并会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表格数据、坐标图、装置图等),强调联系实际进行考查。

2. 无机题命题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命题时可能会结合概念理论、有机、实验、计算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和设问;答题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如元素符号、物质名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命题可能会适当体现试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同样的信息,答案却不唯一,从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有机题命题

以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能力为主。有机合成将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命题时适当给出新的信息,以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时,将结合实验、计算等内容,考查有机分子式的推断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以及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命题时多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信息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解题时需有较强的推理能力。

4. 实验题命题

以考查综合实验能力为主。要求具有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以及实验创新;同时,对实验中的定量问题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讨论。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拓展提升将是命题的核心内容。

上一篇: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讲述下一篇:建筑房屋面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