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2024-08-14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通用8篇)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1

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1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通过对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的认真研读分析,可以看出试卷的整体设计注重将“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有机整合在真实的问题中,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科学素养立意,于平稳中呈现新课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学科能力考查。试卷在题量、题型、难度和命题风格上与前两年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试题突出原创,涉及基础知识多,但是题型却比较新颖。

一、试卷结构整体分析

化学试题稳中求新,凸显能力立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试卷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难易适中,落实了《考试说明》的要求,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2011年高考是安徽省新课程改革高考的第三年,稳定是三年命题的主旋律。试题内容的选择充分尊重《考试说明》,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考试内容中所列的核心知识,让考生感到很放心。《考试说明》中新增要求在考试中也大多得到体现,例如“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晶体”等新增考点在今年的考题中都有所体现。对化学计算的处理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将其分散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化学实验中,体现定量研究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化学试题在素材的选取、情境的创设和设问方式上,密切联系实际,贴近与化学有关的科技新发现、新进展,保证了试题的新颖性。如高效火箭推进剂、电镀废水处理工艺、奇特的“水”电池、抗心律失常药物室安卡因、粗MnO2的提纯、地下水中硝酸盐脱氮等,展现出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这些新情境没有省内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对各地考生的公平性。

二、试题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注重化学主干知识和化学学科思想的考查

全卷涵盖了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有机化学等核心知识。要求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真实问题,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凸显科学过程与方法,注重考查基本科学素养。例如:第13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水的电离、盐类水解和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等核心知识。第25题综合了化学

1、化学

2、选修3和选修4等四个模块中的有关内容,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的掌握程度,突出了“位-构-性”的学科思想;第26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及常见的反应类型,推断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围绕室安卡因的合成,覆盖了高中有机化学的重要考点。

2.试题密切联系实际和科技发展

化学试卷注重情境的设计,凸显“化学、技术和社会”的学科特点。2011年安徽高考化学试题尤其实验题,不仅注重考查掌握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而且突出对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9题为化工生产中将有毒物质转化为铬黄的工艺;第12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明的一种“水”电池的新型能源等。这些试题情境真实、新颖,是考生所没有接触过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将这些新情境和中学化学学科知识点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试题的陌生度,对考生接受、处理新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实验设计、评价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实验设计、评价能力的考查既是近几年化学考题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难以把握的一个难点。

3.考查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卷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如第7、9、10、13、25、28题,分别以曲线、图表等非连续文本形式给出信息,考查考生在陌生条件下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再如第28题实验和科学探究题,以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处理为情境,立意高、设问新,其中第(1)问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科学研究的事实判断化学反应,并根据曲线中亚铁离子和pH值基本不变的事实,推出是亚铁离子的水解提供反应需要的氢离子,维持两个反应的进行,对考生的辩证思维有较高要求;第(3)问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提出假设;第(4)问要求考生能像科学研究一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一个真实的实验验证假设,对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创新性有一定的要求。这些正面的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能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尤其是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发明创造等,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

三、教学建议

根据2011年安徽高考化学卷的特点,可以发现“强化基础、结合实践、重视探究、注重思维”是未来几年课改实验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旋律和生命线。基于此,对2012高考化学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学科基础。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复习教学中围绕着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知识、基本实验、有机化学知识和计算等主干知识。尤其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形成能力的载体,也是考查的重点,所以更要当作重中之重。对概念和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挖掘,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注意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正确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能力。

2.注重科学素养。建立起基本的科学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对核心知识的正确理解。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在需要时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思维能力。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的能力,适度进行较高要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并且对已有知识具有创新和迁移能力,具有灵活、开放的解题思路。可以参照近两年高考理综化学命题特点,编写训练题,将工业品的制备、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及反应限度、生产中使用某些化学物质的目的等内容为背景,融合在一起,训练学生通过分析处理题给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倡导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对训练学生的思维也十分重要。从2011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题来看,探究实验的考查在高考化学卷中所占比例也相当大。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下倡导的最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复习教学中,用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是非常关键的,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核心。可以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探究,配以拓展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整体性,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解法提炼为技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今年的安徽高考理综化学卷较妥善地处理好了继承与创新、改革与稳定的矛盾,为高中化学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又打了一针强心剂。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2

最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大都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所以复习应重在打好基础。除了有一部分考点年年都有外,还有一部分试题内容不是每年都有的,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我们要注意两点:1.不能因为最近两三年出现过什么内容就复习什么,认为没有出现的内容就不会考;2.某一个考点在最近两三年只以某一种题型出现,就认为这个考点就只会以这种题型出现,忽略其他题型,使复习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化学为例,石油分馏产品、酸碱指示剂甲基橙、平衡移动原理的等效平衡原理等知识,在2006与2007年的考题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在2008年的考题中有所涉及。以往各年都考查电化学,但2009年并没有考查。可见每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或题型出现。这是因为但若每年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始终不变,每年高考就只考那几个知识点,那么学生只学那几个知识点就行了,高考就没有了具有“选拔”的作用。因此,在复习时,师生不能看到“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不考就不复习。在复习时学生只有把各个基础知识复习全、复习透,熟练应用,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会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那种“猜题式复习”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重专题,轻章节

高考复习时间很有限,教师按章节顺序逐章逐节复习,若只复习知识点,不训练题目,就会使课堂枯燥,而且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教师若训练学生练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待第一轮复习完了,也就剩不了多少时间,加上后期频繁的考试又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剩下可用于专题复习的时间就很少了。理科综合试卷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试题较多,专题复习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在时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题复习比章节复习更重要。

根据历年化学高考试题常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复习内容作如下专题归类:1.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5.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6.溶液的浓度和相关计算“位—构—性”关系和元素推断。7.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8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9.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以及溶液的pH及计算。10.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化学。11.胶体。12.元素及其化合物。13.无机推断。14.有机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衍变和推断。15.化学实验,包括: (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装置, (2)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 (3) 常见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 (4) 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16.化学与生活、科技、生产、环保。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意把理论与无机物、有机物联系,把化学实验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相联系,把高中三年的知识以专题为线索连结起来,然后精选习题让学生训练。

三、重质量,轻数量

在高考复习中,习题的训练有重要的作用。练习能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复习时间很有限,因此习题的选用要重视质量。在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追求“见多识广”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见识多种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的题目,以求达到教学目标,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了许多题,涉及的各知识点也都讲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做题;习题讲得多与讲得少,其效果没有明显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追求习题数量,学生缺乏思考体验和理解消化的时间,同一内容呈现给学生的理解记忆的次数少于掌握这种方法所必需的最低重现次数,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及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成为“匆匆过客”,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固,知识的再现、提取困难。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从解题数量向解题质量转变,注重一题多解,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师与其追求习题数量,不如选取一道有控制力的题目,进行“变式”求解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习题进行多次的思考,使学生对习题所呈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怎样得到“变式”呢?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1改变或放宽习题条件,也可以转换成另一种题型以提高学生纵向发散思维的能力;2.变换习题条件和结论,变已知为未知,变所求为已知条件,以扩展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3.将原题具体条件字母化,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变式”较多时,教师应设计成多种题型,避免题型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二是教师应注意“变式”的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要为变而变,题目太难太复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在25℃时,将一定体积pH值=2的盐酸溶液与一定体积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变式1:将上【例】中“pH值=2”改成“pH值=1(或3)”,“pH值=10”改成“pH值=12”,然后再求解。

变式2:将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20毫升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盐酸溶液的pH值(%%)。

A.>4 B.<4 C.=4 D.无法确定

变式3:将pH值=2盐酸溶液20毫升与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1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

A.>12 B.<12 C.=12 D.等于13

变式4:将【例】中“pH值=2”改成“pH值=a”,“pH值=10”改成“pH值=b”,然后求解。

变式5:将【例】中的“溶液呈中性”改成“溶液pH值=5或pH值=9”,则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分别为%%%%、%%%%(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变式6:在25℃时,将pH值=2的盐酸溶液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溶液pH值%%%%3(填“>”、“<”或“=”)(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这样,教师通过对例题(习题)作某种因素的改变,可产生许多“变式”。教师对每一个“变式”采取学生先做→教师分析、讲解→多层次反思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记忆从不同角度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的pH值计算的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到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许多题目都能够挖掘出变式。

历年高考题也是练题的好材料,高考题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细致周密的研究而创作出的,题目质量不容置疑。教师可选用高考题做练习题,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考查的内容、难度、题目形式等;二是以高考题作为载体,通过练题,以求达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综合性的高考题的使用,尤其重要。但许多地方使用的试卷不一样,其难度也有差别,所以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选用适合本地方用的试题,不可毫无选择地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练习时可选用现成的高考题,但做检测用时,应该将高考题进行改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3

◆一、试卷突出稳定性、连续性和基础性,平常所练即高考所考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上要体现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本卷试题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基础性正是这些新课标理念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通过对常见模型的考查,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试卷中的此类题目,不论是选材还是思维形式,基本上与平时所练题目相似,能有效考查这部分知识点的内容和与之相对应的能力.

例1.(16题)如图1,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由于重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变,可知N1、N2的合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当木板向下转动时,N1、N2变化如图2所示,即N1、N2都减小,所以正确选项为B.

点评: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考查学生利用矢量三角形处理动态平衡下物体受力分析的能力,又可考查学生利用正交分解法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的能力.

例2.([选修3—5] 35题第(1)小题)氘核和氚核可发生热核聚变而释放巨大的能量,该反应方程为:

■■H+■■H?邛■■He+x,式中x是某种粒子.已知:■■H、■■H、■■He和粒子x的质量分别为2.0141u、3.0161u、4.0026u和1.0087u;1u=931.5MeV/c2,c是真空中的光速.由上述反应方程和数据可知,粒子x是__________,该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为_________ MeV(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根据■■H+■■H?邛■■He+x并结合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知x为■■n;由质能方程得?驻E=?驻mc2得

?驻E=m■+m■—m■—m■c■

=m■+m■—m■—m■■=17.6MeV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书写核反应方程所遵循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原则的掌握,还考查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符号的记忆,以及正确理解和利用质能方程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熟悉题型的巧妙变化,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推理能力.

这类题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题目看起来很眼熟。实际上,出题者对这些题目都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或是内容相同条件不同、或是知识点常见而说法不常见、或是题型常见但思维形式却有变化、或情景相同但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这类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战术.

例3.(14题)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解析:惯性的定义就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也就是“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所以A正确;如果没有力,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错误;行星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的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合外力与需要的向心力总是相等,所以C错误;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D正确.

点评:“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是平时训练的一个常考知识点,但是本题通过巧妙的文字设计考查了学生是否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如选项B,考查了学生对“物体平衡”这一概念的准确记忆;如C中的“速率”与概念中的“速度”的区别;A中的“抵抗”和D中的“继续”与定义中的“保持”的关系.

例4.(15题)如图3,x轴在水平地面内,y轴沿竖直方向.图中画出了从y轴上沿x轴正向抛出的三个小球a、b和c的运动轨迹,其中b和c是从同一点抛出的,不计空气阻力,则

A.a的飞行时间比b的长

B.b和c的飞行时间相同

C.a的水平速度比b的小

D.b的初速度比c的大

解析:根据平抛运动的物体规律,物体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由h=■gt2可知t=■,所以tavb>vc,所以C错误,D正确.

点评:运动学知识是高考题的高频考点.以前的试题常考查学生对运动函数图象的理解,本题却将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的轨迹图象呈现出来,既是对平抛运动知识的考查,又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例5.(18题)如图4,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B.电势能逐渐增加

C.动能逐渐增加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粒子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动能减小,所以A、C错误,D正确;因为电场力与速度方向夹角为钝角,所以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即B正确.

点评:在平时做题时,电场中运动的粒子,常常不考虑重力,如果学生沿着以前的习惯思路,不认真审题,忽略了“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和“电粒子恰能沿图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等条件,就容易陷入误区.

例6.(22题)某同学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的厚度.该螺旋测微器校零时的示数如图5所示,测量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如图6所示.图5所示读数为_________mm,图6所示读数为_________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_________mm.

解析:图5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步骤如下:首先,确定从主尺读出毫米数为0.000mm,可动刻度与主尺对齐个数为1.0(格),读数为0.010mm,则螺旋测微器读数为0.000mm+0.010mm=0.010mm,图6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步骤如下.首先,确定从主尺读出毫米数为6.500mm,可动刻度与主尺对齐个数为37.0(格),读数为0.370mm,则螺旋测微器读数为6.500mm+0.370mm=6.870mm,考虑调零问题金属板实际厚度d=6.870—0.100=6.860mm.

点评:调零问题是平时训练螺旋测微器读数时较少涉及的一个问题,即使对零误差不知怎么处理的学生,也能根据螺旋测微器读数规则的理解,完成前两问.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以非主流模型考查主干知识,引导教学内容均衡发展

例7.(17题)自耦变压器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原、副线圈都只取该线圈的某部分,一升压式自耦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如图7所示,其副线圈匝数可调.已知变压器线圈总匝数为1900匝;原线圈为1100匝,接在有效值为220V的交流电源上.当变压器输出电压调至最大时,负载R上的功率为2.0kW.设此时原线圈中电流有效值为I1,负载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U2,且变压器是理想的,则U2和I1分别约为

A.380V和5.3A

B.380V和9.1A

C.240V和5.3A

D.240V和9.1A

解析:由■=■得:U2=■U1=■×220V=380V,由P1=P2=U1I1=U2I2得I1=■=■A=9.1A,所以B正确.

例8.(20题)如图8,一载流长直导线和一矩形导线框固定在同一平面内,线框在长直导线右侧,且其长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已知在t=0到t=t1的时间间隔内,直导线中电流i发生某种变化,而线框中感应电流总是沿顺时针方向;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设电流i正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则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解析:由楞次定律可知:线框受力水平向左时,线圈中的磁场要阻碍原磁场引起的磁通量的减弱,说明导线中的电流正在减弱;线框受力水平向右时,线圈中的磁场要阻碍原磁场引起的磁通量的增强,说明导线中的电流正在增强;所以导线中的电流先减弱后增强,所以C、D错误;又因线圈中的电流为顺时针方向,所以由右手螺旋定则知线圈产生磁场为垂直纸面向里,因为线圈中的磁场要阻碍原磁场引起的磁通量的减弱,故导线初始状态在导线右侧产生的磁场方向为垂直纸面向里,由右手螺旋定则知导线中电流方向为正方向,所以A正确,B错误.

点评:对于变压器知识的考查,通常是以一个原线圈和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为依托与电磁感应等知识点联系,考查变压器的规律、有效值等知识点,而自耦变压器则很少涉及,导致平常的训练中,老师们对这个知识点总是一带而过.

电磁感应部分,高考试题的常考点包括: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压的函数图象;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或安培力的变化关系。对于通电导线的磁场则少有涉及.

这两个题目提醒同学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均衡地对待考试涉及的知识点.

◆三、逆向思维,打破定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均衡发展

《2012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要求试题考查时“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本试卷通过对常见知识解题思维和形式进行逆向处理,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是本卷的亮点,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是有效贯彻考纲的有意尝试.

例9.(21题)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1—■ B.1+■

C.(■)2 D.(■)2

解析:在地球表面mg=G■m,又M=?籽■?仔R3,所以g=G■=■?仔G?籽R,因为球壳对球内物体的引力为零,所以在深为d的矿井内mg'=G■m,得

g'=G■=■?仔G?籽(R—d),所以■=■=1—■.

点评:本题从知识点上看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它是本套试卷的一个亮点,突出了新课标对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考查,它一改常见卫星、变轨、对接、北斗系列热点问题,从最基本的应用入手,与学生平时训练最多的地球表面及某一高度处重力加速度问题不同,逆向而出,考查地表下d处的重力加速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本卷的选择题第20题也是如此,对于电磁感应部分的图象考查,通常是考查感应电流的i—t图象及安培力的F—t图象,而20题是告知“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之一结果的条件下,要求学生逆向思维,判断引起这一原因的通电导线的电流的变化.

◆四、试题注重创新,突出对物理学科的科学素养

创新型试题是对考纲中“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的有力贯彻,也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重要体现.

例10.(19题)如图9,均匀磁场中有一由半圆弧及其直径构成的导线框,半圆直径与磁场边缘重合;磁场方向垂直于半圆面(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 .使该线框从静止开始绕过圆心O、垂直于半圆面的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半周,在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现使线框保持图中所示位置,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线性变化.为了产生与线框转动半周过程中同样大小的电流,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应为

A.■ B.■

C.■ D.■

解析:线圈匀速转动过程中,I=■=■=

■■;要使线圈产生相同电流,I=■=■■=■■=■?仔■■,所以■=■,所以C正确.

点评:本题是一个创新题,它巧妙地将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结合起来,既考查了电磁感应知识,又考查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同时也能考查学生面对新变化的应对能力.

例11.(23题)图10中虚线框内存在一沿水平方向、且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通过测量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所用部分器材已在图中给出,其中D为位于纸面内的U形金属框,其底边水平,两侧边竖直且等长;E为直流电源;R为电阻箱;■为电流表;S为开关.此外还有细沙、天平、米尺和若干轻质导线.

(1)在图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2)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按图接线.

②保持开关S断开,在托盘内加入适量细沙,使D处于平衡状态;然后用天平称出细沙质量m1.

③闭合开关S,调节R的值使电流大小适当,在托盘内重新加入适量细沙,使D________;然后读出___________________,并用天平称出____________.

④用米尺测量_______________.

(3)用测量的物理量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以得出B=_________.

(4)判定磁感应强度方向的方法是:若________,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反之,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解析:测磁感应强度原理:开关断开时,线框的重力等于砝码的重力,所以m0g=m1g,得m0=m1;接通电源后,若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则安培力向上,则有m0g—BIl=m2g,所以B=■;接通电源后,若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则安培力向下,则有m0g+BIl=m2g,所以B=■;所以⑶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根据以上分析,其结论如下:

(1)应将几个原件串联起来,控制电流大小,故连线如图11所示.

(2)③重新处于平衡状态;电流表的示数I;此时细沙的质量m2.

④D的底边长度l.

(3)B=■.

(4)m2>m1.

点评:本卷的实验试题的内容不是考试大纲中《实验与探究》中提到的11个实验,但它却属于考纲中“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是对考纲创新性的挖掘和解读.本实验的原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2010年第3版)第9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五、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考纲要求物理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例12.(24题)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12).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姿.

解析:(1)设该同学沿拖杆方向用大小为F的力推拖把.将推拖把的力沿竖直和水平方向分解,按平衡条件有

Fcosθ+mg=N ①

Fsinθ=f ②

式中N和f分别为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按摩擦定律有f=μN ③

联立①②③得F=■mg④

(2)若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不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应有Fsinθ≤λN ⑤

这时①式仍满足,联立①⑤得

sinθ—λcosθ≤λ■⑥

现考查使上式成立的θ角的取值范围,注意到上式右边总是大于零,且当F无限大时极限为零,有 sinθ—λcosθ≤0 ⑦

使上式成立的θ角满足θ≤θ0,这里θ0是题中所定义的临界角,即当θ≤θ0时,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推不动拖把.临界角的正切为:tanθ0=λ.

◆六、试题强调知识间的联系与融合,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物理考纲中要求学生“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程目标也要求学生掌握“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此,通过对知识的融合,考查学生的能力就成为高考试题的必然.

例13.(25题)如图13,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R.现将磁场换为平等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解析: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设圆周的半径为r.由牛顿第二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得qvB=m■ ①

式中v为粒子在a点的速度

过b点和O点作直线的垂线,分别与直线交于c和d点,如图14.由几何关系知,线段ac、bc和过a、b两点的轨迹圆弧的两条半径(未画出)围成一正方形.因此

ac=bc=r ②

设cd=x,由几何关系得 ac=■R+x ③

bc=■R+■ ④

联立②③④式得r=■R ⑤

再考虑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设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公式得

qE=ma ⑥

粒子在电场方向和直线方向所走的距离均为r由运动学公式得 r=■ar2⑦

r=vt⑧

式中t是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联立①⑤⑥⑦⑧式得

E=■ ⑨

点评:2011年的新课标卷的压轴卷是考查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的运动,今年的最后一题则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的运动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融合”,其难度与去年相当,考查学生“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14.([物理——选修3—5]35题第(2)小题)如图15,小球a、b用等长细线悬挂于同一固定点O.让球a静止下垂,将球b向右拉起,使细线水平.从静止释放球b,两球碰后粘在一起向左摆动,此后细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最大偏角为60°.忽略空气阻力,求

(i)两球a、b的质量之比;

(ii)两球在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与球b在碰前的最大动能之比.

解析:(i)设球b的质量为m2,细线长为L,球b下落至最低点、但未与球a相碰时的速率为v,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2gL=■m2v2 ① 式中g是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设球a的质量为m1,在两球碰后的瞬间,两球共同速度为v';以向左为正.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2v=(m1+m2)v' ②

设两球共同向左运动到最高处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1+m2)v'2=(m1+m2)gL(1—cos?兹) ③

联立①②③式 得■=■—1④

代入数据得 ■=■—1 ⑤

(ii)两球在碰撞过程中的机械能损失是

Q=m2gL—(m1+m2)gL(1—cos?兹)⑥

联立①⑥式知,Q与碰前球的最大动能EK(EK=

■m2v2)之比为

■=1—■(1—cos?兹) ⑦

联立⑤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1—■

点评: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选修3—5》必考内容.试题在考查动量守恒定律时,常常和机械能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要想正确应用动量守恒定律,需要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习惯,所以说,该题还检验了学生的综合应用力学知识的能力.

◆七、选做题搭配合理,比较稳定,难度适中

今年高考试题中,选做题以新面孔出现,考生需要适应.此套物理试题在考点的搭配和答题的难易程度上都做到了合理搭配,基本延续了2011年新课标卷的思路,试题内容稳定,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发挥.

总之,本套试卷对接课改,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考纲对综合性能力的考查,大部分试题似曾相似,但相似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创新,让人感到“入手易,满分难”,突出课改,均衡选考,全面贯彻课改理念,选材新颖,重视图像处理能力,考查信息提炼整合能力,考查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数理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突出试题的选拔功能,注重实验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4

高考成绩估分选大学的方法

对高考试题进行回顾,对每一个得分点进行核对,据此估算主观题成绩。重新进入考试状态,把高考试题重新做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基本可以把客观题的分数预估出来。估分是志愿填报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一定不要自欺欺人,通过估算往往可以得出一个10-15分的成绩区间。

利用成绩定位。考生结合预估成绩,参考三次诊断性成绩,对今年高考形式进行分析评估,预测今年可能的成绩区间,如重点线上20分-30分,简单通过分差计算,锁定院校范围。

选大学,首先要选专业,只有在实现自我规划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大学生涯规划和专业方向定位。因此,考生可借助测评软件测评,父母、老师、专业规划专家建议等形式对自己的专业进行锁定。

当锁定专业后,再结合院校可选范围,进一步缩小目标院校的数量。在确定目标院校后,考生和家长要仔细研究高校历史录取数据,通过多种途径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对高校专业的培养方向,就业方向进行多方面了解,为最后的志愿填报方案确定做好准备。

怎么填报高考志愿

1、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在省招办指定的网址上进行,考生可以登录指定的网页。很多同学都会问指定的网址在哪里?其实,指定的网址一般都会印制在准考证上面,或是可以给省招办打电话咨询网址。

2、考生在根据指定页面进入志愿填报页面后,就可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了。用户名就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第一次登录的密码一般都会是身份证号码。

3、考生在进入网上填报志愿后,屏幕上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考生须知”,上面会详细说明一些考生填报志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关系到了解操作流程、相关要求及下一步的操作,所以为了能够顺利的填报志愿,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

4、考生在第一次登录了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后,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修改初始密码,如果不修改,可能会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成功修改密码后,就可以继续填报志愿了。切记:考生修改的密码一定要记牢,最好是平常使用的。

5、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先选择填报的批次,然后把自己提前拟定好的高考志愿的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填好,一定要注意不能填错位置。之后,考生可以点击下一步,这时屏幕上会出现你填报的院校和专业的名称,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如果有错误,点击上一步,回去修改,如果确认无误,就可以保存志愿了!

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 篇5

又是一年的高考落下帷幕。这已经是北京新课改的第二次高考了。从试题的结构来看,与去年的题型完全一致。难度方面,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次题目很怪!选择题比较简单,大题难度方面无论从知识点考察的广度,还是从某些综合题目的思维容量来看,比起去年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这与我们去年高考后对今年考题难度的预测完全一致。部分题目命题比较新颖,与生活生产结合比较紧密,但是依然是可以在书本上找到根据。这样的命题给今年的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压迫感。

一卷选择题的难度适中,第一道题就是有关垃圾分类的化学与生活问题。后面的几道题中出现了较为传统的“Fe-Zn,Fe-Cu普通原电池原理”、“方程式对应目的”、“平衡图像”等考点。学员普遍反应,某些题目错误或正确的较为明显,运用我们讲过的技巧可以秒杀。

二卷果然考到了我们强调的一元法二元法测质量分数,虽然题目分值较少,但是对于增强信心是很有帮助的。但二卷里面的某些题目设问较为奇怪,比如第一道题目从原子结构、与氢气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等探究卤素氧化性的递变规律,这和去年的探究性实验题目的考点有一定的重叠性。而且整个考题中关于明显考察元素周期律的考点只有这一处。第二道题目考察的是经常强调的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的考点。第三道探究性实验是关于SO2通入钡的盐溶液中产物判断的考点,结论因为我们强调过,比较容易得出,但是中间原理的探究比较繁琐,但只要我们把握SO2使盐溶液沉淀的`两个条件:过量碱或氧化剂,其实有某些问可以很顺利的答出。这些无机题目的难度其实并不大,只是因为我们不熟悉一些新鲜题目的设问规律和答题要点,再加上一模二模的考题一般与真正的高考又差的很远,没有什么指导价值,考生还是多少会觉得有些吃力。

有机化学考到的物质PVB,PVAc等我们在同步的复习课上强调过,如果学员认真复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于缩写的提示我们也曾经给大家灌输过。关于醛基的保护也有在题目中涉及,但没有进行设问。另外学员反映不存在传统的同分异构体的考点,令人感到十分诧异。总之绝大多数学员反应说今年的有机题目超难。

至此为止,今年的题目说完了。我们去年就预计今年的题目可能会很难,但没有想到的是难且怪的,这样一次大跨越的尝试为明年的考生出了一道难题,我该怎么去把握重点复习?

下面说点大家比较关心的:明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大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说一些真实情况的反馈,如果你的弱点恰好被我说中了,也不要懊恼,因为你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去面对它。希望大家认真看一看,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1、关于有机化学

“我有机学的挺好的,都能做出来,但就是做题速度不够快。”

“我有机方程式都会写,老师讲的我都会,题目练了不少,但拿到题目就是推不出来。”

“陌生原理我怎么看不懂啊,同分异构总是数不对啊。”

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我们发现北京的考生可能存在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的解决之道是--题型模板+知识下放。

(1)将一些陌生的原理作为补充内容传授给学生,让考生在考场上节约处理信息的时间。

(2)另外帮助学生总结出几大常考模板,可以用来套用。

(3)传授秒杀同分异构体书写和总数统计的“大招”。

相信我们的学员们对肉桂酸、香豆素、羟醛缩合什么的都很熟悉吧。今年的北京各区一模二模题目又充斥着这些陌生信息,如果提前进行了梳理和补充,考场上收获的除了效率,还有自信,也就是传说中的做题直觉。

2、关于《选修四》(电化学、热化学、速率平衡、电解质溶液等)

这本教材中的需要理解的原理很多,我们的学员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近乎放弃,每次都靠人品;一类是半吊子,时对时错,基本也需要靠人品;还有一类就是一般能够做对题目,但一道选择题用时将近3分钟,造成一种由于做题速度不够快引起的“隐性失分”。那么大家觉得有没有可能能够“秒杀”这样的题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告诉你,电化学中一般问电极的pH有这样一个口诀:“原电池正增负减,电解池阴盛阳衰。”那么我问题,“该电解过程中,阳极附近pH下降”这个选项对不对呢?很多同学会说,题干是什么啊?其实用不着看的,这个选项如果阳极出氧出氯一定是正确的,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其实像这样的招数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大家迅速解题,提速提分。如果大家感兴趣,欢迎来探讨和交流。

真心祝愿明年参加高考的同学能够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北京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李政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6

2018年理综化学试题在题型、分值设置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抓住对主干知识的重点考察的同时,兼顾对学生能力、方法、学科素养的综合考察。体现了化学试题近年来“遵循考纲,稳中求变,注重能力,综合创新”的一贯命题风格

一、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稳重求变

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每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突出了所考查范围内的主干知识。例如第7题化学与资源回收再利用,第8题第11题有机物的性质与结构,第9题实验基础,第10题阿伏伽德罗常数,12题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第13题电化学原理。第26题以“醋酸亚铬制备”为背景重点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27题(1)(3)化学方程式和电极方程式的的书写,(4)氧化还原滴定的简单计算。28题(2)反应热的计算、平衡常数Kp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均属于高中化学必备的主干知识。第35题以锂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了核外电子排布与能量关系、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原因分析、离子空间构型、杂化类型判断、化学键类型判断、第一电离能、键能、晶格能、晶胞计算。第36题通过由化合物A制备W的合成路线,考查有机物命名、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分子式、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名称、简单合成路线表述等基本知识。考查方式与2017年基本类似,选择题部分减少了水溶液中电离平衡图像的考察,增加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察。

二、立意高远、注重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素材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图像、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结构模型的观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第7题化学与资源回收再利用,突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3题电化学题型新颖,学生需要从文字信息和图像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题目本身不但和物理学科有一定交叉,还对污染防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选择题部分,选取化工生产中的多个素材,以陌生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图、数据图表、化学反应流程等创设问题情境,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背景陌生甚至包含干扰信息,要求学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提炼出信息背后的知识与规律,在与已有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并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26题实验题学生如果能从背景材料中找出制取物质的性质,看懂实验装置图,了解各个活塞(K1、K2、K3)的作用,就能够结合实验目的给出正确答案。27题从三种制备焦亚硫酸钠的方法入手,结合工艺流程图和三室两膜电解装置图,考察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8题为例,考虑到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用压强(p)代替浓度(c),考察两个连续反应中某一时刻对应物质压强(P)和平衡常数(Kp)的计算,同时题干中还巧妙提示了在N2O4转化过程中N2O5量的变化。

总之,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察,完全符合“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不仅能够很好的评价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为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和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点评二

雅礼中学名师点评2018年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

于引导高中化学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试卷以中学化学必备知识为基础,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中心,考查能力为核心,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又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在整体难度、题型等方面保持稳定,但“陈”中有新,在情境设置、难度结构、素材选取、设问方式等方面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稍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化学选择题的选材既有与工农业挂钩的第7、13题,又有来自课本的8、9题,考查内容和题型稳定,全部都是这几年常考的考点,考生比较好下手,感觉也会不错,也为我们中学教学指引了方向。选择题整体比较容易,前面有些题很容易得出答案,到12、13题稍有难度。如12题设置了氟化钙和硫酸的反应,这在中学人教版教材中未出现,这给考生设置了一定障碍,但还是可以从逻辑分析得出答案。

化学必做的填空题稳中有变,难度适中。考查形式和内容和以往保持一致。其中26、27题的情境在各省市的模拟试题中都出现过,甚至26题的图都差不多,我们很多同学感觉很熟悉,但设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变。第28题有新的探索和尝试,但考查内容还是选修四的内容,包括平衡常数KP的计算都是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化学选做题难度不大。其中的有机题基本上不用做物质推断,考查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保持不变,学生很容易上手。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再次给我们启示:在教学和学习中要注重挖掘课本,研究考纲。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复习中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要关注热点,突出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等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新情境、新材料的能力。

点评三

高考试卷点评(七)黄新颖:化学试题难度“稳”字当头 素材“新”鲜不断

与2017年的全国I卷相差不大,选择题难度中下,考查概念多于推理,如单糖、双糖、环戊烯的分子式、电势等;后面的大题难度呈递增趋势,先后考查了化学仪器的辨别,实验步骤的内容和某个操作步骤的目的等,其中计算题有7分,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必须要懂得进入本试卷所创设情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素材:“新”鲜不断

选择题第11题,考查了螺环中每个碳原子是否共面,12题用萤石和浓硫酸制备氢氟酸(2014年福建省化学竞赛初赛2-4考到),第13题的电势(阴极电势低)以及EDTA(乙二胺四乙酸,一种螯合剂),26题气相分析中常用的氧气吸收剂醋酸亚铬的制取,27题焦硫酸钠的多种方法制备与测定,28题考查了气体的压强平衡常数计算,化学动力学考点让一些化学竞赛生想到了稳态近似和平衡态假设理论。

考生易丢分的知识点分布与解题策略

福建的考生普遍选考物质结构,而第11题A选项中环戊烯的分子式是属于选修5的内容,故对A选项许多考生没有太大把握,在本题中考生必须对C选项有坚定的立场,螺原子带四个单键,为sp3杂化;

关于选择题13题,考生要能从光伏电池中判断出这是个电解池,石墨烯电极区发生了两步反应,第一步为电极反应(确切来说是阳极反应),第二步为阳极的生成物与Fe3+将硫化氢氧化(这种将电极产物与溶液中其他离子反应的试题在2011年福建省化学竞赛初赛第5题考到:用阳极产物亚铁离子还原工业废水中的重铬酸根),再根据阴级电势低可得出正确答案;

26题的(3)(4)两题的突破口在于题干信息提到的:醋酸亚铬难溶于冷水,在气体分析中做氧气吸收剂,所以不能在敞开体系中制备;

27题(4)最后一个计算题,考生不太明白什么叫做“以SO2计”,考生只要能用电子得失守恒的观点,去分析SO2和I2的物质的量是1:1的关系,此题必然做出;

28题的(2)中②求五氧化二氮的分压让不少考生头疼,因为题干中那个表格的数据太多,不知道怎么用,然而在求解本题中并不需要这个表格的任何一格数据,只要利用五氧化二氮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为1:2便能求解。

28题的(3)(4)(5)得分率估计是本份试题中最低的了,第(3)题必须从温度和物质的量分别与压强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去解释,第(4)题计算量很大;第(5)题探讨的是动力学概念,D选项的活化能属于热力学范畴,不能选。

备考时注意:

选考物质结构的考生,有机化学也要适当兼顾,反之亦然!一轮复习注重概念、夯实基础、注重元素知识的累积;二轮复习注意大学化学的具体分支在高考化学中的渗透。

点评四

难度略降稳定创新 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化学试题立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了实用性和应用性的考查,无偏题怪题,知识点考查没有面面俱到,整体难度比2017年略有降低。

1、知识涵盖:突出主干知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为近年全国卷高频考点,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考题主要来自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主要模块,在原理部分,保留了电化学所占的比重,削弱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考查(只有选择题第10题涉及了Fe3+的水解),另外,选择题中有机化合物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大。

2、试卷结构:既稳定又创新。与2017年相比,7个选择题的知识考查只有2个题发生了改变,删去了化学与传统文化、电解质溶液部分,增加了化学工艺流程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化学与生活、化学实验、有机化合物、元素周期律和物质推断、电化学等知识的考查与2017年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调换了试题顺序。非选择题部分的26、27、28、35、36题延续了17年的化学实验、工艺流程、化学原理、结构、有机的考查,试卷结构具有稳定性;在创新方面,工艺流程出现在选择题中“大题小做”,以及26题中以常见的实验仪器组合的简单的实验装置考查原理和操作,是本试卷的特色之一。

3、试题取材:试卷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在2018年的化学试题中,有6个题涉及到社会生活、工业生产、科技进步的相关内容。如第7题的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回收,11题的对天然气中的CO2和H2S的去除,26题以气相分析中常用的氧气吸收剂醋酸亚铬的制取及27题的焦亚硫酸钠的制取等,取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如何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4、试题立意:试题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知识的整合,考查方式灵活多样。选择题侧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考题的内容与课本的联系增大,如9题中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的考查。试题注重以过程为出发点,以信息为导向,全面地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对新信息分析与应用的素养和能力。如26、27、28题,均要求考生准确领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依据原理来答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涉及新科技关注生产应用】 湖南师大附中化学高级教师 殷艳辉

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基础,讲究应用和创新,凸显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较好的区分度。具体特点如下:

一、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化学试题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如第8、9、10题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都来源于化学教材;试题中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考查都较常规基础,不偏不怪。

二、试题情境以新科技为主。化学试题多次以近几年化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情境,如第7题“磷酸亚铁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第13题“最近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CO2+H2S协同转化装置,实现对天然气中CO2和H2S的高效去除”;第28题“采用N2O5为硝化剂的绿色硝化技术”,这样的试题情境可很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化学的应用价值,也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三、注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提供情境让学生分析化学实验原理、评价实验方案、分析化工流程原理、解释相关操作目的、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这些都是化学核心素养考查的体现。其中,第28题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分析化学平衡问题既是对学生相关化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也是对学生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高考化学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化学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视化学实验,动手动脑,深入探究,注重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点评六

化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湖南省化学网络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长沙市实验中学化学教研组长、特级教师谢应龙

2018年高考化学命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考生,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发挥科学育人功能

今年的高考化学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II卷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III卷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我国化学领域最近取得的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例如I、II卷中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顶级刊物上的“一种对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高效协同去除转化装置”“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在考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情境来源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将化学学科联系紧密的环保、医药、材料、能源等交叉学科内容作为试题素材,考查合理正确地使用化学原理与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又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如II卷第8题和III卷12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雾霾形成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雾霾形成过程中无机颗粒物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雾霾酸度增大的催化过程和机理。III卷10题考查化学品在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给水处理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在水处理工程中,絮凝剂的使用非常普遍,其对于水体悬浮物脱除的助力效果。

提供绿色生产技术试题,让学生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方法和技术,体现化学科学为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如I卷13题以协同去除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新型电化学转化装置背景考查电化学的基本原理。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再如II卷36以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的山梨醇和异山梨醇等生物质转化平台化合物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等关键能力。今年的化学试题在测评关键能力方面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主要特点。

第一,创新设问方式,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依据考查内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设问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相对熟悉的内容,增加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II卷27题提供了两种合成碘酸钾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独立地从中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第二,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例如,供量化数据关系。反应速率是反应原理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中学阶段对其的认识停留在定性的阶段,并没有到定量的阶段。不同物质、不同物理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实际上可以用定量化的数学关系模型来表示反应速率。例如II卷27题提供沉积碳生成速率与甲烷以及二氧化碳压强的关系方程,要求学生分析积碳量与反应压强的之间关系,判断选择反应的具体条件。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7

(1) 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工业上利用天然气 (主要成分为CH4) 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 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 (ΔH) 分别为-890.3kJ·mol-1、-285.8kJ·mol-1和-283.0kJ·mol-1, 则生成1m3 (标准状况) CO所需热量为;

(3) 实验室中可用氯仿 (CHCl3) 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 (g) =CO (g) +Cl2 (g) ΔH=+108kJ·mol-1。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 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 (第10min到14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

(1) 计算反应在第8min时的平衡常数K=;

(2) 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 (2) 与第8min反应温度T (8) 的高低:T (2) T (8) (填“<”、“>”或“=”) ;

(3) 若12min时反应于温度T (8) 下重新达到平衡, 则此时c (COCl2) =mol·L-1;

(4) 比较产物CO在2~3min、5~6min和12~13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 (2~3) 、v (5~6) 、v (12~13) 表示]的大小;

(5) 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 (5~6) v (15~16) (填“<”、“>”或“=”) , 原因是。

解析:光气 (COCl2) 选材新颖, 不曾出现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 但其合成原料CO和Cl2是中学化学两种常见的物质。 (1) 实验室制备Cl2是中学化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属于送分题, 意在重视基础知识。其化学方程式为:

(2) 运用盖斯定律求反应热是新课标的“新”点。按照提示, CH4与CO2反应除了生成CO外, 应该还有H2。所以其热化学方程式应该是:

为了求其反应热不难列出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由b-c-d得a, 即

生成1 m3 (标准状况) CO所需热量=

(3) 实验室中可用氯仿 (CHCl3) 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Cl3+H2O2=HCl+H2O+COCl2。

对于考生来说, 判断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个考点的要求低。虽然告诉了两种反应物 (CHCl3、H2O2) 和一种生成物 (COCl2) , 但还有另外两种产物, 学生需要一定的胆识方可答出。

(4) 这一问有5点, 涉及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性质、化学平衡的表观特征、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主要体现在:

Ⅰ.观察能力。要求考生会看图, 并有敏锐的观察能力。t=0~4min时体系处于初平衡状态;t=4min时, 因温度升高, 平衡向右移动, t=8min时重新达到平衡;t=10min时, 因CO的浓度减少, 平衡正向移动, t=12min时再次达到平衡;t=14min时, 因扩大容器体积体系压强减小, 平衡正向移动, t=16min时又达到平衡。

(2) 问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 (2) 与第8min反应温度T (8) 的高低。根据题给热化学方程式COCl2 (g) =CO (g) +Cl2 (g) ΔH=+108kJ·mol-1。t=4min时, 由平衡右向移动可推知是由温度升高所致, 因而T (2) <T (8) 。

(5) 问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从第14min起, 因扩大容器体积, 体系压强减小, 反应速率减小, 从而有v (5~6) >v (15~16) 。

Ⅱ.获取信息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图中读取所需数据。第8min时Cl2、CO、COCl2的浓度分别为0.11mol·L-1、0.085mol·L-1、0.04mol·L-1, 以备后用。

Ⅲ.运算能力。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取的数据, 结合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对化学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

(1) 问中第8 min时, 平衡常数

(3) 问中第12min时, 因为温度与第8min时相同, 所以平衡常数不变, 因而有

, 从而求得

上述两项计算, 较为烦琐, 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耐心。

Ⅳ.创新能力。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 无论正反应还是逆反应, 都在继续进行之中, 但其表观速率应视为0。此点在平常的复习资料中鲜有涉及, 因而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十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篇8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1]刘孝元. 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试题“稳”“变”“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54~56.

摘要:剖析了一道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第28(5)小题的命题意图,作了该试题解析,并由此得出了相关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1]刘孝元. 2013年全国新课标理综卷I化学试题“稳”“变”“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54~56.

摘要:剖析了一道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第28(5)小题的命题意图,作了该试题解析,并由此得出了相关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考;试题评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7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题目:2013高考新课标[28.(5)]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电池(5.93 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 个e-的电量;该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为1.20 V,能量密度E= (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l kW·h=3.6×106 J)。

1 命题意图分析

试题考查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等等,命题思路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一道化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的经典案例。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试卷,绝大部分试卷是将理、化、生简单的拼卷,规定考生在150分钟内完成,没有实质上的综合。从简单的理化生拼卷到实质上的综合,这才是今后全国各地高考理综考试卷发展的必经之路[1]。

电池的能量密度源于化学选修4课本第75页,教材介绍了电池优劣的判断标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能量多少,叫能量密度即比能量;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电池所输出功率的多少,叫功率密度即比功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比能量=电压×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体积(或质量)、比功率=最大放电电流×该状态下所能持续放电的时间/质量(或体积)。

例如5号镍镉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 V,其容量为800 mAh,则其能量为0.96 Wh(1.2 V×0.8 Ah)。同样尺寸的5号锂-二氧化锰电池的额定电压为3 V,其容量为1200 mAh,则其能量为3.6 Wh。这两种电池的体积是相同的,因此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3.75倍。

2 试题解析

由题给的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和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5.93 kW·h·kg-1)得知,试题中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计算只要计算出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即可。

若电解质为酸性介质如H2SO4溶液,燃烧产物CO2不会被稀H2SO4吸收,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的电极方程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显然1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e-的电量;

1 kg二甲醚的物质的量n=1000/46 mol,可以产生的1000/46×12×6.02×1023个e-的电量,1个e-的电量为1.602×10-19 C。

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W=UIt=Uq=1.20×1000/46×12×6.02×1023×1.602×10-19 J

=3.02×107 J

=3.02×107/3.6×106(kW·h)

=8.39 kW·h

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或比能量E=8.39 kW·h·kg-1

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列式计算求出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理论输出电压是多少?

若电解质为酸性,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3OH+H2O-6e-=CO2+6H+,1个甲醇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转移6个e-;

1 kg甲醇的物质的量n=1000/32 mol,可以转移的1000/32×6×6.02×1023个e-的电量;

1个e-的电量是1.602×10-19 C,1 kg二甲醚输出的电能:

W=UIt=Uq=U×1000/32×6×6.02×1023×1.602×10-19

=1.808×107 U

=1.808×107/3.6×106 U(kW·h·V-1)

=5.02 U(kW·h·V-1)

E=5.93 kW·h·kg-1=5.02 UkW·h·kg-1·V-1

U=1.18 V

若电解质为NaOH碱性溶液,甲醇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H3OH+8OH--6e-=CO3 2-+6H2O,同理也可算出理论输出电压是1.18 V;根据P=W/t,功率可以由电池输出的电能换算得到,求出比功率。

3 教学启示

在人教版教师用书中,几乎没有见到能量密度知识的介绍或拓展内容,教辅资料上几乎看不到关于比能量、比功率等例题或试题,因此在新课标教学和高考复习时容易被师生忽视。

关注社会生产实际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新课程教材中更是将“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列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在高考试题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相应的以“化学、社会、生活及边缘交叉科学”为情境的试题,笔者认为这是今后高考理综试卷命题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该从新课程中挖掘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元素,将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社会现象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之中,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理化生交叉内容的潜在考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妇产科医师出科小结下一篇:食堂勤俭节约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