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1理综(精选13篇)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1
6.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7.表现运动和运动表现
8.平行蒙太奇:也称并列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这几条情节线,几个事件,可以是同时同地,也可以在同时异地,还可是不同时空里进行。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 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蒙太奇的大师。
9.时空结合:电影是时间又是空间的艺术,电影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的变化中展示时间,既能表现时间又能表现空间。电影时间对生活中的实际时间的表现既有忠实的一面,又有极大的自由的一面。每个镜头所表现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是同步的(升格、降格除外),电影是由一个个镜头剪接而成的,两个镜头之间为时间的跳跃提供极大的自由。电影表现空间有独特的方法,可以用摇镜头来展示空间,也可以用剪接制造空间,将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创造一个现实并不存在的空间。10电视电影是只在电视播放的电影,通常由电视台制作或电影公司制作后再卖给电视台。电视电影的艺术特性并没有完全划一的准确界定。从技术标准方面来看,相对于一般电视剧,电视电影应该是更精美的制作。从艺术标准方面来看,专门为电视电影创作的剧本既要区别于电影的题材,又要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较高品位的内涵,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最后,电视电影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影艺术文本的一种补缺,其低成本运作的投资风险性也是传统电影所无法比拟的最大优势之一。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现实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同时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用电影胶片摄制、提供给电视台播出的故事片。在摄制过程中,基本上遵循电影艺术的技法,但考虑到电视屏幕较小,观众收看时注意力不如电影观赏时那么专心等特点,场景的设置尽量简单、经济;情节发展上较少使用大跨度的时间跳跃和闪回;镜头的处理也作相应的精简或调整。播出时使用专门的电影电视转换机将胶片上的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发送出去。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2
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旨在既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试题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 考查考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试卷整体分析
总览全卷, 常规型题占总题数的一半,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试题立足于基础, 难度适中, 区分度合理, 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注重对中学所学物理知识、方法、思想、能力的考查, 关注中学生智力、认知水平的实际, 体现物理对“理”的追寻及注重“理”的运用.
1.依据考纲, 突出重点.力学部分重点考查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功和能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等知识点;电学部分重点考查了安培定则、变压器的规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知识点.在选考部分中, 热学部分重点考查了玻意耳定律、盖吕萨克定律、内能、热力学定律;波动和光学部分重点考查了振动与波动的区别和联系、光的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从整体上来看, 重点考查了高中物理学中重点和主干知识, 并且做到了不超纲不超出教材.试题不过分追求对知识面的全面覆盖, 必答试题中没有单独涉及共点力平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考点的试题, 将对这些知识或与这些知识有关的方法、思想的考查渗入其他题目的分析与解答之中.
2.比例合理, 难度适中.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53分 (其中力和运动内容分量很重) , 占48.2%;电学42分, 占38.2%;选修内容15分, 占13.6%, 和大纲及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5∶4∶1.试卷中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整个试题总量的绝大部分, 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过程演绎能力的考查.试题针对各种层次考生进行设计, 既有容易题, 也有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力求使得不同层次学习能力水平的考生都得到有效甄别.
3.分值微调, 题型稳定.今年的物理总分为110分, 选择题由53分增为54分, 其中选修选择题由原来5分, 调整为6分 (选对一个给3分, 选对两个给4分, 选对3个给6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 最低得分为0分) ;实验题22、23题分值由2010年4分、11分调整为5分和10分;计算题为41分:24题由14分调为13分, 25题由18分调为19分, 选修的计算题由10分调为9分.对一些核心题型, 新课标卷体现出试卷的延续性和情景设计变化性.试题情境熟悉, 叙述直白, 体例、排列在平稳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试题情境既经典又时尚, 既传统又新潮, 整卷透着一股清新之气和温馨之情.
4.能力立意, 体现创新.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注重对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 注重图象的运用.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宗旨.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试题的背景力图新颖, 与生活、生产、科技相联系, 如地磁场、卫星电话、蹦极运动、变压器、电磁炮、光电计时器等.两道实验题避开对教材上常规实验的考查, 通过设计两个创新性实验, 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总之, 试卷体现出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重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思路.命题素材源于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 整套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具有“新而不偏、活而不怪”的优点, 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归类点评
2011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物理试题有8个选择题, 2个实验题, 2个计算题和3个选做题, 分别点评如下:
1.选择题
选择题8个: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其中4个力学题, 4个电学题, 包括安培假设、地磁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功能关系、曲线运动的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牛顿定律、安培力等基本规律.选择题部分, 从具体题目上看, 整张试卷中没有很难的题, 注重的是基础的考查, 但在一道题中综合考查多个知识点的题目有所增加.
(1) 14题 (题目见2011年全国课标卷, 下同) 是 “地磁场模型”, 除了考查电流的磁效应之外还要求掌握地磁场的分布, 将对经典物理史料的考查放在具体物理知识的应用背景下, 不就物理史考物理史, 突出了物理特点.
(2) 15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将一做匀速运动物体突然加一个恒力, 分析此后的动能变化, 考查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能力和多种可能的判断, 思维的发散性较大, 且涉及了匀加速、减速曲线运动的分析.
(3) 16题是“简谐振动模型”, 试题情境是年轻人特别青睐的蹦极运动, 惊险刺激, 是时尚的运动项目, 设问涉及做功、能量等知识及守恒思想等经典物理的基础知识与方法, 时尚与经典在此题中珠联璧合.
(4) 17题涉及理想变压器问题, 这是变压器问题在全国课标卷中蛰伏两年后的又一次亮相, 这也可能是交流电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的必然.
(5) 18题是“电磁炮模型”, 从安培力入手, 综合了多个知识点, 重点考查的其实是动力学知识, 需要综合考虑安培力、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分析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是整张试卷中较难的题目.这道题涉及安培力这一古老话题, 电磁炮又是军事武器中的后起之秀, 属新武器之前卫.在考查建模能力的同时, 又一次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6) 19题主要考查估算能力与技巧.涉及匀速直线运动及近似计算, 将估算问题中的模型简化放在了天体运动背景中, 考查了考生运用模型简化问题的能力, 获取并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其实, 学习物理是从简化开始的, 高中物理一开始学的“质点”就是对物体的简化, 运动的分解就是对复杂过程的简化,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物理的学习无不充斥着简化思想与方法.
(7) 20题是用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处理粒子在电场中的轨迹和受的电场力问题.将对曲线运动力学模型的考查放在了非匀强电场中, 在考查力学方法中综合考查电场及电场力, 实现了力与电的完美组合.
(8) 21题是“两物体互滑模型”, 试题情境很经典, 但设问很新潮, 考查了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是数与形、理与形的完美组合.
2.实验题
实验题2个:1个电学题、1个力学题, 电学实验采用等效法测微安表的内阻;力学实验主要采用光电门测滑块的加速度, 突出对实验测量方法多样性的考查, 和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包括设计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题22、23题, 打破了往年小实验为力学、大实验为电学的固定模式, 试题新颖, 对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有着很好的区分功能.
(1) 22题考查了替代法测量电表的电阻, 也体现了对电路变换的考查, 是一道很传统的实验问题, 却全面考查了电学实验中“选择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具体运用.试题立意灵活, 传统而不死板.
(2) 23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来处理物理问题,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或科学实验.背景是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测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实验, 但光电门的运用、图象的建立, 是对传统实验装置及原理的颠覆与创新, 是传统实验的涅槃.通过图象计算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同时, 又一次体现数与形、理与形的完美组合, 体现了物理与数学的不弃不离、相得益彰.
3.计算题
计算题2个:1个力学题、1个电学题, 一如既往, 第一题考查的是直线运动, 第二题考查的是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 由于计算量小于去年试题, 考生反映难度有所降低.
(1) 24题情境传统, 考查的是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和上一年保持一致.但物理量的给予与设置却是鬼斧神工, 整题没有一个数据, 这才是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获取有用信息、建立模型能力的真正考验.值得注意的是, 该题用画图法, 画出v-t图象可以快速的理清过程, 甚至能直接从图中看出并证明结果.
(2) 25题情境新颖, 可以说是对磁偏转问题的成功创新, 有力的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力学、电磁学知识与方法及数学方法的能力, 是一道能有效区分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好题.本题第一问是很常规的题型, 按照找圆心, 求半径, 列方程的步骤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答案.本题第二问难度大, 分值也大, 是用来鉴别考生掌握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高下的拉开分数的试题.
4.选做题
选做题3个, 难度匹配基本相当, 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原则.选修3-3考查理想气体, 小题较易, 大题中等难度, 运用三公式二原则即可处理;选修3-4小题考查机械波, 较易, 大题是几何光学, 试题属于原创题, 较为新颖, 中等难度;选修3-5小题考查光电效应, 较易, 大题是动量和能量题, 试题常规, 但问法巧妙, 属于易错题, 中等难度.选做题中的选择题与2010年相比较, 选项有所调整, 变常规的四个选项为五个选项, 以增大所考查知识的容量.选修3-4和3-5部分, 主要出在考纲Ⅱ级要求的知识点上, 考生比较熟悉.
三、2012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和复习建议
从这两年的高考理综新课程卷来看, 物理试题的知识点难度在降低, 而对阅读理解、个人思维素养的要求在提高.对于准备2012年高考的考生来说, 复习时不要追求偏题难题, 要回归教材, 书上提到过的知识常常能够在考题中直接应用.不要以题海战术为手段, 以难题、偏题为目标, 应注重自己对物理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 争取将课本上介绍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融会贯通, 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养成对新知识点做分析的好习惯.一旦做到这些, 必可在来年的高考中赢得先机.下面结合平时积累的高考考前备考经验给出一些建议, 供参考.
1.紧抓主干, 打好基础.尽管近几年来, 教材在变, 课标在变, 高考也在变, 但变中有不变,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是不会变化的.预测2012年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主干知识的应用.如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功和能的综合应用、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等, 可能一道题中涉及多个知识点.
2.加强实验, 突出设计.不仅要知道仪器的读数和使用方法, 更要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解决情景新颖的实验问题.预测2012年高考以考查力学和电学实验为主, 可能仍是一个电学题, 一个力学题, 试题逐渐向“考活题、考能力、考探究型”的方向转化.高考实验命题遵循“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的原则.“只有平时亲自做过实验, 才能在高考实验题中拿高分”, 这是今后的命题导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而高考非常注重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物理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 也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每个实验内容应以原理为主线将目的、器材、控制、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结论串成一串进行系统复习.力、电实验依然会是今后高考实验的重点.
3.掌握技巧, 注重方法.计算题一般是2道大题, 其中一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预测2012年高考力学题可能会以物体的碰撞或连接体为背景, 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规律、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综合;电学题则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最为常见, 有时还会出现有关电磁感应的综合性大题, 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定律与力学规律的综合.
4.联系实际, 透视热点.高考物理命题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反映科技进步、阐释实际生活、透视社会热点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因为这类试题往往能较有效地考查考纲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 另一方面处理这类问题能直接反映出考生的科学素养,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预测联系实际问题将是2012年高考考查能力的一大亮点, 所以不仅要对课本知识关注, 对社会、科技的热点也应关注, 社会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都可能成为高考中的亮点.
5.设置情景, 探索创新.注意对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 这些试题往往与高新科技综合, 有些知识是完全陌生的,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仍是中学常见的基本方法.2012年的高考命题, 这一理念必将进一步体现.新课程中设置的附加版块如“思考与讨论”“演示”“做一做”“说一说”“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课题研究”等都要给予重视和理解, 这类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取材点.
总之, 复习时要把高考要求的重要知识、方法和技能, 以专题的形式加以梳理和剖析, 体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考场如战场, 战略上要藐视, 战术上要重视, 分数是硬道理.只有科学备考, 才能在高考竞争中“一览众山小”, 独占鳌头.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3
一、试题具体特点
1.依据大纲,紧扣课本,注重基础
今年化学试题的结构和分值都严格按照考纲要求设计,考查了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主要涉及到: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结构(包括晶体结构与性质、物质熔点高低比较、元素周期律、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等)、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解原理、酯化反应、同分异构体等,其中客观题与有机试题的设计采用了考生在平时练习中所熟悉的呈现方式,如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平衡图像、有机推断题等题型,这些试题既可考查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有较好的区分度,对日常的中学化学教学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考查能力,稳中求变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在试题中必须体现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命题思想。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第11题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借助已有知识对该图像加工,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观察能力。第26题考查学生能否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本中已学过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结合起来,侧重考查计算和推理的能力。第28题用了一个装置简单、现象明显、教材中没有出现、学生较为陌生的MZ与碳粉的实验,考查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元素Z是氧),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该装置停止加热后,是否需防倒吸,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再通过尾气CO如何处理的问题,考查了学生的设计和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这道探究式的实验题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也告诉我们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能敏捷地根据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掌握方法与提高能力是很重要的。
当然,试题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28题(3)问,要求不明确,容易误导考生把注意力放到黄色粉末的推断上,从而陷入思维困境,降低了该题的区分度。另外,如第29题的有机推断存在一定的争议,希望高考命题与中学日常教学标准能更好地融合起来。
二、关于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回归课本,扎实落实,形成网络
理综中化学试题题量是比较有限的,每题的分值较大,而且主干知识、核心知识都涉及到了。因此,对知识梳理的全面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考生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要融会贯通,能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有效调用。
2.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复习,注重能力的提高
化学实验题是高考必考的题型,也是考题中主要的丢分处,这与考生实验知识缺乏系统性、解决具体实验问题方法不够准确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实验知识的复习。一方面,对某一具体实验,学生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器材仪器和合理设计实验步骤,还要会正确地操作、观察和认真的记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能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能给出正确解释和评价。另一方面,还要会总结相关实验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总结分离物质的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等。有了扎实功底,在做实验题时,只要善于抓住命题人的意图,弄清实验目的,就不难找到解题突破口。
3.注重答题技巧与规范性训练
对概念、规律、现象的描述要有条理、科学、严谨、简洁,要紧扣题中的基本观点和要求,切忌随意。对化学用语、化学专用名词的讲述和书写要规范。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4
1.选择题中考查化学与生活,涉及胶体与溶液的鉴别,碳酸氢钠在培制面包或用作
胃酸中和剂体现的性质,铝热反应的应用,海水提镁或溴等,煤的综合利用等知识.2.选择题中考查新型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锂离子电池、镁—过氧化氢电池、液态钒流电池、燃料电池等。
3.选择题中考查弱酸的酸式盐溶液,在加水稀释、加酸、加碱、加某些盐四个方
向考查有关离子浓度大小,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移动等知识。
4.选择题中考查阿伏加德常数(NA)题。
5.选择题中同分异构体考查1mol酯水解生成1mol羧酸和2mol醇(或生成2mol
羧酸和1mol醇).6.化学工艺流程题。考查内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KSP、电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实际操作分析、产物纯度分析等。命题素材为:铁、铜、镍、钒、锶、铬等元素的化合物,如铁铵矾[NH4Fe(SO4)五氧化二钒(V2O5)、2]、硫酸锶(Sr SO4)、重铬酸铵[(NH4)2Cr2O7]等。
全国1卷高考满分作文 篇5
20全国1卷高考优秀作文: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1】
掩图而思,不由得想到了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的那一句:“救救孩子。
”或许有人会说,右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进步的鼓励;左边的孩子身上体现的是家长对完美的要求。
而我,却只看了两个孩子脸上先后的掴痕。
当他们的父母口口声声说着“爱孩子”的时候,却用此等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孩子。
所以,我要疾呼: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
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就要我们在孩子不够拔萃时耐心鼓励。
在我们的孩子尚不够优秀的时候,正是他们的沉潜期,此时,我们需要报之以耐心,鼓励他们穿越低谷,走向高峰。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先后参加过两次高考却均折戟,就在他准备奋战第三次的时候。
村民们大多劝其母亲去说服自己的孩子放弃挣扎,安心将自己的一生绑在土地之上。
在此时,俞敏洪的母亲给予了孩子最大的耐心和支持,借钱教学费,鼓励孩子重头来过。
最终,俞敏洪走过黑暗,题名北大。
再看图中右边的孩子脸上的掴痕,我想,他的父母应该为自己不懂在孩子不够拔萃时应耐心鼓励的道理的蒙昧而感到汗颜。
莫让孩子脸上再现掴痕,就要我们在孩子偶然退步时温情陪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会有无数挫折、失败、退步,这在所难免,无可非议。
此时,我们应该为在风雨中受尽寒冷的孩子打开温情的臂弯,让他们在温暖的陪伴中重拾信心,再次上路。
想到了民国大师梁思成,其子梁从诫打算报考父亲担任系主任的清华建筑系,原本具备实力的梁从诫在考试时发挥失常,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
此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并未疾言厉色地加以指责,而是选择了温情陪伴,细心分析。
最终,梁从诫扫除了心中阴霾,踏入了分数足够的清华历史系,最终成就了另一番事业。
与之相对,图中左边孩子脸上的掴痕,告诉着我们,他父母的行为不能叫做恨铁不成钢,而应该叫冷漠疏离、叫求全责备、叫爱分数胜过爱孩子。
龙应台说过:“孩子,你慢慢来。
”在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在孩子不够拔萃时的耐心鼓励,看到了在孩子偶然退步时温情陪伴。
图中两个孩子的遭遇让我痛心,我想,如果所有家庭都用掌掴的形式“鞭策”孩子的话,除了能够“遂感激勤学”的西晋左思,应该大多数孩子都会兴趣受挫、信心受阻吧。
高考作文全国卷1作文 篇6
你好!我来自,这年,我和你同龄。
不错,我是“千禧一代”,迎着新世纪的朝阳而生,转眼已过十八载。
新世纪里有许多新的机遇。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我国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我们向外界探索的步伐不曾停息。
这当中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认识工具的变化,从广义上来讲,我们在各个方面实现着“互联互通”。在基础建设领域,我们修筑公路——“村村通”加强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促使里面的人走出大山,促进了外面的人带来新的技术和财富;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探索宇宙——太空授课,让我们在移动端上就能看到特殊环境里独特的实验现象,享受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在文体领域,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我们同世界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指尖上浏览全球……
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我们有幸能够从容地向往张望,这是技术进步带给成长于新世纪的我们的幸运:我们是看过“世界”的孩子,因此更加强大。我们有主动性,更容易接纳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不忘学会客观理性地审视那些新旧交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基础建设领域,我们还面临着城乡差距;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还面临着核心技术的难题;在文体领域,我们还面临着原创和匠心的稀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个人在时代里的发展……
我愿意做新时代里一个小小的注脚——我愿意成为一个乡村扶贫先扶智的技术特派员,我愿意成为实验室里测算数据的芯片研发员,我愿意成为一个拒绝注水的良心编剧,我愿意成为理性爱国,为华人在海外享有平等而默默努力的海外留学生……
我希望你的十八岁,也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那时,第一个奋斗十五年已经完成,我们朝强国目标更进一步。然而,“行百里而半九十”,那时的祖国更需要你们勤勤恳恳的耕耘和守护。
选手刘媛媛曾经在《超级演说家》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天,银行行长是九零后,企业家会是九零后,甚至国家主席会是九零后。”同样地,今天“零零后”逐渐“占领”社会,将来的主角,也会变成你们。而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不变的,应是青年的担当和热情。
祝
万事顺利
一考生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7
广东是最早试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07年相应的首届课改高中毕业生就参加了新课程高考。2007年之前,广东的高考经历了“3+文/理综”实验,正处于自主命题的“3+X”探索阶段,为了保持高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2007年起的高考调整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随着全国新课程试验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考模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 2010年,广东便参照后来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北京、 天津等地的做法,放弃了经过3年探索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回归到自主命题的“3+文/ 理综”模式。根据《通知》精神,2016年广东的高考又将放弃多年来自主命题(除英语听说部分以外)的探索,回归到全国卷的“3+文/理综”模式。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东高考改革的“两次回归”,周围许多高中教学一线工作者都为此叫好与点赞。在探寻“回归”意蕴和“3+文/理综”模式优势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考改革必须直面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积极有效的应答。
一、能否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我国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过程中,曾就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当时,有主张分科的, 也有不赞成分科的。赞同者言之凿凿,反对者针锋相对。其中,不赞成分科的,主要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忧虑,认为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既不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科学素养的提升,更谈不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发展。纵观人类的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东西方的教育确实都是以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为目标追求的。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不但使社会生产和社会文明发生了重大转型,同时也导致了新学科层出不穷和知识总量呈指数增加的事实。这时, 世界教育不得不做出一个共同的选择,那就是暂时终结“百科全书式”的教育,逐级推行分科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一定领域更好地掌握更多知识。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关于分科教育的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不完全相同。长期以来,我国在高考改革的探索中,一直能在比较大的范围里保留“3+文/理综”的模式,而且广东等地在经历多种高考模式的改革之后,都回归到了“3+文/理综”的模式,那是因为“3+ 文/理综”模式下的高中文理分科教育,相对于其他模式更利于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发展。“3+文/ 理综”模式下文理分科教育,一般都是全体学生在高一年级共同学习相同的各门文理科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分科的。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应文理科课程的知识,高二年级时,全体学生必须通过有关科目的基础会考或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二、高三年级的分科阶段,全体学生还有共同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教育。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学生选修文科方向的政治、历史和地理;另一部分学生选修理科方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而某些实施类似于“3+1+1”高考模式的地区,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共同基础上,出现了选修物理和地理,甚至历史和化学等“稀奇”组合的现象。相对而言,“3+文/理综”模式既有共同基础,又有相近学科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全体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共同科目,获得未来生活和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知识基础,还有利于学生节约时间,专注于一定范围、性质相近的知识领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能否让学生享有教育公平
公平就是从公正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所追求的公平,不完全是“均等”和“划一”,因为“均等”和 “划一”只是注重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一致性,而 “公平”更强调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教育与其社会权利和个体素质之间的匹配。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在已有基础、学习潜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除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以外,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正视并尊重他们的差异,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是相同条件的人相同对待,不同条件的人不同对待, 这才是公正。条件相同的人受到不同对待,条件不同的人受到相同对待,这都是不公正。”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教育公平是表现在机会、过程和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也就是说,教育公平除了让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以外,还应该让学生享有对教育结果的“公平”评价。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提高高考的可信程度,就应该让不同学生面对相同的高考,也就是要强调高考的“均等”和“划一”。 当考试模式中出现可以选择的科目,或在同一科目中出现可以选做的题目时,这也就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高考。其中,水平再高的命题专家都难以做到不同科目或不同试题难度的“均等”和“划一”。特别是在某些实施类似于“3+1+1”高考模式的地区,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不同的科目, 而且最后又都是按科目选考人数的相同比例划分等次,50%以上可以获得A或B等次,50%以下必须是C或D等次。当甲乙两位学生3门总分相同甚至甲还略高一筹时,如果甲的选科考试因1分甚至0.5分之差得了C等次,而乙恰好是B等次,这时甲将失去进入乙所能进入的、高校深造机会。为此,这个地区高考选择物理的学生,为了规避“高智商”的群体在化学科目考试中的相互残杀,大量涌向了生物、地理等科目,从而改变了理科学生以物理和化学组合为主的局面,使物理和生物组合的学生人数逐渐超出了物理和化学组合,同时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和地理组合的学生群体。这样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他们的后续深造和专业发展,而且“公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3+文/理综”模式,特别是像北京、天津等地不含选做题的各科试卷,就能保证文、理倾向的学生分别面对各自完全“均等”“划一”的高考,最终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评价。
三、能否让学校方便教学组织
现行的高中课程改革试验最先是于2004年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区开始的,然后逐渐推向全国。这些先期试验的省区在2007年高考时,分别采用了“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广东,2010年重回“3+文/理综”)、“3+文/理综+基本能力” (山东,2014年取消“基本能力”测试,重回“3+文/ 理综”)、“3+文/理综”(宁夏)、“3+3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基础会考”(海南)等模式。经过最近几年来的探索、调整或回归,目前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学科外,海南的文理科学生还要参加政治、历史和地理,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各3门学科的考试,其实这与其他省区采取单一的“文/理综”考试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文/理综”试卷中的题目还是分科独立的。从表面上看, 对于这些高考科目的教学组织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现行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都按“必修+选修”的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与之对应的高考又按“必考+选考”的形式框定考试范围, 所以深入到具体的学科课程中观察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必考+选考”的考试范围给教学组织带来了不便,并导致了地方和学校教学组织上的“变通”处理。
以理科综合中的化学学科为例,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和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等六个模块。同时,建议将化学1、化学2和任一选修模块作为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并建议理工类专业和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能将选修模块增加到2个或4个,以促进学生在有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到2007年,首届课改高中学生即将参加高考的时候,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确定了“必考+选考”的考试范围,并将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作为必考内容, 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作为选考内容,学生可以在四个选考模块中任选一个。这样的选考范围不仅会因试题难度的不同给学生带来高考的不公平,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教学组织上的困难。为了方便教学的组织,从有关省区到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措施。如省区的自主命题将四个选考模块减少到三个或两个,甚至像北京、天津等地都放弃了选做试题的设置;地方和学校统一规定选考模块,统一开设选修课程,不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这样就使课程标准中“必修+选修”的课程结构,或高考大纲中的“必考+选考”考试范围,失去了原本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意义。因此,将来与“文/理综”相关课程的“必修+选修”结构和“必考+选考”范围,就应该完全对应文理科学生,为他们分别量身定制,并取消“文/理综”试卷中的选做试题。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考试公平,而且便于学校课程教学的组织,以保证学校课程与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高度一致。
四、能否让政府降低选拔成本
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一标多本”的教科书政策,“一标多本”的本意是编制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以适合城乡或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同时将教科书的选择权交给地方和学校,让各地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科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使用的教科书都是由上级部门统一选择的,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学校都使用上了同一版本的教科书。分省自主命题的本意也是为了命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以引领地方及学校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 自主命题的各科试卷又都呈现着试卷结构固定和试题形式趋同的发展态势。
(一)关于试卷结构
在自主命题的初期,一些省份或某些科目的试卷,曾有一些大幅度的变化。但在每一科目试卷的结构发生调整之后,总要固定若干年,并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高考真题或模拟题的命题模式,甚至对应的每一道小题所考的知识点也基本不变,并美其名曰:“试题继续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其实,这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泛滥。甚至有学生坦言:“机械化的训练,让你拿到卷子后,哪一题考什么我们都知道……都已经做习惯了。”
(二)关于试题形式
如果某年某省份的某科试卷中出现了一道新颖的题目,或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了题目的某些已知条件或问题,这必将被未来一段时期各地高考模拟题,甚至其他省区下一年或下几年高考真题所借鉴。如江苏省在2008年的新课程化学高考试卷中首创了化工流程试题。由于这类试题具有真实性、 情景性等特征,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化工流程试题便被广泛流传与借鉴了,几乎进入到了其他所有化学或理科综合试卷之中。由于类似的原因,也就导致了各地同类试卷相似度的不断攀升。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8
图1
题目 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 ℃,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 ℃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1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图2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图2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②草酸为二元酸.
题干分析:题干文字不多,而信息多.①由K1、K2知草酸(乙二酸)为二元酸;②草酸的钠盐、钾盐易溶于水,草酸的钙盐难溶于水;③草酸晶体熔点101 ℃;④草酸晶体易溶于水;⑤草酸晶体受热脱水、升华;⑥草酸晶体在170 ℃以上分解.
理出以上信息,可能还有些地方不太清楚,一是信息②中的钠盐、钾盐、钙盐是正盐还是酸式盐?对于这一点,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会判断出钠盐、钾盐,其正盐或酸式盐均是可溶的,而钙的正盐是难溶的.二是信息⑥中的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是什么?对于这一点,一是从设问中去找答案;二是结合已学的化学知识来理解.
链接设问:设问(1)(2)均是通过实验检验草酸的分解产物.设问(3)是设计实验来验证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验证草酸为二元酸.
回答问题:(1)图1所示装置是草酸晶体受热分解的实验装置,A是反应发生装置,B是冷凝装置,C是产物检验装置.在C中用到澄清石灰水,它是检验CO2的常用试剂,从反应物推测分解产物之一应为CO2.在这个推断的基础上,就可确定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冷凝什么?由于草酸晶体受热脱水、升华,可见B中冷凝的是草酸脱去的水、草酸和生成的水.冷凝的目的是防止气体草酸进入C中,与石灰水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而干扰CO2的检验.
全国1卷高考语文作文 篇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读书会上,我将与你们分享我最钦佩的春秋人物——鲍叔。
说到管鲍之交,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春秋时期,管仲鲍叔曾各自辅佐公子夺位,后鲍叔一方险胜。公子小白继位后,鲍叔力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终助齐国霸业。在我看来,鲍叔的识人之智,观局之慧,大大促成了齐国之辉煌。
鲍叔,管仲之“伯乐”也。管仲家贫,鲍叔常常给他财力的资助;管仲帮鲍叔办事办砸,鲍叔也未曾责怪,以为“时运不齐”。没有人必他们俩更了解对方心中所想,由此,鲍叔更是比他人都清楚,珍视管仲的才华。然而,当好一个“伯乐”不仅需要慧眼,更需要肚量与气量。齐桓公夺位,军事一把手的位置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万人敬仰,谁不垂涎?——鲍叔也。在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各国求贤若渴。自己他纵观全局,为了国势的发展,不计个人恩怨,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将知己管仲推向高位,自己退居其下,最终成就齐国霸业。识才,重才,用才——如此才可与“伯乐”之称相匹。
《后汉书》有言“选举良才,为政之本”。鲍叔的品性无论放在何时,都是值得标榜的一种精神。魏征原为李建成手下的谋士,曾多次提议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不记前仇,看中他的才华,重用魏征,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魏征为人耿直,出言常常冒犯皇帝,但李世民懂得忠言逆语易于行,谦逊求贤乃君主本分。由此可知,一个时代是否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很大一部分与人才是否被重用有关。
射影到如今社会,重用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已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习近平主席有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若说国家的发展如铺一条长路,那么人才便是这一块块铺路的砖,如鲍叔一般的人便是持砖者,路铺的是否平整宽敞,铺路的进度是否高效,既要看持砖人铺砖的速度,更要看砖块的质量。再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传染性。若人人都做到站在低处时立足于脚踏实地发展自己,不畏挫折,不被逆境击退;站在高处时发现贤才,珍视贤才,即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精神,那千千万万人定能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社会洪流,引着每个可敬的努力者,奋斗者寻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全国高考1卷英语作文预测 篇10
注意:
1.表达清楚,语句通顺,意思连贯,书写规范;
2.短文词数90 左右。文章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参考词汇:draw, both sides of paper, plastics, water tap, collect, waste, can, sort
How to Be a Greener Person?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around us.
【优秀满分范文】
How to be a greener person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inviyonment around us.
When we go to school, we should ride a bike or take a bus. When we go out for activities, we shouldn’t step on the grass. We can’t draw everywhere. When we go shopping, we’d better use a cloth bag. At home we can save water and electricity. When we leave a room, we should turn off the ligts. At school we can collect wast paper and recycle things, such as bottles, cans and plastic bags. We shoudn’t listen to pop music or spit in pulic.
Let’s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11
题目 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分析 首先要认识到本题物理过程主要有,传送带在外力(电机)作用下先加速后匀速,煤块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至相对传送带静止。其次要理解“留下的痕迹”物理意义是什么。 传送带在电动机作用下先以a0做匀加速运动,设经过t1对地位移s′速度达到v0,以后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煤块和传送带发生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对煤块做正功,使煤块以a=μg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2,对地位移s2,速度达到v0,此时传送带对地位移为s1,共速后相对运动消失。两者对地位移差l=s1-s2,即相对运动位移就是煤块留下的痕迹。从不同角度切入有多种解法。
解法1 常规解法 该方法就是典型的牛顿定律和运动学结合的方法。
解 煤块在传送带的摩擦力作用下加速至v0,对地位移为s2,加速度为а
由牛顿定律有μmg=ma ,a=μg
传送带加速至v0,时间为t1,煤块速度为v′。
对传送带有和煤块分别有
解法2 平均速度法 平均速度是一种等效速度,线性变化可对初末速度求算术平均值。用平均速度求位移较之用运动学公式求位移要简单。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用得较少,表明学生思路单一不开阔,思维受约束较重。本题用牛顿定律求出加速度后,用平均速度求位移会比较简单。
解 据牛顿第二定律μmg=ma
煤块受滑动摩擦力作用产生加速度 a=μg
传送带和煤块加速到速度为v0时间分别为t1、t2,位移分别是s1、s2。
解法3 图像法 将无形的抽象思维,转化为有形的形象思维将大大降低解题难度。这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中学物理中应给予重视。本题做出速度图像,将求相对运动的位移直接转化为求图形面积的问题直观简便。
解 做出传送带和煤块的速度图像如图1,曲线OAB为传送带速度图像,曲线OB是煤块的速度图像。直线OA的斜率是传送带的加速度a0,直线OB的斜率是煤块加速度a=μg 。t1、t2分别为传送带和煤块加速到v0所用的时间。图像中梯形OABt2面积为传送带对地位移,三角形OBt2面积为煤块对地位移,两图形面积之差即三角形OAB面积就是煤块留下的痕迹。
解法4 功能原理动力学法 应用功能原理是处理力学问题的常见方法,在传送带和滑板滑块问题中亦如此。传送带问题和滑板滑块问题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互为物理模型,传送带可将其视为滑板,则传送带上的物块就是滑板上的滑块。本题只需做一些简单变化也可从能量知识角度求解。
解 由于传送带有电动机提供动力(能量),系统动量不守恒(这也是区别于一般滑板滑块孤立系统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景),且传送带质量未知,这给用功能原理解题带来困难。但若设传送带质量为M,加速时电动机提供动力为F1,匀速运动时电动机提供的动力为F2,传送带对地总位移s1 。由牛顿定律
加速时对传送带有F1-μmg=Ma0,此时对地位移s′1。
匀速运动时,F2=μmg,对地位移s1-s′1。
对传送带和煤块这一系统由功能原理
结合前面计算s1=2a0-μg2μga0v20
∴留下的痕迹
解法5 相对运动法 合理选择参照物往往可简化解题过程。本题若以传送带为参照物,煤块的运动情形为,煤块先作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1=a0-μ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加速度为a2=μg的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与传送带共速相对静止)。速度图像如图2所示。煤块留下的痕迹即相对位移就是图像三角形的面积。由图像有
解法6 非惯性系动力学法 因选择传送带为参照物是非惯性系,应用牛顿定律时应对受力物体引入惯性力,这样牛顿力学规律仍成立。结合本题以煤块为研究对象,煤块受滑动摩擦力f=μmg,和惯性力F=-ma0做匀变速运动。由动能定理,摩擦力和惯性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初末两状态速度均为零。
从以上几种解法中可以看出,解物理问题首先是要认真读懂题,深刻理解题目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全面仔细进行受力和运动状态双分析,适当选择参照物,再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解题时多思考,多比较,多归纳,做到一题多解,融会贯通,可有效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高考全国卷1理综 篇12
(2014年山东卷29节选)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a 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______(用K1、K2表示)。
(2)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反应(II)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常数K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要使K2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
(2)反应(II)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需不断缩小体积,相当于加压,有利于平衡右移,因为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2不变;反应(II)的△H<0,升温会使平衡左移,K2减小———对于平衡常数影响因素的考查,非常直观。
(2016全国新课标新课标卷Ⅰ理综28)(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在716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
解析:表格中列举了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化学平衡,在120h时为化学平衡状态。
从这个题目来看,不是直接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而是书写计算式,但是我们必须将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要转化成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为计算平衡常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了较高层次的考查。
通过在这里列举的这两个题目,不难发现单从平衡常数这个知识点来说,全国新课标新课标卷Ⅰ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能体现新课标高考化学的评价目标。
高考全国1卷英语作文赏析 篇13
1.早晨外面大学纷飞;2.许多车辆被困在路上;3.市政府号召全市军民参与除雪活动;4.最后写出你的感受。
A Snowstorm
On March 5th, 20xx, our city witnessed a disaster of snowstorm that had never happened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snowstorm lasted for a whole day, greatly affecting the life of people. Early in morning it was snowing heavily and many vehicles were trapped on the roads. Therefore, people were forced to head for their destinations on foot. Not only were all the flights cancelled but also many trains were delayed. The city government called on all the citizens and soldier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f cleaning snow.
Besides, the city government took all kinds of urgent measures to rescue the people trapped in the snowstorm to ensure that everything returned to normal as soon as possible.
【高考全国卷1理综】推荐阅读:
高考试题全国卷理综06-11
高考数学全国卷1文科09-25
2019年全国卷1高考10-17
高考全国卷1优秀作文11篇加点评10-09
高考全国卷作文08-15
全国卷高考英语模拟卷07-26
全国高考2卷作文05-29
高考历史全国卷解析06-05
英语高考范文全国卷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