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共9篇)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1
高考真题全国卷3文综公布,试题难度如何?CN人才网整理了20高考真题全国卷3文综试卷,详情如下:
相关文章推荐:
1.年全国高考文综真题全国卷1
2.2016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图片版)
3.2016年高考全国卷1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解析
4.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真题全国卷1(word版)
5.2016年全国高考真题全国卷2文综试题
6.北京高考文综试题答案与解析
7.2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试题
8.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I卷)
9.全国大纲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10.年重庆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2
一、回望 长安回望绣成堆
有人说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并指, 将带来高中三大变化:“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 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都似乎是给语文带来的好消息。不提, 还是来说语文。
语文的现状离不开整个教育的现状, 整个教育的现状即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进入“深水区”, 教育将沿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管、办、评分类为抓手的方向, 推进改革。语文, 一者首当其冲, 二者当以服从导向为务。
可以细数一下, 这一两年发生了什么。2014 年3月, 教育部连发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和语文关系密切。往小里看, 语文, 在高考分值中的权重, 150、180, 乃至于200, 对考生至关重要。往大里说, 立德树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涉到语文的全部。
2014 年9 月4 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国家最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 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招生改革, 包括小学、初中, 最主要还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 就是这个意思。
而未来的高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 区分度会降低;数学不分文理, 难度也会降低。语文, 在高考中, 区分度最大, 最容易拉开档次, 因而显得更重要。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此言不妄。
未来几年将非常关键, 最直接的是现在高一、高二教学及备考会有很大调整。全国卷与湖北卷有很大不同, 全国卷阅读有选考, 2015 年全国考试说明增加了新闻传记。加上湖北学业水平测试的变革, 对教学尤其是学校管理影响不可小觑。
二、审视 只缘生在此山中
近年, 全国语文高考, 有值得关注的五大特点或曰变化, 它积淀在全国和各分省命题的具体实施及经验中。厘清这些特点, 有利于我们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引领未来。五大特点为:
(一) 三贴近———命题按钮
1、贴近时代。
语文, 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的聚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时代, 语文高考须贴近时代, 这应该是必然必须的。比如, 全国卷作文“喂食动物”, 其所蕴含的文明、和谐与法治, “山羊过独木桥”, 其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与公正, “农民工看病”, 其所蕴含的友善、诚信与敬业等, 无不与时代紧紧相连。
2014 年全国卷新课标2 作文题 “喂食动物”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 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 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 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喜欢”和“禁止”是一对矛盾。“喜欢”乃本性, “禁止”是规则。硬由“喜欢”去碰“规则”, 会带来严重后果。显然, 在自然保护区喂食动物是不规范行为, 因为它违反了规则。考生可以写, 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做文明遵规守纪人。
这道题目隐含的就是规则问题。自然保护区在制定规则, 而“不少人”却在破坏它。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要碰“规则”红线。由此还可反观当前的“反腐”, 腐败者的实质就是在违规———党规国法。
同时这则材料还折射出一个教育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喂食物”, 就会让孩子像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一样, 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 学会生存, 学会规划人生等等。
全国卷新课标1 作文题 “山羊过独木桥”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 双方队员两两对决, 同时相向而行, 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 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 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 双方相遇时, 会像山羊抵角一样, 尽力使对方落下桥, 自己通过。不过, 2014 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 双方选手相遇时, 互相抱住, 转身换位, 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 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还是“规则”。比赛, 是要规则的。“山羊过独木桥”规定, 比赛双方:两两对决、相向而行、突破阻拦 (过桥获胜) 。预赛中的“新情况”肯定违反规则了, 因为这里面没有“对决”、没有“突破” (当然更没有“阻拦”) 。而另一面, 这里只是一间学校的非完全“对抗”的比赛活动, 类似游戏。设若作为游戏, 则开心、搞笑、精灵、益智, 出人意表, 又是另有情趣了。
“山羊过独木桥”蕴含平等、自由与公正;而其中“新情况”则更显出孩子们的娱乐天性, 童真、狡黠、机灵, 也并非不足称道。
2、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语文即生活。如此, 表现在高考命题的选题上, 就得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如大纲卷作文直接取材于社会新闻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 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 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 元, 老王仍欠下4000 多元医药费, 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 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最终, 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 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 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 作为曾经的患者, 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包含了农民工、老板、医院三方。问题“解决”似乎很圆满 (偶然的“圆满”) 。
其实, 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 1.老板。对老板, 材料有所保留的 (“虽然”一词即明了其“立场”) 。那么, 老板该不该送钱 (因为不是工伤) ?钱是送多还是送少了?2.医院。医院的“默许”基于什么理由?是不是每个农民工都可得到“默许”?3.农民工。感恩, 应该不错。但“打工抵债”, 是否又是以人身作为抵押?他人可否效仿?
这不是纯粹所谓“医患问题”, 也不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而是一个完整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则不论老王, 还是老张、老李, 包括老板、医院, 都可按章办事、循例处置。也就不会有材料中的老王、老板、医院的“煞费苦心”了。制度、法规, 比随意处置 (哪怕是做了“好事”) 更重要!
其他如甲卷论述类阅读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以古 (唐代、汉代) 为鉴, 重在梳理对今天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启示。
全国卷还有一个“我国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图, 也是语言运用题的考试。
3、贴近考生的实际。
注重考生在未来甚至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文素养, 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 要求用阅读文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 具体分析一则新闻报道, 将阅读能力考查与考生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北京高考开始的10分微写作, 开启了高考写作的新样式, 应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 字。
①毕业前,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 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 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 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 (可写诗歌) , 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
三道题 (选一) , 无不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 且叙述、议论、抒情, 皆可选择。内容与表达, 极大的“自我” (彰显独立的“我”) 的选择空间, 真正体现出高中课程的特质。
(二) 注重思辨能力———命题命门
逻辑思维 (正在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标, 提出“批判性思维”) 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 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材料,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 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材料中, 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对提高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2014 年的湖北卷作文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 这里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 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 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 这里古木参天, 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 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 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 只见云海茫茫, 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文体自定, 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何有效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意识?对此, 试卷在作文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注考生多向思维, 突出思辨色彩, 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 引导考生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分析。从空间角度看, 材料呈现出“近”与“远” (山脚、山腰、山顶) 等角度;从思辨 (认知) 角度看, “好看”与“更好看”、“有”与“没有”、“登”与“不登”等思辨角度, 可以更为全面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等状况也可进行整体性的考查。较好地处理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等之间的关系, 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
再如2014 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北京卷的“老规矩”, 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 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 这些题目都是容易调动学生想象与联想, 更由于内含富于哲理性思考, 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积极导向。
(三) 文化素养考查———命题核心
语文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引导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进而理解文学作品、文化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如2013 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选文为何丹《试说明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上的深层涵义》 (摘编) , 以20 世纪后期, 陕西凤雏村出图刻有“凤”字的甲骨4 片为例, 就其形象展开的对凤文化的论述。要求考生依文本, 辨析“凤”的形象, 探讨凤崇拜的起源等。是对华夏先民图腾文化的祭奠与彰显。
还有名篇名句的默写, 给出一个情境, 要求写出相应名篇中的名句。这种考查难度增加了,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比单纯测试默写, 更有难度, 其文化价值、文化含量更高。如: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文化素养题还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比如选一段文言文人物传记, 用主观题的方式, 考韩文谥号为“忠定”的理由。像这样的题目也是考查传统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意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四) 材料来源———命题拓展
语文高考考的虽然是语文, 但具体材料却不能局限于语文, 而应树立宏观的语文考试观, 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 通过阅读社会生活中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文字、公式、图画、表格等材料, 将收集到的庞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 挖掘信息价值, 生成新的信息。从高考试卷的材料来源看, 既有语文本体的、有哲学的 (辽宁卷《幸福的哲学》) 、有科学的 (重庆卷《科学美》) 、有历史的 (课标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有数学的 (《中国珠算》) 、有生物的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有物理的 (《科学巨人玻尔》) 、有建筑的 (大纲卷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也有信息科学的 (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 。还有材料形式的拓展, 人物传记以相关链接的形式, 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五) 课外阅读———命题引导
课标规定高中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50 万字。
初中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 万字以上。7至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段) 。
这个要求很多学校没有落实。
2013 年四川卷,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2014 年福建卷, 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题目。二者都涉及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将会在新高考中得到不断的体现。
从课外阅读来说, 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 例如法国规定, 高中二年级应阅读, 16、17 世纪作家蒙田和帕斯卡的作品节选, 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格两部作品;20 世纪罗曼罗兰等22 位作家的28 部作品。高中三年级应阅读16、17 世纪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雨果等19 位作家额30 部作品;20 世纪普鲁斯特等13 位作家的21 部作品。而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有2800 多页, 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我们则只有那么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 增大学生阅读量将是对语文的一大要求。
三、应对 山顶千门次第开
请先尝试做一道曾经用于中央机关招考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正式试题:
正是由于有人像哥白尼、开普勒那样执着地坚持长期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有人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C、有些实践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我们关于真理的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在学理上, 站不住脚。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为例, 其研究成果, 被命名为“191 样品”, 即它曾经190 次被“实践”所否定, 幸亏屠呦呦没有所谓的“实践标准”, 她不言放弃, 终在191 次试验中取得进展。真理概念只在宗教领域中有意义, 在科学领域中, 真理概念完全没有意义。在科学史上, 正是由于有人执着地长期坚持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也正是由于有人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只能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答案应该是C。
这是批判性思维。我们熟知的美国高考SAT, 研究生考试GRE, 等等, 都将这种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 都将带来启迪。
语文高考考查理念、要点
1.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传统文化考查;
2.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3.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4.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研究制订能力评分方案, 改进评价方式。
考什么?
1.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融汇多学科知识内容, 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文字、表格、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材料, 在语言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4.语言运用和文章写作能力。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句式及段落表达的能力;书写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常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写作能力。作文命题将处理好开放与限制的关系, 既要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挥, 又要注意防止套作、宿构和模式化写作的倾向的出现。
5.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怎么考?
1.试题材料渲染核心价值理念, 体现法治精神, 反映传统文化活力。比如, 在语文学科中, 选取四书五经中倡导社会和谐、尊亲重道等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内容,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有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经典内容, 给考生提供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空间, 思考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创新试题设计, 调动思维, 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 达到对试题价值理念的透彻理解。
3.通过试题设问, 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3
【关键词】完形填空 作答技巧 英语教学
高考牵动全国,牵动每一位高三学子的人生选择。英语高考在整个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分数占到五分之一,而完型填空试题在历年的英语高考中历久弥新,占据着30分的分值,即占到整个英语总分的五分之一。笔者身处英语教学一线的实践,在研读历年英语高考试题的过程中,发现2002年高考英语真题全国卷在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2002年英语高考试题中完形填空题更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指示和导向作用。下面笔者将对2002年高考英语试题完形填空题的作答技巧、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两个方面出发作一简单论述。
一、2002年高考英语真题全国卷内容全文呈现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6~5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What is intelligence(智力)anyway? When I was in the army I 36 an intelligence test that all soldier took, and, against 37 of 100, scored 160.
I had an auto-repair man once, who, on these intelligence tests, could not 38 have scored more than 80. 39 , when anything went wrong with my car. I hurried to him and be always 40 it.
Well, then, suppose my auto-repair man 41 question for some intelligence tests. By every one of them I'd prove myself a 42 . In a world where I have to work with my 43 . I'd do poorly.
Consider my auto-repair man 44 . He had a habit of telling 45 . One time he said, “Doe, a deaf-dumb(聋哑)man 46 some mails. Having entered a store, he put two fingers together on the counter and made 47 movements with the other hand. The clerk brought him a hammer. He 48 his head and pointed to the two fingers he was hammering. The clerk 49 him some nails. He picked out the right size and left, well, Doe, the 50 man who came in was blind. He wanted scissors(剪刀). 51 do you suppose he asked for them?” I lifted my right hand and made scissoring movements with my first two fingers. He burst out laughing and said, “Why, you fool, he used his 52 and asked for them. I've been 53 that 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54 I'd catch you.” “Why is that?” I asked, “Because you are so goddamned educated. Doe, I knew you couldn't be very 55 .”
And I have an uneasy feeling he had something there.
36. A. failed B. wrote
C. received D. chose
37. A. an average B. a total
C. an exam D. a number
38. A. always B. possibly
C. certainly D. frequently
39. A. Then B. Thus
C. Therefore D. Yet
40. A. fixed B. checked
C. drove D. changed
41. A. answered B. practiced
C. designed D. tired
42. A. teacher B. doctor
C. winner D. fool
43. A. brains B. effort
C. hands D. attention
44. A. again B. as usual
C. too D. as well
45. A. lies B. jokes
C. news D. tales
46. A. bought B. tested
C. found D. needed
47. A. cutting B. hammering
C. waving D. circling
48. A. nodded B. raised
C. shook D. turned
49. A. brought B. packed
C. send D. sold
50. A. clever B. other
C. right D. next
51. A. What B. How
C. Who D. Which
52. A. imagination B. hand
C. voice D. information
53. A. trying B. proving
C. practicing D. examination
54. A. for sure B. at once
C. in fact D. right now
55. A. clear B. silly
C. slow D. smart
二、2002年高考英语真题全国卷作答技巧
首先要通读全文,掌握整个文章的行文意思。这篇文章的大体含义是:智力到底是什么呢?当我在部队服役时,我曾接受过一种所有士兵都参加的智能测验,在标准得分为100的情况下,我得了160分。基地上没有哪个人曾见过这样的高分,于是他们便对我大加吹捧了两个小时之久。(这对我毫无意义。第二天我仍然是一名列兵,最高的职务是担任伙食值勤员。)我一生中一直得到这样的高分,因此便有一种自鸣得意之感,认为自己非常聪明,而且期望别人也这样认为。然而,实际上,难道这类分数不是仅仅意味着我很善于回答那些编制智力测验的人们——智力爱好跟我类似的人们——认为值得回答的那类学究式的问题吗?比方说吧,我过去有位汽车修理师,据我估计,在这类智力测验中,他的得分不大可能会超过80。我过去总是想当然地以为我比他聪明得多。然而,每当我的汽车出了毛病,我总是急急忙忙地去找他,焦急地注视着他检查汽车的主要部位,恭听着他的见解,仿佛聆听神谕一般——而他总能把我的汽车修好。那好,假定让我的汽车修理师来为智力测验设计题目,或是让一位木匠、一个农夫或者是除了学究以外的几乎任何一个人来设计题目。按每一次这类的测验来衡量,我都会表明自己是一个笨蛋,而且我也会真的成为一个笨蛋。在一个无法运用我所受过的学校训练以及我在词语方面的才能,而不得不用双手工作,做一些复杂或艰苦的事情的世界上,我会干得很差劲。因此,我的智力并不是绝对的。它的价值是由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决定的。它的数值是由那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决定的,他们作为这类事情的仲裁人已设法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我们身上。再来考虑一下我的汽车修理师吧。他有个习惯,每次见到我都要跟我讲些笑话。有一次他从汽车引擎罩下面抬起头来说:“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走进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一起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他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了自己需要的尺寸,然后就走了。听好,博士,接着进来的是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我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切动作。我的汽车修理师一看就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说:“啊,你这个笨蛋,他是用他的嗓子说他要买剪刀的。”接着他又沾沾自喜地说:“今天我用这个问题把我所有的主顾都考了一下。”“上当的人多吗?”我问。“不少,”他说。“但我事先就吃准你一定会上当。”“那为什么?”我问。“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我知道你不会太精明的。”我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他的话不无道理。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根据全文意思进行填空,36空应当为received (接受智力测验),37空应为an average (平均分),38空应为possibly(可能)……
这就是说,要使得完形填空得高分,第一步要通读全文熟悉大意,第二步要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照每空的备选项筛选做出最佳选择,第三步选项做完后再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不通顺的要重新筛选定夺。
三、2002年高考英语真题全国卷完形填空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通过对2002年高考英语真题全国卷的分析,今后对我们从事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要求。认真钻研考纲和课程标准,以不变应万变。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但是都能在在大纲中找到位置,学生越是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全面扎实,就越能够灵活变通,游刃有余。回归教材,抓好课堂45分钟。对高考词汇以及零碎知识点进行科学地记忆。这里的科学记忆指三个方面:第一,不是每个词都花一样的时间,过于简单的词可直接放置一边,而同义、反义、用法相似以及同一词根的词可以放在一起比较记忆;第二,有些零碎知识点则用零碎时间反复记忆最有效。可备有小册子,随时拿出来看看记记;第三,有些词汇不能只看简单的汉语解释,而要结合该词在文章中具体运用来形成一个既全面又独特的概念。近些年来,近义词词义辨析越来越微妙,有时仅靠讲解还是难以区分。
善于将课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且坚持课本联系生活实际,将英语基础知识与图表理解、俚语或带有各种修辞手段的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记忆的同时需要思考,思考这些零碎知识的来源及内在联系,最终提高灵活使用的水平。
针对各种题型,训练答题技巧,同时积累考试经验。对于听力题来说,考试时应注意预热,避免紧张心理,纠正错误发音等;做单选题时针对较复杂的题干,可把原句转换成陈述句、简单句后再理解找答案;完形填空中瞻前顾后,保证文章前后一致,贯通流畅;阅读理解精泛读结合自如;任务型阅读中填词要敢于判断出手,不能畏缩;书面表达要善于布局,让阅读者看得清晰明了。同时,注意总结考试经验,避免无谓丢分。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4
试题解读
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1.取材多样,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2.巧设情境,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Ⅲ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词。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如新高考Ⅰ卷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正误好坏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强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浙江卷的第6题给出两组宣传抗疫的图片,要求学生为图片拟出标题,并简要评价图片的创意,既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语言发挥空间,又能考查出语言表达的概括力和精确度。
3.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上海卷作文“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全国II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5
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解析
聚焦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彰显国家科技发展、时代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试题要求中提到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题目语境“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可思考此题重点虽为“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但其价值却是“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的目标与方向。为此,除立足个体,关照大格局大视野也是此题应该注意的要点。
满分作文:
星星渺小也可以散发光芒
湛蓝星空,璀璨迷人,星空的美丽,得益于每一颗星星的发光;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天网”的织成,得益于55颗卫星的每一颗发挥功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心血付出。这就告诉世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应妄自菲薄,而要努力去发现自身的重要性。
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米兰·昆德拉也说过:“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的确,茫茫苍穹,每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占据着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我们的社会由各行各业组成,每个行业的缺少都会导致整体的运转错误。正如北斗导航由55颗卫星组成,每一颗卫星都有其所处的位置一样,每一个人在社会众多的位置中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学会认识自身的价值。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一个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其中的一只有条裂缝,挑水工就在路边撒下了花种。他每天从小溪边挑水回来的时候,就顺便用有裂缝的水罐浇灌它们,不久,路人就欣赏到了路边美丽的花朵。由此看来,世上的每件物品,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同样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恒心,便不难发现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会发挥自身的作用。北斗系统中如果一个卫星缺失,都可能会导致无法覆盖全球。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的人,甚至生物界中的一棵树或一根草,以至路边的石头,所有的一切都被造物主赋予作用,即根据宇宙的意志存在。”即使一个小石子儿也是构成宇宙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存在,无论多么渺小的东西,如果缺少了它,宇宙本身将不复存在。我们只要好好利用己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每一颗星星,都可以散发光芒;每一颗卫星,都出一份贡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应去追求积极的人生,始终
坚信,星星渺小也可散发光芒!
题目二: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题目解析
从语料看,题目要求写出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的一条信息引发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振奋,或愧疚,或让学会辨别真伪……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的写作能力时,更凸显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现。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展开联想或想象”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外,还要有相应的联想或想象内容。这点需要关注。
满分作文:
一条信息
当今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一条条信息接踵而至,产生不同的能量磁场。我们或者沉迷其中,或者匆匆掠过,或者受其影响,不同程度的接受着这个磁场的效应。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时不时的接受着信息的轰炸。各种各样的短视频,人们在被它吸引,接受着它带来的各种刺激的同时,实际上也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现在的大多数人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完成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成就,总是喜欢去做一些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成果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种现状下产生的影响吗?
就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来说,大家大都倾向于去选择一份高薪职业,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就算是毕业考研的那一群来说,很大一部分也是想着有一个更好的学历去面试更好的工作,也就是研究生几年并不是专心学术而是专心毕业证书,所以造成现在能专心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有些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厚积薄发,但是能耐得住的人又有多少呢?各种信息的冲击,让我们的欲望也不断的增加,又有几人有足够的定力呢?所以说在信息纷杂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内心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身边的人都被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而我们又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集体中,所以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当人们都在追求某一样事物时,你也会不自觉的跟着人群走。所以我们要有明辨的能力,不至于随波逐流。
其实信息自身本无好坏,主要看我们怎样去接受它们。在现在的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公开之快,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也算是间接的增加了我们的见识,有一种“坐地日行千里之感”。信息的高速和透明,也让各种事情变得更有效率。例如:罪犯更无藏身之处;政府效率更加高效;百姓更容易参与决策等等。这都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带给我们的更好的改变。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接受更多正能量的信息,我们也会变成身边人的小太阳。所以不仅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有很大的益处,关键在于自身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6
小李、老王、小刘三人的事迹,我都喜欢。如果要问我谁更具风采的话,那就是酷爱摄影,发现美,传播美的小刘了。
我原本对摄影并无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世界风光摄影获奖作品在贵阳孔子学院展出,我有幸参观了大师们的摄影作品,却从两小儿对《坝上日出》这幅作品的争辩中受到启发,开始热爱摄影,成为摄影大师的忠实粉丝。
我随参观的人群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了几个展厅,最后来到极致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厅。这个展厅虽然展出的都是获奖之作,然而大多数游客都是走走过场,驻足者寥寥无几。zuowenzx.com
我与川流不息的游客擦肩而过,唯见两小儿在一幅叫《坝上日出》的作品前争论不休。我询问他们争论的缘故。一小儿说:“我认为这个摄影师真了不起,带领我们品味到坝上日出的空灵与壮美。”另一小儿说:“是大自然了不起,大自然本身就很神奇很壮美嘛!”一小儿又说:“我看过很多日出的作品,只有这幅是看不到太阳的日出,才让我如此震撼。”另一小儿又说:“我也喜欢,只不过我是喜欢大自然的神奇。你说对不对?”另一小儿把目光转向我,显然是要我进行评判。我说:“你们谁对谁不对我说不好。不过你们都认为这幅图壮美神奇就足够了。”两小儿笑着说:“貌似公正,原来是和稀泥。”
汗颜,我虽然比他们年长,但对摄影却一窍不通,对两小儿的批评无言以对。
晚上,我饶有兴致地上网查阅资料。原来这件摄影作品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在内蒙古赤峰创作的`。他头天就改变去北沟的行程,涉水跋山去了人迹罕至的大红沟,一夜苦守,终于在薄雾笼罩下烟雾飘渺中,发现了坝上日出的壮美奇观。他采用避开太阳,压低机位的朦胧技术,完成了这件令人震撼的惊世之作。《坝上日出》独压群芳,从数百件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极致摄影大赛的极致气质奖。
现在我明白了,两小儿的观点都正确,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如果没有大自然神奇的美,再好的摄影师也拍不出如此惊世之作;反过来,如果摄影师没有热爱大自然的赤诚之心,即使有美景,同样拍不出如此惊世之作。正如这位摄影师所说:“心中有爱,什么美景都可能发现。”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7
一、缺少元素化合价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某含铬[]废水用含硫亚铁铵[(NH4) 2SO4·Fe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yCrx 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 mol
(B)处理废水中的物质的量为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分析:本题溯源于2009年安徽理综化学卷第27题: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L-1的,其对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流程(其他省略).该流程图示明确暗示+6铬的还原产物为+3价,不会给考生带来障碍.而今年全国卷第13题没有给出任何有关重铬酸根离子还原产物价态信息,第三册《化学》彩封图中介绍“重铬酸钾(K2Cr2O7)晶体”呈橙红色,教材在常见的氧化剂中只介绍了高锰酸钾等常见氧化剂,没有介绍“重铬酸钾”,导致大部分考生无从下手,甚至部分教师也不熟悉,仅在有关重铬酸钾的训练题中出现铬的价态变化信息.因此,笔者认为本题缺少必要信息“还原产物中铬显+3价”.如果高考有意识将“题海”信息迁移到试卷中,对中学化学教学有负面影响,鼓励中学教与学脱离教材,游于“海题”.
二、物质转化有悖教材
例2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7题)图2示(其他略)如下.
分析:教育部考试图2中心提供答案:A为氧气,B为铁,G为氧化铁,并且第(3)小题按G为氧化铁进行计算.由于教材只介绍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四氧化三铁与铝也能发生铝热反应,这样会导致第(3)小题书写离子方程式和计算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Fe3O4可以继续被氧化成氧化铁(Fe2O3),但是,教材只介绍“……,是一种黑色粉末,FeO它不稳定,在空气里受热,就迅速被氧化成Fe3O4”,查阅资料知,铁的氧化物的分解温度及铁的燃点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知,铁在氧气中燃烧不会生成氧化铁.教材并没有介绍,四氧化三铁进一步被氧化成氧化铁.对教材研究较细的考生,可能紧扣教材,将G判断为四氧化三铁,导致第(3)小题错误!铁在湿空气作用下,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生成氧化铁(铁锈),显然不符合题目“铁(B)与氧气(A)反应”要求.从铝热反应定义看,铝热反应指熔点较高的金属氧化物与铝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金属和氧化铝的反应,如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等与铝反应等.四氧化三铁与铝发生的铝热反应仍然可以用于焊接铁轨.
综上所述,本题G为四氧化三铁更符合中学教材和教学实际.
三、描述现象错误
例3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7题)(略)
分析:第27题第(5)小题:描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现象,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反应器内壁附着有黑色的碳”.该答案存在3点值得商榷:(1)现象与产生现象原因混淆.生成的碳是观察反应器内壁附着黑色粉末的原因,中学教学中反复强调,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名称或物质的化学式”,因为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外观表征,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试题要求描述实验现象,在本实验中,只能观察到黑色粉末,黑色粉末的成分是不是碳,还需要用化学方法检验,不能根据物理性质(颜色)确定物质组成.查阅大纲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72页对教材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实验的结论是,“实验表明,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教材这段文字是对该实验现象描述和产生现象原因进行解释,在教学中要求区别现象与原因.(2)碳元素与碳单质混淆.中学教学要求区别“碳”与“炭”.“碳”指碳元素,如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炭”指碳的单质,如活性炭、炭黑、炭粉等.大纲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101页“……,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说明教材在此处已严格区别“碳”和“炭”.(3)实验现象忽视“真实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实验现象要真实反映化学反应过程,本小题答案没有很好地表征化学反应过程.本实验过程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浓白烟”,触摸瓶壁明显感觉到“烫”,冷却后才能观察到白色粉末.为了导向中学教学,尊重教材,尊重实验事实,本小题答案应为“镁条剧烈燃烧,产生浓白烟,反应器内壁有白色粉末、还附着黑色粉末”.
四、答案不符合原理
例4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0题)(略)
分析:第30题第(5)小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
笔者认为第④种有机物不符合题意.其理由一:查阅资料,对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烃有如下规律:(1)烷烃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2)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分两种情况:①碳碳双键上含碳氢键,氧化产物是羧基,例如:
②碳碳双键上不含碳氢键,氧化产物为酮.例如:
(3)芳香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侧链上不含α-H的芳香烃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侧链上含—CH3、—CH2R、—CHR2、—CH=CHR等都能被氧化成羧基.理由二: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理综卷第27题给出信息:理由三:查阅《高考复习讲义》[化学课标专用,杜志建主编,天星教育出版(2011年3月修订版)]第215页“烯烃和炔烃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如果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过量,烯烃、炔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会完全断裂,生成羧酸、二氧化碳或酮,…,
综上所述,第④种A的同分异构体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的过程为
不能得到对苯二甲酸().所以,本题(5)的答案应为4种,其中,第⑤种A的同分异构体含有环丙烷基,中学不作要求.
五、物理量与单位错位
例5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13)选项(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给出答案中认为(C)项正确.显然,(C)项混淆了“电子数”与“电子的物质的量”,电子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有关,单位是“个”,而“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毫摩尔(m mol),二者不能混淆.笔者认为(C)选项应修订为“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nx mol”或“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6.02×1023”或“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全国Ⅱ卷高考满分作文 篇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文题剖析】
2016年全国Ⅱ卷的作文写作,审题极为关键:“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乃“比较”二字,即需要三个角度结合来作分析。“课堂有效教学”涉及面较广,要比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激趣式教学等更有得聊;“课外大量阅读”,可以写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内容丰富;“社会生活实践”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还是实践出真知,考生也有话可说。
总的来看,针对任何一点分析都不难;难的是,三个线头要拧到一起,结成一股绳。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大局观。简单地来,选择一个成功的文学家的成长之路,参照他是怎么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的,再结合自己的体会相互串联;复杂地来,三者合一,择优录取,通过三个不同的事例完成自己的作文,三者之间不可孤立,各说各的,会落下乘;冒险地来,可以三条途径选其一或者其二(更推荐其一)重点论述,别的途径作铺垫,主次分明。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 篇9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 “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到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阻力“工业革命4.0”》. 《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基建指新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到20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跳脚在硬梆梆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挺住,两腿交叉,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象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抽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分值: 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的组成部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C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水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
分值: 6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分值: 6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分值: 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高考成语真题】推荐阅读:
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及分析11-09
全国一卷高考真题试卷试题与答案解析07-23
高考全国卷作文08-15
全国卷高考英语模拟卷07-26
高考全国卷1理综10-22
全国高考2卷作文05-29
高考历史全国卷解析06-05
英语高考范文全国卷07-03
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07-04
高考全国2卷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