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精选8篇)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 篇1
苏东坡有一种情怀,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沉浮。他沉睡千百年,诗词情怀却都不曾改变。
苏东坡,他生平经历起落跌宕。每个人在青涩之年都是懵懂无知,不知收敛性情的,亦如他,在书文中大发劳骚,被贬谪,后升官,欲升又贬。他反对新政法,却用一生的时间温暖了他任职还有贬谪地方的每位百姓的心,时刻保持着“民贵君轻”的信仰。越是艰苦贫贱之地,他越能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在杭州任职时,当地粮食短缺,苏东坡就拿修葺官舍的钱去换粮食,并向朝廷申请,资以补粮,百姓们这才度过了干旱之季。第二年,杭州大闹瘟疫,眼下百姓的生计,让他不得不食言自己的挚友巢谷,开了“圣散子”这一济药方。因为此心安处,便是故乡。
苏东坡一生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他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甚至是海外,都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时至今日,我还是知道有人越来越冷漠。爽朗的天空绽出烈日的笑颜,云朵在光束中毫不显眼。街上多了些叫卖的小摊,对面开张的餐厅里氤氲着酱香,可是被那奢侈厚重的玻璃门阻挡。清晨的街市边总是坐着些工人和流浪汉,整条路上充斥着菜香和垃圾腐烂的气味。我坐在餐厅靠窗的一角,看着最近网上曝出的假疫苗和假奶粉的事件,有人说“末日动荡”,人心泯灭,这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眼前的新闻和窗外的景象,我不禁黯然神伤,陷入沉思。他们为了提高成本,而大量散卖假药,不顾万物生灵;为了显示自家菜品的奢华,而背着良心标价;想要成为网红的人,却在网络上发布残虐猫狗鼠兔的视频……
我也想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忧伤。可我在苏子的诗词里看到的是力量。
很多时候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执念。我也可以像苏东坡那样,用顶风迎雨的态度,多点淡然,少点虚荣,过真实自在的生活。不计较名利地位,不比较高贵谦卑,与每个人都如旧相识般亲切。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灵魂被永远地用澄澈的水洗涤,不再抱有遗憾和不纯的思想,不再有对于世间的罪恶感。这是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我想,应该是。
像苏东坡那样活在吧。有了真善美,枯树会发芽,石头会开花,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会从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走吧,追着苏子的脚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 篇2
广东是最早试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07年相应的首届课改高中毕业生就参加了新课程高考。2007年之前,广东的高考经历了“3+文/理综”实验,正处于自主命题的“3+X”探索阶段,为了保持高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2007年起的高考调整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随着全国新课程试验范围的不断扩大,高考模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态。 2010年,广东便参照后来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北京、 天津等地的做法,放弃了经过3年探索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回归到自主命题的“3+文/ 理综”模式。根据《通知》精神,2016年广东的高考又将放弃多年来自主命题(除英语听说部分以外)的探索,回归到全国卷的“3+文/理综”模式。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东高考改革的“两次回归”,周围许多高中教学一线工作者都为此叫好与点赞。在探寻“回归”意蕴和“3+文/理综”模式优势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考改革必须直面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积极有效的应答。
一、能否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我国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过程中,曾就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当时,有主张分科的, 也有不赞成分科的。赞同者言之凿凿,反对者针锋相对。其中,不赞成分科的,主要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忧虑,认为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既不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科学素养的提升,更谈不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综合发展。纵观人类的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东西方的教育确实都是以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为目标追求的。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不但使社会生产和社会文明发生了重大转型,同时也导致了新学科层出不穷和知识总量呈指数增加的事实。这时, 世界教育不得不做出一个共同的选择,那就是暂时终结“百科全书式”的教育,逐级推行分科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一定领域更好地掌握更多知识。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关于分科教育的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不完全相同。长期以来,我国在高考改革的探索中,一直能在比较大的范围里保留“3+文/理综”的模式,而且广东等地在经历多种高考模式的改革之后,都回归到了“3+文/理综”的模式,那是因为“3+ 文/理综”模式下的高中文理分科教育,相对于其他模式更利于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发展。“3+文/ 理综”模式下文理分科教育,一般都是全体学生在高一年级共同学习相同的各门文理科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分科的。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应文理科课程的知识,高二年级时,全体学生必须通过有关科目的基础会考或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二、高三年级的分科阶段,全体学生还有共同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教育。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学生选修文科方向的政治、历史和地理;另一部分学生选修理科方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而某些实施类似于“3+1+1”高考模式的地区,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共同基础上,出现了选修物理和地理,甚至历史和化学等“稀奇”组合的现象。相对而言,“3+文/理综”模式既有共同基础,又有相近学科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全体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共同科目,获得未来生活和职业生涯所必需的知识基础,还有利于学生节约时间,专注于一定范围、性质相近的知识领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能否让学生享有教育公平
公平就是从公正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与之相关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所追求的公平,不完全是“均等”和“划一”,因为“均等”和 “划一”只是注重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一致性,而 “公平”更强调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教育与其社会权利和个体素质之间的匹配。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在已有基础、学习潜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除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以外,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正视并尊重他们的差异,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是相同条件的人相同对待,不同条件的人不同对待, 这才是公正。条件相同的人受到不同对待,条件不同的人受到相同对待,这都是不公正。”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教育公平是表现在机会、过程和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也就是说,教育公平除了让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以外,还应该让学生享有对教育结果的“公平”评价。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简称,高考的主要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提高高考的可信程度,就应该让不同学生面对相同的高考,也就是要强调高考的“均等”和“划一”。 当考试模式中出现可以选择的科目,或在同一科目中出现可以选做的题目时,这也就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高考。其中,水平再高的命题专家都难以做到不同科目或不同试题难度的“均等”和“划一”。特别是在某些实施类似于“3+1+1”高考模式的地区,不同群体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不同的科目, 而且最后又都是按科目选考人数的相同比例划分等次,50%以上可以获得A或B等次,50%以下必须是C或D等次。当甲乙两位学生3门总分相同甚至甲还略高一筹时,如果甲的选科考试因1分甚至0.5分之差得了C等次,而乙恰好是B等次,这时甲将失去进入乙所能进入的、高校深造机会。为此,这个地区高考选择物理的学生,为了规避“高智商”的群体在化学科目考试中的相互残杀,大量涌向了生物、地理等科目,从而改变了理科学生以物理和化学组合为主的局面,使物理和生物组合的学生人数逐渐超出了物理和化学组合,同时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和地理组合的学生群体。这样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他们的后续深造和专业发展,而且“公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3+文/理综”模式,特别是像北京、天津等地不含选做题的各科试卷,就能保证文、理倾向的学生分别面对各自完全“均等”“划一”的高考,最终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评价。
三、能否让学校方便教学组织
现行的高中课程改革试验最先是于2004年从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区开始的,然后逐渐推向全国。这些先期试验的省区在2007年高考时,分别采用了“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广东,2010年重回“3+文/理综”)、“3+文/理综+基本能力” (山东,2014年取消“基本能力”测试,重回“3+文/ 理综”)、“3+文/理综”(宁夏)、“3+3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基础会考”(海南)等模式。经过最近几年来的探索、调整或回归,目前除了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学科外,海南的文理科学生还要参加政治、历史和地理,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各3门学科的考试,其实这与其他省区采取单一的“文/理综”考试本质是相同的,因为“文/理综”试卷中的题目还是分科独立的。从表面上看, 对于这些高考科目的教学组织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现行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都按“必修+选修”的结构设计课程体系,与之对应的高考又按“必考+选考”的形式框定考试范围, 所以深入到具体的学科课程中观察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必考+选考”的考试范围给教学组织带来了不便,并导致了地方和学校教学组织上的“变通”处理。
以理科综合中的化学学科为例,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和化学2两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等六个模块。同时,建议将化学1、化学2和任一选修模块作为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并建议理工类专业和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能将选修模块增加到2个或4个,以促进学生在有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到2007年,首届课改高中学生即将参加高考的时候,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课程标准的建议确定了“必考+选考”的考试范围,并将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作为必考内容, 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作为选考内容,学生可以在四个选考模块中任选一个。这样的选考范围不仅会因试题难度的不同给学生带来高考的不公平,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教学组织上的困难。为了方便教学的组织,从有关省区到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措施。如省区的自主命题将四个选考模块减少到三个或两个,甚至像北京、天津等地都放弃了选做试题的设置;地方和学校统一规定选考模块,统一开设选修课程,不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这样就使课程标准中“必修+选修”的课程结构,或高考大纲中的“必考+选考”考试范围,失去了原本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意义。因此,将来与“文/理综”相关课程的“必修+选修”结构和“必考+选考”范围,就应该完全对应文理科学生,为他们分别量身定制,并取消“文/理综”试卷中的选做试题。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考试公平,而且便于学校课程教学的组织,以保证学校课程与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高度一致。
四、能否让政府降低选拔成本
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一标多本”的教科书政策,“一标多本”的本意是编制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以适合城乡或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同时将教科书的选择权交给地方和学校,让各地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科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使用的教科书都是由上级部门统一选择的,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学校都使用上了同一版本的教科书。分省自主命题的本意也是为了命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以引领地方及学校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然而, 自主命题的各科试卷又都呈现着试卷结构固定和试题形式趋同的发展态势。
(一)关于试卷结构
在自主命题的初期,一些省份或某些科目的试卷,曾有一些大幅度的变化。但在每一科目试卷的结构发生调整之后,总要固定若干年,并成为未来一段时期高考真题或模拟题的命题模式,甚至对应的每一道小题所考的知识点也基本不变,并美其名曰:“试题继续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其实,这直接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泛滥。甚至有学生坦言:“机械化的训练,让你拿到卷子后,哪一题考什么我们都知道……都已经做习惯了。”
(二)关于试题形式
如果某年某省份的某科试卷中出现了一道新颖的题目,或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了题目的某些已知条件或问题,这必将被未来一段时期各地高考模拟题,甚至其他省区下一年或下几年高考真题所借鉴。如江苏省在2008年的新课程化学高考试卷中首创了化工流程试题。由于这类试题具有真实性、 情景性等特征,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化工流程试题便被广泛流传与借鉴了,几乎进入到了其他所有化学或理科综合试卷之中。由于类似的原因,也就导致了各地同类试卷相似度的不断攀升。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 篇3
摘要:根据2014年9月4号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2016年广东省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地理高考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入改革的范畴。这一变革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与全国卷进行对比分析,从试题的试卷结构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和地图、图表题的角度,得出广东卷与全国卷在试卷结构、知识内容以及命题立意上的差异: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更侧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察,考察学生对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过程的描述能力、简单预测的能力、地理因果关系的分析与推理能力。全国卷对理性知识的考查多于感性知识。
关键词:地理高考,广东卷,全国卷,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1 引言
自1952年地理作为必考科目被划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以来,地理在高考的舞台几经废兴,经历文革的停滞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纳人文科类考试科目中。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科目全部实行“3十2”方案,即在高考科目中,文科取消了地理,理科取消了生物和政治。1999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为“X”中的一项由高校自主选择。至此,地理科目重又出现在高考科目的队列中。2005年,广东省实行自主命题,至2014年刚好走过十年的历程。根据教育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称,2016年广东省将重新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
关于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与全国卷的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和全国1卷为研究对象,从试题的试卷结构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地图、图表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及差异,为一线的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2 对比分析
根据全国地理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必修2、必修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考点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五大模块的内容。其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为必修内容,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
2.1 自然地理模块
自然地理模块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大部分内容。
从考点分配看,2010-2014年地理高考全国1卷在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五部分的内容上的分配不均,五年都重点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特别是对气候的考察,每年都有涉及。而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这考察的相对较少,只在2014年出现了两道选择题,其他年份都没有考察过。
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对比全国1卷在自然地理考点分配的差异表现在:广东卷较全国1卷在考点上每年的分布较为平均,虽然广东卷也重点考察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但在其他四大部分内容基本每年都会有所涉及。可见广东卷的涉及考点更为广泛。而无论是广东卷还是全国卷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基本都是每年自然地理考察的重点。
从分值比重上看,全国卷和广东卷的自然地理分值比重较其他几个模块比重都是最大的,占全卷分值比重的40%~50%。而具体到每一年广东卷的自然地理分值都是比全国1卷要高的。可见广东卷比全国1卷更加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全国卷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而广东卷则以主观题的形式为主。重点考察了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等内容。如2011年40(2)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气候类型及成因,2011年41(3)石羊河的气候类型判断,2012年40(1)加拿大的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等。都是以主观题或者是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2.2 人文地理模块
人文地理模块主要包括人口和城市、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内容。
在考点分布上,2010-2014年全国1卷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这部分内容,对人口和城市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内容涉及较少。主要考察了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五年的试题都有涉及到这一知识点。2010-2014年广东卷人文地理考点分布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城市和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这两部分内容。两份试卷在近五年内都没有涉及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考察。
从分值比重上看,全国卷和广东卷的人文地理分值比重差异较大,占全卷分值比重的24%~38%不等。全国1卷比较注重人文地理模块的考察,分值比重每年都在30%以上,最高的是2011年一共出了38分的题目。相对于全国卷来讲,广东卷在人文地理的考察分值较少。总体在25分左右,但在2010年出现了一个高峰值,出了34分的題目。
从考察形式上看,两份试卷在人文地理模块的考察形式上,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都有,而且分配较为平均。差异不大。主观题主要考察了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主。这部分内容不仅是人文地理的重点,同时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2.3 区域地理模块
区域地理模块主要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在考点分布上,2010-2014年全国1卷在区域地理的考察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模块都要少。考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从单年来看,考题叫较少,考点集中。2010-2014年广东卷区域地理考点在三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但总体集中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从分值比重上看,总体上全国卷比广东卷的人文地理分值比重较小,全国卷区域地理占全卷比重在10%~20%之间,广东卷占全卷比重在16%~30%之间。可见广东卷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考察。
从考察形式上看,两份试卷在区域地理模块的考察形式上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的。多出现在最后两道大题上。偶尔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总体考察不多。
2.4 分值分布差异
在近五年的分值变化特点,就自然地理而言,全国卷在自然地理模块分值的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40分上下的水平。而广东卷则波动较大,有近10分的波动值。就人文地理而言,分值比重处在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之间,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广东卷增加了区域地理的考察,所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值都有所下降。说明广东卷越来越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
2.5 图表差异
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上有无图不成文直说。地理试卷的图表形式非常多,主要包括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全国卷的图幅数量要比广东卷的多,但是因为全国1卷多了三道选做题,选做题基本都会有图形出现。所以从总体上看,全国卷与广东卷在图表总量上的差异是不大的。全国卷的图表在选择题和综合体的分布都比较平均,有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样式丰富,承载信息准确,清晰,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全国1卷与广东卷在图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统计图类数量上,全国卷的统计图类数量较少,而广东卷的统计图数量较多。统计图表多出现在选择题上,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图表的信息直接得出答案,所以难度较小。
2.6 题型差异
在试卷结构上无论是全国1卷还是广东卷在近五年来的试卷结构都没有改变,但是两个地区的试卷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全国1卷只有两种题型,即选择题和客观题,而广东卷出了这两种题型外,还有填空题,填空题出现在最后两道的综合题中。在题目数量上,全国1卷包括11到选择题,2道综合题和三道选做题。其中必做题一共90分,2道选做题每道10分选做其中1道计入总分,全卷总分100分。广东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总分100分。
3 结论
以2010-2014年地理高考广东卷与全国卷的的文本为研究主体,从试卷的考点分布、试卷结构、试卷图形图表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考点分布上,全国卷更加注重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的考察,关注区域间的联系及发展。注重基础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其题目的情景设置新颖和题目入题的视觉独特。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的发展。
(2)通过地理图表的分析可知,全国卷关注学生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趋势体现“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并贴近生产与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热点,在地理课堂上要善于挖掘社会的地理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学习地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卷结构上,全国卷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了三道选考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试卷的试卷结构体现出主观题目的难度下降,学习内容凸显选择性。教师在地理教学应关注双基知识,避免钻研偏题难题。
参考文献
[1] 徐海群. 高考地理试题的地理学科能力体现状况研究[D]. 延边大学,2011.
[2] 刘金龙. 我国2012年地理科高考试题的命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高考英语作文全国卷预测 篇4
2.出你喜欢的栏目
3.说明理由。
Dear Mr. Green,
I am very excited to learn that we are going to start a magazine together. That sounds great! And I definitely agree with you on that.
Some of the columns which you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are really my cup of tea. Say, “culture express” gives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ince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different values, it’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This will offer a wonderful chance. Apart from that, “blurt out” is pretty good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idioms and improve oral English. Last but not least, “entertainment” is so cool! The popular singers, actors and celebrities are so catchy and attractive that you absolutely can’t miss it! Teenagers are just fond of the trendy things.
Well, I can’t list more. I really can’t wait to read that magazine!
Yours faithfully,
高考英语作文全国卷2预测 篇5
近日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献一计”主题活动,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建议。请你根据以下要点:
1.不浪费粮食和纸张
2.尽量不使用方便筷、塑料袋
3.毕业生将书赠给低年级同学循环使用?
注意:
1.不要逐字翻译,可适当增加细节;
2.词数:120字左右,开头已经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参考词汇:方便筷disposable chopsticks
Recently,there has been an activity of “doing your bit for an energy-saving society” in our school. Our schoolmates are highly concerned about the increasing lack of energy and provide their own suggestions.
Some students suggest that we shouldn’t waste any food or paper, though they appear very easy to get. Meanwhile, some other students think it advisable to refuse to use disposable chopsticks and plastic bags. Besides, it is also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those used textbooks as well as reference books of graduates, which are still in good condition, not be thrown but recycled.
Actually,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lot that we can easily do: say, try to take buses or ride bicycles instead of driving cars, etc. All of these will definitely help to build an energy-saving society.
>>>下一页更多精彩“2017高考英语作文”
2010全国卷二高考作文预测 篇6
全国卷二
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等
内蒙古:美的感受与熟悉程度的关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个网络论坛里,某人发了一个帖子,向网友请教。
帖子的内容是:对一个事物美的感受,与对这个事物的熟悉程度,二者有什么关系?
下面是三个网友的回复。
网友行板如歌:对事物越熟悉,感受到的美越深刻、全面。
网友清风明月:对某个事物全然不知,带着无比的神秘去想象,得到的美感最强烈。
网友一树寒梅:对事物不可不知,也不可全知,在半朦胧半真切的情况下,得到的美感最强烈。
三个网友的不同回答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全面理解材料内涵,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但不可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立意自定,内容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说 明: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 篇7
一、仔细审题、不要盲目作文
审题,是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2015年全国高考二卷的材料给出了三个人物,除了都对社会有贡献这个相同点以外,剩下的都是不同。如果考生任选一个人物,挖掘人物品质,文章写得也许很顺畅。但在材料的最后还有这样一段话“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你要写清楚谁更具风采,但你的文章更要解决是否“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才是所给材料的题眼。也就是说这次作文是不能就单一人物来作文的,一定要在比较分析三个人物后,体现你的选择。比较分析就是“思考、权衡”。近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开放性作文,所考察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高考中跑题作文已经罕有出现,但无论是在习作还是考试中,都会出现偏题作文,其实这都是审题不明造成的。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立意也是要分等级的。好的立意分值和一般立意的分值虽然在标准化批阅时的打分差距不大,也就是几分,但在文章的综合评判上, 分数的差距就会很明显,一般为7—8分,乃至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所以,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分数,一定要过审题这关,绝对不能盲目作文。
二、仔细分析,不要一叶障目
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都是材料作文,大家觉得材料看懂、知道意思就可以作文,其实不然。想要说明和阐述一个理论需要几百万字的论著,想要反应社会的一角需要几十万字的小说,想要分析一个问题需要几千字的论文。考试中的材料才几百字,却能让你明白你该如何作文,材料一定非常概括、凝练、有内涵。所以,别小看这一、二百字的材料,它需要你用心来分析。
今年的材料给了三个人物,仔细阅读可以得出以下思考。
老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他破解生命科学,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破解生命科学”这么大的命题? 他率领团队,不是什么人都能率领团队的吧?
老王,他爱岗敬业,练就绝活,那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他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那他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他从高职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他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小刘,酷爱摄影说明什么? 不是谁任意拍出来的照片都会被人称道吧?
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老李应该从小就是个优等生,在学业上不断攀登,接触到了科学的大门,自身拥有过人的魅力,大家愿意追随他共同研究。他善于带领团队,能够让团队产生合力不断突破研究,并且不甘落后,一直勇于创新。
老王应该是中等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只考上了高职, 但他却能干一行、钻一行,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虽然在综合学习上不占优势,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项,把善长的专业做到极致。
小刘应该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更加看重自己在精神上的享受,材料说他酷爱摄影,但却没有说他是个摄影家或记者,这只能说摄影只是爱好而不是工作,但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显露内心本性,勇于尝试,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在得到这样的结论后,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三个人也许就是我们千千万万考生们的缩影,考生们正处于这三个成功人的“青年阶段”,他们的成功给考生指明了方向。 这种成功的代入感会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分析到此,考生们就会有话要说“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 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1]王国维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带入人物, 引发共鸣,再跳出人物,做出公平的议论。其实这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分析材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泛泛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刚作文的时候也许还能下言过百,等到展开深入的时候就会理浅词穷了。
三、仔细思考、不能随心所欲
当有了上文的分析后,考生们大多有话要说,但请别把感情现在就抒发出来,这毕竟是考试,不是读后感。你得去“应答”题目。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材料呢?
1.考题后面的背景
当今的高考不仅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于千千万万的考生而言,高考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所以就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说。但是不是只有过了独木桥才能有所成就呢? 这次高考的材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反而成为了“包袱”。大学生就业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作为,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作为”,别去挤“好的”只选择“对的”职业,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
这样的考题就是要看看这些即将成为大学生的考生们是不是从小就有了理想,有了自己选择。如果你早早的就立下宏愿,那这次作文恰恰给了你抒发志愿的机会,如果你没有任何想法,那这作文也就只能写得“假大空”。
2.网络评论的兴起
现在是网络的社会,每天网络上产生的信息量惊人。 人们发表自己的言论不是传统的报纸和书籍,随便一个手机,登陆一个网站,拥有一个账号,你就可以“畅所欲言” 了。但是有时间、有能力发“帖子”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下边评论。那么问题来了,你会评吗? 你会评的有理有据吗? 你会评的让人信服吗? 面对一则新闻,你是仅仅表述一下你的心情还是阐述一下你的观点呢? 这次的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到“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就是要考察一下你的思辨能力。
当你能够了解作文题目的深层含义时,你就能够把握住作文的方向,看清出题者的思路,把握材料的脉搏。阅读前的心理背景同阅读中对作品的心理反应必然相互作用,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一致的,就互相加强,产生放大作用; 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相悖的,就互相消弱,产生缩减作用[2]。
四、仔细作文,不能白话成篇
上面从审题、分析和思考三个方面解读了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正所谓“不辨不明”,也许这时考生们都“有感要发”了。但高考作文不是你随便发发感慨、写明自己理想、 心情就能得高分的考试,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你的作文能力,也可以说是“成文能力”。什么是成文能力呢? 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承载你的思想。北京四中的一位常年评阅高考作文的老师这样说过“一篇作文先看看运用了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样的句式,使用了几种标点符号,文章分了几个段落,基本上就对这人的写作水平有了大部分的认识”。这话虽然是有点经验之谈,但却深得高考作文的要领。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大家热评的话题,随便什么人都能对作文评论一番,就连考生也能来上几句,但考生的分数出来以后和评论的思想几乎一致,却没有什么好分数。 作文说到底还是要看你的写作能力: 字词句是不是有过积累,能不能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能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语气,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划分能否做到清晰有序; 有没有开篇点题,有没有结尾照应,有没有夹叙夹议,有没有议论抒情; 议论的时候有没有论证方法,描写的时候是否详略得当,抒情的时候有没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都是阅卷老师需要摘取的得分要点。词语的锤炼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又新鲜活泼的表现人和物,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3]。所以在考试中想要拿到高分一定要把这些基础做好,所谓“文以载道”,不成文又如何载道呢? 没有平时的写作练习,题目分析的再透彻也是没用。
五、结语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 篇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点拨】
这是广东分省命题以来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老师们普遍认为题目出得好,既考对材料的理解,又考因材料而“引发”的“思考”,虽然审题难度增大了,但不易“套作”,对选拔人才有利。
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考作文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期望,很多人都把高考作文看作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这种作文命题的风格和导向,对以往模式化、八股式的作文写作形成了冲击,也是广东高考命题专家向其他省市吸取高考成功经验的体现,还可以促使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的培养。
高考作文从来就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有的年轻人对时代缺乏历史纵深的打量。广东这个题目很考人,也能检测出考生平常的阅读、思考和视野。当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思想表现出某种意识或整体倾向于某种意识时,往往会激起社会生活的涟漪,命题者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背景。目前,人们的生活或事业在现实社会转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回到过去,还是幻想未来呢?命题者借用英国历史学家和法国科学家的实例,借曾两度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之口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们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文化内涵的。命题者也借此希望每个考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因此这样的材料作文是合时的,也是合适的,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社会。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题才算是一道好的作文题呢?
我个人认为一要简洁明了,不要让人在审题上费太多精力;二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考生有发挥的余地。
两则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写作空间和切入角度,题目比较开放,切入点比较好找,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历史上的某个时代、某个地方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向往和期待,也正是由于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无话可说。今年的这种命题形式的开放度体现在两则材料的多指向发展上:汤因比和涵娜想回到古代,伊雷娜则想生活在未来,居里夫人综合了这几种态度,显得比较辩证而全面。还有一個层面,每个人、每个考生都生活在当下。这样,材料起码提供了四种选择。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还可以结合现实与理想表达自己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居里夫人的话是点睛之笔,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都能在那个时代发光,都能为那个时代增光添彩。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不舍和迷茫,一个时代也自有一个时代发展的荣耀与辉煌。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特别思考联想“有用”、“有趣”的意指是什么?还有“时代”、“生活”这些要素也要考虑,做到观点正确而不片面,鲜明而不模糊,集中而不宽泛,从而体现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章写作,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据说今年有两成的考生选择写散文,议论性文章明显减少。
这道高考作文题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价值,我认为有两点:其一,应强化备考意识,不猜题,不押题,各种题型的作文题都要训练,以不变应万变。广东省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说:“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型与往年相比有变化,两段材料、不限制标题,这给考生以较大的应试空间,学生答题不易‘套作’,题目本身出得很好,但可惜的是学生面对题目变化,应试的灵活性不够。”据其统计,今年满分作文仅有15篇,但零分作文有1670多篇,两个数字跟往年相比都表现极端。陈妙云分析,高考作文只要学生写了字就有分,一个字都没写才会得零分,今年低分作文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生时间来不及;二是新材料作文让学生不习惯;审题难度大,写不出来。其二,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阅卷老师普遍认为今年广东省总体上很少看到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结构严谨、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文,感觉学生的文章缺乏思想性。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老师总结说,从今年作文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表现不甚乐观,我们的中学作文训练依然没有太大改观。作文其实就是一门交流工具,要交流得好,就要学会思考和表达,但目前来看,最大问题是思维能力较弱。思维能力弱,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为评卷老师深恶痛绝的“套作”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比如有的学生从“活在当下”的责任谈起,本来立意挺好,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中间全部在写“责任”,很明显考生先准备了一篇“责任”的作文来“套作”。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积才能薄发。
【佳作展示】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心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那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仅仅用笔来发抒一己的怨恨,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事,而是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者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代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21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上,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着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年,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生在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给黑暗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点评]
标题简明扼要,并表明作者态度,非常好。
文章一开篇就引用《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这点明了“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显示了考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和理解原材料的能力。
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分别是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出该考生积累素材的独特能力以及恰当运用素材的自主能力。
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这可以说是对居里夫人“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句包含生活哲理的话的个性化解读。
阅卷场评分:24+21+10=55
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壓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
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而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充分的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在这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窃的思想像植根于基因中一样伴随一生,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水一般,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有高原红的脸颊上。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在第一轮晨曦射入心房的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均的这首《回到拉萨》也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她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的洗礼之效,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向了西藏,在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天的雪峰,头顶最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最无瑕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最虔诚的人们。在德钦的草原上,驻足远眺在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错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化,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地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格里拉。”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格里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格里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点评]
本文有三大亮点:
第一,题目亮丽抓人眼。本次作文为新材料作文,需要自主拟题。一看这题目就能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在高考这种快速阅卷体制下,如能跳出一个与众不同而有文化内涵的好标题,无形之中给了阅卷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加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审题准确立意高。材料作文较之话题和命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审题常见病症有:脱离材料,随意而为;朦胧感知,似是而非;抓枝叶而弃主干,抓现象而弃本质。而本文紧扣材料,抓关键句,确定自己的立意“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格里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并且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这样境界就高远了。
第三,积极修饰显文采。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引用、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的语言亮丽,表现出考生具有良好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歌词、名言的引用为文章增色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第三段内容来自高三模拟试卷中的阅读文段《秘境不丹》中的素材,考生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应该说它为我们高三学子作文备考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阅卷场评分:22+24+9=55
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有人说,我想回到古代,品味魏朝的飘逸,感受盛唐的风采。也有人说,我想飞到未来,享用绝妙的科技,体验非凡的生活。大家想象着、憧憬着,那跨越时代的新生活无限诱人。然而,我們知道这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将目光投向我们生活的当下,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享受其中的快乐呢?
提到当下,也许白领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小贩们天天担心城管的驱逐,连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都害怕课业的重压。难道其他时期的人们就轻松吗?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三十年前的人们要面对饥饿的侵袭,再往前,战火硝烟的弥漫,动荡不安的社会,连盛唐也有朱门外辛酸的血泪,更别提其他朝代了。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战火的燎烤,享有和平的安康。是的,没有绝对的快乐,每个时期的人们都需要用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去面对生活。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坎坷,但是,当我们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它们时,它们便不再吓人。生活中的快乐不在于所处时代的好坏,它往往取决于我们怎样去对待,在面对困难与坎坷的同时,换一个角度,也是享受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用思考与自省走出绝望与迷茫,留下令人感动的文字;下身瘫痪的李丽用网络和爱心创办“丽爱天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感受给予的快乐。他们都是遭遇不幸的人,但他们都能笑对人生的坎坷,享受人生的快乐,何况是我们这些拥有健全身体的人呢?
再看看生活中,难道真的没有快乐吗?同班同学给我们买的早餐,妈妈替我们做的饭菜,师长耐心不倦的教导,乃至春日生机动人的景色和窗外一片明净温暖的阳光,这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与美好,不也是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快乐吗?
既然活在当下,我们就应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时保持内心的坦然,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快乐,收获感动。居里夫人说过,“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就让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吧!
[点评]
对于材料作文,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对材料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通俗点讲就是没读懂材料,而本文作者写的是要活在当下,标题即是观点,明明白白,让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审题正确。并且立意全面覆盖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生活、时代、文化、多元、有趣、有用。
对比手法运用成功。开篇以有人想回到过去有人憧憬未来来引出话题,而作者认为这都不现实,进而提出“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紧接着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观点。举例拿身体残疾的史铁生和下身瘫痪的李丽与我们健康人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本文肯定当下生活,立意有积极意义,比较稳妥。材料丰富并且叙述简洁,显示出丰富的积累;入题迅速,点题意识非常强。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推荐阅读:
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08-16
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生物高考变化预测06-12
广东英语高考满分作文11-18
2022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点09-11
高考全国卷作文08-15
广东省高考作文题05-15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10-28
全国高考2卷作文05-29
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07-04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广东省):情役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