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共9篇)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 篇1
倾听春的莺歌燕语,感受自然的魅力,不是小草不懂得泥土下的安逸,只为了春的生机,擎出了一片新绿;倾听大海的潮起潮落,感受激越的旋律,不是水滴不懂得小溪的平静,只为了海的浩瀚,汇出了一望无际;倾听校园的书声朗朗,不是我们不懂得生活的梦幻美丽,只为了一个信念,追寻出最绚烂的轨迹。
茕茕孤鸿,漫漫黄沙,身穿嫁衣,怀抱琵琶的你,缓缓推开边塞的大门!这一刻,征战的号角,呼喊,厮杀戛然而止。你,离开汉宫,带着橄榄枝走进单于的幕帐之中,将你的思念、眷顾化作一颗泪滴滑过面颊,拨弄手中的琴弦,如泣、如诉、如歌。汉时的明月因你的眼泪沧桑凄美。没人知晓,你淡妆素面的走来,令多少官员如释重负,令多少宫女羞愧不语,从此你名垂青史,你追求了和平,放弃了幸福,成就了昭君出塞的美谈。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一座“树仁学院”,圆了多少贫寒学子的梦想,一份教育的信念融入多少汗水与青春,一对古稀老人,赢得多少敬佩和仰慕。你们用“坚定”二字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你们更用行动诠释誓言无声。你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钟期荣、胡鸿烈,你们追求了梦想放弃财富,你们抒写了香港教育的传奇。
你本是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在训练场上留下你矫健的身影,然而你却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了。你用生命回应了一个陌生人的呼喊,你用辉煌的陨落挽回了另一个生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人们手持菊花为你送行,你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无息。我们一直在追寻着生命的目的,你用纵身一跃,画出了人生最凄美的轨迹。孟祥斌,你追求了大爱,放弃了生命,你的勇气在白菊花的映衬下纯净、美丽。
追求像一匹老马,虽然不能驰骋千里,却可以一步一步攀到梦想的高峰,放弃似一块美丽的巨石,看似愉悦却很快坠落谷底。弃幸福,弃财富,弃生命;追和平,追梦想,追博爱,追求与放弃是一个人生的天秤,它的灵敏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上一下只在你的一念之中。莫迟疑,去追寻,追寻出人生的一抹亮色吧!
>>>下一页更多精彩“2017高考作文全国卷立意”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 篇2
一、仔细审题、不要盲目作文
审题,是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2015年全国高考二卷的材料给出了三个人物,除了都对社会有贡献这个相同点以外,剩下的都是不同。如果考生任选一个人物,挖掘人物品质,文章写得也许很顺畅。但在材料的最后还有这样一段话“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你要写清楚谁更具风采,但你的文章更要解决是否“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才是所给材料的题眼。也就是说这次作文是不能就单一人物来作文的,一定要在比较分析三个人物后,体现你的选择。比较分析就是“思考、权衡”。近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开放性作文,所考察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所以高考中跑题作文已经罕有出现,但无论是在习作还是考试中,都会出现偏题作文,其实这都是审题不明造成的。在现在的高考阅卷中,立意也是要分等级的。好的立意分值和一般立意的分值虽然在标准化批阅时的打分差距不大,也就是几分,但在文章的综合评判上, 分数的差距就会很明显,一般为7—8分,乃至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所以,想要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分数,一定要过审题这关,绝对不能盲目作文。
二、仔细分析,不要一叶障目
近年来的全国卷作文都是材料作文,大家觉得材料看懂、知道意思就可以作文,其实不然。想要说明和阐述一个理论需要几百万字的论著,想要反应社会的一角需要几十万字的小说,想要分析一个问题需要几千字的论文。考试中的材料才几百字,却能让你明白你该如何作文,材料一定非常概括、凝练、有内涵。所以,别小看这一、二百字的材料,它需要你用心来分析。
今年的材料给了三个人物,仔细阅读可以得出以下思考。
老李,他笃学敏思,矢志创新,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他破解生命科学,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去做“破解生命科学”这么大的命题? 他率领团队,不是什么人都能率领团队的吧?
老王,他爱岗敬业,练就绝活,那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这一点? 他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那他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他从高职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他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小刘,酷爱摄影说明什么? 不是谁任意拍出来的照片都会被人称道吧?
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老李应该从小就是个优等生,在学业上不断攀登,接触到了科学的大门,自身拥有过人的魅力,大家愿意追随他共同研究。他善于带领团队,能够让团队产生合力不断突破研究,并且不甘落后,一直勇于创新。
老王应该是中等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只考上了高职, 但他却能干一行、钻一行,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性,虽然在综合学习上不占优势,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长项,把善长的专业做到极致。
小刘应该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更加看重自己在精神上的享受,材料说他酷爱摄影,但却没有说他是个摄影家或记者,这只能说摄影只是爱好而不是工作,但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显露内心本性,勇于尝试,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在得到这样的结论后,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三个人也许就是我们千千万万考生们的缩影,考生们正处于这三个成功人的“青年阶段”,他们的成功给考生指明了方向。 这种成功的代入感会引发出强烈的共鸣,分析到此,考生们就会有话要说“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 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1]王国维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带入人物, 引发共鸣,再跳出人物,做出公平的议论。其实这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分析材料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泛泛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刚作文的时候也许还能下言过百,等到展开深入的时候就会理浅词穷了。
三、仔细思考、不能随心所欲
当有了上文的分析后,考生们大多有话要说,但请别把感情现在就抒发出来,这毕竟是考试,不是读后感。你得去“应答”题目。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材料呢?
1.考题后面的背景
当今的高考不仅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于千千万万的考生而言,高考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所以就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说。但是不是只有过了独木桥才能有所成就呢? 这次高考的材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屡创新高,大学毕业生不再是“香饽饽”,反而成为了“包袱”。大学生就业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作为,更需要大学生自身“作为”,别去挤“好的”只选择“对的”职业,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
这样的考题就是要看看这些即将成为大学生的考生们是不是从小就有了理想,有了自己选择。如果你早早的就立下宏愿,那这次作文恰恰给了你抒发志愿的机会,如果你没有任何想法,那这作文也就只能写得“假大空”。
2.网络评论的兴起
现在是网络的社会,每天网络上产生的信息量惊人。 人们发表自己的言论不是传统的报纸和书籍,随便一个手机,登陆一个网站,拥有一个账号,你就可以“畅所欲言” 了。但是有时间、有能力发“帖子”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下边评论。那么问题来了,你会评吗? 你会评的有理有据吗? 你会评的让人信服吗? 面对一则新闻,你是仅仅表述一下你的心情还是阐述一下你的观点呢? 这次的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到“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就是要考察一下你的思辨能力。
当你能够了解作文题目的深层含义时,你就能够把握住作文的方向,看清出题者的思路,把握材料的脉搏。阅读前的心理背景同阅读中对作品的心理反应必然相互作用,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一致的,就互相加强,产生放大作用; 如果他们的性质和方向是相悖的,就互相消弱,产生缩减作用[2]。
四、仔细作文,不能白话成篇
上面从审题、分析和思考三个方面解读了这次的高考作文题,正所谓“不辨不明”,也许这时考生们都“有感要发”了。但高考作文不是你随便发发感慨、写明自己理想、 心情就能得高分的考试,高考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你的作文能力,也可以说是“成文能力”。什么是成文能力呢? 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承载你的思想。北京四中的一位常年评阅高考作文的老师这样说过“一篇作文先看看运用了什么样的词语,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样的句式,使用了几种标点符号,文章分了几个段落,基本上就对这人的写作水平有了大部分的认识”。这话虽然是有点经验之谈,但却深得高考作文的要领。
每年高考,作文都是大家热评的话题,随便什么人都能对作文评论一番,就连考生也能来上几句,但考生的分数出来以后和评论的思想几乎一致,却没有什么好分数。 作文说到底还是要看你的写作能力: 字词句是不是有过积累,能不能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能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语气,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划分能否做到清晰有序; 有没有开篇点题,有没有结尾照应,有没有夹叙夹议,有没有议论抒情; 议论的时候有没有论证方法,描写的时候是否详略得当,抒情的时候有没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都是阅卷老师需要摘取的得分要点。词语的锤炼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既生动又新鲜活泼的表现人和物,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3]。所以在考试中想要拿到高分一定要把这些基础做好,所谓“文以载道”,不成文又如何载道呢? 没有平时的写作练习,题目分析的再透彻也是没用。
五、结语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点拨】
这是广东分省命题以来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老师们普遍认为题目出得好,既考对材料的理解,又考因材料而“引发”的“思考”,虽然审题难度增大了,但不易“套作”,对选拔人才有利。
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考作文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期望,很多人都把高考作文看作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这种作文命题的风格和导向,对以往模式化、八股式的作文写作形成了冲击,也是广东高考命题专家向其他省市吸取高考成功经验的体现,还可以促使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的培养。
高考作文从来就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有的年轻人对时代缺乏历史纵深的打量。广东这个题目很考人,也能检测出考生平常的阅读、思考和视野。当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思想表现出某种意识或整体倾向于某种意识时,往往会激起社会生活的涟漪,命题者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背景。目前,人们的生活或事业在现实社会转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回到过去,还是幻想未来呢?命题者借用英国历史学家和法国科学家的实例,借曾两度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之口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人们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文化内涵的。命题者也借此希望每个考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因此这样的材料作文是合时的,也是合适的,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社会。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题才算是一道好的作文题呢?
我个人认为一要简洁明了,不要让人在审题上费太多精力;二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考生有发挥的余地。
两则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写作空间和切入角度,题目比较开放,切入点比较好找,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容易上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历史上的某个时代、某个地方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向往和期待,也正是由于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无话可说。今年的这种命题形式的开放度体现在两则材料的多指向发展上:汤因比和涵娜想回到古代,伊雷娜则想生活在未来,居里夫人综合了这几种态度,显得比较辩证而全面。还有一個层面,每个人、每个考生都生活在当下。这样,材料起码提供了四种选择。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还可以结合现实与理想表达自己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居里夫人的话是点睛之笔,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都能在那个时代发光,都能为那个时代增光添彩。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不舍和迷茫,一个时代也自有一个时代发展的荣耀与辉煌。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特别思考联想“有用”、“有趣”的意指是什么?还有“时代”、“生活”这些要素也要考虑,做到观点正确而不片面,鲜明而不模糊,集中而不宽泛,从而体现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章写作,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据说今年有两成的考生选择写散文,议论性文章明显减少。
这道高考作文题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价值,我认为有两点:其一,应强化备考意识,不猜题,不押题,各种题型的作文题都要训练,以不变应万变。广东省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说:“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型与往年相比有变化,两段材料、不限制标题,这给考生以较大的应试空间,学生答题不易‘套作’,题目本身出得很好,但可惜的是学生面对题目变化,应试的灵活性不够。”据其统计,今年满分作文仅有15篇,但零分作文有1670多篇,两个数字跟往年相比都表现极端。陈妙云分析,高考作文只要学生写了字就有分,一个字都没写才会得零分,今年低分作文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生时间来不及;二是新材料作文让学生不习惯;审题难度大,写不出来。其二,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阅卷老师普遍认为今年广东省总体上很少看到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结构严谨、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文,感觉学生的文章缺乏思想性。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老师总结说,从今年作文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表现不甚乐观,我们的中学作文训练依然没有太大改观。作文其实就是一门交流工具,要交流得好,就要学会思考和表达,但目前来看,最大问题是思维能力较弱。思维能力弱,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为评卷老师深恶痛绝的“套作”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比如有的学生从“活在当下”的责任谈起,本来立意挺好,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中间全部在写“责任”,很明显考生先准备了一篇“责任”的作文来“套作”。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厚积才能薄发。
【佳作展示】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心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那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仅仅用笔来发抒一己的怨恨,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事,而是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才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者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代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21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上,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着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年,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生在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给黑暗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点评]
标题简明扼要,并表明作者态度,非常好。
文章一开篇就引用《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这点明了“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显示了考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和理解原材料的能力。
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分别是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出该考生积累素材的独特能力以及恰当运用素材的自主能力。
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这可以说是对居里夫人“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句包含生活哲理的话的个性化解读。
阅卷场评分:24+21+10=55
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壓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
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而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充分的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在这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窃的思想像植根于基因中一样伴随一生,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水一般,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有高原红的脸颊上。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在第一轮晨曦射入心房的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均的这首《回到拉萨》也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她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的洗礼之效,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向了西藏,在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天的雪峰,头顶最湛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最无瑕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最虔诚的人们。在德钦的草原上,驻足远眺在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错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化,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地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格里拉。”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找寻香格里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格里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格里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点评]
本文有三大亮点:
第一,题目亮丽抓人眼。本次作文为新材料作文,需要自主拟题。一看这题目就能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在高考这种快速阅卷体制下,如能跳出一个与众不同而有文化内涵的好标题,无形之中给了阅卷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加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审题准确立意高。材料作文较之话题和命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审题常见病症有:脱离材料,随意而为;朦胧感知,似是而非;抓枝叶而弃主干,抓现象而弃本质。而本文紧扣材料,抓关键句,确定自己的立意“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格里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并且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这样境界就高远了。
第三,积极修饰显文采。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引用、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让文章的语言亮丽,表现出考生具有良好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歌词、名言的引用为文章增色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第三段内容来自高三模拟试卷中的阅读文段《秘境不丹》中的素材,考生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应该说它为我们高三学子作文备考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阅卷场评分:22+24+9=55
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有人说,我想回到古代,品味魏朝的飘逸,感受盛唐的风采。也有人说,我想飞到未来,享用绝妙的科技,体验非凡的生活。大家想象着、憧憬着,那跨越时代的新生活无限诱人。然而,我們知道这都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将目光投向我们生活的当下,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享受其中的快乐呢?
提到当下,也许白领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小贩们天天担心城管的驱逐,连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都害怕课业的重压。难道其他时期的人们就轻松吗?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三十年前的人们要面对饥饿的侵袭,再往前,战火硝烟的弥漫,动荡不安的社会,连盛唐也有朱门外辛酸的血泪,更别提其他朝代了。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战火的燎烤,享有和平的安康。是的,没有绝对的快乐,每个时期的人们都需要用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去面对生活。
诚然,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坎坷,但是,当我们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它们时,它们便不再吓人。生活中的快乐不在于所处时代的好坏,它往往取决于我们怎样去对待,在面对困难与坎坷的同时,换一个角度,也是享受超越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用思考与自省走出绝望与迷茫,留下令人感动的文字;下身瘫痪的李丽用网络和爱心创办“丽爱天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感受给予的快乐。他们都是遭遇不幸的人,但他们都能笑对人生的坎坷,享受人生的快乐,何况是我们这些拥有健全身体的人呢?
再看看生活中,难道真的没有快乐吗?同班同学给我们买的早餐,妈妈替我们做的饭菜,师长耐心不倦的教导,乃至春日生机动人的景色和窗外一片明净温暖的阳光,这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与美好,不也是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快乐吗?
既然活在当下,我们就应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时保持内心的坦然,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快乐,收获感动。居里夫人说过,“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就让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吧!
[点评]
对于材料作文,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对材料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通俗点讲就是没读懂材料,而本文作者写的是要活在当下,标题即是观点,明明白白,让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审题正确。并且立意全面覆盖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生活、时代、文化、多元、有趣、有用。
对比手法运用成功。开篇以有人想回到过去有人憧憬未来来引出话题,而作者认为这都不现实,进而提出“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紧接着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观点。举例拿身体残疾的史铁生和下身瘫痪的李丽与我们健康人进行对比,很有说服力。
本文肯定当下生活,立意有积极意义,比较稳妥。材料丰富并且叙述简洁,显示出丰富的积累;入题迅速,点题意识非常强。
全国卷1作文立意 篇4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解析
漫画作文横空出世,规避还是回归?
我刚看到这个作文题目,脑海立即浮现8个大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高考作文命题是永远在“规避”和“超越”中前进的,这是必然的现象,也是合情合理的。命题人为了规避“模仿”“套路”这种现实,于是“漫画材料作文”横空出世了,或者说“又回来了”!
这道作文题目有三个典型特点:形象性,现实性,思辨性。这几个特点都比较符合最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对于这个题目,首先,我觉得 “意料之外”,是因为其提供的材料类型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纯文本形式,而是以一幅漫画的形式来呈现,这可能会对考生有一定的心理冲击。不过语用专题都有图文转换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教研室的冲刺作文训练中就提供了一到漫画作文题。
其次,我认为“情理之中”,是因为它的中心话题或者说中心任务非常明确,就是关于家长、老师、社会对待孩子“成绩”的“心态”,只不过题目用了比较形象的“漫画”来呈现罢了。
第三,我认为这道题目比较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几乎每位考生都会有漫画中的类似经历或体验,有话可说。
第四,作为选拔性考试,我认为这道题目有很好的区分度,虽然考生基本都有话可说,但是想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文章,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对漫画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了表扬,第二次考了98分挨到了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考了55分不及格,受到了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扬。”两个孩子的遭遇明显不同,而这种遭遇正是高度关注分数(教育)的人给予的“评价”亲吻(表扬、肯定)或耳光(批评、否定)。而“分数”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学生成长的全部吗?
这个题目充满了思辨性,并且漫画背后潜藏着给考生的规定性任务:“你(考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而且如果想写出高分作文,还必须完成一个“比较”的动作,即两位学生的分数差距悬殊,为何遭遇却不同。
总之,这道作文题目的现实意义和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不仅仅是今天的几百万考生要面对的“任务”,也是每一位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阅读】
随着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适用于安徽、广东、河北等省份的全国卷1的语文作文题目,引起社会关注。作文题通过四格漫画“奖惩之后”,展示了孩子考试后因分数不同而得到的不同对待。记者了解到,该漫画作品出自安徽芜湖漫画家夏明之手。
7日下午,夏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也是在中午才知道这件事的”,夏明告诉记者,昨日通过身边的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一副作品被高考命题组选用了。据悉,夏明创作的漫画原画名为《奖罚分明》。创作时间是2月份,发布时间是202月23日。
谈到创作的初衷,夏明说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谈到了当今社会上的教育现象,自己突发感慨,所以创作了这幅漫画。夏明告诉记者,自己创作这幅漫画作品,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分数和得失,不要一味追求“分数”,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鼓励加大孩子的学习兴趣。
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全国2卷) 篇5
(题目引用格言,紧扣共创未来之意)
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
很荣幸我可以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本届“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来发表演讲。(开篇问候,套式语言,彰显演讲稿体裁特点。)
,疫情把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都放在了抗击灾难的平台上。在人类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稍稍有了意气勃发的骄傲,彼此睥睨的得意,大自然却翻手之间就为我们上了一课。
灾难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人类的脆弱和渺小。然而面对灾难,我们徒自心有戚戚,又怎能够走出困境?(联系当前背景,设问引入论题。)
作为青年,我们是国家的基石,民族的希望,世界的未来。我们面对灾难的态度,便决定了世界对待灾难的态度,我们战胜灾难的能力,便代表了世界战胜灾难的能力。世界从来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需要我们青年去为他人做好的示范,去为国家担负自己的责任,去为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紧扣主题,表达观点)
在中国抗疫之初,很多人戏叹:在家呆着什么都不做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尽管这句话里,饱含了我们抗疫之中的心酸无奈,可是它恰恰证明了在灾难面前我们应有的责任心。在家呆着,我们不是什么都没做,我们做出了忍耐、克制与坚守。我们将自身的安全和他人的安全联系在了一起,病毒让我们从负面角度认识“同命运,共呼吸”的力量,却没有让中国人失去彼此扶助相携的本能,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联系事实,形象生动,阐明自我隔离的守护意义,回扣主题。)
武汉大学生郭岳返乡后确诊,无一人因他感染。他教科书式的隔离,更多是代表着他为他人着想的隐忍自律。像“超级服务器”一样工作的中国抗疫医生程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青年在专业、智慧和慈爱方面的强悍。(两个事例,从自我和奉献角度赞美中国青年。)
中国的青年,在灾难面前选择了为他人坚守,为他人奔赴,为国家而放下自我。而我们也要在这里向世界呼吁,请求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做好你自己,然后信爱他人。“青山一道同云雨”——灾难面前,让诋毁远离我们,让隔阂远离我们。(深化论点,推己及人,由国内自助到国际互助,延展论述范围。)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
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同类,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肇始。(引述人类学家的论断,再次回扣主题。由抗灾上升到人类文明议题,深化主旨。)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引用照应前面的论断,为下文总结进行铺垫。)
国与国只有放下敌视,携手共赴危难,我们的世界才会拥有安泰的未来。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结全文,强化主旨,照应题目。)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及立意 篇6
广东百校:①据网友爆料,12月15日,云南财大一女生,带着前来看望她的爷爷奶奶一同去上课,让爷爷奶奶感受一回大学课堂,弥补老一辈年轻时的遗憾。在照片里能看出奶奶笑得很开心。她的这一举动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支持女孩的暧心之举!
②20国庆节,有位父亲专程去广州看读大学的女儿。他希望可以给女儿一个惊喜,但是见面后,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还一直责怪父亲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来广州,这样直接过来是对她的不尊重。父亲说就是想你了,女儿却说你真是感情泛滥。见话不投机,父亲假装想回去,没想到女儿变得很兴奋,马上帮他订了回家的火车票。
立意:父母的关爱与子女的感恩;要懂得感恩;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 篇7
一、特色选择题
例1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12题)设函数f(x)=ex(2x-1)-ax+a,其中a<1,若存在唯一的整数x0使得f(x0)<0,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简评:本题虽然是一个导数应用问题,但如果无视选择题特点,单靠导数会很繁琐.另外, 笔者认为本题立意也在于考查函数增长快慢的知识,检测考生的直觉意识.
对于a=3/4,为探究f(x)=ex(2x-1)+3 4 (1-x)的图象与单调性特征,我们先分析函数y=ex(2x-1).由y′=ex(2x+1),可知它在区间(-∞,-1 /2 ]上是单调递减,在区间[-1 /2 ,+∞)上单调递增,当x=-1/ 2时.根据指数函数与一次函数增长 快慢的知识,y=ex(2x-1)的图象以x轴的负半轴为渐进线;再结合当x=0时,y=-1,当x=1时y=3e,作出其图 象,如图1.因此,函数的图象以直线y=3 4 (1x)向左上的方 向为渐近 线,再结合函 数y= ex(2x-1)与y=3 /4 (1-x)在区间(0,+∞)上增长的快慢,可绘制函数f(x)的图象,如图2.其中,因此a=3/ 4满足题设,否定选项C,故选D.
例2 (全国新课标卷 Ⅱ 第12题)设函数f′(x)是奇函数f(x)(x∈R)的导函数,f(-1) =0,当x>0时,xf′(x)-f(x)<0,则使得f(x)>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
(A)(-∞,-1)∪(0,1)
(B)(-1,0)∪(1,+∞)
(C)(-∞,-1)∪(-1,0)
(D)(0,1)∪(1,+∞)
解析:令δ(x)=f(x)/x(x≠0),由题意知δ(x)是偶函数.由δ(-x)=δ(x),得δ′(-x)=-δ′(x),即导函数δ′(x)是奇函数.由结合已知条件可知,当x>0时,δ′(x)<0,所以δ(x)在(0,+∞)上单调递减. 又δ(x)为偶函数,由对称性知δ(x)在(-∞,0) 上单调递增.再由f(-1)=0,得δ(-1)=δ(1) =0,所以当x∈(0,1)时,δ(x)>0,f(x)>0, 当x∈(-∞,-1)时,δ(x)<0,f(x)>0.所以不等式f(x)>0的解集是 (- ∞,-1)∪ (0, 1).故选A.
简评:本题把函数的奇偶性与导数应用融为一体,基于导数运算考查考生构造函数的能力,以及借助几何直观探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技能.
二、特色填空题
例3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16题)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 ∠B= ∠C=75°,BC =2,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解析:如图3,作出四边形ABCD,连结BD,记∠CBD=α, 则0°<α<75°,∠ABD=75°-α, ∠ADB=30°+α,∠BDC=105° -α.
在 △CBD与 △ABD中,分别应用正弦定理,得
令15°-α=t,则-60°<t<15°,可得
,易知其在定义域内为递减的,所以,即
故AB的取值范围是
简评:上述解法是把已知边BC和欲求边AB通过两个三角形关联建立目标函数,其定义域易于确定,计算稍显繁琐.如果连结AC,如图4,引入∠BAC= α,可用正弦定理简捷建立目标
例4 (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6题)设Sn是数列 {an}的前n项和,且a1= -1,an+1= SnSn+1,则Sn=_______ .
解析:把an+1=Sn+1-Sn代入an+1= SnSn+1,得Sn+1-Sn=SnSn+1,即Sn+1(1-Sn) =Sn.由a1=-1,得S1=-1,S2=-1/2,继续推导,得S3= -1 /3 ,S4= -1 /4 ,….假设
简评:本题也可以 这样求解:由,再讨论Sn≠0.若存在某个n0∈N*,使得Sn0Sn0+1=0,则必
即依次继续 下去,得到an=0(n∈N*),这与a1=-1矛盾.
所以Sn=-1/n(n∈N*).
三、特色解答题
例5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20题)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y=x2/ 4与直线l:y=kx +a(a>0)交于M,N两点.
(Ⅰ)当k=0时,分别求出曲线C在点M , N处的切线方程;
(Ⅱ)y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k变动时,总有∠OPM=∠OPN?说明理由.
(Ⅱ)存在点P(0,-a)满足条件∠OPM =∠OPN.
记M(x1,y1),N(x2,y2)(x1<x2),则证明∠OPM=∠OPN,即证kPM=-kPN.
简评:本题注重检测考生化归与转化技能, 需识别出题 设条件∠OPM = ∠OPN的本质———两条直线关于x轴对称.有幸的是此题正好是笔者的拙著《高校自主招生十二讲》(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中的一个结论(详见第七章第一节).当然,本题也可以按照斜率直接求出目标点:设所求点P(0,t),由kPM+kPN=0,得,即,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将 上式转化为,即t=-a,即所求点为 P(0,-a).
无独有偶,2015年北京卷解析几何解答题碰巧以椭圆给出类似的设计,本质上都是选用两角的正切构建角相等的代数条件,但是北京卷涉及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可以直接以比例建构对应的代数条件.
例6 (北京卷第19题)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21/2/2 ,点P(0,1)和点A(m,n)(m≠0)都在椭圆C上,直线PA交x轴于点M .
(Ⅰ)求椭圆C的方程,并求点M的坐标 (用m,n表示).
(Ⅱ)设O为原点,点B与点A关于x轴对称,直线PB交x轴于点N.问: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OQM= ∠ONQ?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Ⅰ)由.再由椭圆过点P(0,1),得b=1,所以椭圆
由题意,得直线PA:y=(n-1) /mx+1.
(Ⅱ)由题意,得B(m,-n),所以把点M坐标中的“n”换成“-n”,即得N(m /(1+n ),0).
设满足条件的点Q(0,t)(t≠0),由条件 ∠OQM= ∠ONQ,得Rt△ONQ∽Rt△OQM (如图5).所以OQ2=OM·ON,即t2=m/ (1-n) · m/( 1+n)=m2/(1-n2).再由m2/2+n2=1,得t2=2.
故存在满足 题设条件 的点Q (0,21/2)或Q(0,-21/2).
例7 (全国新课标卷 Ⅱ 第20题)已知椭圆C:9x2+y2=m2(m>0),直线l不过原点O, 且不平行于坐标轴,l与C有两个交点A,B,记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若l过点(m /3 ,m),延长线段OM与C交于点P,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 若能,求出此时 直线l的斜率;若不能,说明理由.
解析:(Ⅰ )设l:y=kx+b(bk≠0),记A(x1,y1),B(x2,y2)(x1<x2).
(Ⅱ)由直线l过点D(m /3 ,m),得k>0.
由(Ⅰ)可得OM:y=-9/ kx.
因为四边形OAPB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即x1+x2=xP,所以
故四边形OAPB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此时k=4-71/2或k=4+71/2.
例8 (全国新课标卷 Ⅰ 第21题)已知函数f(x)=x3+ax+1/ 4 ,g(x)=-ln x.
(Ⅰ)当a为何值时,x轴为曲线y=f(x) 的切线?
(Ⅱ)用min{m,n}表示m,n中的最小值, 设函数h(x)=min{f(x),g(x)}(x>0),讨论函数h(x)零点的个数.
解析:(Ⅰ)f′(x)=3x2+a,如果a≥0,则f(x)是单调递增函数,与x轴相交,不相切,所以a<0.令f′(x)=0,得
f(x),f′(x)随x的变化情况列表如下:
若切点是极大值点,则f( (-a/3)1/2)=0,无解.若切点是极小值点,则f( (-a/3)1/2)=0,解得a=-3 4.
(Ⅱ)由(Ⅰ)中表格可理解函数f(x)的图象的升降情况,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f(x)与y=g(x)的图象,如图6所示, 两者总有一个交点P,点P与直线x=1的位置关系是影响函数h(x)的零点个数的一个要素.令f(1)=0,得到a=-5 /4.
记函数h(x)的零点个数为N,结合动态图象,得到有以下结果.
上述五个 结论依次 对应于图 象7,8,9, 10,11.
简评:本题以数学直觉立意,检测同学们数形结合的自觉意识、过硬的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清晰的运算求解能力.
例9 (全国新课标卷 Ⅱ 第21题)设函数f(x)=emx+x2-mx.
(Ⅰ)证明:f(x)在(- ∞,0)上单调递减, 在(0,+∞)上单调递增;
(Ⅱ )若对任意x1,x2∈ [-1,1],都有|f(x1)-f(x2)|≤e-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Ⅰ)证明:f′(x)=memx+2x-m.
因为f″(x)=m2emx+2>0,所以f′(x)在R上单调递增.
令f′(x)=0,得x=0.列表如下:
故f(x)在 (- ∞,0)上单调递 减,在 (0, +∞)上单调递增.
(Ⅱ)由 (Ⅰ)可知,当x1,x2∈[-1,1]时, |f(x1)-f(x2)|max=max{f(-1)-1,f(1)-1},所以题设 条件等价 于
令当且仅当x=0时,取“=”,所以δ(x)是增函数,列表如下:
所以条件(*)化为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当x≥0时,em-m≤e-1,记g(x) =ex-x,x∈[0,+∞),则g′(x)=ex-1≥0, 所以x∈[0,+∞),g(x)是增函数,且g(1) =e-1.所以0≤m≤1.
情形二:当x<0时,e-m+m≤e-1,记h(x)=e-x+x,x∈(- ∞,0),则h′(x)=1-e-x<0,所以x∈(- ∞,0),h(x)是减函数, 且h(-1)=e-1.所以-1≤m<0.
语文高考湖北卷与全国卷之比较 篇8
一、两卷结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内容编排顺序有变化,湖北卷先语基,再阅读,再语言文字运用再写作,全国卷则先阅读,再语言文字运用,再写作;题量设置上有同有异,大题数相同,都是6大题,小题数不同,湖北卷23小题,全国卷则18小题;赋分上也是有同有异,小阅读和作文同,其他异。
二、两卷变化思考
(一)全国卷更加注重语文能力考查,淡化基础知识考查。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取消了偏重于死记硬背的字音、字形和文学常识等三道挑选题,增加了一道衔接排序挑选题。
思考:这个变化警告我们机械学语文是没有出路的,以前学生对语文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和不动脑的学法(即读书只背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记一些字词)是要彻底改变的。
衔接题要求学生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对培养学生精读、细读、动脑读书大有好处。
2.古诗文部分:阅读取消了简单的信息筛选挑选题;诗歌鉴赏增加了3分;名句默写不再提供上句或下句,只提供分析评价,该写一篇中的哪一句由学生自己判断和确定。
思考:这个变化说明古诗文的学习靠简单的识记和背诵是行不通的,越来越注重赏析甚至探究了。比如2014年全国卷名句默写23题,我们做都不一定能马上想起并确定应该填写哪句。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现代文大阅读,多项选择题不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了,而是要分析恰当程度的深浅,最恰当的3分,比较恰当的2分,勉强算对的1分,完全不恰当的0分。
思考:这个变化要求学生不能用理科的非对即错思维方式来评价赏析一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允许个性化解读,除非你的理解南辕北辙,否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全国卷强化了语文学习中读和写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
1.考试内容安排不是先从学生已经训练了快两年的基础知识的挑选开始,而是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的论说类文本阅读开始。
思考:这个变化对很多学生的心理是个挑战,考两个半小时,一开始就讨厌,还考得好吗?因此,它要求学生平时课外也要阅读这类文本,而且要静得下心,读得进去。
2.阅读的分值加大了,由62分变成了70分。现代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现代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思考:这个变化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要重视课外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还要改变课内的阅读方法,变粗读为精读。
(三)全国卷采用了选做题型,旨在兼顾不同学生的阅读喜好。全国卷现代文大阅读有两题、两部不同类型的作品供学生选读和选做,一是文学类,二是实用类。
思考:这个变化很值得我们探究,对我们这些乡镇的学生来说,是让他们自由二选一,还是让他们统一只选一,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学校都回避不了的一个课题。
三.目前应对之策
(一)选做题怎么选,我校已经决定,要求学生统一选做实用类文本。
(二)在今后的复习训练中,无论是选文还是出题,都要尽量避开湖北地域特色。
(三)今后我们无论教学还是备考都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从现在开始,训练测试题就要改用全国卷题型。出题要尽量做到“神”似,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 篇9
作者:中山市教研室张华等
目录
一、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一)命题意图
(二)材料解读
(三)立意分析
(四)下水作文
(五)备考启示
二、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一)命题意图
(二)材料解读
(三)立意分析
(四)下水作文
(五)备考启示
三、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Ⅲ作文题
(一)命题意图
(二)材料解读
(三)立意分析
(四)下水作文
(五)备考启示
一、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适用地区: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安徽 福建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命题意图
高考前,“一点四面”这一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试题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的问题,成了我们今年备考的突破性思考方向。本作文题确实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落实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非常鲜明地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这一核心指导思想。从命题者来说,这样的作文题设计,可以说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从备考者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内涵,也完全在意料之中。这就实现了今年高考题“保持稳定”的整体目标。
(二)材料解读
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类材料作文,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把握了漫画的正确的、核心的寓意,作文的观点也就迎刃而“立”了。说难,是因为漫画的寓意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漫画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精神寓意。《汉典》解释“漫画”为:“抓住人物特点,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以产生滑稽讽刺的绘画。笔法简单,不拘形式,題材自由变换,或出于想象,或掇拾时事,或描绘片段人生,而以趣味为主。”根据漫画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漫画的几个方法:
首先,由于漫画“笔法简单”,线条单一,往往只是事物或人物轮廓的勾画,那就更需要读者还原线条背后丰富的意蕴。
其次,由于漫画是运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的艺术,某些符号必定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人物不符,那就需要在漫画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从而读懂漫画。
再次,由于漫画往往与人物(或拟人化的人物)有关,那就需要读者把握人物的外在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等,并且透过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甚至内心世界。
最后,漫画往往是对现实的“疏离性观照”,对现实往往充满了讽刺或批判。那就需要读者善于把握漫画所讽刺、批判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于高考Ⅰ卷中的这幅漫画,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该漫画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是由两个人物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过的痕迹;另一个孩子拿着55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部分正好相反,第一个孩子拿着98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个孩子拿着61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的痕迹。其中,四个分数、两个唇印、两个巴掌印所代表的意义,需要考生首先把握。第二,该漫画的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两部分之间构成了对比关系,这就需要考生综合两个部分的信息,切不可人为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98分之间,第二个孩子的55分与61分之间,形成了某种纵向的对比。
第三,该漫画的每一个部分的两个孩子之间,其实也形成了某种对比。即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第二个孩子的55分,第一个孩子的98分与第二个孩子的61分之间,也存在某种内在的对比关系。这四个分数并非漫画的作者随意设置的,而是有着某种含义,需要考生去把握。
(三)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所谓材料的内容,就是漫画本身的外在表现,即画面本身的内容,而材料的寓意,则是漫画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理念或现实观念。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其隐含的意思是文体不限,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该按照该文体的形式规范进行写作。在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本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四个显眼的分数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唯分数至上”。这是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的一个观点。漫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很多家长眼里只有考试成绩与分数,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身心健康、实际能力等,采取忽视的态度。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漫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用夸张的形式批判这种现实。考生可以从这些符号入手,解读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总结出观点,并且结合现实进行分析。第二,如果再仔细分析这四个分数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标准化的分数”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扭曲。在0—100的分数区间,有几个分数的标志,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的等级,例如优秀的等级、良好的等级、合格的等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一是100分,这是满分,不仅意味着优秀,而且意味着完美无缺,是家长心目中最完美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第二个就是60分,这是合格能力的最低标准,60分及格,这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愁眉苦脸,挨了家长的巴掌,正是因为偏离了“最高标准”,第二个孩子之所以喜笑颜开,得到家长的赞赏,正是因为达到了“最低标准”。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也可以反思分数标准与实际的等级含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第三,如果我们着眼于同一个孩子的分数的对比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种“唯进步主义”的倾向。对于这种倾向,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55分,第二次考试得了61分,两次相比,成绩存在着明显的进步,面对这种进步,家长和孩子都开心,这无可厚非;对于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100分,第二次考试得了98分,或许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的一个原因是成绩退步了。或者说,家长真正恼火的并不是孩子没有拿到满分,而是与上一次考试相比,孩子的成绩退步了。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当一个孩子的成绩已经处于高位时,不论是进步还是保持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特别是在一个不能改变的大环境的前提下,用平常心和理智来看待成绩的进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第四,如果我们着眼于分数与巴掌印、唇印的对比分析,是不是还可以这样分析:当一个孩子取得了满分或者不及格的分数,家长的做法就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批评;当一个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退步时,家长的管理手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使用简单的表扬或粗暴的批评等教育手段,或者说,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手段。这幅漫画其实也是在批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使用真正的教育方法,不能真正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而总是运用这些感性的手段。也就是说,这幅漫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当我们着眼于孩子的表情与分数之间的对比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如下分析:悲观主义者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自己退步时,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实力;乐观主义者往往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当自己进步时,即使这种进步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却依然坦然面对。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但如果考生经过比较,得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不同的人看待不同的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等观点,则视为偏离题意。
(四)下水作文
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心田。然而,面对这幅漫画,心里却增添一份沉重与刺痛。分数由100分不幸滑到98分,由55分逆袭跃至61分,每个跃动的分数都拉紧我们的神经。分数,成为我们心头无法挥去的“雾霾”。
不可否认,在“胜为王败为寇”的王朝理念下,分数有其存在的土壤,它是一把客观的标尺,标度着角逐的实力。想想,人生任何一场考试都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比如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没错,分数成为定夺上下的一把利器。可是,细想一下,分数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为何对分数如此敏感啊? 人们总喜欢用分数来为学生贴上标签,将分数与“好生”、“差生”对号入座。分数高,则把“好生”的荣光慷慨地放大;若是分数低,则把“差生”的帽子冰冷地扣上。就这样,我们把分数的功效妖魔化,人为地拔高分数的价值,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学生苦苦拼搏,追求分数,可忘记了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灵魂;老师呕心沥血,汲汲于分数业绩,却忽略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创新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唯分数论”的价值观在作祟。
人们总认为分数提高一点就是进步,降低一点就是退步。分数面前,我们变得如此小气、敏锐。从“亲吻”到“手掌”,从奖到罚,我们眼中只有学习的分数,却漠视孩子背后的努力,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正演绎着喧嚣的功利主义。看看,今天虎妈狼爸不就是功利主义的罪魁祸首吗?棍棒教育不就是教育走上“快车道”的加速器吗?这幅漫画中,惩罚变得如此简单,奖励变得如此廉价。穷其原因,教育的功利主义肆意泛滥。在“分数”被神化的今天,功利化教育雕饰出来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心愈加浮躁,事事只求政绩。以利润多少考核企业,以GDP高低选拔官员。可教育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附属品。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政绩利益争夺战”,那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
说实在,分数已成教育的心头大患,以分数论奖罚,绝非教育改革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做法是粗糙的,甚至是粗暴的,换来的绝不是教育的春天,而是教育的寒冬。还记得龙应台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只有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分数“雾霾”净化之后,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教育。各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别让分数成为孩子挥之不去的“雾霾”。
(五)备考启示
1.今年的命题趋势,其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一个在变与不变中进行抉择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什么样的作文,命题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好,其基本得审题立意的方法是固定的。“文无定法”,其真正的意思是:文有法,无定法。只要我们把握了那个“法”,然后结合不同的题目类型与材料类型进行立意,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走出猜题与押题的魔圈。就拿新材料来说吧,材料的类型主要包括:时评类、叙事类、寓言类、讨论类、议论类、关键词类、名言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类、驱动类等等。这个分类并不那么科学,彼此之间或许有交叉,但可以提炼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立意诀窍。
2.引导考生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的,笔者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的,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寓意启发类的作文,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普遍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观点,然后运用现实例子去证明这个观点,在提炼观点时,很多考生由于思维方法的问题,往往会偏离题意。这种寓意启发类的作文,主要包括:寓言类、事件类、名言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等。这几类材料,写作的流程也大体一致,也就是先引材料,分析材料,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事例、道理、名言、比喻、正反等论证方法去证明这个道理,最后是总结,照应题目。
二、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重庆陕西海南辽宁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命题意图
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可谓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改革。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国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过分的“经济意识”,传统文化在流失,在青少年中式微,具体表现为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结合当下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解读
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 1.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
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个人的语文学习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每个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材料中提到的国家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具体包括文化、教育、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文化产品等,更甚至语言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实力。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导致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人民日报》英文版2006年的一期中写道: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那么中国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事实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软实力”,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有着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和依靠德行赢得尊重的传统,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材料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放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
2.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1)课堂有效教学
这一途径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是关键。考生要明白,课堂不仅教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等,更能让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课堂教学是我们提升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课外大量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书籍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生活的丰富性。但考生依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固然能够很好地提升语言素养,但过多、太杂的书籍也会降下我们的语文素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更是要注意。
(3)社会生活实践
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和永不枯竭的素材。如果考生从这一途径入手,同样需要明白,社会生活实践虽然是语文知识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很多时候它无规则、无技巧,单靠自我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本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 1.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就事论事。也要求考生不要泛泛而谈或一味地拔高,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从己入手,由小到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比较”二字就告诉考生,这三种途径都可行,哪一个更有效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作文,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效的那个途径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三)立意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在三种途径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考生可以从肯定课堂有效教学,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也可以从肯定课外大量阅读,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亦或可以从肯定社会生活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来立意。
(四)下水作文
语文素养之提升途径需兼而用之
中山市龙山中学 梁天钧
语文素养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灵魂格局。而中学阶段乃一个人语文素养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社会语文素养之基础,以何种途径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不深思之大事。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无迹可寻,它来自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来自于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也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三者于提升语文素养,作用不同,但需兼而有之,殊途同归之谓也。
由于中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特点,语文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之主要形式。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基础。从辞藻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到意境典雅的《赤壁赋》,从上古瑰丽的神话到欧亨利令人回味的小说,从小学的看图写话到中学的千字文章,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语文素养的基础。正如有人在地铁上看到一中学生在背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心中顿生感动与共鸣。这些课堂语文记忆形成的语文素养可以构筑起一个社会情感连通的基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确保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经典性、连续性与落实的有效性,是语文素养由师到生的传递。由听、说、读、写的训练到个人内化素质的感悟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大河干流,滋养着语文素养的干与枝,是繁茂的基础。言质兼美的雅文,节奏意境皆雅的诗歌,议论独到精辟的议论文,是启迪智慧与思想之明灯。语文课堂要能对学生以语雅之,以文化之,以丰富之形式吸引之,展现语文课堂之魅力,则学生会喜之好之,于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也。
课外大量有益的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益辅助。课堂教学的内容、任务多样,难以提供学生大量、符合学生兴趣的阅读,课外有益的阅读补充是必要的。阅读是扩展视野,激发心灵感受的有效方式。正如谢冕所言:“人们通过读书,却能进入不同时空,进入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超越了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不仅多识了草木之名,而且还可以上溯古今,下及未来。”阅读能激发想象力的萌动,思接千载,神骛八极,如源头活水滋养着语文素养的叶茂枝繁。语文素养最直观之外现乃出口成章、语优言雅、下笔有神。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亦雅我何须妆,语文素养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气质。这种素质与气质的形成离不开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
而社会实践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的最好形式。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生活舞台就是语文舞台,生活需要语文素养的润色与提升。近若新春佳节,用传统文化知识,吉庆妥帖地贴春联;远若登泰山之巅,知此为五岳之首,秦皇于此封禅,杜子美在此抒怀;又若于面试中,淡定从容,条理清晰,娓娓而谈,展现你的自信与睿智。语文素养能让你在观社会万象,看人生百态之时,用慧眼辨之,以胸怀纳之。而社会实践又能让你的语文素养得以丰富与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立足于有效的课堂,拓展于课外广泛有益的阅读,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化于生活之中。
(五)备考启示
高考作为一种引导和规范,今年的作文题应该给我们有以下启示:
1、核心价值观是主流。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注意思辨思维培养。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而Ⅰ卷的漫画作文,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四个显眼的分数比照,巴掌印与唇印的比照”考生要运用思辨思维来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在备考时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关注生活,以小见大。高考作文常从小的点,即我们比较熟悉的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比较大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很多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三、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Ⅲ作文题 适用地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命题意图 相对于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和Ⅰ卷作文题,2016年新课标Ⅲ卷作文题可谓“模范”地贯彻了“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材料主人公小羽身上体现的诚信、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等,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小羽的创新精神、合作共享精神、规则意识等完美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依法治国的理念,同时又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Ⅲ卷既明显不同于Ⅰ卷的漫画材料,又和Ⅱ卷相对明确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相区别,难度介于Ⅰ卷和Ⅱ卷之间,体现了2016年新课标卷三类不同试题间的差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度,体现了全国性选拔考试的公平性。Ⅲ卷作文也未超脱任务驱动作文的类型,符合2016年高考备考的预期。
(二)材料解读
小羽无疑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她的经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成功创业的范式,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小羽成功主要靠的是什么?这正是这则作文题的写作任务。
从材料看,促成小羽成功的因素很多,可以就某一方面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单从某一方面来谈小羽的成功,似乎稍嫌疏漏,但仔细考察,小羽成功的各个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如果考生兼顾几方面来谈,驾驭不好的话,文章难免流于疏散而不够聚焦。那怎么办呢?笔者的看法是,聚焦主要矛盾,以小羽成功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统率其他因素。譬如,从创新的角度切入,可以统率诚信、规则、合作、共享等因素。小羽本来是靠创新而获得专利的,但是“批量生产不久”,即遇到了新矛盾——“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是选择放弃任由假货泛滥,自己再另辟蹊径,还是不惜成本同制假售假者打一场持久战?从常规思维出发,小羽只能非此即彼。但是如果任选其一,对小羽而言,都是无奈的。怎么办呢?小羽做出了超出常规的举动: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带领大家将市场做规范。这不就是创新之中又统帅了合作、共享与规则吗?“在这些努力逐渐见效后,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最后的成功还是回到创新这一主因上了。“创新—诚信—共享—规则—创新”,如此,“抓住牛鼻子”展开论证,就可以圆满完成“小羽成功主要靠的是什么?”这一写作任务了。本作文题的材料内涵分析如下:
1、纵观材料,显而易见,“创新”是贯穿这则材料的关键词,也是最明确的立意方向。如上“写作任务”部分的分析,不再赘述。
2、“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这是小羽始料未及的,也是违背小羽初衷的,更是违反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的,这其中暗含一个老话题,那就是:诚信和规则。
3、“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这不仅显示了主人公的合作、规范意识,更显示了她不凡的见识和胆识、专注于事业的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感。
4、“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先说“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孟子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想到了“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由此我又想到了两个小故事—— 其一:有个胸怀大志的农民,听说有一种新的优质种子,于是买了一些来种,结果收成甚丰。他的邻人既惊诧又羡慕,都请求他卖些新种子给他们。可是那农民因为怕失去竞争优势,断然拒绝了。第二年,新种子的收成并不太好。第三年的收成更进一步减少时,那个农民终于找出了原因。原来,他的优势玉米种子接受了邻人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其二: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这些名言和故事是不是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呢?没错,共享,才能共赢,善意是化解矛盾的最智慧的表达。通俗地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小羽的做法正是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良种”,在充满“杂草”的市场上种“庄稼”。主人公能做到这一点还体现了智慧和大度。“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一句,体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担当及规则意识。
5、“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说明创新合作,不仅化解了矛盾,既成全了别人,又成就了自己,还为小羽赢得不断创新的空间和动力,使得小羽对工艺精益求精,更好地造福社会,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还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立意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确定一下立意方向:
1、唯有创新,才是成功的永久驱动力(创新)
2、创新永无止境(创新)
3、独享与共享(共享、合作)
4、独富乐不如与众富乐(共享、合作、友善、共赢)
5、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责任、担当、合作、共享)
6、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综合立意示例:
1、唯诚信与规则不可辜负(诚信、规则)
2、让规则为创新保驾护航(规则、创新)
3、远见与胸襟拓展创新之路(见识、胸襟、创新)
4、铁肩担道义,合作谋发展(责任、合作、共享)
(四)下水作文
莫让创新淹没在山寨洪流中 中山市第二中学 李生宝 专利产品面世不久,假冒产品就已充斥市场,如此现象屡见不鲜。历经辛苦研制出新式花茶的小羽似乎又是复制了很多“创新者”可怜而悲痛的遭遇,让人唏嘘不已。敢问如此环境之中,如何才能让“创新”不会淹没在“山寨”的洪流之中?小羽制定市场规则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启示:“规范”的土壤才会生长出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创新”之苗。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规则。因为规则,才让我们不至于生活在乱象丛生的社会,让我们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和崇高。高雅的生活需要规则约束,创新亦然。
没有规则约束的创新环境,正义得不到声张,丑恶和伪善肆意蔓延。创新环境缺少规范,创新就如失去了保护,随之,“山寨品”、“冒牌货”如同细菌繁殖一般,侵占“专利产品”的地盘而得不到控制。后果可想而知,“真专利”无一席之地,“伪劣品”漫天飞舞,不仅保护不了创新者的权利和利益,甚至还会造成连锁反应,斩断创新者的创新动力,消解创新者的创新信心,扼杀创新者的创新意识,如此下去,创新还有生命力可言?
只有“规范”的土壤,创新的种子才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规范不是简单的加些条条框框,规范也不是随心所欲肆意设限。规范是建立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秉承正义,弘扬正能量,而不让阻碍创新的绊脚石填满征途,更不能让假冒创新的行为大行其道。当今国内电子产品市场就是个很好反例,没有行规,没有标准,“山寨货”甚嚣尘上,“伪劣品”层出不穷,更无“创新”而言,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市场混乱指日可待。这不得不让我佩服小羽的远见卓识和惊人能力,新式花茶行业标准的建立,不仅增加了产业规模和经济利润,更为重要的是推进了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是进步的力量之源,而模仿和伪造是有意让人生活在被欺骗的世界中。谎言终究要揭穿,欺骗终要受到谴责。我们不愿意看到羞愧的面庞和苦涩的笑容,我们要的是良好的创新环境,要的是规范的竞争土壤,要的是长久不歇的发展动力。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是行规的制定者和捍卫者。因为,有谁不愿意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呢?
(五)备考启示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高考作文如何命题,都在情理之中。从命题者角度讲,在遵循《考试大纲》的前提下,总会和高三语文老师们及其一切模拟考题玩着“躲猫猫”的游戏;从备考者角度来讲,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考什么,而不要太纠结于怎样考(出题的方式),“出题者未必然,备考者未必不然”,所有类型的作文,都应该是我们备考的内容,而不是靠思维定式或侥幸去押题猜题,绝不可以“在一棵树上吊死”。
【高考全国卷作文立意与】推荐阅读:
高考全国卷作文08-15
全国高考2卷作文05-29
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07-04
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目08-30
全国Ⅱ卷高考满分作文10-13
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06-19
全国卷高考0分作文08-28
广东高考全国卷预测作文09-29
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解读11-16
2018高考作文全国卷Ⅱ解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