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2卷范文(共8篇)
高考全国2卷范文 篇1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语文
声明:本答案为考试中心公布的标准答案,文言文详解详析,转载请保留解析信息。
第一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车(bó)称心(chèn)唱主角(jiǎo)弹丸之地(dàn).... B.苍穹(qióng)掺和(cān)单行本(xíng)不偏不倚(yǐ).... C.梦魇(yǎn)本埠(bù)黑魆魆(xū)燕颔虎颈(hàn)..... D.祝祷(dǎo)鞭笞(chī)便利店(biàn)名噪一时(cào)....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⑥④①⑤ C.③①⑤②④⑥ D.③④②①⑥⑤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注意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的后面,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适宜谓语句首,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第三段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故选C。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友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作代州,又做深州刺史,还做过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哪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
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四、(23分)11.把第Ⅰ卷(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
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故答案总结为: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故答案总结为: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17.(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默默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意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故答案总结为:第一问: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第二问: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专线电话”与“设立”搭配,服务页面和电话的
20.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答: 解析:要内容贴切,形成排比,句式相同。答案略。
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全国2卷范文 篇2
一、回望 长安回望绣成堆
有人说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并指, 将带来高中三大变化:“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 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都似乎是给语文带来的好消息。不提, 还是来说语文。
语文的现状离不开整个教育的现状, 整个教育的现状即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进入“深水区”, 教育将沿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管、办、评分类为抓手的方向, 推进改革。语文, 一者首当其冲, 二者当以服从导向为务。
可以细数一下, 这一两年发生了什么。2014 年3月, 教育部连发两份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和语文关系密切。往小里看, 语文, 在高考分值中的权重, 150、180, 乃至于200, 对考生至关重要。往大里说, 立德树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涉到语文的全部。
2014 年9 月4 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国家最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 涵盖了义务教育的招生改革, 包括小学、初中, 最主要还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 就是这个意思。
而未来的高考, 英语社会化考试, 一年多考, 区分度会降低;数学不分文理, 难度也会降低。语文, 在高考中, 区分度最大, 最容易拉开档次, 因而显得更重要。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此言不妄。
未来几年将非常关键, 最直接的是现在高一、高二教学及备考会有很大调整。全国卷与湖北卷有很大不同, 全国卷阅读有选考, 2015 年全国考试说明增加了新闻传记。加上湖北学业水平测试的变革, 对教学尤其是学校管理影响不可小觑。
二、审视 只缘生在此山中
近年, 全国语文高考, 有值得关注的五大特点或曰变化, 它积淀在全国和各分省命题的具体实施及经验中。厘清这些特点, 有利于我们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引领未来。五大特点为:
(一) 三贴近———命题按钮
1、贴近时代。
语文, 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的聚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时代, 语文高考须贴近时代, 这应该是必然必须的。比如, 全国卷作文“喂食动物”, 其所蕴含的文明、和谐与法治, “山羊过独木桥”, 其所蕴含的平等、自由与公正, “农民工看病”, 其所蕴含的友善、诚信与敬业等, 无不与时代紧紧相连。
2014 年全国卷新课标2 作文题 “喂食动物”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 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 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 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喜欢”和“禁止”是一对矛盾。“喜欢”乃本性, “禁止”是规则。硬由“喜欢”去碰“规则”, 会带来严重后果。显然, 在自然保护区喂食动物是不规范行为, 因为它违反了规则。考生可以写, 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做文明遵规守纪人。
这道题目隐含的就是规则问题。自然保护区在制定规则, 而“不少人”却在破坏它。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要碰“规则”红线。由此还可反观当前的“反腐”, 腐败者的实质就是在违规———党规国法。
同时这则材料还折射出一个教育的问题, 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喂食物”, 就会让孩子像动物丧失觅食能力一样, 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 学会生存, 学会规划人生等等。
全国卷新课标1 作文题 “山羊过独木桥”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 双方队员两两对决, 同时相向而行, 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 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 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 双方相遇时, 会像山羊抵角一样, 尽力使对方落下桥, 自己通过。不过, 2014 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 双方选手相遇时, 互相抱住, 转身换位, 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 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还是“规则”。比赛, 是要规则的。“山羊过独木桥”规定, 比赛双方:两两对决、相向而行、突破阻拦 (过桥获胜) 。预赛中的“新情况”肯定违反规则了, 因为这里面没有“对决”、没有“突破” (当然更没有“阻拦”) 。而另一面, 这里只是一间学校的非完全“对抗”的比赛活动, 类似游戏。设若作为游戏, 则开心、搞笑、精灵、益智, 出人意表, 又是另有情趣了。
“山羊过独木桥”蕴含平等、自由与公正;而其中“新情况”则更显出孩子们的娱乐天性, 童真、狡黠、机灵, 也并非不足称道。
2、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语文即生活。如此, 表现在高考命题的选题上, 就得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如大纲卷作文直接取材于社会新闻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 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 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 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 元, 老王仍欠下4000 多元医药费, 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 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 最终, 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 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 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 作为曾经的患者, 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包含了农民工、老板、医院三方。问题“解决”似乎很圆满 (偶然的“圆满”) 。
其实, 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 1.老板。对老板, 材料有所保留的 (“虽然”一词即明了其“立场”) 。那么, 老板该不该送钱 (因为不是工伤) ?钱是送多还是送少了?2.医院。医院的“默许”基于什么理由?是不是每个农民工都可得到“默许”?3.农民工。感恩, 应该不错。但“打工抵债”, 是否又是以人身作为抵押?他人可否效仿?
这不是纯粹所谓“医患问题”, 也不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而是一个完整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则不论老王, 还是老张、老李, 包括老板、医院, 都可按章办事、循例处置。也就不会有材料中的老王、老板、医院的“煞费苦心”了。制度、法规, 比随意处置 (哪怕是做了“好事”) 更重要!
其他如甲卷论述类阅读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以古 (唐代、汉代) 为鉴, 重在梳理对今天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启示。
全国卷还有一个“我国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图, 也是语言运用题的考试。
3、贴近考生的实际。
注重考生在未来甚至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文素养, 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 要求用阅读文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 具体分析一则新闻报道, 将阅读能力考查与考生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4 年北京高考开始的10分微写作, 开启了高考写作的新样式, 应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 字。
①毕业前,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 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 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 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 (可写诗歌) , 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 富有文采。
三道题 (选一) , 无不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 且叙述、议论、抒情, 皆可选择。内容与表达, 极大的“自我” (彰显独立的“我”) 的选择空间, 真正体现出高中课程的特质。
(二) 注重思辨能力———命题命门
逻辑思维 (正在修订中的高中语文课标, 提出“批判性思维”) 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 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材料,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 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材料中, 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对提高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2014 年的湖北卷作文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 这里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 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 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 这里古木参天, 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 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 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 只见云海茫茫, 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文体自定, 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何有效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意识?对此, 试卷在作文命题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关注考生多向思维, 突出思辨色彩, 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 引导考生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分析。从空间角度看, 材料呈现出“近”与“远” (山脚、山腰、山顶) 等角度;从思辨 (认知) 角度看, “好看”与“更好看”、“有”与“没有”、“登”与“不登”等思辨角度, 可以更为全面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考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等状况也可进行整体性的考查。较好地处理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等之间的关系, 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
再如2014 年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北京卷的“老规矩”, 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 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 这些题目都是容易调动学生想象与联想, 更由于内含富于哲理性思考, 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都具有积极导向。
(三) 文化素养考查———命题核心
语文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引导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进而理解文学作品、文化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 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如2013 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选文为何丹《试说明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上的深层涵义》 (摘编) , 以20 世纪后期, 陕西凤雏村出图刻有“凤”字的甲骨4 片为例, 就其形象展开的对凤文化的论述。要求考生依文本, 辨析“凤”的形象, 探讨凤崇拜的起源等。是对华夏先民图腾文化的祭奠与彰显。
还有名篇名句的默写, 给出一个情境, 要求写出相应名篇中的名句。这种考查难度增加了,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 比单纯测试默写, 更有难度, 其文化价值、文化含量更高。如: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李白《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文化素养题还有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比如选一段文言文人物传记, 用主观题的方式, 考韩文谥号为“忠定”的理由。像这样的题目也是考查传统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意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四) 材料来源———命题拓展
语文高考考的虽然是语文, 但具体材料却不能局限于语文, 而应树立宏观的语文考试观, 以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 通过阅读社会生活中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文字、公式、图画、表格等材料, 将收集到的庞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 挖掘信息价值, 生成新的信息。从高考试卷的材料来源看, 既有语文本体的、有哲学的 (辽宁卷《幸福的哲学》) 、有科学的 (重庆卷《科学美》) 、有历史的 (课标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有数学的 (《中国珠算》) 、有生物的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有物理的 (《科学巨人玻尔》) 、有建筑的 (大纲卷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也有信息科学的 (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 。还有材料形式的拓展, 人物传记以相关链接的形式, 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五) 课外阅读———命题引导
课标规定高中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50 万字。
初中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 万字以上。7至9 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 篇 (段) 。
这个要求很多学校没有落实。
2013 年四川卷,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2014 年福建卷, 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题目。二者都涉及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将会在新高考中得到不断的体现。
从课外阅读来说, 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 例如法国规定, 高中二年级应阅读, 16、17 世纪作家蒙田和帕斯卡的作品节选, 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格两部作品;20 世纪罗曼罗兰等22 位作家的28 部作品。高中三年级应阅读16、17 世纪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雨果等19 位作家额30 部作品;20 世纪普鲁斯特等13 位作家的21 部作品。而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有2800 多页, 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我们则只有那么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 增大学生阅读量将是对语文的一大要求。
三、应对 山顶千门次第开
请先尝试做一道曾经用于中央机关招考的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正式试题:
正是由于有人像哥白尼、开普勒那样执着地坚持长期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有人像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C、有些实践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我们关于真理的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在学理上, 站不住脚。以屠呦呦的青蒿素为例, 其研究成果, 被命名为“191 样品”, 即它曾经190 次被“实践”所否定, 幸亏屠呦呦没有所谓的“实践标准”, 她不言放弃, 终在191 次试验中取得进展。真理概念只在宗教领域中有意义, 在科学领域中, 真理概念完全没有意义。在科学史上, 正是由于有人执着地长期坚持得不到实践支持的理论, 也正是由于有人大胆地怀疑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理论, 科学才得以进步。只能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答案应该是C。
这是批判性思维。我们熟知的美国高考SAT, 研究生考试GRE, 等等, 都将这种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 都将带来启迪。
语文高考考查理念、要点
1.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传统文化考查;
2.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3.加强独立思考能力考查, 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4.突出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研究制订能力评分方案, 改进评价方式。
考什么?
1.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融汇多学科知识内容, 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文字、表格、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的材料, 在语言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4.语言运用和文章写作能力。规范使用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句式及段落表达的能力;书写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常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写作能力。作文命题将处理好开放与限制的关系, 既要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挥, 又要注意防止套作、宿构和模式化写作的倾向的出现。
5.文化素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 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怎么考?
1.试题材料渲染核心价值理念, 体现法治精神, 反映传统文化活力。比如, 在语文学科中, 选取四书五经中倡导社会和谐、尊亲重道等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经典内容,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有审美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经典内容, 给考生提供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空间, 思考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创新试题设计, 调动思维, 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 达到对试题价值理念的透彻理解。
3.通过试题设问, 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高考全国2卷范文 篇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真题解读】
写作这个作文题目,看似简单,想写出彩并不容易。这里给同学们以下几点建议:
一、读懂漫画。这里的审题,就是读懂漫画。其实,漫画的表面意思是很好懂的,有很强的生活性,考生不至于懵题,都会有漫画话题的情感体验,可以做到有话可说。但是今年的漫画主题暗示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开放性这一点不是太明显。考生发挥的空间很有限,想象的自由性体现不够,我感觉这是今年作文题的瑕疵之处。
二、立意要准。审视漫画,对照现实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含有两个比较符合常理的主题:一个是唯分数論英雄,功利心太重,这是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二是我们还可以从“激励赏识,关爱孩子”的角度立意,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孩子,这带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三、联系生活。我们的作文明显不能是对漫画的简单解读,而要由漫画拓展开来,与生活实际对接,这样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同学们不妨从家长、老师和社会切入,得出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办法。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受教育的孩子的角度入手,写出自己内心困惑、迷茫和呼声。
【佳作一】
缺憾也是风景
福建一考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痛定思痛后,你会发现,有时候缺憾也是风景。
所谓完美都是相对的,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缺憾。审视漫画,100分固然完美,但61分也有值得赞扬之处。100分不代表永远,55分也不代表永远。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人生也是这样,与成功人士相比,你也许不如他们。但成功人士也有烦恼——“高处不胜寒”,相比而言,你可以“放过”他们,拥有自己的乐趣。人生路上,缺憾其实也是风景,要学会欣赏。有时候,人生会因为缺憾而多彩多姿。
历史上我们熟知的项羽,有破釜沉舟的气魄,骁勇善战,他的英雄气概成就了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正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项羽在乌江自刎,难道他的这种缺憾不是一种美吗?反而正是这种缺憾让他的人生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爱因斯坦是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他的“相对论”光耀科学界,成为核能研究的理论基础。他本想以核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希望核能为人们的生活造福。但美国却借此研制出了极具毁灭性的武器——原子弹。爱因斯坦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蘑菇云在日本长崎上空升起,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了爱因斯坦,因为是他给社会带来了别样的风景。
古有屈原、项羽、关羽、李白、苏轼……今有屠呦呦、莫言、史铁生、马云……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很多人认为,他们的确是有成就的人,但又都有缺憾。而大家没有因为他们的缺憾而否认他们的伟大。
领略项羽的英雄气概,领略爱因斯坦的过人智慧,但也要咀嚼他们的缺憾。力求完美没错,留有缺憾也是一种美,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美。
人生路上,处处皆风景。缺憾是橄榄果,值得咀嚼回味,更是一道带着凄美色彩的风景,值得欣赏。
【评点】
1.题目诗意,耐人寻味。开头直奔主题。第二段紧扣漫画素材论述,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以项羽和爱因斯坦为例,论述“人生会因为缺憾而多彩多姿”的分论点。略写群体例子后再次点出论证观点,最后用辩证的观点收束全文,余味悠长。
2.举例紧扣论点,具有较强说服力。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说理透彻,结构严谨。论证时坚持“两点论”,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在大量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顺理成章。
3.立意扎根现实,接地气。语句精练,言简意赅,层次清晰。开头和结尾点亮了读者眼睛,体现了作者较好的文学素养。
【佳作二】
成绩不是全部
福建一考生
诗人说,浮华的社会,真正的腐朽却是一叶障目式的眼光。
“目”是我们心灵的窗,而那片遮住视线的“叶子”,便是所谓的“成绩”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依靠制度来使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有任务就会有竞争,竞争一出现,必然会有输赢。于是“成绩”二字便应运而生。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广大学生家长们的热切追捧,“成绩”这顶帽子竟理所当然地戴在了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头上,逐渐演化成“分数”,并被校园独占,成为专有名词。时间一寸一寸地向着明天推进,为了满足各式各样的“教育需求”,于是,“补习班与重点班齐飞,题海共书海一色”,教育工作者尽可能地填饱教育市场的“饥饿巨口”,并为之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早、晚自习”横空出世,《五·三》年年脱销,班主任们 义正词严:“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高考不过,一切玩儿完!”高三班级里的血红色横幅极为醒目:“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那么,在这样一个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唯分数论”的盛行也就不足为奇了。清代出了那么多状元,可今天谁又能记起多少?蒲松龄、曹雪芹、金圣叹都不是状元,可他们却影响了后世。时代把一批批少年青涩年华里的纯真剥去,留下狂热,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束缚”,什么叫“宿命”,给他们一种“想去突破却总摆脱不了现实”的破灭感。有一句话叫“高考改变命运”,惹得千千万万的学子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同时这句话也向“祖国未来的栋梁们”传递了一种讯息:成绩就是一切。于是在没日没夜的苦读中,莘莘学子开始了他们的“逆命之行”,在题海里“乐此不疲”。可殊不知,真正操纵一代人命运的,却还是那张轻薄的成绩单,那句让我们作呕的“成绩就是一切”。
历史证明,绝对的理论必将带来绝对的错误。那为什么部分教育工作者们对“祖国的花朵们”发出的关于“命运”疑问的回答却依然是“绝对”的陈述句?这样不仅会误了学子们的前途,更有可能引发滔天的罪行。药家鑫是如此,林森浩是如此,吴谢宇亦是如此。所以,在经历了这些年的“抽丝剥茧”后,不论谁都要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在这些年失去了什么。
无论何时,奋斗总没有错,学子们大可以放手一搏。但如果在应试教育的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话,那我们不妨在别处“柳暗花明又一村”。
【评点】
1.全文内容充实,浑然一体。开头引用名言警句,振聋发聩,引发读者思考。第二段延伸到“成绩”,由“成绩”过渡到目前教育存在的种种奇怪现象,全方位展开,体现了作者广博的阅读面,为下文批驳打实了基础。发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疑问,引人深思。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换一种活法,找回自我。
2.言辞犀利,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杂文的语言优势。论证一针见血,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经过论述蓄势,最终水到渠成得出自己的观点。
3.语言幽默,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多有哲思语句,思维新颖,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尤其是恰到好处地化用成语、古诗词,使文章精彩纷呈。尤其是能紧扣主题,铿锵有力的反问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议论语言的风格。
高考英语作文全国卷2预测 篇4
A组的意见 B组的意见
1. 应发展核电站。 1. 应该限制核电站的发展。
2. 给人们带来更多电能,缓解用电压力。 2. 会造成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各种污染。.
3. 创造就业机会. 3. 应该发展例如太阳能等类型的环保电站。
注意: 1. 100字左右; 2.不得逐字翻译。 核电站nuclear power station 太阳能solar energy
Last week, we had a debate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develop nuclear power stations. Opinions are divided.
During the debate, Some students said we should develop nuclear power stations, since it would bring much electricity to people, and reduce the pressure of using electricity in the world. Meanwhile, it can create more jobs.
2018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解析 篇5
原题: 材料:“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出处: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6日04版 题目:警惕“注意力陷阱” 作者:何冠军 内容节选:
不少人体验过这样的小测试:面对同一张人物肖像,有人看到了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有人看到的却是正值青春妙龄的年轻姑娘。关注角度、聚焦方位不同,看到的图像竟也存在天壤之别。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心理学中有个判断,即“注意力不等于事实”。客观事实是立体、生动的。把事实准确投射到认知,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换言之,粗浅、片面的观察,很容易导向不完整、不正确的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飞机常被打得满身弹孔,盟军专门开会研究如何加以改进。看到机身伤痕最多,多数专家决定在机身上加厚钢板以保护飞机。与会的一位教授却从整体出发,认为这些飞机能回来恰恰因为机身中弹,反倒是那些引擎中弹的飞机都毁了,因此引擎最需要保护。
由此观之,主观经验很容易遮蔽容观事实,一个人一旦坠入“注意力陷阱”则如盲人摸象,极易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误区。
解析:
看这个材料:“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哪里是你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呢?主要在“弹痕少”的部位受创的飞机难以返航,除沃德之外的专家统计的范围偏偏就少了这部分数据,而错误的结论往往就是被忽略的材料导致的。那么我们的立意就应该很容易产生了:
惯性思维往往会有漏洞,不要忽视我们不该忽视的重点,逆向思维、全面考虑才能有准确判断。
在这个立意下,我们可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比如耳熟能详的“不洗碗的徒弟不打碗” 的故事,人们只是在打碎了碗的人里做统计,但是却不知道有些人是因为没洗过碗才不打碗,而不是他洗碗的水平高。
再比如孔子解释颜回偷吃的事:学生们说颜回在大家吃饭的时候不吃,一定是躲在厨房偷吃,孔子带着怀疑者去看,却发现颜回在厨房吃剩饭。还有“何不食肉糜”的典故,百姓连饭都吃不到,国君还让百姓去吃肉,在他的认知里,饥荒只是一个食物选择的问题。
现实的例子,你可以分析“河南宝宝王凤雅”事件,孩子本身没有救活就是悲剧,有些人却想当然地质疑善款被家属私吞,结果真相是人家没有贪一分钱。
转承分析: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利益关切点就不一样,面对当代社会日益割裂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思想,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没有规避“以偏概全”造成的认知陷阱的能力,只会让这种族群破碎感愈来愈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政治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强调“和谐、友善”就是说我们在考虑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尽量能逆向思考一下,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在充分认知到对方的利益诉求的前提下,再做出判断,而不是武断地得出只利于自己的选择。
题外话:
每个人的认知领域不同,写作习惯也不同,所以选择的角度肯定也不一样,学生写,容易切入的点就是“细节”,因为“细节”话题的作文平时训练较多,还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两个立意相对比较容易写,但创新和独到性上就可能会弱一点。
有人说,这是要写二战空战的历史分析和战机发展历程,那就是抬杠了,学生也不会。
至于题目难不难、偏不偏的话题,没必要讨论。跟这个材料一样,大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这事没有固定答案。你只要知道,你是在做题而不是在出题就可以了。
还有人说,语文题是政治老师出的之类的话,那简直就是行外话,语文的政治化倾向不会渐弱,还有渐强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构思的最后有一个政治拔高的原因,因为,这是在“应试”,你明白吗?
高考全国2卷范文 篇6
2卷英语试题及答案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省(全国Ⅱ卷:语、数、英;单独命题:政、史、地、物、化、生)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6月8日15: 00-17: 0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题卷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19.15.B.£9.18.C.£9.15.答案是C 1.What does John find difficult in learning German? A.Pronunciation.B.Vocabulary.C.Grammar.2.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Colleagues.B.Brother and sister.C.Teacher and student.3.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A.In a bank.B.At a ticket office.C.On a train.4.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A restaurant.B.A street.C.A dish.5.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her interview? A.It was tough.B.It was interesting.C.It was successful.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臼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 三个选项屮选出最佳选项。听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 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听第6段材料,回答笫6、7题。6.When will Judy go to a party? A.On Monday.B.On Tuesday.C.On Wednesday.7.What will Max do next? A.Fly a kite.B.Read a magazine.C.Do his homework.听笫7段材料,回笞第8、9题。
8.What does the man suggest doing at first? A.Going to a concert.B.Watching a movie.C.Playing a computer game.9.What do the speakers decide to do? A.Visit Mike.B.Go boating.C.Take a walk.听第8段材料,回答笫10至12题
高考全国2卷范文 篇7
一、缺少元素化合价
例1 (2011年高考全国)某含铬[]废水用含硫亚铁铵[(NH4) 2SO4·Fe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 FeO·FeyCrx O3,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的量为n(2-x) mol
(B)处理废水中的物质的量为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分析:本题溯源于2009年安徽理综化学卷第27题:某工厂废水中含5.00×10-3 mol·L-1的,其对毒性较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变废为宝,将废水处理得到磁性材料Cr0.5Fe1.5FeO4,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流程(其他省略).该流程图示明确暗示+6铬的还原产物为+3价,不会给考生带来障碍.而今年全国卷第13题没有给出任何有关重铬酸根离子还原产物价态信息,第三册《化学》彩封图中介绍“重铬酸钾(K2Cr2O7)晶体”呈橙红色,教材在常见的氧化剂中只介绍了高锰酸钾等常见氧化剂,没有介绍“重铬酸钾”,导致大部分考生无从下手,甚至部分教师也不熟悉,仅在有关重铬酸钾的训练题中出现铬的价态变化信息.因此,笔者认为本题缺少必要信息“还原产物中铬显+3价”.如果高考有意识将“题海”信息迁移到试卷中,对中学化学教学有负面影响,鼓励中学教与学脱离教材,游于“海题”.
二、物质转化有悖教材
例2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7题)图2示(其他略)如下.
分析:教育部考试图2中心提供答案:A为氧气,B为铁,G为氧化铁,并且第(3)小题按G为氧化铁进行计算.由于教材只介绍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四氧化三铁与铝也能发生铝热反应,这样会导致第(3)小题书写离子方程式和计算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Fe3O4可以继续被氧化成氧化铁(Fe2O3),但是,教材只介绍“……,是一种黑色粉末,FeO它不稳定,在空气里受热,就迅速被氧化成Fe3O4”,查阅资料知,铁的氧化物的分解温度及铁的燃点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知,铁在氧气中燃烧不会生成氧化铁.教材并没有介绍,四氧化三铁进一步被氧化成氧化铁.对教材研究较细的考生,可能紧扣教材,将G判断为四氧化三铁,导致第(3)小题错误!铁在湿空气作用下,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生成氧化铁(铁锈),显然不符合题目“铁(B)与氧气(A)反应”要求.从铝热反应定义看,铝热反应指熔点较高的金属氧化物与铝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金属和氧化铝的反应,如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等与铝反应等.四氧化三铁与铝发生的铝热反应仍然可以用于焊接铁轨.
综上所述,本题G为四氧化三铁更符合中学教材和教学实际.
三、描述现象错误
例3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7题)(略)
分析:第27题第(5)小题:描述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现象,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镁条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反应器内壁附着有黑色的碳”.该答案存在3点值得商榷:(1)现象与产生现象原因混淆.生成的碳是观察反应器内壁附着黑色粉末的原因,中学教学中反复强调,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名称或物质的化学式”,因为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外观表征,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试题要求描述实验现象,在本实验中,只能观察到黑色粉末,黑色粉末的成分是不是碳,还需要用化学方法检验,不能根据物理性质(颜色)确定物质组成.查阅大纲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72页对教材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实验的结论是,“实验表明,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教材这段文字是对该实验现象描述和产生现象原因进行解释,在教学中要求区别现象与原因.(2)碳元素与碳单质混淆.中学教学要求区别“碳”与“炭”.“碳”指碳元素,如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炭”指碳的单质,如活性炭、炭黑、炭粉等.大纲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101页“……,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说明教材在此处已严格区别“碳”和“炭”.(3)实验现象忽视“真实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实验现象要真实反映化学反应过程,本小题答案没有很好地表征化学反应过程.本实验过程的现象是“产生大量浓白烟”,触摸瓶壁明显感觉到“烫”,冷却后才能观察到白色粉末.为了导向中学教学,尊重教材,尊重实验事实,本小题答案应为“镁条剧烈燃烧,产生浓白烟,反应器内壁有白色粉末、还附着黑色粉末”.
四、答案不符合原理
例4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0题)(略)
分析:第30题第(5)小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标准答案:
笔者认为第④种有机物不符合题意.其理由一:查阅资料,对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烃有如下规律:(1)烷烃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2)烯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分两种情况:①碳碳双键上含碳氢键,氧化产物是羧基,例如:
②碳碳双键上不含碳氢键,氧化产物为酮.例如:
(3)芳香烃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侧链上不含α-H的芳香烃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侧链上含—CH3、—CH2R、—CHR2、—CH=CHR等都能被氧化成羧基.理由二: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理综卷第27题给出信息:理由三:查阅《高考复习讲义》[化学课标专用,杜志建主编,天星教育出版(2011年3月修订版)]第215页“烯烃和炔烃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如果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过量,烯烃、炔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会完全断裂,生成羧酸、二氧化碳或酮,…,
综上所述,第④种A的同分异构体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的过程为
不能得到对苯二甲酸().所以,本题(5)的答案应为4种,其中,第⑤种A的同分异构体含有环丙烷基,中学不作要求.
五、物理量与单位错位
例5 (2011年高考全国理综卷-13)选项(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给出答案中认为(C)项正确.显然,(C)项混淆了“电子数”与“电子的物质的量”,电子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有关,单位是“个”,而“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毫摩尔(m mol),二者不能混淆.笔者认为(C)选项应修订为“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nx mol”或“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6.02×1023”或“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NA”(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01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感想 篇8
今年河南省仍然使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仔细研究后我们会发现:它仍然坚持“稳中有变”的指导思想。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数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要求:英语考试要紧扣大纲,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本次考试试题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三维教育目标。5:3:2的难、中、易比例合理,试卷长度适中,中等程度的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卷。卷面上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和难题,大部分试题都是针对考生必备的英语能力设置的。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字面意义,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联系相互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试题的测试点清晰,选拔功能较强。命题具有时代性。甚至在单选题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素材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利于引导师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知识覆盖面广,尽可能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更强调语言运用。
现就各类题型分别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听力。今年的英语听力测试仍然是两种形式:一为长短对话理解;二为短文理解。仍然不计人总分。难易程度与往年相当。对话理解是考查一定语境或情境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及推理判断能力;短文理解则是在这基础上考查对一个结构比较完整,意义相对连贯的语段的理解能力,是一种高层次、高难度的听力测试形式。
二、单项填空。单项填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考查基础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侧重从句法上的考查,体现了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测试原则,更加突出语言的交际化,更加强调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整体看来这一项比较简单。如第21题、第28题和第32题涉及到对英语时态和语态的考查;第24题考查定语从句;第25题和30题考查连词的运用;第27题和第34题是对非谓语动词的考查;其它的如theother、情态动词以及交际用语的用法,都是基础语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囊中之物。语言知识测试点及其分布基本合理。在15道单选题中,有7道考查内容与动词有关,4道与连接词有关。
三、完形填空。完形填空要求考生需要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全文角度去分析、归纳和猜测。该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该短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试题的完成情况能充分反映出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此次完形填空题的设空,与往年一样,仍以实词(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为主。
四、阅读理解。阅读文章融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为一体。信息量大。题材与体裁广泛的特点。今年的阅读理解题仍然重在考查深层理解能力。有主旨大意题如59、63、67题,判断推理题如65题,词义猜测题如73题、和总结归纳题如75题。
五、短文改错与往年要求一样,符合1126原则,即一个对,一个添加,两个减词,六个改词。取材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能做到关注语法的前后一致、文章前后部分的联系、提高分析理解语境的能力。
六、书面表达。今年的书面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语言技能以书面语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文字提示信息,写一封信,邀请某大学的外籍教师来做评委。书信内容详细,要求明确,考生不易离题,写作内容的语言点有提示,表达难度不大,但真正要把要求的内容写好而得高分却不太容易。
对今后教学的启迪:
认真研究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明确并把握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方向,提倡以校本教研活动引领高中英语教学,推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考改革与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内在关系,切实抓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词汇是基础。
词汇复习应做到从不间断、反复巩固,要学会充分利用零散时问加强词汇的记忆,做到积少成多。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尤其要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以及一词多义的掌握。写作中可能会用到的词汇要能准确拼写和运用。如何有效发展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内在关系。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英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语感人手,有机结合语法教学和语言教学,同步把握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通过体验语境、把握语篇的语言实践,逐步将已掌握的语法规则、语言知识内化为成一种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
高考英语改革虽然从强调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但是还应认识到能力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依托。语法复习并非仅仅死记硬背一些无意义的语法条文。要理清基本概念,着重复习主干知识,但是不要在钻研语法的难点上花过多时间,而是要训练自己弄清句型、句子结构,抓住信息词(组),捕获隐含信息。注意排除思维定式以及母语的干扰,注意习惯表达。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积累的错题集帮助自己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阅读主要是靠自己平时的积累的词汇量,如果词汇量不够那很难得将题目答好。如果词汇量足。可以按照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去答题,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进去。
二、篇章练习必须加强。
所谓篇章练习主要就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在试卷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因此平时要多读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增加背景知识,加强理解能力,加快做题速度。基于许多学生做题慢的现状,要多加一些限时训练。无论是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都要养成“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的习惯。即在选出全部答案后,应将答案带人问题中重读全文,看前后意思是否贯通,有无矛盾。若前后不一致或意思矛盾,则要考虑重选答案。
加强学生在语境中对语篇和语义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及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加强阅读策略的培养。
多练完形填空,因为完形填空既考查各类词汇的准确理解,同时又是语句结构、上下句子结构以及篇章结构的阅读理解。多练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记叙文,同时也练练叙议结合、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富有哲理的议论文,体会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抓住上下文、前后句的提示词,体会作者的意图,切记不要加入自己的观点。
完形填空主要难在词义辨析。但如果了解通篇大意,放到全文语境中,就更容易选择。所以拿到题目,先要通读一遍,了解文章大意和前后的逻辑关系,在第二遍阅读时再答题,这样做并不会浪费时间。
今年高考全国卷英语考题阅读篇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题材多样,很有时代感,信息量大,因此我们在考前要多读各类材料的文章。定时、定速做,准确抓住细节,掌握文章的篇章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抓住文章的中心排除干扰项。
最重要的是学会控制时间。总体来看,每篇文章的平均答题时间在7分钟左右比较合理,依据文章难度适当有所调整。日常练习时,最好按照高考时的题量,每天选择一组5篇文章来练习。答题前判断类型。阅读的题目主要涉及细节题、推断题、主旨大意题、词义辨析题等四类,考生答题时先要判断该题是什么类型,避免把简
单问题复杂化。比如,细节题其实只需要看文章的几句话就可判断,而不用前后推断。
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重点。
听力练习要掌握技巧,比如:掌握常用词汇,平时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从语气、语调、语音等方面进行判断。学会记录重要信息,尤其是数字的表达方式。学会运用猜测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出意义。练听力要坚持,坚持每天听听力。考生备练听力时要练高考真题,跟读,体会语速,弄清句意,每天听力量最好有20分钟。
背单词重动词,背单词时重点记熟动词的各种用法。2010年高考大纲要求的词汇量是3300个词。其中动词是我们的主要攻破点,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动词的考查尤为重要。动词的考查形式多样,覆盖面广,考查短语、时态、语态、各类语法(定语从旬、名词性从句、状语从旬、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等)都与动词有关。
语境只是一层雾,考生面对题目,首先要拨开迷雾找到考点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句子结构,基本就能判断了。在考前做题时,不仅要知道该题为何选A,还要学会分析为何不选B、C、D,这些选项的迷惑性在哪里,多练习如何找考点。单选的练习不仅仅是量的要求,而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抓核心,找规律,举一反三。
改错题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句子的整体结构分析。但是不管怎么变化,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答题规范,改变答题习惯。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短文中旬与旬之间的联系。
【高考全国2卷范文】推荐阅读:
全国卷2高考范文11-17
高考语文作文全国卷2范文10-22
全国高考2卷作文05-29
16年高考全国文综2卷07-27
英语高考范文全国卷07-03
全国二卷高考作文范文09-11
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范文09-11
高考全国卷作文08-15
全国卷高考英语模拟卷07-26
高考全国卷1理综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