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2024-08-15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精选8篇)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1

2013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知识解析

与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化学)》相比,今年的《考试说明》,从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内容上看,基本上与去年相同,总体保持稳定。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通过对2010、2011年两年的理综化学的考查,考试形式、考查内容及试卷结构都比较成熟,无需作过多的更改。因此,可以预计与2013年相比,2014年高考理综化学科目考查将仍会保持相对稳定,既延续前两年高考原有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要求;其次,试题设计仍将力求按照以能力考查为基本出发点,立足基础知识,重点加强对重要化学知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2014年的“参考样卷”Ⅱ卷部分,仍旧是四道大题:无机推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有机推断。将考查重点放在典型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进而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结合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等内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合、推理、应用能力。考查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试题一方面体现出考点要求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试题将学科内知识从多角度综合,加大了知识的覆盖面,从而加大了试题的思维容量,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1.紧扣主干知识,力争“陈”题新做

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及样题,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化学的一些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如社会生活热点、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均是高考试题中的“常客”(几乎每年必考)。近三年涉及以上内容的各地高考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题库”,我们可以将这些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力求推陈出新。选做习题时,注重做后的总结、提炼,掌握知识的“内核”。归纳、演绎并重,注意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2.围绕新增内容,重视样卷信息

今年是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三年高考,前两年新课标增添的化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焓变、熵变、活化能、盖斯定律、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原电池中盐桥、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及《实验化学》中的部分实验等内容都受到了命题者的格外“关注”。在后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这些新课标的新增知识点希望能引起考生们的特别注意。

3.关注学科特点,加强实验研究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对实验的考查在实行新课标后的高考中更加得到凸显。近年来的高考中除继续加强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同时,还增大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同时侧重定量实验、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条件的控制,更接近于真实的化学等等。鉴于此,在总复习中,对于实验题,一定要考虑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怎样做?不这样做可以吗?还有没有其他做法?如果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基本实验操作还不熟悉,不妨走进实验室。一些实验再做一做,体会一下。

4.由点及线连片,形成知识网络

新教材按模块形式编写,知识系统性差,同一个知识点分散在不同教材中,而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只注重资料、试题,而忽视了教材,容易产生舍本求末现象,在最后阶段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回归教材,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同类归纳、异类比较、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筑成体,建立化学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促进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完善,为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

5.细节决定成败,养成答题规范

从历年高考评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在多处因为书写结构式或结构简式不规范、不按要求作答而丢分,这都是考生平时练习随意、书写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在后阶段复习中注意从严要求,规范答题。比如:有机化学方程式中有机物一般都要求写出结构简式或结构式而不是写成分子式;同时注意化学键的位置、氢原子的多少;注意反应条件、注意配平;写好后还要查查有机物的氢原子是多了还是少了,苯环上圆圈补了没有?酯化反应产物中的水首先写好,再写相应的酯;注意官能团尽量写名称,若写结构式或结构简式检查碳是否是四价„„ 这些规范的习惯要靠平时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养成学习化学的好习惯。

无机推断的解题策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征,挖掘解题“题眼”,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题。此类试题常见的解题方法为“审→找→析(推)→验→答”五步。

(1)审:审清题意,题干问题框图,迅速浏览一遍,尽量在框图中把有关信息表示出来,明确求解要求。

(2)找:找“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步非常关键。

(3)析(推)从“题眼”出发,练习新信息及所学知识,大胆猜测,应用正逆向思维、发散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初步得出结论。

(4)验:验证确认,将结果放入原题检验,完全符合条件才算正确。

(5)答:按要求写出答案。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填空题解题策略: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综合实验题的解题策略:

(1)巧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核心,遵循可靠性、简洁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方案。

(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法步骤,把握各步实验操作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许多实验题图文结合,思考容量大。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地分析图中所示的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有机推断题的解题策略:

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

1.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

2.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

3.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

根据以上的思维判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并非都有,因此还应抓住题目所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类别条件可给出物质的范围和类别。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不但为解题缩小了推断的物质范围,形成了解题的知识结构,而且几个

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特征条件。然后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的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考数学复习应“心中有图

数学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中数学明显难了很多。因此,很多原本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的同学,到了高中就感到吃力了。

心中有数不如心中有图

图是数学的生命线,能不能用图支撑思维活动是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拿到题的第一件事都应该是画图,心中有数不如心中有图。有的时候,一些简单题只要把图画出来,答案就直接出来了。遇到难题时就更应该画图,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出已知条件。而且解难题时至少一问画一个图,这样看起来清晰,做题的时候也好理顺思路。

首先我们要在脑中有画图的意识,形成条件反射,拿到一道数学题就先画图。而且要有用图的意识,画了图而不用,等于没画。有了画图、用图的意识后,还要具备画图的技能。有人说,画图还不简单啊,学数学有谁不会画图?但是现实中很多同学画图没有好习惯,不会用画图工具。圆规、尺子不会用,画出图来非常难看。老师不是要求大家把图画的多漂亮,而是清晰、干净、准确,这样才会对做题有帮助。改正一下自己在画图时的一些坏习惯,就能迅速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现在高考中会出现数学实验题,这是新课标的产物,就是为了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题虽然新,但只要细心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解题运用的知识都是你学过的。高考题是非常严谨的,出题不可能出错,也不会超出教学大纲。

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

高考试题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重在考查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它着眼于知识点新颖巧妙的组合,试题新而不偏,活而不过难;着眼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这种积极导向,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运用,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同学们应该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练习,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思想方法,提高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首先,注意分析探求解题思路时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解题的过程就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合理联想提取相关知识,调用一定数学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及知识,逐步缩小题设与题断间的差异的过程。其次,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典型问题中的运用。如解题中求二面角大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已知条件,在二面角内寻找或作出过一个面内一点到另一个面上的垂线,过这点再作二面角的棱的垂线,然后连结二垂足。这样平面角即为所得的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这个通法就是在化立体问题为平面问题的转化思想的指导下求得的。其中三垂线定理在构图中的运用,也是分析,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运用之所得。此外,调整思路,克服思维障碍时,也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通过认真观察,以产生新的联想;分类讨论,使条件确切,结论易求;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使问题简化等都值得我们一试。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是走出思维困境的武器与指南。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2

1. 夯实双基,努力实现大纲与教材的基本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的最基本要求,无论课程怎么改革,高考发展趋势如何变化,化学“双基”学习的重要性和考查的权重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从试题来看,试题区分度均是在基础题中设置障碍,没有单独的高难度题。如第I卷中的选择题,II卷的18、19、20题,以及选做题等都是比较基本的,涉及常见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应用、推断未知物、综合计算应用等内容的考查。只要考生具有中等水平,大多数试题能顺利做出来。2009年试卷中双基知识的权重较大,说明加强双基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教学中加强双基教学,使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好化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教师实现各种教学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复习仍应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为主,进行专题强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所以我们要按《考试说明》要求组织好化学复习教学,在复习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学化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严格按照新大纲要求,不要作过多的补充和深入,应重视“双基”剖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方位复习,不缺漏知识点,2009年的考点不代表2010年的考点,2010年未考的知识点不等于2010年不考。对“双基”的考查体现了对考生发展素质和化学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化学命题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备考中无疑应该坚定不移地加强“双基”的复习。学好化学双基,必须透彻理解基础知识与技能,很多学生认为这就是“懂”,其实不然。如果学习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么结果必定是听起来都懂,做起来什么都不会。因为这些知识没有经过思考,并没有内化,化学双基知识如果是浮于表面的“死”知识,那一定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要学会综合运用,通过适当的化学问题与练习,检验、修正对双基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做到“会”,这才是理解,这样才能灵活应用双基去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2. 强调主干知识,突出能力培养,全力打造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改革中,能力的培养是叫得最响的,但在考试后,考生能力弱又常常是说得最多的。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仍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不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起点一定要低,一定要做到基本题不失分,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尽可能使用流畅又符合逻辑的化学学科语言,将化学知识用文字表达出来,且表达规范科学,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高考试题从能力立意向三维目标转化,这就要求考生应通过自学、质疑、探究、思考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化学教学要求培养的两大能力,要注意审题方法和策略的培养,在做练习和考试时就表现在审题上。学生要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词,既不可掉以轻心,忽视细节和字词的含义,又不可依赖熟题效应,凭思维定势曲解题意,要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学生的卷面就是平时教学的一面镜子,也是学校落实新课程要求状况的反映。学校只有积极实践新课程方案,开展研究性学习,全力打造出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教师仍然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增强学习体验,注重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学生常规题型和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解答要有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一定要注意解答过程中的关键词和对一些原理、现象、应用描述的正确性,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最大可能地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3. 关注“STSE”,注意化学的实用价值

近年高考的命题角度更加联系实际,关注科技、社会发展,试题的分量逐渐增大。例如第1、5、17、18、19等题目,以实际应用情境和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技成果为背景材料,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保等领域的试题,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为解答好这些试题,学生就要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多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化学的方法发现问题,用化学的思维去思考分析这些问题,注意试题中的五个结合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结合环保知识;结合时事新闻;结合高新科技;结合科学史。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化学敏锐程度。

4. 重视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运用双基和科学思维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探究性实验题常常重过程轻结果,目的是让考生学会如何去做,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一般通过对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未知反应和实验方案的探究,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5和18等实验题将基本理论、原理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是考生丢分较多的题目,反映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还有待改进,也反映了考生平时对实验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简单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不够到位,应引起教学上的反思。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3

一、2012年广东卷化学试题特点评析

1. 试题总体特点分析。

理综化学试题在延续着广东自主命题以来的理念,以能力考查为首要目的的特色显著,把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考查内容具有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互为补充,立足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个别试题虽然新颖却没有任何偏题、怪题。试题紧紧围绕“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组织信息和设置问题,通过术语填空、简答、列式、描述解答过程、画图等多种回答方式的组合运用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非选择题均取材于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的真实情景,试题表述清晰简明,问题的开发围绕基本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运用,设问角度灵活多样,具有独创性和公平性,较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跳出题海、回归基础。每道题的思维容量和答题量搭配较为合理,问题兼顾知识的考查和能力层级的设置,层层深入梯度明显,能有效区分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

2. 知识要求的基础性和深刻性分析。

8道选择题的考点依次为“生活中的化学”“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检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可以看出,重要考点的重现率极高,这些内容基本代表了中学化学的核心知识,虽然总体难度不大但在这些知识的考查中体现出化学学科的一些核心观念,如微粒观、过程观、守恒观等。第7题的命题取向从简单的有机物性质再现转向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化学的应用性;第12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时应从化学原理上融会贯通,不能孤立地记忆;第22题是选择题中的一个亮点,信息的呈现方式要求学生对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周期性有深刻的理解,那些记住了元素周期表的“形”而不领会其“神”的学生解答此题比较困难。

第30题有机题的知识落点是“简单的结构简式识别”“烯烃、卤代烃、醇的典型性质”,其要求完全在考纲和教材的重点知识以内,但由于是放在全新的有机物背景中考查,学生只有从教材实例的学习中抽象出其中的实质,才能在解题时快速排除大量无关信息。

第31题反应原理题的知识落点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而本题第(3)小题从头至尾并未出现“速率”二字,显然是命题者有意为之,可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几个简单实验的宏观现象及其结论上,需要强化反应速率原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借助反应过程的图像表征认识物质的转化方向和快慢。不论是什么特点的化学反应,其反应过程都能用图或表去表征,这个化学反应就是一个反应物有剩余的非可逆反应,其图像与平衡图像相似,但每一处的化学含义却又有所不同,这是一道很精彩的试题。

第32题化工题的知识落点是“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常见阴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本题与2011年第32题的共同点是所涉及的元素均为中学化学重点学习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也是考纲所列举的重点元素),两年的试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广度有明显的控制,但对这些物质的性质背后的化学原理有深刻的追问,这与落实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十分吻合。2011年第32题实际上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处理物质转化中的灵活运用,而今年第32题实际上是考查离子平衡在处理物质转化中的灵活运用。

第33题实验题中有实质性考查的基本操作是“过滤”“分液”“蒸馏”“结晶”“Cl-的检验”,这些基本操作是最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而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些实验操作都能在普通条件的中学实验室可以实现,命题专家多年来呼吁学生要亲手做实验、要动脑筋地做实验并非口号,其试题一直在顽强地引导着中学教学向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究的新课程要求努力。另外本题对实验技能的考查主要不是“如何进行操作”,而是“何时需要进行操作”,因此不应该脱离具体任务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学习和复习,这是高考实验题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3. 能力要求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分析。

能力的种类、层级和分数分布是近年广东卷理综化学试题能力立意的具体表现,各个大题分别承载着不同维度的能力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或许仅仅感受到的是试题的综合度和问题的难易,但备考中如果能准确把握试题的能力落点,对于选择何种难度和风格的题目为主要训练材料有重要意义。

第30题有机题主要是以考查原子成键特点和官能团性质为载体,承载“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其特色是体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层次性。一些设问定位于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辨认,如第(1)小题从结构简式书写分子式,第(2)小题直接提出书写碳碳双键与卤素单质发生加成的产物;另一些设问则需要对多个信息点进行有序存储和加工才能作答,如第(3)小题需要根据反应条件和陌生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分析发生什么反应、在何处发生反应,再推断未知物的结构,又如第(4)小题需要整合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结构特征等多个信息点才能正确作答;还有个别设问必须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提取实质性内容,重组为新知识块后进行迁移运用,这是该能力种类中较高层次要求,如第(5)小题学生必须从一个全新的碳-碳偶联反应中提取出反应的实质,并立即迁移用于书写另一个新的碳-碳偶联反应。第30题作为二卷第一道化学试题,总体能力要求属于四个题目中的偏低层次,因而中等以下的生源应将有机题作为保分的首选。

第31题反应原理题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载体,承载“图形、图表的观察并进行加工、有序存储”“用正确的化学术语、文字、图形等作出解释”等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图表在化学研究中的工具作用,也能较好地体现实验条件控制的学科思想。第(2)小题分为两个空,体现了命题者的独具匠心,第一空只需要学生具备实验条件控制的基本意识结合表格显性数据即可作答,而第二空则需要学生对此处控制的实验条件进行深入解析,将表格中显性的试剂体积的信息提炼为反应物浓度的信息,仅围绕体积这一表面信息作答属于能力不到位。

第32题化工题以杂卤石制备硫酸钾为载体,承载“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 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图形、图表的观察并进行加工、有序存储”等能力的考查。理解和把握试题情境的难度明显提升,这是命题意图和目标决定的,因为没有新的问题就没有整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考查。第(1)(2)两个小题针对的是同一个化学过程,先问结果是由于表达要求低而且可从溶解性作推测,大多数学生可以拿分,再问原因则要求整合全面的信息、分解问题、综合分析以及作出解释的能力。图像工具性的考查有三个层次:描述图像信息(或用图像描述)、解释图像信息、运用图像信息解决新问题,本题第(4)小题属于第一个层次。

第33题实验题以苯甲酸的制备、检验和测定这一系统性任务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的学科思维,理解和把握试题情境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得以尽情施展。第(1)(2)小题是实验方法的简单运用;第(3)小题充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实验操作经验以及整合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实验经验的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感知不会发生跳跃、断层,在作答实验步骤时描述准确且不遗漏;化学计算一直是近年考题努力呈现的一个重要要求,缺失定量分析的化学是不完整的化学,以物质的量和元素守恒为基本方法的计算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2013年备考策略

1. 跳出题海、夯实基础,纵横贯通、优化思维——各大板块的复习。

反思涉及元素化合物的高考试题的解题思路,有两大特征:首先要超脱已经熟悉的反应事实,反应背后的原理已然凝练为思维的工具;其次要完全进入试题呈现的微观世界和物质体系。因此,元素化合物复习的灵魂不是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具体事实,而是基本的物质结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元素复习的定位不能过低,元素化合物复习是以复习整理运用典型物质性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的思维方法为核心目标。老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方法指导和框架搭建,具体的整理工作应以学生为主。学案不要搞得太细,学案主要是搭架子,这样学生才能关注到方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老师的另一个工作是提供合适的问题和应用情境,尽量科学、真实,创造机会让学生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解决问题。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虽然是处于整个复习的前期,但却是优化学科思维的最重要时期。

电化学的复习应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原理为内核,从铜锌原电池和电解氯化铜两个简单范例中抽象出电化学应用的两个基本模型(如图1),再用它们解读和统整教材中其他典型的电化学应用实例(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解饱和食盐水、精炼铜、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模型、外加电源阴极保护),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超脱个别的事实,体会解决电化学问题的“钥匙”终究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化学平衡板块的复习应反复运用定性推理、数据分析和图像描述等三重表征分析化学反应的进程,而且要经常用不同的坐标体系表征同一个反应进程,以此深化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认识,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实现图形、图表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的综合度最大,对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任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学实验板块的复习如何进行才能适应这一形势?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回归实验室认真做好实验,创造机会让学生遭遇一些真实的实验问题并解决之,才能真正提高实验能力,构建化学实验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建议用若干个典型的实验任务为载体带动实验板块的复习,具体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以“在用中学”的方式落实。“海带中碘的提取”“用KCl和NaNO3制备KNO3”“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以及以广东高考试题为蓝本的物质检验实验都是非常适用的复习载体。

有机化学板块的复习时间有限,而内容和分值都不少,因而该板块的复习必须准确领会广东卷有机试题的能力取向,直击有机化学核心知识和特征思维方式。笔者提出从基础考点和结构素养两个层面进行实施,第一个层面以“官能团的结构→有机反应的分类和微观结构特征→两者相结合梳理常见有机物的性质”为主线掌握有机物一般性质的方法,第二个层面以“碳原子成键特点深化认识→同分异构体书写与判断→复杂的有机物结构变化的分析”的主线突出对结构分析方法的自主领悟。

2. 主干先行、搭建框架,能力分层、三环推进——经典试题的使用。

题海战术已不再适应命题趋势和教学现实,如何将一批经典的、严谨的高考原题用好用足是实现高效备考的关键。笔者在此向同行推荐2012届广州市第三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的一套经验。

所谓“主干先行、搭建框架”是指在高三复习的最初几周内,用几十道在主干知识上最具代表性的选择题唤起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内容的记忆,唤醒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思考方式。用简洁的材料聚焦中学化学的几乎全部主要知识,使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板块划分、内在联系形成认识框架,学生对接下来的一年将要在哪些问题上付出努力有了初步判断。与此同时,这几十道选择题的反馈情况可以使老师对学生的基础和知识缺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新接手的老师意义更大),有利于系统复习阶段做到对症下药。

所谓“能力分层、三环推进”是指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在高三复习的三个阶段赋予同一试题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第一阶段在一轮复习元素化合物板块时,从试题内容与复习内容知识点相吻合的角度选择主观题,反馈时仅注重知识和原理的讲评,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在高考题中的考查形式,借以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第二阶段在二轮复习时,对于同样的试题,反馈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考点分析、作答思路和程序、表达规范等方面解析试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第三阶段在三轮复习时,再拿回这些经典试题,引导学生尝试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审视试题的形成,体会题目的内在逻辑和问题背后的立意,令学生在遇到很陌生的试题时依然可以保持镇定,准确把握试题的意图。广州市第三中学一位刚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说“今年33题是有机的载体、化工流程题的形式、实验的本质”,面对如此陌生的试题能有这样大气的心态显然是长期熏陶的结果。

3. 解剖试题、探寻本质,高效审题、程序合理——四道大题的解答。

“好学生不一定是好考生”,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化学科郭飞红老师一语道破考场上应试策略的重要性。扎实的基础、细致的审题、灵活的方法、规范的作答缺一不可。笔者在前文对二卷的四个题型考查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如何高效审题和合理解答提出建议供师生们参考。

有机题的信息分布在题目各处,第一遍可以粗读试题,了解信息的大概分布,不必立即进行实质性内容的提取;解答每一个设问时应分辨一下能力要求层次,其编排不一定是由易到难,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第二遍的针对性审题,而且不同的考点聚焦的关键信息也是有区别的,例如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就必须聚焦反应条件、反应物的量、主要及次要官能团等,方程式的配平聚焦O、Na等原子的守恒效率更高。对于较复杂的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应打草稿,不容有任何微小的错漏。

反应原理题的审题有几个重点:试题研究的是不是一个可逆体系?如果是可逆体系其设问所指的状态是不是平衡状态?表格数据信息或图像信息首先要读懂的就是研究什么自变量和因变量,领会它描述的是反应全程的情况还是其中某一时刻的情况。具备上述审题思维,一般不会在思考方向上出差错,而且能避免物理量含义的混淆。化学平衡问题中常常要求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释实验结果,回答这类文字表述题,一要关注反应的进程和状态,二要有严谨的实验条件控制意识,考生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两者是否要说明清楚。

化工题的特征是信息呈现形式多样(文字、流程图、坐标图、数据表等),信息较为分散,因而整合分散信息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化学过程既是考题的立意,也是这类题的审题要领。所以不论化工题的呈现形式如何,考生都要找到一个可以有序收纳分散信息的对象,最好利用的是流程图,即在审题时动笔将获取的其他有用信息都简略而准确地登记在流程图中,下一步带着问题再作分析时就不再需要重复提取信息,效率大大提高。笔者将这种审题方法称作图示化审题,物质转化、电子转移、实验步骤的图示化是高效审题常用手段。

实验题究竟会抛出什么任务、题目有着怎样的外观无从知晓,我们只能紧扣广东卷实验题的理念——考查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实际上在实验室或纸笔测试中完成真实的实验任务确有一个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个基本思路转化为一套分解问题、分散困难的较为可靠的工具教给学生(如图2)。这套解决实验问题的程序可以有效缓解试题内容的复杂性带来的压力,可以将分析任务和表达任务合理分散开。其中实验原理的分析与试剂选择联合进行,并在稿纸上图示化;实验操作分析则是将图示化的实验在头脑中进行模拟;整套思维程序都是在实验目的的统领下展开并最终回归。有兴趣的师生可以用近年广东卷实验考题检验该工具的合理性。

总结之,2012年高考广东卷理综化学试题实现了能力立意的平稳延续,命题方式渐趋完善,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将更为理想。2013年的备考应继续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复习全过程,将夯实基础、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能力形成的基础,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4

武穴市梅川高级中学舒莉莉***邮箱:wxzhangzhao@163.com

2013年是湖北省新课标改革第二年,文综试卷仍采用全国新课标卷,从整体来看,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基本涵盖必修课本三大板块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内容,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多样性,运用各种形式考查了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2012年文综历史试题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动向。具体表现如下:

1.与教材的知识联系紧密,紧扣教材是2013年试题与以往试题的明显不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远离课堂;中学历史教师普遍有挫败感,感到无所适从。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如下表:

2.虽然考查的是熟悉的知识点,但是得分更难,试题更加注重对知识点宽度拓展、深度挖掘和能力考查。如第27题,只有对光荣革命的背景进行拓展,了解詹姆士二世晚年得子,为了避免王位传给儿子而使得王位落入天主教徒手中,辉格党人和部分托利党人发动宫廷政变,这样才能理解拥立玛丽为女王是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如第35题,只有对苏联新经济政策进行深度分析,理解它的实质,利用市场的作用发展生产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注重史观的考查,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理解历史的变化,强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如29题:考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典型作用。第25题考查了古代儒学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如选修题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在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认识。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中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认识。所以,选修题目的答题也必须是在总体通史和文明史观的掌握基础上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4.加强对历史识图能力的考查。如第34题欧洲局部图,第41题汉唐行政区划图,需要对历史地图观察,比较,分析,说明。

5.又出现了对历史事件时序性的考查,如第34题欧洲局部图中德国及周边国家版图变化的时序排列。

6.主观题选材上表现出很强的热点倾向,如第40题,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以往的备考经

验是过热的特别是涉及国际争端的问题不考的可能性更大,以避免备考中押题,但是2013年第40题表现出关注时政热点,而且考查的结果显示备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题及相关的知识点,增强了备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让用心备考的老师和学生有成就感。

7.2013年的历史高考试题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第41题是今年历史考题的又一新变化,改变往年给出

材料概括观点进行评述或评析的题型,而是以图片材料对比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概括信息,用史实加以说明,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强的要求。从解答方式上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典型特点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信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见解,提倡自主思考,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宏观来看近三年的考题,41题的变化性最大,考查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

鉴于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呈现的新特点、新动向、新题型,笔者提出如下备考策略:

1.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并对主要知识点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还要拓展学生的认知深

度。这项工作可以分配到复习的各个阶段:如第一阶段复习按照现行教材专题式体例,通过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考点串讲和练习讲评、阶段测试,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基础知识的细化和深化,第二阶段进行通史意识下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拓展,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讲练结合,强化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适量的增加对教材以外重大历史史实的补充和拓展,其实还是属于上述所说的通史意识下的知识

体系的拓展,只是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因为我们发现应对这两年新课标版试题,通史版教材比较实用。例如第34题欧洲局部图,通史版教材介绍的一战后奥匈帝国的瓦解,德国在欧洲范围内法西斯扩张过程及二战后的欧洲等知识,很容易对本题做出判断。

3.加强用联系的方法认识历史,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只要有可比点或者相似点,尽可能发散思

维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形成联系的习惯,强化对知识点产生联系的敏感性。

4.强化和规范训练,提升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明显呈现能力立意的特点,今年虽然新材料、新情境比较贴近教材,但是考生得分却不易,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试题对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高考对学生文科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强化和规范训练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训练中要注意训练量的控制、限时性、针对性、强调规范性。

5.加强历史史观教学,注重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整理、教学和训练。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对高

考研究中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新进展会对高考命题产生影响,近代史研究的新进展之一体现为研究结构的变化,即从单一的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过去对近代史的理解是基于对三大高潮和八大事件这些事件结构的研究,现在史学界更倾向于用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来理解历史的变迁。我想它已经影响到我们湖北的高考了,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第25、29、45、49题就是体现。我们在备考中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通史下知识体系建构,对古今中外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整理、概括,总结历史发展变迁的趋势。

6.加强历史读图识图能力的训练,利用好学生手头上的地图册,指导学生读图,完成地图册上的练

习。

7.强化对说明题这种新题型的训练,评述题实行了多年,比较稳定了,教师和考生这方面的备考也

很成熟了,因此这种试题分层选拔性意义逐渐减弱,2013年出现说明题这种新题型,不排除2014年高考会持续,因此要做好对这种题型的备考工作。

8.关注时政热点,适时地在备考中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热点,并鼓励学生展开评论,特别在第二或第三阶段的复习备考中,可以对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性命题设计,对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知识结构的再整理。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5

高三化学备课组

一、根据学情,确立目标

我校2014届高三理科班共249 人,一个一类快班(1班),一个二类快班(2班),4个普通班(4、5、6、7班),学生总体基础差,底子薄,学生信心不足,因此,高三复习必须做到两点:抓基础,立信心。

任课教师三人,瞿顺伟老师任1班和7班教学;徐文黎老师任2班和6班教学;李娅老师任4班和5班教学。

在兵法上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我们的高考何常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复习则是这场战争的前期准备,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复习时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让学生决胜高考。

1、知己

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是什么层次的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基础,先制定出符合学生的复习计划,包括内容和时间安排,开学的第一堂课把自己的计划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也制定一份复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保证复习的效果。

2、知彼

老师必须在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的前提下,还要清楚往年高考试卷的结构和考查内容,虽然题目在变,但是所考查的知识点和题型变化不大,因此对于历年高考试卷的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如研究新课标Ⅱ卷的试卷结构,掌握历年高考的考查内容。

二、抓过程管理:抓落实,重细节

(一)复习进度:

第一阶段:上学期至2月底;

第二阶段:下学期3月至4月;

第三阶段:下学期5月;

第四阶段:考前一周;

(二)复习思路: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这一阶段时间长,内容多,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以课本为主,落实每个知识点

教师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学科主干知识

历年高考均考查了阿佛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及其操作、化学计算等重要知识和技能。

3.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试题通过实验方案的正误甄别、实验设计、定性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等方式,既考查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新开设《实验化学》模块的学习要求。

4.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与往年试题相比,今年很多省份的化学试题出现了较多的不同类型信息材料题,如数据、图表、反应关系等,要求考生运用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并得出正确结论,这也启示了我们高考对考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借助其他学科,化解难点

新课改后化学试题加强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察,计算题多且计算数据较为繁琐,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能快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将知识融为一体,培养综合能力,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基本熟悉了各个知识点,我们需要对学生做的是进一步温习巩固,主要是针对高考题型7+3+1进行分专题训练来实现。强调再次回归课本,要求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能够从课本上找到它对应的知识点。

第三阶段最后冲刺阶段,这是关键阶段,通过套卷综合训练,既要提高做题速度又要把自己常犯错或易忽略的内容在高考之前彻底解决。

第四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告诉学生,通过一年的复习,做了大量的习题,大概估计下仅自己完成的综合卷就达几十套,选择题仅二轮复习就完成了几百道,而高考仅7道选择题4题大题而已,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地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一定可以决胜高考。

三、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学科知识训练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环节,训练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双基,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的策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的方法较多,针对不同的复习阶段和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

1、单元检测

以高考复习教材《三维设计》所列知识为主线,每复习完一个知识块,都进行一次专题检测,指导学生查找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对化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重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便及时消除疑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2、题型训练

从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化学试题的题型、难度基本保持不变,第I卷共分7道选择题,第Ⅱ卷共分4道大型综合题(3题必做题,一题选做题)。针对高考试题的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指导学生做好高考题型训练。依近几年高考化学的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我们设计了选择题常见题型专项训练、无机综合推断训练、化学反应原理题型训练、化学实验分类训练、数据图表题型训练等,通过训练,以便总结各类试题的解题要点,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速率和准确性。题型训练通过专项训练和书面作业两种形式进行练习。

3、综合训练

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着力指导学生做好学科内的综合训练,做好定时强化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在第三、四阶段复习中,要着力指导学生做好理科综合临考模拟训练,在训练中,从学生的答题规范,各科的答题时间分配、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及早适应高考。

无论是单元检测、题型训练、还是综合训练,教师都要精心选编习题,做到每练必评,针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边点边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讲评时,要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

三、画龙点睛。

4、注意纠错,培养习惯

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反映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纠正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对每个学生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纠错,可以查漏补缺,防微杜渐,迅速提高化学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次训练后,都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将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找出错误原因,制订策略,各个击破。

(1)、习惯性错误

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想上不够重视,书写不规范,答题乱写乱画,没有条理,错别字连篇,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漏写,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像这样出现的错误都为习惯性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

惯。要告诫学生,在某种意义上,细心、规范是成败的关键。对于“审题之错”,应指导学生审题时,不应急于求成,审题时慢一点、答题时快一些,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对于“表达之错”,应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对于“抄写之错”,要指导学生熟记易错的化学名词、化学用语,应尽量减少因写错字、别字或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而出错。在解计算题时,建议将草稿纸对折分块,在草稿纸上有序演算,以便查找或防止抄写出错。

(2)、知识性错误

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对知识的记忆不够准确,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够透彻,似是而非,从而导致对知识的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问题不严密、不完整,这样出现的错误多为知识性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复习时,应注意建构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理解规律,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3)、技巧性错误

由于平时做题不认真或练习的太少,没有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遇到综合型题目,不会审题或解题抓不住要点,像这样出现的错误大多为技巧性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加强练习,多做基础性题目,在训练中,注意体会化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总结各类试题的解题要点,解题思路,当达到一定题量的积累时,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综合题才能迎刃而解。

每一次作业、练习或测试之后,都应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要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这样才会使问题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好。

四、齐心协力,同心备考

高三化学备课组三位教师目标一致,做到分工明确,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同时,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之间经常交流协作,对所任班同学进行精细指导,尖子生给予继续推动,中层生给予适当压力,后进生考虑拉他一把,推、拉、压各得其效,以

鼓励学生为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树立信心。

2018年化学备考策略 篇6

(1)理解各轮复习目标,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高考化学的复习备考同高中化学学习一样,是分阶段、有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也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三轮复习”。虽然,学生们每轮复习都是在教师教学指导下进行,但是,若能认识和理解每轮复习的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等,就会自觉而积极地主动学习,大幅度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第一轮复习:依据教材,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考点,夯实基础,加深对化学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各个击破,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教材的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因此,第一轮复习应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在复习中不仅要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加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与纠正,要避免复习中“只做题,不看书”或者“只看题,不做题”的现象出现。

2、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构建体系,加强应用

第二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2018年3月至4月,其主要目标是针对高考化学考点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以适应高考试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使自己的化学学科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平面”结构的话,第二轮复习则是“立体”结构。

从方法上来看,第二轮复习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重点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不同问题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化学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②取代关系;③氧化还原关系;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与迁移奠定基础。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2018年5月,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化学综合能力。其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化学学科综合能力的应用与迁移。

(2)科学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整。它既是学习的内隐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因此,化学学习策略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高中化学学习或复习中,化学知识可通过“理解—应用—迁移”三个学习步骤进行,这三个学习步骤就是一种学习策略,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能力呈现的三个学习水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认识与运用这一化学学习策略呢?其操作要点可分为以下几步。

1、第一步“理解”

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论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还是化学用语、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等内容的学习,其总要求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深刻的认识,只有对所学习知识理解了,化学知识才能变得简单、易记与好用。

2、第二步“应用”

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应用”既是对所学化学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化学学科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科能力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提高一个水平,学科能力就跃进一个水平。

3、第三步“迁移”

将获取的新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作用与融合后,在真实的、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与综合应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问题。“迁移”可以说是“应用”的最高学习水平,也是近几年高考化学学科能力考查的要素和价值取向,没有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基础,就不可能有迁移能力的突出表现。

(3)科学调整考试心态,准确规范清晰作答

通过三年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将要面临的是全国高考,如何将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形成的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在考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突出表现呢?根据多年的高考评卷质量检查经验和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关注和努力。

1、调整心态,轻松自信,迎接挑战

高考是高等院校录取新生的选拔性考试,学生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与自身的多重压力,紧张、焦虑、恐慌、失眠等是每一位考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来看,高考只是一场全国统一、科学规范的普通考试而已,每位考生要以平常的心态,像对待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一样对待高考。

鉴于此,首先,每位学生要树立自信,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气势来迎接高考的挑战。其次,考前考生可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来缓解高考的心理压力,如体育运动、音乐欣赏、户外散步和同伴交流等。第三,学生好的身体状况会带来愉悦快乐的心态,因此,考前考生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使自己的身体在考前呈现最佳状态,这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考试前一周考生要对自己的身体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检查,若发现有问题,要及时治疗,避免高考考试中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

2、理清思路,科学安排,解题有序 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考试是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同一试卷,试卷具有“阅读信息量大,考试时间紧张”等特点。因此,学生在考试中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如下几项解题准备:第一,考生要理清思路,确定答题的学科次序,尽快进入考试的最佳状态;第二,科学合理地分配每个学科及学科中选择题与主观题的解题时间,考生解题时做到“把握时间,心中有数”;第三,考生解题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有考试的全局观念,做到既不“轻易放弃”,又不因“钻牛角尖,”将时间耗费在某一试题上,这样考试才能有条不紊、准确高效。

3、仔细审题,科学表述,规范作答

针对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考生如何能在考试中,充分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形成的学科能力,分析与解决试题中的化学问题,考出水平与成绩呢?

第一,仔细审题,捕捉有效信息。不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试题中都提供了诸如文字、反应方程式、图形、图表和生产工艺流程等信息,需要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获取。有些信息较为直接、显形,学生易于接收,如文字、反应方程式等;有些信息不明显,呈隐性或无序状,需要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整合,如实验装置图、电解质溶液中浓度或pH变化曲线图、化学平衡体系中速率、浓度变化曲线图等。因此,审题阅读时既要保持适当的速率,又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不遗漏任何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捕捉解题的有效信息,切忌只有速率,而无实效的阅读和审题。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7

1.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生物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呈现形式,有图表,有现实情景图片,等等。其中,图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曲线图、柱形图、扇形图、表格等,这就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转换信息的能力。

2. 注重能力考查,凸显能力立意的特点。

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试题非常注重能力考查,凸显能力立意的特点,有的侧重于知识方面的能力,有的侧重于生物学科素养方面的能力。例如,2016年第18题关注科学新进展———“上帝的剪刀”———CRISPR/Cas9系统建立起的基因编辑新技术。在这样一个学科前沿的新情境下,设置了与主干知识点“基因的表达”“核酸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心法则”等相关的考点,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问有层次、有深度,考点挖掘深入。

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卷以科研为素材,试题灵活,设问有层次,有深度,给人一种比较新颖的感觉。(1)考点很基础,但伪装很巧妙。如2014年第2题: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量怎么变化?2015年第9题:五点取样法到底适不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考点的挖掘比较深入。如2016年第6题考到了“易化扩散与简单扩散相比,速度较快”。这个考点在浙科版上倒是提到了一句“易化扩散是一种扩散运动,但扩散速率要大得多”,但在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提到,学生需结合题目中的图解释出易化扩散因为有载体协助,所以速度比较快。

4. 重视实验的考查。

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对实验能力考查的比重依然较大,其中涉及的主要实验有质壁分离、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腐乳的制作、固定化酶与细胞、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等。其次,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试题更加重视以教材实验作为背景资料,但是考得非常有技巧,实际做过实验并留心观察的学生会有较好的表现,如2015年第17题,只有认真做过实验的学生才会发现如果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并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因为豆腐含水量过高,腐乳不易成形。此题考查实验相关内容与生活常识的紧密联系。又如2014年第30题以及2015年第19题考查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根据灭菌锅以及其局部剖面示意图来识别压力表、放气阀、安全阀等以及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是不是应该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然后开启锅盖等。由此看来,我们的实验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江苏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高考题目始终围绕《课程标准》中的主干内容进行命制。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考试说明》,灵活运用教材,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每个知识点;要熟悉考试范围和内容,理解高考能力要求,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 夯实基础,强化核心知识。

一轮复习非常关键,要从基本概念、原理等着手,以教材为主,争取不放过书上的任何有效信息。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更要强化核心知识。例如,关于“染色体组”的核心知识,教师要从染色体组的定义、染色体组数的判定方法、细胞有丝分裂以及减数分裂图像中染色体组数的识别、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及其判断技巧、不同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事实上,学生考试时所谓的“灵感”是对核心知识深化理解与掌握后的运用。

3. 重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因审题不清而造成失分过多。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从审题中获取足够的解题信息,并给予处理,是提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圈划重点词、句,抓住解题的关键点。我们在平时教学环节中要多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做到课上精讲,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课上精讲,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精讲;二是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以及学生的易错点进行详讲,其他略讲。教师要合理筛选各地的模拟题,精练高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重点内容要重复练,高考热点突出练,解题规范严格练。评讲试题时,重在讲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另外,讲评并非教师唱独角戏,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互评。

2024年高考化学备考策略及重难点解析 篇8

2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试题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主题,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及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着眼于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有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有学科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设计以具体的历史现象反映相关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的命题思想。第(1)问要从材料“厂里出的纱和布”、“外国运来的纱和布”等信息,概括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洋务企业的兴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求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或运用材料信息。第(3)问是对材料的审视和观点的思考,这一问最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史学特色,难度较大。这一问的答案是开放式的,解答时,要抓住关键信息“苦难”、“朝气”、“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等,结合材料寻找史实依据,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23.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國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析】试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作为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英国史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多次涉及。试题从微观上切入,在宏观处和认识上着眼,既考查了多方面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相关的方法、能力和观点。第(1)问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保障、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要综合两段材料认识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正确解答第(1)、(2)问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相关概念的要素分析和归纳材料的信息。第(3)问要用联系的观点,从时代出发,构建工业革命和1832年议会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第(4)问要能运用正确的史观进行思考,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经济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试题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切入,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纵横联系的命题思想。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发展资本主义进程中的方式的变化,着眼于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第(1)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准确的解读。第(2)问要求在概括材料二、三信息的基础上,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式变化的原因做出归纳。第(3)问以时事热点切入,考查了如何理性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

【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试题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表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在概括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提出的构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依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的。第(1)问主要是对材料信息进行完整的提炼,角度要全面。第(2)、(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难度并不大。第(4)问谈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则要求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升华。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非洲决不是一个因其居民的天生缺陷或低劣而一直处在人类发展进步法则之外的某种野蛮落后博物馆”,非洲史学者巴西尔·戴维森提醒人们:“非洲與任何其他大陆一样,拥有需要对之进行严肃研究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只研究那些留下了书面记录的社会,而没有书面记录的时代和地区则交给了考古学家。……非洲史学家们以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其崇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强调利用能告诉他们非洲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任何形式的证据。

——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材料二 西方心理学包含着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需要,那就是把非洲当成欧洲的陪衬,当成一个既遥远又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地方,以此来烘托出欧洲自己的智力优越性。

——阿契贝《1967—1987年论说文集:希望与障碍》

请回答:

(1)依据东非的考古发现,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填写支撑该观点的论据。

(2)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

【解析】试题以非洲的文明史切入,以“史料、史论、史观”层层深入的形式组织材料和问题,反映了历史研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思想,对作答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史学思想的“洗礼”。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也考查了过程与方法。

【答案】(1)具体地点:①埃塞俄比亚 ②肯尼亚 距今年代:③400万年以上(或450万年以上) 实物证据:④早期人类化石(或最早人类近亲化石)

(2)关联: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从非洲向全球扩散(或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3)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史观:种族优越论;欧洲中心论。证据:考古学证据。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惨案遗址中,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人数之多。

——朱成山《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应:……符合对设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此外,为保存文化遗址的完整,特别是那些对众多游客开放的遗址,涉及的有关国家应提供适当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财产的管理、保存和开放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多少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应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这类遗址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解析】试题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融入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带有浓厚的江苏地方史特色。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渗透了以史为鉴的价值理念,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答案】(1)原因: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人数:30万。年份:1937年。

(2)规定: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能够引起共鸣,并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密切相关的历史遗产)。特殊作用:具有警示意义。

(3)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意义:反映了人类自身在过去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告诫世人不应重犯历史错误(或牢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

二、试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稳重平实,充满了时代气息。试题考查的角度新颖、别致,更加关注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卷在命题方式上体现了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依托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

今年江苏历史试卷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非选择题由近三年来的六道题调整为五道题,这有助于考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试题涉及的考点均为学科主干知识,如科举制、重农抑商、四大发明、经世致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雅典民主政治、启蒙运动、德意志帝国宪法、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冷战、经济全球化、英国的现代化、相对论、明治维新、无产阶级革命家等。试题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内涵、前因后果的挖掘,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1题“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第18题“对全球化的反思”、第21题第(1)问“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第22题第(3)问“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第23题第(3)问“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等,由此实现了对知识和能力的立体式考查,提升了思维的含量,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与超越。

2.贴近时代,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日本福岛核泄露事故、全球反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全球化、非洲文明史等,着力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等现代公民素养。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或文字资料、或借图说史,形式多样,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力度,突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生动活泼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3.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江苏历史卷坚持新课改方向,在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有所突破。如第21、22、24C、24D题等,或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或考查认识历史现象和趋势的能力、或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或方式,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并能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注重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联的延伸性、隐性知识,以此考查考生把握特定历史阶段时代特征的能力,如第3题“印刷术的演进史”、第5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第8题“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的划分”、第11题“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第12题“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6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等。注意不同模块知识的综合考查,贯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认识一般性的规律,如第21、23题。第24B是中外关联。

4.强调“以史为鉴”,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今年江苏历史卷提升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如第8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第21题第(4)问“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第23题第(4)问“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24题A第(3)问“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B第(4)問“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C第(3)问“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D第(3)问“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等。这些设问贴近社会现实,要求考生从历史中吸取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经验或教训,用从过去实践中得出的智慧去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

江苏历史卷在平稳中求创新,对高三历史复习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针对江苏卷命题特点,2012年高考备考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聚焦教材,掌握学科主干知识,构建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

江苏卷注重情境设置,形式活泼、设问新颖,但问题的解决终究还是以教材为依托,能力的考查更是依托于学科主干知识,因此,要牢牢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不要拘泥于教科书的章节结构,而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主题整合(这里的整合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在确定主题时,要多关注该主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要回归该主题所依附的主干知识,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给力点,如中国近现代社会阶层的演变、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工业革命后劳资矛盾的尖锐与英国政府的对策等。同时,也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要注重同一时代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要把握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要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知识联系。如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与前世相比,宋代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文学、艺术、思想以及城市商业布局方面的变化尤其突出,对于这一类知识要加强整合,以构建起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2.要加强史料研读,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坚持能力至上。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科成绩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注重研读史料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习史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如中外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在复习中,要注意选取丰富而又多样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图表以及教材中的知识链接等,要充分挖掘整合,合理设计问题,注重分析探究,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考虑到历史学科考查内容呈现的特点,即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因此我们要综合历史、政治、文学、经济、社会、宗教、法律等相关领域来拓展教科书的内容,确立一些学习领域内的重要主题,如民族主义的利弊、21世纪中国的崛起、霸权国家的兴衰、国际组织的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看待人类科技的进步等。然后,根据这些主题所依附的主干知识,收集与之相关的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合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今年江苏历史卷有不少试题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考查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意图,因此,我们要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关注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教材内容。

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了解目前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多种史学范式,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训练运用这些史学范式观察、分析、诠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着重培养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重大史实的习惯。这样,既能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又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要逐步拓宽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视野,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考查。

4.关注时事热点,适当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上一篇:教师节作文400字:老师您好下一篇:爱国的心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