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共11篇)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 篇1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态问题: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建设、道路铺设等,开挖地表,排弃土石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产生风沙。
(2)污染问题: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煤矸石等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5.环境保护和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
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③三废的治理。废渣:回收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废水:沉淀净化。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 篇2
关键词:高一,化学知识,衔接
一、现状及其原因
本人和很多高中教师有过同样的经历: 很多学生初中化学学得很好,中考轻而易举拿到A等级( 85分以上) . 可升入高中,他们马上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增加太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听课中出现大脑暂时“短路”现象,就抱怨高中老师讲得太快,抱怨化学内容又多又难. 高一老师也觉得高一学生难教,抱怨学生初中的很多基础概念都不清楚,抱怨初中老师为了中考,急功近利,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学生的高一化学难学、教师觉得高一学生难教的现状呢?
1. 教师层面
目前我市的中学不少是初中校,很多初中教师没教过高中,对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不清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中考要考的内容,从而忽视学生在知识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自从中考化学成绩改成等级制以来,中考化学题型相对固定,例如,计算题,学生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都可以依葫芦画瓢解答出来. 很多初中教师只是针对中考考题、考点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使得学生缺少知识的系统性. 而对市区高一化学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大约90% 的教师从未有过初中教学的经历; 有大约70% 以上的教师对初三新课标及教材不了解,对中考不了解,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况不了解,这使得他们对初高中化学学科之间的“断档”情况估计不足,教学时便常常捉襟见肘.
2. 教材层面
初中新旧课标和教材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变化,教学要求有所降低. 原大纲旧教材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性,而新课标和新教材注重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有些学生感到难理解的内容被删去或降低要求,但这些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又是作为基础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的. 例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内容在初中旧教材中是要求了解的,虽然要求不高,但各校化学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都是高度重视. 据我们调查和了解,一般的初中学校都要求学生熟记1 ~ 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其规律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因为中考题中曾经考过这方面的内容. 但在新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到,也不会作为中考的要求,一般的学校是不会补充这部分内容的. 但到了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2的“氧化还原反应”必须要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学习时感到难以理解,既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像这种被初中教材删掉而在高中内容中又很重要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知识衔接中的空白点.
二、过渡与应对
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一定时间对初中一些被省略或一带而过的基础知识点做专门复习和补充. 我们备课组的老师总结归纳了高一新生入学化学衔接的知识点,并做成学案的形式,于新课实施之前,用了大约六节课左右的时间进行教学. 通过本备课组老师的共同实践,基本解决了高一新生听课“短路”的现象,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1.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重点让学生理解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可延伸出同位素的概念; 从体积、质量、电性三方面对原子结构进行剖析,熟练掌握1 ~ 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初步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2. 物质分类
让学生理解混合物、纯净物概念,从定义上理解盐酸是混合物,硫酸、硝酸是纯净物,纯碱、生石灰等物质俗名表示的是纯净物; 应补充氧化物的分类,给出酸性( 碱性) 氧化物概念,让学生学会酸性( 碱性) 氧化物对应的酸( 碱) 的判断,酸性( 碱性) 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从电离的角度,给出酸、碱、盐的定义,学会酸碱盐的判断,例如,食盐水是混合物,不属于盐类等; 根据是否含氧元素、电离出H+个数等分别对酸进行分类,重点掌握三大强酸,特别是盐酸和稀硫酸; 根据电离出OH个数、溶解性等分别对碱进行分类,重点掌握四大可溶性强碱;根据组成、酸根是否含氧元素、溶解性等分别对盐进行分类.
3. 物质的性质
( 1) 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快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2) 复习物质物理性质概念和判断; 归纳常见气体、金属、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 3) 复习物质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等;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反应规律,学会以此判断及书写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熟练掌握酸的五大通性和碱的四大通性.
4. 物质的变化
( 1) 复习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 初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学会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3
合金的特点
1.硅元素:
2、二氧化硅
(SiO2)
3、硅酸
(H2SiO3)
4、硅酸盐氧化性、还原性氧化性2Fe3++Fe=3Fe2+氧化性:Fe2++Zn==Zn2++Fe还原性:2Fe2++Cl—2=2Fe3++2Cl(四)Fe2+、Fe3+的检验鉴别方法Fe2+Fe3+直接观色:淡绿色,黄色与KSCN:不显红色,血红色与OH-作用:白色↓→灰绿↓→红褐色↓红褐色沉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4HF==SiF4↑+2H2OSiO2+CaO===(高温)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Na2SiO3+2HCl==H2SiO3↓+2NaCl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
高一化学方程式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4
有些特殊的、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反应,往往成为高考的最爱,常考常新,所以这类反应就需要我们的特殊关照,特别记忆。记忆时对其多联系、多分析,知道它们的特殊所在,就有助于加深我们的记忆。
所以,对于这些特殊的化学反应,我们采取“特殊关照”的方法,对其多联系多分析,挖掘其“特殊”背后的东西,搞清其“特殊”背后的“不特殊”,我们的记忆就会变得更加深刻。
二、“特征反应”记忆法:抓住官能团,记忆不再难
对于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宜采用特征反应记忆法。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缩聚反应等。
每一类有机物都可发生其对应的特征反应,抓住这些特征反应,就有利于记忆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特征反应实际上是由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决定的,抓住了官能团就抓住了特征反应,也就容易记忆方程式了。
三、“混个脸熟法”:常见面,反复练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5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精选总结 篇6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大小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例如:炮弹在发射的瞬间,速度为0,加速度非常大;以高速直线匀速行驶的赛车,速度很大,但是由于是匀速行驶,速度的变化量是零,因此它的加速度为零。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或合外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速率将增大,速度的方向将改变;
当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或合外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90°而小于或等于180°时,速率将减小,方向将改变;
当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与加速度(或合外力)方向之间的夹角等于90°时,速率将不变,方向改变。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负号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rω2=v2/r
说明:a就是向心加速度,
注:m/s2 或m·s-2(米每二次方秒)
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由+、-号代表)
高一英语人教版必考知识点 篇7
thunder vi打雷雷鸣;n.雷,雷声
entire adj.整个的;完全的;全部的
entirely adv.完全地;全然地;整个地
power能力;力量;权力。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curtain 窗帘;门帘;幕布
dusty adj积满灰尘的
no longer /not … any longer不再
partner伙伴.合作者.合伙人
settle安家;定居;停留vt 使定居;安排;解决
suffer vt &遭受;忍受经历
suffer from遭受;患病
loneliness孤单寂寞
highway公路
recover痊愈;恢复
get/be tired of对…厌烦
pack捆扎;包装打行李 n小包;包裹
pack( sth )up 将(东西)装箱打包
suitcase手提箱;衣箱
overcoat大衣外套
物理高一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8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 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s/t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s/t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9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高一政治必背知识点 篇10
1.财政收入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主转到各项税收为主,内容发生重大变化。
(l)各项税收。税收收入覆盖全社会,具有稳定性。我国财政收入从国有资产收入为除所得税外,税收不分盈亏,都按既定的税种和税率征收。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
(2)专项收入。按照国家规定,某些指定来源和特定目的的专项收入,有相应的专门用途,列收列支,专款专用,包括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这是除各项税收、专项收入以外其他各项收入的总称,包括利息收入、基本建设费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公产收入、罚没和追回赃物赃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亏损补贴。这是一项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上述几种财政收入性质不同,政府收取的理由和方式不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减少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数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具有收缩作用。
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行使职能,对财政收入进行支付使用的各项支出。包括:
(l)维持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政府机关、司法机关、军队警察等政权机构的运行和发展,充全依靠财政拨款。
(2)支持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3)建立和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
(4)投资于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
(5)投资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例如军工企业、航天企业、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等,只能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控股。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财政支出,都增加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货币数量。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具有扩张作用。
3.财政收支分类
(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
从财政管理体制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按职能划分事权,按事权划分收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上:中央负责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跨地区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重大经济结构等;地方负责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直接有关的事宜,主要是地区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生态环境治理。
从源头上确保中央财政收入占有合理比例,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根本保证。根据国际经验,中央财政通常占财政收入的60%,地方财政通常占财政支出的60%,中央财政收入的20%转移支付返还地方政府财政。这种先集中、后返还的财政体制,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平衡地方财力,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公共财政与建设财政。
从财政收支的用途上,可以将国家财政分为公共性财政与建设性财政。公共机构、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公共性财政,属于经常性收支,包括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价格政策补贴等,应当力求收支平衡,不打赤字。建设性财政是生产性收支,包括基础设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出现赤字,可以发行国债,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
(3)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
凡列入国家预算收支的资金,称为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政府性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资金。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专户,实行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事先编制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财政预算可以通过预算总规模、预算的收支机构、顶算收支平衡与差额、预算方式的变化,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财政预算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意图,制约政府收支活动范围和方向,一旦经法定程序批准,就具备了法律效力。根据预算收支情况,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平衡预算
平衡预算是财政收支相等的预算,这时的财政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并非等于零,财政收入的收缩效应与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不能完全抵消,平衡预算仍有扩一张效应。这是因为,财政收支规模挤压了居民储蓄,使居民原本用于储蓄的货币重新回到国民经济的循环中。当预算规模扩一大时,国民收入水平会扩张;当预算规模缩小时,国民收入水平会收缩。
平衡预算可以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和周期平衡预算:年度平衡预算按照量人为出的原则,力求当年收支平衡;周期平衡预算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要求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以丰补歉,做到收支平衡。鉴于年度平衡预算可能加剧经济波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年度平衡,追求周期平衡。
2.复式预算
复式预算是相对干一揽子单式预算来说的,它将财政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原则上要求各自平衡。经常性预算属于公共财政,不打赤字,若有节余可转人建设性预算,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后者若有赤字,可通过发行国债加以弥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在明确出资企业产权边界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社会保障预算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相对于增量预算来说的。增量预算是在上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根据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以调整。零基预算则“从零开始”,只以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预算状况。实际上,零基预算也不是一切都从零开始,主要指需要重新审定的项目起点为零。
4、赤字预算
赤字预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预算.这是由于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都用红字表示。赤字预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在制定预算时,即使将各种收入打足,其总额仍然小于无法压低的各项支出之和,导致预算赤字;一种情况是政府有意衽的赤字预算,即政府在制定预算时有意加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刺激经济增长,也形成预算赤字。财政赤字一般通过增发国债或发行货币来弥补。
5,盈余预算
盈余预算是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预算。盈余预算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政府制定预算时自然产生的盈余,即政府将各项支出打足,财政收入仍然大于支出;一种情况是政府有意实行的盈余预算,当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为了控制国民经济运行,政府压低各项支出,也形成盈余预算。
政府有意实行赤字预算或盈余预算,本身就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即功能财政。根据上述财政效应,正确的财政政策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行逆向调节。当经济繁荣、资源紧张、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收缩财政收入的同时,以更大幅度减少财政支出,保持支出的减少超过收入的减少;当经济萧条、资源闲置、通货紧缩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时,以更大幅度扩大支出。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 篇11
文学常识
《诗经》,又称《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首。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可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大乐歌。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及赋(铺陈)、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三种表现手法。
字音字节
氓(méng)之蚩蚩(chī)——匪我愆(qiān)期
将(qiāng)子无怒——乘彼垝(guǐ)垣(yuán)
尔卜尔筮(shì)——以我贿(huì)迁
言笑晏晏(yàn)——不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
渐(jiān)车为裳(cháng)——其黄而陨(yǔn)
士贰(èr)其行——咥(xì)其笑矣
淇则有岸(qí)——隰(xí)则有泮(pàn)
于(xū)嗟(jiē)鸠(jiū)兮——反是不思
实词
1、解释下列加线实词
氓之蚩蚩(蚩蚩:忠厚的样子)
匪我愆期(愆:拖延)
将子无怒(将:愿,请)
乘彼垝垣(垝:毁坏,倒塌;垣:矮墙)
体无咎言(咎:灾祸)
无与士耽(耽:沉溺)
女也不爽(爽:过错)
靡室劳矣(靡:无,没有)
2、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作动,下)
3、通假字
匪来贸丝(匪,通“非”)
犹可说也(说,通“脱”)
于嗟鸠兮(于,通“吁”)
岁亦莫止(莫,通“暮”)
《离骚》
文学常识
《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字音字形
姱(kuā)謇(jiǎn)茝(chǎi)
诼(zhuó)偭(miǎn)忳(tún)
郁邑(yì)侘(chà)傺(chì)
溘(kè)鸷(zhì)圜(yuán)
【高一化学必背必考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硅知识点10-17
高一上化学知识点总结10-22
高一化学知识点梳理总结05-26
高一化学上学期的知识点08-13
高一化学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08-24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必考知识点10-28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09-04
中考化学酸与碱必考知识点11-04
高一英语必背知识点总结梳理06-20
高一化学教学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