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共9篇)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1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乙烯(教案)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烯烃的概念,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
2.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3.掌握加成反应的概念。
4.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1.实践活动(水果或蔬菜的催熟实验)、探究实验(石蜡油的分解); 2.通过乙烯性质的科学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由乙烯的双键启发学生分析乙烯和烷烃的化学性质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催熟水果等实践活动,了解乙烯在自然的作用;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又是一种很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其重要作用,以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知识的情感。【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乙烯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加成反应原理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趣味故事。
[质疑]该是什么气体,能加快水果的成熟? [讲述]该气体是乙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展示]乙烯的相关产品及用途。
[质疑]乙烯如此重要,那么工业上如何获得乙烯呢?
[讲述]主要来自石油。乙烯的产量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那么,乙烯有哪些性质呢?结构决定性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乙烯的结构。[新课] [学与问] [展示]乙烯分子的模型,学生练习写乙烯的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参见投影):
[讲述]实验表明,乙烯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双键里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结合。
[实验]乙烯与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现象]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颜色褪去。[实验]乙烯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生成。[板书]
1、乙烯的氧化反应(1)燃烧
(2)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而使高锰酸钾褪色。
2、乙烯的加成反应
[讲解]乙烯分子在溴的攻击下,C=C双键里的其中一个键容易断裂,同样溴分子在乙烯的作用下,Br—Br键也会逐渐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与两个不饱和的碳原子结合,生成无色的1,2一二溴乙烷。
[板书]
师生共同小结给出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板书]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分析]加成反应的特点(断键、成键的位置)。[思考、练习]
1、完成方程式:
CH2=CH2+H2 CH2=CH2+HCl
CH2=CH2+H2O 1 [答案]见幻灯展示
[思考、练习]
2、如何鉴别乙烷与乙烯?
[小结]乙烯的加成反应的特点: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容易断裂,断键两端的碳原子能够分别与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共价键。(即“原子只上不下”)
[练习]完成对比归纳乙烷和乙烯(见学案)
[课堂小结]由于乙烯分子里的碳碳双键里的一个键容易断裂,能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因此,乙烯的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能发生加成、氧化反应,另外从乙烯的活泼性和还原性也充分说明乙烯是含有双键的不饱和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乙烯
一、乙烯的结构
二、乙烯的化学性质
1、乙烯的氧化反应
①燃烧
②乙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定义)
三、乙烯的用途
[作 业]学案巩固练习
[课后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主族的元素, 原子序数越大, 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 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 相对分子量越大, 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难溶于水的物质一定为非电解质
(B) 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水的沸点比H2S高, 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有关
3.下列过程中, 其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I2升华
(B)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 酒精溶于水
(D) 氯化氢溶于水
4.下列分子中电子数最少的是 ()
(A) H2S (B) O2 (C) CO (D) NO
5.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 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 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6.下列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不同物质时, 既可形成离子键又可形成极性建和非极性键的是 ()
(A) Na (B) Mg (C) Cl (D) Ne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 所以Na比K还原性强
(D) O与S为同主族元素, 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8.下列每组各物质内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
9.某元素Mn+核外有m个电子, 该元素某种原子质量数为A, 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 A-m+n (B) A-m-n
(C) A+m-n (D) A+m+n
10.某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该元素的原子是 ()
(A) Li (B) Si (C) Al (D) K
11.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A) NH-2 (B) CH4
(C) H2O (D) Na+
12.短周期三种元素分别为X、Y、Z, 已知X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Y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 Z元素原子L电子层上电子数比Y原子L电子层上电子数少2个, 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
(A) X2YZ4 (B) XYZ3
(C) X3YZ4 (D) X4Y2Z7
13.还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 ()
(A) Br-Cl-F- (B) Na Mg Al
(C) P S Cl (D) Li Na K
14.下列化合物中, 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
(A) Li I (B) Na Br
(C) CsF (D) K Cl
15.某一周期第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 则同周期的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
(A) 只有x+1
(B) 可能是x+8
(C) 可能是x+2
(D) 可能是x+1或x+11或x+25
16.下列离子中, 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A) Al3+ (B) Mg2+ (C) Be2+ (D) H+
二、非选择题 (52分)
17. (12分) 有n种粒子, 原子核外均有18个电子.其中:
(1) 某电中性的粒子, 一般不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反应,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2) 在某粒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 加入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 且该沉淀不溶于酸,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3) 某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且氧化性很弱, 但得到电子后还原性很强,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_.
(4) 某粒子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且这种粒子失去2个电子后即变为原子, 这种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18. (13分) A、B、C、D、E分别代表5种粒子每种粒子中都含有18个电子.其中A和C都是由单原子形成的阴离子, B、D和E都是分子;又知在水溶液中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 E具有强氧化性.请完成下列问题:
(1) 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5种粒子: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在水溶液中A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19. (12分)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 W、X是金属元素, Y、Z是非金属元素.
(1) 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 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 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
(3) X的硝酸盐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 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 (用分子式表示) .
(6) 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
20. (15分) 已知X、Y、Z都是短周期元素, 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 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三倍, Y和Z可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则
(1) X是___________, Y是____________, Z是________________.
(2) 由Y和Z组成且Y和Z的质量比7∶20的化合物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3) 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 且与X2Z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X、Y、Z可形成一种盐, 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 则该盐的化学式
(5) Y和Z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6) Y和Z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由低到高顺序为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7) 在一定条件下, 汽车尾气产生的NO及NO2可以用NH3吸收, 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两种物质, 试写出用NH3分别吸收NO及N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D) 2. (A) 3. (D) 4. (C) 5. (B) 6. (C) 7. (C) 8. (D) 9. (B) 10. (B) 11. (A) 12. (A) 13. (D) 14. (C) 15. (D) 16. (B)
二、17. (1) Ar (2) Cl (3) K (4) S18. (1) S2-HCl Cl-H2S F2 (2) S2-+2H+=H2S↑19. (1) Al (OH) 3+OH-=Al O-2+2H2O
(2) 第三周期第ⅥA族 (3) Al (NO3) 3 (4) SO2+Cl2+2H2O=H2SO4+2HCl (5) HCl>H2S (6) S2-Cl-Na+Al3+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一化学 必修课程 探究性 研究;
高一化学是必修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又比高二的选修内容略显简单。鉴于其特殊性,因此,教师需要对人教版初中化学和高一化学的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外,还要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标准》进行认真研读;同时抽时间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科研意识。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充分体现教师引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其思维能力,探讨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由于担心学生知识能力不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拓宽了知识度,同时也加深了知识深度,但是效果甚微,出现了“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局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编排体系的区别。旧教材:注重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要求高,难度大。如先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建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铺垫,再系统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形成理论体系。而新课材在知识编排、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局面。新课标在强化双基的同时,还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陕西省于2007年开始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既有必修内容又有选修内容。不少教师在高一教学中有很多困惑,与新课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经过这几年对高中化学的教学,笔者觉得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型”教学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学生时常出现“讲的时候听懂了,而做题时束手无策”的情况。为此,笔者使用了探究式教学。课前将打印好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抽时间完成后并检查;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先阅读教材,再结合导学案分小组讨论,并将问题罗列出来,而后在班上一起交流,最终再由教师做出点评,充分体现教师引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地位!
第三,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要想真正落实这一点确实有一定难度。首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虽说学生的基础差,但是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一定大有所获。其次,教师要下大功夫学习,夯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平时多与同行同班级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更要多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反馈意见,对意见整理后,做出相应的整改方案。最后,作为化学教师,更应充分展示实验的魅力。通过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习题的选择和训练。新课标为了实现“减负”,在习题的选择和训练方面与旧教材不相同,题量过少,并且代表性不足。而学习化学学科,只有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才能掌握解题的方法并提高运算的准确率。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的选择上下大功夫,尤其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难度上要有所区别。为此,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师利用每周一下午自习时间进行集体备课,筛选习题,并在每节课结束后,布置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第五,把握好初高中的衔接、必选修的结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教材包括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既比初三的化学内容更深入,又比选修的内容浅显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必修内容的讲授中把握好“度”,一部分内容既要讲,但是难度又要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初三化学所学的内容,还要熟悉选修内容及高考中的知识点,即:高一必修化学既要把握好与初三化学的衔接,又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尤其是要熟记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元素的化合价、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只有熟记这些基本的化学用语后,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才能顺利地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式的书写,以及选修中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平衡等。
通过几年的教学,笔者感觉到“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与新课标“减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通过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做出以上几点总结,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洪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理科)2004(9).
[2]夏正春.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探析[J].化学教育,2002(6).
[3]李远蓉.中学化学学习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范建军.初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高一政治必修2教案 篇4
(1)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面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的客观事实和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为基本内容。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5
一、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化学必修2》是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部分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材通过《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专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规律总结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定性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为选修四打基础;掌握简单常见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机物的性质及用途,为选修五打基础;通过对一系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年级206,208,209,211班4个班的化学教学。学生化学基础、水平不一,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思路不清晰。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效果都不是很好。就206班这个班级来说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成绩还可以。208、209、211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
三、教学目标
完成必修2教学内容,实现模块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熟悉高考化学的题型和命题趋势,尽快提高教学基本功。教学上,不同班的学生,要视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过程管理。结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对学生要进行过程管理强化,包括:学生课上表现(听讲、回答问题、学习笔记、分组讨论、纪律情况)、课下作业、随堂检测、学生实验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评价等方面。
(二)重点生的管理。
1、做好尖子生选拔、培养工作。广泛培养,建立优秀学生的学习档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加一张综合训练习题,必须全批全改,利用课外时间及时谈话和指导。做好化学竞赛的辅导工作。
2、了解边缘学生(及格线附近)的情况,上课多关注、作业批改后要尽可能面批,及时督促和检查。
3、督促后进生学习,从遵守课堂纪律开始要求,课上可提问简单问题,实验课加强指导,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温暖。安排专人给他们留适当基础检测,经常关注他们。
(三)备课。
1、备课。提前收集整理备课资料,包括教材分析、参考教案、课件等,结合教学大纲和模块要求,根据本年级学生实际,各抒己见,确定本节课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典型例题、授课方式、掌握程度以及是否拓展和补充相关内容等,组织学案、习题和作业,电脑课件。
2、编写教案。除原有格式内容外,及时整理教学反思,并作反馈。
3、作业和检测。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交流作业中的易错点,讨论优化解题思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四)上课和听课。
1、上课。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 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要点答题,当堂做巩固练习,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2、听课。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总结听课收获和心得,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及时完善。
(五)实验教学。根据新课程模块要求,尽可能采用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安排了5次学生实验,到这学期我们同样也要加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提前一周通知实验教师。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时及时观察记录、做好归纳和总结。
五、课时安排、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及课时分配)
本学期共20周,其中有两周安排期中、期末考试,五一放假一周不计。学期末根据学校安排一周研究性学习。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3课时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3课时 第三节 化学键
2课时
机动和复习 2 课时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2课时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2课时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2课时 机动和复习课时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课时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3 课时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课时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2 课时
机动和复习
课时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2 课时
第二节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2 课时
机动和复习课时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线索,进而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5、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在具体语境中积累文言词语。
2.在诵读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变化的缘由。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文中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一、题解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课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王羲之(303年—361年),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书法领域的一代宗师,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甚至于其墨宝在后世也衍生出许多传奇,特别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让唐太宗都大动贪念,不但生前“玩之不觉为倦”,死后都要殉葬在旁。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是写在一本书或材料前,说明该书或材料的来历、写作意图、主要内容、编次体例。书序分为自序、他序等;赠序是表示对某人的推荐、赞贺、勉励的赠别文章。用于临别赠言。本文是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文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情?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心境的语句。
明确:乐--痛--悲
分析:乐而生痛,终了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那么,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四、局部解读
(一)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请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欢欣鼓舞的语调齐读这两节,共同感受作者的陶醉、畅快之情。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三)第三段中又因何而“悲”?“悲”和“痛”一样吗?
兴感之由,即上文所说对于世事无常,生命易逝的感慨。“昔人”说明这种感慨古人已经有过。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
而在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生命的长短没有区别,这显然是对生命的否定。可这种生活观在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鲜活的生命与黑暗的死亡又怎么能划等号呢?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也会发出同样的悲叹,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老病死客观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五、归纳总结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四种表达方式:记述、描写、抒情、议论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殇--死生亦大矣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
3、做资料上的练习。
附:《兰亭集序》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7
减数分裂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第一部分。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结构、有丝分裂等知识,通过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导学案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然后让学生连线(时期、细胞图像、特点连线),投影,让学生评论。
2.播放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动画。
3.播放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思考:果蝇产生配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吗?为什么?
染色体数目减半了,顾名思义,那是什么分裂?
1.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连线,然后相互讨论
2.学生集体回答不是,染色体数目少了,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并与减数分裂对比。对减数分裂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
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朗读课本16页黑体字减数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学案,然后讨论
(1)
范围:
(2)
特点:
(3)
结果:
(4)
时期:
然后教师找一位学生代表回答,并加以指正。
学生完成学案,前后桌同学相互讨论。
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打下牢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场所(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人的皮肤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吗?那在什么地方?
教师播放人的睾丸和精子图片,然后讲解:
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存在大量的精原细胞,它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精原细胞。又能进行减数分裂逐渐产生精子。
学生回答不会,在生殖器官。
然后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聆听讲解。
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中进行。生殖器官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一).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减数分裂的动画。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
(二).看了动画,可以看出减数分裂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减数分裂清晰的了解,人为的划分了各种时期。
观察课本17页图片,并阅读18页第一、二段,完成学案:
(1)间期:
复制和
合成。这样精原细胞就变为。
(2)减Ⅰ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注意点:
①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叫做同源染色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在一起。
③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做联会。
④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
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⑤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间发生交换现象
(三).讨论: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组,讨论:
下图是减数分裂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回答: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2)图中的非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3)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否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否是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有丝分裂中有联会现象吗?
(2)上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3)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左边的四分体中:
(1)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2)交叉互换发生在哪些染色单体之间?
(四)播放减Ⅰ中、后、末,减Ⅱ前、中、后、末图片,学生阅读课本18页3、4、5段。
完成学案:(3)减Ⅰ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成对的排列在上
(4)减Ⅰ后:
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
自由组合。
(5)减Ⅰ末:染色体分别到细胞两极。这样,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2个
。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6)减Ⅱ前: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此时细胞内已无同源染色体。
(7)减Ⅱ中:着丝点在上整齐排列。
(8)减Ⅱ后:
分裂,每条染色体分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数目)
(9)减Ⅱ末: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个精细胞。
种精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五)变形
播放精细胞变形动画
可以看出细胞质大量减少,体积大大减小。变形成精子后,呈蝌蚪状,细胞核位于头部,线粒体位于尾部,靠尾部的摆动使精子游动。
1.学生观看动画。很多学生会回答有细胞周期,教师要指出没有,因为不能连续分裂。
2.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3.四位学生为一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和其它小组点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学案上。
4.学生仔细观察各时期图片。然后完成学案,教师投影学生填写的学案并加以补充讲解。
5.学生观看动画,仔细聆听。
1.让学生对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有个整体认识
2.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听众
3.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不要弄混了。
4.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各时期特点。
5.理解有一个变形的过程,这样可以便于运动
典例讲解
指导学生完成并讲解
【典例1】.减数分裂连线
【典例2】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典例3】参照有丝分裂后期,请画出减Ⅰ后和减Ⅱ后:
减Ⅰ后
减Ⅱ后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典例。
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题型。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
辨别各类细胞所处时期
分辨方法:
【典例4】指出上述各图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
学生思考并练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区分有丝分裂、减Ⅰ、减Ⅱ。
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小结: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场所是?
3.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练习
见学案课后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读图、识图、析图和模型建构等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改进: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效果可能更好。
十、板书设计
2.1
减数分裂
一、概念
二、场所
三、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减Ⅰ前
3.减Ⅰ中
4.减Ⅰ后
5.减Ⅰ末
6.减Ⅱ前
7.减Ⅱ中
8.减Ⅱ后
9.减Ⅱ末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8
课前准备区
1.⑥ ② ①③④ 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溶性酸性氧化物还能与水反应)
2.(1)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具有还原性 (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具有氧化性
课堂活动区
知识点一
探究活动
1.火山喷口附近地壳岩层里 硫化物和硫酸盐 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h2s、so2、so3等 石油、天然气、煤 蛋白质
2.硫黄 黄色晶体 不溶于水,难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3.①fe+s=====△fes 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 ②2cu+s=====△cu2s 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 ③h2+s=====△h2s
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④s+o2=====点燃so2 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
归纳总结
(1)游离态和化合态 (2)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易溶于cs2 (3)①具有弱氧化性,使变价金属生成低价硫化物;②具有还原性,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
迁移应用
1.a [硫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固体,故选项a不正确。]
2.b [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虽然与化学活泼性有关,但不能把非金属性强弱作为判断依据。如o、n、s非金属性较强,但自然界中有游离的o2、n2、s。黑火药成分中的硫黄溶于cs2后过滤,将滤液蒸发得到晶体硫,滤渣再加水溶解过滤,滤渣为炭粉,蒸发滤液,浓缩结晶得到硝酸钾。s单质显0价,属中间价态,遇到金属、h2时作氧化剂,遇到o2、f2等强氧化性非金属时作还原剂。硫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低价态的金属硫化物,而氯气却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氯气氧化性比硫强。]
知识点二
探究活动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试管中液面上升 so2易溶于水 溶液颜色变红色 so2的水溶液显酸性 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再加热后,溶液颜色恢复红色 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 产生白色沉淀 so2具有还原性,可被氯水氧化成so2-4,与ba2+生成baso4沉淀
归纳总结
1.(1)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h2o h2so3 化合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反应等
(3)so2+2h2o+cl2===h2so4+2hcl 2so2+o2 2so3 氧化 (4)so2能与某些有色物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 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有色物氧化成无色物 不稳定,加热能复原 稳定 某些有机色质 绝大多数有机色质 品红――→通so2褪色――→△红色 紫色石蕊――→通so2红色 红色――→通cl2褪色――→△不显红色 紫色石蕊――→通cl2先变红,随即褪色
2.(1)so3+h2o===h2so4 (2)so3+ca(oh)2===caso4+h2o (3)so3+cao===caso4
迁移应用
3.b [这道题是对有漂白性物质的漂白原理的综合考查。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清楚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cl2、na2o2、h2o2、o3等是因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so2是能和有机色素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活性炭是因吸附有机色素而漂白。a选项中so2使溴水、kmno4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还原性,能使品红褪色是漂白性,so2不能使指示剂褪色,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因为能使品红褪色的物质很多,不仅仅是so2;c选项错误,因为这些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相同,so2漂白属于加合型,活性炭属吸附型,漂白粉、na2o2属氧化型;d选项也不正确,so2和cl2等物质的量相遇在溶液中反应生成h2so4和hcl,而失去漂白能力。]
4.d [利用so2生产硫酸发生的反应为:2so2+o2 2so3(被氧气氧化,体现还原性),so3+h2o===h2so4。]
课堂小结
1.氧化性 亚硫酸 漂白 有毒
2.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课后练习区
1.d [硫燃烧时只能生成so2,so3可由so2催化氧化制取,d项错误。]
2.b [因通入so2气体而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时恢复红色。]
3.d [so2作还原剂时s元素的化合价应升高。]
4.d [本题主要考查so2和co2在性质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点很多,如都是酸性氧化物,都为弱酸的酸酐;能与ca(oh)2、ba(oh)2等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同点主要表现在: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co2不具有漂白性;通过nahco3饱和溶液时,由于h2so3>h2co3(酸性),所以so2能与nahco3反应放出co2,但co2不反应;so2中s为+4价,未达到最高价态,故so2有还原性,但co2不具有还原性。由以上知识对题目逐项分析即得答案。a项检验的是so2;b项不管是否混有co2都不会产生白色沉淀,c项不管有没有co2都会产生白色沉淀,均不能验证有无co2;只有d项,酸性kmno4溶液将so2完全吸收,再通过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co2;若无沉淀,则无co2。]
5.b [so2的水溶液呈酸性,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能漂白石蕊试液;so2能漂白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为无色;so2的饱和溶液加入ba(no3)2溶液中,so2被no-3氧化为so2-4,so2-4与ba2+形成baso4沉淀;d试管中:so2+2naoh===na2so3+h2o,na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
6.c [漂白原理分三种类型。(1)化合型,如so2。(2)氧化型,如hclo、h2o2、na2o2、naclo、o3。(3)吸附型,如活性炭。此题6种情况下,①与其他5种试剂的原理不同,③so2也与其他5种原理不同,其余的②④⑤⑥属同一类,故c选项符合题意。]
7.a [so3不具有漂白性,so2不能漂白指示剂,两者均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b、d错误;so3既可与碱反应,也可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8.b [可逆反应判断的关键是“两同”:同一条件、同时。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亚硫酸中就有h2o、so2和h2so3等共存。电解水生成h2和o2是在通电条件下进行的,而h2与o2燃烧生成水是在点燃条件下进行的,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h2和i2的生成和分解为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两个反应;溶解与结晶是在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中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故为可逆过程,但并非为化学反应;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复原,是不同条件下进行的两个过程,故不是可逆反应。]
9.(1)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
(2)变红 酸性 (3)褪色 漂白
(4)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氧化
(5)kmno4溶液褪色 还原 (6)吸收so2,防止so2污染环境 so2+2naoh===na2so3+h2o
10.(1)cl2 so2 h2so4 hcl baso3 baso4
(2)cl2+so2+2h2o===4h++so2-4+2cl-
解析 由框图中a、b两种气体等物质的量加入h2o中,生成含c、d的无色溶液,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f和溶液d,d中滴入agno3溶液有沉淀g,可知溶液c、d中含有so2-4、cl-。气体b通入到ba(oh)2溶液有沉淀生成,且b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知b为so2,则a为cl2。
11.(1)so2 气体通入氯水后溶液无色透明,且加入用hcl酸化的bacl2产生白色沉淀
(2)h2s、hi 若有h2s、hi,在通入氯水后,会有s、i2单质生成,不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且so2与h2s不共存
(3)hcl、co2
解析 将气体a通入氯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2,因为so2+cl2+2h2o===2hcl+h2so4;一定无h2s,因为2h2s+so2===3s↓+2h2o,so2和h2s不共存;一定无hi,因为2hi+cl2===i2+2hcl,生成的i2微溶,且碘水呈褐色。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so2-4,进一步证明有so2气体;另一份中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一定有hcl,因为氯水中存在cl-,且so2与cl2反应也生成了hcl。
12.[提出猜想] 气体为co2 气体为so2 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实验探究] (1)b
(2)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so2
(3)证明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得出结论] (4)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2、通过对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语言的揣摩,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2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试题试卷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
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⑴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⑵用词句美、语言美。
⑶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课文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们写出了荷试题试卷
........花怎样的情状?
浣溪沙·秋风中荷花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
1、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
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画面很美。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
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
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
“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
“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试题试卷
........“对。”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⑹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识图示。
⑻再次诵读第四段。
⑼作业:
知识迁移:描绘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答案:
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教学过程】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
月下独酌 李白
试题试卷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舟次中秋 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
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⑴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⑵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⑶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⑷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⑸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试题试卷
........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8、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⑴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⑵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试题试卷
........⑶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⑷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⑸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⑹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⑺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⑻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9、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10、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12、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13、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14、作业
(1)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试题试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出示写荷的诗句和幻灯片。
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情感肯定很美吧?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
2、作者作品等知识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3、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5、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
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6、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
7、联想到了什么?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出示采莲的诗句:
采莲曲
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试题试卷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8、《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9、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
10、“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11、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
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12、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13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试题试卷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14、作业: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10-05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12-01
高一化学月考试题212-02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09-28
高一化学下册教案06-08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12-08
高一化学第五章教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