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共6篇)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 篇1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
3.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4.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卤素单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规律性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1.卤素的物理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
2.通过实验对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加以验证。
3.注意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相互联系。
4.新课前收集氟、碘元素与人类健康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讨论。例如:含氟牙膏使用过量好吗?人缺少碘会得病,碘的摄取是越多越好吗?最后得出结论:适量对人体有利,过量反而有害。
5.对于选学内容海水资源的利用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共同探讨我国利用海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阅读,质疑,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已经学习过金属钠,利用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认识了碱金属性质的递变。今天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卤素的性质。
展示:氟、氯、溴、碘、砹结构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再根据结构的特点推测性质的特点。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特点。
板书:第二节卤族元素
[投影]卤素的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苯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I2)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2NaCl(熔融)=2NaF+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卤族元素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二、物理性质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三、化学性质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2.递变性
(1)与金属反应:氟(F2)可以与所有的金属反应;氯(Cl2)可以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溴、碘也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例如:2Fe+3Cl22FeCl3而2Fe+3I22FeI2
(2)与氢气反应:反应条件由易到难;反应程度由剧烈变为缓慢;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3)与水反应:氟特殊,氯、溴、碘相似。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
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
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
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3.碘遇淀粉变蓝
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X-+Ag=AgX↓(X为Cl、Br、I)具有感光性、人工降雨。
卤离子检验: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 篇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主族的元素, 原子序数越大, 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 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 相对分子量越大, 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 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难溶于水的物质一定为非电解质
(B) 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水的沸点比H2S高, 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有关
3.下列过程中, 其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 I2升华
(B)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 酒精溶于水
(D) 氯化氢溶于水
4.下列分子中电子数最少的是 ()
(A) H2S (B) O2 (C) CO (D) NO
5.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 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 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 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6.下列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不同物质时, 既可形成离子键又可形成极性建和非极性键的是 ()
(A) Na (B) Mg (C) Cl (D) Ne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 所以Na比K还原性强
(D) O与S为同主族元素, 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8.下列每组各物质内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
9.某元素Mn+核外有m个电子, 该元素某种原子质量数为A, 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 A-m+n (B) A-m-n
(C) A+m-n (D) A+m+n
10.某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该元素的原子是 ()
(A) Li (B) Si (C) Al (D) K
11.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A) NH-2 (B) CH4
(C) H2O (D) Na+
12.短周期三种元素分别为X、Y、Z, 已知X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Y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 Z元素原子L电子层上电子数比Y原子L电子层上电子数少2个, 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
(A) X2YZ4 (B) XYZ3
(C) X3YZ4 (D) X4Y2Z7
13.还原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的是 ()
(A) Br-Cl-F- (B) Na Mg Al
(C) P S Cl (D) Li Na K
14.下列化合物中, 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
(A) Li I (B) Na Br
(C) CsF (D) K Cl
15.某一周期第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 则同周期的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
(A) 只有x+1
(B) 可能是x+8
(C) 可能是x+2
(D) 可能是x+1或x+11或x+25
16.下列离子中, 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
(A) Al3+ (B) Mg2+ (C) Be2+ (D) H+
二、非选择题 (52分)
17. (12分) 有n种粒子, 原子核外均有18个电子.其中:
(1) 某电中性的粒子, 一般不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反应,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2) 在某粒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 加入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 且该沉淀不溶于酸,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3) 某粒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且氧化性很弱, 但得到电子后还原性很强, 这种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__.
(4) 某粒子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且这种粒子失去2个电子后即变为原子, 这种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18. (13分) A、B、C、D、E分别代表5种粒子每种粒子中都含有18个电子.其中A和C都是由单原子形成的阴离子, B、D和E都是分子;又知在水溶液中A与B反应可生成C和D, E具有强氧化性.请完成下列问题:
(1) 用化学符号表示上述5种粒子: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在水溶液中A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19. (12分)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周期元素, W、X是金属元素, Y、Z是非金属元素.
(1) 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 W与Y可形成化合物W2Y, 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
(3) X的硝酸盐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 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 (用分子式表示) .
(6) 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
20. (15分) 已知X、Y、Z都是短周期元素, 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 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三倍, Y和Z可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则
(1) X是___________, Y是____________, Z是________________.
(2) 由Y和Z组成且Y和Z的质量比7∶20的化合物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3) 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 且与X2Z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离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X、Y、Z可形成一种盐, 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 则该盐的化学式
(5) Y和Z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6) Y和Z两种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由低到高顺序为___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7) 在一定条件下, 汽车尾气产生的NO及NO2可以用NH3吸收, 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两种物质, 试写出用NH3分别吸收NO及N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D) 2. (A) 3. (D) 4. (C) 5. (B) 6. (C) 7. (C) 8. (D) 9. (B) 10. (B) 11. (A) 12. (A) 13. (D) 14. (C) 15. (D) 16. (B)
二、17. (1) Ar (2) Cl (3) K (4) S18. (1) S2-HCl Cl-H2S F2 (2) S2-+2H+=H2S↑19. (1) Al (OH) 3+OH-=Al O-2+2H2O
(2) 第三周期第ⅥA族 (3) Al (NO3) 3 (4) SO2+Cl2+2H2O=H2SO4+2HCl (5) HCl>H2S (6) S2-Cl-Na+Al3+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 篇3
精品
教案
试卷
课时作业22 氯离子的检验和卤族元素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Cl-、Br-、I-的半径依次减小
C.HCl、HBr、HI的水溶液的酸性依次增强 D.Cl-、Br-、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答案:B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密封 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中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Ag+
解析:B项,除了氯气外,其他的如臭氧等也可以将其氧化得到碘单质;C项,应该是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碘单质;D项,不能排除-SO24的干扰。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溶液与淀粉KI溶液混合后呈蓝色,说明溶液一定是氯水 B.某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Cl-
C.氟气通入NaCl溶液中,一定有氢氟酸和O2生成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D.纯净的H2可以在O2中安静地燃烧,但H2不能在Cl2中燃烧 答案:C 4.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为43质的量是原溶液中的I-的物质的量的()A.1/
2B.1/3 C.1/4
解析:n(Cl-)-
34,要使溶
2,则通入Cl2的物
D.1/8
n(Br-)
n(I-)=2
34,要使n(Cl-)
n(Br)n(I-)=432,n(Br-)不变,通入Cl2,使Cl2+2I-===2Cl-+I2,n(I-)减少2,n(Cl-)增加2,则反应后n(I-)为原n(I-)的1/2,n(Cl2)为原n(I-)的1/4。
答案:C 5.在含有NaBr和NaI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然后把溶液蒸干,并将剩余残渣蒸干灼烧,最后留下的物质为()A.NaCl和NaBr的混合物
C.NaCl
B.NaCl和I2 D.NaCl、Br2和I2
解析:卤素间发生置换反应后生成NaCl、I2、Br2,在加热时溴挥发,灼烧时碘升华,最后只剩NaCl固体。
答案:C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加CCl4呈现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B.凡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为蓝色的气体一定是Cl2 C.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Ag+
D.氢氟酸是弱酸,但会腐蚀玻璃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解析:I-不溶于CCl4,只有转化成I2才可溶;能使湿润的KI—
-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不一定是Cl2,还有O3、NO2、Br2(g)等;SO24也符合C选项。
答案:D
--+7.某溶液中含有HCO-
3、F、Cl和Na,若向其中通入足量的Cl2,溶液里上述四种离子的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A.HCO-C.Cl-
B.F- D.Na+
解析:通入足量Cl2后,溶液中含有HCl、HClO、Cl2分子,HCO-3能跟HCl反应,F-与H+生成弱酸HF;Cl-增加,Na+浓度基本不变。
答案:D 8.某无色溶液中含有:①Na+ ②Ba2+ ③Cl- ④Br-
-2-⑤SO23 ⑥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已知SO23水解溶液显碱性,-并且能被Cl2氧化生成SO24)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②⑥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③⑥
-2+2-解析:步骤①说明溶液中存在SO2,Ba与SO33不能共存,所以无Ba2+,而溶液中有阴离子就必须存在阳离子,故溶液中必定存在Na+。步骤②可证明溶液中存在Br-。步骤③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含-2-2-有SO24,因为SO4可能来自于SO3的氧化。步骤④也不能证明原溶液中存在Cl-,因为滤液中的Cl-可能来自于步骤②中的氯水。
答案:A 9.将13.4 g KBr和KCl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通入过量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11.18 g固体,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32C.131
B.
123
D.11解析:方法一:设原混合物中KBr、K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KBr)、n(KCl)。
n(KBr)×119 g·mol-1+n(KCl)×74.5 g·mol-1=13.4 g① 2KBr+Cl2===2KCl+Br2 生成的n(KCl)=n(KBr)[n(KBr)+n(KCl)]×74.5g·mol-1=11.18 g②
联立①②解得:n(KBr)=0.05 mol,n(KCl)=0.1 mol 故n(K+)n(Cl-)n(Br-)=321,选A。
方法二:(守恒解法)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即n(K+)=n(Cl-)+n(Br-),故答案为A。
答案:A 10.有Na2CO3、AgNO3、BaCl2、HCl和NH4NO3五瓶无标签溶液,为鉴别它们取四支试管,每支试管分别装入上述一种溶液,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许剩下的一种溶液,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有三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AgNO3溶液 B.全部没有明显现象时,则后加入的是NH4NO3
C.一支试管出现气泡,两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HCl溶液
D.若只有两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BaCl2溶液 解析:A正确,因为AgNO3溶液与Na2CO3、BaCl2、HCl均有白色沉淀,和NH4NO3溶液不反应;B正确,NH4NO3和上述溶液均不反应;C错误,盐酸加入后,Na2CO3溶液出现气泡,AgNO3溶液出现沉淀,其他没有现象;D正确,加入BaCl2溶液,则Na2CO3、AgNO3两种溶液产生沉淀。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20分)(1)A、B、C、D、E五个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Cl2、O2、H2、HCl、HBr五种气体中的一种。其中:A瓶中的气体是黄绿色;D和A中的气体混合见光会爆炸;B和A中的气体混合后在瓶壁上出现橙红色液滴;将E瓶的瓶盖打开,在潮湿空气中会出现白雾。根据以上现象判断各瓶气体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①反应物中,溴元素被氧化________; ②反应物中,溴元素被还原________;
③反应物中,溴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反应物中,溴元素既未被氧化,又未被还原________。(3)将以下各实验所需的试剂写在空格中: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后的试管中,残留的黑色物质,可用________加热洗涤。
②做碘升华实验后的烧瓶壁上的碘,可用________洗涤。③欲在烧瓶中制取HI气体,可用碘化钾固体和________一起共热即可。欲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可让气体通过________洗涤。
④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碘化钾要除去,方法是将其溶于水后,滴入足量________充分反应,再加入________振荡、静置分层、分液,最后将上层水溶液蒸干即得纯氯化钾。
答案:(1)Cl2 HBr O2 H2 HCl(2)①Cl2+2KBr===2KCl+Br2 △②Br2+H2=====2HBr ③Br2+2NaOH===NaBr+NaBrO+H2O ④AgNO3+HBr===AgBr↓+HNO3(3)①浓盐酸 ②酒精
③浓H3PO4 饱和食盐水(或水)④氯水 四氯化碳
12.(22分)根据实验步骤的图示回答。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已知(1)D是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的盐溶液;(2)固体氯化物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制得氯化氢,同时生成硫酸盐。
写出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写出下列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②中,每转移1mol e-,有________mol________被氧化。解析: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C,A中含有Cl-,C一定是AgCl;B遇淀粉试液生成蓝色物质,B一定是I2;D、E中一定有氯元素、碘元素;由已知(2)得无色晶体为氯化物,F为HCl,HCl与G加热得E,则G为MnO2,E为Cl2;由已知(1)得D为KI,则A为KCl。
答案:KCl I2 AgCl KI Cl2 HCl MnO2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①2KCl(s)+H2SO4(浓)=====K2SO4+2HCl↑
④KCl+AgNO3===AgCl↓+KNO3 1 HCl 13.(8分)已知A为某钠盐的水溶液,无色且呈中性。B为一种黑色固体,常用作实验室制O2的催化剂,具有强氧化性。D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沉淀。根据下述框图步骤和现象回答问题:
(1)写出A、B、C、D、E、F、G、X2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②、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提示可以推知,A为NaI,D为AgI,B为MnO2,黄绿色气体C为Cl2。Cl2与NaI反应后可以生成I2,即E为I2。I2与NaOH的反应类似于Cl2与NaOH的反应,产物为NaI和NaIO(即为F)。Cl2可将FeCl2氧化成FeCl3(即为G)。中学阶段常
高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见的红棕色液体单质只有Br2,故X2为Br2,进而推知NaX为NaBr。正确书写出方程式之后,按照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和电子转移情况,搭建线桥,标明要点,注意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即可。
答案:(1)A:NaI;B:MnO2;C:Cl2;D:AgI;E:I2;F:NaIO;G:FeCl3;X2:Br2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记忆方法 篇4
歌诀记忆法,语音和谐,节奏鲜明,顿挫有致,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便于存储,又利于检索。应用歌诀记忆法应注意:不难记的无须编成歌诀,歌诀最好自己编写;歌诀一定要准确简炼对别人编写的歌诀要认真理解。
2.概括记忆法
概括记忆法,是在对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使它变成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信息符号”。经过概括的内容记住了,在使用时,就会有助于联想它的具体细节。它的特点是简化系统,处理信息,大大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记忆方法。
3.谐音记忆法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 篇5
1.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提出原子学说 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
2.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断元素原子的( )
①质子数 ②核电荷数 ③核外电子数 ④离子所带电荷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是( )
①0族 ②主族 ③副族 ④第Ⅷ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知该原子的周期序数
B.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原子的周期序数,前20号元素中,阳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减去1,阴离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原子的周期序数
C.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就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知道原子的周期序数,还不能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有 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
子层结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ad,则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关系是( )
A.a>b>c>d B.b>a>d>c
C.c>b>a>d D.b>a>c>d
练方法技巧 ——元素推断的方法
6.
短周期元素A、B、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两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B、C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
素原子序数的4倍,A、B、C三元素应分别为( )
A.C、Al、P B.O、P、Cl
C.N、Si、S D.F、S、Ar
7.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
8.已知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所示(第七周期填满,元素种类为32):
周期序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元素种类数 2 8 8 18 18 32 32
分析元素周期序数和元素种类数的关系,然后预测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
( )
A.18 B.32 C.50 D.64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练综合拓展
9.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元素可以按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选出各组中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内。
元素组 例外元素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
(a)S、Na、Mg、Al
(b)P、N、Sn、As
(c)K、Ca、Al、Zn
(d)Cu、Fe、Ag、Ca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主族元素;⑤
金属元素;⑥非金属元素。
10.
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
子数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写出A、B、C三种元素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写出A的气态氢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C项正确。]
3.A
4.C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周期序数和族序数共同决定,只知道其中一个,不能确定它在同期表中的位置,故C项错误,D项正确;若知道元素的核电荷数,利用周期表的排布原则,可确定其位置,A项正确;原子形成简单阳离子时,失去其最外层电子,其电子层数比对应原子电子层数少1,形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B项正确。]
5.B [由于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由阳离子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则b>a,阴离子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则d>c,故四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关系为b>a>d>c。]
6.B [已知A、B、C为短周期元素,据图示分析,可知A元素位于第二周期,B、C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已知B、C原子序数之和是A原子序数的4倍,设B的原子序数为x,C的原子序数为(x+2),A的原子序数为x+1-8=x-7,得x+(x+2)=4(x-7),x=15。
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元素中,相邻四种主族元素呈“T”形的位置关系有如下两种情况: 、;各元素的原子序数关系如下所示: 、,这些元素应处在第ⅢA~第ⅦA族。]
7.B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时,要明确一、二、三周期是短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2、8、8种,四、五、六周期为长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18、18、32种,同一周期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差1。]
8.C [由本题图表所示的元素周期序数和元素种类的关系可归纳出:当周期序数n为奇数时,此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类是n+122;当n为偶数时,此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类数是n+222。因此第八周期所容纳的元素种类数是8+222=50。]
9.(a)S ⑤ (b)Sn ④或⑥
(c)Zn ① (d)Ca ②
10.(1)氮 硫 氟 (2)三 ⅥA (3)2NH3+H2SO4===(NH4)2SO4(或NH3+H2SO4===NH4HSO4)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 篇6
1.组成细胞的元素
(1)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
(2)存在形式: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种类
(4)最基本元素是C,对生命的意义是构成生命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2.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统一性:不同种生物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2)差异性:不同种生物的元素含量相差很大。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种类
(2)含量排序:在细胞鲜重中前四位的依次是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在细胞干重中前三位的依次是蛋白质、脂质、糖类。
[思维诊断]
(1)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重庆,1A)( √ )
(2)细胞中的.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江苏,1A)( × )
(3)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2012・江苏,1D)( × )
(4)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2012・江苏,1C)( √ )
(5)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2012・江苏,1B)( × )
(6)纤维素和尿素、脂肪酸和磷脂、三磷酸腺苷和核糖核酸、胆固醇和血红蛋白四组均含有相同的元素(高考重组题)( × )
题组一 辨别细胞的元素含量、分类及作用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化学元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组成生物的最基本元素是C
B.H7N9病毒和桃树共有的元素是C、H、O、N、P
C.占人体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O
D.Cu、Mn、Mo、B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答案 C
解析 H7N9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其组成元素为C、H、O、N、P;占人体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C.
2.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基本相同
答案 C
解析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缺乏其中任何一种都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A项错误;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具有统一性,即组成各种生物的元素种类大致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都来自于非生物界,B项错误,C项正确;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具有差异性,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差别较大,D项错误。
判断元素与化合物分子的四个“明确”
题组二 利用表、图分析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
3.下表是两种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下表,有人得出下面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元素 C H O N P S 生物甲 43.57 6.24 44.43 1.46 0.20 0.17 生物乙 55.99 7.46 14.62 9.33 3.11 0.78 A.如果它们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则甲是动物,乙是植物
B.等质量的组织中,甲所含的热量少于乙
C.两者体细胞中,乙的染色体(质)比甲多
D.两者的含水量比较,可推测甲比乙多
答案 B
解析 动物和植物干重相比较,植物含糖类较多,动物含脂肪、蛋白质较多,由于脂肪的元素构成特点是含C、H较多而含O少,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是N,故植物体中含O较多,动物体中含H、N元素较多,另外动物含Ca、P元素也比植物多。题中甲为植物,乙为动物,A项错误;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较,脂肪含热量较多,生物甲含糖量高,生物乙含脂肪多,B项正确;生物干重中有关元素的含量不能作为判断其含水量和染色体(质)多少的依据,C、D项均错误。
4.如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
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
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由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
答案 C
解析
走出元素与化合物的3个误区
(1)易混淆元素与化合物的干重与鲜重
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
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占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
(2)误以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08-22
高一化学元素化合物01-02
高一化学下册教案06-08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10-23
高一化学第五章教案06-01
高一化学硫的转化教案09-03
高一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01-23
高一化学教学06-02
高一化学复习课06-09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