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期中总结

2024-11-14

高一化学期中总结(精选4篇)

高一化学期中总结 篇1

考点一:钠及其化合物

1.物理性质:

例1: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试管中(煤油和水均足量多),试推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 钠浮在试管中的液面上B. 钠沉在试管中溶液的底部

C. 钠在煤油中燃烧起来 D. 钠处于水和煤油的交界处,上下浮动,最后消失

2.化学性质(1)方程式及反应现象

与氧气: 与水: 与 盐酸:

与硫酸铜溶液: 与 氯化铁溶液:

A.BaCl2溶液 B.K2SO4溶液 C. FeCl3溶液 D. NH4NO3溶液

(2)钠的保存: 中

(3)例3.金属钠长期置于空气中,最后得到的物质是下列物质中的()

A.Na2O B.Na2O2 C. NaOH D. Na2CO3

3.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

(1)颜色: ,

(2)与水反应: ;

(3)与二氧化碳反应:; 例4.将表面已被部分氧化为Na2O的5.4g金属钠放入40mL(4℃)水中,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L氢气。试求:(1)原混合物中钠和氧化钠的质量。(2)所得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二:氯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

2.化学性质 2Na+Cl2Fe+ Cl2Cu+Cl2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H2+Cl2

与水反应

与碱反应:

例5.在新制的氯水的各种微粒中:(1)使氯水呈黄绿色的是(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填写,下同)________;(2)能使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________;(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是________;(4)能使红纸褪色的是________;(5)能使五水硫酸铜变蓝的是________;(6)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是_______。

例6.下列氯化物中,不能用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得到的是()

A.CuCl2 B.FeCl2C.NaCl D.AgCl

例7.人体吸入较多氯气会发生严重中毒。为了防止氯气中毒,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该物质最适宜采用()

A.NaOHB. Na2CO3 C.NaCl D.NH3

考点三:物质分类及胶体

1.物质分类例8.将下列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膏 B、氢硫酸、烧碱、绿矾

C、碳酸、乙醇、醋酸钠 D、磷酸、熟石灰、苛性钠

2.胶体的本质特征:例9.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是()

A、具有丁达尔效应 B、可以通过滤纸

C、可做布朗运动 D、分散质微粒的粒度在1---100nm之间 例10.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B、食盐水 C、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D、蛋白质溶液

3.胶体的性质例11.下列事实或性质与胶体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

C、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少量H2SO4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D、白色胶体氢氧化铝可用于吸附色素

E、用丁达尔现象鉴别溶液和胶体

例12.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现象有:。

考点四:电解质 1.电解质的判断

例13.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能导电的物质是 ;其水溶液能够导电的物质

①氨水 ②蔗糖 ③烧碱 ④NH3·H2O ⑤CO2 ⑥碳酸钙 ⑦CH3COOH ⑧铜 ⑨氯气 ⑩石墨 例1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其本身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液氯 B.干冰 C.酒精 D.硫酸钡

例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与Cl-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氯化氢溶于水后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 例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B.BaSO4不溶于水,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极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

C.液溴不导电,所以液溴是非电解质

D.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2.电离方程式NaHSO4= NaHCO3=

考点五:离子反应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主要存在形式:易溶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

(2)注意配平:元素守恒、电荷守恒(3)注意物质组成比例(4)符合反应事实 例1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2H+==Ca2++2H2O

B.钠与水反应 Na+2H2O==Na++2OH-+H2↑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Cu2++Ag

D.大理石溶于醋酸的反应 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例18..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钠与水的反应 (2)用烧碱溶液吸收氯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盐酸反应(5)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6)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7)硫酸与氢氧化钡(8)氯化钙与碳酸钠

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例19.能用H++OH-=H2O表示的`反应为()。

A.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反应B.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C.氢氧化铜与稀硝酸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反应

3、离子共存 例20.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3+、K+、Cl-、NO3-B.Ag+、Na+、NO3-、Cl-

C.Zn2+、Al3+、SO42-、Cl- D.Ba2+、NH4+、Cl-、HCO3-

4、离子检验:氯离子、钡离子的检验

例2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CaCO3、Na2SO4、KNO3、CuSO4、BaCl2五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到足量的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②向上述悬浊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会有;上述实验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考点六、物质的量 1.n=N/NA=m/M=V/Vm=C·V

例22. 4.8 g O2和0.2 mol CO2,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是,质量比是 ,在同温同压下体积比是 。

2.概念辨析 例23:判断正误

1. 标况下,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

2. 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3. 标况下,1 mol O2和N2混合气(任意比)的体积约为22.4 L

4. 22.4 L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 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5. 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mol

6. 只有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mol

7. 标况下,1mol H2O的体积约为22.4L

8. 常温常压下,33.6LH2 的物质的量为1.5 mol

9. 标况下,44.8L O2含有2NA个O

3.溶液配制

仪器:固体配制: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mL容量瓶(6个) 液体配制:量筒、烧容量(5个)步骤:误差分析

例24:若在配制操作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 称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且游码有读数。

2. 定容时仰视读数。

3. 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4. 溶质溶解后,没有恢复至室温转移。

5.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

6. 天平的砝码沾有其他物质或已生锈。

7. 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将多余的水吸出。

8. 摇匀后,水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答案:

1、D 2、C3、D

4、

5、Cl2、 Cl-、 H+、 HClO、 H2O、 H+

6、B(氯气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金属化合物) 7、B8、B 9、D

10、AD 11、A 12、先生成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加硫酸后胶体聚沉,然后硫酸又与氢氧化铁胶沉淀反应,使其溶解。

13、 ; ; 14、B 15、C 16、D 17、D

18、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范文 篇2

一、试卷结构

1、试卷结构

本次期中考试共分Ⅰ、Ⅱ两卷,Ⅰ卷1—20题为选择题,分值60分,Ⅱ卷21、22、23、24题为填空题,分值40分,共计100分。

2、试卷评价

试题较为简单,很多学生在半小时内做完,100分的共有44人,98分有28人,95分及以上有180人,试题区分度较低。

本次试题知识覆盖面大,基本上覆盖了期中考试前所学的所有知识,主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的缺点:没有实验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试卷分析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概念辨析等知识的掌握。涉及化学用语、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限度、原电池等。其中20道选择题中1题和15题得分率分别为68%和46%,其他都为80%以上。

第1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通过原子序数判断元素的位置。

本题反应:经分析和调查后学生主要利用原子核外排布规律自己推算,很麻烦,出错率较高。没有记住老师讲的方法,主要问题在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差。

第15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化学键的知识

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共价键的分类,不是必修一强调的,没有作为重点强调,只是练习中见到了提了提,没有引起重视。

对于非选择题部分,也都很简单,注重基础,强调细节。第21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化学中的四个同考查。

试题是以结构图展示,有同学不明白图,且这道题为智达卷的原题,单仍有错误,反映学生平时练习对的重视度不够。

第22题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图示,学生的看图,析图能力。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看图写出的方程式没有写可逆符号,文字描述缺少体积的语言不规范。

相应措施:化学反应速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应进行专题讲练,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准确根据题意描述。

第23题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试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本题得分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看清要求答题。

2、对方程式的书写出错高。

相应措施:

1、对于这类题,告诉解题方法,避免看错

2、化学用语要求看清再下笔

3、化学方程式的练习

24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试卷中反应的主要问题:最后一个空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主要原因:

1、计算能力低

2、没看清条件

3、公式不熟 相应措施:

1、平时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审题能力的培养和基础公式的强调

三、下步教学建议

本次测试,暴露出学生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审题能力的不仔细、计算能力低等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可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

(1)审题是最大的障碍:应学会抠题眼,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然后仔细琢磨,体会命题意图,降低过失性失分。

(2)规范用语,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做到简答完整,要点准确,语言简练,而今的高考难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3)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求学生降低失误失分,提高表达能力。做到思维清晰,步骤齐全,减少无谓失分,对大多数学生来讲,要力求做到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尽量多得分,不强求自已在难题上得多少分。

高一化学期中总结 篇3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防火、防爆、防毒、防腐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1)取用药品的方法:

①药品取用原则:少量,节约,安全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也不要把鼻孔凑到瓶口去闻药品或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任何药品;注意节约药品,尽量取少量,用剩的药品不能随意弃置,也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应立即正确处理。

②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粉末: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密度大:用镊子夹取,“一横二送三慢立”。

③液体药品的取用:定量取用一定体积液体药品应当用量筒,先将试剂瓶塞取下,倒放在桌上,将试剂瓶瓶签朝向手,将药液缓缓倒人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2)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试管、烧杯、烧瓶、酒精灯、试管夹、酒精灯、天平。

(3)加热的方法

①预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当先进行预热,用试管在火焰上来回移动均匀受热,待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将火焰固定加热受热容器,试管口应向下倾斜。

②固体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受热容器外壁不能有水,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破裂。加热时应将管口略微向下倾斜,以防形成的水滴倒流至管底而引起试管破裂。操作时,先要将试管均匀受热再将火焰固定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底部。

③液体加热: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加热试管的中下部;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而飞溅。

(4)仪器的洗涤方法

①洗涤干净的标志:仪器内壁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②洗涤步骤:先用自来水冲、再用洗涤液(根据附着的物质选择)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最后蒸馏水洗(若为试剂瓶,则还应将试管用待装试剂润洗)。

(5)气体收集的方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

②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

③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反应的气体。

说明: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收集。例如,N2、NO和CO。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和蒸发

(1)过滤:将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方法叫做过滤。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适用范围: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2)蒸发: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变成蒸气,从而将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操作方法叫做蒸发。适用范围:可溶性固体和溶剂的分离。

操作要求: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局部沸腾;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3)粗盐中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4)SO42-检验:

(5)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6)食盐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方法:分别用足量的氯化钡、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硫酸盐、CaCl2、MgCl2;过量的氯化钡可以用碳酸钠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以用盐酸除去。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加热的方法分别分离液体混合物中不同沸点的成分的一种分离方法叫做蒸馏。蒸馏主要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

【操作要求】①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②温度计水银球在支管口;③加热要有石棉网,烧瓶中要放碎瓷片,液体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3。

(2)萃取:

①定义: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叫做萃取。

②萃取剂的要求:溶质在萃取剂里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溶质和溶剂不反应;萃取剂与溶剂不相互溶解。

③萃取用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④操作步骤:加液→振荡→静置→分液

期中总结(高一年级) 篇4

开学已经半个学期了,高一年级教学秩序井然,无教师私自调课的情况。以下是高一年级9月1--11月18十二周教学方面工作总结:

一、学生状况: ①学生初高中的平稳过度

高中三个年级,高一最重要,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心理、学习成长。所以,我们对学生不要求过高,考试注意难易度,注重抓基础,让学生有成功感,高一平稳过去,高

二、高三就适应了,年级部就学生的初高中的衔接、学习习惯的养成、考后心理的调整开过三次广播年级会,各组团布置让学生写有关进入合肥八中学习的心得,培养学生的热爱八中的情结,现在整个高一学生基本上平稳。

在期中教学反馈中学生对以后学习有信心率97.8%达到高一年级教学计划的95%计划要求。

②学习方面

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后,都能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晚自习纪律比较好。整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基本没有旷课、迟到等违纪现象。学生对学习、考试都很重视。

③生活方面

寝室管理方面,同学们乘坐公共电梯上下楼,都能按秩序排 队,无逆行而上现象,回宿舍能服从生活老师的管理,晚自习认真写作业和看书,学生都能遵守作息时间安排好午休和晚上睡觉。

二、班级管理 ①卫生方面

班级劳动卫生方面,年级部在每天早上7:15检查班级卫生,经过半个学期的习惯养成,各班级每天都能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教室内外清洁明亮,走廊和栏杆无灰尘。并且,学生都能很好维护教学A楼卫生,基本杜绝随手乱丢垃圾现象。②教科研

校本作业和教案的专项检查:

为更好的促进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高一年级部10月9日在上周举行了教师教案与学生校本作业检查评比。

每位任课教师的教案,34个教学班的校本作业整齐地摆放在备课室,接受各教研组长、年级领导的检查,每位任课教师的教案书写认真,备课充分;每位教师的校本作业都全批全改,年级部评出了卞鑫淼、戈万元等22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及何发胜、邓道山等17位教师批注的校本作业为优秀。在检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案书写工整,态度十分认真,教学过程设计很好地体现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校本作业批改方面,老师都有详细的批注,每个细微的符号,每个鲜红的字眼都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一片真情。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还有很多 老师采用了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优秀教师示范课

为了促进高一年级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效率。经高一年级民主管理委员会商议决定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举行“高一年级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九位老师的课厚重、大气、设计精彩,举重若轻,老师们的课导入自然,板书很好,重点突出,清清楚楚。教学活动设计丰富多彩,角度新颖,逻辑关系清晰、明了。课堂内容充实、饱满;夏辉亮等老师的课激情四溢。推门听课

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高一年级很规范的进行推门听课。三个年级部主任分管三个学科,每周至少听各学科一节课,随机挑选学科及学科的任课老师,关注教师的备课、作业布置及批改。另外,就听课情况与老师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半学期共进行25节课,很好地督促教师们认真备课。集体备课

按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年级部三个主任各抓三个学科的集体备课,每次深入各学科组当中去,参与各学科的讨论。对各学科集体备课的考勤、主备人安排、备课议题的安排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督查作用。整个年级教研气氛已经基本形成,共开设公开课38节。

三、学生评教 高一年级于11月13日利用早读课时间进行了期中教学调查反馈,整体情况很好,只有4位教师学生满意度没有达到90%。学生满意度96.3%,达到年级部开学制定的计划:在本学期在考试后的调查中学生满意度超过95%

四、实验开设

高一年级理、化、生演示实验计划开设14节,完成14节完成情况100%;分组实验计划开设15节,完成15节完成情况100%.存在的问题:

① 少数的学生还不太适应,成绩波动比较大。

② 少数班主任年轻、经验不足,投入也不足,效率不高。③ 少数老师备课不充分,上课出现“挂黑板”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统考选择题下一篇:小雪节气农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