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期末总结学生

2024-10-28

高一化学期末总结学生(共7篇)

高一化学期末总结学生 篇1

高一化学必修1期末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从实验到化学

1、化学实验安全(A ⑴如何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 ①常用仪器的使用容器与反应器: 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燃烧匙;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试剂瓶、启普发生器及常见的计量仪器(量筒、容量瓶等。

计量仪器:温度计、、、瓶(注:量器不可加热和用做反应容器。酒精灯的使用(自己总结 试纸的使用(自己总结 ②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

③气体收集及尾气处理气体收集:排水法、排气法尾气处理:吸收式、燃烧式、收集式

⑵各种危险化学药品图标的识别(看课本

2、几种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C

⑴过滤原理:

主要仪器: ,滤纸, , ,(带铁圈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一贴: 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润湿,使紧贴。二低: 滤纸边缘应略低于边缘,滤液应略低于的边缘。三靠: 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靠在上;

玻璃棒的底端应靠在;漏斗颈的末端应靠在上。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看课本。

⑵蒸发原理: 主要仪器: , , ,铁架台(带铁圈, ,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加热过程中,用不断搅拌液体, 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体飞溅。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

干。

⑶蒸馏原理:。主要仪器: ,,接受器,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①蒸馏烧瓶保持干燥,加热。②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防止液体。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占总体积的l/3到1/2,最多不超过。④温度计的水银球应置于蒸馏烧瓶的处。⑤冷凝管中冷却水从进,从出。⑷萃取原理:。主要仪器: 分液漏斗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①检漏②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③两个溶剂互不相溶、存在密度差且不发生化学反应。④静置分层。⑤分液

分液:。

3、几种离子的检验(D

⑴SO42-:向待测溶液中加入后,再加入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⑵Cl-:向待测溶液中加入后,再加入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⑶CO32-:向待测溶液中加入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或后,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离子方程式为。

4、多种离子共存时,如何逐一除尽,应把握什么原则(B 分离提纯时,先考虑物理方法(一看,二嗅,再考虑化学方法(三实验,后综合考虑。三个必须:加试剂必须;过量试剂必须;必须采用。

四个原则:(新杂质;(被提纯物;(被提纯物与杂质;(被提纯物。

除杂要注意:为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的操作中便于除去。

5、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⑴物质的量(n的单位是(mol。

把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个粒子的集体定义为1(1mol。①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N:微粒数 ②摩尔质量(M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m :物质的质量 ⑵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是。

①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占有的体积相等。推论1 在下,1mol 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相等,约为22.4L。

推论2 在相同条件下,任何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相等,但不一定是22.4L。

②气体摩尔体积(V m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V:气体的体积 ⑶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

①定义:在同同下,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比等于气体的之比,即V1/V2 == n1/n2 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比等于它们的之比,即ρ1/ρ2== M1/M2 ⑷物质的量浓度(c※公式为

注意:⑴物质的量的科学表达,它的计算对象是微观粒子。⑵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C ⑴配制步骤a、: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b、(或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c、: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 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d、(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

均匀。

e、: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处,改用加水,使 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f、装瓶g、贴签 ⑵误差分析(自己总结

7.溶液的稀释:溶质在稀释前后其 不变。公式为(c

1、c 2为稀释前后的摩尔浓度,V

1、V 2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 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 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 净 物 混 合 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② 物质分类的多种角度 例:

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举 例 表 示 式

化合反应 C+O 2 CO 2 A+B=AB 分解反应 CaCO 3 CaO+CO 2↑ AB=A+B 置换反应 C+CuO Cu+CO ↑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gNO 3+NaCl=AgCl↓+NaNO 3 AB+CD=AD+CB ② 根据 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④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 —— 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2.分散系及其分类(B 分散系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⑵ 组成:分散 ——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 ——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外观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 反应 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实例

⑷胶体①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nm之间。②胶体的性质 现象定义解释应用

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时,形成 现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 使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和

电泳现象在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 分散剂里向做定向移动的现 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

子而带电荷 分离蛋白质、氨基 酸;血清电泳用于诊 断疾病;电泳电镀

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使胶体 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 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 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 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 析出

制豆腐、果冻等 ③胶体的分类 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液溶胶淀粉溶液、Fe(OH3胶体 气溶胶烟、云、雾

④净化胶体的方法——法将胶体放入袋里,再将此袋放入中,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⑤胶体的应用:土壤的保肥作用、制豆腐的化学原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明矾净水等。

3.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B电离、电离方程式

⑴电离:酸、碱、盐等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的的过程。⑵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化学方程式。4.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B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多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同离子之间发生反应生成、、等。

①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物质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生成物或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OH-、Mg2+与CO32-、OH-等。

生成或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HSO3-、SO32-等之间发生离子反应。

生成:如H+与CH3COO-、C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水也是种弱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①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解于水且能完全电离的物质拆写成阴、阳离子符号;而难溶于水的物质、气态物质和水仍用化学式表示;:删去方程式等号两边重复的离子;:检查是否满足元素原子守恒、反应前后电荷守恒等。

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要正确,其规律是:一般易溶于水的(H2SO4、HNO3、HCl、HBr、HI,(NaOH、KOH、Ba(OH2、Ca(OH2,大多数均写成离子符号(拆;而、、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极难溶于水的物质均写成化学式(不拆。

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注意两守恒:方程式两边的数、数必须守恒。5.离子共存题易错点:(B ⑴在题目中告知是溶液,应排除具有颜色的离子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⑵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大量共存如HCO3—、HSO3-、6.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B ⑴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凡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⑵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判别方法:发生变化。8.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B ⑴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实质:化合价升高,该元素原子在反应中电子;化合价降低,该元素原子在反应中电子。

⑵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反应过程中有(或偏移。9.氧化剂和还原剂(C ⑴定义:①从化合价角度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②从电子转移角度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或电子偏近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或电子偏离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⑵记住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⑶价态与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①元素为最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I-,S2-等。②元素为最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Fe3+,H+等。③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性,又具有性。如S、SO2,Fe2+,I2,H2O2。

⑷一般来说,氧化性:>;还原性:>。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B ⑴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钠的物理性质: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熔点和沸点,熔点97.81℃,沸点882.9℃;硬度,可以用小刀切割。

⑶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水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②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被氧化:化学方程式为。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化学方程式为。⑷钠的保存及用途

①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里,由于,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②钠的用途: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备Na 2O 2;作为强还原剂制备 某些稀有金属。

⑸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 颜色状态 与H2O反应 与CO2反应 生成条件 用途——

⑹钠盐

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 主要性质色态 水溶性 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Ca(OH2反应 与OH—反应不反应

与CaCl2反应不反应与H2O和CO2的反应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⑺碱金属元素(A ①化学性质: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都具有强还原性,能跟卤素、氧气、硫等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由Na 到Cs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单质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

②焰色反应:是指;属变化。2.从海水中提取镁

步骤:①将海边的贝壳煅烧成,再制成乳,加到海水沉淀池,得到沉淀;②将上制得的氢氧化镁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MgCl2·6H2O晶体,并使其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脱水得到氯化镁。③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即可得到镁。

化学方程式: 3.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B ⑴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物理性质:密度,熔点,硬度,银白色金属;⑶化学性质①跟O2及其它非金属反应

常温下,在空气中都因生成氧化膜,具有抗腐蚀能力。化学方程式为。

②跟非氧化性酸的反应(常温下,在浓H 2SO

4、浓HNO 3中钝化 化学方程式为。

③跟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⑷ 铝的化合物 化学式 Al 2O 3 Al(OH3 属类

颜色状态 ,天然产称为(红宝石、蓝宝石

溶解性 热稳定性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其他性质 强还原性,用于冶炼难熔金属 ———— 制备方法 + 4.Fe 的性质(B ⑴是一种变价元素,通常显示+2价、+3价,其化合物和其水溶液往往带有颜色。⑵ Fe 与O 2反应,随着外界条件和两者量的相对多少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3Fe + 2O 2(纯(黑色、有磁性 生成Fe 3O 4的反应还有:3Fe+4H 2O(g ⑶铁与酸的反应: 铁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Fe + 2H + ==(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⑷ 铁的氧化物 氧化物 FeO(碱性氧化物

Fe 2O 3(碱性氧化物 Fe 3O 4 颜色状态

溶解性 磁性 与非氧化性酸 反应 稳定性 生成 ——

⑸ 铁的氢氧化物(C 氢氧化物 Fe(OH 3(弱碱

Fe(OH 2(弱碱 颜色状态 溶解性

稳定性 极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转化为Fe(OH 3(现象 与酸反应 其他性质 制备方法

思考:用可溶性碱分别与Fe 2+、Fe 3+反应可制得Fe(OH2和Fe(OH3。通过哪些方法可避免生成Fe(OH2 中会有Fe(OH3? 点燃 高温

提示:关键在于无孔不入的O2及Fe3+存在。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①驱氧法:如用同煮沸过的NaOH溶液和亚铁盐溶液。②隔氧法:如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后插入亚铁盐溶液面下加入;又如在液面上加某些合适的有机溶剂液封。③还原法:在FeSO4溶液中加入Fe钉,或者用Fe与稀H2SO4反应新制的FeSO4溶液,生成的H2又可驱赶O2。

⑹盐① Fe、Fe2+、Fe3+的相互转化 ② Fe2+和Fe3+鉴别 Fe2+Fe3+水溶液颜色 加入NaOH 加入KSCN

通入Cl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硅及其化合物 ⑴碳和硅的比较 碳硅

物理性质——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化学性质在高温和点燃下有强还原性 2C + O2 C + O2CO2 3C + Fe2O3①加热条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属单质起反应。Si + O2 SiO2 ②常温下,不能强酸、强氧化性酸反应,只能与氟气、氢氟酸(HF和烧碱等物质反应。

工业制法——SiO 2 + 2C(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粗硅提纯后,可以得到可用作 半导体材料的高纯硅。

用途作还原剂、吸附剂作半导体材料晶体管、集成电路、硅整流器和太阳能

电池等;⑵.SiO2与CO2性质的对比: SiO2 酸性氧化物CO2 酸性氧化物物性熔点高,硬度大熔点低,硬度小 化 学性质共 性

与H2O反应 与碱反应 与碱性氧化物反 应

氧化-还原性 特性.:与酸 反应 SiO2+4HF= 常温溶于HF,所以,盛放氢氟酸不能 用玻璃瓶,应用塑料瓶。不反应点燃 点燃 用 途

①水晶可用于电子工业的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②SiO 2是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③较纯的石英用于制造石英玻璃④石英砂用于制玻璃的原料及建筑材料

⑶.硅酸和硅酸盐 〖1〗 硅酸

① 性质: 水,酸性比碳酸。② 制备:化学方程式为。

(说明碳酸酸性比硅酸酸性要强

〖2〗硅酸钠NaSiO 3 俗名泡花碱,水溶液俗名。〖3〗 硅酸盐及其工业

① 性质特征:性质 ,熔点较 ,大都 水。② 主要原料:黏土等。③ 主要制品:、、、砖瓦、水玻璃(Na 2SiO 3的水溶液等。生产: 水泥 玻璃(普通 原料 设备 水泥回转窑 玻璃熔炉 反应

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主要成分 3CaO·SiO 2 2CaO· SiO 2 3CaO·Al 2O 3

④ 水泥和玻璃的

Na 2O·CaO· 6SiO 2 特性 水硬性

(加石膏调节水泥硬化速度

玻璃态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软化 混合物非晶体

注意:硅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位,仅次于氧元素。2.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⑴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 氯气的物理性质 色、有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有。

(闻气体方法: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⑶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氢气等都是非金属单质,由此推测:非金属一般都能跟金属反应生成盐,非金属单质间也能发

生化学反应。① 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Fe 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烟(不会生成FeCl 2 化学方程式为。

(Cu 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烟,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化学方程式为。钠在氯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为。(产生大量白烟 ② 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 2在Cl 2中能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化学方程式为。2P+3Cl 2 2PCl 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2P+5Cl 2 2PCl 5(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③ 氯气与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通SO2△ 通SO2通Cl2△ 通Cl2 氯气溶于水,在该溶液中:①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说明生成了(H+;②加入镁条,可观察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说明产生了酸(H+;③放入红纸条,红色褪去,说明产生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④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产生了。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④氯气与碱的反应

工业上制漂粉液:化学方程式为。工业上制漂白粉:化学方程式为。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Ca(ClO2,其有效成分为:Ca(ClO2

次氯酸盐跟稀酸或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到漂白和消毒的作用。

NaClO+HCl==NaCl+HClO或NaClO+CO2+H2O== Ca(ClO2+2HCl==CaCl2+2HClO或Ca(ClO2+CO2+H2O== 3.氯离子(Cl-的检验

离子检验试剂主要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及说明 Cl-AgNO3溶液,稀硝酸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HNO3 SO 2 4 可溶性钡盐溶液,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HCl的白色沉淀 注意:(1辨清液氯和氯水的区别: 液氯:氯气在加压或冷却时变成液氯,液氯是纯净物,由Cl2分子组成,具有Cl2的化学性质;氯水:即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久置的氯水,因HClO分解,可视为稀盐酸。(2干燥的氯气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漂白性,这是因为Cl2与H2O反应生成的次氯酸(HClO具有性。事实上,次氯酸盐也都具有漂白性。

4.二氧化硫与硫酸

〖1〗二氧化硫⑴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有气体,密度比空气,易,溶于水(1:40,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的燃烧。

⑵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通性:

SO2 + 2NaOH = SO2 + H2O =(可逆反应,H2SO3为中强酸 SO2 + CaO =(煤中加生石灰防大气污染 ②氧化性:SO2 + 2H2S = ③还原性:SO2使KMnO4(H+、Br2水褪色也是SO2还原性表现,不是漂白性。④SO2的漂白性→SO2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结合生成的色化合物,加热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⑶ SO2也有漂白性,注意与氯水的漂白性的区别 SO2氯水(Cl2通入水溶液中

漂白原因SO2能与某些有色物结合成不稳定 无色物质

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具有性,将有色物氧 化成无色物质

漂白效果不稳定,加热能复原稳定 与有机色 质

作用实例品红褪色色 紫色石蕊红色 品红褪色色

紫色石蕊先变随即色

混合作用 〖2〗硫酸 纯硫酸是 色油状 SO2+Cl2+2H2O= ⑴ 硫酸的物理性质: 体,漂白作用大大减弱。挥发,易吸水,能与水任意比互溶,溶于水放出大量 ⑵ 硫酸的化学性质: ① 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 如:使蓝色的胆矾晶体变为白色固体。性:将有机物中的 H、O 按原子个数比 2:1 脱出生成水。如:使蔗糖炭化 性: a 活泼性在 H 以后的金属反应:(条件:∆)Cu + 2H2SO4(浓)b 与非金属反应:(条件:∆)C + 2H2SO4(浓)c 冷的浓 H2SO4 使 一层 2HBr + H2SO4(浓)== H2S + H2SO4(浓)==、Cr、等金属表面生成 薄膜而发生“钝化”; 浓硫酸的特性: ② ③ d 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黑面包实验”中,硫酸体现出的性质: 5.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放电化合:N2 +O2 NO 易被氧化:2 NO + O2 == NO2 易溶于水:3NO2 + H2O == 性(使蔗糖炭化)、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无色,有毒,与血红蛋白结合)(红棕色,有毒,刺激呼吸器官)(NO2 不是 HNO3 的酸酐)NO、NO2 是大气污染物,NO2 能造成光化学烟雾。6.硝酸、氨 氨 〖1〗硝酸 ⑴ 物理性质: 色、瓶,放在 挥发、有 处。气味的 体。⑵ 化学性质——特性 ① 不稳定性——保存硝酸装在 4HNO3 ==== ② 强氧化性 与金属(除 Au、Pt)反应: ∆或光照 Cu +4HNO3(浓)== 3Cu+8HNO3(稀== 常温下,浓硝酸、浓硫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 应,所以可以用 质或 质容器盛浓硝酸。,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跟硝酸反 与非金属反应——非金属主要生成高价的含氧酸 4HNO3 +C 6HNO3 + S 〖2〗氨 ⑴ 物理性质: ⑵ 化学性质: 化学必修一复习11 色、有 气味 体;易,液氨作致冷剂; 溶于水(1:700)。

①与水的反应: NH3 +H2O NH3·H2O ②与酸的反应:NH3 + HCl == +(一水合氨的水溶液即氨水,显弱碱性)(一水合氨不稳定);2NH3 + H2SO4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③与 O2 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接触氧化)4NH3 + 5O2 〖3〗铵态氮肥——铵盐 ⑴ 物理性质:铵盐都是 ⑵ 化学性质: ①受热分解: NH4Cl ; + 体,都 溶于水。NH4HCO3 ②与碱的反应:制 NH3 和检验 NH4(NH42SO4+2NaOH NH4NO3 + NaOH 2NH4Cl + Ca(OH2(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色石蕊试纸变 的气体。③NH4 的检验方法:加浓碱液,加热,放出可使湿润的 NH4++OH注意: 注意:⒈ ①硝酸与任何金属反应 + H2 生成;②常温下,、遇浓硝酸钝化,但在加热 条件下,Fe、Al 能溶解在硝酸中;③除 Au、Pt

外,硝酸 溶解大部分金属。⒉ 比较浓 H2SO4 与硝酸的氧化性,例如:与 Cu 反应的条件,浓度对氧化性的影响(稀 HNO3 能与 Cu 反应而稀 H2SO4 不能。同时指出,尽管 HNO3 浓度越稀,被还原程度愈大,但浓 HNO3 的氧化性比稀 HNO3 的要强,因为氧化性强弱是指氧化其他物质的能力,而不是指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即不能以还原产 物中氮的价态作衡量氧化性强弱的标准。6.SO2 和 NO2 对大气的污染 酸雨及其防治: ⑴ 成因: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化工厂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在氧气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 下,形成酸雾,随雨水降落就成为酸雨。⑵ 危害:使湖泊的水质变酸,导致水生生物死亡;酸雨浸渍土壤、会使土壤变得贫瘠;长期的酸雨侵 蚀会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酸雨危害人体健康。⑶ 防止方法:①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②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学必修一复习12

高一化学期末总结学生 篇2

一、学习动机调查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 类似于催化剂和触发器。正确合理的学习动机可以唤起学生化学学习的行为, 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成效。笔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得出了以下结果:

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 喜欢化学的学生只有51.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很多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的原因就是因为对化学不感兴趣。43.6%的学生选择学习化学的目的是兴趣, 可以看出, 学生学习化学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学习凭着感觉走, 根据自己喜好来学习。而且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能主动去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心设计课堂, 将课堂精彩化。初中喜欢, 现在不喜欢的学生占到了24.6%。一是因为初中知识简单, 而高中很难, 跟不上教学进度;二是初中中考要求实验操作, 学生手动操作多, 易提高学生兴趣, 而高中则多是老师边讲边做实验, 使学生兴趣减低。在调查中也印证了刚才的分析, 觉得化学初中容易, 高中难学的学生占到了43.8%, 觉得都难的学生占到了50.3%。同时作者通过交流、访谈、观察等方式, 对高一学生初高中的过渡和适应情况、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了解, 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高一不适应情况。教师要针对这一点, 适时通过疏导和激励, 让学生在一个奋进、团结的气氛中学习。

二、学习方法和习惯调查

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能培养良好的习惯, 使用好的方法, 就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通过调查, 发现学生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怎样做,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常常不能做到。比如老师讲评完“导学案”你会怎么做?58.2%的学生选择认真订正错误, 及时弄清原因。说明在平常的方法教学中, 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老师的方法建议, 检查发现很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讲完后不会再去订正错误。又如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你会做课外练习吗?超过一半的学生说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自己很少有练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老师会强制安排学生每天完成多少作业, 导致没有时间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个现象在二中尤其明显, 从每晚写满黑板的安排就可见一斑。在“你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总结错误、找出原因并及时调整方法吗?”这个问题, 61.8%学生选择有时会。说明如果给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 他们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对于如何处理问题, 学生都能有意识的先思考, 不懂再问, 这一点表现良好。在时间分配上, 49.1%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 平均每天花在化学上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 而高达42.7%的学生花在化学上时间不到20分钟。化学是一门需要练习的学科, 学生因为学科多, 时间有限, 在化学上练习不够, 也是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很大原因。因此, 除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确立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科学安排课外时间和提高解题速度。

三、成绩归因调查

不正确的归因对后续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比如学困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强, 不是学化学的料”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当学困生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化学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时, 他就会厌恶老师, 不想学习化学了。而学优生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和学习态度、方法不好”, 后续学习中, 就会对症下药, 更加努力及改进学习方法等, 当然会促进后续学习。

在关于影响化学成绩的主要因素中, 37.8%的学生认为个人努力最重要;24.5%的学生认为学科难易程度会影响, 其次是19.1%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能把影响成绩的原因归于个人努力, 说明他们本身有通过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把原因归咎于学科。从统计上来看, 80%的学生认为自己化学成绩差, 只有20%的学生认为成绩好, 说明学生普遍存在不自信的现象。在成绩好的这部分中, 59.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化学有意思, 说明如果学生对化学感兴趣, 在做题的时候能够有成就感, 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成绩差的这部分学生中, 50%认为成绩差是因为平时花在化学学习上的时间较少, 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而这个归因也能看出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引导性。当然, 仍然有31.8%不知道该如何学好化学也是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说明很大部分学生, 在学习化学时很迷茫, 没有成绩感, 不知道从何补起。

四、知识点障碍调查

作者在数据收集阶段, 发现学生在很多基本概念上都比较模糊, 比如酸碱盐的概念、判别;对于很多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非常陌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数据分析处理上都很欠缺。根据这种现象,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在高一上学期知识掌握情况, 作者针对性调查了学生情况, 基本情况如下:

高一学生轻松学化学 篇3

【关键词】高一化学 提高兴趣 减轻负担 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38-02

高一化学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高一化学知识点多,部分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抽象,教学时间紧,为使学生在高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营造轻松、和谐、共参与、高效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一、低起点,激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打消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结合历届高一化学教学的经验,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为出发点,坚持低起点、激兴趣。从化学知识上先复习初中的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作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铺垫。在复习元素符号时,抓住学生要记忆的1~20号元素符号及名称。把常用元素化合价编成一个方便记忆的顺口溜:[2]“正一钾钠氢和银,负一氟氯溴和碘,正二钙镁锌铜钡,负二硫来负二氧,正二三铁正三铝”。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点→线→网”的学习方法,把学到的知识点分类串连成线,进而构成网状知识体系。对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的环节:①气体的发生;②气体的净化;③气体的收集;④尾气的处理。这些铺垫遵循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又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基础差的学生有信心学好化学,使基础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更爱化学。

二、教学乐,乐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化学,你就得让化学知识变得可爱起来。教学中适当的幽默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硫酸的教学中,我引入了《硫酸给水的情书》——亲爱的水:您好!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深爱着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水,请你不要逃避,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找到你,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我也会夺取氢氧重新合成你,因为我爱你!在笑声中,让学生进入讨论并得出:硫酸的遇水放热,遇有机物会脱水等性质。在金属钠的学习中,我让学生给钠写简历,如:姓名:钠 国籍:碱金属 年龄:23 肤色:银白色 性格:活泼……在这次活动中,既巩固了钠的性质又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无形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教学成绩也就有了保证。

三、重实验,促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方法。例如,我們在学习钠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先做这样一个魔术——滴水点灯。结果整个课堂都沸腾了,水火本不相容,为什么滴水却点燃了酒精灯?这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金属钠着火能用水灭火吗?这一系列问题吸引着同学们继续研究钠的性质。除了认真观察实验我更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为证明足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其中碳酸氢钠放出的气体更多更快。由于生成的气体是无色的,不便于观察,我们就在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洗洁精,直观的得出泡末多的试管产生的气体就多。在做焰色反应演示实验时,绝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远距离透过蓝色钴玻璃看清楚钾的焰色反应,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直接用铂丝沾取氯化钾固体放在酒精灯火焰外焰边上灼烧,产生的紫色火焰非常明亮。通过以上的实验改进,同学们提高了科学素养,同时也极大的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功夫全在细微处”因为我们重视细节,所以我们获得成功!

四、想方法,减负担。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及铝的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无助的感觉。教师在讲授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讲单边记忆法,还原剂容易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这样,学生不容易混淆,既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在学习铝的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时,其中铝沉淀及图象分析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酸碱质子理论给下列物质按酸碱排序HCl、AlC13、Al(OH)3、NaAlO2、NaOH并利用归中规律和就近原则,得出两边的物质生成中间的物质。例如,HCl 和 Al(OH)3 反应生成AlC13,Al(OH)3和NaOH反应生成NaAlO2,AlC13和NaOH生成Al(OH)3或者NaAlO2。根据就近原则,如果AlC13过量生成Al(OH)3,NaOH过量生成Al(OH)3。这种方法方便,容易理解,即使是普通班的同学都能很快掌握。

五、不抛弃,不放弃。

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化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和谐、轻松、高效的课堂环境是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上课时,我经常提醒学生拿起“枪杆子”做笔记,鼓励学生自己“招聘人才”共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推荐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并“怂恿”台下的同学给他挑毛病,每次做实验学生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班都有化学后进生,如何让他们感觉老师在关注、尊重和欣赏他,这需要我们的平常心。例如,在课堂上有人睡觉,在我点名提问他之前我会说:“听说小睡一下学习效率高,我们现在请某某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评价方式上,因为每个学生都想给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尽量找出他的优点给予公开表扬。在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时,适当淡化分数,而是强调:“哪个知识点需要老师补充的?”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又学会了主动和老师交流,寻找差距,提高自我!

总之,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学化学,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郑 伟. 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浅谈[J].科学咨询,2008(1)

2 石杨红.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初探[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山师附中高一化学期末考试题型 篇4

1.第二、三、四单元试卷,共2张。第二、三单元的笔答题写在答题纸上,下周一交;其他题目直接写在卷子上。

2.完成《沉思录》读书笔记。共写12段感想,每段不少于200字,总字数不少于2500字,写在剪报摘抄本上,下周一交。

3.复习必修二,为期末考试做准备。下周先进行一次必修二整本书的模拟考试。

本来应该布置一篇周记,让大家反思2013,展望2014,但是恐怕不少同学完成《沉思录》的作业都有些困难,所以这篇周记就不布置了。但希望同学们,借完成读书笔记之机,能够好好沉淀反思一下,以纪念这个对大家来说不同寻常的2013。

祝大家元旦快乐!咱们2014见!

期末考试的题型及范围如下:

范围 :必修二

题型

一、选择题(20分)

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病句(主要考成分残缺、赘余和搭配),连贯,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而、其、乃、之、因、为、于、以),句式

二、文言文(18分)

语料出自课外。

1、选择题4道,每个2分

2、课外翻译一句,课内翻译两句(10分)

三、默写14分(包括《游褒禅山记》

3、4段)

四、大阅读(考小说,18分)

高一上期末总结 篇5

高一一学期结束了,是时候对自己作一个总结了,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一上期末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高一上期末总结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转眼成为高一班一员已一年了了。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这半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

在过去一年的内,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头也不回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在为了不被它丢下死命的追赶着。是的,谁都不想被时间丢下。而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的成长。而美好的纯真随着风雨的磨灭化成了成熟。或许这正是成长的代价。回想自己还是考生的那段日子,显得是那么的遥远。我在憧憬中懂得了来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酝酿已久的真理;在收获后才知道努力的甜美。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原来过去所见所识都是那么的偏见而又肤浅,以前的天真似乎在一瞬间幻化成无知和可笑,我想谁又不是这样的呢?或许在以后也会嘲笑现在的渺小……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 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中,体会到了知识就是人的力量源泉,没有专

业知识、专业技巧,什么成功都不会与你相约,只有真正的掌握了解所学的东西才能便于日后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对于现金社会,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适应这个社会的专业人才,将来如果社会给我机会的时候,我就能以我的所学完完全全的融会到往后的工作当中去,所以现在属于我们的知识储备期。曾经有位老师跟我们说过:人的机遇难求,当机遇来的时候就要好好的抓住它,当时如果你没有驾驭它的能力,你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从你的身边溜走,而无可奈何,与其到时后悔,不如现在好好储备自己的知识量,时刻准备着,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在这一学期中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有校长的谆谆教诲,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与同学们的互助互爱,我想这是我在学习生涯中不可小觑的一笔财富。

在开学到现在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最出对高中生活的一无所知到渐渐地习惯再到无比的厌烦却又喜欢。在这一学期中我渐渐地懂得了什么是珍贵的友谊,什么是师生情这都是一种微乎其微却又真是存在的事物,让我捉么读懂也猜不透的一种东西,它对我很重要。在这一学期中我要特别感谢我那敬爱的班主任他对我们如同“老妈子”一样就是对我们有一种想不到的细心,还要感谢我们班的所有科任教师,他们也很好就是无微不至往他们请教问题也是毫无保留

的回答,如果我们不会他还会一遍又一遍的跟我们讲解直到会为止。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

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再看几篇作文。

抓紧一切时间来巩固当天老师讲的知识内容,以达到最佳学习效率。

篇二:高一上期末总结

繁忙而又紧张的高一第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时光飞逝,转眼成为高一班的一员已半年多了。回首这半年来各科的学习情况,感受颇多,需要总结的更多。

语文: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就一直很好,一直保持到现在。在学完必修

1、必修2模块后,我对自己能熟练地背诵课文这方面比较满意,但是在其它方面还是稍有欠缺,比如:回家复习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其次,我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平时应该多做些练习题、多看看参考书上的文言文翻译,以此来增加对文章的理解。

数学:这学期,我觉得数学是我在各科里进步最大的一门学科。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也许就是我付出辛苦的回报吧。初中时,我的数学成绩并不好,自己也不去找老师问问题,被老师斥责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高中必修

1、必修4比起初中来难度大大增加了,内容也增多了。即使如此,也没有动摇我学数学的意志,我相信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定会乘风破浪!

英语:学习高中的英语课程我并不吃力,反而我倒觉得简单,也许是在宣外我受到的英语强化训练教育的缘故吧,不管怎样说,我不会对英语放松警惕的,因为骄兵必败!

物理:我的物理成绩算不上班里比较好的,但也不是很差,只能说一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我觉得我应该多向老师和物理学的好的同学多请教请教,多去大办公室问问题。

化学:情况基本与物理相同。只是化学方程式记得有些不清楚,希望下学期在此方面多多努力。

历史:我比较喜欢学历史,因为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自我评价良好。

地理:相对于其它科,我学地理稍微有些吃力,有些部分掌握得不是特别好,但是我有信心学好地理。

政治:政治后几个星期的课是由14中老师代的课,期末模块考试前,老师发了5张复习卷子,并画了11道必背

题,我都背了,并用在了考试中,所以对政治的学习态度我很满意。

以上是我对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习上的个人总结,我不会忘记过去,也不会沉浸于过去,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篇三:高一上期末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乎只是一眨眼,高一的学习生活便已宣告结束。在这学期,我逐渐感受到高中学习的紧张气氛,我觉得自己在一天天的成长,一点点的懂得坚定执着与刻苦努力。

从学习上讲,这学期分了文理,使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了。我选择了文科,文科背诵的内容很多,并且需要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背诵,并且多读书,在这方面我还有所不足,有待提高。本学期的教课进度比之前要快,并且需要自己自主理解的内容更多了,学习不再是一味的听老师教受,而是学要自己钻研,理解。对于文科的学习,起初我多少有些不适应,但伴随着一学期的学习,我也渐渐可以跟上老师的步调,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

对于考试,我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一是速度慢,这与我平时写作业就拖拖拉拉是分不开的,要想就这点有所改进,我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作业速度以及写字速度。另外在考试时,我总热衷于死扣某道难题,所以一旦陷入某个难题中,就一定打不完卷,这也是急需改正的坏毛病。而第二大不足

就是马虎。这是我从小传承下来的坏习惯,改正有一定难度,所以要想改正,只能循序渐进,考试时尽量保持镇定,仔仔细细答每一道题,尽量保证会的题不出错误。除此之外,个别知识点的薄弱也急需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分数,而是检测我们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所以找到知识点的漏洞,加紧学习,弥补不足,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当然,提高成绩的基础还是将知识掌握牢固,否则再多的方法也是空谈、废话。保证成绩的首要条件就是课堂听讲,消化了课堂知识,才能在此之上有所提高。其次就是作业,尽量保证多思考才能锻炼思维,切忌糊弄,否则还不如不写。在这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惊异的发现了时间资源的短缺,太多知识要学习了,而自习时间又很少,所以我希望在以后我可以更好的利用小块时间,如食堂站队,课间午休等等,不让宝贵时间白白浪费掉。

从其他方面讲,在寝室休息方面还算不错,毕竟好的休息是学习的保证,正如寝室里某个标语所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在纪律方面,偶尔也有走神或讲话现象,望新学期有所改进。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高中是人生中很关键的一个阶段,而我仿佛只在一眨眼间就已经走完了它的三分之一,这让我倍感紧张,还有两年就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了,我不希望自己到时候会有所遗憾,我觉得自己在这学期的学习生活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下学期努力改进。争取有所进步。

高一期末总结 篇6

英语:学习高中的英语课程我并不吃力,反而我倒觉得简单,也许是在宣外我受到的英语强化训练教育的缘故吧,不管怎样说,我不会对英语放松警惕的,因为骄兵必败!

物理:我的物理成绩算不上班里比较好的,但也不是很差,只能说一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我觉得我应该多向老师和物理学的好的同学多请教请教,多去大办公室问问题。

化学:情况基本与物理相同。只是化学方程式记得有些不清楚,希望下学期在此方面多多努力。

历史:我比较喜欢学历史,因为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自我评价良好。

地理:相对于其它科,我学地理稍微有些吃力,有些部分掌握得不是特别好,但是我有信心学好地理。

高一化学期末总结学生 篇7

关键词:化学思维;思维过程;培养策略;口语报告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1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目的与基本方法

学生之间的思维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探查出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过程因素,并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012年7月,我们采用口语报告(即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出声思维法)方式进行研究,探查影响高一学生思维水平的因素,并把探查结果聚焦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上。

口语报告中涉及的3个问题均来自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该模块是对学生思维要求较高的选修模块,涉及的内容学生还未学到,避免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研究造成的影响。为避免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存在障碍,我们在表述问题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被试为刚结束高一学段化学必修学习的有代表性的15名学生:5名学优生已决定升入高二学段选修科目选择化学,且有信心学好化学;5名中等生有选择化学学科的意愿,但担心选修要求高,思维能力跟不上;5名学困生因学习化学必修时已显吃力,考虑不再选择化学学科。在研究中主要考察了学生在利用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时呈现的思维过程的特点,以期为更好地探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2 高一学生化学思维过程的差异

研究数据显示,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以及耗时相差较大(见表1和表2)。

为此,我们深入分析了被试的口语报告并配合访谈,比较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差异。

2.1 对信息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差异

问题1 请观察下列表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试着书写1mol氢气在1/2mol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参考信息:已知在25℃和101 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 H2(g)中的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 O2(g)中的共价键要吸收498kJ的能量,而生成H2O(g)中的H-O键会放出463kJ的能量。

问题1探查的是学生面对题设材料能否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提炼出反应焓变与物质状态、计量数的关系,以及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分析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离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总是相互联系的,人的思维活动一般是按照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由表2可见,学优生对信息的深入“分析与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中等生和学困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学生后续的思维过程产生了更大的差异。学优生有着较强的化学知识基础,分析反应焓变与物质状态、计量数的关系时能有序观察,综合考虑问题较全面,解题也严谨,有的学生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学困生的观察则显得浅显而杂乱,分析问题“浅尝辄止”。中等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深度访谈发现,思维障碍主要表现在:有的观察只关注数值大小,有的分析问题只聚焦个别特征而不综合思考,还有的凭生活经验主观推断,在计算方面仅是机械迁移题目中的形式,不善于根据新信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2.2 对信息的“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差异

问题2 根据下表中部分盐溶液的酸碱性的实验事实,判断Na2SiO3溶液、CH3COONH4溶液的酸碱性。

问题2探查的是学生的“比较与分类”能力。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学优生、中等生都能顺利得出Na2SiO3溶液显碱性的结论,但是只有学优生能客观地评价CH3COONH4溶液的酸碱性。由题给信息“CH3COONa显碱性,NH4Cl显酸性”只能得出“醋酸是弱酸,一水合氨是弱碱”,而没有涉及到两者谁更强些时,学优生能辨证地分3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中等生错误地认为“NH4Cl显酸性,CH3COONa显碱性,它们两者反应生成的CH3COONH4显中性”的结论,说明“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后续判断的正确率;学困生不善于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比较,只有3名学生判断出Na2SiO3溶液显碱性,对CH3COONH4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大都采用主观臆测的方式。

2.3 对信息的“抽象概括与具体化”能力的差异

(1)填写表中的空格(用计算器计算)。

(2)分析表中的数据,总结归纳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问题3测试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能力。

抽象概括是在思想上抽取、集中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属性或特点还原为具体对象,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我们发现在口语报告中,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在借助于数学公式计算平衡浓度关系数值时完成得都很好,但是在“抽象概括”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述的内容差别很大。学优生往往能脱离具体的反应,灵活理解计算结果的内涵,并能迅速将此结论推演到其他的化学反应中去。而学困生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关注结论,不重视概念、定律、原理等的抽象概括过程,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方法,必然导致其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思维无序。多数中等生其实心里面能想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但用语言表达时不够自信,也不够到位,反映其思维过程不是很清晰。

3 在高一学段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1]。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跃进期。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经过高一学段必修化学学习后,化学学习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如果我们能立足于高一化学必修学习阶段,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优化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1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

观察是分析与综合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显示的强/弱以及鲜明/隐蔽程度会影响观察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从而影响后续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已有经验、思维习惯和主观臆测会起促进或干扰作用从而影响分析和综合活动。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我们从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防止干扰、全面搜集信息开始,尝试把研究的整体分为若干部分、方面、环节、因素等等并进行比较,找出具有关键性或者能说明本质的部分、方面、环节、因素等;或者把各个部分、方面、环节等等结合成整体,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

案例1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引导过程

[演算]计算1摩尔Al、Fe、H2O、C2H5OH、H2、N2、CO的体积。

[思考]从以上计算结果中可以总结出哪些规律?

[方法引导]比较计算结果的数据,分析数据规律。比较相同状态和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规律,分析物质状态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为何具有上述规律?相同条件下,不同固、液态物质的摩尔体积不同,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几乎相等。

[方法引导]要解释现象必须从现象背后的本质入手,需了解影响物体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综合]决定体积的因素有:构成物质的微粒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平均距离。

[分析] 1mol物质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综合]取决于分子间距离、分子的大小。

[分析]构成气体的微粒间的平均距离主要受哪些条件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综合]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受温度和压强影响。

[分析] 1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吗?

[引导推理]分子的大小可忽略,而温度、压强相同时,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是相同的。又因为1mol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相同的。

[引导概括]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数值。

[方法总结]从上述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过程中,你觉得该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探寻出其中隐藏的规律?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讲授,而是适时点拨,让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隐藏的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

3.2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与分类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对新情境下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往往拘泥于具体形态,不分表里,不善于由此及彼,其原因跟不会选择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和分类有关。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化的过程分成若干步骤来进行,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思考。例如,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原电池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并观察“锌与稀硫酸”、“铜与稀硫酸”、“锌与铜相分离放入稀硫酸”、“锌与铜相接触放入稀硫酸”、“锌与铜用导线相连放入稀硫酸”、“锌与锌用导线相连放入稀硫酸中”等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可获得大量的观察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事物的某些特征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并分类归纳出本质属性。

案例2 “原电池”教学中提高学生“比较与分类”能力的思维诱导提纲

第一组思维诱导提纲:针对以上六组实验

(1)比较六组实验中实验现象有何差别?

(2)比较六组实验中实验条件有何差别?

(3)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可将上述实验装置分成哪几类?

(4)归纳每一类实验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类实验之间的差异点。

(5)概括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6)说明在本次实验中要产生电流,必须具备何种条件?

第二组思维诱导提纲:针对“锌与铜用导线相连(连有电流计)放入稀硫酸中”实验

(1)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2)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

(3)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

(4)锌片和铜片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5)从氧化一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两极各发生何种变化?

(6)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7)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学生通过比较每一个实验现象,并对六组实验进行分类,归纳得出原电池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反复经历思维活动的训练,最终概括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推广,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3.3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梯度问题就是依据高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设计成一组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知识内容上有逻辑性、思维层次有递进的问题群,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与具体化[2]。

例如“苯”的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分子式推导苯的结构,可是在苯之前的教学中只讲过碳碳单键和双键知识。为此,我们设置了以下的梯度问题。

案例3 “苯”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概括与具体化”能力的梯度问题

(1)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

(2)根据饱和烷烃的通式,苯的不饱和度如何?

(3)可能有多少双键?叁键?

(4)写出可能链状结构的结构简式。

(5)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该具有的重要化学性质是什么?可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

(6)实验事实表明,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苯的化学性质与烯烃或炔烃是否相同?

(7)若苯分子是环状结构,试画出可能的结构。

(8)若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试画出可能的结构。

上述问题贯穿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以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通过“比较—推理—概括—具体化”的逻辑顺序抽象出苯的结构。

4 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确实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在口语报告结束后,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时,我们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答案或解题困难(中断)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维过程中存在不当甚至错误的方式方法。因此,有的学生一教即会,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还需辅以个别指导才能学会。在教学中,教师需与学生有更多的对话机会,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充分地让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发展。

致谢:扬州大学吕琳副教授及其研究生提供了部分资料,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美]杜威(Dewey, J.)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8.

上一篇:逃避小学作文下一篇:浓浓的乡情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