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2024-09-04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1

俗名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食盐:nacl

芒__: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____:naoh

绿__:faso4·7h2o

干__:co2

明__:kal(so4)2·12h2o

漂白粉:ca(clo)2、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__、蓝__: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__: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课后总结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强的学科,需要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而且数学的重要性不光体现在考试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时, 都觉得数学是一门十分枯燥无趣的学科,很难,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最后出现厌倦数学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进行课后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课,虽然当时可能都明白了, 但是当自己做题的时候可能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进行及时的复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学生在课后进行合理的总结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学生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作出框架式的总结,这样就可以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在开拓了思维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此外,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还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应该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而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复习则很好的达到了这一教育目的. 当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的时候,实际上是主动的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

二、课后知识总结与复习的策略

1.及时性

高中数学的课后知识总结和复习一定要及时进行,也就是说教师今天上课讲了哪些内容,课下学生就要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如果不及时的话,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可能就不那么深刻,等到想要总结的时候,却已经不能再像刚上课结束时的记忆一样,这样以来,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时候, 就要及时的对这一知识进行总结,总结出正弦定理以及这一定理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 同时,在总结了这方面的知识点之后,学生要多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练习,只有通过反复的不断练习才能巩固这一知识点.

2.完整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总结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总结的完整性. 也就是说,在总结的时候要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总结,不能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和盲点. 而且,学生在进行课后总结的时候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把握好知识点与知识点循序渐进的关系,只有学生在可以自己独立总结好知识的时候,才算是对知识做到了真正的掌握,这样在遇见任何题目的时候,学生才能够自己很好地完成. 对课后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完整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可以对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完等比数列之后,学生自己在进行课后总结的时候,不能只是对等比数列作出知识总结,还要与之前学过的等差数列结合起来,一起进行总结,总结出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相同点和区别,这样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到等差数列,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等比数列,将二者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掌握之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做题中去.

3.分享性

当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后,应该与其他的同学相互沟通,互相讨论自己所总结的知识点. 学生所总结的内容毕竟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有些地方可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方法,看其他同学是否有更完善的总结方法. 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增加一些交流和沟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知识总结更加的完善,这样可以增强复习的效果,取得更好的数学成绩.

三、高中数学课后知识总结与复习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学生总结课后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参与,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进行总结,当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当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课后总结的时候,如果学生总结的合理到位,那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 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学习数学,如果学生总结的不是十分到位的话,那么教师也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学生,要帮助学生分析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不会丧失对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需要及时和完整,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连起来,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摘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光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是不够的,当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增强复习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加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本文将对高中数学课后知识总结与复习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可以对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有一定的帮助.

高二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3

4.石膏(生石膏):CaSO4·2H2O5.熟石膏:2CaSO4·.H2O

6.莹石:CaF27.重晶石:BaSO4(无毒)8.碳铵:NH4HCO3

9.石灰石、大理石:CaCO310.生石灰:CaO11.食盐:NaCl

12.熟石灰、消石灰:Ca(OH)213.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14.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15.绿矾:FaSO4·7H2O16.干冰:CO2

17.明矾:KAl(SO4)2·12H2O18.漂:Ca(ClO)2、CaCl2(混合物)

19.泻盐:MgSO4·7H2O20.胆矾、蓝矾:CuSO4·5H2O21.双氧水:H2O2

23.石英:SiO224.刚玉:Al2O325.水玻璃、泡花碱:Na2SiO3

26.铁红、铁矿:Fe2O327.磁铁矿:Fe3O428.黄铁矿、硫铁矿:FeS2

29.铜绿、孔雀石:Cu2(OH)2CO330.菱铁矿:FeCO331.赤铜矿:Cu2O

32.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33.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34.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35.水煤气:CO和H2

36.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高二会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4

2、能使溴水褪色的烯、炔(苯、烷不能)

3、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烯、炔(苯、烷不能)

4、能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如烯)

5、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

6、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7、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8、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5

作为基础学科知识内容考查的依据,以下所列的知识点在近10年来的化学高考命题中呈现率达90%以上希望同学们在临考的复习中能一一对照来巩固相应的基础,如果某些点的认识不够,建议重温相应的教材和教辅资料,确保该内容的高得分率。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他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9、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N、O、S、Cl、P、Na、Mg、Al、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12、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1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4、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5、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6、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团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7.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18、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化学计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结: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6

据《新京报》报道, 2016 年北京市语文学科在总体基本稳定的基础上,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 在考试内容等方面略有调整。其中现代文阅读, 在以往要求考生对“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基础上, 增加信息的“运用”“对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同时增加对阅读经典的要求。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 提出“对中外文学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具体调整:“附录”在保持原有“古诗文背诵篇目”不变的同时, 增加“经典阅读篇目例举”, 包括古今中外12 部文学和文化经典, 分别是:《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记者了解到, 阅读经典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 在2015 年高考“微写作”选作题中, 就涉及了《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和《巴黎圣母院》。但考虑到本届毕业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及复习的实际情况, 2016 年这12 部经典阅读篇目暂不列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2017 年、2018 年逐步将这些篇目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与学习策略 篇7

1. 不同化学知识块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依据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 可将相关的知识分为几大块: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基础等。不同知识块的特点差异较大, 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针对其中几块作简单介绍。

1.1 元素化合物部分。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的基础, 必修一主要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顺序是:结构→性质→用途, 三者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另外, 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多面广, 在典型代表物质的性质的基础之上, 再对同类的物质的性质进行进行推广学习。例如, 在学习碱金属内容时, 学生要先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知识: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容易失去, 所以在反应时体现出强还原性, 例如:与非金属的反应, 与水的反应, 等等。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氢离子的反应, 即钠失去电子, 而电子被氢离子得到, 由此可联系钠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问题。锂、钾、铯的性质可以根据递变规律来理解和学习。

元素化合物内容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多, 所以学习时应注意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例如:必修一每个专题后面, 都有一个栏目“整理与归纳”, 将本专题所学知识进行网络化归纳, 学习时可以此为主线, 可根据自己能力将网络中的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细化处理, 如此可以明显降低学习的难度。

1.2 有机化学部分。

有机化学知识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必修二的基础之上,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教材中重点介绍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醛、酸、酯、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结构、性质、应用、制备等内容。学习时应把握以下几条线索: (1) 官能团对物质的性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对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就抓住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关键。 (2) 常见的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等。每种反应类型, 又包含很多的反应情况, 例如取代反应包括:烷烃的卤代, 苯的卤代与硝化、磺化, 酚的溴代, 醇与卤化氢的反应, 醇的酸化, 醇分子间脱水成醚, 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酯的水解, 蛋白质的水解, 等等。 (3) 化学反应条件 (如:卤素光照, 溴与催化剂, 浓硫酸加热, 等等) , 从反应条件上就可以推测出反应类型, 例如, 溴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脂肪烃上的取代反应, 而液溴在铁粉催化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溴水在常温下可以与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发生加成反应, 等等。 (4) 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如: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等物质间的转化) 。 (5) 有关重要的实验 (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醇制乙烯、银镜反应、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酚醛树脂的制备等实验) 。 (6) 有机化学试题常见的两种题型 (一是选择题, 一般是给出一个或几个新型的物质的结构, 来考查:判断分子式, 判断共线共面问题, 同分异构体书写, 化学反应类型, 与Br2、H2、NaOH反应时最大用量的计算, 等等;二是有机合成推断题, 往往以一个物质的合成路线为载体, 来考查:分子式推断, 官能团的判断,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同分异构体尤其是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合成路线的设计等类型) 。

1.3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部分。

在必修二的基础之上, 《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教材中重点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电化学知识, 等等) ;化学平衡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 平衡的建立与特点, 平衡的移动规律, 等等)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知识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盐类的水解, 沉淀溶解平衡规律, 等等) 。学习时理解原理、理解规律非常重要, 可以将规律“模型化”, 例如学习原电池相关知识, 可以锌—铜—硫酸原电池为模型来研究, 可按以下思路思考:构成条件→工作原理→电子流向→电极反应→相关计算与应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把握电化学高考易考知识点:电极的判断,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溶液pH值的变化, 电子得失相关的计算, 等等。原电池与电解池知识综合应用, 则可选择铅蓄电池为模型, 弄清原理、总结规律, 结合考点进行变式训练。

必修内容是选修内容的基础, 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拓展与延深。所以, 要学好化学, 在高一的时候必须打好基础, 以后才能更好地发展。

2. 优化学习环节,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一般环节为:预习→课堂→作业→复习→考试, 为提高每个环节的学习效率, 可以参考以下一些做法。

2.1 课前预习的做法: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通过课前的预习, 可以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 自己有哪些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 就容易使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性。注意:预习不必面面俱到、搞得太细, 否则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有可能上课听讲时有所松懈, 反而降低学习效果。

2.2 课堂学习的做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上要善于听课、认真观察、注重理解、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例如, 课堂演示实验, 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与自己设想的不同, 可以与老师交流探讨, 另外还应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步骤, 思考实验设计的原理, 多问几个“为什么”。化学试题讲评不仅要听解题思路与方法, 而且要注重规范解题步骤。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 书上有的简单记, 书上没有的重点记, 记难点、记疑点。协调好记与听时间, 不能只听不记, 也不能只记漏听, 顾此失彼。

2.3 课后复习做法:回顾课堂、规范作业。

常有学生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 可是做作业时总出错。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理解。因为只有反复多次理解记忆知识点, 才能真正掌握牢固, 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新课学完之后作业之前, 结合课堂笔记, 让课堂所学内容在脑海里“放电影”, 再现课堂所学的知识主线, 发现有疑惑的知识点, 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时, 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 可以引起相关知识的再学习、再思考。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 有些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先复习相关知识, 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 事倍功半。作业上尽量避免题海战术, 对于典型例题应反复研究、多方推敲、触类旁通, 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2.4 合理使用教学案。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使用“教学案”进行教学, 使用教学案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预习、课堂听讲和复习巩固, 明显地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案编写一般包含以下几块内容: (1)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 (2) 双基回顾; (3) 经典例题; (4) 课堂练习; (5) 课后习题。“考纲要求”是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与重难点, 要学什么, 使学生在学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双基回顾”不是简单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以填空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把与本节课新授内容相关的知识作一个总结归纳, 使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连续性、系统性。“经典例题”是指精选有代表性的试题, 尤其是高考题与名校的模拟题, 力求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 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根据教学案先学, 教师检查、批改,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课堂上结合教学案内容, 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师生共同探究, 可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开放性, 实现化学学习的高效率。

高中政治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篇8

考点一: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经,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政府权利的行使与监督

考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四: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部分

考点一:文化与社会以及对人的`影响

考点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创新

考点三: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四:文化生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部分

考点一: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与意识、真理与认识的过程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篇9

1.概念:一种物质被氧化,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注意:该处的“一种”是广义的“一种”,非就是一种,可能是多种。有被氧化、还原的物质即可)

2.特征:有化合价的改变。

3.实质: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形成离子键,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形成极性共价键,统称电子转移)

4.关系:

⑴氧化和还原的关系:

是一个反应的不同对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两个孤立的反应。像“买和卖”一样。

⑵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注意: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的转变等)

⑶和有机氧化还原的关系

有机的氧化是除氢或加氧,还原是除氧或加氢,若从化合价(氧化数)的改变看,和无机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致的。

⑷几个重要概念间的关系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做还原剂→表现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氧化产物;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做氧化剂→表现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还原产物

5.表示:

⑴单线桥法 例:

⑵双线桥法 例:

第二片:规律

1.守恒规律

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各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即电子守恒。

2.先后规律

氧化、还原性强的氧化、还原剂,优先被还原或氧化,如在FeBr2和FeI2的混合液中滴入氯水,因还原性I->Fe2+>Br-,所以,I-最先被氧化,当Fe2+部分被氧化时,溶液中肯定没有I-,Br-一定还没有被氧化。

3.价态规律:

⑴某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时,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注意:非价态愈高氧化性愈强,价态愈低还原性愈强)。

⑵不同物质的同种元素,处于不同价态时,生成物往中间价态靠拢(注意只靠近,不交叉。也有叫归中规律的)如:H2S+H2SO4(浓)=S+SO2+H2O,氧化产物是S,还原产物是SO2。另:浓硫酸可以干燥SO2(二者硫元素无中间价态,不反应)。

⑶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一般可以向相邻价态歧化(也有叫歧化规律的),如:Cl2+2NaOH=NaCl+NaClO+H2O.条件不同时,也有可能其他歧化方式。

第三片:对比

即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对比,其常见标准有:

1.依据化学方程式。方程式所有物质中,氧化剂氧化性最强,还原剂还原性最强。

2.依据反应条件。和同一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的不同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条件要求愈高,如:浓度、温度、压强等(不包括催化剂),其还原性(或氧化性)就愈弱。反之,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愈靠前,还原性愈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愈弱,Fe3+氧化性强于Cu2+,是正常价态的对应离子)。

4..依据元素周期表。金属的还原性:同周期原子序数愈小(靠左)、同主族原子序数愈大(靠下),还原性愈强,。非金属的氧化性:同周期原子序数愈大(靠右)、同主族原子序数愈小(靠上),氧化性愈强(对应阴离子氧化性愈弱)。

5.根据电化学判断。

⑴原电池中:

①负极还原性强于正极,

②正极优先放电的阳离子氧化性强。

⑵电解池中:

①阳极优先放电的阴离子还原性强,

②阴极优先放电的阳离子氧化性强。

第四片:配平(1)

1.原则:遵循三大守恒。

2.步骤: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3.方法:十字交叉法。

附:例题:NH3+O2=NO+H2O,

⑴先正确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及1mol的该物质得失电子总数:

⑵交叉电子得失总数目为对方系数:→4NH3+5O2=NO+H2O,

⑶调整氧化还原产物系数:4NH3+5O2=4NO+6H2O,

⑷最后调整非氧化还原元素系数,该反应已平,无需调整。

①若得失电子有公约数,要约掉再交叉,例:2H2S+SO2=3S+2H2O

②若系数出现分数,要扩大相应倍数,例:8NH3+6NO2=7N2+12H2O

③化合反应和归中反应要从前往后配,而分解反应及歧化反应要从后往前配,具体方法和前面一样。例:3S+6NaOH=2Na2S+Na2SO3+3H2O

④部分氧化还原的反应,应先配平氧化还原部分后,再加上未被氧化还原的。例:过量的铁粉和稀硝酸的反应, 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

⑤多种元素变价的反应,一定注意是1mol的该物质得失电子总数。

例:

如果是生成多个价态物质,按照要求,按一种物质处理。例:一定量的铁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Fe2+和Fe3+之比是2∶3,其方程式的配平如下:15Fe+52HNO3(稀)=6Fe(NO3)2+9Fe(NO3)3+13NO↑+26H2O

第四片:配平(2)

⑦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先配电子守恒、再配电荷守恒(有时根据反应环境补充H+或OH-等相关离子)、最后配质量守恒。

例: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⑧复杂的离子反应,亦如此。例:Cu2S使酸性K2Cr2O7溶液褪色3Cu2S+5Cr2O72-+46H+=6Cu2++3SO42-+10Cr3++23H2O

⑨有机物参加的反应,关键标对C元素的化合价(氧化数),方法完全一致。例:碱性条件下乙烯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MnO2,同时被氧化为乙二醇的离子方程式。

3CH2=CH2+2MnO4-+4H2O=2MnO2+3HOCH2CH2OH+2OH-

很明显,标对化合价是解决配平的根本出发点,至关重要,通常的标价通常是:先标金属后标非金属(因金属只有正价,有负价的一定是非金属),非金属内部的标价顺序及标价为:,后标的非金属都是以化合价代数和等于O进行计算而得(计算得的数值0、分数、带_的都无所谓)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首先是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操作上初中只要求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使用低倍镜观察,因此很多时候会忽略高倍镜的使用。其实为了区分粗、细准焦螺旋时,可以适当地讲述高倍镜的使用,从而为高中掌握高倍镜的使用奠定好理论基础。

其次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无论初中还是高中,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是成为一项技能一样去掌握,并且理清实验变量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平行重复原则、随机原则,初中必须尝试实践,高中才可上升到真正去实践。

再次是对生物生命现象的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当中简单讲述,这其实就是教材之间的一种对接。因此,初中尤其要把这部分内容讲透,这部分内容分散在初中的七上和七下这两册书上,所以最后应构建到一个知识体系中。高中教材主要侧重细胞这个生命结构层次,主要掌握细胞的组成物质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初中要衔接好,还需要与生物多样性中的分类相结合,至少要讲清楚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细胞结构间的差异,完全可以提一下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再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两者的最根本区别,当然不忘强调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还需讲清楚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关于细胞的分裂,虽然初中不需要学生了解姐妹染色单体,但为了到高中能更好地认识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初中教学中如果出现图示关于分裂前、后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时一定不能出错。关于细胞的分化,与高中衔接方面主要是认识分化后的形态功能不同的一些细胞,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了解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了解分化形成了组织。

此外,关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植物没有系统层次,这两个知识点在高中也都会涉及到。关于藻类植物中的蓝藻,由于蓝藻又属于原核生物这个特殊的身份,在初中授课中如提到应慎重。

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部分初中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与高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也有一定衔接。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通过一些探究实验来引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并简单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高中进一步剖析光反应和暗反应奠定基础。在认识呼吸系统的基础上,呼吸作用除了要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外还要强调主要场所在线粒体,是“动力工厂”,这里的“主要”两字不能忽视,因为高中教材会涉及到有的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还需强调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热能和ATP中化学能的用途。当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初中也是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也要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但不要太深,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可,同时简单了解一些应用以及影响条件,如弄清楚以下一些问题:低温下蔬菜、水果的储存时间更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人们常在清晨到公园去锻炼身体,但专家说清晨的空气并非最佳,这如何解释等等。在初中这两个内容还要与蒸腾作用相区分,从而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做好与高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的衔接。

此外,这部分内容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链,分别与高中内容中的质壁分离、酶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都有一定的衔接。

三、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在高中是个难点,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很困难,所以需要老师的提炼。首先理清这些概念:遗传、性状、相对性状、DNA、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种、杂交、遗传病、变异、转基因、进化,其中尤其分清DNA、基因和染色体三者间的关系。关于“等位基因”这个概念可以直接补充,因为教材有这样一句话:“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教材还配有图,所以提一下学生容易接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初中教材没有提,而是以“基因组成”和“表现性状”来阐明,考虑到此章节学生接触的新名词较多,可遵从教材。关于“杂种”“自交”等概念教材也没提,则视学生掌握情况去衔接。

其次,需掌握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提炼出以下几组亲本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组合类型:DD(高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dd(矮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Dd(高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学生需掌握其遗传图解,从而触类旁通。关于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只需以色盲和血友病为例了解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即可,关键让学生了解的是人类性别的决定。变异方面了解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以及变异的意义即可。进化方面主要围绕进化的证据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讲,为高中提升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好铺垫。

四、其他内容

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环境与健康这些内容中,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点相对简单易懂,较易衔接,主要还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高中的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这几个知识点的衔接。

其中,运动系统衔接的内容不多,而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以及之前讲到的呼吸系统是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初中两者都要掌握,尤其是以膝跳反射为例的反射弧不仅要学生了解其五个部分,还要了解兴奋在反射弧的传递方向,虽然不要求知道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突触”这个结构,但至少要从图式上埋下伏笔。激素调节依靠内分泌系统,阐明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对应的作用和失调可能引起的疾病外,几个难点也要剖析清楚,如与外分泌腺的区别,尤其胰腺是消化腺,而其中的胰岛又是内分泌腺。免疫系统主要做好三道防线的衔接,能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认识一些名词:病原体、抗原、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句话概括,初中的知识是铺垫,是深入浅出,从而与高中知识点形成更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2013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4—5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4篇 篇11

【篇一】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篇二】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原子结构与性质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篇三】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一、硅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篇四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12

1.著名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 篇13

一、要了解新课程知识内容的变化

要做好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 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了解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与老教材的变化, 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从总体上讲, 化学新课程结合了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有关精神, 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二、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 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 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 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 甚至找不同层次的高一新生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以制定自己具体的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 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 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 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 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 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 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 我们也不难发现, 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 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 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 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 更具有针对性。

1. 利用旧知识, 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恰当地进行铺垫, 减少坡度。例如在《化学1》专题1的学习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 层层迁移递进, 逐渐深入, 依次展开, 以此作为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 使学生对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 物质的量 (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 , 气体摩尔体积, 溶液及胶体等知识的学习, 使这部分内容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 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 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利用旧知识, 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 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 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 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灌输迁移思想。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 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 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 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 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 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 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 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 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 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

3. 利用旧知识, 整合完善知识

虽然初中《科学》与新课程高中《化学》在编写时其理念是相同的, 而且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 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 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原子的构成、硅酸盐工业的介绍、合金及相关材料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 甚至在知识的深广度要求上也差不多,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 应充分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 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 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 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 补充新知识, 弥补脱节知识

对照浙教版的初中《科学》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 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 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 初高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 以防止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例如在学习《化学1》专题1中物质的分类和专题3中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但在初中《科学》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 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这一组概念, 进而提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衔接, 不至于使学生在学习这个概念时有突然冒出来的感觉。

四、衔接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了那种攀高、超前的思维定势, 生怕讲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 于是在使用教材施教的过程中, 大量补充, 以求全面。如在高一专题2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就补充了歧化反应、利用电荷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高难度的知识。这样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良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 反而事与愿违, 而且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见到化学就产生一种畏惧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因此, 建议在教学时要“展前而不滞后”, 力求按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高目标的难度顺序进行教学。其具体要求为:

1. 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 过快与高考要求接轨,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应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入手,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再慢慢提高要求, 即注意循序渐进。

2. 不要片面追求难度, 使一大片学生产生“退步”的错觉。

平时测验要有梯度, 兼顾各类水平学生的需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小部分学生多加鼓励, 让他们体会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 真正做到培优补差, 分类推进, 共同进步。

3. 不要片面加大作业量, 使学生疲于奔命。

作业、练习要适量, 要落实, 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消化、多接触课外知识。

要做到这几点, 必须要研究新大纲, 钻研新教材, 充分领会教材体系的框架作用, 精心处理好教材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的编排问题。

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 呼唤教育创新, 亟需教学变革。切实加快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 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这既是当前课改的任务和职责, 也是适应即将来临的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应对, 与课改同行、共成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时清.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北京化工大学微生物实验理解和感想下一篇:开展超市营销活动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