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4-08-19

九年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九年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1

九年级化学盐化肥教材知识整理

1、 盐的概念:由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或者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 常见的盐:

物 质

俗 称

物理性质

用 途

氯化钠

NaCl

食 盐

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

(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Na+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Cl- 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因水溶液呈碱性)、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

难溶于水

建筑材料、补钙剂

备注

1、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2、碳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纯净物),俗称天然碱、石碱、口碱。

风化:常温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粉末。(化学变化)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3、2NaHCO3 Na2CO3+H2O+CO2↑ NaHCO3+HCl===NaCl+ H2O+ CO2↑

3、粗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研磨、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仪器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研磨

研磨钵

/

溶解

烧杯、玻璃棒

加速溶解

过滤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引流,防止液体溅出漏斗外

蒸发

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3、 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1)、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②高温分解: CaCO3 CaO + CO2 ↑

2)、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这两个反应可用于检验NaOH是否变)

(1)与酸的反应: 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

(2)与碱溶液的反应;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3)、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反应;

HCl + NaHCO3 = NaCl + H2O + CO2↑

4)、检验溶液中存在CO32-的方法:

⑴ 取样少许与试管中,加入稀HCl,若有无色气泡产生,然后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存在CO32-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Ca(OH) 2 + CO2 === CaCO 3↓+ H2 O

⑵ 加入石灰水或Ba(OH)2溶液,若溶液变浑浊,然后加入稀盐酸浑浊消失,则存在CO32-Ca(OH)2+Na2CO3=CaCO3↓+2NaOH 2HCl +CaCO3 = CaCl2+ H2O+CO2↑

⑶ 加入CaCl2或Ca(NO3)2溶液,若液体变浑浊,则有存在CO32-

CaCl2+ Na2CO3= CaCO3↓+2NaCl Ca(NO3)2+ Na2CO3= CaCO3↓+2Na(NO3)2

4、盐的性质

(1)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硝全可溶,碳酸钡钙银不溶; 硫酸钡和氯化银,不溶水来不溶酸;

镁铝亚铁和铁铜,五碱均不溶于水; 氢氧化钙硫酸钙,微溶于水要记牢;

(2)盐的化学性质

A、 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Fe + CuSO4 == Cu + FeSO4 (“古代湿法炼铜”原理)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B、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H2SO4 + BaCl2 =BaSO4 ↓+ 2HCl(注BaSO4沉淀:白色,不溶于稀硝酸)

2HCl + Na2CO3 = 2NaCl + CO2↑+ H2O

2HCl + CaCO3 = CO2↑+ CaCl2 + H2O

HCl + NaHCO3 = H2O + NaCl +CO2↑

HCl + AgNO3 = HNO3 + AgCl↓ (注AgCl沉淀:白色,不溶于稀硝酸)

C、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现象:出现蓝色沉淀

(注:CuSO4 溶液:蓝色 Cu(OH)2沉淀:蓝色)

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现象:出现红褐色沉淀

(注:FeCl3溶液:黄色 Fe(OH)3沉淀:红褐色)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

5、复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 特点:首尾相交换,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3、 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4、反应物:有酸酸必溶,无酸碱盐溶

由于初中常见的酸是可溶性的,因此:

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碱 + 酸 → 盐 + 水

RHCO3 /RCO3 + 酸 → 另一种盐 + CO2 + H2O

6、常见离子共存与检验

1、 若离子之间发生离子反应,离子间便不能在溶液共存:

(1)生成沉淀物:Cl-与Ag+、 Ba2+ 与SO42-、OH-与Cu2+、Fe3+

(2)生成气体:OH-与NH4+ 、H+和CO32-

(3生成水

2、此外要注意:题目要求的在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或者溶液是无色还是有色

常见的有色离子:Fe3+黄色、Fe2+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色

离子

加入试剂

主要实验现象

H+

紫色石蕊试液、较活泼金属

变红色、有氢气产生

OH-

无色酚酞

变红

Cl-

硝酸银溶液及稀硝酸

白色沉淀

SO42-

硝酸钡溶液及稀硝酸

白色沉淀

CO32-

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u2+

NaOH溶液

蓝色沉淀

Fe3+

NaOH溶液

红褐色沉淀

NH4

先加碱溶液,加热,再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试验

有无色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7、除杂

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简便、易分

1、 物理方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磁性、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分离

Eg:铁粉和碳粉 BaSO4和NaOH粉末

2 化学方法:①化气法:像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混合物中的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Eg:NaCl中混有少量Na2CO3杂质

方法:加入HCl Na2CO3 +HCl=NaCl+H2O+CO2↑

3 沉淀法: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该试剂与杂质放映转化成沉淀,再经过虑除掉沉淀,以除杂质

Eg:NaCl中混有少量NaSO4杂质

方法:加入BaCl,过滤除去杂质 NaSO4=BaSO4+NaCl

4、加热高温法:热高温混合物是杂质变为气体除去

Eg:CaO中混有CaCO3杂质

方法:高温加热 CaCO3 CaO + CO2 ↑

5、溶解法: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杂质与试剂反应而被溶解掉,以除去杂质

Eg:Cu中混有少量CuO杂质

方法:加入稀HCl,再经过过滤而除去 CuO+HCl=CuCl2+ H2O

6. 置换法:向混合物中加入一种单质,是单质与杂质反应,而被除去

Eg:FeSO4中混有少量CuSO4杂质

方法:向其加入足量的铁粉 Fe+ CuSO4=Cu+FeSO4

7、吸收法:将气体混合物通过洗气装置,杂质被洗气装置的试剂吸收而除去

Eg:CO中混有少量CO2

方法: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的NaOH溶液的洗气装置 2NaOH+CO2=Na2CO3+H3O

8、化肥

一、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二、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 (1)、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叶)。

(2)、缺氮:叶黄

(3)、常用氮肥:

含N量

使用注意事项

 

NH4HCO3 17.7%

易分解,施用时深埋

铵态氮肥防晒防潮,且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

(NH4)2SO4 21.2%

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NH4Cl 26.2%

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CO(NH2)2 46.7%

含氮量最高的氮肥 (有机物)

 

NH3. H2O 15-18%

加水稀释后施用

不稳定,易放出NH3↑

NaNO3 16.5%

   

(4)、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 :(1)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2)缺钾:叶尖发黄

KCl: 比较常用

(3)、常用钾肥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 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 磷肥:

(1)、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抗旱抗寒促进作物提早成熟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2)、常用磷肥 磷矿粉 Ca3(PO4)2

⒋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4H2PO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NH4) 2HPO4

5、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氮 肥

钾 肥

磷 肥

看外观

白 色 晶 体

灰白色粉末

加 水

全 部 溶 于 水

大多数不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冒烟

不燃烧,跳动、爆裂声

 

加Ca(OH)2

放出氨气

不放出氨气

 

6、 化肥与环境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O2、NH3、H2S、 SO2

(3)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考点1盐化肥的基础知识

1.氯化钠(NaCl)(俗称食盐)

(1)性质:纯净的食盐不潮解,粗盐因含有MgCl 2、CaCl2等杂质而易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潮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2)制法:因为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要从溶液中结晶出食盐,只能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盐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

(3)用途:调味、腌渍食品、消毒、制化工产品等。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水溶液呈碱性)

(1)性质: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a(OH)2====2NaOH+CaCO3

(2)用途: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工业生产。

3.碳酸钙:(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CaCO3+2HCl===CaCl2+H2O+CO2

用途:建筑材料、人体补钙剂

4.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NaHCO3+HCl===NaCl+H2O+CO2

用途: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5、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十金属→新盐十新金属:CuSO4+Fe===FeSO4+Cu

(2)盐十酸→新盐十新酸:AgNO3+HCl===AgCl↓+HNO3

(3)盐溶液十碱溶液→新盐十新碱:Ba(OH)2+Na2SO4==2NaOH+BaSO4↓

(4)盐溶液十盐溶液→新盐十新盐:NaCl+AgNO3===AgCl↓+NaNO3

6、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多属于盐类,因此它们也具有盐的性质。

考点2 常见离子的检验

(1) 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方法3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小于7,则证明H+的存在。

(2) 可溶性银盐(Ag+)检验。

将少量盐酸或少量可溶性的盐酸盐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Ag+的存在。

(3) 碱(OH-)的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如果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3: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OH-的存在。

方法4: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pH大于7,则证明OH-的存在。

(4)氯化物或盐酸盐或盐酸(Cl-)的检验。

将少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Cl-的存在。

(5)硫酸盐或硫酸(SO42-)的检验。

将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倒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的稀硝酸,如果沉淀不消失,则证明SO42-的存在。

(6)CO32- 或HCO3-的检验。

将少量的盐酸或硝酸倒入盛有少量待测物的试管中,如果有无色气体放出,将此气体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证明原待测物中CO32-或HCO3-的存在。

●若SO42- 与Cl- 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 ,然后再用AgNO3 溶液和稀HNO3来检验Cl- .

(7)铵盐(NH4+)铵根离子的检验:

用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考点3 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氮肥。

(1)尿素、铵盐、氨水。

(2)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成元素,缺少时会使植物的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和 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蛋白质含量下降会使作物的品质降低。

(3)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

2.磷肥。

(1)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等。

(2)磷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缺少时会使植物生长迟缓、产量降低。

3.钾肥。

(1)硫酸钾、氯化钾等。

(2)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4.复合肥料。

(1)硝酸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等。

(2)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高。

5.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会带来的环境问题。

(1)化肥中含有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形成潜在的土壤污染。

(2)在施用过程中因某些成分的积累、流失或变化引起土壤酸化、水域氮和磷含量升高、氮化物和硫化物气体排放等,造成土壤退化和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6.合理使用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1)化学农药对农业的高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保护和提高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药剂(化肥除外),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它们是农业生产中与病、虫、杂草等有害物质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农药本身是有毒物质,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2)在施用农药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并按规定的施用量、深度、次数合理混用农药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便充分发挥不同农药的特性,以最少量的农药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又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从而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九年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学 初中化学 教科书 农业化学 化学肥料 农药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化学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2005年在全国推广并实施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我国在初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回顾以往初中化学教学,在我国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化学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农村社会实际较为严重。

大多数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未能再升学,而是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就业。针对这一现象,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人认为:“在农村初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而又自然而然地渗透现代农业化学知识是切实可行的。在教学中应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现状。化学是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一门基础的中心的自然科学,只有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上和化学教科书内容上进行改革,才是最根本性的出路。

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作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化学》全一册为例,对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的农业化学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明确了编入农业化学知识的意图、内容体系及特点,论述了增加农业化学知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农业化学知识的分析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而农业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是农业科学与化学科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农业化学知识历来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之一。

1.编入农业化学知识的意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已经涉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学化学教育就是要着眼于让学生获得教育性经验,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工作中,让化学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工作中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农业化学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中学化学教材,应有别于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体系,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与掌握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编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化学知识,借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了解、认识与掌握农业化学知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学习到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现实的意义。

2.农业化学知识的内容体系及特点。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农业化学知识的内容体系虽然较为分散也不系统,但是,几乎各种版本的化学教科书中概不例外地渗透编入了农业化学的基本知识。在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中,农业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体现在:①土壤学基础知识。表述了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条件。演示实验,用pH试纸测定土壤的酸碱性。②植物营养。叙述了农作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种类,主要介绍了农作物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的营养功能。③化学肥料。介绍了化学肥料三要素中的氮肥、磷肥、钾肥的种类;复合肥料的概念、种类;微量元素肥料种类;化学肥料与农家肥料的特点比较;一些常见的化肥在名称、成分、性质和注意事项方面进行了列表对比。另外,配有肥料化学性质的两个演示实验。④农药。农药知识以选学内容形式出现。简述了农药的概念、种类及农药的污染等。⑤学生实验。编写了选做实验三水样、土样酸碱性的测定。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编入的农业化学知识页面虽然集中,但文字内容太少,知识浅显,也很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缺乏针对农村中学生生活实际及农村社会实际需要的知识,所学的农业化学知识,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可能真正地为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

二、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针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农业化学知识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更加充分地体现,更好地进行农业化学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新一轮化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确立了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这就为在农村中学化学教材中增加相应的较为系统的农业化学知识内容提供了机遇。

1.增加农业化学知识的可行性。化学学科的性质与农业有着内在联系。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而又自然而然地渗透农业化学知识是切实可行的。尽管农业化学知识已经普遍而且明显地存在于农村,但是就目前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情况来看,还没有体现在学校教学中或者说这方面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不经意中把它忽略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一些发达的地方,有很多的专业人士、教师都大胆地做出了设想,并付诸于探索实践。但是在一些比较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为了順应国家教育改革大潮,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我们必须从禁锢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将理论落到实处。

众所皆知,教科书是学生知识来缘的源泉,要实现教育改革,首先必须得从教科书着手。在农村中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在农村中学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进教育教学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素质培养,农村中学应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新教育观念,应变传统单一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重视实用技术的教学,建立一个从课堂到社会、从书本到实践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农村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应增加较系统的农业化学内容,以此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增加农业化学知识的必要性。目前,接受初中教育的农村中学生毕业后有40%~50%的青年返乡加入农业产业队伍。然而,由于农村初中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相脱节,初中学生学到的劳动技能远不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不适应、现实需要和巨大浪费的现象。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要回家务农的现实状况,农村化学教科书中增加农业化学知识具有广阔的前景。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为他们将来从事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加农业化学知识的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既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教学任务,又要实现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初步技能,考虑到农业化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相对完整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建议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增加农业化学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增加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及吸收保持养分的选学知识,使学生明确土壤肥力的自然性质及在土壤中施肥的重要性。第二,增加农作物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的缺乏素症状及施肥过多造成的危害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针对农作物需要而在土壤中又经常表现缺乏的微量营养元素铁、锌、硼的营养功能介绍和相应缺乏症状、施肥过多造成的危害。第三,增加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方法与施用量,化学肥料利用率知识,施肥不合理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防治措施。第四,增加常见复合肥料种类的施肥技术介绍,例如磷铵和磷酸二氢钾的施用。第五,增加配方施肥技术简介。第六,增加常见化学农药在主要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介绍。

此外,在教科书中呈现农业化学知识,还应该考虑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掌握农业化学知识,并辅之以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技能。当然,较为系统的丰富的农业化学知识,特别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是非常适合的,在城市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应该有所取舍,做到因材施教。

三、结语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农村初中教育要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农村初中教科书中,应该将与现代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业化学知识较为全面而又系统地编入中学化学中来,这样有助于农村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闰新胜.开展“绿色证书”教育为农村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民[J].中国农村教育,2005,(4).

[2]苏珊.浅谈中学化学教学渗入现代农业化学知识的可行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5).

[3]乔顺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J].青海教育,2004,(12).

[4]李龙仲.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

[5]陈上仁.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农业化学科技教育教学实验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6).

[6]方卢秋,冉华英.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农业化学知识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

[7]石鑫炯.中学素质教育的支点-学农基地[J].教育与职业,2005,(14).

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3

(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成液氯,易溶于水。(氯气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者排饱和食盐水;液氯为纯净物)

(2)化学性质:氯气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得到电子,作强氧化剂,能与金属、非金属、水以及碱反应。

①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正价)

Na+Cl2===点燃2NaCl

Cu+Cl2===点燃CuCl2

2Fe+3Cl2===点燃2FeCl3(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只生成FeCl3,而不生成FeCl2。)

(思考:怎样制备FeCl2?Fe+2HCl=FeCl2+H2↑,铁跟盐酸反应生成FeCl2,而铁跟氯气反应生成FeCl3,这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盐酸,是强氧化剂。)

②与非金属反应

Cl2+H2===点燃2HCl(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将H2和Cl2混合后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

燃烧:所有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叫做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③Cl2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离子方程式:Cl2+H2O=H++Cl—+HClO

将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浅黄绿色),氯水含多种微粒,其中有H2O、Cl2、HClO、Cl-、H+、OH-(极少量,水微弱电离出来的)。

氯水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的微粒:

(1)强氧化性:Cl2是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常用氯水代替氯气,如氯水中的氯气能与KI,KBr、FeCl2、SO2、Na2SO3等物质反应。

(2)漂白、消毒性:氯水中的Cl2和HClO均有强氧化性,一般在应用其漂白和消毒时,应考虑HClO,HClO的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不可逆。

(3)酸性:氯水中含有HCl和HClO,故可被NaOH中和,盐酸还可与NaHCO3,CaCO3等反应。

(4)不稳定性: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因此久置氯水(浅黄绿色)会变成稀盐酸(无色)失去漂白性。

(5)沉淀反应: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氯水中有Cl-)。自来水也用氯水杀菌消毒,所以用自来水配制以下溶液如KI、KBr、FeCl2、Na2SO3、Na2CO3、NaHCO3、AgNO3、NaOH等溶液会变质。

④Cl2与碱液反应:

与NaOH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Cl2+2OH-=Cl-+ClO-+H2O)

与Ca(OH)2溶液反应: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此反应用来制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为Ca(ClO)2。

漂白粉之所以具有漂白性,原因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同样,氯水也具有漂白性,因为氯水含HClO;NaClO同样具有漂白性,发生反应2NaClO+CO2+H2O==Na2CO3+2HClO;

干燥的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因为不能生成HClO,湿的氯气能使红纸褪色,因为氯气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

漂白粉久置空气会失效(涉及两个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漂白粉变质会有CaCO3存在,外观上会结块,久置空气中的漂白粉加入浓盐酸会有CO2气体生成,含CO2和HCl杂质气体。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4

理解物质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概念;

理解同素异形体和原子团的概念;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见高中第一邻课笔记)

2.掌握有关溶液的基本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等;(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3.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发生、干燥、收集装置;(见盐酸补充提纲)常见物质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碳酸钠、氯化钠)检验与鉴别; 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见2.1提纲中粗盐提纯)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2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

1.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程:

古典原子论:惠施、墨子、德谟克利特;

近代原子论:道尔顿;

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孙;

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卢瑟福;

电子云模型:波尔。——了解

2.重要人物及成就:

道尔顿(原子论)、汤姆孙(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伦琴(X射线)、贝克勒尔(元素的放射放射性现象)、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3.原子的构成;(看第一章例题)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三者关系;原子、离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①原子 原子核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决定元数种类

AZ X(+)中子(不带电)质子与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种类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对中性原子:顾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垿数

对阳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如:ZAn+ e=Z-n,Z=e+n

对阴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如:ZBm+ e=Z+m,Z=e-m

②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即 A = Z + N

质量数(A)(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值被称为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4.知道同位素的概念和判断;同素异形体;(看第一章例题)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①同位素讨论对象是原子。②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也不论其来源如何不同,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保持不变。(即丰度不变)

(见1.2提纲)

5.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简单计算);

a(设某原子质量为a g)

①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m12c×1/2 此相对质量不能代替元素的相对质量。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是某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丰度)的乘积之和。

即:M = Ma×a% + Mb×b% + Mc×c% +

③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所得结果为该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看第一章例题)

6.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量高低;理解电子层(K、L、M、N、O、P、Q)表示的意义; ①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②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填2n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依次类推,(第一层不超过2个)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为2的原子为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

7.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电子式的含义;

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原子、离子、分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见1~20号元素和第三章提纲)

第一章 拓展知识点 P173

常用的稀型离子有氖型微粒(电子层结构相同微粒的含义):

氖型离子:原子核外为10电子,包括N3&#;、O2-、F-、Na+、Mg2+、Al3+。NH4+; 常见10电子微粒:分子(CH4、NH3、H2O、HF);原子(Ne);离子(N3&#;、O2-、F-、OH-、Na+、Mg2+、Al3+、NH4+、H3O+)

第二章 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2.2海水中的氯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1.海水利用:

海水晒盐:原理、方法、提纯;(见2.1提纲)

海水提溴:主要原理和步骤,三个步骤——浓缩、氧化、提取;(见2.3提纲)

海带提碘:简单流程步骤、仪器操作、原理;(见2.3提纲)

2.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氯碱工业):

电解饱和食盐水:化学方程式、现象,氯气的检验;氢氧化钠用途

制HCl和盐酸:氯化氢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盐酸的用途;(见2.1提纲)

漂粉精:主要成分、制法和漂白原理;制“84”消毒液(见2.2提纲)

漂粉精漂白、杀菌消毒原理:Ca(ClO)2+2CO2+2H2O—→Ca(HCO3)2 +2HClO 2HClO—→2HCl+O2↑

3.氯气的性质:(见2.2提纲及卤素中的有关方程式)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水溶性和毒性;

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非金属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置换反应

4.溴、碘卤素单质的性质;(见2.3提纲)

溴的特性:易挥发

碘的特性:升华、淀粉显色、碘与人体健康

5.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见2.3提纲中几个递变规律)

Cl2、Br2、I2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递变规律;

Cl—、Br—、I—离子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递变规律;

6.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根据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基本)(见2.1提纲)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叫化还原反应。反应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氧化剂: 降 得 还 还原剂:失 高 氧

具有 化合价 得到 本身被还原 具有 失去 化合价 本身被氧化

氧化性: 降低 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性:电子 升高 发生氧化反应

(特征)(实质)(实质)(特征)

(注意: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只能被还原;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只能被氧化)(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既能被还原,又能被氧化)

氧化性强弱: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还原剂强弱: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7.电离方程式: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反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②电离——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过程叫做电离。③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酸6个、强碱4个、大部分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酸、弱碱)

④电离方程式——是表示电解质如酸、碱、盐在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离电成自由移动离子的式子。强电解质电离用“→”表示,弱电解质电离用“ ”表示

H2SO4 → 2H++SO42-H2SO4 H++HSO3-HSO3-H++SO32-

(多元弱酸电离时要写分步电离方程式,几元酸写靖步电离方程式。)

⑤电荷守恒——在溶液中或电离方程式,阳离子带的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电荷总数。⑥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凡是①难溶性物质②挥发性物质③水及其弱电解质④单质⑤氧化物⑥非电解质⑦浓H2SO4均写化学式)离子共存,出现①沉淀②气体③弱电解质④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

第二章 拓展知识点 P181

1.Cl2与还原性物质反应:H2S、SO2(H2SO3)、HBr、HI

2.氧还反应有关规律:

①电子守恒规律; ②性质强弱规律;③价态转化规律;④反应先后规律;

3.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比较:

①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使还原剂氧化程度大的(价态高的)氧化性强。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5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

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

石蕊<5.1红色5.1——8.0紫色>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

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

S2->I->Br–>Cl->OH->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CO32-+2Al3++3H2O=2Al(OH)3↓+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

(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

(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2H2O==H2↑+Cl2↑+2KOH配平:2KCl+2H2O==H2↑+Cl2↑+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

(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2e-→PbSO4PbO2+2e-→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

阴极:PbSO4+2e-=Pb+SO42-

阳极:PbSO4+2H2O-2e-=PbO2+4H++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

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

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

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

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I2+SO2+H2O=H2SO4+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

(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HClO4(高氯酸)是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熔点的是W(钨3410℃);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是加成褪色、苯酚是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

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钢的含C量在:0.03%~2%。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6

一、化肥

1.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为、、、等。

2.根据所含植物营养元素的不同,化肥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各种肥料的作用

化肥种类

主要作用

常见化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4.常用的铵态氮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中_______________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举例:

6、.检验某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向肥料中加入___________会释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_________,利用这一反应可检验化肥是否为铵态氮肥,或检验某一化合物中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二、农药

1.农药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农药因毒性强、药效持久、残留时间长,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家正积极研制和开发新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药。

2.波尔多液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有关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能用铁桶来盛放吗?。原因:。

【知识导学】

本节知识点多,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

1.对于化肥的作用进行强化记忆。

2.铵盐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都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防止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3.了解一些常用农药如波尔多液的名称、成分及配制方法。

【疑难突破】

1.为什么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硝酸铵、氯化铵、碳酸铵、硫酸铵)

2、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基本计算

尿素的化学式CO(NH2)2

(1)、相对原子质量

(2)各元素的质量比

(3)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4)120克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

(5)多少克尿素中含有56克的氮元素?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7

1、酸为什么具有类似的性质呢?碱为什么具有类似的性质呢?导电实验会告诉你这一切。浓酸和浓碱除了具有通性,还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质,如强氧化性,腐蚀性等。

2、你能用酸碱指示剂来简单区分日常生活中的酸碱吗?酸碱指示剂并不是很难寻找,很多植物的花都可以做酸碱指示剂,但是,千万别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的花呦!

3、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醋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酸碱的性质,创建了经典的酸碱理论。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用酸碱度来衡量溶液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8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9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C、O2C、OHC、SO42C…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上一篇:思考题及作业题下一篇:关爱特殊儿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