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2024-10-22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10.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溶液 分散质粒子胶体:分子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剂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悬浊液浊液乳浊液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

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

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Al(OH)

3、Fe(OH)3胶体、金属氧化物。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MgCl22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Na2SiO32HClH2SiO32NaCl

H2SiOSiO2H2O 3300C减压含水4%的SiO2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6、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① 实验步骤

(1)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

②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

③ 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

④注意事项: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则,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则,实验结论不可靠。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则,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

四、离子反应

1、电离(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

--

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

3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 +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

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

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3 H2SO3NH3.H2O 是电解质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弱电解质对比

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如H3PO4),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

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5.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6.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

7.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 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另加:

盐酸 硫酸 硝酸为强酸 醋酸 碳酸为弱酸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是强碱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酸、弱酸是相对而言,酸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酸。如HCl、H2SO4、HNO3、HBr、HI、酸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酸。如碳酸、H2S、HF、磷酸、乙酸(醋酸)等。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所谓强碱、弱碱是相对而言,碱溶于水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碱。如KOH、NaOH、Ba(OH)2 碱溶于水不能发生完全电离的,属于弱碱。如一水和氨、氢氧化钙(中强碱)、氢氧化铝、氢氧化锌等。

9、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3-

卤族有:F-、ClO-

碳族有:CH3COO-、CO32-、HCO32-、SiO32-

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2+和HS-、HSO3-、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3+、S2-、I-、SO32-。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

10、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④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 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⑤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a、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

2(2)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

(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

2b、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或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还原性递减)(2)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2

+(3)某些非金属单质:C、H2

(4)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2S、HI、KI

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步骤:重点:

(1)单箭号(在反应物之间);

(2)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电子)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得电子)元素;(3)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氧化剂得电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⑦、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⑧、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反应规律

(1)对于氧化剂来说,同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难得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顺序相一致。

(3)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浓硫酸是强氧化剂,与还原剂反应时,起氧化作用的是,被还原生成H2,被还原后一般生成SO2。

(6)不论浓硝酸还是稀硝酸都是氧化性极强的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

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一般来说浓硝酸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常被还原为NO。

(7)变价金属元素,一般处于最高价时的氧化性最强,随着化合价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剂与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一般是生成相对弱的还原剂和相对弱的氧化剂,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

⑨、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强弱的依据 i.根据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ii. 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进行判断,iii.由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价来判断

当含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由氧化产物相关元素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

iv.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或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或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⑩、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a)配平依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b)配平步骤:“一标、二找、三定、四配、五查”,即标好价,找变化,定总数,配系数、再检查。”

i、确定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还原产物的化合价 ii、用观察法找出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值

iii、用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的原则确定化学计量数。

iv、调整计量数,用观察法确定化合价无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同时将单线改成等号。v、检查核实各元素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是否相等。对于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氧化还原方程式还必须核对反应前后离子的总电荷数是否相等。

(c)配平技法

i、奇数配偶法:此法适于物质种类少且分子组成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

ii、逆向配平法:即先确定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然后再确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iii、零价法:配平依据是还原剂中各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等于氧化剂中各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此法适宜于还原剂中两种元素价态难以确定但均属于升高的氧化还原反应。

iv、1·n法(不用标价态的配平法)本法往往用于多元素且有氧元素时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但不能普遍适用。其法是先把有氧元素的较复杂反应物的计量数设为1,较简单的设为n。然后,a.丢掉氧,用观察法来调整其它项的计量数。b.再由a得的系数根据氧原子数相等列出方程求出n值,c.将

n值代入有n的各计量数,再调整配平。

小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集合原子”应做到优先配平。

2:先拆后合的拆项配平法中,需要拆的项是那些在反应中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物质。

3:整体法配平法中,选择把哪第个化合价升降过程“捆绑”作为一个过程是关键,选择时一定要把在反应中存在固定物质的量之比的升降过程过程进行“捆绑”,不存在固定物质的量之比的升降过程就不能进行“捆绑”。

4:离子反应配平: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利用“电荷守恒” 5:缺项配平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篇2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往往要在其包装上贴危险警告标签.下图所列物质与危险警告标签对应错误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一定体积的物质的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D)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均约为22.4 L

3.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A)只有①(B)③④

(C)②③(D)②④

4.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5.图2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有两处错误的是()

6.化学实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氢气等气体时,必须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爆沸伤人

7.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若所需试剂均有提供,在以下5个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纯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其中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①(B)②和④

(C)③和⑤(D)①和④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于0.3 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 L溶液中含有0.6NA个钾离子

(B) 1 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A

(C) 2 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 mol/L

(D) 2 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A个

9.图3中方框代表容器,上方黑球为氦原子,下方白球为氢原子,中间为忽略质量的隔板,则代表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为()

10.4℃时在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HCl气体(标准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 L

(B)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质量分数

(D)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

11.在K2SO4、Al2(SO4)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测得,c(Al3+)=0.055 mol/L,c(H+)=0.01 mol/L,忽略溶液中的c(OH-),则c(K+)为()

(A) 0.045 mol/L

(B) 0.035 mol/L

(C) 0.055 mol/L

(D) 0.040 mol/L

12.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 1:4 (B) 1:5

(C) 2:1 (D) 2:3

13.相同体积的Na2SO4、MgSO4、Al2(SO4)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2:3 (B) 1:1:3

(C) 1:1:1 (D) 3:3:1

14.由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m)、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不能确定的物理量有()

(A) 1 mol水的质量

(B) 1 mol水蒸气的质量

(C) 1 mol液态水的体积

(D) 1 mol水蒸气的体积

15.一抽成真空的密闭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g;盛满H2后称量,质量为(M+Q)g.如果把H2排尽,再充满SO2气体,为使天平平衡,应在托盘天平的______上放置______g砝码.横线上分别应填的是()

(A)右盘M+Q

(B)左盘M+4Q

(C)左盘M+16Q

(D)右盘M+32Q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9分)

16.(8分)中学化学实验中,可用于物质分离或提纯的常用方法有:()

(A)加热分解(B)过滤

(C)结晶(D)萃取、分液

(E)蒸馏(F)分液

如欲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混合物,请从选择上述方法中最合适的一种(可重复选用),将相应字母填入题后空格内:

(1)除去水中的Na+、、Cl-等杂质:______;

(2)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______;

(3)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

(4)分离液态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______;

(5)除去食盐溶液中混有的泥沙:______;

(6)除去NaCl中混有的碳酸氢铵:______;

(7)图4是氯化钠、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可选用的方法是;

(8)乙二醇和丙三醇是两种重要的液态有机物,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17.(9分)将3体积N2Hx和4体积O2的混合气体在150℃和1.05×105 Pa下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与压强时,测得反应后N2、O2、水蒸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原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少了.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N2Hx表示):______.

(2)推算NxHy化学式的根据是______.

(3)根据题给数据计算出x=______.

18.(12分)某化学实验小组需用480 mL0.5 mol/L的硫酸铜溶液,请回答配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如果用胆矾(CuSO4·5H2O)来配制,需用胆矾的质量为______g.

(2)在该实验中要用到容量瓶,使用容量瓶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

(3)下面是配制硫酸铜过程中的5个操作步骤:①向盛有胆矾的烧杯中加入20 mL水使其溶解;②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③将硫酸铜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④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小心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后移入容量瓶中;⑤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

(4)上述操作中,①、③都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

(5)上述操作⑤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采取的补救措施为______.

(6)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对溶液浓度无影响的是______.

①在烧杯中搅拌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③容量瓶使用前未进行干燥;

④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某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润洗过;

⑤定容后加盖摇匀,分装入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中;

⑥没有洗涤溶解时用的烧杯和玻璃棒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9.(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粗盐的提纯和检验进行研究.已知该粗盐样品中主要含有Mg2+、Ca2+(忽略)和一些不溶性杂质,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流程如图5:

(1)混合液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2)为检验溶液B中Mg2+、Ca2+是否除尽,通常分别取少量溶液B于两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一:检验Mg2+是否除尽.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②步骤二:检验Ca2+是否除尽.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3)对溶液B加热并不断滴加6 mol/L的盐酸溶液,同时用pH试纸检测溶液,直至pH<7时停止加盐酸,得到溶液C.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4)将溶液C倒入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______(填现象)时,停止加热.

20.(10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小颗粒状铝硅合金与足量稀硫酸的反应,测定通常状况(约20℃、1.01×105 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已知硅与稀硫酸不反应,且铝与稀硫酸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拟选用图6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1)必须选用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接()()接()(填接口字母,不一定填满).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______.

(3)简述实验结束时,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的方法是______.

(4)实验中准确测得4个数据:实验前铝硅合金的质量m1 g,实验后残留固体的质量m2g,实验后量筒中液面读数为V mL.则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______.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会导致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现有200 mL 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欲使硫酸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变为2 mol/L和0.2 mol/L,应加入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35 g/cm3)多少毫升后再加蒸馏水(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干冰不能燃烧,反而可用作灭火剂.

2.(D)(A)项物质的量不等于物质的质量;(B)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C)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相同.

3.(C)要将两种固体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分离,必需的条件是其中一种固体难溶于水,另一种固体易溶于水.对于所给出的物质组:①两者都易溶;④两者都难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离.②CaCl2易溶,CaCO3难溶;③MnO2难溶,KCl易溶,可用指定方法分离.答案:(C).

4.(D)(A)、(B)、(C)三个选项中,所述部位必须接触.

5.(B)(A)选项读数时仰视,错误;(B)选项在量筒中稀释错误,稀释浓硫酸应该是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两处错误;(C)选项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选项为了加速溶解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C)选项(A),产生倒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装置内压力的降低,使收集气体时水槽中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可阻止倒吸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选项(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对气体进行验纯,防止出现爆炸事故.选项(C),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有的含有有毒性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选项(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可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加入碎瓷片也能防止出现爆沸现象.答案:(C).

7.(D)沉淀的过滤需要滤纸,蒸馏需要蒸馏烧瓶和冷凝管.

8.(C) 2 L溶液与1 L溶液的钾离子浓度都为0.6 mol/L.

9.(A)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2:1,排除(C)、(D).又因为He为单原子分子,故选(A).

10.(B)物质的量浓度等于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气体后,溶液的体积不再是原来的100 mL(0.1 L),更不等于22.5 L.题中溶剂的质量等于1 g/mL×100 mL=100 g,溶质的质量等于,故可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11.(B)根据电荷守恒有:,解之:c(K+)=0.035 mol/L.

12.(A)设所配制1 mol/L NaOH溶液的体积为V,则:V×1 mol/L×40 g/mol=60 g,解得V=1.5 L=1500 mL.根据题意,需要再加水约1200 mL,故300:1200=1:4.

13.(C)仔细观察Na2SO4、MgSO4、Al2(SO4)3的化学式,可知1 mol Al2(SO4)3可电离出3 mol,而1 mol Na2SO4和1 mol MgSO4都电离出1 mol.体积相同时,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其的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3,加入过量BaCl2,生成的沉淀质量之比为1:1:3.所以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14.(D)(A)、(B)选项中,1 mol水或水蒸气的质量都为m NA;(C)选项中,水分子间距离和水分子大小相比可以忽略,1 mol液态水的体积为NA V;(D)选项中,水蒸气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得多,即水蒸气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水蒸气分子间距离,仅由题给条件不能确定1 mol水蒸气的体积.答案:(D).

15.(D)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相同体积的容器在同温同压下盛放不同气体时,所含分子数必然相等.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而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则相同体积的SO2与H2的质量比为32:1.为使天平保持平衡,容器中充入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应为32Q g.

16.(1)(E)(2)(F)(3)(D)(4)(E)(5)(B)(6)(A)(7)(C).(8)(E)

解析:混合物分离方法,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性质差异.萃取法适用于同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将混合物分离,如(3).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混合物分离,如(7).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或者从液体中除去难挥发的固体,通常采取蒸馏,如(1)、(4)、(8).分液法适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如(2).过滤可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杂质,如(5).此外还可以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特殊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可分解(6)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3)4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度减少,即密度变为原来的,则体积变为原来的倍,即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10体积.根据题意,O2过量,所以N2Hx完全反应.

据此得.故有:,求得x=4.

18.(1)62.5 g (2)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3)①③④②⑤(4)搅拌引流(5)把溶液倒掉,将容量瓶刷洗干净,重新配制溶液(6)①②⑤⑥③

解析:(1)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必须用500 mL的.需要胆矾的质量为0.5 L×0.5 mol/L×250 g/mol=62.5 g.(2)使用容量瓶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5)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6)如果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硫酸铜溶液润洗过,由于有溶质残留,所以浓度偏高.

19.(1)NaOH和Na2CO3 (2)①NaOH②Na2CO3 (3)除去NaOH和Na2CO3

(4)蒸发皿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蒸发皿中只剩少量液体)

解析:(1)除去Mg2+和Ca2+可分别选择OH-和,因此混合液A中的溶质应含有OH-和.为了避免引入杂质,应选择NaOH和Na2CO3.

(2)检验Mg2+可选用NaOH,检验Ca2+可选用Na2CO3.

(3)为了将杂质除净,NaOH和Na2CO3必须过量,因此要加入盐酸除去.

(4)本题考查蒸发皿的使用,蒸发溶剂时不能将液体蒸干.

20.(1)(E)(D)(G)(2)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3)待实验装置冷却至通常状况后,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再平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即氢气在通常状况时的体积(4)(5)偏大

解析:(1)实验原理是:将铝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水中,并且将水排入量筒中.这样,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气体的体积.由于反应放热,反应体系的温度偏高,所以排出的水的体积偏大.欲准确测定,必须使气体的温度恢复到通常状况,这样多排出的水就会回流,因此必须用(G).如果用(F),多排出的水无法回流.

(2)反应体系的压强增大,会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无法滴入锥形瓶.

(3)必须注意:使量筒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读数时要平视.

列比例可解得: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则液体体积偏大,根据上式可知,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偏大.

21.答案:104.1 mL

解析:设加入V mL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加水后溶液的体积为V(总).

根据Na2SO4的物质的量得:200 mL×10-3L·mL-1×0.5 mol·L-1=V(总)·0.2 mol·L-1,计算得:V(总)=0.5 L.

化学(必修1)易错点解析 篇3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 H CO3—

H CO3—+H+ CO2↑+H2O H CO3—+H+ 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 Na2CO3+H2O 反应实质:H CO3—+OH- 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 2NaHCO3 CO32—+H2O+CO2 H 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 CaCO3↓+2NaCl Ca2++CO32— 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四、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 ===(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 八、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 ===(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 连接。

九、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NO2+H2O == 2HNO3+NO 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大气污染

SO2、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 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 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十一、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 ======(浓H2SO4)12C+11H2O放热H2SO4(浓)+C CO2 ↑+2H2O+SO2 ↑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H2SO4(浓)+Cu CuSO4+2H2O+SO2 ↑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二、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可以有以下产物:N(+4)O2,HN(+3)O2,N(+2)O,N(+1)2O,N(0)2, N(-3)H3△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十三、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 NH3?H2O NH4++OH- 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 ===(△)NH3 ↑+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 == 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 NH3 ↑+HCl ↑

NH4HCO3 NH3 ↑+H2O ↑+CO2 ↑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

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5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

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

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高二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6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都属共价键

(2)配位化合物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电离方程式:[Zn(NH3)4]SO4===[Zn(NH3)4]2++SO42-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篇7

摘 要:化学概念性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内容,分布在课程的各个模块中,特别是必修模块2的概念性知识,具有主题覆盖面广、教学层次要求较基础、与选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特点。本文对必修模块2的概念性知识的教材整合的原则、策略与方式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性知识;教材整合

【分类号】G633.8

基金资助: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师学生教学技能提升的‘三元一體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781/374)的阶段性成果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事物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学好化学概念性知识,是解决很多化学难题的关键,也是学好化学学科知识的首要任务。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模块2中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性知识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

针对化学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对化学概念性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

一、教材整合的原则

1.课标要求为依据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建议学校和教师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而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现行的化学教材主要有三个版本,都是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但它们在教材的结构和知识呈现的方式以及顺序上都有不同。那么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自主整合时,无论是引入新教学素材,还是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都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化学教材概念性知识的整合也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路,变教材为“学材”。整合的内容要符合高中生认知的心理特征和当前的认知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知识的呈现要采取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还应坚持因材施教。例如:同一教学内容,面对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班级,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在教材深浅和层次上体现一定的差异,另外针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教材。

3.内容的合理性原则

教材的每一节知识都有主题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教材整合要围绕这一主题或主线进行,使得教学重点、难点更加突出,主线更加清晰、明确,教学过程更加顺畅。真正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而不能为了整合教材忽视内容的合理性,随意的增加一些知识内容,增大学生的学习任务。

4.知识的系统性原则

化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有其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如果能理解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构建对应的知识系统,对总结和归纳已学知识、理解和学习新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整合时,根据教材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整个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教材,准确地把握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整体学科知识框架的建立,而不是简单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改变。

二、教材整合的策略与方式

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整合是在领会教材编写的思想和意图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有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最有效办法是“激发兴趣”,正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主要动力。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将教材提供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料巧妙的呈现出来,或者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等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氧化反应,我们可以提出水“生锈”、水果“生锈”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可以把教材中关于水果电池的制造方法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对电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教材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激活学生原有经验的方式

层次性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过程是有层次性、阶段性的,是一个从简单的低级学习向复杂的高级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有阶段性,为了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必修教材注重基础知识,选修再对其加深与拓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对整合教材尤为重要,首先应用原有知识经验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再提供新材料,引起学生探索和思考。

3.问题驱动学习的方式

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抓住学生学习心向。问题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建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设置问题能抓住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的问题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整合教材,将教材中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形式,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学习更积极,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4.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方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倡导使用自主、探究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探究式的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也设置了很多探究活动,以化学实验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最为常见。我们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呈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对教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是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标要求,根据学习的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它是现代教育的产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理论的升华。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纳税申报表》填表说明下一篇:如何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国情的三个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