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

2024-08-27

高中化学必修(精选11篇)

高中化学必修 篇1

必修一教学反思:

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

高中化学必修 篇2

一、有效记忆——夯实基础确保过关

化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 因为化学学习中有很多需要准确记忆的知识点。那么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中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和遗忘作斗争呢?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1. 重视情感因素、促进学生记忆

为了促进学生获取有效记忆, 教师应该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 在教学过程中精神饱满, 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并表现出很强的责任心;课后应该经常和同学交流, 一起探讨获取有效记忆的方法, 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适时提供适合他们的记忆途径, 帮助他们克服记忆过程中的困难。

2. 强调记忆意义、帮助学生记忆

在复习课上教师应该首先强调记忆的重要性, 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所复习的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有效记忆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将要记忆的知识布置给学生课后去记、去背, 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要么不想记, 要么记不下来。

3. 明确记忆要求、减少记忆总量

在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前, 教师应该先分析《说明》, 根据考试纲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识记要求, 做到不需要的坚决不让学生记。当学生学习化学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时, 他们就会集中全部注意于所要识记的对象上, 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方式去实现它。在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时, 教师还应该使学生了解这些识记任务的意义, 明确这些识记要求是《说明》中列出必须记忆的, 以提高学生识记的自觉性、积极性。

4.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检索

复习课安排用约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三本书的复习工作, 所以教师绝对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详详细细地将知识点一一再现, 况且零碎的、分散的、单独的知识也不容易记忆, 即使记住了, 也难以保持长久。教师在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的同时, 也要注意教育学生:及时复习, 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 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 变换复习方法, 使记忆具体化。

二、创新默写——准确书写分分必争

默写是将记忆信息转化成文字符号的一个思维翻译过程写是是以。复往为习的了课教检中学查不经学可验生或告的缺诉记的我忆环们情节, 默况。, 写默但浅环节往往。怎样让默写“是学生最头疼、动最”起来讨厌的?让默课堂化谈写必实发须践挥改过它变程应传中有统, 笔的的者功默总效写结呢方出?式了笔, 在几者复点认习创为学高1新默写.的心得设计默写。, 提高学生成就感文复中在复习课中有“十分钟课课, 练我”们, 其实就是默苏每一节课都/陈习必写的求。。难这练易样习分的卷布默的都写布严符局格合安按学排照生以考的及纲心知的理识要需点苏﹃修求,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默写的成就三

感让结, 构学安并生排且领每, 略慢节到慢课学消的业除默水学写平生内测对容试考都卷试的可以的步视每一次默写紧张感和神秘。感, 让学生从心底重曲

在2.学生默写解放默写, 的过程中消除学生, 教师可恐惧感﹄

以适时“旁敲侧击”或者“声东击西”, 释放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比如在练习氯水中的微粒时,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准确书写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是在默写氯水中的微粒时, 却在掰着指头一个个的想, 很容易遗漏某些微粒。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提示一下可逆反应的特点, 让学生学会利用会写的化学方程式得出准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默写过程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有了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 相信学生再也不会“谈‘默’色变”了。

3. 创新批改, 发挥默写最大功效

在默写后控制好时间让学生翻书看一下, 由于这一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刚默完的兴奋点上, 学生此时就会由被动的“老师要我记忆”转化为“我要记忆”, 实践证明学生的这种有意识记效果是良好的。以上这一环节学生关注的是默写过程中对自己冲击特别强烈的知识点, 可是还有一些错误以及书写问题自己是很难发现的, 教师一般会把本子收起来批改, 再把默写情况反馈给学生。笔者试探在默写后让学生互相评改, 这样相互启发, 反复巩固, 对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总之, 帮助学生有效记忆, 改变传统的默写方式, 让这两种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 将会增强学生的复习体验、改善学生的记忆能力、激发学生的默写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化学积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最终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摘要:江苏省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复习效益, 笔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 并总结出高中必修化学复习“三步曲”——有效记忆、创新默写、灵活应用, 旨在提高学生复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化学积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最终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复习,有效,记忆,创新

参考文献

[1]2011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 说明[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18-33

[2]肖义虎.中学化学教学怎样提高学生记忆能力[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5) :127-129

高中新课标《化学必修一》 篇3

关键词:提问质疑;创设情景;推举代表;登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2-02

这节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1)钠的物理性质——可溶性。(2)钠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3)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钠的特性。[来源:学科网]

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实验、探究,让他们体 验怎样科学、合理地 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利用他们亲手做漂白实验和阅读《身边的化学》栏目,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的意識。

那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呢?经过 认真钻研教材和充分准备实验,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及教学环节。

一、提问质疑,创设情景

钠能与水反应吗?

美丽的焰火中有谁的贡献?

电影特技中失火的场景可以怎样设计?

工业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剂是 什么?

告诉学生这都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钠与水反应以及生成物之一氢氧化钠的功劳。通过以上问题引入新 课:“钠与水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质疑,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钠和氢氧化物)是有魅力的、有价值的,不是枯燥而骇人听闻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我们以前和以后所学的知识和今天所研究的知识一样,是绿色的、鲜活,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同学们怀着对知识的深厚感情和浓厚的情绪投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指导】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首先, 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2的水,滴入1~2滴酚酞,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水中,盖上玻璃片。注意观察现象,观察时应注意几方面内容:钠在水中的哪个部位反应,形态有何变化,如何运动,发出怎样的声音,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

【讨论交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尽量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从这些现象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1、钠浮在水面上(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2、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熔)──钠的熔点较低,钠与水反应放热。

3、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完全消失(游、响)──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4、反应后溶液由 无色变为红色(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提 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Flash实验演示】展示钠投入装有水、酚酞试液的U型管的课件,观察到生成的气体点燃时火焰为淡蓝色。

【引导思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有哪些?

【学生回忆】可能是 CO、CH4、H2

【教师引导】我们的反应物是钠和水,不存在碳元素,所以产物应该是氮气。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Na+2H2O =2NaOH+H2↑[来源:学。科。网]

【教师引导】该反应是否是 氧化还原反应,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学生回答】是氧化还原反应,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

【设疑】钠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水 反应,那么钠应该如何保存呢?

我们不能把钠暴露在空气中,因为它会跟氧气反应,也不能保存在水里,因为钠会与水反应,实验室选择保存钠的试剂应注意两个问题:

1、选用的试剂和钠不反应;

2、试剂的密度比钠小。

所以应选用什么试剂来保存钠呢?

【学生回答】煤油或石蜡油。[来源:学&科&网]

【问题】已知钠和四氯化碳不能反应,那么钠能否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学生回答】不能,四氯化碳密度比钠大,钠浮在四氯化碳上面,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问题】钠着火应该怎么扑灭?用水行吗?泡沫灭火器呢?

【讨论】不能用水灭火,水和钠可以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H2;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钠燃烧生成的Na2O2能够跟CO2反应生成助燃 性气体氧气。所以应该用沙来扑灭。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各组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集思广益,设计了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优化组合。这样的活动即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和实验,又总结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寻找自信。这无疑为刚上高中进入陌生班级才几天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自己学习才能的机会。

三、推举代表 登台表演

同学们在经过了群策群力的精心设计后,都在跃跃欲试。各组代表上台对他们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说明——演示——解释——评价。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达到了高潮。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说——做——说中主动参与了学习,促进了他们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勇气。这时,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给予点评和小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4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5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专题四《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课堂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贯穿本章始终的核心观念。

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和角度,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作出明达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右;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因此,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内容编排

本节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分为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二、学生分析

知识方面:通过前面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从这两方面入手比较容易;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为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学生有资源合理开发和应用的意识,通过这一节课的简单介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资源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要求对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前面以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进一步加深水资源的利用、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方法和实质的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四、教材处理

(一).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课的重点为海水的蒸馏、海水中溴的提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由于蒸馏装置比较熟悉,因此难点是海水中溴的提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便于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过程探究,突出规律方法揭示,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两部分。课堂教学中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快步走的教学设计。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易接受,我较多的采用多媒体,放大现代技术效应,注意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处于指引方向、启迪思维、设疑解惑的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知识,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状态中。

(二)学法

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动手的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身受用的方法。

六、教学内容及课堂设计

1.引课设计

从问题入手:利用多媒体从“海水是美丽的,也是富饶的”入手介绍海水资源的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海水资源,要解决哪些问题。

2.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

实物呈现:海水淡化装置→实验演示(原理分析)

给出蒸馏装置,让学生自行组装完成整套装置。

多媒体呈现:海水化学资源概况→问题探究:海水提溴,海带提碘→实验→研讨: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3.例题和习题的设计:设计一些与水的淡化,海水提溴、碘的综合习题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保证课堂训练到位。完成书后作业中镁的提取的题目,强调海水的综合利用。

七、板书设计

海水资源的利用

一.水资源的利用

直接利用

间接利用

二.化学资源的利用

溴的利用

碘的利用

三.海水的综合利用

八、作业设计

按教学要求让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从海洋资源中提取镁、溴、碘等物质的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

高中化学必修 篇7

必修和选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两个组成 部分,但必修与选修在目标定位、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贯彻新课程理念,寻找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连接点和结合点, 做好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选修模块的学习。

一、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衔接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对应关系

(二)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分层要求与递进关系

高中化学所有模块都承担着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功能,必修模块侧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化学知识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主; 选修模块侧重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模块所代表的化学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除此之外,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所设置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内容、探究的开放度、探究的方法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呈现出递进性和层次性的发展特点。

(三)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和其他化学模块提供基础, 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枢纽性的环节,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又是必修模块的延伸和拓展, 选修内容给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值得学的、更体现化学本质的一些内容。在核心化学知识方面选修模块的知识起点是必修模块的知识终点, 各个选修模块都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内容线索,促使学生回顾、复习、应用在必修模块中所学的知识; 所有选修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必修内容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行为, 它是对必修内容的拓展、提高。

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教学策略

(一)在必修教学中结合教材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

必修是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 所以教科书的编排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体现了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新课程精神,使化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相对弱化,而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加强,使学生能够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学会看待物质和物质变化, 二是学会研究化学和化学变化的方法,三是学会看待化学,并形成初步认识。

(二)在选修教学中整合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选修内容的安排,在注意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保持联系的前提下, 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相对增强,体系也较为完整。因此,在学习选修内容时要熟悉相关知识点在必修与选修中呈现的方式、程度、区别与联系,以构建知识体系。

(三)建立“问题、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知识的过程, 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推测和假设,在思考、实验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结论,在探究问题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提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3.阅读课型。这类课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也很浅显,因此,课上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1)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上是我多年教地理必修一摸索出来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13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J].地理学报,2013(11).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堂导入案例 篇9

分析: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因为水是能灭火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疑惑,甚至处于矛盾中。但阅读了教材之后,学生弄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学习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性质后,把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问:“配制波尔多液能不能在铁桶中进行?为什么?”再如: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问:“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此时可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用力揉和,然后做成馒头。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

分析:学生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和探讨,共同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配制波尔多液不能在铁桶中进行,因为,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和熟石灰按一定比例来配制的,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能跟铁桶上的铁反应,从而腐蚀铁桶,使波尔多液变质。酸跟纯碱(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从而使得馒头变得疏松多孔。启示: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就要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教师越能阐明知识的具体意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就越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使他们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化学知识,针对性地向学习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

关于课堂导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研究探讨

3、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空气中氧气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钢铁腐蚀,铁锅生锈,铜质水管长铜绿,铝质器皿擦亮后变暗都是被氧化的结果。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切开的表面会变红,是维C被氧化了。

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人教版) 篇1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高中化学怎么能学

高中化学既有文科的性质,需要背诵很多的公式以及知识点,还有理科的属性,需要计算大量的内容,化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杂。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化学,没有其他原因,无非是初中基础没打好,高中又觉得化学简单,懒得背,轻视了化学这科,结果反倒折在了化学上。

化学要想学好,就得从头学,上课跟住老师的思路,认真听会每一个知识点,课前也要做好预习,课后还要及时复习,通过做题去巩固。化学知识点很多,比较细碎,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躁,它不像物理只要会几个公式就能把题目做出来,化学要会很多的公式以及掌握大量知识点,所以要注意细节问题。

高中化学分为很多章节和板块,有机部分、无机部分学习方法都不同,大家要学会自己画知识框架图,把所学知识整理出来,把重难点知识罗列出来,该背的背熟,该理解的理解透了。学化学还要通过多做题去总结哪些知识没有掌握,然后对照课本再复习一遍。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

化学计算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化学反应图像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实验仪器的创新

化学(必修1)易错点解析 篇11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上一篇:挂职锻炼工作总结_总结范文下一篇: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