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2024-08-27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共10篇)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1

基于学习共同体背景下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优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些教师想谋求专业化发展却苦于无“门”。那么,通过对个别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进行解读、研究,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自生生灭的“自在”之物,它需要典型案例的激励与引领。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

有人把教师工作描述成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尤其需要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某些关键人物汲取成长的经验,从而勾勒自我的专业化发展蓝图。这种汲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早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总是在对别人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与改造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发展方程,甚至中间还可能以新的关键人物代替原来认同的对象,并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独特的专业结构。

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学会并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的能力,即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个案研究,通过这种个案的探索尝试进行有效的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引路导航。

二、研究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内容包括对教师个体的历史、现状、发展过程的考察,包括对教师个体的行为及其动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社会单位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分析,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量,提供有用的概括和认识,以帮助形成假设。

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期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等有关理论上,能够有所深化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并能运用于实际;第二,通过实践探索,从中总结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自我发展的原则、途径、方法、模式,形成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真正促进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目的。

四、理论支撑

主要有教师社会学理论、教师心理学理论、教师教育学理论、教师评价学理论等。

1、惠泊曼(Huberman,1993)对160个瑞士教师专业成长生活阶段的研究成果,即“生存和探索阶段--稳定阶段--试验和多样化阶段(新生、再评价)--平静从容阶段--保守阶段--不投入阶段”的理论。

2、德莱弗斯(Dreyfus,1986)等人研究了飞行员、司机、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技能习得过程,提出的“新手一高级学徒一合格者一熟练者一专家”的五阶段模式。

3、R.Fessler提出的影响教师生涯周期的个人环境因素(家庭、关键事件、危机因素、个人特质、兴趣、生活的阶段)和组织环境因素(学校规则、管理类型、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社团组织)。

4、Eleonora Villegas-Reimers & Fernando Reimers在《作为终身学习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7个因素:教师生涯发展阶段,教师认知发展阶段,学校的发展阶段,学生和社区的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对教师和项目的财政支持。

五、实验方法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采用以下实验方法:

1.追踪法(追踪研究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搜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

2.追因法

实验法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有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发生的原因。

3.临床法

临床法也叫做临床谈话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教师的活动产品,如日记、论文、书信、自传、课堂录象等,以了解教师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六、研究时间与参与者

负责人:张正丽

参与者:付敏忠、郭丽娜

研究时间段:(2007.2-2008.1)和研究途径:

第一阶段:2007.2-2007.6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3、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4、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5、进行阶段性小结归纳。

第二阶段:2007.7-2008.11、继续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2、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3、参与研究的教师开公开课,互相观摩并讨论、评课,请何维安、何渊等老师指导;

4、阶段性小结。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2

当前,我国自主学习研究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为基础教育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和支持,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不清楚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比较两名初一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学教育者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运用目的性取样,选取长沙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两名男生作为被试者。一名叫张华(化名),13岁,班干部,成绩属于优等生,一名叫李阳(化名),15岁,成绩较差,该生曾退学在家一年,因此年龄比同班同学大。

2. 研究方法。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被试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二、研究过程及结论

1. 优等生与差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比较。

(1)学习动机的比较。通过访谈,了解到:张华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参加一些辅导班,他认为学习很重要,能决定自己将来的发展,其母亲希望他到北京上大学,张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更多地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导。差生李阳虽然也觉得学习很重要,但他认为,老师、同学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且很尊重他们,而自己因为成绩差,经常会被同学欺负。为了提高李阳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律,班主任曾经让李阳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结果因为同学不服他管,没当多久就给换下来了,李阳的学习和纪律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观察发现,张华上课虽然很认真,但是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原因是怕答错丢脸,除非有80%~90%的把握才举手。而当被问到是否不懂就问时,他表示不会,因为怕老师小看他。

(2)学习策略的比较。访谈中了解到:两名被试者都较少进行预习,即使预习,也并不深入,仅仅是将课本内容浏览一遍;在课外学习方面,两名被试者都很少去学校图书馆,尽管会上网,但两人从没未意识到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学习资料;在复习方面,两名被试者均会进行复习,但缺乏独立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复习更多的只是做习题,张华主要做一些趣味性比较浓的题,而李阳做的都是一些力所能及、比较容易的题。可见,在复习层次上,两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但缺乏学科针对性和计划性;在作业方面,两名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解题的方法千篇一律,抄作业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于错题的更正,多是草草了事。而张华作为一名优等生,也有抄作业、不更正的情况;在作笔记方面,初一学生开始能够有选择地作笔记,对比发现,李阳笔记较少,内容基本是一些很基础的东西,而张华的笔记则多是一些老师补充的较难的知识。

(3)学习自我监控的比较。据访谈了解,两被试者均有学习计划,但执行时间不长。通过两名学生的父母了解到,张华每天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但做课外提高题时需要母亲监督。李阳经常抄作业,理由是不知道怎么做。在问到“学习时有同学叫自己出去玩,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张华表示除非学习很累了,他一般不会出去,当然,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而李阳则回答会出去玩。

(4)学业求助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名学生在决定是否求助时,已经开始能够平衡地考虑利益得失。换言之,他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学业求助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这方面的考虑会对其学业求助产生抑制。张华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回家问父母,他往往考虑自己的学业求助是否会让别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很低。而李阳一般会问班主任(即使班主任不是那门功课的任课老师),因为父母没文化,而班主任在生活上非常关心他,他很喜欢班主任。

2. 影响两名初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比较。

(1)归因的比较。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败归因于四类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以下是一段对李阳的访谈:

问: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强吗?

答:强。

问:那你成绩怎么不太好呢?

答:那是因为我不努力。我小学上课很认真,成绩也很好。现在是因为我不怎么听课,所以成绩不好。只要我认真,肯定会好的……

问:我发现你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为什么?

答:老师讲得太快了,我记笔记都记不下。

李阳的母亲也反映,儿子小学成绩还好,进中学以后,因为他父亲老喝酒打牌,经常打他,把他关在门外,他思想压力大,没法好好学习,再加上附近的孩子都不爱学习,就学坏了。

再听听对张华的访谈。

问: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吗?

答:不满意。因为我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去玩,没尽力学。

问:那么你觉得你的学习能力强吗?

答:强。

问:为什么?

答:我记得有一次……自己通过看书自学,居然考了全班第一。我父亲还奖了我一部遥控赛车,从那以后我就特别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

而张华的母亲也觉得自己的儿子其实很聪明,就是还抓得不够紧,他的成绩应该还能有更大的进步。

(2)目标设置的比较。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参照点的作用,目标被看成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宾特里奇认为可以把目标定向分为两个维度四种形式:一是追求掌握性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个体关注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及自我提高;二是追求表现性目标,个体关注的是胜过他人,显示自己的能力;三是回避掌握性目标,个体关注的是避免误解、不能完成任务;四是回避表现性目标,个体关注的是避免产生自卑感、让别人看不起自己。

从访谈中了解到:受母亲的影响,优等生张华觉得学习与前途密切相关,他说学历越高,工资越高,生活越好,他的近期目标是要拿全班第一,超过班上一位成绩特别好的同学,而远期目标则是想上北京念大学。差生李阳也是受亲友影响,一心想长大了当军人,他对学习的认识是:学习好,别人就会尊重自己。可见,初一学生的目标定向处于较低层次,李阳的学习更倾向于回避表现性目标,而张华的学习更倾向于追求表现性目标。

(3)认知策略的获得的比较。学习策略分为两个领域:即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通过访谈了解到,两名学生已掌握的认知策略较少。张华平时从不跟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在报纸上看到一些学习方法的介绍会用几天,但觉得不得心应手,以后没坚持也就忘了,而李阳根本就没想到过学习方法的问题。可见,初一学生,不论成绩优劣,认知策略的获得都相当有限,基本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

(4)课程偏好比较。通过一个月的课堂观察发现,相对于其他课来说,李阳在语文课上较少讲小话,也较少做无关动作,并且上语文课时班级整体看来秩序井然而又很活跃,尽管有时发出一些声响,但不会引起课堂秩序混乱。对此,李阳表示最喜欢上语文课,他觉得语文课很有趣,最讨厌上生物课,觉得没意思,老师就像一个人在上面唱独角戏。另外,李阳还表示平时会预先看看语文。而在对张华的访谈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张华也是对语文课很感兴趣,对生物课表示不喜欢。

(5)同辈群体的比较。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同辈群体指的是经常在一起的同学。李阳由于平时习惯不好,老喜欢对同学动手动脚,引起了很多同学的不满,在班上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而与自己玩得好的同学又都是差生,他很少与同辈群体探讨学习。而张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同辈群体多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这些同学在一起更多的话题是学习。

(6)家庭因素。在家访中发现,这两名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张华家比较挤而整洁,为了他读书才全家住到这里来,这儿离学校近。家长对张华期望很高,“上名牌大学,最好能出国”是他们的期望。他们从不打骂孩子,即使考试不理想,也只是给予鼓励和安慰,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张华母亲经常利用工作之便,带儿子去旅游,给他介绍当地的一些大学,张华父亲从不打牌,每晚都会陪儿子看书。而李阳家离学校比较远,是自己盖的楼房,前坪是菜地,母亲种菜,父亲下岗后成天就是睡觉、打牌、喝酒,经常打老婆、儿子。家访中,李阳刚开始不在家,李阳父亲主动将自己不得志的人生经历反复讲述。李阳一回家,父亲便开始教训:“肯定是去打游戏了,找半天找不到你!”“哪里,我在河边玩沙子(李阳对父亲的教训很反感)。”李阳表示,他上网聊天,就是想和陌生人说说班上的事,说说心里话,他觉得生活中没人听他说话。李阳父亲表示从未对孩子的成绩作过奖惩,因为他觉得李阳从来就没考好过,尽管如此,还是希望孩子能考个重点大学。

3. 结论。

研究发现,初一学生不论优等生还是差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还比较低,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自己的学习策略;他们较少进行学业求助,选择帮助者的理由更加复杂;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能力和努力之间具有一种平衡关系,往往将学业不理想归因为努力不够;在目标设置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趋于表现性;对教师的教法都十分关注;对学习方法都不太重视;这一时期,同辈群体和家庭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比较发现,优等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较差生强,家庭教育方式对其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4. 建议。

中小学教师往往希望学生能进行自主性学习,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具体的促进方法。通过研究,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第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具体来说,可以对学生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当学生取得了较小的成功时,也应及时地给予反馈表扬,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另外,还应当给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一般来说,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某个方面情况类似的学生。比如,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以前与之学习成绩相当但近来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而不应把“尖子生”作为其榜样,否则只会让差生望尘莫及。

第二,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认知策略的习得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获得关于各种认知策略的知识,二是熟练地运用认知策略。教师自己应当有目的地学习一些对学生有益的学习策略,融入课堂教学中,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加以运用,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

第三,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为了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信任、尊重和理解。

第四,中学教师应该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紧密结合,让家长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民主的环境,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B.J.Zimmerman & D.H.Schunk.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pp.6-26.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78-83.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3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道:“学校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小学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让人们清楚认识到,音乐教师自身的素养掘进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然而很多人狭隘的人为,只要凭借音乐师范学校或者一些培训机构,音乐教师就能得到发展。这就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作用。哲学认为,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自主培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新时代下能够弘扬人文精神,促进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

一、内涵

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完全来自较深自身的发展意识,而非外在群体意识强加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音乐文化底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从另一层面出发,提升教师素质要求音乐教师做到专业自主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二、理论基础

从哲学层面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了人具有自由自主的本质。意思是说,人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还能利用自我意识将自己作为认识和改造对象,不断完善自己。这么说来,当人进行实践活动时,他们能实现自我调节和完善。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按照这样的规律,发挥能动性,促进专业自主发展。

其次,就心理学来说,其中的“元认知”这一概念有关人类的认知学习。就是说个人对认知进行加工,对自身进行觉察、反省、评价和调节。就此而言,音乐教师能够实现内控和自动化,更加灵活地对这一策略进行运用,控制教学活动进程,使专业自主发展成为可能。此外,年龄的差异造成元认知水平的差异,因此要根据音乐教师不同的元认知水平采用自主发展。

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小学基础音乐课程实现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要求他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同时音乐能力突出,这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现自己在哪方面有所欠缺,并主动予以纠正。此外。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给自己制定适当的目标,做一个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

2、促进小学音乐教师个体发展

小学音乐教师由于生活背景、性格以及文化水平等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音乐教师而言,这些不同使得他们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也会不同。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够让教师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音乐学习目标方式。这对于小学的音乐课堂而言,无疑会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自己的个性光芒也得到了释放。

3、促进学生得到不断发展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是他们懂得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潜能的发展。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探索,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方式方法

1、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感

小学音乐教师,要学会培养对音乐教育的专业认同感,在教学实践中的对自我专业进行高度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解决种种难题。由此看来,音乐教师的感情与专业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新的教程改革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师要发展音乐专业的认同感,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之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价值。

2、推进音乐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首先,培训目标要以人为本。既要关注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情况,同时对于他们自身的个体专业发展水平也要注重。这样做的目的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其次,培训内容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就是说,我们要转换思维,扩大学习范围,将教学技术设备引入培训当中,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音乐教师要教学生音乐知识和唱歌的基本方法,让同学们自由驰骋在音乐的天空下。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加以运用,或者根据自身的特点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们能够边学边练,掌握专业知识。这对于新的课程改革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小学音乐教师实现专业上的发展。

五、结语

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现实依据,不断地提出新的对策。教育部门应该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予以支持,学校应该提供更大的平台予以帮助,小学音乐教师也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发展的需要。所以小学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具有长远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平市实验小学福建】

问题学生个案研究 篇4

Yuxin Chen

[摘要]目的:探讨问题学生行为纠正的有效性,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制订辅导的切实计划。结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可以较好地纠正问题学生的行为,提高该学生的学习成绩。结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的教育是问题行为学生转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关键词] 问题

个案

研究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金某,独生子,16岁。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母亲在家,父亲外出做生意。一个月回家一次。父母对金某很宠爱,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金某的要求,对金的期望值也比较大。

二、问题行为的表现

1、金某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

2、金某是住校生,有时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时就寝,大声在宿舍讲话。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打闹,和同学打架差点被开除。本来是留校查看,认错态度好,学校给通报警告处分。

3、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月考总分在班级后几名。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

4、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因此我和各位任课教师很头痛。

从以上行为中,可以判断金某品行存在障碍,急需矫正。

三、制定方案,科学辅导

1、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金某母亲很溺爱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金某,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我多次跟金某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矫正金某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一次因为金某考试达到了母亲的目标,于是给他很多的钱,又是吃又是玩,表扬到天上)。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金某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金某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金某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金某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金某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帮助同学出校,自己装病”这件事情,让金某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金某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金某的生活实际。如你上课睡觉、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金某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三,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金某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金某是我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金某立在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金某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四、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

1、耐心疏导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我尽量找机会给金某表现,让金某体验成功的感觉。作业认真表扬、积极回答问题表扬、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耐心正确引导。有时候金某的一些小毛病,如作业没做完的时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场玩篮球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指责,而是积极地去跟金某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结论。事情过去后,我让金某冷静思考,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自己找到出错的原由,强化他正确认清问题。

2、允许反复

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因为受原有习惯的影响,主体会做出自动的反应。错误有时反复出现,我们要认识到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金某与陈某开始是开玩笑,而后,金某对陈某一直奚落自己感到恼火就动手打人,结果两人在食堂门口打了起来。通过学校和班主任的教育,他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不对。通过治疗与教育,金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金某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金某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模拟考试,金某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英语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个案小结

1、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金某,理解金某的行为,信任金某的行为,和金某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金某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金某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金某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金某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我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辅导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反思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5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前,在小学生当中存在许多有着特殊需要的教育对象,被教育界称作特殊学生。可将这些学生分为超常儿童、听觉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

据统计,我国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含特教班)的就有55、4万人,占特殊学生总数的84、7%。

在我国, 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将与国际上倡导的“全纳教育”相呼应。全纳教育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教育,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会活动,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教育理念。

我校现有学生985名,21个教学班,在如此庞大的小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特殊学生,他们身上的特殊性与普通教育所采用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正日益深化。所以,我们对特殊小学生的关注正是弥补了普通教育中的不足。

中国几千年以来所谓因材施教式的教育方法几乎都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很少注意心理

层面上的因材施教。而我们对特殊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无疑拓展了因材施教理论的内涵。我国小学心理教育刚刚起步,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只重视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对在学校当中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却重视不够,我们对特殊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正是要在普通教育当中寻找和探索一条针对特殊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社会极为重视超常儿童或正常儿童群体的发展和教育,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全纳教育”是“一个不能少”的概念,是用普通教育方法将特殊群体纳入普通教育当中。我们所以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是要用一种特殊方法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教育。

二、课题界定和支撑性理论课题界定

“特殊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的学生。所谓“特殊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就是指教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对有学习、行为、情绪障碍的特殊学生进行辅导的个案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方法与途径,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支撑性理论因材施教理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理论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咨询、辅导和预防矫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研究的内容特殊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学习障碍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行为障碍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情绪障碍学生心理辅导的个案研究。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根据研究的目标、过程所进行的具体研究方法设计

1、问卷法:教师运用心理学问卷对受测学生进行筛选,寻找出符合个案研究目的的特殊学生。

2、观察法:教师在一定时间之内对个案特定行为表现或活动进行考察,收集较全面的资料,为分析个案提供材料。

3、访谈法:通过教师与特殊学生的交谈,了解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和行为特征。

4、心理测验法:教师借助量表对特殊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系统的心理测量,教师可用此法来评估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

5、经验总结法:教师对于研究的进展情况、结果,通过经验交流、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六、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的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2006、9——2007、1)

(1)选定参与研究教师和所研究的特殊学生。

(2)召开研究教师会议,了解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参考文献,收集资料,商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3)根据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2、个案研究阶段(2007.2——2007.8)

通过观察论证确定研究对象。

观察、搜集、分析研究对象的资料。

研究论证辅导方案。

3、实施辅导策略阶段。(2007.9——2008.1)

每学期举行4次研讨会,交流计划、经验及所遇问题,期末进行论文交流,成果展示。2003年9月进行中期实验汇报,请专家指教。根据个案研究情况不断修订方案,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索、探讨并列出具体研究计划进行专题研究。由于本课题为个案研究,需要有长时间跟踪研究过程,才有可能得出较客观的结论,所以课题有可能会申请延期。

4、总结阶段(2008.2——2008.8)

整理资料,撰写专题论文,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等,为终期结题报告做准备。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近期参与的课题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经费投入、资料设备、实验条件)本课题由我校校长、硕士研究生杨林国亲任组长,组员为近年以来参加市级心理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青年教师,研究教师的总体专业水平较高,精力旺盛。学校对课题组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保证、经费保证,心理辅导室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修,以上条件均能够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八、成果形式: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6

紫薇中学

郑金虎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在职教师128人,目前在校学生1648人。对于处于薄弱地位、地处老城区的我校,问题学生的存在更是阻碍学校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实行就近入学,地域的差别造成生源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校处于城区边缘,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多年来,我校生源有“三多”的情况:外地民工子女多、个体户子女多、困难户子女多。,家庭文化背景较差,导致了我校生源素质低、学生学习状况差,也由于教育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我校超过50%的学生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流动性差,基础差。转入学生由于教材、进度的不统一,或多或少均存有不同程度的知识漏空现象;家长文化程度偏低,父母中文盲比例10%左右,他们缺乏对孩子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与引导,又为生计而疲于奔波,父母的思想认识和言谈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每学期几乎都要有新转入的问题学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更加繁重,导致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关注、思想教育不够,对问题学生的辅导因时间,人力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以上主要原因导致我校问题学生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基础差,这一部分学生自己上课时听不懂课,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听课,对前途感到渺茫。

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问题学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为了使学生能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自立,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全面、主动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科学的做好问题学生的研究、转化工作,消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做小买卖、下岗、生活困难、离异家庭等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问题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因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兴趣不强烈而成为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只有让问题学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发展。因此,本课题将从“问题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对个案的调查、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化策略,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问题学生”自身的发展,实现有效的学习。这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问题学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

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其构成要件主要有:第一,问题学生的智力正常;第二,问题学生是个别的,即集体(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问题学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大多数问题学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个案研究:以“问题学生”个体为对象,了解其形成原因,制定转化措施,跟踪研究,进行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转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在班级中,选择一些特定的教育对象——“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实施转化策略,探索教育规律,实现问题学生的不同提高,促进问题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先前经验建构新知,它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关于转变“问题学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平湖市实验小学殷冬梅老师在《有效转化问题学生策略研究》中认为:转化“问题学生”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找原因,寻突破,消除厌学思想;二要相信你,你能行,激发学习兴趣;三要低起点,小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四要一对一,请帮手,增加成功体验;五要反复抓,抓反复,养成良好习惯。

2、作为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该做到“五心”即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开启“问题学生”的心灵之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3、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问题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问题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4、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问题学生”的教师都能从中

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5、大量的研究表明:“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在:学习基础差;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在“问题学生”的界定、问题学生的特点、类型、学困成因及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在如何帮助“问题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问题学生”的有效学习。

2、在实践中把对“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问题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变“问题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1、“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形成原因。

2、“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3、“问题学生”对教师潜能开发的基本要求

八、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师观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问题学生;密切关注国内外问题学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问题学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问题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问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制定转化本学科问题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科研方案,人人都有针对所教年级学科问题学生不同特点的小课题。在实施研究中逐步完善。对问题学生家长定期培训,提高家长家教素质与能力。定期召开问题学生座谈会,关注他们的成长。

(4)、个案研究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问题学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如:研究对象的基础材料、家庭情况、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测量数据、评价与跟踪分析等材料),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写出问题学生转化个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5)、总结经验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6)、观察“问题学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问题学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九、研究原则

1、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问题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寻求轻负高效的途径。

2、激励性原则: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多鼓励,引导他们体验成功,营造成功向

上的心态。

3、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原则: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对研究对象——问题学生严格保密,实验过程要不露痕迹,以免无意中刺伤学生自尊心。对问题学生以诚相待,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又要严格要求,以形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以人为本的原则:实验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研究的一切过程与方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利益出发,而不能为追求实验测量的准确性而损坏儿童健康成长。

5、合理期待的原则: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问题学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问题学生的稳定进步。

十、研究的对象与步骤

1、研究的对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2、研究的步骤

(1)申报立项阶段(2016年3月)学习有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报刊、书籍等搜集有关“问题学生”转化的相关资料,借鉴已有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联系实际,撰写研究方案,准确界定课题的关键概念,做好申报前的各项准备。

(2)调查分析阶段(2016年4月)运用设计问卷、个别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周边环境等。通过调查,分析 “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真正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3)实施对策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运用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方法,针对“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制定措施,形成对策并付诸实践,进行个案研究,观察结果,撰写个案报告与研究论文。

(4)总结结题阶段(2016年11月)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等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2、研究论文

3、个案报告

十、研究的困惑

1、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成功地应用到转变“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中去,以先进理念有效引领“转困”实践。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7

关键词:多元发展理论,自主性学习,养成策略

自主学习的模式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 即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这一层面的主动性, 学生可以自主性地理解与分析知识,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获取。

一、多元发展理论与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概念

(一) 多元发展理论

近代教育教学的理论认为, 在课堂上, 学生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据此而言, 现代化的课堂就是一个学生主体学习、教师主体教学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上,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多元发展的理论是对传统上的“主体—客体”教育理论的颠覆, 主张学生与教师都应该是课堂上的主体, 因此, 双方之间的平等化的互动最为主要, 而对于学生来说, 则是因为自己所具有的学习主体性的地位, 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探索与实践的作用, 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二) 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就是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式, 并内化为自己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可以细化为对知识的自主性获取习惯养成与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两个部分。

二、多元发展理论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意义

(一) 促进了学生日常活动的展开

在多元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师生之间有效合作的发展态势更为明显, 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1.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向来设计出适应性强的自主学习流程, 在课堂上, 教师更是明确了自己的主导性地位, 从多元发展理论的应用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教师都处于指导、协作的地位, 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根据多元发展理论来提高自己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

2.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 在多元发展理论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虽然在多元发展理论应用之初, 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 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而是需要借助于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进行独立性的探索, 这就使得学生的发展目标明确、方向正确, 尤其是在合作活动的阶段, 学生可以在团队支持之下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从而使得个人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倡导的多元发展理论认为:多元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个体当前的发展现实与依赖于外力解决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而言的, 在初中政治学习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区域。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诸如言语、认知等能力, 使学生树立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对于初中政治知识教学的实践来说也具有极为现实的价值, 可以激发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自主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发展自己初中政治学习的能力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将会对学生培养自己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而使之具有了极为现实的意义。

(三)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这主要是因为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的着眼点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借助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多元发展理论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策略

(一) 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兴趣

在应用多元发展理论的时候, 教师会根据社会的实践、学情的状况, 以及本课的三维目标等来设计初中政治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会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趣味性, 指的就是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所实施的自主学习与受教育者的水平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从而使得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活动开展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为接近,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合理调控小组的活动效能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策略实施的时候, 教师往往会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人员的调配, 从而使得学生基于平衡化学习程度而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 小组之间会展开公平性的竞争, 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是如此, 小组之内的学生会因为性格、爱好, 以及特长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隔阂, 这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基于此而言, 小组人员的搭配教师应该以多元发展理论为指导, 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发展的均衡化, 只有如此才能够形成合作力强的小组。

(三) 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落实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要求的时候, 往往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并产生实际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做法, 但是在事实上, 这一做法却是完全错误的,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应该被弱化, 在强化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实践中,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够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夯实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 就应该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发挥为着力点之一, 既要求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发展理论, 强化自己的专业素质, 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成为学生的伙伴、协作者与合作者, 从而进一步提升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策略实践的有效性。

在自主学习这一模式下, 学生就应该在多元发展理论指导下, 以一种乐于合作探究与自尊自信的态度, 并以之为基础实施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汪盛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4) .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8

“情景剧”作为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是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知识经验与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即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为实施教学目标而采取相关方式、方法、手段与策略;学生由知识储备、行动表现到感知体验过程等。在课堂上运用“情景剧”需要一定的策略性。

学生普遍认为英语的作用不大,毕业后也几乎没机会用上它,虽然知道英语重要,但不会读听不懂,词汇难背句型难记,于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所学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理解。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严重地存在着。大多数学生以做习题为主,重“笔头”练习,而轻“口头”练习,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思考,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他们的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透彻的,甚至会给其他学生造成误导;还有的教师是怕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准,担心让学生任意说控制不了课堂,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进度,就索性把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本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和总结的知识,全部由教师“直接告诉”。长期下去,学生就有了依赖感,不愿自己动脑去思考,更不想开口“说”英语,思维也就停滞不前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英语和法语都是官方语言。其东部的魁北省双语教学的成功举办,是20世纪全球范围的沉浸式双语教育运动开始的标志。学生不是通过参加语言学习班来达到学习法语这个目标的,而是依靠教师用法语来上课来学会这门目的语的。

1990年斯诺(Snow)总结的沉浸式双语教育的教学技能是双语教学的宝贵经验:充分的情景支持,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肢体动作等;较多采用课堂用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给予较多的提示;较多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及其与新知识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图片、视听设备、多媒体等;及时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要不断地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应该间接地纠正;教师应注重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等。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是个多语言的国家,其双语教育颇具特色。其淹没式双语教育把学生置于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和教师都不使用学生的母语。英语是工业现代化及行政上的语言,英语的学习重在实用,母语是传递文化传统的语言:注重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不仅是学校的教室、实验室、走廊、礼堂等,家庭环境中父母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女的双语教育。学习英语不仅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他们都是分别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很多话题很新,在使用教材时,深入挖掘这些语言项目所蕴涵的隐性的课程资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认知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切合实际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提前教授该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只关心教师的活动对学生最后学习的结果,而且是简单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关心的更多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学习过程,致使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限于考试和升学。这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理解力、记忆力方面的评价,导致学生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而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甚少。而单凭一纸试卷是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的,尤为严重的是这种评价造成学生被动、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然而在这五光十色的背后,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快乐,心酸,理想,困惑,执着和迷茫。情境剧的教学能够生动再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认真面对。用理性的态度开创美好的校园文化生活。长期以来这种机械化、程序化、缺乏活力、过分追求分数、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模式,造成不少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放弃。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9

摘要:通过对个案对象平时交流及调查问卷,分析对象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并针对性的设计指导方案。

关键词:个案研究;厌学情绪;个案指导

性别:男

年龄:17 所在学校:南宁一中

所在年级:高二

一、问题简述

1.对象初中时期每个周末,一直由家庭帮助其进行英语、数学、物理学科的辅导,升至高中后,每个周末基本也由一个家庭教师对其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分别进行辅导,暑假寒假期间也基本在辅导中度过。

2.被试对象除在初中阶段在家教的帮助下还能较好跟上学校安排课程进度,成绩在班级属中等水平,高中阶段,被试各科由专一老师辅导,并且多请了一个化学教师帮助其辅导化学,但高中以来,除化学,英语外,其他两门成绩猛降。

二、资料收集

1.对象上初中阶段依靠家庭教师周末,在学习初级的物理知识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掌握,各科发展比较均衡。

2.对象在上高中后依旧习惯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在学校课堂上没有很好的跟随教师的上课进度,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由于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校期间没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三、个案分析

1.对象对物理并不敢兴趣。被试对象学校物理的动力基本来自家人与老师的期望。在问卷中调查中,被试对象认为物理是一门繁杂的学科,被试对象自己对理的认识很乱,致使自己物理学的很差。

2.对象父母基本很少在家,都外出工作。家中有三个孩子,被试对象在家中排老大,在日常生活中被试对象要代替父母管理和照顾家了的其他孩子。被对象父母觉得家中只有三个孩子不是很放心,所以不时要求家庭教师周末最好都能来家中给自己的孩子补习,同时也顺便对家中孩子进行看管,以免被试对象玩出玩耍。

3.被试对象上高中以后,时常抱怨说物理老师课讲的太罗嗦,但被试对象并没有真正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课后不是很自觉去做课后巩固,不能灵活运用课堂上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有很好的独立完成,有时会选择抄袭作业来达到交作业的目的。4.被试对象多次考试物理成绩在班级上靠中下,但考试后并没有能够去总结分析自己问题出在哪里,只关心成绩。

5.对象觉得自己学习物理困难主要是因为数学能力差。

6.被试对象在遇到没能理解的物理问题时,被试对象会选择询问同学,和同学一同讨论。7.被试对象平均每天课余物理的时间一般0.5—1h,但却没能很好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是将这时间花在做习题上。但是由于所学知识没掌握好,所以时常出现问题,但问题出现时被试对象首先想都得是询问同学,希望从同学那得到答案,而没有尝试自己独立思考。有时被试对象还会将题目积压到周末等待家庭教师的指导。

8.被试对象不喜欢自己的物理教师,被试对象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表扬过被试对象。

9.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被试对象提出自己喜欢新颖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师生互动的物理课堂。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方案

经分析,被试造成今天对物理的厌学源于被试对象对物理学习出于家长和教师的压迫。被试对象在学校期间,教师没有采取活跃的手段来进行物理教学,同时也没有足够重视班级中下水平的学生。被试对象长期依赖家庭教师,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如此以来,被试对象考试成绩一直下滑,被试对象得不到成绩上的鼓励,以致越学越差,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教师的课堂,学不到应学的知识,反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导致被试对象厌倦学习。为了转变被试对象的厌学物理的情绪,我提出以下设想方案。

1.引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端正学习物理的态度。在讲课时不时穿插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被试感受到物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除此之外还要让被试体会到了解物理知识和不了解物理知识在认识我们身边事物的差别,从而让其觉得掌握物理知识的优越性,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端正其学习物理的态度,把我为老师为家长学的观念转变为为自己学为自己将来更美好的生活而学习物理。激起被试对自己理想的渴望,开阔被试的眼界,引导被试将自己长远的目标作为学习好物理的动力。

2.增强被试的独立性。引导被试自主完成习题,适当的让其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被试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进行适当引导,不把答案全盘托出,让其有思考的余地。也许初期会使其做题速度大大减缓,但是长期坚持会随被试思维的逐渐完整而减少做题时间。鼓励被试不懂的多问,也要求被试在尽其所能之后再去问,以免被试面对问题更多的是逃避问题或者完全依赖外力解决问题,而自己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致使对所学的知识不能深层次的理解体会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3.鼓励被试多和教师交流。鼓励被试主动向教师询问物理上的问题,在遇到不不明白的问题时不仅仅局限于和同学讨论,也要适量的向老师讨论,让自己能更多接触老师,也让老师更多的接触自己,从而让老师对被试的认识有多改观,也让被试能够进一步理解老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被试适应教师的课堂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

4.多做练习,巩固知识。学以致用,光学不用知识依旧是死的东西,只有将知识多写多练,才能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篇10

一、研究背景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是人类基础道德中最本质的内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已成为摆在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社会现实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遇事就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马虎,依赖性强,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缺乏责任心的培养。事实说明,不抓责任教育,学校德育就会无力,素质教育就难以真正落实。

如何培养这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确实值得我们来研究。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一)学生基本情况

夏*,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居住在黄石城乡结合部第二橡胶厂附近。家中祖孙三代人(包括叔叔、姑妈两家)合计12人居住在私人建造的三层楼房。他是家中长孙,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就不受约束,自由散漫。去年爸爸妈妈又生一女孩,管教他的时间就更少了。

(二)学生基本问题:

1、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听讲,坐姿极差,经常无缘无故地下位,极大地扰乱了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字迹极其潦草,沉溺于长时间上网。

2、对家庭不负责:放学后经常不按时回家,要么到同学家去玩,要么到网吧去玩游戏,一玩就玩到天黑,家长经常着急地到处找孩子。

3、对生命不负责:课堂上由于扰乱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居然脑袋往墙壁上撞;课间把笔油弄到同桌衣服上,受到老师处罚,居然跑出教室,爬到高压线架子上不下来,还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不想活了;上课与同学打架,老师打电话请家长,他跑到三楼栏杆处要往下跳。

三、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心密切相关。专家指出,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消极甚至错误的言行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而且,许多父母对自己的这种行为却不自知或抱无所谓的态度。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无原则的迁就子女,是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极端自私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影响了与子女的沟通。

夏*父母一直从事贩卖猪肉的生意,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出门到屠宰场拉猪,一直忙活到下午四五点。回家后吃完饭就早早地睡觉,迎接下一个忙碌的一天。由于生意繁忙,因此两人都没有时间检查孩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更没有时间和孩子聊天谈心,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在他的家长看来,孩子既然已经上学,那么有关学习的事情都是由老师负责,家长没有必要操心。

夏*的父亲脾气暴躁,对他要求特别严格,稍有差错就是一阵暴打,从小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阴影。因此夏*每次犯了错误之后,都不敢回家,或者躲在同学家中,或者躲在楼房屋顶的角落里,任凭家里人怎么寻找他、呼唤他,他就是不现身。可往往被家长找到后,气急败坏的家长又是一顿暴打。如此恶性循环,他的坏习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改正。

2、学校教育的不足

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偏重认知发展,忽视情意发展,统一的教育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成长,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不力,尤其缺乏学生生活力的教育。所谓“生活力”即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生存,儿童必须懂得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能内化这些观念,形成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如前所述,由于学校教育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说教方式,学生好的道德行为并不能得到有效强化,长期以往,反而加剧了一些儿童情感发展的不协调,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3、自身心理因素

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的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理解人际交往,以至于对自己被排斥的境况不能理智归因。如夏*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诊断使用对自己有利,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从性格来看,他显得外向,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情发生冲动;在意志方面,也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动机方面看,他的暴力行为明显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

家庭、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一般说来,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的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用拳头说话。。夏*的父亲对他的暴打让他明白了打是最有实效的,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生活中一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就会拳脚相向。

在现代社会,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影响。本来就精力旺盛、喜好打斗的青少年,观看了暴力节目后,会增加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甚至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并引以为傲。夏*就曾经在学校厕所内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说:“我是四年级学生的老大,你们都得听我的。”

四、对策与效果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机会,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于是我适时做好家校联络工作,定期家访,经常和家长谈心,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指导家长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科学、合理地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家长经常在我面前说:“哎,这个孩子太让人失望了。”听到他们的话,我连忙说:“别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对他的失望,要不然孩子会丧失信心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听了我的劝告,他们也表示今后会在生活中多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人个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老师的权威。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班级乃至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

平时,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每当进入课堂,看到讲台前有纸片,我一定会弯腰拾起来。因为这一个细微的动作,能使目光都集中在老师身上的学生立刻意识到保持教室卫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夏*同学是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他的抽屉里经常会留有一些果皮纸屑,每次在抽屉里拿书时,不经意就会带出一些垃圾。好几次,卫生委员批评他,叫他把座位旁的垃圾捡起来,他却理直气壮地说:“这又不是我丢的。”卫生委员不依不饶,硬是要他捡,每次都差点闹起来。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他从抽屉里拿书本时带出一些纸屑,于是不动声色地来到他的面前,弯下腰捡起一片纸屑。他往地下一看,连忙也加入了捡纸屑的行列。不一会儿,地上就干干净净了。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教育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无声的教育。

对策之三:树立学生的集体观念

1、树立榜样作用

如果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那班级中榜样的力量则更是一种激励和竞争。榜样不一定就是成绩最好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其突出的一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十分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来使他们感知责任心。

夏*在我们班学习成绩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体育成绩却相当突出。一年级下学期时就被学校足球队教练选中了,一直在学校足球队训练。每年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上,他的立下的战功是显著的。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的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一直稳居年级第一。在同学们的心目中,他在体育方面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为此,我经常利用班会课树立这位体育典型,让学生都以他为榜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同学们大都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整个班级的体育素质明显提高不少。

可是这个学生,在三、四年级时,贪玩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足球队的训练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时的体育课能偷懒则偷懒,给班级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于是我加强了对榜样学生的管理。班会课上,我对于班上的一些榜样,常常先指出他们的缺点,再来肯定他们的优点,让学生明白榜样学生不一定做什么都是正确的,要学会辨别好坏。

2、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学校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重要基地。作为老师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比如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中来,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机会,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负。事事责任到人,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五年级第一学期,我根据班上学生个性特点,采取老师选举和学生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一部分学生为班级负责人,负责班级各方面的事物。夏*同学虽然比较调皮,爱欺负同学,但是平时也有表现不错的地方,能主动为班级做事,而且面对做错事了的同学敢于批评指正。因此在选举“班级安全员”时,夏*以绝大多数的票当选。我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他。当我郑重地把记载本发放到他的手上时,他一副充满信心的神情,让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果然,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班上同学不再玩危险游戏了,没有攀爬树枝的,也没有打架闹事的。这半个月里,班级安全管理这一块,我真的没有操过一点心。特别是夏*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作业能按时完成,上课讲话的次数明显少多了。

就在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时,烦恼的事又来了--一位同学告他课间玩“骑马打仗”的游戏。听到这样的反映,我马上找到他询问这件事的真实性,他听后脸上显现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看到他的表情,我明白他已经知道做错了事情,也没有批评他,只是再次强调了“班级安全员”应起带头作用,否则其他的同学是不会听的。夏*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干,我又把悬着的心放起来了。可没过几天,他的表现仍然很差劲,作业不按时完成,术科老师对他上课的表现极不满意。当我找到他谈话时,他又似有所悟。

就这样,这个孩子隔三差五地就会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他好象天生就是来挑战我的耐心的,各种各样低级的错误反反复复地犯。我也耐着性子说:“你的字怎么写得那么不认真?”“你上课怎么又坐不住了?”“你又在追追打打,我跟你说了多少次,要……”由于常常听到我的唠叨,他也司空见惯,变得无所谓了。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些话大家都能说,也都很熟悉,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正如著名教授王晓岚所说,我们的教师不乏爱心,最缺少的教师耐心和宽容。而学生,特别是那些比较落后的学生,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一点。为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消除成见,给夏*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宽容,投入更多心血。只有这样,他才会被我感化,才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对策之四:挖掘闪光点,培养学生积极自我观

班级是一个由不同学生组成的集合体。由于学生性格、年龄、心理、生理、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形成一个个爱好、特长、修养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每个学生个体当中,有他们不足的一面,也有他们闪光的一面。做为一名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引导,让学生在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观。

一次,夏*同学在操场上拾到一个钱包,他并没有据为已有,而是马上交到我这里来了。我打开钱包一看,里面有五十元钱,还有几张卡。钱虽然不多,但卡遗失了该有多着急啊!我连忙问清拾到钱包的地点,然后带着他来到学校德育处,把钱包交到德育主任手中,希望学校能帮忙找到失主(后来一位学生家长认领了钱包)。回到班级后,我马上将这件夏*拾金不昧的事迹告诉了全班学生,希望同学们以他为榜样,多做好人好事。全班学生听后,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这雷鸣般的掌声中,夏*绽开了他的笑脸,笑得那么开心,那么舒畅!

其实,夏*是一个既贪吃又贪玩的男孩子,平时身上的零食从未断过。这次拾到钱却能主动交公,确实让我感动不已,于是我连忙联络他的父母,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希望他们也能配合鼓励他,让他今后能做得更好。我也相信,今后在夏*身上一定会有更多的“闪光点”出现。

对策之五: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主动承担责任

小学生年幼,犯错误在所难免。特别是像夏*这样的容易犯错误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抓住促使学生成熟的有利时机,注意启发和引导,让他主动承担责任,改正错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个最好契机。

我通常在处理学生的过失时,通过适当的赔偿性“惩罚”来强化他们的责任心,让学生以行动来为自己的过失承担必要的责任。当学生不小心碰倒了别人的文具盒,我要求学生不仅要真诚地向对方道歉,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马上拣起,要是摔坏了笔,还应该赔偿一枝。

有一次放学,夏*课间把笔油弄到同桌同学张**的衣服上,张**连忙告到我这里来。我看了看她身上的笔油,走到夏*的桌子旁,说:“张**的这件衣服被你弄脏了,你今天就应该把她的衣服带回家去,让你妈妈洗干净再还给她。如果洗不掉的话,那么,你就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任--赔偿一件衣服。”听完我的话,他立刻激动起来,大声叫道:“她的衣服又不是我弄脏的。”看到他反应如此强烈,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我冤枉他了吗?于是我把张**的衣服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又把夏*的手翻看了一下,他满手蓝色的笔油,与同桌衣服上的一模一样。我生气地说:“你看,她衣服上的污迹与你手上的油一样,还说不是你弄脏的。”周围的学生也都证明是他弄的,尽管证据确凿,但是他就是不肯承认,还大声嚷道:“本来就不是我弄脏的,我就不带回家去洗。”看到他这副德行,我不由得火冒三丈,让他出去罚站。不料他却没有老实地站在外面,而是跑到了后操场。同学们连忙说:“王老师,夏*跑到后操场去了。”我气还没消,说:“别管他,跑不了多远的。等他自己慢慢想去。”

过了好半天,我心里还是放心不下,连忙走出教室,到后操场上去找他,谁知却看到他已爬到高压线架子上将近三四米高的地方。我心里一惊,连忙劝他:“快下来,你爬这么高,万一不小心摔下来怎么办?”他却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不想活了。”听到这话,我气急败坏地说:“你爸爸妈妈生你养你,就是让你为这点小事而摔死吗?你弄脏了别人的衣服,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居然还要死要活了。”无论我怎么劝他,他就是不肯下来。我没办法,只好让学生把足球队教练叫来,劝他下来。然后我又连忙打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妈妈,并让他妈妈赶紧到学校来一趟。最后,夏*还是在足球教练的劝说下离开了那个危险的高压线架子。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难道是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吗?为什么这么一点小事会让他这么激动。

他的妈妈总算赶到了学校,我把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地说了一遍,并把我的困惑也说了出来。他妈妈分析说:“夏*可能是不敢把脏衣服拿回家去,怕我们责怪他吧。”平时在学校里夏*如果犯了小错误,总能够自己承担责任,就算是要赔偿也都挺爽快的(当然都是一元两元的赔偿)。而今天犯的错是他自己所不能独自承担的,因为害怕被家长批评而闹出这么大的事来,看来还是家长在家里的教育问题。我和他妈妈好好谈了谈,并希望家长好好开导他,以后再也不能做出这么危险的事情了。同时,我也要求夏*妈妈将张**同学的衣服带回家洗干净。通过这件事后,夏*同学无论怎样都是要以行动来为自己的过失承担必要的责任的。推卸责任只会适得其反,没有任何意义。

个案研究效果:

和夏*相处的这几年里,我真的费了不少心血,也逐渐摸透了他的脾气。他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孩子,每次事情发生的时候,从来不经大脑思考就会有强烈的反应。每次处理他的事情时,看到他的脸绷得紧紧的,拳头握得紧紧的,我就会把他晾在一边,等他慢慢平息下来,我再和他好好谈谈。往往这个时候谈的效果就特别好,他会平静地听我说,说到心坎里去了,也会流下悔恨的泪水。

可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摸透了他的脾气,也不是每个老师都会耐心地和他讲道理。而且夏*容不得别人冤枉他,一旦有人冤枉了他,他就会失去理智而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

上学期有一次上科学课,上课时他回头看了一下后面的同学。这一个动作被科学老师看到了:“谁让你说话的,站起来。”他马上就变了脸色,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老师厉声道:“还讲话!站到前面来。”他非常生气地骂了老师一句脏话,当时科学老师就扇了他两个响亮的耳光。这一下可不得了,他立刻冲出教室跑了,科学老师也没有再管他。下课了,当我得知夏*跑了,连忙和学生一起去找。我们把整个操场都找遍了,可直到上课都没有见到他的影子。后来,在一个知情学生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在校园的一个废弃的角落里找到了他。谁知他手里拿着一块玻璃,说:“不要过来,要不然我就抹脖子了。”经过我们几个老师耐心地开导,他最终放下了玻璃,从角落里走了出来,随我们一起来到了办公室。这时,他的妈妈也赶来了。此时,夏*的心情已经平复下来了,说什么都能听进去。在老师和妈妈面前,他也承认了错误,并且保证再也不做傻事了。

这个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就会为了一点小事,闹成大事。有时,我真的已经厌烦了对他的说教。相同的话语说多了,对学生也没有效果了,自己也觉得没有说服力了。最后终于为了一件小事,我失望地说:“还是让爸爸来把你带回家好好反省反省吧。”当我打电话时,他一转身就跑了。我打完电话后,听学生说他跑到楼上去了。我连忙往上走,来到三楼,发现他居然身子吊在走廊外面,两只手紧紧地扒在围墙上。我当时想也没想,走上去什么也没有说,右手把他的腰间皮带一攥,左手把他的一只胳膊一抓,再使劲往上一提,把他提了上来。事后,我想想真后怕,万一他拼命挣扎,万一我失手了,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等了一下午,他的家长都因为生意太忙而没有来。同办公室的老师劝我说:“你应该带着这个孩子和他的家长一起到校长那儿备个案。他三天两头的寻死觅活的,万一出点事,你可承担不起的。”听了他们的话,我也静下心来想了一想,像夏*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一般的小事情,已经好几次了,从来没有想过去备案,寻求校领导的帮助。仅仅靠我一个小小的班主任来处理,行吗?还是去找校长说一说吧。

下午放学了很长时间,夏*的家长终于来了。我把我的意见告诉了家长,希望他们明天能和我一起去校长室谈一谈。第二天,他的家长没有来,夏*也没有来。第三天,他妈妈来打转学证,才知道他的家长已经把他转到中英文学校去住读了。

夏*走了,我们班的纪律明显好多了,我也省心不少。数学老师说:“总算走了一个祸害。”术科老师也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调皮的孩子。走了真好。”听了他们的话,我的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夏*走了,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走的呢?这在孩子的一生将会是一个难以忘记的阴影啊!夏*走了,这也说明我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没能将这个调皮的孩子转化过来。夏*走了,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五、结论

1、儿童逆反心理强,对儿童所犯下的错误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否则适得其反。

2、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的方法要灵活,面对儿童反反复复犯错,应有耐心、爱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往往会导致儿童产生“适应性”和“对抗性”,以致使教育失败。

3、环境是改变儿童不良习惯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班级人际环境,才能帮助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道路。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长期地教育,不断地督促,逐步地强化,逐步形成的。但是,是不是我们只要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一定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颗责任心。从夏*的这个例子,我没有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而是失败的遗憾。

上一篇:高中化学必修下一篇:家庭生活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