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2024-11-13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通用9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1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试卷的题型大致上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大类型(不排除出现其他形式),共计150分。考试内容一般不超越本科生的水平。

一、要求把握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由中国文学史和历代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内容构成。要求考生将文学史与作品选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出现的重要专业名词,如重要文学理论术语、风格、社团、流派、重要的作家及其作品、重要事件等。

2.要求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要作家的历史地位、重要的文学风格、流派、及重要的文学理论等,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评价。能对各种类型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3.尽可能多地掌握代表作品,要求对公认的典范作品进行精读和熟读,最好能多背诵一些名作,以便于在论述题中举例论证。要求考生掌握鉴赏的方法,对优秀之作能进行鉴赏性的分析。

特别提示: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本考试暂不涉及近代文学内容。

二、参考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考试的基本内容不越出规定的参考书范围,但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能适度发挥。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适用于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共150分。

一、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一)通论部分

1.绪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两大系统。

2.文字:汉字构造与六书理论。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3.词汇: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今词义的异同。本义和引申义。同源词。探求词义的常用方法。

4.语法:词类活用。词序。判断句。被动表示法。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5.音韵:有关音韵的基本概念。古书注音法。《广韵》与中古音。上古音。古音通假与因声求义。古书的读音问题。诗词格律。

6.古书注解和句读:古注概况与类型。古注体例与术语。正确标点古书。

7.语文工具书:工具书的类型、编排和检索。几种重要工具书。

(二)文选部分

文选以第一、二册为主。

(三)常用词部分

注意常用词中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方面。

二、参考书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3版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2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史 篇3

一九五○年,我们都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同班同学。全班共十五人,师生公认杜是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他还爱好文学,能熟背许多古诗词。但是他没有钱买他喜爱的文学著作,除了从学校图书馆借书外,常到书店去看书,有时就站在书店里摘抄。杜熟读《红楼梦》、《水浒》等书,把不同版本的文字区别都记录下来,通过认真比较和研究,常常有所发现,并有独到的看法。他曾写信把自己的见解寄给有关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受到关注和重视。记得他很早就在同学间说过: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杜做任何事情都是那么认真、执著和钻研,大家都很赞佩。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数学系合并为北大数学力学系。我们班的同学达到了二十七人,杜仍是公认的学习成绩最优秀者之一。一九五三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适应经济建设的紧迫需要,高校理工科学生都提前毕业。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留在本系数学专业各教研室当助教。杜等六人成为力学专业的研究生,之后他一直讲授数学和力学的各种课程,虽然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但作为业余爱好,他仍然不停地研读文学著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大图书馆三层楼的库存版本阅览室遇到杜,他告诉我,除了讲课备课外,他都在这里看书。一连十多年,我常在版本阅览室见到他,他总是坐在右边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一一查阅库存的古典文献,一一抄录其中的妇女文学作品。

大约在一九九三年,杜对我说,他已年过六十,计划出版两本书,一本是《现代数学引论》,是他数年来在北大和清华开设这门选修课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一九九六年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书,还未完稿。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准备,杜从一九九四年起,在北大连续八年开设了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古近代妇女文学史,讲述从先秦两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文学。选读这门课的文理各科学生,每年都在百人以上,男女生各约一半。

杜为什么特别关注妇女文学?他曾跟我说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家兄妹六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薪,生活很艰难,每天晚上,他的母亲补衣、做鞋直至深夜。这是他记事以来心目中第一个勤劳、坚强而又淳朴善良的妇女形象。以后他又从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知道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品德优秀的妇女和才女。他受到这些崇高形象的感召和激励,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没有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而深感遗憾。他决心要在自己晚年竭尽全力选编一部《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二○○○年已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以展现历代优秀妇女文学精品,为埋没受屈的才女们扬名吐气。

我有幸成为杜这部著作初稿的第一批读者之一。读过之后,第一个感受是:旧社会妇女的苦难太深重了。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郭兰英演唱《妇女自由歌》中的一段歌词,是多么真切:“旧社会好比是,黑格洞洞的苦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在最底层。”第二个感受是:为妇女的优秀美好品质自豪。我想起了冰心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冰心全集》第三卷306页,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天,杜告诉我,他每天早出晚归。查完北大图书馆库藏古籍,他就接着到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图书馆,以及各新、旧书店去阅览、查抄,搜集古籍、书刊中的妇女文学作品。杜从来节衣缩食,生活艰苦,但为收购有关古籍则常倾囊而出。令他欣喜的是,他不断有许多新的发掘和新的发现。

不久前,杜打电话和写信告诉我,他已编就新书《闺海吟》,全书有古、近代才女八千六百余人,每人只选一篇代表性作品,有诗、词、曲、联、文、书信、日记、戏剧、弹词小说等诸多题材。他根据多种参考资料为书中的作者写了或详或略的小传,对少数毫无信息的作者,只好写为“无名女”。杜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妇女所处的恶劣环境和社会历史的错误偏见,使她们写作难,作品保存难,作品要流传更难,许多优秀作品已经消失了。杜自告奋勇、不畏艰苦,痴心地、负责地做了对于中国妇女文学作品的搜集抢救工作。即将由时代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闺海吟》,是杜三十年日日夜夜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瑰宝。

杜还编就了《阆苑奇葩》,是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的增补和扩充,从原来的一千位作者增加为一千三百余位作者;从原来的四十九万字扩充为八十万字。《闺海吟》和《阆苑奇葩》都将作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于近期出版。

杜今年七十八岁,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相信他还会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地继续为弘扬中华妇女文化做贡献!当然,我更希望杜的这两部著作能起到抛玉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有心人、有志者投入弘扬中华妇女文化的事业!作为女性,我还希望妇女朋友们能从这两部著作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不断进步,努力发挥出“半边天”的光和热,体现人的本性中的“真”、“善”、“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4

一、基础知识(15分)

1、写出下列简称中作家的全名(7.5分)(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前七子

2、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世纪及其著作集名(7.5分)(1)贾谊(2)蔡邕(3)江淹

(4)韩愈(5)陈与义(6)元好问(7)钱谦益

二、名词简释(25分)

1、笙诗

2、元和体

3、变文

4、浙西派

5、谴责小说

三、问题论述(60分)

1、试比较“古诗十九首”与阮籍《咏怀》的主题与风格。

2、“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述其在诗上的创辟之处。

3、试述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宗尚的异同。

1999硕士入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1、写出以下各家理论批评著述名(各二种)朱自清、朱光潜、梁宗岱、钱钟书、李健吾。(10分)

2、鲁迅《野草》的文体特征及思想心理内涵(30分)

3、以鲁迅(《故乡》、《社戏》),郁达夫(《沉浮》、《迟桂花》),废名、沈从文、萧红(《呼兰河传》),孙犁,汪曾祺小说为线索,勾勒新文学史上一个别具特色的小说脉系,就其特具的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作出梳理。(30分)

4、9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略评其得失。(30分)1999硕士入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试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4*5=20分)

1、马氏文通

2、反切

3、四声别义

4、分别文

5、偏义复词

二、简答(5分*4=20分)(一)、在造字表词过程中,形声文字的形符和声符各起什么作用?(二)、中古三十六字母中哪一些属浊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什么特点和主要格式?(四)、什么叫“互文见义”?

三、给下列文章加上标点(10分)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隆冬烈寒士士短褐不完四体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幕锦绣随风飘飘而敝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也

四、分析下列汉字的音节结构(10分)

1、追

2、孤

3、帆

4、远

5、影

五、找出下面词语中的合成词,并归入相应的结构类型中(10分)

作家笔直太太煽动甜头公主伤心可爱改进蜻蜓热爱花朵掩饰性急葫芦罗汉知已吉它新闻壁画月亮淡化司法干净自豪带头反正文艺A、联合式:B、附加式:C、补充式:D、陈述式:E、支配式:F、加缀式:

六、结合实例说明现代汉语中语素、词、汉字三者的含义和关系。(10分)

七、用万分分析法分析A句,用层次分析法分析B句(10分)A、李林同志,我可不可以再要求首长让我到基层连队去锻炼锻炼?B、最近,科学家将把几只老鼠送到一个遥远的星球去。

八、简要说明语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0分)

语言学基础知识

1、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诗中各字的声母(10分)春日起每早,采桑惊啼鸟; 风过扑鼻香,花开落,知多少?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10分)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1)解释文中红字的词语 A、危籅、陈;C、无所用之(2)将文中斜黑体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解释下列名词:(40分)(1)互补(互补分布)(2)聚合关系(3)同义手段(4)“言内意外”

4、“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这种说法全面吗?为什么?(20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篇5

1、诗歌

关于诗经:结构,分类及标准,流传时间及作者,诗的起源,孔子删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四始说,汉诗四家

国风:大致内容分类,代表性诗章,艺术特色 雅颂:大致内容分类,周民族史诗的篇章,大致内容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内容,形式

楚辞:新诗体,社会文化渊源,代表作家及篇章

离骚:时代背景,情志内容,艺术特点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屈原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宋玉的九辫:艺术独创性,悲秋母题 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后世批评

文人诗与民间乐府诗的承继关系和异同 概述建安风骨:时代背景,代表作家,基本特征,后世影响

曹植艺术成就:继承与开拓,艺术特色,后世批评

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风特色,名篇分析,后世影响 谢灵运:艺术风格及其得失 鲍照:艺术风格及成就

永明体:代表作家,艺术上的得失 宫体:代表作家及其得失

庾信人生两阶段诗风转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南北之异,艺术特色,对唐诗的影响 分析西洲曲和木兰辞

唐诗繁荣的时代背景,兴盛原因 初唐四杰的诗风,贡献,后世评价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山水田园诗派之王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盛唐边塞诗派之高岑: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概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李杜之争:褒贬,得失,学李和学杜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历史意义 白居易艺术成就

概述大历十才子及其创作得失 刘禹锡与柳宗元

韩孟中唐奇险诗派作品形式,风格特色 郊寒岛瘦,诗鬼

小李杜:西昆体的得失及其后世影响 欧阳修和王安石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文学主张,创作实践,文学史意义 苏轼的诗

南宋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人

陆游: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时代意义,后世影响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明代诗:台阁三杨,茶陵派,前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

清代诗:江左三大家,南施北宋,神韵论,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宗唐宗宋,黄遵宪新体诗,梁启超诗界革命

2、赋

赋作为文体的源流演变情况 主要赋家及其作品: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骈赋与骈文概况

3、词

概述词体的别名,结构,体式,历史嬗变等基本知识

花间词与李煜:代表作品,名篇分析,文学史地位

概述敦煌曲子词 柳永的意义:慢词

周邦彦的意义:以赋为词 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李清照:女性词家,词别是一家 姜夔于与吴文英

辛弃疾的意义:以文为词

对比分析:柳与周,苏辛,姜吴,秦观与李清照,婉约与豪放

清词:清初三大家,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

4、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结构,体制,形式,体裁,概念名词分析

元代散曲作家:关马,酸甜乐府,张可久,张养浩

明清散曲:成就不高,可以略

5、散文

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典籍,简单分类,主要内容,艺术特色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色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司马迁与史记: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结构分类,纪传体,互见法 史记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汉书的成就及其影响 骈文的特点与形成,篇目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主要文学主张,创作实践,文学史意义

晚唐小品文:作家,时代背景,主要内容 宋代诗文运动:领袖,文学主张,文学史意义

苏轼的文:兼及文学主张

明文:兼诗,前后七子,李贽童心说,公安派,唐宋派

清文:清初三大家(与诗那三大家不一样)桐城派,阳湖派

6、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的形成(源流演变)及元杂剧的兴起(时代背景)

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点:重点在概念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关汉卿的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主要内容,艺术特色,时代精神 其他关剧提要

关马郑白代表作

西厢故事的承继和演进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爱情理想,人物形象分析,时代精神

其他作品提要:历史剧,水浒剧,公案剧,爱情剧,社会剧

南戏:形成,发展,体制 四大传奇及琵琶记 明传奇概况

汤显祖: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临川四梦提要 牡丹亭: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渊源,时代精神

苏州派简介:李玉 李渔的创作及理论成就

南洪北孔:故事来源,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人物形象分析,时代精神 花部和雅部

清代讲唱文学:弹词,鼓词,子弟书

7、小说 小说溯源

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唐传奇:兴起与发展,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文学史地位,后世影响

话本:产生与体制,篇目提要,侧重名词解释 明代四大小说:章回小说的产生体制,成书,作者,版本,思想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小说批评分析 明代其他小说:历史,神魔,世情 三言二拍简介 聊斋和阅微

儒林外史:作者,思想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

红楼梦:思想内容,主要典型,对传统写法的打破,时代精神,批评理论

清代其他小说提要:狭邪,黑幕,讽刺

8、古代文论

诗言志,诗缘情,情志统一 兴观群怨论:孔子,王夫之 庄子的美学思想

文学史对屈原和司马迁的评价:发愤抒情和发愤著书

王充的文学主张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杜甫论诗诗

陈子昂风骨兴寄论 唐古文运动 唐新乐府运动 江西派诗论 严羽沧浪诗评 王夫之 叶燮

明清戏曲本色论

李渔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小说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

中国古代文学史硕士考试大纲 篇6

梅村体:指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有“诗史”风格,艺术上,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体的基础上,自成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究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

杜甫:“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律诗”唐代兴起的讲究格律的诗,包括绝句律诗长律三种类型,杜甫是唐代的律诗大家,于七律尤精,他的律师创作,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极为辉煌,贡献极为突出,杜甫,李商隐、陆游合称唐宋律诗三大家。

“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特征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精深,深沉苍凉,“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览无余。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唐代诗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骈文:是一种讲究对偶,排比,用典和词彩的文体,兴盛于六朝由于过分的追求形式的整饬,声韵的协畅,用典繁复辞藻华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体察到宇宙万物长存与人生世代相传的哲理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王昌龄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

《蜀道难》写山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汤显祖的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种)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杜甫诗歌的内容:1忧念社稷,谴责战乱。忧国伤时是杜诗的主要内容,“安史之乱”前诗人在《兵车行》《丽人行》等诗中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荒淫的生活进行了抨击。2哀悯苍生,揭露暴政,从来没有哪一个文人像杜甫这样把自己的笔不断伸向下层社会,从而 展现出一幅幅下层社会生活画面,杜甫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三吏”“三别”杜诗还揭示了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对立状况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的封建剥削本质。3描绘自然景物,歌咏祖国山河,他写了许多出色的山水诗,歌咏祖国壮丽的山川,而且自具特色。如《望岳》《春夜喜雨》。4重视亲情,珍视友谊,杜甫热爱生活珍视友情,亲情。如 《月夜》《江村》。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3毫发无遗憾4众体具佳,集成创新,擅长五古七律。

李白诗歌的内容:1讴歌理想,表现自我。如《行路难》2抨击黑暗的现实,蔑视豪强权贵。如《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二十四首3描绘山川景物,赞颂祖国河山。如《蜀道难》4反映时代面貌,关怀国家兴衰。《塞下曲》5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妇女命运《丁都护歌》。

李白诗歌风格:1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2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浓郁 的浪漫主义气息3结构跌宕开阖,意向纷繁迅转4语言直率自然,清新明快5擅长古诗及乐府歌行

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楔子的篇幅叫一

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

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

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

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对杜十娘的描写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杜十娘形象分析: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

是钱。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

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为赎身,早有准备。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

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她刚强,坚定。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

烈。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原因

1,李甲的背信弃义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

杜十娘沦落风尘之中,却久有从良之志,后遇李甲,遂决意托付终身,然而李甲的所

作所为实在有欠于十娘的真情。

其一,计不远,有心相好,却无长久打算,李甲有钱时“大差大使,撒漫用钱”,等到

十娘与他议及终身大事时,却无可奈何,只能十娘步步为营,自我拯救,及至赎身还乡,李

甲对安身的问题也是“尚未有万全之策”,所以李甲虽有“白头不敢忘也”的誓言,却不是

一个可托付终身的人。

其二,知不深,李甲并不真正了解十娘,十娘追求毕生的不过是一颗真爱之心,一份

做人的尊严,可惜李甲并不明白,在孙富的花言巧语下,千两纹银便卖了十娘的一片真心。

2,封建的门第观念伦理道德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深层原因

李甲的父亲李布政代表的是封建正统思想,名户高门,娶一位风尘女子进门实在有伤风

化,玷污读书人的清白,正因为这层顾虑,李甲踌躇再三,这已为十娘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

笔,路遇孙富,情节进一步发展,孙富打出李布政的幌子,一番劝诫,最终使李甲决定卖了

十娘。

3,崇尚金钱的世风是造成十娘悲剧的核心原因

不可否认,李甲听从孙富之计,也与他“资斧困竭”有关。那么,如果十娘先拿出百宝

箱结局如何那?先看李甲,当十娘打开百宝箱,将珠宝投入江中时,李甲大悔,抱着十娘痛

苦,李甲为了千两纹银卖了十娘,可却不知十娘有这么一个贵重的百宝箱,有这么多的宝贝,十娘重情,可在李甲这里,十娘的情意却比不过金钱,他哭,他悔,悔的却是不知道十娘有

钱而已。

十娘有着数十年的社会经验,见多了人情的冷暖,所以她明白金钱的重要性,想着就算

是见了李布政,也可以用这一箱的金钱让他同意与李甲在一起,但却不知李甲为了金钱早早的断送了他们之间的情份,致使十娘投河自尽。

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

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临川四梦 :

1、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2、“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

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3、《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1,具有典型的 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显示的胜利,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刻画的栩栩如生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2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艺术上的一个突破成就,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柳梦梅,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的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来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发人物幽微细密的情感;3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此诗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景,极具艺术感染力,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即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藻,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处一种真切自然与华彩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1、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4.(结合《长恨歌》)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除了乐府诗之外,其他诗歌成就也很高。他的感伤诗中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表现出其高超的艺术手法。

首先,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长恨歌》是长篇的歌行体,白居易发挥了这一体裁长于铺叙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杨贵妃去世后,帝王对她的思念,及到蓬莱去寻访她的独特想象,都描写得波澜起伏,具有强烈的感情效果。比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叙事和抒情结合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既是抒情又在叙事,写景。在描绘的同时又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执着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结构安排独具匠心。《长恨歌》写得层次分明,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事件详略得当,层次过渡及其巧妙。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自然过渡到安史之乱。由“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由巧妙过渡到帝王回京后的相思。层层铺叙,自然过渡,最后点明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另外,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中,使得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诗歌开篇第一段,不断描写杨贵妃。但并不显得重复,因为白居易在描写几句之后,就会有一两句警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使诗歌显得顿挫有致。

三、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流畅。《长恨歌》成功的塑造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杨贵妃的时候,并没有正面去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些侧面的描摹,把她的形象展现出来。对于她的死也只用了“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笔带过。在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时,也采用侧面环境描写烘托。“峨嵋山下” “西宫南内”“夕殿萤飞”这些外部环境的描写,将唐玄宗凄凉的心境表现出来。《长恨歌》语言工丽,富于词采,读起来琅琅上口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1,成功的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诗的前半部分是实写,后半部分

是浪漫的虚构想象,而在其中又融入精确的现实描写,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2,故事完整,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诗中一方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政致乱

予以揭露和讽刺,另一方面对悲剧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寄予深切的同情,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细致曲折,读后令人低回不尽。

3,作者尤善于以景衬情,观景会情,用凄清冷落之景写出悲凉情味,笔意宕漾,使人

如聆三峡猿啼、4,语言淡丽自然,优美动人,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 篇7

1.“线”性叙事

文学的叙事方式, 大略地划分, 有两种类型, 线型和非线型。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属于前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线性叙事。中国文学从原始劳动歌谣、远古神话到《诗经》中的叙事作品, 从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变文, 直到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长篇小说, 在叙述事件时, 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方式, 有头有尾, 强凋情节单一和完整性, 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四句八言, 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 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再如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神话《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对事件过程的单向的时间描述。又如《诗经·采薇》篇前三叠: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这三章分别以“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开头, 从薇之“作” (萌芽) 到薇之“柔” (幼苗鲜嫩状) 到薇之“刚” (长成坚硬的茎) , 依时间顺序描述薇的生长过程。又由“岁亦暮止”到“岁亦阳止”, 即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 这样便将戍边生活置于一个绵延连续的时间段中, 由薇的生长周期与寒来暑往的时节转换来暗示戍边生活的长久。再如《诗经·卫风·氓》篇, 这是一首弃妇诗。全诗以这不幸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与氓从求爱, 定婚, 结婚到受虐待, 遭遗弃的全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单向性时间叙述过程。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也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全诗叙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从美好婚姻走向悲剧结局的线性过程, 自始自终, 首尾连贯。《陌上桑》中“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完全是顺序展开。《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面面俱到, 务求完整。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 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线”性结构的还是小说。小说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叙事文学体裁, 包括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国古代小说最重视的还是情节, 最看重历时性的生活流程, 当然也有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 但环境是作为情节展开的氛围而出现的, 而人物则是以情节———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参与者, 执行者和完成者而出现的。相对于情节而言, 环境和人物已退居次要地位, 环境和人物从来不会冲淡情节之“线”的绵延, 相反, 环境和人物都被纳入、融合于情节之中, 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节结构中, 中国古代小说大都遵循自然时空顺序, “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 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 但插叙、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发展, 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 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即‘始’是向着‘终’行进的, 空间总是有其连续性, 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 (2) 如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 写贵族公子荥阳生赴京应考, 与妓女李娃相识相爱;当资财荡尽后, 李娃遵照鸨母旨意, 设计弃逐荥阳生, 致使荥阳生由一个世家公子沦落为挽歌郎;继之在京遭父鞭挞, 沦为乞丐;后与李娃邂逅重逢, 李娃悔悟, 遂救荥阳生于危难, 并助其应考得官, 成就功名, 最后二人结为夫妻。作者将荥阳生和李娃由相爱到终结连理这一复杂的过程一步步展现出来, 曲折有致地描绘其所遭遇的磨难和坎坷, 线索清晰, 时空顺序连接有序。再如《柳毅传》作者通过神奇而优美的想象, 精心结撰了书生柳毅传书龙女, 并与龙女化身分氏结为夫妻, 最后变成神仙的故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描写的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主人公白娘子是蟒蛇精, 出于对人间爱情生活的向往, 遂化为美丽多情的少女与许仙结为夫妻。但她的举动冒犯了天条, 为了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决不逆来顺受, 而是起来抗争, 她盗官银、财物、戏弄道土、惊吓心怀不轨的李将仕, 驱逐蛇先生, 最后勇斗法海, 直到被镇于雷峰塔下。无论是大团圆式的浪漫爱情, 还是棒打鸳鸯式的悲剧爱情, 作者都是按时间的自然顺序, 有头有尾, 自始至终地展示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一条“线”, 读者可以循着这条“线”去寻绎爱的美丽与凄婉。

当然, 中国古典小说并非都是如上所举的单一的线型故事, 还有复线型故事、环线型故事等等。

复线型故事, 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 就每个故事而言, 采用的仍然是“线”性描述。在古典小说中, 诸如“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至于……按下不表”、“且说”、“却说”、“再说”等转承语比比皆是。无论套了多少小故事, 整个情节 (大故事) 中仍有一条贯串始终的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主线, 决没有西方小说的倒叙、断开、闪回等叙述方式。如《水浒传》的结构, “英雄排座次”以前是若干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 一环紧扣一环地先后连接。就每个传记故事来看都相当完整, 自成段落, 情节为单线发展。就整部《水浒传》来说, 从“逼上梁山”到轰轰烈烈的英雄伟业, 最后接受招安, 英雄末路, 主线明晰, 仍然只有一个叙事方向。再如《三国演义》,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的出现, 标志着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初步定型, 尽管卷帙繁浩, 但“演义”的整体线索是相当清晰的。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从蜀、魏、吴三国之间征战到三国的渐次消亡,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峰峦叠起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曲尽其致的叙述, 形成了《三国演义》的线性结构。另一方面, 每章每回的情节展开都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之“线”, 整部小说的“线”就是由这一段一段的“线”连接而成的。

环线型故事, 不像单线型故事和复线型故事那样具有贯串始终的主线, 而由许多小故事连缀成篇。这些小故事或是上下钩连的连环式结构, 即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或是独立的平行的故事, 前者可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 后者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

关于《官场现形记》的连环结构, 可参考胡亚敏教授在她的《叙事学》 (3) 中所引述的西方学者唐纳德·霍洛齐的分析:

《官场现形记》是由彼此相关的十个环形构成的, 每个环形包括四到九个事件, 限于某一群人物或某一地域, 当出现一个新主人公或一个新的环境时, 就标志着一个环形转向另一个环形。比如第一个环形是对官场内部关系的介绍, 第二个环形是官场对外关系问题, 第三至第八个环形依次具体展示了官场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第九、十个环形则是一种结论性的总结, 指出了官场的腐败与奴性。这样, 小说的焦点不断地从一个环形移向另一个环形, 中国晚清官场内幕也一次一个方面地逐步得以揭示。这种环形式情节类型的统一原则在于事件的语义安排。

《聊斋志异》则不同, 功名失意的蒲松龄“于耳目所者者见记, 里巷所流传, 同人之籍录, 又随笔撰次而为此书。” (蒲立德《聊斋志异》跋) 其故事来源驳杂, 体裁不一, 主题多样, 人物各异。如果说, 从《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的“线”是上下钩连, 左右绾结的网络式的“线”, 那么, 从《聊斋志异》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束自由律动、平行发展的“线”。

2. 白描出神

中国古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 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 用粗线条勾勒的方式略貌取神, 或营造意境或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如《世说新语》写阮籍与晋文王同坐, 坐席间严肃庄重。唯阮籍“箕踞啸歌, 酣放自若”, 只用了八个字就勾勒出阮籍不拘礼法, 任达简傲的性格。再如, 司马迁《史记》就用极其简练的笔墨, 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或心理。如写荆轲刺秦王失败反被秦王所击, “断其左股”、“被八创”而荆轲却“倚柱而笑, 箕倨以骂”, 仅八个字就活脱脱地展示了一个侠义之士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其他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着墨极少, 关羽勇猛善战形象便跃然纸上。《水浒》中鲁提辖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一段, “打”的过程极为简练, 鲁智深的勇武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后宝钗来探望, 说道:“早听人一句话, 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 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一个“也”字包含有爱怜、矜持、羞涩、圆通, 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效果。黛玉来时只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语短情长, 表面上是责备, 心底却是说不尽的痛楚和珍惜, 比起宝钗, 则显得更为知已, 更为贴心。再如第74回抄检大观园时, 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 ‘啷’一声, 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 往地下一倒, 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探春:“一语未了, 只听‘拍’的一声, 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寥寥数字的动作描写, 就将睛雯的不甘屈服和探春的凛然不可侵犯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来了。

古代诗词多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图山范水, 轻描淡写, 简约入神, 不施粉黛, 自得风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中“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由远及近, 如同素描, 极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优美。再如, 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个画面, 表达了一个意境。“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则近于水墨画, 以粗线条把握整体印象, 气势雄豪, 令人称奇。

在表现情感和哲理方面, 古代诗词亦多用简笔。柳永《八声甘州》中“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一句道出了“妆楼颙望”的佳人执著深沉的思念和无奈、惆怅、失望、寂寥的心境。李清照《声声慢》中开头的一组叠字将孤苦无依, 清凄哀怨、沉痛悲凉的境遇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具有一唱三叹, 荡气回肠的抒情效果。辛弃疾《摸鱼儿》中“闲愁最苦”四字传达的是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的幽怨和愤懑, 摧刚为柔, 潜气内转。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与时俱逝, 这是极其自然的, 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总是交织着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 往往是得中有失, 失中有得;既如此, 我们就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自暴自弃, 也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趾高气扬。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高处不胜寒”、“何处低头不见我, 四方同此水中天”、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等等, 都通向哲学和理趣, 言简意赅, 给人们以多方位的深层启迪。

综上所述, 中国古代文学侧重历时性时间流程的叙事模式和白描手法的运用, 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品格, 并以此与西方文学的团块模式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①于培杰:《线条和团块——中西传统艺术结构模式比较》, 《学术论坛》1996年第1期。

②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1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我见 篇8

本课程从上古文学直至近代,是高校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多而杂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由于大量的理性知识都在文学史教材中,加之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同类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史”为主,作品的讲授成了阐明“史”所提出的已定观点的例证。由于学生缺乏对足够数量作品的深入学习、具体感受,所接受的文学史知识只能是粗疏、抽象、流于表面并且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比例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与“史”的关系应当是作品是第一性的,“史”是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脉络、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因此,本课程应将作品选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确立作品选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应在讲授、学习一定数量作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文学史理论。只有如此,才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作品的讲授、学习至少应占到每位教师任课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文学史占三分之一。另外,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必须保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必须突出各时期的名篇佳作的讲授和学习。

过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应当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授每一阶段文学史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概括要点法、列表法、学生讲授法、练习法等。

所谓概括要点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概括归纳文学史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列表法是要求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书中涉及到的每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影响等等;学生讲授法就是定期选取一些简单篇目,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由学生自己讲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作出答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法易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呆板、单调,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表法和学生讲授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已有了较高自学能力的学生,但耗时多,不易于教师把握;练习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但是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则显得不足。四种方法各有短长,为了避免教法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应该穿插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教授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史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生动,最具体的部分,它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教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章节时,要要求学生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简单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层次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

一是记忆能力层次可分识记和背诵两种。识记,要求识记主要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背诵,要求背诵经典作品,熟悉其中的名句名篇。二是理解能力层次,主要要求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概括、归纳作品主旨,理解作品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征。三是简单运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主要文体、作家作品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作简要的解释说明。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层次,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以打破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沉寂状况,只有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悠久古老的古代文学才能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形势下,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终端检测即可。但笔者认为平时作业能督促学生用功,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好课程提供更多的保证,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这是终端检测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篇目和背诵篇目,要求学生背诵百篇以上的诗文作品,选取自己理解最为深透的作品,每学期写出1至3篇短小的分析、鉴赏文章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专题讲座的开设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开设讲座的原则应是深、新、趣。观点应该深刻,课题应该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在教材的深入研究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例如开设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诗歌研究、古代散文研究、古代戏曲研究等等,目的是理清几种主要文体的发展线索,使在基础课中学习的文体知识深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对所选文体的研究能力。另外还可以开设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史记》《桃花扇》《聊斋志异》《红楼梦》研究等,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主要作家、经典作品的理解,提高相应的研究能力。此外,笔者认为还应鼓励一些对古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搞讲座,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综合素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_7 篇9

一、⑴选用教材

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

⑵参考教材:

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

绪论(2课时)

一、先秦的社会概况

二、先秦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 上古文学(3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本章训练题】

1、简述文学艺术的起源。

2、试以中国上古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性质、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试举例说明神话与迷信的区别。

【本章参考书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 识记《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掌握《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 《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第一节 有关《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诗经》的分类

二、《诗经》的编订与传布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本章训练题】

1、什么叫做“风、雅、颂”? 它们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2、简述《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作者情况、成书的经过及传布情况。

3、大雅中有哪几篇史诗性作品?

4、简述《诗经》中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并各举几篇代表作品。

5、试举例说明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6、《诗经》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南宋)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第一节 《尚书》《春秋》 第二节 《左传》《国语》

第三节 《战国策》

【本章训练题】

1、简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的性质,体例,记事年代和作者情况。

2、《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举例说明《左传》在记叙战争和描写人物方面的思想、艺术特色。

3、举例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成就。

4、试以《苏秦以连横说秦》为例,说明《战国策》一书在描写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本章参考书目】谭家健《试论国语的文学价值》(《江淮论坛》1983年第6期);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领会诸子散文运用寓言和譬喻来说理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孔孟庄荀的优美散文是重点,老庄抽象而深邃的哲理论辩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论语》:《侍坐章》;《墨子》:《公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第一节 《论语》《墨子》

一、孔丘和《论语》

二、墨翟和《墨子》 第二节 孟轲和《孟子》 第三节 《老子》《庄子》

一、老聃与《老子》

二、庄周和《庄子》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

一、荀况和《荀子》

二、韩非和《韩非子》

【本章训练题】

1、简述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所处的时代及生平、思想。

2、举例说明《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

3、举例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4、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5、以《劝学》为例分析《荀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6、韩非子散文大致可以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色?

【本章参考书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物出版社1981年);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

第五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 认知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楚辞作为地方诗歌的新特点,掌握《离骚》《九歌》的大致内容,知晓《九章》《招魂》《天问》的主旨。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离骚》《九歌》是重点,《天问》深邃蕴义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屈原:《离骚》《湘夫人》《山鬼》;宋玉:《九辩》(节选)。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及来源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

第三节 《离骚》和屈原的其它作品

一、《离骚》

二、《九歌》

三、《九章》

四、《天问》

五、《招魂》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宋 玉

【本章训练题】

1、什么叫楚辞?试述楚辞诗体的来源及其形式上的特点。

2、简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4。《九歌》包括哪几篇作品?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5、《九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哪几类?

6、试以《湘夫人》为例论述《九歌》的艺术特色。

7、《九章》包括哪几篇作品?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8、简述《天问》及《招魂》基本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9、试论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0、试述宋玉《九辩》的艺术成就。

【本章参考书目】郭沫若《屈原考》(《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游国恩楚辞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秦汉文学

绪 论(2课时)

一、秦朝的社会概况与文学概况

二、汉代的社会概况

三、汉代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秦朝及西汉时期产生的政论文、哲理文、故事文、骚体赋、汉大赋等不同文体的基本写作特点,识记它们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李斯、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是重点,《吕氏春秋》及汉大赋的文本阅读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吊屈原赋》、《过秦论》(节选);晁错:《论贵粟疏》;枚乘:《七发》(节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节选)。第一节 秦代文学

第二节 贾谊的骚体赋与政论文

第三节 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 第四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第五节 刘向的故事散文

第六节 扬雄《法言》及其文学批评

【本章训练题】

1、《谏逐客书》的正反论点是什么?该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鲁迅先生对贾谊、晁错文章的风格有何评论?

3、《吊屈原赋》属骚体赋,《子虚赋》属散体大赋,试比较它们有何不同特点?

4、何谓“七发”?如何评价汉大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司马迁生平中与《史记》写作有重大关系的相关经历,识记《史记》的五种体例,理解司马迁史笔与文笔交融的创作方法,知晓后人“不虚美,不隐恶”的相关评论,熟悉《报任安书》《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笔在《史记》中的运用是重点,司马迁深刻思想的体悟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项羽本纪》(节录)《李将军列传》(节录)《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陈涉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训练题】

1、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事与他《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

2、《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从史学上看它有何发展创造?

3、从《史记》的褒贬尺度看,它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

4、试述鸿门宴在楚汉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项羽和刘邦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5、怎样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本章参考书目】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史记论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三章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该时期的散文类别及辞赋演变的特点,识记政论、史传、哲学散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知晓《汉书》性质及成书过程,识记“汉赋四大家”及东汉抒情小赋的具体作家与篇名。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汉书?苏武传》及张衡、赵壹的抒情小赋是重点,《盐铁论》的犀利辩锋与《论衡》的哲理思维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桓宽:《盐铁论?本议》;刘向:《说苑?政理》(晏子治东阿);扬雄:《法言?吾子》(节录);班固:《苏武传》(节录)、《杨王孙传》;王充:《论衡?自纪》(节录);张衡:《归田赋》、《四愁诗》;赵壹:《刺世疾邪赋》。第一节 桓宽、刘向、扬雄 第二节 班固及其《汉书》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第四节 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

【本章训练题】

1、《盐铁论·本议》记述了论辩双方哪些主要不同观点?体现了怎样的文章风格?

2、扬雄对辞赋有些什么评论?

3、《汉书·苏武传》哪些地方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今天有何教育意义?

4、王充有哪些文学批评主张?

5、汉赋发展可分哪几个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每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本章参考书目】朱东润《汉书考索》(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5年再版);周勋初《扬雄与王充文学思想的对立》(《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刘周堂《论张衡二京赋》(《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4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汉乐府作为音乐机构的职能和作为诗体的入乐性质,掌握汉乐府民歌的代表性作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广泛社会内容及其以叙事为主的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相和歌辞”及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重点,“郊庙歌辞”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战城南》《陌桑上》《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有所思》《上邪》《妇病行》《枯鱼过河泣》《江南》《孔雀东南飞》。第一节 关于乐府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本章训练题】

1、“乐府诗”的名称是怎样来的?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

2、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

3、乐府民歌与《诗经》作品相比较,在艺术上有何发展?

4、《陌上桑》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独到之处?

5、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本章参考书目】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3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体认五言诗起源于民间的观点,识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识记《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无名氏抒情诗,了解其基本内容和“短语长情”的艺术特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十九首》是重点,文人五言诗向民歌学习的演进过程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宴会》;宋子侯:《董娇饶》;辛延年:《羽林郎》。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第二节 东汉文人的五言诗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

【本章训练题】

1、简述文人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2、《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它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如何?

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如何?这组诗有何社会现实性?有何局限性?

【本章参考书目】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课时)一、六朝的社会概况 二、六朝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 建安文学(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年代断限及其社会背景,掌握“三曹”、“七子”和蔡琰的代表性作品,领会“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建安诗歌是重点,建安辞赋如曹植《洛神赋》等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曹操:《短歌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域窟行》;刘帧:《赠从弟》其二;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第一节 建安文学总说 第二节 曹操 曹丕 第三节 曹植

第四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本章训练题】

1、为什么说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什么叫做“建安风骨”?它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2、“三曹”诗歌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3、曹植的诗歌在前后期有何不同?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何贡献?

4、蔡琰的《悲愤诗》怎样运用场面描写和心理刻划来加强艺术感染力量?

【本章参考书目】《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 正始西晋文学(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西晋中期文学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了解其代表作品的大致内容,了解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的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阮籍、嵇康、左思的是重点,陆机、郭璞的作品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陆机:《赴洛道中作》(“携辔登长路”);潘岳:《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荆轲饮燕市”);刘琨:《重赠卢谌》。第一节 正始文学 第二节 西晋文学

一、西晋初期文学

二、西晋中期文学

三、西晋末期文学

【本章训练题】

1、正始、太康、永嘉的诗风有何不同?

2、阮籍的《咏怀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3、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 【本章参考书目】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第三章 陶渊明(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体认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和辞官归田、躬耕稼穑的生活经历,掌握《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等代表作的基本内容,领会陶诗平淡自然、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陶渊明田园诗作是重点,其仕途经历的曲折、家境转变的影响及其思想心态的复杂性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昔欲居南村”);《饮酒》(“结庐在人境”);《怨诗楚调示厌主簿邓治中》;《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陶照明作品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陶渊明的影响

【本章训练题】

1、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隐居后躬耕田园对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2、陶渊明诗歌可分几类?主要内容是什么?辞赋和散文有哪些名篇?

3、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对后代有何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唐满先《陶渊明诗文浅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四章 南北朝诗文(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山水诗、七言诗、新体诗、宫体诗的不同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体认骈文的艺术特点,领会谢灵运、鲍照、庾信的创作对文学史的不同贡献。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谢”、鲍照、庾信是重点,该时期骈赋作品中的典故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束薪幽篁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重别周尚书》;孔稚圭:《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郦道元:《三峡》。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第二节 鲍照和七言诗 第三节 谢朓和新体诗 第四节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和北朝诗人 第六节 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本章训练题】

1、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在艺术表观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对七言诗形式的发展有何贡献?

3、庾信后期诗风发生了什么变化?他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本章参考书目】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

第五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2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数量、所属类别及其各自相异的题材,了解《西洲曲》《子夜歌》《木兰辞》等代表作的内容与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现有乐府文本是重点,北朝乐府的流传与保存等文学史问题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南朝民歌:《西洲曲》《子夜四时歌》《读曲歌》《那呵滩》;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本章训练题】

1、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本章参考书目】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2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和寓言,了解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搜神记》、《世说新语》是重点,对该时期其他小说的阅读把握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搜神记》:《干将莫邪》《李寄斩蛇》;《世说新语》:《过江诸人》《周处改过》《石崇王恺争豪》。第一节 古代小说溯源

第二节 《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第三节 《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

【本章训练题】

1、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几类?各有什么代表作?

2、试以《搜神记》或《世说新语》中一二篇作品为例,说明这些作品初步具有小说的特征。

【本章参考书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4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领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了解曹丕、陆机、钟嵘、刘勰的文学批评论著及其著名范畴和命题。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著名批评命题、基本文论范畴是重点,《文赋》《文心雕龙》的文本理解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节选);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情采》。第一节 《典论·论文》和《文赋》 第二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三节 《诗品》和《文选》

【本章训练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2、谈谈你对下列批评命题的理解:“文以气为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文变染乎世情”;“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本章参考书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张少康编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宋文学概说(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概说部分,旨在全貌性地了解唐宋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唐宋文学的总体面貌。其中第五、六、七节属于粗略性内容,将成为相关内容的引子,引导学生自学,此后不再列入具体教学安排中。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五、六、七为难点,学生可在课堂指导下,自行对照教材相关内容安排自学。

第一节 唐代时代精神 第二节 唐代文学面貌

唐诗分期。唐文发展轨迹。唐代传奇与变文。第三节 宋代社会与宋人的精神风貌、宋学趋向 第四节 宋代诗文词分体总说 第五节 宋代新兴俗文学及其他 宋人笔记。宋代文赋与四六 第六节 辽金文学

第一章 隋与初唐诗歌(3)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初唐”概念沿用传统用语,实际可理解为唐前期。本章主要突出此时期作为唐代文学准备期的主线。包括南北文学交融、宫廷文学的轴心地位、近体诗的定型、唐诗内质的确立等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三、四节为教学重点。第一、二节略讲。作品部分以讲解《春江花月夜》为主,《滕王阁序》挑选部分段落讲读。

第一节 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 第二节 初唐近体诗的定型

近体诗发展过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第三节 初唐四杰与张若虚

初唐四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四节 陈子昂

复兴汉魏诗风的意义。陈子昂。

重点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炯《从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宋之问《过大庾岭》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3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

2.解释名词:上官体、沈宋、文章四友、初唐四杰 3.初唐诗在哪些方面为盛唐诗作好了准备?

4.四杰、陈子昂诗的局限性是什么?你认为这里包含了哪些历史的经验教训? 5.评析《春江花月夜》 第二章 盛唐诗歌(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两大创作群体,了解盛唐诗之盛;对两大群体各自的特点,有较透彻的理解。要求在品读重点作品中,理解设定的问题。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节之二,第二节之一、三既为教学重点,亦为难点所在。

第一节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诗题材与王孟创作概况

二、“诗中有画”与“诗中有禅” 第二节 高岑与边塞诗

一、盛唐时代精神与边塞诗主题

二、王昌龄、王之涣(略)

三、高适、岑参

重点作品: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逢入京使》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达津《王维孟浩然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马兰州《唐代边塞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渭川田家》《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出塞》《闺怨》、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逢入京使》 2.列出盛唐两大创作阵营的成员表

3.以高、岑为例说明盛唐边塞诗的思想主题 4.试述山水田园诗的价值

5.论述王维“诗中有画”和“诗中有禅”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李杜是唐诗最优秀的代表,本章自然成为本学期课程的要点。旨在通过对李杜的重点解读,透彻地理解主体与时代的交互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第二节之一、三和第三节之一、三。难点在第三节之三。

第一节 李白与杜甫的人生

一、李杜的文学史地位

二、李杜与时代

三、李杜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

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

二、李白诗的体式选择

三、李白诗的浪漫风格

第三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杜诗深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

二、杜甫乐府诗的写实倾向

三、杜甫律诗的沉郁顿挫 重点作品:《西岳莲花山》《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塞下曲》《子夜吴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兵车行》《咏怀五百字》《羌村其一》《新婚别》《闻官军收问南河北》《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李长之《李白传》(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苏仲翔《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塞下曲》《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兵车行》《羌村其一》《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2.李白和杜甫在思想个性上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3.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有什么不同?试述之。4.如何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四章 中晚唐诗歌(11)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要了解中唐诗多向度的演变走向,晚唐诗的蜕变轨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第二、三、四节,难点是第三、四节。

第一节 大历诗与刘长卿、韦应物 大历十才子。韦柳。

第二节 元白诗派与新乐府

新乐府与讽喻诗。张王。元白。感伤诗。第三节 韩孟诗派

意象生新。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韩孟。李贺。第四节 李商隐

无题诗与咏史诗。婉曲细密的诗风。第五节 杜牧、许浑 咏史怀古题材。第六节 晚唐诗

重点作品:白居易《轻肥》《长恨歌》、韩愈《山石》、柳宗元《渔翁》、孟郊《秋怀》、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杜牧《泊秦淮》《山行》、李商隐《贾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马嵬》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苏仲翔《元白诗选注》,中州书画社1982 周勋初、严杰《白居易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胡守仁《韩愈叙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胡守仁《韩孟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见《王礼锡诗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缪钺《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吴在庆《杜牧论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胡可先《杜牧研究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缪钺《杜牧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白居易《轻肥》、柳宗元《渔翁》、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2.解释下列名词:大历十才子、韦柳、元白、元白诗派、韩孟、韩孟诗派、张王 3.试述中唐诗变

4.试述白居易诗歌的历史影响 5.韩孟诗派有什么特征

6.李贺歌诗的色彩运用有什么特色 7.背诵以下作品:《贾生》《锦瑟》《马嵬》 8.描述李商隐“无题”及相关诗的诗境

9.比较李商隐七绝和盛唐诗人七绝写作上的差异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唐是中国散文史的重要阶段,本章主要突出韩柳与中唐文风改革的文学史意义。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均为韩柳的古文成就部分。第一节略讲。

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古文

古文理论。古文成就。

重点作品: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唐是中国散文史的重要阶段,本章主要突出韩柳与中唐文风改革的文学史意义。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均为韩柳的古文成就部分。第一节略讲。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古文

古文理论。古文成就。

重点作品: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

授课内容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

唐文的大盛,比诗来得晚,要到中唐才出现盛极一时的景观,才产生足与诗中“李杜”比美的“韩柳”。本章将简要梳理唐文的发展脉络和中唐古文的成就。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一、唐代骈文概况

骈文盛行于南北朝,入唐,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冲击,并没有削弱它的声势,却使它在调整(律化和散化的调整)、完善和适应唐代新文化需要中,保持了持续的发展。一直到开元时期,它都是章、表、奏、启、书、记、论、说诸文种的必用文体。唐代骈文大家,自“初唐四杰”到盛唐的“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中唐的大儒陆贽,晚唐的“小李杜”,在骈文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不过,自南北朝开始,骈文就被视为浮艳靡丽文风的载体,而受到儒学批评家的声讨,自梁朝裴子野,西魏宇文泰、苏绰到隋的李谔都曾尖锐地抨击骈文文风,但是由于他们的批判的武器(复古的主张)太老旧、陈腐,未能动摇骈文的根基,骈体的生命力依然壮健。

直到中唐,在政治革新的大背景下,以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革新才裹挟着儒学复兴的气势,抢回被骈文长期占领的地盘,古文的复兴大大抑制了骈文的势头。不过,在韩柳去世后,古文衰落,骈文又再一次得以振兴。

二、古文运动的内涵

以运动来指称文学现象,这是现代人的说法。但用以称呼中唐的古文革新却是合适的,因为这次文风改革有明确的批判对象,有正面的理论,有领袖和一批追随者,创作实绩可观,形成了声势。

唐代古文运动是指发生在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大约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其指导思想是“文以明道”说,要求用散文阐明儒家之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参与者很多,有李观、欧阳詹、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以及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这场古文运动,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绩,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对骈文有压倒的优势,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三、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

1.政治革新的需要。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贪吏横行民贫政乱,社会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一批文化人开始在思想文化上寻找原因,韩愈柳宗元虽然在政治观点上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认为儒学的衰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认为古道复兴才能天下大治。而“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欧阳生哀辞后》),这才有了文体的革新。胡守仁先生说:“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质是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叙论》)

2.骈文与散文消长、兴替的结果。如前所说,骈文是唐代市场很大的文体,但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存在着反骈复古的力量,这种力量长期潜滋暗长,到了中唐,终于积蓄为巨大的破坏和建设的声势。3.南北朝以来的复古文学思想调整、纠偏后的成果。前代古文家倡导的改革只是纯粹的复古,如苏绰仿《尚书》作《大诰》,企图以此为文章准式,结果被后人讥为假古董。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仍然站在儒家“教化”说,和“文关兴衰”的陈旧文学观念的基点上,把“道”和“文”对立起来,或者提出重道轻文的主张,或者要求回到《尚书》典谟训诰文体中。对上述正统文学家的纠偏,才能有古文的复兴。

四、韩愈的古文理论:文以明道

1.否定了乐正教化、文关兴衰的陈旧文艺观。他们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在选人任人,应该以道德、才学为用人的标准,建立以贤驭愚的社会体制。文的作用主要在于修身正心,学习古代经典目的是修养道德。这种文学思想,对于狭隘的传统儒学文学观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使“颂美升平”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得到了否定。

2.肯定了穷苦怨刺之言在文学中的作用(在传统文学观中,这是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由于强调先道德后礼乐,以道德取士,因此,对文人的要求提出了达要行道,穷则鸣道。

3.对文学和语言的重视。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揣摩一下,可知“学古道”是目的所在,但是在“学古道”的同时,韩愈对于“通其辞”的兴趣,却似乎超乎寻常。他多次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商书》)所以朱熹就批评韩愈“未免裂道与文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倒悬而逆置之也”(《读唐志》,引自《全唐文纪事》77),甚至认为其目的“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欣赏而已”,“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乎文字、语言之工”(《韩文考异》)。韩愈这个特点,虽然不能使他成为一个高明的哲学家,却使他成为散文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二节 韩柳的古文成就

一、唐世文章,首称韩柳

韩柳的古文合而观之,他们在创作上的贡献归纳如下:

⒈ 说理文是散体的传统题材,韩愈表现为气势雄健、结构谨严(“大部队”),柳宗元表现为逻辑缜密,文笔犀利(“轻骑兵”),各臻佳境。韩愈又以“解”、“杂说”等名目的短论,尤见特色,它们篇幅短小,往往只有百十来字,但层迭纵宕,变化莫可端倪,“若崇山广壑,使观者莫能穷其际”(方苞)。柳宗元则学习先秦寓言,创造了许多独立的寓言小品。

⒉ 继承史传文学传统,吸收唐传奇的特点,对传记文作了大胆创新。韩愈有《张中丞传后序》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则颇具小说意味。柳《种树郭驼橐传》《梓人传》《宋清传》《李赤传》都善于借人物形象生发议论。

⒊ 扩大散文领地。韩愈对赠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碑铭(《柳子厚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等文体作了改造,使它们变为散体,巧于立意,精于选材,圣于铸语,或以抒情、或以议论,波澜壮阔,显示出大家风范。柳宗元则确立了山水游记这一散文新品,夺得了骈文写景阵地。他们的这些创新,使散文具有了原先由骈体实现的功能和优势,从而标志着古文对骈文的胜利。

二、韩愈散文的两大特点

苏轼评韩愈云:“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

1.充满激情,富有气势。不管议论抒情还是写人记事,他都是以情纬文,以跌宕淋漓之笔,写波澜壮阔之文。

2.奇诡、戏谑。韩愈以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情绪为文,写出了大量奇诡、戏谑的篇章,嬉笑怒骂,尽成天下奇文。《祭十二郎文》。苏轼:“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非人也。”

三、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论说文逻辑严密、文笔犀利。前人说韩文如海,柳文如山,准确的说,柳文如柳州的山,往往奇峰突起。寓言体是柳宗元的独创。这些小品文,类比贴切,寓意深刻。

山水游记把失志的悲哀、愤闷和希企融入自然、达人天合一境界二者交融合一。

柳宗元还是传记文的功臣,他用这种文体写了一批普通的平民形象,使传记的文体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胡守仁《韩愈叙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师大出版社1994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孙昌武《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高文《柳宗元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训练题

1.解释下列名词:古文运动

2.为什么南北朝以来、韩柳之前提倡古文的努力都收效不大?

3.周作人、张中行等对韩愈文风都是不满的,他们的矛头指向一是“载道”,二是做作气,请从周、张文集中找到有关表述,并解释他们反韩的实质,并阐述你对韩愈文风的态度。

第六章 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勾勒出词史第一个重要时期的面貌和成就。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三、四节为本章重点。第一节为难点,其内容应贯彻在以后宋词各章。

第一节 词体概说

词体的产生。诗词分界。唐代敦煌词。第二节 中晚唐与温韦花间词 文人习词。花间集。温韦。第三节 二主与南唐词 南唐词。二主与冯延巳。第四节 晏欧与北宋前期词 小词观念。小令词的雅化。重点作品:李白《菩萨蛮》、张志和《渔歌子》、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浣溪沙”词与七律形式相近,请具体说明它们的不同。3.怎样理解温庭筠词中的艳情?

4.李璟、冯延巳的词与晏欧词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会有这种联系? 第七章 北宋中后期词(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突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和重要名家。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第一、三节,难点在第三节。

第一节 柳永与苏轼

柳永俗词对词发展的贡献。苏轼的以诗为词。第二节 晏几道与秦观

小晏的苦恋。少游的伤怀。第三节 周邦彦

一、关于“词中老杜”

二、富艳精工的词境

重点作品: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临江仙(梦后楼台)》、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莫听穿林)》《水龙吟(似花还似)》、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周邦彦《苏幕遮》《六丑》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 顾随《东坡词说》(见《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诸葛忆兵、陶尔夫著《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2002年版 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小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罗忼烈《清真集笺》,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柳永《八声甘州》《雨霖铃》、苏轼《卜算子》《定**》、晏几道《鹧鸪天》、秦观《踏沙行》、周邦彦《六丑》《苏幕遮》

2.柳永在词史上有何地位?他的贡献是什么? 3.怎样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

4.试以《六丑》为例说明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从李清照到辛弃疾(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以“山东二安”词之时代内涵和词艺的讲授为主,显示南渡以来到南宋中期词的发展概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和难点在第一节之三,第二节之一、二。

第一节 李清照与两宋之交的词

一、李清照的词论

二、李清照词的分期

三、易安词的雅洁与俗语

四、同时期其他词人

第二节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一、末路英雄的辛弃疾

二、刚肠似火、色笑如花

三、辛派词人及其评价 重点作品:《如梦令(昨夜)》《一剪梅》《醉花阴》《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破阵子》《水龙吟(楚天千里)》《摸鱼儿》

【本章推荐书目】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毕宝魁《李清照》,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顾随《稼轩词说》(见《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 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如梦令·昨夜》《一剪梅》《醉花阴》《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破阵子》《水龙吟·楚天千里》《摸鱼儿》

2.李清照晚期词在情感上有何特色?试结合《永遇乐》《声声慢》二例,与前人词相比较加以阐述。

3.同为豪放词,稼轩有别于东坡,也迥异于辛派后学,请通过稼轩词的例析加以论述。第九章 南宋中后期骚雅词(4)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宋中后期词坛的基本面貌和几个重要作家。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第一节之一,第二节之二。第二节之一、三略。难点为第二节之二。

第一节 词艺的演进与骚雅词

一、骚雅词概念

二、骚雅词在艺术上的演进

三、南宋中后期词人的人生 第二节 姜吴与张王

一、清刚隽冷的白石词

二、秾挚绵密的梦窗词

三、张炎和王沂孙

重点作品:姜夔《扬州慢》、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夏承焘、吴无闻《白石词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 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姜夔《扬州慢》、吴文英《风入松》 2.骚雅词派的特点是什么 3.你对梦窗词的评价如何

第十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北宋诗文革新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具体掌握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等代表作家的成就。通过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读解体认宋代诗文的特色。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节之一、三,第三节之一、二为重点,北宋诗文革新的内涵尤其是宋诗特色的体认为难点。第一节,第二节之二,第三节之三为略讲内容。

第一节 宋初三体与古文倡导者

一、白体、晚唐体与西昆体

二、晚唐五代文风颓势与宋初古文倡导者 第二节 梅尧臣、欧阳修与诗文革新

一、北宋诗文革新的内涵

二、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苏舜钦及其在诗文革新中的贡献(详于梅,略于苏)

三、欧阳修的诗文成就及其变革意义 第三节 王安石与曾巩

一、王安石精拔而闲婉的诗

二、简峭犀利的王安石古文

三、平稳雅洁的曾巩古文 重点作品: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秋声赋》《戏答元珍》、王安石《明妃曲》《北陂杏花》《答司马谏议书》、曾巩《墨池记》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朱东润《梅尧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师大出版社1991 曾子鲁《韩欧文探胜》,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高克勤《王安石散文精选》,东方出版中心1998 王琦珍《曾巩评传》,江西高校出版社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山园小梅》、《戏答元珍》、《明妃曲》《北陂杏花》

2.解释名词:唐宋八大家、北宋诗文革新、韩欧、梅欧、梅苏、半山体(半山绝句)3.北宋散文革新为什么能取得比中唐古文革新更大的成功?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一章 苏轼诗文(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走近苏轼,感受苏轼人生的魅力,了解苏轼诗文的成就,并而通过苏轼大致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外化形态。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节为本章难点与重点,第三节略讲。

第一节 苏轼人生与思想性格

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

二、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思想

三、认真执着的性格和旷达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苏轼诗歌

一、多样态的士大夫精神生活

二、痛快淋漓、着手生春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苏轼散文

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奇正相生、变化无端。重点作品:《前赤壁赋》《留侯论》《有美堂暴雨》《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陈衍《宋诗精华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 林语堂《苏轼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前赤壁赋》《和子由渑池怀旧》《望湖楼醉书》 2.叙述苏轼的人生历程

3.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 4.苏轼诗文有哪些共同性特征

第十二章 江西诗派与黄陈(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宋诗中影响最久远的诗派为江西诗派,本章通过对黄陈的解读明了宋诗发展的基本路径。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节与第二节之一、二为本章重点,第二节之二为教学难点。第三、四节略讲。

第一节 江西诗派及其发展过程

一、江西诗派的名称及其与江西的关系

二、江西诗派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黄庭坚

一、求新自立的诗歌理念与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法主张

二、兀傲生新、瘦硬峭拔的艺术风格

三、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进境 第三节 陈师道

一、寒士的品节与闭门觅句的创作方式

二、朴拙简淡的诗风 第四节 吕本中与陈与义

一、靖康之难与学杜的新路

二、“活法”理论

重点作品: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陈师道《示三子》、陈与义《伤春》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陈衍《宋诗精华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胡守仁《江西诗派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陈永正《江西派诗选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大出版社2003 吴晟《黄庭坚诗歌创作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登快阁》《寄黄几复》、《示三子》 2.解释名词:苏门四学士、“夺胎换骨”、“活法”、《江西诗社宗派图》、一祖三宗 3.概述江西诗派的诗学观

4.试结合要求背诵的三篇作品,具体阐述江西派诗的艺术特色。第十三章 中兴四大诗人与南宋诗(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宋中后期诗的历史地位以及重要作家的成就。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三、四节为本章重点,其中第三节为难点。第二、五节略讲。

第一节 南宋中期诗人的创作道路

中兴四大诗人。学江西而能跳出江西窠臼。宋诗向唐诗的回归 第二节 范成大的田园诗 第三节 杨万里与诚斋体

诚斋体的含义。诚斋体诗读解。第四节 陆游

一、陆游的人生抱负及其诗歌创作

二、“以杜甫为体、李白为用”

第五节 四灵与江湖派

重点作品:范成大《催租行》、杨万里《初入淮河》《闲居初夏午睡起》《插秧歌》、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关山月》《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游国恩等《陆游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汝昌《杨万里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周汝昌《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重点作品:范成大《催租行》、杨万里《初入淮河》《闲居初夏午睡起》、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

2.解释名词:“以杜甫为体,以李白为用”、中兴四大诗人、诚斋体、永嘉四灵、江湖诗派 3.中兴四大诗人创作道路有什么共同特点

4.你对梁启超七绝“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是如何理解的

元代文学概说(2)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元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2)了解元代文学概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元代文化特点。

一、元代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与元代吏治腐败

二、元代文化的特点

二、元代文学面貌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幺书仪《元代社会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训练题

1.元代为什么会出现俗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 元代戏曲纲要(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2)了解元代戏曲的概貌;(3)理解《西厢记》等元代名剧的思想与艺术风貌

本章教学重点:西厢记

本章教学难点: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元代杂剧与南戏的形式

一、杂剧形式

二、南戏的形式

第三节 《西厢记》和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代表作家

二、元杂剧的题材类型

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四节 《琵琶记》与元代南戏

一、南戏在元代的发展

二、《琵琶记》的成就与地位

训练题

1.解释名词:参军戏、金院本、诸宫调、南戏、宾白、科范、末本戏、荆刘拜杀、《琵琶记》 2.比较元代杂剧和南戏体制结构和表演方法的特点 3.列出元杂剧的角色

4.阅读关汉卿各类题材剧本一种,参阅教材内容,概括关剧的艺术成就 5.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6.复述《西厢记》的故事,并阐述其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第二章 散曲(3)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散曲的体制及文体特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散曲文体风格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体制特点

名称。产生。音乐形式。体制。文体特点 第二节 元散曲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训练题

1.解释名词:套数

2.词有小令和慢词之分,散曲也有小令和套数之别,词中小令和散曲中小令各有何特点 3.以作品为例,阐述散曲的文体特点 明代文学概说(2课时)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明代文学的发展

1、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

2、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向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与文学论争

1、王学左派与文学

2、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3、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4、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本章推荐书目】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傅衣凌著 人民出版社 1956年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陈泊海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周群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人欲的解放》陈东有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思考题

1、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你如何看待明代审美趣味变化对文学观念变化的影响?

第一章 三国演义(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三国演义》中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本章教学重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本章教学难点:小说中对“义”的表现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1、章回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2、三国故事的流传与《三国演义》的成书;

3、作者;

4、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主旨;

2、拥刘反曹的倾向性;

3、仁政思想;

4、对“义”的思考;

5、悲剧意蕴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与实的结合;

2、叙事的艺术;

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4、塑造的艺术典型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1、历史演义的繁荣;

2、列国系统的小说;

3、隋唐系统的小说;

4、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阅读书目:《三国志通俗演义》

[本章推荐书目]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毛伦、毛宗岗评点,刘世德、郑铭点校《三国志演义》中华书局1995年排印本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美林等《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训练题

1、谈谈你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的看法。

2、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谈谈这描写在小说艺术结构、人物形象刻划等方面有什么特色。第二章 水浒传(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价值 本章教学重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本章教学难点:宋江与忠义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忠义的复杂性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1、水浒故事的流传与成书;

2、作者与版本系统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1、宋江与忠义;

2、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3、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传奇性英雄群像的塑造;

2、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3、连环勾锁的结构;

4、极具表现力的白话语体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1、社会影响;

2、文学地位;

3、其他英雄传奇作品;

4、《水浒传》在国外的影响 阅读书目:《水浒全传》;《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水浒传》

[本章推荐书目] 《水浒全传》郑振铎 王利器 吴晓铃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人瑞评改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版 《明代小说史》齐裕焜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章回小说史》陈美林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年

思考题

一、谈谈你对《水浒传》梁山义军受招安这一结局的看法。

二、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思想与艺术特征的异同。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3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前期诗文的发展情形 本章教学重点:刘基的散文创作 本章教学难点:台阁体

第一节 宋濂、刘基、高启

1、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2、高启与明初诗歌 第二节 台阁体和茶陵诗派

1、明初时局与台阁体的特征;

2、台阁体作家;

3、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阅读作品: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刘基《卖柑者言》,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思考题

1、试比较宋濂散文与刘基散文的同异。

2、台阁体诗人的特点有哪些? 第四章 明代戏曲(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代戏曲发展的历史情形 本章教学重点:昆腔的发展与汤、沈之争 本章教学难点:汤、沈之争的焦点

第一节 明初到中叶的戏曲

1、明初到中叶的杂剧创作;

2、明初到中叶的传奇创作 第二节 昆腔的兴起和明中叶三大传奇

1、《宝剑记》;

2、四大声腔与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

3、《浣纱记》;

4、《鸣凤记》 第三节 沈璟和吴江派

1、沈璟的戏剧创作及其与汤显祖之争;

2、吴江派的戏剧创作 第四节 徐渭与《四声猿》、《歌代啸》 阅读作品《浣纱记》、《四声猿》

[本章推荐书目] 《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年

《盛明杂剧初集?二集》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中国戏曲选》王起生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思考题

一、简说“明中期三大传奇”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试论徐渭杂剧的思想倾向

三、“四大声腔”对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有什么影响?

四、简叙你对吴江派与临川派之争的看法。第五章 汤显祖与玉茗堂派(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文学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牡丹亭》

本章教学难点: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

1、生平与思想;

2、人生的“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1、题材渊源;

2、人物性格的冲突;

3、浪漫主义的风格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1、《紫钗记》;

2、《南柯记》;

3、《邯郸记》 第四节 玉茗堂派及其他戏剧创作

1、吴炳;

2、阮大铖;

3、孟称舜等 阅读作品《牡丹亭》

[本章推荐书目] 《牡丹亭》(校注)徐朔方 杨笑梅校注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 郭汉城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年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思考题

一、请谈谈《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三、《牡丹亭》与《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六章 《西游记》(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西游记》的文学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 本章教学难点:取经的寓意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1、取经故事的流变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2、作者问题及版本; 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题

1、修心与成佛;

2、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

3、整体性的寓意与局部性的象征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幻与真的统一;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结合;

3、非凡的幽默性 第四节 《西游记》影响下的神魔小说的创作

1、《封神演义》;

2、《西游补》与《西游记》的续书;

3、《西游记》在国外的影响 阅读作品:《西游记》

[本章推荐书目] 《西游记》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西游补》董说著 上海古籍出版影印本1994年 《明代小说史》齐裕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 《神怪小说史》林辰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

《西游记研究资料汇编》朱一玄 刘毓忱编 中州书画社 1983年

思考题

1、《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怎样理解《西游记》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第七章 《金瓶梅》(3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的文学价值 本章教学重点:《金瓶梅》在小说表现方式上的革新 本章教学难点:小说中的性描写

第一节 《金瓶梅》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1、书名与成书时代;

2、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金瓶梅》的主题

1、社会世情的深刻展示;

2、西门庆一家的典型意义;

3、剖析扭曲的人性;

4、性描写 第三节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2、客观性的叙事:由讲述到展现;

3、网状结构;

4、家常口语的运用艺术 阅读作品:《金瓶梅》

[本章推荐书目] 《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撰 香港太平书局影印本 1982年

《新刻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撰 戴鸣轰点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思考题

1、与以前的小说相比《金瓶梅》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谈谈你对西门庆这一文学形象的看法。

第八章 明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代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冯梦龙的“三言”及其艺术成就

本章教学难点:文言小说的复兴与唐传奇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灯话”三种及其他

1、瞿佑与《剪灯新话》;

2、李昌祺与《剪灯馀话》;

3、邵景詹与《觅灯因话》;

4、《钟情丽集》等文言小说集与小说丛书 第二节 三言二拍

1、冯梦龙与“三言”;

2、凌蒙初与“二拍”;

3、“三言”“二拍”的思想性;

4、“三言”“二拍”的艺术性 第三节 话本小说的刊行、搜集与整理

1、《清平山堂话本》;

2、“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3、《型世言》等其他白话小说集 阅读作品:《剪灯新话》 “三言”

[本章推荐书目] 《剪灯新话》瞿佑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 《剪灯馀话》李祯著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94年

《古今小说》冯梦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7年 《警世通言》冯梦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7年 《醒世恒言》冯梦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7年 《拍案惊奇》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5年 《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5年 《清平山堂话本》洪楩 编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 《熊龙峰四种小说》熊龙峰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

《明代小说史》齐裕焜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 《话本小说史》萧欣桥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 《中国文言小说史》吴志达著 齐鲁书社 1994年

《“三言”“二拍”资料》谭正璧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三言二拍源流考》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 1965年

思考题

1、什么是“拟话本”?

2、谈谈“三言”“二拍”的思想倾向。

3、试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九章 明中晚期的诗文(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代中晚期诗文创作的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袁宏道与公安派 本章教学难点:前后七子的形式复古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1、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2、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3、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及其影响 第二节 归有光等唐宋派

1、复古宗尚的变化;

2、文以明道的创作主张;

3、归有光的散文创作成就 第三节 袁宏道与公安派

1、李贽;

2、袁宏道的“性灵”论;

3、公安派文学创作的得失 第四节 公安派后的明末文坛

1、钟惺与竟陵派;

2、以复社与儿社为代表的明末文社;

3、张岱的小品文

[本章阅读作品]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 王世贞《袁江流铃山冈庐江小吏行》 陈子龙《易水歌》 归有光《项脊轩志》 袁宏道《徐文长传》 钟惺《浣花溪记》 张岱《西湖香市》《西游七月半》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均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前后七子”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2、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性灵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试论晚明小品文的文学成就。

清代文学概论(2课时)

一、清初文学概论

二、清中叶文学概论

三、清后期文学概论

第一章 清代诗文(5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清代诗文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教学重点:第二节

教学难点:梅村体、神韵说、桐城派 第一节

清初诗文

一、遗民文人:钱谦益、吴伟业与梅村体、侯方域与清初三大家

二、遗民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第二节

清中叶诗文

一、王士禛与神韵说

二、沈德潜

三、才人之诗文:郑燮、袁枚、汪中

四、桐城派:桐城三祖

五、阳湖派

第三节

清后期诗文

一、龚自珍

二、魏源

重点作品:吴伟业《楚两生行》(并序)、侯方域《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黄宗羲《原君》、王士禛《真州绝句》、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袁枚《黄生借书说》、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汪中《哀盐船文》、龚自珍《咏史》、《病梅馆记》、魏源《寰海十章·谁奏中宵秘密章》

本章推荐书目:

《清诗别裁集》沈德潜等 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代诗学研究》张健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流派史》刘世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诗史》朱则杰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散文史》 陈柱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骈文史论》姜书阁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思考题:

1、结合吴伟业的诗歌谈谈“梅村体”的特点。

2、王士禛的诗歌创作是否体现了他的“神韵说”,结合具体作品谈谈。

3、说说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二章 清词的发展(3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清词的发展面貌和成就

教学重点:陈维崧、纳兰性德、浙派、常州派 教学难点:浙派词论、常州派词论 第一节

清初词的复兴

明遗民词人:陈子龙、王夫之、澹归、屈大均 二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三

朱彝尊与前期浙西词派 四

纳兰性德与京华三绝 第二节 清中叶词坛格局 一

浙派词之嬗变

常州派:张惠言、周济

重点作品:陈维崧《贺新郎·赠苏昆生》、朱彝尊《桂殿秋》、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

思考题:

1、背诵陈维崧《贺新郎•赠苏昆生》、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谈谈张惠言的词学观。

3、试勾勒浙派词的兴起与嬗变。

本章推荐书目:

《清名家词》陈乃乾 上海书店1982年版

《近二百年来名家词选》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词论丛》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清词论说》艾治平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章 清初戏曲(4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清初戏曲的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李渔的戏曲理论 第一节、清初戏曲概括

一、文人的抒情写心剧

二、苏州派剧作家

三、李渔的风情趣味剧

第二节、李玉与《清忠谱》

一、李玉生平

二、李玉戏曲创作

三、《清忠谱》

第三节

李渔与戏曲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二、李渔戏曲理论

三、李渔戏曲创作

重点作品:李玉《清忠谱》、李渔《风筝误》 本章推荐书目: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古典剧论概要》蔡仲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戏曲通论》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训练题:

1、请分析《清忠谱》中颜佩韦的人物形象。

2、李渔戏曲理论是否在其剧作中有充分展现,试以《风筝误》为例分析。

第四章

洪昇与《长生殿》(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了解《长生殿》创作过程和思想 教学重点:本章第三节、第四节 教学难点:第二节、第三节为难点

第一节 洪昇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经历

二、创作

第二节、《长生殿》的成书

一、李杨故事的流传 二、三易其稿

三、《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歌颂了李杨的真挚爱情

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 第四节、《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

人物形象鲜明 二

对比艺术

曲辞声情丰美,韵律精严 重点作品:《长生殿》 本章推荐书目:

《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孟繁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洪昇研究》刘荫柏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洪昇年谱》章培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五大名剧论》董每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题:

1、《长生殿》如何发展和升华了传统的李杨故事。

2、分析李、杨二人的人物形象。

3、如何理解《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第五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认识《桃花扇》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桃花扇》的历史剧特质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

二、创作

第二节、《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一、一代兴亡的反思

二、国家至上的思想

三、对忠臣志士的赞颂

第三节、《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征实精神

二、戏剧结构严整有序:

三、戏曲语言

重点作品:《桃花扇》

本章推荐书目:

《孔尚任与桃花扇》洪柏昭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孔尚任评传》徐振贵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孔尚任年谱》袁世硕 齐鲁书社1987年

《五大名剧论》董每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题:

1、《桃花扇》一剧,孔尚任是如何结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创作。

2、“桃花扇”在剧本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3、分析李香君的人物形象。

第六章

清中期戏曲(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本期戏曲的发展状貌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花部戏曲、雅部戏曲 第一节

宫廷大戏 一 宫廷演剧 二 清宫大戏剧目

第二节

文人的戏剧创作 一

蒋士铨 二

唐英 三

杨潮观

四 《雷锋塔传奇》

第三节、民间地方戏曲的繁荣 一

花雅之争 二

诸腔竟奏

花部剧目

重点作品:蒋士铨《临川梦》、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雷锋塔》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蒋士铨剧作研究》熊澄宇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吟风阁杂剧研究》谢锦桂毓 台湾华正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清中叶文人戏曲创作的特征。

2、何谓“花雅之争”?

第七章 清代小说(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清代各种类型的小说 教学重点:清白话小说

教学难点:各类小说的特点 第一节

清初小说

一、文言小说

二、白话小说

第二节 清中叶小说

一、文言小说

二、白话小说:

重点作品:褚人获《隋唐演义》、丁耀亢《续金瓶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吕熊《女仙外史》、李渔《十二楼》、《无声戏》、李百川《绿野仙踪》、夏敬渠《野叟曝言》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侯忠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白话小说史》韩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 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代小说史》张俊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陈文新、鲁小俊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历史小说通论》齐裕焜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人情小说研究》方正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苗壮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思考题:

1、勾勒清前中期文言小说的发展概貌。

2、李渔话本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八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3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第二节

教学难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

2、创作

3、《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歌颂花妖狐魅的美好世界

2、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现实世界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描写委曲详尽

3、极具表现力的文言表达 重点作品:《聊斋志异》

本章推荐书目:

《蒲松龄评传》 马瑞芳 人民文学版1986年版

《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 李厚基、韩海明 天津人民版1982年版 《聊斋志异欣赏》 吴组缃 北京大学版1986年版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 朱一玄编 中州古籍版1985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以《青凤》或《婴宁》为例,说说《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九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3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吴敬梓生平与创作

1、生平经历

2、创作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1、“机锋所在,尤在士林”

2、正面形象中寄托理想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艺术

2、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3、辛辣而蕴藉的讽刺艺术

4、本色的语言艺术

重点作品:《儒林外史》

本章推荐书目:

《论儒林外史》何满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吴敬梓研究》陈美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儒林外史研究》李汉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南开大学版 1998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鲁迅说《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2、分析杜少卿、王冕的人物形象。

第十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人生悲剧、结构与叙事艺术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二、《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问题

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末世悲剧

三、贾宝玉与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丰满立体的人物群像

二、宏伟而细密的组织结构

三、丰富灵活的叙事艺术

四、出色的环境和心理描写

五、高度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

一、《红楼梦》续书

二、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改编

三、红学

重点作品:《红楼梦》

本章推荐书目:

《红楼梦人物论》太愚 上海书店1990年版

《红楼梦艺术论》段启明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红学研究小史稿》郭豫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红学研究小史续稿》郭豫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索隐•红楼梦辨》旧籍新刊 岳麓书社1999年版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刘梦溪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思考题:

1、宝黛爱情的悲剧及其意义。

2、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第十一章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3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清代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歧路灯》

第一节 《说岳全传》、《水浒后传》

一、《说岳全传》

二、《水浒后传》

第二节《醒世姻缘传》、《歧路灯》

一、《醒世姻缘传》

二、《歧路灯》 第三节《镜花缘》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重点作品:《说岳全传》、《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歧路灯》、《镜花缘》 思考题:

1、《水浒后传》叙事的抒情性特征?

2、《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的思想价值?

3、《镜花缘》的艺术成就?

第十二章 清代的说唱文学(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清代说唱艺术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难点:鼓词、弹词的体制 第一节

鼓词与子弟书

一、鼓词

二、子弟书: 第二节 弹词

一、弹词体制:

二、弹词作品:

三、《再生缘》

重点作品: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陈端生《再生缘》

本章推荐书目:

《曲艺丛考》赵景深 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 《曲艺论丛》傅惜华 上海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 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思考题:

1、鼓词和弹词有何异同?

2、谈谈《再生缘》孟丽君的形象意义。

近代文学概说(1课时)

一、西学东渐

二、作家的分化

三、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的变化 概说教案

第十三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前期诗文词的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龚自珍诗文创作的革新意义 教学难点:宋诗派

重点作品:《咏史》、《已亥杂诗》、《三元里行》、《卜算子》、《江边老叟诗》、《病梅馆记》、《观巴黎油画记》

第一节、龚自珍(见前)第二节、反帝爱国诗潮

一、反帝爱国诗潮的涌现

二、林则徐、魏源与张维屏

第三节、宋诗派、桐城派与词的创作

一、郑珍与宋诗派

二、桐城派

三、报章体

四、周济与常州词派(见前)

五、蒋春霖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部分 钱仲联主编 上海书店1991年版 《近代诗钞》(全三册)钱仲联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近代词钞》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诗流派史》刘世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郭延礼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训练题:

1、背诵《咏史》、《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江边老叟诗》、《卜算子》

2、龚自珍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3、蒋春霖词的艺术特色。

第十四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的诗文词(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后期诗文词创作的发展 教学重点: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教学难点:同光体诗人

重点作品:《哀旅顺》、《少年中国说》、《苏武慢•寒夜闻角》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一 诗界革命

二、黄遵宪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一、生平思想

二、新文体的特点

第三节近代后期的诗歌创作

一、南社

二、同光体诗人

三、汉魏六朝诗派

四、晚唐派

第四节近代后期词的创作

一、冯煦与谭献

二、清季四大词人

三、文廷式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部分 钱仲联主编 上海书店1991年版 《近代诗钞》(全三册)钱仲联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近代词钞》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近三百年来名家词选》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代词学的建构》张宏生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词学史》谢桃枋 巴蜀书社2002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任访秋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陈则光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训练题:

1、黄遵宪诗作如何体现了“旧风格含新意境”之特色。

2、为什么会产生“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3、梁启超新文体的特色是什么? 第十五章近代小说创作(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小说创作的发展 教学重点:谴责小说

教学难点:《品花宝鉴》中的同性恋

重点作品:《三侠五义》、《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二、代表作品《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 第二节、世情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二、代表作品《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谴责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二、代表作品《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第四节 林译小说

一、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

二、林纾以古文译小说

三、林译小说的影响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部分 钱仲联主编 上海书店1991年版 《晚清小说史》阿英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清代小说史》张俊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代小说论稿》林薇 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版 《晚清小说史》 欧阳健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训练题:

1、《海上花列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为什么谴责小说还算不上讽刺小说,二者有何差异?

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林译小说的特色。

第十六章近代戏曲(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戏曲创作的大致情形 教学重点:传统戏曲的衰落与京剧的兴起 教学难点:京剧改良

重点作品:《帝女花》、《再来人》、《炎凉券》、《轩亭记》

第一节 传统戏曲创作的衰落

一、嘉道重要作家作品:黄燮清、杨恩寿、刘青韵 二 吴梅

第二节 京剧与戏剧改良

一、京剧

二、戏剧改良

本章推荐书目: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戏曲概论》吴梅 岳麓书社1998年版

《中国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 作家出版社1958年 《元明清戏曲论集》严敦易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晚清古典戏剧的历史意义》陈芳 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训练题:

1、吴梅戏剧的思想内容。

2、戏剧改良的表现是什么?

上一篇:小学主题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展示设计练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