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

2024-10-27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精选7篇)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 篇1

中国古代文学A(2)期末复习指导

一、期末复习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员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培养和提高学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期末复习应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进行,切实把握基本知识,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作家作品。

二、复习范围

本课程复习范围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隋唐五代文学概述、宋代文学概述、元明清文学概述,本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列出的30篇重点作品和提及的学习指导书部分内容。

三、考试形式、答题时限

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20分钟

四、试题类型及占分比例

1、填空题 占总分的25%左右。这类题考查的内容最广,覆盖面最大,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家作品的知识;背诵作品也在考查之列。

2、单项选择题 占总分的10%。考查的内容与填空题相似。此类题一般是四选一,所提供的四个答案之间都具有可比性,内容比较接近,容易产生混淆。答题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上述两类题型需要学员熟练、准确、扎实、细致地掌握教材内容。

3、解释名词 占总分的15%。考查内容一般是文学史上意义重大、教材中解释得比较清楚、完整的专有名词,包括文艺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模式、文学著作、文学体裁等。答题时必须抓住要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归纳、整理和组织文字的能力。

4、简答题 占总分的20%。考查内容包括文学史知识和作家作品知识,要求答出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说明。

5、分析论述题 占总分的30%。此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作品分析题(考查重点作品),一类是文学史综合论述题。答题时必须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不能只提出观点;并且要把答案组织成一篇有理有据、文字通顺的短文。

五、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 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诗人。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以韩愈、(孟郊)、(贾岛)等为羽翼的韩孟诗派,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唐诗中别开生面。

7、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极负盛名,号为“小李杜”。

8、(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确立了寓言和山水游记这两个散文品种在文学中的地位。

9、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

10、晚唐小品文的主要作家有(罗隐)、(皮日休)和(陆龟蒙)。

11、词兴起于(隋)代,发展于(唐)代,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重要标志。

12、北宋前期,一批位居馆阁的文臣学士,提倡学习李商隐,形成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体)。此派因杨亿所编《 西昆酬唱集 》而得名。

13、南宋后期词坛上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人物是(姜夔)、(史祖达)和(吴文英)。

1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5、南宋前期(张元干)和(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等豪放词的先河,在词坛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16、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当推(辛弃疾)。他的词以(豪放)为主,又兼具清丽、飘逸、甚至(缠绵妩媚)的风格。

17、(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8、南宋遗民词人,按创作倾向分,有以周密、张炎、(王沂孙)为代表的(格律派)词家,有以汪元亮、(刘辰翁)为代表的后期(后期辛派词人)。

19、(元好问)是金代最负盛名的大诗人。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元明戏曲产生过重大影响。

20、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杂剧(兴盛)的年代,创作中心在(大都)。后期是杂剧的(衰微)期,创作中心在(临安)。元杂剧后期最优秀的作家是(郑光祖),其代表作是《 倩女离魂 》。

21、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22、元末明初被合称为“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

23、明万历年间传奇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24、明末的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和(夏完淳)。

25、明末的(张岱)是作小品文的高手,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柳敬亭说书》等,都是传世名作。

26、《水浒传》的繁本系统流传下来的主要版本可分作三类,一是(百回)本,二是(百二十回)本,三是(七十回)本。

27、代表清代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哀盐船文》是他的名作。

28、《红楼梦》原名《 石头记 》,全书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的。《红楼梦》现存的早期传抄本,书中带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全称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故一般把这个系统的本子称为“脂砚斋评本 ”,简称“ 脂评本 ”或“脂本”。目前已发现的脂本有(十一)种。

29、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洪升的《 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30、清前期名震词坛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陈维崧)和(纳兰性德)

31、(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品有方苞的《 左忠毅公逸事 》、《 狱中杂记 》、和(姚鼐)的《登泰山记》。

32、唐宋派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其代表作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

(二)、单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d)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

a、王勃

b、王绩

c、宋之问

d、陈子昂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a)。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李贺

3、晚唐的(b)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文人。

a、韦庄 b、温庭筠 c、冯延巳 d、李煜

4、(d)是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a、韦庄 b、温庭筠 c、冯延巳 d、李煜

5、《登金陵凤凰台》的作者是(b)。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王维

6、以《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在文学史上赢得“田园诗人”称号的诗人是(c)a、黄庭坚 b、杨万里 c、范成大 d、陆游

7、(d)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a、苏轼 b、秦观 c、李清照 d、周邦彦

8、(b)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a、苏洵

b、欧阳修

c、苏轼

d、陆游

9、(d)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

a、欧阳修 b、王安石 c、曾巩 d、苏轼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d)的名句。

a、柳永 b、秦观 c、贺铸 d、李清照

11、元杂剧作家中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大戏剧家是(d)。a、王实甫 b、马致远 c、郑光祖 d、关汉卿

12、元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b)。

a、白扑

b、马致远

c、张养浩

d、睢景臣

13、元末高明的(b)被后人称为“南戏之祖”。

a、《荆钗记》 b、《琵琶记》 c、《拜月亭》 d、《杀狗记》

14、“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是(c)提出的。

a、“前七子” b、“后七子” c、公安派 d、唐宋派

15、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是(b)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东周列国志》 d、《封神演义》

16、杜丽娘是汤显祖代表作(a)中的主人公。

a、《牡丹亭》 b、《紫钗记》 c、《南柯梦》

d、《邯郸记》

17、清初的()在骈文创作上声誉颇著,开了清代骈文的风气。a、袁枚

b、汪中

c、洪亮吉

d、陈维崧

18、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是(b)。

a、陈维崧

b、朱彝尊

c、纳兰性德

d、张惠言

19、《儒林外史》是(c)的代表作。a、世情小说 b、历史小说 c、讽刺小说 d、侠义公案小说

(三)、解释名词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诗人年辈不同,但创作活动都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从创作和理论上都提倡一种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边塞诗派

指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以边塞军旅生涯及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为审美描写对象的诗歌流派。其他边塞诗人如:王翰《凉州词》、王之焕《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祖咏《望蓟门》。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诚斋体

指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诗风,因号诚斋,故名。其诗善于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对象,多为七绝,风格活脱佻达,幽默风趣。话本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南戏

南戏,就是宋元时代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用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民间俗称戏文,或称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地区,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公安派

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为首。因为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前后七子倡言复古之,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缺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唐宋派力矫时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其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四)、简答题

1、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首先是文道合一。主张“文以明道”,就解决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道是内容,是目的;文是形式,是手段。文章的形式必须能够充分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其次是革新文体,关键是革新语言。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要求,并且强调作家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

2、简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答: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对词境的开拓。A对英雄壮志、爱国情怀的描写。B评议时局、议论世事,不满偏安,痛斥投降,对词的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C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2)丰富的意象转换。刀、枪、弓、箭、甲、将军等军事意象连结成雄豪壮阔的艺术境界。(3)以文入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入词,这不仅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议论、叙述相融相间,创造性地把散文中的词汇入词。(4)风格多样:A豪放。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雄浑苍茫的审美境界。B婉约。C刚柔相济。D亦庄亦谐。

3、简述《窦娥冤》的故事梗概。

答: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4、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5、简析《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特征。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其形象特征是“奸雄”。

曹操的“奸” 首先表现在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其次表现在虚假伪善,奸诈狡猾骄奢淫逸,嫉贤妒能;在对待君父是欺君罔上;对待政敌,赶尽杀绝;对待部下,以权术相驭;对待朋友,不讲信义;对待百姓,少仁者之悲。对待朋友——不讲信义。

曹操的“雄”则表现于机警智慧、任人唯贤、从谏如流、身行士卒、功勋卓著上。因而所塑造的曹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既符合艺术真实,又符合生活真实,乃至历史真实。为表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真实性作了有益的尝试。

6、简述《水浒传》结构的特点 答:《水浒传》的长篇结构建立在短篇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因此,它残存着个人传记的痕迹。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即以单个人物为中心,以围绕人物而展开的故事情节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一环扣一环,互相贯连,在展示英雄一个接一个走上梁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百川归海的态势。这种以叙述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英雄的故事来展示情节,既使小说摇曳生姿,又不致给人凌乱之感。如,23—32回叙述的武松的故事。

(五)、分析论述题

1、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艺术特色: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2、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

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3、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答:《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4、分析陆游《关山月》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答:这首诗描写后方统治者沉迷歌舞醉生梦死的丑态、前线将士虚度年华却不能杀敌报国的愤慨、以及中原百姓对收复故土的强烈渴望和无奈的失望,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懦弱和奢靡,表达了前线战士和中原百姓的满腔悲愤。它集中体现陆游抗战救国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深刻揭露了宋统治者投降卖国、生活腐化的罪行,抒写了戍边士兵报国无路,生活痛苦的悲惨景况及沦陷区人民忍死垂泪,渴望恢复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思想内容: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现实感慨,诗人假托守边士兵之口,愤怒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韵,意思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备荒废;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年华蹉跎而功业无成;第三层写遗民渴望恢复却屡盼屡空。

艺术特点:

(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了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5、《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曲文是如何体现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情感波澜的?

答:这折戏写在老夫人的逼迫下张生进京赴考,莺莺、红娘和老夫人同到十里长亭送别。通过这折戏中的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充分地表现莺莺在同张生分别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首先,可以看到莺莺心中浓重的离愁别恨:“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其次,可以看到莺莺对张生远行的牵挂:“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再次,对家长的拆散鸳鸯埋怨不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里包含着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她眼里,这些都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

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还有对张生以及对将来无法确定的担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6、《牡丹亭•惊梦》中的曲文表现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具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牡丹亭》游园部分共六支曲子,写的是杜丽娘游园时的心境,表达的是她触景生情的怅惘,暗自叹惜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慰。这是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的热望和追求。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神通难以语达的心灵波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古代文学A(2)期末复习要点

一.考核依据

1.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2.文字教材 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下册 沈惠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辅助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下册 朱宝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与课程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共同组成。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和80%。无形成性考核成绩者不能参加课程终结性考核。

1.形成性考核

在教学网页上布置了六次作业,各试点单位组织作业的批改和成绩评定。平时作业的成绩按百分制记载。六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为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成绩按2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平时作业未完成2/3者记0分。

2.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试卷采用百分制。试题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期末考试命题原则:第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第二,试题覆盖本课程全部内容,难易适度。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核阅读分析能力。三.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指全面掌握,考核方式包括各种题型;“一般掌握”指掌握其主要知识点,考核方式不包括论述题;“一般了解”指了解其大致内容,只出客观性试题。具体要求如下: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一.诗

1.重点掌握: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唐代诗歌兴盛的表现;陈子昂诗歌革新的内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特点和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盛唐边塞派的特点和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中唐韩孟诗派和新乐府运动比较;晚唐“小李杜”诗歌的艺术特点;作品分析:《在狱咏蝉》、《从军行》、《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过故人庄》、《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闯官军收河南河北》、《游子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漳汀封连四州》、《长恨歌》、《钱塘湖春行》、《过华清宫》、《赤壁》、《无题》。

2.一般掌握:初唐四杰的贡献;中唐诗人刘禹锡、柳宗元、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3.一般了解:隋代诗歌;初唐宫廷诗;晚唐诗人温庭筠、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二.词

1.重点掌握:西蜀词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人物;南唐词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人物;作品分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一般掌握:刘禹锡、白居易的词作。3.一般了解:《敦煌曲子词》;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的词作。三.散文

1.重点掌握:“古文运动”的背景、性质、内容、主张;韩愈、柳宗元散文的特点;作品分析:《张中丞传后叙》、《钴鉧潭西小丘记》。

2.一般掌握:初、盛唐陈子昂、萧颖士、独孤及等为中唐“古文运动”奠定理论基础;晚唐骈文再度风靡的原因。

3.一般了解:初唐骈文佳作;晚唐小品佳作;晚唐文赋佳作。四.传奇

1.一般掌握:唐代传奇的分期与风格的变化;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中唐传奇佳作。

第五编 宋代文学

一.诗

1.重点掌握:宋诗与唐诗的不同特点;欧阳修、王安石的诗歌;苏轼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江西诗派的创作理论;杨万里与“诚斋体”;田园诗人范成大;陆游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作品分析:《戏答元珍》《饮湖上初晴后雨》《四时田园杂兴》《书愤》《游山西村》《过零丁洋》。

2.一般掌握:“晚唐派”、“西昆派”的创作风格;苏舜钦、梅尧臣的诗歌创作;文天祥诗歌创作。

3.一般了解:“永嘉四灵”、江湖诗人。二.词

1.重点掌握:“婉约词”与“豪放词”;柳永词的风格特点及对词的贡献;苏轼的词风、艺术成就及对词的贡献;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作品分析:《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大江东去)、《声声慢》(寻寻觅觅)、《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扬州慢》(淮左名都)。

2.一般掌握: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词的特点;秦观、贺铸、周邦彦词的特点;姜夔词的特点。

3.一般了解:南宋辛派词人;南宋格律词派。三.散文

1.重点掌握: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主张、成就和影响;宋文长于议论的特点;“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苏轼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作品分析:《丰乐亭记》、《读〈孟尝君传〉》、《前赤壁赋》、《指南录后序》。

2.一般掌握:王禹偁、范仲淹、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散文的成就。3.南宋散文的成就;南宋通俗文学;辽金文学。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一.戏曲

1.重点掌握: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和元杂剧的发展、体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戏剧成就;《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元散曲的涵义和分类;元散曲的代表作家作品;传奇的涵义和特点;“临川派”和“吴江派”的不同特点;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南洪北孔”的艺术成就和代表作;作品分析:《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一般掌握:南戏与杂剧的区别;高明《琵琶记》的艺术成就。3.一般了解:“苏州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明清杂剧的重要作家作品。二.小说

1.重点掌握:明清小说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人情小说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话本、拟话本的区别和代表作家作品;作品分析:《关羽温酒斩华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义激美猴王》、《周进暮年登第》、《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2.一般掌握:传奇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三.诗

1.一般了解:明代刘基、高启、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及明末爱国诗人的作品;清代钱谦益、吴伟业、王士桢、顾炎武、查慎行、袁枚、赵翼、郑燮等人的诗歌。四.词

1.一般了解:清代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词的特点。五.散文

1.重点掌握: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作家作品;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作家作品。

2.一般掌握:明代刘基与宋濂的散文的艺术特点。3.一般了解湖阳派的文学主张及代表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 篇2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现今,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转向对中国唐诗的翻译研究, 中国唐诗逐渐走向世界。其中, 许渊冲教授和杨氏夫妇是国内比较系统地对唐诗进行翻译的两大家, 各自分别出了《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唐诗》等书。许渊冲教授更是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理论。笔者将通过对比许渊冲和杨氏夫妇的译文, 详细阐述许的“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实践, 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唐诗翻译的指导意义。

二、“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在不同时代, 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审美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人们把翻译看作是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 所以在确立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 往往把求同作为立足点, 追求同而排斥异。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 破除了语言仅仅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念, 转向了语言创造并构成意义的新立场, 从而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翻译的本质和审美原则。许教授的“三美”翻译理论, 就是在这种诗学潮流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美”是指意美、音美和形美, 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许渊冲将其运用到唐诗翻译中, 认为译作应该首先准确无误地传达原诗的意思, 其次才力求保持译文的音美和形美, 将三者完美地结合。

1.意美: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意境。笔者认为“意美”中的“意”指“意思”, “美”指“意境”。即译作不光要翻译出原诗句的字面意思, 还要深究其深层韵味, 以达到传神的境界。这一原则是由中文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唐诗多为五言或七言, 短短几十余字言简意赅, 却足以以小见大。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时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许)

You’ll leave 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

For mist-veiled land by riverside.

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

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

He’s near to you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杨)

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And we will both b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

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

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

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

Notes:

*Three Qin kingdoms:in the central part of present-day Shanxi Province.

*Five Ferries:alluding to Sichuan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five big ferries along the Mingjiang River in the west of the region.

许渊冲结合中文特点, 在他的译文中对于意美的表达使用了三种方法, 即“浅化”、“等化”和“深化”。“浅化”是指将字面意思一般化, 主要用于唐诗中特殊地名、人名等的翻译。如原诗中的“三秦”、“五津”分别指代古时的长安和五个著名的渡口, 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许渊冲将其分别翻成了“town walled” (石城) 、“riverside” (河边) , 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反之, “深化”是指将字面意思深层化, 特殊化。这一点就如刚才所提到的源于中文以小见大的简洁特点。原诗中“与君离别意”的一个“意”字极其抽象化, 仅一字就饱含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感, 亦或悲伤, 亦或不舍。在许渊冲看来, 要达到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就必须理解并翻译出诗句背后的意境。因此, 他将其翻译成“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 (分别在即, 我感到悲伤和忧郁) , 将原诗中的“意”字所包含的感情形象化了。“等化”最为简单, 即对等翻译。如原诗中的“天涯”, 既不是特殊名词, 也非包含深层意思的抽象名词, 采取等而化之即可, 许将其译成“at world’s end” (天的尽头) 。对应地, 杨氏夫妇对这三处采取的则是直译法。最为明显的是对前两句中的“三秦” (three Qin Kingdoms) 和“五津” (Five Ferries) 进行了逐字翻译;第二处的“与君离别意”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与许渊冲的译文也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杨氏夫妇只译出了前四字“与君离别”, 仅描述了与友人分别在即的事件, 译文与原诗相比, 显得比较直白, 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也略显苍白。第三处“天涯”没有明显差异, 杨将其译为“distance” (远方) 。

2.音美:押韵, 译作的韵脚尽可能音似于原诗。“三美”的第二条标准是“音美”。许渊冲对“音美”的创新点在于, 他提出了译作不仅要押韵, 而且韵脚应尽可能的音似于原诗的韵脚, 这样的译作才算是上乘之作。许渊冲在他的《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谈到过他的得意之作——李白《静夜思》的两种译本, 最能体现其韵脚相似的标准。不过, 现有《静夜思》的十二种英译中没有找到杨氏夫妇的翻译, 所以无法在此列举以体现许译的特点。但是, 笔者将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虽然许渊冲的这首译作的音美效果较《静夜思》相比要稍逊一筹。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The Sad Zither (许)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The Gorgeous Zither (杨)

For no reason the gorgeous zither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fret, racalls a youthful year.

Master Zhuang woke from a dream puzzled by a butterfly, *

Emperor Wang reposed his amorous heart to the cuckoo.**

The moon shines on the sea, pearls look like tears,

The sun is warm at Lantian, ***the jade emits mist.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recall,

But, even then, it was already suggestive of sorrows.

Notes:

*According to a fabled story, Zhuang Zi (c.369-286BC) , a famous philosophe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and when he woke up, he was so confused that he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him that ha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or it was a butterfly that was then dreaming of being him.

**A l e g e n d a r y k i n g w h o h a d a ff a i r w i t h h i s p r i m e minister’s wife and after his death his spirit changed into the cuckoo.

***A hill famous for its jade in present-day Lantian Country, Shanxi Province.

对比译文和原诗, 许译中的韵脚分别为/iŋ/, /ai/, /aiz/, /en/, 原诗中的韵脚为“弦”、“年”、“鹃”、“烟”、“然”和“泪”、“蝶”以及第七句的末尾词“忆”, 发音上有相近之处。而杨译的韵脚为/iə/, /əu/, 音似程度较远。并且许译的押韵更工整, 为aabbccdd, 读起来朗朗上口, 颇有一番吟诗的感觉。而杨译则没有这一特点, 比较随意, 缺少了一丝音律的美感。通过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 许的“音美”原则更适合唐诗翻译。

3.形美:长短、音节、对仗。“三美”论的第三个标准是“形美”, 主要指译文每句诗句的长短和音节要大致相当。如果原诗对仗工整, 译作也应尽可能对仗。鉴于在同一首诗中观察形美的几个要求, 以下便选用唐诗中对仗最为工整的名作《登高》为进行两者译文的对比, 观察许的“形美”原则在翻译中的实践。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On The Heights (许)

The wind so swift and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Climbing a Terrace (杨)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ze.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对比两首译作, 很明显可以看出许译中相邻诗句的长短更工整些。其次看音节, 许译的八句诗的音节分别为12-12-11-12-13-13-12-12, 而杨译的八句诗的音节则为11-12-11-12-13-16-11-15。相比之下, 前者在用词和音节的处理上更加考究。最后再看一下这首被前人评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七律诗。通篇对仗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因此对于这首诗来说, 译文做到长短、音节相当仍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重要的是使译文也具有对仗的特点, 这样才能真正传达原诗的韵味。英译中的对仗主要是指词性相同, 和中文诗的对仗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 (包括单复数对应) , 动词对动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许译在前四句的翻译中几乎是完美无瑕, 如名词对仗:wind (风) 对water (渚) ;sky (天) 对beach (沙) ;apes (猿) 对birds (鸟) ;forest/its leaves (落木) 对river/its waves (长江) ;形容词对仗:swift (急) 对clear (清) ;wide (高) 对white (白) ;boundless (无边) 对endless (不尽) ;动词对仗:cry (啸) 对fly (飞) ;sheds (下) 对rolls (来) ;副词对仗:wail (哀) 对wheel (回) ;shower by shower (萧萧) 对hour after hour (滚滚) 。相比之下, 杨氏夫妇的翻译就逊色很多。如第一句为并列句, 第二句为状语从句, 几乎完全抛弃了原诗对仗的特色。

三、“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1.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对翻译界的影响颇大, 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类的对外翻译指导作用颇丰。虽然和国内长期流行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有相似之处, 但许渊冲的说法更加具象, 对翻译的意、音、形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解释, 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实践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 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应在意美的基础上, 其次再追求音美和形美。因为, 意是根本, 音形是修饰, 不能本末倒置。

2.通观上述许和杨的译作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杨氏夫妇多采用直译法, 而许渊冲在翻译时更倾向于意译, 许渊冲本人在《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也谈过这一点, 承认他更喜欢意译。从上述译文对比来看, 笔者认为许的三首译文要更胜一筹, 意译法的使用更能传达原诗的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由于中文语言是抽象的、言小及大的, 更重要的是意译法赋予译者在选词上更大的灵活性, 更能达到“音美”、“形美”的标准。

3.虽然, 笔者觉得意译法更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但并不是说任何词都应该用意译法来翻译。上述三首诗中, 杨译有两首都在译文后加了注释, 解释译文中直译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或典故。虽然许渊冲用“浅化”法让译文更易于译语读者理解, 甚至为了便于理解故意漏译了原诗中的一些特殊文化词 (如《锦瑟》中漏译了第三句中的“庄生”) , 但这样中国文化特色也同时在译文中消失了。因此, 笔者认为, 在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词汇时, 采用杨氏夫妇的直译+注释, 更能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双重目的。

四、结束语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瑰宝, 值得我们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上以供文学、美学以及文化的研究和欣赏。中国唐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需要译者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借鉴许渊冲的“三美”论, 笔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译文出现, 使中国的古代文学翻译走向世界。

摘要: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诗翻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比杨氏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 具体阐述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在唐诗中的实践, 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古代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1) .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9) .

[3]杨宪益, 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1) .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 篇3

【关键词】三美理论 意美 音美 形美 古代文学翻译

一、引言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现今,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转向对中国唐诗的翻译研究,中国唐诗逐渐走向世界。其中,许渊冲教授和杨氏夫妇是国内比较系统地对唐诗进行翻译的两大家,各自分别出了《唐宋诗一百五十首》、《唐诗》等书。许渊冲教授更是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理论。笔者将通过对比许渊冲和杨氏夫妇的译文,详细阐述许的“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实践,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唐诗翻译的指导意义。

二、“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审美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把翻译看作是译语对原作的同化过程,所以在确立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时,往往把求同作为立足点,追求同而排斥异。20世纪西方兴起的语言学美学,破除了语言仅仅是传达意义的工具这一观念,转向了语言创造并构成意义的新立场,从而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翻译的本质和审美原则。许教授的“三美”翻译理论,就是在这种诗学潮流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美”是指意美、音美和形美,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将其运用到唐诗翻译中,认为译作应该首先准确无误地传达原诗的意思,其次才力求保持译文的音美和形美,将三者完美地结合。

1.意美: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意境。笔者认为“意美”中的“意”指“意思”,“美”指“意境”。即译作不光要翻译出原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深究其深层韵味,以达到传神的境界。这一原则是由中文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唐诗多为五言或七言,短短几十余字言简意赅,却足以以小见大。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时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许)

Youll leave the town walled far and wide,

For mist-veiled land by riverside.

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

For both of us are strangers here.

If youve a friend who knows your heart,

Hes near to you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杨)

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 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And we will both b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

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

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

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

Notes:

*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present-day Shanxi Province.

* Five Ferries: alluding to Sichuan Province because of the five big ferries along the Mingjiang River in the west of the region.

許渊冲结合中文特点,在他的译文中对于意美的表达使用了三种方法,即“浅化”、“等化”和“深化”。“浅化”是指将字面意思一般化,主要用于唐诗中特殊地名、人名等的翻译。如原诗中的“三秦”、“五津”分别指代古时的长安和五个著名的渡口,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许渊冲将其分别翻成了“town walled”(石城)、“riverside”(河边),便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反之,“深化”是指将字面意思深层化,特殊化。这一点就如刚才所提到的源于中文以小见大的简洁特点。原诗中“与君离别意”的一个“意”字极其抽象化,仅一字就饱含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感,亦或悲伤,亦或不舍。在许渊冲看来,要达到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就必须理解并翻译出诗句背后的意境。因此,他将其翻译成“I feel on parting sad and drear”(分别在即,我感到悲伤和忧郁),将原诗中的“意”字所包含的感情形象化了。“等化”最为简单,即对等翻译。如原诗中的“天涯”,既不是特殊名词,也非包含深层意思的抽象名词,采取等而化之即可,许将其译成“at worlds end”(天的尽头)。对应地,杨氏夫妇对这三处采取的则是直译法。最为明显的是对前两句中的“三秦”(three Qin Kingdoms)和“五津”(Five Ferries)进行了逐字翻译;第二处的“与君离别意”(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与许渊冲的译文也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杨氏夫妇只译出了前四字“与君离别”,仅描述了与友人分别在即的事件,译文与原诗相比,显得比较直白,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也略显苍白。第三处“天涯”没有明显差异,杨将其译为“distance”(远方)。

2.音美:押韵,译作的韵脚尽可能音似于原诗。“三美”的第二条标准是“音美”。许渊冲对“音美”的创新点在于,他提出了译作不仅要押韵,而且韵脚应尽可能的音似于原诗的韵脚,这样的译作才算是上乘之作。许渊冲在他的《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谈到过他的得意之作——李白《静夜思》的两种译本,最能体现其韵脚相似的标准。不过,现有《静夜思》的十二种英译中没有找到杨氏夫妇的翻译,所以无法在此列举以体现许译的特点。但是,笔者将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虽然许渊冲的这首译作的音美效果较《静夜思》相比要稍逊一筹。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The Sad Zither (许)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The Gorgeous Zither (杨)

For no reason the gorgeous zither ha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fret, racalls a youthful year.

Master Zhuang woke from a dream puzzled by a butterfly,*

Emperor Wang reposed his amorous heart to the cuckoo.**

The moon shines on the sea, pearls look like tears,

The sun is warm at Lantian,*** the jade emits mist.

This feeling might have become a memory to recall,

But, even then, it was already suggestive of sorrows.

Notes:

*According to a fabled story, Zhuang Zi(c.369-286BC), a famous philosopher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and when he woke up, he was so confused that he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him that had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or it was a butterfly that was then dreaming of being him.

** A legendary king who had affair with his prime ministers wife and after his death his spirit changed into the cuckoo.

*** A hill famous for its jade in present-day Lantian Country, Shanxi Province.

對比译文和原诗,许译中的韵脚分别为/i?/,/ai/,/aiz/,/en/,原诗中的韵脚为“弦”、“年”、“鹃”、“烟”、“然”和“泪”、“蝶”以及第七句的末尾词“忆”,发音上有相近之处。而杨译的韵脚为/i?/,/?u/,音似程度较远。并且许译的押韵更工整,为aabbccdd,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一番吟诗的感觉。而杨译则没有这一特点,比较随意,缺少了一丝音律的美感。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许的“音美”原则更适合唐诗翻译。

3.形美:长短、音节、对仗。“三美”论的第三个标准是“形美”,主要指译文每句诗句的长短和音节要大致相当。如果原诗对仗工整,译作也应尽可能对仗。鉴于在同一首诗中观察形美的几个要求,以下便选用唐诗中对仗最为工整的名作《登高》为进行两者译文的对比,观察许的“形美”原则在翻译中的实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On The Heights (许)

The wind so swift and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Climbing a Terrace (杨)

Wind blusters high in the sky and monkeys wail;

Clear the islet with white sand where birds are wheeling;

Everywhere the leaves fall rustling from the trees,

While on for ever rolls the turbulent Yangtze.

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

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对比两首译作,很明显可以看出许译中相邻诗句的长短更工整些。其次看音节,许译的八句诗的音节分别为12-12-11-12-13-13-12-12,而杨译的八句诗的音节则为11-12-11-12-13-16-11-15。相比之下,前者在用词和音节的处理上更加考究。最后再看一下这首被前人评为“古今七律第一”的七律诗。通篇对仗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因此对于这首诗来说,译文做到长短、音节相当仍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使译文也具有对仗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传达原诗的韵味。英译中的对仗主要是指词性相同,和中文诗的对仗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包括单复数对应),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许译在前四句的翻译中几乎是完美无瑕,如名词对仗:wind(风)对water(渚);sky(天)对beach(沙);apes(猿)对birds

(鸟);forest/its leaves(落木)对river/its waves(長江);形容词对仗:swift(急)对clear(清);wide(高)对white(白);boundless

(无边)对endless(不尽);动词对仗:cry(啸)对fly(飞);sheds

(下)对rolls(来);副词对仗:wail(哀)对wheel(回);shower by shower(萧萧)对hour after hour(滚滚)。相比之下,杨氏夫妇的翻译就逊色很多。如第一句为并列句,第二句为状语从句,几乎完全抛弃了原诗对仗的特色。

三、“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1.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对翻译界的影响颇大,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唐诗宋词类的对外翻译指导作用颇丰。虽然和国内长期流行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有相似之处,但许渊冲的说法更加具象,对翻译的意、音、形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实践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在意美的基础上,其次再追求音美和形美。因为,意是根本,音形是修饰,不能本末倒置。

2.通观上述许和杨的译作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杨氏夫妇多采用直译法,而许渊冲在翻译时更倾向于意译,许渊冲本人在《翻译的艺术》论文集中也谈过这一点,承认他更喜欢意译。从上述译文对比来看,笔者认为许的三首译文要更胜一筹,意译法的使用更能传达原诗的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由于中文语言是抽象的、言小及大的,更重要的是意译法赋予译者在选词上更大的灵活性,更能达到“音美”、“形美”的标准。

3.虽然,笔者觉得意译法更适合中国古代文学翻译,但并不是说任何词都应该用意译法来翻译。上述三首诗中,杨译有两首都在译文后加了注释,解释译文中直译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或典故。虽然许渊冲用“浅化”法让译文更易于译语读者理解,甚至为了便于理解故意漏译了原诗中的一些特殊文化词(如《锦瑟》中漏译了第三句中的“庄生”),但这样中国文化特色也同时在译文中消失了。因此,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中特有词汇时,采用杨氏夫妇的直译+注释,更能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双重目的。

四、结束语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瑰宝,值得我们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上以供文学、美学以及文化的研究和欣赏。中国唐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译者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借鉴许渊冲的“三美”论,笔者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译文出现,使中国的古代文学翻译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

[3]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归纳 篇4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突出,现存一百二十五首诗。其中主体部分是田园诗,另外还有咏怀、咏史诗。

贡献之一:田园诗的开创

前人出于观赏的角度,泛泛而咏。

陶渊明生活在田园环境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能以亲切平和的心态叙平凡之事、写寻常之景、抒闲适之情。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平淡与淳美相结合; ▲情、景、理相统一。贡献之二:冲淡之美的开掘

冲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外示平淡却韵味醇厚,它是自然美的体现,是美的极致。▲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刘克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田园诗形成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 :所写内容多为平淡的自然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

以及诗人的闲适情趣; 表现手法多为白描; 语言平易质朴。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 :继承和发展了阮籍、左思的优良传统,内容主要写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情操。诗风豪迈,鲁迅称其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潜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文学家。现存散文、辞赋11篇,其中《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憧憬。虽然只是乌托邦,但表达了乱离时代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抒情赋,通过写作者辞官回乡的经过和归隐田园的乐趣,突出表现了他鄙弃官场的态度和怡然自得的性情。

《感士不遇赋》感叹门阀制度下贤士怀才不遇、有志难骋,感情悲愤,语气强烈。《闲情赋》铺写对爱情的梦幻,笔调细腻,辞采华美。

上述作品显示了陶渊明创作的丰富多样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题] 《归园田居》共五首,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诗人自彭泽归隐后的第二年。本诗抒发了辞官归田的愉悦心情,充满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赏析] 首八句叙述归隐的原因,说明禀性喜爱自然,不合世俗,因而要辞官归田。从中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中间八句写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从居住环境写起,由近及远,由目见到耳闻。写景纯用白描,却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还渗透了诗人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着辞官归田的轻松和愉悦,也反衬出官场的污浊和黑暗。[艺术特色] 善用比兴; 景中寓情; 纯用白描; 对仗工整。[解题] 《饮酒》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田园酒后所题,非一时之作,也没经过选择和编排,是借酒抒怀寄托感慨的。

此诗抒写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赏析] 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写处所之美,“而”字流露赞叹之情。“问君”两句通过设问探求原因,“自”字强调了“心远”与“地偏”的因果关系。[赏析] “采菊”四句写采菊时所见,流露出悠然自得的神情。诗人“采菊”,既出于爱菊赏菊,又有助于健康长寿。“南山”即庐山,暗用《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典。

“飞鸟”既是实景,又象征着摆脱了官场困扰而获得自由的状态。

总之,既有田园自然之美的赏悦,又有健康长寿的愿望,还有励志持节的省悟[赏析] 末两句化用《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的语意,认为人生的真意在于神与物游,心与物化,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无穷的意趣。[艺术特色] 以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深切的人生感受,反映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也体现了平淡自然的诗风。2.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首开学习汉乐府民歌的风气。

其诗基本上都是借乐府旧题抒写时事,在学习民歌中体现创新,对后人创作乐府诗大有启发。2.擅长四言诗,并以此独步诗坛。

《诗经》以后,四言诗中衰,但曹操以《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名作,使它重振雄风。这对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有直接影响。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善用比兴手法,形象鲜明。

感情奔放而深沉,语言古朴而凝炼,呈现出悲凉慷慨、古直沉雄的风格特征。北宋敖陶孙《诗评》:“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问:曹植前后期诗歌内容有何差异?他的五言诗在艺术上有何成就?前期受其父兄与时代的影响,恃才傲物,放纵不羁,但树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作品主要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时局的**,充满英雄气概,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后期由于先后受曹丕、曹睿父子的迫害,政治上失意,作品有揭露和抗议、渴望和追求,而更多的则是抒发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愤慨和不平。代表作有《杂诗六首》《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吁嗟篇》等。

曹植是我国五言诗的奠基人。不仅内容充实,艺术成就也很高: 1.形象生动,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2.改变乐府民歌古朴的语言风格,形成语言自然清新、辞藻丰富华美的特色。

3.注重写作方法和技巧,工于起调,长于比兴,还讲究对偶、炼字及声色的配合。

一、曹丕

善于借景抒情,表现出清丽婉转的风格。

代表作有《燕歌行》二首和《杂诗》二首,其中前者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其《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开此后文学批评的风气。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正始(240-249)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内容上主要反映当时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表现诗人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愿望;

形式上把汉乐府的以叙事为主改为以抒情为主,并确立了五言诗的新体式; 语言上以质朴刚健为主,但到曹植趋向华美;

风格上呈现出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基本特征,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

王粲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七哀诗》三首和《登楼赋》是代表作。

刘桢与王粲齐名,代表作是《赠从弟》三首。钟嵘《诗品》评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陈琳、阮瑀擅长公牍文书,分别写有《为袁绍檄豫州》和《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的名篇。孔融以散文见称,《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是代表作。

七子的诗文创作能够直面现实,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悲凉的风格,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何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阮籍、嵇康是正始诗坛的杰出代表。阮籍《咏怀诗》有何特点?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阮籍《咏怀诗》共82首,是其平生五言诗的总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无法解脱的矛盾苦闷心情,寓时代悲剧于个人哀怨中。

形式上多用比兴、象征、暗示、反衬等手法,形成了曲折隐晦的艺术风格。组诗摆脱了建安以来文人模仿乐府民歌的旧习,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开创了封建专制时代文人有难言隐衷时的独特抒情方式,对后世政治抒情诗产生影响。左思《咏史》八首有何特点? 左思是西晋成就最高的诗人,《咏史》八首为其代表作。

组诗借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寓意深刻,开创了以史事抒怀的独特抒情方式。笔力雄健,气势充沛,被后人称为“左思风力”。

第三章 两晋诗歌

太康时期:出现了继建安之后的又一个文人诗歌创作高潮,重要诗人有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主要内容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模拟古人。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著名的山水诗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现存一百多首诗,半数以上有山水描写。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创造了山水诗的一种结构模式,即叙事→写景→议论。

往往先叙述出游行程或缘起,接着具体描写景物,最后谈玄说理或抒发感慨。

按这一模式创作山水诗,层次分明,注重写实,有移步换景之妙,但篇末拖着玄言尾巴,难以做到情景交融和风格完整,被讥刺为“有句无篇” 谢灵运创造了山水诗怎样的结构模式?对此如何评价?

2.侧重对山水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由于诗人对山水景物重在欣赏,因此观察和描摹细致;

在写景时使用华美的辞藻、工整的对仗和声色的配合,由此创造了山水诗的优美境界,也表现出富丽精工的诗风。

鲍照

是“元嘉三大家”之

一、鲍照对乐府诗有何发展?鲍照与七言、杂言乐府诗 组诗采用七言乐府或杂言乐府的形式,并且改变从前的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

善于写景状物,语言新奇,音调顿挫,感情奔放,气势流畅,风格豪迈俊逸。对唐代岑参、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产生重要影响。

名词解释:1.所谓永明体,指齐武帝永明年间所形成的诗体,亦称新体诗。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永明体的形成,与声律说的兴起有关。

2.梁陈宫体诗以反映贵族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尤多咏物和写人;艺术上讲求声律、对偶和辞藻,风格浮艳轻靡,可谓文学史上的一股逆流。

谢朓是齐代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谢朓以山水诗的创作成就更高,既吸取了谢灵运细致观察和逼真描写山水自然的长处,又洗涤了玄言诗中的仙气和佛理,融情于景,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和清新明丽的风格。代表作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等。

谢朓的新体诗,引人注目的是模仿南朝民歌的五言四句小诗,如《玉阶怨》《王孙游》,在题材、意境、声韵、手法等方面,都为唐人绝句开了先声。号称“北地三才”的温子升、邢劭、魏收 南朝乐府民歌

现存乐府民歌486首,大多属于清商曲辞,分为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类。

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题材狭窄,内容单调,几乎都以女性的爱情为中心。这和产生于都市,作者多为妇女,以及统治者有意识的采集有关。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体裁小巧,多五言四句;往往写一个场景、一个片段,善于抓住人物感情的变化;常用比喻、夸张,善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柔和婉丽。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属于“杂曲歌辞”。堪称南歌压卷之作。北朝乐府民歌共70首,大多属于“梁鼓角横吹曲”。代表作是《木兰诗》《敕勒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情歌、战歌、牧歌,也有反映北国风光和民生疾苦。

南朝与北朝乐府民歌有何不同? 魏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时期,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出师表》 曹丕《与吴质书》、曹植《求自试表》体现出骈散兼行的特点 正始时期,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形式上也以骈散兼行为主要特点 太康时期,陆机《吊魏武帝文》、潘岳《马汧督诔》标志着骈文的初步形成 东晋时期,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仍以散文为主,骈语较少,保持着质朴清新的文风。

南北朝时期,形成四六骈文

刘宋时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一篇具有开创性的山水骈文;颜延年《陶征士诔》深情悼念陶渊明并揭示其人格魅力。文情并茂的骈文作品,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 曹魏时期所作多为抒情小赋,代表作有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和向秀《思旧赋》 南北朝时期:是赋的兴盛期,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起有何原因?历史渊源:接受了古代神话传说、先秦散文和汉代小说的影响。社会原因:1.**时代,使世族文人产生精神空虚、生命无常的思想情绪; 2.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又使人们迷信神仙道术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3.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品评人物风行一时,这对志人小说有促进作用。志怪小说以记载荒诞怪异之事为主。代表作是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以记载人物的奇闻轶事为主,代表作是刘义庆《世说新语》 论述题:《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代表作,全书三卷,分类记事,共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

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族文人的言谈举止和奇闻轶事,反映了他们的放荡生活和清谈风气,对于了解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1.暴露统治者的残忍奢豪;2.记载名士的风流、放荡生活(见于任诞、雅量、简傲、容止、豪爽等门);3.记述爱国志士、表彰优秀人物。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1.细节勾勒人物;2.记言与记事相结合;3.语言精炼含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声名成毁,决于片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著,成为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曹丕《典论·论文》是第一篇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论。陆机《文赋》是第一篇较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专论。钟嵘《诗品》是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刘勰《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萧统《文选》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

汉代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散文。刘向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代表作有《论贵粟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贾、晁政论文为“西汉鸿文”。

其中刻石文是在秦始皇巡游封禅的背景下产生,内容为“颂秦德”,形式为四言韵语,是我国最古老的碑文。

名词解释:赋的起源:赋即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赋的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具有“铺采摛文”“不歌而诵”的特点。赋由诗歌衍变而来,《诗经》是远源,楚辞是近源。战国后期的散文对赋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赋产生于战国后期,由荀子和宋玉首创。荀子的《赋篇》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宋玉创作了《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作品。他们的创作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赋的特点

1.骚赋又称骚体赋,是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体。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接近楚辞,句式整齐,通篇押韵,句中带有“兮”字。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等。2.大赋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体物即描摹事物,如描写宫苑山川之美、帝王贵族的田猎之盛和声色之乐等,旨在宣扬汉帝国的声威、气魄和歌颂帝王的功德;写志即抒写情志,旨在对帝王、贵族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上的淫奢进行讽谏。大赋在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1.篇幅较长,规模宏大;

2.结构上往往采用主客问答方式;

3.韵散组合有一定规律,一般是开头和结尾用散文,中间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 4.表现手法上连续铺排,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绘,体现出时空完整的图案化倾向。司马相如《子虚赋》就突出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赋在内容上以抒情、咏物为主,形式上篇幅短小,语言清丽,通篇押韵,骈偶成分较多。张衡《归田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1.汉赋的形成期

主要流行骚赋,佳作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招隐士》。大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

2.汉赋的兴盛期

主要流行大赋,重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人,其中司马、扬、班、张被称为“汉赋四大家”。

简答题:为什么说《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

其代表作《七发》假托吴客到楚太子处探病时的一番问答,说明养尊处优的生活是致病的根源,听取“要言妙道”才是祛病的良药。

《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它继承并发展了宋玉赋的特点,以更长的篇幅,更为夸张铺排的笔法,主客问答的结构,韵散结合的语言,丰富华美的辞藻,四言为主的句式,描写了达官贵人的种种逸乐生活,并进行了讽诫,具备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七发》以七事深入的结构引起后人模仿,形成“七体”。司马相如是汉代最杰出的辞赋家。《子虚赋》《上林赋》为何成为大赋的典范作品?《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两篇赋内容一脉相承,以虚拟的三人对话联接成篇,体现了藩国文学向朝廷文学的转变,体现着皇帝对诸侯的胜利。《子虚赋》《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不仅为汉赋确立了一个“劝百而讽一”的赋颂传统,也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成为后世赋家模仿的典范。王褒,代表作《洞箫赋》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咏物赋 扬雄 《蜀都赋》,通篇铺排夸饰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富饶,开了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

班固其赋以《两都赋》为代表。开创了大赋中的“京都赋”一体,对张衡、左思的京都赋创作都有影响。

张衡其大赋以《二京赋》谋篇立意上明显模仿班固《两都赋》。其小赋《归田赋》是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标志着汉赋向抒情化和小品化发展的趋向。

一、乐府与乐府民歌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的规模和职能,不仅为文人创作的诗制谱配乐,还兼采各地的歌谣。现存汉乐府民歌约四十余首,以东汉作品居多。

汉代人把合过乐的乐府歌辞称为歌诗,从魏晋开始,则把它称为乐府。这样,乐府就由音乐官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郭茂倩《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如《鸡鸣》2.反映劳动人民的贫苦。如《东门内行》 3.控诉战争如《战城南》

4.反映恋爱、婚姻问题,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如《孔雀东南飞》。

其它题材,如以《长歌行》为代表的励志诗,以《乌生》为代表的寓言诗等。

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班固《汉书·艺文志》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由《诗经》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为主。

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完整的故事,如《孔雀东南飞》。这标志着我国叙事诗已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2.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征。无论对话、独白、都充分个性化,《妇病行》中病妇临终托孤之辞,《上邪》中女子自誓之词,无不形象逼真。

3.善于使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如《饮马长城窟行》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起兴,《陌上桑》铺陈罗敷的惊人之美和夫婿的不同凡俗等。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质朴自然。

5..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由杂言向五言发展。大体说来,西汉乐府多杂言,如《妇病行》《东门行》;东汉多五言,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杂言体对后世的歌行体影响很大,五言体是后世五言诗的先声。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前期班固的《咏史》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萧统所编《文选》。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思想感情。1.抒写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2.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艺术特色:

1.长于抒情。作为抒情诗,往往截取一个生活片断 2.工于比兴。往往运用比兴、双关等手法,3.语言朴素自然而又简炼警策,保持了乐府民歌的特色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趋向成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誉为“五言之冠冕”。

名词解释:何谓史传文学?

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开创的,其《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记叙各种历史人物生平活动的办法来反映复杂的历史面貌,因人立传、集传成史,是历史与文学巧妙结合的统一体。后来的封建正史都沿用这种体例。

史传文学产生的原因1.时代的需要;2.与历史人物的大量涌现3.与司马迁优越于别人的特殊条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试题(二) 篇5

(二)一、填空题。

1、《红楼梦》的创作达到了明清小说创作的艺术高峰。

2、龚自珍首先突破了清中叶以来拟古注意和形式主义,成为近代早期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3、林则徐表达强烈爱国主义的诗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

4、古典小说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明显呈现出衰退的状态。

出现了《荡寇志》、《儿女英雄传》这两部思想倾向倒退的作品。

5、“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描写的人物是红楼梦中的 晴雯。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李清照字诗、词、散文方面的创作都有很高的造诣。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__协音律___,有情致。

8、“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聊斋志异》_作品的评价。

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0、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1、八股文异名:制艺、制义、时文

12、清代小说中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的是《儒林外史》

13、《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15、“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句话出自窦娥之口。

二、名词解释。

1.拟话本:

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通常称为拟话本。

2.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和永嘉杂剧。第三册,P2823、章回小说

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公安派

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人为代表。他们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们的作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古文的陈规定局,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公安派”对清代文学如郑板桥的散文,袁枚的诗和诗论,均有一定的影响。

三、简答题。

1、简要谈谈《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是《儒林外史》经常运用的讽刺手法。

2、语言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

3、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反映了现实的巨大批判力量,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简要概括《金瓶梅》的思想感情。

1、《金瓶梅》是对晚明丑恶的社会本质和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做了比较全面的暴露。

2、作者对黑暗现实描绘的态度是冷漠的,书中虽然暴露了这个社会的堕落和不可救药,而人生的希望和理想却无一点闪现。

3、另一方面,作者对以西门庆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所进行的罪恶活动,缺乏明确的憎恶和批判。(第四册,P111)

3、简述清代小说编创方式不断成熟的具体表现

(1)借鉴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追求清新秀雅的风格。

(2)根据作者的生活体验对史料和旧作加以借鉴和改造。

(3)在体制上进行创造探索。

四、问答题。

1、简要谈谈《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2、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它是贵族之家衰亡的社会历史悲剧;它是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它是审美理想(情与美)被毁灭的悲剧。

3、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曹雪芹对生命、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哲理感悟、感兴、感叹。

4、《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红楼梦》的人物、情节构成社会历史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这个现实。这是第二层。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是第三层。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篇6

一、填空

1.其词被评为洗尽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的词人是苏轼;被王国维称为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的词人是周邦彦;其自度曲缀有音谱,为研究宋词乐谱的主要资料的词人是姜夔。2.在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和新的接受对象,有力地促进了歌词、话本、戏曲等,通俗 文学的兴盛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从此出现转折,诗歌、散文等,正统 文学日趋衰落,世俗化的戏曲、小说日渐发展,及至元、明、清,终于成为文学的主流。

3.《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田园诗人

范成大的代表作。

4.南宋以诗和词这两种体裁突出地表现爱国主题的诗人分别是 陆游和辛弃疾。

5.淮海居士指_秦观,他的词集是 《淮海集》;清真居士指周邦彦,他的词集是《清真词》

。6.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钟嗣成《录鬼簿 》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共56人,可以说是元杂剧创作的第一批作家。他们的籍贯基本上在北方,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北方进行的。他们相互交流,形成了以大都中心的戏剧圈。

7.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惊世骇俗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而熠熠闪光,流传不朽,贾仲明说他是“天下夺魁”;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三部戏并称元杂剧四大爱情戏。

8.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莺莺传》,借鉴金代_董解元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9.《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汉元帝,王昭君,10.名句填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此造物之无尽藏也。”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11.唐宋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南宋严羽推崇唐诗,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他批评宋代的诗人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 议论 为诗”。

12.六一居士指欧阳修;山谷道人指黄庭坚;淮海居士指秦观;清真居士指周邦彦;白石道人指_姜夔。

13.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的“话”字,当故事讲,谓以故事敷衍说唱,相当于后来的“说书”。“说话”可追溯到隋唐,但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在宋代民间的“百戏技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14.元好问是金代代重要诗人,其以诗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论诗绝句》。15.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

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16.元代“四大传奇”是指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和《杀狗记》。二.名词解释

1.西昆体

宋初馆阁文士杨亿、钱惟演、刘筠大倡吟和风习,所吟编为《西昆酬 唱集》,因得名。风格师法李商隐,词采华丽而少实质内容。因是高官文人,故 多影响

2.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字成斋。写诗自出机杼,独具风格。有活脱通透的 特点。

3.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 和 白朴。关汉卿 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窦娥冤》等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字 德辉,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马致远,字 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其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4.江西诗派

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 歌流派,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有“一祖三宗”--一 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5.白石体

南宋诗人姜夔,写词恋情的高雅和语言的刚化,词境幽冷悲凉,手法 虚实传神,具有“清空骚雅”、“伊郁蕴藉”的特点白石体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江西诗派的衰落和江湖诗派的兴起,是白石体形成的两大诗史背景

6.董西厢

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 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 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董解元生平不详

7.话本

说话人的底本。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话” :故事。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三、简答(回答要点并作简要解释)

1.简述《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特点

1.简述《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特点主题: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更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 制度的主题,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艺术特点:1)两条线索;2)清洁波澜起伏3)语言华美自然,流利生动,雅俗 共赏4)人物语言有鲜明的艺术特色5)突破了传统元杂剧一唱到底

2.简述柳永对词文学发展的贡献。

(要点:有《乐章集》。(1)自创新调;柳永有100 多调是首创或首次使用。(2)扩大题材,将词的内容扩大到山程水驿;(3)丰富艺术手法。如铺叙和白描手法、口语的运用、对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进 行多方面的刻画等)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 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 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 响。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 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子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3.简述诗与词的区别

4.苏轼的词对宋词发展有哪些贡献?

提高了词的地位,把词的地位提高到与诗相等的地位 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词的内容,不仅写爱情,还写友情、兄弟之情等;创立豪放与旷达之词风;突破韵律限制

5.简述元代散曲的审美特征。灵活多变的伸缩自如的句式;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言语风格;明快 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6.欧阳修散文的成就与地位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 文风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 而发 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功 能完备 欧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7.简述杂剧与南戏在形式上的区别)形成地不同,一南一北,故各自承传有别。(2)形制不同。(3)术语不同。(4)曲调渊源不同。(5)唱法不同

四.作品分析

1.分析柳永《雨铃霖》(寒蝉凄切)“铺叙展演”的特点。)借景抒情,“寒蝉凄切”暗示离别的时间,“寒蝉”即秋蝉,用“寒”比用“秋”更具感 伤意味。蝉鸣无所谓凄切,因离人心情悲伤,所以听到衰弱的蝉鸣便产生凄凉之情,此是移情之法。2)借描写抒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是这首词中对离别场面的具体描写。3.)借想象抒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词人在行舟之上的 推想。写酒醒比写酒醉更令人伤感。酒是用来消愁的,酒醒愁复来。

2.分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清空骚雅”、“伊郁蕴藉”的特点

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骚雅”便有格调,“清 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 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 厚。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 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 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3.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分析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刚健中不失温婉的特征

全词上片大段写景。景无情而人有情,由纯粹写景而至寓情,“遥岑”三句使用移 情及物的手法,写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从“落日楼头”至“登临意”数句,表现了作者南归数年,空怀收复失地的宏大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愁恨、幽怨、悲愤,焦虑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及至忧心如焚的精神状态。尤其“无人会,登临意”更使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下片则直抒其志,作者 表示,既不做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做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做如 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竹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5.分析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征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 诗情。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五.论述

1.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或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写法与风格差异)

应当说,东坡的词更显一种空旷之意,超然物外,犹如隐士独行于茫茫雪野之感。他的词,避世、道家的意境较浓。如“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而稼轩的词,更多的是悲愤,是不平之意。因而在不平自有一种粗豪淋漓的快意,如“近来始 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2.试论关汉卿的戏曲成就及影响

1)对杂剧形式的形成与完善。(2)剧作题材多样,关注生活,有深刻 丰富的认识功能。(3)创作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4)善于营 造戏剧冲突,切合舞台需要。(5)语言的戏剧“本色”。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3.论《西厢记》的思想价值

《西厢记》不仅有优美的曲辞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有着丰富的思想 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西厢记》思想主题无不打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的 烙印。《西厢记》借故事情节,揭历史现象,体现反对封建婚姻门第观念的思想意 义的点睛之笔。《西厢记》作为文学作品,王实甫一箭双雕,运用戏弄性和调侃性的手法,对唐、元两个时期的这一历史现象作了一些暴露和讽刺--寺庙并不是宁静神圣 的殿堂,和尚并不是六根清净的僧人。4.试论婉约派或豪放词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A期末复习指导 篇7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 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 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 直至今天, 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 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 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 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 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 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 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 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 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 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 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 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 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 在其发展进程中, 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 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 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 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 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 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 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 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 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 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 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 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 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 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 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 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 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 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 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 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 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 纵横比较, 借鉴移植, 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 将全身的“穴位”打通, 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 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上一篇:keren是什么意思下一篇:入党思想汇报:牢记我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