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纪念馆

2024-05-22

瞿秋白纪念馆(共9篇)

瞿秋白纪念馆 篇1

瞿秋白纪念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瞿秋白纪念馆参观游览。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瞿秋白纪念馆,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第二部分是瞿秋白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我们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迎面这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长檐耸肩,敞亮天井,马蹄山墙,典型的明清居室风格,这便是瞿秋白纪念馆。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

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展览大厅。

(第一部分)瞿秋白于1899年在常州出生,到1935年在福建长汀为革命献身,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奋斗了36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著作。1985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第二部分)瞿秋白诞生在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号称“晋陵望族”的封建大家庭,不过此时的瞿氏家族已经走向衰败,只有一个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做布政使,官列三品。瞿秋白小时候就聪颖好学,进私塾前就由母亲口授能够背诵不少古诗。秋白7岁时,由私塾转入新旧兼学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因成绩优异,只读了四年半就跳级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学堂。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外交部举办的公费俄文专修馆,攻读俄文和俄罗斯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抱着不可思议的热情投入学生运动,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游行示威和街头演说,并成为学生运动的“谋主”和领导者之一,被当局逮捕关在北大教室的临时监狱。1920年10月,应《晨报》和《时事新报》的招聘,瞿秋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后,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苏俄考察。912年5月,瞿秋白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应陈独秀要求,回到阔别两年多,但依然是灾难深重的祖国。

(第三部分)回国后,瞿秋白先在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23年6月,瞿秋白以苏俄归国的党代表参加了中共三大,受命起草党纲,并就他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作了报告。这一时期,瞿秋白还在国共合作的上海大学工作,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讲授哲学和社会学。他讲课风度儒雅、知识广博、生动有趣,极受学生喜爱。在此期间,秋白与才貌出众的四川学生王剑虹相爱结婚,过了一段甜蜜而富有诗意的生活。这是王剑虹和她的好友丁玲的合影。不久王剑虹就死于肺病。其后秋白又与从事妇女运动的上大另一女学生杨之华结为夫妻,感情极深。结婚时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金别针,并亲手在上面刻着七字:“赠我生命的伴侣。”1925年1月,瞿秋白出席了党的四大,成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之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共产国际决定由瞿秋白主持临时中央常委会。

(第四部分)1931年春,被王明集团批倒罢官的瞿秋白,带着妻子杨之华回归文学,投入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他接受委托代管中央文化委员会工作,由此介入“左联”领导。左联时期是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的黄金时代。他以天才加勤奋的创造性劳动,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所用笔名就有100多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座丰碑。瞿秋白在《北斗》上发表的以及与鲁迅合作在《申报》上发表的60多篇杂文,是可以与鲁迅杂文相媲美的文学精品。瞿秋白是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的第一人,是翻译成就最大,翻译水平最高的翻译大家。他每夜可译一万字不加修改,同时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文艺论著,代表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之前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

(第五部分)1935年2月,瞿秋白等在秘密转移中,落入虎口,被福建的国民党保安十四团俘虏。开始,瞿秋白以红军军医林琪祥的假身份、假口供,一时骗得相信,希望取保释放,因叛徒供认,真实身份暴露,蒋介石密令“就地枪决”。6月18日,瞿秋白写完绝笔诗,被带到中山公园,信步走到凉亭前,见已摆着酒菜。于是独坐亭中,自斟自饮。酒毕,拍了这张“死囚”照片,从容走向刑场。到了罗汉岭下,见群山环抱中绿茵茵的一片草坪,秋白说:“此地甚好。”然后盘膝而坐,微笑饮弹。(第六部分)瞿秋白殉难的噩耗一传开,海内外广泛的开展悼念活动。

1950年,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955年,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瞿秋白的遗骨从长汀迁到北京的安葬仪式,周恩来主持,陆定一作生平报告。

下面,请大家参观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原为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大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面积1501平方米。前门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为茅盾手书。

故居分东西两院,各分四进,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墙,有廊道门扇相互连通。西院为正屋,原为供祭用的厅堂,庄严而神秘,现辟为多功能厅。东院为厢房,是当年族人和守祠仆人食宿休息的辅屋。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都是依照当时的格式,征购或仿制,并照原样陈列的。

现在来到的是祠堂的主厅。当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丧供灵,就是在这个厅堂里进行的。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这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天井前门的第二进厢房,门楣上题着“世食旧德”四字,意在提醒子孙后代,不可忘记皇恩祖德,要做忠君爱国、光宗耀祖的孝子贤孙。最前面的一进原来是厢房的门房。当时秋白家用作厨房,炉灶炊具都是依原样修建的,很能触发我们对当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象。门房前壁开一道小侧门,是平时出入的便门。1912年“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红灯笼庆祝,瞿秋白却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写上“国丧”两字的白灯笼。那盏小小的白灯笼,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犹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各位游客,瞿秋白纪念馆的参观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瞿秋白纪念馆游记(改) 篇2

记得以前在文章或者纪录片中听到过这个名字——瞿秋白,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来到常州大学之后,才知道原来瞿秋白就是常州本地人。这使我对瞿秋白先生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通过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手段了解了很多关于瞿秋白先生的事情,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本周末我与舍友一同来到位于钟楼区延陵西路的瞿秋白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距离南大街不远,坐上B11差不多四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

下了车以后,首先来到的是瞿秋白故居,也许因为昨天刚下过雨,今天天气有点冷,来参观的人并不多。瞿秋白故居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一座典型江南建筑,前面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由茅盾题写,进去之后,主要就是瞿秋白先生生前生活过的庭院房间。步入祠堂,高大的古铜色石膏像屹立眼前,瞿秋白先生一身西服,戴着眼镜,手握书卷,凛然气质感染者到访者。身后的屏风上十四个大字写出了他的豪情壮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绕过屏风,便是祠堂的主厅,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一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从厢房的第三个门进去是一个大房间,被屏风隔为两半,瞿秋白的母亲因为实在是贫困,无法承受嗷嗷待哺的孩子,于1969年农历初五晚上在这里喝下红火柴头泡虎骨酒服毒自杀的。瞿秋白赶回时,为时已晚,悲痛之时,作下这首诗《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暴力下的瞿秋白毫无畏惧,甚至在敌人枪口前都能说下“此地甚好”的壮语,却无法在母亲灵位前忍住泪水。因无钱安葬,灵柩也存在这里多年。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走到天井,别有洞天。我是北方人,看惯了豪放壮丽的宫殿,细细品味这块别具江南风情的天井,也颇有一番滋味。四周回廊清秀典雅,中间为一眼水井,想着一代大家在这里长大嬉戏,也颇感温馨。据说,他十三岁时便在此写下《白菊花》一诗: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参观过故居之后,我们便到了旁边的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与故居的整体格调差不多,同样是江南风格的小楼,纪念馆门楼下是邓小平同志书写的几个金色的大字“瞿秋白同志纪念馆”。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屏风,上书“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表达出瞿秋白先生为人名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受过挫折,他还是以超出常人的洒脱执着于革命事业,用自己的一生为祖国谱写壮烈的篇章。展览大厅一共分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瞿秋白先生的人生历程及英雄事迹。瞿秋白于一八九九年在常州出生,到一九三五年在长征前为革命献身,他奋斗了三十六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五百万字的著作。他的人生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人格是高尚的,同时又是饱受磨难,曲折悲壮的。他一生只为做到一句话——“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并为之奋斗一生。一九八五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让我们肃然起敬。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篇3

站在故居门口,首先看到的是由著名作家茅盾爷爷题写的“瞿秋白同志故居”七个大字,屏住气走进瞿秋白纪念馆,一股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瞿秋白的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映入眼帘。的确他做到了,他的一生所作所为都是为人民着想的。

来到瞿秋白的书房,整齐的桌椅让人觉得书香盎然、古朴雅致。各种山水画及毛笔作品,展示出了伟人多才多艺的另一面。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精选作文 篇4

常州瞿秋白纪念馆坐落在常州市延陵西路,该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瞿秋白纪念馆,是全国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第二部分是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系邓小平同志书写。我们首先参观瞿秋白故居。走进瞿秋白故居,就感到一股文化的气息。映入眼帘的是瞿秋白的上述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他把“春色”比作人民,这句名言体现了瞿秋白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为百姓着想。

来到瞿秋白这位伟人的书房,整齐的桌椅让人觉得书香盎然。让我仿佛看见了他与张太雷、任乃阁、吴炳文等人在这议论时事,当他们谈到国家现在局势时都眉头紧锁,义正词严。

踏入他的寝室,依然是书桌,桌上看上去一尘不染,渗透出缕缕书香。环顾四周,里面的布局井然有序,宽敞明亮。离书桌不远就是瞿秋白的下榻之处。据说他学习十分刻苦,到了深夜才上床睡觉。床是木制的,还蒙上了薄薄的纱巾。这书房看似很平凡,和普通人的没什么两样,但瞿秋白却在里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这都来自他的勤奋。古色古香的卧铺真是玲珑别致,还有古朴的书桌。可见瞿秋白十分热爱学习,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他仿佛在书桌前策划着党中央的伟大计划,在为老百姓策划一个合适的方案。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为大家辟一条文明的路。”瞿秋白做到了!

当我们来到纪念馆西院参观《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时,朋友激动地指着上面的一张相片对我说:“这是瞿秋白在世时的最后一张相片,也是他在行刑前留下的相片,并解释说,1935年6月18日国民党把他押至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主审法官向他宣读死刑判决书和立即执行的决定并询问还有什么话要说,瞿秋白听了之后,面不改色,然后向主审法官提出一个要求,让他在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说完只见他向前而行,当来到凉亭边的时候,大声地说选择好了,就是这个地方你们执行吧。”我听了介绍之后,面对着这位年仅36岁,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卓越领导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低下头,诚恳地为瞿秋白同志默哀。

我离开瞿秋白纪念馆,想到: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瞿秋白走了,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观瞿秋白事迹有感 篇5

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 六(5)颜逸伦 指导老师 祝林梅 今天,我看了伟人瞿秋白的故事。瞿秋白的经历深深感动了我,我从中受益匪浅。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2009年9月,瞿秋白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2月10日起,《人民日报》陆续刊登“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瞿秋白列第一位。

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少年时的瞿秋白,他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有一次,瞿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瞿秋白回答说:“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是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才是真读书。”我平时读书,学习要向瞿秋白一样,善思考。读书悟出其中的道理,正如古人说的:“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遇到难题迎刃而解。

更令我敬佩的是: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6月18,瞿秋白被押至长江中山公署,然后信步至凉亭,自斟自饮,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

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6岁。他面临敌人的屠刀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瞿秋白这一伟人给我们后人做出了大榜样,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为党奋斗、付出的精神,有再大的困难也不怕、跟困难抗争到底!他为了革命不惜放弃生命,令人敬佩。瞿秋白的英雄壮举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瞿秋白的抗战故事 篇6

1920xx年,24岁的秋白,和陈独秀一起自莫斯科回到北京,开始独立地踏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也就在这一年,爱情女神来叩这个年轻人心灵的大门了。

爱之囚奴由于柯庆施和施存统的介绍,秋白在南京认识了王剑虹和冰之(丁玲)。

这是两个来自湖南的叛逆女性。

王剑虹,1920xx年出生在四川酉阳,后迁居湖南。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思想进步,口才流利,是一位有思想见地,才华出众的女青年。

1920xx年初春,冰之等人就是在她的宣传鼓动下,和她一起离开湖南,来到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从结伴离开湖南起,剑虹和冰之结为挚友,她们白天形影不离,晚上同床而眠。在平民女校读了半年,又感到不满足了,决定去南京自己学习,遨游世界。

没有想到,在南京她和秋白相遇了,在秋白的劝说和吸引下,她和冰之决定重回上海,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

上海大学设在偏僻的青云路上,是些破旧的里弄房子,设备虽然简陋,但就在这里曾为党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于右任、邵力子任校长,实际上却是由著名的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人负责的。

秋白当时是教务长兼社会学系系主任。

他白天讲课,而几乎每天下课后都到剑虹和冰之住的小屋去,给她们讲文学,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不但讲文学,而且讲社会生活。特别是后来,为了帮助她们两人领会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就教她们直接读原文的普希金的诗,边读诗边学俄语。

就在这种频繁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隐蔽而又神秘的感情悄悄袭上了秋白的心头。他为此感到苦恼,平日谈论问题常是滔滔不绝,现在却沉默不语了;他也不再去剑虹和冰之的小屋了。与此同时,王剑虹也一反常态,不同冰之商量,就决定要跟父亲回四川。这使冰之很纳闷,殊不知,是丘比特的箭同时射中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心。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只好默默忍受着爱火的煎熬。但隔在他们中间的这层薄薄的幕纱,很快就被热忱、憨直的冰之揭开了。一天,冰之无意间在褥垫下面翻到剑虹写给秋白的密密麻麻的情诗;顿然间,她一切都明白了。她急不可耐地去把这诗送给了秋白。秋白和剑虹结合了。他们住在慕尔鸣路兴彬里的一座小楼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秋白的弟弟云白,冰之和施存统一家。秋白的时间总是安排得很好的,不论白天工作多忙,晚上回家仍和剑虹一起谈诗、写诗,相互酬唱。他们从李白、杜甫,一直谈到李商隐、李后主、李清照、郑板桥……秋白还擅长刻图章,常常把他俩喜爱的诗句刻在各种精致的小石块上。其实他们的爱情就象一首美丽的诗,深沉而炽热。

婚后不久,秋白去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国共合作,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广州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剑虹写一封信,信是用五彩的布纹纸写的。

1月12日:“……你偏偏爱我,我偏偏爱你——这是冤家,这是‘幸福’。

唉!我恨不能插翅飞回吻……“爱恋未必要计较什么幸福不幸福。爱恋生成是先天的……单只为那‘一把辛酸泪’,那‘暗暗奇气来袭我心’的意味也就应当爱了……”1月13日:“我们要一个共同生活相亲相爱的社会,不是要——机器、楼房啊。

这一点爱苗是人类将来的希望……“要爱,我们大家都要爱是不是?

“——没有爱便没有生命;谁怕爱,谁躲避爱,他不是自由人。——他不是**魂。”

1月28日:“我苦得很——我自己不得你的命令,实在不会解决我的人生问题。

我自己承认是‘爱之囚奴’,‘爱之囚奴’!我算完全被征服了!”

年轻的多情的秋白沉醉在爱情的欢乐与烦恼之中,可惜这种卿卿我我、甜甜密密的黄金般的生活太短暂了,只半年时间,剑虹即得了肺病。那时秋白的工作任务很重,眼看着剑虹的病势日渐加重,他预感到不幸就要降临到头上,心里沉重得象是灌满了铅,但他仍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照常参加各种会议,课也照常讲得丰富而又生动。

一旦回到家里,就片刻不离地侍候在剑虹的床边,喂汤喂药。上苍无情!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魔终于夺走了剑虹如花的生命,也夺走了秋白的欢乐。剑虹逝世那天秋白抱尸大哭,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剑虹早已去到另一个世界,秋白的心也随她去了!

生命的伴侣剑虹“走”了以后,秋白象是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忽;又象是颠簸在大海上的一叶孤帆,不知何处是归岸。

星转斗移,秋白不幸的命运很快有了转机。他象是一个走夜路的行人,照耀他路程的星星突然熄灭了,但很快在天边又出现了另一颗星星,明亮而温暖,一直照耀着他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这颗星星就是杨之华。

之华,浙江萧山人,1920xx年生,比秋白小一岁。她长得很漂亮,中等身材,苗条而匀称。说起话来,温柔含蓄,热情诚恳。可是这个美丽女人的命运却应了那句“红颜女子多薄命”的古话,一生历经坎坷。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她和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由相爱而结婚了。沈玄庐是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他很喜欢这个聪明、反世俗、有理想的儿媳。沈剑龙才貌出众,喜欢诗词、音乐,也曾与之华一起立志自谋生活,不依赖家庭。但是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以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生活引诱,堕落了。这时之华在萧山的家里生下一个女儿,之华将她取名“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她心中的怨愤之情。但她仍然爱着剑龙,独自去上海寻找他,苦口婆心劝说他回头,可是没有效果,他们的感情终于破裂,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20xx年,之华考进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一边读书,一边做妇女工作。秋白是社会学系系主任,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秋白以他优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在上大师生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之华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秋白第一次讲课就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之华学习很努力,并且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她是青年团员,正在积极要求入党。当时她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担任部分工作,与向警予同志在一起。向警予是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她对之华很器重,她觉得之华为人正直、纯朴,工作忠实,热情,所以积极培养她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向在上大没有担任职务,在培养之华半年以后,觉得条件已比较成熟,就积极向上大的党支部书记瞿秋白推荐。之华作为勤奋好读的学生,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秋白对她是熟悉的,之华对待妇女解放事业的热忱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使秋白觉得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坚强女性。于是,秋白决定亲自做她的入党介绍人。后来他们又共同经历了黄仁事件的**,在斗争中感情益发加深。

之华渐渐发觉秋白对自己的感情有些异样,而自己内心对秋白的翩翩风度和绝世的才华也十分倾慕,她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回萧山母亲家里,暂时回避和秋白接触。而对着这人生的重大抉择,秋白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之华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应该问个明白。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秋白也来到萧山之华的家里。沈剑龙原是之华哥哥的同学,聪明的之华哥哥,见到这种情况,赶忙把剑龙请到家里来。

谁知剑龙和秋白一见如故,剑龙对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公尊敬、仰慕,然而面对着复杂的感情问题,内心又充满了矛盾。于是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谈判”:先在之华家里谈了两天,然后剑龙把秋白、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人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秋白又把剑龙和之华接到常州去谈,当时秋白家里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张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只好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在邵力子主办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0xx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剑龙还亲临祝贺。从此,秋白和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特别有意思的是,剑龙送给秋白一张六寸照片,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之华,他把之华献给秋白。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之华。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之华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接女儿秋白和之华婚后,生活十分美满。但在幸福之中,之华总感到心里少了什么似的,这是因为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女儿独伊,而沈家不让她去看她的女儿。秋白十分理解之华这颗做母亲的心,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她。在秋白的积极支持下,1920xx年春天,之华去浙江乡下接女儿去了。

之华到沈家以后,过去的公公沈玄庐的态度完全变了,十分冷酷地不许她见独伊的面。在沈家大姨太太的帮助下,之华悄悄穿过几个庭院,进入一间侧屋,看见独伊正在里面玩玩具。之华轻轻走到独伊面前,一把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四岁的小独伊,一下子就认出了之华是她妈妈,天真地说:“妈妈,妈妈,我告诉你,我的妈妈死了。”

“独伊,我的好女儿,我就是你的妈妈。”

“不。”孩子固执地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你,一个在上海死掉了。”

之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沈家为了割断之华与独伊的母子之情,竟制造谎言欺骗孩子,说之华在上海死掉了。独伊看到妈妈来了,幼小的心灵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在她的想象中,她有两个妈妈了。

之华抱着心爱的女儿亲了又亲,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很快地离开了。

之华离开上海的第二天夜里,秋白焦急不安地到火车站去接她,盼望成功的喜悦,担心接不着女儿的忧虑,混合着在心中翻腾。火车到了,但是不见之华的身影,他预料事情大概是不顺利。他不想回去,想再等等下一班车。就这样,他在车站月台上踱来踱去,直到东方发白。又过了一天,之华才回到上海。秋白从之华的神色中,已经明白了一切。他比谁都更理解之华这时的心情,他给之华讲《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他说:“你过去在婚姻上所遭遇的不幸,一时不能见到孩子,这一点和安娜·卡列尼娜很相像,但是你处的时代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你一定会得到幸福,独伊一定能回到你的身边,我一定会比亲生父亲更加爱护她,教育她健康成长。”

之华无比激动地偎依着秋白说:“谢谢你!”

过了不久,之华和秋白商定再次去浙江乡下接独伊,这次他们俩人是一起去的。

他们住在之华母亲家里,想定了一个办法:先和大姨太太商定好时间、地点,把独伊偷偷抱出来,然后就将她带回上海。

约定的那天傍晚,秋白和之华早早地来到一座小山上,焦急不安地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看到独伊在大姨太太的照护下出来了,之华赶快迎上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独伊的两只小胳膊也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正在这时,突然奔来两个大汉,一阵风似地把孩子抢走了。眼巴巴地看着孩子在大汉的手里挣扎着,哭喊着“妈妈”,之华忍不住哭起来了。

秋白和之华十分沮丧地沿河边往回走着,一路上谁也没有说一句话,秋白也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之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秋白流泪……后来,独伊终于回到了之华与秋白的身边。

《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篇7

国庆节期间,我看了一本学校发给我们少先队员必读的书籍,这本书可不是小儿看的连环画,而是作家出版社出版,季世昌主编,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书籍--《伟人瞿秋白》,《伟人瞿秋白》读后感。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江苏常州,1935年6月18日英勇就义。少年瞿秋白天资聪明,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瞿秋白的父亲平时爱好绘画,母亲知书达礼,良好的家庭教育对瞿秋白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瞿秋白烈士忠于党、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而感到自豪,读后感《《伟人瞿秋白》读后感》。例如,瞿秋白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他都坚守革命气节,义正词严地说“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我想为瞿秋白的英雄气概而喝彩。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觉悟,长大了为共产党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向瞿秋白烈士学习,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伟人瞿秋白优秀读后感 篇8

少年瞿秋白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一次,瞿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秋白说:“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穿着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 瞿秋白从小极爱读书,勤于钻研。

后来他身患肺结核,却还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作为一名书生,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919年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读到这里,我想,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瞿秋白纪念馆 篇9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更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瞿秋白的一生是坚韧的,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独特的政治信仰,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关键词:瞿秋白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一、社会思潮涌动 文人加入五四运动

瞿秋白的一生有六个第一。他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中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他是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其中“因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就是根据音译过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他是主办人,也是主要撰稿人。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瞿秋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他的父亲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生性淡泊,不置家业,寄居在叔父家中,经济上也依赖于亲戚的接济。然而辛亥革命后家道中落,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正义善良的他无法完成一个文化人的梦。机缘巧合之下,瞿秋白来到了北京,考入了当时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在他学习俄文的这段时间,正是新中国思想涌动的时刻,也是五四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社会思潮纷纭繁杂,瞿秋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他自觉或不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五四运动。

二、加入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

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还唱《红军歌》。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瞿秋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

三、文化结合革命 坚持独特政治信仰

瞿秋白毕竟是文人出身,文学造诣非常伟大,他在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应用到革命实践中去。他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史上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瞿秋白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的同时,其政治思想也逐渐成熟,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坚信社会主义事业是正义的,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瞿秋白认为:“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政党”,共产党不仅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也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他确信社会主义革命有“不可阻的伟力,是二十世纪历史的事业之第一步。”他把社会主义比作“晚霞”,把资本主义比作尚有威权的“暗夜”。“晚霞”取代“暗夜”虽然有一个缓慢艰难的过程,然而总是愈转愈明,终将迎来光辉灿烂的红日,普照大地。这些言语反映了瞿秋白对社会主义革命必胜的信念,是其坚定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第二,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民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一,关于中国基本国情,瞿秋白认为,从政治上看,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强行打开,自主权完全丧失,“中国处以半殖民地的地位,宗主国不止一个,„一国三公,无所适从‟。因此帝国主义所引起的政治上的纷乱,尤其于完全的殖民地。”从经济上看,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经济发展既为帝国主义所扼,生产权、财政权眼看都到外人手中去了,中国社会发展就为帝国主义所扰,失业游民遍地,早已成兵匪世界。”其二,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任务,瞿秋白认为,中国国民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是因为这一革命的主要口号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便是民权主义的自由和民族经济解放,这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条件。”革命的对象应是革地主阶级的命,革买办资产阶级的命,革帝国主义的命。国民革命的任务,“是解放资产阶级的中国,使他脱离封建宗法的制度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进而解放人民,解放全中国。其三,关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瞿秋白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应当由无产阶级来担当,应由“最易于组织的最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在一切反抗旧制度的运动中,取得指导者的地位”。同时,他还认为,革命领导权不能说“天然”在工人阶级手中,必须通过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坚决斗争才能取得。其四,关于革命的动力,瞿秋白全面分析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和中国革命的现状后认为:“无产阶级与农民工匠联盟作为进攻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地主阶级的主力军,同时决不可以忽视民族资产阶级及店东小资产阶级,而要认清店东只是革命中的势力,至于民族资产阶级,则终究是要妥协,改良而出卖革命的。”他的这一精辟论断与毛泽东的见解极其相似,即工人阶级是最彻底、最革命的力量,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同盟军,而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面性———妥协性和革命性。其五,关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瞿秋白认为,国民革命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武装斗争,但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时,瞿秋白还认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二者是密切配合的,“中国没有土地革命,便决不能铲除帝国主义、军阀之统治和剥削的根基”,就不能推动中国革命继续胜利向前发展。其六,关于农民问题,瞿秋白认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重要的问题,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同盟军,也是“中国经济生命的主体”。因此,“国民政府能够得到农民则国民政府才能巩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才能得到胜利。”事实上,中国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实行土地革命,解放农民,镇压一切买办地主阶级的反革命活动,并剥夺其政权和土地。只有这样,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斗争,才能够取得胜利,农民也才能真正翻身得解放。

四、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 是学习的榜样

瞿秋白的一生,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许多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选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辉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道: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学下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下一篇: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