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纪念馆(精选3篇)
抗震纪念馆 篇1
项目名称: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原格萨尔王宾馆
项目功能:遗址纪念馆
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2998平方米
设计/建成时间:2010.11/2013.11
设计人员:孟建民徐昀超邢立华招国健施水清冯詠钢韩庆徐云廖昕郑朴吴锐辉
对身处藏地的玉树人来说, 信仰不仅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深刻地融入到仪式化的生活方式中。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不仅是灾难事件的记忆载体, 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当地居民日常化的生活场所。
1 项目背景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省玉树县 (现更名为玉树市) 发生7.1级强烈地震, 共造成2220人遇难, 12000人受伤, 玉树州、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成为极重灾区。根据结古镇重建规划, 决定在原格萨尔王宾馆建立抗震救灾纪念馆以纪念此次沉重的灾难。玉树市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 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歇冬期, 施工建设条件十分苛刻。
纪念馆主透视
2 设计思考
“纪念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是我们面对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去玉树之前, 我们觉得周末去祈福拜佛是一种纪念, 每年清明扫墓也是一种纪念, “纪念”是一种与世俗生活分开的仪式化行为, 我们的纪念行为往往仅局限于仪式本身且目的性很强。而在藏族传统生死观中, 生与死周转轮回是同一件事儿;死亡不是结束, 更意味着新的开始。对于本案, 我们希望把对灾难的纪念转化为对重生的祈福。在4000米高原上, 纪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活动, 而是作为信仰的载体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 建筑方案
不规整的线性场地给建筑布局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地面建构高大体量的纪念物已被证明行不通。因此我们决定以保留的格萨尔王宾馆遗址为展示主体, 通过控制新建部分的地面体量, 尽可能突出遗址本身的视觉震撼力和纪念意义。贯穿场地的“裂痕”作为采光缝限定出遗址保护范围, 同时建立起遗址与地下展厅的视觉联系。新旧建筑一隐一显, 两者之间围合成的广场不仅是举行仪式集会的纪念性场所, 更成为人们进出玉树及日常转经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主体为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建筑, 由纪念墙体、祈福厅及展厅组成, 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基本原型, 创造出由“纪念之丘”、“纪念广场”、“重生之墙”、“祈福之庭”所组成的一整套空间序列, 营造宁静、庄重的观展氛围, 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106米长的毛石纪念墙体指向结古寺, 沿大地水平展开的收分体量显得十分厚重, 既有强烈的纪念性又传递出浓郁的藏族特色。当人们从地面纪念墙体进入建筑内部, 随预设的空间序列缓缓走进中央的祈福之庭, 内聚的圆形空间、环绕的壁龛矩阵试图唤起观者内心的精神共鸣。在地下二层的展厅能透过下沉庭院仰望地震遗址, 最大程度地向观者展示地震破坏的痕迹, 同时展厅内跌宕起伏的吊顶和崎岖不平的地面无不运用建筑语言诉说着地震的威力。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
纪念广场鸟瞰
转经藏民
作为智慧的藏民族把自身本土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的文化结晶, “转山”习俗体现了佛教教义中关于“因果轮回”的基本观念。这种行走中的信仰精髓在于“转”, 在藏人看来, 转一遍相当于念诵一遍经文, 自身也得到了一遍净化和超越。转的行为已经渗透到他们精神生活的每一部分, 不仅仅是神山, 一石一塔, 一簇风马旗, 一个转经筒, 都可以成为转的对象, 转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躯体的行走, 自然界的风、光都可以成为诵经的方式。对身处藏地的玉树人来说, 信仰不仅是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深刻地融入到他们仪式化的生活方式中, 因此我们在建筑上设计了86个转经筒, 希望把纪念馆建成当地居民的日常化场所, 在这一遍又一遍的转经中, 将沉重的灾难记忆转化为对生命的祈福和对爱心的感恩。
4 建造总结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在甲方、设计方和施工方等多个团队努力下基本竣工了, 三年的设计建造过程下来, 首先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在高原上修房子的艰难。长期的高海拔工作对驻场的施工和设计人员身体是个严峻的考验, 漫长的歇冬期严重制约了施工的工期;资金紧张、建筑规模小、路途偏远限制了建筑技术的应用和材料的供应。最遗憾的是, 由于上级建设决策者对建筑遗址的历史原真性认识不足, 导致遗址不仅加建了一个粗壮的钢围护结构, 更有一半被活生生地重新刷漆。面对既成事实我们充满了无奈和失望, 只能将其看作是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纪念馆剖面模型
地下二层展厅
纪念广场鸟瞰
电酥油灯阵
纪念墙直跑梯
祈福厅采光井
客观原因仅仅是一方面, 如何在后期配合与驻场设计中坚持设计理念和平衡各种矛盾才是决定建筑完成度的高低的关键。在建筑师驻场工作中, 我们得出了几点小心得。
第一, 去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图纸、材料样板清单、工程问题做法清单等。因为实际在工地的时间非常有限, 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必将导致效率低下。
第二, 现场定案能力很重要, 时刻记住本项目的设计原则是判断工程做法和材料样板效果的关键。有时甚至是同一种材料会因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段, 比如同样是混凝土材料, 祈福厅采取了混凝土修补技术呈现出类似清水混凝土的细腻效果, 而室外的混凝土挡土墙则在我们的坚持下保持了施工时拙朴粗犷的工艺效果。
第三, 到工地后尽快了解施工队的架构, 多与一线工人讨论。比如当时做大面积的拉毛漆墙面, 如果不是和工人们讨论, 我们不会知道一开始的做法其实是浮雕工艺 (浮雕工艺具有很强的凹凸效果, 质感比较强, 但不适合大面积使用且十分容易积尘) 。
86节点大样
祈福光庭
第四, 白天要多拍照片, 每天晚上制作工程简报, 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微信群与未能到达现场的设计团队保持沟通讨论。
大轴侧
祈福厅壁龛弧形楼梯
第五, 样板要注意实际光线和空间效果, 拍照注意尺度参照。在我们确认展厅吊顶板材料样板时, 不仅考虑了人仰视看9米之上的赤红色铝板的尺度感受, 还模拟了铝板在异形吊顶上不同角度对光线反射造成的视觉效果。
在纪念馆拆去围墙还没正式开放的时候, 不时看到有藏民顺着纪念墙从头把转经筒一个不落的转了一遍, 此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建筑确实成为了他们生活信仰中一个鲜活的组成部分。 (栏目特约编辑/郭海鞍)
抗震纪念馆 篇2
本刊讯为了缅怀“5·12”遇难同胞,纪念抗震救灾保通信伟大胜利,号召员工继续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5月12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在高升枢纽内院广场举行了“四川移动抗震救灾纪念墙、纪念碑揭幕仪式”。
公司李华总经理、朱大荪书记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省公司机关各部门员工共计200余人出席揭幕仪式。四川移动公司机关的抗震救灾英雄代表、被授予中央企业“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陈琳,被授予中国移动“抗震救灾保通信先进个人”的谢俊松,当选“四川移动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代玲等员工,共同为纪念墙、纪念碑揭幕。
纪念墙由四川知名雕刻家朱成雕刻,内容主要由移动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在抗震救灾中的一系列镜头组成;纪念碑由省内知名作家魏明伦撰写碑文,在1000余字的《抗震救灾赋》中,作者用简短的文字回顾了四川移动在抗震救灾中的重大事件和主要表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四川移动在抗震救灾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涌现出的一个个先进英雄模范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抗震救灾赋》对全体干部员工用汗水和鲜血浇铸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川移精神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抗震纪念馆 篇3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效益,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抗震精神
本文以唐山抗震纪念馆为例对博物馆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目的是引发公众, 特别是博物馆界对新形势下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和思考, 从而共同探索提高博物馆社会效益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是指博物馆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对于博物馆来说, 社会效益是其存在价值的目标之一。唐山抗震纪念馆是我国第一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 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防震减灾知识, 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专业展馆, 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自1986年开馆至今, 共接待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近400万人次, 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一、精品展览的推出再现了唐山抗震精神
抗震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展览陈列先后经历了4次重大调整, 展览内容也从最初的单一展出地震历史和地震知识图片拓展到强调展示新唐山的建设成就, 从而突出再现唐山的抗震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抗震成就展览》, 此展览是在2006年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布展完成的。展览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 特别是近10年, 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览的展陈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 以及使用新材料与电子技术制作的光电地图、程控图等, 而且通过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 如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视与场景结合等手段, 把展览不断推向高潮。此展览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二、高品质的服务受到了国内各界的赞誉
从一定意义上讲, 博物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 博物馆的服务工作直接关系着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它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直接反映博物馆工作的窗口, 也是社会评价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多年来抗震纪念馆不断探寻提升服务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观众第一的思想, 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的质量,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一) 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抗震纪念馆自开馆以来, 受到了中央、河北省、唐山市的关注, 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近80位, 其中有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基、温家宝等;省、军级以上领导800余人。1996年7月26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参观完展览后, 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并发表讲话, 他说:“在抗震救灾和建设新唐山的过程中, 在广大干部和群众身上充分显示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唐山人民的宝贵财富, 也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先后三次来馆参观, 1992年7月30日李鹏参观展览后题词“中国人民要以唐山为鉴, 长期不懈地同地震灾害作斗争”, 1996年7月28日李鹏第二次来馆参观, 当看到陡河电厂的模型时, 无限感慨地说:“党中央、国务院相信唐山各级干部、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 一定能够弘扬当年抗震救灾的那一股精神和那一股干劲, 把新唐山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美好。”
2006年7月2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馆参观了《唐山抗震成就展览》, 并在展厅亲切接见了地震孤儿“党氏三姐妹”。
(二) 业界充分肯定
抗震纪念馆是国内最有知名度的地震专题展馆, 是河北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中国地震局确立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馆后受到了地震、建筑、规划等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地震局、各省市地震局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和学者纷至沓来参观交流。多次成功接待了全国地震研讨会、第22届中国东部十省市、市 (县) 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与会人员。
抗震纪念馆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展播的全国十大特色博物馆之一, 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同行们都慕名而来, 参观后都认为抗震纪念馆是一座现代化的专题纪念馆, 品质高, 值得学习借鉴。
(三) 共建单位一致欢迎
抗震纪念馆坚持“面向社会、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与大中学校、驻唐部队等50多个单位结成了文明共建单位。共建单位将抗震纪念馆作为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共同探讨实现德育教育最佳效果的形式, 诸如招募并培训青年志愿者义务讲解员、举办巡回展览、主题征文、座谈、演讲等, 特别是与河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唐山青年“爱祖国、爱唐山”主题演讲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新颖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共建单位的一致欢迎。
三、唐山抗震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国外友人
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不单单指本国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延伸到国际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受益者也从本国人民扩展到全世界人民。
抗震纪念馆开馆至今, 共接待了来自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既有官方团体也有普通观众, 既有专家、科研人员也有大中学生。他们中间有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与会的各国驻华大使、参赞;有国外大中城市的市长访问团;有四个友好城市交流团;有国际减灾委员会的专家, 有中日韩体育交流大会的运动员;还有专程包机来唐的300多名日本学生……
外国友人参观完展览后对一些宏大的救灾场面表示赞叹的同时, 也对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和建设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驻华大使参观完展览后深情地写道:唐山人民的精神和能力无疑是超过了7级地震的能量, 前面是一片光辉灿烂的明天。
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打造防震减灾宣传的阵地
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终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博物馆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对社会和公众将产生启迪和影响, 进而改变其固有的、落后的思想和意识。抗震纪念馆在向公众展示地震灾难的同时, 也致力于唤醒他们的防灾意识。正如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所写:“愿唐山抗震纪念馆成为地震紧急救援的培训基地”。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了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一种渴求, 一种期盼, 一种心声。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作为地震专题纪念馆,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防震减灾知识推广普及, 把纪念馆打造成防震减灾宣传的阵地。
(一) 推出防震减灾展览
作为中国地震局命名的“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抗震纪念馆担负着我市防震减灾宣传的重任。纪念馆不断拓宽宣传教育领域, 先后制作了多个防震减灾宣传展览, 其中《地震科普展览》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宣传优秀奖;《防震减灾巡回展览》到11个县 (市) 区进行巡回展出, 此展览还获得了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图画类三等奖;《前进中的唐山防震减灾事业展览》, 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期间展出, 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精品展览送到学校、部队、厂矿、社区, 使广大市民受到了很好的防震减灾常识教育, 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 挖掘、整合地震文化资源
唐山地震在给唐山留下震灾的创伤和痛苦的记忆同时, 也给唐山留下了巨大的地震文化资源财富。也正是因为唐山地震才使世人知道了唐山、认识了唐山, 现今地震文化已成为唐山一张特殊的城市名片。抗震纪念馆正是传承地震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此挖掘、整合地震文化资源成为纪念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纪念馆面向社会征集了各种地震实物和历史照片, 丰富了馆藏;与国家和省、市电视台联合制作地震专题片;制作了各种宣传品, 如防震减灾常识宣传画册、光盘等, 发放到学校、厂企组织群众观看, 使人们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结语
当今中国, 社会效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博物馆人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 提高社会效益, 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唐山抗震纪念馆已经发展成为展示唐山城市风采的重要窗口将努力打造精品展览, 让抗震纪念馆真正成为全中国、全世界全面了解唐山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博物馆观念与社会效益.文博, 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