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2024-07-04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精选3篇)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篇1

这是距今31年前的事, 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

1980年5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通栏发表了一篇本报消息, 肩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主题是: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州举行

副题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等同志乘专机前来迎接, 刘杰、赵文甫同志随机前往护送。

我和刘志章同志参加了这次全程采访。周淑丽同志拍摄了照片。

1980年5月13日上午10点整, 一架银白色的三叉戟专机从北京飞来, 在郑州机场徐徐降落。机舱门开启后, 一位头发灰白、身穿蓝色干部服、黑布鞋、神情庄重带着悲伤, 但仍很坚毅的女同志走出机舱, 站在舷梯上。她看了看舷梯前面站着的一排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 深深向大家鞠了一躬, 然后缓缓地走下扶梯。这就是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同志。随之, 中央派来的王首道、刘澜涛同志和随从人员以及少奇同志的儿女刘爱琴、刘平平、刘亭亭、刘源先后走下了飞机。少奇同志的儿女都穿着朴素的蓝色制服, 神情严肃、满面哀思。中央派来迎接刘少奇同志骨灰的代表团在中州宾馆住下后, 听说王光美同志下午要到开封去看少奇同志被“四人帮”关押并在那里去世的囚禁遗址, 新闻单位的记者和省里部分工作人员就提前出发, 12点半前先赶到开封恭候。

下午3点, 省委领导赵文甫陪同王光美同志一家, 乘一辆大面包车来到开封东郊的火葬场。一下车, 在当地人员的引领下, 王光美同志就急急忙忙地穿过院场走向火化室, 她和

离开了东郊火葬场, 我们跟随王光美同志一家人驱车来到开封市北土街10号一所四面围墙高大、电网密布的院子。这个严严实实的楼房, 据说过去曾是一个银行的金库。院中有一个小天井, 在一层并排的三间屋子里, 靠左边是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间, 房中只有一张单人木床, 两把木椅子, 一张长条桌, 一个挂吊针药瓶用的金属架子——这就是少奇同志被押送到开封后直到病逝的囚室。中间的那间屋子地上有一盘电炉, 是给少奇同志做饭的地方。右边的一间房子是监护人员住的。王光美同志踏进少奇同志住过的那间屋子, 一眼就看见那张空荡荡的木床上的两个枕头, 那是刘少奇同志在这里留下的唯一遗物。她抱起枕头泪如泉涌, 悲伤至极;平平、亭亭、源源、爱琴都围抱着枕头, 一家人扑到床边大声痛哭起来, 令人十分心酸, 在场的同志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平平和亭亭扒开了白枕套, 露出了里面军绿带些黄色的橡皮枕芯, 齐声喊:“这是爸爸的!”“是爸爸的!”这就是少奇同志从北京带来的唯一留存的遗物了。后来听王光美同志说, 这两个枕头是西哈努克送给少奇的, 一个做枕头, 一个是少奇同志右肩痛时用来垫手臂的。人去物存, 怎不叫人泪如泉涌?在孩子们围着痛哭时, 王光美同志叫孩子们要坚强, 可她自己又是多么悲伤啊!出了这间屋子, 王光美同志又去看了停放少奇同志遗体的那个由铁栏杆围住的小金库。光美同志问道, 当时有几个看守?开封的同志说, 当时上面派来两个男护士, 两个女护士轮值, 还有一名军队的处长。王光美同志说:不要怪他们, 不能怪他们, 都是受骗的啊!迫害刘少奇的是林彪和“四人帮”!

离开那个天井小院, 我们一同到一个会议室休息喝水, 这时, 开封市一位秘书长把刘少奇同志1958年视察开封时的一幅大照片送给王光美同志, 并说:开封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接过照片说:“少奇同志和河南人民关系是很密切的, 他多次来过河南, 到过开封和许多地方。”这时, 我忙把口袋中的一张当天的《河南日报》取出来, 双手送给王光美同志看, 因为当日的报上正好发表了一大篇《河南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同志》的文章, 王光美同志把报纸展开看了看, 随后连同照片一起交给了她的女儿, 并和我握了手, 说了声“谢谢”, 又和同来的几位记者一一握手。她说:“你们都是记者吧?今天看到的可以做资料, 今天的活动还有明天的活动, 报道时要送审。”她随后又问:院子里的人除了新闻记者, 是否还有机关干部?市里的同志说下午市里有报告会 (实际上是为了把大批人支开) , 就这, 院子里的人还是不少, 王光美同志和大家一一握手, 并走出大门外。这时, 街上已围满了人, 王光美同志在大门外的台阶上, 向大家举起了双手, 人们立即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拥过来, 王光美同志连连向大家挥手、鞠躬, 工作人员立即把王光美同志及家人领回院子里面, 然后上了大巴车。5点多, 车队离开开封返郑。

5月14日下午1点, 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了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仪式在哀乐声中开始, 与会的1500多名各界人士胸戴白花、臂佩黑纱, 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少奇同志的遗像致敬默哀。大会由省委书记刘杰同志主持, 戴苏理同志致辞。随后, 王光美同志在会上讲了话。王光美说:

“亲爱的同志们:

“来河南两天, 特别是参加了今天的大会, 亲眼看到同志们深切怀念少奇同志, 我们非常感动。你们的心意代表了河南人民对少奇同志的深厚感情, 也反映了少奇同志是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 少奇同志两次到河南工作, 与河南人民同艰苦、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 河南人民得到了少奇同志的帮助, 少奇同志也在河南得到了锻炼。他第一次讲述共产党员修养的报告, 就是在河南作的。

“解放后, 少奇同志十多次来河南, 他非常关心河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河南人民的奋斗精神一直鼓舞着少奇同志。

“党中央为少奇同志平反昭雪, 不仅是为少奇同志本人恢复了名誉, 为一切受株连的同志们彻底平了反, 也讲出了全国人民的心里话。

“一年多来, 我接到河南工人、农民、干部、学生的许多来信, 表示对少奇同志的深切怀念。最近还收到一封开封来信, 说‘我们一直想念少奇同志, 没想到他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 我们把少奇同志的骨灰接走了, 但是, 少奇同志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他将永远跟同志们在一起, 跟河南人民在一起!”

哀乐声中, 省委负责同志把少奇同志的骨灰盒捧交王光美同志, 王光美同志哀伤地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 这一刻, 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难忘的画面。下午两点, 刘源双手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和全家人一起走出了人民会堂, 登上了灵车。灵车沿金水大道徐徐向机场开去, 恭候在沿途的干部群众有一万多人, 心情万分沉痛地向少奇同志的灵车致敬哀悼, 依依惜别。下午3点, 迎接少奇同志骨灰的专机从祭城机场起飞, 省委负责同志刘杰、赵文甫陪同王光美同志一家人和中央代表团的成员一起护送去北京。

刘少奇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迫害致死, 是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随着几十年时间的推移, “文化大革命”的内幕一层层揭开, 人们现在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啊!“文化大革命”十年, 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灾难, 迫害死了多少民族的精英, 耽误了全国人民宝贵的十年时光! (其影响又何止十年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场灾难作出了正确的结论, 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少奇同志彻底平反昭雪。经过拨乱反正, 我们党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迈向了改革开放的新的里程。但对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仍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后人认真地反思、深思!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加有利于党和国家、人民的未来!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篇2

红色之旅第一站来到的是刘少奇纪念馆,位于闹市的刘少奇纪念馆依然保持它的庄严肃穆,铁门虚掩,整个建筑像一位健硕的老人俯视着车来人往。一行几人首先在大门口瞻仰这位历史伟人晚年栖居的住所,进入了大门肃然之意油然而生,黑白色调的大幅挂像高挂红幕之上,慈祥和穆的面容尽是沧桑,革命的道路上伟人奋战无数日夜,踏遍祖国各地,为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赢得解放,而此刻站在他遗像的面前,为平日没有努力学习而深感惭愧。向里走便是刘主席生前的光辉事迹,照片平白却掩饰不住已故老人生活的每一个时期的矍铄精神,无论是革命前的出国考察,还是革命中的艰辛卓绝,抑或是革命后领导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场景,即使是生活在开封,他还是用和蔼的笑容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全然看不出老人在晚年所受的痛苦。其中有一张显示晚年的他和自己的孙女近身相偎的照片,我也可以想象他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幸福,但历史的方向全然没有顾及老人在后来被批判中的惨状,他也就和这座古老的城市一起接受这事实,直至1969年11月12日,伟人结束了他的一生。走过照片展示区,来到刘少奇铜像旁,他坚毅的眼神望着东方,身下的白鸽也默默的站在一旁聆听着老人的诉说。走过雕像来到刘少奇住处瞻仰遗物,讲解员讲到,房中按原样摆放着病床被褥氧气瓶大小便器等,外间

有刘主席巨幅标准像及棉衣等日常生活用品。瞻仰过后我们来到邓小习近平总书记题字的汉白玉碑旁和杨尚昆主席题字处合影留念。

第二站红色记忆支队来到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的焦裕禄纪念园参观,高耸的纪念碑矗立于广场中间,正面有毛主席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转北走过步步台阶和参天松柏,便望见焦裕禄陵墓坐北朝南与纪念碑遥相呼应,我们一行队员鞠躬默哀,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兰考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党的好干部的逝去感到无比沉痛。随后我支队来到纪念馆参观,馆内花圈四立分列两旁,对面焦裕禄书记的半身铜像后江泽民书记题“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字铭记我心。其中还有展示焦书记治理兰考盐碱地,治理风沙,修复水利的历史模型,有焦书记与兰考人民亲如一家的人体雕像,有焦书记工作时的板床和写字台等遗物,一幅幅画面把我们带进了当时兰考县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对焦裕禄书记感到深深地敬佩与敬仰。而后展示的是兰考人民在焦裕禄书记的感召下在新时期取得的长足发展成果,展品有优质的木质家具及乐器等其他新兴产业产品,也是在焦裕禄精神的熏陶下使得兰考县渐渐地富裕起来。走出展馆我深深地感到他的伟大,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回顾此次红色之旅,无论是刘少奇逝世处,还是焦裕禄纪念园无一不给大家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来到这些历史伟人的工作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篇3

900字刘少奇诞辰纪念日作文:富裕还是苦难

今年是刘少奇诞辰纪念日117周年!

为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公司党委特组织全体党员在楚天大剧院观看纪录片——“刘少奇的44天”。

影片背景:1957年11月,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回来之后,提出了“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当时的中央主旨是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使老百姓的生活尽快过上好日子。但因为脱离中国国情,背离自然、社会规律,忽略三年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的重创,强制性地办公社食堂,吃大锅饭,使农民生活陷入非常艰难的困境,特别在极左思潮“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危害下,全国国民经济严重滑坡。为了弄清症结所在,及时纠偏,中央决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身为刘少奇以身作则,于1961年4月1日携夫人王光美从广州直接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土——湖南宁乡,开展了历时44天的农村调研工作。

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场调研在一片雨雾中拉开帷幕……

南方的仲春大雨滂沱。在听取中央驻湘工作组和省(市)县汇报之后,刘少奇一行轻车简从,来到全省著名的一面红旗——兴中七队视察,这里离炭子冲仅一村之隔,少奇同志不顾舟车劳顿,兴冲冲地来到 “万头猪场”,当他看到存栏猪屈指可数,旁边猪圈几近废弃,万头猪场名不符实,管中窥豹,巨大的震惊瞬间清晰了他的工作思路。于是,他找到存放饲料旁边的一间储藏室,决定同王光美在此安顿,作为临时办公驻点。

次日开始,少奇同志多次组织基层领导班子开会,深入田间、地头、食堂、医院、山林、社队企业等地,走访各级干部、社员群众,调查了解农村粮食、分配、住房等情况,与群众攀谈,真实地感受了决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不是富裕还是苦难。

上一篇:多发性脑出血临床观察下一篇:风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