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词:*同志生平介绍(共9篇)
悼词:*同志生平介绍 篇1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的好干部、好职工***同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10月10日晚11点30分在汉川马口逝世,终年69岁。***同志于1935年6月27日出生在***许家小湾的一个贫寒家庭,从1944年开始断断续续读过二年私塾,当时由于兵荒马乱,加之父母多病,不久就失去学业。由于父母多病又无钱医治,双亲于1948年和1949年就相继去世,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的好干部、好职工***同志。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4年10月10日晚11点30分在汉川马口逝世,终年69岁。
解放后的1951年,***同志参加了店员工会、工人纠查队和宣传队,他们打起腰鼓到全县各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52年10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2月26日赴朝参加了朝鲜战争,从事后勤通讯工作,历任通讯员、中士保管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应有贡献。1957年4月复员回脉旺,先后在合营商业、国营商业,任营业员、物价员、分店主任、业务组长、副指导员等职。文革期间曾为脉旺镇革命委员会委员,担任过县落实“131”和“2•5”文件的镇召集人和副连长等职。195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参加四清工作队,经历了整风、反右倾、反贪污、财贸整顿等运动,在工作中,受到县、镇两级的奖励,树过红旗
标兵。由于生性耿直,坚持原则,爱提不同意见,在文革中受过迫害,挨过批、游过行。1970年至1984年在**镇工作,先后在**副食品商店、**中心批发站、**供销社、**银行、**医药商店、**蔬菜商店任主任,历任各单位党支部书记,镇财贸党总支委员,由于工作出色,责任心强,大胆管理,成效显著,这些单位都进入了**镇先进单位的行列。1984年9月,***同志调入**县**公司**批发部工作,由于当时**公司刚刚组建不久,**批发部除了1个旧仓库、1000多件快要霉变的烟、5个人外,其他一无所有,企业处于创业的艰难时期,面对困难和压力,王见苟同志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团结一心、艰苦创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创出了马口批发部的一片天地。新的卷烟仓库建起来了,职工宿舍营业综合楼建起来了,卷烟的销售形势一天比一天好,上缴国家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也逐步得到提高。1990年,***同志当选为**镇第十届镇人大代表,1995年光荣退休。退休后,王见苟同志仍然不忘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时时关注卷烟的销售情况,不时为烟草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余热,真是“有限生命,无限服务,为党为民,无限忠诚”。
***同志一生,朴实、耿直,他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也使孩孙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好爷爷、好外公。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同志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勤奋工作,不断开创烟草工作的新局面。
***同志您安息吧!
二○○四年十月十三日
马华成同志生平介绍会 篇2
议程
一、马华成同志生平介绍会现在开始
二、请孝子孝孙到排就位
三、奏哀乐、乐鼓、鸣鞭炮(毕)
四、全体来宾向马华成同志亡灵致哀: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默哀毕)
五、有请县环卫所所长翁贤成同志为马华成同志致生平介绍词
六、有请孝子马国平为亡父致答谢词
七、1、有请马华成同志亲属代表同志讲话
2、有请马华成同志生前好友代表同志讲话
3、有请跃坪村领导同志讲话
八、马华成同志生平介绍会到此结束
烈士生平简介悼词 篇3
同时,向在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吊之以文曰:
纪念英烈,慎终追远。
饮水思源,缅怀先贤。
兰州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心系家国、报效祖国的英才。
1949年7月,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中共兰州市学委和兰州大学教工党支部等,相继遭到了严重破坏。
7月21日,我校共产党员兰大附中军事教官程万里、兰大附中教员杨怀仁两位同志不幸被捕;6天后,兰州市学委书记我校俄文系学生陈仙洲,我校教工党支部书记、历史系助教魏郁也被捕入狱。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他们坚贞不屈,百折不挠。
8月份,程万里、杨怀仁、陈仙洲、魏郁4位烈士相继被残酷杀害,英勇就义。
9月18日,被捕入狱的我校俄文系二年级学生焦洁如、植物系二年级学生陈敬宇、法律系二年级学生李承安,也被反动军警押解至张掖杀害。
皋兰含悲,黄河呜咽,以陈仙洲为首的兰州大学七位革命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英风得天地,壮气作山河。
兰大七烈士矢志弥坚、忠贞不渝的共产主义信仰,值得我们学习;兰大七烈士拳拳报国、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兰大七烈士不畏强暴、铁骨铮铮的革命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兰大七烈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兰大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英名传万古,正气浩千秋。
革命先烈披荆斩棘,舍生忘死,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中华民族解放独立的光辉道路;革命先烈勇于探索,排除万难,用智慧和汗水赢得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契机。
我们应该继承先烈遗志,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自觉营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壮志未酬身先死,碧血长流润后生。
兰大七烈士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壮举,根植于兰州大学“自强不息,至公天下”的历史文脉之中,历经时代洗礼和风雨淬炼,熔铸为百年兰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兰大人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今天我们纪念革命先烈,就是要弘扬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XX同志生平简介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XXX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沉痛悼念XXX同志奋斗的一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XXX同志
XX年
4月出生,中共党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年离休。xxx同志的一生,是历经血与火考研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他始终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无论他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曾多次荣获省市表彰。
xx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刘永璋同志悼词 篇5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2011年1月26日11时02分——这个不幸的时刻,我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朋友、好同事、党的好干部刘永璋同志因公导致高位截瘫,长期医治无效,突然离开我们与世长辞,终年60岁。惊闻噩耗,人人震惊,悲极而泣,肝肠寸断!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深切悼念盐亭县卫生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刘永璋同志,缅怀他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以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刘永璋同志1952年5月12日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秋垭公社五星大队五生产队一个农民家庭,1969年8月至1969年12月在大坪区医院赤足医生培训班学习,1970年1月至1972年3月在秋垭公社五星大队合作医疗站工作,1972年4月至1975年12月在四川医学院学习,1975年12月至1976年12月在盐亭县古来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工作,1977年1月至1983年1月在两河区医院工作(其间1977年5月至1977年10月在高灯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工作),1983年2月至1984年3月在富驿区医院任副院长,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在盐亭县卫生局任业务股股长,1985年11月至1998年2月在盐亭县卫生局任副局长(其间1993年3月至1998 1
年2月兼任县人民医院院长),1998年3月任盐亭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1986年3月被盐亭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1996年4月被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计生工作先进个人,1997年2月被县人民政府表彰为1996先进工作者等。
刘永璋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勤劳俭朴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不忘党性,不忘根本,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伟大事业,他倾其心血,无怨无悔。作为一名革命干部,他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工作,实事求是。多年来,在做人上: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热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待朋友和下属。在做事上:他洁身自好、务实进取,忠于职守、勇于奉献,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生活上,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和子女,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从不搞特殊化,不给组织找麻烦,体现出了一个人民公仆的高风亮节。遇到困难,他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对待朋友,他有春天般的温暖情怀;对待事业,他有大胆负责、独当一面的工作魄力。
刘永璋同志一生勤奋努力,乐于奉献。无论是在哪个工
作岗位上,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敢于坚持原则,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识大体、明大意,顾大局,处处维护革命干部的形象,受到了群众的衷心爱戴。
在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刘永璋同志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县的卫生事业,继续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献计献策。他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乐观、向上的革命人生观。他给予身边的医护人员春天般的温暖,非常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常为他们讲解做人的道理,为他们排忧解难,教育他们健康成长,他已成为身边医护人员最尊敬的师长和朋友,他的乐观和坚强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刘永璋同志治疗期间,市卫生局、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卫生局等领导非常关心他的病情,多次到医院看望、慰问了刘永璋同志。他的逝世,使党失去了一位好干部,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为人正派、忠厚淳朴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卫生事业佳绩,以慰刘永璋同志在天之灵。
刘永璋同志——我们的好战友、好兄弟、好朋友!你这样的突然离去,要留给我们多少悲伤、多少遗憾、多少牵挂
啊!在你离去这短短的几天,我们每个人都象是在恶梦中一样,都期盼着恶梦醒来,你会象往常一样,跟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在一起。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卫生局这个大家庭里,有你伟岸的身影和温暖的笑容,有你顾盼的目光和关切的问候。刘永璋同志——我们的好战友、好兄弟、好朋友!你真的舍下我们独自走了吗?你真的忍心看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战友为你痛哭悲嚎、为你扼腕叹息、为你寝食难安吗?刘永璋同志——我们的好战友、好兄弟、好朋友!到底是上天无情、还是我们缘浅,要让我们感受这样突然间天人两隔、思念无涯的悲伤?刘永璋同志——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你、来送你,来沉痛地悼念你。祁盼你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胡耀邦同志悼词 篇6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赵紫阳致悼词
****年四月二十二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呕心呖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胡耀邦同志的逝世,对于我们的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胡耀邦同志从青少年起就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他是湖南省浏阳县人,1915年11月20日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192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他在江西、湖南和福建革命根据地从事青少年工作,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同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斗争。1934年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攻打娄山关战斗中负伤,他的身上至今还留有敌人的弹片。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和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保卫张家口、解放石家庄、太原和宝鸡等战役。他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诞生后,胡耀邦同志担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和军区政委,领导川北人民进行土改,剿匪反霸,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生产。从1952年起,他长期主持团中央的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指示,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青年工作最为活跃并且积累了重要经验的时期。特别是他十分注重在实践中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按照青年特点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提倡“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团组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带领广大青年很好地完成了党赋予的光荣任务。1964年底后他在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
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努力工作,推进了所在地区的各项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同志遭到严重迫害。但他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5年他担负中国科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工作,针对江青反革命集团对科学工作的破坏坚决进行整顿。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胡耀邦同志先后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胡耀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他是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届二中全会后兼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处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央所作的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十一年来,他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他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组织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受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他重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他重视调动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他为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
他在关于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讲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四化建设实践中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他先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他为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文化,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他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长篇讲话,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为了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建设,推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些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关系,为发展我党同外国社会党、民族主义政党及其他政党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我国对外政策在新时期的重大调整,作出了努力。
胡耀邦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们的伟大事业。他深深地热爱党和人民,党和人民也深深地热爱他。全党全国人民深切悼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献身精神。他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不知疲倦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近两年来,他仍以很高的热情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不辞劳苦,到基层调查研究,鼓励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和光明前途,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他始终注意广泛结交朋友,通过同人民群众包括知识界和党外朋友的直接联系和坦率交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营养。他曾多次长途跋涉,深入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远地区和穷困山区调查访问,同当地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对外开放。他还多次深入祖国边陲和海防前哨,亲切慰问人民子弟兵。他在处理党和国家重要事务的同时,亲自阅处了大量人民群众的来信,为人民群众排
忧解难。
我们要学习胡耀邦同志顾全大局,光明磊落,谦虚好学,廉洁奉公的高贵品德。他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胸怀坦荡,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正确的东西,敢于坚持;自己错了,勇于自我批评。他以身作则,待人宽厚,作风民主,手不释卷,追求新知,保持共产党人不断进取的活力。
胡耀邦同志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我们要同心同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完成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坚韧不拔,努力奋斗!胡耀邦同志永垂不朽!
党员同志追悼会悼词 篇7
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退休干部XXX同志。
XXX同志因犯心脏病医治无效,于XXX年X月XX日XX点XX分在市第一医院与世长辞,享年XX岁。
XXX同志出生于XXX年,XXX年参加工作,曾在X县屯庄供销社,X县棉站,X县XXXX供销社工作,XXX年离休。
少年时代的XXX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饱经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煎熬和考验。由于他从小热爱学习,尽管吃不饱穿不暖也要刻苦读书。XXX岁参加工作后在X县供销社工作,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迅速成长起来,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其高尚的品格堪为后人楷模。
XXXX同志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在管理岗位还是在财会岗位,他总是一心扑在事业和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岗敬业,默默奉献。
他对财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经管的财务账目,日清月结,清清白白,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XXX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各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XXX同志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再创佳绩,以慰XXXX同志在天之灵。
曹正熙同志追悼会悼词 篇8
各位亲朋好友,各位老师,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曹正熙同志。
曹正熙老师生于1959年9月,1978年3月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直在沙河小学任教。曹正熙老师一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在1978年3月至1997年4月长达19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中,尽管工资低,待遇差,都没有放弃自己当一名好教师的理想信念。1997年转为公办教师后,在工作中更是不断充实自我,积极钻研业务,以强烈的爱心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2007年3月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查诊为肝癌,在医院救治一段时间后有所好转,后在家一边休息,一边化疗,在这几年里先后住院化疗数次,2011年10月17日上午10时许,终因患肝癌、胆结石、黄疸肝炎等医治无效,不幸离开了人世,年仅52岁。
他在农村工作三十三年,辛勤劳作,洒下了青春和汗水。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就在2010年9月他感觉病情好转还能上班工作,毅然决然主动提出到校坚持工作,直到2011年8月29日病倒,他才离开了学校,住进了医院。如今,他的学生中有商界的精英,有优秀的园丁,有成绩突出的公务员„„可他却匆匆走了,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离开了他钟爱的同事。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亲人和孩子。曹正熙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生前的事迹却令我们追念不己。在他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一直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刻苦钻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为了学生,他循循善诱,废寝忘食。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调皮捣蛋的后进学生,他更是关怀备至,用自己亲切的话语和灿烂的笑容温暖他们的心灵,用自己阳光雨露般、公正无私的关爱照耀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转变为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走上了成才之路。他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是一位颇受尊重的好同志。各位亲朋好友,“造化弄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愁云,决眦(zi)双飞鸟。”一切发生时,我们只能眼睁睁等待阴阳双隔,人神殊途,却无能为力。当一切成为现实,我们只能接受。接受---贤妻少了夫婿,接受---儿女失去了慈父,接受---朋友少了良师益友。我们为学校失去一位出色的老师而无比的悲伤,朝夕相处的同事为失去一位真诚的同志而无比悲痛。渴望知识的学生为失去一位慈爱的恩师而感到无比悲痛。我们没有回天之术,也无再生之能,他永远地走了。从此以后,学校少了一名好老师,家庭里失去了一根撑梁柱。曹正熙老师走了,他走得令人撕心裂肺,走得令人扼腕顿首,因为他才52岁,实在可惜。苍天垂泪,青山稽(ji)首。曹正熙老师乐观向上,与人为善,谦逊和蔼的美好形象和他爱岗敬业,执着进取,不计名利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曹正熙老师安息吧,愿你一路走好。
曹正熙同志追悼会议程
一、介绍前来吊唁的来宾
二、默哀
三、请致追悼词
四、儿子追忆父亲的一生
五、来宾讲话
悼词:*同志生平介绍 篇9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08日 08:45:00
杨善洲的故事:让农民在知识上翻身
记者 姜 洁
编者的话:杨善洲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他在任期间带头捐资办小学,还创办了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开展扫盲工作。他在1963年人们还吃不饱的情况下就作出决定,全县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不参与支农活动。退休后,他还专门拿出了市里奖励的10万元钱捐给保山市一中,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业。
走上云南保山街头,随便打上一辆出租车,问司机:“您知道杨善洲吗?”
“怎么不知道,他是我们原来的老书记,退休以后去施甸种树,市里奖给他的钱都不要,捐了10万元给保山一中。我女儿就在保山一中读书,我是从学校的宣传栏里看到的!”
走进保山一中,宣传栏里的海报已经有点褪色:“2010年5月5日,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向保山一中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旁边是瘦削矮小的老人手捧巨大捐款牌的照片。
身边飞快地跑过几个中学生,记者随口叫住一个名叫李佳璇的女孩:“你知道杨善洲吗?”
“知道呀,他是我们的老书记,种了好多树,还给我们学校捐了好多的钱!”清澈的眼眸中流露的是钦佩和仰慕。
施甸县原政协副主席计盈告诉记者,杨善洲捐资助学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过去,姚关陡坡村的孩子读书要到十几公里外的清平洞小学。孩子们夜里四五点钟就起床,带一包冷饭,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下午3点多又赶着回家,每次上学都要走四五个小时。特别是冬天,伸手不见五指的,一路摸黑到学校很危险,这个问题怎么办?1960年,我在施甸区姚关清平洞小学任校长,时任保山县委副书记的杨善洲专程找到我,研究解决陡坡村学生的入学难问题。我建议在村上办一所民办学校,他立马拍板同意,回到陡坡村后带头捐资,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成了一所简陋的民办小学。”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实际教学中过分强调劳动教学,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成绩急剧下降,整个教育处于混乱之中。1963年,施甸县人民吃不饱,生活十分困难,在工作人员纷纷走出机关、大规模支农之时,杨善洲作出了一个决定:要求全县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不参与支农活动。已经75岁高龄的保山农校退休教师线东华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幕,感慨地说:“杨书记这么重视教育,令我们非常感动。大家都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才对得起他的良苦用心!”
当时,许多贫困家庭都存在这样的思想:“我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读什么书?”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他从十分有限的财政中拿出经费设立了助学金,帮助贫困子女读书,每人每年补助2元,很多学生靠这笔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当年接受学校资助的学生,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了。一提到杨善洲,他们都满怀感动地说:“要不是老书记设立的助学金,我们的书早就读不下去了!”据统计,他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施甸县的小学由191所增至1132所,教职工由420人增至1169人,毕业生由360人增至1123人。
上世纪60年代,施甸有80%的群众都是文盲。杨善洲打定主意:“要让农民在知识上翻身!”他积极创办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还开办了16所农业学校,并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他专门走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旧社会,只有富人家的子女才能读书。新社会,共产党让群众读书,就是为了掌握好枪杆子、印把子、钱柜子,真正当家作主。”许多参加过扫盲学习班的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一开始,我连斗大的字也不认得。参加了扫盲班,学会写名字、查字典、读报和记简单账簿,收获不小呢!”据统计,共有1400名群众通过扫盲学习班脱盲。
时光荏苒,但杨善洲对教育的支持和关心却丝毫未减。2010年,当他决定把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给他的20万元奖金中的一半捐给保山一中时,消息震动了整个保山城。他把钱捐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上书、读好书;他把爱的种子撒向下一代,种下桃李收获一片芬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杨善洲 常算民心大账
记者 姜洁
编者的话:在一般人眼里,领导干部下乡吃饭忘记付账,是件再小不过的事了,可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不欠群众一分钱”的观念,牢牢贯穿了杨善洲的一生。在他心目中,领导干部绝对不能搞特殊化,不仅要算饭费那几块钱的小账,更需要算的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账。
关于杨善洲花路费结饭费的故事,一直在云南保山广泛流传。
那是1984年的夏天,杨善洲带着驾驶员和秘书苏加祥一起到龙陵下乡,晚上县委书记汪金耀在县委机关招待他们吃饭,吃的是一碗萝卜炖排骨、一碗蒜苗炒萝卜和一碗白菜。吃完饭,苏加祥去结账时,汪金耀说:“不用结了,我请客。”看到汪金耀一脸诚意,苏加祥就再没坚持。
第二天,三人坐车翻过高黎贡山,驱车60多公里,来到潞江坝的惠通桥。天气炎热,三人下车找水喝。杨善洲拿着杯子,顺口问道:“小苏,昨天的伙食费多少钱?”苏加祥说:“6块5毛钱。”
杨善洲从兜里掏出6块5毛钱给苏加祥。苏加祥说:“汪书记坚持要结账,所以我没付钱。”
杨善洲听了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对驾驶员说:“徐师傅,给小苏买张去龙陵的公共汽车票,让他回去把伙食费交了。”
天色已晚,苏加祥坐上回龙陵的车已经是晚上7点钟,到龙陵县城已经晚上10点了。他连夜找到了汪金耀,把6块5毛钱交到他手上。汪金耀拿着钱,感叹地说:“这个杨书记,做事情真是太顶真了,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第二天中午,杨善洲见到了付账归来的苏加祥。“账结了吧?”苏加祥有点想不通地说:“结了。书记,伙食费才6块5毛钱,可来回的路费就花了22块钱,住宿又花了10块钱,是伙食费的好几倍,多不划算啊!”
杨善洲语重心长地说:“小苏,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拍拍屁股就走了,最后这些账还不是摊到老百姓的头上?这个风气千万不能开头啊!”
多次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说起了杨善洲早年的一段经历。那是1952年,杨善洲在保山县六区(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他在西南乡石头寨住了半年多,吃住在当地的安家和李家。就在回保山培训的头天晚上,杨善洲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一堆毛票递给老安:“安大爹,这是这个月的饭钱,1天两角,30天就是6块钱。”
老安从中拿出两角钱又递回给他:“杨组长,今天的饭钱就不收了,就当我们为你饯行。”
“这怎么行,党教导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杨善洲坚决推辞。
第二天一早送行时,老安递过来一个纸包。“这纸包里是两个煮熟的红薯,给你路上吃。”
半路,杨善洲掏出纸包,打开却发现红薯下面压了两张一角的钞票。
这两毛的饭钱一直让杨善洲惴惴不安。不久,杨善洲到保山培训期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主动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件事,组织上严厉批评了他,要他作检讨并送回这两毛钱的饭钱。培训结束后,杨善洲被调到了第五区席子公社(今甸阳沙坝脚村委会)工作。到席子公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石头寨去给老安家送两毛钱的饭钱。
席子公社距离石头寨有近百里的山路。杨善洲一大早出发,赶到石头寨时已经是深夜。为了不打扰已经入睡的老安一家,他蜷缩在安家门口的草垛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杨组长!你咋个会在这睡觉?赶紧进家!”老安的惊呼让杨善洲醒了过来。杨善洲赶紧从包里拿出两毛钱:“这饭钱你们一定要收下,不然组织上就要处分我、开除我!”
因为担心杨善洲同志受处分、被开除,老安收下了这两毛钱。
从那以后,杨善洲一直坚持不欠群众一分钱,每当有人认为结饭钱是件小事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回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
看上去付的是不起眼的几毛钱、几块钱的小账,守住的却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工作作风;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却让杨善洲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
人民日报评论员:重要的是坚守一辈子
——一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杨善洲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本领,不会因职位的提升而自动提升。反而可能因为权力大了,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不为权力、地位、名利、私情所累,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政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始终保持着“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的本色。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富,杨善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身边的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却从来没有自己,杨善洲无声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烛照世人。
领导干部也有亲情、友情、爱情,但决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亲戚朋友。杨善洲深深懂得,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条。每年买一包补药煨给母亲吃几天,每次回家把要做的农活做了、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给女儿们几块糖、帮她们梳梳小辫„„履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义务,杨善洲尽己所能,但他更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什么底线应该守住,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善洲的一生,在公与私之间为领导干部画出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职务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职位是暂时的,事业是永久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杨善洲没有为自己攒“资源”、留“退路”,而是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带领群众致富的事业中。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关系”和遗产,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自立自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姓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在他树起的镜子前,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以他为榜样,用一生的努力去回答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三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连日来,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人们满噙热泪,充满感动,深受震撼。报告团朴实无华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走进了一位领导干部用毕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从当地委书记到上山种树,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恪守着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
在面向党旗庄严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许下了终身誓言。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地为人民群众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秉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群众路线。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经常用杨善洲这面镜子照一照: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使命。今天,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不能交通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生活条件好了,对群众感情却淡了;通信方便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身处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像杨善洲那样,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才能永葆高风亮节,党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险考验。
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如今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这是杨善洲一生为民的形象写照。让我们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对杨善洲同志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领悟杨善洲的事业观
记者 姜 洁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
——探寻杨善洲的人生观
记者 姜 洁
“是什么支撑着杨善洲以毕生精力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颂的同时,人们禁不住要问。
再次探访杨善洲生前的亲朋好友,听他们细数老人生前的一个个故事,不难发现:杨善洲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人生观,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改变。
“共产党员说话算数,不能糊弄群众”
时隔60年之后,施甸县的许多群众依然对当年杨善洲“重病赴会不失约”的故事津津乐道。
1951年9月,杨善洲在原保山县西南乡搞土改。一次,他与篱笆寨、甘蔗地的群众约定开会,可到了约定时间,天却下起了大雨,杨善洲又感染了疟疾,高烧不退。同事们劝他让其他同志代为开会。但杨善洲不同意:“我和当地群众已经约好了,不能失信于民!”他叫同事们扶他走了6公里泥烂湿滑的崎岖山路,来到篱笆寨、甘蔗地。
“老书记经常说,共产党人说话算数,不能糊弄群众。他这辈子,向来是说到做到!”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的施甸县原县委书记杨嘉宾感慨地说。
把信守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个起码标准来要求自己,是杨善洲的人生信条。退休后上大亮山种树,也一样是为了履行诺言。杨善洲曾这么解释自己种树的原因:“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去照顾家乡父老,他们找过多次我也没给他们办一件事。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考察来考察去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现实。”
为了这句承诺,杨善洲把自己退休后的22个春秋献给了大亮山,每天起早贪黑,把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不求一分钱的回报。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早就把“说话算数”四个字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辈子奉献不止。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杨善洲有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给杨善洲当过11年秘书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他常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施甸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孙中惠给记者讲了当地流传很广的“县委书记被当成老农”的故事。1965年的一个早晨,天麻麻亮,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矮个子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请问你们公社的领导在哪里?”
见来人一身农民装扮,接待员答:“领导不在!”来人听了没作声,转身下了村子。过了约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一打听,原来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
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因为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杨善洲被百姓亲切地唤作“草鞋书记”。保山当时下辖5个县,每个乡、村都留下杨善洲的足迹。
“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光想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
在许多人看来,杨善洲似乎不爱钱,甚至以“贫穷”为荣——
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杨善洲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他拒绝了绿化大亮山应得的高额提成和奖励,还把市里给他的20万奖金捐出了16万,仅留下4万元给老伴养老;一直到2006年前,杨善洲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善洲认为自己的使命首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才是自己。于是,他在退休后毅然拒绝了搬至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每月仅领取70元的生活补助。20多年之后,大亮山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大亮山周边共有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杨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的群众们终于过上了致富的好日子!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依然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
权力属于党和人民
——解读杨善洲的权力观
记者 姜 洁
观念里,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
正因为杨善洲有这样的权力观,他一直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把权力全部用到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去。
“滥用职权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
从保山到杨善洲的老家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在任期间探亲,杨善洲一直坚持自己买公共汽车票坐到施甸县城,然后再徒步回家,从来没有用过一次公车。
“老书记总是说,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曾任杨善洲秘书的徐德武特地翻出了老人生前的工作笔记,上面赫然写着这么一段话:“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正因此,杨善洲对自己和亲属的要求特别严格,生怕用错了手中的权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搭顺风车。杨善洲经常会让人搭他的顺风车,唯独自己的亲人例外。在他看来,让外人搭车是为人民服务,让亲人搭车就是‘滥用职权’。”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给记者讲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故事——
1987年7月的一天,杨善洲带着时任地委农村工作部科长的杨习超去腾冲调研林业、茶业发展情况。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当车开始爬高黎贡山时,看见不远处一个被大雨浇透的老农正挑着担子吃力地上坡。杨善洲赶紧示意司机停车,让杨习超问问老农要去哪里。得知老农刚从潞江坝买粮食回来,要到腾冲上营乡,杨善洲赶紧让杨习超帮老乡把粮食搬上车,一路和老农聊起了农活家常。该下车了,杨习超问老农:“老倌儿,你可知道给你搭车的人是谁?”老农一脸茫然,得知是杨善洲,才恍然大悟:“哦,你就是‘草鞋书记’!真不像个当官的!谢谢啊!”
另一个故事是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在保山一中读书时,有个星期天,也是下大雨,父女俩走路到施甸搭车回保山,衣服全淋湿了,就到姚关镇政府躲雨。躲了一阵见雨不停,杨善洲打着雨伞继续往县里走。镇党委书记就给施甸县委办打电话,当时的副主任寸发瑜知情后吩咐驾驶员,先开着车超过父女俩一段路程,然后调转车头开到他俩面前说:“老书记,去施甸吗,正好顺路,上车吧!”杨善洲疑惑地说:“怎么这么巧?”父女俩到了施甸县城,谢绝了司机要继续送他们去保山的好意,坚持乘公共汽车回保山。
“一分钱的东西也不能要,这是原则问题”
杨善洲认为,贪污腐败是从占便宜、收东西开始的。他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收任何人的礼。
“一分钱的东西也不能要,这是原则问题。”杨善洲的三女儿杨惠琴至今还记得父亲的话。小时候,有位在甘蔗基地工作的阿姨送了她三棵甘蔗。回家时,被父亲看见了,当得知是别人送的,杨善洲发火了:“赶快送回去,别人的东西一分钱都不能要!”杨惠琴只好哭着把甘蔗送了回去。
知道杨善洲脾气的人都不敢给他送东西。给他送礼的人,总是被他毫不留情地骂回去。一次,一位和他关系很好的老部下来看他,带了一小袋玉米面,买了一斤蛋糕和一些香蕉,这些东西在当时不超过10元钱。为了不伤感情,杨善洲没说什么。事后,他托人给老部下捎去了10元钱。
不收礼这个规矩,杨善洲一直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家属在讣告上写道:“家父遗言概不收礼,望各位来宾给予谅解。”他用清清白白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从不以权谋私的坚定原则。
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
认识杨善洲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开“后门”。1981年的一天,一位转业干部找到杨善洲,想借着俩人是老相识的情分,请他帮忙分配到城里工作。杨善洲当场就毫不留情地回绝了:“你怎么首先想到的不是工作,而是你个人的私利!”
“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保山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怎么也忘不了,当年他的爱人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中比较困难。杨善洲主动过问,在地委常委会议上提出:“像毕景亮这样的科技干部我们要主动关心,尽快解决他的困难。不光是他,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
曾经多次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感慨地说:“从采访中听说的无数个故事里,我发现了好多鲜明的对比:林场先后有三个职工生病,他都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到大医院去治病,甚至不惜四处借钱给他们做手术,但自己摔伤后却只找了个赤脚医生;他不肯帮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帮好几个山沟里的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通过这种对比,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一下子凸现在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