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同志服务

2024-06-06

为基层同志服务(精选8篇)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1

汪洋同志为基层党员讲党课

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全省基层党员上了一堂题为《在建设幸福广东中再立新功》的党课,并与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社区党支部书记等基层党员进行视频互动交流,全省171.8万名党员集中收看党课实况,课后开展了学习讨论,广大党员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

心系“三农”,率先垂范讲党课。汪洋同志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汪洋同志指出,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农民。从井冈山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席卷神州的解放战争,从新中国诞生,到社会主义建设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都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共产党打天下主要靠“三农”,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三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要高度重视“三农”。

汪洋同志深刻分析了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强调既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广东历届省委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除了坚决落实中央政策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更有力度的惠农措施。特别是省委把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紧紧抓在手上,而且力度越来越大,目的就是要探索一条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新路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农”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生产面临更大风险。从国内看,还存在着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很重,一些基层干部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等问题。

汪洋同志强调,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幸福广东中肩负责任、发挥带头作用,要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任务。幸福广东离不开幸福农村,建设幸福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责无旁贷。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要成为建设幸福农村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要成为建设幸福农村的一面旗帜,要成为党执政的坚强基石,要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精心组织安排,党课活动反响热烈。省委书记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给基层党员讲党课并进行视频互动,是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一大创举。省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全省共安排30523个室内站点和20个大型户外站点集中收看直播,各级领导干部和组工干部到组织部门远程教育站点收看。一些地方还针对基层实际,对部分因故未能参加集中收看的党员,安排站点加班播放实况录像,发放录制光盘等形式进行补课。

各级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分别制定学习计划,通过组织讨论、撰写心得、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党员进一步学习党课精神,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全省共组织2万多场学习讨论会,广大基层党员纷纷围绕汪洋同志讲党课的主题,联系实际,畅谈感想。广大基层党员一致认为,这堂党课形式新、内容实、效果好,普遍反映党性得到了锤炼,增强了建设“幸福广东”的信心,科学发展的思路也更清晰了。

认真贯彻党课精神,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贯彻汪洋同志党课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2011年开始至2013年,从省管党费历年结余中安排7000万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党内关爱、党员创业和党建创新“三大工程”,预计惠及党员超过32.7万人次,实现对生活、生产困难党员的全覆盖。二是完善《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分级分批重点对全省3409个贫困村“两委”干部及其所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分管领导进行一次轮训,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领域党组织建设,重点抓好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工作制度、场所

阵地建设。四是在全省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指导各级党组织书记以多种形式为广大党员讲党课,扎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2

步正发会长评价:《10讲》“是值得基层领导干部学习和用于指导实践的一本工具书。”

黄荣健同志多年从事县乡工业领导工作, 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集体工业联社主任, 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理事、中国轻工业史学会副会长。他在推动县域经济和城镇集体工业发展中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体会。

本刊记者专题采访了黄荣健同志。 (“记者问”简称“问”, “黄主任答”简称“答”)

问:您认为基层工业当前的形势与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将之解读为编撰《10讲》的时代背景吗?

答:国家在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中不断制定和完善了许多新的规则, 形成了基层工业发展的新导向。基层怎么干?概括起来三句话:转变是关键, 服务作保障, 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

当前, 县乡工业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协调发展。

从宏观的角度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县乡基层工业在改革开放中, 发展迅猛, 贡献巨大;同时, 粗放的发展方式, 也形成了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严重困局。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 的确是“刻不容缓”, 的确是一场可以想见的“硬仗”!

为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支持保障, 当务之急是转变和创新政府的服务方式, 构建促进基层工业发展的、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使政府切实发挥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依然是县乡基层工业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 难点在基层, 重点亦在基层。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工业化、现代化, 不可能将众多的农民排斥在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 基层同志应当对“新变化、新规则、新导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因此, 我们针对基层之需, 编撰了《县乡基层工业10讲》。

问:县乡基层工业的外部环境在变化, 您经常在基层, 您认为基层工业现在碰到哪些普遍性的主要问题?

答:我认为主要是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既有理论上的混沌, 也有基层同志本身的彷徨、迷惘与困惑, 导致了基层发展工业的“乏动力”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先生指出:“如果我们的工业化, 没有能够发挥劳动替代资本的比较优势, 使亿万农民被置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同样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 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县域环境, 最具共性的, 当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既是促进当地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县乡工业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过程中, 一项重要的任务, 就是将更多的农民纳入工业化轨道,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给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参与工业化或就业的机会。处在农村基层的县乡政府责无旁贷。

问题之一, 是现在的财税政策缺乏对基层发展工业的激励动因。过去县乡财政体制基本在统收统支与分级管理当中调整。1994年, 实行分税制之后, 当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即达到58.5%, 此后持续提高。中央核定1993年地方税收为基数, 新增的增值税中央占75%, 地方所得为25%, 到县乡实际为18—20%左右。工业项目周期长, 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都会造成项目风险, 或者无法实现预期收益。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 地方政府通过税收渠道保证财政汲取的能力愈发显得窘迫, 就将增加财政收入的重点转移到城镇经营、房地产开发、培育第三产业等方面, 发展工业的热情与动力明显降低。

问题之二, 是我们很多同志对基层不信任, 甚至对基层发展工业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国家强制性淘汰的落后产能, 大多集中在县乡基层工业行业, 使得一些人产生“基层工业等同落后产能”的误判, 而不敢去发展县乡工业。

现在, 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列举三个:

第一, 如何认识县乡工业“粗放”、“低效”问题。

一说到县乡工业, 人们的印象往往是“粗放”、“低效”, 且往往与落后、淘汰相联系。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也不符合人们对县域工业的基本评价。

以地方政府推动为主而形成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 在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提供就业岗位、吸引外资等方面, 都成为我国跻身工业大国的重要推动力。如果县域的增长模式仅仅是“粗放”、“低效”, 那么, 县域经济就不会有如此辉煌的绩效, 以逐利为天性的外资就不会来。

毋庸讳言, “粗放”、“低效”的确是县域经济增长模式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并非它的全貌。在县域内, 稳定的社会氛围、开放而便捷的政务环境、淳朴的民风等, 都是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条件;在改革开放中, 上述要素组合, 加之现阶段的“低成本劳动力要素”, 都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总之, 县乡工业不应当妄自菲薄, 要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 也要正视县乡工业的先天缺陷, 扬长避短, 在发展传统常规工业的基础上加大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力度, 形成地方竞争特色。

第二, 关于“资源制约”问题。

强调“资源节约”, 是相对“资源短缺”而言的。只要有消费, 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说, 就会存在资源的消耗和约束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约束”就不发展工业了, 而是应当寻求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其优化配置。资源约束不应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托词和理由, 相反, 应当成为县域工业发展寻求突破的动因。

第三, 关于对“产业链升级”的误解。

在县乡工业中, “两头在外”, 搞加工贸易, 搞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有人大声疾呼:外国人赚大头, 中国赚小头, 不要当傻子, 不能再为老外“打工”了, 要升级到产业链的高端, 甚至认为这就是当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全部内涵。

在中低环节进行加工制造, 当“世界工厂”, 是其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做不到”, 发达国家“养不起”的一件事情。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 也不丢人, 不能说明“无能”。相反, 表现了县域乃至中国在这个领域独到的竞争优势。

县域环境产业中的相当大部分,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还是要做“中低端”, 做加工制造, 而且在这个领域做好的潜力还很大。不要动摇徘徊。高端与中低端, 并非一定就是能力的强弱, 应当更多地看作是不同类型能力和竞争力的分布。我们一方面要有紧迫感, 使有可能升级的区域尽快升级, 另一方面更要防止“拔苗助长”, 使一些区域原有优势丢掉了, 新的优势又没有形成, 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县域工业基本处于国家工业体系分工环节的低端, 总体上处于“配角”的地位。从国家宏观大局看, 这是合理的, 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妨碍县域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县域工业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大, 这些产业技术门槛不高, 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少, 市场需求量大而又分散, 产品周期变化快, 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县乡拥有与其技术要求不高相适应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反倒使处在低端的县域工业, 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各领风骚。

不走出这样的认识误区, 就会迷失方向, 犹豫摇摆, 徘徊不定, 就会缺乏发展县乡工业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问:解决认识问题, 看来的确非常重要。除此之外, 县乡工业的发展应当着力克服那些主要困难, 或者叫做主要障碍?

答:《10讲》中将县乡工业的主要困难归纳为“七难”:

一是遗留问题难处理。县乡工业企业改制不规范, 也不彻底, 遗留问题成为改革攻坚的难题。

二是产业政策难过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 令箭直指基层企业。原来这些企业的兴办, 都得到了当时地方政府的热情鼓励与支持。说关就关, 夹在中间的地方政府两头不讨好, 处境尴尬。

三是发展资金难筹措。一是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融资难, 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难、越到基层越难。二是县乡政府筹集促进工业企业发展资金难。

四是安全生产难监管。一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难;二是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管难。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安全监管、事故处置, 基层行政干部往往是力所难逮, 十分的无助、无奈。

五是工业用地难落实。一是违法用地。手法隐蔽, 花样百出, 突破国家土地宏观控制指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 基层用地制度性违法。工业用地指标紧, 成本高。县及县以下乡村, 想搞工业集中区, 按程序走, 差不多是“难于上青天”。

六是企业矛盾难协调。企业劳资关系呈现出复杂、对立、紧张的新趋势。尤其县乡工业企业, 很多都没有认真地执行劳动合同法, 企业用工随意性大。有的企业开工后, 污染空气、水源, 甚至造成周边群体性中毒或得怪病。当地群众往往因为环境污染事故而被激怒。管企业的“大盖帽”, 基本不归乡镇管, 有的老板就不把乡村干部放在眼里。企业一旦出现劳资矛盾、社区矛盾, 政府难协调。

七是招商引资难成器。形式主义泛滥, 表面轰轰烈烈, 真正能引进成功的项目少之又少。

对这些困难, 我们提供了一些案例和解决的思路。

问:县乡工业在整个国家工业体系中, 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而发展又受到越来越多的规制, 《10讲》给基层提供了哪些帮助?

答:应当正视县乡工业存在的问题, 过去“小而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县域工业结构趋同, 缺乏竞争力;工业布局缺乏合理规划, 村村冒烟, 产业分离;县乡工业对资源的浪费, 对环境的污染等。首先搞清楚“什么不能干”, 而后确定“什么可以干”。

为此, 我们设计的《10讲》结构为三大部分十个专题。第一讲为常识部分, 包括工业、企业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政府职能篇, 从第二讲到第五讲, 主要介绍基层工业发展思路转变和路径选择、服务体系、服务方式、规范工业健康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等。第三部分, 则是务实篇, 从第六讲到第十讲, 涉及基层工业常常面临的若干具体问题, 包括产权制度变革;“三大困局”的破解, 即:债务化解、资产盘活与工业发展资金筹措;“三大高危领域”的监控, 即:安全生产、环境监控与产品质量监管;“三大关系危机”的行政干预, 即:企业危机及其公共关系、劳资关系和社区关系危机的行政干预;“五项基本保险”制度的构建, 即: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等。

我们认为这些知识, 是比较贴近实际, 对基层是有帮助的。

问:您处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 这样一本以基层干部为服务对象的著作, 是怎样编撰出来的?

答:近年来, 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学习型机关。2009年我们在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中, 以“行千里路, 访百家企”为主题, 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行业的影响, 集体编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文件汇编》, 送至1600个基层联社以及行业的有关中小企业。现在的《县乡基层工业10讲》同样是集体的成果。我感谢我的团队, 感谢同志们的支持。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机关的领导和同志们。年过七旬的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胡楠先生不顾眼疾困扰, 逐章审阅, 字斟句酌, 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和精辟的观点。工作十分繁忙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轻工业史学会会长王世成同志拨冗研判, 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福岭同志与我多次交换意见。特别荣幸的是,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步正发先生得知我们的计划后, 勉励有加, 并欣然为本书作序。没有这么一个好的氛围, 好的集体, 就不会有现在的这样一个成果。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3

总队政治部负责老干部的具体工作,秘书处、干部处同志,平时常找老同志交谈,并两度参加政治部工作组到干休所协助指导工作。他们及时向部和总队领导反映老干部的思想情况和要求。三年来,得到总队党委和机关支持、帮助干休所新办了四件大实事,迎来老同志们一阵又一阵的喝彩赞扬声。

第一件,以往,干休所老同志家少有自己安装沐浴设备的,多数要去地方澡堂沐浴。老干党支部和所领导眼见老干部们相继步入古稀之年,行动不便,外出洗澡,存在实际困难。于是提请所党委研究并报请总队批准,在2001年为全所离休老干部,每户购置一套多功能史密斯电热水器和3000瓦电浴霸,帮助老同志解决了在家沐浴和每天有温水洗漱、洗菜等问题,大受赞扬。老干部和老阿姨说:这可好啦,在自家洗澡,既安全又防传染病。

第二件;根据上级关于部队进行房改的指求,干休所于2002年初着手售房准备工作。所里老干部现有住房是1987年修建的,十多年来,总队虽几次拨款进行过局部和较少维修,但供水、供电及其他设施都已老化,有的不堪使用,给老同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老干部支部和所领导集中了老同志的意见和要求,向总队后勤部提交一份“关于请求总队帮助干休所在售房前进行维修的方案”,部长张玉祥同志甚为关心,迅速指派营房处干部三次来所实地调查,当面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要求,修正核实了维修方案,提请后勤和总队领导审查。总队党委及时批准,拨款30万元,经施工,帮助离退休老同志改善了包括安装煤气、电子防盗门、无烟灶和供水、供电系统等等大小十项生活设施。老干部和老阿姨们在会上或个别,一次又一次地向总队党委深表感谢,他们说:我们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总队都为我们关心到了!

第三件,干休所在初建时,曾设广间约3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很简陋,通风也不好,老干们很少去玩。虽然基本坚持了一个月一次组织老干部去市郊风景区进行钓鱼、游览等室外活动,但平日进行所内健身活动的条件都很差,应予改善,力求做到室外与室内健身相结合;特别是对身体较差,不能去室外活动的老同志,鼓励参加室内健身活动尤为重要。为此,所里把文娱活动室的扩建装修和增加健身器材列为2003年为老同志办实事之舉。经几个月努力,现所文娱活动室已扩建为50余平方米,安装了空调,改善了通风,配备了六台健身器材,成为具器械、乒乓、麻将、棋牌等多种功能健身括动的文娱室,老同志们每逢周一到周五下午都踊跃参加健身活动,特别是两台电动按摩椅和跑步扭腰机尤受青睐。

第四件,干休所老干部,戎马一生,历尽艰辛、年迈体弱,一且发病,病重且急,建所以来已病故30%,总队领导深感忧虑。为使突发重病老同志能及时送医院抢救,今年主动为干休所调配了一辆依维柯救护车,供老干部送医院急用。另外,还帮助更新一辆桑塔纳轿车,一辆金杯中巴,解决了老同志外出活动和个别用车困难。老同志们非常感慨地说:总队对我们老伺志想得真周到,自家子女各忙各的工作,那能做到这样!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4

去年三月份以来,在偏僻的全椒县西部山村——石沛镇周 岗村的崎岖山路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路的年轻人。细心的群众发现,这个人操着外地口音,却非常关心本地事情。问后才知道,他,就是从省城新来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高超。眨眼一年时间过去了,在这个外来书记的带领下,周岗村发生了明显变化,村两委干部的“精神头”更足了,村部办公条件也更好了,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成立了茶叶生产合作社,群众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在全椒,像高超这样,到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的第四批选派干部共有18名。全椒县第四批选派工作启动后,选派干部们吃住在农村,战斗在一线,团结带领选派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加快发展,选派村面貌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变化。

“干什么,怎么干,群众说了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上任伊始,选派干部就走村入户,与干部群众交流谈心,了解村情民意。襄河镇花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县纪委选派干部晋青文到村后,集中一个月时间,跑遍了全村24个村民组,走访群众318人。先后主持召开村老干部座谈会2次、村民组长座谈会2次,村民代表座谈会3次,广泛了解村情,征求群众意见。武岗镇康合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县委党校选派干部刘成名在

1村两委干部的配合下,对全村种植养殖大户、贫困户、隔阂户进行重点摸排走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并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大墅镇肥全村地处三县交界处,人口多,交通不便,群众生育观念相对落后,计生工作一直处于全镇乃至全县后进。县信访局选派干部徐剑到村任职后,以计生工作为切入点,通过调研走访,实地了解群众对计生工作的认识、态度,宣传计生工作法律法规,帮助群众改变落后的生育观念。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第四批选派干部在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调研走访中,共深入213个村民组走访群众15400多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87场次,共征集到关于基层组织建设、村级事务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200多条。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许多选派干部联系实际,主持制定了本村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如:石沛镇周岗村根据村情,制定了《周岗村2010——2014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创建特色农业村和省级生态村的工作思路。马厂镇方岗村联系“难点村”治理工作实际,制定了《方岗村2010年工作计划》,突出做好村级组织建设、土地臵换、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村级组织是基层组织、推动、实践科学发展的“火车头”。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此,选派干部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加强“火车头”建设。配强班子,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襄河镇花园村地处城

郊,工作量大,突击性任务多。该村两委班子职数为七人,但实际只有五人。为了加强工作力量,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晋青文经过认真考察,并报镇党委同意,选配了2名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村民组长担任村干部,有效地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西王镇龙山村原两委干部职能交叉,人浮于事。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选派干部童友红到任后,对班子成员重新分工,理顺了关系,使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强化培训,解决“有能力办事”的问题。县林业局选派干部陈才、县物价局选派干部吴军手把手教给村干部电脑、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的使用技术,不仅增强了干部素质,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大投入,解决“有地方办事”的问题。襄河镇邱塘村多方筹集资金60万元,建成了一所3层18间总面积700多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武岗镇砂石村、大墅镇汪店村、古河镇大同村等也都筹措资金,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场所。六镇镇白酒村积极争取选派单位支持,对原村部进行维修、改造,购臵了新的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液晶电视和档案橱柜等,并增设了文化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健全制度,解决“有章理事”的问题。马厂镇新安村探索建立村干部四小时工作制,实行准机关化管理,保证了干部工作时间,方便了群众办事。十字镇陈浅村健全完善了村干部学习制度、上班签到制度、全天值班制度、计生信访信息员制度等,并着力在落实上下功夫,有效解决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等问题。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选派干部充分利用自身在技术、信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联系村情,结合实际,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石沛镇周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高超联系本村实际,以茶叶生产为突破口,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目前该村生产的“周岗春雪”茶叶不仅在滁州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而且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去年,仅茶叶一项,每户茶农平均增收2000多元。十字镇陈浅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劲松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多方调研,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以金坝水产区为主轴,建设“四园区两中心”的总体功能布局规划,将逐步形成淡水养殖、良种繁育、农业种植、渔业产业化、生态旅游五个产业。规划实施后,必将发挥牵引作用,进一步加快陈浅村的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县农委选派干部於成祥充分发挥自身农技干部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农技培训,引导群众种植优质粳稻,2010年全村粳稻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15%猛增到65%,亩均增收20%。六镇镇白酒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昊积极发挥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作用,让他们把外面的先进理念带回家乡,把村里的富余劳力带出去务工。2010年该村新增外出务工人员240余人,全村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

选派干部还十分注重发挥项目资金“酵母作用”,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全县共确定投资项目18个,其中投资经果林项目3个,水产养殖项目4个,农业分红项目7个,工业分红项目4个,每年可为选派村增加收入10多万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年多来,选派村共兴修道路120多公里,开挖当家塘56面,疏浚沟渠43.8公里,维修电站7座。武岗镇砂石村地处丘陵,半山半圩,生产用水比较困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市政府办选派干部白礼和积极寻求市财政局综合开发办支持,争取项目资金22万元,对王集、砂石两个电灌站进行了维修,解决了14个村民组30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古河镇独山村位臵偏僻,村组道路较差,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何朝富争取资金10万多元,铺设了近20公里的村组砂石路,实现了“组组通”,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5

白岩松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们的青春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呼啸着追求我们想要的一切。中学时,我们为了考大学,秉烛夜战、闻鸡起舞,那段黑色的岁月每个人都会在心口留个位置。我们那时向往大学的自由。转眼大学了,我们自由了,可是自由的代价我们从未想像过,只道青春年少,当青春之河呼啸而去,难道我们忍心成为岸边的枯草吗?青春的血液从未曾低沉过,今朝且吟且闻,明日且听且悟,只道青春年少,梦之方向未了。

正值青春焕发的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了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指点江山,就应该将自己满腔的热忱倾巢而出。基层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是国家政策方针的最终实施者,而大学生村官则是党和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和谐稳定的排头兵,先锋盾,要以“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座右铭。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得出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党发展的生命线,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谊。脚踏黄土地,心系千万家。农民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要做一个心、真心、诚心的大学生村官。努力的向村干部请教与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好的经验;努力的帮助村民解决事实,赢得他们的信任;努力的在村委会,提出创新性和可行性意见,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方向。同时,也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深入群众,走访全村的家家户户,了解每户的生活、工作和学些情况,不懂的问题积极向村民请教,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守住初心,守住原则,做一名认真负责、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的大学生村官。

基层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因此,基层工作十分重要。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村官要清楚的看到,一个人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存在着必然,没有在基层工作的丰富经验,便不能切身体会百姓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便成了一句空谈。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李强同志在全市万名干部下基层 篇6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2日)今年,省委决定在全省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各级机关选派一批干部进驻农村,全面指导农村的工作。根据省委的部署,结合温州实际,市委九届三次全会作出在全市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决定。开展这项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实际行动;是深入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效能革命”,狠抓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定要把它抓实抓好。下面,我代表市委讲四个问题:

一、要明确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主要任务

关于这次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安排,市委下发的文件都已经明确。关于下派干部的工作任务,市委文件已经列了七个方面的重点。总的讲,我们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各自的工作重点。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要把宣传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精神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来抓。当前,要花大力气宣传贯彻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这两个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中央在时隔18年后又以中央1号文件下发,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进一步部署,省委今年的1号文件,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这两个文件的下发,足以说明中央和省委对“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下去的同志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文件精神,使文件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推动农村的各项工作。

第二,要精心实施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地在建立机构、配备人员、编制规划、安排资金、制定政策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各地的工作也不平衡,我们接下去任务还很重,工作步子还要迈得更快。下派的同志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的任务,集中一定的精力去抓好。就全市来讲,要如期实现111个村的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完成1719个村庄整治任务;对没有列入省、市整治的村,要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开展村庄整治活动,使村容村貌有明显的改观。

第三,要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摆到突出的位置。近年来,我市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人口迁移、产业培育、环境优化、山海协作四大工程,工作进展良好,但这项工作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很艰巨。这次万名干部下基层,要把这项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结合“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康庄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各项工程,做好调查研究,落实好发展项目,协调和解决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和动力机制的培育,促进欠发达地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四,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的突出问题和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市农村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都保持良好的态势。但是,整个发展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比如我们的基层组织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等等,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农村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少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民维权难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少数地方因土地征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引发的纠纷逐渐增多,导致信访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地方毒品问题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社会治安压力很大,安全生产还存在许多隐患等等。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必然会影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在这次“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和突破。

二、要把握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一,整个活动要形成一定的声势和氛围,但绝不能华而不实。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我们下去的意图,宣传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为整个活动的开展营造一定的声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基层群众知道党和政府在关心他们,知道各级干部在为他们办实事。但宣传工作要实事求实,绝不能华而不实,不能把这次活动的期望值定得太高,给群众感到下派的同志无所不能、可以包打天下;也不能把这次活动的期望值定得太低,给群众感到我们的同志下去只是一阵风,走过场。宣传中要表明我们的决心,使群众明白这次活动是要实实在在地干的,是要干出一些成效的;宣传中也要鼓舞基层群众的信心,使他们了解这次活动是要靠群众一起去干的,这个道理要讲深讲透。

第二,一定要围绕中心,讲究实效,绝不能搞短期行为,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次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目标,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农民素质教育、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健全为民服务机制为重点,宋开展工作。这次活动虽然不可能解决农村所有的问题,但必须解决几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要通过大家的努力,使我市机关干部驻村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明显提高,党员队伍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升,机关和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农民收入有明显增加,村级集体经济

实力有明显增强,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有明显加强。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次活动不能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绝不能搞短期行为,不能因为办实事而忽视长远的效果,工作计划一定要科学、周密,经反复论证比较后再实施,切忌为求效果而做表面文章,更不能为出数字而弄虚作假。

第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刀切。这次活动,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实、求真务实的原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对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派驻,要做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基本实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指导员,但也不能搞一刀切,要视村里的具体情况来定,人口较少的村可以搞“一员两村”,重点的村也可以搞“一村两员”。我们这次活动的名称叫“万名干部下基层”,这是一个载体、一个口号,一个大概的数字,而不是派下去的干部人数一定要凑齐1万名,派多少干部要根据实际而定。对下派干部的具体任务,要根据派驻村(居、企业)的实际来确定,做到因地制宜,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不能搞大家一个样。

第四,在派驻干部时要注意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各地实际和农村、企业、社区工作特点,结合机关部门工作性质和干部特长,认真做好干部的派驻工作,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树典型”的思路,对一些重点的村、重点的社区、重点的非公企业和问题突出的后进村,要派驻市、县(市、区)两级机关部门的精干力量,切实加强对这些重点村的工作指导。同时,要分类指导,对“先锋工程”创建村、小康建设示范试点村、环境整治重点村和土地征用遗留问题突出的村,要注意选派党群、规划建设、国土、环保、房管等部门的干部去任职;对领导班子不健全、软弱涣散以及村务财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较大、矛盾突出的村,要尽量选派党群、纪检、审计等部门的干部去任职;对山区欠发达村,要尽可能选派农口、科技、财贸、交通等部门的干部去任职;对近年发展缓慢但基础较好的村、非公有制企业,要选派经济主管部门懂经济、懂管理的干部去任职。

第五,一定要带着爱民为民的感情去做工作,绝不能扰民添乱。下去的同志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不利于甚至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要真正沉下去,以诚恳的态度,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和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做知群众冷暖的贴心人,帮群众解困的热心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不能搞特殊,不能扰民,不能给基层和群众添麻烦、增负担,更不能去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各方面都要在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第一,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部署,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对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组织协调,及时帮助解决;对各地以及下派干部的工作情况,要深入基层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并加以督促落实。为了加强对这项活动的领导,市委已经成立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乡镇(街道)还要指定一名主要领导负责组织联络工作。

第二,县乡两级要加强对下派干部的日常管理。各县(市、区)委、政府要结合各自实际,对这项活动作出周密安排,对下派干部的工作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各乡镇党委、政府要为下派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及时给下派干部提供有关资料,介绍有关情况,使他们全面了解掌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乡土民情,尽快进入角色。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听取各下派干部的工作汇报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工作中,下派干部可以列席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的各种会议,参与重要问题的决策,有义务督促和规范各项民主制度在村内的执行,协调村内各方关系,对村级班子建设提出意见建

议。省、市下派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还可以列席乡镇党委、政府有关会议,参与乡镇有关问题的决策。同时,要关心下派干部的生活,对在乡镇附近村任职的同志,可以集中在乡镇居住,同时建立联络小组,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果。乡镇主要领导还要联系市、县下基层干部所驻村、居,经常到联系村、居指导工作。

第三,派出单位要切实关心下派人员的工作生活。机关干部下基层期间,不转行政关系,编制、职务、职级保留,工资、奖金、福利等各项待遇与在职一样,由原单位发放,不影响正常的工资调整和职称评定。如遇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不在精简分流范围。各派出单位要关心下派干部的生活,特别是对他们家庭的一些生活困难,要及时予以解决,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下派干部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派出单位应将其列为本单位年度考核优秀档次,不占本单位年度评优名额。市里派驻的干部原则上一年一轮换,由原单位调配。同时,各派出单位要履行下派干部所在村的包村责任,对下基层干部的工作绩效负重要责任,单位领导要经常下乡帮助指导,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到村帮助指导工作不少于4次,每个单位要确定1名领导联系村居,每月到村居指导工作不少于1次,切实抓好帮扶工作,落实相应措施。

第四,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市里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成立督查组和片区工作组,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督查,及时掌握这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各地好的经验,以指导和推进面上的工作,同时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解决好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好市委的参谋和助手。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农办要对下派干部实行跟踪考察,保持经常的联系,及时沟通情况,切实加强对下派干部的管理。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7

社会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大责任, 是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校外课堂。而基层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图书馆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全地区的居民和地区所在地的政府服务, 也就是为了更直接、更方便和更好地为它附近的居民和政府机关服务。

基层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在人人平等的理念指导下, 以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为依托,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方便广大社会公众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和途径, 为不同层次、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提供平等的服务, 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应该肩负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2 弱势群体的基本认识

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平等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①下岗职工。这部分人群中, 女工多, 年龄大, 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的人居多;②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 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 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③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 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 单位并没有按照《劳动法》为他们交纳各种社会保险。④较早退休的“内退”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 而且工资水平非常低。

3 基层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方式

弱势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和普通人群有所不同, 他们的表现和需求也不尽相同。他们文化水平不高, 影响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习, 从而技能不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经济的贫困, 直接导致他们生活困难。部分弱势群体, 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贫困中, 脱离主流文化及生活方式, 生活压力大, 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偏离常规, 变得敏感、易怒。掌握他们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①设立弱势群体服务小组:专门负责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规划和组织工作, 为所有因各种原因不能利用常规图书馆服务的用户提供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服务。

②建立特色图书室:为盲人读者开辟盲文图书借阅室及盲人电子阅览室, 由工作人员为盲人读者进行引导和帮助, 使他们能够了解到全面的信息;为老年人提供放大镜、老花镜、视听设备等设施。例如:我馆专门建立了盲人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 配备了专门电脑, 购进了盲人点显器, 购置了部分盲文图书、有声读物, 并设专门人为其进行导读服务。

③建立特色上门服务:定期为肢残读者、不能到图书馆的人士可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可采取电话预约或者网络预约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残障人士的阅读问题, 也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形式。

④举办特色活动:为社区下岗人员提供文化教育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班, 专业技能培训。为老年人举办“老年书法比赛”、“老年绘画比赛”“老年猜谜比赛”等, 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为儿童举办“少儿作文比赛”、“少儿背诵比赛”、“少儿绘画比赛”;定期进行教育影片的放映活动等。或和当地老年文化体育协会联办一些关于老年人的阅读活动, 提高老年人的阅读兴趣。

⑤开展百姓特色服务:可以为民工预定火车票, 开设展板为社区居民担供便民信息。我们在图书馆的二楼设立读者服务指南, 提供航空时刻表、列车时刻表、长途客车时刻表、服务热线等,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

⑥开展未成年人特色服务:利用电子阅览室为未成年人开设绿色通道, 购置了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资源, 为广大青少年读者丰富了阅读形式, 并且开辟了未成年人专区, 在管理上设置了十二岁以下少年限制上网时间为一小时, 十八岁以下, 十二岁以上, 限制两小时, 避免了青少年长时间上网。

⑦加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宣传力度。利用我们的宣传, 达到良性效应, 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 帮助弱势群体, 进而使我们基层服务越来越完善, 力量越来越壮大。

⑧利用多功能影视厅, 为社区居民播放电影、视频资料、开展讲座;为学生开展演讲比赛、知识讲座;对附近农民定期播放种殖和养殖专栏的有关知识, 帮助其解决在种植及养殖方面的一些难点问题。

⑨免费开放少儿阅览室, 为少儿读者购置新书, 利用大量的少儿图书资源, 为广大少儿提供课外服务, 丰富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⑩利用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讲座厅为下岗职工开展网络培训、讲座, 并用利用网络为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服务, 在网上帮助其找工作, 或者开展创业服务。

4 结语

作为基层图书馆, 它为弱势群体的服务力量是有限的, 服务内容是局限的, 但我们可以利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使我们有限资源发挥无限的能量, 帮助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解决切身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加速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脚步。

摘要:通过对基层图书馆的职能以及现状的分析, 并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对象特点及构成, 以及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的分析, 结合我馆多年来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方式, 探讨了基层图书馆在现有条件下应如何为弱势群体读者提供便捷周到服务的方式问题。

关键词:弱势群体,基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秀兰.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05) :3-4.

[2]胡莹.开拓公共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成员的途径[J].图书馆杂志, 2006, (05) :41+47.

[3]黄小华.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若干探索[J].图书馆论坛, 2004, (03) :125-127.

为基层同志服务 篇8

【关键词】 法律监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

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重中之重的任务,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检察机关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基层检察院是整座检察大厦的基石,其地位和作用均处于法律监督的最前沿。如何更好地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作为整个检察工作基础的基层检察院更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基层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当前政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社会矛盾化解”的精神实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实质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抓好这两项工作,就抓住了当前检察工作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全国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工作在基层,80%的案件在基层,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抓好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两项工作的决定力量。因此,基层检察机关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准确把握自身的职责定位,找准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承担起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

二、着力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源头防范矛盾。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是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一是要着力强化公正执法理念。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检察官客观义务的树立和践行,把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作为每个检察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着力加以培育。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端正执法理念。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权利平等、程序公正的执法观念,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切实做到“四个在心中”。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检察官应通过学习养成以下四种品德:爱岗敬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品德、忠于法律的职业品德和纪律约束的品德。通过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提高修养、提高素质,从而坚持秉公执法、廉洁办事。二是要努力提高公正执法能力。高超的职业技能是实现公正执法的基础和保证。从事检察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学识和才能。如果空有公正执法之心,而无公正执法、准确办案之能,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就不可能实现。“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要以大规模教育培训为契机,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创学习型检察院”活动,根据不同执法岗位的职责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三是要切实强化执法监督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制定统一、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执法工作规范,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健全案件集中管理机制、执法办案风险预警机制,推行网上办案和“阳光执法”,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正执法的考评导向和责任追究机制、检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证据收集、不捕不诉等执法环节的监督制约力度,推动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既惩治犯罪,实现违法当罚、罚当其罪,又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使无辜的人不受法律追究,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二)注重改进办案方式方法,避免引发矛盾。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执法办案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期待,坚决摒弃机械执法、简单办案的观念和陋习,按照新形势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把办案的“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通过理解、尊重、关爱和帮助等一系列人性关怀措施,最大限度兼顾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使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关爱、温暖。特别是当前查办涉企职务犯罪案件,要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方针,切实做到“三个考虑到”(办案前要考虑到运用何种方式不至于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办案中要考虑到使用何种手段才能保证生产发展正常运行;办案后要考虑到如何尽可能挽回损失,恢复发展)、“四个必须”(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案件,必须慎重,该迟办缓办的要迟办缓办,绝不能因案件查办造成经营困难和群众不满;初查必须秘密进行,在调查取证时,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轻易公开到办公地点传人,不发表有损形象和声誉的言论;对发案单位财产进行查封、冻结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不能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追缴贪污、挪用等赃款赃物应该返还的必须返还)、“四个避免”(避免影响资金流动;避免影响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避免影响招商引资和经营业务关系;避免影响声誉和产品信誉,做到该保护的要坚决依法保护)。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效消除矛盾。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彰显法律惩治预防、教育引导功能的重要抓手。从总体上看,当前宽严相济强调严的多,适用宽的少,刑事和解修复社会关系的机制尚不顺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消除社会矛盾的作用并不明显,还有很大一部分案件完全可以通过刑事和解等从宽处理形式来消除对抗,达到最大程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的目的。要推动形成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强大合力与长效工作机制,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特别是涉众型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着眼于消除矛盾、促进和谐,深入探索和规范刑事和解、量刑建议、附条件不捕不诉等办案新方式,健全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机制和执法考评机制,坚决克服下达追捕追诉指标等错误做法,把从宽处理的每一件案件作为有效消除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

(四)重视抓好延伸办案服务,积极调处矛盾。抓延伸办案服务是彰显法律人文关怀和检察工作人民属性的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的根本标准,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在以执法办案为中心、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把抓延伸办案服务作为检察机关满足人民群众合理期盼、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形式,对办案中发现的个体性矛盾和当事人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回避、不敷衍,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机制,健全检调对接机制,加强联系协商、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当事人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应对困境,化解积怨,消除深层次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对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切实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尽管很多遗留问题是小事,但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一些小事、小情,对我们检察机关、检察官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开展延伸办案服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把工作做

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努力构建和谐检民关系。

(五)妥善处理涉检信访案件,切实解决矛盾。妥善处理好涉检信访案件,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践行执法为民理念、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社会矛盾具有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加大的新特点,涉检信访同样存在。要根据涉检信访面临的新形势,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将涉检信访工作作为整个系统的全局性工作,举检察机关各部门之合力,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强涉检信访长效机制建设,健全落实首办责任制和领导接访、下访、巡访、督查专员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探索建立涉检信访定期排查机制,综合采取依法处理、教育疏导、救助救济等措施,切实把涉检信访的苗头和隐患消除在萌芽和初始阶段。对于涉及问题复杂、息诉罢访难度高的涉检信访案件,检察长要亲力亲为,带头研究和落实息诉罢访对策,积极做好各项稳控工作,防止问题堆积蔓延,坚决避免因涉检信访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要紧紧抓住群体性事件发生初始阶段这一处置时机,研究完善工作预案、处置程序和处置原则,领导要靠前指挥,信息要及时畅通,对媒体要认真稳妥处理,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应急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着力在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社会管理滞后问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检察机关虽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依据其宪法定位,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基层检察院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从执法办案创新、服务保障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紧紧围绕法律监督职能,推进执法办案活动的创新。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检察工作的中心。在当前新的社会矛盾积聚、刑事犯罪居高不下的态势下,检察机关必须推进执法办案活动的创新,更加注重和谐、公正,不断适应社会管理新方式。一要加强监管活动监督等工作,促进对特殊场所特殊人群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积极参加社区矫正试点和推广工作,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协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二要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工作,促进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等整治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工作,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促进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三要积极探索提高司法工作效能。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改进执法办案手段,提速案件的办理,处理好保障人权与保证案件质量,缩短时效与确保公平正义的关系,做到执法办案的又好又快,有效避免“迟到的正义”现象的发生。四要努力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以“法律眼”冷静观察社会事务,洞悉每一起进入司法领域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与矛盾,明辨是非,定纷止争,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要正确认识法律在社会管理中功能的有限性,避免掉入“法律全能”的误区,在执法办案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好各种利益和冲突,力争达到执法效果的最佳和最大化。

(二)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推进服务保障工作的创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检察机关应主动将检察工作融入服务大局需求之中,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中体现、弘扬检察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这是检察机关生命力之所在。一要在党委的统筹安排下自觉融入大局。党委的统筹为检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检察工作又是党委统筹指挥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检察机关要牢记检察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是党委统筹领导社会管理中的一份子,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工作大局。二要围绕党委重点工作履行职责。在不同的时期,党委根据形势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部署新的工作。检察机关必须要围绕党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安排,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适时通过专项行动来履职。例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青少年维权及法制宣传教育、帮教刑释解教人员等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按照分工,积极参与。三要进一步保护和规范社会管理主体。要确保社会管理主体的有效运转和规范操作,坚决查处国家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贪污受贿、侵权渎职的犯罪行为,惩处单位职务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管理清廉和政风清新,加大对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督力度,打击其滥用及不当行使管理职权和服务职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事务的有序开展。对侵害社会管理主体,妨碍社会管理活动的犯罪行为,要依法打击。同时,依法支持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自我发展,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三)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推进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内部管理的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统筹形成合力,达到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一要推进检察官分类管理改革。将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的一些工作内容相似,职责相近的科室整合合并,合理优化配置资源,避免出现分工越来越细,统筹难度越来越大,某些工作因难以明确而扯皮的情况。二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是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审查的专门部门,应当将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监督的监督主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作用,对自侦、批捕、公诉案件适时监督,对其办案中是否严格按规定程序、是否遵守办案纪律、办案安全等方面进行督查和监督,确保执法办案顺利进行。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将网上办案作为现代化信息手段介入到检察工作之中,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网络化办案平台,适时调整管理思路和模式,致力于将其应用到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应用到案件管理、考核和评价,充分发挥其管理功效,从根本上规范办案程序和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预防违法办案和错案发生,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推进执法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

四、结语

“万丈高楼从地起”,检察工作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促进社会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祺国:《化解社会矛盾与检察执法理念》,《人民检察》2010年第8期;

[2] 黄超:《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五个原则》,《人民检察》2010年第2期;

[3] 《发挥检察职能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法律与监督》2010年第6期。

上一篇:势不可挡,天美仕走上发展茶文化之路下一篇:后会无期精彩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