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2024-10-30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共12篇)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1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矫健的雄鹰, 但要让雏鹰变成雄鹰, 就必须让它自己去飞。因此, 要想让孩子长大成才, 自立于社会, 一定要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 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 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 自己拿小勺吃饭, 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 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 洗袜子, 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 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 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 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 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 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 干不了!”

2. 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 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 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 习惯于包办代替, 习惯于指手画脚, 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 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 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 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3.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 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 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 怎样穿、脱衣服, 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 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 自己去和同伴交往, 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 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4.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 游戏角怎样布置, 和谁玩, 玩什么, 这些孩子的事, 家长不要作决定, 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 想办法, 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 引导孩子决策, 但不要干涉, 更不要包办, 代孩子决策。

(来源:幼儿教育)

如何纠正孩子

作业潦草的

毛病

●乔可心

低年级学生由于贪玩, 往往会潦草地完成作业, 作业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克服作业潦草的常用方法有:

1.预防法。在孩子完成作业前, 提出适当要求, 防止孩子发生潦草完成作业的现象。

2.榜样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经常看优秀作业, 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别的孩子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的心理支配下, 控制自己不良的做法,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 对比法。

当孩子作业有了一些进步时, 用表扬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不断进步。当孩子出现退步时, 用夸奖他以前的好作业来抑制错误行为。

4. 重写法。

家长经过多次诱导, 孩子还是潦草地完成作业, 家长须用强制的手段, 让孩子重写作业, 使孩子重视作业质量。

总之,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是很多的, 具体运用时, 要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灵活应变。

(来源:教育网)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2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引言

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是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的一种创新型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据统计,全国 独立学院共计287所,其中四川省就拥有13所,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蜕变为大众教育的进程,加快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与一般普通高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法律意识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有着深远影响。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1.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基础不高,个人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以四川省为例,独立学院主要是本科第三批次,部分独立学院在专科(第二批)也有招生计划。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比第二批次的学生分数低50分至100分,有的甚至更低。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不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部分。

2.学生情感上敏感,对挫折承受能力较差

独立学院的学生情感丰富,渴望获得认可,获得成功,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大多数家庭比较富足,生活相对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自尊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照顾他人的感受,面对挫折或困难大多选择逃避。

3.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独立学院大部分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学生也因为各个专业的特点,需要到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是面对现实情况的变化又常常手足无措。

三、独立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确立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独立学院大多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法律有关的课程不太重视,目前仅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到我国的法律基本知识,但是由于学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讲解的透彻,使学生误以为法律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要,更不用谈什么法律信仰了。

2.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知识相对薄弱,遇到问题不是高喊“我爸是李刚”,就是拿起“罪恶的小刀”,不会有效的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常见的就是校园冲突仍采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还有在校外实习或就业时不知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因互相攀比产生的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由于家长过分放纵,造成自私自利,不能妥善处理同学、师生之间关系而发生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恶性事件……

3.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法律知识相关的课程得过且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修满学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法律意识缺失,对法律知识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知法都做不到又何谈敬法、守法呢?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搞“满堂灌”,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拼命讲解法律条文,但由于学时限制加上法律的更新换代,使得法律知识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培养独立学院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建议

1.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徒法不宜自行”,只有让学生内心信仰法律,才能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第一,积极做好大学生法制宣传工作。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的基本法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各种类型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设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民主、和谐、团结、秩序、友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三,树立和培养法律权威的观念。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树立“法大于权”的观点,坚决反对法律虚无主义看法。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年龄、阅历、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2.加强法律基础教育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课堂上老师的讲授,然而独立学院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相关课程仅仅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而且改革之后,法律部分的内容又大大削减,因此,应增设法律相关的公共课程,或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学选修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时来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过程中,也应转变教学方法,更新观念,避免讲解深奥的法理知识,要联系学生实际,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学习生活可能运用的法律以案例和讨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普法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学习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只有将具体的活动与抽象的法律知识进行结合,才能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带领学生对于公开开庭的案件进行旁听;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吸收法律知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具有精湛的法律知识背景的教师来实施。各个高校除了聘请相关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以外,还可以聘请一些从事司法实务的人作为兼职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0911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4

一、勇于尝试游戏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 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他们会对一些事情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产生想要动手操作的欲望, 对自己要干的事说:“我会、我自己来”等一些话。这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想要动手尝试的愿望, 不能一手包办, 全部替幼儿完成, 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 更不能阻止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要恰当的把握时机,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发复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经常地提醒、检查、鼓励与幼儿在一起积极探索, 使幼儿从独立动手操作中体会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引起幼儿对独立动手操作的强烈兴趣。以后, 在遇到这样的机会, 他们就会自发的独立进行,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

而有些幼儿, 自制力比较差, 意志行为为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游戏中, 他们表现出一定自觉行为和意志行为。例如:到了冬天, 我们这里经常会下雪, 可以领幼儿到外面玩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 孩子们为了战胜别的小朋友必须用自己的耐力、毅力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各种角色, 也可以让幼儿在某种感兴趣的游戏中排队等待, 借此培养他们的坚持和自制力。

二、自理能力栽培于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时, 就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有父母来代办, 等进入了幼儿园以后在短期内仍然不能改掉这个毛病, 做什么事都要找老师, 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总是简单粗暴的批评, 而是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鼓励他们向自理能力强的小朋友学习, 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幼儿, 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 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依赖老师和懒散的习惯, 而是越来越失去自制力。例如:在小班时, 我们班有一个叫李可心的男孩, 刚到幼儿园时, 开始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整天哭, 老师怕他上火、吃不饱每天都迁就他, 替他穿鞋、喂饭、收拾床等。可是在小班下学期, 他的一些事情还依赖老师、让老师替他做, 已经成了习惯。如果我们要求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 使幼儿的行动和愿望服从集体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不能随便的侵犯他人的利益或做其他不允许的事情等, 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一贯地要求, 幼儿就会逐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样就会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李可心在我们三位老师一贯的要求下, 现在他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提高了, 不再依靠老师的帮助了, 有时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呢。

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各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或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有利于意志力训练的潜在因素, 对幼儿进行感染和引导。例如:给幼儿讲《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时, 让幼儿思考为什么铁杵会磨成针呢?引导幼儿自己找原因, 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力, 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勇敢, 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的绝好机会, 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的精神, 当幼儿在参加攀登、走平衡木、滑滑梯等活动中, 表现出不敢攀登、不敢走、不敢滑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老师就在你身边, 老师会保护你, 不要怕, 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 借此来培养幼儿勇敢、坚持等良好意志品质。

教师在组织各科教学时, 应向幼儿提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 这样使幼儿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如: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 向幼儿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体育活动中, 要求幼儿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在美术活动中, 让幼儿画一定难度的画等等。当然, 教师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的, 过于简单或太难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独立意志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高低的反映, 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还需要他们成为有着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使他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不怕困难, 坚持到底, 昂首阔步走向社会, 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样样事情都有父母、长辈包办代替, 所以, 在幼儿园独生子女胆小、脆弱、娇气、任性, 缺乏独立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依赖有余而独立不足, 任性有余而自控不足。因此要培养幼儿做一个独立的意志力坚强的人。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是满足一时的口舌逞能;“而授之以渔”却让孩子掌握“终生无虑的能力”。在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篇5

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

“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

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二、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一个小小的实例:一个假日,我在公园里见到一位父亲,带着他大约四岁的儿子,在走道三叉路口时,他弯下腰去问儿子:“你说,咱们走哪条路,到哪儿去玩?”孩子认真思索了一会说:“咱们走这条路吧,去看小猴。”

这位父亲很值得赞赏。首先,他很尊重孩子,体现出父子间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他又是个教育的有心人,能抓住机会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抉择的能力。

四、在孩子学习独立的过程中多给予正确引导

如孩子自己洗袜子,一开始孩子肯定洗不干净,甚至把全身都弄湿了,没关系,袜子洗不干净家长再洗一遍,衣服湿了换,总之,只要孩子有这个意愿,家长就可满足,然后给予正确地引导,教孩子洗袜子的方法,多试几次,孩子就能轻松的完成这件事了,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还让孩子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6

关键词:集体意识;培养;现象;思考

自我意识从内容来说就是内化了的社会意识,是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一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拼搏及至对人生目的的追求,都与其是否有正常的健康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在当前,不可忽视,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逐渐减弱。具体表现在:缺乏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缺乏顾全大局的思想;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有的人只愿索取,不愿奉献;有的注重竞争而不讲公平;有的为集体做点事便讨价还价,斤斤计较;有的觉得与自己无关的事便无兴趣或兴趣不大,不愿参与或不介入;遇到事情多从自己个人利益考虑,较少考虑集体的需要和应有的奉献和付出等。究其大学生中这些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一、90后大学生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有些吻合大学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成长环境的变迁:在家庭中,90后学生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有些类似“本我”阶段——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满足,不懂得生活的打理,在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奠基阶段容易落后。到了学校阶段特别是离开父母身边开始独立面对外在环境的大学阶段,有些类似“自我”阶段——开始接触学校这个小社会,自我意识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得以形成与巩固,而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开始在迷茫与困惑中学会用理智去打探周围世界,能较为合理地处理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学校到社会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随着知识结构深化、实践能力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大学生从心智到能力都开始逐渐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这一阶段有些类似“超我”阶段——实现了自我意识与社会交往统一整合,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社会价值。相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地流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也为人的独立自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环境和空间。

其二、宽松的社会环境从主观上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客观条件使当代大学生在旧与新、继承与改革、封闭与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和增强,表现出了具有时代深刻印记的自我意识特征:在人生上注重自我,关心自我发展,热衷自我完善,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它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上注重独立,希望与他人平起平坐,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参与社会活动,享有独立的成人权利;在生活上注重自立:不迷信权威,喜欢独立思考,与此相联系,经济上的自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学习上注重自主: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掌握,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学习上靠自己去努力,有的主张自主学习、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或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在人格上注重自尊:在当今社会,知识和人才越来越得到尊重,从而使大学生也特别受到社会的尊重;在活动上注重自强:市场经济激发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他们愿意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甘落后,在交往中乐于表现自己的才智,普遍主张靠本事和奋斗取得成功,渴望成为学习、生活和事业的强者;在精神上注重自信: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位竞争者有较强的实力和自信。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们面对社会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其三,传统的价值取向被打破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心理倾向发生偏移。传统的以社会或群体为绝对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被打破,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个体的利益和合理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价值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张扬。这种客观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这种心理倾向在部分大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即表现出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集体意识逐渐减弱。本来,合群、遵从和利他是集体意识的三个心理前提,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在注重竞争、注重自我的同时,集体意识和观念却有所滑坡。有的大学生重自由、重自我,比较自私,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不愿加入集体的懷抱,不合群;他们如刺猬般靠近后却彼此被伤害;严重者则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充斥着一个个张扬而不能融合的个体,其结果可想而知。面对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集体意识减弱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渐加以解决:

一、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增强集体意识和观念

在高校,不管是班级社团,还是党团组织,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集体。在这一个个的集体中,要明确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替它,关心它,培养集体意识,服从集体的决定,遵守集体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一个人只有参加了一个集体并在其中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身价值和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一个人脱离了集体,则将一事无成。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的骄气和孤高自傲,我行我素的不合群现象,要更耐心的做好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观念。

二、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必要途径。在集体活动中,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和感受集体的力量,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有机会为集体作出贡献,奉献力量,使大家感受到齐心协力才能取胜,一个集体的成功离不开团结协作,取得的成绩体现出大家集体努力的结果。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受到集体主义的熏陶。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强互助和协作,从而增进团结和友谊,消除自傲和孤僻,增强集体观念和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

nlc202309082254

三、丰富集体管理角色,在管理中增强集体责任感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丰富集体管理角色,使更多的大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管理能力。单一的管理角色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管理角色变换制度,使大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管理体验,提高多方面的管理能力,并在管理中增强责任感。具体说来,在一个集体中,通过增设管理岗位引导大学生去竞争,避免一人多职,鼓励一岗多人,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对于双人或多人负责的岗位,定期进行分工轮换。同时,定期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角色进行轮换,让每个人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去体会其工作辛劳。它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使大学生获得担当管理者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集体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在管理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关爱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确立集体意识,就是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在集体中得到成长和发展,都能取得成功。要关心和关爱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长,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要看到,每个大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同样重要的,人人都享有一份爱。要全面关怀他们的现实学业、身心健康和前途发展。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发挥其个性特长,关注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开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及时总结、表扬和奖励在集体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充分肯定每個成员在集体中所作出的贡献,使每个成员都得到尊重,都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获得的成功。每个成员心中都装着集体,都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一个有着强烈集体意识的集体,才是最有力量的,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取得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孙宏艳,徐文新.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2] 陆新源.培养集体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J].中外教育研究,2010,(1).

[3] 李新华,周宪斌,徐健.论学分制下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J].哲理论坛,2009,(3).

谈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 篇7

当今社会,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事事让父母家人帮助解决, 连幼儿园的孩子, 力所能及的事情, 都让父母家人代替做了, 大人还总埋怨, 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差了, 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 养成和促成了孩子们的依赖感, 不管是谁的责任和任何原因, 我们面对孩子时, 有两件最根本的事情要严肃以对。

第一件事是孩子对活动的热爱, 以及热切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渴望, 如果以大人的观点来看, 孩子们做了哪些活动, 完成了什么样的事情, 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这样的认定, 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恰当的。例如, 在孩子们的活动当中,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 虽然孩子们说不出原由, 但是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来模仿大人, 而模仿这样的活动过程, 对孩子日后是否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影响十分重大。

第二件事就是孩子们的独立性, 事实上, 为成长所做的任何努力, 最终就是要获得独立, 身为“人”, 最重要的, 就是个体要能独立运作, 因此, 为了成长发展的需要, 孩子们都需要培养独立性。

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会一再表露他想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需求。比如:孩子们常说:“妈妈帮助我自己做”, 孩子们穿衣服时, 妈妈可以协助孩子穿好, 而不是怕麻烦, 代替他一穿了之, 可以藉由帮助孩子, 让孩子自己来把事情完成, 这种方法, 就是一个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好的方法。

帮助孩子的方法, 就是给孩子的所有东西都是他们可以操控掌握的, 不管孩子多小,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一些他们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东西。

我们给孩子的协助, 只有是那种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 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想教孩子自己吃饭, 我们得先准备适合他们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碗、小勺……想教他正确的洗手方法, 就得先准备所有符合他身材尺寸的器具。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会有兴趣, 也会因为自己做得很好而欣喜若狂, 做任何事情才非常起劲, 而这种热衷于完成事情的热情愿望,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大人也要重视和保护。当然, 要这样做, 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班的一位家长跟我说:“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谈何容易, 让他自己洗个脸, 洗个手, 所花费的时间我都可以洗完多少东西了, 还浪费水, 浪费肥皂, 我还要清理地面, 卫生间卫生太费劲了!”听到了这, 也让我想到了为孩子准备好适当环境的重要性, 这样好让孩子可以从容地依照自己的速度、能力, 做完他想完成的事, 同时又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干扰, 也减轻了大人的负担, 不必为孩子做太多的事, 孩子们也可以完成本来可以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并且还可以满足孩子想要探索周围环境, 并从中获得知识的需要。因此, 这种做法, 最大的帮助, 是让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我们要容许孩子的独立性之外还可以同时解决孩子们之间发生的问题。例如, 孩子们忙于自己有兴趣的活动, 沉醉于从中所获得的成就感, 无形之中让孩子们的行为和想法有了正向的改变, 孩子们觉得压抑的情况少了, 自己独立的活动机会多了, 因此就发挥了幼儿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十分重要, 没有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独立, 想让孩子一辈子依赖自己。同样, 老师也希望自己带的儿童具有独立性, 各方面都表现优秀。也就是说, 我们一定要重新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是不是拿掉了不该有的帮助, 好让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好好发展。

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 篇8

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因为我们生活在商品社会里,生产流通、生活消费,都需要钱来做媒介。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学习、文化娱乐也样样离不开钱。但传统的观念却是君子耻言利,以谈钱为可耻。士农工商,士为第一,商排末位。父母对孩子整天灌输的是,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好象这是孩子要走的唯一道路。至于钱的事,如家庭经济开支和计划,父母都避着孩子,以免他们染上什么不良意识,更甭说同孩子谈钱、培养孩子们的经济头脑了。对孩子需要的支出,样样都由父母包办。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生活处世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后,都搞不清楚怎样买车票,住旅馆如何登记,拿到工资收入后,也不知该怎样应付开销……

美国青年成年后,一般都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做工,靠卖报纸,当家庭教师、为邻居修剪草坪,到餐馆洗盘子等来赚钱养活自己,很少要父母接济。家长们也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比如,他们让孩子做家务,凭劳动的质和量给予报酬———数量不等的零花钱。有人认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家庭关系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例证。不过,这其中是否也蕴含一些合理因素?我认为值得认真对待。逐步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接触经济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孩子们的经济意识呢?

第一、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直接培养孩子的经济思想。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和家长一起进行家庭收支的记账、核算,了解家庭的收入支出状况及现金余缺等。

第二、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同时让他们记帐,自我监督。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让他们逐步树立如何在有限的零花钱中,用最少耗费来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观念。

第三、应逐步让孩子独立购买他自己的物品,大人不要一切包办。他们通过实践,可以了解一些商品知识和购物常识,懂得如何挑选、购买、付款、找零等。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经济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第四、让孩子树立劳动观念。孩子的日常生活要自己料理,还要教育他们多干些家务,有条件的也可尝试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来赚取自己的零花钱。应该同时教育孩子,做家务是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为了赚钱。

第五、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珍惜物品,管好财物,不乱花钱。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了,更要注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良好品质。

后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篇9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 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 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 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 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 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 应该做什么的时候, 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 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 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人的自我意识就像人的全部行为的“总开关”, 对人的整个行为起总的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明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是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这是因为, 此时儿童已能利用语言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动, 同时客观环境也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引导儿童要按照这些要求经常检查自己的行为, 加之家长、老师、邻居等成人和同伴也经常以这些要求来评定儿童的行为, 因而使儿童对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后进孩子自我意识的特点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指出, 只有当人们的认识元素出现不协调, 从而产生内心冲突时, 才会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因此, 只有当人们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很强时, 一切不良行为才会和这样的自我意识产生不协调, 从而使人们克制不良行为, 产生良好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自我意识与人的行为的成功经验有密切关系。那些处处受挫, 经常受到负强化的孩子, 自我意识很差, 因而缺乏自制力。

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 而成功感、自信心、快乐的感觉又是与自我的表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不能有效地展现自我, 成功、自信与快乐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特别是孩子, 他们的自我表现需要更加强烈。进入小学后, 即使是那些经常处在失败状态下的孩子, 其实他们也有自我表现的需求, 只是由于他们在适应学校教育上的失败及周围人, 包括同伴、家长和教师, 对其负面的评价, 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孩子, 他们也会认为这样看就是对的, 自己就是不如人, 从而自我认同感差, 产生自卑感。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种过多的失败经验, 易形成后进孩子的动力障碍。这种障碍一是能直接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二是由于多次失败引起他们不愉快体验, 会使他们减少学习兴趣。因此后进孩子不但不会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反而还出现自我贬低和自我抑制。长期恶性循环下去, 他们的学习则无动力, 自我意识的形成就受阻。

后进孩子的自我意识有以下特点:

1.自我认识比较模糊且比较混乱。对自己的各种状况不了解也不清楚, 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与别人的差距。这个原因造成了其辨别能力差, 不善于观察他人和自己, 不善于比较, 没有一种正确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

2.自我评价较低, 有较强烈的自卑感, 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评价多依赖于别人的看法。他们由于信心不足, 更是容易相信家长和老师等外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后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一) 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

后进孩子在学校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 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沟通的原则, 对待后进孩子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 为他们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困扰。让后进孩子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教师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与家长取得共识。让家长主动与孩子沟通, 达成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使孩子努力进取。

(二) 培养后进孩子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我们常常发现后进孩子在情感方面十分幼稚, 有时甚至形同幼儿, 人长大了, 情感没长大。只有让后进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他们成为情绪的主人, 他们才能快乐的学习。因此, 鼓励后进孩子“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从小事做起, 对自己的情绪, 欲望, 要学会控制, 疏导, 转移。

(三) 努力发现后进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如果教师对后进孩子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他们的自我意识就要好一些, 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相反, 如果所获得的评价多是消极、否定的, 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因此, 教师要多表扬、鼓励, 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后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 既有缺点, 也有优点, 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一些, 更突出一些。教师不能只盯住后进孩子的缺点, 而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以此为突破口去教育他们, 鼓励他们。学习较差的孩子可能爱劳动, 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可能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 点燃他们心中的奋斗之火, 对自己的优势敢于展现, 对于不足有信心赶上。相信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四) 逐步减少外部控制

外部控制过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有抑制作用。如果老师家长大事小事, 都管, 管得过细, 管得太死, 则孩子根本不需要自我控制, 也没有机会学习自我控制。这样的孩子, 一旦离开师长, 或者一旦外部控制失灵, 就会立刻暴露出致命的弱点——缺乏自觉性, 因而抵抗不了消极因素的诱惑, 一天天学坏。教师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自己管理自己, 加以必要的指导。开始在小事上放松, 让他们从自身的言行找到自信与发展的方向。逐渐锻炼, 使他们能在较大事情上也能自立。

(五) 培养后进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思考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阶段, 人们也要“想”, 但那是初步的, 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 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 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 重视的是外部的趣味性, 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高年级孩子思维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强,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喜欢概括, 探索有关个别事实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而后进孩子他们恰恰对事物外部的趣味性最敏感。一般地说, 后进孩子对抽象思维很反感, 概括能力差, 不爱追根问底, 他们常常满足于浅显的认识。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要以一定的认知水平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能思考万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及社会, 当然也就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了。

我们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 培养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不要让他们呆读死记。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10

一、奖学金评选依据考验学生的诚信

在奖学金系列里, 学习成绩是主要参考指标, 但是对于综合素质提升的考虑, 评选依据还应不断完善, 要兼顾德育、美育等。如果一味的强调考试成绩, 会产生以下不良趋势。

1、个别学生放弃诚信, 通过作弊来提高成绩。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努力程度的传统手段, 纵然这种形式也有其弊端, 但是仍然最主流的方式。如果奖学金制度中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排名, 学生为了获取奖学金的荣誉和奖金在考试中铤而走险, 不惜触犯校规校纪, 通过作弊的方式提高分数。

在监考过程中, 作弊的学生情况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不会答, 依靠作弊避免挂科;另一种是基本会答, 想通过作弊来提高成绩拿高分。两种虽都属作弊行为, 都是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 但是认为后一种作弊行为更为恶劣, 是对考试制度、奖学金制度的双重践踏。总这种角度上讲, 奖学金制度是对品学兼优学生的伤害。拿马哲、毛概、邓小平理论这一类科目考试来说, 经过作弊可能会在成绩上提高几十分不等, 这样在成绩排名的时候会大幅度的提升, 这对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进行考试的同学来讲是及其不公平的。如果经过作弊得到高分进而拿到奖学金, 无非是奖学金制度最大的悲哀, 而这种结果势必带来恶性循环, 很多学生会进行效仿, 因为奖学金不论是荣誉还是奖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都是令人向往的。奖学金的光环能带给一个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准入门槛。

2、奖学金制度期待考察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单纯以考试成绩考察学生, 分配奖学金, 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行为的频发。如果能从多方面考察学生, 把奖学金制度中的评选条件多元化, 覆盖面拓宽, 才能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有效避免学生以违反校规校级的途径提高考试成绩。

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不是很突出, 但是个性活泼、创新能力强, 基于这种整体特点, 独立学院的奖学金制度奖励的初衷应该是对综合素质高学生进行奖励, 以此作为鼓励。如果考察角度单一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导向上的偏差导致效果的不同。独立学院的奖学金评选考察体系要能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鼓励创新等实践能力。

二、独立学院的助学金制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1、助学金在独立学院的资助工作中新特点

众所周知, 助学金是为了使家庭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而进行的资助, 但是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经济情况一般较好, 因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 负担重, 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独立学院。因此, 在独立学院真正需要助学金等资助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数量很少。但是国家助学金的下拨力度却很大, 这样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额。如何处理和分配好这之间的差额, 就是独立学院资助工作关键点。如果处理不好, 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2、要在助学金制度里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 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向班主任老师提供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 表明困难程度, 班主任老师及班干部也会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和老师看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现象, 各家有各家的特殊情况, 有些并不是公开的, 在提供家庭收入情况时, 有些同学为了拿到助学金, 编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 丧失诚实守信的美德。

3、要在助学金制度里倡导先人后己的美德

在独立学院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 家庭明显困难的学生数量有限, 大部分都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分上下的, 这部分学生的评选是独立学院助学金评定工作总的矛盾多发点。面对为数不少的金额, 很多同学泛起了“红眼病”, 争抢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学间的矛盾此时也颇为明显。因此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及时给学生灌输先人后己的美德, 及时的疏导矛盾, 创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4、通过助学金制度培养独立学院学生感恩社会的美德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 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 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 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 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 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国家及学校给予学生拨付的助学金是一种资助, 能够得到这项资金的学生要抱有感恩之心, 用自己更好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 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更多的人, 让这种爱和温暖星火相传。而有些同学, 没拿到钱的希望拿到钱, 拿了少的希望拿多的, 拿了多的希望每年都拿, 得不到满足就抱怨学校抱怨老师和同学, 甚至在评定过程中相互排挤与争吵。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 应该通过发放助学金这一途径, 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 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身价值上, 提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勤奋学习、自力更生, 眼光放长远, 而不是盯着眼前助学金这点利益勾心斗角、弄虚作假。组织给予要感恩, 没有得到也要释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0.htm

生存锻炼活动培养了独立生存意识 篇11

生存挑战活动的确提高了学生们的生存能力和意识。不过,这个惨淡的“挣不到饭钱”的结局,还是提醒我们:当下大学生的生存能力亟待提高。

尽管我们一再说要加强生存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可由于当下的教育评价标准更注重分数,而忽视社会参与意识、生存能力,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大都将生存能力发展忽略了。只让学生努力学习,绝少参加社会实践;只要学生成为“分数的高手”,而鲜有独立承担生活负担。不少学生是知识技能发展的佼佼者,可在生活发展方面,却出现了“发展瘸腿”。新闻中的例子,不就是明证吗?

不要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能力不足,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缺少了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微量元素,这些学生在人格发展、心理发展方面,也容易出现诸多缺憾,比如耐挫力比较低,遇到一点困难就大惊小怪,不愿承受,宁愿退缩。再比如,更喜欢“宅生活”,内心更封闭、孤独,甚至带有一定的怪癖、不合群等。所以,生存能力不足,不仅是竞争力的不足,更是一种发展失衡。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12

一、确立“家”的意识

低年级的小孩子, 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是朗朗上口的儿歌.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天, 我编了一首儿歌, 题目是《我们共同的家》:四十八个娃娃/来到这个家/家中有老师/老师像妈妈/家中有同学/同学伴我长大/家中有故事/读得不想放下/家中有游戏/玩得乐哈哈/家中有难题/动脑解决它/你的家, 我的家/一年一班是我们共同的家.晨会课上, 我把它出示在大屏幕上, 领着学生大声地朗读, 在读中孩子们确立了“家”的意识.

二、爱家中的妈妈———老师

“家中有老师, 老师像妈妈.”对于老师, 小孩子很自然地有依赖感.在家中, 有什么想法了跟大人提, 在学校, 老师就是他们眼里的家长, 遇到事情孩子都会跟老师讲, 比如不舒服了, 丢东西了, 鞋带掉了, 铅笔盒打不开了等等.但是, 他们似乎也跟家里一样, 认为找老师解决问题是应该的, 是理所当然的, 而对于老师的心情、老师的烦恼, 他们则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比如, 一个小朋友不乖, 惹老师生气了, 老师在批评这位犯事的孩子, 其他小朋友仍然只顾玩闹自己的, 不懂得收敛.调皮的孩子会一次一次地犯错, 一次一次地惹老师生气.如何让这群小不点能体谅到老师的心情, 能真真切切地关心老师、爱戴老师?这学期, 我在班级黑板的左上角开辟了一个栏目, 叫“今日心情”, 旁边画了一个脸型.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老师吗?”孩子们答喜欢.我又问:“你们爱老师吗?”“爱.”“爱老师的话, 一定是希望老师每天的心情都是开开心心的, 是不是呀?”“是.”“那, 老师告诉你们, 老师的心情与小朋友的表现息息相关.如果小朋友都很乖, 各方面表现好, 不惹老师生气, 那么老师的心情分数是一百分, 那这个脸型显示的就是笑脸.”我在黑板上添画了向下弯的嘴巴.“如果小朋友表现不好, 老师的心情分数低于九十分, 这个脸型就是哭脸.”我擦掉了向下弯的嘴巴, 换上了向上扁的嘴巴.“如果黑板上一直保持着笑脸, 老师会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作为奖励;如果黑板上变成了一张哭脸, 那你们就没故事听了.”孩子们点头, 表示懂了.

有了心情图例表示后, 孩子们似乎懂得关注老师的心情了.当他们表现不好时, 我就会说:“老师要生气了.”他们就会有所收敛.当一个小朋友表现不好, 让老师的心情分数减分了, 小孩子们就会对那个小朋友表现出口头的或目光的警告.当心情分数一直保持在九十分以上时, 孩子们就会提醒我给他们讲故事.于是, 我就会乐呵呵地给他们讲故事, 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我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孩子们就会变成有心之人, 能真正地把老师当作家人, 体谅老师的辛劳与烦恼, 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关爱的关系.

三、爱家中的兄弟姐妹———同学

“家中有同学, 同学伴我长大.”同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伙伴, 就如家中的兄弟姐妹, 有了他们的关心、帮助, 自己才会成长得更快.过惯了家中唯我独尊的生活, 面对同龄的四十几位性格、脾气迥异的同学, 好多孩子不知道如何相处.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争吵脸红, 会因一丁点的不如意而生闷气、哭鼻子.本学期, 我在黑板的左上角还开辟了一个专栏, 叫“本周要求”, 向学生提出与同学文明友好交往.我先后提出了“学会说对不起”、“学会说请”、“学会说谢谢”、“学会帮助别人”的要求.当自己不小心碰撞了同学或做错了事, 让同学受伤了、伤心了, 要真诚地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当自己有事要麻烦同学或要同学帮助的时候, 要诚恳地说“请”;当得到了同学热心帮助后, 要真心地说声“谢谢”;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 要伸出双手热情地帮助别人.这些要求于生活小事中帮助孩子们学会友好相处, 让他们真正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体谅, 相亲相爱.

四、为班集体这个家出力

“家中有难题, 大家动脑解决它.”班级是大家共同的家, 家中的事务, 只有大家主动参与, 尽力尽责地去完成, 才能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美好的氛围.对于班级中的卫生工作、纪律管理、收发本子等事务, 低年级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做.但仅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 还得有能力, 不然不能把事情做好.比如值日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 我挑选会扫地的孩子当值日生, 夸他们爱劳动, 比别人能干.于是, 孩子们觉得当值日生很荣耀, 都争着当值日生.这学期, 我又开始锻炼孩子们自我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班长这个职务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 一班之长, 多么光荣, 多么了不起.我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 设立了值周班长制度, 每周两位班长, 分别管理卫生工作、早读课纪律与路队管理.被确立为班长人选的孩子, 必须是被老师与同学认可的管得住自己的人.这样, 为了当班长, 孩子们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 努力在同学与老师那里赢得印象分.被推荐当了值周班长的孩子, 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努力干好自己所负责的事, 因为表现得好, 得到大家的认可, 就可获得“服务之星”的证书.这样的轮值机制, 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了孩子们为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奉献力量的积极性, 形成了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快乐和谐的“家”风.

上一篇:面临新情况下一篇:应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