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十谟言获诺奖,建设文化强国(共1篇)
热点十谟言获诺奖,建设文化强国 篇1
热点十:谟言获诺奖,建设文化强国
背景材料: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国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2012年9月26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举行。
3、2012年媒体十大流行语揭晓 国内年度汉字梦:中新网12月20日电“ 汉语盘点2012”今日公布2012媒体十大流行语。“十八大、钓鱼岛、美丽中国、伦敦。奥运、学雷锋、神
九、实体经济、大选年、叙利亚危机、正能量”入选。
4、《讲话》发表70年,“为人民”仍振聋发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各地各界召开座谈会、众多报刊开设纪念专栏、文艺家们畅谈体会,令人们再次重温党领导文艺事业的这第一部经典性理论文献。当年,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中,《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等重要问题。在今天的现实、文化语境中,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际,重温《讲话》,其中“为人民”的思想精髓仍极具指导意义。
5、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
6、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北京时间11月11日19时许,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人与幻觉现实主义的融合”。瑞典皇家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7、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果显著。2012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在海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2012年的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更加品牌化,在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个城市举行了320多项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了国外众多高级政要和约3000万外国民众和华人华侨的热情参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球各地的中国文化中心从9个增加到13个。2012年,文化部联合外交部等部委,从5月至12月在我国共同主办了“2012非洲文化聚焦”系列文化活动。2012年,纽约中国龙年新春音乐会、悉尼春节大巡游、中欧文化对话年、中韩友好交流年、中泰一家亲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活动在世界各国蓬勃展开,吸引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关注。2012年,中文版文化传通网、英文版中国文化网共同迎来了开通十周年纪念吸引着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各国网上读者和用户。专家点评侯湘华(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2012年,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十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8、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1月17日公布,更新后的名单共45项,涉及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名单采取动态管理,对于因保护管理不善,致使遗产价值受到损害的项目,国家文物局将酌情予以警示,情形严重的,可以将其从《预备名单》中除名
9、“舌尖”引热议。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不仅多轮播出收拾率屡创新高,还引发了社会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话题的热烈探讨。这部纪录片更带来了商机。地方特产、锅碗瓢盆热卖,打着“美食之旅”旗号的旅游线路成为热门。一部纪录片火爆了媒体、商家和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无独有偶,《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和《舌尖上的中国》有
异曲同工之妙。浙江卫视引进全球热播的《the voice》,节目一开唱,便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和真挚的声音和情感艳惊四座,被网友誉为“耳尖上的中国”。专家点评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电视节目走红,在于满足了观众特定的文化需求。《舌尖上的中国》将“吃”还原到家庭、乡村、邻里关系这些传统层面上。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感染了观众,也为中国电视作品创作找到了发展方向。
10、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舌尖上的浪费,提倡光盘行动,大兴节约之风。
11、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
12、7月1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京召开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云山出席并讲话,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引向深入,使道德领域展现新变化、新气象、新风尚,使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得到有力提升,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13、为保障利用网络发票管理系统开具发票的管理需要,规范网络在线开具发票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明确单位和个人取得网络发票,应及时查询验证网络发票信息的真实性,对不符合规定的网络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国家工商总局会同工信部、公安部、税务总局和质检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联合开展短信群发设备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信群发设备专项整治行动。
14、7月19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发布。《规划》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规划》提出,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命题视角:
1.2013年2月5日广电总局下发《关于清理广播电视“送礼”广告的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立即删除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②适当限制通俗文化是当务之急
③文化领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越来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回答2~3题。
2.海量的信息,自由的交流,网络让人们体验畅所欲言的愉悦,然而有时,表达变成了情绪宣泄,讨论变成了恶语相向,一些人借助网络展示恶俗,信息潮中涌动着谣言诽谤的暗流。这告诉我们,对待网络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B.要重视用局部发展统领整体发展
C.要尊重联系多样性,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D.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不断消灭具体矛盾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网络文化市场要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4.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公布,更新后的名单共45项,涉及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只所以重视文化遗产,是因为它
①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②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③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④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诺贝尔委员会给2012年度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籍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文学、电商、留学市场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这说明
①满足人民需要是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繁荣文学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2012年5月至12月,我国主办了非洲文化聚焦、纽约中国新春音乐会、悉尼春节大巡游、中欧文化对话年、中韩友好交流年等多场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关注。这有利于
①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使中华文化发挥主导性作用
③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共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近年来,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D.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价值
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请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应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博采众长,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9. 2012年8月8日至12日,“中国文化周”系列文化交流展演活动在英国伦敦举办,文化活动包括“点亮世界奥运演唱会”、京剧演出等来自中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演,借助奥林匹克文化平台传承奥运精神、展示中国形象、加深世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加深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办中国文化周的意义。
(2)运用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相关知识,说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⑴①中国举办文化周,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2分)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③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中华文化创新。
⑵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②矛盾具有普遍性。社会实践的共性,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的中华文化又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③事物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既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又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10、结合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说明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热点十谟言获诺奖,建设文化强国】推荐阅读:
2023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第1期)专题03 莫言获诺奖11-12
对莫言获诺奖的一些感想05-21
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08-10
从莫言获诺奖看西格马振动时效12-17
“德孝”理念:盐湖区企业文化建设新热点01-31
文化热点跟踪训练10-20
文化景观之热点议题09-01
公考面试热点:文化自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