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考申论热点:加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精选2篇)
2018国考申论热点:加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篇1
2018国考面试热点:“中国品牌日”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热点背景: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的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6月10日发〔2016〕44号文《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的倡议最为振奋人心,这也是国务院站在国家层面首次正式提出。同时,《意见》强调,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平面、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
首次以官方身份而且是国务院级别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题目预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国务院发文: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品牌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生命与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设立“中国品牌日”不仅有利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对企业发展进行良性引导,同时也是我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步,其体现了政府对品牌引领作用的重视程度,从企业层面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并为走向制造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回顾近几年中国的创造之路:从十年前层出不穷的山寨手机,到近几年大批中国游客去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风潮,这不仅让很多国民感到遗憾,同时也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质疑。其实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出口日本,竟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有媒体报道,杭州有位居民在日本抢购到一个马桶盖,回家仔细一看,生产地竟然就在杭州下沙。这样的新闻不禁让人感到啼笑皆非,更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国如今有能力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却是好马没能配好鞍,很多产品并没有拥有与之匹配的品牌,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另外一
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能够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今年年初,我国才刚刚能够自主生产圆珠笔头的圆珠,有望代替进口。创品牌不容易,将品牌做响做大更是困难重重,然而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这些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及企业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产品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过程,中国品牌的空间广度不断得到拓展。2015年,华为的全球品牌知名度从65%提升至76%、中国品牌知名度提升至97%;如今在印度手机市场,金立、联想等中国品牌已与三星、印度本土品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印度市场畅销品牌排行榜的头十名中,中国手机占据了一半。10年前,高铁技术主要还掌握在德国、日本、法国的企业手中,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骄傲。中国企业在海外修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土耳其安伊高铁,让欧洲人也坐上了中国高铁。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品牌日”的设立,更是给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个节日一方面鼓励了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产品品质,并且能够引领消费,树立自主品牌消费信心,更好发挥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另外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重视企业文化、企业诚信等企业软实力,实现更加和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而中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国际社会树立响亮的品牌也任重道远,因此我认为要想真正将设立“中国品牌日”的意义落实到实处,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要做到以下几点:
作为政府来讲,第一,要净化市场环境。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第二,要完善惩戒机制。保护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企业成果,提高违反产品质量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犯罪行为的量刑标准,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三,要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
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产品创新,在全社会范围弘扬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来讲,现在国家政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要以此为新的起点,加大创新力度,吸引高精尖人才,自强自律、脚踏实地去做。
总之,目前我国的品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把中兴手机和百雀羚护肤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总理出访大力推荐“中国南车”,到如今“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对中国品牌是最大的激励,在百花竞放的世界知名品牌大舞台上,中国品牌有理由也有责任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集全社会之力,促进中国品牌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2018国考申论热点:加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 篇2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具体性的特点,对于广大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抓住根本,方能应对新形势,中公教育将伴你同行!
背景链接
近年来,一入冬雾霾就席卷我国多个地区,给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北京、上海、广州、贵阳、天津、杭州共六个城市实施机动车限购政策,部分地区实施限行政策。但这种限购限行政策遭到了汽车协会和不少民众的诟病,因为汽车尾气仅占空气污染的20%,剩下的80%治理却迟迟不见动静,新一轮尾号限行措施和汽车限购政策对空气污染治理的解决作用并不明显。少开汽车、绿色出行已成为社会共识,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减少汽车污染、创造美好环境做出应有贡献,但这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推行限行限购政策的依据。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近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制订“史上最严格”《环保法》,树立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着力改善突出的大气、江河污染等环境问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4%,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 [原因]
一是环境污染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污染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积累了大量问题,形成了明显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二是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当前,我国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一些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成为人们心中的阴影,等等。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阻碍着经济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满足不了人们对“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诉求。
三是由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这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讲,就是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面临的挑战] 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我们过去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下的,未来美丽的环境是子孙后代应当享受的,当代人要有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除了人口多,还有就是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我们用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去继续走高投入、高排放乃至于高污染的路子。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易反复,部分企业和个人法治观念淡薄,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监管缺位,环境保护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各类环境问题仍处于多发态势。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优化、驱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污染防治,还包括发展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需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统筹谋划、全面布局。
[对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还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为了保发展、保健康、保幸福。习
一是筑牢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我国发展的底色。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还是以GDP论英雄,追求短期的政绩。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干部要让正确的绿色政绩观在头脑中落地生根,要树立“抓环保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对外开放”的意识,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抓项目、抓工作。要建立完整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坚决执行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为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环境问题终生责任追究制。
二是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水、土壤污染是污染防治的核心工作。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能比重降下来。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也关系食品安全,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向水污染宣战,拿出硬措施,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土壤污染处于“末端污染”,要抓“本”治“源”。不仅要从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着手,更要管住生产生活“上游”的土地规划、城乡规划。
三是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往往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治理污染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要让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进来,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让其主动承担防治责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话语权,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只有形成环境共治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污染防治。
范文素材 [标题] 1治污需做好“发展加减法” 2.治理污染,不讳疾方可得善医 3.治污不能只靠政府
4.“向污染宣战”还需雷霆手段 [开头]
示例一
近年来,人民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从最早提出雾霾、PM2.5等关键名词,再到现在将PM2.5等列入日常生活考虑之中,这无疑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周围生活环境和自身身体健康的关心,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重视。治理环境污染,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圆梦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示例二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跳不出“GDP至上”的陷阱,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财政收入有靠,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惜出台牺牲资源环境的土政策,让污染企业大行其道,成为备受呵护的“香饽饽”。在这样的治理生态下,环保部门要么无所作为,要么也加进去分一杯羹,滋生出以罚代管、靠罚养人的罚款经济。治污,亟需做好各地发展的加减法。
示例三
以往,或因担心引发恐慌,或是怕被追究责任,有些地方对于环境污染的习惯性做法是“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导致严重后果。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越来越幸福。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发展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是明珠弹雀,得不偿失。
[结尾] 示例一
环境“疾病”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大气污染任重道远,尚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贡献力量,为实现“美丽中国”而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示例二
无论如何,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治理环境污染,只有用用雷霆手段,方显现菩萨心肠。治理污染,就得靠“通电高压线”般的制度设计、靠零容忍的坚决态度、靠动真碰硬的铁腕执行,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呼吸、守护我们的家园。
示例三
能不能把环境摆在正确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检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不管是遥远山村的生态悲剧,还是城市里的“呼吸之痛”,都在警醒我们,“向污染宣战”
亟须落实为行动,做好“发展加减法”,更需要从现在做起、从众人最期盼的地方做起。
名言佳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习近平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
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我们要直面问题,向污染宣战!——李克强
我们的生产、建设、消费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坚决淘汰,而且必须淘汰,同时过度的消费方式要坚决摈弃。——李克强
雾霾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治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希望全社会,政府、企业、社会成员,大家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这场攻坚战。——李克强
中国不愿意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李克强 部分来源: 学习中国:习近平指挥三大攻坚战之污染防治
【2018国考申论热点:加强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推荐阅读:
国考申论热点10-20
2024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政府的角色01-15
国考申论热点预测:“朱日和”后更需要深思08-16
2015国考申论热点:行政审批与作风建设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