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2024-10-09

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共5篇)

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篇1

一、引言

2006年11月, 天津某院校某分管财务的副校长因挪用巨额资金炒股, 造成逾3750万元的资金损失, 而该校校长却因疏于审查造成严重失职, 最终其人大代表资格被罢免。2009年11月, 深圳市某航空公司实际控制人因涉嫌经济犯罪, 为资不抵债的航空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被移交公安机关接受法律的制裁。我国新《会计法》实施至今已逾十年, 但近年来违背会计法的行为屡禁不止。以上案例反映出了当前我国许多单位的负责人风险意识淡薄, 会计法律责任风险意识缺失, 单位也仍然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机制, 其财务管理机制也亟待健全。

转、安全生产、合理用工等;技术、设计、工艺部门负责归口试制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的目标成本, 以及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设计图纸等费用指标;劳动工资部门负责归口工资、劳动生产率、工时利用率等指标;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归口废品率、废品损失限额以及检验费等指标等等。强化成本控制是全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共同的任务, 通过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 可以将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将各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降低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用、降低物流成本, 是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四) 重视成本管理信息的价值。

成本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基础信息, 运用适当的观念和技术来处理企业个体的历史或预测性的经济资料, 以达到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的目的。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 学会两条腿走路, 只有这样, 才能够对企业的每个环节有足够的了解, 才能够充分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 才能够及时了解信息, 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在一个企业资产规模迅速壮大时, 企业管理者只要控制好财务和成本, 就等于掌握了整个企业的命脉, 真正做到运筹于帷握之中, 决策于千里之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多媒体信息的共享, 战略成本管理将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无疑会给现代企业注入新的活力。采用ERP成本管理, 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 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 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 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 确保数据之间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及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任, 单位负责人要保证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 必须在报告上签名并盖章。可见, 单位会计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 承担着本单位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因而, 单位负责人应当积极防范潜在的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规避会计法律责任做到未雨绸缪, 以便更好地遵守会计法有关规定。

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一) 建立健全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单位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 在这个体系框架内, 科学实施财务风险管理, 明晰各有关责任人的权责利, 合理调度, 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持续健康运转。单位负责人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遵守会计法规的认识, 有效保证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及国家的有关会计法规切实得到遵照执行。尽快完善会计内部控制有关制度, 对于单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会计关键控制点, 内控制度要具体落实到执行、反馈、监

的钩稽关系正确性, 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五) 做好采购管理。

要建立全方位的采购体系, 货比多家, 择优、择廉而用。这就需要利用全面的商业信息, 及时对信息做出对比选择。同时, 要严格规范操作规程, 克服人为因素, 实行公开采购。这样才能防止那种在价格上“买高不买低”、在质量上“买劣不买优”、在地域上“买远不买近”问题的发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质量成本营销观的不断深入, 企业只有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立足于恰好满足消费者需要, 产品质量效用恰当合理, 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才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

综上所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苦练内功, 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 以低于竟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生产经营,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经济环境下, 只有把现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 使会计和管理科学作出适应环境的经济化调整, 配合经济发展的步伐, 有节奏地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改革, 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泽军.浅论企业成本费用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08 (24) .

[2]胡飞虎, 张涛, 孙林岩.业务流程重组成功因素分析[J].工业工

[3]乐艳芬.试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J].中国经贸, 2011 (02) .

督与决策等核心环节, 依据会计内部控制实施的整体实际效果, 在考虑外部经济条件变化及单位内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 使之与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及中、短期经营目标相适应, 且与单位其他管理制度相呼应, 以切实发挥其财务风险预警效果。

(二) 切实遵守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原则

要想形成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权限划分与制衡机制, 就必须对不相容会计岗位实行回避制与相互分离制度, 努力形成不相容会计职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对于单位负责人授权批准的权限、范围、责任、程序及层次等有关内容要予以充分明确, 对于单位业务处理流程要对主要控制点进行细化, 落实具体的控制程序与要求, 对各环节都给予足够重视。

(三) 单位负责人应切实遵守会计法规

鉴于单位财务部门对单位财务事项最为熟悉, 单位负责人可与财务部门相互协商, 依据后者具体有关规定, 对单位会计档案进行有效保管, 使单位的承办人签收、债权、收入及费用等程序都符合单位具体业务规定与要求。应当以文件的形式将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予以公布并按有关文件加以实施。要抽取稽查凭证以确定制单员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账务处理, 出现拒绝抽查、凭证或单据不全、凭证变造与伪造、手续不符合具体规范, 存在冒领虚报款项、业务事项违反财经法规等现象时, 应及时加以制止并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财务负责人。为保证单位账实相符, 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稽查与核对工作, 重点关注公款私存 (用) 、小金库、白条抵库、占用挪用单位资金、坐支、保留账外公款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 充分明确各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对于手续不健全或内容不真实的业务, 如果出纳或稽核会计员对此明明知晓却利用职权假装不知, 违规进行了业务办理甚至合谋共同进行舞弊, 致使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并承担相应的刑事或其他有关责任。如果单位负责人超越审批权限, 对明知不真实存在的或非法的业务进行资金转移, 予以审批通知甚至共同舞弊, 而对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也应当承担 (连带) 赔偿责任, 对于未切实遵守国家有关会计法规及单位自身会计规章制度具体规定的, 单位负责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如因监查失职或严重失察致使单位严重受损的, 必负起相应的 (连带) 赔偿责任。

(五) 持续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为了保障单位负责人充分承担其会计责任, 单位有必要逐步建立健全并持续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其中, 以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监督制度构成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会计监督放到法律高度, 督促各单位会计人员及其机构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责, 只有将监督法制化, 才能有效督促单位负责人切实遵守《会计法》有关规范, 强化自身廉政建设, 做到严格自律, 履行其法律职责承担其会计法律责任。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等会计法规, 提高自身会计管理水平, 同时注重对财经法规与会计知识的持续学习, 如会计处理方法与程序、会计的作用与职能、最新财经法规等, 使自身的财经知识框架与时俱进, 提升辨别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同时, 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管理, 为单位资产完整安全和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也可大大降低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最终全面提升单位经营效益。

三、有效规避单位成本控制责任风险

(一) 单位负责人要带头执法, 以身作则

单位内部负责人往往支配会计人员, 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与业绩部分取决于会计人员实际完成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及监督的质量高低。因而, 作为会计负责人, 不但要承担会计责任, 更要强化自身财务素养, 带头贯彻执行会计法, 以身作则。为会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不以任何方式指挥、授意、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并为内部会计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准确把握会计法规才能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二) 规范单位成本费用管理承担成本控制责任

单位负责人要对单位成本费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利用完善的内部控制来保证单位成本支出的合法真实性, 管理单位成本费用时要合理授权, 制定支出管理办法, 积极防范舞弊与差错, 规范各级主管部门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应对单位各项物资的转移、领用、销售与购买进行准确无误地计量, 材料实施限额领料制, 禁止超定额与无定额领料, 对于材料的出入库要有准确记录。单位负责人要在行政部门、生产部门、人力资源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下, 进行资金定额及费用开支、生产消耗定额及内部计划价格、人员定额等的制定。

(三) 用文件对各级人员进行明确授权

单位负责人要在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的业务授权审批规定下进行预算范围内成本费用的授权审批, 支出必须符合单位费用标准, 并在业务原始凭证上签字批准, 不能越权操作。如有越权进行业务的授权审批, 则相关经办人有权对此拒绝办理, 未经审批的成本支出不得报销。预算范围之外的成本开支按规定程序办理, 对于预算调整等例外事项必须先进行书面报告, 否则不得报销。应当动态管理单位年度预算, 按照费用分类的不同于每月初由财务部门会同各费用归口管理部门 (如财务费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归口管理, 制造费用由生产部门归口管理, 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管理费用, 销售部门归口管理销售费用等) 滚动下发次月成本费用控制指标, 结合开支实际需要及预算具体要求, 按月度进行考评, 年终进行统一测评并兑现奖惩承诺。

(四) 对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实施考评

单位负责人将责任指标下达给各部门及人员后, 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照责任指标, 对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与检查。单位负责人应对照标准成本, 计算实际成本可能发生的偏差, 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成本分析, 对于预算执行差异要切实找出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后要跟踪考察其实施成效。对于单位的重大项目应对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与监察。对于单位的重大资金项目支出, 要核查其手续的完备性及凭证的合规性, 如有违规之处则不得批准支出。财务部门对于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要及时报告, 会同成本核算实际条件, 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工程项目、筹资、成本费用等业务的标准与流程。成本费用情况要定期形成报表, 上交单位领导层及各责任主体, 并及时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 研究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并共同商议可能的对策, 集思广益也是单位负责人有效防范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重要渠道。

四、结束语

单位负责人要严明财会纪律就必须从坚决遵守会计法规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新思路

◎文/冯查波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企业集团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快。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更需要创新。针对邮政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创新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创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统一财务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以及防范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再加上国际上企业集团逐步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 更促进了企业进行创新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寻找新的方法措施实现资金管理。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资金的统一账户管理、资金长期的规划与预测、资金筹资渠道和方式以及企业投资管理制度。企业要在考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资金集中创新管理。

一、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现状

(一) 下属成员企业资金管理整体意识低下

由于集团的下属企业在资金集中管理上忽视整体意识, 各下属企业单独开户、多方筹资, 使得资金在各企业的分配及使用不平衡,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周转速度慢。一方面, 子企业各自开设银行账户, 企业和企业之间资金相互利用率低, 不能做到及时调度, 导致资金的闲置。另一方面, 资金欠缺的企业从银行借入大量贷款, 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来弥补资金的缺口, 而资金充足的企业因没有调度意识而将资金存入银行, 造成集团整体的资金成本较高、管理效应低下。

(二) 资金预算执行力低

企业预算在制度的执行力上有待加强。由于执行力度的不到位, 导致资金收支不平衡,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控制, 资金使用存在着随意性。除此之外, 企业对资金没有做整体的预测和规划, 导致预算指标选取不当, 缺乏严密性和依据性, 使得预算管理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三) 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企业集团大规模生产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和更先进的信息支持, 因为传统的管理手段无

与单位规章制度入手, 以身作则, 自觉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没有小问题, 不良风气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否则整个单位就会失去力量与根基。要想有效规避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各项工作都很重要, 单位领导人则要率先垂范, 将会计内部控制具体规定落实至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之中。同时, 对违规违法人员要坚决打击, 党和国家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问题保持了鲜明的态度和坚强的决心, 单位负责人不得谋求任何特权与私利, 要自觉接法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准确的集中起来。而大型的集团企业较难及时准确的掌握各下属企业财务状况, 从而导致信息滞后、资金使用率降低。

(四) 资金监控力度不够

在创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进程中, 企业财务的自主权得不到落实, 这严重影响到集团经济的控制和引导以及资金周转速度。同时, 由于企业财务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资金监控手段的缺乏, 使得集团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运用无法有效的监督, 从而容易造成资金循环和管理过程中的失控。

二、邮政集团资金管理案例分析

(一) 邮政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动因

1. 资金分散沉淀, 总公司无法对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监控。

首先, 各下属企业可分别独立开设银行账户, 甚至有的地市局在营业网点层面也设置了银行账户, 为了保证自身的正常经营, 各分公司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资金余额, 造成了资金的分散沉淀;其次, 企业之间的资金无法做到相互利用, 缺乏资金的企业就会向银行借入大量贷款来解决资金缺乏等问题;最后, 由于融资成本较高, 下属企业存在较严重的财务负担。

2. 监控不力, 无法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一方面, 资金的流量和控制在某些分公司存在脱节现象, 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监督落后、事后控制审计不到位。如在邮政企业现有利润考核机制的驱动下, 很多分公司为了追求收入和利润指标, 盲目扩大业务规模, 尽管账面上利润指标完成了, 但是真正的现金流却没有流入企业, 形成了长期应收款项;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统一的资金计划、调控制度, 没有银行与企业信息系统直接对接, 所以资金信息传递不畅, 集团管理层了解的资金情况往往都是过时的信息, 致使公司决策层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来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控和决策。

3. 邮政公司下属企业离总部较远, 有较高的自营权, 造成总部对整体的控制能力比较弱;

信息滞后等因素, 造成各下属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传达到总部之后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二) 邮政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创新模式

为实现企业集团资金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统一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邮政公司建立统一结算中心, 实现对下属企业的集

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王敏华.会计法律责任及认识误区[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3) .

[2]叶文明.论企业会计法律责任风险的把握[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1 (11) .

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篇2

1 有关法律法规对产品的要求

《产品质量法》对存在潜在风险商品标注的要求:使用不当, 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 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 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商品经营者的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 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种子法》第46条对种子质量要求:杂草种子的比率不得超过规定;不得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水稻品种国家质量标准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执行标准为:GB4404.1-2008。对于籼型大田用杂交稻种的要求为:纯度≥96.0%, 净度≥98.0%, 发芽率≥80.0%, 水分≤13.0%。

2 因种子质量造成的损失包含的范围

陕西省实施《种子法》办法规定, 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 由销售种子的经营者予以赔偿;经营者赔偿后, 属于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责任的, 经营者有权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追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可得利益损失和有关费用。

3 目前陕西省可以合法种植的水稻品种

1963—2011年, 陕西省共审 (认) 定水稻品种143个, 已撤销或退市56个, 尚有87个品种可在陕西省种植, 加之国审品种种植区域含陕西省的数十个品种, 在陕西省可以合法种植的品种有100余个。依穗颈稻瘟病发病率将其抗病性划分为9级, 其中, 0级为高抗;1级为抗病;3级为中度抗病;5级为中度感病;7级为感病;9级为高度感病。2010年3月5日, 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对陕西省品种审 (认) 定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要求水稻品种对穗颈稻瘟病抗性达5级以上, 即感病品种与高感品种均不予审定。陕西省修订该标准, 是由于水稻品种间抗感差异明显, 种植对稻瘟病抗性较好的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再者, 陕西省水稻种植面积14万hm2左右, 可种植品种多达100余个, 明显偏多, 不利于优质、骨干品种的较大面积推广。当然抗病性要求的提高对于控制稻瘟病在该省流行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4年, 陕西省共审 (认) 定水稻品种37个, 其中抗病品种3个, 占8.1%, 中抗品种4个, 占10.8%, 中感品种22个, 占59.4%, 感病品种8个, 占21.6%。中感至感病品种占81.0%;无高抗品种。而国审水稻品种种植区域含陕南的绝大多数为感或高感品种, 如内香2924 (国审字2006015号) 、宜香4160 (国审字2005014号) 、西农优1号 (国审字2006076号) 。近4年, 在陕西省审 (认) 定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病性较好的有D优6511、渝香203、丰两优1号、武香988及忠糥1号等。

4 种植感稻瘟病品种导致大幅减产的实例

内香2924为国审水稻品种, 审定公告表明, 该品种高感稻瘟病, 栽培区域含陕南稻瘟病轻发区。2009年在城固县二里镇、龙头镇及博望镇种植导致严重减产, 城固县农业局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聘请水稻栽培、植物保护、种子管理等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鉴定, 专家组认为:内香2924田间表现坐蔸、枯穗, 由叶瘟与穗颈瘟所致, 与种子质量无关。据此, 生产商及经销商未对种植户进行补偿。农民对此极不理解, 甚至对专家产生偏见。

专家组认为该品种稻瘟病大发生与种子质量无关, 其依据是国家标准GB4404.1-2008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46条之规定, 种子不得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稻瘟病大发生尽管与品种有关, 但确实与种子质量无关, 因为种子质量不包含是否感稻瘟病。

5 种植稻瘟病导致减产的责任问题

水稻品种不抗稻瘟病说明品种有缺陷或瑕疵, 农民种植后有可能稻瘟病大发生, 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该品种审定时即表现高感稻瘟病, 存在明显缺陷或瑕疵。依据《产品质量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对于有瑕疵的产品要有警示说明;因产品缺陷导致财产损失的, 产品生产商及经销商要以赔偿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特别是新审定 (认定) 或引进的国审品种种植区域含陕南地区但不抗稻瘟病的品种, 经销商极少甚至没有人在包装袋、标签、说明书、宣传资料上说明该品种感或高感稻瘟病, 其常用稻瘟病抗性为7级或MS、9级或HS等表示, 而农民对该种表示方法知之甚少, 也不明白含义, 经销商更没有用“种植该品种必须注意防治稻瘟病, 否则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警示语言进行说明。因此, 首次在陕南较大面积种植的不抗稻瘟病的新品种发生稻瘟病导致减产, 生产商及经销商不给农民适当补偿 (之所以叫补偿, 是由于稻瘟病可防可控, 发生稻瘟病, 种植户应承担主要责任, 生产商及经销商承担次要责任) 。是否值得商榷, 由于水稻品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其抗病性会明显下降, 所以对已种植多年的老品种发生稻瘟病导致减产, 种植者应承担全部责任, 生产商及销售商无需承担责任。

6 类似情况的责任认定

湖北省某药农购买开封开化公司生产的三丰牌复合肥, 作为其种植的丹皮 (中药材, 忌氯植物) 苗肥, 使用后丹皮苗出现大量死亡。经检验, 该复合肥氯离子含量为24.7%。西南大学鉴定认为:该肥料中的高浓度氯离子对植物幼苗生长有伤害。高浓度氯离子对植物幼苗生长有伤害, 该种潜在危险, 开封开化公司应以适当方式告知消费者, 或告知正确的使用方法。开封开化公司仅在其产品包装上标明含氯, 并未充分履行生产者的告知义务, 因而产品存在一定的瑕疵。该药农举证证明在使用了开封开化公司生产的产品后, 遭受一定的财产损害, 开封开化公司无证据证明丹皮苗死亡是开封开化公司产品之外的其他原因所致, 应认定其财产损害与开封开化公司产品的瑕疵存在因果关系。开封开化公司对该药农的损失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该药农作为丹皮苗的种植者, 在种植时, 应充分了解植物的特点 (如忌氯) 和生长规律;在使用肥料时, 应充分了解肥料的特点和所含成分, 正确使用肥料。该药农在生产者已在其产品包装上标明了含氯的情况下, 仍不能正确使用该产品, 没有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 也存在重大过错, 对损害的造成应承担主要责任。据此, 河南省高级法院[ (2009) 豫法民三终字第62号]终审判决开封开化公司承担20%的损失488 720元, 其余损失由该药农负担[1]。

7 种植感稻瘟病品种应注意的问题

稻瘟病虽然可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但其是可防可控的[2,3]。生产商及经销商对感稻瘟病的品种在包装袋或标签上应有警示说明, 这是其应尽的职责。如此品种高感、感、或中感稻瘟病 (不得用此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为9级、7级或5级等代替) ;生产上必须及时预防穗颈稻瘟病, 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只要生产商及经销商做了警示说明, 尽到其应尽的职责, 农民能按时预防穗颈稻瘟病, 则该病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4]。

摘要:稻瘟病是可防可控的, 种植感稻瘟病的品种导致减产的责任主要应由种植者承担, 但如果种植新引进或新审定的感稻瘟病的品种, 经销商未按有关要求进行警示说明, 不承担任何责任值得商榷。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关, 与种子质量无关。

关键词:感稻瘟病品种,种植风险,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华.巧购稻种降低风险夺高产[J].农家顾问, 2010 (2) :35.

[2]张新造.杂交水稻种子风险控制与市场监管[J].种子科技, 2011, 29 (6) :11-12.

[3]贺观爱.试论水稻生产中非种子质量风险的责任与分担[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3) :113-115.

略论会计电算化的潜在风险与监控 篇3

1、数据共享的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展示和推介自己, 网络财务带来了会计系统的开放和数据共享。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也以其具有的辅助分析、预测等功能越来越多地为多方共享。有些单位不注意电算化会计信息共享中应注意的问题, 没有合理界定共享信息范围, 或根本就缺乏信息安全意识, 共享信息不设数据加密等保护性限制措施 (包括数据的加解密、认证信息的加解密、数据鉴定完整性) 、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网络防毒等, 造成会计信息被盗用、信息被篡改、丢失, 单位经济活动或商业秘密、理财秘密被公开、网络病毒入侵等后果, 加大了会计资料共享的风险。

2、硬件维护的风险

硬件维护主要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 出现硬件故障时及时进行故障分析、检查、修复, 并由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安装调试的活动。很多单位没有指定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 或系统维护人员缺乏最基本的电脑硬件维护常识;有些单位的财会人员用系统计算机从事与会计业务无关的工作, 在财务专用机上使用、安装外来软盘、光盘甚至游戏软件, 系统计算机没有安装高效实时监控的防毒、杀毒软件, 增加了系统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机会。更有甚者, 系统维护员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措施, 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知之不多, 控制措施不得力, 将会计系统服务器或工作站连接Internet, 更进一步增大了病毒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入侵的可能性。

3、系统软件维护中存在风险

软件维护主要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等。正确性维护是指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 适应性维护是指单位的会计工作发展变化时, 为适应而进行的修改活动;完善性维护是为了改善软件已有功能的需求而进行的软件修改活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会计软件, 其功能均处于不断地完善、开发、改造和升级之中。有些单位购买软件时不注重软件售后服务, 软件性能缺乏稳定性, 难以适应日新月异、新业务不断出现的会计工作需要。系统升级改造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考察, 盲目改造或对软件做二次开发, 造成新问题不断出现, 给实际会计工作造成麻烦和风险。

4、电子信息档案管理存放中存在的风险

会计档案在收集过程中, 由于操作人员时间观念不强, 没有及时或定期按规定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资料备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没有脱离原计算机系统进行保存。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数据丢失或系统被破坏, 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 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电子档案在保管过程中, 操作员往往是单备份保存, 且保存在电算化系统附近, 一旦发生意外, 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档案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物理知识, 不懂磁性介质的物理特性, 将电子档案存放在磁场附近, 造成备份资料瞬间消失。此外, 档案保管人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 不注意档案存放环境, 使电子档案遭遇火灾、水浸、霉变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会计电算化中对于风险的监控

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进行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并将被提到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级领导都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此项工作。单位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亲自领导会计电算化工作, 财务部门组织具体实施, 对在什么时候开展、开展哪些项目都应仔细规划, 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 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会计电算化事项进行集体讨论, 杜绝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降低决策风险。

1、硬件软件控制

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具备一定硬件基础和技术力量的单位, 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网络,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会计数据实时处理。因此, 优良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是实现会计软件高效运作、信息共享、数据交换、良性循环的必备物质条件。此外, 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推行会计电算化时, 应该重点注意:所购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的评审, 软件的技术指标应满足本单位需求, 符合特殊核算的要求和行业特性以及发展的需要, 软件功能具有前瞻性, 且能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可靠, 不易被破坏和泄密, 操作方便, 通俗易懂, 简单好学, 售后服务好, 能及时提供日常维护、版本升级和软件再开发。

2、操作系统控制

保持计算机在符合温度、电压、卫生等要求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网络系统电算化的单位要使用防火墙软件。为防止社会不法分子对单位内联网的非法攻击, 可以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 设置多级防火墙。一类是外层防火墙, 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另一类是应用级防火墙, 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 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会计数据库的非法访问。同时也要安装具有高效实时监控功能的防毒软件。

总之, 对于软硬件的升级改造, 要充分考虑会计工作的延续性和升级软件的稳定性与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性, 既要有工作的热情, 又要本着谨慎的原则, 避免盲目和冲动给会计工作带来的被动和风险。

3、组织与管理控制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会计人员职责, 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计算机设备, 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 保证机内的程序和数据的安全。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身份的一道防线, 管理好每个人的密码, 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 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实行定期更换。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 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软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 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设专人保存上机操作记录, 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等并与软件中的“日志管理”相比较, 开展日志审计。

4、系统日常操作管理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控制和操作规程控制两个方面。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作业, 不得超越权限接触系统。系统应制定适当的权限标准体系, 使系统不被越权操作, 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权限控制常采用设置口令来实行。操作规程控制是指系统操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 如对进入机房内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规定不准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等等。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 作业运行规程, 上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5、实体安全控制

实体安全涉及到计算机机房的环境、光和磁介质等数据存储体的存放和保护。机房应符合技术和安全的要求, 充分满足防火、防水、防潮、防盗、恒温等技术要求, 并配有空调和消防设施。对用于数据备份的磁介质存储媒体注意防潮、防尘和防磁, 对所有业务数据实行双备份、异地存放, 建立目录清单, 对长期保存的磁介质存储媒体还应定期转储。

6、数据和程序控制

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 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 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 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 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 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网络中利用两人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

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 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 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 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和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 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 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7、网络安全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 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 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 (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 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 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 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 主要包括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

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信息通过公共网络传输和防止电子窃听的首选方法。访问控制技术的代表是防火墙技术, 特别是已融和了VPN (虚拟专用网及隧道技术) 的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网 (Intranet) 和外部网络接口处的访问控制系统, 它对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进行过滤, 目的在于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又不影响正常工作, 从而为企业设立了一道电子屏障。

数字签名是指在Internet环境下, 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 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 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手段将完全改变, 为验证对方身份、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计算机通信中采用数字签名这一安全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郭利平:企业如何实行会计电算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2) .

[2]周银花: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内部控制[J].山西建筑, 2004 (4) .

[3]陆义保:电脑会计[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景新、郭新平: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5]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2 (5) .

[6]李少彤:论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料共享[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0 (3) .

[7]郭庆文:实行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J].事业财会, 2001 (6) .

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 篇4

1 认识和分析银行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银行的任何业务都必须经由会计完成, 银行会计的整个核算工作, 就是办理银行业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发挥和实现银行最基本职能的一种体现。银行会计工作作为银行一项基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加强其管理对银行风险有着一定的防范作用, 具体表现为:

(1) 加强会计管理, 使其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更为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会计的所有工作和业务都可以反映出整个银行的经营和运转情况, 银行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好的进行经营运作, 同时银行的所有经营情况也都通过会计的工作体现出来。会计是否能为银行的决策者及时提供准确而又全面有价值的信息, 也直接影响决策者制定决策正确与否。

(2) 有利于防范银行的风险。加强对会计的管理, 不仅可以使其本身的职能有所发挥, 而且也能使银行整体的效益得到提升。对于会计人员, 若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力, 不仅会影响效益也会造成信贷、资金、合规、效率等诸多方面的风险。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管是在业务水平还是在道德素养上, 会计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水准, 要遵纪守法, 对工作认真负责, 在发现问题时要能及时处理和解决。

(3) 有利于化解银行的风险。银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 其经营对象是货币。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之下, 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风险。在发现风险的时候, 可以通过诸如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等方式方法来寻找产生风险的原因, 及时处理, 从教训当中吸取经验, 化解和规避风险。加强会计管理, 完善会计内控, 对化解一些风险也能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2 分析银行会计管理现存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银行会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人员素质高低不齐, 缺乏复合型的人才;部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相关法律意识也不强;缺乏健全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度。第二, 管理上比较松散。层次多, 政策在上下传达上缺乏及时性;职能分散, 业务和会计部门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业务经营和会计管理脱节, 前者欠缺对宏观政策的了解和把握, 后者则是缺乏对具体业务的操作经验。第三, 制度建设上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银行的会计管理也要不断革新, 但由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会计人员面对新的业务缺乏相应的核算方法作为操作依据, 导致工作的随意性。第四, 落后的管理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银行会计在业务处理方面的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网络技术开发缺乏统一性, 总行和分行以及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 造成联网困难, 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处理;核算系统简单, 缺乏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还只是简单的对于手工记账的一种模拟, 实行凭证录入式的一种处理方式;缺少相关的软件开发, 适用性相对较差, 往往不能及时跟上会计管理要求的快速变化, 系统的升级也具有周期性, 对提高管理水平造成阻碍。

3 分析银行会计管理的潜在风险

目前银行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核算、结算以及管理方面。其中, 会计核算作为银行部门主要的工作任务, 影响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核算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 没有运用正确的核算方法或者规范的程序等都会引发风险, 影响银行各种交易。

在结算方面, 票据风险是目前最主要的, 尤其是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办理过程当中。不法分子利用当前社会的高科技作案是这些风险产生的一方面原因, 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在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机制和措施并不严密, 还存在着许多漏洞, 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会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没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有少数银行的工作人员借职务之便, 罔顾法律法规, 内部作案;电子联行业务的实现也带来了一些联行汇划业务上的风险。

而会计的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不完善不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所引发的银行风险。当前各大商业银行实行的是综合柜员制度, 每个柜员都要对多种类型的银行业务做到熟知并且能够独立办理。但柜员精力有限, 而且业务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银行营业网点, 这也就扩大了银行面临的风险覆盖面, 同时也加大了对风险的集中控制的难度。另外, 会计人员不按照相关账务原则, 不按照相关程序规范化办事以及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中, 人少岗位多, 一人身兼多岗多职, 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关系, 也造成了银行更多的风险隐患。

4 分析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会计管理

对于银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风险,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采取应对措施。

(1) 加强银行各部门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知, 包括银行领导、会计人员本身等。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领导也要关心会计人员, 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预防问题的发生。

(2) 强化内控的方法和手段, 使有章可循, 也做到违章必究。针对重要岗位要建立严格的机制管理, 岗位间要相互制约, 严格落实分管制度、事后监督, 建立健全操作制度, 严惩内部职员的犯罪。

(3) 加强对于制度的管理, 强化制度方面的约束。内部管理制度作为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的最核心的内容, 包括业务活动的各种规章程序, 各部门间的制约以及各岗位职责制度等;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检查和考核责任制, 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等。

(4) 加强对于会计的分析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及时开展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工作, 对会计人员形成督促;季度性分析银行会计, 结合核算与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来分析银行资金、成本以及在制度方面的问题。

(5) 加强法制上的管理, 依法运作。可以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 逐层签订工作目标的责任书, 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还要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约束性制度。

(6)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其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 另外也要加强会计人员在防盗、抢和诈骗上的意识。

(7) 强化审计部门发挥稽核监督上的职能。要保持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独立行使其内部监督的职能与权力, 也要拓宽其业务范围, 在传统业务和项目之外, 也要把信用卡、外汇业务等中间的、新兴的业务纳入其审计范围, 同时也要对工作方法进行改进, 提高效率, 真正落实对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5 结束语

银行会计工作对银行的整体经营和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银行会计管理不容忽视, 只有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 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规范人员行为, 建立健全银行内控制度, 才能更加全面的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 也才能使银行会计更好的反映银行的整体经营和运转, 并在核算以及监督上起到更好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对商业银行在其管理制度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会计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与银行的经营息息相关, 并且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和运作, 会计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整个银行是否能良好的经营和运转。因而, 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对银行在防范以及化解一些风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一宜.银行会计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 2013, (6) :184.

[2]孙阳.试谈银行会计管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3) :67-69.

[3]宋岩杰.浅谈银行会计管理[J].现代交际, 2013, (4) :71-72.

试论会计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 篇5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会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严守的底线, 是法制与道德规范内在联系性的统一体。就我国法律规范体系对会计法律责任规定而言, 其形式包括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从法律的视角看, 会计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会计法律法规”不仅包括《会计法》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行为规范, 而且还包括其他有关会计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责任。从最一般意义上讲, 会计法律责任还可以指会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利用虚假会计资料进行贪污、挪用等侵吞公司财产以及单位负责人打击、报复会计人员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犯罪。狭义的会计法律责任仅指《会计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 (1) 在账簿设置、凭证编制、账目登记、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资料保管、会计人员任用、内部控制制度运作等会计工作基础环节上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2)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以及授意、指示、强令他人从事上述行为; (3) 财政部门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渎职、泄露国家机密或商业机密的行为。

二、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

会计法律责任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行为基础。

理论基础:受托责任理论伴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对财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发生了分离。在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基于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 这种关系的出现最直接的后果是带来了受托责任。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 而会计是它最好的计量者、控制者。会计从产生之日起便承担着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予以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职责。因此, 会计责任是受托责任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会计责任主体在履行会计责任中可能招致会计责任风险, 继而引起会计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与受托经济责任始终相伴随, 受托责任是会计法律责任产生的直接动因, 是贯穿会计法律责任发展历程的一个灵魂, 在受托责任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追逐到会计法律责任演进的轨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职能的分化, 财产越来越多, 对经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财产所有者己经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了, 财产经营管理权逐渐向着更有能力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手中转化。财产的所有人和经营管理人发生分离, 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基于财产的托付关系。因为财产所有者脱离了对物的直接占有, 便产生了采取某种有效手段来考核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的现实需求, 这导致了受托责任的产生。

受托责任是受托人对委托人所负的义务, 其完整内涵包括行为和报告两方面。受托责任理论明确会计行为的目标, 而会计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会计制度做保障, 其中会计责任制度是会计制度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会计责任是会计主体对其从事的会计行为承担的职业责任。会计责任是受托责任最核心的内容, 会计主体在处理会计业务活动时, 应当按照会计法律规范、职业准则等的要求, 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 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 以方便委托人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认定。责任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 会计责任自然也内含着很高的会计风险。会计责任要求会计主体严格依照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经济决策。一旦会计主体没有履行岗位责任或者履行存在缺陷, 相应地就会产生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 , 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三、会计法律责任风险防范策略

(一) 提高法制观念, 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

企业负责人是本企业的法人代表, 对本企业的会计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应加强对以《会计法》为代表的财经法规的学习, 了解《会计法》所提出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企业的领导为追逐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 指使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一些政府官员为完成经济指标, 强令下面虚报瞒报。企业负责人应该认真学习会计法, 提高法制观念, 摆正企业负责人在本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位置, 正确履行会计责任。否则, 很容易遭遇法律责任风险。

(二) 加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 提高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

会计是二个行为过程, 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参与者, 各种会计政策的贯彻执行, 各种重大会计事项的决策等, 都离不开企业负责人的参与。会计又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 大部分负责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会知识教育, 这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负责人首先应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原则, 包括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一般原则、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学会读懂和分析财务会计报告,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负责人只有熟悉掌握了财会知识, 才能提高自己辨别、区分违法会计行为的能力, 才能保证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才能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情况, 控制会计行为, 防范会计风险, 从而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

(三) 继续加大《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基层的会计人员、各单位负责人、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 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对单位负责人的专门培训、讲座等方式普及, 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并敦促他们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积极采取措施防范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四) 在会计管理机关内部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专门人员, 强化对会计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

目前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中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监管机构, 如省财政厅设会计处, 地市级财政局设会计科, 县级财政局设会计股等。但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会计工作管理、行政执法等方面, 而且往往只注重事后对会计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缺乏事先的监管控制功能 (如对于各单位会计工作不规范的治理完善, 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定等) , 这是他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重点。一旦遇到会计信息理解的法律冲突时, 作为会计监管部门, 应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对这些会计信息予以鉴定, 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以便给有关司法部门提供依据, 这将成为我国会计监管部门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可以考虑引进专门的人员, 如法务会计人员, 配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必要时也可聘请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予以协助。

(五)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使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同时也有利于划分各种主体之间的责任

应当指出, 会计工作失范不能仅归结于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 其更深层的原因还应归结于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各单位应当首先健全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 如公司中应当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相互之间制衡约束,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 在追究各种主体的法律责任时, 应当按各主体职责进行划分, 从行为目的上去分析会计违法行为的真正操纵者, 按其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处罚, 而不能只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各单位应当建立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如财务审批制度、会计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 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 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失职、有违法行为的主体给予惩处或由监督主体行使诉权, 追究其法律责任。最后, 各单位还应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内部监督的职能, 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赋予相应职权, 从内部防范各种不合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智能电力能源下一篇:X线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