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风险防范(精选12篇)
会计风险防范 篇1
在会计活动中, 无时无刻不面临各种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 会计风险与日俱增。只有充分了解会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 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 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 正确区分会计责任, 更好地保护财会人员的利益。
一、会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般而言, 会计风险是风险在会计工作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界定, 但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却表现得非常明显, 即:不确定性与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两个联系十分紧密但却是不同的范畴, 我们在理解时不应混为一谈。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未来事项结果所持的怀疑态度, 一般而言, 它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致。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使人们难以准确预测风险的发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 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不确定性事项都有风险, 因为风险必须和损失相联系, 只有那些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事项才有风险。如果我们面临的事项既可能导致损失又可能导致收益, 而采取措施的结果只会带来收益而不会带来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选择结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仍不能说存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可将风险界定为: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据此, 我们可将会计风险定义为: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 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或者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 是指公司受汇率变动影响的程度。会计风险包括交易和换算风险, 是指外汇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中由于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1、风险的不确定性。
会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 潜在于会计工作中, 他们能否从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会计信息存在错漏, 但是没有被发现, 或虽是被发现却未被追究, 会计人员就不会或不会全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 只有被追究这种责任时, 这种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2、风险的严重性。
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失企业形象, 还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计人员也可能因此承当法律责任。
3、风险的可变性。
会计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 会计风险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监督和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制的会计风险变为可控的会计风险, 降低会计信息失实的程度。现行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规定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这在同时也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通过限制这种选择的可能性, 减低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减低会计风险。
二、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
我国的一些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盈利水平普遍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很多, 但忽视财务会计风险是大多数企业经营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 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只有树立财务会计风险意识, 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企业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很多, 不同的会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会计风险, 其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1、制度环境的变化。
如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等, 如果决策不当, 将会带来较大的会计风险。
2、在决策时缺乏足够的、真实的信息。
决策者对决策事项未来的变化事先无法掌握的, 或者不能获取充分有用的信息、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
3、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现象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对企业财务有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信用度低。这主要表现在违约及债权债务关系严重扭曲等方面, 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依附于其他企业的信用程度上;另一方面经济合同履约率低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营, 增加造成资金占用过量, 加大了企业会计风险。
三、会计风险的防范
研究风险是为了控制风险, 使之缩小到最低限度, 甚至彻底排除, 这种控制、缩小乃至排除的活动即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是由会计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要素组成的。其中, 目标是指人们进行会计风险管理之所求, 即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从而达到使其发生处于最小限度, 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最低。
尽管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根源产生于相应的会计责任。会计责任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因此, 作好会计风险的防范, 主要就是要作好对会计固有风险的防范和对会计行为风险的防范。
1、降低会计固有风险的途径。
会计固有风险源于会计自身的缺陷, 理论研究的深化会有助于降低该风险。从会计实践出发, 对现有会计理论进行不断地改进, 努力探求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 提高其可靠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的形象, 这是需要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努力的。需要指出的是, 理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 要加强应用性理论的研究, 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使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减少会计处理中的偏差上。
2、对会计行为风险的防范。
会计行为风险由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组成。技术风险指因业务处理上操作失误或理解偏差而产生的风险。道德风险是由于各方利益追求和行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1)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减少企业会计。一是制定科学的岗位及责任。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 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 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 加强监管, 规范内部制度;三是从单位实际业务流程入手, 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 并制定切实有效防范案件的措施, 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 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四是加强账务的对账管理, 尤其是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往来核算的管理, 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企业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和隐患, 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 建立动态的会计风险预警机制。设立动态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采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 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信息, 以财务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 同时寻找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有效措施, 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
(3) 完善企业内外部监督检查机制。优化会计行为, 健全会计监督评价体系, 建立会计人员相关管理制度, 开展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 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 强化内部审计系统。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旦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4) 重视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人为因素。通过丰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行为风险。
会计风险防范 篇2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2、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3、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5、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假账”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2003,(08)
[7]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08)
[8]郭萍,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局限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所以,如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文章拟从会计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所以,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會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科目运用、帐户登录和结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2. 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填写不清带来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 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他某种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帐、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4. 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修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5. 人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度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2. 仍欠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其监管内容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 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一方面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4. 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三、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1. 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化解风险。
2. 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3. 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4. 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认为,首先,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5. 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晓波,张宇红.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现代化,2001,(4).
2.张传良.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设想.亚太经济,1999,(2).
3.阳洁,胡静.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评价与分析.经济问题,1999,(5).
4.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著.吕长江译.高级管理会计.1999.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南京分行。
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4
(一) 会计风险的内涵。
对于会计风险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较为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将会计风险定义为外汇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梅逊林先生将会计风险定义为外汇折算风险。田运银认为所谓会计风险通俗地说就是指同样一笔数额的款项, 由于这笔款项货币的外汇汇率前后变化, 导致收款人 (或付款人) 收到 (或付出) 款项的实际价值低于 (或高于) 预期价值的损失;另一种较为代表性的观点依据“错报 (含漏报) ———损失———风险”的逻辑将会计风险定义为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 使财务报告反映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或决策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 如阎达伍和陈动辉、张云和王艳等。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将企业会计风险定义为企业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使得到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从而导致企业遭受某种损失的风险。
(二) 会计风险的特征
1、会计风险的客观性。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会计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决定了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还存在着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会计风险也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因素, 而这种因素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会计风险的严重性。
诚信和守法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逾越法律的短期行为将付出沉重代价。一旦会计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不但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阻碍企业发展, 还需要企业和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3、会计风险的可控性。
企业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了解会计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 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并对其进行检测和控制。当这些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 会计风险随之也会发生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4、会计风险的滞后性。
由于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 使得会计风险所引起的损失, 只能够在会计风险发生并且引起后果之后, 才能进行评价。会计风险的滞后性与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紧密联系的。
5、会计风险的多元性。
随着企业面临环境的复杂多样以及企业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进行核算经济业务, 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层次、素质的良莠不齐, 所有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多样存在使得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三) 会计风险的类型。
本文从规避风险角度根据会计风险是否可规避, 将会计风险分为系统风险、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三种类型。一是在会计系统的内部会有很多因素对其进行制约, 影响会计功能的发挥, 这些因素也是导致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系统风险是指会计系统内部各环节在发挥作用时, 由于受法律、假设、原则、制度等约束而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风险。因为系统风险具有不可规避性, 我们只能采用一定方法减少风险;二是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所限或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原因, 发生专业判断失误或计算操作等错误而导致过失性会计报表错误, 使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原貌的风险。技术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由于会计人员来决定的;三是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因会计立场和喜好不同以及外界环境影响, 对会计信息结果有强烈预期, 从而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采取非正常手段甚至是欺骗性手段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的风险。
二、企业会计风险成因
企业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会计系统内部不可控的固有风险, 主要包括: (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规章、制度及准则等出现“滞后性”, 在其指导下计量的会计数据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2) 会计主体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假设等会计假设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会计活动的风险水平; (3) 会计报告结构上的不断变化, 使会计面临更高的风险水平; (4) 会计期望差的存在, 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会计风险水平; (5) 企业内部控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6) 大量使用的估计与判断,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变成相对的; (7) 计算机系统可能对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害———会计电算化风险。
(二) 主观因素。
在会计系统中, 由于会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 以及局部利益驱动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对风险的生成、发展、后果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 或把握失准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从而酿成各种损失, 其中最常见的是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一是由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而产生的技术风险;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道德风险。技术风险属于无意的, 而道德风险则是有意的。
三、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从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可以看出, 企业运行中的会计风险不是单一的、片面的, 因此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工作也必须全面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
(一) 完善会计法规建设。
基于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对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不断补充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使之更加适应环境变化。一是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 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二是加快《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建设, 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三是对现行的会计准则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出台与国际惯例相互协调、同时又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会计准则, 增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 增强会计风险防范意识。
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要具备较强的会计风险防范意识。首先, 要让每个新员工在任职第一天就把好自己的风险关;其次, 也要对管理层和领导者进行风险防范教育, 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防范工作水平, 并督促和检查员工的防范工作, 使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维, 在遇到风险时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最后, 要对每个领导和全体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 使其有充分的学习和理解机会, 深化自己的防范意识, 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三) 提高防范会计风险的技术手段。
会计部门更应该充分利用和使用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使会计工作更加准确。例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 必须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技术防范会计风险。利用信息技术将内部会计控制程序嵌入到内部会计控制各个环节中。加强对会计记账、登账以及报表输出等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 把会计工作全过程的每项业务都置于会计信息系统中, 授予不同岗位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 设置多级安全保密措施, 使操作人员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
(四)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
在对会计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的地位不可替代。一套设计合理、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要使各部门互相监督、相互制约, 可以保证业务活动按适当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在适当的账户, 使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 进行适当的授权;保证账实相符。此外, 借助外部监管部门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外部监督主要包括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是依靠社会中介结构, 进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 并且做出科学的监督结果;国家监督则主要是依靠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所执行的监督与管理的活动。
(五) 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业务素质方面:一是要提高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审查制度;三是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接受教育, 不断提高其执业水平和能力。
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 重点是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内心, 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把会计基础工作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四、结语
企业会计风险的存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对现代市场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会计风险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 才能够真正保护广大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利益, 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企业会计风险是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潜在的一项重要风险。本文在探讨企业会计风险的内涵、特征、分类基础上, 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 最后就如何防范企业会计风险提出对策。
关键词:会计风险:成因,防范
参考文献
[1]张云, 王艳.刍议风险之特性及其防范[J].现代财经, 2008.3.
[2]赵竹林.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11.5.
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5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固,必将会严重危及到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特别是现在在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加强金融会计风险的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工作,夯实金融会计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决策风险、市场风险、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等等,其中金融会计风险便是各类风险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风险。事实上,在金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金融会计的核算与操作,由此导致的风险问题时有发生。现阶段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会计核算风险
如对资产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对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对利润的核算不能真实反映盈亏等;
(二)决算编制风险
如在决算报表的编报中,随意调整有关利润、资产质量等数据,导致决算报表反映失实;
(三)结算编制风险 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四)会计监督风险
主要反映为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的资金损失;
(五)是会计操作风险。如因操作失误或者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情况,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资财损失;
(六)是人员管理风险。如因金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品行不端,而发生的会计差错事故或经济案件等。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谨慎性是金融会计核算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会计核算制度中,对谨慎性会计原则体现的不够充分。如对信贷资产质量的核算,长期沿用“一逾两呆”的划分标准,不能反映信贷资产真实的风险状况;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初放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与银行发生的不良债权比例相比明显过低,不足以弥补资产损失;加之,贷款核销条件过于严格,即使是有限的呆账准备金也用不出去,高估了资产总量;对应收利息的核算,核算期限长,将不确定收入,提前计入损益,导致了利润反映严重失实。1997年以前,我国金融企业应收未收核算期限为3年,1997年调整为2年,1998年-1999年调整为1年,2000年起调整为半年,但仍高于国际上通行的应收未收利息三个月的核算期限。以上核算制度规定上的不完善是形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风险的政策性原因。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新业务层出不穷,但与之配套的统一规范的会计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也是形成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工作普遍实行的是受同级领导体制。这种体制下,会计工作独立性差,会计人员常常出现“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会计人员除少数挂冠而去,大多数则是随大流。特别是在行长负责制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对行长几乎是惟命是从,或是逆来顺应,结果造成利润不实,不良资产大量出现,个别机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三)管理因素
目前,对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人民银行的监管、社会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和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但上述监督管理的特点:一是事后监督多;二是检查模式化,往往是年初制定检查计划,年中为落实计划而组织检查;三是检查内容往往雷同,重复检查多;四是检查手段落后,不适应金融会计电子化要求、效率低。由于会计监督检查的上述特点,致使对事前、事中的会计风险检查防范远远不够,事后监督检查内容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此外,目前对金融会计的监管中,普遍存在着重检查,轻处罚现象,致使会计监督约束力不强,难以对金融会计违规行为起到必要的惩戒作用。
(四)技术因素
现代金融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相配套。近年来,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带来的会计风险防范任务日益繁重。从近年来金融部门发案情况看,利用电子计算机作案明显增加。分析其原因:一是目前金融会计软件开发不够完善,跟不上实际需要;二是电子防范工作仍较薄弱。
(五)人员因素
一是部分金融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未经过系统的上岗前培训,日常操作中,防范风险意识差,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风险;二是个别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品行不端,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及牵制。目前,有些金融网点业务量达不到相当数量,人员配备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合理科学,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潜伏着较大操作风险隐患。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防范措施是不要的。
(一)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谨慎会计标准,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是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标准的需要,也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真实核算资产质量。对贷款质量的分类,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进行;对其它资产的核算,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计量。同时,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比率,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二是合理确定收入期限。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由目前的六个月缩短到三个月。同时,考虑过去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长,形成大量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的实际,对历史应收利息实际逐年税前冲减政策;三是改进固定资产拆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拆旧法;四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作出规定,即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分三年将营业税率从8%降至5%。但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3%相比,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在金融机构存在大量应收未收利息的情况下,税负重,形成了金融机构垫付税金,财务信息失真。因此,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税负水平;五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趋势,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防范金融新业务会计风险。
(二)改革现行金融会计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会计工作受同级领导的体制,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较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金融会计委派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行对各分行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会计经理的人事关系隶属派出行,工作关系由派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双重管理;二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经委派人员管理机构按有关程序考核确认后,报行领导批准其委派资格;三是赋予会计委派经理与履行职责相当的权力。主要包括: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权力;重大经济事项研究的参与权;重要业务审核权;对下级行会计经理任免的专业审批权等;四是明确委派会计经理的义务和职责。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积极支持、配合、协助单位负责人合法依章经营,尊重班子的意见,维护单位的经济利益,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严格执行各项会计制度规定,并根据本单位实际,补充制定会计工作单项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报上级批准后组织实施;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和核算各项业务,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会计内控建设;及时完成单位领导和上级会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等;五是建立对委派会计经理的考核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定期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考核为称职的继续留任,对考核为不称职的及时调整;六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定期轮换制度。凡在同一单位担任会计经理3-5年的,必须进行轮换,这样有利于防范会计经理在一个单位呆的时间较长,而引发道德风险,有利于会计委派制度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金融会计各监管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发挥合力作用。金融机构内审部门及社会监督审计部门应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这样既有利于各监督管理部门充分掌握金融会计工作情况,又能够有效防止各部门检查内容雷同,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各监督主体根据各自监督管理需要,增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检查效果;二是坚持对金融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的原则。从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看,加强事前监督,关键是要强化“接柜制”职能。即:单独设置接柜岗位,对客户提交的一切凭证,必须经过接柜员审查,验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后,分类传递给各个业务柜组进行下一步处理。对有重大疑点的票据凭证及时向会计主管汇报,以便作出准确判断,予以正确处理。比如对票据诈骗风险的防范,这一环节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加强事中监管,关键是要强化核对监督职能。即:计账员对接柜员提交的记账凭证审核监督,复核员对记账员处理业务进行再监督,会计主管负担对重大事项进行审批管理,综合员对当日全部业务进行监督,这样形成层层监督,相互牵制机制,可有效防止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加强事后监督,关键是要突出重点,增强增对性。特别是对一些会计风险多发机构和易引发会计风险的项目,要集中力量,解剖麻雀,真正把产生风险的原因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以便完善会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外部监管看,加强对金融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关键是要建立符合金融会计特点和适应金融会计发展要求的一整套会计内控评价制度,检查手段和金融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预警系统。比如:建立对金融机构会计内控制度的定期评价制度,对评价不合理的机构下达会计内控整改意见书,督促其纠改存在问题,就可以达到事前防范会计风险的目的。改进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检查手段,有利于进一步适应金融会计工作电子化要求,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建立金融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预警系统,有利于实现对金融会计工作的全过程监管。三是要加大对金融会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金融会计数据造假行为和形成案件的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单位进行处罚,而且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
电子技术在金融会计中的普及推广,对金融会计操作规范、核算程序、风险防范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金融会计工作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照金融会计特点、客观需要和安全性要求,进一步统一规范金融机构会计软件开发管理,实行金融会计软件标准化,促进金融会计电子化进一步发展;二是按照金融会计电子化要求,健全完善会计基本制度和操作流程。在健全会计基本制度方面,重点要明确有关会计电子化的管理模式、岗位设置、电子凭证、支付依据、磁介质档案等规定;在完善操作流程方面,应以业务实现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计算机系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劳动组合形式、信息传递方式和分级授权模式;三是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重点要抓会计基本制度执行、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及密码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授权授信管理等工作。同时要加强日常检查指导,定期总结推行会计电子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首先,金融行业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上、人员配备上对会计工作适度倾斜。特别要改变那种会计工作只是简单劳动的错误认识,要真正把那些热爱会计工作岗位、德才兼备的干部配备到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数量要符合内控要求,坚决杜绝混岗、兼岗等现象;其次,重视对会计队伍的教育、培训、管理。教育、培训的重点要突出基本会计制度、基本操作程序、电子计算机知识等应知应会内容。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政策法纪教育,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发现异常行为,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会计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要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同时,会计人员也要积极进取,遵守职业道德,操守行业规范,提高遵守会计制度的自觉性,弘扬“三铁”精神,不做假账,在金融行业构筑起防范会计风险的牢固防线。
(六)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必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七)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
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会计风险防范 篇6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在防范经营风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几大国有商行都发生过大案要案。分析这些案件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必须先防范会计风险。而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除了支付过程中的风险、银行内控机制方面的漏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会计信息失真。本文着重就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谈点粗浅看法。
一、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几点对策
分析银行会计风险,其产生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时下不少金融诈骗犯罪通过伪造各类证许和票据骗取银行资金,而银行工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二是银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相当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会计制度缺乏深刻了解,不自觉地违纪违规操作,导致差错发生;三是不少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滞后,往往成为风险的直接原因。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 要防范银行会计风险须从这样儿个方面入手:
(一)要防范支付结算过程中的会计风险。近年来,银行支付结算風险大量上升,有这样几种表现:利用联行套取银行资金;利用票据进行诈骗;签发不合乎规定的票据骗取银行信用;伪造假凭证套取银行资金。等等。针对上述作案表现,我们也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杜绝。一是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制定支付结算操作规程,规范支付结算业务操作,减少漏洞。二是严格操作规程,不得随意简化账务流转程序。三是银行会计临柜人员必须熟悉每一种支付结算方式和各项支付结算法规,把握各项法规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开展支付结算业务。四是银行临柜人员必须掌握辨别真假票据和结算凭证的本领,以适应柜台监督的需要。五是银行会计人员要能够把握支付结算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容易出风险的票据和结算方式给予重点关注,在支付结算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严把票据的审查关、签发关、承兑关、付款关、挂失关等,杜绝重大差错、事故和案件的发生。六是严防银行内部人员作案,对一些关键岗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七是加快我国支付系统现代化进程,从支付结算手段的改革上,遏制支付结算风险的发生,同时,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行要做好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工作,严格操作权限,防范计算机犯罪。八是严格支付结算纪律,严惩支付结算业务中的犯罪行为。九是加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让客户理解掌握各钟支付结算方式的处理环节及其要点所在,杜绝由于客户原因形成的银行支付风险。
(二)要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堵塞风险漏洞。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有力措施之一。虽然,内部控制必须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而定,不可统一规定,但在银行会计手工处理与电算化处理并存的情况下,应分别从手工和电算化处理两个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手工操作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各行劳务组合情况,规范会计凭证的传递及帐务处理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在帐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通过帐帐、帐实、帐证各自是否相符,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控机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风险,如系统文件被破坏等。所以,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
(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化解和防范风险。会计人员是一切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提高其素质是重中之重。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关键一环是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熟悉法律知识,以确保国家有关财经法律制度在银行会计管理中的具体落实。各行应将散布于各法律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使之转化成银行会计业务操作和管理规程,使法律更具可操作性,缩短国家法律与银行会计工作的距离。《会计法》是银行会计
工作的基本法律,银行会计管理一定要认真落实,严格执行。同时还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依法搞好银行会计管理。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何谓信息,按照信息论的解释,即用符号传送的报道,且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会计信息则是关于一个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具有会计专业技术特色的个体信息。银行作为经营钞票的特殊企业,跟所有的企业一样,其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银行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必将使银行经营产生极大的风险。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帐目管理混乱。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帐帐、帐证、帐表、帐实不符。二是随意调节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不遵循一贯性原则。四是会计报表编制失真,擅自改编各种财会报表,以假乱真。之所以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主要是内部防控存在漏洞;外部监督很不完善;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防控网络不周密等。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表现及其根源,笔者认为要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即:内部财务监察稽核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对会计执行情况定期盘点,帐实核对,发现错位,及时纠正;全面预算制度,科学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执行程序,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对预算差异及时调控;
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对本单位及下属部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再监督;总会计师制度,为正确反映会计信息在组织上创造有力条件。
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作用,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止,提高信息质量;要改革政府审计,逐步将其包揽的应由社会承担的审计业务交还给社会审计;要完善财政、税务、物价监督,及时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检查,特别是对企业会计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实信息及时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究。
其三,建立会计信息网,通过网络实现会计监督的群众性与广泛性,通过网络接受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使财务信息始终处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财务的透明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还要设立会计诚信档案,列出虚假会计信息黑名单,对制造假信息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曝光,通过社会舆论让企业、经营者、会计人员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牢牢把住会计信息真实性大关。
其四,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改变现有管理体制中经营者轻易操纵会计帐务的问题。要逐步实现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脱离依附关系,使之能不受外界力量的左右,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事物,独立行使《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力,为社会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真实的财务信息。
其五,要加大会计检查和执法力度,不断净化理财环境。对发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在分清责任和原因后,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从而有效地遏制会计造假。
其六,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多元防控的网络。以银行会计为例:一是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分析网络。商业银行的会计分析在上报其上级行的同时,必须报至同级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汇总逐级拟写高水平的会计分析,使中央银行在宏观上掌握会计信息动态。二是各级人民银行基层行要在主管行长领导下,建立由会计、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会计分析小组,并定期召开有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计分析联席会议,研究会计分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会计分析岗位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把会计分析工作的责任、权利细化,实行定岗位、定人员、定责任的三定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分析指标体系。首先是建立健全定期的月、季、年度的全面会计分析指标体系;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专题会计分析指标体系,如信贷资金分析指标体系、结算资金分析指标体系、货币资金投放与回流状况指标体系;再次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分析指标数学模型,使会计分析不断向科学化、数学化方向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会计分析档案和数学库:1.提高会计分析质量,让会计分析人员掌握大量的会计分析资料,其中包括会计资料、信贷统计资料和相关经济资料,并使这些资料保持时间的延续性,当会计分析人员需要时可供随时寻找。2.建立数据库,使会计分析所运用的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所形成的各种数据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六是实现会计分析工具的现代化。要建立健全会计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出会计分析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软件,多方面提高会计分析质量。
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 篇7
一、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 缺乏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严格地说, 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 宏观监管缺乏有效性, 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 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 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
我国的经济环境已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进程中, 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 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而目前我国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 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 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 银行的风险日趋增大。
(三) 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金融机构虽然建立了各项制度, 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有章不循、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现象。有的应由会计主管审批的重大事项, 主管人员并未对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而只是在形式上盖章了事;有的虽然建立了事后监督制度, 但流于形式, 事后监督员只是对传票的要素进行简单地审查, 并未真正起到对每笔会计账务处理全过程的事后监督作用, 从而导致案件已经发生而很长时间发现不了, 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四) 基层行管理不到位, 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近年来,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各行网点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存款上, 往往以存款论英雄, 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管理, 导致基层网点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 为了拉存款而置有关制度于不顾, 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 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五) 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有的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部分基层网点存在着自己“说了算”等问题,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违规操作、违章行为时有发生。
(六) 内部稽核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 稽核制度有名无实, 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 在有关凭证和账簿上盖个章, 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二、有效防范和控制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 银行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以推行五级分类为契机, 加强检查与监督, 使金融机构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质量, 对其他资产的核算, 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计量。同时, 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 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率, 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 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
2. 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 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
3. 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做出规定, 但目前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率3%相比, 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 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因此, 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
4.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的趋势, 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的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 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 防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风险。
(二) 加强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 必须遵循真实性、及时性、权责发生制、谨慎性四项基本原则。正确使用会计科目, 遵守记账规则, 准确反映表内表外业务;密押、印章、凭证、账表的管理, 联行印押必须分管, 并建立交接登记制度;各种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均要设簿登记, 表外核算, 专人保管;严格执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 以真实、有效的凭证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 正确反映各项收入, 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
(三) 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1. 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
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 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 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 关键是要树立三个观念, 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 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 既相对稳定, 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第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加快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至为关键的一环。
2. 运行过程中的监控。
(1)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率、资产收益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备付率、流动成本比率等, 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
(2) 事中控制。主要指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银行管理部门应具备风险防范意识, 制定考核指标做到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 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 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3) 事后控制。指通过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财务检查制度, 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例如, 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 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一支高素质会计队伍
1. 各级银行的领导要认真学习金融法规以及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 做到懂法、懂规章, 按法按规章办事。
2.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 业务精良, 纪律严明的会计队伍, 将专业对口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岗位。
3. 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
4. 完善激励制度, 建立一套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把会计管理绩效与物质利益激励紧密结合起来。
会计风险防范 篇8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和启示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 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 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 i a l S t a t e m e n t s b y I n d e p e n d e n t P u b l i c A c c o u n t a n t s) , 该文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4 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 对内部控制首次做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况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 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况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50年代以后, 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 其内容也愈加丰富。1953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审计程序第19号文件中,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并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Nat iona l Com miss ion o n F r a u d u l e n t R e p o r t i n g) 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 a n i z a t i o n s o f t h e T r e a d-w a y C o m m i s s i o n) ”, 简称C O S O委员会, 在进行专门研究后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Internal ControlI n t e g r s t e d F r a m e w o r k) , 也称C O S O报告, 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 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 得到了美国审计署的认可,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架构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组成。
从内部控制发展进程的简单回顾, 我们不难看出:
(一)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
内部控制理论在两个世纪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是以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其核心内容, 进入8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和相互协调为指导思想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系统建立在内部控制程序基础之上从而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程序利用会计数据保证资产的安全、监督各部分的业务。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看, 会计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所在。
(二) 内部控制的发展更加重视风险的事前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的演进进程看, 现代会计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 而是涉及到会计管理的各个方面, 其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 尤其重视会计风险的事前控制, 防患于未然。
(三)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最初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会计控制, 正如R?H, 蒙哥利马在1912年出版的《审计—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的那样,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 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的加以控制的制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内部控制被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后, 内部会计控制以会计岗位制约为基础, 贯穿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形成的各个环节, 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 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未曾动摇。事实上, 内部控制制度正是围绕会计控制这一核心来建设的。
二、目前中央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 中央银行不断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力度。1997年先后下发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在会计、国库、发行、财务等具体业务处理办法与操作规程中对内控环节也做了规定, 2006年4月份人总行按C OS O架构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可以说,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中央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 未建立全面、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推行内控制度起步较晚, 中央银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研究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分工不清, 授权层次不明确。二是部分内部会计内控制度没有随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 有制度滞后现象。三是有些制度只是一些简略的规定, 尚未细化到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 缺乏可操作性;四是有些制度偏重于纪律约束, 甚至与行政命令混为一谈, 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五是过于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 一些支行的会计主管与重要会计岗位人员长期不进行岗位轮换或强制休假, 平时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二) 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认识尚不到位。
一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缺乏科学性, 没有明确的内部会计控制实践目标。二是认为内控对控制防范风险没有多大作用, 放松了对内控机制的培育。三是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统一, 存在偏差, 甚至将会计内部控制仅仅理解为会计事后监督, 未能认识到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内审部门作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还较差, 会计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过程中对控制环境和人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风险意识差, 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的, 除取得会计资格证书外, 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200 6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也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做了明确规定。但在现实工作中,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离这一要求还有差距, 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长期呆在会计岗位上。单位内部人员调整有时也未考虑会计工作的要求, 有的甚至是不能胜任其他工作而调整到会计岗位上。从会计人员自身角度看, 少数员工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够强, 特别是一些重要部门、岗位人员认为只要自己不犯错, 就不会出问题, 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意识未形成。个别从业人员也不甚了解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 对计算机核算风险认识不足, 更谈不上发现与防范风险。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风险意识淡薄, 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
(四) 内部会计控制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央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 但中央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手段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 大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靠会计主管及会计人员手工完成。手工控制手段对计算机核算风险的控制费时、费力, 作用不大, 对高科技犯罪无能为力, 使内部会计控制风险加大。目前虽然也开发了事后监督系统, 但由于凭证传递需要一定时间, 使得事后监督滞后业务发生一至二天时间, 相对于现在一笔资金几秒钟内完成发送与接收, 其监督时效值得研究。
(五)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乏力
目前, 对会计工作的检查, 往往侧重于会计账务的账表平衡, 而忽视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在前几年江苏省建湖县沈剑案中, 沈剑长期任会计股长而没有轮岗调换, 熟知上级行组织检查的思路与检查方法, 每次提早做好准备, 而上级行组织的检查一般也只是账表平衡即认为没有问题, 以致于沈剑作案多年。这也反映出会计检查工作不深入的问题, 重表面账务平衡, 轻内控制度落实,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乏力。
(六) 激励、惩戒措施不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第11条规定“分支机构应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两个方面”;第12条规定“分支机构应严格纪律约束, 防范与纠正违规违纪问题……, 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应制定明确的惩处措施并严格执行”, 上述规定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从现行的内控制度看, 一是大部分内控制度都规定了“要怎样做”和“不要怎样做”的令行禁止制度, 但对违反操作规程应作如何处罚则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明确的违反制度追究机制;二是在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一般以下发处理决定为监督检查工作的结束, 很少对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惩戒机制缺乏威慑力。
中央银行内控体系的不健全规范, 使会计风险加大, 特别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资金清算中心的地位, 内控制度一旦出现纰漏, 则严重危害资金的安全, 纵观人民银行近几年出现的案件如联行资金被盗 (被挪用) 、库款被盗、发行短款等, 其中不乏大案要案:如江苏建湖县支行会计股长沈剑盗用联行资金案, 吉林省梨树县张泽民案件, 充分暴露出中央银行会计内控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漏洞。如何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切实防范会计风险, 成为中央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央银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个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达到的要求:其一, 控制触角深入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即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会计控制范围;其二, 事权划分明确具体,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会计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规范, 操作方便;其三, 控制程序规范, 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 即内部会计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 尤其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 通过控制, 能防患于未然;其四, 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 中央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一) 构建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把握好授权的度
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至少应包括管理层次、操作层次两个方面。管理层次会计控制制度应根据《会计法》的规定, 从维护中央银行资产安全完整、防范会计风险的角度对中央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提出要求, 制定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操作层次会计控制制度应根据中央银行会计业务特点, 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明确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和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在制定内控制度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把握好授权的度, 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 既不能授权过度, 又不能授权不足,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二是注意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详细具体, 可操作性强。制度制定应尽量减少由执行人参照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的余地, 使内控制度执行人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控制思想,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风险意识
人是控制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纵观近几年金融案件的发生, 除内控不完善外, 与人的因素有重要关系。因此, 一定要重视人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一是要及时掌握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风险、问题甚至案件的发生, 都会经历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这一客观的自然规律。因此要重视掌握重点会计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 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 从具体细节入手, 从细枝末节中及时发现各类差错事故和案件发生的苗头和隐患。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二是重视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教育, 倡导“诚信为本”的精神, 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和风险意识, 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三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能力, 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四是要坚决实行重要会计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通过岗位的交接, 增加业务处理的透明度, 减少错弊的发生。
(三) 强化对会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惩戒机制
为了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根据各岗位所要求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复杂程度、会计基础工作水平、风险防范能力确定奖惩标准。内审部门要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 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 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重检查、轻整改的弊端。只有做到动力与压力相结合, 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彻底扭转有章不循、内控弱化的现象。
(四)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使会计监督贯穿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要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构筑事前防范, 事中控制, 事后检查三道防线, 使会计监督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会计管理部门与监督检查部门要转变监督观念, 强化过程的监督, 不仅需要检查各项业务的操作是否合规, 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 发现制度制定与执行中的薄弱环节, 对业务中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作出分析、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防范其流于形式、实质失效。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种业务的信息资料, 开展非现场业务监控, 通过不同业务系统、业务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差错或问题, 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时效与质量。
(五) 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科技含量
首先, 将内部会计控制原则引入会计核算系统, 通过相应的计算机控制程序, 锁定会计机构的业务权限, 加强对会计机构的会计管理和控制, 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各项要求置于计算机的事前控制之下。其次, 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反馈机制, 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报告, 使本行及上级行会计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 同时将执行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传递给一线会计人员, 提高会计内控的效果。再次, 加大科技投入, 开发推广电子验印系统, 会计档案缩微系统, 提高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 以便较好地落实内控制度。
(六) 领导要重视并全力支持会计内控建设
各级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制度是否认真执行, 往往与领导是否全力支持有很大关系。因此, 领导要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当作大事来抓, 从人事、人员培训、会计监督环境上给予全力支持,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一把手总负责”的工作要求。另外, 领导要率先垂范, 推动制度的顺利实施, 树立制度的权威性、效用性。领导者既是管理者也是制度的实施者, 其自身的制度意识和行为方式, 对下属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或导向作用。因此领导者应充分认识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并起表率作用, 以身作则, 重视并自觉维护会计内控制度的权威。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华会计网 2002/01/16
[2]、王晓萍.《加强会计管理 防范联行风险》 《金融会计》 2003年第1期
[3]、王松尧.《加强银行内控管理 促进业务健康发展》.《金融会计》2004年第3期
会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篇9
1、会计风险的客观性。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有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会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能完全消除它们。它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会计是基于一系列假设为前提的,这些假设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如,基于持续经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分期假设,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必然要使用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而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币制不变为前提的,同样是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会计活动存在工作风险。由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局限性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报表只能近似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貌。
2、会计风险的普遍性。会计风险普遍存在于会计领域之中,不仅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存在会计风险,而且在会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会计风险。在会计的确认阶段,如果会计人员失误,将不属于企业收支业务,确认为企业的收支业务,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的计量阶段,如果会计人员选用方法不当,计量结果就会产生差异。况且,即使会计人员选用的计量方法恰当,而建立在币值不变假设基础上的会计信息,也会在物价大幅度波动的实际条件下失实。在会计记录阶段,如果会计人员疏忽,发生错记、漏记现象,就会使会计报表失实。由于会计报表是对外发布的会计信息,因此涉及面广,影响力度大,尤其是当会计报表使用者因利用报表信息而发生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时,就会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最易引发会计风险。
3、风险的危害性。无论何种风险一旦变为现实的损失,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会计的生命。会计信息是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失企业形象,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会计人员也可能因此承当法律责任。
二、会计风险成因分析
产生会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会计风险。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极为复杂,会计核算面对的是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有必要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做出判断。财务会计的一系列假设或前提,正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描述,并以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理论依据。然而,在现实环境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能够成立的。同时,现实中有些经济事项的计量也非常困难,如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计计量的难度更大,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更强。
2、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导致的会计风险。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准则规范了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现有会计准则虽对会计实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还不完善。例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项交易要作为会计要素进入会计系统必须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标准,不能满足这些标准的重要经济事项只能作为附注说明在表外反映。然而,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创造的大量的新业务(如生金融工具的创新、表外融资等)却使传统会计难以处理,使企业经营中所隐含的重大险难以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的会计风险。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有时是因为本身素质不高,能力有限,不能十分准确地理解有关准则、法规等,甚至有时是误解,从而造成会计方法选择不当或运用有误;有时是因为会计人员不注重会计知识的更新,相关知识贫乏,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能理解和解决;有时是因为会计人员无意的失误,使数字核算错误,形成误差;有时是因为会计人员判断能力不强,没有查出存在的会计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1、健全会计法制, 完善社会监督体制。加强各项会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尽快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以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各项会计法规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法律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从业人员、单位负责人员和会计监督检查部门,都要认真学习。应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完善会计制度、准则。首先是内容的完善。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的发展建立互为补充的会计制度和规范体系,注重理论研究者和制度及准则制定机构即制定人员的沟通,强化制度、准则与会计理论研究对接,使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有关制度和准则的制定,避免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脱节。其次是制定方式的完善。完善制定方式应从制定者和制定程序两方面考虑:让各个社会层面的代表有机会参与会计制度、准则的制定,给予其充分的发言权;制定程序要科学合理,在现实环境下通过“程序的理性”实现“结果的理性”。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并强化其实施。首先,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即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赖以建立的重要环境条件,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科学合理的以权责划分、激励、监督评价为核心内容的治理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程序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其次,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设计合理、运行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权、记录、保卫等一系列控制程序在内的防范机制。再次,建立内部控制及时检查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及时加以纠正,使内部控制不断得以完善。
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会计从人员素质。对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在业务上通过各种培训使知识不断得到更新。要坚持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资格考试与持证上岗制度,使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保证。同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对违反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会计从业人员要坚决查处,吊销其资格证书,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要: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在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会面临各种风险,称为会计风险。会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对会计风险的特征、成因及其防范进行探讨,以期降低会计风险,使之缩小到最低。
关键词:会计风险,会计准则,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晓艳.会计风险成因的系统性分析[J].财贸研究,2000,(03).
[2]李惠敏.会计风险如何防范[J].理财杂志,2005,(06).
论金融风险与会计防范 篇10
2007年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全球。次贷危机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沿海大量企业破产倒闭, 工人失业等等。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 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运用会计方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措施
1. 金融风险分类及形成原因。
金融风险即人们在从事金融和与金融有关的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潜在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风险的性质, 可以将金融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运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种类型。 (1) 信用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 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金融风险。例如借款人到期不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使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风险。 (2) 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市场供求变化, 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波动, 发生逆向变动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3) 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不能以较低成本, 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 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 (4) 运作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在运作过程中, 由于经营管理不善, 如决策失误、营业差错、新产品开发及贪污盗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或由于技术问题, 使计算机系统失灵, 控制系统缺陷等引致损失的风险。 (5) 法律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交易合约的内容在法律上有缺陷或不完善而无法履约, 以及法律修订使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金融风险意识普遍淡薄、政府的行政干预等等。
2. 防范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多管齐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从会计方面防范金融风险应该着重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 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 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 尤其应该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 (1) 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方面要狠抓制度落实和会计监督检查, 同时也要优化劳动组织结构, 建立会计制度自动预警和信息反馈系统。 (2) 提高创新意识, 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 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 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 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 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 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 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 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3) 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主管派驻制并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
三、次贷危机下的金融风险防范
1.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许多专家学者有自己的见解。
主流的观点认为是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督存在漏洞, 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评级缺乏有效监督, 市场监管不到位, 金融市场活动中信息披露不充分, 公司特别是从事高风险资本运作的金融机构没有遵循谨慎性原则等等。
2. 防范危机的会计措施。
针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现的金融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会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1)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过程并没有止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评级较低, 而发行该债券的金融机构希望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 于是以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为基础, 进行新一轮的证券化。以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这不但是一个次贷被证券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衍生金融产品被创造的过程。理论上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各种债券和债券的债券, 风险转移的链条几乎可以无限地延长, 以至于投资者误认为风险已经消失。但是, 尽管通过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 却不会减少、更不能消灭风险。事实上, 由于证券化, 贷款者和借款者不再有一对一的面对面接触。经纪人大力推荐按揭贷款, 但并不提供贷款, 贷款者和经纪人并没有保证贷款保证贷款不发生问题的强烈动机。在这种情况下, 风险不但不会减少, 反而会增加。从表面上看, 风险已经从发起人转移到最终投资人。虽然最终投资人愿意承受较高风险, 但是他们往往低估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累积。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避险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投机的需要。过度投机会加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降低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此必须加强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的监管, 限制过度投机。 (2)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缺乏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 必然引起会计在危机中预警能力的缺失, 也会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其决策的成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发放贷款时要加强对于客户的信用调查, 不能因为单纯追求业务量的增加而下降放款标准。建议尽快将全国的征信系统联网以杜绝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规范会计准则以及要求金融机构切实遵循准则, 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制定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包括应用细则, 以及对大量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 (3) 坚持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导致股价暴跌, 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 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 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此外, 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金融界、会计界开始了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 争论焦点是公允价值的运用、计量属性及影响。2008年12月30日, 美国证监会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的报告, 核心内容是支持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不论金融危机有多严重, 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信息公允透明, 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决定权利。
四、结论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形成的相关制度, 因此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应该积极主动防范金融风险, 充分发挥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把握谨慎性原则和公允价值计量,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管理, 能够有效防范经济危机。随着金融风险防范力度的加大, 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必将得到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
摘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衰退, 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金融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防范金融的传统会计措施, 然后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次贷危机的会计措施, 希望对我国企业防范金融风险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防范,次贷危机,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康国伟.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2].岳琴.会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19)
[3].张鑫, 张玲.会计与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5)
[4].路君平, 糜云.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J].成人高教学刊, 2009 (1)
会计电算化的风险与防范 篇11
一、预防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几种风险。 1、信息收集与处理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软件系统的功能可能与用户需求不相适应;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数据安全性较差;对不合理的业务缺乏识别能力和软件安全性风险。2、计算机数据安全风险。主要计算机存储系统故障风险和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修改性破坏。包括:使用操作系统命令或工具软件,绕过会计系统非法修改会计数据。3、计算机网络风险。由于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通过分散工作负荷,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开放的系统也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风险,計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等因素对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构成很大的威胁。会计信息的共享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受攻击的可能性。
二、会计系统的风险防范。采用广泛的技术性防范措施是防止计算机信息失真的有效方式。首要做好程序控制。程序本身对防止计算机会计信息失真具有双重性,程序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来预防外来的攻击。在程序研制和维护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安全性,使得对程序的修改具有很大的难度。此外,程序中操作日志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必须建立健全具有足够权限的操作日志处理模块,使得数据的每一步更改都纳入日志记录。其次数据保护。设立专门的防范措施,保证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和正确,并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等舞弊。对重要的会计账目可采用读写保护或编码时间锁定,远程终端可采用密码通讯方式传递会计数据,一般用户终端鉴别用户名称与口令外,最好具有操作人自身身体特征鉴别如指纹和机器特征码双重保护,使得非法使用人和硬件欺骗无法进入系统。再次数据加密。这是防止计算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加密使会计数据具有秘密性,也能获得会计数据的完备性,因为加密后的会计数据在通常情况下无法读懂,也就无法更改。第四网络安全。针对网络传输环境,应有目的采用访问控制,安全证书、虚拟专用网、IP加密等网络安全技术等解决财务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产生错误或被人非法截获造成损失。第五数据备份。会计数据的备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必须经常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可分为日、月、年备份。目的是防止会计数据丢失,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属于安全性备份。此外还要注意计算机软硬件实体防护。计算机硬件实体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电算化软件服务器应该选用安全性较高的多冗余系统,并在后备电源,调温调湿设备等配套器材上尽量选用优质产品,确保系统的平稳运行。同时,在操作系统,杀毒软件,防火墙等软件产品的选配上应该优先选择安全性好、智能性高的产品,并及时给予系统升级,防止病毒、木马、黑客程序的入侵。
三、管理性防范措施。在做好技术性防范的同时还要做好管理性防范措施。首先要提高操作人员素质。防护子计算机会计失真的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人员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严明职责,互相制约,使工作人员仅能在授权范围内工作。同时日常工作中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以符合电算化的需要。还要经常性开展计算机系统审计工作,防止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对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审查数据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试论会计风险及防范 篇12
1 会计风险的分类和特征
1.1 会计风险的分类
对会计风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便于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 深入分析和研究会计风险的特征。按照会计风险的成因, 可以将会计风险划分为会计制度风险和会计行为风险, 会计行为风险又可以细分为会计技术风险和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1.1.1 会计制度风险
会计制度风险是指会计理论自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反映失实的现象。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的行动指南, 如果会计理论自身存在缺陷, 那么会计风险将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外会计理论结构来看, 会计理论是由一系列的会计概念所构成的一个框架性概念体系, 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基础会计理论, 以及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等会计准则理论。会计信息是对实务的会计反映, 是对企业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会计在对实务的反映过程中, 必然要对会计数据进行取舍和加工, 然后才能系统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另外, 会计准则和制度总是要滞后于会计实务, 相对于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和制度总是不完备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只能是对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原则和规范, 以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选择会计方法, 以保持会计信息与经营环境的相关性, 这就导致了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可能。尽管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尽力在减少会计方法的备选方案, 但这只能是一个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 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仍然是现阶段会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1.2 会计行为风险
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即由于会计人员的过失或故意行为导致会计信息误报、错报、漏报, 从而使会计人员承担损失的风险。会计行为风险从会计人员的行为特征看, 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
(1) 会计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由于判断失误, 或由于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偏差所导致的风险。会计技术风险主要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高低的影响;
(2)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 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产生的风险。道德风险以信息不对称为条件, 其风险水平与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
1.2 会计风险特征
1.2.1 有些会计人员对待不合法利益的诱惑没有抵抗能力, 使
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出现了徇私舞弊, 利用职权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 触犯了法律, 造成了不劳而获的假象, 助长了社会歪风邪气的苗头, 舞弊性成为会计风险中最突出的性质。
1.2.2 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它促使企业中的会计人
员用各种方法帮助企业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 从而使会计风险具有了不确定性。
1.2.3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对会计人员的技术要求也在不
断提高, 在会计人员中, 中老年人数占有绝对比重, 造成拥有先进知识、创新意识的年轻优秀的会计人员很难得到锻炼机会, 从而造成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落后, 出现了人力资源的断档性。
2 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企业对会计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风险
2.1.1 会计人员负责着传递信息的任务, 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就
会导致信息失真, 企业经济发展的决策就会有失误, 造成企业利益受损。
2.1.2 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有落后的趋势, 现代企业要求会计人
员掌握先进的技术水平, 有经济管理理念以及拥有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意识, 会计人员这些方面水平不足导致了会计风险发生。
2.1.3 有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贪污公款, 制作假账, 偷税
漏税, 对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会计风险随时能发生, 只有及早找出原因, 才能有效防范。
2.2 产生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的原因
2.2.1 会计人员使用各种方法为企业解决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
困难时, 寻找使用的管理信息存在偏差, 形成了信息的失真现象, 引发了经济利益受损的问题;
2.2.2 我们对会计人员传统观念的认知问题, 认为从事这个行
业人员的年龄是有要求的, 年龄偏大些在企业的工作中也就容易受到重用, 导致优秀学校毕业的综合水平较高的年轻会计人员得不到工作机会, 使企业失去一批可塑之才。
3 会计风险的防范
3.1 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会计风险研究应当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个层面展开, 而不仅仅是实务层面上对会计风险的防控。理论层面的研究, 可以从会计风险产生的机理人手, 为实务防范提供理论支持。比如, 可以通过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 探寻减少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空间, 在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下, 为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提供更详细的指导。
3.2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和降低控制风险
会计风险的存在归根为会计信息的失真, 所以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减少会计工作的差错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企业财务报表及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 会计人员对更加依赖于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的数据的提供, 这就需要加强严格的控制制度, 以保证计算机得出来的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控制手段只是在事后的审计中发现问题, 然后采取补救措施, 现在信息化的应用,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 应该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进行控制活动, 要提前预防, 会计活动过程中要进行控制,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3.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防范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为规范会计职业提供前提条件。道德意识的提高有助于会计人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抵制和化解来自外部的诱惑, 减少会计违法现象的发生。因此,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自觉遵守《会计法》和相关的财务法规, 做好“内当家”, 当一名合格的经济卫士, 是防止会计风险发生的根本有效措施。
4 结束语
会计风险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目前无法彻底消灭会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在完善法律制度, 防止会计风险的发生。当会计人员自身利益遭受威胁时, 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发现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正在发生的时, 要用法律武器对其进行制止, 对危害或者引诱会计风险发生的人和事法律要给予严重处理, 同时要拟定保护会计权益的相关法律, 对会计风险的发生现象进行遏制。
参考文献
[1]夏菊子.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1]夏菊子.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会计风险防范】推荐阅读:
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06-23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10-11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06-26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05-17
浅谈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09-02
会计风险金融会计07-03
会计风险文化05-14
会计执业风险06-27
会计风险控制08-07
企业会计风险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