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2024-05-17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精选6篇)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篇1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摘要:近年来,政府负债不断扩大了规模,使得政府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然而政府的一些盲目的、不科学的举债行为则会诱发大量债务风险,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迫在眉睫。本文从政府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和财政负债风险防范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总结了现行政府会计下对负债信息确认计量报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于未来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对策及建议,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财政负债风险。

关键词:财政负债风险;或有负债;政府会计改革

一、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与财政负债风险

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改进后建立政府会计基础是修正后的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地方政府的债务全部被纳入政府会计范围、并且辅助政府的财政是这一阶段的会计改革首要的目标。我国财政部在10月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根据我国审计署统计,至6月底,地方政府所承担债务大约为18万亿元。其中包括,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占总额60%,其中市级政府的负债占地方政府的债务比重最高,达到了40%。我国财政负债总数较大、种类多、范围广,导致我国财政负债风险水平颇高。评估、监控财政负债风险是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所以,政府会计信息越真实详细,得到的评估就越趋于真实水平,政府负债风险作出决策给予的依据就越有可靠性。

二、我国政府债务确认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政府负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有效应对财政负债风险

如今会计制度在我国,对于政府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还没有实现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目前,我国政府负债不仅小部分直接显性负债能够在我国的财政总预算报表中有所表现,由于政府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范围广且种类多,所以当缺乏合理的会计制度时,进行确认和报告对其进行准确的统计并不容易,而且还有大量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这些潜在风险并未被披露。由于会计基础所导致现行的政府会计所提供负债信息的质量低,不仅会造成政府对于短期的负债风险的识别不准确,同时会造成中长期的.财政政策缺少了一定的远见性及可持续性。

(二)政府负债会计目标不够关注政府债务管理需求

受托责任观是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目标。我国的政府会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一般以政府自身为主。但是,往往忽略了那些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需要。所以,这也是我国多年以来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一确认基础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一直更愿采用受托责任观。但相比于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感的会计质量信息的相关性有些缺乏,并不有益于为我国财政会计报表提供真实而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致使政府负债存在很多潜在风险。

三、完善政府会计防范财政负债风险的相关建议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防范我国政府的财政负债风险,政府需要获取政府负债时承担的所有的负债信息,同时为政府政策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保证其可持续性。

(一)完善政府负债会计目标,提高决策信息质量

为在保持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营净收益的准确计量的基础上满足外部重要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好防范政府负债风险,我国政府会计负债目标应多加参考决策有用观。政府财务会计应提供以下信息:首先,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需揭露,包括政府的资产与负债信息,以及偿债能力的等信息;其次是绩效的信息以及政府的现金流量信息;最后,还有相关的预算和法规等合规性的信息也需要遵循。不仅满足立法机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投资者与债权人、评估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还为政府提供相关决策信息,协助我国财政部门完善会计环境、防范或有财政负债风险。政府负债需要进行及时全面清查,有必要根据真实情况对政府负债分情况进行不同方法的计量和不同方式的负债信息披露。

(二)加速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准则要求以修正后的收付实现制为会计确认基础,也就是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其并不能满足国家全部负债信息的质量要求,所以当下我国建立为会计确认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成为了现如今迫在眉睫的目标。虽然,权责发生制在操作的过程中并不简单。但不得不承认,它是现行政策下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会计信息的确认基础,并且可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出更加具有完整性、可比性以及准确性的信息,有利于实现较高的财政透明度。权责发生制不仅能够如实的反映当前政府债务水平,让政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更有信服力与可靠性;还能有效的控制我国政府负债风险,使其发挥有效且准确的决策水平。至此,权责发生制能使政府更加了解资产负债的信息,也加强了对政府资产的管理,对债务的偿还提供了保障。

总之,加快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进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是适应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必要的手段,也是我国政府如今不断转型的重要之举。不断提高对政府负债信息的完整披露,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政府的财政负债风险的控制将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邢俊英.论政府会计在政府负债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80-84

[2]戚艳霞.基于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府会计改革[J].财会通讯,(1).

[3]金永利,陈欣.基于债务风险控制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J].财会研究,(5).

[4]许光建,张瑞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教育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8).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篇2

(一) 风险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风险管理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茨在1952年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 提出用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威廉斯和汉斯在其1964年发表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指出, 所谓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 用最少的成本使风险所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从表层上分析, 风险管理就是对单位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 风险管理是指相关的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量化、评价等活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划和控制, 从而更好地进行风险防范, 减小损失。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 风险客观存在于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会对单位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财务分析才能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防范, 以降低风险。

(二) 风险管理理论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启示

风险管理要求单位先对风险进行识别, 然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测算或评估来决定处理对策。就高校的贷款风险管理而言, 它属于筹资风险管理。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 高校主要依赖政府拨款, 基本上不承担筹资风险或贷款风险。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银校合作步伐加快,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开始考虑贷款的风险, 并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重点考虑筹资时机、筹资金额、筹资期限、筹资方式的选择, 并通过测算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价其偿债能力。而这些指标的测算依赖于高校会计信息, 要想得到可靠的结果来预测贷款风险, 前提条件是其所依赖的会计信息完整准确。然而, 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因此, 要想贷款风险管理有效, 应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难以真实衡量高校财务风险

(一)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分析

可以选取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资产负债率和支出收入比这四个主要指标来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 (1) 债务负担率= (负债累计额÷当年总收入) ×100%。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总负债存量与高校经济能力之间的关系。债务负担率越高, 表明高校的债务压力越大。 (2) 债务依存度= (本年债务额÷本年总支出) ×100%。这一指标反映本年高校的财务支出对当年债务的依赖程度。 (3)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全部资产) ×100%。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越低, 说明高校的净资产越多, 偿还贷款的能力越强, 贷款风险越小。反之, 贷款风险越大。 (4) 支出收入比= (本年总支出÷本年总收入) ×100%。若总支出大于总收入, 即该比值超过1, 说明高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 已动用以前年度的结余资金, 或者该高校陷入了债务的恶性循环, 举新债来还旧债。数值越大, 说明高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 即该比值小于1, 说明高校的财务日常运行处于较正常状态。

(二) 预警指标无法依赖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要素信息

上述四个指标涉及到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这几个会计要素。然而,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提供的这些会计要素信息不能保证真实、完整与准确, 因而这些反映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也就很难起到预警作用。

(1) 资产信息存在账实不完全相符。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 债权资产核算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如长期以来, 大多高校都存在着学生欠缴学费的现象, 且欠费金额巨大, 但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 应收学费却不在高校的应收账款的债权资产核算范围之内, 也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大多不计价入账或少量按历史成本记账, 更不进行摊销。这就客观上造成了这些长期资产的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始终反映形成时的价值, 不反映其净值,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等原因, 这些资产在不断被消耗和贬值, 资产账面价值和其实际的净值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造成高校资产虚高。对于通过负债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 现行高校制度下存在基建会计与学校财务会计分开核算, 学校财务会计只在暂付款中加以反映, 资产的真实性不清。对于土地使用权的资产, 由于高校大部分土地是属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用地, 在高校资产中根本不反映;另一部分是高校近年采用经济手段从土地市场有偿取得的, 大多计入到暂付款或长期资产科目之中。土地价值未被计价或低估, 将影响高校的实际偿债能力。对于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等长期资产, 随着创业板的开启, 高校持股的上市公司明显增加, 其价值不断增长。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账务处理采取的是成本法, 难以客观地反映高校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权益。

(2) 负债信息内外不分和长短不分。

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 只核算实际已经支出的款项, 因而对一些应付未付的债务无法反映。如高校在设备采购、基建工程中尚未付款的大额支出, 没有计入到“应付账款”进行核算;贷款资金的应付利息费用并没有在核算过程中反映;应付职工薪酬和占用的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隐性债务”也并不在当期负债业务中反映, 财务报表也未对其进行披露, 实际支付或需资金来归还占用的资金时, 才做账务处理或向银行贷款。这就造成高校这些“隐性负债”或者说“内债”很难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负债要素信息中得到客观地反映。另外,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借入的款项不区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 无法区分负债的流动性。

(3) 当期收入和支出的确认不能配比。

高校取得的科研等项目收入, 其取得是一次性的, 然而其任务完成年限是若干会计期间, 现行会计制度下将资金的取得全部一次性进入收入, 而将未来发生的支出费用按期计入。另外, 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 就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资本性支出, 现行会计制度下, 支出是不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固定资产购入一次性计入相应支出, 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年收入的多少和固定资产购置与损耗不存在相应的配比关系。因此, 一方面高校的收入支出每年的变动性较大, 不太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高校的成本费用信息无法计算和提供。

目前高校的资产会计信息存在不完整或账实不相符的现象;负债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完整的缺陷, 虚增了当期可供支配资金数额, 负债的流动性不分, 不利于债务结构分析和偿债资金筹措;收入与成本费用不能配比, 难以真实反映高校资金成本效益。作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计算的数据来源与财务风险控制决策的依据, 势必会出现指标反映不可靠的风险。由此会导致对财务风险程度的评价不科学, 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继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 要长期有效地预防高校贷款风险, 相应地应改革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

三、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

(一) 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基础

高校会计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主要是因为高校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高校会计主要对政府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进行反映, 以便政府财政部门能够根据其报表计算相关的财政收支差额。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 所以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的财政资金核算基础保持一致, 采用收付实现制。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高校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 特别是在许多高校的基建会计中, 政府拨款已经微乎其微。面对环境的变化, 使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运营状况, 对于高校的贷款决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偿债能力的评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的扩大。

权责发生制能揭示出高校潜在的资产和债务, 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信息;能按受益期间将收入和支出进行配比, 更准确地计算高校的成本数据;能正确处理各种跨期业务, 客观公允地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 从而为高校的贷款风险防范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 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应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以收付实现制为补充。

(二) 改革科目设置以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信息

建立高校资产折旧与摊销的计提制度, 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 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备抵科目, 正确反映长期资产实际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高校在取得固定或无形资产时, 应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资产的成本, 分类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计提时, 借记“资产折耗”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 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 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当然, 高校有些资产因其特殊性而不能计提折旧, 如高校的文化文物资产、土地资产等。这些资产是指高校用于展览等目的的艺术品、历史文物以及其他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并做长期保存的资产, 它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贬值。

将“应收及暂付款”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三个科目。“应收账款”用来核算高校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各种款项, 包括学生欠缴的学费。“预付账款”用来核算高校预付给服务提供单位或商品供应单位的款项。“其他应收款”用来核算高校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款项, 包括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应收取的投资收益等。

设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一级科目。“在建工程”用来核算高校以非基建项目资金进行工程建筑、设备安装等发生的支出款项。“基建工程”核算高校以基本建设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这可改变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单独建账核算基建工程的人为割裂状况, 从而更完整地反映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和资金的使用状况, 有利于相关决策者的分析评价。

(三) 按流动性分类完整地反映负债信息

负债核算主要是对借入款项的核算进行改革。对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款项, 根据借款期限的长短分别设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核算, 同时设置“应付利息”科目分期预提其利息费用。因为许多高校贷款额度巨大, 贷款期限有长有短, 每年的利息费用相当大。如果不区分贷款的长短期限, 不单独核算并予反映应付利息, 就无法反映高校贷款结构与偿还的时间风险, 无法反映高校应付利息这一“隐性负债”, 对贷款风险分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 按不同类型采取相应原则确认收入

在收付实现制下, 高校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主要特征是:确认的标准是款项实际收付与否;确认的金额是当期收付的全部款项, 而不是部分款项。简言之, 收入和费用是根据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来确认的。

高校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后, 收入的确认应相应变化。首先, 确认标准上, 不再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 而是以经济权利的转移为标准。如, 若本月向其他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或其他劳务, 而相关的服务费或劳务费在本期却未收到, 在收付实现制下本期不能确认收入, 但在权责发生制下, 只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即可确认收入, 而不论款项是否收到: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次, 确认金额上, 不再是当期实际收付的全部款项, 要根据实际经济权利转移的情况来确认。如果款项只和当期的业务相关, 则全额计入当期的收支;如果款项涉及到以后会计期间的损益, 则应该分期确认。

由于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性, 不同资金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财政性资金需要关注预算执行状况及其效果, 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更能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对于科研项目等其他非财政性的资金, 由于项目经费收入与费用发生的不一致性, 需要分期核算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 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按项目完成的进度来确认收入。

(五) 合理界定支出与费用要素

费用与支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由于不核算高校的成本, 所以将支出与费用混为一起, 支出主要是对应于预算的支出。如果要核算高校的办学成本, 一方面就需要将高校的支出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高等学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 (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应设置成本费用类的科目核算不同类型的成本费用, 如“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高等院校资金运作与风险防范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白海泉、邓立华:《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0年第2期。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篇3

一、防范财政风险必须进行政府会计改革

1.防范财政风险是提高债务有序管理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急剧上升。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不断加快和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步伐,以各种方式大量对外举债,未来债务风险也在加大,地方财政已经处于入不敷出的情况,政府债务结构复杂,形式多样,金额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关部门积极应对政府债务的规模,防止赤字的不断增加。随着未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凡是能增加投资的渠道都要增加投资,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变得十分强劲,地方融资平台增长速度之快。同时,地方债务总额的增量与政府干预经济建设的程度,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将进一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防止地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建设,从而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度,已成为中国规避地方财政金融风险的重要路径。

2.防范财政风险是严控政府投融资的重要步骤。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着违规侵占信贷资金,抽逃资本金,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向地方融资平台注入不实资产,严重败坏市场经济环境。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总体负债水平相当高,普遍超过90%甚至更高。因此,我们要创新政府对于投融资的支持方式,不断深化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不断规范运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优势,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持续科学严控债务规模,逐步稳步化解政府债务。由此带来融资规模扩张太快、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增加以及管理不尽规范等问题。若放任债务问题发展,最终将会造成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这项着手于强化财政的制度安排,其实是着眼于市场化的改革,也就是着眼于通过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来防范、化解和减少财政风险。

3.防范财政风险是保证财政经济平稳运行的根本。财政是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粗放型走向了集约型,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政府债务发展始终停留在粗放的这个阶段,这种依靠增加投入,高消耗、低质量、铺新摊子,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方式,造成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难控,结构复杂多变,结果就会必然会爆发风险。近年来,受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其财政风险日益凸显,财政状况日益严峻。因此,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带来的财政风险,达到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确保财政经济平稳运行。

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途径

1.强化地方政府性财政负债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严格遵守信用发展的规律,地方政府不是一般的经济体债务人,它所固有的信用风险形成了特殊的信用规律,只有对中国国情下地方政府债务的本质形成清晰、系统性的认识,遵循信用在政府、在债务发展中的特殊规律,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信用化管理体制。另外,政府还应认真分析测算各项收入、债务余额及偿债能力等情况,在确保还本付息、重点项目建设及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确定年度融资规模。按照“谁建设谁融资、谁使用谁偿还、谁负责谁防控”的原则,各负其责承担建设项目融资和还本付息责任,防范金融债务风险。

2.完善政府财政负债确认计量。当前,政府举债搞建设,其实质就是政府用未来的财政收入换成今天的钱来花,也可以说是财政的“寅吃卯粮”,这种做法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却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有明确导向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更是千方百计,争相效仿。因此,在政府举债之后,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回报,化解债务风险,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政府债务管理和偿还机制,确保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唯有如此,政府的举债风险才能有效化解,社会各界对政府举债建设的种种担忧才会冰消雾散,政府融资举债搞建设的方式才会得到全区普遍认同和支持。

3.提高财务风险管控意识。首先,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大力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努力健全政府债务“借用管还”的良性循环机制。努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债务预警系统、建立偿债制度等多项措施。其次,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注重政府财务风险的防范。地方债务总额的增量与政府干预经济建设的程度,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将进一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防止地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建设,从而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热度,已成为中国规避地方财政金融风险的重要路径。第三,我们要充分认识财政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性,增强风险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贯穿到地方财政每一个工作程序、每一笔资金支出和每一项政策的制定中去。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达标要求,也是造成政府大量举借债务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政府会计改革,抓紧研究防范、预警和化解财政风险,努力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詹雷,王成.政府特征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陈震,卢毅.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J].理论界,2009年04期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篇4

专业论文

浅谈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浅谈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摘要】企业可通过负债经营来获取财务杠杆利益,但与此同时要付出一定代价,就是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风险。适当的负债经营是有益的,然而如果对负债规模、期限、还款方式等选择不合理,或对债务资金使用欠妥,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要做到合理负债以兴利除弊,就必须强化负债风险的管理,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负债经营方式,负债数额要适度,负债比率要合理,制定负债财务计划要考虑实际经营状况和利率走势,这些都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关键问题。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在负债经营时既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又要选择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负债经营方式。本文研究了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指出:企业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资金管理,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审计机制。

【关键词】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风险 防范 策略

负债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筹资方式,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取得资金,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以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营,或用以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企业迅速筹集到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费,同时也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负债经营风险,不仅指过度负债,还包括因负债经营而导致的企业再筹资困难、资金的周转和使用受到影响,和增加融资代理成本的风险,以及可能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过度的负债经营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将企业推向破产的境地。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要采取一定措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一、负债经营应把握的原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负债经营方式。

我国企业的负债能力只能根据其自身情况及融资环境加以判断,而内因即自身情况往往是发生某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企业一旦确定应采取负债经营的举措,然后才确定举债额度,力争合理地掌握负债比例。企业在负债筹资时,既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又要选择合适的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负债经营方式。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向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投资的限制又受贷款额度的制约,其难度比较大。如果遇到国家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借债大户首当其冲地要受到调控,可见,向银行借贷隐含着较大风险。

2.向资金市场拆借

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组织,通过资金市场将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在此背景下,企业急用资金时可以向资金市场拆借,但是通过这种渠道所获资金,一般使用时间不会太长,而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3.发行债券

企业发行债券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其优点是可以使全体职工结为利益共同体,齐心合力为企业的兴旺而共同奋斗,其缺点是能够筹集的资金较为有限。还有一种方式是向社会公开集资,其优点是能够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其缺点是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且债券一到期就得按期偿还,一不小心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4.使用商业信用

使用商业信用在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其优点是成本低且方便灵活。在交易活动中,它可以背书转让;而在资金紧张,可以到银行贴现。其缺点是急需现款时要严格遵守既定的经济法规,还必须养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5.引进外资

就目前来说,国内企业引进外资时必须考虑汇兑风险。我国关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利率政策的宏观控制较严格,而且在国际上的拆资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企业在引进外资时尽量克服盲目性,既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又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既定期限和来源结构。如果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较短,企业面临的还本付息风险就大;如果要降低风险,借入资金的成本就会比较高。因此,企业对借入资金的不同期限要综合考虑,搭配要合理,保持每年还款的相对均衡,以减轻还款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压力。

(二)负债数额要适度,负债比率要合理。

企业要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负债经营风险,就必须做到负债的适度。衡量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的标准,是看企业的资金结构是不是合理,也就是企业负债比率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力求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这就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其稳定程度,以及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等因素,以此确定最佳的负债规模,尽量保持负债和权益资金之间比例关系的适当。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控制在1∶1是较为适宜的,而流动比率通常要控制在2∶1。假如大于上述指标,就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比较强,反之则较弱。但是上述两项指标也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资金浪费,当然也不能过低,不然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在实践中,资金结构的最优化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品适销对路且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其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一些;反之,如果经营不善、产销不畅且资金周转不灵,其负债比率就要适当低一些,否则就会在原有的商业风险基础上再增加筹资风险,无异于雪上加霜。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尽量降低资产负债率。

(三)制定负债财务计划要考虑实际经营状况和利率走势。

企业在外借资金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借款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依此安排资金,以避免资金调用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按照必要与可行的原则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制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如果负债没有可行性,或是还款计划不周密,到期无法偿还债务,则会影响企业信誉,甚至酿成不良后果。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等方面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下功夫,尽量缩短生产周期,努力降低资金占用的额度,在提高产销率同时减少应收账款。制定还款计划是为了使举债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负债后的速动比率应该不低于其应保持的安全区域。另外还要注意,借入资金的长短期搭配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其结构,还款期不要过于集中。在利率比较高的时期,尽量减少筹资额度或只筹集当下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再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也应尽量减少借贷或应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借贷。只有在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才比较适合负债筹资。尤其当利率处再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尤其要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同时尽量采取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在具体筹资过程中研究利率变动的趋势,做出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安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独立承担风险,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其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当风险来临时如果毫无准备,企业就可能一筹莫展,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以往有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链迅即断裂而陷入困境,不仅一蹶不振,有的还陷于连环债务诉讼。可见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科学估测风险,正确防范风险,预防风险发生,并能有效应对风险。尤其是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估测风险、防范风险的科学方法。企业要立足市场,建立财务信息网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及时预测和防范负债经营风险。如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相应的财务预警机制,既可以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安排来分散负债风险,又能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还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通过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其盈利水平,从而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财务危机。

(二)保持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负债总额和资产的流动性。衡量一个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的尺度,就是资产流动性。企业控制财务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险、减轻财务压力,要以保持高度的资产流动性作为保证。企业的资产越容易变现,那它的清偿能力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通常情况下,通过负债得来的资金,除了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等长期性投入,还有一种情况是用于日常经营的投入。在针对长期投入进行决策时,要善于利用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等相关投资决策方法,科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注意从不同的投资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优的方案。还要对未来的经济环境做出定性分析,因为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果企业预测到未来的经济环境将是通货紧缩,那么其资金投入的成功概率要大一些;相反,如果是通货膨胀的话,那就意味着产品价格和成本同时有可能提高;而未来经济如果可能进入平稳期或衰退期,则产品实际销量会因此而低于预期的生产量,并且产品的价格也可能呈下跌趋势。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未来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以此修正投资方案,力求提高成功率,同时降低风险。针对日常经营投入的负债资金进行决策,例如在对商品的采购预付货款等业务活动进行决策时,则要考虑价格走向、市场风险等。总的来说,加强负债经营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差,晚支付、少投入;多产出、早产出,总之要有超前意识,适时举债投入发展前景看好的项目,早期抢占市场。这样就能防范负债经营风险,而且避免了负债过多、资金管理不善使企业再筹资困难,更不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和周转。

(三)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企业的筹资、投资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离不开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所以,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除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还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企业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作为会计人员,更要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善于利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企业的筹资、投资方案等。会计人员必须摒弃“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负债经营既是企业筹措资金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一种财务手段,又是一种经营方略,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较高的业务能力及综合素养,当然也具有较好的控制风险能力。

(四)建立健全监督审计机制。

全面准确地把握负债经营尺度,科学管理债务风险,合理使用所筹资金,实现负债经营最优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事关企业兴衰存亡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审计机制。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便从制度上来规避盲目扩张而导致过度负债的风险;其次,企业要切实加强财务分析,正确的认识到负债经营的风险,自觉运用考核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分析所具备的偿还能力和面临的财务风险,合理确定负债规模,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再次,要强化内部审计,通过独立的、彻底的检查和评价活动,搞清楚资金使用的现实情况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漏洞等,努力加以改善,提高资金利用的综合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负债经营方式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企业和国民经济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弥补企业资金不足,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促进企业发展;降低国民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将企业拖入困境,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企业理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有利的一面,保持合理的负债经营状态,充分发挥负债的杠杆效应,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又必须正确认识负债筹资风险,严格、科学地遵循财务规律,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掌握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免负债经营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之,企业要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应有的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负债经营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鱼红锋.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新西部,2008,(8).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篇5

某市财政2010年发生的负债业务如下:

1.收到性质不清的预算缴款3.5万元,列作暂存。

2.收到市税务局送来的“更正通知书”,列明上述性质不清款为工商局的罚没收入,其中

有0.5万元为多收的罚没款,予以退回。

3.某市财政总预算会计将预算资金10万元划入政府采购资金专户,用于为A单位采购设

备。A单位自筹资金7万元也已划到政府采购资金专户。

4.接上例,财政总预算会计依合同和有关文件资料,支付供应商采购款17万元。

5.总预算会计向上级财政借入急需用款40万元,款项已存国库。

6.总预算会计接到上级文件,批准将上述借款中的28万元转作对本级的预算补助款,余

款于当日电汇归还。

7.据年终决算结算单,上级财政应补未补的补助款18万,所属甲县应解未解的预算款20

万转作往来款项予以入账。

8.收回原发行的地方性债券,支付本金500万元,利息20万元。

净资产业务如下:

1.收到上级财政拨来的预算周转金56万元。

2.经批准,从本市上年结余中补充预算周转金96万元。

3.经批准用预算资金安排支农财政周转金50万元。

4.年末结账前,有关一般预算收支科目余额为:

一般预算收入562,890,000元补助收入-预算补助 10,000,000元

上解收入1,584,000元调入资金6,000元

一般预算支出513,842,000元补助支出-预算补助30,000元

上解支出50,000,000元

结转一般预算结余。

5.年末结账前有关基金预算收支科目余额为:

基金预算收入5,506,000元补助收入-基金补助50,000元

基金预算支出3,620,000元补助支出-基金补助70,000元

调出资金6,000元

结转基金预算结余。

6.年末结账前,有关专用基金收支科目余额为:

专用基金收入5,000,000元专用基金支出4,230,000元

改革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论文 篇6

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失衡现象。1994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等方式举借了大量的债务,据审计署公布的《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披露: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1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约3万亿元,债务规模庞大,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为此,国家于2014年修订《预算法》,并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旨在“修明渠、堵暗道”,从行政规制角度管理政府的债务行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的约束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内部行政规制的效果,还需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外部人”的市场监督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政府向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披露其债务规模、期限、结构和经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提升债务透明度。

已有文献关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侧重于其理论介绍、框架搭建、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方面,本文则从财政角度对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政府负债的事项界定及其风险评述

(一)政府负债的概念及其分类

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是运用负债会计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前提,也是财政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和范围,我国政府关于负债的定义主要存在于会计准则中。2015年10月,财政部审议通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地方政府债券、国家债券(公债)等,其就是政府向债权人(公民或投资者)通过借款方式筹集的资金,作为税收制度下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政府会计准则中负债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相通之处,但政府不仅担负着自身营运管理,还肩负着社会行政管理之责,其会计主体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主体,将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责任”纳入政府负债管理范畴是履行政府问责程序的有效路径(李敬涛、陈志斌,2015)。因此,政府负债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传统以货币方式计量的政府负债无法全面和准确判断我国出现的债务问题。著名银行经济学家Hana Olackova Brixi通过风险矩阵将政府负债分为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确定负债和或有负债。其中显性负债包括国债、各种借款及应付款项、BOT&PPP项目中形成的负债、政府间各项承诺和担保;隐性负债主要指代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政府存在隐性兜底现象的不良资产(如城投债)等。

(二)政府负债:财政风险的主要“元凶”

现阶段,造成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主要推手是政府的债务当量以及当其“资不抵债”时可能引起的债务风险,如政府各种隐性担保的负债就加剧了政府的财政风险。这种“当量”可能基于政府庞大的债务规模,也有可能指代政府较高的债务融资成本,而提高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和信任,因而能显著地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即使政府没有明确承诺具有偿还该笔债务的义务,但在债务到期时可能会诱发财务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将迫使政府作为“最后贷款人”实行强制干预,从而对政府自身的运营和绩效带来巨大压力。具体体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的错配现象。为规避法律的硬约束,满足政府经济发展和政治竞争的需求,地方政府通过依靠投融资平台发行了大量的城投债,当这部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时,就可能引起当期资产与负债的配比出现较大的差异,造成资产小于负债的现象,可能会诱发债务危机。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还款期限长短不一。据中债资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投债发行规模约1.4万亿元,是2013年的近两倍,发行规模大,品种结构以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超)短期融资券为主,且整体发行期限较长。相对于短期债券,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城投债的再融资期限较长,投资人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约束力较差。投资者的购买行为使得其手中的现金流变少,信用风险也随之增加(韩立岩等,2003),对债券价格和收益的敏感程度也较高。三是政府的隐性担保、或有负债事项下政府负债计量缺失。四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考量,尤其是负债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国财政预算的各级政府主体、行政单位预算的各级行政单位主体、事业单位预算的各级事业单位主体,缺乏系统地反映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综合财务报告,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不能完全反映政府的资金变动情况,不利于形成对政府的业绩评价体系。

三、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规模化分工所产生的,受托责任源于委托者对资源的托付,受托人在接受委托的同时负有合理使用资源的职责。在公司制下,基于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代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大股东与小股东、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王明琳、周生春,2006),也就要求经营者要定期向所有者履行尽职报告。这体现在政府层面,就是要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满足公众、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诉求,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解除政府受托责任。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深化政府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政府信息披露责任和范围、规范政府会计行为提供了指引。但我国现阶段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之间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信息披露以预决算报告为主要形式,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较窄,对政府财务信息,尤其是负债信息的披露仍显不够。债务透明度作为财政透明度的一部分,债务信息的合理与及时披露有利于政府债券投资者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发挥市场对资金合理配置的效用,缓解政府盲目举债行为,一定程度上规避财政风险。

(一)政府负债会计计量、确认与报告现状

我国政府负债核算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将政府负债分为应付及暂收款、应付政府债券与借入款项和应付转贷款;行政单位会计的负债核算分为应缴财政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政府补贴款、长期应付款和委托代理负债等;事业单位会计将政府负债分为借入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缴款项和应付职工薪酬。以财政总预算中的应付政府债券为例,其下设应付国债、应付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应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一级科目,应付本金和应付利息明细科目。当政府发行债权时,收到的融资金额借记“国库存款”科目,贷记“债务收入”科目,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有关支出科目。在到期偿还债券时,仅确认债务支出,未形成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部门的负债事项,政府财务报告也没有显示出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基于我国财政制度背景,政府负债主体、形式皆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政府负债的概念界定范畴仍然较窄,缺乏对政府债务的分类、性质和成因等方面的描述,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单位也存在不一致现象。如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发行主体为中央,资金却投向地方。以城投债为例,它是政府创新融资下的产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由政府注资成立,具有企业法人实体资格,负责发行债券为政府融资,从法律权属关系角度来说,城投公司是投资人的债务人,它承担了大量应由政府财政资金承担的债务。而在财务报告方面,一方面,对于存在的预决算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只作了简略的提示,未作详细的统一规定;另一方面,预算会计体制下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报表,尚没有关于政府资金运营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反映总体财务状况的整个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较为单一。

(二)造成政府负债信息缺失的原因分析

1.从行政法律法规角度来说,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中央和地方税收体系,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且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层次支出范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积累了更多的资金,但是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也变得大了起来。迫于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设立投融资平台发行债券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本质上属于企业债券,政府以其自身信誉为其担保,类似还有地方政府用自身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等。因此,资金缺口较大、法律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约束性行为是造成其“暗地里融资”的原因之一,这部分“负债融资”便游离于政府会计的统计范围之外。

2.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说,政府会计体系的不健全造成负债类信息统计缺失。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收付实现制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满足多元化政府主体的核算需要以及现代会计的要求。对于负债定义的不足,政府负债不能仅等同于货币性资金形式表示的政府债务,还包括非财政资金衡量的隐性负债。对于会计主体界定模糊,政府层面的报告主体是财政部门非其本身,部门层面的财务报告为其所属单位的会计报告的汇总而非政府财务报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作为本地区财政收支管理的实体部门,有定期披露财务报告的要求;同样,《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主体分别为各级行政单位、各级事业单位。

3.在负债信息及其风险管理方面,政府债务管理体制的缺位也不容忽视。政府债务管理是集发债目的、发债规模、发债方式、发债程序、统计核算、绩效评价等环节为一体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水平仍然薄弱,关于政府负债的管理倾向于财政部门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显性债务,对其他筹集资金的负债的统计和计量还比较欠缺,甚至不同部门之间的会计统计口径也存在差异,给负债信息披露带来困难。此外,政府审计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监管不足,如对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就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四、基于财政风险视角下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的会计体系

既然传统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的真实情况,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成为必然。

1. 明确政府会计改革目标。

FASAB(1993)在其概念第1号中提出了预算完全性、运营绩效、管理责任和系统与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目标,FASAB(2006)在其概念公告中涉及政府受托责任解除、提供财务信息来源和使用信息方面的目标确定。(1)预算完全性要求政府提供的财务报告真实完整,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2)运营绩效是披露政府资产负债的融资来源状况,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以及利用资金所取得的成就。(3)管理责任要求,其应当提供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管理层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可能代表着执政党未来执政的重点。(4)系统和控制,其要求政府通过会计手段实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方面,对报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的满足较少、较难满足政府内部控制的需求,应考虑建立信息供求博弈下政府会计反馈机制。

2. 明晰政府会计的主体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主体包括政府各部门及其单位、具有公共职能的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直接运营的国有企业等。州和地方政府的报告主体也可以大致分为政府单位和具有公共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如公立高等院校、公立医院、公立事业单位、公立福利公司等)。既然政府作为公共的委托方管理公共资源,负有定期报告其履职情况的责任,那么借鉴美国政府主体的范围界定,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编制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具体应当包括纳入本级政府管理范畴之内的财政部门、行政职能单位、公共事业单位、政府出资并控股的国有资产权利及其应承担的负债义务等。

3. 完善政府负债核算的范畴。

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拓宽原本现金收支的核算方式。将属于政府承担的,以货币形式计量或可进行合理估算的债务统一纳入政府负债的核算范围。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借鉴FASB和国内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引入审慎性原则,准确评估政府负债规模。其次,完善政府负债的会计核算科目,如参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设立政府“应付企业债券”“短期(长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计负债”“专项应付款”和“未确认融资费用”等。再次,编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报告:(1)编制“资产负债表”主表,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负债的定义,将政府负债分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别进行列报,密切关注政府负债的总量和时间长短要求。(2)编制“政府负债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定期披露政府的隐性负债(或有负债)事项,包括政府可能存在的兜底现象,担保或承诺事项。(3)编制“政府负债情况明细表”,内容涵盖融资金额、融资方式、融资利率和成本、融资期限、投资人、其他要求或承诺事宜等,提供政府负债的进一步细化信息。

(二)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政府负债的产生离不开其举债行为中所规定的步骤和程序,如融资目标、融资金额和期限的确定等。政府部门越重视负债风险管理,投资人越关注资金去向和投资回报率,对于负债信息披露的诉求也会越高,因而,设计和完善政府负债风险管理的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负债风险管理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测量(包括发生风险的概率)、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效果评价四个环节。其中,债务风险识别是整个政府负债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风险识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风险概率的测度、以及为规避风险而设计的控制程序等,债务风险识别的技术手段在宏观层面有外部环境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在微观领域有预算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责任与损失清单分析。该环节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盘分析,找出已有负债资金投向、预计负债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方面,通过政府负债融资渠道,挖掘其背后兴建的“在建工程”等项目,并分析其项目背景、施工进度、是否能按期交工以及预期绩效,数据来源可以是政府部门披露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负债行为厘清资金缺口和预计负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关于政府下阶段的发展规划、融资计划等信息。如果说债务风险识别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负债行为中可能发现的各种风险类别,债务风险测量就是着手评估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二者相结合的手段将政府的负债划分为四类:风险重要性水平高、发生概率高;风险重要性水平高、发生概率低;风险重要性水平低、发生概率高;风险重要性水平低、发生概率低。风险评估与测量需要风险数据库的支持,促进政府部门建立财务报告数据库、投资业务数据库。其具体做法可以是,结合行业历史数据,从资金需求的项目入手,分析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和新增债务,推导出政府可能存在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固定投资金额,再推导至政府债务融资手段:银行贷款抑或是债券发行可能性的评估,对于债券发行期限、利率、方式进行详尽测度。风险控制程序就是政府部门设计的对负债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发生的“资不抵债”风险进行补救的措施,其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控制测试,其需要提供政府部门负债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方面的讯息。最后一个环节是风险效果评价,它是指当政府债务进行还本付息之后,对整个债务风险管控机制运行效率的评价,结果可能是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修正。

基于我国特有的财政分权制度背景,地方城市建设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庞大,且大多带有政府隐性担保,加之各地区政府的财政状况参差不齐,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也呈现地域差异化,加强政府或有负债的风险管控不容忽视。但我国目前债务融资的性质、规模和投放渠道等信息呈现“杂乱无章”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口径核算,难以对政府债务总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需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较多地披露政府的负债信息。

(三)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

政府部门的负债信息披露不仅需要立法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监督职能,以提高负债信息的披露质量水平。以政府审计为例,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认为国家审计是通过公正客观地评价政府是否负责和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并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审计鉴证功能包括管理鉴证和财务鉴证两个方面。负债信息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对外报送离不开审计部门的核定,只有审计通过的财务报告才会向外界公布,才具有公信力。又如,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要求涵盖“审计师报告”,加拿大的政府财务报告需经过财政部门、审计委员会和社会中介机构三方的审计后才能正式提交国会。借鉴国外的监督机制,我国的政府负债信息披露监督组织架构也可以由政府部门、第三方中介机构和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等组成,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中央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实体;利益相关者则可能是公众、投资者等个体或社会团体。(1)近年来,我国城投债的发行规模呈攀升的趋势,财政风险巨大,应考虑将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纳入政府的预算会计报告,纳入人大审议流程,从宏观上把控质量关。(2)加强政府与第三方的合作,对政府债务进行信用评级打分,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予以及时调整,进行控制流程测试。(3)搭建政府———第三方机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沟通成本。

五、结束语

近年来,政府负债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得政府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而政府盲目的、不科学的举债行为会诱发债务风险。为满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委托人、管理者,理应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关于政府负债方面的信息。基于此,本文从财政风险角度对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展开讨论,在梳理政府负债会计计量、确认和报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造成政府负债信息披露尚存在的问题点,最终从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加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提升政府负债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防控可能出现的财政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03,(9).

[2]李敬涛,陈志斌.公共品短缺、政府问责与政府负债信息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2).

[3]刘子怡,郝红霞.媒体压力、治理激励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6).

[4]潘俊,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筑[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25(5).

[5]王明琳,周生春.控制性家族类型、双重三层委托代理问题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06,(8).

上一篇:石榴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下一篇:网络安全法考试试卷(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