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2024-06-02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共12篇)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1

银行会计是银行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计工作在银行的经营运转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为银行的高层和决策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一系列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也非常直接的参考。但是在目前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当中,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 对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 因此, 如何加强会计管理值得深究。

1 认识和分析银行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银行的任何业务都必须经由会计完成, 银行会计的整个核算工作, 就是办理银行业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发挥和实现银行最基本职能的一种体现。银行会计工作作为银行一项基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加强其管理对银行风险有着一定的防范作用, 具体表现为:

(1) 加强会计管理, 使其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更为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会计的所有工作和业务都可以反映出整个银行的经营和运转情况, 银行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好的进行经营运作, 同时银行的所有经营情况也都通过会计的工作体现出来。会计是否能为银行的决策者及时提供准确而又全面有价值的信息, 也直接影响决策者制定决策正确与否。

(2) 有利于防范银行的风险。加强对会计的管理, 不仅可以使其本身的职能有所发挥, 而且也能使银行整体的效益得到提升。对于会计人员, 若管理不严格、监督不力, 不仅会影响效益也会造成信贷、资金、合规、效率等诸多方面的风险。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管是在业务水平还是在道德素养上, 会计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水准, 要遵纪守法, 对工作认真负责, 在发现问题时要能及时处理和解决。

(3) 有利于化解银行的风险。银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 其经营对象是货币。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之下, 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风险。在发现风险的时候, 可以通过诸如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等方式方法来寻找产生风险的原因, 及时处理, 从教训当中吸取经验, 化解和规避风险。加强会计管理, 完善会计内控, 对化解一些风险也能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2 分析银行会计管理现存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银行会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人员素质高低不齐, 缺乏复合型的人才;部分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相关法律意识也不强;缺乏健全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度。第二, 管理上比较松散。层次多, 政策在上下传达上缺乏及时性;职能分散, 业务和会计部门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业务经营和会计管理脱节, 前者欠缺对宏观政策的了解和把握, 后者则是缺乏对具体业务的操作经验。第三, 制度建设上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银行的会计管理也要不断革新, 但由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会计人员面对新的业务缺乏相应的核算方法作为操作依据, 导致工作的随意性。第四, 落后的管理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银行会计在业务处理方面的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网络技术开发缺乏统一性, 总行和分行以及各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 造成联网困难, 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处理;核算系统简单, 缺乏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还只是简单的对于手工记账的一种模拟, 实行凭证录入式的一种处理方式;缺少相关的软件开发, 适用性相对较差, 往往不能及时跟上会计管理要求的快速变化, 系统的升级也具有周期性, 对提高管理水平造成阻碍。

3 分析银行会计管理的潜在风险

目前银行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核算、结算以及管理方面。其中, 会计核算作为银行部门主要的工作任务, 影响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核算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 没有运用正确的核算方法或者规范的程序等都会引发风险, 影响银行各种交易。

在结算方面, 票据风险是目前最主要的, 尤其是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办理过程当中。不法分子利用当前社会的高科技作案是这些风险产生的一方面原因, 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在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机制和措施并不严密, 还存在着许多漏洞, 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会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没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有少数银行的工作人员借职务之便, 罔顾法律法规, 内部作案;电子联行业务的实现也带来了一些联行汇划业务上的风险。

而会计的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不完善不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所引发的银行风险。当前各大商业银行实行的是综合柜员制度, 每个柜员都要对多种类型的银行业务做到熟知并且能够独立办理。但柜员精力有限, 而且业务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银行营业网点, 这也就扩大了银行面临的风险覆盖面, 同时也加大了对风险的集中控制的难度。另外, 会计人员不按照相关账务原则, 不按照相关程序规范化办事以及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中, 人少岗位多, 一人身兼多岗多职, 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关系, 也造成了银行更多的风险隐患。

4 分析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会计管理

对于银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风险,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采取应对措施。

(1) 加强银行各部门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知, 包括银行领导、会计人员本身等。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领导也要关心会计人员, 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预防问题的发生。

(2) 强化内控的方法和手段, 使有章可循, 也做到违章必究。针对重要岗位要建立严格的机制管理, 岗位间要相互制约, 严格落实分管制度、事后监督, 建立健全操作制度, 严惩内部职员的犯罪。

(3) 加强对于制度的管理, 强化制度方面的约束。内部管理制度作为银行管理制约机制的最核心的内容, 包括业务活动的各种规章程序, 各部门间的制约以及各岗位职责制度等;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检查和考核责任制, 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等。

(4) 加强对于会计的分析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及时开展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工作, 对会计人员形成督促;季度性分析银行会计, 结合核算与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来分析银行资金、成本以及在制度方面的问题。

(5) 加强法制上的管理, 依法运作。可以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 逐层签订工作目标的责任书, 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还要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约束性制度。

(6)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提高其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 另外也要加强会计人员在防盗、抢和诈骗上的意识。

(7) 强化审计部门发挥稽核监督上的职能。要保持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独立行使其内部监督的职能与权力, 也要拓宽其业务范围, 在传统业务和项目之外, 也要把信用卡、外汇业务等中间的、新兴的业务纳入其审计范围, 同时也要对工作方法进行改进, 提高效率, 真正落实对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5 结束语

银行会计工作对银行的整体经营和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银行会计管理不容忽视, 只有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 提高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规范人员行为, 建立健全银行内控制度, 才能更加全面的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 也才能使银行会计更好的反映银行的整体经营和运转, 并在核算以及监督上起到更好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对商业银行在其管理制度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会计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与银行的经营息息相关, 并且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和运作, 会计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整个银行是否能良好的经营和运转。因而, 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对银行在防范以及化解一些风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一宜.银行会计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 2013, (6) :184.

[2]孙阳.试谈银行会计管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3) :67-69.

[3]宋岩杰.浅谈银行会计管理[J].现代交际, 2013, (4) :71-72.

[4]严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17:100.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2

内容摘要:现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银行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而信贷风险的识别的第一步是进行风险管理。本文从会计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的防范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图发现新的防范措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以供会计工作参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会计防范对策包括:加强对银行信货资产的会计监督,促使信货资产安全营运,设置专门科目,加强对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从会计角度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控制保障系统,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防范直接生成于会计部门的风险。

关 键 词:信货资产风险

会计监督 财务核算

引言

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它的业务内容和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程度大大的高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其它行业。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就成为金融界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风险的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一、金融风险的种类及其成因

金融风险可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是全局性的、社会性的风险,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和居民个人。微观金融风险则是局部性的风险,主要有金融资产风险和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等。本文所分析的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信贷资产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有借款人方面的原因,还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1)从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分析,有地方政府干预形成商业银行的历史性包袱:有企业破产兼并使得银行债权“悬空”。(2)从借款人方面原因分析,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亏损增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某些企业借转制之机逃债、赖债、废债。(3)从银行自身原因分析,在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追逐目标的同时,放松了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从而使不良债权日益增多。

(二)资本性风险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必须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4%。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本金长期不足的问题。虽然早在1998年,财政部通过发行特种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于拨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但仍未能彻底解决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4]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更是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不足,意味着商业银行防范补偿风险的能力不足。

(三)信用风险

这是指企业或其它客户信用状况不佳,给银行业务带来的信用上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汇票承兑业务中,银行承兑汇票的申请人在汇票到期后无款支付,迫使承兑银行无条件支付票款:二是在银行卡业务中,持卡人恶意透支,银行无法收回透支款风险。

(四)会计风险

由于会计核算及管理上的违规违纪形成会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虚假核算风险。一些基层银行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指标,不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成本核算、计提折旧、收入管理等方面违反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造成财务核算上的虚假成本、虚假利润。还有的商业银行虚设账务,搞账外经营,掩盖了潜在的风险。二是营业差错风险。在会计业务经办过程中,违反有关制度规定操作,从而导致账款不符、账实不符、错款错账、银行资产流失。三是制度管理失控风险。主要表现为联行风险、结算风险。如在联行制度方面管理不力,资金被盗,动辄几百万上千万,造成金融系统内大案、要案发生,给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损失;[5]在支付结算业务中违规违纪,造成透支及资金积压,乃至赔款、罚款罚息等损失。

二、会计监督现状

充分发挥银行会计监督职能,对全行各项业务规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银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强化内控建设、改善经营、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有效防范和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银行会计监督,既是履行会计职能和保障银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防范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会计监督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

1.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是强化银行财会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其一,从目前银行运作情况分析,严重影响会计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除了银行内部不少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外,主要就是财会制度的落实和建设上普遍存在问题,致使风险频频发生。

2.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风险应包括健全和完善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会计内部控制

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是导致银行风险损失加剧的一个直接原因。虽然近几年我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度化。

3.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前提是会计工作必须客观在反映银行业务活动的面貌

众所周知,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能客观、真实、不加掩饰地反映企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成果。会计监督主要运用价值指标,通过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监督,从而对业务活动加以必要的控制和调节。尤其是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因目前大量不良资产存在,引发银行虚增利润,进而迫使其动用大量营运资金(股本资金垫缴利税,从而严重影响银行生存与发展。政府财政部门应赋予银行相对自主地选择其会计政策的权力,以充分体现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和谨慎原则的思想,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亦利于银行逐渐化解风险。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1.加快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外部监督即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很多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前不久的“银广厦”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

4.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会计控制

加强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控制论原理,利用现代银行会计所具有的反映和控制职能,建立起科学的会计控制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系统地量化控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计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子系统),它是以银行会计部门为施控主体,以贷款资金及其运动作为受控客体(控制对象)的会计管理活动。通过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贷款资金及其运动过程进行设计、驾驭、约束和调节,使之处于正常的既定运行轨道之内,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体系设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子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该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经济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信贷风险会计控制各环节要相互衔接,相互照应,发挥整体效应;同时,要在保持会计控制系统独立性的前提下,尽量与其他子系统或业务部门协调好关系,明确责权及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重点,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在发生冲突时,应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三是效率性原则。即必须保证信贷风险会计控制系统能有序、高效运转。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会计控制的特殊性,依托商业银行会计部门组建“信贷风险会计监控中心”,该“中心”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组织结构由信贷风险会计信息系统、信贷风险会计评估监测系统、信贷风险会计处理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

1.信贷风险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负责各类信息的搜集、综合整理和储备,包括产业政策信息、银行资金运动信息、企业经营信息和产品市场信息。做好贷款客户的资信调查和一定时点上的财务分析,为后续环节的工作开展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

2.信贷风险会计评估与监测系统。

主要目标是预防损失发生。具体负责银行自身一定时点上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程度评估;贷款企业的资信等级、财务状况评估和风险预测;确定银行一定时期的风险控制目标;建立和利用信贷风险会计监控指标体系进行风险预警控制。该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关键。

3.信贷风险会计处理系统。

即贷款风险会计善后处理系统。其职责是:一方面对发生的贷款风险损失分清责任人,照章处理。另一方面,正确估算出单笔贷款无法收回而带来的损失,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案及计算出选择某一方案的成本支出。再一方面,协助信贷部门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尽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追缴逾期贷款本息,以降低贷款风险损失程度。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会计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的课题,要使信贷风险会计控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协调好与信贷部门、资金部门的关系,明确分工和职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

尤其需明确的是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对信贷风险控制基础不同、方法不同、重点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双方的共存不是重复,而恰恰相反,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信贷风险控制整体效率。

2.要保证会计控制体系的信息系统高效运转。

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只有信息充分,才能做到信贷风险预测、辨析、评估和控制处理各环节互相衔接,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风险。这里的“信息充分”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及时;二是信息面广,既要有银行内部信息,更要有企业信息、市场信息、产业政策信息。

3.必须制定科学的控制目标。

信贷风险会计控制一般是在贷款分类基础上确定风险目标,并尽可能使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目标而动作。目标定得过高,难以达到,会挫伤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放弃目标;目标定得太低,不需付出艰苦努力就能达到,将失去控制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行不同而不同,应科学合理,不能搞行政命令式的统一目标。

4.做到控制手段现代化,控制人员专家化。

从控制手段看,应大量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处理,做到重要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反馈。从控制人员来考察,会计控制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精通银行会计工作和信贷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有敏捷的思维,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一句话,控制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金融专家。

四、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对策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致使金融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风险。如何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采取何种措施来防范与化解,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情况,从会计角度来探讨防范风险的对策。

(一)设置专门科目,加强对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

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颁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实行五级分类的方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9]这种对贷款分类的方法将风险确认为贷款分类的标准,这是风险防范意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得到管理层足够重视的体现。但迄今为止,在会计核算上,贷款科目按期限设置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部分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只设一个“逾期贷款”科目,这与贷款五级分类法是不相适应的。[10]如果增设“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四个贷款科目,则可以加强对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给信贷及管理部门提供出警示性资料,从而更有利于银行自身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二)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的会计监督,促使信贷资金安全营运

对银行信贷资产的会计监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通过柜面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防止借款人不合理挪用、挤占,监督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使用资金,并在到期前促使其及时归还。(2)及时掌握各笔贷款的到期情况。对少数风险较高的行业及单位,可采取由借款人借款后,将贷款产生的效益收人存人专门帐户的方法,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回笼。(3)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对质押物严格按规定设帐登记,强化其应有的保证职能。

(三)从会计角度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控制保障系统

1.根据银行实际,综合使用多种内部控制方法(1)、考核轮换的方法:

对重要岗位和会计业务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考核,适时轮换,并进行必要的离职审计,这对极少数图谋不轨的人还有一种威慑作用,可消除因长期从事某项工作而营建起来的舞弊关系网。

(2).运用授权控制方法:

要甄别被授权人员的称职与否,切实把好一线(尤其是最基层机构)用人关。强调各级行员按所授权限办事,此外还应强调书面授权或授权要有记录等原则。2.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控制保障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事前控制。二是事中控制。三是事后控制。

(四)提高银行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

银行的自有资本除国拨资本金等原始资本金外,还可以通过自身扩充资本金的方式解决。按现行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在每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并且规定提足一定比例后可不再提取,限制较死。[14]在当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适当提高银行业法定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同时,对任意盈余公积金限定最低提取比例,由各商业银行在最低比例基础上,根据自己盈利情况及资本充足情况确定提取比例,并适时将公积金转作资本,以提高商业银行防范与补偿风险的能力。

(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防范直接生成于会计部门的风险

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和财会工作的实际,地方管辖银行应由行长挂帅,按照金融法规和人民银行的要求对本行各项内部制度、岗位规章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补充、调整现有的会计规章制度。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前,在计算机业务处理新项目推出前就有较完备的制度可供执行,并在执行中日臻完善、严密。强化学习、执行会计制度的意识,营建按会计制度办事,用会计制度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氛围。首先,应强调制度的严肃性,抓好行员遵守银行规章制度和增强防范风险责任意识的教育。其次,强调行员尤其是会计人员、领导干部必须学习、了解并亲抓银行规章制度落实和建设,按规章制度要求办事,进行管理。在学习方法上要强调务实。第三,着手编制《银行(或某地方管辖行)各岗位会计制度、业务操作准则》,使制度规定、各项业务处理要求细化落实到各个具体岗位。

(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银行财务会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银行;财会部;风险及对策;规范化

众所周知,只要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存在,那么财务风险就会一直伴随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金融市场也走上国际舞台,银行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国内财产支配了,都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企业中制度制定的不合理、员工执行的不到位或者是企业外部种种不可预测的因素都会给银行财务带来巨大的风险。总而言之,企业财务危机最大的因素就是财产活动本身以及周围的环境,而人们对风险来临的滞后性更大大的加大了风险爆发的几率以及加重了带来的损失。

一、财务会计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

1.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很多企业虽然公司的规章制度很完善,很健全,但是执行力度太低,各个部门职位分工不是很明确,都是形式化的东西,这就导致了银行会计部门不能更好的掌握银行财务的最新动态,也不能了解到有效的经济信息,银行内部出了问题,就不能满足各个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需求,银行资金周转也会随之出现问题,给银行财务危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所施行的还是应试教育,职员在大学中所学到的都是几年前的,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工作素质偏低,工作能力很弱,不能满足银行会计部对职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对风险的预测不够准确,在面对风险时,也不能有效地解决,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会计部门在发现问题之后没有及时向领导报告,不等领导的决策或者在核算分析企业经济数据时,没有仔细核对,遗漏一些问题,使得领导作出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银行内部对财务的监控也不是很到位,作为一家银行,对财务监控室至关重要的。如果对现金管理不严格,很有可能导致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资金短缺,不能满足人们对资金的需求,甚至直接导致银行瘫痪。银行应收账款拖得时间太长,资金到位不够及时,也很可能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发生。只有银行建立起了对内部财务严格监督的制度,并且贯彻落实,有效的执行下去,才能让银行充满生机活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银行外部环境对财务的影响

银行出于市场经济的中心位置,所以,也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风险和威胁,如:社会环境、经济、政治环境等,都会带来影响。并且,企业外部的环境是不确定的,极其复杂的,企业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提前预测并躲避风险的到来,也从侧面加重了银行财务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在每次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时候,开放性的商业市场和环境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波及,对财务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企业应对财务危机的措施

1.树立防范意识,提高对未知风险的敏感度

现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部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敢于承担风险和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同时,企业还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经济动态和大势,针对那些现象作出分析解释,以便更好地预测风险的到来以及时做出防范。企业要时刻以市场为基础,不能脱离市场,以此建立各项防范措施,最大程度躲避风险。企业也要主动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完善银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财务系统的管理,减少失误的几率。同时,公司高层也可以通过对一些大事的分析决策来减少和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银行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并思考相对的解决措施,尽量做到权、责、利相统一,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2.企业应该加强对财会部门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监控力度,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详细地统计下来,防止出现账户不明的情况。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预测风险、规避风险、应对风险,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只要整个企业全体员工各尽所能,共同努力,才可能让企业的财会情况明显改善,让银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著名金融大鳄索罗斯曾说过:“如果没有风险,就不能将之叫做事业,但是,一定要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并时刻防范,给自己留有出路和活路。”确实,在现在的市场背景下,经济空前发达,信息交流方便快捷,银行只有抓好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落实工作,才能使银行财务管理更加有效,使银行的资金充足,信誉得到保障,实现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世震.加强会计内控管理的思考[J].合作金融,2003.

[2]张林.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团[J].金融博览,2010.

[3]王伟.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实证比较[J].当代经济,2006.

作者简介: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初探 篇4

一、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的执行现状、引发因素及主要表现

(一)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位

目前, 商业银行的领导层, 董事长兼总经理 (理事长) 的现象并非少见。作为对会计内部控制负有监督职责的监督机构、监事长, 必须服从和执行董事长意愿 (或美其名为“企业目标”) , 有的企业的监督机构、监事长或有职无权, 或有权无责, 或有责不究, 或有究不严, 使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形同虚设, 直接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位, 形成经营风险。

(二) 商业银行领导层“做一阵子 (几年) , 够一辈子”的畸形利益分配, 会计内部控制监管失效

在盈利“第一”的利益驱动下, 经营业绩的变动、竞争形势的激化, 领导层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竞争的幌子下, 只顾眼前利益, 不计成本搞恶性竞争。罔顾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法规, 漠视安全性、流动性, 或擅自、变相提高存款利率, 或盲目增设网点机构, 或“创新”开办业务, 或违规放贷, 导致超规模放款、违章拆借、越权承兑等违法违规情况禁而不止、累查累犯。在利益驱动面前, 由于违规经营有利可图, 违章成本有限, 使得会计内部控制监管失效, 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 责任主体“边缘化”, 会计核算失真, 会计内部控制监管乏力

大型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目前都能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 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 作为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财务部门, 由于管理层对计算机系统的高度依赖而逐渐被“边缘化”。财务部门屈服于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和长官意志, 有意或无意篡改会计核算的内容、信息, 导致一些商业银行会计的信息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资金运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状况,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监管部门难以了解真实的信息, 导致决策失误、监管失效, 增加了经营风险。

(四) 思想道德滑坡, 职业道德的异化,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灵

目前商业银行的从业者, 年轻人占到了70%以上, 这支年轻的队伍, 一方面朝气蓬勃、文化素质高, 干劲足;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一些人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现象, 思想道德弱化, 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灵的核心因素。这支可塑性极强的年轻队伍中的一些人, 由于收入差距的巨大落差, 盲目攀比的膨胀心理, 轻则敷衍塞责、不思进取, 重则铤而走险、作案犯罪, 会计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失职风险。对工作不负责, 违章、违规、失职造成了风险, 如不坚持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 思想麻痹, 防范意识差, 遇到亲朋好友或熟人, 难过人情关而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多发性, 不确定性和面广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业务第一线。二是谋私风险。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经济、人事等方面的私利造成的风险。三是违法风险, 明知违法违纪, 但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 帮助或伙同犯罪分子大肆侵吞资金。道德风险的多发性、不确定性, 提升了经营风险。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 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关键点, 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一是要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科学文化、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绝不能把有劣迹的人, 特别是思想不健康、有赌博行为的人放到重要岗位。

二是要强化经常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的党纪国法、金融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铁教育”、案例和技术教育, 确保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 自觉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增强业务操作人员防腐拒变免疫力。

三是尝试建立从业人员思想道德动态管理模式, 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以内的表现, 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 建立和落实对从业人员行为排查制度, 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从业人员要予以密切关注, 力求将各种案发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堵塞目前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 消除因法人治理结构缺陷造成的风险隐患。要认真做好管理人员离岗审计工作, 要坚持做到先离岗审计, 后办理工作移交, 保证管理人员的纯洁与稳定。

(二) 抓住优化机制这个平衡点, 从控制中防范风险

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 建立起相应的层层负责的内控责任机制, 如岗位责任控制机制、监事、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管理与业务系统风险监测、预警、反馈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 关键是要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 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既相对稳定, 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第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加快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至为关键的一环。

(三) 抓住全程控制这个切入点, 从过程中防范风险

一是加强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 并发挥预警作用, 实行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制度, 拓宽信息反馈渠道。

二是加强事中控制。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 强化正确、科学的经营理念, 制定考核指标做到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 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三是加强事后控制。强化并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会计风险检查制度, 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 对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 实行严厉的权、责、利对等的约束与奖惩制度和务实、全面的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的从业人员, 是负责人的解除其负责人资格, 令其待岗学习;对工作出色的从业人员, 予以职位的晋升和褒奖, 由上而下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觉性。

(四) 抓住会计核算这个基础点, 从管理中防范风险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5

随着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掀起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大,银行更应提前制定战略目标,以积极应对复杂的金融环境。银行不应单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指导经营,应持有长期视角,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改变,调查市场需求,研究开发价值高、质量好的金融产品,形成竞争优势。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利用互联网、会计电算化技术,提高核算水平,改善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客户,维持市场份额。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在把握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做到规范市场化操作。银行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树立会计风险控制意识,避免因会计风险而造成的损失。

3.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商业银行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积极研究日常业务活动的特殊性,针对日常业务的特征、基本程序,形成一个高效的业务核算流程。对于各项会计工作要明确分工、权责分明,明确会计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做好工作上的交接,便于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商业银行各部门的工作要衔接好,避免因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而导致的会计工作失误。从整体而言,商业银行要根据主营业务,建立一套完备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让会计业务水平的提高能够适应业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而言,每个部门要建立适合自己部门的会计内控制度,有针对地对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各部门也要树立风险意识,以会计内控为主,以风险意识为辅,有效地推进业务核算。

3.3加强会计监督机制的建设,有效控制会计风险

商业银行要完善会计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使三者相互结合、协调,形成严密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事前监督,银行要积极完善会计监督相关规定,并落到实处,对于涉及会计重要信息的原始凭证、票据等,要专门保管,防止因个人利益原因而造成的违规操作现象;同时对于每项业务的核算要提前做好规定,规定会计人员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不得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造成业务核算程序不规范。对于事中监督,银行可建立轮班监督机制,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派人定期抽查账务、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对实际业务中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批评和纠正。对于事后监督,银行要根据反馈的会计信息进行评价,对于失真的会计信息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并对错误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和解释。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实行上下级行监督机制,上级行要积极把控下级行的业务动态,定期查阅其财务报告。此外,还要加强外部审计工作,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政府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监督内部会计工作,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4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商业银行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知识的考核,此外还要评估会计人员道德,保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银行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业务,针对新增的业务或者一些特殊的业务,要做好会计核算规定,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在业务核算中按规定操作。此外,银行也应开展一系列的后续教育,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有意识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提前做好准备,防止网络犯罪盗取银行内部数据。对于会计人员道德修养,银行可以定期开展培训讲座,培养会计人员对银行发展的责任感,防止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规操作,给银行带来损失。总之,银行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重视业务实操培训以及对银行整体业务的把握,建立一批具有整体思维和风险意识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才能减少会计风险。

4结论

面临着金融环境的复杂变化,商业银行的发展将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防范会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因此,只要商业银行具备风险意识并能够认清自己当前所面临的会计风险,对症下药,制定有效措施,完善会计核算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方可降低会计工作的风险,减少相应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吉良.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当代经济,(10):90-91.

[2]荆楠.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194-195.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银行贷款;风险;对策

一、银行贷款风险的预防及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保证贷款的“三性”

贷款的“三性”分别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尤其重视贷款的安全问题,安全是一切的前提,流动性是物质保证,这一切的目的是效益。

商业银行要对风险加强管理,不断加强管理能力,生产经营安全,确保资产的质量。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贷款发展方向增多, 经济、金融形势不断改变,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经济增幅减慢,越来越严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小企业发展困难,有可能有倒闭的风险。商业银行对小生产这有同样的政策,信贷资产危险提高。从而在商业银行业务扩展中,注重对风险的管理,注意分散投资,不能集中同一行业。在个体上,贷 款不能针对个人,特别尤其要注意贷款余额不可以高于资本总额的百分之十,以防信贷风险 。结合实际情况同当地经济情况相结合,发展个性产品,把资本投向小企业促进区域发展,最大限度的促进商业银行发展。

其次,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个人素质,强化信贷管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不断积累的结果,既受政策影响,社会影响,内部上也存在着问题。要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制度。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和控制体系,严防内部的违规行为,要不断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制约,提高合规情况的比例,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此外,商业银行的高级领导是银行的重中之重。只有能力强的管理人员, 才能号召,督促员工提高防范意识,增强对危险的化解能力。

再次,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

贷款的操作程序是指对于不同环节的审核,是保证贷款可以正常进行,也是合法的表现 包含申请贷款、对货物的调查、审批、办理发放等。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这些年很多商业银行忽视培养潜在客户,错误认为接受借款申请就建立了关系,实际上信贷关系指的是贷款初步审查后,并依据资格审查中的关系确定一切的基础。

贷款申请、调查、审批、办理,发放的不同环节中,应该注重书面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在监督这一环节,商业银行更要加强防范措施,应该从不同方面来监督,例如在企业在面临困难前银行没有发现,一定会给银行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以后发展埋下隐患,银行的工作人员尤其要重视贷款的工作程序,来确保资金的安全,减少风险。

二、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及对策

因为目前贷款业务中的房地产抵押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要着更深层次的分析其中的风险。由于这其中环节多、专业性强,所以在实际中,很容易造成贷款风险。所以要经常检查贷款后的情况,不断的提高房地产对抵押质量的要求,减少贷款风险。下面是防范该风险的实际建议。

第一,房产抵押贷款面临的风险

租赁权与抵押权之间的风险。根据“买卖不破租赁”,假如“先租后抵”,这时仍然可以租赁,银行就不能处理抵押房产。 借款人签订合同前,假如以较低的价格将房屋转租给其他人,而且要求承租人全部交齐租赁费,又可能在抵押前签了长期的租赁合同,银行同样无法获得租金还贷也不能降低抵押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调查,在办理抵押手续前,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其房产是否已经租赁他人;一旦房屋已经出租,就不予办理贷款。应该根据风险偏好来办理,但对于租赁合同要求绝对真实,应提前告知承租人 租赁物已经被抵押这个消息

第二,抵押登记权存在的风险

土地使用权存在的风险,由于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和集体。银行在办理手续 的时候,假如没有做使用权的抵押登记,抵押的房产就没有办法变现。登记时,假如将登记和贷款的期限设为一致,如果贷款到时间没有收回,抵押 登记也会失去效力。解决的办法是:要求借款人同时抵押房产和土地使用权,以方便处置抵押房产。要求贷款的登记期限要长于抵押时间,保证时间充足。补充说明,集体土地抵押前要争得所有人同意,才能顺利抵押。

第三,土地性质与用途带来的危险

目前来说土地分为划拨和出让土地,转让使用年限,住宅类年限为七十年,工业类年限为为五十年。一旦到达土地实用最大年限,银行就没有办法处置其房产;根据用途的不同。价值也不同,一旦借款人自作主张变动土地的用途,国家随时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银行也就没有办法处置抵押房产。

第四,在建工程抵押存在的风险

依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在建工程承包人的受偿权在抵押权之前;纳税人一旦发生欠税的行为。税收高于担保物

第五,共有拥有的财产抵押存在的风险

依据《担保法解释》,双方共同拥有的财产抵押的时候,以共有财产进行抵押,没有经过共同拥有人同意 那么就不能抵押。假如没有财产共有人的签字,那么就会失去抵押权。

三、借款合同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银行与客户更加注重签订合同,来保证贷款人的利益最大化,减少客户对贷款人的诉讼。

(一)严格遵循法律来保证借款人的主体资格。

(二)借款合同要提前明确借款用途。

(三)借款合同要说明借款人违约的责任。

(四)借款合同对于双方应履行的事物及违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王孟夏,邢剑琛,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研究[J].北方经济,2009(24) .

[2] 王大平.关于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的设想[J].北方经贸, 1999(03) .

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与对策探析 篇7

1 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分析

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核算、管理和结算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的任务是确保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同时及时核算与组织经济业务。核算效果受到银行核算程序规范程度的影响, 核算质量低会导致银行业务交易过程中银行利润下降, 垂直的管理制度造成银行管理人员的自主管理机会少, 只能被动的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核算任务, 对银行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会计管理风险

会计管理风险通常是潜在的, 主要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员的能力上。现今银行的招聘中, 只注重单方面的业务, 造成银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潜在风险的判断能力较差。银行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较少, 在对不同网点之间的风险判断能力较差, 风险集中控制效果不佳。随着银行管理制度的完善, 目前更多的商业银行强调事前管理, 强调对潜在风险的预防与提前处理。但由于制度上缺乏必要的保障, 事前管理的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事后监督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过程简单且效果不明显。另外, 随着银行业务的增加, 银行的潜在风险随之而增加。对银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银行存在业务量下滑情况。

1.3 银行会计结算业务的风险

银行会计结算主要表现为票据风险。银行在完善票据管理的同时, 不法分子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 他们善于利用银行的漏洞来获取银行信息。银行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 业务范围广, 一旦出现手续不全等现象, 就会给银行带来较大潜在风险。部分银行的自身管理人员存在资金盗用等问题, 使银行结算不准确。

2 银行会计管理风险处理对策

2.1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提高核算质量

数字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 降低管理风险, 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首先, 银行应重视会计管理这一问题, 采用集中化的管理手段, 按照现今银行的管理模式, 采用分级管理, 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 对会计核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提前分析, 做到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客观。针对一些银行存在会计管理规范欠缺的情况, 分析并制定会计管理机构人员的工作流程, 采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2.2 建立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风险防范

针对银行管理现状, 要实施现代化的管理组织规划,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合理的银行岗位细则, 按照需求进行人才招聘, 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对银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风险警惕意识。对银行会计行为和其它业务行为进行监督, 实施有效的监督方案才能确保工作高效率的完成, 才能落实银行风险管理方案,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 完成银行会计核算、会计结算和银行管理等行为。对现代商业银行而言, 市场形势多变, 银行人员还要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经济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对银行的商业贷款行为的实施作出准确的判断, 从根本上降低银行风险。

2.3 改进业务流程, 降低会计业务风险

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 由于流程缺陷而给不法分子留下的漏洞随处可见, 会计管理中的后台管理是其重要部分之一, 因此, 除了要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外, 还要着重强调管理人员对于业务流程的制定。可建立集中管理平台, 并且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 降低银行运行成本, 提高银行管理效率。为了减轻银行业务人员的压力, 做到专业化, 应将快进业务进行细分, 并且培养专业的会计结算人才、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使业务处理得当, 处理效率更高。

2.4 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会计管理的主体, 长时间接触单据、数据, 应对单据潜在风险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合理把握会计凭证。内部控制的关键就是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监督, 尤其是对重要风险集中点的控制。发挥内部部门的直接核算作用以及监督管理人员的核查作用, 确保银行会计管理部门的独特性和权威性, 发挥其管理主体作用。内部风险问题目前依然是各大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他与银行管理、银行制度之间都具有极大的关系。

3 总结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大量的新业务, 潜在风险大, 尤其是在会计管理过程中, 管理漏洞等因素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要处理银行潜在风险, 银行要注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实施。如改进业务流程, 降低会计业务风险、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提高核算质量等。日后, 银行应从经济市场和银行自身出发, 降低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史静珊.银行会计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J].轻工设计, 2011, (4) .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8

一、临柜会计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 逆程序操作业务。

临柜会计人员在接受和处理业务时,程序较混乱,随心所欲,想从哪儿开始就从哪儿开始,没有体现临柜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程序性、严谨性、合规性。

2. 系统设计风险。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的推进业务数据平台信息化,致力于集中建立核心账务系统,通过柜面的交易处理、会计结算、支付清算,实现业务的集成化处理。在此项工作推进过程中,一线柜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账务核算层次增加,内部控制交易数量超过与客户的往来账务;二是数据量增大,导致系统速度慢、交易回复等候时间长,三是层级式的批处理,操作不能并行推进,月、季、年终柜面工作压力增大;四是权力上收、授权业务范围扩大,层次增加,操作变得更加繁琐。新的系统设计使操作环节增加,反映在控制层面风险降低,而反映在操作层面风险增加。

3. 监管乏力、责任追究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监管人员对监督检查认识不足,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往往是上级布置、下级应付,重形式、轻效果,没有深挖细究业务运作流程是否正常,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事后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对违规人员,往往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处罚,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事故和案件的责任人,处罚不够严厉,责任追究不力。

4. 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

柜面业务风险内控机制经过多年的运作和不断完善,应该说总体是较为严密和系统的。但随着商业银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电子银行等的广泛应用、推广,使柜面业务程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的滞后和改革中的问题探索需要一定时间,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制度规范,有时还暂时存在无章可循的制度断档。

二、商业银行临柜会计业务风险的成因

1. 制度执行不到位。

操作人员对制度不明确,该执行的不执行,该制约的未制约;部分员工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坚持原则,怕得罪人,存在着一些违规操作。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习惯代替制度、人情大于制度和工作凭印象、凭经验、凭习惯的现象严重存在,循章履职不到位,工作的随意性、变通性随处可见。这是导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2.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商业银行在重视业务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偏重于业务操作的灵活、方便、实用,对业务系统的风险防范未做到未雨绸缪,未通盘考虑安全管理系统,特别是在业务监管新旧更替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监管部门对系统的监督、控制相对滞后,对业务的学习滞后于业务部门,无法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风险防范未贯穿到会计业务的各个环节,未从事前、事中、事后实施有效的控制。

3. 监管不到位。

一是监管方式方法简单,往往只是翻一翻传票,抽查一下登记簿是否健全、记录是否完整,虽然发现了一些已形成事实的操作性不合规问题,但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对倾向性、特殊性问题的综合分析,对风险控制的事前指导不够;二是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等均不符合自律监管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为应付检查而检查的问题;三是监管检查有因无果,对发现的问题没有明确处理意见,缺乏后续跟踪检查,监管效果不明显,四是对新业务的自律监督检查存在明显的漏洞。审计检查发现,一些单位对国际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新业务的监管检查几乎没有开展。同时,监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基层行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也是目前影响监管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临柜业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 树立合规操作的理念,增养合规文化,努力增强临柜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应加强临柜会计人员对有关金融、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其法律意识,并将所学知识渗透到日常业务处理中。

2. 加强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根据会计检查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明确做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标准,从而进一步规范全行的柜面业务操作,以此推动全行会计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3. 依托银行网络系统平台,不断完善、扩大自助银行服务,如积极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离柜业务服务,有效分流营业网点柜面业务,使柜面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处理客户个性化高端业务,提升营业网点的营销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使营业网点成为全行业务经营平台的载体和基础。

4. 加大内控管理的技术含量,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化。严格奖惩,制定奖惩考评制度,落实奖惩措施,对违规者严惩,对优秀者给予重奖,做到奖惩分明。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要强化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内部风险存在于银行每个业务和环节中,无数案例证明风险产生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柜员的风险意识过于淡薄,同事间长期以信任代替制度而引发的,所有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9

1. 在会计人员内部, 由于用工形式不同收入差异也很大,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长期存在, 一些基层单位出于降低成本考虑, 较多地使用素质不高的租赁员工, 而租赁员工易进易出、频繁变动。会计队伍处于如此不稳定状态, 会计操作风险自然难以控制。一些新员工未经培训上岗, 业务素质低, 风险识别能力不强, 不讲原则、怕得罪人, 明知违规而操作, 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风险意识、忽视内部控制、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致使会计核算风险增大。

2. 商业银行规章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不健全。会计操作

缺乏统一标准, 影响了会计制度执行的严肃性, 商业银行未建立统一的作业准则, 仅通过规章制度规范操作, 必然使不同分支机构由于理解、分工的不同, 导致具体操作出现差异, 这既不利于统一操作、规避风险, 也不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 会计操作标准大多以下发文件的形式形成, 当个别环节需要变更或增添时, 这种形式在灵活性和及时性上则有所欠缺, 造成部分规定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制度的适宜性差。

3.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作为产品运营的统一平台, 职责庞

杂, 易出风险, 目前基层营业网点岗位设置上不明晰, 承担了相当多的业务职能, 既有会计的, 又有零售理财、公司业务、个贷业务的, 但由于网点柜员业务上主要归口会计部门管理, 容易把全部的柜面业务误认为会计工作, 柜面业务和会计工作经常被混为一体。由于管理职责的不明确, 许多业务部门开发的产品, 如网银、信用卡、校园卡, 以及各类理财零售产品, 在投入使用后未明确后续管理责任, 相关业务部门和会计部门都未将此类业务纳入监控范围。

4. 缺乏稳定、可预计的会计操作风险补偿机制, 不利于化

解会计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是化解经营风险的主要手段, 也便于降低可能损失对正常经营的冲击。而对于会计操作风险, 一直以来并没有建立风险准备基金, 出现差错损失时只能通过单笔入账的形式确认支出, 容易对经营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对于柜面操作带来的损失, 柜员更多是采用自掏腰包弥补的方式解决问题, 既不利于合理控制风险, 也容易引发职业风险。

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对策

1. 重视会计操作风险控制, 改善会计人员待遇, 商业银行

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 通过定岗定编方式保障会计人员的基本配置, 在未达到最低配置前不得将会计人员抽调到其他岗位。调整完善薪酬制度, 改善会计人员待遇, 让业务发展能更多惠及会计专业、会计人员, 使会计人员珍惜会计岗位, 增强工作动力, 充分发挥控制操作风险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工作可以量化、按劳分配和优胜劣汰的考评机制, 把会计人员业务量、服务质量、风险控制情况等客观反映出来, 并与收入和晋升机会直接挂钩, 以此增强会计人员工作压力, 确保会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做好本职工作。

2. 实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 增强会计队伍稳定性, 从风险

控制的角度看, 市场拓展和会计核算在互相支持的同时, 也应起到互为制约的作用。要发挥这种作用, 必须改变目前会计人员分散管理、自行调配的情况。通过对全体会计人员的条线垂直管理, 实现人员培训、调动、任命、考核的集中统一, 逐步打造一支稳定、独立、有较高风险控制能力的会计队伍。

3. 实行会计作业标准化, 保证制度执行的一致性在短期

内, 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核和整理, 以作业准则的形式统一全行的会计操作, 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从长期看, 应改变目前以文件形式的会计操作标准形成机制, 通过标准化的业务细分, 可以随时根据业务变化, 对局部进行修订或增添, 形成“抽屉式”的便捷管理方式, 达到既保证会计作业的标准化又保持作业准则修正的高度灵活性, 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4. 完善制度形成机制, 及时进行制度修订, 从某种程度上

讲, 风险控制必然会增加操作成本和服务时间, 从而对业务操作和客户服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在政策制订过程中, 要充分权衡控制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与业务的摩擦, 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减轻基层会计人员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同时, 要在制度管理上改变“重制定、轻检验、迟修订”的老传统, 建立制度规定推出后的审验修订机制, 对每一项重要的制度规定, 在推出后的一定时间后, 应组织专项的检验总结, 检验其成效和不足, 并对制度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修订, 避免由于政策制订过程中考虑不周或偏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5. 正视会计操作风险, 完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 银行会

计操作点多面广, 涉及众多网点和人员, 其风险伴随着业务开展随时存在, 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是必须的, 但一旦出现风险, 还需具有转移和缓释风险的渠道。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计提会计操作风险损失准备等多种途径, 建立可预计、稳定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渠道, 降低因会计差错引发损失对银行经营和员工薪酬造成的冲击。也可将部分业务外包, 缓释风险, 如会计电算化系统外包, 可以将因系统原因引致的风险损失转移到系统开发商身上, 从而达到降低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目的。

摘要: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或者说是银行的资产和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可分为三大类, 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其中操作性风险涵盖了银行各个业务领域, 会计操作风险就是其中之一。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10

一、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会计面临的主要风险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明确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工具会计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

1.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基础金融工具价格发生变化, 从而为金融工具交易商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

2.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交易中, 合约对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 是指交易方因为流动资金不足, 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 被迫申请破产, 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 从而被迫平仓, 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4.营运风险是指由于公司或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人为错误等原因带来的损失。

5.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不明确或交易不受法律保障, 从而使合约无法履行而给交易商带来损失的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 存在业务人员既管全面, 同时兼作交易和结算, 所做业务无人监督控制, 助长了在监管真空下的投机行为。

2.经营行为上存在风险投机偏好。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恪守稳健经营的原则, 对存在风险信号未提出任何询问, 更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对金融工具交易的复杂性、风险性认识不足, 偏向于盲目投机获利。

3.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在缺乏有效市场风险监控机制和信息披露的情况下, 个人的不规范行为将会给银行造成重大的损失。

4.前中后台人员缺乏沟通机制。银行中间管理层变动频繁, 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和联系, 导致监控系统严重失灵。

5.不相容岗位分离和定期轮岗制度执行不严。把一个重要部门或岗位长期委托给一个人存在很大风险。对存在负责人、交易员、会计、出纳等不相容职务集于一身, 而银行内部对其不存在任何核查制度, 用少量资金就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 从而极大地放大了风险, 一旦失误, 造成的损失巨大。

三、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1.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来自银行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变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直接影响了这两个项目。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和公允价值重估管理难度。

2.银行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面临考验。金融工具交易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 而在宏观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中立者或风险偏好者, 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 银行的总体风险并没有因此减少, 因此, 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目前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与金融工具会计专业性和风险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金融工具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大。在金融工具市场上交易的品种实际上是纯粹的“价值符号”的影子, 其价格是投资人对未来时点上的收益预期, 可以以小搏大, 使投资利润或损失相应扩大几十倍。

4.导致银行倒闭。金融工具交易潜在的收益和风险不像传统金融业务那样透明, 一旦交易者对行情判断失误或缺乏完善的管理, 就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影响银行的安全性。

5.对金融体系形成冲击。如果一家银行因金融工具交易破产, 有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引起众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连锁性破产, 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甚至崩溃。

四、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

(一)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在进行相关的经营战略措施时应该首先由该公司的董事会全权负责拟定和制定, 完善董事会决策程序,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 然后在经过相关人员的定期审查和评析, 最后再对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使用范围和定位进行明文规定达到可接受的程度即可, 并且对于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防范这些都需由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通过大力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 实现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控制, 对人为操纵和投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有效防范金融工具会计风险。

(二) 建立决策沟通机制

一是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充分的金融工具风险和价值评估能力, 以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做出交易的决策和交易的战略方针, 并及时将可靠信息传递于各有关交易人员。二是建立由下而上的逐级报告制度。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可大体分为情报收集阶段、根据情报做出判断的阶段、按照判断采取行动的阶段。为使这项工作顺利完成, 必须形成基础风险情报及时呈报管理层机制, 管理层才能依据接到的风险情报, 较快较好地做出决策。

(三) 建立内部相互制约机制

在所有金融工具交易事件中, 都存在交易的执行事务管理、风险管理、结算管理及账务处理管理功能集中于特定个人或部门的问题。如巴林银行事件、大和事件。从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 必须将业务处理与各种功能分离为独立的部门, 建立各个职能间的有效牵制。

(四) 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管机制

在对金融工具的会计风险防范时我们需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 进而使金融工具在使用上更加规范化及对风险性的专业评价和监督。对设立、批准风险限额度、交易规则、止损限额、报告制度等有关手续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有效性进行检查, 对向最高决策层的报告的信赖度、迅速性进行检查等等, 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风险。

(五) 加强对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内部控制、计量、监测和评估

一是银行应该建立自身专门的金融工具会计风险评估、计量、控制和监测管理机构, 并负责评价金融工具在投资中的收益和损失金额及集聚的风险情况, 进而按照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制定投资标准和制定相应的投资目标。二是银行应具备较正确的自身评估能力及抵御金融工具中会计风险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把关超出本企业风险部门监控能力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业务规模, 进一步对金融风险进行正确的评析。三是尽可能的将投资市场的价格机制管理完善化, 将流通性较好的各场内交易进行严格盯市化, 并根据每天的市场价格计算金融工具当天的收益与损失情况, 进而再依照规定的止损点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

(六)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

为了能合理的确保公司相关人员的操作和参与金融工具的决策、监督、控制, 我们需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后期教育,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职业素质, 最终保证其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满足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

五、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 对于金融工具会计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既要合理的化解金融工具会计所潜在的各种风险, 又要随时做好防范措施及内部管理控制, 将投资的风险进一步透明化。当然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要对金融工具会计交易的各项流程严格把关, 进而降低风险, 减少损失。其中会计风险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形象和声誉问题。最后, 金融工具会计虽然存在极大的风险, 但是只要农村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评析, 那么金融工具会计交易必定会是取得低成本高收益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章颖薇.李巧丽.新准则下金融工具会计风险的分析及防范[J].商业经济, 2008, (2) .

[2]林万祥.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跨世纪发展趋势[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6) .

银行风险会计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改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也更加明显,但金融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特性也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攸关国家金融安全乃至经济稳定。

1、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农业银行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2009年1月5日,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和H股成功上市。股改上市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全面推进业务经营转型,价值创造能力、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自身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2、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已经确立稳健型的风险管理战略,强调承担适度风险换取适中回报。农行在总行相继设立了风险管理部、授信执行部、内控合规部等,组建了风险管理板块,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了风险管理机构设置。同时,在一级分行及以下的分支机构中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或者明确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农行确立了风险管理政策基本的制度体系框架,作为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规范各业务领域风险管理的的基本依据。农业银行努力打造先进风险管理计量工具,推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达标工作。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亟待完善。虽然农行单设了风险管理部,但风险管理链条中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支持部门职责界定还不够清晰,风险管理尚未有效渗透到全行所有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

(2)尚未建立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信用风险预警能力有待加强。由于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农行对于各类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的事前预警防范工作做的很不到位。

(3)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管理部门的牵总能力亟待加强。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客观原因,部门银行传统没有改变,流程银行建设进展缓慢,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有效的总揽全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4)风险管理手段与技术落后,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农行的信息系统、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尚不完善,特别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健全。

(5)基础管理较为薄弱,操作风险不容忽视。全行风险管理理念还未成熟,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违规、违章、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6)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风险管理知识有待更新。农业银行中能够满足现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仍然显得相当匮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先进风险管理理论的培训没有得到普遍开展,风险管理人员陈旧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和银行业务日新月异的最新发展。

(7)风险管理基础数据不足。农行电子化建设时间较短,规范的历史数据不是很充足,基础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业务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比较突出,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和系统的需要。

3、风险管理改进的主要措施

(1)确立两个理念,着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第一,确立价值最大化理念。农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准确的识别、计量自身承担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将账面利润中扣除掉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也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第二,农业银行要在全行上下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防控风险人人有责”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导督促全行员工重视风险。

(2)坚持以人为本,提升风险管理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首先要在全行范围塑造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提高风险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抓紧培养,调配一批熟悉巴塞尔协议等现代经济金融理论、能够熟练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具备银行业务管理经验和较好综合文字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风险管理岗位,形成农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骨干力量。第三,要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各层次风险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使相关人员尽快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操作。

(3)不断提升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完善对信用风险等的计量模型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改进和优化内部评级模型和后校验系统,完善信贷风险十二级分类和DCF减值拨备测算模型和分配机制,全面提升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计量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模型的准确性,提升农业银行内部科学和高效率的配置经济资本能力,逐步完善经济资本配置体系。

(4)完善风险处理体系。在信用风险处置上,要努力运用不同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要抓住国企改革中企业改制的机会、把握企业重组时机、拍卖借款人偿债资产、通过借款人的有关资产来压缩不良信贷、诉讼、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贷款的核销等。在市场风险处置上。一是通过探索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争取转移分散部分市场风险,二是建立市场风险准备金,用于对市场风险损失的补偿。在操作风险处置上,完善全行性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协调全行各个部门通过条线自评估等先进手段,举全行之力降低操作风险。

(5)建立与完善风险信息系统和风险监测报告机制。一是在吸收消化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和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构建包括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完善风险监测报告制度。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风险报告路径。三是实施严格的风险信息数据质量管理制度。

(6)完善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一是完善独立于銀行经营管理,直接向银行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负责和报告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二是完善风险管理审计制度,加强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监督的制度建设。三是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目标的监测、分析、控制机制。

4、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展望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研究 篇12

一、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地位及特点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始终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的全过程,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一直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金融案、触目惊心, 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 影响十分恶劣。商业银行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经济案件, 这些案件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 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某些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不得力真实现状。因此如何在竞争中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 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防范。对于确保商业银行自身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一)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 人工操作中的风险。

人工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 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会计、储蓄或经办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工作, 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 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 制度不健全造成或发生工作疏漏所导致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 同时还会使银行信誉受损。

2. 会计监督管理中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 稽核制度有名无实, 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 在有关凭证和账薄上盖个章, 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有损于稽核职能的发挥, 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3. 内部控制中的风险。

在银行内部, 各个层面上的会计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现象;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 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 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 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

4. 会计网络化中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银行会计业务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提高了核算质量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计算机作案的案件不断发生出现了作案由简单型向智能型发展的趋势, 表现为:故意更改计算机数据或程序篡改处理结果, 有的还利用计算机网络作案采取非法修改数据毁坏数据备份盘和有关凭证账页等手段实施电脑智能型作案。

(二)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 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较差。

近年来, 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 为抢占市场份额, 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 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 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 对于各项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相互之间盲目信任, 互不设防, 导致岗位制约机制形同虚设。在少数基层行, 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有的明知有不良行为, 却无人过问。有的即使培训, 业务培训也不到位, 会计人员缺乏对经办业务的全面了解, 素质偏低有的业务推出后, 培训不到位或未能全面揭示存在的风险点, 造成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有的行会计人员变动频繁, 银行会计处于银行业务的第一线, 对人员的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要求较高, 如果对会计结算制度等了解不足, 就容易产生违规操作。另外, 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 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2. 会计稽核及监督乏力。

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银行会计在行使反映职能的同时, 根据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法规, 对银行取得和使用资金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 对银行资金的取得和使用的合理性加以检查和分析。但现时期, 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只是起到了“社会公共簿记”的作用, 而其重要的监督职能却远未得到很好的发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会计核算已从单纯的“核算操作型”逐步向“核算管理型”转换, 而银行会计的监督管理仍然停留在完成会计核算, 做到账平表对上, 从而对国家赋予会计的监督职责没有认真地履行。

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还有一些银行制度不能依据各项业务发展和经营环境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充实, 部分过时的规章制度或操作程序不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 操作性不足, 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 未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风险防范程序,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银行现有内控制度数量较多, 覆盖面较广, 但有些制度不能覆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 彼此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不强, 未能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 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 对主要能被新的、更科学的制度所更新。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 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操作方面的法律法规

企业员工必须有法制观念。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办事, 这是银行业头等重要的大事。以建设法制型企业为目标, 是贯穿整个银行业经营的一条红线。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首先要严格按照会计制度, 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修订岗位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 确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做到严格执行。针对代理业务等系统的薄弱环节尽快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规定, 落实业务核算的主管部门, 做到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出与会计核算和操作同步进行。

(二) 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 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 往往使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 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 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其次, 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 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 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 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 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 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 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 提高银行服务效率。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 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 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管理需要, 对会计运营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 并按照业务的分类归属分别进行管理。

(三) 深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内控制度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组织建立具有独立地位的内控评价部门, 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专业技术对各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促进各机构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机制。改进内部控制机制, 制定严谨、科学内部控制制度和原则, 可以有效地防止疏忽、遗漏, 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科学化的内部管理机制, 要注意综合风险防范方法的使用。如运用授权控制法使各级人员在权限范围内做事, 采用岗位轮换法消除固定职位下舞弊行为发生的风险;改进管理模式严格区分前台操作与后台管理;完善内部稽审制度, 加大监督和审查力度;建立健全有效及时的内控制度内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 内控制度要合理适用, 要根据机构的组织规模、业务特点、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具体特点和要求建立内控制度, 机构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必须竭力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任何人员都不得有超越制度的权利。

(四) 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现代化的银行必须有现代化的金融运行手段:一是在会计系统设计时, 要研究开发高质量的电算化软件, 扩大计算机履盖面,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二是建立科学的金融计算机系统会计风险防范控制制度, 对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入手, 设立多种会计防范控制功能, 充分发挥其在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事前预测的作用;三是协调理顺会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关系, 使之互相配合, 有效地发挥运用会计电算化防范会计风险的作用;四是建立计算机密码管理制度, 每个操作员必须设置个人密码, 操作密码属重要机密, 应不定期更换, 防止无关人员上机操作或盗用他人密码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Santomero.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anAnalysis of the Process, Warton Financial Institue[J].2010

[2]Milind Sathye、Jesmin Islam.Adopting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AMLCTF compliance:the Australian case.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M].2011

[3]万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探讨[J].时代金融, 2011 (3)

[4]黄欣.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J].时代金融, 2010 (1)

[5]王江.银行会计网络化中的风险控制及防范[J].金融证券, 2010 (2)

上一篇:虚拟制造技术及应用下一篇:校园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