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银行风险

2024-06-20

新常态银行风险(共12篇)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1

摘要:目前,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沉着应对, 主动转型、创新突破、强化风控, 业务发展态势平稳, 主要经营指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为落实监管要求, 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应充分认识新常态下行业发展形势, 主动应对压力和挑战, 加快转型升级, 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升级

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概况

截至2015年6月末, 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0.25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0.70%、增速同比下降2.71个百分点,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0.74%, 占比同比下降0.71个百分点;总负债18.87万亿元, 同比上年同期增长20.52%, 增速同比下降2.77个百分点,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77%, 占比同比下降0.74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和深度调整期, 全国不同银行机构的不良率全部呈现上升趋势。相比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整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但也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6月末,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 919亿元, 较年初增加1, 094亿元, 连续15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1.50%, 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

截至2015年6月末,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 120亿元, 较年初增加了118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40亿元;不良贷款率1.37%, 较年初上升了0.21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上升了0.48个百分点。

二、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 战略风险凸显。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入暴露期, 客户结构和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监管环境也将日趋严格。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信贷结构不合理、集中度过高, 信用风险随着时间推移而凸显。同时, 城市商业银行存在同质化竞争趋势, 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股东在此情况下还有追求高额回报的冲动, 其战略规划及目标不符合城市商业银行所处阶段的内在要求, 普遍存在人才缺乏、内控偏弱、对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等判断偏弱的劣势。

在新常态下, 城市商业银行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 客观评估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和走势, 重新评估自身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稳健、审慎确定自身的经营区域、目标客户和差异化战略选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能盲目攀比和追高, 精耕细作, 真正实现由传统的财务约束为主的管理模式向战略导向与财务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型。

(二) 人才储备不足。相比大型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的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核心瓶颈。第一, 原本本地化的经营模式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分支机构扩大经营的人才储备。城市商业银行一旦分支机构扩大经营, 就会出现人才紧张,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第二, 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薪酬待遇竞争力较弱, 不足以吸引优秀人才。新常态下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水平所限, 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 招聘优秀人才成为目前最大难题。第三, 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还不够, 缺乏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不能形成自己的人才梯队, 尤其是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 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 担保中介风险暴露。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非常有限, 信用担保机构的介入缓解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虽然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在某方面解决了银行贷款的风险问题, 但目前我国融资担保业处于初创期, 行业内出现了较为极端的“异化”现象。例如, 担保行业存在着多数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弱, 部分担保机构经营不规范, 信用度不高、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薄弱, 甚至还有担保公司因经营范围广、盲目投资、从而影响了担保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来看, 担保中介风险已经向银行蔓延, 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

(四) 创新业务风险面临挑战。近几年, 城市商业银行在新业务、新产品等创新业务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例如同业业务的创新已成为其满足利润增长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短板, 业务创新实力偏弱, 有些业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大多还是市场的跟随者。另外, 由于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控制体系, 整体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 缺乏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及运行体制。

(五) 操作风险缺乏有效管理。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信用风险, 对操作风险缺少足够的重视, 缺乏像大型商业银行流程银行的管理模式。虽然城市商业银行正逐渐建立起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更多流于形式而非实际需要, “三会一层”的制衡体系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制度执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缺乏, 制度执行不力是很多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也是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六) 新资本协议推动的系统风险。实施《资本办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一, 《资本办法》覆盖范围广, 涵盖商业银行主要风险模块和风险管理要素, 对公司治理、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合规要求较高。第二, 《资本办法》涉及IT项目多、投入大, 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资源投入多。第三, 《资本办法》涉及数据严格、复杂, 要求商业银行加快数据的集中、清理和补录等工作, 为内评法实施做好准备、合理确定内评法的实施起点。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整体参差不齐, A股、H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实力较为雄厚, 已经着手推动《资本办法》实施。但对于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需要扎实做好基础风险管控工作, 择机启动《资本办法》实施。

三、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 推进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下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深化, 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将转向直接融资市场, 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将被迫下移。利率市场化后无风险利差将逐渐收窄, 为维持适当的收益率水平, 商业银行也将被迫转向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都较高的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下移的压力更大。因此, 主动适应行业变化, 积极推进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下移, 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战略转型的重要任务。

(二) 注重人才管理。现代银行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只有打造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 适应新常态。第一,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吸引、保留与激励机制, 实现对员工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和能力的持续提升。第二, 为不同岗位员工提供晋升通道, 建立专业技术序列晋升机制。第三, 要建立健全薪酬管理机制, 以岗位价值为基础建立行员等级薪酬体系, 真正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杠杆作用。第四, 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 通过内部培训和外派学习, 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促使员工不断成长为成熟的专业型人才。第五, 面向市场引进外部人才, 侧重引进高级管理人才、高端业务人才、营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三) 加强担保中介风险防范。第一, 充分认识第一还款来源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关键。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及偿债能力的分析, 而不能把贷款回收寄托在向保证人的追偿上。第二, 严格审查保证人资格和能力, 避免“担而不保”。重点分析、评估保证人的代偿能力, 确保接受调查的保证人具备代为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在评估保证人担保能力时, 应充分考虑保证人在所有金融机构的信贷及担保债权情况。第三, 防范信用风险通过担保链在授信客户间的传染扩散, 对于超出自身代偿能力大量对外提供担保、或担保义务的履行将导致无法正常经营的客户, 应逐步压缩信贷余额, 缩小风险敞口。

(四) 加强创新业务风险管控体系。第一, 明确风险偏好的导向性, 引导创新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创新业务的风险偏好应当对风险的承担有所选择。第二, 业务发展, 内控先行, 在创新业务上更需审慎, 在新产品、新业务创新及发展上要始终贯彻稳健审慎原则, 充分评估创新隐含的合规、信用、操作等实质风险。第三, 持续完善新产品、新业务风险管控体系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工作, 重视重要岗位权限相互制约, 做好重要业务的操作培训等。

(五) 推进技术更新和流程再造。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的下移, 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切实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城市商业银行要重视信贷管理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的完善, 引入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 提高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以及风险定价能力。但是, 各种业务系统只是实际业务流程的载体, 各种技术和方法只是整体业务流程中的一个具体环节。因此, 要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等能力, 城市商业银行还必须重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防范操作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各种系统和先进技术的作用。

(六) 有序推进资本办法实施。对于目前尚未准备实施新协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 前期可以从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建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进行准备, 为实施新资本协议打基础。包括完善制度政策、提高风险量化水平、普及风险文化、推行流程改造和精细化管理、进行资本规划等。同时注重各类风险数据的完整积累及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工作, 为风险量化及管理体系开发和实施打基础。总的来看, 未来推行新资本协议的重点应当从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着手, 建立、改进或完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组织体系, 并建立风险考核、风险报告、风险限额等配套机制。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2

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应当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将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总体来看,经济新常态包含了降增速、调结构和换动力三方面特征。商业银行要适应新常态,就应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风险防控水平着手,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动金融创新,以创新支持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

一、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源头活水。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的天然职责。要牢牢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深化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

一是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加油站”。银行要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大力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基础建设投资和互联互通,加大金砖国家金融合作。银行要以创新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继续化解严重过剩产能。银行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网络通信、粮食仓储设施等重点领域,以及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服务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积极参与投资协定和自贸区谈判,总结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支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银行应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继续落实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思路,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更加注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更加注重支持新型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支持生态环境治理。一是要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支持科技创新、万众创新、自主创新。二是要出台能效信贷指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支持生态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化解严重过剩产能。三是要加大对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燃气轮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推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四是要围绕释放消费潜力,稳步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金融,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规范发展银行理财和信托业务,拓宽为人民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金融渠道。

三是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银行要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实现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银行要扩大网点覆盖面,逐步实现城市社区和乡镇的金融机构全覆盖。改进农民工、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金融服务。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切实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一方面,要通过延伸和下沉机构网点,让老百姓离得近、摸得着。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集聚地区设立小微专营支行,深入推进“三大工程”和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建设,在空白地市设立机构网点。另一方面,银行业机构要加大自助设备投入,重点推进电子渠道无障碍服务建设,为农民工、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努力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瘦身减负”。银行要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多策并举、多管齐下,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通过管理创新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增加信用贷款,改进续贷管理。二是通过减少不合理收费降低融资成本。针对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不合理收费整改力度,银行要严格按照价格目标规范收费,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的规定,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持续巩固违规收费专项治理成果。三是通过缩短链条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要全面开展跨业融资合作专项治理,缩短企业融资链条,避免资金空转。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低费担保导向作用。银行要严格落实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贷款续贷管理办法,减少搭桥融资行为。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除银团贷款外,不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微企业及其增信机构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

五是多管齐下打好金融服务“组合拳”。银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升服务内涵。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下乡”和有针对性的公众教育宣传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切实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继续推进“银行服务纠察队”制度,组织银行业协会开展暗访活动,对银行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加强行业自律。同时银行要积极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要继续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到全年目标考核内容中,将消费者投诉的机制建设、处置效率、投诉处理满意度等方面与目标考核挂钩。

六是全面打造银行优质服务“窗口”。文明规范服务是银行业最基本的职责,是打造银行业优质品牌,培育和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系到整个银行业改革的形象。作为现代服务业,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的竞争。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并保持优势,必须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的主题,牢固树立“服务立行”的观念,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服务制胜战略,将文明规范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嵌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融入到银行各个业务领域,不断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品种,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要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就要紧紧围绕全行中心工作,以服务规范为基础,以服务创新为核心,以服务营销为龙头,加强领导,转变观念,落实责任,创新服务手段和考核方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服务效率和服务形象,以卓越的服务,创造客户价值、提升银行价值、培育员工的职业价值。

第一,要树立真正的服务意识,金融业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国有银行要承担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责任;

第二,加大对网点改造的投入力度,对营业网点硬件进行改善,让客户有一个舒适的金融服务环境;

第三,扩大金融产品覆盖面,提供个性化产品服务计划,满足不同层次金融产品的需求;

第四,在渠道建设上面,加强网点建设,并结合网点转型继续要求从形转到神转,将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内心。具体落实到个人,就要做到:

(一)注重自身仪容仪表

银行业是一个窗口行业,所以银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对自己的仪容仪表按照有关的岗位规范,从严加以要求。要将这些方面的具体细节问题提升到个人与银行的整体形象的高度来认真地加以对待,要将它们与自己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联系在一起来予以关注。

(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

服务是一门艺术,艺术很抽象,更难让人理解,要学好这门艺术,除了要对业务知识有熟悉的了解之外,还要以客户为中心,跟客户交流感情,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保证客户满意。通过为客户提供知识服务,超值服务和个性服务,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工作内涵,更加巩固和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当然,处事中我们要机智巧妙,从容自信,对自己自信,就是客户对你相信,做到超越平凡追求卓越。

(三)服务要热情周到耐心

银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我们的宗旨就是服务客户,客户就是上帝。所以所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一定要文明礼貌,热忱而主动地为客户服务。与客户打交道时,在严格地执行本单位已经明文规定的文用语与服务忌语。对于客户所提出来的各种疑问,要认真聆听,而心解释,有问必答。为客户服务之时,态度必须主动、诚恳而热情。对待所有的客户,都要一视同仁。

(四)服务需注重细节

细节方能彰显品质与品味,在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日益追求完美的潮流趋势下,银行的服务工作更是要积极主动去迎合和创造这种氛围,要让顾客觉得,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很用心的在为他服务。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高度竞争的时代里,银行之间的竞争往往就在于细节的差异,能够做到别处心裁而又迎合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我们要用心去服务,要善于观察客户,理解客户,对客户的言行要多揣摩,用真诚,真情,真心连接与客户沟通的桥梁,真情做好服务,真心让客户放心。要想客户之所想,及客户之所及。

(五)摆正自身位置,真诚服务客人

银行工作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始终记住我们是为顾客服务的,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客户产生矛盾。在此种情况下,对客户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都要一如既往。对于矛盾,要力求妥善解决。得理之时,必须让人一步。失礼之时,必须主动致歉。受到客户的表扬要谦虚,受到客户的批评要虚心,受到委屈要容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作到与客户不争不吵,始终笑脸相对,保持个人风度。

二、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银行要全面落实风险防控责任,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增强其消化吸收风险的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威胁,就要立即采取外科手术式治疗。

一是切实防范化解客户信用风险。要明辨是非、知悉客户、分类管控。银行要提高应对能力,对容易诱发跑路的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落实风险责任人,最大程度维护银行债权;银行要加强风险隔离,出台完善银信、银担、银租、银证等跨业合作制度和业务尽职指引,厘清风险责任归属,实现尽职免责,避免责任不清“殃及池鱼”;银行要完善差别化授信,根据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实施差异化授权授信制度,一线经营机构要提高风险甄别能力,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要注重形成合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联动,着力解决逃废银行债务问题。

二是切实防范化解押品价值波动风险。银行要加强研判预警,动态掌握本行的押品构成,对房地产、矿产及其他重要押品资产的市场价格,要加强监测分析预警;银行要加强压力测试,对重点押品价值波动风险进行动态压力测试,并根据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缓释风险;银行要加强押品管理,动态调整贷款抵质押率,适当扩大押品范围,做好押品登记核对,定期进行押品估值,并相应采取补充抵押、增加担保等措施,确保足值担保、市场可流通、法律关系明确。

三是切实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银行要做好流动性监测和压力测试,科学测算信贷、理财、同业等业务对流动性的影响,确保流动性管理全面涵盖各类表内外业务;银行要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要完善流动性限额管理,加强流动性资产储备,积极提高总体资产流动性;银行要加强负债质量管理与评价,健全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多元化拓展主动负债渠道,改善负债结构。各银行机构要加强流动性互助和政策协调,建立区域内中小银行流动性互助基金,强化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资金协作,构建同业互助机制,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四是切实防范化解操作风险。银行要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开展案防评估,以案件风险排查为抓手,及时发现和处置案件风险隐患。综合运用行政处罚、暂缓准入、下调评级、叫停业务、行业通报、联动问责等措施,严肃查处各类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银行要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系统,严格落实员工管理责任制。银行要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抓好信息系统安全和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加快信息科技系统改造升级,开展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五是切实防范化解社会金融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高警惕,前移风险防控关口,严防社会金融风险输入。大力整治非法集资。支持地方政府加强对各类民间融资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强化监测预警,防止非法集资风险向银行业传染。严厉打击外部侵害。要特别关注银行案件与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的关联,全面甄别和清理既从银行贷款又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防止银行信贷等资金被违规挪用于民间融资。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声誉事件和客户投诉的响应处理效率,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3

关键词:债券市场 中小银行 信用风险 内部评级

从2014年初至2016年11月,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一个近3年的牛市,期间债券收益率水平一路下行。到了2015年四季度和2016年,市场出现了“资产荒”,大家明显感觉钱越来越难赚。一方面,收益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且收益率曲线非常平坦,市场调整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的信用风险在不断累积,时有违约事件发生。

这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债券市场“新常态”,债券市场在未来几年将会处于一个低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阶段,这就需要投资者引起重视,在努力增厚收益的同时,切实做好债券市场风险的把控和防范工作。

债市“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当前,债券市场出现了收益与风险相背离,低收益率与高信用风险并存的“新常态”。

(一)收益率已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2016年11月24日,各债券品种到期收益率较2014年初均有大幅下降。从10年期利率债来看,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175BP,国开债下行263BP;从5年期AA+级信用债来看,城投债、中票分别比2014年初下行380BP、327BP。

在收益率下行的同时,各品种债券与国债的风险溢价也在快速收窄。比如AA+级城投债与国债的信用溢价从2015年1月4日的210BP下行到2016年10月21日的70BP。同时,期限利差也在收窄,并且呈现出信用等级越低,信用利差下行幅度越大的特点。

所以目前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一方面是曲线整体在不断下移,另一方面曲线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平坦,投资的骑乘效应1在减弱,投资交易的机会在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市场感觉钱越来越难赚了。

(二)违约事件频发

债券市场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违约事件却时有发生。债券违约的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第一只公募债券超日债违约。

此后,债券违约从交易所市场传导到银行间市场,违约主体也从中小企业,向大型民企、地方国企、央企蔓延;违约债券包括了公司债、企业债、短融、中票、PPN等多个品种,基本实现了债券品种的全覆盖。到了2016年,债券违约进入到了一个加速爆发期,桂有色、东特钢等相继违约。2016年4月,中铁物资突然公告申请168亿元债券暂停交易,彻底刺激了市场敏感的神经,刚兑的信仰曾经一度被动摇。从2014年至2016年11月,市场违约债券超过了90只,违约金额超过了400亿元。

2014年以来信用基本面实际上是出现了恶化趋势,信用利差本应该随之扩大,但在货币充裕、“资产荒”的背景下,信用利差继续收窄,已经与信用基本面形成背离,隐含较大的风险,并且呈现出了信用等级越低,信用利差下行幅度越大的特点。“资产荒”导致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漠视,恰恰是目前债券市场最大的风险。

债市“新常态”可能长期存在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部分落后企业必然出现经营亏损甚至破产重组,因此基本面的信用风险在增加。同时,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央行也有意维持宽松的货币供给,目前市场资金面处于一种总量宽松的状态。所以基本面信用风险恶化、资金面总量宽松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长期存在,进而使得高风险与低利率的债券市场“新常态”将长期存在。

(一)去产能、去杠杆过程伴随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必然加大

国际经验显示,GDP增速等宏观指标与债券市场违约率高度相关,经济下行时间越长,信用风险涉及范围越广。虽然9、10月的经济数据有了一些积极变化,短期内看有企稳迹象,但经济整体仍面临下行压力,权威人士判断,经济的L形走势将维持较长时间。

在去产能、去杠杆、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环境下,以及受投资者对过剩行业信用债需求减弱的影响,过剩行业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加之企业自身经营性现金流不理想,整体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呈加大态势。

(二)为保障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货币总量将维持相对宽松,收益率曲线也将维持在相对低位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金市场处于整体宽松的状态。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长期维持在2%附近,央行7天逆回购稳定在2.25%。

央行维持稳定的货币供给,除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之外,还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对冲外汇储备下降的影响,从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产下降了4.57万亿元人民币。二是顺利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根据财政部的计划,截至2014年底的14.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将在3年时间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完成置换。截至2014年底,我国债券总市值才29.4万亿元,若要在3年时间完成10多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必须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足。为了达到对冲外汇储备下降、推进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稳定增长的目的,2015年至今央行进行了多次降准,并加大了公开市场净投放的力度,目前市场处于一种总量宽松的状态。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防范举措

(一)增强对外部评级的辨识度

以前中小银行投资的债券品种主要是利率债和高评级的信用债,但在收益率下行的压力下,投资债券品种的信用中枢下沉明显。目前中小银行投资债券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外部评级,但外部评级存在着风险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一是外部评级等级分布过于集中。目前,94%的信用债券集中于AA、AA+和AAA三个信用等级,其中AA评级在整体评级中占比高达46%。很多机构的投资准入底线就集中在AA这个水平,但放眼望去,市场上都是AA及以上评级,这里面企业资质状况良莠不齐,严重困扰着投资机构的信用风险识别工作。

nlc202309090501

二是级别调整迟缓且不充分。外部评级调整不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下行和企业信用资质下降的趋势。一个是评级调整的滞后性问题,一般是在企业已经出现了风险后,评级机构才开始下调评级;另一个问题是在信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评级上调的债券却明显多于评级下调的债券,70%的调级是从AA-调整为AA,或AA调整为AA+,信用风险之外的因素对评级调整的扰动较大。

在评级下调方面,外部评级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014年以来,外部评级下调次数持续上升的行业,其中采掘、机械等行业下调明显,采掘、军工、饮料等行业下调次数逐年上升,此类行业信用风险呈扩大趋势。

(二)借助外部力量完善风控手段

中小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起步晚、经验不足,因此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提高自己的风控水平。

1.借助委外业务的开展,中小银行可凭借券商、基金强大的投研能力和风控手段,提升自身对宏观经济走势、市场趋势的预判能力,并可以取经学习债券评级方面的建设方案,为我所用。

2.与专业的评级机构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供定制化的债券风险服务方案。包括风险债券提前预警、对已投资债券进行定期体检等,识别潜在风险,都对中小银行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水平有所帮助。

(三)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在低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新常态”下,中小银行应当重视自身债券内评体系的建设工作。与外部评级相比,债券内评具有诸多优点。比如在独立性上,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在及时性上,相比外部评级滞后的问题,内部评级可以提高风险识别的速度;在评级精细化方面,可以对目前市场上最难以区分的AA评级这部分债券进行精细化评级,识别出其中的虚高评级债券。此外,对于有债券承销资质的银行来说,债券内评还可以应用于合格发行人的选择上,对潜在发行人进行测评,符合准入条件的,才为它提供债券承销服务,避免在债券承销方面踩雷。

对于债券市场“新常态”,中小银行应该静下心来,做好基础研究工作,花时间搭建自己的债券内评体系,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同时进一步加强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共享债券风险防范体系等,从而共同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注:1.骑乘效应是指在债券持有期间,一只债券的剩余期限会逐渐变短,其收益率沿着收益率曲线下滑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本文作者系成都农商银行副行长

责任编辑:罗邦敏 鹿宁宁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无疑给各大经济主体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挑战。由于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的凸显和释放, 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悄然变换, 早已习惯于经济迅速发展下的高投资和高生产的情况的各大经济主体,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出现了不适应状况。新常态甚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其中对习惯于旧常态的银行业冲击更大, 尤其是信贷风险。

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信贷风险增大, 不良贷款开始急剧暴露, 截至2014年3季度末,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16%, 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这是由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前高投资以及超额货币供给催生的企业的高负债经营现象, 一旦经济回归新常态, 风险立即开始急剧暴露。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包括房地产、建材和能源等行业的不景气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而商业银行投向这些领域的贷款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因此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威胁较大。加上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脱媒化等都给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加剧了其信贷风险。面对经济新常态, 商业银行必须清醒地认识所产生的信贷风险, 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管理信贷风险, 这就必须深刻理解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本文就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进行模型推导, 得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分析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与利率市场化等新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也会通过多种渠道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研究这些有助于丰富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理论,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 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分析

信贷市场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利率选择效应。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较高时, 一些优质客户可能因无法承担高额利率而退出借贷市场, 反而劣质客户会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长此以往, 会产生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现象, 导致一定利率水平下商业银行产生信贷错配现象, 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甚至导致其亏损。

(一) 逆向选择

针对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利率选择效应, 根据相关数理模型进行推导。一般商业银行的贷款合同中的利率公式为:

其中ri表示贷款合同利率;r0表示理想情况下无风险的利率;di表示贷款合同违约率。由于借贷市场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 商业银行一般只知道贷款合同的平均违约率d0。上述公式此时可变化为:

假设借款企业有一个投资项目, 投资的风险设为α, 期望总收益设为R, 此时的收益分布函数为F (R, α) , 对应的密度函数为 (fR, α) 。当投资项目的收益相同时, α越大意味着该项目的投资风险越大。令α1>α2, 设贷款合同的利率为r且r≥0, 如果, 则有表示风险越大, 其收益也越高。

另外假设借款企业的借款资金数额为β, 贷款抵押额度为C, 利润为π,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为R’。当C+R≥β (1+r) 时, 企业能够正常还款, 此时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 (R, r) =max[R- (1+r) β, -C], 这里∏ (R, r) 是R的凹函数。

当R≤ (1+r) β-C, 有∏ (R, r) =-C。

当R≥ (1+r) β, 有∏ (R, r) =R- (1+r) β。

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函数为:

R’ (R, r) =min[R+C, (1+r) β], 这里R’ (R, r) 是R的凸函数。

当R≤ (1+r) β-C, 有R’ (R, r) =R+C。

当R≥ (1+r) β, 有R’ (R, r) = (1+r) β。

假设借款企业从商业银行借到的信贷资金刚好能使项目正常运转, 所有项目的借款数额相同, 且分布函数也是相同的。可以推理得到企业的收益函数R为凹函数, 此时企业的期望利润随着α的增加而增加。当企业的期望利润为零时,

当时, 企业才愿意进行贷款, 用对r进行微分得,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和r变化方向相同, r越大, 随之增大。商业银行的期望贷款收益是风险的减函数, 即当增加时, R’ (R, r) 会减少。因此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时, 商业银行的收益会随之增加。但当利率较高时, 也会产生明显的利率选择效应, 即风险临界值会增加, 促使贷款收益减少。当风险临界值达到一定值时, 贷款利率提升所带来的逆向选择效应超过其利率提升所带来的收入效应, 此时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剧。

(二) 道德风险

1. 借款方的道德风险

借款方为获取商业银行贷款, 很可能对自己的借款动机、经营情况、利润等进行隐瞒和夸大, 甚至造假、贿赂银行客户经理和许诺愿意接受银行的高利率进行诱导等。而商业银行也愿意将信贷资金借给这些企业, 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往往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 造成一些优质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产生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体来说: (1) 在签订信贷合约之前, 借贷企业为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 可能会对商业银行故意隐瞒自身资金实力、盈利水平和经营状况, 甚至提供虚假验资报告等, 希望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贷款金额。这种情形可能会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风险高于观察到的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更多采用贷款抵押这一防范措施,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但由于抵押品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当借款方的道德风险发生后, 抵押品的价值无法补偿贷款的损失, 银行的不良资产也随之产生了。 (2) 在签订信贷合约之后, 借贷企业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 很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资金使用方向, 将信贷资金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领域, 不采用相关的风险规避措施, 这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即使商业银行对借款方的上述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往往也很难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

2. 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委托—代理结构, 商业银行股东将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 但往往会容易出现银行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不一致现象, 即代理人为一己私利将信贷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等一系列道德风险问题, 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结构会更加凸显商业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内部自上而下是一种垂直管理关系, 委托人是银行行长, 其目标是统筹实现风险最小情况下效益最大化。代理人是银行信贷员, 其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由于委托人行长和代理人行长可能会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情况, 在实际的信贷过程中, 行长只能根据信贷员提供的信息资料来制定决策与目标, 无法具体了解信贷员工作的全部。对于信贷风险程度大多往往依靠信贷员自身的主观判断和相关的硬性指标来决定。在实际的信贷活动中, 信贷员可能会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 虚报授信材料、收受贿赂、监督失职等, 这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剧。

三、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一)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平等、开放、合作”的网络理念渗透到传统金融业后衍生的产物, 具备一些传统金融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也促使着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进程大大加快。

互联网金融在时间、空间成本和信息处理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地位也渐渐受到挤压, 很多业务的市场份额也逐渐缩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垄断势力在逐渐缩小, 竞争氛围更加浓烈, 金融市场也更具有活力。具体来讲, 互联网金融主要对银行的各类中介业务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

商业银行主要承担资金的储存、贷款、支付和汇兑的职能, 在信息闭塞的条件下, 是借贷双方共同信任的中介平台, 能保障交易资金的安全。而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使得整个市场信息透明化, 借贷双方都能通过网络记录的信息来考察对方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这种情况下, 很多资金的融通则可以绕过银行, 由借贷双方直接交易, 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量也随之下降, 利润降低。

从外部环境看, 国家政府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已对多家互联网企业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势力进一步削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 金融市场的竞争因此会逐步增加, 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是间接的, 其作用方向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互联网金融所挤占的业务在银行总体业务中只占少量份额, 主要是小额信贷和小额存储业务方面。同时互联网企业也承担了这一类业务的信贷风险, 不过与银行相比, 风险程度因互联网信息优势有所降低。从这一点看, 商业银行的总体信贷风险被分散降低。另外,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流行也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效仿和变革。在此过程中, 商业银行可能会为了抢占市场, 提高业绩而降低信贷门槛, 信用风险也随之提高。

(二)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 中央银行不再对利率水平进行控制, 只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手段来间接调控利率。即政府放开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转而将利率水平的变化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商业银行信贷膨胀

在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 政府一直对利率进行管制, 造成资金价格被严重低估;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 利率很可能会升高, 并且呈现多变的情况, 这使得一直处于管制状态的商业银行对于新的变化很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过去的商业银行一般按照绝对风险程度来选择项目和客户, 实施所谓的优质大项目和大客户战略, 然而这一战略在改革之后, 其贡献度明显降低。相比之下, 中小企业、房地产及证券业等高风险行业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会, 加之缺乏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评估相关风险。商业银行很可能为了短期利益一时难以把握, 迅速刺激信贷膨胀, 进而将信贷资金借给那些还款能力相对较弱, 易受经济冲击的行业或企业, 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抵抗经济动荡的能力减弱。一旦经济危机出现, 这些行业或企业出现还贷危机, 将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 增加贷款定价风险

首先, 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在实际的信贷定价过程中, 借款人比商业银行更了解自身的风险状况, 而商业银行对此往往是很难精确判断的, 因而高风险的贷款很可能难以获得高收益作为补偿。其次, 当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出现不匹配的情况, 或长期与短期存贷利差出现波动幅度不一致情况时, 都会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再次,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加强利率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这使得利率很可能受到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 进而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增加金融市场的风险。

3. 缩窄存贷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 将会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间存贷领域的竞争, 进而导致存款利率上升, 贷款利率下降, 资金成本增加等。作为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存贷利差将会明显缩窄。

(三)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指由于资本市场日益深化和扩大, 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绕开银行等中介机构直接开展筹融资交易的现象, 即所谓的金融去中介化。金融脱媒在各个国家的产生原因、作用机理及表现各不相同, 却具有共同的政策性、关联性、渐进性及动态性等典型特征。尽管金融脱媒具有优化银行业务结构, 增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等积极作用。但不得不指出其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尤其是信贷风险。具体来说:

1. 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降低。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股本、存款负债和同业拆借。存款负债是商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而金融脱媒在分流商业银行存款的同时, 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减少, 对其稳健性经营提出了巨大挑战。

2. 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面临挑战。

目前贷款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而金融脱媒的出现将会大大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 会使得更多的企业摆脱对银行贷款融资的过度依赖。因此, 银行传统的资金运用方式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

金融脱媒会从总量效应、成本效应和价格效应三个方面来消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总量效应来说, 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较之市场利率不具有竞争优势, 在金融脱媒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增长必将会受到抑制, 不利于其盈利增长就成本效应来说, 金融脱媒造成商业银行大量优质客户纷纷脱离银行转向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 这样在银行贷款客户群中, 信用水平较高的客户占比必将下降, 其资产质量也将下降, 风险成本加大, 盈利能力被进一步削弱;就价格效应来说,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 存贷款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也将逐步市场化, 金融脱媒将会使得银行利差空间逐步收窄, 不利于其盈利能力的提升。

4. 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管理难度。

金融脱媒的出现, 使得商业银行的大型优质客户被资木市场分流, 这样一来, 银行贷款客户群中, 信用水平次优、一般甚至较低的客户占比将会有所上升, 这些客户群的信用风险要比优质客户群大很多, 无论是贷前的审批, 还是贷后的监督、管理以及回收, 银行都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贷款的回收也可能并不顺利, 从而造成银行不良贷款, 侵蚀银行资本金。另外, 金融脱媒的加剧将会加大市场波动, 利率、汇率的频繁波动将会使得银行融资成本频繁变动, 加大贷款定价风险。简言之, 金融脱媒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 更加大了银行风险的管理难度。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新的经济形式对早已习惯于旧常态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冲击, 尤其是信贷风险。透过现象看本质, 深刻理解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 分析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 对于新常态视角下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信贷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产生的利率选择效应进行模型推导, 得出信贷利率过高, 会产生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现象和信贷错配问题, 进而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分析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等新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研究指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是间接的, 其作用方向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会挤占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和小额存储等方面业务, 影响其利润收入, 加剧其信贷风险;利率市场化则从刺激商业银行信贷膨胀、增加贷款定价风险和缩窄存贷利差三个方面来加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金融脱媒虽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会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资金运用面临的挑战、降低盈利能力及增加风险管理难度四个方面来加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尤需防风险 篇5

2015-02-16黄奇帆: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大家最关心的GDP,2014年的增速为7.4%,可以说,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那么,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20日,在重庆市级两会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有一番解读,认为应当着重防范和应对中高速发展中的经济风险。

以下是黄奇帆录音整理。为方便阅读,岛叔给大家加了小标题。长,但绝对值得耐心阅读。

经济靠什么“稳增长”?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调控举措。我理解,经济发展由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是新常态的显著标志之一。大家要明白,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增长”是前提,而“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又是“稳增长”的手段。没有这四个手段,发展动力就会缺失,“稳增长”就稳不住了。

比如抓改革,去年我们搞基础设施领域的PPP改革,吸引了1300亿的国内外资金;搞国有企业集团五个路径改革,吸引了1000亿资金。这样,就吸引了2300亿。去年重庆经济发展那么快,基础设施照样上,政府性债务又削减了1000亿,风险更加可控,这就是改革的动力。

又如抓开放,重庆这些年着力抓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以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为依托,特别是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形成了江北国际机场空港、寸滩水港、团结村铁路枢纽站三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在旁边配置了三个保税区。这样,使得我们的进出口总额从原来的60多亿美元变成了955亿美元,六年时间翻了四番,这也是一个巨大动力。

再如调结构,重庆本来是老工业基地,“傻大黑粗”的东西很多。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我们形成了电子信息和汽车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万亿,电子信息和汽车各占5000亿,都分别增长了20%,其他支柱产业都增长了10%。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方面,我们集聚了国内外10个品牌商,同时形成了10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我们集聚了10多个品牌商和代工商,零部件企业有860多家。还有重庆的服务业,去年金融业和新型服务贸易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这也是调结构的一个体现。总之,没有调结构,稳增长也是一句空话,调结构也是一种动力。

还有惠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这些年,重庆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有”目标和生态环保等民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持续实施了22件民生实事,今年还将按照重点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的要求,重点办好25件民生实事,这不但可以解决一大批群众反映急迫的问题,也会通过惠民生扩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么防风险呢?虽然重庆经济近年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但仍然要时时敲响防风险的警钟。

中国经济的风险何在?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风险等。

比方说防金融风险,宏观上就是要把握好融资结构。应大幅提高工商企业面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和约束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行为。

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70%、80%的资金都靠银行贷款,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金融有问题,搞得不活。一个地方的信托、租赁、小贷、抵押、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不到发展,高利贷、典当行、“老鼠会”等就会盛行,容易导致金融“三乱”。当然,如果一个地方50%、60%的融资都是靠利息比银行高几个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又会导致这个地方企业融资成本整体很高。

要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直接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券等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去年,重庆政府帮助企业筹集到一千四五百亿的低利息、低成本的资金,都是从资本市场上来的,是直接融资。今年,我们提出新增6000亿元融资,要做到25%来自直接融资市场,45%来自银行,30%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前,我们的直接融资大体只有10%左右,希望通过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能够形成银行、直接融资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45:30:25的融资比例。

经济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产能过剩的风险,我恰恰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风险。本质上讲,市场经济通过充分竞争才能有效益,这就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也有个度的问题。

比方说,一个企业研究开发出一个新产品,这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先做的人一马当先,独占鳌头,获得效益最大化,这就是创新驱动的魅力所在。旁边人看到先行者效益很高,群起而上都模仿,之后逐渐会达到供求平衡。供求平衡了还要竞争,就会有个后来者居上的概念。后来者本事比你大,人才结构比你好,资本更密集,就会把老企业淘汰出局。这时候,市场就会产生过剩。

产能过剩有个经济学逻辑:如果行业过剩10%—20%的时候会产生优胜劣汰,属于良性竞争;一旦过剩超过20%,比如全行业过剩30%、40%甚至50%,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泥沙俱下,大家通通赔本,形成行业性亏损。现在中国差不多十来个行业,钢铁、电解铝、玻璃、有色金属、水泥等等都是如此。比如钢铁行业,市场每年需求6亿吨,产能却达到10亿吨,严重过剩,行业平均利润率在3%以下,企业普遍亏损。更严重的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还会连累金融业,造成银行坏账,增加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产能过剩,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微观经济问题,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概不能外,传统工业、房地产业、高科技产业、金融业都是如此,都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出现过剩。俗话说:“千做万做赔本生意别做”,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任何一家企业都要关注自身行业产能是否过剩。

县长和企业家都不要碰过剩产业

这些年,重庆经济之所以表现良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坚决不碰产能过剩行业。

工业方面,8年前,全国每年煤炭产量20亿吨,重庆有4000万吨。8年间,我们严格控制煤炭行业新增产能,在全国产量达到50亿吨时,我们还是4000万吨。2000年,全国钢铁产量1亿吨,重庆是600万吨,现在全国10亿吨产能,重庆仍然是600万吨。由于没有跟风而上,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小,我们工业面临的压力就较小,效益自然就好。

在房地产领域,要防止产能过剩,重在把握好六个比例关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按照城镇化规律,每1万城市人口配置一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就能基本平衡。重庆主城1000万人口,城市规模也就是1000平方公里。有些城市只有50万人,却搞了100平方公里,规模过剩就容易变成鬼城、空城、死城。

二是商品住宅。一般是人均40平方米,1000万人就造4亿平方米住宅,造得再多,房子卖不掉,房产商破产,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就会连累整体经济。

三是商铺,原则上每2万元商业销售值要配备1平方米商铺。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四五十亿商业零售额,却建了100万平米商铺,每平方米商铺零售额不到一万元,肯定赔本。

四是写字楼,大体也是2万元GDP配一平方米的比例,不能造得太多。

五是各类贸易批发市场,包括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家具市场等。现在有的区县城,一搞批发市场,就想搞成义乌那样1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100亿元。中国毕竟只有一个义乌,从现实出发,我们举全市之力搞一个是可能的,如果每个县城搞一个,肯定过剩。

六是城市综合体。这种集百货零售、写字楼、餐饮娱乐、住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一个区县城奋斗三五年搞一个,是能够盈利的,如果一时兴起,搞上五六个,量变引发质变,大家就都会亏本,这样的生意做不得。

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一哄而上,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比如光伏电池,那是高科技产品,是新兴战略产业,也是节能环保产业。但前几年,全国大干快上,产能严重过剩,照样一年亏损几百亿。当年,长安集团也想在重庆搞这类项目,化医集团也有投资冲动,但都被市政府压下了,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是有先见之明的。

不管区县长还是企业家,一定要牢记,赔本生意不做,过剩产能的事不做,要有基本的行业分析。

经济风险的源头是产能过剩,工业、服务业的产能过剩会带动整个金融的产能过剩。同样,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自我循环、自我膨胀,也会搞得过剩,诱发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前车可鉴。这方面,没什么高端产业和落后产业之分。信托投资看似高端,搞自我循环,会遭遇过剩危机。县城里家家楼下搞小饭馆,最后没有顾客,也是全面亏损。反之,哪怕你是洗脚理发,只要与市场需求匹配,经营得当照样赚钱。

银行业“新常态” 篇6

银行业的“新常态”来了吗?

最新的数据已经显示,当前中国银行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利润低速增长、不良资产上升、转型步伐加快等。

曾因高盈利而颇受关注的银行业,正进入低盈利期,利润增速显著下降。近期公布的上市银行半年度报告显示,16家A股上市银行中,除了少数几家城商行或股份制银行外,大部分上市银行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其中五大行的净利润增速更是全部回落至1%左右。而对于未来的利润增长,业界并不乐观,甚至有预期出现负增长的可能。

另一个不同以往的显著特征,是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连续反弹14个季度,其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3%,居16家上市银行之首;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35亿元,比去年底增长31%。而监管部门近期已经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

与此同时,加快转型步伐正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又一“常态”。就在刚刚公布的半年报中,“轻型银行”、“财富管理银行”、“综合化”等,成为不少银行转型之路上选择的方向。

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利润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态势也将随之转变。贷款规模增速的下滑、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将使银行业的利差有所缩窄,这将直接影响银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速,加之经济增速下行中不良资产的上升,也将侵蚀银行业利润,多重因素导致当前上市银行利润增速显著下降。

对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态势,今年年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了银行业“新常态”的五大特征,即“新常态”下银行业面临贷款增速回稳、存贷利差收窄、社会融资方式转变、不良贷款反弹、“宽进严管”等五大发展趋势。

面对银行业的“新常态”,各方的基本共识集中在两点:一是转型,二是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改革为转型服务,转型中不断深化改革。

转型已成为当前银行业“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对此,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此前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三期叠加”,银行业则正在经历“三大冲击”,即经济新旧常态转型的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鉴于此,洪崎认为,银行业不仅要应对转型期的特殊问题,更要对长期趋势有清晰认识,将短期调整、中期改革与长期转型相结合,转型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转型绝非一蹴而就。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银行业正逐渐改变以往依靠利差生存的模式,非息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不过,各方依然在不断摸索之中。综合化发展就是银行业尝试的路径之一。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试点工作,10年来,银行业一直在进行探索综合化发展。

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此前表示,建行应当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化银行集团,综合化的银行集团意味着以银行业务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各项业务综合发展。而在上月末的建行201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王洪章透露,建行养老金子公司——建信养老金公司最快一个月内可以正式成立。这一试点,被视为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再进一步的标志。

对于改革,中国银行业其实一直行进在改革的路上。10年前,建设银行经过剥离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最终实现成功上市,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上市的大幕,中国银行业就此进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10年后的今天,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的任务愈加紧迫。今年6月,《交通银行深化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对此,交通银行行长彭纯在前不久的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这个方案包括三方面:一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二是深化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三是实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塑造未来的盈利增长模式。据悉,目前交行针对上述深化改革方案共细化了20个项目,包括完善股权结构、引入民营资本、建立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机制等。这意味着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毫无疑问,随着“新常态”特征的愈加显现,我国银行业正进入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抓住机遇,未雨绸缪,银行业才能在经济转型中取得稳步发展,守住风险底线,实现华丽转身。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7

一、银行面临的经济新常态概述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 各国经济增速下滑, 增长动力不足, 复苏进程不一, 债务风险上升, 经济发展上表现出除结构性失衡, 商业环境不断变化, 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相应变化, 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增加, 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初期, 经济机构转型发展暴露出一些列短期存在的问题, 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 人口老龄化加速, 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下降, 产能过剩, 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下降, 结传统的比较优势削弱, 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后发追赶空间缩小, 越来越多的产业接近世界技术前沿。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造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强。外向型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难以为继。随之而来的是银行金融业不良贷款不断增加, 监管要求更加细致、更加严格, 资本约束强化, 高杠杆率受到制约。

二、银行信贷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问题

在传统银行业, 信贷投放即等于收益或利润, 但在经济新常态下, 单纯的以规模取胜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或者说已一去不返了, 当前并不是资产规模越大就越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长期的发展经验表明, 银行的不良贷款与银行的粗放的经营规模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 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率随着银行粗放型规模增长同步剧增, 银行面对巨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

过去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过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行业与房地产行业的倾向, 对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支持不足。单独依靠少数领域、行业的做法给银行带来了潜在的较大风险。众多落后产能和行业在经济转型期将被淘汰, 在营销中也顺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以我行信贷政策为导向, 瞄准我行行业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和优质客户。随着传统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逐渐显露疲态, 及时调整业务的产业结构, 银行业须未雨绸缪, 逐步降低对传统产业, 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积极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 同时, 客户的现金流是可支配用于还款的, 否则, 贷款风险还是无法化解。顺应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为银行业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三、加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是强化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定期开展不良贷款客户会诊工作, 对不良贷款进行逐户会诊, 研究制定新的处置预案。综合运用多种清收处置方式, 积极推进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进度。切实加强呆账核销工作。加强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和清收处置工作。对账销案存资产的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清理工作, 有效推动账销案存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收工作。重点是要把1000万元以上大户作为不良贷款清收压降工作的突破口, 采取“先易后难, 逐个突破”的方法, 逐户攻坚。

二是完善资产质量考核机制。要让考核办法更加合理、更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制定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处置专项考核办法, 明确不良信贷资产清收处置奖惩具体措施。

三是强化与法院和政府的沟通。定期组织召开胜诉案件执行分析会诊会议, 对胜诉并已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 明确胜诉执行案件的具体应对措施, 力争改变胜诉案件执行率偏低现状;召开胜诉案件执行座谈会, 加快胜诉执行案件执行处置速度。加强与地方政府等的协调联系, 积极反映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及时向法院提供可供执行的资产线索;积极跟踪法院的执行动态, 并督促法院加大执行力度, 推动押品的评估和拍卖工作。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 保持良好的银法合作关系, 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有效推动胜诉案件执行进度。

四是增强主、被诉案件管理。认真做好存量案件的补录工作, 使案件管理全面纳入系统。为了提升执结率, 定期组织召开会议, 增强依法清收不良资产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明确胜诉案件执行难是摆在该行面前的严峻问题, 需要专业人员攻坚克难, 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措施突破胜诉执行瓶颈。

五是健全基础管理各环节工作。提前介入纠纷处理, 积极化解被诉风险, 重视诉前准备工作, 接到应诉通知书后24小时之内向上级汇报, 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 争取业务技术上得支持与帮助, 同时积极搜查保存证据, 组织尽可能详实的证据材料, 并提出可行的应诉方案, 上报上级审批, 有针对性开展应诉维权, 最大限度维护我行权益。充分发挥诉讼案件系统的统计和汇总功能, 及时、准确录入案件信息, 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六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平台作用, 提高委员会运作效率。每季度召开一次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 根据工作需要, 召开专题会议, 确保全年工作有序进行。着力提高风险报告质量。按季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报告, 适时编制专题风险报告。不断拓宽专题风险管理报告领域。加强工作指导, 提高各部门对专题风险管理报告重要性的新认识。

七是加强风险量化分析的作用。规范内部评级管理, 着力提升内部评级审查审批质量。通过对评级的验证审查, 强调客户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录入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评级调查人员须按照监管要求和总行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尽职调查职责, 认真收集、整理和核实所需资料信息, 建立客户档案, 全面、客观、公正调查和反映客户资信情况, 客观提出评级方案, 为评级审查审批人员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资料和信息, 并对调查资料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进一步加强量化指标监测分析, 提高内评成果的应用。

八是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员工培训, 不断熟悉财务经济、金融、法律、会计、信贷等方面的知识和制度规定。

参考文献

[1]陈跃峰, 吴振意, 叶超.农发行信贷精细化管理的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3 (02) .

[2]熊彤, 熊建国.浅谈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J].金融与经济.2009 (08) .

[3]李珊.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7 (05) .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对策

引言

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我国上市银行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缓慢, 获得巨大盈利空间、发展平稳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下行、上市银行经营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1]。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金融风险加剧, 具体表现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发展战略实施风险、金融流动性风险、金融信用风险以及金融经济市场风险等[2]。由于经济新常态下, 导致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集聚, 非常不利于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能够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爆发, 为上市银行金融经济面临的风险予以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缓解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压力;填补了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业务上的漏洞[3]。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 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防止金融风险, 及时发现上市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缺口, 有利于完善上市银行内部核心发展结构、建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上市银行机制。对于培养核心金融客户、深化上市银行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调整上市银行金融利率定价量、强化上市银行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作用[4,5]。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是上市银行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最大化降低上市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 缓解上市银行金融压力, 最终探寻上市银行未来经营转型方向, 提高上市银行盈利利润, 获得市场竞争力[6]。

1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1.1构建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

建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目的很直接,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必然伴随着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陷入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 能够使上市银行顺利度过经济下行期间金融经济发展困境。

在经济新常态期间积极、有效处理金融风险问题、预防金融风险爆发, 能够充分应对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在经济新常态期稳健发展。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上市银行金融风险, 是经济新常态期间上市银行得以继续生存的有利应对策略, 成功、有效的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也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史上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种应对方式也将成为金融发展史上的一大思考逻辑。

1.2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参数确定

在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之前, 需要对实验模型数据进行充分、科学的整理, 确保最终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在模型参考数据整理过程中邀请了金融界较有权威的金融风险评估管理工作者对此次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指标予以科学、精准的处理与评判。具体参数整理方式表现如下:

确定金融风险评估计算公式, 具体表现为:

其中, xj与yj是指第j家银行金融管理的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α 与 β 分别表示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资产投入和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 T为常数。

将公式 (1) 变形得到金融风险数值分别为等于1.12342、等于1.34123、等于1.39861。再将自变量金融风险数值用归化数学函数处理, 计算结果得到为0.12342、0.34123、0.39861。最后提取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数值最大特征函数,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底线计算公式为:

其中, xj与yj是指第j家银行金融管理的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α与β分别表示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资产投入和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 T为常数。

其中, β 为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资产产出要素指标的权重, yj是指第j家银行金融管理的产出要素, Gt为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底线。

当金融风险的最高风险度上升到九成时, 金融风险评估预警数值即=0.0234, =-0.15, 参数结果在0.0234范围内, 能够到达评估金融风险的作用, 表示参数符合评估模型要求, 能够到达最稳定、最满意的效果, 因此判定的参数值能够代表此次评估模型金融风险的数值。

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达到预测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需要进行仿真模糊评估计算法克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漏算和计算差值。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做全面的评估与预判, 全方位、立体化预测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 通过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应对方案更具可行性、延展性、灵活性、变通性。具体实施表达过程表现如下:

首先:建立标准金融风险预测、评估考核制度。金融风险评估结果分别由s1、s2、s3、s4、s5代表, 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1 时, 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低, 处于安全状态;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2时, 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升高, 有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 此时上市银行应当做好应对准备;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3 时, 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出现金融风险, 但金融风险易于控制。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是s4 时, 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偏高, 上市银行应该做好转型、调整的准备, 降低金融风险损失;当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是s5时, 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指数极高, 深受经济新常态影响, 完善上市银行内部运行体制, 更新业务办理活动, 充分缓解经济下行期间上市银行金融压力。

其次:总结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假设金融风险仿真模糊评估模型结果为m, 会生成m=αTx0- 1 的公式。再由归一函数计算方式能够得倒下列结果, 具体由表1所示:

最后: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评估结果总结。通过建立金融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清楚、及时检测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等级, 为上市银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工作予以充足时间, 以便降低金融风险损失, 有利于上市银行在经济下行期间稳健发展。

2经济新常态下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关键是要做好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工作。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危机,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不同系列、各种应对解决方案和措施。因此, 在国务院大力支持下, 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 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应对、解决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

2.1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

经济新常态下, 上市银行内部拥有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督、防范体制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成为避免造成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手段。在经济新常态期间, 我国国务院在十八届三种全会中颁布了《中国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金融经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议题, 其中强调了关于应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要将金融监督管理改革措施和统一标准工作落实到业务办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制度;要在实际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明确划分国家以及地方金融管理范围、定位上市银行金融监管权限以及金融风险处理义务与责任, 三项要求清晰、明确的补充了上市银行内部金融体制, 使上市银行金融体制得以完善。

完善的金融体制是抵御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屏障。完善的金融体制下上市银行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以及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势必得到充分落实。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因此, 充分完善上市银行金融监管体系, 将金融监管体系向功能、职责监管方向转型刻不容缓。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陷入新常态, 上市银行金融发展自然进入新常态, 上市银行原有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无法应对当下各种业务综合经营发展需求, 逐渐暴露上市银行金融体制不完善的缺口。因此, 尽快完善上市银行金融体制, 改革银行金融监管职能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经济的发展新形势, 同时对防御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2.2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

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来源广泛, 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创新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管控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结构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发展速度新常态使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剧。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上市银行原有金融风险基础上, 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新一轮问题和矛盾使上市银行潜在金融风险日渐加剧, 逐渐暴露在大众视线范围内。因此, 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防范预测之前, 要防范上市银行的重点金融领域, 有针对性进行金融风险管控会使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 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上市银行金融风险予以高度重视, 为积极做好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评估工作起到良好带头作用, 工作效果也非常显著。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金融领域进行金融风险防范首先应该采用动态式金融风险排除法, 时刻掌握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经济发展趋势, 清楚摸到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导火索以及风险根源, 从重点处着手全面、及时、深入应对并控制上市银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 具体表现为:首先房地产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影响最深的金融业, 上市银行应将房地产作为重点金融风险防范对象, 及时调整房贷、房地产相关借贷政策和借贷指标, 提高对百姓住房的借贷支持力度;其次在上市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建立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重点式金融风险防范。在经济新常态下利用完善的金融债务管理体系重点把控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力度, 在原有债务管理体系基础上更新上市银行贷款方式, 分化金融风险;再次针对上市银行连带性金融产业做针对性处理、予以针对性应对措施。此处理方式完美体现了在经济新常态下针对不同领域做针对性重点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 由于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信托、理财机构、中介等银行金融机构场所会出现金融兑付风险, “影子银行”对上市银行造成的金融风险影响严重, 因此需要重点对国内各大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督与管理, 并制定配套管理政策, 维持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管理秩序。

综上所术, 经济新常态下, 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各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处, 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评估为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风险不得超过风险防御底线, 将金融风险最大程度控制在掌控范围内, 减少金融风险负面影响, 最大化降低由经济新常态引发的上市银行金融风险损失。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上市银行将持续重点的、大力的、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2.3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

在经济新常态期间进行上市银行的金融风险评估, 容易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产生过强的针对性, 即治标不治本问题突出。因此, 在金融风险防范过程中要保持操作原则, 具体表现为:第一点操作原则标本同治原则、针对经济新常态期间做针对性应对原则。第二点操作原则严格遵守防范操作管理原则, 坚决控制上市银行金融增长数量, 遵守增量原则。第三点操作原则保持、遵守分类对待、不同重点领域不同应对解决原则。第四点操作原则要遵守依次解决、按部化解、有条不紊原则。尽管在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突出, 但在进行金融风险评估、防范过程中要采取平稳、积极的应对态度, 坚守金融风险底线标准, 做好长期应对思想准备, 保持趋利避害、以不变应万标原则是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根本操作原则。以上几点金融风险操作原则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有利武器, 做好以上几点, 能够非常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评估预测, 能够达到金融风险预判与防范的效果。

2.4 防范金融风险要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期间防范、应对金融风险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因素。上市银行内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不仅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高效发展, 同时对完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加快信用市场建设、规范金融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完善上市银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打好金融营运基础;能够提高上市银行金融经济推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完善的上市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 上市银行进行金融风险防范的有利武器与夯实的力量支撑, 能够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评估、预判的能力, 是应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上市银行金融风险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雯瑾, 苏雪燕.银行业绩“新常态”[J].金融世界, 2014.

[2]滕荣桢.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影响研究[J].商情, 2015.

[3]马凤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支持重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15.

[4]王元龙.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 2015:32-37.

[5]王金山.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北京金融评论, 2014.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9

(一)利润增长方式单一,政策性风险逐渐释放

1. 稳增长的宏观政策降低银行增长规模

在面对新常态经济转型中,国家的调控政策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为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这对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增长的银行业来讲,无疑增加了政策性风险。同时,未来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将导致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加大。

2. 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净息差盈利模式受到挑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将由政府定价转而向市场定价转换,随着利率水平上升,全社会融资成本加大,以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传统银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首先,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主营利润空间压缩;其次,存、贷款利率上升,导致存款经营成本上升、贷款违约风险提高;第三,市场利率波动频繁,导致银行更容易出现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增大。

(二)收入结构一体化,流动性风险集中暴露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投资来拉动需求,在促使这些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在新常态结构转型下,银行业最新的授信政策发生了转换,对于“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等“三高一剩”行业将严格控制和压缩。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银行业正是因为对这些行业的信贷投入赚取了客观的利润,经济转型下,“三高一剩”行业必然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敞口。

(三)业务创新驱动不足,风险管控有待提升

随着余额宝、P2P网贷等的迅速兴起,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渗透也在逐渐增强。移动端逐渐扩充传统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逐渐替代传统支付方式,互联网金融以其成本低、影响大、便捷化的理念迅速占领了市场,也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同时也倒逼着银行加速转型,利用现有的资本、品牌、客户基础、管理基础的较高优势,逐渐开发金融创新,向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领域渗透。与此同时,风险管控水平能与多元化的业务和经营结构并驾齐驱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挑战。

二、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银行收入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根据所选的变量,构建了以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i=1,t=1,N为样本中银行的数目,T为时间跨度;RISK为银行风险测量指标,包括值(破产风险)、收入波动性和经过调整的银行绩效(夏普比率,即RAROA和RAROE);DIV为收入多元化指标;FCNII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比;INII为投资收益与非利息收入之比;ENII为汇兑收益与非利息收入之比;LNA表示银行的规模;LOAN表示银行的贷款规模;EQUITY为财务杠杆;ε为随机误差项。

(二)随机效应模型建立

1. 回归结果

注:1.括号内表示t值2.*、**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2. Z的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得到模型为:

从模型拟合的整体情况分析,R2=0.901,F统计量145.6988,拟合高度显著:

(1)DIV的t值(1.035)小于2,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收入多元化关系并不显著。从DIV的系数值我们看到为正数(0.336208),这表明它们之间还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之间形成的收入多元化还是很有可能增加银行的破产风险的。

(2)ENII的t统计量(-1.141058)小于2,汇兑收益与银行风险关系不显著。

RAROA、RAROE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来看,收入多元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仍然不显著,而且系数依旧为正数。这与之前的结论不谋而合,基本一致。

三、研究结论的现实分析

此处的面板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银行风险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现实层面考虑,得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项目之间相关性比较高,缺乏深度和创新

根据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可知:投资项目之间的协方差越小,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我们将银行资产视为有净利息收入的资产和产生非利息收入的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只要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或为负数,则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分散银行风险。但通过对16家银行进行收入波动性分解(结果见表2)中,我们了解到二者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

另一方面,各大行对非利息业务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许多非利息业务的定价收费没有统一的标准,非利息业务依旧处于为了发展巩固利息业务服务的地位,而不是单独地作为一个盈利的板块来经营的,这也就决定了二者的相关性。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发展非利息业务项目有广度,但是缺乏深度,没有很大的创新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效应

通过对收入波动性进行分解,我们发现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波动性下降了。收入波动性的下降是利息净收入和多样化收益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我们发现在2010~2013年期间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协方差为负值,有良好的风险分散效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的风险分散效应逐渐显现。

四、政策建议

(一)明晰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定位,巩固发展传统型非利息业务

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所掀起的互联网金融风暴席卷了金融领域,革新了人们生活方式。以支付方式为例,我国银行现阶段的支付方式以电子支付方式为主,如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受托支付等。新兴的支付方式在现今的银行支付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顺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推出符合现实需求的新兴支付工具,扩大服务范围和水平,切实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增加支付结算的盈利。

(二)推进非利息收入业务创新,加速银行转型

新常态下,存款稀缺、经营成本增加,将促使我们改变存款作为唯一负债来源的经营理念,建立“大资金”运营体系,构建资产管理利润中心,将资产管理作为战略重点业务,将以存款为主的指标体系,转变为以大资金、大负债为主的指标体系。在当前“大资管”的机遇下,努力发展对公理财、资产管理、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业务,提高后台资金管理部门的交易能力,在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提升收益水平。

新常态的金融经济下,市场化加剧将导致低风险、收益稳定的项目逐渐减少,随着国家预算治理的不断规范,高信用的国企项目也逐渐风险显现,这就要求银行在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同时,做到内部风险控制与外部风险治理双管齐下,一方面,提高风险甄别能力、风险收益能力,将内部风险防患于未然、将外部风险获得更多匹配收益。另一方面,也要求银行业从业者转变风险意识,借助“大风险”管理体系、大后台不良资产及时清理、大数据风险自动批量识别,从而合理经营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游.中国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的机遇——借鉴美国经验[J].现代经济探讨,2014(6).

[2]宫香润.从商业银行角度探索非利息收入的利弊[J].商,2013(7).

[3]李浩然,马晓娇.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

[4]李俊成.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财务与金融,2014(1).

[5]李仁杰.新常态下银行的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4(20).

新常态银行风险 篇10

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带来金融的变化, 风险随之而来

(一) 关注风险苗头

今年以来,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已经连续上升, 银行业风险也有苗头出现。银监部门警示大型银行加大风险管控力度。要求大型银行特别关注与经济周期变化密切相关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及五类重点企业的风险暴露, 具体包括房地产、工程机械、钢铁、风电设备、光伏等九大行业, 以及快速多元扩张型、集团关联复杂型、多头举债借款型、高财务杠杆型、私募基金包装型等五类企业。监管机构明确要求各行要按照自营、代销分类加强理财业务管理, 做好客户风险提示, 严禁未经内部审批授权私售产品和误导消费者。对自营业务应重点加强产品设计、销售、资金投向、持续投资监控等环节的管理;对代销业务, 要设定合作机构准入标准和程序, 严格资质审查、资金投向和持续监测等管控措施。县域银行业机构要从经济形势的变化, 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现实中, 关注风险苗头, 检视自身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二) 用新的视觉看风险

谋发展要有新的视觉, 防控风险也要有新的视觉。有专家分析预测, 对于中国银行体系来说, 2013年可能将是一个充满荆棘的年份。今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有分析认为, 通常情况下, 当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资产总量过大时, 政府就会出手救助银行体系, 缓解因大量地方政府借贷而遗留下的不良债务。而这将会导致银行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审查的标准, 造成银行潜在的风险隐患。中国经济在每一个阶段的腾飞之后都会伴随着一段时期的银行和信贷危机。某地检察机关发布的报告称, 2012年金融犯罪主要呈现六大特点:一是案件数量大幅上升, 同比2011年增长了78.5%, 在刑事犯罪中比重不断提高;二是信用卡诈骗犯罪仍居首位, 占金融犯罪案件的79.1%;三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内幕交易、高利转贷、骗取贷款等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 作案手法不断翻新;四是非法金融活动犯罪多发, 涉众性因素增加;五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上升, 涉及多个行业;六是案件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由中心城区向郊县蔓延的趋势有所显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防控风险也要有新视觉, 新思维、新手段。

(三) 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风险

还有一个比较集中的一个观点是, 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不得不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这些年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驱动, 投资在GDP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40%左右, 现在接近50%, 这样一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投资在GDP的占比不可能是无限上升的, 它到达某一点就会停滞在那。如果真想让投资率稳定在不再继续上升的状态, 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就会急剧下降, 除非消费的增长速度和出口的增长速度急剧上升来抵消负面的效果, 这点是难以做到的。可能我们的投资率在今年还会继续上升, 今年的投资增速还会高于去年的增长速度。这方面虽然可以维持经济的增长, 但意味着银行业的风险也在增加。这样的分析和预判是否准确, 是否有道理, 我们不去评论他。我们要做的, 我们能做的是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

二、银行内部“人”的风险, 须臾不可忽视

(一) 关注银行高管犯罪

从媒体的有关报道中可以看出, 中国现在又再度进入了一个银行业行长犯罪的高发期。银行行长犯罪, 常见的违规作案手法不外乎利用职权批贷款, 从中收受利益;或是造假账, 做手脚, 中饱私囊。其中扮演主角的, 往往是大权在握的分支行行长。银行行长犯罪的前一个高发期是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 这个时期大案要案频传。2005年2月1日,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所辖河松街支行发生涉嫌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 数十亿元资金一夜蒸发, 行长高山潜逃出国, 在加拿大被抓捕归案。2005年, 建行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支行行长邵进民涉嫌票据诈骗1.499亿元;农行山西省太原市漪汾街分理处原主任张建国, 涉嫌票据诈骗农行1.46亿余元。2004年, 中国建设银行广州芳村支行原行长张森淼违规发放贷款案 (虚假按揭10亿元) ,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方城行长高合安挪用公款一亿元。2001年,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恩平支行行长郑荣芳玩忽职守, 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36亿元。

(二) 银行“人”犯罪花样翻新

“行长犯罪”所造成的损失, 数目之大让人目瞪口呆。有鉴于此, 国内出台了银行业问责制, 要追究责任。此后, 中国银行业的风气为之一振, 成效是显著的。但进入2010年后, 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不良贷款和债务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同样是资金紧缺导致的腐败。不过与上一波的行长犯罪不同的是, 这一波的“行长犯罪”, 出现的关联方往往不是企业, 而是政府和公权力。

最近媒体披露了这样一个的信息, 河北深州市唐奉镇, 该镇农村信用社一份核销贷款清单中涉及21人“死亡”15人“失踪”。在河北深州农村信用联社一份核销贷款文件里, 已“死亡”的, 有深州市副市长魏志春、市公安局副局长崔朋等43人。另有15人“失踪”, 总共这58人所涉及的贷款额约为250万元。在深州市农村信用联社的核销清单中, 除兵曹乡、唐奉镇的“死亡”核销, 魏家桥信用社有11笔贷款共50余万, 是依法院裁定书核销, 原因都是“中止执行”。知情人称, 11笔其实都有偿还能力。其中一笔是深州市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张会武, 2006年1月贷款5万, 2006年11月7日到期未还, 不到两个月后, 当年12月31日便被以“呆账”核销。4月3日, 深州市法院执行局局长刘华明称, 网络爆出此事后, 张会武已将贷款还清。深州市农村信用联社的监事长称, 网上爆出的唐奉、兵曹、魏家桥三家信用社共300多万元贷款核销清单, 是在2012年五六月份做的, 已走完核销程序。这位监事长承认, “在对死亡和失踪的真实性的核查方面, 工作存在失误。”他称, 涉事的三名信用社主任“已被停职”配合调查。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是评价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名深州信用联社内部人员介绍, 近两年都有核销任务, 这个过程中, 看程序都对, 但其实大有玄机。有媒体采访发现, 在核销清单中, 公职人员和村干部比例很高。有乡镇干部、深州市法院工作人员、村干部及其家属等。网上爆料称, 对于位高权重的人, 信用社主任以核销贷款送人情, 没权没钱的借款人送给信用社主任20%到30%的礼便予以核销, 而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地方信用社不知有没有, 这个案件所揭示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三) 行业特征决定了风险防控必须常态化

新一轮金融风险来自制度管不住的权力, 尤其是强力部门的权力。在银行“人”里, 除了高管, 还有员工。经营风险的行业, 风险无处不在。还有地方债务风险, 在“大投资、大项目”的推波助澜情势下, 地方债务风险也需严控和防范。

三、县域经济金融的特殊性, 需要强化风险防控

(一) 在发展中防控风险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对银行业的影响, 在全国部分地方已经出现银行业机构风险升高的苗头。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都作出部署, 要求要紧扣防风险这个关键,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全力做好金融稳定工作, 努力在探索中化解矛盾, 确保安全。县域银行业机构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面对的客户又比较多, 情况较为复杂, 在自身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上, 有上级行下达的高指标, 重任务的压力, 还有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 支持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三农”,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都是县域银行业机构需要积极做好的工作。尤其是县域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任务更重, 责任更大, 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上面提到的河北深州市唐奉镇农村信用社以核销贷款送人情, 以核销贷款牟取私利的违法违规行为, 就是发生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另据报道, 2012年11月30日, 湖北省谷城县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行长厉明忠潜逃10天后, 在河南被抓获。该行长的主要问题是, 利用村镇银行为民间借贷担保;投资陶瓷厂遭亏损, 又通过高息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涉嫌伪造理财产品进行合同诈骗。《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 银行高管不得经商, 银行也不得对民间借贷担保。曾几何时, 嵩明县农村信用社也发生过违规放贷, 以贷谋私的犯罪案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县域银行业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责无旁贷的。关键是要深刻了解县域经济金融的特殊性, 把握风险点, 防控措施要到位、要有力、要有效。县域银行业机构一定要在支持经济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同时管控好风险, 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

(二) 要居安思危

发展稳定, 发展好, 也要居安思危。我们对嵩明县地方法人银行类机构和其他县域银行类机构风险进行了监测和排查。嵩明县地方法人银行类机构仅有嵩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嵩明沪农商村镇银行两家。从监测和排查的情况看, 嵩明县农村信用社和嵩明沪农商村镇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资产质量高, 发展势头好, 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实力在逐步增强, 风险可控。只是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偏高一些。其他机构风险监测排查情况是, 嵩明县辖内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除上面两家地方法人机构外, 还有中国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富滇银行嵩明支行、邮政储蓄银行嵩明县支行。我们对各家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同时进行了监测分析, 对风险情况进行了排查。中国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的贷款集中度仍偏高一些, 但该行的最大贷款企业其所具有的资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大, 相形之下, 风险并不突出。嵩明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业务都集中在富滇银行嵩明支行, 经过清理, 所有贷款在2010年底前已全部归还。中国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邮政储蓄银行嵩明县支行管理规范, 运行平稳。总的情况是, 嵩明县域银行业机构经营较为规范, 风险管控较好, 未发现明显的风险隐患。当然, 风险可控, 不等于没有风险, 更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生风险。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四、县域银行业机构风险防控常态化的几点建议

(一) 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要时刻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

仍以嵩明县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为例, 虽然整体运行平稳, 但贷款集中度偏高。贷款集中度高, 有多种原因, 而追求大客户, 大额度贷款的意识冲动应是重要原因。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 需要的是继续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 积极探索支持“三农”经济和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同属县域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村镇银行, 在谋发展的同时, 一定要把好风险的闸门, 要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谨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二) 非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也要关注风险、严控风险

据媒体透露, 2012年, 浙江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从监管层了解到的信息表明, 截至2012年5月末, 浙江地区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已达45亿元, 主要来源于普通加工行业以及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建筑业。此前, 银监部门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 浙江局部地区受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虚拟化趋势影响, 民间借贷相关信用违约风险正向银行体系蔓延。另据媒体披露, 2012年3月以来, 安徽省芜湖市检察机关在金融系统开展专项行动, 并立案查办该系统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案件12人, 所有案件涉案案值都在10万元以上, 其中100万元以上特大案件3起。被查处的12人, 大多为掌握信贷审批等实权的银行行长或银行工作人员, 包括中国农业银行芜湖分行原副行长以及中国银行芜湖一支行原行长等5名县区支行行长。其中农发行芜湖支行前后三任支行行长王均涉嫌职务犯罪。现实告诉我们, 关注风险, 严控风险, 是银行业经营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县域银行业机构尤其如此。

(三) 银行业机构要努力提升制度执行力

银行的规章制度相对是比较健全的, 关键是严格执行制度, 把制度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坚持用制度管事, 用制度管人。如果执行制度不严, 管理松懈, 势必造成管理上的若干漏洞。从这几年暴露出来的银行内部人员犯罪情况分析, 有的是违规简化办理贷款担保业务手续收回扣;有的是为大经销商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取好处费;有的是办理个人业务时违法发放贷款收受贿赂;有的是违规发放大额度信用卡, 让持卡人得以套现融资。此外, 还有嫌疑人作案手段与金融业务自身没有关系, 他们或利用职务之便虚假报销营销费用, 或在银行装修过程中为承包人提供帮助收受贿赂等。法规制度不在多, 在于执行。一定要坚持制度管事, 制度管人。事不论大小, 人不论职位高低, 都要严管, 管到位。

(四) 切实加强县域银行业机构风险监测和防范

新常态下银行业理财资产配置转型 篇11

银行理财业务目前面临的经营环境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决定了理财资产配置必须要创新和转型,依靠传统的思路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最显著的变化是利率市场化颠覆了传统理财对金融压抑突破的基础。银行理财产品的诞生既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健且高收益的投资渠道,还通过信贷业务表外化帮助银行打破了存贷比限制,同时表外信贷投放有效地满足了经济上行周期中投资者的需求,而经济上行周期中较少有信用风险暴露,这是早年理财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却颠覆了上述基础。什么意思呢?一来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经济减速发展、企业融资需求下降等造成银行缺乏贷款投放意愿,传统信贷溢出效应逐步减少。二来作为存款替代品的理财产品已很难满足投资者风险收益需求的快速转变。三来理财产品过去所内含的信贷替代的资产结构无法满足融资需求多样化转变,本质上债权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压力,造成企业、政府、金融市场高杠杆,这样下去很可能出现中国式的次贷危机。央行放出来的钱,最终一定要转化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端表现为权益性融资工具,负债端表现为银行信贷。单一的信贷服务与企业的高杠杆存在巨大矛盾,导致大量M2沉淀在货币市场,不能有效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产业资金,更不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权益性产业资本。矛盾的解决要通过产品创新倒逼银行提供信贷以外的融资方式,即银行理财摆脱表外信贷的属性,创新理财资金的权益投资方式,我想这是避免发生中国式次贷危机、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改变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品供应结构、促进国家结构经济转型和升级的最有效手段。

个人认为,随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将会崛起一个以银行资管为主角的新体系,成为我国传统资本市场的有效补充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银行理财业务的资产配置体现为以下五方面的趋势。

第一,投资理念由经营资产向经营策略转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业务创新,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风险分层产品,这就需要银行从传统的事务性资产管理,转为设计投资策略,直接从市场上“采购”资产,由此带来投资方向转型、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手段变化以及资产端创新。

第二,投资策略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变。我很赞成“资产荒是不存在的,资产荒是观念荒”的看法。我们有大量沉在底层的存量资产未被利用,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仍在沿用传统的“持有到底”策略。如果对这部分存量资产由持有向交易转变,我相信投资视野会被重新拓展和开发。

第三,投资方向由固定收益投资向净值化组合投资特别是权益性投资转移。固定收益投资等类信贷投资并非真正意义的“投资”,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高杠杆背景下不可持续,投资方向需要转变。伴随着产品类型向净值型转变,净值化产品配合净值化组合投资是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必经之路,并且其中蕴含非常大的市场机会。

第四,投资范围由在岸向离在岸并轨区拓展。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便利了资本跨境流动,为银行理财投资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我们是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收益率很高,没有拓展境外投资的冲动,但逐渐发展为成熟经济体后资产收益率一定会下降。鉴于此,未来向离在岸并轨区的转化是必然的,我们可以通过离岸市场和产品创新来打通境内投资向境外投资的转化渠道,并发现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

第五,服务领域由单一投资向“投资+消费+服务”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银行理财定义为给予客户投资收益,而客户的养老、消费等其他多元化需求却没有从商业银行体系中得到满足。将来银行应通过理财业务来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发挥自身在渠道及产品设计上的优势,掌握不同群体的理财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偏好设计差异化的风险定价产品,用产品的转化来引导资产形态的转化。

为了有效实现这五方面的转化,银行需要转变投资管理机制,具体包括三点:

首先是从静态流动性管理向动态流动性管理转变。静态流动性管理手段难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以美国的深刻教训为例,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令4000多家银行遭遇风险,皆因静态流动性管理无法应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同时理财业务还面临更严重的问题和风险——传统信贷业务只有单一的资产负债表,而银行理财业务却是独立的多个资产负债表,因此一定要建立动态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否则理财业务的风险将迅速积聚。

其次是从被动投资组合管理向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转变。目前国内银行以被动投资组合策略为主,追求长期相对稳定的收益,不主动寻求超越市场的表现。银行理财在配置资产时首先应该根据市场变化预测未来的收益率变化,然后主动调整投资组合策略,本质上就是根据市场上的资产情况来调整理财产品形态,进而打通资产形态和产品形态的中间环节,实现灵活的资产配置。

再就是由信贷风险控制模式向综合风险控制模式转变,由信贷理念向投资理念的转化。理财业务本质是典型的投资业务,这与传统的信贷模式有很大差异,只有用投资理念取代信贷理念,银行理财业务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理财业务不断拓展投资范围、创新投资策略,信用风险控制可以借鉴传统信贷业务,但投资组合管理则必须用投资管理理念取代信贷管理理念。

此外,当前银行理财业务同时面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负债表风险,三种风险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要求银行理财业务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建立全面综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浦发银行的经验,当意识到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时,我们会把个人理财和同业理财进行流动性错配,这样当出现同质化的流动性风险时,能够用个人理财来弥补整体业务在某个时点出现的流动性缺口,尤其是在应对我国特有的“季末”现象时。

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诸多讨论,我想用16个字来做一个总结。第一是“创新驱动”,长期的金融压制导致很多客户需求未被有效满足,为银行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空间,制度性和法律性约束的逐步打破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创新提供了各种机遇。第二是“守住底线”,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中,在理财业务转型和创新过程中,风险底线必须要牢牢守住,刚性兑付的打破需要产品创新和投资者观念转变相配合,也需要一个过程。第三是“保持清醒”,这是第二点的补充,面对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外部条件的剧烈变化,更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避免经营风险。第四是“升级转型”,资产荒的出现恰恰是因为产品端转型和创新不足,只有产品和策略的创新才能引申出资产的拓展。目前亟需对理财业务进行整体升级,相信由产品端创新推动的资产端拓展一定能为银行理财投资打开一个全新的空间。

nlc202309091008

中国银行投资银行与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宋福宁:

结合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开展投资资产配置

银行理财的部门结构设置总在不断变化,中国银行是将投资银行部和资产管理部合并运作的,个人认为中国银行在寻找可投资资产方面会稍微具有优势。投资银行部去年承分销规模已在万亿之上,和同业有较密切的接触,这种结构令资产管理部能够迅速掌握自身资产和同业资产相关情况,并基于此迅速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情况进行比较,所以对资产管理部有正向激励作用。

由此引出被热议的资产拓展难题,我个人认为并非真难。从投资银行部的资产发行情况看,我们每年的优质企业承销量和发行量都在增加,只不过价格太低,不能匹配理财发行的成本,于是最终出现的结果是质优价高的资产找不到,也就是资产配置荒。但实际上2015年到2016年,政策层面驱动的结构性调整和整个货币面的相对平稳肯定会为银行理财投资提供机会,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设置投资组合。

我把银行理财的投资资产简单分为固定收益和非固定收益两大类。固定收益资产方面,一是2015年的债市牛市压低了期限利差并降低了投资价值,二是2016年存在长端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尤其是未来需要密切关注债券资产的信用风险。具体操作上,现阶段应投资以中短期债券为主,同时重视风险存量、风险识别和动态风险管理,此外还应把其他具有投资价值的固定收益资产作为补充投资品种,比如资产支持债券、项目收益券、政策性PPP项目等。还要关注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错配风险,市场形势和流动性瞬息即变,这要求银行理财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作为大型国有银行,理财投资中应配比一定的高流动性资产。

在非固定收益资产方面,一个是非标资产,我更关注“资产创造”的概念,什么意思呢?经济结构性改革一定会为一些行业创造出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理财可以借助各种创新模式,比如产业基金,在对非标资产进行风险分析后做适度投资。另一个是权益资产,个人认为2016年市场存在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包括各类增发、信息技术行业、健康行业、高端设备行业等,但目前银行理财投资权益资产有比较严格的投资门槛,只有面向高净值客户销售的产品才能重点配置。具体操作上,由于各类资产配置都有周期特点,因此需要在不同经济周期根据资产的特点调整组合,应在保持整体投资策略适度连续性的前提下分散投资,组合内部为各类资产都留出一定的灵活调整空间。

受益于中国银行的部门结构设置,我们有条件了解同业的情况,其实相比于基金产品和券商产品,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比较单一,这不利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适度放宽银行理财的权益资产投资,可以做一个比例限制,给银行理财配置高收益权益资产的机会,从而有效提高产品收益,让银行理财与其他机构站在相同的起跑线。尤其是现在提倡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如果银行理财在转成净值型产品的同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广大投资者肯定会更偏好购买开放式基金,而不是理财产品。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魏青:

开展多元化均衡性的大类资产配置,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我先对银行理财资产端和负债端下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做一个大方向的判断:从中长期视角来看理财投资的资产端,我认为传统资产的供应在下降,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机会在上升。从发展的视角来看负债端,我认为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特点,过去那种类存款性质的理财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以一组数据为例,目前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是其GDP的3.9倍,而我国只有1.7倍;在产品的投资结构方面,美国居民的金融类资产只有25%是投资在通货和存款及固定收益类产品上,而我国这一比例高达70%。未来我国的银行理财既有总量的增长,又有产品种类的丰富,因为客户的风险收益要求会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接下来我对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产荒”成为资管行业热议的话题,当前国内国外的整体利率均在低位徘徊,这倒逼银行理财的大类资产配置向多元化均衡性方向发展。

先谈理财产品配置最多的标准化债券资产。一是波段性机会和操作难度并存,配置时必须把握好货币政策的松紧节奏;二是需密切关注一系列信用风险点,进一步细化债券分类和债券选择,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散;三是打破过去“买了就持有”的惯常做法,要积极探索向交易型转变,盘活整个资产池。还有一部分自主创设债券型资产,过去的本质都是表内资产表外化,下一步应逐步探索将其与产业基金、并购、类资产证券化等模式相结合,抓住并把握经济转型去产能、去杠杆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类机会。

再谈权益类资产,它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市场手段分散。我把权益类资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涉及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这类资产时有三点需要注意:坚持分散化投资、设置科学有效的市场风险指标、执行层面要落地。另一类是一级市场权益类资产,这类投资一方面要在机制层面得到认可,另一方面要注意每个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风险。总之权益类资产对投资能力是较大的考验,需要较强的思辨能力。

还有货币市场或同业存款类资产,出于流动性管理的考虑,对这类资产也要保持一定的均衡配置,最终找到资产配置多元化和均衡性的契合点,这是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的关键。

最后我想谈谈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大类资产配置要求各项制度体系、风险机制、IT系统建设都要同步跟上,否则大类资产配置就是无源之水。一是产品体系设计,各类资产的收益率有高有低,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建设,设计相应的产品予以匹配,核心工作是把理财评级工作做扎实,明确各类产品的资产投资边界。二是风险控制机制,必须尽快改变当前使用的传统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手段,强化客户和产品的风险偏好匹配程度,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三是IT系统建设,净值型产品对IT系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产品净值的系统估算、业绩分析、数据获取的时效性等。此外还包括投研功能的完善,量化投资策略要求系统能够实现对一些指标的持续跟踪、预测重大拐点,从而对未来做方向性判断。IT系统还需具备绩效分析功能,尤其是分析委外投资时外部机构的投资运作、业绩规模、风险管理能力等,所以银行理财在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信息系统的升级。

nlc202309091008

民生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 吴伟:

认清核心客户群,提高核心竞争力,明确未来转型方向

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是最近几年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银行理财面临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探索,比如银行理财的基金化,即要不要完全变成基金?银行理财的货币化,即要不要像美国一样成为货币基金或者替代品?

我个人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核心客户群是谁?这样才能明确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判断未来的转型方向。我把现阶段资管市场的客户群体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客户基本上没有风险承受能力,他们更偏好国债、银行存款或保本理财;第二类客户深耕金融市场,偏好二级市场股票或一级市场PE项目,甚至通过杠杆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属于高风险客户,银行理财对他们的优势不大。银行的禀赋优势决定其核心客户群是介于二者中间的那部分人群,这一群体人数众多、资金量巨大、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但又想分享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银行理财对于这部分客户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因此,面对中间层的客户群体,大类资产配置体系的建设尤为关键,在刚性兑付被逐步打破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绝对收益投资理念,以固定收益资产作为底仓资产,再搭配一些弹性资产构成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具体分三个层次:一层是战略决策,从宏观角度自上而下确定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二层是策略制定,根据每一类子市场的走势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保证自己随时走在市场的前面。三层是落实投资,以自有团队的自主投资为基石,同时委托专业机构投资不擅长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机构要做到三点,一是绝不能对投资“一交了之”,二是加强投后管理,三是要有底线思维。

最后我想对银行理财的投资资产配置做一个总结。一是在理财投资方面也可以借用信贷管理的一句话,叫做“三分贷,七分管”,加强各类投资的后续管理,这一点刻不容缓。二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是我们强项的就去市场上请专业人士来做。三是“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没有任何一个投顾是万能的,不同市场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因此选择投顾时要将其投资风格与当时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定性定量地分析,选择最适合的管理人去做。此外,银行一定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培养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研究能力,在探索中迎接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

平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裁 郭新忠:

重视投资理念转变,投资策略落实到具体资产类别

银行理财在进行资产配置时,需要在投资理念方面着重注意四点。

第一点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和融资模式转型。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速放缓要求我们要适应金融市场今后的低回报率并及时调整业绩基准(benchmark),以过去百分之五六的高回报率很难在目前找到合适的资产。经济结构转型伴随企业结构和融资模式转型,由债务型融资转变为更广泛的融资方式,要求银行理财在投资端去适应企业全方位的变化,进而围绕企业的生命周期、资产负债表、行业和产业链的相对位置进行三个维度的布局。

第二点是找准自身定位。市场上每类资管机构均在生态链上拥有不同位置和作用,我认为银行理财处于产业链中比较靠上的位置。银行卓越的信誉优势能够获得相对便宜、稳定、大规模的资金,这就要求银行理财投资要站在资产配置的制高点,在不同的市场进行全面的投资布局。

第三点是必须两方用力。现阶段理财产品的形态限制了资产配置行为,资产配置受制于前端的负债来源。当前一些新型融资需求偏重于更长期,所以一方面在资金端发力,引入长期稳定的能够承担市场波动并穿越经济周期的资金,给后端的资产配置提供充足的空间,还要借助互联网思维优化产品端,用高水平的客户体验和差异化的产品来赢得短期低成本资金。另一方面在投资端发力,主动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变化,引入更多的投资品种去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率。

第四点是2016年要关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债券资产,不能拘泥于过去债券资产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必须尽快形成相应的机制应对债券违约。流动性风险主要是长期面临的风险,理财资金来源中同业占比越来越高,同业资金的流动性需求高度同向,在未来流动性出现大幅波动或同业投资监管政策出现变化时很容易带来流动性压力。

做资产配置时,我想谈谈以下几类主要资产。

第一,货币市场要做细。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会被动形成大量货币市场投资,细微的基点变动都会给投资收益带来巨大变化,所以要尽可能地丰富交易品种,安排好货币投资周期,避免大量资金长期趴在低收益资产上,做细货币市场投资。

第二,固定收益要做精。粗放投资在债券市场新常态下是行不通的,必须进一步做精。严格管理资产的入口和过程,尤其要关注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举个例子,债券市场还没爆发信用风险时按照中债估值就能成功卖掉一只债券,一旦信用风险爆发后即便打很多折也不一定能卖掉,这就出现了严重的市场风险。在后续管理中可以把债券划分成正常类、观察类、处置类三类,建立高效迅速的响应机制。

第三,非标资产要做活。从两个方面做活:一是从过去的静态向交易转换,二是把结构做得更多,根据企业新的融资需求来做出更多的结构。借此机会我想做个呼吁,理财资金通过非标资产能够实现和实体经济最紧密的结合,但目前对非标资产的持有上限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银行的手脚,反而使银行理财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有必要适度打开限制。

第四,资本市场要做深。过去银行理财的特点导致它高度依赖固定收益投资,现在结构化产品和类固收策略对资本市场的介入仍不够,银行理财可以深入挖掘企业并购重组为资本市场带来的创新机会。但这一过程还是受制于银行理财的类固收特点,未来要在尽可能保本的前提下丰富策略,朝着资本市场继续做深、做透的方向去努力。

最后,另类资产要发掘。

我还想分享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创新是一种颠覆”,我们现在做的创新和突破要颠覆过去的模式。第二句话是“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做的事过去很可能已经有人做过了,一些创新并不新鲜。第一句话鼓励我们积极朝前看,努力寻求新突破,第二句话告诫我们要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探索正是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过程中不断纠结、寻求平衡、努力前进的过程。

责任编辑:王琼 刘颖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银行创新转型 篇12

一、经济新常态下,银行面临新的外部环境

1、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

当前,无论是从全国看,还是从区域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已进入了换档期。我国经济从2010年第1季度开始,GDP增长速度逐步放缓。2014年,我国GDP经济增长7.4%;今年一季度下降至7.0%。据有关资料反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9%、5.8%和4.8%。从本地看,2014年义乌市生产总值增长9.5%;2015年一季度义乌市生产总值增长为9.6%。

2、企业家投资信心普通不足,融资需求降低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经济转型升级和产能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企业开始感受到经济的外部冲击,产能过剩的调整迫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原有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原有的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市场需求趋缓。许多企业担心技术改造投资回报年限拉长,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投资风险加大,因而产生投资观望情绪。许多信贷人员反映,如果经济进一步下行探底,银行项目将面临储备不足的窘境,调整中仅有10%~15%的企业有新增贷款意向,银行有贷款规模、而企业无融资需求,使得信货规模出现闲置的状况。

3、资金链和担保链“两链”风险显性化

企业资金链和担保链风险持续发酵,2014年、2015年一季度,区域内涉及资金链、担保链的企业,无论是数量、涉贷金额均大幅度增加,风险加速爆发,其中以制造业企业居多。

4、互联网的推广应用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应用,加速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引导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和思维范式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革命,对银行运行的冲击越发明显,从金融消费模式看,去中心化、碎片化、场景化将成为新常态。从金融供给模式判断,迭代化、综合化、大数据化将成为新特征和新趋势。

二、新常态下,对银行运行产生新的影响

1、信贷增速逐渐回归常态

2014年,在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银行贷款增速基本呈现同步放缓的变化。以金华市为例,2014年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少增218亿元,增速同比回落达7.48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持续放缓,2014年金华市投向制造业的新增贷款130.17亿元,占新增总量的22.6%,同比下降9.04个百分点,为历年来最低水平。

2、银行信贷权限调整上收

由于企业资金链、担保链的风险加速暴露,有的银行将本区域列入高风险地区,其上级行对授信政策、审批权限等相应做出适当调整。据调查,部分主要银行机构继续被其省分行上收信贷审批权限。同时,许多银行进一步严格企业信贷准入条件,限制性行业相应增加,信贷投入总体趋于谨慎,甚至出现“惜贷”、“畏贷”现象。

3、抵押担保难题重新出现

一方面,原有抵押担保融资模式影响轻资产企业融资。目前,企业向银行融资仍以房地产抵押和担保为主。经调查,2014年底,金华市企业贷款余额中,抵(质)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分别占64.76%、32.18%、3.06%。另一方面,随着担保圈风险的不断蔓延,企业对外担保意愿下降,割断担保关系的意愿较为强烈,脱保、延保现象增多,企业担保获贷难度加大,担保难题进一步凸显。

4、银行信贷面临收缩压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大中型企业金融脱媒进程加快,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寻找优质替代客户的意愿十分强烈。据区域内一项对51家企业的抽样调查,82.35%的样本企业认为,2015年融资需求将进一步萎缩。从风险防控看,银行贷款抵押品门槛提高,抵押率普遍予以下调。目前,一些工业用地抵押率下调幅度达到20%以上。许多企业以往过于依赖房地产抵押和联保互保这种融资担保模式,近年来企业担保链风险多发的现状,也客观上使得部分有贷款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等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相应的融资支持,这也是银行信贷收缩的原因之一。

三、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加快创新转型的路径选择

面对经济金融新形势、新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发展战略转型,尽快适应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和商业革命,加快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调整,从管理理念、市场开拓重点、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服务流程改造、产品风险定价等方面加速创新转型的步伐。

1、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转变银行经营发展模式

要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把银行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精细化管理的文化建设。从文化的视角看,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要加强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听专家讲座、组织交流学习等方式,改善广大干部职工的心智模式,使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银行的每一个员工,并成为他们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行动。二是制定银行的中长期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和规划,实行银行发展创新转型。规划应包括单位的长远发展方向、企业文化实现的美好远景、管理的整体层次提升和人才发展规划等,用以指导银行创新转型。三是把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更加注重市场细分、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控制,分年度制定精细化的内部经营计划,并据此制定每季、每月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作业计划,通过精细化管理使银行内部的每个部门或项目的成本效益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到岗位、细化落实到个人,并与每个干部职工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2、更加注重市场开拓,加大普惠金融工作力度

普惠金融是新形势下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工作,要结合银行实际,通过单列专项信贷规模、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加大工作力度。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结合义乌电商业务发展和小微企业集中在商户居多的特点,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快银行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创新担保方式,进一步丰富在线申请、批量审核、快速审批、期限灵活、还款便利的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型资金需求者的多样化需求。利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第三,采用网络、移动互联网、智能银行等多种互动渠道为电商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3、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培育,发展消费市场新业务

一是要顺应理财投资标准化、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发展趋势,服务和促进广大城乡居民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加快理财资产的组合创新,为不同年龄、行业、职业、家庭结构的客户开发设计理财产品,提供适宜的投资、理财工具,丰富广大客户的理财渠道,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围绕服务消费潜力的释放,稳步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金融,有针对性地拓展现有产品的行业应用,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推动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三是加快适应新兴市场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针对客户不断升级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和变化,完善多元化产品体系,提升个人客户服务体验,满足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扩大市场份额。

4、更加注重工作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务

创新,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要加强创新的统筹规划,从机构合作、业务流程、服务渠道、产品形式、互联网金融等个个方面创新。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更加注重资产质量和效益,坚持资本、风险和效益平衡发展的经营理念,尽可能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并以此为基础追求实现单个客户风险定价的差别化和科学化。最后,要积极参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加强贸易金融创新,积极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5、更加注重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一是全力打造移动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功能,推广手机钱包等业务,通过加强产品与客户的线上线下互动提高推广效率。二是顺应义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大力进行贸易供应链融资方式等金融新业务创新。例如,可考虑通过打造O2O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商圈建设等等。三是加快直销银行知智慧银行建设,应用大数据方法分析客户需求,缓解柜面压力,为客户带来更方便快捷的远程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挖掘手段,精准定位各类客户群众金融需求,提高产品设计、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客户黏性,着力打造以“客户 + 数据”为经营中心、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的新型经营模式。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银行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投资信心不足、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新的外部环境。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银行要加快创新转型,需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转变银行经营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市场开拓,加大普惠金融工作力度;更加注重工作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培育,发展消费市场新业务;更加注重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转型,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M].海南出版社,2003.

[3]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4.

上一篇:寻找自己的生活下一篇:无线局域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