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2024-06-12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通用12篇)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1

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地运用到会计业务处理中, 各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地传送或取得各种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必将使传统会计演变为网络会计。网络会计的出现, 大大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 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帐、查帐、审计等远程处理, 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如今网络会计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金融、电子税收等各个领域。随着日益扩大的网络环境, 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安全又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仅影响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及信息的披露方式, 而且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 加重了网络的负担, 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 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要想有效控制风险, 就必须建立风险预测系统及防范措施:

第一、硬件系统的控制:

测试的重点包括:实体安全、火灾报警防护系统、使用记录、后备电源、操作规程、灾害恢复计划等。系统操作员对处理日常运作及部件失灵是否作出了适当的记录与定期分析、硬件的灾难恢复计划是否适当、是否制定了相关的操作规程、各硬件的资料归档是否完整

第二、软件系统的控制: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其中最主要的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总体控制目标应达到防止来自硬件失灵、计算机黑客、病毒感染、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第三、数据资源的控制:

数据加密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中防止信息失真的最基本的控制技术。数据加密除了选择密算法和密钥以外, 两个主要问题是实现加密的网络协议曾以及密钥的管理分配, 数据加密可以在OSI协议参考模型的多个层次上实现。系统的主体验证关键要验证主体的信息, 它可以是指由该主体了解的口令、密钥, 携有的磁卡、智能卡, 或者主体具有的特征, 指纹或签字等, 都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备份不仅在网络系统硬件故障或人为失误时起到保护作用, 也在入侵者非授权访问或对网络攻击及破坏数据完整性时起到保护作用, 同时亦是系统灾难恢复的前提之一。

第四、病毒的控制:

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的目的是提供安全保护、控制和鉴别出入站点的各种访问。税局域网安全保护的基本措施, 在局域网与银行前置机之间安装防火墙, 来实现对国税局域网的安全保护, 利用防火墙的过滤来实现它与外部网之间相互访问控制。做好经常性的病毒检测工作, 进行杀毒、护理和动态的防范。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抵抗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种干扰和威协, 做到该开放的放开共享, 该封闭的要让黑客无奈。

第五、建立内控制度:

重点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建立以安全审计为核心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上下功夫。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控制制度, 主要是通过内部分工, 实现互相牵制;开发和维护控制制度, 主要是体现全程控制的思想, 从网络组建伊始, 开始实施安全控制, 确保给定控制功能的实现;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和重要数据备份制度, 在对数据划分重要性前提下, 确定各类人员对不同数据的访问权限,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用控制制度, 包括输入、输出和处理控制制度, 以便检测、预防和更正错误;日常管理制度, 包括机房管理、并发控制和安全锁定等制度。同时加强安全审计, 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和管理当局的授权, 对网络会计的相关活动或行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验证, 并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通过安全测试可以全面评估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状况, 预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第六、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完善金融电子化业务。为防止操作人员利用权力和工作之便进行数据输入, 骗取银行资产, 有必要建立数据输入的调阅和交接登记制度;操作员要根据权限范围使用不同的操作口令, 有必要采用加密、用户鉴别、加设口令等措施进行通讯防范。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熟谙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 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 财会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面应遵守和选择的问题, 网络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既要求他们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 又要求他们具有很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所以在教育领域应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促进网络化进程。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网络会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 2003, (4) 。

[2]、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6) 。

[3]、景新等.计算机财务报告系统应用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1, (1) 。

[4]、李明华.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3, (8) 。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2

2.1管理好控制环境

企业管理的环境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管理。内部环境是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相互适应的,也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成分。在内部环境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可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控制能力,也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环境对于企业的人员是有积极作用的,好的内部环境会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企业相关人员都有风险控制的意识。此外,企业还应该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让企业人员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管理好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环境。

2.2明确会计管理目标

会计管理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标,想要对会计的风险进行管理,就要清楚的知道风险是什么,找出风险的所在,制定详细的目标,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样才能尽快实现企业的目标,也能够保证企业不受到风险的影响,将企业风险控制到最低,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2.3完善监督制度

企业都会制定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制度应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将管理与监督相结合。尤其是针对会计管理更应该制定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并且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特点,分析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所在,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在制度中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身份的识别并确定安全的等级,将数据的处理人员与业务的操作人员分离开来,完善员工的岗位责任。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选择合适方法对权限进行强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要想让企业能够稳定长久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加强对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企业不仅要提高风险控制的意识,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发挥会计管理真正的作用,制定完善的监督制度,还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控制,明确管理的目标,将企业面临的风险控制到最低,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娟.刍议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策略[J].魅力中国,(17).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 网络会计 信息失真 风险防范 对策

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构成企业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和流通,实施远程操作以及进行事中的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和监督,是一种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但同时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

1.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理论风险、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1.1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风险。

1.1.1计算机网络中软硬件的脆弱性。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对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硬件配置不当或硬件故障,会影响网络信息的流通,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软件本身鲁棒性不足和软件缺陷、财务软件相对滞后于财务制度,也使网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1.1.2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影响。网络会计依据的是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TCP/IP开放式协议,信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仿冒和破坏的风险。而且,在网络的环境下,只要有不法之徒想窃取、截获和破坏信息,当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时,可以很容易实现。

1.1.3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的安全性的影响。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使用一定的加密算法,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了鉴别源点、防抵赖常在信息中插入发送、接受方信息和发送时间等信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常识别,使用一定的传输协议。这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安全是相对的,这些算法和协议的安全缺陷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风险。

1.1.4信息污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1.2理论风险。目前,基于网络的会计系统的构建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网络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传统会计理论不适用于网络实际,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变更。这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风险。

1.2.1会计目标变更。在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可以在网上披露,可以以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以现金流动信息代替单一的盈利数字,更重视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选定不同的需求对象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信息需求方和信息供给方的理解差异、信息披露和获取时间的差异等无疑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1.2.2会计基本前提变更。在网络条件下,虚拟企业无资金、人员,只有名称和订单,而且以交易作为生存期,分和迅速,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造成会计主体认定困难,会计核算的空间处于模糊状态。同时,需要将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使用面临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使用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如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的创新速度等全面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会计基本前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标准的模糊和不准确性。

1.2.3会计要素变更。传统的会计理论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虚拟企业以通信等信息技术和声誉为物质基础,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比例较低,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如何衡量企业的人力和知识价值,同时在报表中为使用者利用并反映出来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2.4会计原则、程序和处理方法变更。由于虚拟企业的生存期短、只有一个会计期间,传统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失去存在的基础,有必要以现行价值、可变现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价值,以收付实现制替代权责发生制。而且,由于交易无纸化,交易信息网络传递,信息的输入到报表的生成是同步的,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处理程序得到简化,也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性增大。

1.3业务风险。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熟谙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财会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面临遵守和选择的问题,因此,财会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风险来源。

1.4管理风险。在网络条件下,由于信息来源复杂、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显然不能符合要求,相关的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同时,管理层对软件开发的管理、相关技术方案的选择、各种信息使用权限的划分,客观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成因。

2.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为克服网络会计的风险,建立和完善构筑涵盖技术、法律及人才等措施的保障體系是当务之急。

2.1在技术层面上,应当制定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加强软、硬件维护,强化技术安全 ,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

2.2在网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面:

2.2.1确立网络会计核算前提。实施相对开放的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增强信息的相关性;将会计分期假设并入持续经营假设,不同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经营成果实时生成,提高决策的有用性;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手段,全面反映货币和非货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2.2.2完善会计公认原则。采用公允价值、现行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存,客观确认公司资产的拥有和控制情况;确定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2.3开展远程审计、实施实时多方监督。审计人员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调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实施网络在线审计,大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多方调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2.3法律政策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防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更加隐秘,风险成因更加复杂,只有认真分析其来源,有针对性的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失真的风险,把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4

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的管理模式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资源共享性、处理数据实时性、管理智能化等优点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内控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

(一) 网络安全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都遭遇过网络安全风险, 主要有两种方式:

1. 计算机病毒引起的风险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 病毒是无法规避的, 小的病毒可能只会影响个别用户的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但严重的会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甚至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崩溃和整个局域网的瘫痪, 其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不容忽视。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分析,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通过互联网传播

用户通过登陆互联网浏览网页、下载软件等行为, 都有可能感染病毒, 而如果用户的本地机一旦感染病毒, 再登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 就可能使服务器感染病毒, 其后果不堪设想。

(2) 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

在局域网的办公环境内, 会计部门员工除了使用会计信息系统外, 还要使用OA、FTP、共享文件的方式来访问和获取公司内部资源, 一旦这些服务器中招, 那么就有可能殃及会计信息系统。

(3) 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感染病毒

很多用户常常通过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数据, 而这些移动存储介质便成了病毒的寄生之处, 加大了病毒的传播空间。

2. 黑客恶意攻击导致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 许多“黑客”通过攻击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来展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获取满足感, 而会计信息系统承载着企业最核心的财务数据, 一旦被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黑客方式截取或篡改, 企业就犹如敞开了自家大门, 毫无秘密可言。

(二) 硬件风险

1. 硬件损坏风险

在发生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的灾害或硬盘发生故障时, 数据的丢失是不可逆的, 即使能够通过专业的公司进行数据恢复, 其花费也是巨大的, 一旦数据不可恢复, 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系统应用风险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深入, 企业的日常财务工作全部通过局域网登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 完全依赖于服务器, 一旦服务器宕机或出现其他故障, 编制凭证、出具报表等工作都无法进行, 严重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工作, 甚至可能因此影响企业正常的收支业务, 直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三) 舞弊风险

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可以直接接触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出于利益关系而篡改会计数据,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很多人不注意密码的设置, 常常使用诸如“12345”等简易的初使化的口令来登陆系统, 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 就会为他人恶意篡改数据提供了可能。

(四) 内部控制风险

传统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职务分享, 职权不相容, 这使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有了质量的保证, 但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使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 许多岗位可以合并, 会计工作人员大大减少, 从而使这一些不相容的职务无法分享, 降低了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的效力。另外, 系统管理人员范围及职能扩大, 滥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 使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与约束形同虚设, 这就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约束遭到破坏[1]。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 网络安全风险的控制

1. 架设硬件防火墙

一方面, 会计信息系统承载着公司最核心的数据, 保证服务器的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就显得犹为重要;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个人PC系统安也非常重要, 如果被病毒感染并传播开来, 会影响到服务器和局域网内的其他用户。因此, 通过在公司网络线路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是控制网络安全风险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防火墙的架设和严密的策略设置, 既可过滤外部网络对局域网的攻击, 亦可限制会计人员的个人PC对外网的访问,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司内部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2. 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

安装杀毒软件是减少计算机遭受病毒感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网络版杀毒软件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查杀病毒, 还可以通过后台及时监控网络内部所有计算机的安全状况, 由信息中心系统管理人员统一管理, 及时发现病毒机并将其断网, 可最大程度地保证局域网内部的网络安全。

(二) 硬件风险的控制

1. 容灾技术

容灾技术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设备故障等不可抗力的灾难和意外时, 仍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 系统能从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从而保证企业关键业务的连续性, 包括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两个方面。[2]数据容灾可通过实施充分的数据备份方案来实现, 如在本地或异地利用备份软件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实时备份, 以及定期将系统数据备份至移动硬盘、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来实现, 多样化的备份手段可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安全;应用容灾可通过建立集群来实现, 即可通过两台配置完全相同的服务器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应用, 一台为主, 一台为辅, 两台服务器通过集群软件进行关联, 主用的服务器发生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时, 备用服务器会立即接管, 其数据同步复制技术可保证提供系统的不间断应用。

2. 容错系统

容错系统主要依靠冗余设计来实现, 它以增加资源的办法换取系统可靠性, 通常以使用双控服务器来实现, 即服务器的CPU、内存、存取控制模块等均采用双路, 能够通过自动侦测的硬件故障自动切换到另一路;另外, 服务器的数据一定要存储在采用RAID技术的硬盘阵列上, 可实现其中任何一块硬盘损坏都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3. 设备环境控制

很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存在一个误区, 常常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器放置在财务部门的办公室内,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应当放置在专门的机房内, 而机房必须符合防尘、防火、防水、防磁、防雷的要求, 有单独的空调设备保证长年恒温运行, 有统一的UPS及后备电池柜, 如果有条件还应当采用双路供电,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机房才能为服务器提供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保证设备长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 舞弊风险的控制

1. 先进的访问控制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不能只单纯依赖于用户名和密码的访问控制技术, 还可将CA证书等技术应用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所谓CA证书, 即通过制定政策和具体步骤来验证、识别用户身份, 并对用户证书进行签名, 以确保证书持有者的身份和公钥的拥有权, 通俗一点讲, A用户只有在安装其私钥的计算机才能登陆到系统中, 如果换了B用户的计算机, A用户将无法登陆系统。这样, 就严格地杜绝了用他人用户登陆会计信息系统篡改数据的可能性。

2. 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

会计信息系统在开发时, 就应当向要求软件开发商对系统做出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 包括对所有操作的用户、IP地址、MAC地址及操作内容等信息进行记录, 保证日后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四) 内部控制风险的控制

1. 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内控体系

(1) 健全组织机构与权责分派体系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会计信息系统, 就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应调整, 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会计主管、审核操作、审核记账、数据分析等岗位, 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原则, 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3]。

(2) 加强内部控制, 设立专责信息人员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要建立完善的人员职能控制制度, 除了进行适当分工, 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 还应当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的信息专责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管理, 由信息专责人员实行严格的用户授权制度, 经领导批准后由信息人员使用“反记账”等功能, 保证符合内部牵制制度。另外, 设置信息专责人员不仅能减少舞弊的可能性, 还可凭借他们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及时发现系统的软、硬件故障和各种异常,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旨在对企业中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各个职能部门所从事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独立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 需要由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系统的开发、维护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查, 而且应定期检查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4]。

2.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 还要能够熟练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 以应对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严格执行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会计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数据两种形式, 纸质档案可保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出现疑问时进行查阅、比对。对以纸质方式存在的各种账、证、表、软件及其技术和法律文档, 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的保管、领用、复制、修改、销毁制度;实行专人、分人、分处管理;经领导同意借阅的会计资料, 严格履行借阅和归还手续。

4. 严格执行健全的管理制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风险的规避和控制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关于网络安全、硬件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在系统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然而,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任何一个生命力持久的企业, 其长期发展绝不只是依靠于完善的管理制度, 更在乎于对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制地减少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保证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文.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风险与防控[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 (7-5) :141.

[2]郑庆良, 杨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 (12) :67.

[3]朱海英.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4) :143.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5

【摘论文要】: 文章通过将会计分析方法有效的应用于贷款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全过程,寻找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从而揭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的发放和贷后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风险的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信贷风险是客户违约行为形成的一种风险,违约即指客户没有对到期债务按契约偿本付息。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在此,作者从会计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的控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贷前调查阶段企业会计资料分析

在贷款人贷款前,必须对拟贷款的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有关信用情况和偿债能力的审核和分析。为了保证分析的全面性,会计资料的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以便相互印证,提高会计资料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1.对拟贷款企业的经营特点、资本充足、偿债能力、抵押品、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经营特点指企业的信誉,即企业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这一点被视为企业信用品质的首要因素;资本指企业的财务实力,表明企业可能按时偿还债务的背景;偿债能力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抵押品指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能够被用作抵押的资产;经济环境指可能影响企业偿还债务的经济环境。贷款人可以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分析,决定贷与不贷、贷多与贷少。

2.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一是一种定性分析,因此还必须辅以会计报表的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

(1)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表明企业负债经营程度及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商业银行从贷款安全角度出发,可以设立一个资产负债率的信贷警戒线指标,如60%,对高于这一指标的企业进行贷款时要特别注意。

(2)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其长期负债之间的比率关系,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该指标以大于1为妥。这表明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足够用来担保其长期债务,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较小。

(3)流动比率。该指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因为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动资金贷款,所以要利用这个指标分析。为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必须计算速动比率,即将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剔除后计算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4)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该指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承担债务能力,比率越大,企业承担债务能力越强。如果现金债务总额比率为10%,说明企业最大的付息能力是10%。

3.CART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采用四个财务比率作为分类标准,即现金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留存收益对资产总额比率、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比率、现金对销售总额比率。按照CART方法,这四个指标分别属于不同的级别,其中现金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属于一级指标,留存收益对资产总额比率和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比率属于二级指标,现金对销售总额比率属于三级指标。这四个财务分析指标按照级别组成一个分类回归分析树,每个指标根据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临界值,从而进行分析。[!--empirenews.page--]

二、贷后管理中的会计分析

贷款人决定了信贷对象和信贷额度后,就可以与企业签订贷款合同,发放贷款,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在贷款人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谨慎性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商业银行在提取各种准备金的同时,要定期编制应收贷款人贷款的账龄分析表或应收贷款一览表,从中发现哪些贷款还处在安全期内,哪些贷款处在可能收不回来的危险中,从而确定相应的催收措施。

在对贷款对象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贷款对象利润质量的分析。利润质量包括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和实现利润的优劣程度。后者又可以分为短期利润质量和长期利润质量两个方面。短期利润质量是从一个会计期间判断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实现的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它代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实现的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长期利润质量是指企业各期利润持续稳定增长的能力,强调利润的稳定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它主要受会计政策的稳健程度、利润构成以及诸如研究开发费用等特殊费用项目因素的影响。在对利润构成进行分析时,我们首先应当关注营业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和变化趋势。营业利润应当在净利润中所占比重较大,否则说明企业利润构成不合理,其长期利润增长趋势也就不够稳定,长期利润质量自然不高。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对于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真实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会计信息的失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观察企业环境,从非财务因素中寻找突破口。需要选择不同时机,分别与企业中的负责人、采购员、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生产形势、生产能力、原辅材料来源、销售形势,用工状况、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情况,并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掌握第一手资料。

2.实地查看,账实核对,寻找突破口。不仅要注重账面数据的真实性,核查是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更不能忽略“账实”是否相符。

3.从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对比分析企业历史和同行业的会计报表中寻找突破口。即要查验报表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通过审核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对应关系,同一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的静态平衡关系、“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主表与明细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纵向分析企业历年来的会计报表,横向分析同行业的会计报表,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4.认真剖析现金流量表能识别虚假破绽。认真剖析现金流量表,能够识别虚假破绽。现金流量表反映了现金流的来源与去向,比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通过分析现金流量的结构,可以识别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还是依赖于投资和筹资。通过现金流量的趋势分析,可以识别企业的盈利质量。通过分析现金流量的比率,可以识别企业剔除虚拟资产后的真实偿债能力。

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 篇6

【关键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一、引言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来看,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使得企业金融会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旦企业金融会计风险发生,就会威胁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使得企业破产、倒闭。而随着企业改革的全面发展,对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金融会计工作,避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会计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会计工作关系到了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会面临着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会计结算风险等,而一旦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就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会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而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做好金融会计风险工作。企业只有积极的做好金融会计风险工作,才能避免金融会计风险的发展,保证企业资金安全,才能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三、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会计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

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与会计人员有着直接的关联,就目前来看,企业金融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还不足,难以胜任企业金融会计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金融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企业会计工作主要是围绕企业内部,没有意识到企业外部风险,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2.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依据和保障,制度完善与否、科学与否都关系到会计工作质量。就目前来看,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制定会计管理制度,尤其是金融会计监督体制,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金融会计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容易出现风险。

四、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会计人员作为金融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能力的好坏、职业素质的高度都将影响到企业金融会计工作。为了避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加强金融会计人员的教育与管理。首先,要加强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会计专业知识;其次,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再者,要强化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金融会风险。另外,要加强会计金融会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风险应对能力,从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2.完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

对了避免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来健全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首先,要将金融会计纳入到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行为,规范行为,从而为金融会计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金融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过程的透明性,从而避免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另外,要将金融会计相关责任落实到实处,从而提高金融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风险的发生。

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对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进行引导性的作用,对财务活动的开展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了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效率。为降低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企业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认真地考虑到的自身发展,还要对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认真的考虑。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把好关,确保资金能够正常流通。另外,在财务工作中,要依法办事,确保企业资金的稳定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随着企业改革的发展,对企业金融会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金融会计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是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金融会计风险。企业应当重视金融会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要完善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制度,要加强财务管理,从而避免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提高企业金融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 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 商,2016,05:129-131.

[2]朱周雨. 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 商场现代化,2016,08:185-186.

[3]丰冠华. 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255-256.

[4]胡馨升. 企业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 商场现代化,2016,13:208-209.

作者简介:

浅谈网络会计信息的风险防范 篇7

一、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速Internet的接入, 经济网络化、数字化的逐步形成, 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 (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使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和迅猛发展, 也使传统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的发展。

网路会计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 以会计系统为核心, 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 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 实现各种远程操作 (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 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会计模式,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 与传统的会计相比, 网络会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网络会计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远程业务处理, 使企业管理能够延伸到全球的任意一个结点;网络会计可大范围分散化搜集信息。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的各种原始凭证将会由书面的变为电子的, 原始凭证的传递将手工方式革新为网络方式, 原始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采集, 会计信息的收集呈现出分散化特点;网络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将信息处理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方式和方法进行重新构建;网络会计与业务管理系统高度协同, 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 还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促进社会经济高效、有序地发展;高效率的集中式管理, 既可以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 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 又可以降低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二、网络会计面临的风险

网络会计的发展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延伸到外部, 企业与银行、客户、政府机构之间构成完整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然而,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使会计信息安全风险也在增大。

1. 信息传输面临的风险。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 会计信息具有电子化、数字化的特点, 对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日趋增强。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 随时可能被破坏手段隐蔽的网络黑客非法截获或恶意篡改, 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使用了加密算法, 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但是这些算法本身也有一定的安全缺陷, 又会反过来成为网络会计的潜在风险。

2. 信息存储面临的风险。

网络会计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依赖使得会计信息的存储存在以下几方面风险:硬件风险是指计算机硬件由于受自然因素, 如水灾和火灾等的影响, 使计算机硬件或整个系统的损坏而带来的风险。同时, 由于受管理因素的影响, 使计算机硬件损坏并导致财务信息丢失和泄密也同样带来风险。网络风险来源于未经授权而非法窃取企业信息的黑客的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可能会截获、窃取、仿冒或破坏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网络的环境下, 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 难免有不法人员侵入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蓄意破坏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 或窃取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3. 网络会计的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人员风险和制度风险。网络会计是在社会经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不管从客观或微观环境看, 都会给网络会计的发展带来风险或威胁, 阻碍网络会计的发展。如亚洲金融危机给网络会计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网络会计理论还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在会计程序和方法操作上还未实行规范和统一, 使得企业间的会计信息不能互相匹配, 从而使得网络会计的发展增添难度。人员风险。网络会计是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新型财务核算方式。这就要求从业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及熟练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计算机或网络故障问题。然而, 此类人才的缺乏使得网络会计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很多企业把会计业务与风险管理分割开来, 交由会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来负责管理, 这样使得信息沟通不及时, 延迟了风险预警。制度风险。通过网络系统处理会计信息时, 由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使得会计信息来源变得复杂, 加快了会计业务的交叉速度, 打破了传统会计的稽核制度与牵制制度, 为明确权责而让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变成刻不容缓的任务。在网络会计中, 除了会计人员外还有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 这也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明确每种角色的权限。

4. 网络会计中的企业文化风险。

由于企业的财会管理部门对网络会计风险防范的不积极态度, 导致对风险破坏力的低估, 而风险警惕性高的人员反而会觉得自己是小题大做, 使得这种风险文化观无形中深入员工心中而运用到工作中去, 这有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灾难。

三、网络会计信息风险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1. 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

为保护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存取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防火墙。防火墙一般是以路由器作为通信安全保障来保护与路由器连接的本地网, 所有的通信不允许外部用户注册到本地网, 只允许从本地网流向远程用户或远程网。这样, 或许当某个“黑客”突破防火墙进入到文件服务器但也无法进入受保护的本地网。为防止网络会计系统的信息失真应采用会计数据加密方法来实现。在网络会计系统中, 可以采用链路加密或端间加密两种方法。链路加密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一种加密方法, 它通常在硬盘的物理层实现, 不需要用户了解其技术细节及操作方法, 一旦在一条线路上链路加密, 全网络内部链路加密。端间加密则提供给用户选择的机会, 选择加密与否, 选择对哪些数据用什么加密方法, 端间加密一般用软件就可以完成了。验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应利用网络中的主体来进行。用于验证主体的信息普遍使用的是口令, 或是该主体了解的口令、密钥等的秘密;或是该项主体携有的磁卡、智能卡等物品, 或是该项主体具有的特征或能力, 如指纹、签字等。对计算机病毒加以防范与删除。传染性极强的计算机病毒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因此对于病毒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而“基于服务器的防毒杀毒”与“防火墙”技术可有效地对病毒加以预防。基于服务器的防毒杀毒技术采用可装载模块技术进行程序设计, 以服务器为基础提供实时扫描,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使用“防火墙”技术, 将Intranet与Internet隔开, 使内部网得到保护, 阻止非法用户的入侵, 实时过滤非法的信息, 防止病毒在Intranet中扩散与传播。

2. 对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

设立维护系统岗, 对运行日志进行完善, 监视系统的事件、用户身份、操作参数和状态。通过防火墙记录下所有的访问, 对可能性的攻击进行分析和防范。设立信息审核岗, 审核和确认来自网络数据中需审核的的正确性和手续的完备性。设立访问控制岗, 对来访者的身份加以鉴别。对于已鉴别身份的来访者也应进行资源或安全控制。当非授权的资源使用者进入时, 应立即拒绝其访问, 并发出报警信号来报告, 做到对来访者随时跟踪。对软件加以开发和维护控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应让软件使用者多与开发商进行沟通, 参与系统功能的研究与设计, 还应对软件进行反复测试, 使软件的功能对使用者更加适用。在网络环境下, 企业应与开发商保持实时联系, 及时解决操作软件时遇到的问题。

3. 注重网络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网络时代, 企业需要对网络会计这种新的财务体系有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的专业财会人员, 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 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与设计、软件操作等。而对这些专业财会人员还应进行继续再教育, 加强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 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风尚。

4. 完善网络会计法规制度。

网络会计是信息化社会经济的产物, 网络会计实务迫切地要求会计理论进一步丰富起来并达到与其互动, 只有网络会计理论丰富了, 才能为网络会计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还应制定适合网络会计环境的会计准则, 使得网上交易、支付、核算等行为能进一步规范, 这才能为网络会计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 制定完善的网络会计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5. 建设良好的信息文化管理环境。

信息文化是企业认识到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而逐渐培育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 其有助于加强信息管理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它有助于信息得到更好地协调, 使数据共享变得较安全, 在风险管理方面更紧密地合作, 提高网络会计系统抵抗风险的综合能力, 扩大信息风险管理的附加值。然而网络会计的运行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及集团公司跨区域、跨行业的会计制度协调两方面, 只有通过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协调才能将两方面的协调解决好, 企业的业务才会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彬.对网络会计的思考[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8

[2].丁玲.关于网络会计发展问题的探讨[J].时代经贸, 2008

[3].赵亚娟.网络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08

[4].陈湘丽.网络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及发展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篇8

一、会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一) 会计风险的含义

广义的风险是指事物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一个事物既可能造成不利结果 (即损失) , 也可能会带来有利影响 (即收益) 。由于人们对损失的关注程度往往高于对收益的关注程度, 所以风险研究主要集中于风险损失的研究。

会计风险是风险在会计工作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它是指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因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所形成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性, 这种不可靠性可能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当决策而遭受某种损失。

为便于从不同角度认识会计风险, 对会计风险可以进行多种分类。按产生会计风险的根源可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按会计风险影响要素可分为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账务风险;按会计风险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可分为会计人员的责任风险、企业管理者的责任风险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财产损失风险;按会计风险能否控制可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

(二) 会计风险的特征

1、会计风险的客观性。

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会计反映不可能尽善尽美。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判定, 判断失误往往不可避免。会计人员、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利益冲突, 因此, 会计人员可能为谋取或保护自身利益而故意或被迫提供误导信息。

2、会计风险的严重性。

计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损失, 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 会计信息失实会降低企业形象, 给企业经营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信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而错误的会计信息会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误导资金流向,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会计风险的可控性。

会计风险是企业会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因此它属于可控风险。引起会计风险的原因很多, 如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的疏忽等。既然会计风险可以控制, 企业就应当设计必要的内部控制并保持其有效运行, 以合理保证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4、会计风险的滞后性。

风险本身代表的就是一种不确定性, 其产生的结果往往在决策实施之后才能显现。会计风险的这种滞后性表现得更加明显, 以至于对前期差错, 企业会计准则还专门设置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实务中, 除了企业自身发现错误进行更正外, 很多差错或舞弊是在外部审计、税务检查甚至是破产清算时才得以发现。

二、会计风险的识别

会计风险识别是企业对其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会计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其性质的过程。企业会计风险的形成, 究其根源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由客观因素形成的会计风险, 即客观会计风险;二是由主观因素形成的会计风险, 即主观会计风险。

(一) 客观会计风险

由于会计学科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会计反映失实称为客观会计风险, 也称会计的固有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只能尽可能地避免, 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客观会计风险主要包括:

1、会计理论风险。

是指由于会计理论本身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如货币计量理论是建立在币值不变假设基础上的, 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 无论哪个国家的币值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处在波动之中的, 即币值稳定是不成立的, 从而不能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使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 难免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给不同的会计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2、会计规范风险。

是指由于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制约, 人们在制定会计行为规范时预留有剩余会计规则选择权,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性而形成的风险。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使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 可以运用剩余会计选择权限对同一交易事项、经济状况, 在不同会计年度依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从而使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即使是同一交易事项但在不同的会计年度所揭示的会计信息也会形成不可比的可能性。

(二) 主观会计风险

不同的会计行为主体对同一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当这种差异达到足以使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并给企业带来损失时, 就会产生主观会计风险, 也称会计的行为风险。主观会计风险主要有两类。

1、道德风险。

是指企业相关人员因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违背道德原则, 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导致其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可分为:

第一, 管理者会计风险。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控制权的企业管理者, 为谋求会计主体或个人利益, 在对企业会计工作决策中, 主动授意调整会计信息, 粉饰财务会计报告, 故意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 从而形成管理者会计风险。

第二, 从业人员会计风险。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具体操作权的企业会计从业人员, 为谋求自身利益或迫于所处工作环境的压力, 在企业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中, 选择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利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忽视企业所有者乃至国家利益, 故意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

第三, 审计者会计风险。是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审计权的社会中介机构, 为谋求自身利益, 在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审计工作中, 故意忽略第三方的公允性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

2、技术风险。

是指受到业务水平的影响, 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偏差所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可分为:

第一, 会计职业判断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由于自身对会计政策法规理解不透, 运用会计政策和相关法规条例不当, 无意造成职业判断失误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而形成的风险。企业会计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实行, 如果会计人员专业技术不高, 工作经验不足, 就可能无意地作出错误的职业判断, 增大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可靠性, 从而形成会计职业判断风险。

第二, 业务操作不当风险。会计人员识别票据等原始凭证的能力差, 会导致将错误的信息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科目的使用不当, 会导致将会计信息作错误的分类;收益和费用的确认时间选择不当, 会导致错误配比, 产生错误的盈利信息;会计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此外, 会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结算票据、现金资产、印章、重要凭证、有价单证等, 一旦发生票据遗失、短款、计算错误等工作疏漏, 就难免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第三, 决策支持不力风险。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参与管理的作用, 导致支持决策的职能形同虚设, 不能及时向决策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 甚至未能通过会计核算分析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使得企业决策失误而产生风险。

三、会计风险的控制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指使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的各种措施, 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分担、风险降低等方法。根据会计风险的成因及其构成内容, 会计风险的控制包括客观会计风险控制和主观会计风险控制两个方面。

(一) 客观会计风险控制

客观会计风险源于会计自身的缺陷, 理论研究的深化会有助于降低该风险。对客观会计风险的防范, 要从会计实践出发, 对现有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改进, 努力探求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 提高其可靠性。如可以通过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 探寻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等。又比如在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 尽量减少使用不确定性的措辞, 以利于减少主观判断上的差异, 从而减少会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会计理论指导会计风险研究, 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使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减少会计处理中的偏差上, 这是需要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努力的。

(二) 主观会计风险控制

主观会计风险控制主要是围绕道德风险控制和技术风险控制进行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

1、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险的预警机制主要是指通过在风险识别、大体辨别出可能出现何种风险的基础上, 对其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 努力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 把会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我国企业的现有状况, 会计风险预警机制应包括能反映企业负债管理能力、变现力、资产管理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有关指标。企业应当充分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 应用会计风险预警机制, 使监督从简单操作型的静态事后复审向动态预警分析转变, 使操作过程的事中控制前移, 加大监督、监控力度。

2、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健全并有效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防范会计风险的根本途径。健全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应该包括:

第一, 职权分离制度。职权分离制度主要体现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上。所谓不相容职务, 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 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 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审批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等。其中业务经办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要分离, 如会计部门人员不得担任内部审计职务;业务经办职务和会计记录职务要分离, 如出纳人员不得担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职务;财产保管职务和会计记录职务要分离, 如仓库保管人员不得同时兼任材料会计记账工作;每一项业务不能由一人全部包办, 如不能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收付的全部业务。同时, 还应当设立岗位轮换制度, 这样即使有未发现的会计差错或舞弊问题, 也能在岗位轮换后及早发现, 避免更大的损失。

第二, 财产保护制度。财产保护控制制度是为确保财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和财产清查。限制接近是指只有经过严格控制的人员才能接触财产、物资以及会计记录等有关实物, 旨在划清责任, 减少舞弊行为。财产清查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项制度。

第三, 稽查核对制度。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 各项经济业务必须建立稽查核对控制制度, 以免发生差错和舞弊, 必须根据因果连环链进行稽查核对。

3、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

优化的会计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 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从而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一, 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监督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内部审计。与会计风险相关的内部审计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对各种会计行为及其相应的控制系统进行独立评价, 以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 运行是否有效, 并最终评价企业控制目标是否实现的一项控制活动, 它是实现对会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其独立、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在对财务部门做出的会计工作进行内部审计时, 不能仅仅对会计工作的结果进行审计, 还应当对其依据的信息、文件等基础资料的可靠性和适当性进行评价。同时, 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审计财务部门所使用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 会计估计是否公允, 还需要对会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的设计是否合理, 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 从而降低由于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风险。

第二, 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监督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旦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 也就是要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根据我国国情, 结合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监督, 使会计工作依法接受财政、审计、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等部门的监督, 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薄、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 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会计信息。

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据有关调查, 当前的会计风险主要源于道德风险。控制会计道德风险的关键在于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一方面应设计一个务实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对故意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企业予以严厉制裁。此外, 还应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 对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行为要严惩不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守则。使每个会计人员都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 了解会计工作对其自身的要求, 明确过失和舞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律性。

第二, 净化会计职业环境。会计风险往往源于薄弱的内部环境。对会计职业内部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管理层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中的独立程度。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首先应当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如果管理层缺乏诚信, 即便内部控制设计的很合理, 也很难信赖会计风险内部控制能够有效。

第三, 加强职业道德宣传教育。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改善其认知标准, 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 并使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

第四, 完善监督和奖惩机制。一方面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另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 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其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

5、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会计人员必须是具有会计、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经营管理、计算机及外语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不断更新知识,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环境的需要。同时, 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也要以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为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 调整教育内容,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以保证, 以降低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由于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偏差所导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俊.论企业会计风险及其控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6) .

[2]、黄智明.企业会计风险及防范初探[J].现代商业, 2007 (17) .

[3]、闫淑敏.企业会计风险的辨析与应对[J].会计之友, 2008 (4) .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9

关键词:网络会计,计算机网络,信息失真,风险防范,对策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 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相比, 网络会计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充分性, 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信息存储方式, 加快了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 增强了信息的共享性, 因而具有传统会计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和流通, 甚至实施远程操作, 可进行事中的动态会计核算、分析、控制和监督, 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理论风险、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四个方面。

1. 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 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 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 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 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变现出来。因此,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风险。

(1) 计算机网络中软硬件的脆弱性。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对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网络中硬件配置不当或硬件故障, 会影响网络信息的流通, 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 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 甚至使信息丢失,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软件本身鲁棒性不足和软件缺陷、财务软件相对滞后于财务制度, 也使网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

(2) 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影响。网络会计依据的是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TCP/IP开放式协议, 信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 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 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 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窃听、仿冒和破坏的风险。而且, 在网络的环境下, 只要有不法之徒想窃取、截获和破坏信息, 当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时, 可以很容易实现。

(3) 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的安全性的影响。在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使用一定的加密算法, 以密文的形式进行传输;为了鉴别源点、防抵赖常在信息中插入发送、接受方信息和发送时间等信息, 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为了保证信息的正常识别, 使用一定的传输协议。这些技术的采用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但安全是相对的, 这些算法和协议的安全缺陷反过来又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风险。

(4) 信息污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 加重了网络的负担, 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 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2. 理论风险。

目前, 基于网络的会计系统的构建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网络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 传统会计理论不适用于网络实际, 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变更。这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风险。

(1) 会计目标变更。在网络条件下, 会计信息可以在网上披露, 可以以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可以以现金流动信息代替单一的盈利数字, 更重视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 选定不同的需求对象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信息需求方和信息供给方的理解差异、信息披露和获取时间的差异等无疑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 会计基本前提变更。在网络条件下, 虚拟企业无资金、人员, 只有名称和订单, 而且以交易作为生存期, 分和迅速, 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 造成会计主体认定困难, 会计核算的空间处于模糊状态。同时, 需要将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 使用面临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 使用货币和非货币信息如企业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和虚拟企业的创新速度等全面反映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会计基本前提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标准的模糊和不准确性。

(3) 会计要素变更。传统的会计理论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虚拟企业以通信等信息技术和声誉为物质基础, 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比例较低, 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备是其最重要的资产, 是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如何衡量企业的人力和知识价值, 同时在报表中为使用者利用并反映出来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4) 会计原则、程序和处理方法变更。由于虚拟企业的生存期短、只有一个会计期间, 传统的会计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失去存在的基础, 有必要以现行价值、可变现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价值, 以收付实现制替代权责发生制。而且, 由于交易无纸化, 交易信息网络传递, 信息的输入到报表的生成是同步的, 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 处理程序得到简化, 也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性增大。

3. 业务风险。

网络会计的实施需要大批既熟谙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财会知识, 又同时掌握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 财会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网络技术、会计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面临遵守和选择的问题, 因此, 财会人员的专业和道德水准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风险来源。

4. 管理风险。

在网络条件下, 由于信息来源复杂、接触信息的部门和人员增多, 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显然不能符合要求, 相关的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同时, 管理层对软件开发的管理、相关技术方案的选择、各种信息使用权限的划分, 客观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成因。

二、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对策

为克服网络会计的风险, 建立和完善构筑涵盖技术、法律及人才等措施的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

1. 在技术层面上, 应当制定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 加强软、硬件维护, 强化技术安全, 防止计算机出现故障导致信息丢失。

2. 在网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方面:

(1) 确立网络会计核算前提。实施相对开放的会计主体假设, 进一步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 增强信息的相关性;将会计分期假设并入持续经营假设, 不同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经营成果实时生成, 提高决策的有用性;采用多样化的计量手段, 全面反映货币和非货币、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2) 完善会计公认原则。采用公允价值、现行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存, 客观确认公司资产的拥有和控制情况;确定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 实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 开展远程审计、实施实时多方监督。审计人员利用网络, 随时随地调用企业的会计信息, 实施网络在线审计, 大大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多方调用会计信息, 进行监督, 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3. 法律政策层面上,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 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 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 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 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的防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更加隐秘, 风险成因更加复杂, 只有认真分析其来源, 有针对性的综合采取各种措施,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失真的风险, 把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章利萍: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及对策.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 http://www.studa.net

[2]杨丽:浅谈计算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社会科学[M], 2006 (3) :19~22

[3]张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广西会计[Z], 2002 (4) :30~31

[4]刘豆山: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经济师[J], 2002 (3) :92~93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10

1.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监督是企业基层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会计基层工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 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 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1)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原则性规定不完整; (2) 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严; (3) 单位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以上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风险, 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要实现对此风险的控制, 就必须完善制度, 办事人员严格执行, 会计人员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会计人员应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对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 才能真正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人员控制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具体表现有: (1) 在遇到违反《会计法》和会计规范、企业相关规定的会计事项时, 不拒绝办理, 或者按照职权不加以纠正。 (2) 在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时, 未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无权处理时, 或未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请求查明原因, 做出处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要求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制度, 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有比较清楚的判断, 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把关, 实行过程中的监督, 有效地防范风险, 才能实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 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会计核算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 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 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 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 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 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 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 对企业不负责任, 为企业带来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会计核算的风险主要取决于: (1) 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 (2) 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 (3) 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4) 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风险, 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 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反应于财务报告, 因此: (1) 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声誉受损。 (2)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造成决策失误, 干扰市场秩序。诸如此类, 也是会计核算风险关注的重点。因此, 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 加强对单位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 从来就是《会计法》的重点, 也是会计风险控制特别关注的部分。

二、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何防控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显得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 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 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 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 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 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 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 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增强自我约束力,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压力, 坚定立场, 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 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 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 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 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 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2.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熟练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国家和行业以及单位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以及相关的行为守则是企业基层会计防范风险的前提。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行为转化为现实, 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规范和制度的实现必须由会计人员的行为来监督和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实现过程中做到: (1) 分析各类利益矛盾, 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 (2) 在法律和规范中确认和保护企业的利益。 (3) 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 积极参加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熟练地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规范是进行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严格运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 才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实现有力的会计监督;才能在政策性强, 技术专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 提高工作效率, 得心应手地妥善处理各项业务, 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政策性的差错、甚至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才能使单位的各项核算活动符合规定, 经受得住任何时候、任何部门的检验, 充分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 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3.掌握丰富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也在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若不及时学习新的相关会计知识, 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会计监督就失去了标准, 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能力, 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基层会计工作, 有效地防范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面对会计信息量大, 时效性强, 数据处理量多的形势, 会计电算化已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 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 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 能够使财务信息在各部门顺畅传递, 能够使整个单位的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运作, 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高效运作的最优状态。因此, 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这都要求企业基层会计人员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会计应用软件, 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 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或毁损, 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 确保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想使会计风险做到可防、可控, 会计人员除了要丰富以上的各项知识以外, 还应做到: (1) 学习外语, 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以适应人才国际流动性加强、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 国外先进的基础会计工作经验为我所用的要求; (2) 具有金融、税务、银行等丰富的交叉知识, 来满足会计职业是融会计实务与金融、税务、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于一炉的多方位立体知识网络的特点。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迎接挑战, 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以胜任会计职业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 必须敬业爱岗, 诚实守信,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 以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 在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同时,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真正履行好会计监督的使命, 完成好会计核算任务。

摘要:文章分析了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提出了防控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风险,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控制

参考文献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建议及对策

会计部门是商业银行风险内部监控的第一道防线,健全有效的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首要内容,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虽说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制度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是商业银行会计系统的形势仍很严峻,会计犯罪案件仍不时出现。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重新思考和分析。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的会计风险。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会计结算操作程序和重要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不熟悉、不了解,对风险防范的目标和重点模糊不清。一些银行会计主管人员重视业务发展,忽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对会计风险防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尤其是对会计电算化的特质认识不清,缺乏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风险防范意识,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不严肃、缺乏自觉性,工作中只满足于“账平表对”,导致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2会计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导致的会计风险。银行现有内控制度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但有些制度不能覆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不强,未能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还有一些银行制度不能依据各项业务发展和经营环境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充实,部分过时的规章制度或操作程序不能被新的、更科学的制度所更新。

3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风险。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工作者已认识到: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银行会计业务核算中也存在着操作风险、出纳风险等,必须强化会计风险管理与控制,但由于对会计电算化的特质认识不清,对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风险认识不足,以至于在银行会计具体操作与管理中仍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

二、建议及对策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把好用人关,逐步优化会计岗位从业人员的队伍结构。另外,要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会计人员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会计人员荣誉感和责任心。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观摩参观、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研讨和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整个银行形成浓郁的会计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形成会计人员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落实内控的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2完善会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强调会计风险控制的严密性、适度性,尤其在内容上要严谨、完善,可靠、稳妥、紧凑、衔接,不致发生任何疏忽、遗漏或失控,既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也不给读责失职的行员以推卸责任的遁词。要注重体制牵制,按业务经营环节、工作特点,设置各职能部门,按岗位明确职责和分工,实现分工明确,又能相互牵制、监督。要注重程序制约,强调任何会计业务处理必须经过批准、授权、执行、纪录、检查等程序。这些程序必须交由不同的人或部门去完成,任何人都不能独揽业务处理的全部过程,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以防止差错,特别是舞弊的发生。注重责任牵制,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罚办法。立足于责任最直接、控制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大的基层一线控制。

3强化监督检查,建立现代化风险监控体系。商业银行内部会计风险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会计风险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因此,更确保内部会计风险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被监督。在事前监督上,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反映经营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实中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建立起对经营风险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在事后监督上,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薄的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经营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按下查一级的要求实行派驻制,以保证其独立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充实监督管理人员力度,为强化银行内控管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管支持。

4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随着商业银行电子化的迅猛发展不任提高了业务处理的速度和质量,还使得原有的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计算机安全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计算机风险防范已成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 篇12

国际上不断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说明在当前国际金融环境下加强债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我国还没有发生债务危机, 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债务风险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政府所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来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 历史遗留的和隐含的债务风险问题较为严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存在财务不透明、隐性债务多, 且税收稳定性差等问题。近年来, 我国各个地方政府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立了各种融资平台, 以税收收入或政府信誉作为担保, 获取大量资金。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9年年底,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增长到三千多家, 其中70%以上在县区级, 总的银行借款从一万多亿迅速增加到五万多亿,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已经显著提高。为了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 2009年我国以“代发代还”的方式发行2000亿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券。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大, 政府债务风险压力也不断增大。控制债务风险需要会计信息的及时、完整的提供。但是, 我国对政府债务的核算与披露是建立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的, 政府债务信息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每年的预决算报表和相关统计报表来反映。这些信息虽然能够为分析政府财务状况, 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但是还不能满足政府加强债务资金管理,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 防范和降低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大, 我国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0年6月23日, 全国人大财经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中央决算审查结果时提出:要严格政府债务管理, 科学界定政府债务口径, 核实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情况。为了使我国的政府债务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 为政府及相关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我国需要将防范与控制政府债务风险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 在确定政府会计主体、核算基础、财务报告等具体内容时加以重点考虑。

一、在政府会计目标上, 将债务管理作为具体的目标

政府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反映, 直接影响到政府会计的披露范围、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经济环境下, 顺应我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要,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应兼顾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 既能提供预算执行信息, 又兼顾政府财务信息和绩效信息的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会计, 应当全面、及时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等信息。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改革的路径是从现行预算会计过渡到政府会计, 所以, 在将预算会计过渡为政府会计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公共环境和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有重点地设置和细化具体目标, 而当前的环境使得我国政府会计应该重点反映政府债务发行、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债务资金使用与预算的一致性、债务资金的风险等信息, 为财政决策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 实现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数量上, 完善政府负债的会计科目设置, 扩大纳入核算范围的债务信息

我国当前政府债务科目分类较粗, 游离于政府会计核算范围之外的负债项目比较多, 不利于及时、有效的反映政府债务信息。完善政府负债会计科目是及时对负债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报表的前提条件。为此, 我国需要在现行的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将能够量化和需要重点监管的债务信息纳入核算范围, 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尽可能完善政府债务的会计科目设置, 如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及其偿还情况, 可以设置专门的会计科目进行反映, 以加强债务项目的监管, 保证债务资金运用的合理性、效益性。

三、在质量上, 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提升债务信息的相关性

2010年在财政部提交“两会”的全国财政预算报告中, 专门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进行了比较说明, 这说明了权责发生制在渐进式的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美国、英国和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已经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了政府会计中。而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收付实现制隐匿了其真实债务状况, 导致决策错误。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产生的政府会计和财务信息强调某一年度内政府收支产生的现金流量,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有关资产、负债和其他承诺的重要信息, 不能提供评价政府行为的持续能力或鼓励长期决策、加强管理所需要的重要信息。综合国际上在会计核算基础上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采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既是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 也是适应我国深化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必然要求。我国需要运用权责发生制, 以充分体现政府承担的现实义务和未来需要偿还的债务, 增加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识别和评价政府债务。但是, 我国当前还不具备权责发生制实施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条件, 相对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可能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特别对于债务管理, 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 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是一个技术难题, 当前, 我国可以根据采取渐进式改革, 采取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方式, 根据显性负债、隐性负债不同的特点和计量难度, 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 提升当前债务信息质量。

四、完善债务信息的报告披露方式, 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全面、系统的反映政府债务状况, 是满足不同层次的债务管理需求的规范化途径, 国际上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政府债务信息。考虑到政府债务信息管理的多层次化要求和报告披露的成本,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金字塔”型财务报告来充分反映政府债务信息, 即, 分别在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告中由略到详的披露政府债务信息, 分别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我国当前需要在预算会计报告基础上, 根据新的会计科目和核算原则, 以特定项目的债务资金为主体编制基金报告, 全面体现债务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基金资产负债表中充分反映政府债务状况, 并且根据债务编制基金报告, 动态反映和监督债务资金来源、偿还方式等信息;在运营表中反映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 不断丰富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包括会计政策、或有负债和其他承诺事项等信息, 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五、加强政府债务审计, 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审计作为防御系统, 本身就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能够保证政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IMF将其作为“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四项基本准则之一, 可见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重要性。从国外政府审计的实践看, 新西兰和美国都有对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要求, 并且明确了对或有负债及相关风险的审计。公共部门委员会也在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另一个委员会———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合作, 考虑发布《国际审计准则———公共部门视角》。我国在政府会计信息的反映和监督过程中, 审计的力量较为弱化, 不利于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错报信息的及时发现和纠正。所以, 在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同时, 我国还应该加强政府审计, 特别是政府债务的审计。政府会计的改革要求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同步的改革, 以及时根据政府负债现状, 构建符合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对政府负债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跟踪监控, 实现对政府负债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八大领域全面推进》, 《中国农业会计》2010年第12期。[1]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八大领域全面推进》, 《中国农业会计》2010年第12期。

[2]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 《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2]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 《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上一篇:意识环境下一篇:腰椎融合术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