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环境

2024-06-12

意识环境(精选12篇)

意识环境 篇1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同时, 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益凸显。2005年12月3日, 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明确指出,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内在要求, 是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1]。可见, 国家对于环境建设是有政策明示的。然而, 为什么大部分的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和执行, 一些新的有关环境保护方法策略不能被人们接受,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环境保护尚缺乏社会心理基础。因此, 农民环境意识水平高低就成了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农民环境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今世界, 文化软实力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准, 而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同样也是文化繁荣的一个衡量标准。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 由于受到农村环境条件影响, 农民的环境意识在社会各类人群中仍是处于最低一层的。而且,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发展状况来看, 农民的环境意识还是一种自我保护型的。更多的人只是关心自家小范围的环境卫生, 忽视公共场所环境卫生, 更别谈对重大环境问题的关注了。而农民作为农村环境行为的主体, 其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的影响因素却是多方面的, 既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也有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第一,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农民虽然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 但是整体水平比较低。一方面, 小农意识和短视思想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农民的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农民环境知识的贫乏, 环境行为能力低下, 这不但影响到农民群众学习环境文化的积极性, 也影响到农村环境的治理。

第二, 传统生活观念制约。在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仍有很多落后的生活习俗扎根在他们的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影响着农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在居住环境方面, 人畜一院, 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随地吐痰等不良生活习惯, 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生活消费方面, 受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影响, 人们的消费品仍是以自己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 不断从自然中索取资源, 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2]。除此之外, 一些农民在婚葬活动中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使用过后不经处理随意丢弃。这些做法都既不利于卫生条件的改善, 也影响整体的环境治理, 更会阻碍农民环境意识的改善。

第三, 农村科技水平落后。一方面, 农业生产工具依旧单一, 对现有的科学技术无法完全掌握, 致使很大一部分农业科技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不重视绿色产品的创新研发, 想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利益, 导致乡镇企业成了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生产的主要场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是加速了对我国农村环境的破坏, 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3]。

第四, 环保政策滞后。目前, 我国现有的环境政策特别是控制环境污染政策大多都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基础上建立的, 部分环境政策偏离了农村, 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在新中国成立的之初, 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 而忽略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致使农村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另一方面, 由于城乡结构的影响, 使得农村居民为了自身生存不惜冒险破坏生态环境, 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反过来, 环境的恶化又致使农民无法摆脱低下的生活水平, 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恶性循环和人们环境意识水平的低下。

第五, 公务人员环境意识水平低下, 执行不力。由于我国的环保政策的贯彻实施基本上依靠的都是国家, 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官员和职员在这中间作用也非同小可[4]。因此, 执法人员自身的环保意识会对他们的执行力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到农民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所以执法人员的环境伦理意识在利益和公正问题面前慢慢降低和磨损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环境伦理意识的提高。另外, 部分执法人员虽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但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宣传层次上, 并未转移到政策偏好上来。

二、培养农民环境意识的对策

第一,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

首先, 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以基础教育为主, 完善农民环保知识结构。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以环境知识的基础教育为主, 使农民群众有效地认识到环境资源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并能运用现有生产知识, 积极地参与环境建设。同时继续加强环境法治意识教育, 特别要以真实可见的警示教育片为题材, 唤醒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农民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其次, 在宣传方式上, 将宏观宣传与微观宣传有效结合。宏观上, 除了一些常用宣传方式以外, 可以采用更直观的形式来宣传环境知识与理念, 如我们可以在农民闲暇的时候组织各种有关环保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从微观层面讲,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以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的主题为教材, 使农民不但可以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亲身体验, 掌握环境技能, 并且可以让农民从环境保护的监督者走向环境保护的实践者。

最后, 教育形式上, 将学校教育与农村环境宣传教育试点结合。一方面, 我们可以在学教育中注入更多的有关环境专题和绿色生活的教育内容, 从小抓起, 让孩子首先来接触到环境文化, 从小培养其环境意识。另一方面, 要更多的在农村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使农民更直观更方便的获取环保知识, 把农村宣传试点与学校专项教育相结合, 实现了从孩子到成人的全民教育,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进而普及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

第二, 改善农民不合理的生活观念, 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首先, 规划房屋建设, 改善居住环境。教育广大农民在居住的院落内尽量减少搭建饲养牲畜的舍棚, 将人与牲畜的生活环境彻底分开, 降低人们得病概率。同时, 室内装修要以环保健康为主, 保证居住环境的健康舒适。

其次, 引导绿色消费, 健康饮食。在我国农村, 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 人们的待客之道就是“宁可吃不完, 也要菜满桌”, 这成了农村人热情好客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环境资源。因此,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陋习, 餐具、饭菜的数量都应按照人员的多少而定, 这样长久坚持, 不但使得人们改掉那种不健康的生活习俗, 也会使得一些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去, 形成稳定的环保意识, 也会为我国的农村环境的美化带来更长久的保障。

第三,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 加大扶持力度, 提供技术指导, 改善农村环境。这就要做到:1) 扩大资金投入覆盖面,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与城市相比, 国家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支持度相对较低。因此, 要改善农村 (下转第198页) 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 政府就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财政资助, 突出农村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可重要性;2)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各种具有高污染性的化肥用于农业生产, 再加上落后的农业技术, 加剧了农村环境问题。改善这一现状, 国家就应该加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的力度, 按期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农业生产, 积极培养一批以务农为生的真正的技术性人才, 在农村积极有效地推广适合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 实行科学引导, 使农民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培养环保意识。

其次, 加强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这就要做到:1) 加强国际交流, 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同时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我们更因该明白,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不仅是根据本国实际而定, 而且从开始就借鉴了日本的环境保护的经验。因此, 在当今社会, 更应该加强国家交流合作, 侧重农村环境发展现状, 完善农村环境立法。2) 明确部门职责, 加强执法。一方面, 设立严格明了的监管机制, 强化监管, 在目前我国法律监管体系中, 监管主要是以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为主, 而社会性的组织以及民众个体的监督是不被重视的[5]。因此为了保证农村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 就要做到:上下级政府间的相互监督、政府与社会团体、公众之间的相互监督等, 尤其要对部分促使农村经济发展项目, 要进行民意调查, 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监督管理中来, 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政府也有责任对民众的建议进行筛选, 确保能够真正做到监管的完善性, 除此之外, 还要保证政府内部公职人员之间的监督[5]。环保公职人员必须明确自身职责, 在环保工作中做到职责明确, 权责明确。另一方面, 加强执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a.培养合格的执法队伍。对环境执法人员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训练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 政治素养, 以期能够避免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 保证他们的纯洁性。而且在日常的环境执法中,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变不合理的执法理念, 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以此来强化他们自身的法制意识, 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5]。b.适当加大处罚力度。环境执法中也包含着对违法者的处罚问题。在农村, 适当的经济处罚往往会使农民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因此, 按照法律规定, 根据实际违法的情节, 给予相应的处罚会对新农建设也是有利而无害的。

总之, 培养并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只有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 通力合作, 将其定为长期的工作任务,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 从而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新峰.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杨旭东, 郑竺凌, 单明, 等.新农村房屋节能技术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M].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6.

[3]侯彦青.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甘肃农业, 2006.

[4]马娜.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0.

[5]肖萍.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立法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意识环境 篇2

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农业电器呼吁自动化学号:

姓名:崔凯20094072112

活动方法:(1)查资料

(2)调查问卷

(3)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4)心得体会

(5)最后总结和写心得体会

课题研究目的:分析当今人们环保意识所存在的不良现象及形成和影响

课题研究意义:我作为学生,我将针对我国公民环保意识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为社会想方设法地提出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课题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和课题

(2)小组讨论分工

(3)进行调查问卷

(4)资料及有关数据整理

(5)分析原因并讨论总结

(6)撰写结题报告

(一)数据统计

序号

总人数

调查问卷问题

答案选项

所选人数

所占比例

200

你觉得我们该不该讲究环保。

A应该 B不应该 C无所谓

A67人B60人C73人

A33.5³0Ã6.5%

200

你看到地上有杂物,你会主动捡起来吗?

A会 B不会 C有时会

A50人B89人C61人

A25´4.5Ã0.5%

200

在生活当中你是否经常看到有人乱丢垃圾?

A经常 B没有看到 C偶尔看到

A91人B20人C89人

A45.5±4.5Ä4.5%

200

你有向别人宣传过环保意识吗?

A有 B没有 C没必要

A31人B68人C101人

A15.5³4Å0.5%

200

你使用电池是否回收?

A否 B是

A131人B69人

A65.5³4.5%

200

你吃的零食,你经常会丢到垃圾筒里吗?

A经常B不会

A101人B69人

A50.5´9.5%

200

你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吗?

A有 B没有

A120人B80人

A60´0%

200

你买东西是否经常用塑料袋?

A是 B不是 C偶尔

A111人B43人C46人

A55.5²1.5Â3%

200

你是不是乱扔塑料袋?

A是 B不是

A75人B125人

A37.5¶2.5%

200

你知道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吗?

A知道 B不知道

A164人B36人

A82±8%

(二)调查结果分析并提出建议

调查结果分析:在这次的调查中,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你觉得我们该不该讲究环保?竟然有36.5%的公民认为讲不讲究都无所谓,这说明了这部分的公民存在一些习惯上没有讲究环保.

问题二:当问公民"你看到地上有杂物你会主动捡起来吗?"可有44.5%的公民看到地上有乱丢的杂物也不会去捡起来.这又说明了他们根本不会以身作则去提倡环保.

问题三:在生活当中你是否经常看到有人乱丢垃圾,而这个问题在调查中,有45.5%的公民经常看到有人乱丢垃圾.这一现象体现公民生活环境中没有人去提倡环保,反而是让公民看到乱丢垃圾的现象.

问题四:有55.5%的公民买东西经常使用塑料袋,而且有37.5%的公民是用了之后就乱扔,但还是有82%的公民知道,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但就是不自觉处理好塑料袋.

问题五:你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吗?

有60%的公民随地吐痰的习惯,这反映了这些公民不讲究卫生,根本不理会什么环保.以上所反映的这些问题不容乐观,我们应该当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在这里我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点建议:

(1)通过政府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制度纪律来规范公民的环保意识多开展环保宣传活动.(2)我国应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良好作风,努力营造这种氛围,并制定纪律来严格管理.(三)心得体会:

(1)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我校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大力提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虽然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环境意识不容乐观,但是只要学校的提倡和学生的自觉性.那么相信我们会有一个干净而又美丽的校园和每个人都会养成一个良好习惯.(2)在进行调查问卷分析的时候,心里想到很失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明确了很多问题.其实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简单,也都是大家举手之劳就可以办得到的,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多一个人参与就多一份力量.我相信问题最终会解决的.(3)其实所有问题都可避免的,只是我们太懒惰了而以.不要让一时的懒惰毁灭了我们的一生,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就在我们身上,环境的保护需要大家,大家一起努力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方法.(4)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德 智 体育 劳 全面发展.我们应当养成好的习惯来塑造人生.我们要生存,就要有好环境,而一个好环境你如果不去保护它,那么它就会慢慢的消失.看到脚下有一些垃圾,顺手捡到垃圾箱里,那又何妨呢!就那么一点小事,为何不行动?要想有一个好环境生存下去;那么必须保护它,避免它受污染.Come on!!让我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吧!

(5)只要有心意去保护,一切皆有可能做到.我相信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会提升的,一切习惯我们都可以改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所行动.在发现了缺点之后我们要大胆去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快行动吧!没什么不可以的,为了美好的家园一起努力吧!

(6)看着那白色的塑料带在满天飞舞这一景象让人觉得头痛.通过调查和实际情况来看我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得的确不容乐观,随地吐痰,乱丢废物等现象经常可以看到.何必呢!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而不是单单只靠少许人来完成的,来吧!大家手牵手共同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吧!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环境意识

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但环境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这就表示要从多方面进行环境教育,充分运用每个学科中蕴含的环境教育的作用。纵观整个世界,进行环境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的每一门学科之中。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自然也承担者环境教育的责任,美术课堂就是进行环境教育最主要的场地。要进行环境教育,美术课自身就要对其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等等有所了解。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不仅要利用蕴含的环境教育的相关资源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教学内容,还要发挥出美术教育对于保护环境的作用。将环境教育融入到美术的教学中,就要从美术本身考虑,选择适当的方式,将两者完美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效果。

一、美术教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美术的创作是以环境为基础的,它的作品离不开一切与环境有关的人事物。美术的创作角度是希望最终能体现出作者的愿望和展示出作品的美的目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是这种创作视角。将环境意识融入到中学的美术课程当中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学美术的教学内容里有各种各样的题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中蕴含的环境意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边学习美术知识,一边接受环境教育,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运用美术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时,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开展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更受到社会的青睐。通过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组织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一定要从美术教育和环境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着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将环境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中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资源进行教学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在创作时都会从自然环境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收集有用的素材,大自然对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就像是自己的朋友和老师。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身边的环境加以利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把大自然作为自己创造的模特。大部分学科的学习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长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里,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发挥想象力。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自由想象,还可以近距离的观察花草树木,轻松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爱上大自然。

(二)运用美术让学生了解和保护环境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加入与保护环境有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去大自然写生、以山水为主题创作等等方式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画出优美的作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了解到污染环境会造成的严重影响,还可以让学生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对周围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学校的绿化和具有文化气息的长廊都可以被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环境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将身边的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

美术是将物质材料与自身的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艺术,新颖奇妙的材料可以让作品展示出不一样的美。美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的废弃物中寻找创作的材料,如旧挂历、各种瓶子和毛线等等,将这些物品在自己的艺术加工下变成艺术品,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感。学生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学习《装饰画制作》这节课时,学生就可以将不用的旧挂历、广告纸或一些碎布条运用起来,通过艺术加工,将这些本身就带有丰富色彩的,肌理比较独特的材料加工成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装饰自己的房间和教室。

(四)充分运用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在美术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给予学生自由发挥并参与实践的机会,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师可以把环境意识融入到课外活动中,运用多种活动课,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到环境教育,达成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外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也可以在环境宣传日那天开展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身边环境,感受自然的美,学会从自身做起,主动的保护环境。

三、结束语

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环境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想要实现的目标。美术教学和环境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把环境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而且它的综合性很强,因此,运用美术进行环境教育存在很大的优势。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环境教育和中学的美术教育充分结合,利用学生身边的环境资源,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闫丰富.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5)

唤醒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4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责任、有义务唤醒学生及全人类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课标”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虽然说是“必修课程”,但是目前并未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在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地区素质教育尚未真正积极推行,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对“课标”课程目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四点: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和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情感,自然就会主动去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重视学习的过程,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环境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身边谈起,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家园和故土情感程度的降低

众所周知,优美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可现实是,洁净而优美的自然风景越来越少:空气、土壤的变质,森林绿色的锐减,河流、海洋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濒危,赤潮、旱涝、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的侵袭,化学性疾病的泛滥……“垃圾”无所不在地充斥我们的视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态标志。有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8%;人均水资源量不及世界人均值的1/4;森林占有量仅1/5;全球15个污染最重的城市13个在亚洲,而亚洲最大的污染地又首推中国;我国动物中的15%、植物中的20%濒临灭绝,世界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国占了156个……当代人对地球资源的过量使用和消耗,已损害和危及了子孙后代生存的利益和发展权利,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不受侵害,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改变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有很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效经济类专业,可从事环保生态研究的机构与人才寥寥无几。有资料表明,世界上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类)消费地在亚洲,尤其以香港、广东、台湾为盛。

二、恶化的更有人间机制、社会游戏规则和人生竞争环境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今中国,虽然生产力锻造了物质的空前繁荣,身体的居住空间亦不断得以扩大,但精神的居住环境却常常是迷茫、低回、狭仄的。

有一个现象颇说明问题:尽管我们有数不清的“楷模”,尽管不停地宣传和呼吁“奉献精神”,尽管职能部门煞费苦心地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爱心工程”,但在环保、公共卫生、职业信誉、文明习惯、公益支出、义务捐款等方面,我们反映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自觉意识仍有许多差距。

其实,这不仅仅是个伦理水平问题,更包含着个体对生活的感激和回报,乃至内心情感和道德能量向外界的自然转化。

环境设计的现代意识 篇5

环境设计的现代意识

环境设计中,人是主角,环境设计应以其自身的规律去安慰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理,关心人的需要,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这正是现代环境设计中需要深化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作 者:姜志明 柯美霞 作者单位:丹东职业技术学院环艺系,辽宁,丹东,118003刊 名:丹东纺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NDONG TEXTILE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B845.6关键词:环境设计 数字化技术 生态建筑 生态设计

环境保护意识与效益研究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 保护意识 效益

一、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的状况。

2007年5月29日,媒体报道,近年来,无锡市,太湖严重污染,造成水中的酸,不能喝,这也是人类发出危险警告。

事实上,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表明,从1991至2004期间,在无锡市,胃癌,肺癌的主要恶性肿瘤,肝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死亡的比例在增高的原因。研究表明,在动物实验中,太湖的代谢物微囊藻毒素表现出强劲的推动,有几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太湖地区有着一些相关得信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也表明,太湖地区已成为恶性肿瘤高发区。

煤炭是中国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根据“通报”中国环境状况显示,1997年,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仍然污染程度较严重。随着汽车消费的增长,大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趋势的加剧,氮氧化物已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4 ~ 140克/3米之间的年平均浓度,全国每年平均值45克/米。从区域分布,总悬浮颗粒物污染北京的一些地区,天津,甘肃,新疆,陕西,山西,河南,吉林,青海,宁夏,内蒙古,山东,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辽宁严重。

近年来,在中国酸雨的危害在全球的迅速是罕见的,中国从271个酸雨观测站选取81个具有代表性的同步进行连续观测,并分析产生的数据。结果,在49个站的降水属于酸雨81台,占61%,据统计,在1990中国煤炭消费量10.5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万吨(不包括乡镇企业);1995年,煤炭消费量达到12.8吨,2341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包括乡镇企业),更多的是欧洲和美国,居世界第一;2000煤炭消费量达到14.5吨,273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中国酸雨形势严峻。

根据台湾市大气中汞含量的科学研究和观测,是欧洲和美国的两倍高,威胁着台湾人民的健康;其主要根源是造成中国煤和垃圾的燃烧。台湾中央大学大气物理学教授,林能回所说,许多污染物可能与大气环流影响整个地区。无论是中国北方的空气污染,蒙古,南洋的沙尘暴,燃烧植物产生的生物污染,台湾只是在下风,因此成为亚太门户为污染物的大陆。不但如此,林能回指出,美国的大气汞发现之前,也会影响其他地区的空气,仔细调查发现,全球第六的排放源,70%,都指向中国,燃煤和废物,含有汞进入大气后,降雨返回地面,进厂或人的身体,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累积引起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林能回说,台湾和美国环境保护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本富士科技合作计划,鹿林天文台监测,竹子山等。结果发现,即使在近三千米的海拔高度的鹿林彗星,大气汞浓度的监测,还高一倍多,在欧洲和美国。由于这种情况在冬季比夏季西风,吹风严重,再加上卫星遥测,使污染区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中国半岛。林能回指出,也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对策。

2006年,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市级标准的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城市占28.5%,比三级标准的占9.1%,较差的城市。与上年相比(比城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4.7个百分点;劣实三类城市减少2.1个百分点的比例,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113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1.7个百分点,比上年,比三级城市增加了0.9个百分点,更糟的是,略低于前一年平均浓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持平。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云南东部,四川。

水污染同样是由国际纠纷。例如,在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俄罗斯下游水污染事件;黑龙江海岸的一些俄国村,民间出现要求中国的声音补偿。

二、提高环保意识的措施

提高环保意识。从儿童做起,使模型和扩大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学校,幼儿园,思想到初中,例如成立家长的力量。在所有学校,社会交往和环境保护,建立激励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扩大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快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质量,注重环境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为了增强宣传的范围,我们还需要准备相关材料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公信力,积极推进环境行为。同样地,用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热爱自然,珍惜资源。

环保意识,评价的实施。对保护环境程度的认识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而相应的评价体系可以使人们做一个更好的规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目前,中国在国家公共指标,为了我们的健康环保是必须执行的,而且很多的评价是主观的,模糊的印象在人们心中形成机制和不适当的概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研究,规则的分析,综合评价标准的实施。

激励措施,以保护环境。动机的驱动力是方向的驱动力。公民的日常自我管理行为,加强环境保护的公民意识,提高弱的状态。常见的正常行为的实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合理的报酬,表扬好人好事,设置强度的一个例子。有影响力的实际行动,说服教育,励志。大奖旨在表扬杰出的公民在环境保护,促进事迹,也有更多“好”的行为。与此同时,那些谁举报的不当行为,报告和监测人的不当行为微薄的报酬,进一步扩大公民的环保意识,对那些谁破坏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扩大社会参与。社会弱电参与,很多人只是作为政府的环保责任,缺乏归属感,我们应该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公民责任。因此,在西方国家,积极发展民间团体和环保组织,社会福利机构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保护环境的中坚力量,环保意识的可扩展开发平台。

良好的环境行为的抑制措施。目前,自律的品质较差,因此需要采取限制措施,以改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水平,他们的限制和其他限制相结合,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各种法律和公众的广泛使用看来,进一步规范我们的日常环保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三、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环保理念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付出行动,更有针对性的。例如,我们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地方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使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本质也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环境保护,只是环境保护局的事,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相干,这是错误的。现在,对“白色污染”的环境不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严重的威胁?一些餐具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常生活用品都是一次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健康。当我们扔掉这些一次性项目时,有没有想过,正如易清洁材料,与投入将成为“白色污染”,成为一堆垃圾......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始终注重环境保护。

结论:

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人们在室内呼吸着新鲜空气是有限。虽然他们有很多高楼大厦,生活富裕,但被烟雾包围。它是一个唤醒人们: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人类将会自食其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携手。从现在开始,一个绿色的地球工程!为了地球上的万物。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也为了我们自己的!

参考文献:

杨洋 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投资综合效益的研究[J] 经济计划与管理2012.07.06

王瑜 幼儿美术教育中环保意识的培养研究[J]环境科学导报2012.08.18

孙文丽 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发展研究2011.09.10

意识环境 篇7

1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要想良好的生存下去, 必须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在环保观念的指引下实施环境保护行动[1]。当前, 有些社会公众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并且国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因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 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 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进而开展公众环境保护活动, 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

2.1 明确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过程中,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并开拓教育渠道, 将全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动中, 从而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那么环境宣传教育就要明确重点[2]。在开展宣传活动时, 利用法制方式来普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 所开展的保护法律宣传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 结合群体的需求合理制定宣传计划, 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 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展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需要将法律与保护联系在一起, 让公众学习到实用的保护知识。

2.2 多样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育部门可以在社区、乡镇等区域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普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街头广告牌和小区墙报等地都可以张贴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的条幅和标语。例如, 城市的车体都有保护的宣传图案, 人们可以观看到宣传的景象, 而且这样的宣传教育形式成本较低, 同样能够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的效果。

2.3 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网络成为各种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 将大量的信息以微博、手机等形式向公众发布, 公众可以浏览到众多环境保护信息, 然后在网络上对话题加以讨论[3]。当然, 环境保护部门权利和义务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实现百姓吸收宣传内容, 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之,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网络化的特点, 并且利用网络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4 公众力量

国家政府意识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必须要发挥公众的力量,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效开展。政府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以新闻媒体的方式向公众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 公众之间再对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讨论和研究,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策略

3.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性

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打造多样性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形式。要想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必须结合不同群体, 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 建立保护教育宣传阵地, 网络、报纸和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阵地。例如, 在“云南环保局网站”内[4], 宣传人员可以将重要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在该网站内, 公众登录网站后, 即可浏览到环保宣传知识, 并观察有关环保的宣传片, 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其次,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人员还可以走进基层, 尤其是农村地区, 这里学习条件不如城市, 所以走入基层更有利于对环保知识的普及, 工作人员可以向民众讲述环境的现状, 并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 还可以发放一些书籍, 让民众通过书籍了解如何做好环保的常识, 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扩大宣传范围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深入人们的心中, (可以) 通过扩大宣传对象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 所以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向青少年的宣传力度,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 学习和接受知识更容易, 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向青少年灌输保护宣传教育知识, 非常有利于提升其保护意识。向青少年宣传保护知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 加大保护教育的教学力度, 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保护知识,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板报上绘画和书写有关环境的内容。此外, 教师还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 讲文明树新风, 然后让学生深入社会活动中, 对街道和社区中存在的垃圾予以处理, 保证生存环境的清洁。

3.3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公众的力量比较强大, 所以为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发挥公众的作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十分强, 并且生产力相对较低, 环境保护行动未能全面开展[5]。因此,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 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每年将财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教育人才和购置宣传设施上, 从而确保宣传活动有效开展, 因为只有教育单位人才结构更加完善, 才能健全宣传工作。同时良好的宣传设施有利于开展宣传工作, 通过听、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从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知, 全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结论

为了人类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国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并开展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让全民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进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 才能有效开展一系列活动, 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人类拥有健康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些工业和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使得环境不要受到威胁, 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针对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展开了研究, 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作为目标,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使得社会公众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公众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1) :10-15.

[2]李成金.云南湖区公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浅析[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22 (Z1) :30-32.

[3]梁光源.提高宣传实效服务环保大局[J].环境, 2014 (3) :36-37.

[4]钟新.全民参与:培育环境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环境宣传教育[J].环境保护, 2011 (12) :32-33.

构建可持续消费意识环境 篇8

消费的意义本来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 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 而消费主义却违背了消费的本来目的, 使消费和人的真实需求失去了联系, 成为满足人们虚假需要和炫耀、占有心理的手段, 成了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得利润的手段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既然消费追求的不再是对需要的满足, 那么, 它也就不再追求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现代消费中, 大量的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被抛弃、被符合时尚的新的消费品所取代就是消费主义背离需要、背离了使用价值, 从而导致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表现在:

(1) 消费品的过分包装。从出售的食品、服装到大件的家用电器, 商品的包装越来越讲究, 有许多消费品的包装已经到了主客不分, 甚至反客为主的地步。

(2) “一次性”消费品的数量剧增。大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等典型的一次性用品被生产和消费。名目繁多的一次性用品既浪费了资源, 又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

(3) “深加工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应当承认, 有些深加工产品是必要的, 但大量的深加工产品只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的形式下的花样翻新, 没有实质性的新内容。这些产品的制造属于不同能量层次之间的转换, 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同时, 产品的深加工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 如各种添加剂、在运输中消耗的石油、在包装中消耗的纸板、塑料等, 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4) 购置的商品大量地被闲置或抛弃。在不断变换的流行时尚的刺激下, 许多人购置商品主要不是考虑实用与否, 而是考虑是否符合时尚, 于是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在还可使用的时候就被闲置或抛弃。

(5) 野蛮性消费成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动物和植物一直是地球生物圈勃勃生机的创造者, 人、动物、植物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然而, 一些人以动物“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为借口, 以各种方式盲目捕杀野生动物和砍伐珍稀植物, 致使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 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可持续消费意识的内涵

消费主义及其生活方式, 给人类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类要走出困境和危机, 就必须在批判地反思消费主义的过程中, 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意识。这种新的消费意识的内涵是:第一, 实现消费的均衡发展和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既不能否定或不合理地限制人们的物质消费, 使之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也不能过分张扬物质消费的重要性, 甚至把物质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使人异化为物的奴隶、非人的存在。[1]第二, 实现代际和代内消费的公正。在代际公正方面, 要求当代人的消费不能以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在代内公正方面, 要求一个人、一部分或一国的消费不能剥夺他人或他国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为条件。第三, 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及二者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就必须使人类整体的消费水平与自然的承受能力相一致, 既要照顾人类的物质需要, 又要兼顾自然的需要。很显然, 这种新的伦理观念, 既不同于消费主义伦理, 也不同于禁欲主义伦理, 而是兼顾到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当代人的需要与后代人的需要, 以及同代人之间的需要、人的需要与自然需要的一种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伦理。

三、可持续消费意识环境的构建

(1) 加大政府作为, 建立相应的制度。目前, 世界上实现可持续消费政策手段主要是采取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 力图通过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来改变生产模式、特别浪费型的消费模式, 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提倡适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理性选购, 企业积极经营, 政府有效推动。其中政府有效推动又是前两者有效运作的基本前提。因此, 可持续消费最依赖政府, 政府的决策在实现可持续消费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持续消费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支持:一是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生命、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我国的绿色消费已见端倪, 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不污染的生态产品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政府应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 推进绿色消费进程。要在生产领域中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可以预见, “绿色工厂”、“绿色食品”、“绿色技术”等的逐步普及, 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意味着人与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谐, 而且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迈进科学文明的新境界。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引领文明消费的职能。文明消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要发挥好引领职能, 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 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 促进企业和生产者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通过征收消费税、生态税和运用价格调节机制等, 引导社会及居民进行生活成本测算, 实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公正消费, 提高消费效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厉行节约, 自觉地纠正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在倡导和形成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中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2]

(2) 加强舆论作用, 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意识。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消费, 加强国民的可持续消费教育。时下超前消费、奢华消费、炫耀型消费、浪费型消费是一些时髦的话题, 从表面上看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可以使暂不具备经济条件的人提前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 然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审之, 超前消费在深层次上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调和的潜在矛盾, 不利于可持续消费观念的建立。引导消费者和约束生产者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转变, 需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 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和其他媒体来进行可持续消费信息的宣传和消费知识的传播, 从而使公众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而任何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内含着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 或者说, 都是一种特定的文明观。我们需要借助媒体提倡绿色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谐消费、以人为本的消费四大可持续消费原则, 来培育可持续的文明消费观。人的消费意愿是受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3]因此, 要在全社会加大对建立文明消费方式的宣传教育力度, 旗帜鲜明地批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以形成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大力培育和树立可持续的文明消费价值导向, 一是注重理性消费。在消费过程中, 既考虑积极的效果, 又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力求在总体上趋利避害。二是倡导适度消费。在消费中量力而行, 从长计议。三是强调公正消费。充分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法则, 在进行消费时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当代人要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消费资源的责任, 妥善利用可再生资源, 保护好不可再生资源。[4]

(3) 规范消费行为, 建立相应的消费模式。消费者行为与态度是个人或群体认知、选择、购买、使用新业务 (产品) , 服务以及经验来满足自身愿望与需要的过程。消费者行为规范的建立便于消费者遵守和接受可持续消费观念, 从而形成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研究重视消费者的行为表现、原因和结果, 忽略了用户在消费过程中心理的变化。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 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消费方式;另一方面, 它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消费运行的基本准则。因此, 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 具有消费水平适度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注重节约资源等基本特征。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 就是既要发挥消费对生产生活的积极作用, 又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要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 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以消费拉动内需, 促进生产和生活消费的良性互动发展。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 拓宽消费领域, 增加消费品种, 优化消费结构, 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消费结构变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要鼓励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非物质消费, 发展信用消费、网上消费、服务消费、社会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 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

现有的消费价值观源于现有的发展模式, 工业社会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诱发并强化了人们的贪婪动机, 而工业化则为人们满足这种动机提供了有效手段。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物化了。传统的发展观的症结就是强调发展速度越快越好, 只要市场需要就行, 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主要指标。而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 刺激消费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种不断地创造出奢侈型消费的增长模式, 是在自己不断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中成长和运行的, 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摘要:可持续消费观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部分, 是它的派生物, 并对整个发展模式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消费价值观以及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模式, 也是消费理念根本性的革命。消费理念的变革, 必然直接反映为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换。我们应从消费习惯入手, 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消费方式, 确保可持续消费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发展,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袁芳英.论可持续消费目标下的消费方式变革[J].湘潭大学学报, 2006, (4) :10-11.

[2]王玉华.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研究及政府行为的实践探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4) :27-29.

[3]李亚丽, 于怀昌.可持续消费初探[J].甘肃农业, 2006, (11) :20-22.

[4]王丽.论可持续消费与循环经济[J].经济论坛, 2005, (16) :7-9.

化学教学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篇9

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如:在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卤素知识介绍臭氧层空洞,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结合氮的氧化物性质介绍城市环境污染;在高二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绍“白色污染”;在高三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电解、电镀介绍水体污染。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有必要掌握这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指导思想。我们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使之学习这一思想理论,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并对其相应的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和用途的教学,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再有,结合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工业制法,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分析这些传统工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进行“三废”的合理回收和再利用。

利用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而且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实验操作坚持严格要求,同时也注意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主体性。还注意从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水泥的工业制法及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电解电镀时介绍《水污染防治法》,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计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在做菜过程中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不在室内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等。总之,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意识环境 篇10

环境是人和自然界与其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 或围绕着生物 (主要指人) 的一切外在条件。环境即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生物、居住地等生命保护系统, 也蓄积了对人们产生刺激甚至袭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力量。环境条件的组合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 有些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益, 有些变化则对人类健康有害, 甚至是灾难性的。环境有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创造的人为环境。如果再把人为环境分为物质与社会文化 (即人文) 环境两部分, 人类就是生活在三重环境结构之中。这三重环境结构不是简单的重合, 也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共存、共依的。人类是环境的创造者, 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 运用知识和智慧来建立一个更好的环境。环境可大可小, 小至一个电话亭, 大至一个城市或自然保护区。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 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的生态环境都与城市、建筑的人居环境密切相关。人居环境就建筑领域而言, 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娱乐、工作环境, 包含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两者的和谐结合与协调发展。它要求居住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与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功能的复杂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结合, 使一聚居地的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协调, 并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 当前住宅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各个城市都有一些好的环境规划设计与治理工程, 但也有不少项目的开发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盲目地提高地块的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形成了众多的“混凝土森林”, 能够提供给人们活动的公共绿地越来越少, 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在新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 能将气候、环境和生态设计综合研究与考虑的实例并不多。评选一个居住小区规划的好坏, 总是把从直升飞机上的鸟瞰景象和住宅立面的造型与空间的艺术景观放在首位, 很少进入内环境中,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物理功能的要求诸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少居住小区为了创造一个较大的公众活动庭院, 而全然不顾建筑之间最小日照间距的要求。周边式布局的西向居室全无遮阳措施, 更谈不上适宜的风环境设计。绿地率虽然达到30% 以上, 但不是每户每人均享, 而是过分的集中。主要居室外墙的窗墙比达80% 以上, 完全成了玻璃幕墙, 远远超过采光需要的窗墙比要求。平屋顶固然有它不足之处, 但它能“弃瓦还绿”、利用空间进行屋顶绿化、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这是其它坡屋顶不具有的长处, 提倡采用坡屋顶的办法很不利于居住区的环境、生态和节能。

随着人们的居住要求从“谋生”转向“乐生”, 买房、换房必定装修已成必然, 家装中的设计求新、材料求新、设备求新和陈设求新固然重要, 但却忽视了应有一个良好的周围环境与之协调、配合, 重内不重外, 过分依靠建筑设备, 丝毫不考虑人为环境与建筑材料中的微生物对居室环境的影响.现实最为普遍的现象是, 在评审任何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时, 一点一线都非常认真, 也非常苛刻, 毫不留情。一旦房屋建造起来, 形形色色的广告招牌, 五花八门的雨棚、防护栏, 不但“污染”了环境, 而且也使建筑的本来面目全非, 建筑师为创造环境而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完全未得以保护。

以上所列, 并不都是建筑师的责任, 有官方的指令, 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也有管理上的失误。从建筑设计方面讲, 建筑师们并没完全忽略气候、环境的设计, 也考虑了朝向、间距、自然通风与噪声的防御等, 但往往是点到即止, 仅做了宏观的考虑, 忽略了微观的研究, 而这正是目前住宅设计中所缺乏的关键性因素。

3 健康建筑与生态建筑的理念

健康建筑是目前国际上因环境污染和建筑要节能而使房间对外完全封闭造成的室内污染源增加, 空气质量恶化, 使人产生建筑病 (或称封闭房间综合症) , 导致健康、工作效率和寿命受到危害而对建筑界提出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住宅的定义是指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全面提升健康要素, “不会引起疾病或残疾, 并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及其社区。”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不只是绿化, 而且, 从规划上看, 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 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 在具体设计上, 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 例如, 除普通草本植物外, 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 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 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 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 注重节省能源, 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生态住宅要把健康落在实处。房地产不是以卖地皮为最终目的, 也不是以卖钢筋, 水泥的房子为最终目的, 更不是以卖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的, 而是以营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需求的健康文明新家园为最终目的。可以说, 房地产是卖一种生活方式, 是卖一种亚文化, 卖一种新社会和新的时尚。作为一个社区的业主, 要真正享受社区健康文明新生活, 不仅体现在房地产商的设计图上, 也不仅是在房地产小区的配套硬件设施上, 而是要落在社区服务软件上, 要让人真正享受到身心愉悦。这才是进了健康文明的家园。

4 生态住宅的设计及建设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 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 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4.1 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 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目前, 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3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近几十年来,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以澳大利亚和以色列最为显著, 其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分别是30%和50%。我国研制开发太阳能起步较晚,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普及率仅为6%左右, 且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较集中, 云南省普及率最高, 达10%。

4.2 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一些地方, 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节水的关键措施还是“开源节流”。生态型建筑要做到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通过就地处理污水, 把污水变成中水, 中水用来浇花、洗车、消防和景观用水等, 在做到节约用水的同时减少污水的排放量;还有在住室中安装节水马桶, 洗手池的水能够直接通向厕所, 洗衣、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洗厕所;采用高质量的无渗透水龙头等。

4.3 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理

将生活垃圾分为三类:生物垃圾 (包括废弃食物、废弃果蔬等) , 可再生垃圾 (包括金属、玻璃、纸屑等) , 不可再生垃圾 (燃烧灰渣等) , 最大限度化废为宝, 循环利用。对于一些生物垃圾可以有计划返回农业生态系统, 对于金属、纸屑等可再生垃圾应回收后统一处理, 以便循环利用。对于不可再生垃圾, 可经焚烧后达到减量化、无害化。

4.4 景观道路的设计

环境景观中的道路不是指交通功能的街道, 而是通过道路引人入胜, 引导居住者进入情景之中, 创造一个舒适、富有魅力的步行空间。这就要求景观道路有生动曲折的布局, 做到“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另外通过巧妙布置, 步移景异, 让人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给人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 使道路充满人情味而受到欢迎。

4.5 居住环境绿化系统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布局可以沿道路布置, 创造开阔的环境空间, 或以绿化单独围合空间, 使绿化布局与道路分离;在植物配置上要以乔木为主, 乔、灌、草等多种植物有机组合, 形成多层复合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尽量最大限度的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功能和保健功能。在提高绿化面积的同时增强植物吸收养分的能力和抗病害能力, 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

4.6 景观小品设计

在居住环境中, 景观小品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们往往是建筑群构图中一个延伸或不可分割体, 是群体中一个藕断丝连的“桥梁”, 声断意不断的“连接体”, 有的景观小品在某处的点缀还起着向导的作用, 预示着将有一个重点出现的启示作用, 或一群体的序曲作用。让人的眼睛习惯于观察景物的细部, 就会觉得这个人为的世界更具情趣, 更富特色。

4.7 尊重自然, 创造环境, 突出地方特色

对居住区生活功能规律深层次进行分析和组织, 对基地特定的气候、地形、现状和规划环境反复推敲与琢磨, 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一种与居住生活紧密结合, 有机交融又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形态特征。

5 结语

我国夏热冬冷, 占地面积大, 气候差异也较大, 使得建筑环境与生态的设计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和同样的设计与应用手法。只有因地制宜, 注重环境和生态效益, 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 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健康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天娇, 蒋丕彦.美G.泰勒.米勒.营造可持续地球家园的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第二届健康住宅建设总结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意识环境 篇11

因此,温迪·包尔成立GreenMapSystem,将制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放在网站上推向国际。截至今年9月,已有六大洲、354个地图项目加入这个行列,已完成了259份折页和65个网络电子地图。

中国大陆在2006年7月加入此系统,环保NGO组织“自然之友”出版了北京市第一份“什刹海绿地图”。

第一张“绿地图”

2004年,“自然之友”获得了纽约“绿地图”的注册授权,开始在北京地区推广“绿地图”的活动。2006年初,“绿地图”小组选择起点时,几乎没有争议地落在了什刹海地区。“绿地图”项目负责人胡卉哲解释:“因为这里的信息特别丰富,还表现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许多冲突和问题。商业气息浓厚确实是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实际考察中,我们感觉商业只是它近几年棗不超过10年里的变化,它背后是五六百年的历史。”

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志愿者们就拿着带有通用图标系统的调查问卷直奔什刹海。

在之后半年里,志愿者们利用双休日,以三到五人的小组为单位,断断续续地“扫荡”各自负责的胡同区域,边走边按照图标把实物放进调查问卷里,遇到古迹、商店、餐馆还进去与里面的居民或店主做访谈,并将观察到的问题细节用照片记录下来。大家对于什么应该或不应该放到地图中而争论不休,经常发生同一条胡同来回要走无数遍的情况。地图上每一个看似随意添加的图标背后,都是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结果,通常是考察了大量的信息,录入的却甚少。核心问题就是每个人对于“绿地图”理解的不同,最终通过成员讨论,以既能体现地方的特色,又能体现“绿地图”的理念为标准。

打开这张志愿者手绘的精美地图,第一感觉是满目的古建筑和人文景点,却感觉不到突出的环保内容。“绿地图”计划负责人胡卉哲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什刹海本身就属于古城保护区的关系。

在这张“什刹海绿地图”上,标出了自行车租赁处、停放处、修理处及游览路线,目的是鼓励大家骑车游览。“绿地图”小组考察的时候也记录了机动车停车处,但并没有标出,却标着交通阻塞的地区,目的是告诉大家这个地方的交通情况不容忽视。

志愿者之一、首都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阴燕说,她以前很少去后海,去也是去酒吧。但自从参加了“绿地图”小组,去后海成为了一种习惯,经常是下了学就骑车去转一圈,到处找古迹研究。这样做使得她几乎成了专业导游,能把后海每一处的历史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

而政法大学研究生杨维东在他认真地感受了后海的春夏秋冬以及白天和夜晚后,才觉得这里确实很美。他觉得,只有对一个地方有感情了,才自然会变得很想环保。也因此,“绿地图”计划虽然繁重但充满乐趣,志愿者们并不刻意追求时间,大家把它当作一种休闲活动,发现问题又彼此交流,其乐融融。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半年里,“绿地图”小组前后共招募五十多名志愿者接受培训,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十人。

每个人身边的“绿地图”

之前针对什刹海的地图不多,多是以专业且详细的标准地图为主。“什刹海绿地图”出版后,志愿者们花了半天时间在什刹海的酒吧、餐馆、商店发放,并赠送给胡同三轮车游的车夫,索要者不绝。连他们站在路边打开看时,都会有人询问在哪里能买到,受欢迎的程度让志愿者们雀跃不已。有了第一张北京的“绿地图”,“绿地图”计划的推广活动也变得更顺利了。

很多看过什刹海“绿地图”的人纷纷想参与“绿地图”计划,胡卉哲给公司的职员和学校的老师都做过培训,前者可以在自己公司的周围做,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校园及周边地区。当地的地图当地人做,这也是“绿地图”的原则之一,毕竟自己的活动区域和生活是每个人最关心的。

“绿地图”描绘的地区可以小到一个花园、学校、办公楼,大到一个社区,甚至整个城市。每个地图的绘制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精准的卫星测绘,有的是充满童趣的手绘,但是每份“绿地图”都用一套通用的图标系统做标注。

在台湾,“绿地图”被称为“绿色生活地图”,因为这个地图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关于环保的信息都是些很细节化的东西。

另外对一些外地的社团,“绿地图”小组也会鼓励他们去申请纽约的授权,目前兰州、杭州、厦门、四川和广西等地已先后获得授权。

政法大学研究生杨维东在参加“自然之友”另一项环保活动“绿色希望”时,在四川的贫困小学给当地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他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画校园的“绿地图”。大家画的都不一样,但他的目的达到了:让孩子们站在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自己的生活,更爱护自己的家园。他认为这远比单纯画山水意义大得多。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六年级的梁博是学校科技兴趣小组的成员,老师提出绘制南铜锣鼓巷“绿地图”的课题,他立刻报名参加了,同时还拉来经常到他家玩的同班同学周放,以及两人的家长。每天放学和双休日,两家人浩浩荡荡地出发,骑车带着孩子在胡同里荡来荡去。梁博的爸爸在南铜锣鼓巷出生,生活了半辈子,但还是第一次认真地跟随着儿子踏遍这里的每一处,走进每一个历史古建筑里去看个究竟。

虽然孩子对于什么是“绿地图”不是很明白,列图标时毫不犹豫地首先把自己经常去的小饭馆、奶酪店、酒吧列到了地图中,为了让大家也能去品尝,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明了第一个中国化的图标——四合院,还由此发现了曾王府就是从前皇帝老师的居所,金王府是从前看守金库的人的居所……不到两个月,梁博已经画出了南铜锣鼓巷的“绿地图”初稿,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经过一番的调查后,我们发现北京的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只有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只有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并且不少胡同里的一砖、一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胡同可是北京的象征,胡同历经许多风风雨雨,只有在我们大家共同的保护下才得以保存。”

“绿地图”其实就是提升环境意识的工具,实施它方式有很多:工作坊、一节课、NGO项目等等,目的是鼓励本土参与,让社区居民和当地人关注自己社区环境。政法大学研究生杨维东认为,对于初次参与环保活动的人来说,“绿地图”是一种最好的启蒙和开始。

依靠志愿者实现的“绿地图”计划成本并不高,主要花费在印刷上,之前都是由阶段性的小笔资金在维持,对于赞助商与地图的关系,胡卉哲态度非常明晰,广告和商业的内容不能影响地图的信息,这也是自然之友申请纽约“绿地图”授权时的原则。

意识环境 篇12

一、强化品牌经营意识, 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洗礼, 我国出版行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品牌是无形的, 但它带来的连锁性效益是巨大的, 培育品牌, 是编辑行业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图书出版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宝。

出版社品牌是出版社集体长期努力的结果, 是由一本本精品图书累积而成的。它们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保障, 谁拥有品牌产品, 谁就拥有读者、拥有市场。作为一位有经营意识的编辑, 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打造自己的品牌图书, 同时为出版社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学会为选题“把脉”, 判断其经济价值所在

选题策划作为编辑工作的基础, 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论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捕获受众的需求, 从中寻找市场机会, 确定适合自身资源条件的选题创意, 明确选题的市场定位, 包括读者定位、价格定位、装帧形式定位等。这是出版社参与图书市场竞争的起点, 是图书营销工作的良好开端。

三、契合前期市场预测, 对书稿做好出版定位

编辑是图书的第一位读者, 要在进入加工书稿环节的前期, 从结构方面及内容方面对书稿将准确的市场定位做好, 具体包括整体包装定位、读者定位、价格定位以及内容定位等。编辑应当高度重视每一个书稿的细微部位, 切实地立足于读者与市场的角度, 展开文字处理及设计编排工作, 以使图书能够在雏形时期便充分考虑到满足广大读者及市场的迫切需求。主要是按照读者的需求与图书的特点, 在设计版式、设计封面及开本上下功夫、动脑筋, 创设多彩而又丰富的形式, 以便于将图书的自我营销加以实现。诸如:开本的选择, 要便于读者阅读或方便读者携带;按照书品本身所具备的特征, 把印制方式和用纸方式确定出来, 严格成本控制及质量保证;创新版式和装帧, 要更为有助于图书内涵的传达和图书内容的诠释, 切实地将美的享受带给读者, 愉悦广大读者的视觉, 真正地把枯燥的文字转变为悦目赏心的页面;在封面、封底设计夺人眼球的推荐语、宣传语等, 使读者在翻阅读书时, 不经意间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此等等。

四、积极参与宣传推广活动,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图书营销工作是图书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业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图书出版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因此, 图书出版后, 作为一名具有经营意识的编辑, 还要持续关注自己图书的市场走向, 配合发行人员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为图书赢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谈到配合发行人员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其实编辑是最具优势的。第一, 编辑对自己的图书最为了解。每一本书店书架上的书, 实际上编辑是其第一读者。由于每本书均是编辑在图书原稿的前提下印制加工所完成的, 所以, 对该书的适读人群和内容特点, 编辑了如指掌。在营销方案的制定上, 均离不开图书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内容, 要想把这一点做好, 那么责任编辑就应当负起责任;第二, 最清楚图书卖点的是编辑, 每本书上市以后, 得到读者青睐与否, 其关键就是卖点。所谓卖点具体指的是目前图书市场广大读者所需要的、所追捧的。无论哪一本图书均有着其自身特有的卖点, 具体表现在书中的哪些方面, 最清楚的是编辑;第三, 最易把握图书上市时机的是编辑。与其他商品一样, 图书的上市时间也有着较大的讲究, 也就是时效性问题, 将最佳的图书上市时间把握好, 迅速占领市场, 抓住读者, 抢得先机, 是赢得市场、扩大图书销量的有效营销手段。在此方面, 最有发言权的是编辑;第四, 利用自身优势策应发行“主战场”。编辑利用自身工作便利, 联络作者, 广结人脉, 其交往人群与发行人员的人脉圈形成互补, 更有利于进行开展行销行为诸如报告会促销、签名促销等, 借助于作者的知名度, 从而把读者的购买欲望调动起来, 烘热市场, 对发行“主战场”起到策应作用。

基于以上编辑所具有的营销优势, 作为具有经营意识的编辑不仅仅是图书的生产者, 更应该主动成为图书的积极推广与宣传者。编辑介入营销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好图书的评论。

有着较强说服力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是书评书介, 是最好的一种图书广告, 许多读者基本上均是由于受到书评书介的影响而购买的。同时, 编辑要将文案工作做好, 邀请作者本人或者相关专家对书评加以撰写, 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宣传媒体更好地将图书向广大读者介绍, 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宣传资料的制作。

编辑应当对与有关图书的资料及文章进行筛选, 比如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书评、作者背景、图书特色亮点等, 帮助发行部门将推广营销做好。

3. 开拓思路。

除传统的新书签售、新书发布会等形式外, 还可开展答题奖售促销、附带公益活动促销等, 组织一些与读者互动的活动, 促进销售。

4. 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 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直接在网上购书、查阅资料。编辑要充分利用网上书店、出版社网站、图书馆网站及文学等领域的各大知名网站造势宣传自己的图书。

总之, 在现代出版环境下, 作为一名编辑, 应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经营意识, 做到对当下图书市场有准确的环境评估, 对自己所编图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 并在图书整体营销策划的各个层面积极参与、不遗余力。以此为前提, 图书在市场上才可能有不俗的表现■

上一篇: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下一篇:网络会计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