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通用8篇)
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 篇1
在前面的货架上一些内容和改点的解读,我想各位大虾们会在不同版本的《解读》中有详述,大家可以参照解读。我这里不重复了。这里我只准备选择”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两个关键词,从“流变”的角度和大家交流我的理解——本来应当把这一节放在上面的框架下,但考虑到这两个关键词的地位,便单列了。自然,单列后,就不只是讲“流变”了,请各位阅读时注意。
1.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这两个为什么放在一起?不是我手懒,是应用意识必须跟着创新意识,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
《标准2012年版》专门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概念专门表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l
应用意识
那么,什么是应用意识呢?
《标准2012年版》是怎么说的?“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学了数学后知道用。这就好象是一个好逞能的小伙子,学得了一些拳脚,总想找个活儿亮亮自己的能耐,头脑中想的是“我能干点啥”。第二条,是说你遇上事了,要想着数学,想着数学能帮你。就象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你说话》。
这两条先把“我能干点啥”放在“有事你说话”前面了。我感到顺序倒了。交换一下可能可好。从数学的产生来说,我们是先遇上问题,遇上事,“有事”了,才想寻找解决的法子,才有了数学。而“我能干点啥”是先有了数学,是你掌握了数学以后的事。从创新意识看,前者的创新因素更多些。无论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顺序,还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重要性,都应当交换一下次序。——当然,《标准》这样说,不会引发“两桃杀三士”,不会引发“两雄”争霸的残酷战争,但我还是感到交换一下次序更有利于理解创新意识的地位。
创新意识是新增的关键词。我认为加的很好,很有必要。
虽然在应用意识的注解中,《课标》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的说明,其中也蕴含有“创新意识”的意思。但是,应用意识(http://)主要还是指用现有的工具做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是现有工具的重复使用,是一种“啃老族”的文化体现。正如彭加勒(又译作庞加莱)所言:“仅仅着眼于直接应用的那些人,他们不会给后世留下任何东西,当面临新的需要时,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科学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北京)。一旦换一个新的情境,现有的工具就会象一位尊贵的骑士躲到一边,摊摊双手表示他的遗憾,此时的创新意识就成了我们谋求的勇士,特别希望他能冲到问题的最前面。庞老先生的话短,却说的很全面,既说了观点,又说了为什么。
l
创新意识
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呢?《课标(2012年版)》没说,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值得摆上桌案。我们还是先换一个问法:怎样理解创新意识?
我们先看《课标(2012年版)》,第7页,是这样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说了地位,要求,基础,核心,方法,„„。把创新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数学教育的 “基本任务”,而且要求体现在全过程中,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其实,创新又何尝不是科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基本任务”呢?只是我们数学标准不能干涉其他学科的内政罢了。这是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创新一阵子,想不起来就搁置在了一边。不能象学习雷峰,只在3月一阵风。中间几句主要是说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验证。特别指出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点特别重要,思考是自己的事情,思考不能替代,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样的常识。
独立思考,这是学会思考的条件,思考只能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去学会。什么是“会”呢?可以把下面的方法“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作为答案来理解。
当然,你仍然会感到“不治饿”。依然会象进了冬天的公园,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枝桠。理念树条不能少了案例的绿叶,一片绿叶就是大树生命的体征。还是让我讲一个例子。
2.例谈一节课中的创造
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20点游戏。每人轮流摸牌,各张牌点数之和不能超过20,点多为胜。
上课老师用了近20分钟讲游戏规则,然后学生进行 游戏,汇报经验。
——前面我把教育分为三类或说三个阶段:知识传承、技能训练、思维启迪。这节课你可以看出很典型突出了前面两个功能:知识传承、技能训练,而思维的开启却没有在这样的课中充分体现。最后的汇报经验只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效果检验”。
评课时,我说:“如果我是家长,我会质疑,我在家几分钟就能教会孩子玩这种游戏,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你手上?也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孩子受到的教育与他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教育中有什么不同?——我想最大的不同,应当是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不能仅仅重复于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中的会用之目的。这样说并不是说生活教育中没有创造。而是说,一般的家庭中的游戏多在“应用”上下功夫,而学校的游戏应当多在“创造”上下功夫。”
那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学生可以创造呢?
单说规则吧。
游戏是讲究规则的,一个游戏规则往往由基本规则、补充规则、拓展规则组成。我认为规则有下面的特点:
(1)规则是讲究公平的;
(2)规则是由社会共同体制订的;
(3)规则是可创造的,可变换的。——这就有了可创造的空间。
第一、基本规则的教学
游戏本身是不是新?游戏的新旧,当然不是由纸牌的物理属性决定,不是指是不是新买的“处女牌”。新旧是由游戏的基本规则决定的。
如果游戏规则是新的。这种规则学生自己能不能看懂?如果能看懂,你不要讲了,把游戏规则说明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学习。
——慢,有人插话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没有几个,你不讲,他们看不懂的。
对不起,这次我要做一个双手下按的姿势,请你先不要激动。我知道你说的是事实,并且这样做也是为孩子着想。我一点也不否认你的责任感。在我没看这节课前,我是和你一样存在这种担心:学生会不会看识得这些字,通过听课我没有这种担心了。
你看到了,当你出示这个游戏规则之后,前面有个小姑娘不等你说话,就用手指着念出这句话了。可是你没有理会她的多嘴。心里可能还会感到她扰乱了你的教学秩序。我不知道她能认多少字,就是有不会的字,也不要紧,小组内是不是可以帮助一下?小组内不行,组际之间行不行?最后有几个字不会,还不一定需要你来讲,缺一个两个字可能也不影响学生理解这个规则说明。
会用多少时间吗?你在用讲的方法时,用了17分钟(而学生玩一次只用5分钟)。你让他们自学7分钟能不能学会、能不能看懂这个游戏说明?——可能比你单一地讲“高效”多了。
把问题情境设计好,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着阅读、学着合作,学着求助于他人,学着指导他人,在互相帮助中了解新的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是不是已是在创造了。他们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一个新的规则,知道扑克还有新的玩法。而这些经验的获得,源自孩子们自己的发现。
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你前面的意思是只让孩子们学习说明书吗?不让学生接触纸牌吗?
不是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结合手中的牌,对比说明书来理解规则。并且这样做使文字说明、实物操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规则,也符合学习的规律,符合创造的规律。因为创造体现在过程中,而理想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创造。
如,规则说明中有“摸到纸牌上的数字的和最大的人获胜。”学生要理解这个句子。他们的思维要经过下面的几个过程:
(1)认识里面的字词,并知道各个词所表达的意思。这一步是词的意义的理解。
如“数字”、“和”这两个词,学生需要知道“数字”是指纸牌上的数字,“和”的意思是说“几个数字做加法运算的结果”。
(2)将字词放在句子中去理解。这一步是从结构上去理解。
把“数字”“和”放在“摸到纸牌上的数字的和最大的人获胜。”句子中,知道是把手中各牌上的数字都加起来,然后比数字大小。这里有一个前提,要摸牌,要比较,不是你一个人比。蕴含着你手中要有牌的意思,要有同伴和你一起做,才能比,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知道结果谁“最大”等等。
(3)将上面的短句,作为行动的指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这一步是从情境中去理解。
将这个句子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说放在具体的“真实世界”中去操作。在讨论中、同伴共同阅读说明书中,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需要“真做”,可能通过想象,头脑中已建立了按这个指令操作的情境。有的孩子们的思维可能还是处于懵懂状态,对词的意义可能并不清楚,这时就需要一边阅读对照、一边进行具体的操作帮助理解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习并不是象容器注水一样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一个不断尝试、反复、修正、澄清,从而达到更透彻、更深刻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可以体现学生的创造。
第二、补充规则的教学
除了怎么定胜负这样的基本规则外,还有针对特殊情况处理的一些补充说明,我称为补充规则。诸如:出现一样的点数了怎么办?大于10的牌,如J、Q、K„„如何处理?
对于这样的补充规则,我仍然不建议在学生玩之前作为基本规则介绍给孩子们,而是希望让孩子先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让自己做出处理,自己制定规则。——在玩之前介绍这些规则,他们没有体验,对这一条规则可能感受并不那么深,你的规则并不能马上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最为关键的,我的建议是能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需要。哪怕是你告诉孩子们“我们是不是可能再加上这样一个规则,„„”也比事前告知孩子要好,因为这会让他们知道,创造并不是人们的随意捏造,规则的产生也是来自于实际的需要。
那么,一旦他们发现了需要,也就培育了“提出问题”的秧苗。由需要,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选择一个方案,这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中的一个要素是选择。
在上面的游戏中,如果你的点数是10,我的点数也是10.我们俩人是同样的点数,怎么算胜负?这里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1)
并列第一。这是一种规则,两个人都乐意。
(2)
谁手中的牌少,谁为胜。这样的规定当然也可以。
(3)
两人都放弃手中的牌,重新再摸一次,以新摸的一张点大为胜者。可能这样的规定要触动孩子的心灵了,因为这样做需要孩子放弃手中既得的利益,两人间重新再开始一次游戏。
(4)
„„
关于牌面数字多于10的牌的处理:
(1)把大于10的,包括大王、小王统一定为1.这是一种规定;
(2)把大于10的分别按个位数计数又是一种;
(3)这些牌和大王、小王分别按0算也是一种规定。
(4)„„
第三、拓展规则的教学
基本的规则和补充规则教学完之后,基本上可以宣告一节课的结束了。但我认为,理想的教学不要在此画上句号,把规则拓展一下、做一下变通,会给孩子们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让他们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他们一个天地,让他们嬉戏,品尝到创造的快乐。拓展规则的制定也许会让学生进一步或者更多地尝到创造和发明的喜悦。
就这个游戏的拓展规则,我们可以尝试着做几点改动,看一看是不是可创造的空间更大?
(1)关于胜负的规则:可以不可以规定五局三胜制?可以不可以改为最后的胜负以各局的点数之和大者为胜?可以不可以胜一局就记一个分数,最后看分多者为胜?
(2)关于游戏人数的确定:两人可以吗?三人可以吗?„„人数多与人数少,又可以做哪些规则上的调整?
(3)关于奖励。能不能制定一些奖励的规定?胜一局加1分,连胜两局加2分,连胜三局加3分,等等。
(4)„„
制度都是滞后的。规则需要在游戏中完善、在活动中制定。制定规则的过程,需要经过社会共同体的约定和确认,规则确立的过程充满选择,充满创造。当然,规则一经确定,谁都不能再私自更改,除非再次出现规则中没有包含的情境——这是创造的一个条件,创造必须在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大规则内的进行创造。让小学生凭空创造规则,并理解这些规定可能很难,但他们在游戏中却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到创造的过程。
创造,不是你定规则我遵守,创造,是大家一起根据需要选择、建立规则。选择、建立一个普适性的规则,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对自己既得利益的放弃,更是对他人的尊重。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默守”规则的人,相反,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种对已有规则的破坏和新的规则的重新建立。
我这儿说的游戏规则,也许不仅仅是指玩这个纸牌游戏本身。也包括我们与人相处,在社会中立身。当然,更包括我前面说的“家长为什么把孩子送到你的手上”这一款社会游戏。公维华老师有一天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学校在招生,来了好几千家长,特兴奋。为什么会来这么多家长?这里不会有强迫,不会有行政命令的一呼百应,不会有利诱(当然这里指的“利“,相信你不会误解为单纯的物质利益),这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家长们都很清楚,他们看到的是学校办得水平。他们把孩子送到这儿是因为这儿“利好”。这个利是学校能给孩子们的,如果你的工作和努力不能给孩子这方面的“利”,你就需要付出其他方面的“利”为这种失衡来配平,社会游戏需要的是公平,虽然在追求公平、配平失衡中会有许多的不公不平存在。
上面的战线拉得是不是又长了。来,我们浓缩一下:
学习不是简单的累加,需要自己不断去修正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创造。创新不是告知,需要自己去发现创新并不随意,创造有创造的需要;创造并不神秘,孩子们也可以创造。
3.独立学习与创造
我曾想就“低学生段数学教学可创造内容举例”为题写篇文章,列举一下小学低学段可创造的内容,后来放弃了。因为每一节课中都有创造,每一个过程都有创造,不是吗?每一节课中,数学概念的得出、公式、公理、法则的总结,模型、思想方法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哪一环节没有创造?现在需要的不是指出哪节课中有创造,而是需要我们老师们树立一个让学生“创造”的意识、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我们老师们往往也知道要让学生学会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总是扶的多、给的多。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要让学生独立学习,希望老师们少指导,少讲解,尽量做一做“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呢?
当然是为了不熄灭孩子创造的火苗,培养孩子创新的意识。这样的回答可能太过平常,不会给我们留下有什么印象。我们还是再做一次溯源。看看“创造”的定义怎么说。
什么是创造?
百度上给出的定义和例子很好,转述如下:
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创造的本质在于甄选!甄选出真正有建设性的联系(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你想拿到桌子上的一个花瓶而又因为自己太矮而够不着时,你挠挠头往周围看了看,发现旁边有一个凳子!你突然想到也许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通常称为灵感(这个现象类似于生物中的突变,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改变了凳子只是用来坐的这样的观念),做到这一步时你已经将“凳子”和“自己的身体”这两个概念在头脑里联系起来了,并且进行了一个思想试验过程:首先看了看凳子的高度,大概判断了下自己如果站在上头很可能就可以够着花瓶了,并且觉得自己肯定可以爬到凳子上去。于是你头脑中迅速闪过了你爬到凳子上然后顺利够着花瓶的图景。这个思维过程完成后,你就完成了一个“手续概念”的创造。为了方便陈述,你还可以把刚才这个手续概念命名为:“通过站在凳子上拿到桌子上的花瓶的方法”。
为了验证刚才创造的这一手续的可行性,你将你的想法付诸实现,结果也许真的可行,也许不可行,或者造成了你没有想到的结果。比如凳子翻了你摔倒了,还把花瓶打碎了。这都是因为你在头脑中模拟的过程忽略了某些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凳子的稳定性,地面的摩擦系数,或者对凳子和自己的高度判断不准确等等)造成的。如果可行,并且拿到了花瓶,那么你就进行了一个“概念的物理实现”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说你将你创造的概念的“物理实际”也创造出来了。它本质上就像你完成了一个建筑的设计,并且亲自把它建造出来一样。经历了这件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马上想起已经建设完成的这个概念,这就是你增长的知识。可见创造可以分为概念的创造和概念的物理实现创造两种。
这一段说的很是详细,由于上面的文中用了一些概念,我们可能读起来吃力,我想结合上面的话,再强调一下几点:
1.创造的实质是联结,联结可以是抽象概念之间的,可以是具体事物之间的,体现在思考问题与具体的做事方法、过程中。
2.创造是个体的创造,创造会带来个体的内心的愉悦而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别人的告知不是创造。虽然都起到了使主体由“未知”到“已知”的结果,但告知不是创造。
注意:告知不是创造的敌人,更不是课程改革要“革命的对象”,它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后文会详细谈及。
3.创造不仅是一种发现,还是一种选择。它是从诸多现象和联系中洞察到什么最有价值,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创造是选择,不是给予。
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人告诉你把“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你照着做了。这里面已没有了创造,这只是按指令去做,是按程序去做。如果有你的选择和反思在里面,你获得的“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可能是一个经验,再遇上时你也会这样做。如果没有选择和反思在里面,别人的告知或说给予也许只成为你完成这件事的一个指令,它会随着任务的完成而遭到遗弃。——当然,我们有时会把遗弃的东西再次捡回,但那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了。
我在做业务校长时,有一次陪我们县教研员赵克平老师听课,他听到老师讲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有些愤愤的说:“这一节课最甜的地方又让老师自己吃了。”他把课比做吃甘蔗,要让学生自己吃,你老师不能嚼了喂孩子。最有营养的都进了你的肚子,孩子再吃你嚼过的,能愿意吃吗?
我在我们的文字里没有去区分创造和创新。无论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一点是共同的,拿来的,别人给的,都不在创造和创新之列。
那么,独立学习是不是不要老师们指导呢?不是的,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教与学的关系,我想在后文“重新认识学与教的过程中”详细去谈。
4.孩子能否创造?
孩子们能创造吗?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想只说一句“能”或“不能”是解决不了老师们的困惑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孩子的理解是造成我们教学法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困惑应当是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理解,而有些观点是来自于我们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在传统教学行为影响下的学生给你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名家的观点。
“他们是尚未成年的新生一代人,身体弱小,没有经验,甚至连一般活动的能力和认识能力都还不具备,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生产和生活、进行科学认识或艺术认识,以谋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王策三
“学生是带着认识世界的前概念到课堂里学习的。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环境内容以及环境组织和解释方式的理解。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到课堂上的经验可以两种方式呈现:作为他们日常的、非正式的、经验性的、学校以外的知识,或者作为他们基于学校的和“教学的”知识。”
——徐斌艳:《面向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项目设计》,新世纪小学会议资料,2010年12月3日广东茂名。
“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第2页。
“儿童有一种进行推论的天生素质,并且有实验和检验的内在的愿因。”(约翰﹒杜威)
上面的对儿童的论述都是名家之高见。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得出如此不一致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听谁的?谁的话更接近真理?
当理论的双方或多方对峙不决时,我们不妨做一次战争年代逃亡的难民,“远离”这纷争的是是非非——去安静的课堂和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观察一下他们的生活,用我们自己的观察决定理论战争的胜负。
下面,我们一起看几个事例,看你能不能吹响绿茵场上裁判的金哨。
(1)曾见到一本《甘蔗有多高》的书。它的奇异处在于作者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这可不是一本你印象中的日记集,也不是你印象中的学生作文选。它是一本有关幼儿测量概念学习的书,是从头到尾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中围绕测量这一主题的学习进程记录,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小朋友写的“专著”。
那天,我和位惠女老师同去书店,店员推荐我们这本书。听说是幼儿的书,我有些不屑一顾,碍于店员的面子,便随手翻了几页。这一看,我们俩人都迷上了,都想买。可是,书只有一本。不好与位老师相争,便提一个条件,请位老师就这本书写一篇文章让我和更多的老师分享。我则和店员约定,再进来书给我通知,我再来买。几天后,店员电话告知我书到了,我则买了三本,不断给好友推荐,到最终,我手中留存的却是一本复印本了。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起因很象是我们的春游。老师本意是要带领孩子们去参观稻米的收割过程的,但学生却对路旁的甘蔗产生了兴趣,趴在地上,翘着屁股,观察开了甘蔗。敏锐的老师“嗅”到孩子的兴趣点,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一段长达五个月的以测量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种下甘蔗后,孩子们特别关心甘蔗有没有长大。老师抓住这次课程的契机,引导孩子思考甘蔗该用什么量,孩子用食指、拇指比划,但是每次比的都不一样。“那么,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孩子们想到了吸管和树枝。细致的老师,将孩子们测量甘蔗的“工具”贴在白纸上,并在旁边写下测量的日期、测量人,随着甘蔗的长高,成长图越来越长,甘蔗成长的情况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随着甘蔗的成长,孩子们也在寻找着不同的测量材料以便测量甘蔗有多高,他们想到了回形针,孩子们用一长串的回形针结成长长的连环扣,不仅量甘蔗,也量教室里的其他物品、甚至于爬上楼顶去量高楼。在孩子们测量的过程中,老师用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将他们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测量的结果。
在孩子们的眼中,教学楼很高很高,于是,他们把一箱子连环扣全部串在一起,几个孩子到楼顶放连环扣,楼下的人接应,还特别关照二楼也要有人,防止连环扣卡住。量好后,大家开始数连环扣的数目:353个连环扣。“353个连环扣是多高呢?怎么告诉别人呢?”老师此时介入,使学生不再沉醉于成功之中,引出了尺子的学习。„„五个月后,孩子毕业了,一本由他们自己动手编辑,插图的图书也成册了。
——这是我看到的最小的孩子们写成的书。我感叹孩子们的创造!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呢?我们的孩子同样不缺乏创造的能力。
(2)下面的教学片断选自《新世纪小学数学》杂志,2012年第二期,张学明、项竹贤《课堂追问的时机》,26页)
【例】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的片段。
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可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全班学生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师:你是怎样改的?
生:差比原来少写1。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做改动呢?
生: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学生边说边以黑板上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生: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便。
生: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x x同学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话和老师的话分开来看。你会看到,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来自于学生,没有一处是老师的告知和讲授,处处都是我们学生的创造。显然,这里孩子们的创造,源于老师不是把“从高位减起”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用追问,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
当然,这里有两点说明:
(1)竖式计算的问题从哪位算起,似乎已成既定的规则,如果再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追问“竖式计算只能从低(高)位算起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探索发现一个法则是如何形成的,你会给孩子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他们又会看到另一片天空。
(2)这里只是展示了“质疑问难环节”中的学生创造,在其他环节,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得而知。这里的学生创造中,老师引导的痕迹稍显过重。我希望能看到一节课的所有流程都是全部的、真正放给学生的,看到学生精彩观念绽放的课堂。(这种课堂将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两处)。
相反,下面的例子就不是在让学生创造了。
【例】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出示1/2+1/4,让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当学生出现1/2+1/4=2/6或1/2+1/4=2/4等多种不同答案时,可以适时一问:两个加数的和应该比加数大,那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算的和是否正确?
这里,老师虽然也是想用启发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发现错误。——这里虽然用了“适时”二字,但这两个字最难把握。作者没有说什么是适时: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反思时间?给没有给学生操作的机会?给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是学生经过再三的思考后最终认定自己做的就是最后的结果了、还是发现学生算完,未等学生给验算就进行了下面的启发?文中没有说明,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注明到,在“如何做”这个问题上,老师却是采取了“告知规则、让学生按规则行事”的方式。这样的教不是在让孩子创造而是让学生在“服从”中“确认”别人的发现,如此长期的影响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另外,“两个加数的和应该比加数大”也不是数学中普适的结论,它只在算术中成立,当两个加数学中出现0或负数时,就不适合了。不适合在小学加以强化并当成一个普适的规则来使用。如果我们放弃“适时”的过程,一定要告知时,建议改为:“这两个加数的和会比最大的加数小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算的和是否正确?”这样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把发现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我这几年负责的杂志,其中有一个栏目,是专门发表孩子们是怎样学习数学的,发表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也时也到各地培训、回访、讲学,见到过很多孩子们的作品,如、广东植秀盛老师、公维华老师以及大庆袁明老师学生日记,河南金水连续几届的《学数学、用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用报告的形式汇报他们用数学的成果,有的学生涉及到商场的选址调研,研究的思路和严谨堪比大学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我常常为他们出色的创造兴奋不已。
我在教学初中时,我教的学生中就有多人发表过文章。其中,崔艳梅一次得了200元的稿费,令全校为之惊呼——那时我的工资还不到800多元钱,在农村无论孩子、还是大人的眼中200元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分别用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例子想说明,我们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创造的才华,只是因为我们的“教”不得法,而使他们的这种才华和天性得到了扼杀。我的这样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后面,我会有更多的例子说明我们的教是如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很感谢网友“离线”,看到我的日记后给我发来了她在教学中积累的“教阻碍学生发展”的大量案例。
当然,社会中阻碍创新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山寨文化、盗版行为等等。而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些“盗”了却不知是盗,最可怕。我说这叫“误盗”,是为了给我们大家保留一下脸面。不是吗?我们常见有人引了大段别人的文字,但却不加注明。我现在虽然还没有发现盗用“我看课标系列”的现象,但我敢说你会在某个角落或某篇文章中看到我的这些文字或观点被“误盗”的情况。
5.结语
创新有两大表现:发明与发现、联结与转换。有时是发明,有时是发现。但从思维上看,实质是经验的再抽象和经验的再提炼、是经验和知识的相互联结和转换。具体说来创新有下面的表现:
l
发现了新的现象,新的联系。
l
在有人质疑某一观点时,提供了新的辩护性案例。
l
发现了现有经验、传统观点、方法中的谬误或不足;
l
将现有的经验、观点、方法进行了抽象、归纳、推广、提升,使之更简捷、方便、更具有一般性。
l
转换或发现新的方法、观点,将人们的思维转换到一个新的视角或话题,表现为结束一场争论、或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打住。我知道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老专家们有意见了。为什么没有介绍大家公认的创造性思维的几个特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兰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典型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具备以下六方面的基本特征,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你为什么避而不谈?也许我理解上的原因,我感到这只是把一个美女拉到我们了面前,告诉我们这位美女有几大特征,让我们欣赏欣赏一下而已。而我们所做的不是只做欣赏美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美,塑造美,要知道这个美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美来。因此,我想从教育者职业需要的角度,多从可操作的层面,谈创造、看创新,以便大家看得懂、想得清、用得上。因此,不惜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谈创造,说创新。
现在可以做一个小结了。我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我们看一个问题,要看流变,就象我们选择股票,不仅仅看它当前的市值,还要看它是不是潜力股,要看他的发展。在这一小节里,我是借助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谈流变的,只有应用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新。无论创新的形式,还是创新的内容,都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相连。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关注创新意识,必然会关注经验的积累。因为,经验是创新的起点。希望在教学中不要把处处存在的创造之花而扼杀。方法呢?放手,多给学生思考、创造和分享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我没有用多引导这样的字样!原因将在后文谈及。
教育改革是一场创新,前面说了教育的三个阶段。我们身处新的时代,需要有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由此,特别需要有人用行动为过时的教育教学方式画上句号。不这样,何谈这是一场教育改革!
每天来我空间交流的朋友,你能承担起这份重任吗?你这样如饥似渴,关注我们的改革,舍你其谁?
最后,留几个思考题:
1.前面转引的名家对学生的论述,你赞同哪一个?注意,不要被我的例子和观点所误导。要用你的例子来分析,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你的观点。谨记:“莫将经验做本真,你我都是摸象人”。
2.新课程那么重视应用,为什么不提倡应用题分题型教学?试谈谈你的观点。
3.新修订的课标加了运算能力,是因为我们的运算能力弱需要再进一步强化吗?
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 篇2
我认为新型校领导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必须树立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的简称。它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开展公关活动的思想基础。公关的最终目的是“争取支持” (也是公关的基本职能) 。公关意识的正确与否, 事关学校公关实践, 乃至学校顺利发展的成败。那么, 作为一名出色的校领导, 应当具备哪些正确的公关意识呢?
1. 要注重自我宣传
注重自我宣传是校领导公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宣传是扩大社会影响, 建立学校声誉, 树立学校形象的主要手段。学校自我宣传的途径主要有:首先, 通过精心设计学校外观形象来进行自我宣传。比方说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格局、环境布置等物质性的空间形象, 以及学校的校服、校徽、校训和校风这些精神性的外观形象, 所有这些外观形象都会对社会产生直观直觉的影响, 对于树立学校形象具有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其次, 通过有计划的学校组织的特定的专项活动来进行自我宣传。比方说, 教师节、艺术节、科技节、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 这些活动组织得好就会产生轰动效应, 大大提高学校的声誉, 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2. 要注重主动沟通
学校沟通是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内容的, 通过学校与成员间的、学校与学校间的、学校与社会间的、学校与上级领导间交往的基本形式来加以实施。它的基本要求是积极、主动、有效。这表明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对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校领导的主动沟通意识, 是保全学校与各方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增进友谊、建立良好关系网络的基本保证。因此, 对校领导来说, 具备公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必须精通领导艺术
所谓领导艺术, 是指在长期领导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领导技巧、策略和特殊方法的总称, 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能的结晶。领导艺术不同于领导技术和领导方法, 它是两者的升华。领导艺术包括决策艺术、用人艺术、理财艺术、协调艺术、管理全局艺术、思想教育艺术等等。对校领导来说, 最重要的是必须精通用人艺术和处事艺术。
1. 用人艺术
伟人邓小平曾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 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这说明, 如何用人是领导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校领导要掌握用人艺术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克服任人唯顺、任人唯亲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确立选用人才的基本准则, 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另外, 要注意使用人才的方式方法, 要做到用人所长, 避其所短。
2. 处事艺术
处理各类事情是领导者的本质工作。领导者应该努力提高处事艺术, 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究领导艺术, 在于职岗明确。领导者要做领导的事情, 做重要的事情。要注意主次秩序, 讲究方法简便。在领导艺术的实施方面, 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成为具有领导艺术的行家。
三、必须是能创造特色学校的工程师
特色学校是一种在寻求服从于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竭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特征的办学风貌的学校。特色学校一定具有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在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
创新型校领导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有预见性, 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 形成一种“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 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效应, 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在整体的全方位的各种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成为一种综合效应。
创建特色学校, 校领导是关键。校领导必须具备以下个性结构: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管理风格;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领导必须以拥有特长教师为办学前提, 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学校的特色, 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
为了拥有特长教师, 校领导必须注意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 要积极提供机会激发教师的特长。人各有长, 用人必用其所长, 对教师也是如此。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长、爱好以及工作习惯、教学风格。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的这些特点, 提供机会让其展露、发挥。
第二, 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老师的特长。教师的特长爱好是可以通过途径加以培养的。对青年教师, 他努力帮助他们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 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形成个人风格作准备;对中年教师他设法帮助他们找出各自的独特风格, 并不断加以总结;对老教师则在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加以传播扩大影响, 充分体现后勤功能,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四、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意识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校领导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意识。
1. 在决策上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校领导对于涉及学校长远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 要谨慎行事。一时难以做出决定的要暂且缓一缓, 等把握了一定的走势后再做决策, 这时的决策会更成熟和理性。同时, 教职工对学校发展都有一个逐步认识、认可的过程, 校领导在决策时, 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最优方案, 最好的方法是以变化应对变化, 要为自己预留一个思考和决策的空间, 多设计几套决策预案, 以便视客观情况的发展随时调整方案。
2. 在权力上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校领导要依靠一定的权力来履行职责,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因为权力过于集中, 不仅容易滋生腐败, 而且还容易压制下属的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要求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学校班子成员和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 他们可以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校领导没有必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校领导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在于引领和鼓励教职工去做什么, 做成什么。校领导特别要从对权力的迷恋中走出来, 学会适当授权, 给中层干部及教职工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这也是促进他们迅速成才, 促进办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3. 在管理上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篇3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应用意识
那么,什么是应用意识呢?《课标》中的解释:“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学了数学后知道用。这就好像是一个好逞能的小伙子,学得了一些拳脚,总想找个活儿亮亮自己的能耐,头脑中想的是“我能干点啥”。第二条,是说你遇上事了,要想着数学,想着数学能帮你,就像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您说话》。
这两条先把“我能干点哈”放在“有事您说话”前面了,我感觉顺序倒了,交换一下可能更好。从数学的产生来说,我们是先遇上问题,才想寻找解决的法子,才有了数学。而“我能干点哈”是先有了数学,是掌握了数学以后的事。从创新意识看,前者的创新因素更多些。无论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顺序,还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重要性,都应当交换一下次序,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创新意识的地位。
创新意识是新增的关键词。我认为加得很好,很有必要。虽然《课标》在应用意识的注解中写道:“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其中也蕴含有创新意识的意思。但是,应用意识主要还是指用现有的工具做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是现有工具的重复使用,是一种“啃老族”的文化体现。正如彭加勒(又译作庞加菜)所言: “仅仅着眼于直接应用的那些人,他们不会给后世留下任何东西,当面临新的需要时,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一旦换一个新的情境,现有的工具就会像一位尊贵的骑士躲到一边,摊摊双手表示他的遗憾,此时的创新意识就成了我们谋求的勇士,特别希望他能冲到问题的最前面。
二、创新意识
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呢?《课标》没说,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值得摆上桌案。我们还是先换一个问法:怎样理解创新意识?
《课标》是这样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说了地位、要求、基础、核心、方法……把创新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且要求体现在全过程,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其实,创新又何尝不是科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基本任务呢?《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创新一阵子,想不起来就搁置一边。中间几句主要是说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验证。特别指出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点特别重要,思考是自己的事情,思考不能替代,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样的常识。
独立思考,这是学会思考的条件,思考只能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去学会。什么是“会”呢?可以把下面的方法“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作为答案来理解。
当然,你仍然会感到“不治饿”。依然会像进了冬天的公园,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枝丫。理念枝条不能少了案例的绿叶,一片绿叶就是大树生命的体征。还是让我讲一个例子。
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玩“20点游戏”,每人轮流摸牌,各张牌点数之和不能超过20,点数多为胜。授课教师用了近二十分钟讲游戏规则,然后学生进行游戏,汇报经验。我把教育分为三类或说三个阶段:知识传承、技能训练、思维启迪。这节课你可以看出突出了前面两个功能:知识传承、技能训练,而思维的开启却没有在这样的课中充分体现。最后的汇报经验只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效果检验。
评课时,我说:“如果我是家长,我会质疑,我在家几分钟就能教会孩子玩这种游戏,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你手上?也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教育与他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我想最大的不同,应当是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不能仅仅重复于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中的会用之目的。这样说并不是说生活教育中没有创造。而是说,一般的家庭中的游戏多在‘应用’上下工夫,而学校的游戏应当多在‘创造’上下功夫。”
那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学生可以创造呢?单说规则吧。游戏是讲究规则的,一个游戏规则往往由基本规则、补充规则、拓展规则组成。我认为规则有下面的特点:(1)规则是讲究公平的:(2)规则是由社会共同体制定的:(3)规则是可创造的,可变换的——这就有了可创造的空间。
1 基本规则的教学。
游戏本身是不是新的?游戏的新旧,当然不是由纸牌的物理属性决定,而是由游戏的基本规则决定的。如果游戏规则是新的,这种规则学生自己能不能看懂?如果能看懂,你不要讲了,把游戏规则说明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学习。
慢,有人插话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没有几个,你不讲,他们看不懂的。对不起,这次我要做一个双手下按的姿势,请你先不要激动。在我没看这节课前,我是和你一样存在这种担心:学生会不会识得这些字?通过听课我没有这种担心了。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复习学案 篇4
学 号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概念:
1、辩证否定观:----“吐故纳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含义
特点
实质
(对比: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是什么
3、创新
为什么
怎么办
二、易错易混
辩证否定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发展的。
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敢于否定一切,敢于抛弃传统观念。辩证法认为任何现存事物都必然要灭亡。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推动科技发展,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只有全面否定权威,才能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任何权威并不比普通人更能准确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
一、概念:
1、基本观点
2、实质与核心
3、要求
二、理论——唯物辩证法(区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姓名
学 号
1. [2014·海南卷]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哲学上看,底线思维强调的是()①坚持实践的观点,勇于探索 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未雨绸缪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④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4·广东卷] 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另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3.[2014·重庆卷] 右侧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A.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B.否认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C.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4.[2014·江苏卷] 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5、[2014·江苏卷]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重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
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②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③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
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某校一位高三同学给自己制作了“励志格言”(图3)。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发展创造条件 ②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素质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到2012年末,广东全省技术改造投资达到2 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万元/人,培育形成3~5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要围绕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施“双转移”战略等方面,力争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园区产业集聚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广东自主创新,建成创新型广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说明广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
(1)①联系是普遍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广东科技水平,提高广东综合实力。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④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0.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措施的合理性。7.(1)辩证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2分)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面对经济新常态,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2分)
(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要以改革开路,培育经济内生动力。(2分)
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 篇5
使用班级:1-12班(高二)编辑人:林思娟
审核人:
一、必背必默知识点:
1、辩证的否定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二、自主探究: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1、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
2、辩证否定的实质?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4、创新的社会作用?
三、知识梳理
1、辨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是事物 否定,即。(2)辩证否定的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②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 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
2、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 是根本对立的。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 意识,并能正确对待旧事物,做到。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权威,还要立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 与,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是合理的,又是不合理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 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 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 中,因而也是从它的 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 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6、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 的发展。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③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④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⑤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2)创新推动 和 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 的发展。①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②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四、练习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3.郑板桥有诗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寓意是()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对立统一的原理
4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辩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①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 摒弃别人、前人的经验
③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④大胆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7.下列说法中,包含着辩证否定原理的是
①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瞬间,既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又不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②任何生物体的存在,都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
③“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④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国外一切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0.唯物辩证法和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就必须
()
①具有批判性思维
②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推翻一切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12.《人民日报》报道,去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910件,增速居全球首位,但专家指出,我国属原创性的专利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从哲学上看,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
A.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认识和改造规律 C.解放思想,勇于否定一切既有理论
D.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发展真理 13.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对于中国公众非常关心的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问题,担任诺贝尔奖物理学评奖委员会主席的SuneSvanberg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直接点题——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回答14~15题。
14.从哲学上看,SuneSvanberg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①只要大胆创新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②只要创新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③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④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思考
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创造新的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严重影响了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对待齐鲁文化?(12分)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 篇6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具体讲解: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角度)(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的作用。)(2)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角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角度)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①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变化;②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通过创新实现的。)4.(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2)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角度政治角度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角度结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观点?孤立观点?(总特征)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创新辩证法发展观点?静止观点?形而上学全面观点?片面观点?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哲学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而上学郭象董仲舒杜林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韩非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黑格尔观点道之大事物变化发展的根万物独原出于本原因在化,物天,天于事物内各自生不变,道亦不部的矛盾变性
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相互渗透、不可分割。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c.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8山东)
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创新意识与社区新闻线索的拓展 篇7
都市报作为最受市民喜爱的传统媒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是市民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开拓社区新闻线索来源是当下各报的重要工作, 特别是利用微信、微博、QQ群以及公益活动获取线索来源更加常态化, 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有利于与读者加强“互动”, 提高传播效果和社区新闻的影响力。
一、媒介接触习惯变化与线索获取手段创新
最近三年是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 智能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作用改变了社区居民的媒介接触习惯, 各大手机厂商不仅开发了普通字号的手机, 还开发了针对老年群体的大字号手机, 使中老年人通过手机上网更加方便快捷。作为都市报媒的社区新闻记者, 在采访过程也发现, 越来越多的社区公告牌变成了电子显示屏, “低头族”中也开始有了中老年人的身影。调查显示, 现在已有不少老人学会微信后爱不释手, 他们通过微信来联系以前的同事、朋友、同学, 在朋友圈中交流自己的烦恼。对于记者而言, 这种变化是可以有效利用的, 通过加入更多的微信群, 来获得有价值有故事的社区新闻线索, 微信的互动性强, 可以做到及时交流, 这有助于发现一些及时性的事件性新闻。
城镇化促使进城人数的增多及人口流动的频繁, 催生了大量的新社区, 新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强度加大。因此, 在居委会的管理中, 也普遍引入了QQ群来传递信息, 引导邻居之间相互交流。一些社区的QQ群有几百人的规模, 里面的信息量非常大, 而且不少用户还会在QQ空间中分享自己的旅行、交流育儿经验, 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 这也为拓展有故事的题材提供了明晰的路径。在小区业主论坛上, 也有关于小区环境的帖子, 但是论坛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 现在打开小区业主论坛, 基本上被一些售房广告所占据, 人气不旺, 业主发言也主要集中在房屋质量投诉上, 可用性不强。不过, 在小区业主论坛中,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正能量的题材, 如一个小区业主为患病保安募捐的题材, 最先也可能出现在论坛上, 表现为一则倡议书。另外, 像保安勇救落水儿童的图片和文字, 也可能出现在业主论坛上, 社区记者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 可以保持三五天逛一次业主论坛, 看上面有没有新线索产生。
微博渠道也是近年来社区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微博的使用者集中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间, 他们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反映某些突发事件, 记者要增强对微博的关注度, 从中敏锐发现可用新闻线索。现在, 不少政府职能部门也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安排专人负责, 更新速度较快。最重要的是, 微博的搜索功能强大, 输入区域的地名关键词, 往往能够获得不少有用的线索。不过, 微博发布者往往喜欢以小地名来发布消息, 涉及社区的线索, 往往要留意地名关键词的变化, 变换地名可以搜出同一区域出现的及时新闻事件线索。
值得提醒的是, 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QQ群来源的新闻线索, 必须要仔细鉴别。新媒体时代, “恶搞”、编造虚假信息的情况也比以往更为常见, 有些似精彩的信息实际是仿造的, 一些不负责任的发布者这样做的目的, 则有可能是纯粹无聊或者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自己微博的点击量。今年上半年, 重庆某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会微博发布了一条信息:杨家坪农贸市场内, 一位读研究生的女同学, 利用课余时间帮父母卖菜。这则信息如果是真实的, 则是一条不错的社区新闻, 不过, 当天重庆多家报社的记者分别寻找了多个杨家坪周边的菜市场, 均未找到微博中所说的励志故事。事实上, 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获取线索只是第一步, 脚踏实地前往现场求证是不可或缺的采访规范。去年8月, 一位山东游客经过重庆机场时, 发现一位清洁工专心致志清理地上的口香糖。这位游客深受感动, 用手机拍照后发布到网上。重庆晨报记者通过微博中的图片, 前往机场通过保洁部的负责人找到了这位清洁工, 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一块口香糖从你的口中飞到地上要不了一秒钟……一块口香糖让这位保洁阿姨蹲了十五分钟?》, 刊发在8月27日《重庆晨报》上, 引来“体谅一线清洁人员”的热议。人民日报官方微薄转发重庆晨报这条微博, 引起网友强烈反响, 引发一场全民承诺活动——《一个清洁工的背影带来20万文明承诺》, 近20万网友转发并承诺不再乱扔垃圾。市民也纷纷致电重庆966966文明热线, 表达对清洁工阿姨的感谢。
这组连续跟踪报道, 是传统媒体创新线索来源思路的成功范例。它来源于微博线索, 利用微博、传统媒体与读者 (网民) 互动, 设置话题, 引导议论, 将一个小细节做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唤醒了大家公益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城市文明细节的维护。市委宣传部充分认可, 奖励重庆晨报30分。报道还荣获集团新闻奖二等奖。
二、人口结构变化与“线人”队伍培养创新
城市改造让一些老旧房屋的居民迁到别的地方, 只有少部分居民可以选择原地安置的方式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地。于是在一些安置房集中的区域, 往往有来自多个社区的居民汇聚在一起组成了新的社区, 人口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信息流动方式。于是, 记者原来掌握的通讯录可能会发生变化, 仅靠打电话可能难以发现新的线索信息。在这些变化中有一个特点不会改变, 那就是原来社区中的“信息灵通者”到了新社区后又会变成新的“信息灵通者”, 他们可能会成为所在楼栋的居民骨干或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所以与这些“信息灵通者”建立联系成为关键一步。与之建立联系的方式除了互留电话, 加入他们所在的QQ群也是必要的。居民骨干都是志愿者, 他们热心公共事务, 是居委会的重要帮手, 很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会经过他们之手, 因为一个社区常住人口一般在3000人以上, 大的社区超过万人, 仅靠居委会的几个人是难以做到“全覆盖”的, 居民骨干的加入, 分担了居委会的管理和下情上传职能, 做一个有心的新闻记者, 往往可以从他们这里得到有故事的线索。
传统的“线人”队伍包括消防员、辖区民警、急救医生、社区干部, 随着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 小区附属商业的店主代表, 清洁环卫工人甚至房产公司中介人员, 都可以成为“线人”, 因为他们监控着小区之外的街面上发生的事情, 特别是清洁环卫工人, 他们的工作范围大, 覆盖面强, 容易遇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作为社区记者, 可以选择一部分环卫工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便于遇到突发情况及时通知记者。
作为市级媒体的社区记者, 还可以与区级媒体的同行保持信息沟通, 因为区级报纸、电视台与各社区之间有更紧密的信息联系与工作关系, 一些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对各社区各街道进行考核, 数量以区级媒体的报道为主, 在这种背景下, “市区联动”显然是一种有效提高信息收集水平的好办法, 可以弥补因为时间精力不够漏掉线索的情况。
三、社会关注热点与社区活动策划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下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的一大任务, 正是基于前述的各种变化以及新的形式, 从政府层面而言, 提高居民之间信任度, 加强居民与居委会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是管理创新的基础, 社区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居民的动态, 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提高居民与居民之间信任度,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邻里关系。
很多人都会怀念20年前那种居住在小四合院或平房中的日子, 以前基于企业家属院或同一个单位之间的邻居关系非常和谐, 遇到困难时也会互相帮助, 因为当时人们天天见面, 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但是现在住进高楼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门一关, 互相之间交流的机会少了, 有些甚至住了十年以后, 连邻居的名字也说不出来。因此, 通过活动平台的搭建, 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 而搭建这个活动平台的主体, 除了居委会外, 还有一些兴趣爱好者组织, 比方说歌舞队、骑行队以及一些车模爱好者组织等。社区新闻记者加强与这些平台组织者的联系, 可以获得许多动态的活动信息。一些社区居委会, 每年都会请一些“外脑”来想一些组织活动的新点子, 提高活动的吸引力。例如, 社区组织的表演活动, 多数是“就地取材”, 从本社区内邀请爱好者搭建演员阵容, 可持续性不强, 难以持续出新。社区新闻记者手上握有不少资源, 可以通过组织巡演队的形式将自己熟悉的民间艺人推介到不同的社区去演出, 一是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同时也为这些民间艺人提供了表演平台, 从新闻角度而言也可获得更多的报道机会, 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
不仅是社区记者要重视活动策划组织能力, 报社更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966966便民服务社区行”就是重庆晨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开展的一项社区活动, 每周一次, 风雨无阻, 旨在倡导公益, 通过进入社区, 为市民提供免费维修小家电、免费电脑维护、健康义诊、免费法律咨询等公益服务。同时, 重庆晨报派出记者和志愿者一起深入社区, 发现挖掘线索, 对小区邻里和谐、物管和业主的关系、社区志愿者、环境整洁及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予以报道, 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 人们可以从报道中了解更多的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 寻找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除了整合公益资源为民服务外, “966966便民服务社区行”还联合各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 组织关系民生实事的职能部门如人力社保局、医保中心、教委、公安分局、市政园林局、环保局、房管局、地税局等, 针对当下、当地市民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不定期地深入社区开展“集中一站式”办公, 倾听民情民声, 解答市民疑惑, 为市民解决实际问题, 受到各方广泛好评。活动启动两年多来, 先后进入主城9区开展了113次服务, 已成为重庆晨报开展公益服务、社区服务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平台和渠道。媒体走进社区, 与受众进行面对面的互动, 不仅调动了受众积极性, 增强了传播效果, 还通过与受众的近距离的有效接触, 使受众有机会充当信源, 媒体因而能够获得一批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线索和素材, 增强自己的在同类报纸中的竞争力。
新题型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8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运用,优化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数学能力、学生创新意识.下面本文就高考新题型对教学的导向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谈一谈见解.
一、数学高考新题型
数学高考由于不再将知识点的覆盖作为命题追求的目标,这给试题内容的更新解除了束缚,命题人员每年都推出不少重在“能力立意”的新题.
例1 如图,小圆圈表示网络的结点,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有网线相连.连线标注的数字表示该段网线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最大信息量.现从结点A向结点B传递信息,信息可以分开沿不同的路线同时传递.则单位时间内传递的最大信息量是()
(A)26 (B)24 (C)20(D)19
例1对考生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许多尖子生束手无策,其实只需类比成“水流量”的最大值问题,即可知答案就是取每条路线的最小值之和,3+4+6+6=19,且3+4<12,6+6=12,符合题意,选D.
二、新题型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新题型对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推进作用.新题型的出现给教师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息:高考能力考核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了,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需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才.
三、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要破除创造的神秘观点
所谓数学创新是指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具有一定认识意义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属于一种“再发现”.只要我们勤勉,并注意思考方法,那么一定会品尝到创新的果实:或解决了一个新问题,或从某个老问题中推导出新结论,或获得了解决老问题的新颖独特的方法……
如在复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对其证明进行研究,结果除了课本上的“错位相减”法外,有学生提出了新证法:当q≠-1时,
2﹒教學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对于教学问题,根据题设条件,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而数学中的创新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的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例2 已知方程x2-11x+30+k=0的两根都比5大,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用韦达定理)设两根为x1,x2(x1>5,x2>5),则有x1-5>0,x2-5>0,故
解法三:(用数形结合)设y=x2-11x+30+k,结合函数图像,有△≥0,且对称轴在直线x=5的右边,且当x=5时,y>0,也可得正确答案.
实践表明,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发散思考,对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很有益.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求变”,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去分析、解决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
在大力提倡创新、需求和发展的今天,教师不但要做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更要做学生创造思想的启蒙者、科学品质的塑造者﹒
责任编辑 罗 峰
【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推荐阅读:
竞争与创新意识11-24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11-28
企业竞争与创新意识09-08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07-17
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11-29
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07-09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复习归纳10-17
数学创新意识07-06
教师创新意识07-13
创新合作意识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