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2024-10-26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精选12篇)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篇1

玩是孩子的天性, 寓教于乐是最能体现幼儿素质教育的特色之一。幼儿在3-6岁时的想象力是最强的, 并且, 这种极强的想象力也带动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可以说, 在幼儿园的这三年幼儿的智力发展最迅速, 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 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于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也非常重视, 他曾经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这个阶段,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什么都想一探究竟, 他们精力充沛, 总想把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同时, 在这个阶段, 幼儿的创新能力开始萌芽, 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对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就会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浅谈几点看法。

一、以游戏促进幼儿操作能力的开发与提高

幼儿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 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因此, 在为幼儿选择玩具时, 要注意选择那些最能启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玩具, 这类玩具应该具有一物多玩或按不同形式组合等功能。积木是一种古老而又魔力无穷的玩具, 它既可以按既定的图谱组合, 又可因孩子的想象力结合具体创造性的组合出极为丰富多彩的造型。教师在指导幼儿玩积木时, 对幼儿变换组成的新花样、新造型要给予积极鼓励。当幼儿掌握了一种或几种玩法后, 要向幼儿提出“还能怎样玩”的问题, 让幼儿去想象, 去思考, 去探索, 去创新, 让幼儿玩出能力、玩出新意。

在幼儿进行游戏时, 教师要结合他们的兴趣和实际能力为其提供足够的玩具数量和种类, 让每个孩子都能玩到自己喜欢的玩具, 并动手操作、组装。同时, 教师要鼓励幼儿对玩具的玩法与组合进行变换, 长时间玩一种玩具、同一种玩法, 幼儿也会腻的, 只有创新才能让幼儿有持久的兴趣。如玩“拼火柴”游戏时, 笔者先对学生讲解了玩法, 然后亲自动手, 在黑板上用火柴拼出了一些简单的图案, 并让幼儿在下面学着拼。在幼儿熟悉了这个游戏后, 笔者就鼓励他们自己创造, 结合自己的想象, 把图案拼出来。笔者的话一说完, 孩子就热情高涨, 马上动手开拼。有人拼出了大轮船, 有人拼出了小房子, 有人拼出了各种动物, 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摆到笔者面前时, 笔者眼前一亮, 深深地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所叹服。由此可见, 教师要允许孩子的“奇思异想”, 不用“标准答案”来框定幼儿思维,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自试验, 从中发现问题、摸索规律、掌握技巧, 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促进他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以游戏促进幼儿辨别力与观察力的提高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也是增长见识、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经过有效的观察, 幼儿才能对一些客观事物获得真正的理解,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幼儿的观察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他们智力水平的增长与提高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也会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在教育过程中, 知识的灌输远不如培养形成观察力, 让他们视野开阔来得有效果。幼儿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生活、游戏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与提高的。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的探究、观察环境, 让孩子能够勇于提问, 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之中自由自主地呼吸。

如学习“沉与浮”的内容时, 笔者就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分组讨论并猜想给出的物品在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地玩, 往水里放各个物品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对于“玩水”的热情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每个人都有着饱满的热情, 乐此不疲地往水里扔各种各样的物品。笔者适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课堂结束后, 笔者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不仅记住了哪些东西会浮上来、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有的学生还发现, 泡沫本来是浮上来的, 如果把它弄湿, 它就会沉下去。整个活动都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极高, 他们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自己的能力, 树立了自信心, 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以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创新与幼儿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 只有对事物有探索的兴趣和解决的欲望, 创新才能随之产生。因此, 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创设器材环境和情境环境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能够发挥丰富的想象,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摆放一些新鲜的玩具, 对同一种器材设计不同的陈列模式, 进行不同的组合, 让幼儿产生好奇心, 从而激发探究问题的愿望。同时, 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场地留一些空白, 让幼儿自己去发挥, 这样既激发了他们自觉创造的积极性, 又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游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但是如果教师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游戏活动的实践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 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创造一些机会, 丰富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制器材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器材、零件或者废旧物品, 通过一定的情景, 引导幼儿制作活动器材。如一次投掷活动, 我把活动设计成占领敌人的阵地, 一些孩子就找来饮料罐、小木棍、绳子, 做成了手榴弹的模样;一些孩子用萝卜做成了炮弹, 这样既训练了幼儿的手部力量, 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增强了创新意识。

总之, 游戏作为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 对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幼儿玩时要注意游戏形式的变换、花样翻新。传统游戏中好的游戏要继承和发展。一种游戏, 在玩过几次后要做些变动, 要使幼儿感到新鲜有趣, 要尽量满足幼儿求新求知的欲望, 要鼓励幼儿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议, 敢于“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对幼儿的创新愿望、创新行为或自发性游戏要正确评价, 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 不可过于注重游戏规则而轻易否定幼儿的创新, 这样才有利于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不至于使幼儿在游戏中循规蹈矩。比如, 跳绳是传统游戏中较好的一种, 既可以单人玩, 又可以两人或多人玩, 其玩法花样较多, 可先让幼儿学会最基本的跳法, 之后就可以对幼儿提出创新要求, 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积极探索, 有所创新。

游戏对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 给幼儿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以双手的动作刺激大脑发育,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全面提高素质, 从而让他们能够全面、愉快地发展, 以自主、活泼、创新的面貌迎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 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 为成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篇2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作者:王明英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5期

游戏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角色游戏这一富有想象空间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意识更是顺应自然而又理所当然的了。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呢?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一、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并对个别幼儿给予相应的指导,就会使全班幼儿掌握操作的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的高低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组装制作出各种玩具等。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多变组合的操作与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改变原有事物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组合。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

二、根据幼儿特点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

由于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儿童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角色游戏中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同时,外向的幼儿喜欢言谈,说话较多,爱和他人交往,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常表现在脸上;相反,内向的幼儿不喜欢和人交流,很少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在外,较敏感,教师的言行往往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和总结时,要采取适当的批评和交流方式。对于外向的幼儿,可以用有说服力的批评来触动他,让他清楚地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内向的幼儿交流则一定要真诚、亲切,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当教育他们时,要给其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到问题所在。此外,我们还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培养幼儿的辨别力与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提升。由于创新思维课程的图案精美生动,这很容易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实物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配合上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孩子们此时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幼儿对观察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会自觉提高。如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系红头绳》的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认真的观察各种动物,然后记下动物的名字,我再拿起一个谜语牌,念上面的文字,让幼儿从我念的文字中猜出谜面中所指的动物,从众多的动物图形中选出一个,经我确认后,幼儿将谜语、图形上的红头绳系在一起。这样在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图形自己创编谜语。这样既使幼儿通过猜谜活动观察认识了好多动物,又培养了辨别力与观察力幼儿的能力。

四、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帮助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线。”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把思维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促进幼儿思维主动性的关键。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它。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如创新思维活动《十猫拼图》中要求幼儿将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小猫重新拼合完整。幼儿在拼拼摆摆、玩玩、找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判断、探索,了解各种猫图片的不同特征,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虽然拼板不是很大,但对孩子们来说出拼出正确的画面是很不容易的。但孩子们没有放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认真地操作及拼摆着。孩子们几乎没有说话,全神贯注地在拼着这幅图。孩子们在等待着完整画面的出现,没多长时间,孩子们终于完成了,并且都高兴拍起了手,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拼图技巧。孩子们在拼图过程中,认真地在思考,很小心地操作,最后很有经验地在讲述操作的方法,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培养,兴趣也随之自然而生。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篇3

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我们所面对的幼儿群体,虽然目前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懵懵懂懂,但他们必将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登上社会的大舞台,通过一言一行影响着社会。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行为是强还是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同样重要。我们认为:如果想从小激发幼儿的思维火花,进而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应该首先为其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良好心理环境。

关键词

心理环境 创新意识 创造思维

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今后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进步与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赋予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许多教师便在各自的领域内迈开了探索的步伐,我们幼儿园教师当然也不例外。但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因此,它受到心理因素,如好奇、兴趣、探索激情等等的制约。

我们所面对的幼儿群体,虽然目前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懵懵懂懂,但他们必将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登上社会的大舞台,通过一言一行影响着社会。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行为是强还是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来说,创新意识的启蒙教育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想从小激发幼儿的思维火花,进而逐渐培养其创新意识,应该首先通过以下措施为其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良好心理环境。

一、激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根据幼儿好动好奇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组织,就可在活动开始用极短的时间,既说出了学习目标,又启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中班常识课《认识鱼》的教学导入语:“老师今天钓了许多鱼。你们看,它们还要跟小朋友说话呢!”(这时,教师打开录音机)鱼:“小朋友,你们好!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名字叫鱼,你们看,我身上有些什么?”(然后教师关掉录音机)师:“小朋友,鱼请你们看它们身上有些什么?大家仔细看,看清楚了就说给鱼听。”这样的引入,能使幼儿感到新鲜、愉快,让他们逐渐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欢乐,最终形成主动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放胆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所以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就要让幼儿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让每个幼儿都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和老师交谈。有一次,我问我们班的幼儿:“花儿为什么会开?”一个幼儿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另一个幼儿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开了。”第三个幼儿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穿的衣服最漂亮。”第四个幼儿日说:“花儿想伸出耳朵,听一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成年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回答很幼稚,但我觉得这其实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这时教师对幼儿的这些异彩纷呈的回答加以褒贬或取舍,那么就剥夺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意识的萌芽便会被扼杀。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凡是幼儿能独立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幼儿能独立发现的,决不直露地提示。让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迸发出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因而,教师对于每个幼儿的回答都应投以赞赏的目光,珍惜幼儿的独立见解。这样,既引导幼儿大胆创新,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

三、延判

创造思维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确期及验证期。“疑”是探索的起点,教师要善于激起幼儿疑问,但不必急于判断,或者立即将答案告诉幼儿,要让幼儿在渴求寻找答案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验证。如认识磁铁,教师引导幼儿在室内外玩一玩磁铁,用磁铁碰一碰各种物体,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就问:“教师,为什么磁铁有时能吸住东西,有时又不能吸住东西?”这时,老师不必急于回答和加以判断,而要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后,自己获得“磁铁能吸住铁或铁制品”这一感性认识。随后,又鼓励幼儿换用多种相对物品验证,使幼儿从粗浅的、表面的、模糊的认识逐渐升到了“磁铁能吸引铁质东西”这一概念层面,从而获得了多磁铁性能的认识。通过让幼儿对活动对象的主动探索、主动变革和主动建构过程,形成相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延判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全面参与活动的重点,也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关键的因素。

四、存异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幼儿的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活动中并不是每个幼儿的回答都能令人满意,但只要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就是其思维的积极活动结果,有缺陷的创造也是创造。教师要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我们可以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时常激励幼儿的求异精神,并适时认同或尊重他们的创造意识。特别要使不同认知能力的幼儿有不同层次地挖掘思路、见解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尝试。在活动小结中充分肯定幼儿的创造意识,并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以期在下次结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五、激情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篇4

一、幼儿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 孩子举着铅笔说:“老师, 我不会画!”当孩子说不会画时, 是孩子不能把生活中的相关体验和绘画融合起来, 不知道怎样用绘画符号表达具体的形象。此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 鼓励幼儿回忆事物具体的形象的主要特征, 或让幼儿仔细观察具体的形象的细节, 帮助他们唤醒相关的体验, 引导幼儿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大胆地用绘画符号来表达。比如, 有一次美术课, 我教孩子们画《乘汽车》。里面有众多的人物, 孩子不知道怎么画。我先让他们回忆自己坐公交车的经历, 然后出示了许多坐在公共汽车里的照片给他们看, 他们明白了, “哇!就是要画坐车的人啊!”孩子们高兴地开始画了。有的孩子画了男人, 有的画了女人。有的还画了烫卷发的女人, 穿花裙子的小孩等。站着的人要抓吊环, 所以抓吊环的那只胳膊比另一只胳膊长了很多。有的孩子只画了大大的脑袋, 身子是一个圆或方块, 胳膊和腿只用一条线表示。虽然画面显得不“合理”, 但他们却对自己的画赋予了无限的童稚之美, 对自己的表现力充满了信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二、理解幼儿的美术,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很多孩子十分喜欢绘画, 其实他们在正规的美术教育启蒙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画画的经历, 在墙壁上、被单上、地板上创作了许多“得意”之作, 他们画天画地画自然, 画人画物画宇宙, 无所不画, 就是这些他们所喜欢的东西, 才是幼儿的画笔之所在。幼儿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用自己的心在想世界, 然后用自己的笔去描摹眼中看到的、心中想到的世界,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就是那样的, 而在我们成人的眼里, 世界好像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所以有的教师就不理解幼儿的作品, 经常性地否定幼儿的美术作品, 有的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殊不知幼儿用一种独特的目光去观察着周围的世界, 把它们画在纸上。幼儿的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机制尚不完善, 所以画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具有他们的主观色彩, 理性的客观的成分很少, 这正是幼儿画的天性所在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说, 正是他们的这些幼稚的天性, 在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示的内容是成人望尘莫及、意想不到的。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 不要抹杀他们的艺术细胞, 应遵循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 充分理解幼儿天真的心理, 科学合理地激发幼儿潜在的兴趣, 使幼儿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实现完成的, 我们在培养时务必要制定长远的完善的教学计划, 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幼儿美术兴趣的培养, 还要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没有创新能力, 那他们只能在原地踏步, 没有进步, 这样是不会有所发展的。

三、放手让幼儿自由创作, 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画画之前并没有想着用哪种技巧或是完成什么作业, 他们只不过是通过绘画学会了一种跳跃的、灵动的、感性的思维方式。美术技巧对幼儿期的绘画来说意义不大, 关键是他们高兴或悲伤的情感能否在绘画中得到宣泄, 更应该注重他们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如孩子们画《快乐旅行团》这幅画时, 除了画上了旅行的人, 还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全加了进去, 有的孩子甚至画了三个太阳。但每个孩子说起自己的画来却都头头是道, 眉飞色舞, 这时我们不能说画的乱了。捕捉生活中的形象, 画出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激情, 这样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美术才能的儿童。有位版画家曾说过:“有了生活, 孩子就有了快乐。有了生活, 艺术就有了常青树。”

放手让幼儿画,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每次绘画之前, 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只凭一个主题一张范画, 放手让幼儿去画, 他们将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么想, 怎么画, 只凭潜意识地乱画, 只是涂抹, “形”有“神”不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时, 利用美妙的音乐, 小故事、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法, 能激发幼儿的高昂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如《谁是鱼王》这节课, 我应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激发孩子的兴趣, 又出示了海底世界的课件, 配上优美的《水族馆》的曲子, 孩子们的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看着装饰鱼的动画演示和教师课前画的各种各样的鱼, 没有费多少口舌, 孩子们就已经“成竹在胸”了, 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鱼跃然纸上。看着自己的画被教师贴在作业展评栏里, 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的这些可喜变化, 教学的成功感、价值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美术活动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 我们要善于发现, 善于引导, 科学合理地呵护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给孩子宽松的绘画环境, 使孩子能够热爱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 创造美的生活,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幼儿美术教学在幼儿教学中, 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美术教学既能培养幼儿学习的极大兴趣, 又能很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 还能训练幼儿动手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发展,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幼儿美术的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 又要讲究灵活性, 就是说让幼儿都能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 要求美术作业的数量要科学合理, 质量要科学规范, 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不是随意性的设置, 也不是无原则的设置, 这里我强调的是美术作业的优化设置, 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设置不同层次的美术作业, 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 以此为契机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美术作业是提高幼儿高效课堂的有力措施, 在幼儿园教学中, 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我就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想, 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一下。

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篇5

牛馨月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幼儿对自我的控制意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管理轻发展、重约束轻自由、重灌输轻效率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地发展。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换进、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幼儿的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有利于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保障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进行。若幼儿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行为上也没有基本的导向性和方向性,这样就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对于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孩子,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一个有序地情况下进行,给老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孩子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老师对于孩子的约束性的要求太多,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东西去约束孩子,没有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孩子日后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幼儿不准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而培养,严重的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将孩子比如另外一个极端境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孩子,然后就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而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孩子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去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孩子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孩子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著差异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每个幼儿园所属的性质也各不一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这样就直接形成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培养上的素质的差别的现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于规则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差异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规则意识都不够强或者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因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上就给不了一个很专业的引导,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儿童天性:以“尊崇儿童天性”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儿童的天性去引导孩子。幼儿教学应以“尊崇儿童天性”为宗旨,对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幼儿规则教育内容,从而能够给与孩子一个正确地轻松地规则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比如儿童爱玩的天性,可以激发我们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采取动画片或是图片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样比起教师强制性地灌输规则教育的内容给他们,孩子更易于接受、更愿意去学,这样一来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过程的效率就提升了许多。

(二)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的教育。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孩子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规则知识的教育内化转化成一种行为素质的养成,这样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比如孩子在走路的时候引导他们抬头挺胸地向前走的教育过程,时间长了将此意识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个人气质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练就出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的健全发展。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现在的幼儿园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采用的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就是给予奖励,而对于表现差的则就是对其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合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教师专业能力上的培训,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孩子表现不好的,可以通过慢慢引导,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发现问题,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地改正错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重视教育的规则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孩子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提升上都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篇6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儿童;创新意识

幼儿自主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所进行的游戏拥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游戏的进行不是在教师引领支配下进行的,儿童拥有对某些游戏的决定权和参与权。自主性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幼儿对未知的新世界充满着期待,而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儿童的天性就是在各种游戏中玩耍。所以让儿童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游戏对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一、儿童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特征

“自主性游戏”的主要意义在于自主性,而“自主性”指的是根据自我的想法进行各种行为,能力“自主性”就是在自我引导下进行或者参与的游戏。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应该蕴含能够”,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理性的人,想要成为一名拥有道德的人,他本身的意识必须能够很好地做出选择。统而述之,自主性游戏就是儿童能够对自己所进行的游戏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参与权。“创新意识”是一个没有确切含义而又被人频繁使用的名词,而当谈到“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将这个词汇分为“创新”和“意识”来进行描述。“创新”指的是幼儿自身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周边事物进行创新和改造,创新涵盖了新颖性、历史性、差异性。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就能促进并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动机的前提是创造兴趣,当幼儿对身边的游戏感兴趣并且不满足于所进行的游戏时,他们会产生对游戏的兴趣,从而促进创造或者改进游戏的动力。“意识”这一词是诞生时间比较晚的一个名词,十九世纪末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灵魂”“心灵”的概念来表示如今的“意识”,而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德国心理学的泰斗——威廉·冯特第一次使用“意识”一词来取代这两个词语。结合来说“创新意识”就是对周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创造改进的想法。

二、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关系

当儿童在进行自主性游戏的时候,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进行游戏的方法都会促进他们对自我主观看法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想法,自我意识将会得到提高,当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的时候,儿童的创新意识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当他们对某些游戏失去兴趣时,他们会重新发掘或者改造某一种游戏,体现出儿童的创新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游戏是儿童创新意识得到提升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同样也是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对于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来说,自主性游戏也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儿童的自主性游戏与儿童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三、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中的作用

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起到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时,幼师主要使用语言和行动来指导儿童进行游戏。首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前,教师可与儿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得知儿童对游戏的构想,从而在儿童进行游戏前,为儿童拟定计划,准备好相应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其次,在儿童进行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观察游戏的进度和发展,并且保护好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一些儿童之间意见不合的摩擦和冲突。在观察的同时,幼师也可以尝试性地参与儿童的游戏,并通过自身的经验推动游戏的进度和发展,让儿童对游戏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最后,幼师必须给予儿童奖励和夸奖,让儿童认为其自主性游戏行为得到幼师的认可和褒奖,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性游戏在儿童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褒奖的同时也要提出游戏的不足,从而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让儿童进一步精化自主性游戏。当然,幼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同时除了保护学生的身体不受伤害之外还必须保证儿童所进行的游戏是正确健康的,当儿童做错误、危险的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纠正,耐心教导。

孩子的天性是无忧无虑的,儿童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完善,有很大的塑造空间。幼教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和教导决定儿童未来的性格,所以在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性和自身的自主性尚未完善的时候,在他们游戏中学习、提升自主能力的时候,幼师要极其耐心地教导并给予足够的爱心与宽容,因为在孩童时代,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姚.大班幼儿创造性游戏中游逛行为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7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篇8

一是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美国教育家布罗菲等提出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目标是“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我们通过为幼儿创设浅显易懂的环境促使他们接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如室外活动场地改成塑胶场地, 室内地面做成PVC或木质地板, 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带领幼儿一起设计安全标志并贴在适当的地方:盥洗室里贴“当心滑倒”的标志、电源插座旁贴“小心触电”的标志等, 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注重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二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我们一直用说教的方法和幼儿讲安全, 也许幼儿会感到厌倦, 但如果用游戏的方式, 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安全知识, 还不容易遗忘。例如:玩警察叔叔的游戏时, 家里的娃娃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倒了, 这时要打110报警, 打120叫救护车, 送娃娃到医院给娃娃检查伤势和包扎。类似这样的游戏做得多了, 幼儿也就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常识。

三是在随机教育中对幼儿渗透安全意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好时机, 要抓住机会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 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育方式, 如吃饭时不说话、不玩耍, 以防噎着、烫伤, 玩玩具时不相互甩、抛、扔, 自由活动时不攀爬栏杆、窗户, 玩滑梯时不倒滑, 等等。

四是在情境表演中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所以对幼儿进行枯燥的安全教育不一定有效, 他们更乐于接受情境化的表演。例如, 我们设计了一则活动“马路上的对与错”, 通过表演, 教育幼儿走路要走人行道, 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红灯停、绿灯行, 等车要在站台上, 上下车要排队等一些交通安全常识。

五是多媒体介入优化幼儿的安全意识。电教媒体画面形象、生动、直观, 容易被幼儿理解, 同时又非常吸引幼儿。电教媒体辅助幼儿的安全教育, 架起了安全教育的“桥梁”, 比其他教育手段更有优势。当幼儿看到课件、电视新闻里幼儿因玩水、玩火、玩电不慎造成伤害时, 都害怕得缩起了头、耸起了肩膀, 并纷纷议论:“哇, 大火把整个房子都烧了, 太可怕了!”“我不会游泳, 如果掉进水里怎么办?”“插头电线都不能随便摸, 会放电的。”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教育, 幼儿都能很快地接受。

六是家园共育深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幼儿安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园互动, 共育幼苗。为此, 我们通过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家庭中需要同步配合的事项。同时, 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通过会议、家校路路通、家园联系栏等告知家长, 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 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会一些基本的安全自护本领。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安全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马不停蹄地探索未知、发掘真相,“停不下来”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之一,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容易接触到他们能力掌控范围之外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幼儿园中存在很多能够引起幼儿受伤的因素,如电、水池、小刀类工具等。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认知,对危险尚未形成概念,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得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容易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从表面上来看,幼儿群体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人的安全意识和对他们的保护,但实际上,幼儿们是可以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要求的,尤其是二到三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大人的教育,大人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或者某件事情应该怎样做,他们就会听话地接受并记住,这就使得幼儿的安全教育具有一定可行性。幼儿就像春日里的花朵,可爱而美好,同时也容易受到伤害,幼儿园和家长在注意保护他们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更为重要,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才是解决他们安全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二、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1.创设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创造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具有必然的可行性。首先,幼儿天生具有对环境充满好奇的特点,他们喜欢探索环境、追求真相,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宣传板、壁画、安全标志等进行宣传和教育,比如,在电源插座旁边贴上防止触电的图画、在热水旁边设置防烫伤的标志等。其次,教师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模仿者,应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在孩子们面前保持正确的言行,保证不做危险活动,防止孩子们模仿。在组织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做好安全措施,让危险物品远离孩子的活动场所,平时注意对孩子们安全的指导和关怀,让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像老师们一样重视自己的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安全知识,对自我保护产生一定认知。幼儿园可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堂,通过讲故事、教孩子们绘安全图画等方式按照他们的学习特点进行教育,进行拓展和提问,将问题引入到生活中去,引导其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是安全,并形成预防危险的意识。与孩子交流是了解他们想法,从中发现他们认识不足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肯定和表扬幼儿正确的想法,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正和教育,帮助他们摒弃不足、发扬优点,比如,在课堂上讲故事讲到烫伤问题时,向他们提问“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热的,可能会烫伤自己?”引导他们思考“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自己被烫伤?”“有没有人有过被烫到的经历?”通过这些提问引发孩子们思考,加深他们对安全的印象。此外,对于孩子们来说“警察叔叔”就像他们的超级英雄,他们对警察叔叔总是充满崇拜,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一点邀请警察、消防员等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并辅之以情景模拟,如陌生人让自己带路怎么办?能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自己在家时有人敲门怎么办?发生火灾了怎么办?同时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当予以表扬或者指正。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在有趣好玩中学到安全知识。

3.培养幼儿安全行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幼儿安全教育的最高成就。在生活中,教师应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并予以指导和纠正,比如,鞋带要系紧、剪刀用完要放起来、热水杯不要放到桌子边缘、在布置有板凳和桌子的教室里不要追逐打闹、吃饭时不要大声说话和嬉笑吵闹等。

4.家长与幼儿园应形成教育合力。幼儿的生活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而且这两部分生活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家长和园方必须在安全教育上共同努力,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加强交流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使幼儿安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幼儿园应经常开设家长会,设置“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亲子教育专栏”等话题,教授家长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家长携手共同进行幼儿安全教育。

三、结语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职责,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幼儿园应从创设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入手,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教育应该由幼儿园与家长携手打造,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焦杨,韩冰.浅谈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J].北方文学,2012(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首先, 药品分析及扩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药品的选择不能局限于课本, 如实验室制氯气用到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在选用药品时应考虑来源是否丰富, 价格是否便宜, 是否不污染环境, 装置是否简单等方面。课本上的药品用量不一定最优化, 通过做乙醇与浓硫酸的配比为1:3、1:2、1:1三组制乙烯对比试验可得:若改为1:2产生的乙烯较多, 且点燃火焰明亮有黑烟。因此课本上的配比为1:3并不是最佳配比。

其次, 设计最优化的试验方案。

(1) 改进实验方案, 为了提高试验成功率, 往往需把课本上的方案略作改动。在进行CO2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时, 当集气瓶内的CO2倾倒完毕后, 火焰往往不熄灭, 这是由于蜡烛燃烧, 火焰上方空气温度过高, 若直接往烧杯内倾倒CO2, CO2很可能会因此扩散而导致实验失败。若在蜡烛和烧杯内壁之间放一漏斗, 然后经漏斗将CO2缓缓倒入烧杯内, 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而使实验成功。 (2) 完善实验方案。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实验中, 由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 在过热条件下可将乙醇氧化成C、CO、CO2等, 而浓硫酸被氧化成SO2, SO2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干扰乙烯的性质实验。所以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 应把混合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验证SO2;再通入10%NaOH溶液———除去SO2;再通入品红溶液———验证无SO2, 最后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 (3)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 凡是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 我们尽量使它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如初中化学硫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 每次做完实验教室里总有刺激性气味, 严重的污染空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改进了装置, 把适量的硫放在锥形瓶底部中央, 锥形瓶口塞带双孔的橡皮塞, 一孔引出导管扎一气球 (平衡气压) , 另一孔插入装有NaOH溶液的分液漏斗, 然后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 用酒精灯加热, 过一会儿, 发现硫开始燃烧, 并产生淡蓝色火焰, 火焰熄灭后,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这样可以使生成的SO2被NaOH吸收。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4) 为了实验装置简约, 节省时间, 往往也改进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把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放在矿泉水瓶中 (此实验在常温下就能进行, 不需要加热) , 在瓶口塞一单孔橡胶塞, 瓶上方放一塞有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 用导气管把矿泉水瓶和玻璃管接通, 在玻璃管内从下往上间隔装上湿润的有色布团和分别滴有NaBr溶液、KI淀粉溶液、饱和NaOH溶液的白色棉球。可以看到有色布团褪色, 滴有NaBr溶液的棉球变成橙色, 滴有KI淀粉溶液的棉球变蓝。滴有NaOH溶液的棉球吸收氯气, 防止污染空气。这样装置简单, 同时能做三个性质实验, 节省时间。

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篇11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机率高,而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因此要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将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在生活中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五彩斑斓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果而误食;杯中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意外的发生。其次让幼儿掌握一些关于安全的基础信息,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记住自己父母、老师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所在幼儿园的名称;利用活动室的环境布置让幼儿熟悉身边的各种标志,熟练各种求救电话的使用方法,以便在危险时候多一些求助手段。再次要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安全技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我们再细心也无法预见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而且即使预见到危险,也并不意味着能帮助孩子避开危险,所以安全教育中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掌握一些避开、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如生活中的火和电,对幼儿来说永远是诱惑。如果我们费很大力气让幼儿远离它们,不如在适当的时候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操作来控制和利用它们。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习惯

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如:在幼儿园的所有电器插座旁,贴上了幼儿自制的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室,设立了专门的“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录音、图书、图片,让孩子参照和学习,使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增加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每天的晨间谈话中,将自我保护的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同时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活动区,开设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在进行区角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

三、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高高兴兴来园,平平安安回家是教师的责任。我们从一些相关的幼儿事故案例中可以发现,有许多事故都是发生在一日生活的细小环节中,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如早晨接待时幼儿用小刀割伤同伴;盥洗时互相推挤摔破额头;吃点心时被牛奶烫伤;午睡时吞食硬币、珠子;游戏时意外坠落;离园时走失等等。为了杜绝此类事故,我们把安全教育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在晨检中,严格检查幼儿是否带危险品入园;盥洗前交代幼儿应该注意的事项,发现危险情景及时制止;进餐时不要急着把过烫食物送入口中;午睡前提醒他们自我检查,不带玩具杂物入寝室,加强午睡时的巡查;游戏时杜绝进入危险地带,排除不安全因素;离园时鼓励孩子耐心等待,牵着家长的手有序离园等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

四、通过家园携手的安全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安全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还有家庭安全教育、社区安全教育。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远远不够,需要家长、社区携手配合,形成安全教育合力。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借助家园联系及时向家长宣传安全常识;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家长常把盯牢孩子不出危险看作主要任务,却忽视了“孩子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预防性教育。虽然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却忽视了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家长与社区资源,加强沟通,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达到安全教育的目标一致、方法互动、内容互补,共同促进幼儿安全健康成长。

“千叮咛,万嘱咐,不如幼儿的自护”,通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教育,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2

(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首先要改变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这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感觉教师是课堂组织者,又是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始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并且动手动脑能力差。而课程改革后,新教材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新的课堂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疑问的兴奋点上,寻找思路,大胆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兴趣有多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的能动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发给每人一个长方形,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摸摸观察,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得出用长和宽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独自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一共有几种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得出这样三种解答方法:

1.8+5+8+5=26 (厘米)

2.8×2=16 (厘米) 5×2=10 (厘米)

16+10=26 (厘米)

3.8+5=13 (厘米) 13×2=26 (厘米)

并通过讨论得出第三种解答方法最简便,这样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

(三)鼓励质疑,诱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不适当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惟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四)培养扩散思维和联想思堆

扩散思维是指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能避免从众心理,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聪明的乌鸦能避开习惯性思维:使头接近水,而能从另一个视角一提高水位来达到目的。那么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老停留在一个思路上,而要换个思想去想。如在教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多种方法去思考,如计算方法不行,用方程来思考,或用比例式子来解,一定要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

教师要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果巧妙地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接近的事物连在一起,就产生出一个个新的创意。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在地上,展开无数次联想、想象,终于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联想,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对自己的写字桌进行改进,让学生大胆创新。刚开始时,多数同学局限于升降桌、语音提示桌这两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字桌的材料、功能多方面去创新。这样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出来了:芳香桌、按摩桌、折叠桌、防盗桌、防近视桌、自动移动桌等等。这样学生能从多方面联想、创新,这样一定会出许多发明家的。

上一篇: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下一篇:肩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