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探究意识培养

2024-10-25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精选12篇)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 篇1

一、以幼儿园为基地, 陶冶幼儿性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小环境, 要爱护地球, 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因此, 教师可在园内开辟自然角、种植园、饲养区、生态体验场、操作长廊……经常带幼儿参与其中, 这样他们可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中了解自然, 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熏陶他们“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情。”

二、寓教于乐, 将教学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1. 寓环保教育于各科教学中。

环保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 尚未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 为此, 教师可将它渗透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如, 在科学活动中, 可结合“水”、“声音”等内容, 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 不在公共场所和家中大声喧哗;在音乐活动中, 可教幼儿唱《爱护小树苗》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 引导幼儿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在语言活动中, 可选择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等环保内容。

教师还要注意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 将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可以把环保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点, 将环保知识从这一中心点向四周辐射, 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 我们在大班开展“减少垃圾”的专题活动中, 开设了“废物从哪里来”、“废物多了会怎么样?”“动脑筋让废物变宝”等内容, 通过展览、绘画、利用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进行美工制作以及开展参观、谈话、小木偶表演、小实验、游戏等有趣的活动, 使幼儿了解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并懂得要管好垃圾、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从自身感受中获得环保知识。

2. 寓环保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在游戏过程中, 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他们在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 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因此, 环境保护教育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 在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 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 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 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 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 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 制作游戏材料, 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三、围绕环境保护教育, 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教师可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或开展“护绿·爱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行动;或开展“地球日”活动, 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 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 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或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 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 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 并组织幼儿参观一些污水的照片, 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导之以行, 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四、家园结合共同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 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 请家长进行节水再利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废物进行玩具制作, 有的幼儿和妈妈用瓶子制作了小孔雀, 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废铁丝制作了“单杠”、“双杠”;还有的是几个小朋友共同制作的娃娃。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思考, 学会了尝试, 学会了合作, 也学会了分享。同时还可以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 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 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 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 篇2

1.留意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性却有创意,虽不擅言词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激发他的潜能。

2. 制造机会

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家长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 家人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i 每周一晚上家人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自信,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3. 耐心等待

家长既然给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干脆自己做, 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书的 “天资”睡着了。所以,父母在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 “洗劫” 一空了。

4. 给予鼓励

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家长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地打击、批评,孩子会窘迫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所有潜力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篇3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们踏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作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规则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如每天孩子们排队时,往往乱作一团,整理队伍很是费劲,但当我们在孩子们排队的地方贴上圆点时,孩子们排起队来会变得很迅速。再如上下楼梯时,我们在楼梯的左右两侧贴上小脚丫,以此提示幼儿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行走。在楼梯的转角处贴上严禁拥挤图片,通过环境的暗示与提醒,孩子们会自觉遵守规则,改变了原来的拥挤、不靠右行的现象。规则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教师紧抓不懈,严格要求,长期以往孩子们会自觉遵守各项规则,逐步树立规则意识。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是他们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有的孩子扮演爸爸、有的孩子扮演妈妈、有的孩子扮演奶奶,每种角色都有他们相应的行为规则。再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

三、 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 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区角活动中,利用环境标志法,让孩子明白各种规则,如用玩具标志,每种玩具篮边都有与篮里玩具统一的图标,孩子们在整理玩具时不会放错。在阅读区,贴上安静图标,提示孩子们迅速安静。饮水机前设置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排队等候。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在午休区,看到小床边的鞋子置放标志,孩子们会自觉的将鞋子放在规定的地方。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等……根据需要,巧妙地设计图标、利用图标,这些无声地提醒,会让孩子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遵守规则,同时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教育活动。幼儿园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让孩子们走出园门,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体验,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如组织大班的孩子参观社区卫生院、参观超市、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在超市购物、医院就诊、博物馆参观需遵守的规则,如排队等候、购物交费、不大声喧哗、先挂号再就诊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在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使孩子们从小了解社会,学会独立、学会融入,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 篇4

一、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 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科技探究活动中, 幼儿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题和疑惑。他们想知道, 要知道和能知道的问题太多了。有些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 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 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让幼儿回答问题, 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景, 为幼儿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激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可能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这是正常的, 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幼儿不同的看法, 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争论, 评价及补充, 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探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让幼儿在具体参与和操作中培养幼儿问题意识, 幼儿在科技活动中明显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很少说“不”了。又由于这些活动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产生了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身上最美的东西, 发展他们, 不去用学校里的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他们独立工作创造。”科技活动正以此为特点,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例如:科学的活动方案———《鸡蛋壳游戏》 (大班)

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 培养幼儿为研究问题而从事实验操作的能力。

2.幼儿通过反复实验从失败中找问题, 从问题中想办法, 培养创造性探索意识。

从活动的目的可以看出, 让幼儿亲历, 充分体验科学的探究, 科学发现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将问题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让幼儿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教师应给他们提供体验、交流、操作、思考的机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动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是指导者, 而不是操纵者、替代者。教师要承认并接纳幼儿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 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创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就轻易否定。简单的否定可能会扼杀幼儿的独立见解精神和创造能力, 对于幼儿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暂不追究, 面对他们独立思考, 创新的精神应该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 使幼儿感到鼓励、表扬、支持、肯定、欣赏等自由自主的机会。排除以往课堂活动的模式:必须整齐划一而扰乱了幼儿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心理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注重活动过程, 而不是结果, 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 有充足的耐心, 等待幼儿自己发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要给幼儿极大的自由, 科技探究活动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 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向促进者转变, 成为创造学习环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 你就会发现幼儿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 教师要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 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 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 支持幼儿深入探究。

在科学活动开展初期, 幼儿提出“是什么”的问题数量较多, 涉及范围广, 比较浅显。如:“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幼儿往往一边看一边提出问题。随着观察的深入, 他们自然会有答案。对于有些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点拨, 引导幼儿讨论;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疑问。这类问题是幼儿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切入口。教师可以抓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 为幼儿创设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并且不断深化和拓展这个情境, 让幼儿在情境中生疑, 释疑。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 幼儿“为什么”的问题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 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 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如:“鸡蛋放在糖水、盐水中就能浮起来?筷子放在水中为什么像折断了?”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涉及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 体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广泛性、丰富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中用心地捕捉, 真诚地询问, 耐心地倾听幼儿的问题, 分析幼儿的疑惑, 并及时为幼儿创建一个探索的环境, 鼓励幼儿自己去搜集资料、讨论、寻找答案。

“怎么样”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 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 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找到答案的问题, 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 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 则可以创建环境, 提供机会, 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索。因为了解幼儿解决问题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创建环境, 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成长。

环境分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 而且要创建丰富的, 可操作的物质环境, 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 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 在教师设置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景中不断成长。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引导幼儿积极探究, 鼓励幼儿提问, 相互交流,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自己操作、研究, 从而发现问题, 认识事物特征。问题产生的过程是幼儿认知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幼儿提问不仅是知识多少的表示, 而且是幼儿学习态度和需求的重要指标。成人对幼儿提问的态度关系到幼儿的学习过程, 敢于提问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要认识到幼儿认知局限性和个体差异性, 为幼儿创建敢于提问的心理环境, 如:注意提问题时的语气, 句式, 提问中情绪表达, 提问时间、提问对象等。每次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事前向幼儿提出要求。除了把“观察中发现的事情告诉大家”以外, 还特别叮嘱“你有什么看不懂需要提问的, 可以先问好朋友, 再问老师。”这样做, 一是可以让幼儿逐渐感悟到什么是问题, 二是减少幼儿提问时的心理压力, 鼓励他们先找同伴表达。在表达和应答中, 教师结合幼儿的表现, 给予合适的指导和帮助, 重点放在句式和语气上。使他们知道提问应考虑能否让人听懂、应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让幼儿观察, 操作在先, 给幼儿自由交流的时间, 并鼓励他们把操作中发现的困难提出来, 再据此确定进一步探索的重点, 为幼儿提供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 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 幼儿探索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 材料密切相关。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结合起来,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究, 使他们树立问题意识。如大班幼儿在《蚕的一生》活动中, 幼儿会提出各种问题:“蚕只吃桑叶吗?蚕是依靠什么来寻找桑叶的?蚕为什么能吐丝?”教师要积极关注幼儿的问题, 为幼儿创建探究环境, 准备各种树叶, 让幼儿留意观察蚕是不是只吃桑叶, 发现和探究问题, 并且在活动室放一些资料、图书等, 供幼儿参考。同时鼓励幼儿自己搜集资料, 共同讨论, 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幼儿探究过程中, 教师可以借助环境和材料, 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 使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答案。在幼儿积极作用于环境和材料时,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育策略, 改变环境, 提供新的材料, 使幼儿有新的发现, 启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

四、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土壤。

科学探究活动促使幼儿提出种种问题, 培养幼儿积极的独立思维能力, 发展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如:大班科技活动《制作不倒翁》,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 让自主探究制作出不倒翁。幼儿提出种种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沙土不行?为什么要把重物固定起来?重物为什么要在最下面?等等。幼儿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又随问题的提出引导幼儿探究活动深层次地开展。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 为幼儿创造问题情景, 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非常必要。随着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入, 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 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摘要:新纲要对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会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活动中, 幼儿常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幼儿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作者通过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现状的分析, 结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论述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 尝试性地提出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 (第一版) .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3]张明红.培养幼儿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幼儿教育2004, 4:10-11.

[4]梁柳玲.浅谈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J].基础教育研究, 2002年增刊:89-90.

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 篇5

陈鹤琴先生早在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去为之奋斗,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服务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这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只有抓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才能在幼儿的品德塑造过程中打下牢固的服务精神基础。

服务意识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阶段是情绪的敏感期,是幼儿建立自我形象,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幼儿愿意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渴望被别人赏识。而幼儿通过服务他人,就能够得到认同和接受。因此,服务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一种天性使然。如某位幼儿帮助另一名幼儿拿玩具、图书,同伴间互相帮助整理服装、鞋帽等,幼儿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并不一定有成人的提醒或指导。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发现类似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肯定这种行为,并将此上升到服务行为的高度,让幼儿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激发幼儿再次实施服务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留意,并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

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培养服务意识

培养幼儿服务意识,除了鼓励幼儿自发的服务行为外,还应当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幼儿自身具有的道德品质。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提供机会

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存在着很多服务的机会,教师应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幼儿,并倡议幼儿互相服务。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的事情,不必每件事都让老师或保育员代劳,时间久了,幼儿会习惯性地将同伴需要帮助的事情做好,甚至引以为豪。

如来园活动时,教师可以轮流请幼儿担当“值日生”等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晨间给动物角添加饲料,给植物角浇水,帮助教师擦桌子、玩具;集体活动时分发玩具,收拾整理图书等;户外体育游戏时分发收放玩器具;进餐时分发碗、碟、饭菜,清理桌面等;起床活动中,让幼儿帮助别人系鞋带,扣扣子,整理床铺,为上卫生间的幼儿取手纸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委派下,服务工作的热情很高,甚至把服务的机会当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在工作时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服务的内容及种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服务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教师在安排 “值日生”工作时应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位幼儿都有服务的机会,尽量避免幼儿功利思想的产生。

2.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

我们在角色游戏中不仅设计了商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讲解员等角色,而且要求其他各个角色都有承担为别人服务的责任。如“娃娃家”中为到访的“客人”服务,为“家庭”中的“孩子”服务;“小课堂”游戏中, “教师”为“学生”服务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教师在组织引导时应强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如:为别人服务时应礼貌热情,服务尽可能地周到细致,让被服务的人感到满意等。这些服务机会大大增强了幼儿对于服务的认识与理解,幼儿逐渐懂得服务的意义,了解服务是一项为帮助他人而做的工作。同时,对他人给予的服务,也会珍惜并产生感激之情。

夯实科学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篇6

[关键词]科学探究 问题意识 会问 能问 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76

想知道、爱提问是认识事物的开始。科学探究是一系列复杂的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探究材料,引导学生会问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无论是实验,还是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从而激发探究兴趣,引出疑问,再启发思考,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改变浮和沉》一课时,我准备了两个杯子,并对杯子进行编号。然后开始做实验,把一个鸡蛋先放入1号杯子,取出再放入2号杯子,让学生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反应迅速,很快就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鸡蛋在1号杯中沉入水中,在2号杯中浮在水面上。此时,我抓住这一神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出质疑。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很自然地就提出了“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不同的水杯子里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呢?是因为这两杯水不一样吗?还是因为不同的液体浮力不一样?什么能使物体浮和沉?”等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必定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对顺利开展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供探究平台,启发学生能问

实验探究贯穿科学课的始终,实验材料是实验探究活动的必要载体。有的实验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收集并加工,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教师要说明清楚需要材料的要求,确保学生明确任务。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材料的特点和尺寸,并要求学生记录准备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初步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准备材料要细心,细心就有发现。

例如,在《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形状、质地、花色不同的岩石,并进行交流汇报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岩石?为什么各种岩石的花纹是不一样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岩石表面光滑,有的粗糙?为什么有的岩石用小刀可以刻,有的却刻不了……”学生的问题便多了起来。

科学教师还要根据探究材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去观察、发现,并提出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问中激发起探索欲望,在问中提高提问能力,做到敢问。

例如,在教学《水温的变化》时,我端了一杯水,让学生猜它是热水还是冷水,有的学生猜是热水,有的学生说是冷水,不一样的答案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我紧接着问:“把这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的思路顿时被打开,大胆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有的说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均匀的,一开始降得快,越往后越慢;有的说热水一开始降温慢,越往后越快……学生各抒己见,在轻松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兴趣,敢于提问,使课堂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乐问

小学生天生好玩好问,但是是否愿意提问,与当时的学习欲望和情绪有关,积极的情感和学习动机,会促使学生积极乐问,反之,会不问。为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进行课堂分组,并指导小组针对已有的知识经验,预测或者做出假设性解释,引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在愉快的氛围中乐问!

例如,在教学《不倒翁的秘密》一课时,我让学生玩并拆开不倒翁进行观察,让学生大胆猜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猜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从有结构的材料出发、合理假设、紧扣主题、步步深入,提问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逐步从不会问、不敢问到乐于问。

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应该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才会主动带着猜想去探究,习惯于“做科学而不是纯粹学科学”,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形成问题意识,提出高标准的问题,做到问得深。

例如,在《照相机和眼睛》一课的教学中,我提问:“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学生猜想:“眼睛看到物体与照相机成像的原理一样。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片,瞳孔相当于光圈”。各小组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我接着问:“那为什么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而我们看到的物体是正立的呢?”……在不断地追问中把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逐步明朗化。

科学探究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做好科学研究,不仅做到会问,还要能问,更要乐问。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学生的探究能力,使科学课堂得以更顺利地展开,同时培养学生更具探索精神。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探究意识,提问设计

当人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候, 就会激发无限的求知欲望, 对问题的思索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能忽略这一点, 要让学生学得主动, 然后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探究意识。

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课程活动的教学目标, 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 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 引导幼儿思考或回答, 促使幼儿积极思维, 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在幼儿探究的开始、过程中和结束时都很重要, 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及心理活动, 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发展。 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提问。

一、结合幼儿个体特点, 灵活设计提问激发幼儿探究意识

幼儿在年龄特征、认知发展阶段、知识经验累积、个性等方面都有差异。 如果所提问题的内容超越幼儿的知识经验等特性, 就会导致幼儿难以理解, 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 教师要在了解本班幼儿的知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 设计出适用于幼儿的提问。 我在提问之前都会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并实现准备好相应的措施, 有利于在活动中根据幼儿应答的情况及幼儿对其他信息的反馈, 不断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提问的角度、难度, 使提问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1.切合幼儿年龄特点, 运用适宜幼儿的提问方法, 设计提问。

小班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点, 会对游戏和小动物很感兴趣, 所以小班教师在设计针对小班幼儿的提问时, 应该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基础出发, 以小动物的语气或者组织一个游戏开始。 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强, 喜欢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靠自己, 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帮助解决问题的形式设计提问。

2.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针对不同的幼儿设计适宜的提问。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进行科学活动时也是如此。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幼儿, 了解他们的表现, 并及时用提问、指导, 使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索活动。

如在进行中班小球站稳活动中, 请幼儿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尝试使乒乓球不滚动, 一位幼儿选择纸张, 但他只是将乒乓放到白纸上, 乒乓球就会滚下来, 于是他尝试将白纸拿在手里, 因为没掌握平衡, 乒乓球还是滚下来。 针对他的这种情况, 我对他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妈妈平时都把鸡蛋放在哪里的呢?”“放在冰箱的小格子里。 ”当他自己说完这句话后, 好像有了新发现一样, 马上拿起手中的白纸, 开始尝试把白纸折成一个小盒子的样子的方法使乒乓球不滚动, 他开心地说:“看, 小球站稳了! ”

二、适时的进行提问, 使幼儿产生探究意识

幼儿不仅是知识的吸收者, 更要具备应用知识和思考的能力。 尤其是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需要在学习中思考、探索、尝试, 因此在设计科学活动的时候, 就必须具备思考性, 在提问的过程中尽量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对问题的思考中。 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我尽量关注每一个幼儿并及时抓住提问的时机, 对幼儿进行提问, 使幼儿始终保持探究兴趣, 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进行做乐器的活动时, 教师请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材料, 并请幼儿在把各种豆子装进瓶子里时不要将豆子洒在外边, 可由于工具的不同许多幼儿将豆子洒在外面, 这时有的幼儿着急地喊道:“老师我的豆子进不去, 一直跑在外面。 ”有的幼儿干脆不动, 抓住幼儿这一表现, 我及时提出另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在做乐器的时候, 看一看使用哪种工具能把豆子都装进瓶子里, 看看谁最厉害, 掉在桌子上的豆子最少。 ”这问题一提出后, 孩子们就又有了兴趣, 纷纷观察不同组的情况, 最后幼儿都说是用漏斗装豆子洒得少, 并想自己试一试。

三、设计的问题应有层次性, 引导幼儿逐步探索的意识

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有特定的意图: 有的是为了引起幼儿注意, 有的是为了强调重点, 有的是为了激发思考, 但都必须符合活动目标, 围绕活动目标设计提问, 每一个提问都有老师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必定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育原则, 层层深入, 这样的提问可以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推动活动的开展。

比如在“有趣的弹性”的活动中, 围绕“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 感知物体的弹性, 了解物体弹性的作用”的目标, 设计以下的提问。

1.老师提供了什么玩具? 这是为了让幼儿感知玩具的不同, 初步分类指导幼儿, 有的材料是有弹性的, 有些没有。

2.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在拉它压它的时候变形, 但手一放之后, 它就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而有的玩具却不可以? 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 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3.在幼儿知道 “弹性”的存在后, 提问:小朋友的身边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有弹性, 我们一起找找看, 哪些东西有弹性?

4.请幼儿想想如果这些东西没了弹性会怎么样, 请幼儿尝试做有弹性的好玩的小玩具。

第一个问题最简单, 只是了解玩具的性质。 第二个问题要求幼儿在操作后思考, 为什么有的玩具可以在挤压后变回原样, 有的不可以。 第三个问题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 寻找周围弹性的存在, 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弹性的性质。 第四个问题是要求幼儿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 以上这些的问题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作基础, 后一个问题是在前一个问题上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入, 让幼儿跟着教师的提问, 集中注意力和关注点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思考。

幼儿探究意识培养 篇8

一、创设情境、释放潜能

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经验证明:在良好的活动气氛中, 幼儿从事某项活动时, 有足够的安全感, 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艺术活动中激发幼儿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消除孩子在活动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让孩子充分披露灵性, 展现个性。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幼平等对话, 孩子才能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如在音乐节奏活动《蛋糕盒子里秘密》中:

镜头一:教室四周放着四个蛋糕盒, 里边装有打击乐器, 教师出示其中一个蛋糕盒:“这里边装着什么呢?你来猜猜看?” (孩子们猜测, 但猜不出来) “我请一个宝宝来摸摸看?” (一孩子摸出乐器, 教师带孩子一一认识乐器:铃铛、铃鼓、三角铁、双响筒, 一一学习这几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镜头二:教室四周放着四个蛋糕盒, 里边装有打击乐器,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 你们去看看是什么?” (孩子们很兴奋、很期待地打开蛋糕盒子。) “咦, 小铃铛, 我会敲。”“这是小铃鼓。” (这两种乐器平时孩子们都见过, 比较熟悉。) “这是什么呀?怎么玩呀?”拿到三角铁和双响筒的孩子这么问。旁边的孩子听了, 围过来一起研究, 有的拿手摸摸、敲敲, 有的拿盒子里的棍子敲敲, 也有孩子跑来问我:“老师, 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玩呀……”

这是节奏活动《蛋糕盒子里的秘密》活动方案一和活动方案二中的两个片断, 看得出, 这是孩子的一个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镜头一的活动过程看着有序、完整, 但明显能看出孩子们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孩子们没有自己的思考, 我们也看不到孩子的兴趣点;而镜头二则明显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 能听到孩子的困惑, 作为教师,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发言权、提问权, 在活动中给孩子一定的发表自己意见的“天空”, 帮助幼儿不断提高提问水平。

二、质疑问难、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这个角度看, 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仅要提问题给孩子, 更应该激发孩子自己产生疑问, 从而促进孩子进一步的思考, 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这一次教学活动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的引导, 充分地把幼儿的思维打开了, 使幼儿的问题出现了, 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活动氛围。当他们不会时, 我没有批评、没有责备, 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联系以往的经验从中学习。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 我们要认真对待, 给予充分的回答, 适时鼓励、引导。循序渐进的, 孩子的问题意识会逐步加强, 会逐步掌握设疑、解疑的方法,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

三、联系实际、促进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如果没有问题, 孩子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 教育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真正的实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很多情况下, 孩子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 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 就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还要努力研究孩子的实际需要, 紧紧抓住孩子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 促使孩子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

培养创新意识掌握探究方法 篇9

1.重视科学启蒙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 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 它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 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 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 及时向他们讲解各类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

2.保护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烧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游泳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 教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 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 要放手让学生实践,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践, 尽早让他们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3.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搞好校园环境布置, 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 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如在教室墙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 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 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可激发起他们投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结合科学教学开展科技知识小讲座、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 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畏惧感, 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增强创新的意识。

4.激发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即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创造动机源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的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 如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有兴趣而积极参与的创造性活动;外在动机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了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或奖励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 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获得一次实验成功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成就感。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 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 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 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5.更新学生观念

(1) 引导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思考时, 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 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 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 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 启发学生提出解决方法, 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法。这样做,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 鼓励不同理解。在教学中, 当学生“解难”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 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 帮助学生弄清错在哪里, 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 不断获得学习的机会。同时, 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 可以要求学生动脑筋对自然现象发表观点, 或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科学中的一些现象。

(3) 鼓励敢问善问。众所周知,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 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为创新作铺垫。在科学课中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耐心倾听, 仔细分析, 及时鼓励, 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掌握探究方法

1.在探究起始阶段, 培养问题意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 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 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 教师要问“对于这个现象, 你们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等等,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种现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在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动手、动脑

科学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需要学生动手, 而且要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时都要动脑。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 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 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 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 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探究过程中, 注重预设和动态生成

在科学课教学中, 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课堂上出现预测和生成不一致的现象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1) 如果这种“意外现象”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 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 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 转向生成的方向。

(2) 如果这种“意外”的确是“杂音”的话, 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 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

(3) 如果“杂音”对本节课探究主题的干扰不大, 但有探究的价值, 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 下节课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

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加强学习指导,增强学生自学意识

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预习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习惯.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然后经常在课前提问:“通过预习本课内容后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并做成绩记录.同时告诉学生,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每一个学生,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依靠自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二、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牵连,知识的延伸,循序渐进的创设物理情景,浮现一个一个的问题,形成问题链,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收获发现喜悦.例如,在讲授光速时,告诉学生光在真空中速度近似等于3×108 m/s时,并强调了一句:注意是光在真空中速度,并提问:“你们学习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后有何感想?”学生甲的回答是“这个值真大!”学生乙的回答是:“原来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接着讲授光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速度小.学生很容易发现声速与光速的区别.这里教师简单地创设了一个物理情景,使学生自然地参与思考新旧知识的异同的对比,从而发现规律.使学生的发现意识得到培养.

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思考,对所学知识多问“为什么?”提出疑问,培养质疑意识.例如,在讲平面镜制作的潜望镜时,出示了潜望镜的教具,让学生观看,并让学生观察,然后思考所看到的现象.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两块平面镜为什么平行?为什么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两块平面镜以另外一个角度放置行吗?看到的像为什么比物体低?教师只要坚持启发学生、勤思善问,定会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自觉学习的往往是有趣的知识.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允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去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引入新课时不妨加入这样一个问题:当壶水沸腾时,壶提起的瞬间摸壶底并不烫手,但过一会儿摸壶底反而烫手,这是什么道理?告诉学生经过今天认真实验和总结就会明白.利用贴近生活的有趣现象在学生中激起探索的欲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五、强化物理知识的有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利用是十分广泛,也是不可或缺的.物理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许许多多与物理学直接相关的重要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例如,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是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出来的最常用的最伟大的人造光源,这涉及到材料、电学、机械加工等物理专业知识.小到手机、电磁炉,大到卫星、航天飞机,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如此通过强化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用性,来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另一个方面也是贯彻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倡导探究阅读,培养创新意识 篇11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人物形象,得出结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教师,他教育有方,使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变得懂事、爱学习、热爱祖国。就在分析人物形象行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质疑:

生1:我认为韩麦尔先生不是一个好教师,他平时工作是不够负责的,你看他自己说的,“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这样看来,韩麦尔先生平时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教师,那他是一个怎样的教师呢?

生2:他是一个工作不够负责任,甚至有点自由散漫的教师。

师:小说塑造这么一个不够完美的老师形象,是不是作者的疏忽呢?

生3:我想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这样设计的韩麦尔先生平时很普通,但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得很伟大,由普通变得伟大,我想作者是用这个“变化”,来表明 “最后一课”对他刺激之大, 这样就更能表现韩麦尔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师:说得有道理。

生4:我认为把韩麦尔先生塑造成普通教师,就能代表生活中广大的教师,这样,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就更典型,有代表性,更能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才能表现得更充分,更深刻。

……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自主权的尊重,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创造,始终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过程呈现出个性化、探究性、创造性的特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韩麦尔先生形象分析的侧重点总是放在“最后一课”上,着重表现他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儿童的“好教师”形象,而本案例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作了“颠覆”,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发现,韩麦尔先生平时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甚至有点懒散的小学教师。这种理解会不会影响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者的高大形象呢?上面案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但没有影响,相反更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那时法国的政治一片黑暗,内部危机重重,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国教育相当落后,教学秩序非常松弛。韩麦尔先生也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维持生计而懒懒散散地上着课。韩麦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流传千古的业绩,平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而国难当头,幡然猛醒,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才更为典型,更能代表千千万万个法国人,才能表现出法国人民爱国感情的普遍性、广泛性,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才能得到深化和升华。

儿童自我服务意识培养探究 篇12

关键词:幼儿,服务意识,评价机制,发展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意识、发展思维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方法。

一、结合一日常规,渗透自我服务意识培养

幼儿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结合幼儿园一日常规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幼儿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学习常规、生活常规抓起。(1)学习常规。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生活,根据学习常规要求,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渗透在一日学习常规中,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细化。例如,要求幼儿有序、分类摆放学习用品,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准备,自己用卷笔刀削铅笔等。(2)生活常规。幼儿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结合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具有很强的辐射效果。幼儿园教师要结合值日生制度,安排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值日任务,包括打扫教室,午休完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倒垃圾等。在结合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时,要尽量使幼儿园生活模拟现实生活,提升幼儿园处处育人的宗旨。

二、借助活动载体,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大多数幼儿生性活泼好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借助活动载体,如游戏、唱歌、表演等,在丰富的活动中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1)游戏是幼儿园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活动载体,根据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游戏互动,在生动的游戏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2)音乐、表演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节奏、音乐表演中的情感投入等,都有助于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教师要有目的地选一些简单的儿歌、情境表演剧等,引导幼儿在儿歌、情景剧表演中强化自我服务意识,用意识引领幼儿自我服务行为。

三、树立学习榜样,引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幼儿教师要善于借助榜样的力量,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引领幼儿发展自我服务意识。(1)自己树立榜样。教师是幼儿接触较多的人物之一,在长期的幼儿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幼儿对教师具有一种无法比拟的榜样效应。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榜样资源,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幼儿现身说法,做幼儿自我服务的好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幼儿、引领幼儿,帮助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2)树立身边榜样。实践表明,选、树、学是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榜样,在班级积极开展选树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喜爱动画片的特点,选择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为榜样,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四、运用评价机制,激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积极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尚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外界,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幼儿意识发展与行为实施。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机制,优化评价艺术,引导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1)评价要具有激励性。批评与表扬都是评价方式,教师在实施评价引领幼儿培养自我服务意识时,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教师即使需要批评,也要进行委婉的批评,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表扬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有信心为自己提供自我服务。(2)评价要具有导向性。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缺乏导向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模糊,不具体,没有细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从细处入手,将评价具体化,让幼儿明白老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从而在老师的评价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五、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因材施培

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要加强学情分析,从幼儿自身以及生活的环境对幼儿的实际能力进行充分估计,实施因材施培。(1)尊重幼儿实际能力现状。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的能力差异,如果不尊重幼儿的实际能力,就不能对幼儿作出客观的认识。高估幼儿实际能力,容易挫伤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带来严重的安全事件;低估幼儿实际能力,则不利于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升,影响幼儿的自我发展。(2)重视幼儿家庭教育考量。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考量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幼儿,根据幼儿能力发展实际采取科学方法,做到因材施培。

六、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培养的路径,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进而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守凤.运用音乐活动提高托班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0).

上一篇:保障房资金下一篇:复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