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欲望

2024-09-16

培养探究欲望(共5篇)

培养探究欲望 篇1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封闭转向开放,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能力,激活学生探究语文的欲望。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呢?

一、在深情处点拨

文章总会留有些许空白,给读者以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空白处,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教学《一件运动衫》一课时,结尾我分“染情———感悟———升华”三步进行教学。

二、在求异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学习《万能胶水发明记》一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后记:“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但是,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同学们个个聪明好学,请你们帮助聪聪想出使用万能胶水的办法。”这个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在重复处诱导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教师可让学生在这些反复点上思考,对其进行品评,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良苦”。

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雷锋日记二则》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我是‘傻子’,这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激活学生的思考,领会“傻子”前后的不同含义,引导感悟雷锋所说的“傻子”的不同用意,学习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雷锋全心全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四、在矛盾处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巧妙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激起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这样的疑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为什么脸色反而变得严肃起来?”在深入课文时,我是这样启发的: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再在矛盾处设问:“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动作?”(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无能……)学生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推理得入情入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人民着想。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最后结合课文,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这样的设计,重点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正由于这些“自相矛盾”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错,教师引导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关注幼儿探究兴趣与欲望 篇2

在中班科学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认识磁铁。在做了许多有趣的小实验后,我就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磁铁能吸起来什么东西?”飞飞举手站起来回答:“能吸起我们班的铁桶,能吸起我们班的铁玩具,还能吸起纸……”显然,飞飞的回答中有错误。您认为我当时是及时纠正,不使幼儿先入为主造成错误印象好呢?还是不急于纠正,让幼儿再次尝试,通过实践自己寻找答案更好呢?(安徽省凤阳县示范幼儿园黄林燕)

专家视点:

众所周知,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启蒙性”。它的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个性等三方面。就知识方面的目标来说,主要是引导儿童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水平的初级科学概念。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应关注的是方法技能及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案例中,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恰恰表明教师更在意的是幼儿有无掌握该知识点?他们往往将知识掌握与否作为判断科学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事实上,知识的获得并不等于真正的占有知识,充其量只是个“书橱”。相反,拥有强烈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则能使幼儿真正具有科学素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应追求的目标。

“磁铁能吸起纸”这一答案的得出可能有如下原因:一是不当操作使然,如恰好纸张放在了铁器的上面;二是视假相为真相,如幼儿用磁铁使劲摩擦纸张,真的将纸张吸起来了;也有可能是幼儿纯粹的记忆错误。可有如下教育建议:

第一,改变活动安排路径。从案例的描述中可以判断,这位教师此次科学活动采用的是先让幼儿操作、实验,再讲解的方法进行的。当有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其实没有必要立即指正,可以再给幼儿一次实验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建议活动安排采用A—B—A式,即实验(操作)—讲解—实验(操作)。第一次的实验(操作)是开放的,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逐一实验,以获得感性经验;接下来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梳理幼儿的操作经验,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再进行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相对具有指向性,教师可针对第二环节的问题让幼儿做专项实验。如:让所有幼儿用纸张做实验,验证一下磁铁究竟能否吸起纸张?

第二,增加活动难度。幼儿初次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给教师诸多启示,教师可在幼儿初步认识了磁铁之后,适当延伸活动内容。如提问:磁铁不能吸起纸,怎样做才能让磁铁吸起纸呢?让孩子开动脑筋,动手操作解决这一难题。又如:磁铁的用处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延伸会让幼儿更感兴趣,让他们在探索中对科学产生亲近感,也会收获更多。考虑到活动的时长,类似的活动可以放入区域游戏中让孩子充分探索。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篇3

一、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从学生熟知的事例, 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 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 我采用“小小玩具店”开业这一引子, 创设了买玩具的具体情境。当出示六种可爱的玩具时, 学生的眼睛就亮起来了,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人民币总数和所购买玩具的价格, 试着提出问题。“想买什么, 买了以后还剩多少钱?”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就会很自然地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动机。

二、提供探究空间, 开发创新潜能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 适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体验创新成功后的愉悦情感。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中,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同时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 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 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 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 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同时, 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用哪种方法思考, 都及时给予肯定, 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 真正实现不同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同发展。例如:在新授教学中, 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发创新潜能。

三、重视实践操作, 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物化出来, 达到形象思维, 再通过思维探究、语言表达把物化出来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而形成概念。理解、运用、巩固、提取, 既有利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培养, 又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剪、拼、移、补、量、画和认知的过程中, 明确认识只是生长点。教具的演示, 学具的操作, 投影的动静结合, 多媒体的声、色、像综合应用,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全过程。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规律和结论, 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画圆的方法, 我不急于照本宣讲, 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图钉、线、铅笔,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空白纸上试着画圆, 学生完全沉浸在主动学习、探究、获取知识、崇尚创造的氛围中。接着, 教师分别从学生画出来的圆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投影显示, 并引导学生阐述、辨别, 说明你是怎样画圆的。这样不仅为圆规画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较容易地让学生认识了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可见, 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提供学习条件, 让学生实践探究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培养探究欲望 篇4

给学生一回“展示错误”的机会

案例描述:一位老师在教学生画“角”的时候,在引导学生掌握了画角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立画一个100°的角,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其中有6个学生画错了,将角画成了70°。教师并没有进行个别指导,也没有直接让这几位学生纠正错误。而是请其中一位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她画角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边看变发现问题……

思考:怎么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平时教学中,在全班学生行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一般会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个别纠正。有的甚至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但是,仔细推敲这种个别辅导的方法,由于思考的时间短,思维速度要求快,学生思维的速度难以跟上,因此,对于一些本来思维就很慢的学生来说,即便指导他们订正了错误,但是依旧不能牢固掌握,或许以后遇见同样的问题,错误依旧。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错误个别消化,而是让学生展示画角的过程,让全班学生同过观察思考,确定是不是正确,如果有问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效激发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此刻,学生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在课堂中被教师作为学习资源展示给了学生,为学生深入探讨的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给学生一次“上当受骗”的机会

案例描述:一位老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由能够被2整除以及能够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引出来。学生都知道:如果这个数的个位上是0、2、4、6、8,那个这个数就一定能够被2整除。如果数的个位上是0、5那么这个数就一定能后被5整除。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问:“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能够被2整除;个位上是0、5的数能够被5整除,那么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开始思考。有学生认为:这要看个位上的数怎么样。教师追问:“那个位上的数是多少的时候,能够被3整除呢?”学生经过思考:“只要个位上的数是3、6、9,就可以被3整除。”教师故意肯定了学生,接着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13、33、60、63、26、24、15、42、29。让学生迅速将这些数中能被3整除的出来。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个位上的数不能作为被3整除的标準。于是,探究活动继续进行……

思考: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思维准备,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我们才可以透过学生错误的外在表象,冷静思考其产生错误的内在根源。这样,了解到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后,对错误资源加以运用,不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自我纠正错误,而且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认为“只要个位上是3、6、9的时候,就可以被3整除。”于是,教师故意让学生上当,并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发现错误。这样一来,在有效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如此,给了学生上当的机会,错误便成了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动力之源。

给学生一回“纠正教师”的机会

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能被2、5整除的的数”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各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这时候,刚想往下讲,一位学生当时就指出了教师的板书上,将“个”写成了“各”。老师说:“不就是一个字吗?差不多。”于是,学生继续纠正:“比如34能够被2整除,可是它的十位上是3,不能被2整除。所以,不能写错,只能写一个两个的“个”。于是教师把黑板上的“各”用红色笔改成了“个”。并且告诉学生,能不能被2整除,关键是看个位上的数字,而不是每一个数位。

思考:我们的课堂几乎大部分都是教师点评与纠正学生。学生很少有纠正教师的机会,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出现错误的频率很低。其实,很多的时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错以后,有效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故意当当糊涂先生,给学生创造纠正教师的机会,让学生成功的可能更多一点。看似失去了权威的教师,却给了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各”字上出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针质疑教师的“权威”,萌发了探究的欲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教师的确“错”了,那种自信与成功的快感,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

很多的时候,我们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其实,我们不能忽视在课堂生成中的一个个“意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课堂意外”,让这些生成的即时资源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欲望。

培养探究欲望 篇5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在高年级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自主识字更加高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自主预习,探究词语含义

词,查义,记形。要求每字组两个词语,其中一个是成语,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成语探究它的意思、出处、用法、典故或相关的故事。课堂上小组展示交流,互补互学,在合作交流中分享、积累词语。

二、结合语境,探究字的读音

初读课文中有争议的字音,不要急着给学生答案,要抓住争议、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字义,然后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尤其是多音字。如“播种”既可读bō zhǒng,也可读bō zhòng,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中的“种”读几声?学生查字典发现:三声表名词,物种的简称、人种、类别。四声表动词,种植。再看语境,买的是种,翻的是地,浇的是水,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名词,结合语境播种这里指播撒种子,读bō zhǒng。

三、舍易求难,探究识字方法

为了让识字课更加高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凡是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字形之前先听写,筛选出错误率高的字,把握“三讲”原则:易错、易混字讲;重难点字讲;有扩展性内容的字讲。难字全班一起探究“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有规律的字可以采用加减笔画法、部件识字法、比较法等识记;没有规律的字可以通过谜语法、联想法、游戏法、故事法、笑话法、图解法等识记;笔画较多,不好拆分的字,可以采用扩大、缩小法,利用视觉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细微处,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将出错的字整理到“我的错字集”中,并批注识记方法,养成好的复习习惯。

四、扩展联系,探究构字规律

进入高年级,识字量增大,在使用中易发生混淆的是形声字、同音字,而形声字约占汉字的82%。可以利用字族识字或集中识字进行扩展,探究构字规律。如教学“魁”字,可以引出带鬼的字“瑰、愧、槐、傀”,编顺口溜区别:王旁组瑰丽,奇特又珍贵;心旁组惭愧,悔过在心里……通过探究,闻一知十,扩大识字数量,理解汉字意义。

五、创设情境,探究语用形式

识用结合是减少错别字的重要途径。常规的机械抄写、反复听写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复习的欲望,根据遗忘规律,我们定期开展探究性的巩固活动。

一课学完,编写文段。展开合理的想象,创设情境,将生字编成一段话,生字用得越多、越准确的文段,奖励为全班听写的范本。既巧妙地运用、强化了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

一单元学完,出自主测试题。学生针对单元的重难点出一份10分钟能完成的字词检测题。必出题型重在基础,如易错字的看拼音写词语,易错音的注音。创新题型重在运用,如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字义,运用词语多义造句,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形近字等。

六、开设讲坛,探究汉字字理

汉字的构造特点是“寓以于形,构形有据,据有明理,形理相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针对易错字质疑,探究字理。同时,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每周五早读开设“说文解字小讲坛”,由学生主持,展示字理探究的结果。如探究“攵”与“夂”易混部件,查找大量带部件的字后总结出规律;探究“不字加一点,一人一口田的字谜”后知道了编字谜不能将部件拆开,要遵循汉字规律;探究“的地得”用法后,对本学期习作中出现的“的地得”进行纠错……

上一篇:对数学计算教学下一篇:控释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