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共12篇)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要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 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探究乐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 引起他们的注意, 集中精力, 积极思考, 主动地探究发现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 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 在“线段大小的比较”的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 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 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引导同学们的讨论, 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 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 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 或者半票线, 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 学生会很感兴趣, 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比如, 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 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 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 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 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 通过以上方法的引入, 还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运用多种手段, 吸引学生探究, 提高探究兴趣
传统的教学只能“老师讲, 学生听”, 以教为主, 极易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一改这一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充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例如, 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 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如, 植物中的树叶;动物中的蝴蝶、蜻蜓;建筑物图案中形状各异的对称房屋等, 并提问:这些图形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体会到图形的对称给人类带来的美的享受, 并初步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知道美的关键所在。接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从网上寻找资料, 下载多张图片, 有对称与不对称图形, 有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图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 但都是学生从电视媒体及生活周围所常见的。将图片按类别制成若干网页, 让学生运用现有的网络技术进行浏览、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素材不仅使学生对此图形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对称美, 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激发了学习热情。课后, 不少同学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创造了自己的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创作了许多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而且学生依然热情未减, 继续通过互联网查找、下载图片, 并与同学一起欣赏、交流。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 而且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三、“先学后导”,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在“先学后导”教学中, 我们要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 还学生学习的权利, 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将学习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使学生主动负起学习的责任, 教师千万不要剥夺学生学习的自由, 更不能“越俎代庖”,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其次, 教师要“扶学生上路”。让学生自主学习, 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 教师在学习时间、空间、方法、策略等方面要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如何自我监控、如何自我评价、如何提高学习效益等。尊重学生差异和独立性, 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实现由“不能独立学”到“我能独立学”的转变。最后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需要一个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教师要创造适当机会, 利用所有机会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把“被动”变为“主动”, 把“负担”变为“享受”, 努力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四、强化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迪剂, 是创造之母, 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学生有了疑问, 就会大胆猜想, 就会联想, 就会类比, 就会去求证, 这样, 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真正培养和发展起来。
总之,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也不是通过一、二次实验或活动就能培养起来。教师只有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每一次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思想, 不断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细胞, 同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 学生探究性智慧的火花必将迸发, 对待科学探究的兴趣必将逐步产生, 探究能力也必将得到提高。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2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举措: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职数学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们试图凭借单一知识和技能立足社会已不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到我们离开学校后,能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数学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主动创设学习环境、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选取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反思学习结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数学学习活动完成具体的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梳理初中数学内容 做好衔接
基于多年对中职数学教材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对比研究,发现中职数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与初中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再加上升入中职的学生初中基础不好,导致这种脱节严重化。比如许多学生一元二次方程不会解,函数图像不会画。如果老师对学生“先备知识”不了解,直接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即使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如同听天书。所以老师在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数学基础做一个了解,同时还要花点时间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的知识点做一个了解,以便心中有数。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降低难度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职数学教学课时不会像普通高中那样充足,一般周课时只有4节甚至2节,有的专业在二年级就不开设数学课了,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合中职学生,难度一定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要让学生觉得我能学会数学。所以我们要围绕专业,以用的上、够用为标准,降低教学要求,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岗位需要。将教材中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或者关联度不大的内容适当删除或者略讲,将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推理推导过程简化,增加一些专业相关的学生又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常识讲解数学 提高趣味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厌烦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混日子,就是学给父母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抽象复杂的数学性质、函数、几何等,学生自然是毫无兴趣,睡觉的睡觉,玩的玩。但是如果结合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常识讲解数学知识点,我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浓厚,很想去弄明白所以然,自然会认真听讲。比如讲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用折纸游戏引入,一张厚度只有0.1毫米的纸,对折27次(假设纸足够大)后纸张的高度能够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在学过本节课后,计算可知纸张的厚度达到了13421米,其结果学生都很意外,并且普遍反映这节课学得很有趣。
(二)结合专业知识讲解数学 增强实用性
中职学生往往喜欢学习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比如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数学与医学专业课无关,是一门无用的课程,所以许多学生都抱着“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心态学习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医学知识进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跟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例如:某患者,女,18岁患“急性扁桃体炎”,需要注射青霉素,开出医嘱进行青霉素皮试,假如你是当班护士,请问青霉素的皮试液该如何配制?因为皮试液以每毫升含青霉素G200-500U为标准,用等渗盐水为稀释液,最终0.1ml皮试液中含青霉素(20U或者50U)。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
三、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果的重要性,但大多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怎样让中职学生能够养成每天预习课文的习惯呢?教师们是各显神通,但都难逃“走过场”命运,学生匆匆翻开书本,一目十行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样的预习就是个形式,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预习,而是他们根本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什么。笔者发现导学案对于学生预习数学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案引导下,一步一步研读课文,完成学案布置的任务。对于不懂之处,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去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才能发挥预习的作用。有了学案的引导,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了如何预习,也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自然也就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课堂笔记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45分钟,知识容量很大,要想当堂彻底消化所有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通过笔记记录老师所讲重点知识和自己还未彻底理解还需要课后与同学或者老师讨论的问题。但大多中职学生上课时从来不动笔,听好一堂课,课本上干干净净。其实,不是学生不想做笔记,而是不知道要记点什么,所以教师要花费几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示范如何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抄老师的板书,书上有的内容只需用自己认识的特定符号标出即可,老师补充的内容也要用尽可能简单的词语或符号进行记录。习题课上不能只订正答案对错,而应该对每个选项批注,特别是错误选项要标出错在什么地方。要教会学生用最简单的字、词或符号记下更多的信息,要不然就会出现因为忙着记笔记而影响正常听课。
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一)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进步
正确评价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确立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树立成功的信心。中职学校就业班级无高考升学的压力,没有“唯分数论”的束缚,所以更加适合开展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实践,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办法。多元化评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作业设计中。[4]比如针对中职财会班,在讲授等比数列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主题为“银行贷款复利计息”小论文,要求学生编主题为“房奴”的小品。以上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完成作业后,在班级进行评比和颁奖。通过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进步。
(二)可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为理想而坚持
人生要有目标,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终极的,要是没了目标或者理想,这个人将失去精神支柱,做任何事都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想让中职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枯燥、抽象”的数学,必须让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要不然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学习目标不必“高大上”。可以是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超越某个同学,为了学校奖学金,甚至为了让“朋友”看得起自己都可以。有些时候,老师还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比如我校财会专业,我就给学生讲要读大专必须通过成人高考,而成人高考数学的分数是好拿的。所以许多学生就把考成人高考读大专作为自己努力学习数学的理由。
总之,如今的中职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自主学习、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践证明以上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职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中职教育受高考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较小,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自主获得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自主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数学生活化,激发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所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我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2683三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一治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生活数学化,引导自主探究
1.走进数学,引导探究。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2.自主探究,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磁炉。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请学生设计一套秋游方案,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定方案的所需资料。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篇4
策略一: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学习材料,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材料包括课内外两个方面。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教材中。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组织得系统、严密、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而且使所教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更上一层楼,心弛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表现为集中注意力。对小学生来说,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比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动态的新奇的事物比静止的常见的事物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有形的教具要比无形的抽象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就会感到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样他们才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策略二: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氛围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景。开放型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新思想,即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条件。
1.教学内容的开放。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必须先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体现更新,再灵活施教。因此我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新组织教材,大胆尝试跳出教材,把教学内容开放,使学生摆脱教科书的束缚,学习起来更轻松。例如,在教学例题: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教师在教学时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解题规律,同时又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获取新知识的成功感。
2.设置问题多元化。
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学的首要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设计一个好问题。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就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多元化,尽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中,直到问题解决。
策略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以此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5
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
成锦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将新课程理念下对自主学习的再认识、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自主学习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一、自主学习概念的再认识
一般认为,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第二,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亦即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便形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发展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2、整体性原则。实践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4、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
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5、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预习自学
可以分为“读、圈、疑、思”四个环节:
1、读--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2、圈--即划、批、写。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关键字眼、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关键,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3、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 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教材,思考揣摩教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 步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思--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二)自学置疑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本节所要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并积累了一些问题,所以学生在自学提纲的指导下对本节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也能够迅速提出问题。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在预习以及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予以解答,继续让学生思考。
(三)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四)合作讨论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自学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激励
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采取的主要方式有“学生讨论单个回答”、“学生讨论集体回答”“师生共同回答”等。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五)教师解析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六)测试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
(七)小结反思
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上。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课例一】下面以选修2—3教材中《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问题布设为例介绍自主学习的开展,教师就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有梯度地布设如下的问题提纲:
1.什么是n次独立重复试验? 2.n次独立重复试验有什么特点? 3.举例说明独立重复试验?
4.什么叫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符号如何表示? 5.B(n,p)中参数n,p的含义是什么? 6.举例说明服从二项分布的变量例子?
7.二项分布中的概率公式与表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有什么联系? 8.二项分布与两点分布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对问题的回答反映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举例说明独立重复试验的例子中学生跃跃欲试,有的举出了抛掷硬币问题、有的举出了射击问题、有的举出了有放回抽样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了。
【课例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本节课以动手实践为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准备细绳、按钉、纸板、铅笔等用具。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画椭圆的数学实践,让学生自主总结椭圆的定义,注意的问题,揭示了定义的实质,使学生印象深刻。
【课例3】《曲边梯形的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选修2—2》第38—41页,由学生自主总结求解曲边梯形的“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过程。教师对第四步“取极限”进行详细讲解,因为此步是学生就近发展区所难以解决的部分,若忽略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障碍,所以必须由教师做好指导,来填补学生思维的漏洞。同时做好课堂评价反馈,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与此节课相关“汽车行驶路程”问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自主学习模式的课堂开展,由预习到探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进行了新旧知识的更新、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经历了建构、整合、内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自己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了原有单纯只靠老师被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旧模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焕发了,学生思维也不断提升了。在原有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共同的课堂总结归纳,锻炼了学生总结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补充与拓展,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学习,将自主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下,使课堂内外都能得到自主学习的开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驾驭时空的意识、自主求知的意识、自主交往的意识、自主活动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等。
2、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与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会获得更佳效果。
3、加强双基的训练,数学的学习新、旧知识衔接的非常紧密,基础不牢会带来新知识探究的障碍。
4、进行学习的课题或主题、活动的目标应以学生易于研究或是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能够解决为宜,难度太大的课程不易采自主学习模式。
5、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模式的过程要灵活,不易墨守陈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局部开展其中的某些环节。
6、教师要创设好的情景,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深化。
7、让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资助。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自主探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关注的问题,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教师应关心的问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想创造。在新课标的不断实施下,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那么,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造探究的氛围,进一步培养探究的意识
有关资料显示,教学活动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提倡的是一种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如果按照这种教学目标,我们不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在这基础上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主动探究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实际的教学情景,进一步创造探究的思维
通常情况下,问题情景就是指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达成目标。例如,初中数学中在教授“圆的感念”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感觉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于是就轻松地回答说是圆。然后,我们还可以再问:“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能说是其他的形状呢?为什么不说是三角形或者是四边形呢?”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非常开心,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说是不可以,那样的话会无法正常滚动。学生会在沉思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就是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都相等,于是就能讲解圆的定义了。这样根据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来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实,教师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来学习的,因为教学内容所牵涉的思维本来就具备很丰富的材料,思维活动是处在一种发展的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的过程应在合适的时间和情景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教学情景的展开,学生的思维会全面展开,因此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还要注意一些因素,要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议论和讨论是不是一定就会有好的效果呢?不是的。假如没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是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讨论问题,这是不符合讨论式教学要求的。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此外,讨论式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教授“有理数的加法”的有关课程时,就可以利用扑克牌来代替正负来玩游戏,红色的和黑色的分别代表正负,两个学生可以组成一组来进行抽牌,每个学生可以抽取两张牌,紧接着把他们所抽得的牌进行相加,哪个学生得到的数大,哪个学生就获胜。通过玩这种游戏,我们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一种游戏,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有理数的加法,所以,学生的兴趣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情况设置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景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过程教师都可以通过玩游戏来很好地引入,通过导入有趣的游戏来教授数学课程,学生感觉非常新奇和有创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授“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景:“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你们每个人在心里可以想出一个数,然后加上3,再乘以4,得出的结果再减去5,然后再减去你原来想的那个数,游戏现在开始。”,学生都争着说自己的结果,感到非常好奇,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分析和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探究习惯逐渐养成。这大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形成了多边互动,初中数学课堂也真正活跃了起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朱海霞.谈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7).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中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才能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课堂的学习中, 学生会主动对数学知识去求知、去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自主学习, 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 在学习“集合的概念”这一节的内容时,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来举例, 让学生对集合的内容了解得更透彻。比如, 在给学生教授元素和集合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说, 把中国的省会城市构成一个集合, 那么武汉、南宁、石家庄、西宁等都在这个集合中, 这些地名都属于中国的省会城市中的元素, 但是像大理、桂林、大连等则不在这个集合中。通过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举例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明了地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 也能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自主去思考、探究数学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一直处于课堂的主要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只能选择默默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有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摒弃原来课堂中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探讨,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中身心是放松的, 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中快乐学习。
(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有效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采取少讲的办法进行授课, 就是带领学生大概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后, 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对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讨,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而且这种由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解决的数学题, 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 记忆也更加的深刻,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鼓励
每一位学生都是喜欢被鼓励、被赞扬的,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可以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式的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自己深入数学学习的探究当中。比如, 当某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时, 教师就可以给他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题进行解答, 在他完成后给他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如“数学学习没你想的那么难, 你这次完成得很好!”“比上次有进步, 继续保持!”“期待你下次更好的表现!”等, 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言语,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学生就会有一股学习的动力, 促使学生积极认真地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索当中。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会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可能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费时又费力, 学习效率无法有效提高。因此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教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自主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平面向量”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向量的概念, 然后再用情景问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被吸引到课堂中, 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向量加法运算”“向量减法运算”“向量数乘运算”等重、难点知识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自己探究学习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职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仅是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春林.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初中数学的意识[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10)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篇8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要有宽容心。对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能以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积极搭建师生友好交流的平台,建立师生沟通的渠道,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最亲近的人,进而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都有动手的机会,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搞垄断———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接受,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多听一听学生的见解,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适时地给予表扬或指出不足。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会独立思考。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有条理地说。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说出解题的思路。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观点暴露出来,说明创设的课堂氛围是适宜的。教师搭建好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创设出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自主探究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广泛合作的社会。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成功,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和别人在一起相处共事,共谋发展。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接纳别人不同的见解,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每个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创设合作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的同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先把班里的学生分为八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已准备好的学习工具,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每个学生探索的情形不同,结果各异,我先让同学在小组交流,接着让每一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各组的成果。有的同学一边演示,一边说明;有的同学走上讲台给同学们展示,说出自己采用的方法和成果形成的过程。他们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一般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获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由自己独立探索走向合作探索。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充分享有主动发言的权利。通过讨论,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实验性极强的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是最直接最好的方式。数学实验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想一想,动一动。想是基础,动手是手段,提升能力是目的。如果对一道数学题不思考,就不会有思路,有方法。如果光想不动手,往往不能得其法。如果让学生动手,学生就会在动手中受到启发。代数问题较为抽象,让学生将字母化成数试一试,让学生设计有趣的几何体等,这比学生一味的想要好得多。几何图形看似抽象,讲授一些几何图形时,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动手,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又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战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动力源。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快乐场所。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定能够发挥出来。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就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形成探究能力。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9
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是他们原有的认知平衡不断被打破, 并在新的信息刺激下又重新构建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新知和旧知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 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借助学生的知识背景, 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既与旧知紧密相关, 同时又有所不同, 而要想让学生真正流畅地回答, 他们却有“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言”, 自然产生了获取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 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用以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今天一起来玩一次猜数游戏, 你在心中随便想一个数, 不要说出来, 然后将你心中想的这个数先加上7, 减去4, 再乘以3, 最后除以3, 只要你告诉老师的结果是多少, 我就能告诉你最初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多少, 大家相信吗?”同学们纷纷回答:“不相信”.“那好, 我们一起来比比看, 看谁能难倒老师.”大家听了老师的话, 纷纷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想好了数后开始计算起来.一会儿, 生甲就报出了结果“7”, 我马上说:“你开始想的数是4, 对吧?”“咦, 我原来想的数刚好是4, 老师你猜的是对的.”生乙急不可待地喊道:“我的结果是22.”我说道:“你想的数一定是19.”这时, 学生们跃跃欲试, 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结果, 我都一一给予了正确的回答, 有个班级的“调皮大王”有意想难倒我, 报出的结果是“999”, 他的话音刚落, 我立刻迅速地说出了他心中想的那个数是“996”.他敬佩地说:“老师, 你神了!”此时, 全班同学沸腾起来了.“老师, 你怎么算的呀, 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啊!”我因势利导地说:“同学们,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解简易方程, 学过之后, 大家就也具有了和老师一样神奇的本领了.”这时, 学生个个情绪亢奋, 获取新知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 他们睁大双眼, 急切地想让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技巧.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然被引入了自主探究的氛围中,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实践表明, 启迪学生智慧的数学小故事, 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 饶有兴味的动手操作等, 都能成为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资源, 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 自主认知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一旦形成, 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去开展学习, 从而真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搭建自主探究平台,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借助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而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纸质材料, 给学生呈现的内容必然是静态的、概括的、抽象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仔细挖掘教材, 将隐含在教材内部的那些可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凸显出来,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从而引导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主发现.
例如:对于“比的基本性质”, 我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1.我首先出示几个比:2∶6, 4∶12, 6∶18.
2.观察一下, 这些比有何特点? (后项是前项的3倍或者前项是后项的三分之一.)
5.怎样才能写得又多又快呢? (只要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三分之一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3倍就可以了.)
6.比值相等的比, 只有这样的一组吗? (不是, 还有很多比值相同的组!)
7.好!哪名同学来说一个比, 其他同学写出和他比值相等的比, 看谁写得多. (教师指名让某一同学说一个比, 其他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 然后交流.)
8.大家写出了很多比值相同的比, 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规律呢? (学生概括, 教师补充, 师生合作得出比的性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实现“再创造”, 真正将“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的本领, 从而有效实现知识的升华.
三、留给学生探究时空, 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素材, 将他们置于自由宽广的探究环境中, 引导学生在自由、开放、合理的探究空间中, 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 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些梯形图形和工具, 放手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操作, 去拼凑, 去剪接.很多学生经过小组合作, 想出了很多方法, 这些方法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有些方法甚至是我们老师都叹为观止的.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 理解才会更深刻, 掌握才会更牢固。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 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这样引入:“平时, 都是老师考学生, 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 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5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 老师均迅速做出正确的答复, 对此, 学生感到很惊讶, 忍不住问:“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会主动想去探究。
二、创设氛围, 让学生能探究
现代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进入探究的过程。如何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使其大胆去发现探索。
1. 开放教学环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 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 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使学生乐于探究。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究, 并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开放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能自主探究。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先通过回忆:用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方法推导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 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 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了思路, 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 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 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 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 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 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 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处于引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 并大胆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2. 开放教学过程。
所谓开放教学过程, 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可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平面或立体图形, 自己动手自由构造出组合图形, 并让学生观察, 在这些组合图形中能看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发现简单图形与组合图形的关系。
在数学应用过程中, 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数学回归生活, 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学习了统计图表后, 可以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 了解收入支出情况, 经过加工整理, 制作季度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学习了比例尺后, 可以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 诸如此类的开放过程, 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3. 巧设开放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集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 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在课前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比吗?让学生将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比?身高与两臂平伸的长度比?脚底长度与身高比?并引导学生想想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设计开放题,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 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例如, 在第十二册的一节复习课中, 为了巩固深化分数有关知识,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学生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你能根据这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吗?看谁提出来的问题多?学生兴致很高, 非常踊跃, 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 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 (2) 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3)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4)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5)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等近二十个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探究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方法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2-054-010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为学生提供“预习”的平台,形成良好习惯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就比较放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前预习的习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二、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平台,构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若能根据算式特征,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巧妙结合,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率。在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题目,帮助学生在运算的训练和讨论中,总结出常见的运算技巧,如“同号结合法”(正、负数分别结合相加减,可防止运算过程中出现符号错误)、“相反数结合法”(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使运算简化)、“同分母结合法”(几个分数相加减,把同分母的数先结合相加减,可免去运算过程中通分的麻烦)、“凑整结合法”(几个分数或小数相加减,把相加或相减得整数的项结合起来,可使运算更简化)、“拆分结合法”(对于含有较多带分数且分母不同的式子,可把带分数分离成整数与分数后,然后再把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可以简化计算过程)、“统一结合法”(当算式中既有分数又有小数时,可视具体情况把它们都转化为分数或小数后再计算)。讨论停止后,学生质疑,其他组学生帮助解疑。
三、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学习贵在疑,多思多疑,多思多进。教师要不断在训练中,通过一题多解,探究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通过多种解法的比较,择优弃劣,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与质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极为重要。问题要有明显的数学概念,并含有技巧性,存在多种解决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形成思维的能动性。知识的讲授,题型的讲解都要尽可能向技能方向拓展。如:
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0)与(12,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一、多角度探索,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如何转型的问题.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下,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模式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 如果只强调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 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模式化的,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从各种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个性.为此,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 教师也应该注意从多角度去探索教学方式, 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利用率,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索, 以便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具体来说, 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 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题, 提倡一题多解, 打破消极定势的束缚.
例如, 设复数z1, z2, z3满足条件z1+z2+z3=0, 且|z1|=|z2|=|z3|=1, 求证:△z1z2z3为正三角形.
教师在讲解这道习题时, 在教学策略上要定好三个方向, 即引导学生从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利用复数的三角形式、利用复数模的性质这三个角度考虑, 接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地探索, 让学生学会不同角度地探讨问题, 学会在学习中有意识的去探索常规方法以外的解题思路.
证法1 (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
zk=xk+yki (k=1, 2, 3) , 则
x1+x2+x3=y1+y2+y3=0, xundefined+yundefined=1, 从而
2 (x1x2+y1y2) =-1, |z1-z2|2=2-2 (x1x2+y1y2) =3.
同理, |z2-z3|2=|z3-z1|2=3.
证法2 (利用复数的三角形式) 设zk=cosθk+isinθk (k=1, 2, 3) , 则
cosθ1+cosθ2+cosθ3=sinθ1+sinθ2+sinθ3=0.
可得cos (θ1, θ2) , 所以|z1-z2|2=2-2cos (θ1, θ2) =3.
同理, |z2-z3|2=|z3-z1|2=3.
证法3 (利用复数模的性质)
undefined,
故undefined
同理, |z2-z3|2=|z3-z1|2=3.
二、启发引导,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能力, 而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更多的时间都是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努力, 再加上高中数学自身的难度, 学生要想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再进行探究学习, 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通过启发式的探索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学习.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正如数学名家的哲言中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所以,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尽量多地在课堂上创造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最终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那么教师在课堂实践中, 如何能够完成探究式课堂教学呢?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遵循认知规律,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 以合作讨论为形式,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语境.
例如, 在教“如何对指数较大的幂进行运算”时,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把一张报纸对折30次, 请想一想, 这叠报纸大概有多厚?学生们估计厚度至多不会超过几米.此时老师却说可能比我们这幢教学楼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在学生进入这样的问题情境后, 接着进行问题的解析:设一张纸厚为0.1毫米, 则对折30次后的厚度为h=0.1×230 (毫米) , 取对数得lgh=lg0.1+30lg2≈-1+30×0.3010, ∴h≈108 (毫米) =105 (米) >8844 (米) , 由此可知, 这样对折的结果, 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8844米) .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错觉是由直觉思维造成的, 但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两边取对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感觉到很多数学现象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推理、运算和不断的探究才能发现并揭示问题的本质.
三、结 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条件.在教学的重点上, 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向, 不能让学生只是单纯地从书本上学习知识, 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只能让学生在学习这个过分的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多角度探索和启发式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启发
参考文献
[1]汪江松, 杨世明.“启发式”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2) .
【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08-17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初探09-23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14
开放数学教学培养自主08-11
小学自主学练能力培养论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