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网络

2024-05-30

国际生产网络(共7篇)

国际生产网络 篇1

国际产品内分工的蓬勃发展为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工序进行跨国性的空间重组和地理扩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紧紧地捆绑。这种全新生产模式的出现代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必将影响社会关系与全球秩序的建构。全球生产网络中超国家的多元化权力主体的崛起使主权国家逐渐衰退, 并开始塑造一种全新的国际生产关系。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一方面来看他们是世界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从另一方面来看劳动力又是一个处于复杂关系中的生产和社会行为主体。如果仅仅从经济层面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将会忽视劳动力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和能力, 低估全球生产网络对世界政治关系和秩序的影响, 因此从广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去认识全球生产网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会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真相并有利于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1 全球生产网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导厂商利用劳动力在性别、地域、年龄、种族等方面的差异, 把不同类型的劳动力与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工序进行匹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 因此全球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更加的广泛与深刻。

1.1 劳动力市场结构

劳动力在世界上的分布并非是均衡的 (参见表1) ,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总数上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并且劳动力参与率较高, 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人口以非熟练劳动为主而且城市化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有状况, 世界一体化生产模式中生产的片段化与厂商的层级化才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 核心劳动力群体与边缘劳动力群体的结构分化日益严重, 具体表现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层次化、劳动力社会来源构成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劳动的分散化。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12世界发展指标》整理。

跨国公司通过外包或者合约制造的方式将一定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则通过这种方式把市场波动的风险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 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变成吸收市场风险的“减震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只有利用工资较低的女性劳动力代替男性劳动力以及雇佣农村劳动力等方法才能降低成本压力继而转嫁市场风险。这些非正规劳动的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待遇以及培训学习等都要显著地落后于正规劳动, 而且由于长期被锁定在生产价值链的最底层, 他们的待遇和条件甚至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 所以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群体内部正式劳工与非正式劳工、劳动群体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日益显现, 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不利影响。

全球生产网络中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更加显著, 其中的一端是发达国家收入较高、工作相对稳定的核心劳动力群体, 而另一端则是发展中国家工资较低、从事临时工作的边缘劳动力群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人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了全球劳动力的内部矛盾。

1.2 劳资关系和劳工组织

生产要素市场上强资本、弱劳动的态势决定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能力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跨国公司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劳动力资源, 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极大地削弱了主权国家与工会的权力, 失去政府和工会保护的工人则很难自发组织和形成联盟。而且,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劳资关系不再单纯的表现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冲突, 而是扩展为劳动力与政府、企业与政府、不同国家政府之间以及不同国家工会之间的矛盾。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导致了核心劳动群体和边缘劳动群体、正式劳动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分化, 将劳资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 并加强了资本对核心组织内工人与正式劳动的控制。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抑制工人福利、压制工会和工人运动等方法吸引外资,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失衡。但是从长期来看, 分布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在功能和就业条件上的相互依赖性会不断增强,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都受到了跨国资本的控制, 因此一个规模庞大的全球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相对于全球资本家阶级的强势地位而言全球工人阶级的形成将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2 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治理

目前,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治理能力还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而且从全球的层面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世界劳动力市场的治理机制。因此, 只有结合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形式和特点, 从全球生产网络内部治理、主权国家治理以及宏观全球治理三个不同的维度着手, 充分发挥全球生产网络中多样化权力主体的作用才能扭转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局面,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水平和地位的提高。

2.1 全球生产网络内部治理

全球生产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企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单纯依赖传统的企业内部治理或者市场机制已经无法解决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问题, 因此必然要求全球生产网络内部的企业实现互相协作、共同治理。尽管强调共同治理, 但是企业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并不平等,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承担着劳动力市场的核心治理者角色。这就要求领导厂商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关注企业的社会道德与责任, 通过网络内部治理来协调生产网络中不同类型劳动者之间、不同国家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从全球生产网络内部治理的层面, 把劳动力市场治理纳入企业管理目标对于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劳动者地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将有积极的作用。同时, 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企业也应该通过集体行动、改进技术等方式积极主动的强化和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权力与地位, 维护企业员工的利益。

2.2 主权国家治理

尽管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为主权国家治理的方式和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仍然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管理者, 各国政府在规范本国劳动力市场管理、保障劳动者权益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应对全球生产网络对国内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 不断规范本国劳动力市场管理的机制, 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利益, 切实维护本国劳动者的权益。

2.3 全球治理

全球生产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主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 单纯依靠全球生产网络的内部治理和主权国家治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劳动力市场的矛盾与冲突, 但是他们治理的范围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有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共同治理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全球治理中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制度制定权和主导权, 改变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此外, 各种政府与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 当前国际劳工组织已为劳动力市场的治理提供了一个社会保障基本框架, 并正在积极的致力于扩大与就业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近年来, 在劳动力市场的治理领域也涌现出了诸多的民间组织标准, 尽管这些民间管理方式在内容、范围、执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体的执行效果还差强人意, 但是其对于规范劳动力标准、维护劳动者权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中国劳动力市场治理的政策建议

我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在分享国际分工好处的同时, 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边缘劳动力群体不断膨胀和劳动者权益地位受损的现象也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隐患。当前, 我国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能力还明显落后于全球生产网络蓬勃发展的需求, 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治理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3.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 强势跨国公司对全球劳动力的控制更加隐蔽和强势, 亟待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本国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与保护。首先, 我国政府要结合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 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劳动法律法规, 做到劳动力市场治理的动态化与规范化, 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第二, 各级政府部门要对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制造企业和合约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加大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权益企业的惩罚力度。另外, 政府要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敦促企业遵守UNGC、GRI、AA1000、SA8000等规范和标准。第三, 政府要重点关注农民工和女性劳动力等弱势与边缘劳动群体, 加强对弱势劳动群体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水平。最后, 要积极地加强同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在劳动社会保障领域的合作, 促进劳动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努力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3.2 强化工会组织对工人利益的维权功能

在成熟与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 工会组织是代表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力量, 在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工会组织和维权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工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功能尚未得到发挥。我国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工会的组成体制和职能, 明确工会的定位, 改变工会的工作环境, 防止资本控制工会, 使工会能真正代表和维护工人的权益。从工会组织自身来看, 在维护职工的劳动就业权益和工资分配权益时要具有前瞻性, 坚持以工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重。此外, 我国应该积极汲取发达国家工会发展的经验, 加强国际交流和与合作, 发挥工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3 提高劳动者素质, 改善劳动者地位

为了改变我国劳动力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被动与依附的弱势地位, 我国应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通过制定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培训政策来改善人力资源的素质。通过培训, 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 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分配链中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 培训也可以使他们具有更好的和雇主谈判的能力, 从而可以较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终改善在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3.4 加快产业结构重组与升级, 培育优质企业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 主导厂商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吸纳边缘劳动力的非核心、标准化的生产工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自己则严密控制吸纳核心劳动力群体的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主导厂商不断挤压底层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迫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沿着产品价值链内部的垂直分工实现从加工制造到高附加值环节升级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直接从高端入手, 培育和构建以本国的优质企业为核心的自主生产网络, 控制整个产业链, 形成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源泉。

摘要:全球生产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国际生产关系与全球秩序。作为国际分工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劳动者权益、劳资关系以及劳工组织等方面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只有从全球生产网络内部治理、主权国家治理以及宏观全球治理三个不同的维度着手, 充分发挥全球生产网络中多样化权力主体的作用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要求, 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 从而解决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劳动力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曹德骏.跨国公司与中国劳工权益受损关系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5) .

[2]曹监平.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 2013, (6) .

[3]任焰, 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J].社会学研究, 2006, (4) .

[4]岳经纶, 庄文嘉.全球化时代下劳资关系网络化与中国劳工团结-来自中国沿海地区的个案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5]Barrientos.Corporate Purchasing Practices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socially Contested Terrain[J].Geoforum, 2013, (44) .

[6]Freeman.Labor Regulations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arket Distortions or Efficient Institution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789, 2009.

国际生产网络 篇2

林季红:毫无疑问, 强调自主创新, 并且把自己创新作为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是非常正确的。我认为自主创新并不等于自己创新。把自主创新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自主创新应选择开放的创新模式, 即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 利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所提供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事实上, 在工业化过程中,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自主创新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产业的高度分解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形成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经营的技术基础。而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吸收跨国公司的扩散技术将是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之一。

记者:您在刚才的谈话里讲到了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 您能进一步谈谈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推理吗?

林季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进步作用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本国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本国企业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的吸收能力。本国企业研发投入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 而且企业研发投入也增强了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模仿的能力, 使企业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去吸收外部技术扩散。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一般通过四种形式实现:前向和后向一体化、模向关联、人员流动以及国际技术溢出。关联的建立与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特征、东道国及其不同行业的特征都有关。而吸收能力是建立有效关联和转移企业特定优势的前提。这些能力可以是技能、技术性的知识、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掌握一种引进技术所需的外部关联和支持体系, 这些能力的发挥要看东道国是否具备使其适应当地的要素和市场条件, 使其升级和保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改进这种技术使其实现多样化运用的诸多因素。跨国公司技术外部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 国内企业可以轻易地将其吸收和利用。即使跨国公司拥有较强的企业特定优势而且愿意转让, 但是他们对当地企业的技术转移并不是可以自动完成的, 这需要当地企业具备相当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之所以很重要, 是因为它能够使国内企业获得那些宝贵的隐性知识。比如, 同样的技术之所以在不同区位的运用及其效果会大不相同, 是因为不同区位的技术能力水平的不同, 也就是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水平的差异。

吸收能力的决定因素以及技术溢出的可能性主要受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技术差距、文化和心理距离、技术接受者与转移者的理念差异、地理邻近、产业或东道国的特性、外国所有权的比例、东道国的发展水平、企业的相对规模、贸易保护的程度以及制度体制的框架等等。企业吸收技术的能力一般可分为四部分:企业———产业吸收能力、基础设施、先进的基础设施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而且每一种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其中, 对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更显著的乘数效应。从企业层次看, 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从外资的溢出效应中获益。吸收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技术流入的使用缺乏效率, 而知识的累积一旦在吸收能力越过门槛之后就会变得很快, 因为企业一旦学会学习之后, 技术的学习就更容易了。还有, 如果技术转让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对技术能力的差距越小, 东道国从与跨国公司建立的关联中获益则越大, 反之则越小。

要认识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必须将经济当作一个系统来看, 也就是说, 一个产业的所有企业和非企业机构都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制度缺失或发展不健全, 系统内的企业就无法吸收和有效地利用知识和技术。吸收能力包括将别人创造的知识内部化的能力以及对其加以改进以适应自己特定的需要、过程和惯例。吸收能力还包括通过非模仿的方式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的可获得性, 而这往往不是企业本身可以解决的而是与非企业部门相关的。非企业部门如科研机构和大学能为企业特定创新提供知识型基础设施, 他们是国家知识储量的重要来源, 它可以为所有企业提供潜在的知识和人力资源以促进企业的创新。

值得强调的是, 由于技术中包含许多隐性知识, 吸收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这种稳性知识往往是包含在生产经验当中。技术和知识也可能根植于企业组织之中, 这些技术和知识不可能被当地企业轻易获得。因此需要企业对培训进行有目的投资以寻求新的技术和其他知识, 而且要通过实验来更好地掌握, 最后还要发展一种组织能力来创造、交流并使知识在内部加以扩散和使用。新技术的吸收还需要进行大量独立的研发活动。因此, 除了企业内部的努力之外, 还有赖于更广泛的社会的投资, 包括教育、培训和提供信息等诸多方面。而且, 能力的形成还需要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及各种技术服务、标准化实验室、技术推广服务、研究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总之, 与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相关的要素以及高质量供应商的存在可以统统归为“技术能力”, 这种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外资流入的性质和投资的效应。

记者:林教授, 请您谈谈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中, 我国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学习, 提高创新能力。

林季红: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学习、模仿、消化和吸收的机会。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投资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 而且更多地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这为东道国的产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机遇。因此, 利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及其全球生产网络来扩大技术扩散和溢出是一种较有效率而且成本较低的选择。首先, 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代价很大, 对国内缺乏资金的企业来说不可行。而模仿创新可以依据领先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模式, 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可以降低技术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模仿创新可以将资源更多放在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优化方面, 从而生产出适应当地市场的差异化产品。其次, 跨国公司总是想垄断其技术的竞争优势, 不会将最先进的技术出售给发展中国家。况且, 技术中所包含的许多隐性知识是无法通过购买技术就掌握的。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 只有通过边干边学才能做到。

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其一,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雇员进行培训, 经培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通过流动向其他企业转移。其二, 跨国公司往往与当地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 从而产生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一方面, 与出口导向型的跨国公司联系可以使当地企业获取更多国际市场的信息;另一方面, 为适应跨国公司对产品标准的要求, 东道国供应商会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其三, 跨国公司在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同时, 还会吸引其海外配套企业进行跟随性投资, 从而在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实质上是建立在外部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 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的学习和创新。

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基地, 这是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中国作为新兴大市场等诸多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鉴于我国潜在市场巨大, 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主要是为我国市场进行生产, 这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当地购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比例也相应较大。如果我国企业能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 成为其合格的供应商, 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参与全球性的国际分工。因此, 培育零部件供应商并使其融入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 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的一个战略环节,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跨国公司在全球各有利区位布局并进行全球性战略运作。近年来, 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跨国公司, 特别是当地市场寻求型的跨国公司投资越来越愿意扩大对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 与当地企业建立更多的供应关系, 而不是从其母国或他国进口零部件。当然, 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也在使其供应基地现代化, 减少其所依赖的供应商的数量。现在跨国公司从世界范围选择最有竞争力的供应商, 而且可以让本国或他国的供应商跟随其到新的地区投资。这样, 当地或本国的供应商事实上必须与全球性的能够提供一揽子供给和服务的供应商进行竞争。全球供应商就可能对当地供应商产生挤出效应, 使跨国公司装配商减少与当地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以及转让技术诀窍的倾向。但是, 如果供应商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政策能够加大力度的话, 那么供应商的发展状况和竞争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技术先进的供应商还可以使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利用外部技术和技能, 增强创新能力。当然跨国公司对供应商的选择条件也十分严格, 只有那些在成本、质量和交货等方面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供应商, 才有可能进入到国际生产和贸易的潮流中去。因此, 在跨国公司子公司与本国企业之间建立关联是非常必要的。当我国企业能力更大, 供应商特殊化和专门化的时候, 跨国公司就会和我国供应商建立持久的商务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很密切, 就更有可能发生技术的扩散和传导效应, 从而更有利于我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升级, 因为跨国公司会鼓励他们的分包商对其生产能力进行升级以达到所要求的标准, 并且给他们提供技术、信息和生产流程, 还提供技术学习辅导来帮助他们达到目的。

实践证明, 哪个地区的企业能够成为跨国公司的分包合作伙伴或配套企业, 哪个地区就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地区。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几个产业集聚区, 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苏州和昆山等地吸引了大量IT产业前来投资, 因为当地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集中在与IT的有关产业, 使跨国公司容易找到有效的配套企业, 从而形成有效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聚集效应, 而且这种集群将进一步强化该地区的区位优势。再如顺德的家电聚集群和天津的微电子和移动通讯产业集群都是卓有成效的城域集群。产业集群不仅在一国范围之内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竞争态势和企业竞争力。将研究与开发、零配件制造、组装、市场营销、客户支持甚至相关的业务集聚到同一地点, 可以在寻找资源、分享技术和信息方面提高内部效率。将业务活动聚集到大学校园也使公司将更深的基础拓展到当地的集群, 从而改善它们获取潜在利益的能力。对我国来说, 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到集群区内投资, 并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效应、边干边学等加速企业的成长, 通过合作竞争使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记者:我国企业在融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 引进外资, 引进技术, 引进技术创新的进程中, 政府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呢?

林季红:我认为, 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政府对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建立研发联盟的活动可以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和优惠, 比如通过税收、信贷以及政府采购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联合研发的创新产品等措施来激励其关联的建立和技术的溢出。政府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产业集群和生产服务网络的形成。要进一步改善区位优势, 增加对公共物品 (比如基础设施) 的投资和管制条例的制定, 而且要从与产业相关的分包机制、投融资和保障措施、研发合作、技术政策以及对企业国际化活动的政策支持等方面来考虑。

第二, 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 改善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 提高当地企业的质量并强化制度建设, 具备稳定、透明和高效的管理机构和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通过直接的融资支持、财政激励以及投资保险鼓励企业引入技术进行创新。发展政策要与外资政策、技术政策和竞争政策等相一致。

第三, 政府必须在跨国公司与国内的供应商之间起桥梁的作用, 应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巨大成本和信息的不完全。同时, 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 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公共机构。此外, 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培育各种中间组织机构。

第四, 政府还应该有选择地促进那些包含动态比较优势的幼稚产业的发展。有选择地干预对加速和深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政府的干预可以非常有效。特别是那些面临严重市场失灵的复杂的技术更需要政府的干预。有选择的干预不仅包括产品和资本市场, 也包括教育、技术、信息和体制的发展等方面。有效的产业政策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有选择的干预, 并且要围绕一个确实的战略目标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干预有机结合起来。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您的谈话, 使我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提高。您的谈话一定也会给广大读者, 特别是企业界的朋友们有新启发。

国际生产网络 篇3

埃克森公司《2008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对世界范围2007-2030年能源需求增加估计为每年增长1.2%。从2007到2030年, 全球大约需要16万亿美元能源投资, 其中石油天然气投资占38%[1]。因此, 进行世界油气钻井市场分析, 进一步促进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 具有极大现实意义。

1 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1977年, 邓宁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O.I.L) , 该理论的核心是有三项优势构成的, 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方面, 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 二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 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 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 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 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二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Dunning, J.H., 1973) [2]。

2 世界油气钻井市场分析

目前, 在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 (IADC) 注册的钻井承包商已达250家,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陆地钻机和海上钻机掌握在这些钻井承包商手中, 其中绝大部分兼做修井作业。在这些注册承包商中, 专门从事陆上钻井工程承包作业的有195家, 专门从事海上钻井工程承包作业的有30家, 另外有25家承包商兼做海上和陆上钻井承包作业。从这些钻井承包商的地区分布来看, 美国拥有138家, 占总数一半以上, 另外欧洲有38家, 其他地区有74家[3]。近两年活动在世界钻井市场的钻机如下表。

透过世界钻井市场钻机数, 分析世界钻井市场, 可知世界钻井市场, 不仅有新加入者的影响, 而且已进入者也不轻言放弃, 从而世界钻井市场必是变化动荡的市场, 这对于我国参与钻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 既是一种契机, 也是一种威胁。

3 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O.I.L分析

为进一步做好我国钻井行业的国际化经营, 实施O.I.L分析, 总能使国内钻井行业知己知彼。

3.1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所有权优势分析

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其诞生, 即表现为国际化的产业, 而最能体现石油天然气工业技术、管理水平, 最富挑战性的莫过于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钻井行业。从工艺工序来说, 钻井过程集中了钻井、测井、录井、射孔、测试、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解释及修井等, 如再结合钻井过程中的材料、工具、仪器、设备的供应与制造而构成的体统, 运行于复杂的地上地下地质条件、苛刻的地下清洁钻井技术及H.S.E.要求, 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 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更是日新月异, 不断发展完善与创新。同时, 我国钻井系统完备, 不但有着几十年的石油钻井经验, 而且在长期的国内生产实践中协同作战, 拥有系统优势。

3.2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分析

首先, 从我国钻井行业市场和石油需求角度来看, 需大量进口石油, 同时面临着国际油价较大幅度的波动, 钻井行业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 每年几乎以近千万吨的速度增长, 进一步促使我国钻井行业需不断发展以满足国内是有消费需求。其次, 从技术实力方面来看, 我国钻井行业已在超深井、高难度定向井、水平井、径向井、分枝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工艺技术, 如化学处理剂应用开发、冶金铸造技术、工具设计制造、精密仪器的研制加工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再次, 从钻井成本方面分析, 我国钻井公司具有人工成本低、设备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实行内部化策略, 具有很大优势:一则可降低交易成本, 二则能促使我国钻井行业公司国际化成长, 应对国际竞争。

3.3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区位优势分析

我国钻井行业在具备了较强的企业优势和较大的内部化优势后, 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关键。石油富集度方面, 中东最好;中亚和俄罗斯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 前景十分看好。东道国政策方面, 80年代以来, 海湾产油国纷纷门户开放, 制定了吸引国际石油资本的优惠政策。在投资竞争程度上, 由于中东局势的发展, 伊朗、伊拉克的国际资本虚空, 只是政治条件不利;中亚和俄罗斯等前苏联地区尚未被西方垄断资本完全占领, 且距离我国较近, 从石油安全和石油来源多头化考虑, 对我国钻井行业发展十分重要。在区位势选择上, 我国钻井行业在“十五”计划中已将中亚与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作为了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的三大战略区。因此, 实施国际化经营, 我国钻井行业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4 扩大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4.1 积极开展与主权国之间的合作

目前世界上许多石油钻井公司都采取这种方式从事跨国经营。我国钻井行业企业拥有较好的信誉和比较成熟的技术, 这些技术不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开发中后期的油田也是适用的, 这样有可能直接介入东道国的钻井行业, 取得东道国的支持, 以技术、设备入股, 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合作。

4.2运用独立或联合出资以控股形式购买股份进行经营

随着前苏联解体, 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钻井公司纷纷进行了私有化运作, 政府允许外国钻井企业购买其股份。以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前苏联石油公司为目标公司, 中国石油和石化集团下的公司, 可以通过购买其石油公司的股权取得油田的开采和经营权。

4.3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钻井公司

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钻井技术服务公司虽然其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但其人工成本也相对较高, 还缺乏技术和服务队伍的支持, 如果有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钻井技术服务公司, 正好可以发挥我国钻井行业的整体优势。钻井行业领域收购活动一直是以降低成本、增加储量资源以及进入新市场作为目标, 兼并收购活动主要通过储量交易的方式进行。

4.4组建一些跨国集团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田

我国钻井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组建一些跨国集团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田的方式, 可以从资料包购买、评价、投标、谈判签约到勘探、开发作业全由我国钻井企业决策、实施。其优点是可主动地从全球范围内来筛选有远景的区块, 成功后的利润最大。

5 结束语

我国钻井行业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 应从行业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 同时兼顾外部市场, 不断增强和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采取积极有效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展身手, 为我国石油工业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石油竞争愈演愈烈。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 我国钻井行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具备了相当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我国钻井行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 但只要正确选择目标市场, 正确选择投资途径,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完全可以走出国门, 迎接挑战, 参与世界钻井行业竞争。

关键词:钻井,国际化经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策

参考文献

[1]The Outlook for Energy:A View to2030[J], 1~52, http://www.exxonmobil.com, December2008.

[2]John H.Dunn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3]曾义金, 林永学.钻井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J].石油钻探技术.2008.9 (1) :10-13.

兔业生产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篇4

历史上每次世界经济危机都会严重威胁我国兔业的发展。如1982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时,造成兔毛出口量由上年的5000多吨降至2808吨。毛价大跌,兔毛市场迅速陷入低谷,群众杀兔倒笼成风,杀掉长毛兔占当时全国毛兔饲养量的58%。由于存栏兔和产毛量减少,而经济危机过后,国际市场对兔毛需求量迅速增加,到1985年兔毛出口单价上升到每公斤39美元(折合人民币为319.8元)。但已无毛可供,经济危机时保留种兔户此时大发兔财。

又如1997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时,国内毛价由1997年9月的180元/公斤,迅速下跌到1998年的86元/公斤(指全年均价,下同),1999年81.6元/公斤,2000年97.2元/公斤,2001年84.33元/公斤,2002年76.25元/公斤,2003年74.7元/公斤,到2004年毛价才回升到106.5元/公斤,2005年经济危机过后,新的毛价高峰期升至170元/公斤,经济危机造成从1998年到2003年毛价低谷期长达六年。

1997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时,裘皮市场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狐、貉、貂、獭兔等毛皮价格创下了历史低点。

2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兔业的影响

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悲观气氛笼罩着中国的出口产业,小至洋葱与废品收购,大至纺织业及毛皮产业。2008年12月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因洋葱出口受阻,转为内销,因数量过多,供大于求,大堆洋葱烂在商贩手里。从2008年9月份起,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废品加工出口企业关门停业,导致废品收购下滑,笔者在北京最大的废品集散地———昌平区东小口村看到,废旧钢铁及报纸等废品堆积如山,收购商亏损数十万元,八成收购职工被辞退。

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2007年外贸顺差超过1500亿美元,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1~7月纺织业出口交货值虽然仍增长7.9%,但同比已回落8个百分点。特别是兔毛及兔毛衫出口受阻最严重,2008年1~8月我国兔毛出口量仅1270吨,同比下降20.01%,收汇2287万美元,同比下降17.38%。兔毛衫2008年一季度仅出口7.68万件,收汇80.2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分别下降60.1%和77.9%。2008年1~8月兔毛衫出口单价已降至每件仅6.85美元,同比下降37.78%。兔毛及其制品多销往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地区都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重灾区,预计兔毛及其制品出口数量和金额还要下降。

我国的獭兔等毛皮及其制品历来以出口为主,一旦发生经济危机,销售数量与价格必然要受到影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毛皮及制品企业出口总额为3.4亿美元,同比下降2%,减速放缓28个百分点,至今出口仍呈下降态势。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毛皮动物养殖和加工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服装出口国,全国现有毛皮加工企业1200多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就有263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上半年这些毛皮加工企业亏损面加大到19%,比2007年底加大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6%,比2007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形势十分严峻。

3 我国兔业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3.1 坚决贯彻中央的政策精神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落实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 转变兔业经营策略

一是要从单纯依赖出口兔毛、兔皮原料,转变到兔毛、兔皮深加工,扩大兔毛、兔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现在国内兔毛、兔皮加工消化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仅浙江省嵊州市畜产品公司近三年来,兔毛加工能力就已由500吨提高到1500吨,年销售收入已由3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兔毛的用途也有变化,以前兔毛主要做针织产品用,现在把兔毛添加在羊绒制品中,做纺织用品超过做针织用品。在第25届兔交会上,由山东青岛合力纤维公司制造的纯兔绒毛衫及服饰也受到参会者的欢迎。并定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东北等寒冷地区对兔毛织品和兔裘皮服装消费量不断增大。据调查:吉林省兔裘皮服装消费量比三年前增长300%;辽宁省佟二堡市场年销售各种裘皮服装多达700万件。说明只要提高加工工艺,适应消费者需求,兔毛、兔皮加工制品在扩大内需上是大有前途的。

二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养兔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专家教授建议的“加入农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也可以考虑"公司+农户"养兔户和收购经销、加工企业组成联合体,朝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3.3 调整兔业结构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醒人们,生产结构要依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原来毛兔业发达的德国现在就十分明智地压缩毛兔养殖,发展肉兔,该国毛兔的经济收入现在仅占养兔总收入的20%。根据当前形势,我国也应该稳定毛兔(在数量上要适当压缩控制,不宜盲目扩群),发展肉兔(数量与质量并重),提高獭兔(重点放在提高兔皮质量上)。

3.4 坚定养兔信心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兔毛、兔皮制品的消费量会日益增加,饲养长毛兔和獭兔仍有远大的前途,在这里奉劝毛兔、獭兔养殖户,决不要一遇价跌就杀兔倒笼,要学会适应市场变化,适当控制规模,选优去劣,保存优良种兔,养少养好,以迎接兔毛、兔皮市场新一轮高峰期的到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要学会在危机中找商机。山东刘本明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2001年我国獭兔市场走向低潮,价格便宜,他低价引进5000只獭兔保种养殖,当他度过2001~2002年獭兔低潮后,到2003年初,皮价开始回升时加快繁殖,2004年涨到峰顶时他的獭兔场也发展到15000多只的规模,当时每只獭兔以80元的价格卖出,总收入100多万元。[摘编转自中国畜

国际生产网络 篇5

为满足中国国际通信高速发展的需求, 近10年来, 中国政府以及电信运营商一直致力于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记者日前就中国国际通信的发展采访了中国联通国际部网络处处长李云峰, 请其介绍我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并对未来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通信世界》:最近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正在联合建设一条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大型国际海缆APG海缆, 您能否介绍一下该海缆系统的情况?

李云峰:APG海缆于2009年发起, 是由12个国际运营商共同参与投资建设的一条大型海缆, 从北往南连接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APG海缆从2012年6月份开始启动建设, 目前正在进行海上光缆敷设、登陆站设备安装等工作, 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这条海缆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整个亚洲地区的国际通信能力和服务质量, 将有效改善亚洲地区的国际通信网络安全。

此外, 亚太地区一直有运营商在带领大家探讨和论证大型工程。以中国联通为例, 最近10年来一直在推动新的海缆项目。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论证采用最新的传输技术, 建设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型海缆项目, 同时也在论证建设新的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项目。这些工程有望在2014年开始动工建设。

《通信世界》:这样看来, 对于全球各大运营商而言, 国际通信网络建设早已是如火如荼,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国际通信网络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 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李云峰:2000年之前, 中国的国际通信基本以国际语音服务为主, 那个时期, 虽然用户数量不少, 但对于国际带宽的需要相对较少, 对网络的质量、时延、稳定性要求不高。各大运营商在世界各地的POP点总数不过5个, 国际陆地光缆系统不过6个, 国际海缆只有中美、亚太2号、亚欧3号、中韩、中日等技术相对落后的海缆系统。2000年以后, 随着国际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上述国际网络资源逐渐被使用。

自2001年起, 尤其是在确定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后, 超长距的光传输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大运营商将如何规划、构建和完善中国的国际通信网络列入各自的重点工作之一。

截止到2013年, 中国运营商已经在海外POP点、国际陆地光缆系统、国际海底光缆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使得整个中国的国际通信网络初具规模, 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通信枢纽。

《通信世界》:我国国际通信网络发展现状如何?

李云峰:国际通信网络主要包括国际海缆、国际陆缆、海外POP节点等设施。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3年, 中国运营商已经在全球设立了50多个海外POP点;与周边17个相邻国家和地区中的11个, 近20多个业务合作伙伴, 建设了30多个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陆地光缆系统;领导或参与建设了EAC、TPE、APG、TSE-1、AAE1、SMW5等多个复杂的、大型国际海底光缆系统, 整个国际通信网络初具规模, 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通信枢纽。

第一, 国际陆地光缆网络。目前与11个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国际陆地光缆系统。往北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实现了网络互联, 往西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实现了互联, 往南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我国香港和澳门实现了互联, 使得我国的国际陆地通信网络能直接连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 通过它们通达欧洲、中东甚至非洲。

第二, 国际海底光缆网络。中国东部沿海是我国国际海缆主要的出口, 目前已经有青岛、上海、福州、厦门、汕头和香港6个国际海缆出口, 可以通达环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通过上述海缆出口, 也可以通达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 海外POP点网络。经过多年努力, 三大运营商已经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建设了50多个POP点, 基本覆盖了世界通信业务最发达的地区。

《通信世界》:我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应当采取什么策略?

李云峰:最近10年, 中国国际通信网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但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技术发展, 目前的国际通信网络仍存在着一些结构和技术问题,

第一, 网络故障高发。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限制, 国际海缆主要是从东部出海。中国东海岸是大陆架结构, 因此海域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导致我国近海的海缆施工成本较高, 技术难度大。同时, 由于渔场作业密集, 航道众多, 又使得国际海缆在此区域网络安全性相对较低, 故障高发。

第二, 自然灾害较多。西太平洋地区自日本往南, 一直到菲律宾群岛, 均为地震带, 我国国际海缆路由无一例外全部要穿过此地震带, 因此中国国际通信多年来一直受困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国际通信网络资源由于建设困难、实施周期较长, 因此应该视为长期战略资源对待, 建议未来5-10年中中国国际通信网络的发展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调整国际海缆出口结构。为避免自然灾害, 应积极考虑在西南部打开中国国际通信网络新的出海口, 也就是说需要提前部署印度洋的国际海缆出口。如穿越缅甸、巴基斯坦等国, 通过陆地光缆延伸到印度洋沿岸, 再从印度洋出海, 实现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网络连接, 使得中国东、西两个方向国际海缆出口结构对称, 相互备份。

第二, 充分利用西北部的陆地网络资源。虽然我们和很多邻国建有国际陆地光缆, 但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 不断有新的运营商出现, 因此无论是商务上还是网络结构上, 都需要我们和尽可能多的邻国运营商建设网络互联, 实现多个伙伴合作, 真正做到为国际海缆进行有效备份。

第三, 太平洋地区持续建设。未来5-10年间, 美国无疑仍然是中国国际通信业务需求最旺盛的方向, 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美多路由直达海缆建设, 满足业务需求, 储备足够战略资源。同时, 以中国—欧洲—美国的路由为备份路由。

国际生产网络 篇6

征稿主题:

(1)化工和矿山领域重大事故防范对策;

(2)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推动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

(3)强化源头治理,提高高危行业安全准入标准;

(4)加强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构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5)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监管监察实效性;

(6)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7)有效提升政府及行业部门的监管责任;

(8)构建与完善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9)发挥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10)“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安全监管等。

论文作者应在2016年7月10日前提交论文、简历及照片(电子版),投稿邮箱:cwsforum2002@163.com或aqscjs@vip.163.com(邮件主题标注“论坛”)。

国际生产网络 篇7

福建华泰集团董事长吴国良日前对外介绍, 福建华泰集团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以低碳节能为理念的TOB陶板和太阳能陶瓷, 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 福建华泰集团将建设一个新的陶板和太阳能陶瓷生产基地, 有10条国际最先进的陶板生产线将投入运行。作为环保节能幕墙材料, 福建华泰集团研发生产的新型TOB陶板产品在2年内就占领了国内幕墙材料高端市场, 上海世博园、清华大学新学堂等标志性建筑都采用了该新型TOB陶板产品。为了满足市场增长需求, 华泰集团对设备、工艺流程和产品配方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优化调整。目前, 企业第3条生产线、总长230 m的新型TOB陶板产品自动化生产设备已投入建设, 2011年6月底前第4条生产线也将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行。 (沈镇平)

上一篇: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学生多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