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经济

2024-05-30

报业经济(精选10篇)

报业经济 篇1

一、重庆报业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 报业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报业经济, 是指以报业产业经营活动为主体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是以满足报业价值补偿与价值增值的需要为目的, 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的活动。报业经营和报业管理是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有机结合, 不可分割, 共同造就了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报业经营主要表现为向不同的两个市场主体提供两种不同的服务形式:一是它以采编、印刷、发行等经营活动为基础为读者提供各类新闻等信息服务;二是在向读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基础上, 以报纸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发行市场上的占有率为企业、团体等组织提供广告服务。换言之, 发行市场是广告市场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报业经济的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对读者的争夺。报业管理则是贯穿于报业经营活动的, 它旨在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流程, 推动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来控制报业经济发展成本和提高报业经济发展效率。

(二) 重庆报业经济的现状

截至目前, 重庆市面向公众公开发行的报纸共计26种, 占全国1937种报纸总量的1.34%, 居于全国第27位, 西部第9位。就报纸类型而言, 生活服务类和晚报都市类报数量最多, 均为8种, 各占总量的30.8%;包括区县党报在内的党报及机关报共有3种, 占总量的11.5%;科普类报2种, 占总量的7.7%;余下的为法制类、信息类等报, 占总量的19.2%。就报纸发行区域而言, 有22种报纸集中于重庆主城区, 占总量的84.6%;仅有3种中心城市报和l份少数民族自治县党报分布于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这些主城区外区域。

直辖以来, 重庆报业经济在金融危机等各种逆境中艰难前行, 无论是平均期印量、年总印张数还是报业总资产、报纸广告总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 均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但由于重庆报业结构、报业竞争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 重庆报业在全国总盘子中还相对较弱, 排名也还相对靠后。

二、重庆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 报业结构不合理

直辖以来, 重庆报业从宏观上来看, 其整体现状是报社多, 规模小;报纸种类、数量在内部调整和外部整顿中略有增减, 但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 都无法与重庆人口、经济总量相匹配。从微观上来看, 发行的报纸主要集中于重庆主城区, 只有4种报纸分散于区县, 仅占到了全市总量的15.4%,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有地方报纸1712种, 其中地、市报及县报887种, 占到总量的51.8%) , 并且, 4种区县报的发行总量不足10万份, 地域分布相当不平衡。

此外, 22家集中于主城区的报纸中, 有11份属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而这11份报纸的销量占到整个重庆主城区销量的70%以上, 形成了典型的“一家独大”之势。而且, 在主城区有影响的都市类报纸中,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占有《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三家。生活服务类报和晚报都市类报在重庆报业中所占比例偏高, 各占到重庆报纸总数的30.8%。

一方面是部分区域或行业对公开报纸刊号的渴求, 另一方面是过多的生活服务类和晚报都市类报纸在主城区苦苦纠缠。可见重庆报业结构分布的不合理已成为重庆报业经济最显著的问题。

(二) 同质化现象严重。

此外, 重庆大多数报刊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缺乏创造力, 定位趋于相同, 版面和风格类似, 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庆报业在《重庆经济报》、《重庆青年报》相继退出竞争后, 《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四家定位相仿、内容同质、读者范围相似、市场资源一致, 竞争实力相当的都市报逐步形成了势均力敌之势。在这四家报纸中, 《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 而《重庆时报》则由华商报系投资, 表面上, 这是重庆市本市报业集团与外来投资之间的竞争, 而实际上, 由于体制等各种原因, 《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三报间对读者及广告资源的争夺虽然没有与《重庆时报》的竞争那样明显, 但彼此间的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

(三) 收入结构单一, 抗风险能力弱

重庆报业的经营性收入主要依赖广告和发行, 其他经济收入不足10%。尽管目前我国广告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但是, 全球媒体发展的实践证明, 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保持经营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 重庆报业广告收入增长率呈总体下滑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报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都让重庆报业的广告经营直线下降, 广告平均价格甚至不及云、贵、川三个省会城市平均价格的一半。而这种广告收入比重过大, 增值业务少的经营现状, 直接导致了报刊产业的收入结构单一, 抗风险能力差。

(四) 品牌扩张意识不强, 报业品牌少

在报业经济逐渐发展的今天, 读者对报业品质的要求愈加明显, 其需求逐渐集中于一些知名度和好评度较高的品牌报纸上。可以说, 品牌已经成为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逐渐成为报业经济的核心, 报业行业间的竞争也开始从过去单一的价格竞争逐步升级为品牌竞争。然而重庆的大多数报纸都缺乏品牌扩张的意识, 依旧沉迷于价格战等低水平的竞争中。虽然近年来各都市报及各周报多次参加全国品牌评选活动, 甚至还邀请主办方来重庆举办相关的推广活动, 所获各种品牌奖项也较多, 每年每家都市报和主要周报均能得到几项品牌奖, 但这些所谓的品牌奖从本质上来说意义不大, 甚至有些奖项是只要交钱就可以轻松得到。这种方式的品牌打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扩张, 重庆报业产业中真正意义上的品牌经营、品牌拓展意识尚未形成。

三、发展壮大重庆报业经济的几点战略性建议

(一) 整合现有资源, 改善报业结构

在重庆报业经济近期无法获得新的资源情况下, 只有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展开充分的、健康的竞争, 使优秀的报纸在竞争中创建自己的品牌,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成为重庆报业的“轴心”, 使部分多余的、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报纸退出市场, 从而改善重庆报业结构。

(二) 敢于创新, 拒绝同质化

在重庆报业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 各报要敢于创新, 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由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受众的接受心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一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包括报纸在内的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出来, 这必然要求我市报业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 跳出同质化现象造成的低水平竞争市场的泥沼, 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功能, 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具体经营手段上, 传播内容和形式要细分化、小众化;报纸版面要进一步吸引受众;内容不要仅仅局限于地方;实施资本运营, 推动跨越式发展。

(三) 广告市场的经营模式升级换代

经营主体多元化, 要利用范围经济因素, 分散风险, 获得除广告收入外的其他收入。报业不仅局限于办报, 依靠发行获利这种单一盈利模式, 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依托在各报纸平台的网上营销等。

(四)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 就是要树立报业品牌, 就是要与报纸的受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提高报纸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 从而形成报业经营的良性循环。从中国报业产业近2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 加强品牌建设, 必须以创新品牌为手段, 进一步按照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风格定位、区域定位等, 追踪目标读者, 打造报业品牌, 并在差异化发展中突出品牌特色, 在地域性扩张中形成品牌系列。

报业经济 篇2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总协调人林江在接受《传媒》杂志采访时说:“数字报业”与“报业数字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关键就在模式选择,本质区别就在于数字报业的模式是先做网络,后做报纸;而报业数字化的模式依然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在“报业数字化”的概念中,数字化的目的是为纸介质报纸的出版、印刷、发行和广告等传统业务服务的,即报纸还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形成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产品。它遵循的还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这样一个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架构。而“数字报业”的概念是建立在报业的核心能力之上的。报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在于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在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报社从工作流程、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交易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围绕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来展开,至于采用什么样的传播技术、显示技术和介质技术,完全取决于哪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这种核心能力,更好地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许强:编辑选题策划创新要注意用“历史视角”

许强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编辑如果善于从历史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便较易实现选题的创新。如“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栏目“口述历史”、“如烟往事”,就是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事物和观点的起源、发展文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当前事物。同理,对于眼前的事物和现象,仅看到它的历史和现在仍旧是不够的,还应当看到它的未来。因此,编辑在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时,特别需要建立起“未来视角”,即思索和引申出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将来发展道路与趋势从而起到融贯古今、发人深省之作用。

石天强:畅销书需要关注的主要是情节而不是人物性格

石天强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我们本土畅销作品与畅销作家的稀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作者不愿意去关注情节,不愿意做一名畅销书作家;他们似乎更愿意关注人物的性格,更愿意突出作品的文学价值。但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人物只有存在于一定的情节中才会更有意义。其实我们应该有一种关注故事的意识,大众愿意看到的是故事,并通过故事去理解人物。但我们很多作家不愿意去编一个好看的故事,他们认为这是弱智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很多畅销书都是从故事层面上写得很好的,通过自己的丰富知识制造一种悬疑或者编一个感动人的梦想。在今天,文化价值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新的文学观正处于建构中,很多旧的价值观也同时存在。在这样一种文化价值多元的世界中,文化精英集团如何面对畅销书这种消费产品,在价值观上的确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也通过对一些作家的评价反映了出来,比如如何看待余秋雨、易中天他们的写作。

安武林:寓言文学出版存在四大症结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安武林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提出,寓言文学出版存在四大症结:第一,文体的局限性。每种文学的问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寓言也不例外。但我们的寓言一直停留在继承的水平上。第二,寓言缺乏创新。寓言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形式都缺乏创新,作者鲜有新探索、新尝试。第三,读者的审美疲劳。寓言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功能都可以从其他文体中找到,创作者在寓言的语言、形式上不够丰富。第四,寓言内涵的丰富性没有得到作者的重视。寓言道理浅显,内涵不丰富,已成了读者对寓言文学的基本看法。

乔东亮:出版产业必须走专门化集团化道路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乔东亮在“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要想改变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育出版的格局,增强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在我国图书市场的比例,增强图书的规模效应和优势,就必须打造真正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的出版集团。专业出版集团具有雄厚的实力,可以大规模、多功能、跨地区经营,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组业务领域、调整产品结构、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资源,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牌,最终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的效果。

姜奇平:出版业是“长尾”作用的典型领域

报业经济 篇3

所谓新媒体, 业界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描述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 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 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以其内容丰富新鲜, 具有强大吸引力和震撼力的视听觉感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传统报业面临的冲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报纸发行量的下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于在网络上、在移动终端上了解新闻和信息, 加上报业由于纸张成本的涨价而集体提高了报纸的定价, 因此购买报纸的读者有所下降。

第二, 读者的部分流失。尤其是报业的年轻读者流失严重。信息社会的年轻人更喜欢接受和使用新鲜事物, 每天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新闻的年轻人身影。新媒体因其方便快捷、易携带、信息丰富、更新快等特点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而报纸读者的老龄化趋势则日趋显著。

第三, 广告量的增长率下降。广告经营是报业经营的一个重头, 是衡量报纸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 报业广告的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速增长跌落下来, 而相反网络广告却异军突起, 以强劲的增长速度发展。根据i Research艾瑞咨询即将推出的《2015年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统计, 2014年, 中国整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1540亿元, 同比增长40.0%, 达到新的量级。

传统报业尤其是晚报业现在正面临着新媒体的重重冲击, 已经进入了报业的转型期。从传播学的角度讲,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相对传统报纸具有明显优势。例如, 网络传播更新的速度更快;网络传播中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检索性满足了受众更大的信息需求;网络媒体是多媒体, 更亲近人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中交互性强, 可以双向传播。这些都对人们尤其是更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传统报业的地位虽然有所动摇, 但不可轻易颠覆, 报业依然有许多优点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例如, 报纸历史积累的公信力、影响力、新闻采集能力、效率高、权威性和深度等已成为典范。因此, 报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扬长避短, 采用创新的模式来突破报业的“瓶颈期”。

第一, 以内容为核心, 以权威性为保障。既然报业在时效性和视听觉表现力上不如新媒体, 那么报业可以在内容上花大功夫。在信息时代, 信息即金钱。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即具有了竞争力。在媒体的竞争中, 内容是主要竞争力。报纸对信息的发掘、采集、选择、整合、发布能力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媒体虽然发布的新闻时效性强于报纸, 但网络媒体有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发布权。因为政策性限制, 网络媒体现在还没有信息采集权, 所以网络媒体的信息也大部分来自报纸, 原创的信息大打折扣。其次, 报业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积累, 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也是其他新型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内容更为严肃、严谨。加上报纸拥有一群专业化、素质高的优秀采编人员, 其所写的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 改变报道风格, 加强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和专题报道。虽然报纸的时效性不及新媒体, 但报纸可以开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新媒体的用户在获取新闻信息时, 大多只是浏览大概内容, 而且新媒体一般也只是提供基本事实的报道。而受众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相关报道就可以把目光投向报纸。报纸可以依靠其庞大的采编队伍, 加强对相关新闻背景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 挑选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信息, 并可以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诠释, 进而进行系列追踪报道。此外, 报纸在教育、普及知识方面也是很有优势的。在这一点上, 报纸可以开专版进行专题报道。

第三, 与新媒体融合、合作。报业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进行优势互补。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技术平台, 多媒体的传播渠道;报纸的优势在于其全方位的内容。若将两者融合便能形成有力的竞争力。报纸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进行跨媒体经营, 是当前报业发展的趋势。大楚网就是湖北日报集团与腾讯公司进行合作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还有各大报业在微信平台建立的公众号都是有益的尝试。

第四, 改变版面设计。报纸的内容固然是核心要素, 但版面的设计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 读者期盼和要求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 层次清晰明了的版式。因此, 报纸在排版时可以借鉴新媒体的方式, 新闻直白实效, 重视标题, 分层显示, 将重要新闻的导读放在头版;以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吸引读者, 引起读者共鸣, 凸显新闻价值。强调色彩运用, 图文并茂。

第五,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报纸在互动性上明显弱于新媒体, 为了弥补这一弱点, 报纸可以借鉴新媒体的做法。例如, 在报纸上给予一定的版面专门刊登反馈信息, 读者进行反馈的形式不再仅限于读者来信, 读者热线,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QQ、E-mail、BBS、博客等通道建立互动关系。

现在虽然报业处于转型期, 但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业应该抓着这个机遇,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借鉴新媒体做法, 提高报纸的内容和质量, 为报业发展创造更高的起点。

摘要:传统报业的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其在大众传播中的强势地位不可轻易动摇。但随着数字化、互联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型传播媒体如网络传播已经开始对强势的传统报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报业尤其是晚报应如何积极应对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转型期,对策

参考文献

[1]于萍.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转型[J].市场瞭望, 2007.

近代安阳报业简史 篇4

一、近代安阳的第一份报纸——《邺华日报》

近代安阳的第一份报纸是《邺华日报》。该报创刊于清末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届时正是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新旧思潮激荡,清政府自身不保,其垄断思想、压制新闻自由的《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和《大清报律》自然也如同废纸了,所以,这个时候正是办报的大好时机。《邺华日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邺华日报》的创办者是王幼侨。其人其事不详,只查知他曾做过河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南阳县长和河南省博物馆馆长。

《邺华日报》作为安阳新闻事业的嚆矢,在当时曾为业界所报道。1913年4月11日的汉口《强国公报》专门发布“河南通信”,评价说“彰德报界发达。河南向无报章,前彰德府有《邺华日报》出现,一时传为创举”。其后,当地史志也对此报作了记载,评价颇高。1933年编纂的《续安阳县志·社会篇·报馆》对《邺华日报》记载如下:“中国新闻报章始于海禁开放以来,安阳之有报馆则自清宣統三年。《邺华日报》而发其轫,当是时,革命怒潮弥漫全国,邑人王幼侨纠合同志……鼓吹革命精神,于城内创办报馆,名曰邺华,其消息灵通,持论正确,颇受社会赞许。”

二、北大安阳学生和安阳同盟会会员合创的报纸——《彰德周刊》

如果说《邺华日报》是辛亥革命的产物,那么《彰德周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届时,清朝政权已经覆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给予国民四大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从法律上给予新闻事业以促进和保障。《彰德周刊》的创办还有一定的政治基础,那就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面对新世纪的曙光,群情振奋,安阳也出现了“安阳学生联合会”和“安阳救国会”等政治组织。除此之外,《彰德周刊》的创办还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那就是始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其时,北京的进步刊物,比如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等已传到安阳,新思潮新文化在安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这一切构成了《彰德周刊》创办的背景和基础。

《彰德周刊》创办于1920年春。创办者是张及吾和何佩亭,两人都是安阳人。前者是北京大学的在校生,后者是同盟会会员。两人不在一地,办报方式也很不一般。先是何佩亭将有关安阳的新闻稿件写好寄给北大的张及吾,张及吾再把北京社会上的一些重要新闻编好,配写社论,然后在北京印刷。每星期一版,每版印刷200份,除在北京少量分发外,其他都邮回安阳,由何佩亭在安阳大街销售。两个人如此经营,居然把报纸办了下来。可惜报纸寿命不长,1920年秋末冬初,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时政消息减少,市民并不关注理论文章,《彰德周刊》遂停刊。

三、近代安阳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彰德日报》

《彰德日报》创刊于1924年,终刊于1934年,前后出版十年之久,是近代安阳报业中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

《彰德日报》创刊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各地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923年, 国共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革命大高潮来临。

《彰德日报》的创办人是张及吾。此前他创办过《彰德周刊》,不久即停刊。1921年,张及吾从北大毕业,并就任安阳县教育局局长。在安阳县教育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的推举下,张及吾就任《彰德日报》社社长。

《彰德日报》创刊初期,宣传三民主义,主张反帝爱国,支持工人运动,有明显的进步性。1934年,《彰德日报》的社长由刘梅村担任,而刘梅村当时是中共安阳中心县委书记。虽然中共安阳县委作了很好的掩饰,为了不致引起国民党当局怀疑,依然遵守了原先的办报宗旨与倾向,但是其社论与短论还是难免流露出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为此引起了国民党专署的注意,并传讯社长刘梅村。刘梅村闻风而避,与此同时,中共河南省委内部出了叛徒,供认《彰德日报》是共产党的总机关,报社内职员都是共产党要犯。随后,《彰德日报》被查封。

四、前期与后期性质截然不同的《民声日报》与《民声报》

《民声日报》创刊于1933年。它的创办背景比较独特,源于安阳人民的反贪行动。1932年,安阳县商民在史作民等人的领导下,围攻安阳县政府,声讨县长张鹏年滥派公款,贪污腐败,他们冲进县政府,把县长张鹏年拖出去打了一顿。事后,张鹏年诬陷史作民等人是共产党,把他们押到开封,关进了监狱。安阳人陈子民等人组织请愿团赴开封保释。当时安阳人张了且做《大公报》记者,得知此事后,在《大公报》发表通讯,震动全国。省政府主席刘峙不得不派人来安阳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河南省政府向各县摊派空捐,安阳县被摊派的数额是7000元,张鹏年竟派收70000元以贪污自肥。但他交代的时候,说自己的县长之职是花7000元买来的,刘峙老婆得了4000元,秘书长张庭休得了3000元……最后的处理是,刘峙将责任推到了张庭休身上,张被调离,张鹏年因渎职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史作民等人无罪释放。安阳民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更从张了且的报道中看到了舆论的力量,于是萌生了自己办报的意愿。史作民等人发起,邀请教育界、政治界、商界等各界名流,办起了《民声日报》。

《民声日报》的办报宗旨是:发扬民权、肃清吏诈。算是一份追求民主的进步报纸,导致国民党当局对其有所不满。

七·七事变后,日机轰炸安阳,《民声日报》停刊。抗战结束后,《民声日报》于1945年复刊,复刊后改称《民声报》。名义上虽然是民间报纸,但实际上已沦为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的机关报。特别是1946年后,国民党为了反共,对新闻界的控制加强,重要新闻统一由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及安阳的国民党驻军政治处进行发布,所以,《民声报》与《民声日报》相比,既丧失了独立性,更缺少了政治进步性。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五、唯一的一份儿童报纸——《儿童新报》

《儿童新报》创刊于1934年春,停刊于1935年1月。它的创办人是张仲房和何高民,两人都是中共党员。公开身份,前者是安阳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后者是教员。由于激进的政治倾向性,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被批评为:宣传抗日,宣传工农流离失所,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1935年,终遭国民党县政府查封,停刊。

六、中共地下党员创办的、近代安阳报史上寿命最短的报纸——《亚东报》

《亚东报》创刊于1934年7月,创办人乃中共地下党员陶鸿勋。他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一人身兼社长、编辑和记者三职,仅雇用了一个校对和一个儿童勤杂工,由于报纸内容激进,于1935年2月遭到国民党破坏,停刊。该报从发行到停刊,仅5个月,成为近代安阳报业史上发行时间最短的报纸。

七、近代安阳唯一的一份实习生报纸——《洹声日报》

《洹声日报》创刊于1935年秋,是河南省立开封建国中学新闻专修班毕业生为实践所学专业知识而办。这些学生每人拿一百元现洋作为办报经费,请安阳县农会主任李发祥任社长,办起了《洹声日报》。由于学生都是新闻专业,印刷设备比较高级,所以这份实习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马寒涛的妒意和刁难,逐渐走向不景气。1936年终因经费紧张而停刊。

八、近代安阳的一份汉奸报——《彰德同声报》

《彰德同声报》是日伪时期的报纸。

1937年,日军侵入安阳,原《民声日报》社成员逃散,其社址、机器被日伪所占,日军遂办起了《彰德同声报》。该报由伪河南公署出面组织,是为汉奸报。1938年和新乡的同类报纸合并,结束了在安阳的短命历史。

九、国民党军队在安阳的随军报纸——《扫荡报》

1945年,国民党四十军进驻安阳后,办一份随军报纸《扫荡报》。社长及记者都是军队中人,发行也主要集中在军队内部。1947年随四十军南迁。

十、国民党军统在安阳的机关报——《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46年12月12日,是国民党军统局在安阳的机关报。此报创办时引用了最新的管理方式——董事会。于1949年5月安阳解放时停刊。

当然,安阳近代报纸不止这几份,本文仅挑选具有典型性质的报纸作一番简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安阳作为一个内陆小城,近代报业起步较晚,而且种类不全,更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而屡屡遭停,但这一切不足以妨碍安阳近代报业的辉煌。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报业经济 篇5

所有权的变迁深刻地改变了报业的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家族报业时代, 固然也存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的黄色新闻之争, 但许多由家族创办经营的报刊却有超越商业利润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 这些优秀的家族报纸高度重视报纸的品质, “刊登适宜刊登的新闻”, 不以经济利润为价值追求, 对来自政治势力和商业利益两方的压力保持高度警觉, 宁可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也不愿损害报纸的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 才逐渐使新闻专业主义萌芽生长。

然而, 当家族报业慢慢远去, 报刊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后, 报刊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他们仅仅关注资产负债表、利润率、广告额, 在他们眼中, 新闻和其他商品没有任何区别,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最优选择。与家族报业不同, 激励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不是新闻职业理想或专业主义追求, 而是来自华尔街那些手持股票的投资者的压力, 一旦利润率下降, 公司股票价格立刻下滑, 经营者将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驱动新闻业”应运而生, 这种新闻业和以往的新闻业截然不同。

产权变迁对新闻业的影响

美国学者麦克马纳斯指出, 媒介企业内部存在两种规范, 一种是新闻部门形成的新闻规范, 可以把它称为新闻生产的新闻理论。在这一理论中, 一个事件是否能成为新闻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重要性, 即新闻价值, 以及认为这一事件是重要事件的读者人数。而另一种规范是市场规范, 一个事件是否能成为新闻与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的成本成反比, 与事件对投资者、赞助者各方的损害成反比, 而与新闻所吸引的广告商出资规模成正比。在传统的家族报业时代, 报纸所有者重视编辑记者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内部新闻自由。记者编辑不仅可以抵制来自政治和商业方面的压力, 甚至连报纸老板也不能强迫记者编辑的判断和选择。然而, 当MBA逐渐掌控报业之后, 这种情形便不再出现了, 而相反的事件却屡见不鲜。1992年5月1日, 《温尼伯自由报》的巴里·穆林在他的专栏里批评自己的报纸在前一天对洛杉矶暴乱的报道, 他说, 美洲大陆的重要新闻事件被埋没在早晨版的后页不起眼的地方, 头版报道如一对本地英雄和有关生物溶解的高尔夫球座的消息。随后, 出版商命令穆林与总编面谈, 最终穆林离开报社。 (2) 市场规范严重地消解了原本就孱弱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对报刊业的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

第一, 委托—代理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公司治理结构看, 在家族报业时期, 作为委托人的发行人把报纸的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交给新闻部门, 把经营管理工作交给经营部门。这两个部门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 把世俗的“国家”和神圣的“教堂”隔离开来。比如《芝加哥论坛报》在办公大楼的东门、西门各设有一部电梯, 而通往广告部的电梯不能在四楼停下, 因为四楼是编辑部的所在地。在“国家”和“教堂”发生冲突的时候, 作为委托人的报业家族往往更愿意站在编辑部这一边。如《财富》发行人说, “我们是不能接受将利润的原则凌驾在某些重要的价值观之上的, 比如事实、诚信等。我更不会让广告、美元来左右编辑部的立场。”然而, 当报业成为华尔街的俘虏后, 报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 委托人不再是心怀理想的报业家族, 他们的目标不是使报纸成为社会公器、第四等级, 委托人变成了手中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 尤其是占有较大股票市值的华尔街机构投资者, 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要求代理人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 这种要求往往与新闻部门的专业追求格格不入。

第二, 报业组织结构的平衡被打破, 商业文化压倒新闻文化。在家族报业时代, “国家”和“教堂”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家族报业并不轻视世俗的经济收益, 但更看重报刊的社会价值。《纽约时报》发行人阿瑟说, “一个伟大成功的报纸, 一定会是一个伟大成功的企业……一个报纸必须在经济上站得住脚, 但最重要的, 还是要能得到大众的信托和信赖。”但伴随着大量接受过工商管理训练的MBA进入报业, 市场规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和“教堂”之间的墙被推倒了, 正如斯坦福大学新闻学教授威廉·伍说, 新闻业从一开始就是一项生意, 只不过在最初, 这项生意不受华尔街的干扰, 由报业家族的传统所支配。但是当报业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时, 压力就猛然加大, 报纸要面对咄咄逼人的盈利压力。

当MBA进入新闻业之后, 新闻采编开始反映媒体中那些持有MBA学位、只管理公司运营的经理人的意向。在MBA们看来,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必须缩减新闻部门成本, 减少新闻报道开支。同时, 让新闻部门和经营部门联合起来, 实现市场营销学的“整合营销传播”, 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洛杉矶时报》就曾因此吃过苦头。1995年, 华尔街出身的马克·威利斯执掌《洛杉矶时报》, 他坚决主张打破编辑部与经营部各自为营的状态, 让版面编辑和产品经理一起决定版面内容, 这种经营方式到1999年终于给报社带来灾难。报纸的广告部门与洛杉矶体育馆Staple Center签署了利润分享协议, 但编辑部并不知情, 编辑部对该体育场进行了大幅报道, 这一事件被其他媒体披露后, 成为当时重大的丑闻, 大量记者离开报社, 而报社也被论坛报业集团收购。 (3) 有人就此事件评论说, 媒体经营似乎往往遵守“看不见的手”式的游戏规则:当编辑部与经营部彼此不相干时, 公司往往处于最佳时期;而当它们彼此帮助时, 灾难可能就会出现。 (4)

第三, 报纸从提供新闻变为提供娱乐, 受众从公民转为消费者和商品。家族报业把新闻看作实现民主的手段, 认为公民获知新闻事件能够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而在上市公司看来, 新闻仅仅是一种商品, 加拿大汤普森报业集团总裁汤普森曾说, 我们经营的是一个生意集团, 只不过碰巧是在做报纸的生意罢了。在这种观点看来, 新闻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后把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在这种观念中, 受众仅是一种商品, 报纸不再提供新闻, 而是千方百计提供刺激感官的娱乐。如香港《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一味鼓吹, “读者爱看什么, 我就给读者什么, 我们不是卖杂志, 是卖共鸣, 卖感觉。”然而, 只有广告商需要的受众才是有效受众, 而广告商的需要决定了媒介的内容。

第四, 对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对公信力的追求。公信力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但是, 美国Roper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 从1973—2000年, 美国新闻界的公信力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选择对媒体有“较多信任”的人数从1973年的25%下降到2000年的10%, 而“几乎没有信任”的人数从1973年的21%升至2000年的41%。 (5) 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是多方面原因产生的, 但上市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必然会损害公信力。如果认为媒体的总收益由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共同构成, 经济利益可以立即体现为股票价格的上升, 而社会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对报业产生正面作用。经济利益往往会和报业社会影响相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化的报业将会倾向于经济利益, 因为它可以立即带来回报, 而需要长期耕耘才能有所收获的报业社会影响则旁落一边。

解决思路

媒体产权制度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现象, 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首先,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实行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管理。美国报业是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运作的企业,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在由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权力结构中, 股东是上市报业公司的所有人, 有权召开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选举董事会成员, 但股东的权力是有限的, 股东无法决定支付给他们的股利, 在投资或收购决策中也没有发言权, 他们不雇用经理或决定经理报酬, 在一系列对报业经营有重要关系的事件中, 他们并没有直接决策权。在利益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可以用脚投票, 抛出手中股份。因此, 在报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 不应只以股东马首是瞻, 应该完善董事会制度, 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让不在公司任职、与报业没有利益往来的社会贤达人士担任报业董事, 承担起监督公司运作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的工作。企业界的实践表明, 独立董事制度对规范公司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 报业应该引进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思想来源于对企业责任的反思。传统观点认为, 股东是企业所有者,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服务。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 真正拥有企业的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而不能只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 报业在服务于股东利益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消费者、社区、政府、环境等方面的利益, 报业不应仅追求经济利润, 还应该履行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即报业必须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行动, 而且行为必须合乎社会伦理道德, 服务公民、社区、社会道德, 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等。

其次, 增进报业内部新闻自由。内部新闻自由关注新闻编辑部的专业自主权, 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6) 一是新闻从业者在其专业范围内的自主权, 如采访权、报道权、确定编辑政策及与发行人共同决定言论取向的权利。二是作为劳动者所要求的人事、薪水、福利等方面的决定权。随着家族报业被公司报业取代, 报社内部新闻自由也在逐渐下降, 约翰斯通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70年代有半数以上记者认为在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方面拥有完全自由, 而且新闻稿被删的次数并不多, 但1986年韦弗用同样指标进行研究却发现, 1982—1983年间, 记者所拥有的自主权比十年前要少。 (7)

要改变市场规范对新闻规范带来的损害, 编辑记者应该在报业体系内争取更大的内部新闻自由。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应该首先得到保障, 人事、薪水、福利等物质条件是新闻记者追求专业目标的前提条件, 而专业范围内的工作自主权则是内部新闻自由的核心。 (8) 因为这一权利是新闻从业者构建职业意识、履行职业使命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扩大内部新闻自由是恢复报业内部组织机构权利失衡的手段, 被上市公司破坏的编辑部与经营部之间的权利失衡, 可以在内部新闻自由的扩展中重新恢复平衡。

最后, 应该树立媒体的长远发展观。家族报业往往倾向于从长远眼光看待媒体发展, 而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利害得失。诸如“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等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为报社带来经济回报, 但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却会给报业带来长久的伤害。在公司化之后, 报业公司也应该从报社的长远发展出发, 树立经营百年老店的方针, 放弃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通过构建媒体公信力来赢得长期的持续回报。因为“从长远来看, 民主制度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支持报纸实现其商业目标, 而非对此加以阻挠。商业目标的实现, 要通过获得公众信任和社会影响这样的途径, 这样做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公共使命的实现, 因而创造出一种良性循环。” (9) [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保持西方主流媒体地位的典范——奥茨家族时代的〈纽约时报〉》, 《青年记者》, 2005 (6) 。

[2]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9。

[3][4]许知远:百年《洛杉矶时报》的衰落与复兴, 《经济观察报》, 2001年10月22日, 第4版。

[5]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6.127。

[6][8]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53。

[7]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98。

报业经济 篇6

一、市场定位准确有效

普利策在进入报纸行业之前的市场分析为其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883年, 普利策做出了令人费解的举动, 出高价买下了当时正在亏损的《纽约世界报》, 并为此负债累累。其实普利策事先已经对纽约的报业市场作了周密的调查和分析, 他认为《世界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因为《世界报》有美联社的特许证, 这本身是无价之宝;民主党在纽约占主导地位, 却没有一家强大的报纸;纽约的报纸虽多, 但没有一家受市民欢迎的报纸;纽约的移民达50万人之多, 且初识文字, 对报纸有一定的需求。《世界报》后来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普利策的分析决策是正确的。

普利策的做法让我们足以看到一份报纸的最终成功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须事先做到准确的市场分析, 没有市场何来发展。当前, 中国报业的市场化运作尚不够成熟, 存在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情况, 各路媒体热衷于炒作“星腥性”之类的煽情媚俗新闻, 以为这样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其实, 报业市场的份额是巨大的, 办报人应该在市场细分时找准市场定位, 向目标读者要市场, 并不断的去发现潜在的读者市场, 多角度地开发市场资源, 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秉承正义感, 维护人民利益

普利策就有着铲除腐败、主持社会正义的新闻职业理想。这归因于他早年信奉戴维森的生活哲学, 即生活应该有意义, 应该不断完善。批评的眼光、不满的精神和追求美好成为他的天性。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什么是最大的道德伦落呢?当然是腐化堕落”。因此他坚守着报纸言论和经济独立的立场, 在报纸的开篇辞中都表现出普利策独立革新、揭露社会弊病的办报宗旨。1878年《邮讯报》那篇著名的“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而不为任何政党谋利”的编辑方针被学者评价为“美国新闻事业的理想的前所未有的最好的表述”;《世界报》也提出了“将揭露一切诡骗和无耻, 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编辑方针。当然, 揭露社会弊端同时也是商人的一种经营策略, 它迅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和发行量。例如, 他在《世界报》指责1901年购买巴拿马运河的4000万美元下落不明问题, 总统罗斯福扬言要把普利策送进监狱, 但该报的社论坚定地回答:“罗斯福先生错了, 他不能使《世界报》沉默不语。”最后, 他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也为人民和新闻界赢得了新闻自由的胜利, 这样的大胆社论和最终的胜利能不为其带来声誉和销量吗?

目前, 我国有些报纸、媒体只看重企业赢利, 置维护社会正义和百姓利益的社会责任于不顾, 出版内容低俗, 充斥着颓废享乐主义的情调, 对普通百姓的疾苦关心不够。很少有媒体能够以正义为尊, 为工人、民工、农民站出来说话, 伸张正义。这样的报纸怎么可能去实现贴近受众的经营目标呢?这种倾向只会导致报纸被受众抛弃, 最终走向灭亡。因此, 对比普利策, 我们缺乏的也许就是维护正义的立场和以此为策略的经营理念。

三、创新特色、精巧营销

在报纸内容和形式方面, 普利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操作理念。对新闻写作方法的改进, 他要求制作新闻标题一是短, 二是含义深, 三是生动有趣, 强调写标题、写故事和评论都必须立意新颖;在版面安排设计上, 开创了横贯整版的大标题的方法, 并首次使用报眼。他要求报纸每天必须刊登一篇“不同一般”的新闻;使《世界报》成为美国最早使用彩色印刷的报纸, 独树一帜地在《世界报》倡导套色增刊, 并最早在报上刊登套色连环画;开创美国报纸巨大篇幅之先河, 《世界报》周日版初为20版, 后增至24版, 在出版10周年纪念号时为100版, 25周年纪念号为200版;创办娱乐性的专页, 在《世界报》周日版上采用专供妇女、青年和体育迷的专稿, 大量刊登新闻图片和政治漫画, 还率先使用插图 (木刻图画) 。埃默里认为“普利策是使星期日报纸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新闻和娱乐手段并充分展示其潜在力量的第一个人”;提倡“煽情主义”的“人情味”写法, 使其风靡一时。他要求写东西要使读者动情, 提倡标新立异的题目、简明精炼的句子、铿锵有声的动词、体裁紧凑的文章, 他要求“把文章缩短、再缩短!”

另外, 他的营销手段也是一流的, 例如使自由女神落户纽约港, 雇用内莉·布莱作72天环球旅行,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声望和销量。

普利特对报纸的要求和营销手段是适合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但同样对现在我国的报业有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报业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陈旧僵化的传统办报模式的羁绊, 但却出现了众多报纸爆炒内容雷同的社会新闻的怪现象, 这是一种低层次竞争状态下的虚假“繁荣”, 只有像普利策那样不懈的追求新鲜, 在内容形式上吸引读者, 并通过营销把报纸推向每一位能争取到的读者, 作为一家图发展的报纸才能在读者心目中建立特色印象, 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稳固地立足于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

四、人性化管理

普利策的事业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他培养的得力助手是其左臂右膀, 帮助他创造奇迹。有人概括普利策的管理策略是:感情留人、高薪“挖”人、知人善任、“慈父”爱人, 也可以说他是精神物质双重鼓励。在精神激励上, 他像一个啦啦队的队长, 身上总有一种热爱职业的热情, 让每位从报纸总编到排字工人的报社员工感受到他的真实情感。他讲究人尽其才, 通过分析每一个雇员的才干、兴趣、弱点来分配其给合适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使其扬长避短, 并且在当时条件下给予最丰厚的物质回报。

中国报业虽然已经在机制和观念上实现了一些突破, 但一些报纸却在经营管理中走入了片面重视制度化管理、忽视人性化管理的误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甚至存在拉帮结派以及任人唯亲等现象, 造成人才资源隐性浪费, 内耗过多, 效益低下。市场化运作、人性化管理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 虽然我国报业的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因为与普利策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环境不同, 所以不可全盘照搬, 盲目模仿, 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主动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绝对自由”, 所以我们应该在借鉴普利策的经营理念同时, 结合自己的特殊性, 最终实现适合中国国情和民众口味的新闻理想。

摘要:美国报业巨匠普利策独特的报业经营理念开创了新闻业的一个崭新时代, 虽然时隔多年, 地域不同, 仍对我国报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市场定位、报纸品格、内容形式及营销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普利策,报业经营,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新利:普利策在平衡报纸的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方面的贡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7)

[2]常民强:从普利策的新闻观看我国大众化报纸的办刊理念[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2)

报业经济 篇7

关键词: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0 引言

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已走过10年历程, 在经营结构、发行策略、广告开发、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相当一些报业集团在组建集团之后, 盈利水平低, 有规模而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究其原因, 除了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更主要的是报业集团自身市场意识薄弱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当前, 世界经济动荡起伏, 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 传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传统报业市场份额面临逐步被切分的危险。传统报业如何走出瓶颈、摆脱发展困境, 推进报业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做大做强以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 关键是解放思想、适应市场、不断变革。理性对待, 稳健操作不失为当前经营管理较好的策略, 实际操作上就是[1]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1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及报业集团的增量和存量的内容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是在中国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 提到的词语。在经济学范畴“增量”[2]是指要增加的固定投资, 就是增加的资金流量;“存量”[2]是指原来就形成生产能力的、或原来就有的固定资产。具体到报媒行业的增量和存量, 内容更广泛。存量除了集团固定资产和货币外, 广义概念还应包括集团所拥有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影响力以及社会资源。报业增量就是在存量的基础上, 通过集中整合、运用集团资源, 挖掘潜力和开拓新领域所进行的重点投资获取新增加的资产和经济效益。存量和增量是企业发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2 制约报业集团发展的几个主要表现

当前, 一些报业集团在前进的道路上, 经营管理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

2.1 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 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思路及理念

虽然报业集团改制很多年, 但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换换牌子, 思想上仍停留在等靠要的行政事业思维, 观念陈旧, 固步自封, 满足于按部就班, 行动上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对报业是生产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性质认识不清, 缺乏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没有科学地企业发展规划、思路和经营理念。

2.2 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彻底转变, 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

报业集团的建立是规模经济和报业产业化的需要, 同其它企业集团一样都是企业。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内部设置、生产和营销必须符合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规律。当前, 一些报业集团根据上级要求和行政手段, [3]虽然拥有了几家、十几家报纸, 总量扩大、规模扩张了, 但还是行政事业的设置和经营管理模式, 造成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资源浪费、投资无序等状况。

2.3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机制

中国报业走向市场是一种必然选择, 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经营理念, 勇于开拓创新的经营人才是报业集团发展的保证。一些报业集团在人员安排上制度僵化落后、走过场, 不是以市场需要和工作出发, 还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情况, 这严重阻碍了集团发展活力和动力。

2.4 资金有限, 融资能力较弱, 投资回报率低, 且缺乏科学性

一些报业集团资金有限、投融资能力差, 阻碍了企业发展。不开源节流, 在投资上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严谨认真的可行性研究, 好大喜功, 重短期利益, 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不管资金回报, 乱投资, 缺乏资金风险意识、安全意识, 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低, 甚至资金损失和浪费, 使集团发展面临困境。

3 当前背景下, 如何“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升报业集团运营效率

3.1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进一步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 加强集团全体职工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教育。转换思维, 改变作风, 凝心聚力, 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盘活资产、资金运用、用人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谋划企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整合、盘活报业集团现有资源, 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 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科学地开拓新领域, 增加企业盈利能力, 扩大集团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

3.2 建立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彻底改革报业集团行政事业管理体制, 明晰产权, 完善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产权代表责任制度, 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4]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集团同旗下子报及各经营单位全面理清产权关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以资产为纽带,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在人员聘用、薪酬机制、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办报经营、资金运用、融资模式上给与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 鼓励、支持子公司发展壮大。

3.3 优化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形成科学的产业链

对现有资源有保有压, 集中整合报业集团优势资源, 对盈利能力强、前景广阔、重要的项目进行开发、利用, 逐步形成报业集团以品牌效应、广告经营和报纸发行为主导, 多元化相关产业扩张的产业结构。

报业集团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设备、闲置房产通过与其他领域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及民间资金的融资,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客户差异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关停、合并受众人群少、经济效益差的夕阳报纸;开办以市场为导向, 贴近生活、读者群需求大、现代时尚的报刊;细分报纸市场的层级结构, 避免集团内部报纸同质化竞争。

3.4 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报业集团开展资本运营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 是集团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不仅可以获得大量资金, 同时也促进传媒资本在更大范围的重组, 增强传媒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主要有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租赁、上市等方式, 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可促进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也是报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传递金融调控三大信号.新华网, 2013年06月21日.

[2]网络百度.

[3]张春林.论报业集团子报经营思路的创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05) .

报业经济 篇8

随着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各种新兴媒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的兴起, 改变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报、移动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我们真正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分析当今传统报业面临的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并探索发展对策。

一、报业面临新媒体的严峻挑战。

中国报业虽然才刚刚起步, 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是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如今, 新媒体迅速兴起发展,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剧增, 互联网如今成了传统报纸生存发展的巨大威胁。

(一) 网络媒体吸引大量年轻受众, 报纸读者群年龄结构逐渐趋于老龄化

与无线广播和电视相比, 报纸的文字信息比广播、电视的声音、图象更详尽, 更深入, 也更易于保存。而与互联网相比, 报纸的这些优势便不那么明显了。互联网是迄今为止所有传媒的表现形式与优点的集大成者:它有广播的便捷, 是电视的画面与声音的有机合成, 它有报纸的详尽、深入和可保存的优势。从本质上来说, 互联网和报纸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但互联网在技术手段上优于报纸, 能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有互动性和更低成本的服务。

报业的发展有着失去年轻读者的倾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针对北京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 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1岁, 35岁以下的年轻读者由过去的经常阅读报纸转变为现在几乎不读报纸的比例为11.6%。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年轻人已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及相关信息。报纸读者老龄化的危害, 可以说严重影响了报纸的的发行量和报纸的可持续发展。

(二) 报纸的广告分额减少, 报纸发行数量下降

我国的报纸行业在过去一直被称为“暴利行业”, 然而卓越新闻项目2009年3月15日的第六次年度报告——《新闻媒介现状报告》 (State of the News Media Report) 揭示了近年来传媒业就业岗位大规模减少、广告收入急剧下降以及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等一系列问题。报纸广告收益的下降, 是导致报业失业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如今, 国内的报纸走向了市场化, 报纸的生存也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而非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对于报纸的生存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报纸的“血液”。然而, 目前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倾向于减少在平面媒体、直邮等传统广告渠道方面的投资, 而增加对网络广告的投资。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广告收入呈现持续性的增长。广告份额减少, 直接影响了报纸的竞争实力, 从而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难以立足, 发行量持续下降, 而随着发行量的下降, 广告商向报纸投放的广告数量和费用又会同步减少, 造成恶性循环。

二、传统报业的发展对策

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发展及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媒体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竞争力的前提下, 利用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渠道, 整合资源、取长补短, 找到新的平衡点和发展之路。

(一) 报网结合, 办数字化报纸。

新闻网站、数字报纸等针对的群体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一群体的读者不大喜欢看传统的报纸媒体, 而更习惯于上网浏览新闻。报网结合, 刚好可以覆盖这一细分读者群, 从而扩大自身的受众群体, 增加广告收入。另外, 在网站上刊登重要新闻, 可以增加报刊的知名度。网站能够通过搜索引擎、链接、站名广告、独家新闻等多种方式, 吸引读者登陆网站。报纸网址也可以通过户外广告、海报等做宣传, 指引读者访问。网站还可以作为报刊订阅、专刊和过期刊物销售的新渠道。形成一个拥有论坛、调查问卷、民意测验的报纸网站, 能将报纸与读者联系起来, 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把读者回应、素材、信件等反馈给报纸主编, 同时提高印刷版读者的忠实度和参与度。

国内许多报社正努力拓宽这一领域。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它与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于2006年2月20日正式推出全国首家数字报。在网站的网页上可以清晰的阅读报纸版面上的文字和图片, 并且可以将见诸报端的新闻转化成语音收听, 将声音、画面、文字合为一体。

(二) 与手机媒体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机逐渐普及, 随着3G技术的推出, 手机报纸将迅速从彩信模式过渡到3G模式, 手机多媒体的特性逐渐突出, 发展日趋完善。这就为报纸利用手机平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2004年7月18日, 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后, 各大报业集团纷纷推出手机报, 争夺市场先机。《广州日报》等报纸更是推出了手机多媒体报纸, 通过无线下载后, 用户可以阅读到一份图、文、声结合的多媒体版的报纸。手机报突破了报纸传统的图片、文字表现形式, 代之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整合了多媒体资源, 极大地增强了吸引力。另外, 用户在手机上浏览新闻之余, 还可以在互动版块对当天新闻发表评论, 提供新闻线索, 或查看其他读者的评论。这就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定时发布信息的模式, 做到随时随地与读者进行互动, 随时发布最新消息。手机媒体外形小巧轻便, 也更容易携带, 尤其受到平时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翻看报纸的广大白领的喜爱。另外, 手机媒体的形式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 进而激发了用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内容为王, 加强报纸深度报道, 提高公信力。

作为内容为王的产业, 内容资源优势直接关系到主动权。传统报纸产业的根本优势在于内容。报纸在本地新闻和深度报道上的优势, 至今是网络所无法企及的。为此, 世界报纸协会理事长鲍尔曾说:“如果报纸真的会消失的话——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很明显谁将向网络媒体提供丰富的内容。”现阶段,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尚未取得新闻采集资格的条件下, 只有靠转载和引用传统媒体的新闻, 重要的原创新闻并不多见, 报业的内容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据不完全统计, 网络媒体80%的新闻内容取自传统媒体, 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传统的报纸媒体。

要想办成一张报道深入, 公信力高的报纸, 就要坚持自身较为严格的管理、审查办法, 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此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另外, 报纸要发挥自身采编优势, 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独家的“权威采访”或“深度报道”, 对新闻事实发表独特的见解或作详尽的诠释, 满足读者的需要, 解疑释惑, 逐步形成自己发布新闻的权威性。

(四) 调整自身经营管理, 拓宽渠道, 多元发展。

报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相关研究表明, 报纸广告与GDP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的下滑, 必然对报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报纸行业应该调整自身经营管理, 积极应对挑战。

报纸行业的产业格局可以尝试“以报为主, 多元发展”的方针, 实行跨行业经营, 发展资本经营、高新技术、房地产等重点多元产业, 有效地分散主业经营过度集中的风险, 壮大文化产业。传媒集团以生产内容产品为主,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革新内容产品优化报刊结构, 调整产品定位。报业可以改造价格结构, 促进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报业集团 (报社) 目前大多是仅仅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提供信息, 还可以尝试提高服务的附加值, 为读者和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服务。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已经形成了以经营媒体为核心的报业发展产业布局, 同时还创办投资公司, 多元发展。广告、发行、印刷支持互动的报纸产业链逐步发展成熟, 进而向资本经营、房地产、高新技术三大重点领域进军, 为主业经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 报社应该大力投资紧缺人才, 积极吸纳信息收集、IT、营销和管理方面的一流人才, 对报业人才结构再次进行革命性的重构, 以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

三、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 报纸行业遇到了发展的“寒冬”, 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媒体的冲击带给传统纸质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或灭亡, 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和改革的机遇。只要正视新媒体的发展, 广泛吸收新媒体的优点, 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 取长补短, 多元发展, 报纸媒体就能够顺利“过冬”, 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正所谓,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迈耶, 张卫平译, 《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 新华出版社, 2007.9

[2]赵志立, 《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6

[3]郭立群、李建新, 《新旧媒体博弈:择善而学相促而进》, 新华网, 2008.9

少年中国之报业 篇9

“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即便今人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在19世纪末的东西文明碰撞时期,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受西方传教士在华办报的影响,开始呼吁国人自办报刊,但对报刊这种舶来品,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清政府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办报,可《大清律例》禁止“妄布邪言”、“煽惑人心”的条文像一把利剑悬在报人的头上。办报被人们视为畏途,一般不敢冒罪开设。

不過,兴办报业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到了1905年,延续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这使得那些抱有“学而优则仕”思想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突然不再清晰,一部分怀着悲天悯人情怀的读书人在仕途无望后投身报界,中国人自办的报业从此迎来了第一个发展良机。

然而,正处于起步期的中国报业却遭遇了晚清最大的一次文字狱——“苏报案”,清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扼杀了《苏报》。为此,年轻的邹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民主人士章太炎付出了三年的自由,名动上海的《苏报》馆主陈范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那么,在动荡的晚清变局中,与维新、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报界文人,究竟作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斗争?其间又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我说报业产业 篇10

但是, 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 又是一个新课题。一方面, 面对新形势, 需要抢抓做大做强机遇。另一方面, 许多人已经丧失信心, 准备放弃报业, 另起炉灶。所以, 就有了报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探讨。

回头想一想, 关于报纸产业发展这个题目, 圈子外的人说得多, 圈子内的人说得少, 圈子中的人又是人云亦云多, 独立思考的少。结果, 越说越玄, 越说越让人不明白, 越说越让人灰心丧气。我是办报出身, 现在还是总编辑。这几年, 作为董事长, 也要抓产业, 慢慢也悟出些道理, 感到报纸产业发展没有那么神秘, 感到对报业信心十足。

我主政的这届报社班子, 是2005年初上任的。七年多时间里, 大众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发展。我们上任前的2004年, 集团年利润只有3750万元, 债务负担很重。去年, 利润达到年的10.8倍。到2009年, 在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全国47家报业集团综合实力排名中, 进入8强, 2010年进了2个位次, 进入6强, 2011年又进了1个位次, 进入5强。我们发展报纸产业的体会是, 抓住本质, 顺应规律, 做好主业、资源、资本3篇关键文章。

一、报业是个大产业

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 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

报业是个大产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分析报告, 2011年, 全国出版报纸1928种, 实现营业收入818.9亿元, 利润总额98.6亿元。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64.4亿元, 利润94.2亿元。报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全部高于图书出版业。

报业集团收入来源以报为主。在发达报业国家如日本, 报业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83.9%, 其中发行收入占57.5%, 广告收入占26.4%, 其它收入只占17%左右。国内的报业集团, 没有系统统计, 但绝大多数还是以报为主, 靠报纸吃饭。报社不搞报业, 就成了不务正业, 就是自废武功。

报业是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就大众报业集团的情况看, 去年集团总收入22.3亿元, 实现利润3.978亿元, 利润率接近18%。其中齐鲁晚报广告收入6.5亿元, 利润2.2亿元, 利润率为30%。2005年到2011年, 集团利润年均增长40.5%。2011年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增长率为9.1%, 主要是为了积蓄发展后劲。这一年, 扩大再生产的现金投入达到10.5亿元。

大众报业能做到这个样子, 靠自己的一份坚守。我们一直认为, 报业仍然是个朝阳产业,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报业是报业集团的优势业务, 要“坚定不移干报业, 风吹浪打不动摇。”发展报业, 要调整产品结构, 实现综合报纸、专业报纸的合理分布, 从而培植起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3份支柱报纸, 其中齐鲁、半岛年利润分别达到2.2亿元、1.4亿元;发展报业, 要搞好区域布局, 同时, 以产权为纽带, 推进与地市报的整合, 从而形成了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临沂、济宁等一批产业高地, 在一些市场形成控制性、甚至垄断性利润。

报业同仁为什么吃着报业的饭, 却又普遍唱衰报业, 普遍感到日子艰难呢?这有认识的误区, 有实践的错误, 也有现实的原因。说到认识误区, 从1992年报业进入市场开始, 就有报社提出了报纸消亡论, 就抛开报业, 去开工厂、办药厂。所谓实践错误, 一是报业的重复建设。国家管理部门批准新办报纸过多过滥, 地市借机办起了市场报, 县级也办起了县报, 后起报纸开辟市场, 靠低价倾销, 老牌报纸疲于应付, 被动挨打。报社的领导者都清楚, 市场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承载力, 出路在于整合, 但各有各的小算盘, 宁愿穷得喝西北风, 也不愿合作共赢。实践错误之二, 是二次营销的营利模式。报纸靠低价、无价甚至负价格倾销, 扩大发行量, 靠广告收入补回亏损, 实现赢利, 这种赢利模式, 使报业一直处于恶性竞争之中;实践错误之三, 是业务单位官本位化, 影响了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的采编人员才能的释放;实践错误之四, 是重外轻内的政绩冲动, 报社不

管有钱没钱, 都要建设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增添先进的办公设备, 而严重忽视对报纸发展的投入, 致使报业发展支撑乏力;实践错误之五, 是报社的非报化取向, 报社不把精力用在办报上, 而是想做地产大王、金融大鳄, 不务正业, 致使报业唱衰声一浪高过一浪。所谓现实原因, 是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但客观分析, 它只是加速了报业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到来, 并没有动摇报业的根基。错误的认识和实践, 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结局。

二、报纸产业之本质

报业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 内容生产的核心, 是做影响力。报业经营, 实质上就是影响力的营造和营销。做强影响力, 对影响力进行转化, 形成产业, 获取效益。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最早进行了注意力研究, 提出了眼球经济,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认为, 商家疯狂竞争, 大量投放广告, 都是为了争夺眼球, 争夺消费者的花销。这个注意力, 实际上就是影响力。影响力, 是吸引眼球、影响判断、推动行动的能力。商家推销商品, 吸引住眼球, 还要影响到消费者的判断, 关键是让他们行动--决定购买商品。作为媒体, 道理相同。商家向媒体投放广告, 是为了借助媒体的影响力, 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强, 就能扩大发行, 吸引广告;就可以拉出一个产业链条;就可以转化为资源、资本;就给经营工作搭起了舞台。影响力越大, 产业的根基越牢, 产业承载力越强。

影响力怎么做, 是一个老话题, 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做强影响力, 主要是报纸这个产品要定准位, 找准路, 打造品牌, 培育人才。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 都有各自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东西, 就是走“新闻强报, 特色立报”的路子, 要以人为本做新闻, 也就是围绕人, 关心人, 造福人。要讲求社会责任, 恪守职业精神, 遵守职业道德。大的新闻事件发生, 要有自己的身影, 自己的声音, 自己的见识;报道要公正、客观, 不偏、不私。大众日报六年六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集团六年8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人才, 像陈中华、张刚, 都是全国新闻界学习的榜样。这一些, 都是影响力的根本支撑因素。

影响力营销, 就是在营造好影响力的同时, 要把影响力转化为市场控制力, 转化为资源获取和开发能力, 转化为营利能力。

报业经营者, 要懂报纸, 懂影响力的营造。报业经营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也有自己的规律, 就是影响力营造比较优秀, 又有营销意识的采编人员, 经过培养锻炼, 都可以成为经营的行家里手。也就是说, 把影响力营造和营销的壁垒打通, 经营人才就出来了。看世界大报业集团的老板, 如默多克、布莱克等, 多数都是报人出身。我们国内, 因为没有认识报业经营的本质, 所以, 总是认为经营人才匮乏, 找不到人才。也因为没有认识报业经营的规律, 所以, 经营中经常走弯路, 栽跟头。

三、报业经营之道

报业经营, 一是形成产业链条。传统的模式是, 印刷、发行、广告、信息, 酒店等。有的报社, 获取了廉价土地资源, 开发房地产取得了成功。

二是优势转化。就是无形资产有形化, 资源化, 资本化。目前, 尤其要做好资源文章, 尽力获取优质、廉价资源。大众报业在这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进入有线电视领域。以原始价购买10亿元有线电视网络股权, 成为全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实质上的第一股东。这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股权投资, 使集团进入一个新的媒体领域, 由一个翅膀变成了两个翅膀, 也为大规模发展新兴媒体搭建起一个平台。二是获取丰富的土地资源。在济南、青岛、烟台建起三大文化园区, 占地2000多亩, 烟台园区已经有一所本科、一所专科入驻。三大园区, 分别形成了总部新区+产业基地、教育+地产、文化+地产的不同产业模式。三是获取政府资源。我们先后创办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文化创投公司、山东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创投公司获得政府创投资金2500万元。

在获取资源的同时, 注重资源开发。如雪山土地变性, 在高价位出手, 营利2亿元。在园区开发中, 报社搭台子, 让别人投资, 建设经营。

目前, 集团产业的格局是:年利润4亿元的报刊支柱板块优势明显, 投资10亿元的有线电视板块全国独一无二, 占地2000亩的文化园区积累了宝贵的发展资源, 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楼宇经济板块框架基本形成。其它如印刷、发行物流和会展业也展示了良好势头。

三是打通资本市场。也就是让产业资本化、让资产资本化, 成为报业体内流动的血液。

报业的大发展, 需要资本的支撑。报业融资, 走过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阶段。融资手段, 大致有银行贷款、发行中票、发行短期票据;股份合作、股权转让等方式。目前, 主要形成了两条主要路径。一是上市, 一是建立文化基金。上市可以抱一个金娃娃, 可以迅速壮大实力。目前, 排在前列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 基本都是上市公司。但是, 上市也有弊端, 就是中国的企业上市, 是把最优质业务全部装入, 可持续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目前传媒业壁垒森严, 拿到钱往哪投, 成为让媒体上市公司困惑的问题。设立文化基金, 把资产资本化, 与投资公司共同持有, 也可以迅速壮大实力, 取得丰富的资本支持, 资金投向也比较灵活。还可以借助社会投资公司的人才, 发展事业。所以, 在目前,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资本化手段。当然, 一旦媒体行业和行政壁垒打破, 大规模收购媒体成为可能, 则上市就成为了资本化的最佳选择。

近几年, 大众报业集团在进入资本市场方面作了许多尝试。我们在印刷厂建设方面实行了股份合作, 两次吸收华泰集团资金近亿元。今年5月成功发行5亿元中期票据, 财务成本为5%, 远低于银行基准利率。目前正在筹划短期票据的发行, 利率在4%左右。去年, 半岛传媒股份公司成立, 引进北国投资金1.75亿元, 成为山东第一家完成股改、上报中宣部申请上市的大型文化企业。目前, 我们正在推进文化基金建设, 以集团一块优质资产, 吸引国有投资资金进入。这项工作完成, 将为集团的跨越发展提供雄厚资金支持。

报业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 内容生产的核心, 是做影响力。报业经营, 实质上就是影响力的营造和营销。做强影响力, 对影响力进行转化, 形成产业, 获取效益。

上一篇:敦煌市畜牧兽医局下一篇: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