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改革(共10篇)
报业改革 篇1
“云报纸”作为一种新的报纸形式,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拥有不可代替的优势, 应成为传统报纸的新战场。作为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和新形态, “云报纸”和原有的手机报、报纸电子版只是将纸媒内容或照搬或压缩成为电子版不同。既不是单纯的纸质报纸的电子化, 也不是互联网的平面化。
所谓“云报纸”就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 在移动终端上, 实现纸质载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打开云端海量信息, 实现文字、视频等全方位阅读。也就是说, 读者用手机在原有的纸媒上的二维码随手一拍, 通过云计算接入云阅读的手段, 就能够看到与之相关的文字、视频甚至是背景链接。
一、“云报纸”的优势
1. 移动终端的门槛平民化
“云报纸”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及其简单, 不需要单独匹配的阅读器, 只需移动终端耗费一定流量下载相应软件, 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和运营成本。
当前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主要分为非智能平台和智能平台。“非智能平台占36.3%的市场份额, 环比下降5.8%, 同比下降16.4%, 而智能平台中以Android平台增长迅猛, 同比增长890%”
这与近年来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 以及低端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智能机的大力推出, 使得用户通过智能平台接入互联网更便捷。而千元智能机,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定制智能手机, 以及“预存话费送手机”、“0元购机”等的优惠活动, 大大降低了智能手机的门槛, 扩大了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
《京华时报云周刊》从5月17日在京举行首发仪式之后, “云报纸”商业模式已经开始了颠覆传统报纸的经营之道, 据悉, “云报纸”的阅读相当之简单, 不需要单独的阅读器, 只需要《京华时报》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只需要登相关网站获取并安装联通亿拍手机客户端软件, 点击“拍客”后, 对准图片拍摄, 便可获取相关的视频。
2. 全媒体互动阅读模式
“云报纸”突破了传统纸媒单一的文字、图片的信息模式, 实现了图文声像的完美结合, 全媒体的阅读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就如《京华时报云周刊》在每周四发, 每期有4个版, 分为封面新闻、视频、应用和购物四个板块。除了通过手机接入“云计算”之后获取相关新闻视频, 将报纸的静态转为视频的动态效果之外, 还能实现在线购物, 突破了原有的平面广告的实现形式。只要用手机拍摄报纸商品图片, 便会进入该商品购物网站, 并能实现在线下单, 大大的节约了受众的时间成本。这种广告模式也将呆板的平面广告, 变得“活”起来, 读者通过云报纸上的一条家电广告, 就能通过云阅读观看相应的视频。
3. 庞大的受众群体
当前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超过台式电脑网民为800万。”3正因为手机接入互联网的便捷性,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手机网民的不断递增, 为“云报纸”开辟了新的战场提供了庞大的受众基础。
二、“云报纸”的未来方向
“云报纸”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资源共享
足够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能共享的平台, 是“云报纸”得以推行的前提。
首先, 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 这就要求媒体间高度开放的心态进行资源共享。传统媒体运用其庞大的采编团队与网媒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有机结合, 便可以形成资源平台。
其次, 要充分与移动互联网运营商进行合作。可以通过与中国移动、联通等移动终端进行协议, 设自带软件。在媒体内部要开设相应的部门, 与运营商进行技术研发。
2. 定位精准
传统报纸要想通过“云报纸”占据移动互联网广大的市场, 必须要对其受众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
首先是对自身的定位, 由于受众对传统纸媒和网媒的需求是有年龄、知识、教育程度、生活模式等的影响, 而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云报纸”必须明确本媒体的性质、受众群体的活动规律。
其次是对受众的定位, 整合受众群的特点和需求, 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内容投放。
3. 整合营销
“云报纸”有着极强的反馈能力, 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商业营销模式, 广告可以根据受众个体的关注度进行精准投放。通过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受众的浏览频率进行分析, 当受众关注家装信息, 则相应的页面不会再出现电脑、车辆等广告, 而是放置对口的家电、装修、房源等广告。除了广告的投放之外还要开辟新的发展思路, 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品牌形象的“三次售卖”形成多元化产业链。
“云报纸”将开辟传统媒体数字化的新道路, 成为新的商业模式, 使得传统纸媒在互联网时代得一席之地。
报业改革 篇2
解放思想,以新闻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张力
办报是报社的中心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增强《通辽日报》的引领性、服务性、可读性和影响力,进而向自治区盟市级一流党报目标迈进是通辽日报社近四年来不懈的追求。
(一)改扩版面,推动党报格局走向多元化
一张全新的党报,应该是宽众化的报纸,竭尽全力为社会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有所收获。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辽日报》先后进行了三次改扩版。
从2008年2月2日开始,《通辽日报》开始第一次改扩版。改扩版后,报纸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印刷,报型变成了国际流行的更加时尚的黄金瘦报型,由每周一、三、五的报纸由原来的4版扩成了8版,信息量增加,内容和版式更加新颖活泼。在内容上,《通辽日报》增设了 “民营经济”、“教育时空”、 “老年天地”、“生活资讯”、“科普之窗”、“健康之友”等版面,有效提高了报纸的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辽日报》改扩版后,由原来的每周28个版增加到40个版,提升了《通辽日报》的服务功能和品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2008年12月12日,《通辽日报》进行了第二次改扩版,在通辽日报这一品牌的统一格局下,推出了《晨刊》,定位为服务广大百姓。第二次改扩版后,《通辽日报》每周一到周五变成了天天8版,每周版数是48版,比第一次改扩版又增加了8块版。第二次改版后,新增了“新农村”、“文体娱乐”、“深度报道”、“环球博览”、“百姓纪事”“文荟”等全新的版面。这次改扩版为《通辽日报》实现独具特色的新型党报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0年5月1日,《通辽日报》进行第三次改扩版。此次改扩版,《通辽日报》明确提出了全新的办报理念,那就是“塑造最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影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群”。在整合原《通辽日报·周日》的基础上,它变成了一张更厚的报纸,日常版面规模增至12块版,版面数量居自治区盟市党报之冠。不仅新开辟了《创业》、《商界》、《传奇》等众多的版面,还对原有的版面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同时,它变成了一份更有价值的报纸,一张宽众化的报纸,初步实现了宽众信息的“全覆盖”。
《通辽日报》进行改扩版面,绝不只是简单的版面增加和报型改变,它是在采用编采网络计算机平台和新的印刷设备这样现代的报业技术的条件下进行的。报纸正以全新的内容和面孔向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党报的目标迈进。同时,《通辽日报》的改扩版取得了“五个一”的成果:确立了一个符合报业发展潮流、时尚新颖的版式;培育出一批有价值的栏目;涌现出一大批新闻报道精品;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培养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才。
(二)更新思路,新闻宣传水平不断提升
在打造党报媒体影响力的过程中,《通辽日报》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按宣传和报业发展两个规律办报,在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两个方面下工夫,将报纸的内容和读者的要求相统一,把党和政府希望人民群众知道的信息和人民群众希望从党报中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使党报的内容让读者得到了满足,做到“权威”、“大报”、“有用”、“民生”,有力地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引领力和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通辽日报》的宣传紧紧扭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一党报发展的时代命题,坚持“三贴近”,落实“三服务”办报理念,逐步构建起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通辽日报》重点抓好新闻策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百姓着想,为发展尽责,近三年来,《通辽日报》每年的大型策划都达到10余次,平均每月一次,极大地提升了舆论引领能力。同时,报纸一手抓正面宣传,一手抓舆论监督,一头抓市委中心工作宣传,一手抓民生新闻报道,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震撼力;用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吸引力,用民生报道释疑解惑,增强亲和力。为做好这方面工作,《通辽日报》进一步改变文风,要求记者深入采访、认真分析、言之有物,同时创新报道手法,“软化”硬新闻,从贴近读者的角度出发,或“以小见大”或“以实带虚”,用灵活生动的笔调写新闻。按照这个思路,编辑部也在不断提高信息质量,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含金量”高的信息。
通过不懈的创新,通辽日报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摆脱以前呆板、空洞、说教的旧有格局,走上了一条符合现代报业前进趋势,符合读者阅读取向的健康的发展之路。
自加压力,以机制改革增强党报发展的内力
作为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通辽日报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障碍,这些问题是多年沉积下来的,也是报社进一步发展亟待破除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报社党委认为,报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以改革统揽全局,对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根据中央、自治区和通辽市关于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通辽日报社结合本单位实际,以适应新形势对报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出发点,以初步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便于管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体系,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高效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报社全面快速发展为目的,坚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抓住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全面深入地展开了各项改革工作。事实证明,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创造力,改革出凝聚力,改革是党报媒体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转换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任。打破身份、职务、职称界限,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对各部室实行定编、定岗、定责。通过竞聘上岗,优化组合,合理流动,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责权利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环节干部竞聘上岗,部室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聘任期两年)。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报社按计划进行了两轮环节干部竞聘工作。一般人员经过双向流动,得到了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次改革体现了两个亮点,一是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环节干部岗位,使环节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明确用人机制。根据报社人员结构极不合理,编采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等问题。社党委决定,新进编采人员一律从一本毕业生中录用,通过逐步换血,有效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去年6月,通辽日报社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了23名工作人员,岗位涵盖了蒙汉文编采、网站开发及美工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走上了报社工作岗位。
(二)注重绩效,激活分配制度改革
为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编采人员多出精品,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和办报水平,通辽日报社研究制定了《通辽日报社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编采质量奖制度》等一整套绩效考评体系。一是在质量上,按周评定“六好”,即好稿件(含好言论)、好编稿、好照片、好版面、好专栏和好标题。每个奖项设置不同额度的奖金,每月进行兑现。二是在数量上,实行百分考核,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编采人员给予奖励,有效地拉开了收入层次。通过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通辽日报社建立起了符合报社特点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收入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和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增加投入,助推设备更新
近两年,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报社克服重重困难,广泛筹措资金,在设备建设上打了一个翻身仗。一是投资120多万元,购置了“采编系统计算机网络平台”,使报纸编采工作告别了“纸和笔”,全面进入了网络平台新时代,大大优化了编采工作手段。二是投资42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国内先进的上海高斯印刷设备,安装调试投入运营后,报纸的印刷能力和印刷质量大大提高。2009年在全区报纸印刷质量检评中,获“上海高斯杯”综合奖和“北大方正杯”图片质量最佳奖,实现了《通辽日报》报纸印刷质量的新跨越。
(四)面向市场,推进办报经营“两分开”改革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通辽日报社适时对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逐步实现办报经营“两分开”。在机构设置上,通辽日报社初步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管理的办法,在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报纸编务工作委员会(简称编委会)和报社经营管理委员会(简称经委会)。编委会负责报纸新闻采访、编辑出版、绩效考核、质量监控等工作。经委会负责报纸发行、广告经营、社会服务等经营业务。由此,报社广告业务从新闻采编中剥离出来,编采业务与经营业务初步实现了两分开。在此基础上,报社组建了“通辽日报传媒广告公司”,专门从事报社广告经营和管理,成为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营实体,独立自主开展面向社会的经营活动。广告公司将广告业务划分为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百业信息、餐饮等十几个板块,实现代理制经营,面向社会公开聘录部门经理人,每个部门根据业务情况按驱动薪酬方式落实待遇。此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实施,并已开始显现成果。
立足长远,以队伍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持久力
报社要发展,队伍是关键。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工队伍,是实现报社确立的各项目标和打造报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一)积极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结合三项教育活动,通辽日报社引导全体人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为中心工作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三贴近”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党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挖掘新闻,增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专业素质的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管理、法律、市场经济等体现时代性要求的新知识,使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优化;进一步增强职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工作
针对编采一线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新录用人员较多,新闻专业训练和实践不足的实际,通辽日报社将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本着精学、实用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营造人人争做学习型记者和学习型编辑的良好环境,将业务学习与交流工作常态化。除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与学习外,通辽日报社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编委会成员及副高以上职称的记者、编辑,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线采编人员,主要途径是:讲授业务知识、为采编人员出题目、带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采访、帮采编人员修改稿件等。
(三)推行编辑调研工作
编辑部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队伍建设中,通辽日报社从编辑部实际出发,组织从事编辑工作的业务人员针对自身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每年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进行工作调研,深入研究全局性的和局部性的各方面工作,深入研究涉及自己业务的某一领域的具体工作,力争做某一领域的专家型编辑,实现开阔视野、开门办报的目的。具体操作上,各编辑部每月安排一名编辑,时间为一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走出报社,深入市直机关、旗县市区、农村牧区、厂矿企业、学校社区、社会团体进行轮流走访调研。调研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上交编委会,进行集中讨论,用以指导下一步的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努力,通辽日报社不仅造就了更多更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同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新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新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辽日报社的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整体提升,为今后各项事业的持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抢抓机遇,以新媒体建设增强党报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传媒,如网站、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其成长之势咄咄逼人。在这个前提下,通辽日报社正视现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道,以新的观念和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努力拓展报业多元化发展的新空间。
从今年开始,通辽日报社适时把握传媒竞争角逐的大势,全力进军新媒体,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再造党报新优势。一是建设和装备网站,形成报网结合、相互支持、良性发展的新态势。目前,通辽日报社已融资100多万元投入网站建设,网站已经完成注册,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即将试运行,今年7-8月份将正式开通。网站注册名为“中国·通辽网”,定位是通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二是与移动联合推出《通辽手机报》。目前此项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正式推出。通辽日报社的目标是,在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采编人员要向全媒体方向发展,经营向电子商务、服务方向转变。这将是通辽日报社下一步重点攻坚方向。
报业改革 篇3
关键词:县市报业新闻,供给侧改革,路径
供给侧改革为我国当前各行业改革与发展都提供了创新性的理论支持。特别是在新闻行业改革体系内, 供给侧改革较之以往传统改革模式, 其在根本环节上提高了行业新闻质量, 推动了行业整体发展的进程。作为当前新闻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市报业新闻供给侧改革对于报业自身发展以及区域性新闻质量的提升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 县市报业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提高报业新闻质量为核心, 进行新闻供给侧改革路径的研究。
一、新闻业供给侧改革概念及其实际作用分析
进行报业新闻供给侧改革前, 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及其对报业新闻发展的作用。
(一) 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及分析
供给侧改革理念, 是我国近段时间较为热门的经济改革话题, 也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各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 我们将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概念定义为以下内容:供给侧改革即在行业供给侧, 利用供给方资本供给、工作模式创新等改革工作 (资产优化重组、提高行业服务质量等) , 在管理过程中调整行业经济结构, 使行业内各项管理要素实现最优化配置, 提升行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改革过程。这一理念将我国各行业经济改革的核心, 由投资、消费等需求侧为主转变为需求侧与供给侧改革并重, 为我国各行业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 供给侧改革对报业新闻发展的作用
我国报业作为我国新闻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改革工作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但是近年来随着电视、网络以及手机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报业新闻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改革瓶颈。传统的需求侧改革, 已经难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动力。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创新方法手段, 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求的提出, 新闻供给侧的改革更为迫切。供给侧改革理念为报业新闻发展特别是新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以下两方面支持。一方面, 更好地激发出报业自身发展动力。供给侧改革, 重视的是行业内部自身发展动力的激活。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理念支持下, 报业可以将内部潜力更好地转化为发展动力, 促进报业自身加快发展。另一方面, 提高报业服务性职能作用。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 报业新闻质量的提升, 根源在于其各类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如发挥出新闻媒体融合优势, 提高报业新闻供给质量, 就是当前报业新闻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体现方式。
二、报业新闻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
为了更好地在县市报业新闻行业内开展供给侧改革, 行业管理者利用以下措施进行改革探索工作。
(一) 利用媒体协作模式, 降低报业运行成本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 利用媒体协作模式降低报业运行成本, 成为当前县市报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内容。首先, 共享新闻来源。在媒体协作平台支持下, 报业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高速、公开的新闻来源渠道, 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 继而极大地降低县市报业的新闻采集成本。其次, 采用媒体协作宣传模式。媒体交互宣传模式, 将报业媒体宣传融入了其他媒体新闻的日常运行体系内, 实现了不同媒体间共同发展目标。最后, 为多媒体报刊形式提供技术保障。协调协作模式下, 报刊行业多媒体化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支持。报刊发行方在供给侧由主流网络媒体提供技术支持, 建设县市多媒体报刊, 可以极大地降低多媒体报刊研发与运行成本。在这里, 报业媒体需要注意的是, 媒体协作模式中报业新闻行业不只是吸取其他媒体资源, 也应利用自身优势为其他媒体发展提供支持, 实现媒体协作共享共赢局面。同时, 资源共享与媒体合作模式中, 报业新闻应有其行业特色, 充分展示出其无形优势。
(二) 以社会公益性为前提,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供给侧报业新闻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新闻质量的提升, 而新闻质量的提升过程则需要社会公益性前提的支持。所以, 如何提升新闻行业公益性特点, 成为新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 树立报业公益良心观念。报业新闻公益性的实现与行业内公益良心理念的树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行业内部建立起良心道德理念, 其公益性特点才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2. 建立公益性活动平台。报业利用自身新闻媒体优势, 在单位内部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建立起公益性活动平台, 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新闻行业的公益性特点。这种公益性活动平台, 既可以是报刊公益性栏目、报业官网公益交流平台, 也可以是报业媒体与社会公益组织协调完成的救助、环境建设等公益活动。3. 提高公益新闻质量。提高社会公益性新闻质量为报业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提升报业公益性新闻质量, 会体现出报业行业社会责任感, 使社会受众增强对报业新闻的认同感, 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 在新媒体平台协助下, 挖掘内部潜力
在新媒体平台的协助下, 县市报业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挖掘行业内部潜力:1. 挖掘资金潜力。县市报业发展资金短缺, 是行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此, 在供给侧改革支持下, 我们可以利用新型媒体平台挖掘已有的资金潜力, 变潜力为动力, 提高现有资金使用效率, 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在网络平台中挖掘资金使用潜力, 资金重组、合理分配等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就是报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2. 挖掘人才潜力。有了新的媒体平台的支持, 报业内部人才潜力可以得到全面挖掘。这种挖掘既包括了新闻专业能力的挖掘, 也包括了工作者技术层面工作潜力的挖掘, 如县级多媒体报刊设计过程, 可以很好地挖掘出行业内容计算机系统与多媒体技术人才, 利用其技术潜力为报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3. 挖掘无形资源潜力。作为传统的主流新闻媒体, 报业具有极多的无形资源。如何把这种无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产, 将是报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如管理者将报业长期形成的品牌资源、人脉资源等转化为无形资产, 用于多媒体报刊发行工作, 就是无形资源潜力挖掘的一种形式。
(四) 利用舆论导向作用, 强化服务县市中心工作职能
围绕县市中心工作、服务当地发展大局, 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是县市报业新闻工作者的主要工作职能。服务职能的实现, 也是新闻供给侧改革实现的主要过程:1. 为政策改革提供社会舆论支持。政府各项政策改革的开展都需要新闻媒体舆论服务支持。报业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政策解读、政策社会效益调查以及政策作用系列新闻形式, 为上级与本级政府政策的落实提供舆论支持。2. 做好舆论监督。县市报业媒体发挥监督作用, 利用舆论监督促进政府工作质量的提升, 是报业新闻质量提升的基础, 也是新闻行业供给侧整体改革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与新闻受众关系密切的社会民生性问题, 舆论监督可以促进政府本地规划的编制、年度重点工作和项目的安排、组织实施质量, 有力地改善受众生活, 进而赢得社会群体的关注。3. 建立社会舆论平台。利用报刊媒体以及交融媒体形式, 搭建社会群体对政府中心工作的舆论交流平台, 实现政府与社会群体舆论交流, 是县市报业新闻改革的重要创新形式。例如, 在纸媒或官网中设置专业板块, 由受众提出问题, 由县市主管部门对当日新闻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实现管理部门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解疑释惑、疏导民怨, 将是报业新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创新内容。
(五) 以“大媒体”建设为基础, 建设报刊发行新体系
媒体发行平台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基础支柱。供给侧改革为报业新闻新发行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念支持, 同时“大媒体”理念的提出为报刊发行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交互式的影响, 可以实现报业新发行体系的建设要求。新发行体系建设过程,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有偿下载形式。在网络技术支持下, 将多媒体化的报刊通过网络发行, 由读者自由选择版面或新闻内容。利用有偿下载方式发行报刊, 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报刊发行模式。这种模式在应用中, 一方面减少了报刊印刷与发行成本, 在供给侧实现了成本优化原则;另一方面, 可以为报刊读者提供灵活的新闻内容, 同时也降低了读者购买报刊成本。2. 网络免费发行。报业新闻作用主流新闻媒体, 其新闻部分内容 (如政策新闻、时政新闻等)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为了实现部分读者对于这类新闻的需求, 报刊发行方在报刊失去新闻时效后 (如有报纸有偿发行2日后) 利用网络媒体无偿发行报刊。这种无偿发行模式, 可以很好地提高报刊发行的公益性特性, 同时为报刊品牌、口碑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模式。
三、结语
县市报业供给侧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新闻行业革命, 对于县市报业新闻媒体突破改革瓶颈、实现二次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县市报业新闻管理者必须适应“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要求, 利用媒体融合模式促进报业新闻质量的提升, 在县市报业新闻改革中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邵素军.透视“供给侧改革”反思“互联网+”[J].商场现代化, 2015 (26) :238-239.
报业发展三问题 篇4
其一,报业要唱赢不唱衰。的确从国外的情况看,由于数字媒体的强势推进,新闻的本性又是先报为胜、先睹为快,于是传统的报纸不断地萎缩,乃至一百多家知名报纸先后关闭。我国报业由于发展的时段性稍微滞后的缘故,形势没有那么严酷,但压力和威胁也是不断地袭来。然而社会需求与社会分工的理论、社会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社会仍然存在并且在伴随着岁月向前延伸,信息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就不能中断。那么作为新闻功能担当者的报业就不会消亡,于是乎,报业就没有唱衰的理由。载体可以替代,而本质却永恒存在。退一万步讲,即使有衰退的迹象,我们也不能唱衰,而是应该坚决地唱赢。在好多时候,信心与毅力比黄金还重要。唱衰只能自取苍凉,而唱赢倒是能鼓舞斗志、鼓舞士气。
其二,关于打造影响力。说到底,报业及报业集团的看家本领或曰基本要义还是在打造影响力上,包括眼球经济,然后是经营影响力,把影响力转化成市场辐射力和覆盖力、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能力、强势和持久的赢利能力。而打造影响力,则需要一个志向很高远、智慧很充分、思维很深邃的选题策划团队及功底较深厚、文字很精练的强有力的编辑团队,还要有一个具有现代调查理念与手段的营销、发行团队。
这几方面的团队反过来又会加强影响力的打造和构建。一旦足够的影响力形成,就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渠道把影响力实现出来,从无形资产转化为广告客户的理想投入,转化为一个集团的多元化经营路径,等等。这也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形成行家里手的团队。
其三,关于经营的跨界限问题。在报道中涉及的几家集团中,有的进入了有线电视网络领域,有的涉足文化地产、楼宇经济等。对此,有的认为这是超范围经营,有的认为不应予以批准,有的则认为这是符合改革精神和市场逻辑的。而以笔者之见,则倾向于最后一种意见。为什么呢?且不说我们正处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之中,好多时候,改革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如果完全循规蹈矩,哪有改革开放的好形势?!再说,不同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共通性、共同性、可渗透性、可整合性。跨界限、跨媒体经营恰恰是遵循这些规律性或曰规律性的特征。所以,可以十分坦率地讲:跨界限、跨媒体经营,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是必然的,也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我们在这一点上要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发展是硬道理,跨界经营更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知难而上,才能攀上新的高峰。当然,我们不仅要跨媒体,还要继续做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方面的努力。
报业改革 篇5
一、新报业集团成立的背景与环境
在当前传统报业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双双下滑的态势下, 新的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 是上海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新闻宣传及传媒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重要步骤, 上海的纸媒进一步“顺应网络化”, 加快传统媒体的转型。
(1) 从2005年起就已经出现的报业经营困境
报业生存环境恶化已是事实。报业经营持续下滑的情况从2005年就开始显现, 据CTR广告监测数据显示, 报纸的广告增长率2004-2006年度相对下降了60.6%。 (1) 目前报业广告实际是处在负增长状态。上市公司新华传媒, 2010-2012年期间, 亏损175万元。《上海青年报》甚至出现发放工资困难。全国报业广告实收额在2012年下滑15-20%的严峻情况下, 2013年前三季度仍延续这一下滑速度, 并且有些报业集团已经开始亏损, 如果继续下跌, 报业广告收入可能会坍塌。 (2) 另外, 随着纸张、油墨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走高, 报纸印刷成本日益加大, 再加上用工制度的相继完善, 用工成本也在水涨船高, 这些对纸媒来说, 都是刚性的投入。 (3)
(2) 报业向“新媒体转型”这一世界性趋势的紧迫感和压力
在欧洲目前3G新闻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 几乎80%的人都是通过手机接收新闻和信息。在i-phone手机上展现文字、图片和视频新闻。 (4) 2013年起停止出版纸质版的著名报纸有《法兰克福论坛报》。美国著名报纸《今日美国》的成功就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结果。记者通常都是将新闻更新到网上, 鼓励记者开设博客, 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 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 (5)
二、新集团成立过程的三大特点体现了政府顶层设计、改革调整势在必行
1.整合幅度大、集约化管理
在上海市政府的顶层推动下, 这次改革动作大。原两大报业集团所属报刊将由新报业集团进行调整, 在编辑类型、报刊内容、品牌影响、资产人员方面整合或重新定位归口, 以抽调技术流、人才流, 选好配强部门班子和团队;调整后的新集团规模大, 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可以担负得起架构新媒体所需的资金供给。在管理运营上, 集团层面将高屋建瓴式地体现“指导、服务、监督”的宏观调度职能, 以集约经营为主要职责, 特别是在新技术的运用、新媒体的发展、新领域的拓展上负起责任, 并且高水平地为所属三家报社提供保障服务。
2.组建速度快、快速成立到位
上海市委从2013年9月开始就专门对报业改组问题听取调研组汇报并征询各方意见, 其前期调研动作迅速仅仅百日, 体现了改革的迫切。
3.专项资金扶持、取消经济考核
此次改革实施“正确导向把关”等政治考核, 明确取消了原来对报社的经济指标考核, 从而革除了其长期背负的经济“包袱”。而且从2014起, 财政每年固定为解放日报、文汇报注入各5000万元财力的支持。
三、新集团的样态
1.“两强”联合为“一家独大”
两强指原解放日报报业和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二者集团本身就各自拥有《新闻晨报》《申江服务导报》《新民周刊》《外滩画报》等十几家子报, 已经涉及多个文化产业领域, 新集团通过重组合并, 停办缺乏竞争力的子报, 既可以节约成本, 又可以提升报纸实力。
2.三家老牌报纸恢复法人地位, 建制更具活力
此次新集团成立, 将恢复三大报的法人资格, 三家报社拥有对报纸全面负责的事权、人权和财权。三权统一是舆论导向、广告经营成为有机一体的必要保证。独立法人有利于采编跟经营的融合, 有利于平面媒体跟新媒体的融合。
四、新报业集团成立的实质——剑指所在
成立大集团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行政组合的方式, 运用大集团的力量, 将所属各单位通过行政和经济纽带连结起来并建立利益总体, 形成强大的合力, 在此基础上加强资本运作。
(一) 剑指之一:摆脱经营领域单一的窘境, 进军新媒体, 劲装出发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 纸媒数字化转型充满了机遇: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 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 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 (6)
新上海报业集团已与百度签署协议, 双方在搜索引擎、媒体资源购买、云服务器资源提供、舆情报告、手机阅读服务、人才合作、战略资源购买等七个方面展开合作, 将集成上海报业集团丰富的新闻资源和百度公司强大的技术平台, 联合运营。
(二) 剑指之二——进军新媒体, 在新领域打造政治影响力, 统领有效话语权
在新媒体传播大格局下, 主流纸媒若是丧失了这片新兴舆论阵地, 不抢滩舆论主战场, 我们的舆论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作为上海报业集团、传统主流报业进军新媒体, 就是要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和渠道优势, 把握媒体发展的大势和规律, 化被动为主动。
上海报业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宣传工作讲话精神, 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 为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思想基础, 积极统筹、主动出击。
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上海报业集团掌握舆论主动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在新领域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引导的主动性
由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信息传递、态度表达、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彻底与传统社会有别, 网络化生活已普遍存在,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报业进军新媒体网络, 其培育核心价值观、打造主流社会思想和塑造人们精神世界的模式在网络出现, 可以积极打造正舆论气候, 配合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
对于网络化新传播格局, 传统主流报纸是无视还是去关注, 是藐视担心还是积极地介入是我们的战略选择。选择答案是必须顺应这个格局, 顺势而为, 在网上开辟舆论宣传第二战场, 做好舆论的生成和引导工作。
2. 在新领域培育有责任感的理性传媒环境
网络低俗之风、网络谣言、暴力等败坏风气、扰乱秩序。报纸等传统媒体作为宣传战线上多年来形成的具有高度政治定力和作风过硬的团队, 守土有责。纸媒介入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可以大力培育文明的网络环境, 倡导理性、道义、有责任感、有建设性的风气, 潜移默化的引领网民的素养。
当前网络上文化产品很多, 但是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优秀的文化产品数量偏少、先进的公共文化比较欠缺, 造成了载体技术的先进性和载体内容的落后性的巨大反差。传统报纸记者和编辑如果进军新媒体, 就可以实现编创人员与网民的广泛交流和互动, 体现了一种网上做群众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创新。在这些方面, 传统报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有基础、有经验。发展优秀的网络文化、加强主流信息的供给, 抢滩舆论高地, 可以大有作为。
注释
114 潘元金.纸质媒体生存危机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9 (06) :68
22 郭全中.转型是中心[J].中国报业, 2014 (01) :73
33 郑迎军.试论全媒体时代纸媒的非对称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2 (22) :12
45 蔡辛怡.网络时代纸媒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0) :109
报业改革 篇6
所谓新媒体, 业界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描述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 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 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以其内容丰富新鲜, 具有强大吸引力和震撼力的视听觉感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传统报业面临的冲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报纸发行量的下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于在网络上、在移动终端上了解新闻和信息, 加上报业由于纸张成本的涨价而集体提高了报纸的定价, 因此购买报纸的读者有所下降。
第二, 读者的部分流失。尤其是报业的年轻读者流失严重。信息社会的年轻人更喜欢接受和使用新鲜事物, 每天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新闻的年轻人身影。新媒体因其方便快捷、易携带、信息丰富、更新快等特点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而报纸读者的老龄化趋势则日趋显著。
第三, 广告量的增长率下降。广告经营是报业经营的一个重头, 是衡量报纸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 报业广告的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速增长跌落下来, 而相反网络广告却异军突起, 以强劲的增长速度发展。根据i Research艾瑞咨询即将推出的《2015年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年度监测报告》统计, 2014年, 中国整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1540亿元, 同比增长40.0%, 达到新的量级。
传统报业尤其是晚报业现在正面临着新媒体的重重冲击, 已经进入了报业的转型期。从传播学的角度讲,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相对传统报纸具有明显优势。例如, 网络传播更新的速度更快;网络传播中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检索性满足了受众更大的信息需求;网络媒体是多媒体, 更亲近人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中交互性强, 可以双向传播。这些都对人们尤其是更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传统报业的地位虽然有所动摇, 但不可轻易颠覆, 报业依然有许多优点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例如, 报纸历史积累的公信力、影响力、新闻采集能力、效率高、权威性和深度等已成为典范。因此, 报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扬长避短, 采用创新的模式来突破报业的“瓶颈期”。
第一, 以内容为核心, 以权威性为保障。既然报业在时效性和视听觉表现力上不如新媒体, 那么报业可以在内容上花大功夫。在信息时代, 信息即金钱。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即具有了竞争力。在媒体的竞争中, 内容是主要竞争力。报纸对信息的发掘、采集、选择、整合、发布能力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媒体虽然发布的新闻时效性强于报纸, 但网络媒体有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发布权。因为政策性限制, 网络媒体现在还没有信息采集权, 所以网络媒体的信息也大部分来自报纸, 原创的信息大打折扣。其次, 报业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积累, 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也是其他新型媒体无法比拟的。报纸内容更为严肃、严谨。加上报纸拥有一群专业化、素质高的优秀采编人员, 其所写的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 改变报道风格, 加强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和专题报道。虽然报纸的时效性不及新媒体, 但报纸可以开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新媒体的用户在获取新闻信息时, 大多只是浏览大概内容, 而且新媒体一般也只是提供基本事实的报道。而受众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相关报道就可以把目光投向报纸。报纸可以依靠其庞大的采编队伍, 加强对相关新闻背景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 挑选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信息, 并可以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诠释, 进而进行系列追踪报道。此外, 报纸在教育、普及知识方面也是很有优势的。在这一点上, 报纸可以开专版进行专题报道。
第三, 与新媒体融合、合作。报业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进行优势互补。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技术平台, 多媒体的传播渠道;报纸的优势在于其全方位的内容。若将两者融合便能形成有力的竞争力。报纸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进行跨媒体经营, 是当前报业发展的趋势。大楚网就是湖北日报集团与腾讯公司进行合作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还有各大报业在微信平台建立的公众号都是有益的尝试。
第四, 改变版面设计。报纸的内容固然是核心要素, 但版面的设计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 读者期盼和要求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 层次清晰明了的版式。因此, 报纸在排版时可以借鉴新媒体的方式, 新闻直白实效, 重视标题, 分层显示, 将重要新闻的导读放在头版;以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吸引读者, 引起读者共鸣, 凸显新闻价值。强调色彩运用, 图文并茂。
第五,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报纸在互动性上明显弱于新媒体, 为了弥补这一弱点, 报纸可以借鉴新媒体的做法。例如, 在报纸上给予一定的版面专门刊登反馈信息, 读者进行反馈的形式不再仅限于读者来信, 读者热线,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QQ、E-mail、BBS、博客等通道建立互动关系。
现在虽然报业处于转型期, 但这也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业应该抓着这个机遇,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借鉴新媒体做法, 提高报纸的内容和质量, 为报业发展创造更高的起点。
摘要:传统报业的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其在大众传播中的强势地位不可轻易动摇。但随着数字化、互联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型传播媒体如网络传播已经开始对强势的传统报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报业尤其是晚报应如何积极应对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转型期,对策
参考文献
[1]于萍.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转型[J].市场瞭望, 2007.
报业改革 篇7
所有权的变迁深刻地改变了报业的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家族报业时代, 固然也存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的黄色新闻之争, 但许多由家族创办经营的报刊却有超越商业利润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 这些优秀的家族报纸高度重视报纸的品质, “刊登适宜刊登的新闻”, 不以经济利润为价值追求, 对来自政治势力和商业利益两方的压力保持高度警觉, 宁可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也不愿损害报纸的长远发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 才逐渐使新闻专业主义萌芽生长。
然而, 当家族报业慢慢远去, 报刊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后, 报刊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他们仅仅关注资产负债表、利润率、广告额, 在他们眼中, 新闻和其他商品没有任何区别,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最优选择。与家族报业不同, 激励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不是新闻职业理想或专业主义追求, 而是来自华尔街那些手持股票的投资者的压力, 一旦利润率下降, 公司股票价格立刻下滑, 经营者将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驱动新闻业”应运而生, 这种新闻业和以往的新闻业截然不同。
产权变迁对新闻业的影响
美国学者麦克马纳斯指出, 媒介企业内部存在两种规范, 一种是新闻部门形成的新闻规范, 可以把它称为新闻生产的新闻理论。在这一理论中, 一个事件是否能成为新闻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重要性, 即新闻价值, 以及认为这一事件是重要事件的读者人数。而另一种规范是市场规范, 一个事件是否能成为新闻与发现新闻、报道新闻的成本成反比, 与事件对投资者、赞助者各方的损害成反比, 而与新闻所吸引的广告商出资规模成正比。在传统的家族报业时代, 报纸所有者重视编辑记者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内部新闻自由。记者编辑不仅可以抵制来自政治和商业方面的压力, 甚至连报纸老板也不能强迫记者编辑的判断和选择。然而, 当MBA逐渐掌控报业之后, 这种情形便不再出现了, 而相反的事件却屡见不鲜。1992年5月1日, 《温尼伯自由报》的巴里·穆林在他的专栏里批评自己的报纸在前一天对洛杉矶暴乱的报道, 他说, 美洲大陆的重要新闻事件被埋没在早晨版的后页不起眼的地方, 头版报道如一对本地英雄和有关生物溶解的高尔夫球座的消息。随后, 出版商命令穆林与总编面谈, 最终穆林离开报社。 (2) 市场规范严重地消解了原本就孱弱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对报刊业的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
第一, 委托—代理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公司治理结构看, 在家族报业时期, 作为委托人的发行人把报纸的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交给新闻部门, 把经营管理工作交给经营部门。这两个部门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 把世俗的“国家”和神圣的“教堂”隔离开来。比如《芝加哥论坛报》在办公大楼的东门、西门各设有一部电梯, 而通往广告部的电梯不能在四楼停下, 因为四楼是编辑部的所在地。在“国家”和“教堂”发生冲突的时候, 作为委托人的报业家族往往更愿意站在编辑部这一边。如《财富》发行人说, “我们是不能接受将利润的原则凌驾在某些重要的价值观之上的, 比如事实、诚信等。我更不会让广告、美元来左右编辑部的立场。”然而, 当报业成为华尔街的俘虏后, 报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 委托人不再是心怀理想的报业家族, 他们的目标不是使报纸成为社会公器、第四等级, 委托人变成了手中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资者, 尤其是占有较大股票市值的华尔街机构投资者, 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要求代理人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 这种要求往往与新闻部门的专业追求格格不入。
第二, 报业组织结构的平衡被打破, 商业文化压倒新闻文化。在家族报业时代, “国家”和“教堂”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家族报业并不轻视世俗的经济收益, 但更看重报刊的社会价值。《纽约时报》发行人阿瑟说, “一个伟大成功的报纸, 一定会是一个伟大成功的企业……一个报纸必须在经济上站得住脚, 但最重要的, 还是要能得到大众的信托和信赖。”但伴随着大量接受过工商管理训练的MBA进入报业, 市场规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和“教堂”之间的墙被推倒了, 正如斯坦福大学新闻学教授威廉·伍说, 新闻业从一开始就是一项生意, 只不过在最初, 这项生意不受华尔街的干扰, 由报业家族的传统所支配。但是当报业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时, 压力就猛然加大, 报纸要面对咄咄逼人的盈利压力。
当MBA进入新闻业之后, 新闻采编开始反映媒体中那些持有MBA学位、只管理公司运营的经理人的意向。在MBA们看来,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必须缩减新闻部门成本, 减少新闻报道开支。同时, 让新闻部门和经营部门联合起来, 实现市场营销学的“整合营销传播”, 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洛杉矶时报》就曾因此吃过苦头。1995年, 华尔街出身的马克·威利斯执掌《洛杉矶时报》, 他坚决主张打破编辑部与经营部各自为营的状态, 让版面编辑和产品经理一起决定版面内容, 这种经营方式到1999年终于给报社带来灾难。报纸的广告部门与洛杉矶体育馆Staple Center签署了利润分享协议, 但编辑部并不知情, 编辑部对该体育场进行了大幅报道, 这一事件被其他媒体披露后, 成为当时重大的丑闻, 大量记者离开报社, 而报社也被论坛报业集团收购。 (3) 有人就此事件评论说, 媒体经营似乎往往遵守“看不见的手”式的游戏规则:当编辑部与经营部彼此不相干时, 公司往往处于最佳时期;而当它们彼此帮助时, 灾难可能就会出现。 (4)
第三, 报纸从提供新闻变为提供娱乐, 受众从公民转为消费者和商品。家族报业把新闻看作实现民主的手段, 认为公民获知新闻事件能够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而在上市公司看来, 新闻仅仅是一种商品, 加拿大汤普森报业集团总裁汤普森曾说, 我们经营的是一个生意集团, 只不过碰巧是在做报纸的生意罢了。在这种观点看来, 新闻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然后把注意力卖给广告商。在这种观念中, 受众仅是一种商品, 报纸不再提供新闻, 而是千方百计提供刺激感官的娱乐。如香港《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一味鼓吹, “读者爱看什么, 我就给读者什么, 我们不是卖杂志, 是卖共鸣, 卖感觉。”然而, 只有广告商需要的受众才是有效受众, 而广告商的需要决定了媒介的内容。
第四, 对利润的追求超过了对公信力的追求。公信力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但是, 美国Roper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 从1973—2000年, 美国新闻界的公信力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选择对媒体有“较多信任”的人数从1973年的25%下降到2000年的10%, 而“几乎没有信任”的人数从1973年的21%升至2000年的41%。 (5) 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是多方面原因产生的, 但上市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必然会损害公信力。如果认为媒体的总收益由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共同构成, 经济利益可以立即体现为股票价格的上升, 而社会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对报业产生正面作用。经济利益往往会和报业社会影响相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化的报业将会倾向于经济利益, 因为它可以立即带来回报, 而需要长期耕耘才能有所收获的报业社会影响则旁落一边。
解决思路
媒体产权制度的变迁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现象, 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首先,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实行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管理。美国报业是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运作的企业,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在由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组成的公司权力结构中, 股东是上市报业公司的所有人, 有权召开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选举董事会成员, 但股东的权力是有限的, 股东无法决定支付给他们的股利, 在投资或收购决策中也没有发言权, 他们不雇用经理或决定经理报酬, 在一系列对报业经营有重要关系的事件中, 他们并没有直接决策权。在利益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可以用脚投票, 抛出手中股份。因此, 在报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 不应只以股东马首是瞻, 应该完善董事会制度, 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让不在公司任职、与报业没有利益往来的社会贤达人士担任报业董事, 承担起监督公司运作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的工作。企业界的实践表明, 独立董事制度对规范公司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 报业应该引进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思想来源于对企业责任的反思。传统观点认为, 股东是企业所有者,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服务。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 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 真正拥有企业的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而不能只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 报业在服务于股东利益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消费者、社区、政府、环境等方面的利益, 报业不应仅追求经济利润, 还应该履行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即报业必须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行动, 而且行为必须合乎社会伦理道德, 服务公民、社区、社会道德, 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等。
其次, 增进报业内部新闻自由。内部新闻自由关注新闻编辑部的专业自主权, 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6) 一是新闻从业者在其专业范围内的自主权, 如采访权、报道权、确定编辑政策及与发行人共同决定言论取向的权利。二是作为劳动者所要求的人事、薪水、福利等方面的决定权。随着家族报业被公司报业取代, 报社内部新闻自由也在逐渐下降, 约翰斯通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70年代有半数以上记者认为在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方面拥有完全自由, 而且新闻稿被删的次数并不多, 但1986年韦弗用同样指标进行研究却发现, 1982—1983年间, 记者所拥有的自主权比十年前要少。 (7)
要改变市场规范对新闻规范带来的损害, 编辑记者应该在报业体系内争取更大的内部新闻自由。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应该首先得到保障, 人事、薪水、福利等物质条件是新闻记者追求专业目标的前提条件, 而专业范围内的工作自主权则是内部新闻自由的核心。 (8) 因为这一权利是新闻从业者构建职业意识、履行职业使命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扩大内部新闻自由是恢复报业内部组织机构权利失衡的手段, 被上市公司破坏的编辑部与经营部之间的权利失衡, 可以在内部新闻自由的扩展中重新恢复平衡。
最后, 应该树立媒体的长远发展观。家族报业往往倾向于从长远眼光看待媒体发展, 而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利害得失。诸如“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等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为报社带来经济回报, 但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却会给报业带来长久的伤害。在公司化之后, 报业公司也应该从报社的长远发展出发, 树立经营百年老店的方针, 放弃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通过构建媒体公信力来赢得长期的持续回报。因为“从长远来看, 民主制度所要求的社会责任支持报纸实现其商业目标, 而非对此加以阻挠。商业目标的实现, 要通过获得公众信任和社会影响这样的途径, 这样做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公共使命的实现, 因而创造出一种良性循环。” (9) [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保持西方主流媒体地位的典范——奥茨家族时代的〈纽约时报〉》, 《青年记者》, 2005 (6) 。
[2]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9。
[3][4]许知远:百年《洛杉矶时报》的衰落与复兴, 《经济观察报》, 2001年10月22日, 第4版。
[5]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6.127。
[6][8]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53。
[7]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98。
报业改革 篇8
一、市场定位准确有效
普利策在进入报纸行业之前的市场分析为其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883年, 普利策做出了令人费解的举动, 出高价买下了当时正在亏损的《纽约世界报》, 并为此负债累累。其实普利策事先已经对纽约的报业市场作了周密的调查和分析, 他认为《世界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因为《世界报》有美联社的特许证, 这本身是无价之宝;民主党在纽约占主导地位, 却没有一家强大的报纸;纽约的报纸虽多, 但没有一家受市民欢迎的报纸;纽约的移民达50万人之多, 且初识文字, 对报纸有一定的需求。《世界报》后来的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普利策的分析决策是正确的。
普利策的做法让我们足以看到一份报纸的最终成功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须事先做到准确的市场分析, 没有市场何来发展。当前, 中国报业的市场化运作尚不够成熟, 存在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情况, 各路媒体热衷于炒作“星腥性”之类的煽情媚俗新闻, 以为这样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其实, 报业市场的份额是巨大的, 办报人应该在市场细分时找准市场定位, 向目标读者要市场, 并不断的去发现潜在的读者市场, 多角度地开发市场资源, 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秉承正义感, 维护人民利益
普利策就有着铲除腐败、主持社会正义的新闻职业理想。这归因于他早年信奉戴维森的生活哲学, 即生活应该有意义, 应该不断完善。批评的眼光、不满的精神和追求美好成为他的天性。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什么是最大的道德伦落呢?当然是腐化堕落”。因此他坚守着报纸言论和经济独立的立场, 在报纸的开篇辞中都表现出普利策独立革新、揭露社会弊病的办报宗旨。1878年《邮讯报》那篇著名的“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而不为任何政党谋利”的编辑方针被学者评价为“美国新闻事业的理想的前所未有的最好的表述”;《世界报》也提出了“将揭露一切诡骗和无耻, 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真挚诚恳的态度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编辑方针。当然, 揭露社会弊端同时也是商人的一种经营策略, 它迅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和发行量。例如, 他在《世界报》指责1901年购买巴拿马运河的4000万美元下落不明问题, 总统罗斯福扬言要把普利策送进监狱, 但该报的社论坚定地回答:“罗斯福先生错了, 他不能使《世界报》沉默不语。”最后, 他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也为人民和新闻界赢得了新闻自由的胜利, 这样的大胆社论和最终的胜利能不为其带来声誉和销量吗?
目前, 我国有些报纸、媒体只看重企业赢利, 置维护社会正义和百姓利益的社会责任于不顾, 出版内容低俗, 充斥着颓废享乐主义的情调, 对普通百姓的疾苦关心不够。很少有媒体能够以正义为尊, 为工人、民工、农民站出来说话, 伸张正义。这样的报纸怎么可能去实现贴近受众的经营目标呢?这种倾向只会导致报纸被受众抛弃, 最终走向灭亡。因此, 对比普利策, 我们缺乏的也许就是维护正义的立场和以此为策略的经营理念。
三、创新特色、精巧营销
在报纸内容和形式方面, 普利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操作理念。对新闻写作方法的改进, 他要求制作新闻标题一是短, 二是含义深, 三是生动有趣, 强调写标题、写故事和评论都必须立意新颖;在版面安排设计上, 开创了横贯整版的大标题的方法, 并首次使用报眼。他要求报纸每天必须刊登一篇“不同一般”的新闻;使《世界报》成为美国最早使用彩色印刷的报纸, 独树一帜地在《世界报》倡导套色增刊, 并最早在报上刊登套色连环画;开创美国报纸巨大篇幅之先河, 《世界报》周日版初为20版, 后增至24版, 在出版10周年纪念号时为100版, 25周年纪念号为200版;创办娱乐性的专页, 在《世界报》周日版上采用专供妇女、青年和体育迷的专稿, 大量刊登新闻图片和政治漫画, 还率先使用插图 (木刻图画) 。埃默里认为“普利策是使星期日报纸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新闻和娱乐手段并充分展示其潜在力量的第一个人”;提倡“煽情主义”的“人情味”写法, 使其风靡一时。他要求写东西要使读者动情, 提倡标新立异的题目、简明精炼的句子、铿锵有声的动词、体裁紧凑的文章, 他要求“把文章缩短、再缩短!”
另外, 他的营销手段也是一流的, 例如使自由女神落户纽约港, 雇用内莉·布莱作72天环球旅行, 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声望和销量。
普利特对报纸的要求和营销手段是适合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但同样对现在我国的报业有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报业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陈旧僵化的传统办报模式的羁绊, 但却出现了众多报纸爆炒内容雷同的社会新闻的怪现象, 这是一种低层次竞争状态下的虚假“繁荣”, 只有像普利策那样不懈的追求新鲜, 在内容形式上吸引读者, 并通过营销把报纸推向每一位能争取到的读者, 作为一家图发展的报纸才能在读者心目中建立特色印象, 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稳固地立足于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
四、人性化管理
普利策的事业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他培养的得力助手是其左臂右膀, 帮助他创造奇迹。有人概括普利策的管理策略是:感情留人、高薪“挖”人、知人善任、“慈父”爱人, 也可以说他是精神物质双重鼓励。在精神激励上, 他像一个啦啦队的队长, 身上总有一种热爱职业的热情, 让每位从报纸总编到排字工人的报社员工感受到他的真实情感。他讲究人尽其才, 通过分析每一个雇员的才干、兴趣、弱点来分配其给合适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使其扬长避短, 并且在当时条件下给予最丰厚的物质回报。
中国报业虽然已经在机制和观念上实现了一些突破, 但一些报纸却在经营管理中走入了片面重视制度化管理、忽视人性化管理的误区,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甚至存在拉帮结派以及任人唯亲等现象, 造成人才资源隐性浪费, 内耗过多, 效益低下。市场化运作、人性化管理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 虽然我国报业的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因为与普利策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环境不同, 所以不可全盘照搬, 盲目模仿, 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主动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绝对自由”, 所以我们应该在借鉴普利策的经营理念同时, 结合自己的特殊性, 最终实现适合中国国情和民众口味的新闻理想。
摘要:美国报业巨匠普利策独特的报业经营理念开创了新闻业的一个崭新时代, 虽然时隔多年, 地域不同, 仍对我国报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市场定位、报纸品格、内容形式及营销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普利策,报业经营,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新利:普利策在平衡报纸的责任意识和市场意识方面的贡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7)
[2]常民强:从普利策的新闻观看我国大众化报纸的办刊理念[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2)
亚洲报业逆势走强 篇9
在世界报业协会最新的统计中,亚洲的订报率增长了4.74%。光在印度,2008年就增加了115万的新读者,增长率为10%,且势头依然强劲。“许多人无法在没有报纸的情况下,享用他们的晨茶。”《印度时报》的首席营销官拉胡尔·坎索说到。
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仍订阅超过一份的报纸。事实上,日本是世界上读报狂热的国家。“很难在世界上找出另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报纸公司一日能发行近百万份。”世界第二大日报社、拥有800万用户的朝日新闻社的总编辑船侨洋一说到。在未来几年内,朝日新闻将推出付费手机报的业务,意在争取增长1000万用户。
世界上最肥沃的报业土壤也是记者处境最危险的地方。据国际新闻学会的统计,2008年有26名亚洲记者被杀害在工作岗位上,成为较危险的行业。另外,54名亚洲记者因其报道牵扯权势利益,而身陷囹圄,处境艰难。
报业改革 篇10
关键词: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0 引言
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已走过10年历程, 在经营结构、发行策略、广告开发、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相当一些报业集团在组建集团之后, 盈利水平低, 有规模而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究其原因, 除了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更主要的是报业集团自身市场意识薄弱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当前, 世界经济动荡起伏, 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 传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传统报业市场份额面临逐步被切分的危险。传统报业如何走出瓶颈、摆脱发展困境, 推进报业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做大做强以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 关键是解放思想、适应市场、不断变革。理性对待, 稳健操作不失为当前经营管理较好的策略, 实际操作上就是[1]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1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及报业集团的增量和存量的内容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是在中国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 提到的词语。在经济学范畴“增量”[2]是指要增加的固定投资, 就是增加的资金流量;“存量”[2]是指原来就形成生产能力的、或原来就有的固定资产。具体到报媒行业的增量和存量, 内容更广泛。存量除了集团固定资产和货币外, 广义概念还应包括集团所拥有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影响力以及社会资源。报业增量就是在存量的基础上, 通过集中整合、运用集团资源, 挖掘潜力和开拓新领域所进行的重点投资获取新增加的资产和经济效益。存量和增量是企业发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2 制约报业集团发展的几个主要表现
当前, 一些报业集团在前进的道路上, 经营管理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
2.1 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 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思路及理念
虽然报业集团改制很多年, 但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换换牌子, 思想上仍停留在等靠要的行政事业思维, 观念陈旧, 固步自封, 满足于按部就班, 行动上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对报业是生产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性质认识不清, 缺乏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没有科学地企业发展规划、思路和经营理念。
2.2 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彻底转变, 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
报业集团的建立是规模经济和报业产业化的需要, 同其它企业集团一样都是企业。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内部设置、生产和营销必须符合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规律。当前, 一些报业集团根据上级要求和行政手段, [3]虽然拥有了几家、十几家报纸, 总量扩大、规模扩张了, 但还是行政事业的设置和经营管理模式, 造成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资源浪费、投资无序等状况。
2.3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机制
中国报业走向市场是一种必然选择, 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经营理念, 勇于开拓创新的经营人才是报业集团发展的保证。一些报业集团在人员安排上制度僵化落后、走过场, 不是以市场需要和工作出发, 还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情况, 这严重阻碍了集团发展活力和动力。
2.4 资金有限, 融资能力较弱, 投资回报率低, 且缺乏科学性
一些报业集团资金有限、投融资能力差, 阻碍了企业发展。不开源节流, 在投资上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严谨认真的可行性研究, 好大喜功, 重短期利益, 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不管资金回报, 乱投资, 缺乏资金风险意识、安全意识, 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低, 甚至资金损失和浪费, 使集团发展面临困境。
3 当前背景下, 如何“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升报业集团运营效率
3.1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进一步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 加强集团全体职工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教育。转换思维, 改变作风, 凝心聚力, 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盘活资产、资金运用、用人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谋划企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整合、盘活报业集团现有资源, 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 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科学地开拓新领域, 增加企业盈利能力, 扩大集团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
3.2 建立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彻底改革报业集团行政事业管理体制, 明晰产权, 完善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产权代表责任制度, 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4]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集团同旗下子报及各经营单位全面理清产权关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以资产为纽带,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在人员聘用、薪酬机制、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办报经营、资金运用、融资模式上给与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 鼓励、支持子公司发展壮大。
3.3 优化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形成科学的产业链
对现有资源有保有压, 集中整合报业集团优势资源, 对盈利能力强、前景广阔、重要的项目进行开发、利用, 逐步形成报业集团以品牌效应、广告经营和报纸发行为主导, 多元化相关产业扩张的产业结构。
报业集团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设备、闲置房产通过与其他领域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及民间资金的融资,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客户差异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关停、合并受众人群少、经济效益差的夕阳报纸;开办以市场为导向, 贴近生活、读者群需求大、现代时尚的报刊;细分报纸市场的层级结构, 避免集团内部报纸同质化竞争。
3.4 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报业集团开展资本运营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 是集团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不仅可以获得大量资金, 同时也促进传媒资本在更大范围的重组, 增强传媒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主要有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租赁、上市等方式, 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可促进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也是报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传递金融调控三大信号.新华网, 2013年06月21日.
[2]网络百度.
[3]张春林.论报业集团子报经营思路的创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