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财务管理

2024-10-14

报业财务管理(通用12篇)

报业财务管理 篇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福建省第一家传媒集团, 于2002年8月25日挂牌成立, 目前已形成十报十刊多网站的产业集团。随着产业发展, 目前又处于国家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 如何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资金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对此, 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适应报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报业集团如今呈现出以资产为纽带, 多法人、多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多媒体、多关联方、跨区域的产业属性。随着事业的发展, 报业必将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逐渐实现从单一办报到报业集团再向传媒集团的转变。既然要以市场化的思路来办报, 按照企业化模式来经营, 就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使新的体制充满活力, 依靠自身机制的力量推动发展。

近年来,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 借鉴兄弟报社的经验, 结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实际, 集团继续推进报业改革, 旨在把各个“小舢板”统一打造成“报业旗舰”, 先后成立了海峡都市报发展有限公司、海峡导报发展有限公司, 按照“一媒体、一公司”的管理原则, 以产权为纽带理顺媒体和公司的财产处置、帐务划分、财务管理等问题, 及其报业集团、子报和新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也为文化体制改革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显然, 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记账型财务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集团管理要求。报业集团的战略发展就是财务部门的“导向”所在, 要求财务管理要以战略为导向, 有效地配合推动战略的执行、监控战略执行的过程、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偏差、评估战略执行的结果。因此, 需要创新集团财务管理的模式。

近年来, 随着集团的发展, 集团财务控制逐渐形成“集权为主、分权为辅”、“小核算, 大财务”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方面在会计核算制度、资金调度、内控制度、资产管理、税务筹划、财会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等方面实行相对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而言, 即资金动态集中管理, 运用网银资金归集与拨款, 实现对资金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在集团范围内统一配置和运用资金, 使各经营单位筹资成本总和最低;在集团内部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在核算办法、核算口径、核算软件等方面保持一致, 既有利于对各经营单位业绩的考核, 又有利于提高集团整体的会计信息质量;充分享受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 并合理运用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税收筹划, 站在大集团的角度使税收成本最低;统一财务机构设置和财会人员管理, 或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另一方面, 集团按照《集团授权管理办法》, 对子报、各经营单位实行授权管理和目标考核, 根据一级法人、二级核算、宏观调控、微观搞活、职责明确、赏罚分明的管理要求, 有一整套收入成本利润考核指标、考核分值、考核流程, 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 对下属单位的经营适当分权。

笔者认为,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适应现阶段发展需要, 表现在:第一, 处理好财务权限上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科学界定母子公司的责权利关系。第二, 既便于控制降低成本, 又有利于发挥合力, 有效防范整个集团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三,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兼顾集团整体利益和成员利益。

二、强化资金管理, 努力实现“现金流量最优化”目标

集团在实行文化体制改革中, 无论是办报还是多种经营,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和运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 如何把钱用到刀刃上, 更是集团生存、发展之根本, 这就势必要求报业集团要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 把“现金流量最优化”同样作为财务管理的另一目标。

现金流量最优化, 并非单纯指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 它要求报业集团在理财过程中, 在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有效的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间最佳结构关系的基础上, 实现现金净流量最大化, 从而保证报业集团的财务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可见, 现金流量最优化不仅要考虑资金运动的时间价值, 而且要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均衡, 在满足现金流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与现金净流量的增加。根据报业集团内、外部环境和条件, 统筹一定发展时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 深入挖掘集团的财务潜力, 有效地进行资金的平衡、调度, 充分发挥报业集团理财的运筹作用, 以促进报业集团理财的两大重点———良好的偿债能力和尽可能高的盈利能力的协调, 统一促进报业集团理财目标的顺利实现。

具体操作上, 计财部门本着“筹资有方、用资有责、调控有效、调度有方”的资金运行机制, 对资金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和调整, 使资金结构更好地满足办报印刷生产经营的需要;对财务结构进行选择和改善, 在保证集团利润增长的前提下, 降低集团的经营风险;对资金的存量进行分析和控制, 确保集团的支付能力, 从而保证集团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债务运行从严管理, 防止呆账发生, 保护集团的经济利益;对存量资产进行控制和调节, 防止资金沉淀资金;有效地调配和使用, 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为报业集团筹资、投资, 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打下基础。

三、尝试对投资管理做出职业判断, 把好财务关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投资是报业集团经营的扩展行为, 目的是获取更大的受益, 占领更大市场, 从而壮大集团的实力。投资方式主要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内投资主要有新办报刊、扩版、兴办实业、购置、更换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机器、设备、房屋、土地、工具等劳动手段和劳动资料;对外投资主要有理财、合资、合营、并购等。这些投资行为的发生必须建立在对投资计划的可行性和安全度做出严密的、科学的分析认证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 计财部门配合投资发展部等其他相关部门, 努力参与投资决策系统的运作, 对报业投资行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做出职业判断。

四、树立大局意识, 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种经常行为, 涉及到集团的方方面面, 诸如人工成本、印刷成本、纸张成本、发行成本、广告成本等。在2009年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成本控制尤为重要。计财部主要通过计划、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途径, 并注重实效, 真正起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成本管理同样也是一种成本责任, 必须落实责任才可能有效地控制成本, 从而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高的效益。

在2009年广告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 集团领导要求“坚定信心, 稳定收入, 效益良好, 为集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客观分析了今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并引用灾区标语“有手有脚有希望, 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来振奋集团员工斗志。作为经营职能部门, 计财部门也全力配合各经营单位, 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审核与控制, 严格控制成本支出, 为集团经济服务。

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努力做好财务监控工作

预算管理,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贯彻报业集团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以资金管理为重点的重要手段。预算本身是一种超前意识, 是一种规划。通过预算编制、预算分解、预算落实三个环节, 来加强集团全方位、全过程、统一管理。报业集团是多元多层, 近五年来预算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 就是要靠全面预算管理去统一管理, 因为预算本身既有统一性又有强制性, 通过预算对集团的经营做全面的综合计划, 通过对营运中的资金的有形量化, 把集团未来的经营内容具体融入整体运营之中, 达到全方位完成经营目标之目的。

计财部门严格按照《集团预算管理办法》, 积极履行管理职能, 按照经营管理需要,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控制和监督力度。即对月报、季报等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横纵向分解, 找出偏差, 从各个角度把预算执行情况反映出来, 通过分析查找原因, 制定措施, 在今年广告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做好增收节支, 加强债权债务的清理, 实现财务预算对各经营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的控制和监督, 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 提高预算的预警和监控能力, 满足经营管理者的需要, 争取年度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

六、加强学习, 提升能力, 敢拼善赢

随着集团经营的多元化, 报业经营活动分化为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两个层次, 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因而财务管理的对象开始复杂化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意识是我们工作取得进展之必须。集团财务人员只负责做帐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不仅要吃透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政策法规, 而且要多汲取经济法、金融、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 以提高职业技能, 自我提升, 有所建树。

诸如, 集团有的报纸在条件成熟时争取上市, 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链都寻求新突破, 集团投资运作也积极向财务投资、资源投资、文化投资方向转变。作为整个财务团队, 要敢拼善赢, 按照集团领导提出的“经营工作要大胆设想, 仔细论证, 安全运作”的要求, 多想多做, 科学地务虚, 在坚持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打破传统观念, 转变思维, 在摸索中求发展;面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多从税收筹划、产权纽带、融资需要、发展壮大等多方面多琢磨多认证;在商务印刷和新媒体方面上, 还需要开动脑筋, 积极探索, 有所作为, 做大新增长点;继续努力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使得授权单位经营者更细化了解经营情况, 做精做细基础性工作。

今后部门将采取继续教育培训、内部业务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 营造浓厚的学习研讨氛围, 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学习专业教材与听专题讲座相结合, 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加强职业判断相结合, 切实做到学透、学精, 不断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凡事贵在实践。与其坐而论道, 不如奋力前行。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以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 把握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和海西建设的发展契机, 为进一步做强党报集团品牌影响力, 创新思维, 加强管理, 为报业集团把好财务关。

参考文献

[1]、周鸿铎:《报业产业经营与管理》,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1、周鸿铎:《报业产业经营与管理》,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会计学会出版分会:《〈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讲解》,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2、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会计学会出版分会:《〈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讲解》,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3]、张忠明、骆鹏飞:《科学理财, 集中管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探索财务管理新模式》, [J].《中国报业》, 2007.23、张忠明、骆鹏飞:《科学理财, 集中管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探索财务管理新模式》, [J].《中国报业》, 2007.2

[4]、国办发[2008]1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4、国办发[2008]1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5]、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31号《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5、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31号《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6]、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34号《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6、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9]34号《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7]、经济日报评论员:《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 [N].《经济日报》, 2009-7-237、经济日报评论员:《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 [N].《经济日报》, 2009-7-23

[8]、王长宁:《企业集团如何设置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J].《上海国资》, 2006.78、王长宁:《企业集团如何设置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J].《上海国资》, 2006.7

报业财务管理 篇2

简介:

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629/G2;国际刊号:ISSN1671-0029;邮发代号:82-300;经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报业》刊期自2011年起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京新出报[2010]848号)。《中国报业》(下)秉承《中国报业》杂志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和品位,定位于“报业传媒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学术理论的权威性。《中国报业》(下)主要聚焦报业传媒,文化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行业的发展,重点报道我国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交流业界经验,以前瞻性、实用性、创新性为特色,面向传媒、文化单位、各大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编辑、记者、媒体经营管理和研究人员。主要栏目设有:特别策划、传媒新论、理论探讨、新闻评析、文史论坛、经营管理、产业前沿、经济观察、媒介教育、图书编辑、出版新论、传媒党建、传媒科技等。

投稿须知:作者须提供的材料

请在文章开始部分提供文章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本刊提供)。

请在文章结束部分注明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邮箱。

请附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单位、部门、职务、学历等)。

文章(2P)字符数控制在4000字符以内。

关于稿件的技术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注释)请一律标明在文章末尾。

引文为中文专著,应依次写明[国别]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引文为期刊论文,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刊物名称,年份,期数,页码;

引文为中文文集,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主编名:文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来稿严格遵循本刊选稿规定和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规范性、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自觉恪守学术信誉,来稿须注明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无争议等,严格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报业财务管理 篇3

质量要素

面对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电子阅读方式,纸质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非常严峻的局面。作为报纸印刷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刻不容缓地提高报纸印刷质量,使报纸画面轮廓清晰、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色彩协调、文字黑实,以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让广大读者喜爱阅读纸质报纸。

当今社会已进入自动化、网络化时代,印刷设备的印刷精度高了,承印材料的质量也改善了,特别是新闻纸定量减少、平整度和光洁度大大改善,这为我们提高报纸印刷质量,创造了更多可能。

就彩色报纸的整体印刷质量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印刷加网线数。目前,彩色报纸印刷多采用100线/英寸加网,根据报纸画面等要求,应将彩色报纸印刷的加网线数提高到120线/英寸,并采用椭圆形网点,将网点面积率最小设置为3%,最大设置为90%。

从目前工艺来看,此种方式是提高彩色报纸整体印刷质量的最佳途径,印刷企业比较容易做到。

除了在工艺上提高加网线数,以下因素也会影响报纸印刷质量:操作人员的素质、设备的掌握程度和使用水平、原辅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车间环境以及检测手段的水平和合理性等。所以印刷企业应针对印前和印刷过程中的各个生产环节编制技术文件,建立岗位责任制、生产操作规范和印品质量标准,同时对生产场地环境作出严格的规定,并确定印品检验程序等。

时效要素

出早报、印好报,是报纸印刷部门的职责。目前,诸多城市每天出版的日报都有数十个版面,印刷时间仅从零点到清晨五点半,在这5个半小时内,要按时完成数百万份的报纸印刷任务,报业印刷企业可实行环节量化控制法,合理安排印刷时间。

首先,应有效地控制各生产环节的生产时间。根据报纸生产的总时间和各环节的具体情况,设定每个环节的时间段。各环节可按产品生产工时和实际生产需求,以“量化”方式,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备,以及应急人员和设备,从而保证在每个环节都能在设定时间内准确完成生产任务。

其次,应建立各环节交接签收制,以贯彻执行环节量化控制法。每个环节的任务完成后,在交接到下一环节时,必须注明交接时间、上一环节交接人签名,这样各环节间可相互监督,出现问题可及时做出调整。

最后,虽然配备了足够多的设备和人员,但为了出早报、印好报,还必须使所有设备一直都处于良好状态,因此,应建立“保全”交接和轮休检修制。“保全”就是每天生产完成后,设立专班人员,立即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排除影响设备正常运转的各种故障,确认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后,填写交接注意事项,与有关人员签字交接。轮休检修属大、中修,即各设备要轮着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全面检修,维护保养,以及时发现隐患问题,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成本要素

报纸印刷成本是指报纸印刷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包括原辅材料(纸张、油墨等)费用、燃料和动力(水、电)费用、设备修理费用、折旧费、教育和培训费用、工资和附加费、应提取的福利基金等生产一线的费用支出以及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费。为了控制报纸印刷成本,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人员配置和物耗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定额标准,称之为定额管理法(亦可称标准化管理)。

实行定额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机台和个人在日常生产中,应建立“台账”和“个账”,物品领取应严格按照领发手续,各种能源和物资的消耗应按部门、车间、机台、个人分摊。以上这些都是成本考核的要素,应该统计需求,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进行分类归集,然后对比实际消耗和定额标准。在定额管理中,对于总成本的控制要从单位成本入手。单位成本中的每一项都必须测算出具体金额,每一项相加后经测算、评估,求出最终合理的单位成本。定额标准一旦确定,要及时建立奖惩制度,节约有奖(可以采取提成办法),超标要罚,以认真的态度,严格执行。

在报纸印刷的单位成本中,新闻纸的费用占比最大。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每千吨新闻纸的出报率和每千张对开报张的重量。从理论上讲,这两项的计算方式如下:每千吨新闻纸所能出的对开报纸数量为1000(kg)÷[对开张报纸面积(m2)×定量(g/m2)]×1000;每千张对开报纸的重量为:对开张报纸面积(m2)×定量(g/m2)×1000÷1000。例如,定量为48g/m2的新闻纸,对开纸报纸的面积为781mm×546mm,则每千吨新闻纸所能出的对开报纸数量为48855份,每千张对开报纸的重量为20.5kg。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单位成本的计算则比较复杂,例如,报纸印刷多使用卷筒纸,其要除去包皮、筒芯等的重量,而且印刷过程中还会产生废报和纸渣等。这就要求在计算出每千吨新闻纸的出报率和每千张对开报张的重量后,还必须把包皮、筒芯以及废报和纸渣等的重量分摊到每千张对开报纸中。而且废报上还有油墨和水等成分,在计算废报重量时,也必须考虑,通常每千张对开报纸的油墨、水等成分的重量约为0.42kg,但各企业情况有所不同,必须进行实地测算。综合所有数据后,确定纸张消耗定额,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单项激励机制。

此外,对于新闻纸的成本管控,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其运输、储存、使用过程等都要有详细的规定,而且要根据每个地区和每个单位的情况来制定。例如,运输方式不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不一样,但要详细记录纸张在上下车、搬运、进库房过程中产生的纸张破损;在纸张储存过程中,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不一样,南方空气湿度大,北方空气干燥,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对纸张进行调湿处理,否则易在印刷过程中出现问题;对新闻纸的包皮、筒芯要进行合理保管、计算和处置,同时还要合理收集废报和纸渣;在仓库中,每卷新闻纸都应该按照编码排序,印刷操作人员不能任意乱动和使用新闻纸,应该按照编码排序使用纸张并做详细记录。

除新闻纸外,针对其他材料,如胶片、版材、橡皮布等也要制定定额管理制度,从而做到人人关心成本。

有了定额,就便于考核,特别是把定额货币化后,就能明确努力的目标。成本考核的实质是把生产产品耗用的劳动量换算为劳动消耗的货币量与产品(每千对开张报纸)价值量。因此,通过定额管理法,将生产产品耗用的劳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降低报纸印刷成本。成本降低了,利润就会随之增加。

浅谈报业集团预算管理 篇4

一、实行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财务预算是指一系列能够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财务预算能够从价值的角度将经营期的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结果反映出来。因此, 报业集团实行预算管理对于集团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是实行现代企业管理迫切的需要。

报业集团在顺利完成转型之后, 就要求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报业集团需要打破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 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管理, 促使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集团的整体目标一致。而预算管理无疑成为这种管理格局的主线。报业集团通过预算管理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 进而提高集团管理的效率, 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目标, 提升集团的整体经济效益。

2. 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报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就会出现不同的多层次投资者群体, 从而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的情形。对于投资者来说, 当前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固然重要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企业的潜力、未来发展的前景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 为了应对产权制度的变革, 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报业集团需要加强管理深度, 从经营过程、经营结果及经营质量各个方位进行规划和控制, 强化预算管理。

3. 是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转型后的报业集团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挑战, 财务管理也由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转变为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内容在内的复杂活动。因此, 能否合理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财务活动直接关系到报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而预算管理就是报业集团进行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是财务管理由被动核算转向主动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4.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预算管理有助于报业集团为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充分挖掘资源的最大效益, 进一步提高报业集团的经济效益, 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预算管理通过程序化的管理方式, 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 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及个人, 是提高报业集团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 将预算管理贯穿到经营结果、经营过程及经营质量各个方面, 能够为报业集团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二、报业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报业集团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相对发展比较成熟与完善但是在某些方面预算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文, 笔者将简单探讨一下报业集团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预算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关键环节。虽然, 报业集团拥有一系列的预算管理制度, 但是相对来说管理的体系的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在实际运作中执行力度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及考核考评的力度不够等现象时有发生, 进而导致了预算管理执行规范性较差, 执行过程中可能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发挥监督与控制职能。由于预算管理体系制度的不健全, 降低了集团财务管理的力度及效率, 难以有效地降低集团的成本费用, 提高集团的经济效益。

2. 预算编制没有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预算的编制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集团的经营活动。因此, 预算的编制应根据集团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编制, 与集团的实际经营情况息息相关。目前的情况来看, 报业集团的各种预算的编制与集团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 编制的针对性不强, 执行也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没有实现预算编制与管理的根本性的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不能有效的融合也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在集团管理活动中作用的发挥。

3. 结果分析与考核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预算执行结果分析与考核是预算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可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下一次的预算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但目前预算管理的结果分析与考核大部分是走形式、走流程, 真正解决问题的相对较少, 没有将实际的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而且, 结果的分析与考核没有真正反馈到财务及预算的编制及执行部门, 更没能发挥调控和改进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报业集团财务预算管理改进对策及措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报业集团预算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报业集团应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 笔者针对上文中阐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及措施。

1.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明晰责任。

首先, 要健全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报业集团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实际情况, 制定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与落实。报业集团可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 预算财务中心和管理小组等, 专门负责集团的日常预算管理工作。如此一来也便于明晰各个部门及人员的工作及责任, 有助于集团预算的管理, 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如:预算管理小组可以主要负责确定预算编制原则, 制定和调整经营政策;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保证预算有序执行, 经营目标的实现等;财务中心可以主要负责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具体工作, 如:预算方案、决算报告的具体编制, 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详细分析, 对资金的进行日常调度和现金控制等。

2. 规范预算的编制。

预算管理的编制要明确其编制的原则和编制的依据, 预算的编制要客观、要切实可行。预算的编制要根据报业集团的整体目标和发展规划, 预算基数根据上年度实际发生数并结合本年度集团的工作目标情况确定, 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流程进行, 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为前提, 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 (如:生产能力、资金流动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 , 根据集团的客观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准确的预算编制。另外, 要广泛听取下级部门和员工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将集团的目标和员工的愿望相结合, 促使预算尽更接近实际, 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3. 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

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到位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报业集团必须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首先, 当集团的财务预算一经批准下达时, 各预算单位必须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各个工作岗位,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逐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执行。同时, 也要根据各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 将年度预算细分至月、季预算, 严格控制分期预算, 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其次, 强化对现金流的预算管理。对于现金流要严格控制其支付, 控制其支付风险。预算内资金的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预算外的项目支出, 按照相关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严格把关, 对于不合法的项目开支, 一律不予支付。最后加强固定资产购置、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管理, 严格审查各项投资计划, 监控各项资金的使用和运行状况, 定期对项目投资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4. 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

报业集团应根据管理的要求定期进行预算分析, 如每月进行简要分析, 一季度进行全面分析。报业集团应当建立预算分析制度, 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 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 落实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纠正财务预算的执行偏差。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 也要综合各个方面如财务、市场、政策、法律等方面的资料,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较为客观的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执行现状、发展趋势等。因此, 当预算数和实际完成数不相同时, 在分析时要同时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找出差异的原因, 为日后集团预算的制定和经营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5. 强有力的监控体系与措施。

要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强有力的监控体系和措施作为支撑。因此, 报业集团必须积极开展内部审计, 严把监督关口。集团要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 在保证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合法性进行审计和监督的基础上, 强化对预算制度贯穿实施情况的过程性进行审计和监督, 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审计力度。除此之外, 要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保证报业集团各项经营活动都严格按照预算惯例程序进行。同时, 将财务预算指标细化分解, 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 并明确各岗位的界限。倘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如此一来, 各部门、各岗位都会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能相互制约, 保证预算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6. 建立和完善预算考评与激励机制。

预算考评是对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是保障预算执行的重要举措。集团应结合年度内部经济责任考核, 以预算完成状况的考察为考评核心, 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 将其利益与业绩紧密相关, 这样会使预算执行者的个体目标与预算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 明确的激励机制也会充分调动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自觉完成预算指标。

参考文献

[1]冯经云.关于强化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1年5月.

[2]费其俊.报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 2011年6月.

2008中国报业经营报告 篇5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2008年可谓“喜忧参半”: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喜庆事件的牵引,报业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所忧者,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业经营人力资源成本攀升;新闻纸大幅涨价导致报纸运营原材料成本大增;国际油价走高导致报纸物流成本大增;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日益显著,给报社广告经营带来严峻的压力。回顾2008年的中国报业,以和谐为主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化解经营危机为主题,以变革经营模式为抓手,在险恶的环境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积极应对新劳动法,扎实构建“和谐型报社”

2008年新修订的《劳动法》正式实施。该法的突出特征是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加以切实保护。由于国内大多数报社存在不规范用工行为,发行部门将基层发行员视为“临时工”,既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落实其养老保险等社保福利待遇,基层发行员的假日加班费也未能兑现。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各地报社克难奋进,积极落实新劳动法,掀起建设“和谐报社”热潮。落实新劳动法的核心是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改善报社基层弱势边缘群体的生活福利。2008年起各地报社陆续将临时工转为合同工,不少报社还大幅提升和改善发行员的待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投入巨额资金为基层发行员购买了社保;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不仅为员工办理了社保,提高了基层发行员待遇,还兑现了发行员节假日加班费,基层发行员平均月薪达到1700元,最高可达3000元„„这些温馨实惠的人文关怀举措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报业”新局面。

二、应对“巨媒体”危机,“微媒体”开创“长尾效应”

长期以来,国内报社致力于生产规模的扩充,行政主导的报纸合并导致一些报社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指标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但报社的员工规模、日常支出等亦急剧膨胀,总体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出现了所谓“巨媒体综合症”,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报业经营者已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转而开始重视“恰当的小规模报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一些大型报社危机重重,但面向县镇发行的社区报纸依旧生机盎然。可见,报纸的规模并未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基于窄众传播理念而生的微型报纸,投入小且经营灵活,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回报。2008年国内微型报纸获得较快发展:一是县域报纸的活力凸显,取得了骄人业绩。浙江萧山日报社充分发挥“内容提供商”的优势,整合新闻资源和社会客户资源,年经营总收入已达5000万元。随着国内经济的波浪式推进,一些县级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其报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域报将是报业经营的“蓝海市场”。二是掀起DM报刊的创办热潮。DM报刊将使新闻和商品信息合二为一,具有针对性强、投递精确、信息攻势猛烈、免费阅读和经营灵活等优势。2008年国内一些

报社创办DM报纸,拓展新的广告市场,如温州日报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创办的《温州发现》已经初现成效。微型报纸的出现,使得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广告市场被重视,报业经营的“长尾效应”将逐步显现。

三、变革经营模式,报纸发行渠道网络对接电子商务

我国正处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了50%至60%的增长速度。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跨区域的物流日益重要。但我国物流配送服务业还较为落后,这种情势为传统报纸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即报社通过整合现有报纸发行网络资源,对发行队伍进行改造升级,使得报纸发行渠道网络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将传统的报纸发行实体转型为物流配送企业。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需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对报纸发行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再造发行终端。过去,发行站多为承租场所,不仅费用连年上涨,而且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配送的需要。从2005年起,杭州日报集团投入数千万元购买了一批临街店铺的产权,并进行了全新装修,设置报纸分发区和商品配送展示区,将发行站改造成营销终端连锁店,使发行站由单一的报纸分发场所转型为复合型的商务终端。二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发行中心与杭州网、《每日商报》达成三方协议,由杭州网搭建网上商城,《每日商报》负责品牌和广告宣传,发行中心负责商品配送,形成“三位一体”的整合营销网络。三是再造发行队伍。发行中心从发行员队伍中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组成“星级营销分队”,开展商品的宣传和配送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杭州日报发行网络的改造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已经有50多个厂家的200多种产品加入发行配送网络,电子商务配送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发行中心的发展思路是以绿色农副产品配送为主导,打造“两小时生活服务圈”,从客户打进热线电话订购产品起两小时内将产品免费配送到户。

四、新媒体建设提速,报社网站经营获得突破

受新闻纸涨价和节能减排两大现实因素的影响,报纸的“无纸化革命”再次成为热点。2008年10月28日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次年2月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平台,网络版日报将每日更新。不管报纸的无纸化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加快报纸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虽然国内报纸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绝大多数报社所属网站长期亏损,陷入“投资巨大、收入微薄”的苦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亦有青岛新闻网等极少数几家报社所属网站实现了盈利。青岛新闻网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网站,它较早进行体制创新,实行独立公司化运营;较早借鉴商业化门户网站运营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其经营业务包括新闻、手机短信、互动社区、实用信息、商务应用、报纸广告和户外广告、楼宇电视广告发布等6大板块。据2008年3月日志统计分析,该网平均每天已有70万台电脑登陆访问,注册用户已近200万,仅社区论坛项目,同时在线使用人数即逾4万,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其经营总额已经接近传统报纸广告,且盈利状况明显优于纸质报纸。青岛新闻网的经营实践表明,传统报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成一流的商业化网站。

五、汶川地震事件助推,“媒体公民”意识觉醒

近年来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的趋势下,“企业公民”的理念得到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这一新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发展体系与战略,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绝大多数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有其合理的经济利益,但更须强调社会责任,它考虑的不但是作为“经济人”要追求利润和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强调作为“社会人”,要承担对社会、公众和自然环境等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以合理的方式回馈社会。媒体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且更要做一个合格的“媒体公民”。汶川地震事件的发生,唤醒和激发了媒体的公民意识。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报纸不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且以高度的责任感参参与系列慈善活动。在三天的国家哀悼日中,各地报社积极相应中央号召,三天内不刊登广告,但报纸版面和内容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准;在在央视举行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媒体军团”的表现得到各界高度赞扬,一些典型的捐款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1000万元、解放日报集团 655万、深圳报业集团650万、光明日报社 600万、经济日报社600万元、中国日报社 600万、广州日报集团500万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500万、南京日报集团500万等。在汶川特大地震慈善活动中,报社的行为刷新了新中国报业的慈善记录,标志着我国报业“媒体公民”意识的新觉醒。

六、应对成本危机,国内报纸发行进入“新价格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都市类报纸相继进入“彩报”和“厚报”时代,报纸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但报纸发行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同类报纸的销售价格是美国的1/7,香港地区的1/8,日本的1/12,以色列的1/30,台湾地区的1/12,比利时的1/33,是全球报纸销售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部分城市,报纸零售价仅0.2元,甚至出现了“零元发行”和“卖报纸不如买废报”的怪现象,超低发行价格给报业经营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报纸发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读者形成了订购“廉价”报纸的惯性,各地报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敢轻言提价。进入2008年后,报纸广告市场低城市报社的共识,提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别提价,即某些城市的个别强势报纸率先提价,但同城其他同类报纸并未提价。如2008年1月,《华商报》率先将其零售价提到每份1元,7月《半岛都市报》将零售价提为1元(青岛市区单价0.8元)。由于同城其他报纸不跟随提价,故而个别报纸提价后面临发行量下滑风险。二是同城集体提价,2008年南京、成都、上海、武汉、北京、济南等地报纸达成协议,全城都市类报纸集体提价,大多数都市报单价由原0.5元提至1元,涨幅达50%。经过本轮提价,不少都市类报纸售价已接近成本价,国内都市类报纸告别“超廉价”模式,进入“新价格时代”,这将对报纸的采编、广告和发行等产生重大影响。

七、应对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报业“市场感应力”得到提升

2008年我国新闻纸价格经历了一个罕见的“倒V型”波动曲线。上半年,受国外纸浆提价、原油价格暴涨、人工成本抬升、雨雪冰冻灾害及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新闻纸价格从年初的4850元/吨涨至6月份前后达6100元/吨,到达最高点。进入10月后,随着国际原油价下跌及金融海啸等因素影响,新闻纸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至年底降到5800元/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报社要减少损失,就需要敏锐的市场感应力。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国内外新闻纸价格波动中,并非所有的报社均遭受重创,部分报社还利用这次的新闻纸涨价得到出人意料的收获。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早在2006年新闻纸价格走低时,有预见性地做出经营决策,签订了连续3年的新闻纸购买合同。在其他报社因为新闻纸涨幅过大而被迫提高发行价格时,该报没有涨价,新闻版面也没有减少,在新闻纸涨价中静收渔翁之利。2008年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是对国内报社经营团队市场感应力的一次大考,而具有经营优势的报纸则可以借这个机会顶住涨价压力,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效果,形成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可见,报业经营的市场感应能力,就是要求报社运用科学的预测机制,提前决策,趁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还在观望、犹豫之时,先发制人,抓住第一波的市场机会积累发展优势。

八、省地联姻,报业跨地区发展“曲线”推进

在报纸经济属性日益彰显的产业化进程中,报业市场区域越来越与经济区域相重合,而与行政区域重合的离心力日渐增长。尤其是一些资本实力雄厚、产品扩张意识较强的报业集团,出现跨越行政区域而追逐经济区域步伐的跨地区发展现象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国内报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分两个层次推进:一是省内跨地区发展,即报业集团在省内其他城市创办或联办新报纸,新疆经济报系与巴音郭楞州党委联合出版《巴音郭楞日报》。经过几年的运营,报纸面貌焕然一新:版面规模由联办前的对开黑白4版扩为4开32版,发行量由原1万份增加到5万份,广告收入由原300余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由于跨地区扩张停留在一省范围内,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省内跨城市发展相对较容易实现。二是跨省发展,南方日报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开展资本合作,联合打造《云南信息报》。《南方都市报》以其品牌优势、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客户优势和管理优势在报社处于大股东地位。改版后的《云南信息报》以“打价值战”为核心诉求,由原对开16版大报改为4开64版小包,报纸售价大幅提高,但发行量和征订量快速上升,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继2003年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新京报》之后又一次跨地区的尝试。因跨省发展牵涉到更多的行政利益主体,在操作中难度较大。但从长远看报业集团跨省发展势不可挡。

九、推进报纸“多媒质化”进程,手机报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对网络、电视等媒介的激烈竞争,报社单纯发行“纸质”报纸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利用电子技术对报纸呈现介质进行全新包装,推进报纸“多媒质化”发展成为必需。手机报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报纸内容。手机报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读者与报社的互动,读者于手尖击键之间就可为报社提供新闻线索。2008年手机报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全国手机报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多家手机报发行量超过20万份,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收益。当然,现阶段手机报大多还停留在手机短信新闻的层面,随着3G业务的启动,手机报的外延将得到扩展,尤其是手机报内容也将突破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打破信息包含标题、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朝多媒体整合的趋势迈进,包括标题、文字、图片、影像、互动等菜单。依托流媒体的形式,手机报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最佳的阅读方式,而且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形成差异化的冲击力和互动性。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2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达39.9%,因而手机报尚有广阔的挖掘空间。

十、积极落实传媒“走出去”战略,安徽日报集团开展跨洋合作

报业财务管理 篇6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总协调人林江在接受《传媒》杂志采访时说:“数字报业”与“报业数字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关键就在模式选择,本质区别就在于数字报业的模式是先做网络,后做报纸;而报业数字化的模式依然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在“报业数字化”的概念中,数字化的目的是为纸介质报纸的出版、印刷、发行和广告等传统业务服务的,即报纸还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形成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产品。它遵循的还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这样一个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架构。而“数字报业”的概念是建立在报业的核心能力之上的。报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在于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在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报社从工作流程、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交易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围绕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来展开,至于采用什么样的传播技术、显示技术和介质技术,完全取决于哪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这种核心能力,更好地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许强:编辑选题策划创新要注意用“历史视角”

许强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编辑如果善于从历史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便较易实现选题的创新。如“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栏目“口述历史”、“如烟往事”,就是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事物和观点的起源、发展文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当前事物。同理,对于眼前的事物和现象,仅看到它的历史和现在仍旧是不够的,还应当看到它的未来。因此,编辑在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时,特别需要建立起“未来视角”,即思索和引申出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将来发展道路与趋势从而起到融贯古今、发人深省之作用。

石天强:畅销书需要关注的主要是情节而不是人物性格

石天强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我们本土畅销作品与畅销作家的稀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作者不愿意去关注情节,不愿意做一名畅销书作家;他们似乎更愿意关注人物的性格,更愿意突出作品的文学价值。但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人物只有存在于一定的情节中才会更有意义。其实我们应该有一种关注故事的意识,大众愿意看到的是故事,并通过故事去理解人物。但我们很多作家不愿意去编一个好看的故事,他们认为这是弱智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很多畅销书都是从故事层面上写得很好的,通过自己的丰富知识制造一种悬疑或者编一个感动人的梦想。在今天,文化价值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新的文学观正处于建构中,很多旧的价值观也同时存在。在这样一种文化价值多元的世界中,文化精英集团如何面对畅销书这种消费产品,在价值观上的确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也通过对一些作家的评价反映了出来,比如如何看待余秋雨、易中天他们的写作。

安武林:寓言文学出版存在四大症结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安武林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提出,寓言文学出版存在四大症结:第一,文体的局限性。每种文学的问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寓言也不例外。但我们的寓言一直停留在继承的水平上。第二,寓言缺乏创新。寓言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形式都缺乏创新,作者鲜有新探索、新尝试。第三,读者的审美疲劳。寓言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功能都可以从其他文体中找到,创作者在寓言的语言、形式上不够丰富。第四,寓言内涵的丰富性没有得到作者的重视。寓言道理浅显,内涵不丰富,已成了读者对寓言文学的基本看法。

乔东亮:出版产业必须走专门化集团化道路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乔东亮在“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要想改变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育出版的格局,增强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在我国图书市场的比例,增强图书的规模效应和优势,就必须打造真正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的出版集团。专业出版集团具有雄厚的实力,可以大规模、多功能、跨地区经营,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组业务领域、调整产品结构、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资源,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牌,最终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的效果。

姜奇平:出版业是“长尾”作用的典型领域

县市报业集团成本管理浅析 篇7

1 报业集团成本管理概述

进行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 要求将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的科学管理工作, 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成本管理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关系的确定, 协调报业集团各部门各成员的工作, 保证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报业集团包括编采、印刷、广告、发行等各个部门的工作。目前报业集团所普遍建立和实行的为集团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报业集团应该在董事会中设立一成本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 进行对报业集团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具体的规划, 财会统计部门担负起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的具体的成本管理工作, 来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2 县市报业集团进行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2.1 报业集团化的必然要求

由于传媒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上的特殊性, 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提供支持, 为其发展指出宏观方向。报业集团的发展要求在传媒数量上能够形成集团化, 在体制上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在报业集团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成本管理的加强是报业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本管理的推行能够为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明确的方向, 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经营过程中的业务活动消耗和构成, 能够为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控制体系起到促进作用。县市报业集团经营的自主性较强, 因此在控制支出、降低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上都需要成本管理的加强,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且有利于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3 县市报业集团报业成本管理现状

3.1 基础运营工作的成本管理落后

县市报业集团的成本管理在基础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 对其取得收益实现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1) 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低的现象。物资采购的暗箱操作是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 采编成本管理的共享程度低。实行各个媒体分开进行独自采编, 在不能进行资源有效共享的情况下, 就使报业集团的采编成本加大。 (3) 报纸印刷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在报业生产过程中, 对生产用料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的确认, 导致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经常出现白破和黑破, 使大量废报出现。 (4) 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报业集团的重点工作在于发行, 发行成本过高, 发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激增了读者投诉现象, 同时使报社的信誉下降, 使征订工作的困难加剧。

3.2 成本管理制度缺乏规范

我国的县市报业集团职工的编制大部分为事业单位, 只有小部分的合同制员工, 报业集团的运营中缺乏竞争机制, 消费性支出的增长过快, 工资总额的预算处于失控状态, 人员的成本控制困难。各项费用没有明确的标准制度给予规范, 导致了制度上的缺失, 影响了成本控制。

3.3 广告业务管理的约束力低下

我国的绝大多数报纸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 但广告收支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报社广告的经营人员扩大广告来源的手段不正当, 降低代理费的标准, 使报业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坏, 同时扰乱了广告市场的正常秩序。 (2) 运用分期收款的方法争取客户, 管理不当导致现金运转的承受能力降低, 挂账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 (3) 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中的坏账损失现象严重, 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3.4 设备利用率与投资回报率低

县市报业集团大多存在设备生产任务不足、设备的利用率低、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等问题, 报业集团的资产重置一般会导致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闲置甚至浪费。为了适应当前的科技发展以及阅读方式变化的新趋势, 一些报业集团为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运用传统的印刷方式还进行了电子阅读器等方式的开发, 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成熟, 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效果。

4 县市报业集团成本管理策略

4.1 进行战略管理成本理念的引入

战略管理成本根据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 从报业集团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 进行集团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报业价值链分析, 以此了解全局, 关注成本战略的空间、过程和业绩, 并且将成本信息贯穿到整个管理的循环过程中, 寻求长期的竞争优势。

4.2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

报业集团应树立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强调整体战略布局, 制定各项费用开支的标准与细则, 制定预算管理机制, 规定成本费用的结余超支的奖惩办法, 完善经济责任制, 将成本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便成本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为单位各部门预算奠定基础, 还能够控制费用的开支水平, 监督集团的财务状况, 有效减少损失和浪费。同时, 充分利用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 以及定额、预算等与实际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对比, 分析差异成因,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且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4.3 加强预算与成本控制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有利于决策的领导确定可行目标, 协调组织经营活动, 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 并且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报业集团的主要预算工作是发行的费用预算, 要充分考虑到运输费用的变化以及促销费用的回报率, 对于偏差要认真进行原因的分析, 并提出方法建议, 切实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4.4 加强资金成本的管理

报业集团需要组建内部资金市场, 做好资金的调剂工作, 并且更好地承担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运作中集团内部资金融资与外部扩张, 都需要进行各个环节的整合, 在服从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报业发展的制度及政策要求, 维护本行业的公正与独立。

4.5 探求产品创新成本的优化

充分发挥和利用科学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例如各种财务软件、ERP管理系统等提高报业集团现代化的管理进程, 并实现对成本管理的监控分析。与此同时报业集团的产品创新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报纸版面的创新、发行模式的改革、广告手段的改变来进行报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集团产品创新成本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美]罗伯特.G.皮卡德, 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M].周黎明,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周鸿铎, 王文杰, 陈鹏.传媒集团运营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报业图片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篇8

对于媒体而言,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摄影报道不仅是张扬报纸的个性,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是最大程度地传播新闻事件,增强新闻传播的实证性、丰富性。图片是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一,对于报纸而言,第一位的是新闻的报道效果,然后是图片如何表现新闻的效果。为每一个文字报道配上好照片,为每一组好的图片配上好文字,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媒体发展的趋势。

在以往的报社图片处理流程中,往往是由摄影记者、通讯员、外来投稿的图片提交到采编系统,由编辑选择需要签发上栏的图片,经过图片处理,签发组版最终见报。见报的稿件、图片资料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是这样的处理流程往往也造成了一些未选用的珍贵的图片的流失,还有的情况就是,有的时候记者去采访的一些比较重大的会议或者活动,拍了片子回来,由于版面的限制或者宣传的需要,并不需要图片签发见报,这些图片往往保存在个人手中。但是这些图片在整个胜利油田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又是很珍贵的资料图片,例如将来做年鉴或者历史画册时又是极为重要具有历史意义的。但由于当时报纸未被采用,这些很珍贵的图片未得到统一处理保存,或者丢失,或者保存在个人手中随着人员的变动,逐渐流失。

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将图片资料统一完整的得到保存,建立一个直观、完善、全面的图片管理系统,胜利日报建设了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来满足不同的专业化需求:

数字化多层次存贮管理图片资产[2];方便图片上传及查询,规范高效的图片分类整合;集中式图片生产管理,提高图片生产效率;与方正文韬采编系统实现无缝衔接,围绕出版过程的图片使用跟踪;发掘图片资产再利用价值(年鉴、画册等);满足面向不同用户的图片出版(印刷、网站等方式的出版)需求。

1 图片资产管理系统的特点

胜利日报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把图片的入库、管理、编辑制作、数据转储等环节统一管理。提供强大的分类存储管理和全文检索功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多层次图片资料管理方式,实现对图片资源的投资保护。完成图片的采集、编辑、归档、管理、发布流程的管理过程,为图片资产的增值服务奠定了基础。

胜利日报图片资产管理系统可供摄影部、档案室、资料管理部门以及需要管理大量数字图片的用户进行图片存贮查询管理使用;也可以与报社文韬采编系统集成,供单位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文字编辑、图扫人员使用,完成图片的采集、编辑加工、存储、签发和排版、发布等,实现图文合一的生产制作和管理过程,并与图片制作软件(如Photoshop)紧密集成,使图片的选用和制作一体化。系统自动保留图片的选用、制作等操作记录方便查询。

系统提供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根据图片的来源不同,可以配置相应的处理流程。系统支持本地及远程批量的图片上载、下载、传送;提供图片共享、浏览、分类、检索平台;提供图片版本管理,监控图片的处理和使用情况。

胜利日报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既支持B/S方式(即 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体系结构,也支持C/S方式(即 客户端/服务器)的体系结构。B/S方式可以实现用户内部图片生产、图片资料管理,以及图片在Internet的发布[3]。系统简单易用,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维护方便。

图片管理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图片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1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图片库管理、分类管理、视图管理、任务管理和操作日志等几部分,整体界面如图2所示。

2.1.1 存储管理

管理系统的存储设备系统对图片对象采用分布式多级存储方式,可以对存储设备进行方便扩展。管理图片数据的结构化存储,使得存储和获取图片的效率最高,能随设备的扩充而扩充,在存储设备上移动数据不会影响应用端,通过对图片的存储管理,使系统更好地利用海量存储系统,更好实现图片的批量迁移。

2.1.2 图片库管理

图片系统可设制多个图片库,图片库可以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应用安全可靠,利于图片简捷、高效定位。

2.1.3 分类管理

系统对分类的支持非常灵活,用户可以自定义分类。对于报社生产流程来说,由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常采用按日期或图片来源的方式进行分类浏览,系统自己带的分发程序能自动更新这些日期分类。如图3所示。

2.1.4 组管理

用来管理用户的身份,对于不同的用户,根据具体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权限,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组。对用户进行分组后,对每一个组中的用户将行使不同的权限。一个用户可以允许属于不同的组。通过分组这种机制,能批量地对用户进行授权,极大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如图4所示。

2.1.5 视图管理

为了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用户可以自定义显示界面。例如,使用的分类模式,浏览图片的排序方式,每个页面中图片的显示数目,图片的显示方式,显示的字段,检索界面的配置(即允许用户对哪些字段可以进行检索),用户配置的一些缺省值等。如图5、图6所示。

2.1.6 任务管理

可以对送交制作的任务进行修改和删除并且提供批量删除任务的操作。

2.1.7 统计管理

系统可方便地按时间、用户(图片作者等)、部门、分类、图片名及操作类型进行统计。可统计图片库每一张图片的下载使用情况;可统计某个时间段,按摄影记者、来源进行统计,并通过报表的方式输出,给决策者提供分析数据。如图7所示。

2.1.8 操作日志

记录系统的图片库管理记录和图片库访问记录。

2.2 用户图片应用模块

2.2.1 图片浏览功能

系统支持按分类浏览和按组浏览,图片列表支持详细列表、图册列表和图文列表三种显示方式,并且可以根据状态选择对图片列表进行过滤。

2.2.2 图片组照浏览和管理功能

用户可以采用组照的方式对图片进行成组浏览,并可进行组照标题、组照说明的编辑。可通过设置组照索引图,加入已有组照,对组照进行检索,调用模板等方式完成图片的快速标引编辑。

2.2.3 图片真图与详细信息

对图片进行编辑操作,可以显示图片的真图。可以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如:放大、缩小、水平镜像、竖直镜像、旋转90度、旋转180度和剪切等操作,实现图片的在线编辑。

图片的属性信息,通过授权可以在属性编辑中修改图片的图片名字、图片标题、图片说明和图片分类等信息,图片说明将保留修改痕迹。

2.2.4 图片传递

用户选择多个图片确定目标分类后可方便的改变图片分类,并可在两个库的不同分类之间传递图片。

2.2.5 图片的上下载

图片系统支持批量的上下载和查询结果的下载。如图8所示。

下载的图片可选择存放目录和图片属性的格式,进行单张或批量下载操作。文件属性格式支持文本、XML和HTML格式。

2.2.6 图片送交制作

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要制作的图片,将图片送交图片制作人员在Photoshop[4]中进行图片处理(进行单张或拼合制作)。制作客户端程序可以看到这些任务进行制作。送交制作可以保留图片的源图而产生一个副本进行制作,对原图进行保留。如图9所示。

2.2.7 图片版本

图片版本管理功能可以方便的看到所选择的图片在图片库中是否有副本存在。版本管理可以让用户能够对一副图,找到其相应的原始图,从而可以查看图片之间作了哪些修改。

2.2.8 图片采编选用、签发(采编接口模块功能,与采编系统配合使用)

系统与图片制作客户端相配合,通过给不同用户授予在不同的部门上的不同权限,可灵活方便地实现多种编辑部发稿上版流程。

图片被修改、传递、签发等操作后,系统会标识图片为相应不同的状态。对已有副本被签发组版的图片再次签发组版时系统会提示该图已于何时由何人签发到何版上了,以防撞稿。通过查看副本、操作记录或图片统计模块可以跟踪图片的共享使用情况。

2.2.9 图片检索功能

分为简单检索和复杂检索。简单检索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快速简洁的进行全文检索,支持二次检索。复杂检索可以在图片的几个属性信息间进行组合字段检索。通过输入 “时间”、“地域”、“内容”、“作者”等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属性检索词,进行组合的检索。利用高级检索,可以更准确的定位所需的图片。如图10所示。

2.2.10 照片登记

照片登记功能可以在照片数字化之前将图片登记到图片库中,如果选择扫描登记同时还可以填写制作要求,图片制作员利用图片制作客户端可以看到该任务,按照要求扫描处理完图片后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的软插件直接将扫描图片上载到相应分类。如图11所示。

2.3 图片制作客户端

对于图片制作任务,可以方便地进行按报纸、任务类别(未处理、处理中、已提交)、图片创建者的组别进行过滤查看。图片制作客户端能对图片进行批量打开、制作、入库等工作,图片加工的效率大大提升。

2.4 图片分发入库

可实现批量图片入库功能,对于接收新华社等图片提供商从卫星上接收来的图片,分发服务还会对图片的质量进行分析,按其级别自动进行分级存储,生成小图标,并把图片送入到图片库中。系统可以支持重新分发,接受延时校正。

2.5 本地图片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方便摄影记者、摄影师、用户对个人图片资料进行浏览、批量标引、管理和传输。如图13所示。

实现个人图片资料库管理,进行高效浏览、检索。引进了本地数据库,提高检索和浏览效率;可清除垃圾纪录及过期的图片纪录。如图14所示。

2.6 图片资料库模块

为了满足新闻图片在为出版服务的同时方便快速整理成为按内容属性分类方式存贮的资料图片,图片在入库及编辑时即可按内容属性分类进行标引及提取。在完成出版过程后,通过设置相应归档程序,实现图片按属性分类信息批量自动存入资料库相应属性分类下。

本模块实现了图片既可按新闻图片出版习惯分类(如按图片使用部门、按图片来源等),也可按图片内容属性分类的方式,完成从图片入库、图片使用、图片转储到图片资料管理检索、资料库图片回调生产库的全过程。实现了图片在新闻出版过程中,新闻图片使用与资料图片管理的高效结合。

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根据图片管理的需求,基于数字资产管理理念[5],采用XML技术、数据库技术、流程技术、存储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插件技术等多种技术来实现对图片数字资产的管理。它包括图片资产管理、图片分发、本地图片管理、图片流程、图片资料库和图片制作客户端几个模块,把图片的采集入库、编辑审核、图片制作、分类存贮和组合查询、图片发布、数据转储、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统计)等环节统一管理。

系统充分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和需求变化,利用先进的XML技术作为信息描述和信息交换的基础,利用XML的标准性、灵活性、扩展性,构建了一个自适应的应用模型。最终实现对图片内容资源的有效管理,更好的为新闻宣传服务,并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胜利日报新闻图片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报社图片资产数据存储以及记录胜利油田的发展历史资料存储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推进报社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加强新闻图片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资料图片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挖掘[6],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创新、信息增值及优质服务,实现内容图片资产管理数字化、发布多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现代化。

报业图片资产管理系统对数字报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为报社从传统报业到数字报业的迈进搭起一座桥梁,很好的解决了图片系统从采集流程、发布展现形式到历史资料归档存储、检索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使报社轻松实现数字报业图片档案馆的战略构想,开拓数字报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同明.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梁吉业,李德玉.信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与知识获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en微软公司网站.

[4](美)凯尔著,许伟民,袁鹏飞译.Photoshop七大核心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报业财务管理 篇9

1.1 资金管理松散、效益低下

报业集团产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存在, 使得集团采取比较分散的资金管理模式, 也就是报业集团的资金资源分散于不同的子公司账户上, 这样就会导致集团很难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另外报业集团的资金管理理念不完善, 很多报业集团的管理者缺乏对资金统一管理的意识, 尤其是各个成员单位的管理者不愿意将企业的资金管理权限纳入到集团的统一管理中, 尤其是报业集团推出的“采编、经营分开”模式, 导致集体资金管理更加分散。

1.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资金损失严重

基于报业集团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再加上报业集团管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报业集团在实施与实施资金管理制度时存在很多问题, 结合笔者工作经验, 虽然报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该制度在具体的执行中被大打折扣, 比如在资金的使用方面, 很多报业集团的管理者具有绝对的决定权, 报业集团的管理者往往拍拍脑袋就决定投资, 而没有对投资的事项进行充分的论证或者统筹规划, 结果导致大量资金被浪费。甚至有些报业集团忽视对成员单位财务信息的监督管理, 导致很多子公司利用投资项目窃取集体的利益, 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1.3 组织结构设置不完善

报业集团虽然实施资金集中化管理, 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管理机构, 使得报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报业集团为了适应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需要, 设立了资金结算中心, 但是结算中心在行政关系仍然属于集团财务管理部门, 基于利益一致性因素的限制, 导致结算中心不能发挥其独立自主进行资金结算工作, 例如现在很多报业集团的应收账款被无偿占用就是缺失独立资金结算机构所导致的。

2 报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报业集团资金管理理念有待完善

报业集团是以报业为主, 多产业协调发展的企业集团, 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报业集团发展的主要趋势。报业集团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的目的就是整合集团的财务资源,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为集团的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但是根据当前报业集团的经营模式来看, 我国报业集团的成立多数带有行政色彩, 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文化单位体制改革, 督促报业集团进行改制, 这样的集团经营主要是由采编人员所担任, 比如某报业集团的董事长则主要是由过去的报业社长担任, 他虽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但是其能力却远远达不到集团管理工作的要求, 因此报业集团的管理也就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水平上。另外报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效益理念也不完善, 很多成员单位不愿意将多余资金存至结算中心, 这样必然会导致成员单位和集团资金效益不高。

2.2 报业集团出资人监督缺位

虽然报业集团实现了改制, 但是毕竟报业企业属于国有, 报业集团的出资人为国家, 因此需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报业集团的监管, 但是受到产权界定模式的限制, 导致对报业集团的监督存在主体缺位的现象:首先虽然报业集团的产权属于国有, 但是报业集团的人事决定权却隶属于宣传部门, 这样就会形成出资人监督缺位的现象, 因此宣传部门只关注集团的宣传工作, 而不会关注报业集团的经营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报业集团将工作重点放在新闻宣传上, 而忽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虑;其次报业集团的公司化治理机制不完善。报业集团仍然存在行政色彩, 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 集团与子公司的关系更多仅仅体现在行政上下级关系上, 而不能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提出否决权, 这样就会导致在集团内部存在过多的不依靠财务预算的经营管理活动。

2.3 报业集团的资金预算不到位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要求重视收入费用, 而且还要注重开支费用预算, 但是基于报业集团的资金仍然存在向政府财政申请的因素, 使得报业集团在进行预算时以收入费用的预算作为重点, 而忽视了对利润的考核评价。另外报业集团所制定的预算编制缺乏系统的约束力, 尤其是一些报业集团所制定的资金预算往往比较重视事后控制, 而缺乏对事前、事中的控制, 导致编制的预算缺乏严谨性。

3 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优化的对策

3.1 明晰报业集团产权关系、改造治理结构

造成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报业集团产权不清晰, 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因此要实现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前提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 实行授权经营。一方面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报业集团之间的产权关系。另一方面要明确报业集团与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其次以资本为纽带,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报业集团实施集团化经营模式就必须要参照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 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 比如报业集团要建立董事会、监理会等机构, 强化这些机构的监督职能。同时改变报业集团传统的上下级行政管理模式, 强化对报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管理;最后要建立以党委领导的法人治理结构。基于我国报业集团所担负的政治任务, 党委在报业集团中的地位必须要保证, 因此报业集团在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要实施党委领导制。

3.2 建立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益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严把资金支出关。为有效控制资金支出, 报业集团要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批, 保证每批资金的支出都要经过相应的程序审批之后才能应用;其次建立货币资金限制性接触制度。报业集团除了遵循岗位牵制制度之外, 还要规定限制性接触货币资金制度, 规定非正式员工不得从事会计岗位的制度, 以此保证资金的安全;最后明确授权责任。报业集团要认真落实授权责任制, 本着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资金审批责任人的权限。通过落实授权责任制, 可以提高报业集团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有效规避资金风险。

3.3 实施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不仅师有效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条件, 也是对财务进行监督、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基本依据, 因此报业集团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金预算管理体制:一是报业集团的预算应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式, 对报业集团的所有财务信息进行综合考虑, 编制预算管理机制;二是对于预算的调整一定要结合报业集团的实际经营情况。实施资金预算的目的就是提高资金运转的计划性, 而当出现资金预算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时, 就要对资金预算进行调整, 但是预算的调整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规定执行。

3.4 构建统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

企业集团应大力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建设, 全面整合核算、预算、投资等信息系统并将银企直联与风险监控等功能嵌入, 构建统一集成的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 为实现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共享、管理决策支撑、风险预警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一是资金集中管理与财务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 如与核算、预算管理、费用管理、投融资管理等系统的集成;二是资金集中管理要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 如与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等系统的集成;三是资金集中管理与外部金融机构系统的对接, 实现银企直连。

4 结束语

资金集中管理是现代报业企业集团实现战略目标重要的手段之一, 有助于减少资金沉淀, 加速资金流转速度, 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 同时对于加强资金监督与集团管控, 实现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从管理理念、制度流程建设、风险控制、信息与人才保障等方面加以改进, 资金集中管理必定将成为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摘要:报业集团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报业集团要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以此实现报业集团资金集中化管理。但是受到长期管理机制、管理意识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报业集团资金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 影响报业集团的发展。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对报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并提出完善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报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研究,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向红.ERP环境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 2013, (02) .

[2]白玮, 唐忠良.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05) .

[3]谢建宏.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2009, (11) .

[4]刘建胜.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问题与优化途径[J].商业会计, 2012, (02) .

报业财务管理 篇10

关键词:报业集团,财务运作,财务管理

1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落后是当前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 报业集团没有意识到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仍然沿袭以前的管理模式, 尤其在集团进行资源整合时, 集团企业财务部门没有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统一的合并与整改, 依旧各部门各司其职。这都是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的表现, 严重制约着报业集团财务运作。

1.2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单一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单一,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就目前而言, 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 报业集团不是通过产权纽带联结起来的企业, 组织内部结构松散, 在母子公司之间存在资源配置和调度不协调现象, 集团的全面预算难以编制, 也缺乏财务协调手段, 导致集团内部信息不畅。

1.3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弱化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弱化, 也是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的瓶颈。在报社改制为报业集团后, 普遍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随着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现行的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报业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不难看出, 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中, 当前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普遍较为弱化。

1.4 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缺失

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缺失, 也使得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陷入困境。报业集团的合并过程有其特殊性存在, 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缺失使得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现状不佳, 具体说来, 报业集团的合并并不是以市场为引导的企业合并, 并且其合并对象并不是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经济实体, 各子公司的人才管理观念存在差异, 管理的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 研究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2文化体制改革下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2.1 更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

更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是文化体制改革下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关键。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 更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报业集团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并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加大实施力度。与此同时, 还要做好日常的成本效益分析控制, 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并根据经营情况发展变化, 实施动态预算管理, 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实现。

2.2 创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

文化体制改革下, 创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具体说来, 在加强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 创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 要从规范财务制度、建立统一的网络会计核算办法、建立统一财务报表网络合并系统和高度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出发, 坚持满足集团战略管理的要求, 以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建立一个集中高效集权的新财务管理模式。

2.3 强化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

强化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从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职能上来看,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主要是指改变集团财务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 强化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对报业集团而言, 报业集团应针对自身的特点探讨并摸索出具体的套路, 并加以制度化。财务控制权上实行分层管理, 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分权。

2.4 提升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

提升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 也是文化体制改革下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中, 通过制定合理的、符合集团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财务管理制度, 提升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是提高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中, 对报业集团中来自不同子企业的员工进行人力资源整合, 建设统一协调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文化, 使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推动报业集团的发展。

3结语

总之, 文化体制改革下, 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加强报业集团财务运作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应立足于报业集团的现状, 更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理念、创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方法、强化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职能、提升集团内部财务管理文化, 不断探索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水平, 推动报业集团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冰涛.报业集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报业, 2011, (16) .

[2]吴飞.新形势下报业集团融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15) .

[3]黄静.报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08) .

[4]刘爱东.浅谈报业集团流转税中存在的问题[J].理论界, 2008, (08) .

近代安阳报业简史 篇11

一、近代安阳的第一份报纸——《邺华日报》

近代安阳的第一份报纸是《邺华日报》。该报创刊于清末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届时正是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新旧思潮激荡,清政府自身不保,其垄断思想、压制新闻自由的《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和《大清报律》自然也如同废纸了,所以,这个时候正是办报的大好时机。《邺华日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邺华日报》的创办者是王幼侨。其人其事不详,只查知他曾做过河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南阳县长和河南省博物馆馆长。

《邺华日报》作为安阳新闻事业的嚆矢,在当时曾为业界所报道。1913年4月11日的汉口《强国公报》专门发布“河南通信”,评价说“彰德报界发达。河南向无报章,前彰德府有《邺华日报》出现,一时传为创举”。其后,当地史志也对此报作了记载,评价颇高。1933年编纂的《续安阳县志·社会篇·报馆》对《邺华日报》记载如下:“中国新闻报章始于海禁开放以来,安阳之有报馆则自清宣統三年。《邺华日报》而发其轫,当是时,革命怒潮弥漫全国,邑人王幼侨纠合同志……鼓吹革命精神,于城内创办报馆,名曰邺华,其消息灵通,持论正确,颇受社会赞许。”

二、北大安阳学生和安阳同盟会会员合创的报纸——《彰德周刊》

如果说《邺华日报》是辛亥革命的产物,那么《彰德周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届时,清朝政权已经覆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给予国民四大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从法律上给予新闻事业以促进和保障。《彰德周刊》的创办还有一定的政治基础,那就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面对新世纪的曙光,群情振奋,安阳也出现了“安阳学生联合会”和“安阳救国会”等政治组织。除此之外,《彰德周刊》的创办还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那就是始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其时,北京的进步刊物,比如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等已传到安阳,新思潮新文化在安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这一切构成了《彰德周刊》创办的背景和基础。

《彰德周刊》创办于1920年春。创办者是张及吾和何佩亭,两人都是安阳人。前者是北京大学的在校生,后者是同盟会会员。两人不在一地,办报方式也很不一般。先是何佩亭将有关安阳的新闻稿件写好寄给北大的张及吾,张及吾再把北京社会上的一些重要新闻编好,配写社论,然后在北京印刷。每星期一版,每版印刷200份,除在北京少量分发外,其他都邮回安阳,由何佩亭在安阳大街销售。两个人如此经营,居然把报纸办了下来。可惜报纸寿命不长,1920年秋末冬初,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时政消息减少,市民并不关注理论文章,《彰德周刊》遂停刊。

三、近代安阳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彰德日报》

《彰德日报》创刊于1924年,终刊于1934年,前后出版十年之久,是近代安阳报业中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

《彰德日报》创刊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各地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923年, 国共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革命大高潮来临。

《彰德日报》的创办人是张及吾。此前他创办过《彰德周刊》,不久即停刊。1921年,张及吾从北大毕业,并就任安阳县教育局局长。在安阳县教育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的推举下,张及吾就任《彰德日报》社社长。

《彰德日报》创刊初期,宣传三民主义,主张反帝爱国,支持工人运动,有明显的进步性。1934年,《彰德日报》的社长由刘梅村担任,而刘梅村当时是中共安阳中心县委书记。虽然中共安阳县委作了很好的掩饰,为了不致引起国民党当局怀疑,依然遵守了原先的办报宗旨与倾向,但是其社论与短论还是难免流露出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为此引起了国民党专署的注意,并传讯社长刘梅村。刘梅村闻风而避,与此同时,中共河南省委内部出了叛徒,供认《彰德日报》是共产党的总机关,报社内职员都是共产党要犯。随后,《彰德日报》被查封。

四、前期与后期性质截然不同的《民声日报》与《民声报》

《民声日报》创刊于1933年。它的创办背景比较独特,源于安阳人民的反贪行动。1932年,安阳县商民在史作民等人的领导下,围攻安阳县政府,声讨县长张鹏年滥派公款,贪污腐败,他们冲进县政府,把县长张鹏年拖出去打了一顿。事后,张鹏年诬陷史作民等人是共产党,把他们押到开封,关进了监狱。安阳人陈子民等人组织请愿团赴开封保释。当时安阳人张了且做《大公报》记者,得知此事后,在《大公报》发表通讯,震动全国。省政府主席刘峙不得不派人来安阳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河南省政府向各县摊派空捐,安阳县被摊派的数额是7000元,张鹏年竟派收70000元以贪污自肥。但他交代的时候,说自己的县长之职是花7000元买来的,刘峙老婆得了4000元,秘书长张庭休得了3000元……最后的处理是,刘峙将责任推到了张庭休身上,张被调离,张鹏年因渎职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史作民等人无罪释放。安阳民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更从张了且的报道中看到了舆论的力量,于是萌生了自己办报的意愿。史作民等人发起,邀请教育界、政治界、商界等各界名流,办起了《民声日报》。

《民声日报》的办报宗旨是:发扬民权、肃清吏诈。算是一份追求民主的进步报纸,导致国民党当局对其有所不满。

七·七事变后,日机轰炸安阳,《民声日报》停刊。抗战结束后,《民声日报》于1945年复刊,复刊后改称《民声报》。名义上虽然是民间报纸,但实际上已沦为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的机关报。特别是1946年后,国民党为了反共,对新闻界的控制加强,重要新闻统一由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及安阳的国民党驻军政治处进行发布,所以,《民声报》与《民声日报》相比,既丧失了独立性,更缺少了政治进步性。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五、唯一的一份儿童报纸——《儿童新报》

《儿童新报》创刊于1934年春,停刊于1935年1月。它的创办人是张仲房和何高民,两人都是中共党员。公开身份,前者是安阳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后者是教员。由于激进的政治倾向性,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被批评为:宣传抗日,宣传工农流离失所,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1935年,终遭国民党县政府查封,停刊。

六、中共地下党员创办的、近代安阳报史上寿命最短的报纸——《亚东报》

《亚东报》创刊于1934年7月,创办人乃中共地下党员陶鸿勋。他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一人身兼社长、编辑和记者三职,仅雇用了一个校对和一个儿童勤杂工,由于报纸内容激进,于1935年2月遭到国民党破坏,停刊。该报从发行到停刊,仅5个月,成为近代安阳报业史上发行时间最短的报纸。

七、近代安阳唯一的一份实习生报纸——《洹声日报》

《洹声日报》创刊于1935年秋,是河南省立开封建国中学新闻专修班毕业生为实践所学专业知识而办。这些学生每人拿一百元现洋作为办报经费,请安阳县农会主任李发祥任社长,办起了《洹声日报》。由于学生都是新闻专业,印刷设备比较高级,所以这份实习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马寒涛的妒意和刁难,逐渐走向不景气。1936年终因经费紧张而停刊。

八、近代安阳的一份汉奸报——《彰德同声报》

《彰德同声报》是日伪时期的报纸。

1937年,日军侵入安阳,原《民声日报》社成员逃散,其社址、机器被日伪所占,日军遂办起了《彰德同声报》。该报由伪河南公署出面组织,是为汉奸报。1938年和新乡的同类报纸合并,结束了在安阳的短命历史。

九、国民党军队在安阳的随军报纸——《扫荡报》

1945年,国民党四十军进驻安阳后,办一份随军报纸《扫荡报》。社长及记者都是军队中人,发行也主要集中在军队内部。1947年随四十军南迁。

十、国民党军统在安阳的机关报——《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46年12月12日,是国民党军统局在安阳的机关报。此报创办时引用了最新的管理方式——董事会。于1949年5月安阳解放时停刊。

当然,安阳近代报纸不止这几份,本文仅挑选具有典型性质的报纸作一番简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安阳作为一个内陆小城,近代报业起步较晚,而且种类不全,更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而屡屡遭停,但这一切不足以妨碍安阳近代报业的辉煌。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报业财务管理 篇12

一、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

1、报业集团是复杂的多级法人联合体,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由报业集团的子公司,独立的法人,和有个体利益的成员单位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主体。因此,报业集团的管理比较混乱,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尽职尽责。有的报业集团的负责人,从个人和一些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指使财务人员虚报增报利润,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给报表使用者所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真实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经营成果。报业集团各成员个体与集团整体在财务管理目标选择上存在差异。各成员单位都在努力为实现本单位的经济效益而拼搏,忽略了报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事实上,不管是报业集团整体还是成员个体,都应该以市场价值与集团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保证了集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去实现个体财务管理目标的最大化。从而使两者能够有着共同的财务发展目标,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客体是全体成员的资金和价值运动,集团财务管理的核算受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限制

报业集团资产数量比较大,资金比较雄厚。因此报业集团以及所有的成员单位都广泛地分布着资产和资金,涉及的层面范围比较广泛,而且报业集团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会计模式上。财务人员只是对之前发生的业务进行记录、计算、分析,这样以至于对内对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仅仅是对报业集团整体中的一小部分历史数据的显示和分析,不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整个报业集团的会计信息,使投资者不能很好地判断投资的方向,不能完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

3、报业集团资产不到位,收支不规范

报业集团资产账实不符,对固定资产、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不严格。如账面上可以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实际的固定资产不相符,对于报业集团来讲媒体,印刷车间占据了整个集团的大部分生产用固定资产。而当前很多报业印刷车间为了单一追求产能,加班加点,缺乏对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数码印刷印后加工,长期使设备处于带病运转状态,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变短,或者使固定资产不能再正常地工作。在账面上显示的是可以使用的固定资产,但是实际上却有一部分是属于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相反的是延误了生产量。原材料的入库和出库没有做好详细的记录,造成材料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或大量占用仓库的情况。盲目地进设备、上项目,对其使用效益,保值增值缺乏评估;没有经过正常的程序进行采购,导致资源浪费和设备利用率低等情况的出现。

二、解决报业集团财务管理现实存在问题的对策

1、报业集团要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报业集团是由多级法人构成的多级法人联合体的大集团,每个成员单位是各有特色。因此,在财务管理方面有很多的地方不到位。所以报业集团需要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单位制度,根据这些制度的规定,使每一项业务都能够按照明确的管理程序进行,使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以集团利益、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风险观念等为目的来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2、报业集团要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报业集团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就要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改革。报业集团是由多个成员单位构成的,资产数量比较大,范围广泛。财务人员要对集团的财务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在财务报表上能够明确地反映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让报表使用者能够明确地了解到企业的经济情况和经营成果,能够准确地判断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

3、报业集团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要严格的控制

要合理地安排资金的使用,对资金结构进行合理性地判断和调整,使资金结构更好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把资金投向有潜力的项目。对财务结构也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和改善,尽量在保证集团利润增长的前提下,降低集团的经营风险;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要规范,对资金的存量进行分析和严格的控制,确保集团的支付能力,从而保证集团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债务的运行要从严管理,及时地处理应收账款,防止坏账、呆账的发生,保护报业集团的经济利益;同时,要对报业集团库存资产进行合理地控制和调节,防止资金的沉淀。

4、提高报业集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报业集团财务管理能否科学化。只有职业道德水准高的财务人员,才能够做高质量、有价值、真实的会计信息,保证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实现科学化。

(1)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财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对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税法等经常性变动的新政策,报业集团必须及时安排财务人员培训学习,让所有财务人员都能及时掌握新的会计法规制度、税收知识以及科学的财务管理的理念,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3)对于报业集团的财务主管人员,除进行专业职能培训外,还要在管理技能方面进行培训,使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发展。

(4)同时对集团的财务管理人员实行有针对性的报业文化理念教育,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财务会计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整体上提高报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三、结语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当局国家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报业集团要想发展壮大,在懂得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必须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我们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工作者,不断地加强学习,自我更新,科学、正确地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唯有做好这一点,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才能获得更多的赢利,积蓄更多的资源,最终让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曾培新.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分析, 中国报业.2006;08

[2]张惠芬.完善报业广告财务管理刻不容缓, 城市党报研究.2006;第四期

上一篇:耐疲劳性下一篇:质量隐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