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管理

2024-08-26

报业管理(精选12篇)

报业管理 篇1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是在广西日报社的基础上, 严格按照新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改革的总体思路, 顺利实现了由事业型报业向现代经营型传媒集团的转变。财务预算管理在报业集团的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因此, 下文笔者将浅析报业集团预算管理,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实行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的财务预算是指一系列能够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财务预算能够从价值的角度将经营期的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结果反映出来。因此, 报业集团实行预算管理对于集团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是实行现代企业管理迫切的需要。

报业集团在顺利完成转型之后, 就要求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报业集团需要打破传统的职能管理模式, 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管理, 促使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集团的整体目标一致。而预算管理无疑成为这种管理格局的主线。报业集团通过预算管理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 进而提高集团管理的效率, 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目标, 提升集团的整体经济效益。

2. 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报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就会出现不同的多层次投资者群体, 从而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的情形。对于投资者来说, 当前的经营成果和利润固然重要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企业的潜力、未来发展的前景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 为了应对产权制度的变革, 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报业集团需要加强管理深度, 从经营过程、经营结果及经营质量各个方位进行规划和控制, 强化预算管理。

3. 是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转型后的报业集团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挑战, 财务管理也由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转变为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内容在内的复杂活动。因此, 能否合理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财务活动直接关系到报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而预算管理就是报业集团进行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是财务管理由被动核算转向主动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4.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预算管理有助于报业集团为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充分挖掘资源的最大效益, 进一步提高报业集团的经济效益, 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预算管理通过程序化的管理方式, 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 将责任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及个人, 是提高报业集团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 将预算管理贯穿到经营结果、经营过程及经营质量各个方面, 能够为报业集团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二、报业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报业集团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相对发展比较成熟与完善但是在某些方面预算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文, 笔者将简单探讨一下报业集团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预算管理体系制度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关键环节。虽然, 报业集团拥有一系列的预算管理制度, 但是相对来说管理的体系的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在实际运作中执行力度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及考核考评的力度不够等现象时有发生, 进而导致了预算管理执行规范性较差, 执行过程中可能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发挥监督与控制职能。由于预算管理体系制度的不健全, 降低了集团财务管理的力度及效率, 难以有效地降低集团的成本费用, 提高集团的经济效益。

2. 预算编制没有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预算的编制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集团的经营活动。因此, 预算的编制应根据集团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编制, 与集团的实际经营情况息息相关。目前的情况来看, 报业集团的各种预算的编制与集团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够紧密, 编制的针对性不强, 执行也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没有实现预算编制与管理的根本性的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不能有效的融合也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在集团管理活动中作用的发挥。

3. 结果分析与考核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预算执行结果分析与考核是预算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可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下一次的预算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但目前预算管理的结果分析与考核大部分是走形式、走流程, 真正解决问题的相对较少, 没有将实际的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而且, 结果的分析与考核没有真正反馈到财务及预算的编制及执行部门, 更没能发挥调控和改进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报业集团财务预算管理改进对策及措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报业集团预算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报业集团应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 笔者针对上文中阐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及措施。

1.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明晰责任。

首先, 要健全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报业集团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实际情况, 制定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与落实。报业集团可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 预算财务中心和管理小组等, 专门负责集团的日常预算管理工作。如此一来也便于明晰各个部门及人员的工作及责任, 有助于集团预算的管理, 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如:预算管理小组可以主要负责确定预算编制原则, 制定和调整经营政策;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保证预算有序执行, 经营目标的实现等;财务中心可以主要负责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具体工作, 如:预算方案、决算报告的具体编制, 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详细分析, 对资金的进行日常调度和现金控制等。

2. 规范预算的编制。

预算管理的编制要明确其编制的原则和编制的依据, 预算的编制要客观、要切实可行。预算的编制要根据报业集团的整体目标和发展规划, 预算基数根据上年度实际发生数并结合本年度集团的工作目标情况确定, 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流程进行, 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为前提, 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 (如:生产能力、资金流动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 , 根据集团的客观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准确的预算编制。另外, 要广泛听取下级部门和员工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将集团的目标和员工的愿望相结合, 促使预算尽更接近实际, 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3. 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

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到位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报业集团必须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首先, 当集团的财务预算一经批准下达时, 各预算单位必须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各个工作岗位,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逐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执行。同时, 也要根据各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 将年度预算细分至月、季预算, 严格控制分期预算, 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其次, 强化对现金流的预算管理。对于现金流要严格控制其支付, 控制其支付风险。预算内资金的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预算外的项目支出, 按照相关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严格把关, 对于不合法的项目开支, 一律不予支付。最后加强固定资产购置、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管理, 严格审查各项投资计划, 监控各项资金的使用和运行状况, 定期对项目投资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4. 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

报业集团应根据管理的要求定期进行预算分析, 如每月进行简要分析, 一季度进行全面分析。报业集团应当建立预算分析制度, 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 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 落实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纠正财务预算的执行偏差。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 也要综合各个方面如财务、市场、政策、法律等方面的资料,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较为客观的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执行现状、发展趋势等。因此, 当预算数和实际完成数不相同时, 在分析时要同时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找出差异的原因, 为日后集团预算的制定和经营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5. 强有力的监控体系与措施。

要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强有力的监控体系和措施作为支撑。因此, 报业集团必须积极开展内部审计, 严把监督关口。集团要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 在保证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合法性进行审计和监督的基础上, 强化对预算制度贯穿实施情况的过程性进行审计和监督, 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审计力度。除此之外, 要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保证报业集团各项经营活动都严格按照预算惯例程序进行。同时, 将财务预算指标细化分解, 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 并明确各岗位的界限。倘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如此一来, 各部门、各岗位都会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能相互制约, 保证预算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6. 建立和完善预算考评与激励机制。

预算考评是对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是保障预算执行的重要举措。集团应结合年度内部经济责任考核, 以预算完成状况的考察为考评核心, 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 将其利益与业绩紧密相关, 这样会使预算执行者的个体目标与预算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 明确的激励机制也会充分调动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自觉完成预算指标。

参考文献

[1]冯经云.关于强化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1年5月.

[2]费其俊.报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 2011年6月.

[3]安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加强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年11月.

报业管理 篇2

简介:

是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629/G2;国际刊号:ISSN1671-0029;邮发代号:82-300;经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中国报业》刊期自2011年起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京新出报[2010]848号)。《中国报业》(下)秉承《中国报业》杂志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和品位,定位于“报业传媒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学术理论的权威性。《中国报业》(下)主要聚焦报业传媒,文化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行业的发展,重点报道我国报业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交流业界经验,以前瞻性、实用性、创新性为特色,面向传媒、文化单位、各大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编辑、记者、媒体经营管理和研究人员。主要栏目设有:特别策划、传媒新论、理论探讨、新闻评析、文史论坛、经营管理、产业前沿、经济观察、媒介教育、图书编辑、出版新论、传媒党建、传媒科技等。

投稿须知:作者须提供的材料

请在文章开始部分提供文章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本刊提供)。

请在文章结束部分注明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邮箱。

请附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单位、部门、职务、学历等)。

文章(2P)字符数控制在4000字符以内。

关于稿件的技术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注释)请一律标明在文章末尾。

引文为中文专著,应依次写明[国别]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引文为期刊论文,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刊物名称,年份,期数,页码;

引文为中文文集,应依次写明作者:文章名,主编名:文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年份,页码。来稿严格遵循本刊选稿规定和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规范性、可读性相统一的原则,自觉恪守学术信誉,来稿须注明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无争议等,严格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报业管理 篇3

【关键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是以重庆日报为龙头组建的党报集团,主要有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新女报等非时政类报刊。2011年7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正式对外公布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任务。”既给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和改革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一、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出台,传媒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传媒之间的竞争也开始由规模竞争、技术竞争和产品竞争向以传媒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传媒组织整体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竞争转变。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体制、制度、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这使其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1、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是以重庆日报为龙头,联合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新女报等非时政类报刊组建的传媒集团,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传统经营模式。一方面重庆日报的员工和其他非时政类报刊的领导层和老员工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新近员工实行企业化的聘任制,使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人事任免、经费开支、社会保障福利、行政级别和待遇、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使集团内部多种体制并存,容易产生矛盾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存在着种种漏洞。如人事制度还未统一,存在着聘任类,事业编制类、人事代理类等多种机制。人员配置和提升制度还不健全,存在着论资排辈,机构重叠,行政级别决定地位高低等现象,传媒企业人员的合理化配置率偏低。人员培训制度还不完善,虽然加大了人员培训的力度,但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前沿性等问题,造成人员培训成为走过程,走形式等现象。职业经理人制度还不健全,存在着都市报高层人员面向全国和世界招聘的现象,但招聘过程中还存在着主要面向集团内部员工招聘或提升的问题,很少能够真正引进传媒高端人才,还未形成真正的传媒职业经理人队伍。

3、高端复合型传媒人才缺失

面对新的形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如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待改善等,主要表现在三种人才的缺乏。

一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着从日报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变的问题,在运营机制、经营模式、资本开发等方面面临创新,急需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加入。

二是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集团内部员工有的只懂采访业务,不懂选题策划;有的只掌握新闻专业知识,不掌握经济、法律、历史等相关知识;有的只能采访国内的活动,由于外语等方面的限制,不能与外国记者同台竞技。总的来讲,集团迫切需要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熟悉国际规则和境外媒体运作方式,能够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既懂新闻出版业务知识,又了解市场情况的人才。

三是缺乏专家型人才。目前,集团内部采编人员中的专家型人才很少,大多数是掌握采编技能的编辑、记者,而没有成为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专家。

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的变革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不断变革,特别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出台,加快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现代化、集团化、规模化的进程,其在市场机制、商业模式、运营机制、资本结构等方面呈现了深刻的变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

1、都市报间竞争向传媒集团间竞争转变

在传媒规制方面,报业市场监管机制由传统的政府主管市场向政府监管市场转变,由媒体垄断市场向产业逐步开放市场过渡,这使华商报业集团,上海申江服务导报等媒体开始进入重庆市场,尤其是华商报业集团的重庆时报的成立,使重庆报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波涛汹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重庆报业市场的竞争将从重庆时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等都市报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使市场竞争从发行数量、广告收入、新闻影响力等初级阶段向运营模式、资本开发、经营管理、品牌运作等高级阶段的多元化竞争转变,而人力资源竞争是竞争成败的关键。

2、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链延伸式多媒体跨平台立体混合经营转变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单纯的发行模式、广告模式、广告+发行模式、利用政府或单位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模式(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房地产项目等),另外存在着简单的品牌运营、资本运营等开发模式,但处于初级阶段,还未成熟。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布后,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要向数据库综合利用、多媒体跨平台立体混合经营模式转变。由无方向的多元化经营向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的多媒体跨平台的立体混合经营模式转变。

3、重庆日报为龙头的党报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变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布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纯企业单位转变,由媒体变成公司,由产品化经营变成产业化经营。绝大多数报刊出版单位将转变为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将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本,特别是证券化资本融资,将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所有制、所有权和经营权、管理权等方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变,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

三、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路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揭示:人才本身并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有效管理机制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制背景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要想提高竞争力,构建现代传媒企业,需要对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人才招聘体系

一是招聘时间前移,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本地高校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周末和节假日实习实践制度,在人才使用过程中发现人才,变人才市场招聘人才为与传媒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二是与高校合作办学,成立传媒学院,按照自己的需求,培养集团急需的各类人才。

2、以体制改革为依托,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人才管理体系

一是由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市场化和职业化”的流动机制,对人的知识资源、能力资源实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促使内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人才配置体系。

二是由传统“官本位”的升迁晋级模式向专业化多层次的职业发展模式转变,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营造传媒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提高其对组织的归属、自尊和忠诚度。

三是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激励和奖励体系,形成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短期激励、长期激励等多元化的激励、奖励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以员工培训为依托,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人才培养体系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要以员工培训为依托,加快建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要把人才培养纳入组织战略规划,将培训活动制度化,制定人才开发的具体目标,构建多层次、分类别、重实绩的现代传媒集团人才培训体系。

一是实施培训的“走出去”战略,人才的职业培训要汇集国际传媒业发展的前沿理念、最新资讯和有效经验,汲取当今国际上最领先的经验、风格和趋势,使学员通过培训获得国际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际运作水平。

二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员工的特点和集团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为集团未来的发展积聚人才。

4、以团队建设为依托,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的国情不同,内涵也应该有所不同。外国的传媒完全是公司化操作,市场化的程度非常高,而中国的传统主流媒体基本上是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单纯的企业化管理转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应以团队建设为依托,构建现代传媒集团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这些职业经理人要既懂得传媒运行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又能适应特定体制创新要求,懂得从中国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出发去操盘运作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其必要的能力有三:把握体制和政策的能力,有政治头脑和制度意识;熟悉新闻业务的能力,掌握基本业务知识和信息传播规律;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学、济学、市场营销学、财务学等经济管理知识。

参考文献

①史松明,《时代呼唤传媒人力资源管理学》,《传媒观察》,2009(11)

②朱学东,《传媒人力资源市场的若干问题》,《传媒》,2004(10)

③梁栩凌、王长啸,《突破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传媒观察》,2006(8)

④曹鹏,《人力资源管理已是传媒业最薄弱的环节》,《新闻记者》,2004(7)

⑤徐春英,《媒介人才资源管理探析》,《声屏世界》,2007(12)

⑥王沛、关建,《论传媒人力资本交易的制度安排》,《西南大学学报》,2007(1)

⑦[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3

(作者:易彦龙,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韦文杰,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创意产业研究所,中国地市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特聘研究员)

责编:周蕾

县市报业集团成本管理浅析 篇4

1 报业集团成本管理概述

进行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 要求将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的科学管理工作, 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成本管理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关系的确定, 协调报业集团各部门各成员的工作, 保证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报业集团包括编采、印刷、广告、发行等各个部门的工作。目前报业集团所普遍建立和实行的为集团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报业集团应该在董事会中设立一成本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 进行对报业集团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具体的规划, 财会统计部门担负起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统一核算的具体的成本管理工作, 来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2 县市报业集团进行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2.1 报业集团化的必然要求

由于传媒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上的特殊性, 国家和政府在政策上提供支持, 为其发展指出宏观方向。报业集团的发展要求在传媒数量上能够形成集团化, 在体制上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在报业集团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成本管理的加强是报业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成本管理的推行能够为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明确的方向, 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经营过程中的业务活动消耗和构成, 能够为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控制体系起到促进作用。县市报业集团经营的自主性较强, 因此在控制支出、降低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上都需要成本管理的加强,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且有利于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3 县市报业集团报业成本管理现状

3.1 基础运营工作的成本管理落后

县市报业集团的成本管理在基础运营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 对其取得收益实现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1) 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存在透明度低的现象。物资采购的暗箱操作是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 采编成本管理的共享程度低。实行各个媒体分开进行独自采编, 在不能进行资源有效共享的情况下, 就使报业集团的采编成本加大。 (3) 报纸印刷中的浪费现象严重。在报业生产过程中, 对生产用料的标准未得到统一的确认, 导致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经常出现白破和黑破, 使大量废报出现。 (4) 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报业集团的重点工作在于发行, 发行成本过高, 发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激增了读者投诉现象, 同时使报社的信誉下降, 使征订工作的困难加剧。

3.2 成本管理制度缺乏规范

我国的县市报业集团职工的编制大部分为事业单位, 只有小部分的合同制员工, 报业集团的运营中缺乏竞争机制, 消费性支出的增长过快, 工资总额的预算处于失控状态, 人员的成本控制困难。各项费用没有明确的标准制度给予规范, 导致了制度上的缺失, 影响了成本控制。

3.3 广告业务管理的约束力低下

我国的绝大多数报纸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70%左右, 但广告收支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报社广告的经营人员扩大广告来源的手段不正当, 降低代理费的标准, 使报业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坏, 同时扰乱了广告市场的正常秩序。 (2) 运用分期收款的方法争取客户, 管理不当导致现金运转的承受能力降低, 挂账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 (3) 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中的坏账损失现象严重, 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3.4 设备利用率与投资回报率低

县市报业集团大多存在设备生产任务不足、设备的利用率低、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等问题, 报业集团的资产重置一般会导致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闲置甚至浪费。为了适应当前的科技发展以及阅读方式变化的新趋势, 一些报业集团为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运用传统的印刷方式还进行了电子阅读器等方式的开发, 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成熟, 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效果。

4 县市报业集团成本管理策略

4.1 进行战略管理成本理念的引入

战略管理成本根据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 从报业集团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 进行集团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报业价值链分析, 以此了解全局, 关注成本战略的空间、过程和业绩, 并且将成本信息贯穿到整个管理的循环过程中, 寻求长期的竞争优势。

4.2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

报业集团应树立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强调整体战略布局, 制定各项费用开支的标准与细则, 制定预算管理机制, 规定成本费用的结余超支的奖惩办法, 完善经济责任制, 将成本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便成本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为单位各部门预算奠定基础, 还能够控制费用的开支水平, 监督集团的财务状况, 有效减少损失和浪费。同时, 充分利用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 以及定额、预算等与实际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对比, 分析差异成因, 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且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4.3 加强预算与成本控制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有利于决策的领导确定可行目标, 协调组织经营活动, 进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 并且能够有效激励员工。报业集团的主要预算工作是发行的费用预算, 要充分考虑到运输费用的变化以及促销费用的回报率, 对于偏差要认真进行原因的分析, 并提出方法建议, 切实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4.4 加强资金成本的管理

报业集团需要组建内部资金市场, 做好资金的调剂工作, 并且更好地承担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运作中集团内部资金融资与外部扩张, 都需要进行各个环节的整合, 在服从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报业发展的制度及政策要求, 维护本行业的公正与独立。

4.5 探求产品创新成本的优化

充分发挥和利用科学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例如各种财务软件、ERP管理系统等提高报业集团现代化的管理进程, 并实现对成本管理的监控分析。与此同时报业集团的产品创新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报纸版面的创新、发行模式的改革、广告手段的改变来进行报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集团产品创新成本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美]罗伯特.G.皮卡德, 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M].周黎明,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周鸿铎, 王文杰, 陈鹏.传媒集团运营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008中国报业经营报告 篇5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2008年可谓“喜忧参半”:所喜者,受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喜庆事件的牵引,报业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所忧者,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劳动法》的实施导致报业经营人力资源成本攀升;新闻纸大幅涨价导致报纸运营原材料成本大增;国际油价走高导致报纸物流成本大增;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日益显著,给报社广告经营带来严峻的压力。回顾2008年的中国报业,以和谐为主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化解经营危机为主题,以变革经营模式为抓手,在险恶的环境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仍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积极应对新劳动法,扎实构建“和谐型报社”

2008年新修订的《劳动法》正式实施。该法的突出特征是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加以切实保护。由于国内大多数报社存在不规范用工行为,发行部门将基层发行员视为“临时工”,既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落实其养老保险等社保福利待遇,基层发行员的假日加班费也未能兑现。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各地报社克难奋进,积极落实新劳动法,掀起建设“和谐报社”热潮。落实新劳动法的核心是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改善报社基层弱势边缘群体的生活福利。2008年起各地报社陆续将临时工转为合同工,不少报社还大幅提升和改善发行员的待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投入巨额资金为基层发行员购买了社保;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不仅为员工办理了社保,提高了基层发行员待遇,还兑现了发行员节假日加班费,基层发行员平均月薪达到1700元,最高可达3000元„„这些温馨实惠的人文关怀举措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报业”新局面。

二、应对“巨媒体”危机,“微媒体”开创“长尾效应”

长期以来,国内报社致力于生产规模的扩充,行政主导的报纸合并导致一些报社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指标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但报社的员工规模、日常支出等亦急剧膨胀,总体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出现了所谓“巨媒体综合症”,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报业经营者已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转而开始重视“恰当的小规模报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一些大型报社危机重重,但面向县镇发行的社区报纸依旧生机盎然。可见,报纸的规模并未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基于窄众传播理念而生的微型报纸,投入小且经营灵活,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回报。2008年国内微型报纸获得较快发展:一是县域报纸的活力凸显,取得了骄人业绩。浙江萧山日报社充分发挥“内容提供商”的优势,整合新闻资源和社会客户资源,年经营总收入已达5000万元。随着国内经济的波浪式推进,一些县级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其报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域报将是报业经营的“蓝海市场”。二是掀起DM报刊的创办热潮。DM报刊将使新闻和商品信息合二为一,具有针对性强、投递精确、信息攻势猛烈、免费阅读和经营灵活等优势。2008年国内一些

报社创办DM报纸,拓展新的广告市场,如温州日报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创办的《温州发现》已经初现成效。微型报纸的出现,使得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广告市场被重视,报业经营的“长尾效应”将逐步显现。

三、变革经营模式,报纸发行渠道网络对接电子商务

我国正处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了50%至60%的增长速度。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跨区域的物流日益重要。但我国物流配送服务业还较为落后,这种情势为传统报纸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即报社通过整合现有报纸发行网络资源,对发行队伍进行改造升级,使得报纸发行渠道网络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将传统的报纸发行实体转型为物流配送企业。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需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对报纸发行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再造发行终端。过去,发行站多为承租场所,不仅费用连年上涨,而且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配送的需要。从2005年起,杭州日报集团投入数千万元购买了一批临街店铺的产权,并进行了全新装修,设置报纸分发区和商品配送展示区,将发行站改造成营销终端连锁店,使发行站由单一的报纸分发场所转型为复合型的商务终端。二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发行中心与杭州网、《每日商报》达成三方协议,由杭州网搭建网上商城,《每日商报》负责品牌和广告宣传,发行中心负责商品配送,形成“三位一体”的整合营销网络。三是再造发行队伍。发行中心从发行员队伍中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组成“星级营销分队”,开展商品的宣传和配送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杭州日报发行网络的改造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已经有50多个厂家的200多种产品加入发行配送网络,电子商务配送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发行中心的发展思路是以绿色农副产品配送为主导,打造“两小时生活服务圈”,从客户打进热线电话订购产品起两小时内将产品免费配送到户。

四、新媒体建设提速,报社网站经营获得突破

受新闻纸涨价和节能减排两大现实因素的影响,报纸的“无纸化革命”再次成为热点。2008年10月28日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次年2月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平台,网络版日报将每日更新。不管报纸的无纸化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加快报纸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虽然国内报纸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绝大多数报社所属网站长期亏损,陷入“投资巨大、收入微薄”的苦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亦有青岛新闻网等极少数几家报社所属网站实现了盈利。青岛新闻网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网站,它较早进行体制创新,实行独立公司化运营;较早借鉴商业化门户网站运营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其经营业务包括新闻、手机短信、互动社区、实用信息、商务应用、报纸广告和户外广告、楼宇电视广告发布等6大板块。据2008年3月日志统计分析,该网平均每天已有70万台电脑登陆访问,注册用户已近200万,仅社区论坛项目,同时在线使用人数即逾4万,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其经营总额已经接近传统报纸广告,且盈利状况明显优于纸质报纸。青岛新闻网的经营实践表明,传统报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成一流的商业化网站。

五、汶川地震事件助推,“媒体公民”意识觉醒

近年来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的趋势下,“企业公民”的理念得到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这一新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发展体系与战略,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绝大多数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有其合理的经济利益,但更须强调社会责任,它考虑的不但是作为“经济人”要追求利润和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强调作为“社会人”,要承担对社会、公众和自然环境等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以合理的方式回馈社会。媒体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且更要做一个合格的“媒体公民”。汶川地震事件的发生,唤醒和激发了媒体的公民意识。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报纸不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且以高度的责任感参参与系列慈善活动。在三天的国家哀悼日中,各地报社积极相应中央号召,三天内不刊登广告,但报纸版面和内容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准;在在央视举行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媒体军团”的表现得到各界高度赞扬,一些典型的捐款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1000万元、解放日报集团 655万、深圳报业集团650万、光明日报社 600万、经济日报社600万元、中国日报社 600万、广州日报集团500万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500万、南京日报集团500万等。在汶川特大地震慈善活动中,报社的行为刷新了新中国报业的慈善记录,标志着我国报业“媒体公民”意识的新觉醒。

六、应对成本危机,国内报纸发行进入“新价格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都市类报纸相继进入“彩报”和“厚报”时代,报纸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但报纸发行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同类报纸的销售价格是美国的1/7,香港地区的1/8,日本的1/12,以色列的1/30,台湾地区的1/12,比利时的1/33,是全球报纸销售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部分城市,报纸零售价仅0.2元,甚至出现了“零元发行”和“卖报纸不如买废报”的怪现象,超低发行价格给报业经营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报纸发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读者形成了订购“廉价”报纸的惯性,各地报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敢轻言提价。进入2008年后,报纸广告市场低城市报社的共识,提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别提价,即某些城市的个别强势报纸率先提价,但同城其他同类报纸并未提价。如2008年1月,《华商报》率先将其零售价提到每份1元,7月《半岛都市报》将零售价提为1元(青岛市区单价0.8元)。由于同城其他报纸不跟随提价,故而个别报纸提价后面临发行量下滑风险。二是同城集体提价,2008年南京、成都、上海、武汉、北京、济南等地报纸达成协议,全城都市类报纸集体提价,大多数都市报单价由原0.5元提至1元,涨幅达50%。经过本轮提价,不少都市类报纸售价已接近成本价,国内都市类报纸告别“超廉价”模式,进入“新价格时代”,这将对报纸的采编、广告和发行等产生重大影响。

七、应对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报业“市场感应力”得到提升

2008年我国新闻纸价格经历了一个罕见的“倒V型”波动曲线。上半年,受国外纸浆提价、原油价格暴涨、人工成本抬升、雨雪冰冻灾害及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新闻纸价格从年初的4850元/吨涨至6月份前后达6100元/吨,到达最高点。进入10月后,随着国际原油价下跌及金融海啸等因素影响,新闻纸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至年底降到5800元/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报社要减少损失,就需要敏锐的市场感应力。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国内外新闻纸价格波动中,并非所有的报社均遭受重创,部分报社还利用这次的新闻纸涨价得到出人意料的收获。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早在2006年新闻纸价格走低时,有预见性地做出经营决策,签订了连续3年的新闻纸购买合同。在其他报社因为新闻纸涨幅过大而被迫提高发行价格时,该报没有涨价,新闻版面也没有减少,在新闻纸涨价中静收渔翁之利。2008年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是对国内报社经营团队市场感应力的一次大考,而具有经营优势的报纸则可以借这个机会顶住涨价压力,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效果,形成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可见,报业经营的市场感应能力,就是要求报社运用科学的预测机制,提前决策,趁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还在观望、犹豫之时,先发制人,抓住第一波的市场机会积累发展优势。

八、省地联姻,报业跨地区发展“曲线”推进

在报纸经济属性日益彰显的产业化进程中,报业市场区域越来越与经济区域相重合,而与行政区域重合的离心力日渐增长。尤其是一些资本实力雄厚、产品扩张意识较强的报业集团,出现跨越行政区域而追逐经济区域步伐的跨地区发展现象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国内报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分两个层次推进:一是省内跨地区发展,即报业集团在省内其他城市创办或联办新报纸,新疆经济报系与巴音郭楞州党委联合出版《巴音郭楞日报》。经过几年的运营,报纸面貌焕然一新:版面规模由联办前的对开黑白4版扩为4开32版,发行量由原1万份增加到5万份,广告收入由原300余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由于跨地区扩张停留在一省范围内,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省内跨城市发展相对较容易实现。二是跨省发展,南方日报传媒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开展资本合作,联合打造《云南信息报》。《南方都市报》以其品牌优势、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客户优势和管理优势在报社处于大股东地位。改版后的《云南信息报》以“打价值战”为核心诉求,由原对开16版大报改为4开64版小包,报纸售价大幅提高,但发行量和征订量快速上升,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继2003年与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新京报》之后又一次跨地区的尝试。因跨省发展牵涉到更多的行政利益主体,在操作中难度较大。但从长远看报业集团跨省发展势不可挡。

九、推进报纸“多媒质化”进程,手机报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对网络、电视等媒介的激烈竞争,报社单纯发行“纸质”报纸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利用电子技术对报纸呈现介质进行全新包装,推进报纸“多媒质化”发展成为必需。手机报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报纸内容。手机报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读者与报社的互动,读者于手尖击键之间就可为报社提供新闻线索。2008年手机报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全国手机报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多家手机报发行量超过20万份,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收益。当然,现阶段手机报大多还停留在手机短信新闻的层面,随着3G业务的启动,手机报的外延将得到扩展,尤其是手机报内容也将突破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打破信息包含标题、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朝多媒体整合的趋势迈进,包括标题、文字、图片、影像、互动等菜单。依托流媒体的形式,手机报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最佳的阅读方式,而且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形成差异化的冲击力和互动性。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2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达39.9%,因而手机报尚有广阔的挖掘空间。

十、积极落实传媒“走出去”战略,安徽日报集团开展跨洋合作

报业管理 篇6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总协调人林江在接受《传媒》杂志采访时说:“数字报业”与“报业数字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关键就在模式选择,本质区别就在于数字报业的模式是先做网络,后做报纸;而报业数字化的模式依然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在“报业数字化”的概念中,数字化的目的是为纸介质报纸的出版、印刷、发行和广告等传统业务服务的,即报纸还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形成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产品。它遵循的还是先做报纸、后做网络这样一个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架构。而“数字报业”的概念是建立在报业的核心能力之上的。报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在于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在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报社从工作流程、组织架构、管理体制、运营模式、交易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围绕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来展开,至于采用什么样的传播技术、显示技术和介质技术,完全取决于哪种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这种核心能力,更好地将这种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许强:编辑选题策划创新要注意用“历史视角”

许强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编辑如果善于从历史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便较易实现选题的创新。如“凤凰卫视中文台”推出的栏目“口述历史”、“如烟往事”,就是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事物和观点的起源、发展文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当前事物。同理,对于眼前的事物和现象,仅看到它的历史和现在仍旧是不够的,还应当看到它的未来。因此,编辑在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时,特别需要建立起“未来视角”,即思索和引申出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将来发展道路与趋势从而起到融贯古今、发人深省之作用。

石天强:畅销书需要关注的主要是情节而不是人物性格

石天强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我们本土畅销作品与畅销作家的稀缺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作者不愿意去关注情节,不愿意做一名畅销书作家;他们似乎更愿意关注人物的性格,更愿意突出作品的文学价值。但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人物只有存在于一定的情节中才会更有意义。其实我们应该有一种关注故事的意识,大众愿意看到的是故事,并通过故事去理解人物。但我们很多作家不愿意去编一个好看的故事,他们认为这是弱智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很多畅销书都是从故事层面上写得很好的,通过自己的丰富知识制造一种悬疑或者编一个感动人的梦想。在今天,文化价值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新的文学观正处于建构中,很多旧的价值观也同时存在。在这样一种文化价值多元的世界中,文化精英集团如何面对畅销书这种消费产品,在价值观上的确存在着激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也通过对一些作家的评价反映了出来,比如如何看待余秋雨、易中天他们的写作。

安武林:寓言文学出版存在四大症结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安武林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提出,寓言文学出版存在四大症结:第一,文体的局限性。每种文学的问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寓言也不例外。但我们的寓言一直停留在继承的水平上。第二,寓言缺乏创新。寓言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形式都缺乏创新,作者鲜有新探索、新尝试。第三,读者的审美疲劳。寓言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功能都可以从其他文体中找到,创作者在寓言的语言、形式上不够丰富。第四,寓言内涵的丰富性没有得到作者的重视。寓言道理浅显,内涵不丰富,已成了读者对寓言文学的基本看法。

乔东亮:出版产业必须走专门化集团化道路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乔东亮在“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要想改变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育出版的格局,增强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在我国图书市场的比例,增强图书的规模效应和优势,就必须打造真正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的出版集团。专业出版集团具有雄厚的实力,可以大规模、多功能、跨地区经营,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组业务领域、调整产品结构、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资源,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牌,最终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的效果。

姜奇平:出版业是“长尾”作用的典型领域

报业图片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篇7

对于媒体而言,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摄影报道不仅是张扬报纸的个性,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是最大程度地传播新闻事件,增强新闻传播的实证性、丰富性。图片是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一,对于报纸而言,第一位的是新闻的报道效果,然后是图片如何表现新闻的效果。为每一个文字报道配上好照片,为每一组好的图片配上好文字,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媒体发展的趋势。

在以往的报社图片处理流程中,往往是由摄影记者、通讯员、外来投稿的图片提交到采编系统,由编辑选择需要签发上栏的图片,经过图片处理,签发组版最终见报。见报的稿件、图片资料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是这样的处理流程往往也造成了一些未选用的珍贵的图片的流失,还有的情况就是,有的时候记者去采访的一些比较重大的会议或者活动,拍了片子回来,由于版面的限制或者宣传的需要,并不需要图片签发见报,这些图片往往保存在个人手中。但是这些图片在整个胜利油田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又是很珍贵的资料图片,例如将来做年鉴或者历史画册时又是极为重要具有历史意义的。但由于当时报纸未被采用,这些很珍贵的图片未得到统一处理保存,或者丢失,或者保存在个人手中随着人员的变动,逐渐流失。

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将图片资料统一完整的得到保存,建立一个直观、完善、全面的图片管理系统,胜利日报建设了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来满足不同的专业化需求:

数字化多层次存贮管理图片资产[2];方便图片上传及查询,规范高效的图片分类整合;集中式图片生产管理,提高图片生产效率;与方正文韬采编系统实现无缝衔接,围绕出版过程的图片使用跟踪;发掘图片资产再利用价值(年鉴、画册等);满足面向不同用户的图片出版(印刷、网站等方式的出版)需求。

1 图片资产管理系统的特点

胜利日报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把图片的入库、管理、编辑制作、数据转储等环节统一管理。提供强大的分类存储管理和全文检索功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多层次图片资料管理方式,实现对图片资源的投资保护。完成图片的采集、编辑、归档、管理、发布流程的管理过程,为图片资产的增值服务奠定了基础。

胜利日报图片资产管理系统可供摄影部、档案室、资料管理部门以及需要管理大量数字图片的用户进行图片存贮查询管理使用;也可以与报社文韬采编系统集成,供单位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文字编辑、图扫人员使用,完成图片的采集、编辑加工、存储、签发和排版、发布等,实现图文合一的生产制作和管理过程,并与图片制作软件(如Photoshop)紧密集成,使图片的选用和制作一体化。系统自动保留图片的选用、制作等操作记录方便查询。

系统提供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根据图片的来源不同,可以配置相应的处理流程。系统支持本地及远程批量的图片上载、下载、传送;提供图片共享、浏览、分类、检索平台;提供图片版本管理,监控图片的处理和使用情况。

胜利日报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既支持B/S方式(即 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体系结构,也支持C/S方式(即 客户端/服务器)的体系结构。B/S方式可以实现用户内部图片生产、图片资料管理,以及图片在Internet的发布[3]。系统简单易用,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维护方便。

图片管理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图片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1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图片库管理、分类管理、视图管理、任务管理和操作日志等几部分,整体界面如图2所示。

2.1.1 存储管理

管理系统的存储设备系统对图片对象采用分布式多级存储方式,可以对存储设备进行方便扩展。管理图片数据的结构化存储,使得存储和获取图片的效率最高,能随设备的扩充而扩充,在存储设备上移动数据不会影响应用端,通过对图片的存储管理,使系统更好地利用海量存储系统,更好实现图片的批量迁移。

2.1.2 图片库管理

图片系统可设制多个图片库,图片库可以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应用安全可靠,利于图片简捷、高效定位。

2.1.3 分类管理

系统对分类的支持非常灵活,用户可以自定义分类。对于报社生产流程来说,由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常采用按日期或图片来源的方式进行分类浏览,系统自己带的分发程序能自动更新这些日期分类。如图3所示。

2.1.4 组管理

用来管理用户的身份,对于不同的用户,根据具体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权限,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组。对用户进行分组后,对每一个组中的用户将行使不同的权限。一个用户可以允许属于不同的组。通过分组这种机制,能批量地对用户进行授权,极大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如图4所示。

2.1.5 视图管理

为了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用户可以自定义显示界面。例如,使用的分类模式,浏览图片的排序方式,每个页面中图片的显示数目,图片的显示方式,显示的字段,检索界面的配置(即允许用户对哪些字段可以进行检索),用户配置的一些缺省值等。如图5、图6所示。

2.1.6 任务管理

可以对送交制作的任务进行修改和删除并且提供批量删除任务的操作。

2.1.7 统计管理

系统可方便地按时间、用户(图片作者等)、部门、分类、图片名及操作类型进行统计。可统计图片库每一张图片的下载使用情况;可统计某个时间段,按摄影记者、来源进行统计,并通过报表的方式输出,给决策者提供分析数据。如图7所示。

2.1.8 操作日志

记录系统的图片库管理记录和图片库访问记录。

2.2 用户图片应用模块

2.2.1 图片浏览功能

系统支持按分类浏览和按组浏览,图片列表支持详细列表、图册列表和图文列表三种显示方式,并且可以根据状态选择对图片列表进行过滤。

2.2.2 图片组照浏览和管理功能

用户可以采用组照的方式对图片进行成组浏览,并可进行组照标题、组照说明的编辑。可通过设置组照索引图,加入已有组照,对组照进行检索,调用模板等方式完成图片的快速标引编辑。

2.2.3 图片真图与详细信息

对图片进行编辑操作,可以显示图片的真图。可以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如:放大、缩小、水平镜像、竖直镜像、旋转90度、旋转180度和剪切等操作,实现图片的在线编辑。

图片的属性信息,通过授权可以在属性编辑中修改图片的图片名字、图片标题、图片说明和图片分类等信息,图片说明将保留修改痕迹。

2.2.4 图片传递

用户选择多个图片确定目标分类后可方便的改变图片分类,并可在两个库的不同分类之间传递图片。

2.2.5 图片的上下载

图片系统支持批量的上下载和查询结果的下载。如图8所示。

下载的图片可选择存放目录和图片属性的格式,进行单张或批量下载操作。文件属性格式支持文本、XML和HTML格式。

2.2.6 图片送交制作

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要制作的图片,将图片送交图片制作人员在Photoshop[4]中进行图片处理(进行单张或拼合制作)。制作客户端程序可以看到这些任务进行制作。送交制作可以保留图片的源图而产生一个副本进行制作,对原图进行保留。如图9所示。

2.2.7 图片版本

图片版本管理功能可以方便的看到所选择的图片在图片库中是否有副本存在。版本管理可以让用户能够对一副图,找到其相应的原始图,从而可以查看图片之间作了哪些修改。

2.2.8 图片采编选用、签发(采编接口模块功能,与采编系统配合使用)

系统与图片制作客户端相配合,通过给不同用户授予在不同的部门上的不同权限,可灵活方便地实现多种编辑部发稿上版流程。

图片被修改、传递、签发等操作后,系统会标识图片为相应不同的状态。对已有副本被签发组版的图片再次签发组版时系统会提示该图已于何时由何人签发到何版上了,以防撞稿。通过查看副本、操作记录或图片统计模块可以跟踪图片的共享使用情况。

2.2.9 图片检索功能

分为简单检索和复杂检索。简单检索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快速简洁的进行全文检索,支持二次检索。复杂检索可以在图片的几个属性信息间进行组合字段检索。通过输入 “时间”、“地域”、“内容”、“作者”等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属性检索词,进行组合的检索。利用高级检索,可以更准确的定位所需的图片。如图10所示。

2.2.10 照片登记

照片登记功能可以在照片数字化之前将图片登记到图片库中,如果选择扫描登记同时还可以填写制作要求,图片制作员利用图片制作客户端可以看到该任务,按照要求扫描处理完图片后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的软插件直接将扫描图片上载到相应分类。如图11所示。

2.3 图片制作客户端

对于图片制作任务,可以方便地进行按报纸、任务类别(未处理、处理中、已提交)、图片创建者的组别进行过滤查看。图片制作客户端能对图片进行批量打开、制作、入库等工作,图片加工的效率大大提升。

2.4 图片分发入库

可实现批量图片入库功能,对于接收新华社等图片提供商从卫星上接收来的图片,分发服务还会对图片的质量进行分析,按其级别自动进行分级存储,生成小图标,并把图片送入到图片库中。系统可以支持重新分发,接受延时校正。

2.5 本地图片管理模块

该模块可以方便摄影记者、摄影师、用户对个人图片资料进行浏览、批量标引、管理和传输。如图13所示。

实现个人图片资料库管理,进行高效浏览、检索。引进了本地数据库,提高检索和浏览效率;可清除垃圾纪录及过期的图片纪录。如图14所示。

2.6 图片资料库模块

为了满足新闻图片在为出版服务的同时方便快速整理成为按内容属性分类方式存贮的资料图片,图片在入库及编辑时即可按内容属性分类进行标引及提取。在完成出版过程后,通过设置相应归档程序,实现图片按属性分类信息批量自动存入资料库相应属性分类下。

本模块实现了图片既可按新闻图片出版习惯分类(如按图片使用部门、按图片来源等),也可按图片内容属性分类的方式,完成从图片入库、图片使用、图片转储到图片资料管理检索、资料库图片回调生产库的全过程。实现了图片在新闻出版过程中,新闻图片使用与资料图片管理的高效结合。

图片资产管理系统根据图片管理的需求,基于数字资产管理理念[5],采用XML技术、数据库技术、流程技术、存储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插件技术等多种技术来实现对图片数字资产的管理。它包括图片资产管理、图片分发、本地图片管理、图片流程、图片资料库和图片制作客户端几个模块,把图片的采集入库、编辑审核、图片制作、分类存贮和组合查询、图片发布、数据转储、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统计)等环节统一管理。

系统充分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和需求变化,利用先进的XML技术作为信息描述和信息交换的基础,利用XML的标准性、灵活性、扩展性,构建了一个自适应的应用模型。最终实现对图片内容资源的有效管理,更好的为新闻宣传服务,并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胜利日报新闻图片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报社图片资产数据存储以及记录胜利油田的发展历史资料存储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推进报社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加强新闻图片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资料图片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挖掘[6],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创新、信息增值及优质服务,实现内容图片资产管理数字化、发布多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现代化。

报业图片资产管理系统对数字报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为报社从传统报业到数字报业的迈进搭起一座桥梁,很好的解决了图片系统从采集流程、发布展现形式到历史资料归档存储、检索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使报社轻松实现数字报业图片档案馆的战略构想,开拓数字报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同明.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2]梁吉业,李德玉.信息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与知识获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en微软公司网站.

[4](美)凯尔著,许伟民,袁鹏飞译.Photoshop七大核心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5]施伯乐,丁宝康,汪卫.数据库系统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报业管理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报业集团,资金管理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此大背景下, 借力信息技术, 近年来许多报业集团也开始进行新闻采编、出版发行等环节的变革和创新。作为报业集团重要的运营管理部门之一, 财务部门当然也不能例外。

近年来, 随着报业经营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报业集团经营的现金流量迅速增大, 投资范畴也不断扩大, 如何将大量资金迅速归集、有效配置, 成为报业经营财务管理的重点。对于报业集团资金管理而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表现在管理硬件设施方面的鸟枪换炮, 更重要的是管理手段的不断丰富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

一、报业集团加强资金管理的意义

报业集团是我国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担负着巩固扩大舆论主阵地、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重任。报业集团一般是以党报为母体, 对内通过创办子报 (刊) 、剥离经营性资产成立公司, 对外通过投资、兼并等手段成立的以报业为主业、多元化经营的传媒集团, 是通过编辑出版各类报刊杂志以及开展跨业经营而获得收益的经营单位, 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 追求价值最大化已成为报业集团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随着报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内部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也趋于多样化, 日益呈现出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特征。面对这种新形势, 对各报社、经营单位相对独立的资金流的集中管控就成为报业集团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报业与一般工业企业一样, 一方面付出货币, 从市场上取得所需的新闻纸、油墨等原辅材料以及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编辑、印刷和经营, 提供读者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从市场上换回货币。资金是报业进行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 资金运动贯穿于报业采编、出版、发行整个生产经营的始末。由于影响资金活动的因素很多, 涉及面很广、不确定性很强, 报业集团对资金活动的管控面临的困难较大, 容易成为报业集团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因此, 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 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疏通资金流转环节, 才能提高报业经济效益, 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加强资金管理还有利于报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 报业集团可以及时发现运营中的某些问题, 防范并化解有关风险。通过对集团下属各单位经营中的资金余缺进行合理调剂, 有利于整个报业集团资金均衡流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报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途径

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是强化现金流入流出管理, 实现报业集团资金有效控制和高效运转的主要手段和措施。资金结算中心是在集团财务部门内设置的资金管理机构, 集团各单位包括法人、非法人单位, 凡有资金收支业务的, 必须在资金结算中心办理开户。一个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一个账户。资金结算中心在银行统一开立账户, 各单位的收入、支出都通过该银行账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 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报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 统一保管各成员单位银行账户预留印鉴, 并对其资金行使集中、调度、使用、监管职能。资金结算中心负责对外办理集团信贷业务;承担内部结算职能, 负责办理各开户单位结算业务;用各开户单位在资金结算中心暂时闲置的资金, 开展资金有偿融通,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经济效益;执行集团内部有关规章制度, 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开户单位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资金结算中心还成为报业集团借力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的有效平台和通道。网上银行是传统金融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变革的产物, 具有“一点接入, 全辖服务, 实时到账”等优势。客户通过互联网登陆网上银行, 可以随时进行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等操作。目前, 各家商业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银企互联”模式, 这种新的业务模式可以将报业集团的资金管理系统与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进行有机集成, 从而达到利用网上银行实现对资金集中管控、实时管控的目的, 财务管理也由静态走向动态。

三、利用网上银行加强资金集中管控的基本做法

网上银行可以提供集团及下属单位账户余额、历史交易查询、网上交易流水查询、下载对账单、集团对外转账、集团内部资金划拨、留言等功能。报业集团可以通过网上银行随时掌握、运用和管理集团账户和各下属单位的授权账户, 从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控、统一调度。

1、报账中心模式。

集团总部在合作承办银行设立统一存款结算账户, 用于与下属单位及外部结算, 同时设立协定存款账户, 用于隔夜投资。另外, 为下属单位分别设立收入专户和支出账户, 收款时, 合作银行定期主动将子公司收入专户资金上划至集团总部结算账户;付款时, 集团总部从结算账户统一向下属单位支出账户拨付资金;对集团集中后的资金, 每日终了银行将超过留存额度的资金转入协定存款账户, 进行隔夜投资, 次日营业开始再全部转回, 提高存款收益。在这种模式下, 报业集团总部通过网上银行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对集团下属单位资金实行统收统支, 使资金管理高度集中, 即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集团财务部门, 所属分支机构无资金经营权。该模式可以实现集团总部对下属子公司有效的财务控制。

2、财务结算中心模式。

集团总部在合作承办银行设立一个集合账户, 各下属单位设零余额的基本账户, 并均具有透支功能。银行在每个营业日终了将各成员单位账户资金全部归集至集团总部的集合账户。次日营业开始将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由集合账户全部划回, 不影响成员单位日间的正常使用;每日营业终了, 当集合账户资金不足时, 可在额度内提供透支。如集合账户资金富余, 日终则转作投资;日间可在额度内对各成员单位提供账户透支, 日终仍有透支的便与集团总部的集合账户进行清算。这种网上银行应用模式可以协助报业集团对内部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减少资金冗余, 降低资金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浅谈报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篇9

一、报社数字化档案管理实现了三个融合

(一)信息内容融合。

当前,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绥化日报社拥有百余人的采编团队,在信息采集、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新闻资源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把传统媒体优势发挥出来,延伸和拓展到新兴媒体。

(二)报道方式融合。

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各种内容、信息高速流动、跨平台流动,用户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遇有重大新闻报道时,绥化日报社根据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储存的新闻资料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传播主流声音,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

(三)技术应用融合。

绥化日报社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档案数据库,加强了对传统媒体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不断夯实融合发展的信息资源基础。与传统媒体协同工作,加强数据新闻生产,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强力支撑。

二、报社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三个意义

(一)报社数字化档案管理,方便简单、省力,提高效率。

将报业档案管理引入到计算机管理中,用计算机储存整个行业行政上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档案,实现了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了档案信息高度共享,方便使用者及时查找、阅读、利用,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管理,还可以减少纸质档案的占用空间,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也增加了其保密程度。

(二)报社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充足的信息量。

新闻就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要保证事实的准确表达,需要记者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材料是新闻采访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完成高质量写作的基础,可以深化新闻主题,扩大信息量。只有当资料充足、信息丰富的时候,才能在所有的信息中按照逻辑理清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发现事物最本真的情况,才能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实现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三)报社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可靠的背景资料。

用好背景是新闻成功的一半。档案正是新闻背景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新闻研究中,大量运用新闻背景的报道称为“解释性报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报刊都以“解释性报道”见长。在世界范围内,利用档案资料作为新闻背景在新闻写作中大量、巧妙运用,已成为新闻写作发展的一大趋势。利用数字化档案可以很方便地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通过历史材料的陈述,能客观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件,并且能够拓展延伸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增加了受众对新闻的感受,事实上增加了新闻的整体性和趣味性。

三、报社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四个优点

(一)提高办公效率。

在引入档案管理系统后,根据报社中不同人员的不同活动,系统能够实现不同的辅助功能。在记者采写新闻中,系统能够辅助记者录入、上传新闻并提供查阅当日新闻的服务;如果记者需要修改已经上传的新闻,根据自身权限能够修改自己上传过的新闻;如果记者或者编辑需要纸质版的新闻材料,可以在服务器上下载相应资料并打印出来;当有人需要对档案进行归类或统计等,可以根据自身权限实现相应功能。相对于手工工作,引入档案管理系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

电子文件的属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利用具有纸质文件档案无法比拟的优势,电子文件利用比纸质文件档案利用更方便、更快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在计算机网络通达的地方就可以提供利用,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查询地球另一端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信息。电子文件还可以做到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同一份电子文件可以同时提供多人利用,发挥文件信息的最大利用价值,档案馆、档案室可以向社会公众、各单位提供“一站式”电子文件信息利用服务,这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三)有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

如果所有资料都用纸张进行保存,一定会面临纸张被腐蚀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纸质资料保存时间有限。而利用电子资源,能够有效解决保存时间这个问题。只要时常做好备份,服务器正常运行,就能够完全满足人们对于保存时间的要求,而且保存稳定。

(四)实现了文件的安全性。

在实现了用户权限管理和应用了认证技术之后,资料的保存和传输更加安全,只有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实现传输、查阅等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密资料的外泄。

参考文献

报业管理 篇10

一、报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及内容

绩效管理体系主要由企业的上层法人治理机构多极化和上下级组织机构多层化构成, 这一现象决定了绩效管理体系的负责化、层次化、系统化特点。

(一) 企业法人层次。

企业法人层次的职能主要是制定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及总生产经济目标, 并将经验方向及总生产经营目标布置给各个下级单位, 加强对下级单位实施情况进行考评, 根据考核情况实施评定。

(二) 下级单位层次。

认真落实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 并将经营目标具体到相关部门或岗位, 另外制定出实施进度表, 制作出部门主要领导人或岗位的考核方法, 并依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奖惩。

(三) 基层部门层次。

依照具体的业务环节并参照工作任务进度表, 安排具体岗位, 通过落实相关工作指标, 实现工作目标。

(四) 具体岗位层次。

通过对企业工作总体计划落实到各个相关的岗位, 将工作任务进行细致划分, 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这里包括了企业决策的高层管理人员、下级单位管理人员、基层岗位人员, 具体岗位按照自身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收益分配。

报业绩效管理体系层次性的特征有助于将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层次分解到每个岗位, 并利于量化考核、落实职责, 切实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营绩效管理体系。

二、报业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

报业绩效管理体系是管理部门考核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确保员工的考核指标与企业的总体工作任务和部门的工作目标相结合, 保证了员工的奋斗方向与企业和部门的计划一致。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以下意义:

(一) 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切实转

变了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纪律, 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目标完成奖励机制面前, 员工实现了自我管理, 刻苦专研业务、勤思考, 争当第一。

(二) 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给员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展示的平台, 企业将员工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员管理的决定依据。工作出色并完成了目标任务的员工被评为优秀员工, 可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者升迁;若某些员工连续被评为不及格, 将被企业解除聘用劳动关系。这样进一步优化了企业人员配置, 提高企业整体实力。

(三) 报业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各

层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情况, 切实提高部门的管理水平, 并促进部门创新工作成果。

三、报业如何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实际和总体发展目标, 通过自身的探索、自身的创造,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 建立明确可行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

建立和完善报业绩效管理体系首要要立足于报业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员工岗位的特征, 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 这也是绩效管理中考核工作的关键点。只有确定具体、可实施性强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 才能让员工清楚明了明白自身的工作职责、完成数量和衡量标准, 保证员工奋斗的方向和企业希望的一致性。

按照报业管理部门的现实情况, 影响衡量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有工作数量、服务质量、产生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因此, 确定员工工作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需要按照个人任务完成绩效为主、周边效益为辅。工作绩效的确定需按照科学的岗位分析, 立足于部门绩效工作目标, 将其工作绩效反映在员工岗位说明书上。周边绩效是根据员工的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工作自觉性等, 这可以依照考情情况、工作实录等方式。

(二) 建立规范合理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

为了将报业绩效管理体系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员工、部门和考评小组三级层层考核的工作机制。首先, 管理部门员工依照自身完成的工作任务情况, 参照绩效考核标准, 将实际情况反映到绩效考核表, 开展自我评价。然后, 各管理部门领导人组织部门成员开展工作例会, 根据员工自我评价和考勤考绩情况, 制定出员工考核的初步意见, 并将评定结果上管理部门评考小组核定。

(三) 建立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体制不仅仅只是加强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而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从而完成企业总体目标的目标。所以, 绩效管理体制中还必须加强绩效反馈机制的建立, 通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双向沟通活动, 使领导者准确掌握到员工完成工作量是否达到所定的绩效目标、员工工作现实困难、员工对绩效管理的建议。领导者在沟通过程中查找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改正工作不足处, 从而进一步完善报业绩效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 报业绩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符合报业发展总体需求, 可以促进报业现在管理体制的完善,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报业绩效管理体制, 使报业绩效管理体制发挥更大功效, 促进报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志华.《报业集团综合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实践和探索》[J].新闻战线, 2008 (07)

近代安阳报业简史 篇11

一、近代安阳的第一份报纸——《邺华日报》

近代安阳的第一份报纸是《邺华日报》。该报创刊于清末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届时正是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新旧思潮激荡,清政府自身不保,其垄断思想、压制新闻自由的《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和《大清报律》自然也如同废纸了,所以,这个时候正是办报的大好时机。《邺华日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邺华日报》的创办者是王幼侨。其人其事不详,只查知他曾做过河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南阳县长和河南省博物馆馆长。

《邺华日报》作为安阳新闻事业的嚆矢,在当时曾为业界所报道。1913年4月11日的汉口《强国公报》专门发布“河南通信”,评价说“彰德报界发达。河南向无报章,前彰德府有《邺华日报》出现,一时传为创举”。其后,当地史志也对此报作了记载,评价颇高。1933年编纂的《续安阳县志·社会篇·报馆》对《邺华日报》记载如下:“中国新闻报章始于海禁开放以来,安阳之有报馆则自清宣統三年。《邺华日报》而发其轫,当是时,革命怒潮弥漫全国,邑人王幼侨纠合同志……鼓吹革命精神,于城内创办报馆,名曰邺华,其消息灵通,持论正确,颇受社会赞许。”

二、北大安阳学生和安阳同盟会会员合创的报纸——《彰德周刊》

如果说《邺华日报》是辛亥革命的产物,那么《彰德周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届时,清朝政权已经覆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给予国民四大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从法律上给予新闻事业以促进和保障。《彰德周刊》的创办还有一定的政治基础,那就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面对新世纪的曙光,群情振奋,安阳也出现了“安阳学生联合会”和“安阳救国会”等政治组织。除此之外,《彰德周刊》的创办还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那就是始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其时,北京的进步刊物,比如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等已传到安阳,新思潮新文化在安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这一切构成了《彰德周刊》创办的背景和基础。

《彰德周刊》创办于1920年春。创办者是张及吾和何佩亭,两人都是安阳人。前者是北京大学的在校生,后者是同盟会会员。两人不在一地,办报方式也很不一般。先是何佩亭将有关安阳的新闻稿件写好寄给北大的张及吾,张及吾再把北京社会上的一些重要新闻编好,配写社论,然后在北京印刷。每星期一版,每版印刷200份,除在北京少量分发外,其他都邮回安阳,由何佩亭在安阳大街销售。两个人如此经营,居然把报纸办了下来。可惜报纸寿命不长,1920年秋末冬初,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时政消息减少,市民并不关注理论文章,《彰德周刊》遂停刊。

三、近代安阳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彰德日报》

《彰德日报》创刊于1924年,终刊于1934年,前后出版十年之久,是近代安阳报业中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

《彰德日报》创刊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各地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923年, 国共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革命大高潮来临。

《彰德日报》的创办人是张及吾。此前他创办过《彰德周刊》,不久即停刊。1921年,张及吾从北大毕业,并就任安阳县教育局局长。在安阳县教育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的推举下,张及吾就任《彰德日报》社社长。

《彰德日报》创刊初期,宣传三民主义,主张反帝爱国,支持工人运动,有明显的进步性。1934年,《彰德日报》的社长由刘梅村担任,而刘梅村当时是中共安阳中心县委书记。虽然中共安阳县委作了很好的掩饰,为了不致引起国民党当局怀疑,依然遵守了原先的办报宗旨与倾向,但是其社论与短论还是难免流露出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为此引起了国民党专署的注意,并传讯社长刘梅村。刘梅村闻风而避,与此同时,中共河南省委内部出了叛徒,供认《彰德日报》是共产党的总机关,报社内职员都是共产党要犯。随后,《彰德日报》被查封。

四、前期与后期性质截然不同的《民声日报》与《民声报》

《民声日报》创刊于1933年。它的创办背景比较独特,源于安阳人民的反贪行动。1932年,安阳县商民在史作民等人的领导下,围攻安阳县政府,声讨县长张鹏年滥派公款,贪污腐败,他们冲进县政府,把县长张鹏年拖出去打了一顿。事后,张鹏年诬陷史作民等人是共产党,把他们押到开封,关进了监狱。安阳人陈子民等人组织请愿团赴开封保释。当时安阳人张了且做《大公报》记者,得知此事后,在《大公报》发表通讯,震动全国。省政府主席刘峙不得不派人来安阳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河南省政府向各县摊派空捐,安阳县被摊派的数额是7000元,张鹏年竟派收70000元以贪污自肥。但他交代的时候,说自己的县长之职是花7000元买来的,刘峙老婆得了4000元,秘书长张庭休得了3000元……最后的处理是,刘峙将责任推到了张庭休身上,张被调离,张鹏年因渎职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史作民等人无罪释放。安阳民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更从张了且的报道中看到了舆论的力量,于是萌生了自己办报的意愿。史作民等人发起,邀请教育界、政治界、商界等各界名流,办起了《民声日报》。

《民声日报》的办报宗旨是:发扬民权、肃清吏诈。算是一份追求民主的进步报纸,导致国民党当局对其有所不满。

七·七事变后,日机轰炸安阳,《民声日报》停刊。抗战结束后,《民声日报》于1945年复刊,复刊后改称《民声报》。名义上虽然是民间报纸,但实际上已沦为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的机关报。特别是1946年后,国民党为了反共,对新闻界的控制加强,重要新闻统一由国民党县政府、县党部及安阳的国民党驻军政治处进行发布,所以,《民声报》与《民声日报》相比,既丧失了独立性,更缺少了政治进步性。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五、唯一的一份儿童报纸——《儿童新报》

《儿童新报》创刊于1934年春,停刊于1935年1月。它的创办人是张仲房和何高民,两人都是中共党员。公开身份,前者是安阳县立第一小学的校长,后者是教员。由于激进的政治倾向性,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被批评为:宣传抗日,宣传工农流离失所,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1935年,终遭国民党县政府查封,停刊。

六、中共地下党员创办的、近代安阳报史上寿命最短的报纸——《亚东报》

《亚东报》创刊于1934年7月,创办人乃中共地下党员陶鸿勋。他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一人身兼社长、编辑和记者三职,仅雇用了一个校对和一个儿童勤杂工,由于报纸内容激进,于1935年2月遭到国民党破坏,停刊。该报从发行到停刊,仅5个月,成为近代安阳报业史上发行时间最短的报纸。

七、近代安阳唯一的一份实习生报纸——《洹声日报》

《洹声日报》创刊于1935年秋,是河南省立开封建国中学新闻专修班毕业生为实践所学专业知识而办。这些学生每人拿一百元现洋作为办报经费,请安阳县农会主任李发祥任社长,办起了《洹声日报》。由于学生都是新闻专业,印刷设备比较高级,所以这份实习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马寒涛的妒意和刁难,逐渐走向不景气。1936年终因经费紧张而停刊。

八、近代安阳的一份汉奸报——《彰德同声报》

《彰德同声报》是日伪时期的报纸。

1937年,日军侵入安阳,原《民声日报》社成员逃散,其社址、机器被日伪所占,日军遂办起了《彰德同声报》。该报由伪河南公署出面组织,是为汉奸报。1938年和新乡的同类报纸合并,结束了在安阳的短命历史。

九、国民党军队在安阳的随军报纸——《扫荡报》

1945年,国民党四十军进驻安阳后,办一份随军报纸《扫荡报》。社长及记者都是军队中人,发行也主要集中在军队内部。1947年随四十军南迁。

十、国民党军统在安阳的机关报——《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创刊于1946年12月12日,是国民党军统局在安阳的机关报。此报创办时引用了最新的管理方式——董事会。于1949年5月安阳解放时停刊。

当然,安阳近代报纸不止这几份,本文仅挑选具有典型性质的报纸作一番简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安阳作为一个内陆小城,近代报业起步较晚,而且种类不全,更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的原因而屡屡遭停,但这一切不足以妨碍安阳近代报业的辉煌。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报业发行中的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 篇12

关键词:报业发行,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即现代人事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通过协调劳动组织中的人与事关系和共事人的关系,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

报纸发行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抓住“人”这一根本因素。在我国,许多报刊杂志社发行部门的员工素质普遍低于采编业务部门,既懂报纸业务又善于经营的发行人才非常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在发行工作中的欠缺势必制约发行营销的健康发展。故而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发行队伍是当前报纸发行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要搞好报纸的发行,必须培养一支具有现代组织观念、现代管理手段、现代市场意识的发行队伍。重点是学习营销、物流的基本理念和关键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服务体系,建立以读者数据库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并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调度,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快速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发行队伍,在区域发行网的建设中树立自己的独有品牌,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事业和竞争的要求。这些都是报纸发行管理中必须面对而又必须优先解决的培训工程。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是书本知识,要对所有的发行人员灌输有关发行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求发行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如要求发行人员学习一门有关“报纸发行”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个层面是发行实践经验的灌输,主要是从具体的发行业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发行经验,这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空间非常大。当然,在实际培训工作中,要求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有所侧重。对于发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因为中、高层人员必须掌握发行的根本理念与战略,确保其管理和决策不出现方向性的失误;对下层的一线发行员工,培训中要着重灌输实践经验,穿插一些最基本的核心理论,确保其在发行中不犯常识性的错误。第三个层面是道德和品质的熏陶和培养,主要是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业精神,一方面养成员工高尚的品格,诚实守信的作风;另一方面激发员工的斗志,促使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取得最好的成绩。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提倡德才并举。目前,国内在报纸发行营销的培训方面还非常不成熟,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培训模式。但在这方面,北京《京华时报》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京华时报》的发行营销被称为“魔鬼发行”,在业界的美誉度很高。同时,他们还把自己的发行模式输出到外地,曾对青岛、上海等地发行人员进行过培训。为此《京华时报》专门建立了培训部,其发行营销培训的经验大致是:第一步,军训,培养员工的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要求员工在心中永远树立集体绝对至上观。同时,要求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一切行动听指挥。第二步,市场营销理念的灌输。全面引入市场营销观念,让员工牢固树立市场第一、客户第一、绩效第一的观念。第三步,报纸发行观念的灌输。着重灌输报纸时效性等特点,强调准时投递观念,灌输有效发行观。第四步,道德品质的灌输。对员工进行严格的道德教育,要求员工先做人、后做事,要求忠诚,下级对上级要忠诚到永远。讲正义、讲正气、讲道义,绝对不能有不良习气,绝对不能有小偷小摸,做出坑害集体利益的事情。

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力加强发行队伍建设,达到互补凝聚,共赴事功,强调团队精神,发挥整体优势

发行队伍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行高层领导队伍的建设。一般来说,我国发行高层领导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报社内部经过选拔或竞聘抽调来的本单位人员,二是从社会其他经营部门招聘来的职业经理人。实践证明,最好的发行高层领导队伍应该是这两者的结合,只有既懂报纸特点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能取得市场运作的成功。这些人起到的是帅才作用,对报纸发行起全面策划和总体营销运作的作用。因此,这些高层管理者一般是采取绩效管理,一般是以一定时期内报纸发行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为标准和考核目标。第二个层次是发行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一般是指对发行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发行站的中层干部的管理。对于发行各部门和发行站的建设和管理,要实施人本管理策略,施行竞争上岗,落实目标责任制,通过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等激励措施调动发行人员的积极性。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提倡德才并举。第三个层次是终端发行队伍的建设。终端发行队伍人数众多,人员复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但他们又处在发行第一线,对报纸发行起着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对这些人的管理也最为复杂、艰巨,必须建立严格的制度和纪律,同时要有必要的物质保障。就这方面的管理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招聘管理,二是待遇管理,三是纪律和制度管理。

(一)发行人员的招聘。发行员的素质偏低是目前我国发行队伍中的主要问题。这必须从发行员的招聘中解决。发行员的招聘要依据两条,一是道德水平要过硬,坚决不能让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入发行队伍。二是要有市场推销的基本素质,具有发行业务能力的潜质,这就要求发行员的学历不能过低。目前,国内大多数发行部门招聘发行员对学历要求不高,有的仅要求初中学历。多数发行员都是下岗工人、退休职工甚至病残之辈,既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又没有受到发行专业技能训练,其素质低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国内在发行员招聘上要求比较高的是《京华时报》发行中心,其招聘发行员要求中专以上学历。我们认为,适当提高发行员的门槛是必要的,发行工作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送送报纸,也不是仅靠能吃苦耐劳就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它需要智慧,更需要“能干加巧干”。此外,在国外招聘的投递员中有不少是学生,如日本的报纸专卖店共有48万从业人员,其中有4万多从事报纸投递工作的是学生,他(她)们每天早晨完成投递任务后再去上学,因此,在日本有“报纸少年”和“报纸少女”的说法。在美国,也有很大一部分报纸是由学生投递的。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较高,纪律观念较强,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成为较好的投递员,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加上雇佣学生的工资也相对比较低,因而学生投递员在国外发行界很流行,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尝试。

(二)发行人员的待遇。报纸发行员的待遇偏低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美国,根据美国有关法规,发行工作各环节员工大都属于蓝领工人,其在工资待遇和解聘辞职等方面受到报纸工会的保护。因此,为降低人工成本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美国报纸普遍将发行工作尽可能多地包干给其他公司去做。报社发行部的投递员一般是从社会上招聘的“独立签约人”。美国发行员的收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报社的订报款中的一部分,二是订户给的小费。比如一个投递员每天送报100份报纸,一周就可赚150美元,再加上拿到的一些小费,这样发行员的收入算是比较可观了,但与其他行业的工人工资相比,发行员的待遇还是偏低的。我国报纸发行员的收入来源单一,因为我国订户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发行员的工资全部由报社发行部支付。由于发行员的人数太多,即使报社“放血”,分摊到每个发行员的头上也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我国发行员的收入比西方国家发行员的收入更低。很多发行员为了更多的创收,在做发行的同时还有其他兼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发行工作。面对发行员待遇普遍偏低的现实情况,发行管理者要积极探索可行的报酬改革方案,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例如根据发行员的送报范围、投递数量、新增订户数等方面的业绩,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发行员更好地工作。总之,报社适当提高发行员的报酬,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发行岗位上得到较多的实惠是很重要的。

(三)发行队伍的制度管理。发行人员分布广,人数多,直接管理是不可能的,这就要靠制定严格而又科学的发行员管理制度。首先应要求投递人员投递报纸务必做到快速,而且要求愈早愈好,愈快愈好,尽早、尽快将报纸投送到读者手中。若能早餐前送到读者手中是最好的,可使读者在早餐享受美味的同时知晓天下之事。或是在上班到单位的同时能看上当天的报纸。尽管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报社都在努力尝试,在上班的时候同时能看上当天的报纸已不成问题,但在早餐时间看上当天的报纸只是寥寥数家。要达到此要求,还需要努力。第二是要求投递人员投递报纸地址应准确、精确。尽量杜绝错投、漏投。投递的准确性是衡量投递质量的标准之一。一般而言,对于老订户由于情况比较了解,投递员不容易投错,而往往对于新增订户如果衔接不好就容易出错。对于报纸投递过程中的准确性有几点要求:(1)对新订户必须详细写明投递街道、门牌号、份数和联系电话;(2)必须明确哪些是新订户,哪些已停止投递,并重新认真制定投递路线;(3)投递员务必增强责任心观念,对所投递报纸的单位名称、投递详址、起止日期、份数和联系电话等要一一现场核对,务必做到详尽准确。当然,不允许出任何差错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除年初和月初外,如果订阅单位增减变化不大,当月投诉一般不得超过0.3‰。第三是要求投递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尊重订户,并与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力加强处理投诉和回访的能力,使得权责有序,灵柔高效,人尽其力,讲求最大奉献

上一篇:防尘控制技术下一篇:植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