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2024-08-08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精选12篇)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1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 学界多从宏观角度关注和谐校园建设, 而对微观意义上的班级管理问题重视不够[1], 以至于教育管理者的班级管理境界长期停留于“人治”和“法治”的矛盾他律阶段, 使班级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其和谐自律的育人功能, 甚至他律的矛盾张力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相长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 在和谐管理视野中聚焦微观的班级管理问题, 明确班级管理的特点, 揭示班级管理的基本类型, 分析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的班级管理境界的变迁路径,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元, 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载体, 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社会系统, “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之中”[2]。片冈德雄指出, 班级是两个人以上为实现持续的学习成长目标而在特定的物质场所聚集起来的集体[3]。班级作为集体,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 学习和成长的目标是其持续追求的组织目标, 指导和学习两个角色构成的有形网络是其严密的组织机构, 而教育法律、学校制度、班级条例和心理契约构成了班级的组织规范。因此, 班级作为帕森斯意义上的正式群体, 是一种有着明确的组织目标、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组织规范的社会组织。

班级作为社会组织, 其学习成长目标的实现如何变得更为科学和有效, 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就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以更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4]。班级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按照教育管理的规律和要求,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为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 不断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的职能活动。班级管理为班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 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实现班级组织目标的基础[5]。作为教育管理者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班级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班级组织机构、选拔班干部、明确人员职责、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班级条例、协调人际关系、建设班级文化、创造活动环境、引导个性发展、加强思想教育等职能, 这是实现班级学习成长目标的保障。

班级管理随着管理思想和管理运动的变革而发展。受传统管理理论的影响, 班级管理更多地发挥管束功能, 以实现管理的目标;而受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 班级管理更多地强调服务功能, 实现育人的目标。这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表现为教育管理者的角色从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利性影响转变, 更注重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传统的班级管理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 倾向于采取严明的纪律策略, 强调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控制, 维持班级秩序和引导学生服从, 通过奖励、惩罚、规则、程序提高教和学的效率;现代班级管理以人际关系模型、行为科学方法模型和系统理论为基础, 强调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和参与式双边管理, 通过促进个性发展的对话、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鼓励协作和团队学习、建立捕捉和分享学习的制度、树立共同的学习愿景、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 以和谐的心智模式建设学习型组织, 使组织的学习成长目标在自由、自主、愉悦的班级文化中不断实现和超越[6]。

班级管理始于班级成立。班级成立之初, 陌生的校园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下的班级事务纷繁复杂, 班级目标不明确,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而基于师生相互深入了解的班委、班级契约尚未真正成立和开始运作。这时的班级管理主要体现为教育管理者的经验管理即班级的“人治”阶段。随着班级工作的展开, 班级群体的心理场域慢慢形成, 班级目标渐渐明确, 教育管理者和班委及全班同学开始总结零散的经验, 进而明确班级发展目标, 建立班级组织机构, 落实人员分工, 制定班级制度、行为规范, 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减少工作的阻力, 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时, 班级管理渐渐从“人治”阶段发展为“法治”阶段。“法治”阶段的教育管理者从班级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通过分解班级目标和管理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无形“软制度”的影响力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随着班级群体交流、交往的深入, 有形的“硬制度”开始内化为班级的心理认同, 无形的“软制度”开始内化为班级的精神追求, 班级心理契约渐渐形成并加强, 一种建立在班级学习成长目标和价值基础上的班级环境与班级精神以班级共同愿景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班级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有机体。这时, 班级管理从“法治”阶段发展为“德治”阶段。

班级管理由“人治”发展为“法治”, 再由“法治”发展为“德治”, 是一个班级管理模式的变革过程。班级管理的“人治”阶段效率低、能耗大, 效果差, 是“专制式”的家长管理, 属于班级管理的原始模式。在班级管理的“法治”阶段, 班级目标虽然已经明确, 班级管理的成本被降低, 效率得到提高, 但班级群体行动依赖于班级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条例的外在约束, 这时班级个体的个性追求和自我发展的张力是被压抑的, 属于班级管理的过渡模式。在班级管理的“德治”阶段, 班级的学习成长目标成为班级个体的价值追求, 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共享学习、共赢发展成为班级群体的心理契约, 教育管理者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全程成长, 班级的制度体系以健康的舆论、积极的精神、向上的文化凝结为班级的思想和灵魂, 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表现为班级群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属于班级管理的现代模式。

班级管理从原始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过程实质上是充斥着矛盾的管理境界变迁过程。班级管理从班级的德育功能上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境界。他律是通过外因条件发生作用来规范、约束个体行为, 是成本相对高的管理;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 是个体自觉地约束自己, 是低成本的管理, 是他律基础上的升华[7]。管理的他律阶段, 班级群体处于被动状态, 教育管理者和学生是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管理的自律阶段, 班级群体处于主动状态, 教育管理者与学生是共同促进的关系。“人治”、“法治”与“德治”的根本区别在于前二者以“性本恶”为出发点, 属于管理的他律阶段, 后者以“性本善”为出发点, 是管理的自律阶段。须指出的是, 他律阶段不是绝对的, 其间也有着班级群体的自律;自律阶段也不是绝对的, 其间也有着班级客体的他律。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8]班级管理的根本功能是其育人功能, 即通过各种班级管理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外在的制度规范约束转变为内在的道德观念、道德需要, 在实践中不断唤醒和强化内心的良知, 养成理智的、能动的、积极进取的道德行为, 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 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客观上要求实现由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的境界变迁。

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充斥着他律与自律的矛盾运动。为方便研究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过程, 我们按照他律与自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强弱趋向, 参照管理行为学代表派布莱克 (Robert R.Blake) 和莫顿 (Janes Monton) 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9], 以矛盾他律与和谐自律的强弱趋向绘制成班级管理类型方格 (如图1) 。

在班级管理类型方格中, 1.1是放任型管理, 班级形成之初, 生疏的环境使班级管理处于他律、自律的影响力均非常弱的状态, 教育管理者和学生都是班级运作的被动者。9.1是内省型管理, 强调自觉型管理, 随着班级运作的进行, 包括教育管理者在内的班级群体一致认为, 制度等外在约束是通过主体的自觉起作用的, 班级运作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决于主体的自律。5.5是随意型管理, 强调班级群体的自律能力和外部环境的他律规制是适中的, 比较重视外部管理与内部自律本身的关系, 教育管理者常常致力于营造宽松的管理气氛。1.9是规制型管理, 强调班级运作主要依靠制度环境等严格的外部规制来维系, 应维护班级制度和规范的尊严, 通过班级制度和规范选取和强化合适的行为并根除不合适的行为。9.9是和谐型管理, 强调他律与自律的和谐并以最有效的方式达成班级学习成长的目标, 但更多的是通过借助班级环境、班级精神等方式来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运作。

上述几种班级管理类型中, 9.9 (和谐型管理) 无疑是现代班级管理的理想模式。为揭示班级管理境界变迁即从1.1 (放任型管理) 发展为9.9 (和谐型管理) , 我们借鉴库尔特·勒温经典的场论原理[10], 把班级管理看作一个矛盾他律与和谐自律相互作用的场, 场中的班级管理行为表示为A, 班级管理的功能 (和谐度) 表示为F, 矛盾他律的影响力表示为E, 和谐自律的影响力表示为P, 则可以用函数A=F (E, P) 表示在矛盾他律与和谐自律两个影响力 (变量) 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和谐度的班级管理行为 (因变量) 。于是, 班级管理在矛盾他律与和谐自律两个影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路径可以用图2表示。

教育管理者的班级管理行为可以形成 (1) 1.1→9.1→9.9, (2) 1.1→1.9→9.9, (3) 1.1→9.1→5.5→9.9, (4) 1.1→1.9→5.5→9.9, (5) 1.1→5.5→9.1→5.5→9.9, (6) 1.1→5.5→1.9→5.5→9.9, (7) 1.1→9.1→5.5→1.9→9.9, (8) 1.1→1.9→5.5→9.1→9.9和 (9) 1.1→5.5→9.9等9种变迁路径, 其中路径 (9) 将班级管理的路径走向划分成强“他律”区间和强“自律”区间两个弹性的路径变化场。按照运动力学原理, 路径 (1) 、 (2) 是极端性运动, 因变量多处于强对峙消耗状态;路径 (3) 、 (4) 是修正性运动, 因变量由对峙消耗走向平衡中和;路径 (5) 、 (6) 是负修正性运动, 因变量由平衡中和走向对峙消耗再走向平衡中和;路径 (7) 、 (8) 是强极端性运动, 因变量由一个极端的对峙消耗走向另一极端的对峙消耗再走向平衡中和;路径 (9) 是相长性运动, 因变量平衡中和地趋向和谐统一。通常路径 (1) 、 (2) 产生犯误式管理行为, 路径 (3) 、 (4) 、 (5) 、 (6) 产生试误式管理行为, 路径 (7) 、 (8) 产生双重失误式管理行为, 路径 (9) 会产生和谐相长式管理行为, 是班级管理境界由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的最优变迁路径。

和谐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11]。和谐管理视野中的班级管理, 应切实规避犯误式管理行为、试误式管理行为和双重失误式管理行为, 产生和谐相长式管理行为, 即以“设计优化”和“诱导演化”及其耦合为手段分析班级管理最优化境界变迁的实现过程。追求和实现和谐型班级管理是和谐教育的理性呼唤, 班级管理要实现从“人治”和“法治”阶段的矛盾他律上升为“德治”阶段的和谐自律即由放任型管理发展为和谐型管理, 需要通过“优化设计”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制度、塑造健康和谐的班级环境, 分别在强“他律”区间和强“自律”区间形成促进班级管理的张力和推力;通过“诱导演化”培育积极和谐的班级精神, 实现制度张力与环境推力的耦合, 形成班级管理的内生力, 把“人治”和“法治”的他律影响力内化为班级群体的自律影响力, 以和谐、高效的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群体的学习成长目标。诚然, 微观的和谐型班级管理不是绝对的乌托邦, 整个学校的管理环境和精神面貌乃至社会发展的和谐气象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需要教育管理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贯彻和落实和谐教育方针, 既要对班级群体的自律习惯和自律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也要注意巧妙地运用和发挥他律的关键作用, 适时地促成班级制度与班级环境耦合成为班级精神, 在不断追求和提升管理境界的过程中和谐、高效地实现班级群体的学习成长目标。

参考文献

[1]和谐班级的缺失与构建.中国教师, 2008 (1) .

[2]郭毅.班级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日]片冈德雄著.班级社会学.贺晓星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

[4][美]Stephen P.Robbins, Mary Coulter.管理学.孙建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通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美]Fred C.Lunenburg、Allan C.Ornstein.教育管理学.孙志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7]田子俊.管理的最高境界从他律到自律.领导科学, 2008 (16) .

[8]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9]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0][美]Richard A.Schmuck, Patricia A.Schmuck.班级中的群体化过程.廖珊, 郭建鹏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11]王大刚, 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研究评述.生产力研究, 2007 (6) .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2

我不大相信一考定终身的说法,虽然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次大考,但高考的不如意,并不意味着丧失未来,人生之路很长,只要清楚自己的需要,并努力争取,就能取得自己向往的成功。

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来讲,步入社会,只能独立奋斗、力争上游,在社会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靠自我的努力,来获得环境的改善。当我们有一定的基础时,需要适时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通过高质量的人生体验,来获得自我的完善。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造就命运。所以思想的丰富,行动的改善,最终体现为一种习惯的形成和性格的造就,进而形成一系列人生的体验。人生的体验,又可丰富我们的思想,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都有自己的命运循环系统,无论从哪一点入手,我们都是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改进的,所以我们的人生经历,无需怨天尤人。

刚步入社会,工作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渐渐的工作变成一种责任,当我们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进一步改善,工作又变成了一种享受。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境界,我们吸取的给养是不一样的。正如这样一个说法:

三十岁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过三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获得。不变的是山,改变的是我们心境和眼界。

咱们做管理的,刚开始注重的是对员工行为的管理,着眼点在禁止员工做什么。随着我们对管理的逐步深入,我们明白,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改善我们的业绩,开始注重员工的激励和正面引导,着眼点在于员工取

得什么样的业绩。随着管理能力的更进一步,我们对员工的能力和认知有了很好的把握,给与员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管理的着眼点变为战略目标的确立,管理基础的完善、团队业绩的提升、文化氛围的塑造。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3

企业家的特质是冒险加创新

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多种不同的表述,都揭示了企业家的一些共同特征,从本质上说,企业家就是冒险家,就是创新者,就是具有洞察力和领导力并能够整合新的生产要素的经营管理者。从传统意义上看,首先考验企业家的是其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组织和管理,而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科技、创新型公司企业家的考验,首先在于其对知识经济的把握,在于创新组织结构,建设企业文化,整合市场资源,特别是能够创造独特的商业模式,并灵活引入战略投资资本来为社会、为股东和自己创造财富。因此,网络经济时代,土地、厂房、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已经日渐式微。

创业家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企业家则有明确的身份界限。如果说,创业家是来自于创业者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积淀及行动目标的修炼,企业家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者。没有创业家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企业家,因此,从企业立信境界及名牌企业的目标要求来看,企业家境界的修炼,既是每一位成功企业主的价值追求,也是其人生实践的更高目标。

而且,任何创业都很难一帆风顺。随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磨砺,包括创业可能经历的各种坎坷、曲折,乃至失败、成功,作为创业家的境界修炼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当一名企业主从创业家成长为企业家,其所经历的内心蜕变与思想升华绝不会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历经从创业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自然也就建立了更高的企业经营目标。

创业家不等于企业家,创业家的群体要远远大得多,企业家应是创业和守业都取得成功的人。如果说创业家的特质主要在于胸怀理想、勇于创新、勤奋务实、坚韧不拔,那么企业家则需要在创业家特质的基础上增加“孤注一掷”。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很多创业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带有极强的“孤注一掷”精神,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特殊的经营环境使一批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获得了创业的成功;另一方面,这种强烈的赌博式创业思维又难免使一些创业者在“野蛮生长”中迷失方向而坠入深渊。

所以,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孤注一掷”不是主要的企业家战略,更不能说是低风险高成功率的战略。相反,在所有企业家战略中,这个战略的赌博性最强。而且,它不容许有失误,也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但是,一旦成功,“孤注一掷”的回报率却是惊人的。

可以说,长期以来不断激励着中外企业家、理论家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是其企业家精神。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高级主管心目中,企业家精神是组织健康长寿的基因和要穴。正是企业家精神造就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引发了20余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

企业家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

综观国内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不同理解,勇于冒险、敢于创新、合作敬业、坚韧执著等是其本质精神。说到底,无论崇高的精神气度,还是壮美的人生实践,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思想境界及企业经营境界的双重修炼。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面临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竞争环境的挑战。与之相适应,我们如何认识和重塑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精神?如何培育和创造企业家精神的肥沃土壤?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要命题。

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企业成功与否,与该企业的掌舵人是否具备企业家精神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成功的伟大企业,其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一种凝聚力极强的企业家精神,而伟大的企业家就是成功企业的灵魂。作为企业灵魂,企业家及其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制定最优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以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赢得市场竞争。可以肯定,企业家精神的成熟不仅对自身企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将起到积极作用,对整个社会的营商环境与文化土壤的形成也将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当前,建立与我国新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家精神,应注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应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创新管理经验。美国社会文化所提倡的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个人奋斗精神等得到了充分发展,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尊严、求新求变的个人主义传统与经营文化,构成了美国社会文化的核心,进而渗透到美国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构成了美国企业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企业文化。美国提倡的发挥个人潜能、重视竞争的意识,日本遵循的忠于企业、荣辱与共、团队协作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和学习。作为管理创新的思想与手段,企业文化诞生于日本,成熟于美国,是属于全人类的商业文明。因而,借鉴发达国家在培育、发展企业文化及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应为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土壤。首要的是肃清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官本位”的毒害。譬如,企业一旦做大,不少企业家都想争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一部分人的确是想积极参政议政,但是,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抱着为自己贴标签、寻找保护伞的却大有人在,其中也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现实问题。客观地讲,中国社会尚缺乏成熟的法律土壤,缺乏科学的制度建设,企业家的政治地位仍然十分低下。建立健全反映我国当代企业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法制体系,是企业家精神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企业及企业家权益的法律法规,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更重要的则在于落实到位,在于为企业的创新发展、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扬光大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应建立完善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它是解决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重要契约。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最佳经营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经营者把追求企业的长期效益与长期赢利能力作为根本,而不是采取杀鸡取卵式的短期策略。同时,切不可忽视的是,要努力肃清传统文化糟粕对现代人,特别是对企业家深层文化心理的影响,要积极培育良好的营商文化土壤,塑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的自我完善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企业家的境界修炼是“智者”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孔子认为,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然可通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自我境界的提升而更加睿智,更加豁达,因而也将更加从容、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喜怒哀乐。一个人一旦修得心澈澄明,其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也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进而把人生的挫折视为命运的赏赐,把自身的不足视为改变的目标,于是,顿觉生活中所有的快乐和忧伤都可以相互转化。

当然,这种心性和境界的修得往往是痛苦思索的结果,人生的困顿,利益的得失,虽然并非偶然,但一些偶然因素则会成为一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的契机。如此来看,生活的挫折,命运的捉弄,一切都将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果如此,一个智者也必将在境界修炼中获得新生。

中国历史上关于智者的人物和故事很多,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便是典型。小说不仅塑造了“智者”的成功形象诸葛亮,还塑造了“勇者”张飞、赵云,“仁者”关羽,“贤者”刘备的成功形象。在古人看来,智者、仁者、勇者都有其明显的性格特征与角色内涵,但智、仁、勇又是相互联系、交融一体的,诸葛亮、刘备、关羽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角色内涵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脉与人文精神。

1987年,在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列出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一个日本人以30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力挫群雄,荣登榜首,成为当年的世界首富,这个人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西武集团掌门人堤义明。堤义明别具一格的管理方式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他熟读中国古代经典,对荀子推崇备至。他自己说,我一生只读一本书——《荀子》。他坚信“人性恶”却与人为善;他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却认为文凭只是一张废纸,因而绝不使用聪明人;他信守父亲忍守10年方可出手的临终遗嘱,一朝出手便令日本工商界大为震惊。

可以说,堤义明是真正信仰中国哲学的怪杰,是真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至高之道与经营秘诀的智者。从妾生子到世界首富,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20年间,他购买了日本六分之一的土地,以1650亿美元的庞大家产,远远超过比尔·盖茨,是松下的10倍。由于他一贯的稳健作风,而成为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唯一未受影响的亚洲巨富。

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堤义明认为自己是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身上得到智慧的启发,后经镞砺括羽,终于成就了一生的事业和成功。他曾说:“我的成功来自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另一个是中国哲学家荀子。如果说堤康次郎是我的生父,那么荀子就是我的教父。”

而且他的行动和生活都是东方式的、荀子式的忍让和俭朴。他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交圈子,享受着自己的孤独。他的妻子是一个普通人,他从来没有任何绯闻,总是尽可能和家人在一起过简单的生活。作为世界首富,他并没有像别的富豪一样的名气,甚至宁可默默无闻。但在日本,在亚洲,在全世界,他的智慧和管理都以东方式的博大精深而闻名。作为一名富豪中的智者,商人中的哲人,他的经营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内心思想的表达,为此,他成了一代商界精英的楷模。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对位来理解当今商界“智者”的内涵,或者说,智者应从以下要素进行修炼:

第一,洞察力。即对宏观经济形势、产业发展趋势的观察、判断等综合能力。如果缺乏对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缺乏对产业环境与发展趋势的把握,企业就很难快速发展,进而做大做强。

第二,决策力。面对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实施正确的内外部决策,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竞争对手的准确判断,对顾客价值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取得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得到社会的信任,如何做好系统的内部管理以赢得外部市场竞争,这些都需要借力打力、斗智斗勇,也充分体现着智者型企业家的修炼。

第三,意志力。对微观市场环境,包括对客户的准确分析、产品定位、产供销等系列营销服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抑或企业发展处于低潮甚至逆境时,企业家所应具备的超凡而坚韧的意志力,是智者型企业家所应着重修炼的能力。

(编辑:王 放 fangwen118@126.com)

企业的成功与企业家精神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成功的伟大企业,其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和一种凝聚力极强的企业家精神。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放手” 篇4

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的两个重要分支, 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综合管理, 也将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在教学中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班级教学经验,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军事,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惩罚。”我要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放手!”当然, 所谓“放手”并不是真正的放手不管, 而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来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表面上看像是放手, 实际却是更加严谨有序的管理。

作为技工类学校, 班级管理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头等大事, 因为从总体上看, 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 表现差, 涵养差, 心理问题等毛病。所以管理工作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

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要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偏向任何人, 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样的位置, 对学习、表现不好的学生要善意引导, 对学习好的学生也要严加管理, 对在班级影响较大的学生 (特别是班委成员) 更要严格要求。如果班主任对某个或是某些人关爱有加, 特殊照顾, 不但会让这些人养成依赖的坏习惯, 还会使没被关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破坏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这对班主任以后的额班级管理工作将是一个极大的隐患。所以, 在对待班级学生的时候, 一定要公平、公正。

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因人施教

俗话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人的价值观不同, 个体的素质差异决定了人群的色彩, 所以有着各色各样的团体组织, 它们或紧密, 或松散。对班里的学生也要大致分类,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1、品行优秀, 成绩优秀。

这类学生一般较内向, 要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 鼓励他们经常参加

课余活动, 培养课余爱好, 注意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等。俗话说“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的挫折”。优秀生整日在各位教师的关爱中学习、生活, 一旦某位教师一句批评的话就有可能大大的打击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致一蹶不振。因此在积极教育差生的同时, 也应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优秀生身上。

2、品行良好, 成绩一般。

这类学生一般性格比较完善, 班级活动积极。针对他们应注意引导教育, 可以安排分类1中的学生与他们同桌, 这样, 两类学生优势互补, 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住校生安排寝室时也应注意这个方面。确定班委时也应该从这一类人群中选择。

3、品行较差, 成绩较差。

这类学生可以说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一类, 如果教育不好, 容易随波逐流, 恶性循环, 使得身上仅留的一点优秀品质慢慢被坏习惯所取代。所以这类学生要多加教育引导, 排座位的时候尽量不要安排到一起, 而应分成几部分, 和上述1、2类学生混合在一起,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 班主任应该多观察这一类学生的情况, 多谈心, 努力使他们向第2类学生转化。表扬这类学生, 有可能大大的激发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所以, 对这类学生要多加表扬。

4、品行恶劣, 成绩极差。

这类学生只是班里的少数, 但却是班级违纪的重点对象, 一般顽固不化, 屡教不改, 最明显的特点是一到两个人为领头, 其余属于随波逐流的小混混。针对这一类学生, 抓到违纪现象, 批评教育千万不能放到一起, 这样起不到任何作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逐个攻破的方法改造。逐个单一谈话, 先改造逐流的小混混, 等顽固不化的领头者势单力薄时, 再对其进行攻心战。

三、注意学生心理

注意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心理, 真正知道他们心里所想, 可以找上述几类学生分别谈话,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但无论对那一类学生都应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教育。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 不仅教他们知识, 更应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 要特别注意性格内向学生的变化, 尽最大努力引导他们全身心融入温暖的班集体, 和大家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四、允许学生犯错误, 但屡教不改者要严惩

俗话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圣人尚且如此,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无一例外, 何况他们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有宽阔的胸怀, 要能包容学生的一些错误, 给他们改过的机会, 找出来单独谈话,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要做好违纪记录。对待多次犯错的学生, 一定要严惩, 要惩罚就要严厉, 长期的经验发现, 小罚还不如不罚。因为罚得轻了, 学生会觉得犯错的代价很小, 导致再次犯错。所以, 一旦决定要惩罚某个学生, 就应该让他在被惩罚的过程中意识到为错误所应付出的代价, 使他再次想违纪时, 就想到受过的惩罚。这样, 就可以相对减少违纪情况的出现。

五、争取家长的支持, 避免学生在学校家庭的不一致

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 品学兼优, 但在家中却不知道尊敬长辈;而有的学生则相反, 在家表现挺好, 一到学校就变了样。这样的学生急需老师进行家访教育,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特点, 便于对症下药, 以引导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同时, 和家长配合, 各取所长, 尽最大努力, 指引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班级管理需要艺术, 更需要班主任的细心, 耐心, 恒心, 信心, 热心, 五心并用。眼到, 手到, 心到, 腿到, 耳到, 五位齐到。要以先进人物的事迹, 开阔学生的志向。要根据学生的爱好, 培养学生的才能。同时对学生的优缺点, 艺术的运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 让他们自我反省, 不断调整自我发展的航向, 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只有真正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整个班级才会欣欣向荣地健康发展, 才能实现真正的“放手”管理。

摘要: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班风、学风, 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 因此, 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作者几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 总结出几点建议, 希望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店长管理的三个境界 篇5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受惩罚而减少犯罪,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这其实道出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境界。

作为一名店长,在管理当中也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命令式的管理——凭借店长本身的职权,依据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对员工进行管理。

当员工不服从管理时,店长就会给予员工一定的处罚。这种管理方式,对于提高执行力,做到令行禁止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原本比较散漫的团队,或者对于一些直接或简单的工作,这种方式简单有效。但对于一些需要一定的智能或者一定的态度去完成的工作,这一招往往施展不开。你可以命令员工去做一件事情,但是你却不能命令他用什么态度去完成。如果你命令员工必须在下班前完成商品盘点,并且不得有错,如果出错就不能准时下班,直至盘点完成并且准确无误为止。员工接受到指令即会听命行事。但如果你命令一个员工热情地去接待一位前来维修的顾客,他可以去接待,但却无法保证是热情的!

第二种,是激励式的管理——找到工作可以带给员工的“利益”,并以此来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随后有员工主动地完成工作。

这种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很有效。还是刚才的盘点工作,店长对员工说:如果你们可以在下班之前完成盘点并且确认无误的话,我请大家去吃宵夜。哇,你看,员工的行动离开从慢镜头变成了快进镜头了。而对于那个接待修理的案子,你可以告知员工,接待这位顾客,并且设法说服顾客重新配一副新眼镜,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业绩(对员工意味着奖金),这位员工也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其实,第二种管理方式和第一种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同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要么是为了逃避负面的价值,要么是为了获得正面的价值。简单说,第一种方式的逻辑是,你不做,我就罚你,员工为了避免处罚而被动的去做;第二种方式的逻辑是,你做到了,我就奖励你,员工为了得到奖励而较主动的去做。问题在于,有些工作其可得的利益是稍后才能显现的,比如参加培训,虽然大家都知道,参加培训可以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最终改善员工的业绩表现,但这种方式对于员工而言,要较久远才能看到价值;再比如给顾客打售后服务电话也是一样;这时,员工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此时,我们会想到第三种管理方式,那就是感召。所谓感召,就是感染和召唤,当一位出色的管理者,运用正确的经营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员工会为这种结果而吸引。

比如,员工在接待一个顾客,却始终无法达成交易,店长介入进行辅助,几句话,几个手势就已经把顾客搞得服服帖帖,任由你摆布。最后,交易完成了,单价还很高。员工在羡慕之余,就会向店长讨教,“你是如何做到的”。结果店长告诉他,成功的诀窍在于帮助顾客调整眼镜并借此指出顾客眼镜存在的问题,一语中的,把顾客震慑住了。于是,员工再问:“我能学会你整形的手法吗?”店长告诉他,完全可以,连店长自己的手势都是学来的,只要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课程,一样可以学到这些技能。于是,我们发现,第二周的培训课堂上,这位员工是最积极的一位学员,学得认真,掌握得也最好。相反,如果你“命令”这名员工必须参加下周的培训,不参加算旷工,他也一定会去学习,但却未必认真,未必有收获;如果你“激励”这名员工去参加培训,这名员工也会去,但却会说:“整形是加工师的事情,我们配镜顾问学来做甚”。而唯有感召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员工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哪怕这个目标不是很清晰或者很强烈,但都是有的。无论是激励和感召,都是把实现目标作为动力来引导员工进步,但激励属于在身后的推动(驱赶),而感召则是在前方的指引(牵引),被感召的员工更能够看到前方的目标,并产生更强大的前进动力!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6

立命境界与长寿企业

古往今来,中国人十分讲究安身立命,人们不仅渴求健康,还渴望长寿,但凡人都会这样,企业也是如此。所以,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的内心渴望,追求长寿公司、百年基业便是企业的远大理想。健康已是不易,长寿则更难,但知难而进、追求长寿的本身也表明了企业家做强、做大、做久的事业胸襟与精神境界。

积极的人生目标在于努力挑战,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不断超越。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只是自身对物质生命的追求,而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基业长青的成功预期,则反映着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定位,也是一名企业家向事业家更高精神境界的跃升。拥有健康和成功,是幸运的,如果能将健康和成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成为长寿公司,实现永续经营,无论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企业如何才能长寿?与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一样,企业也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从战略的制定、执行到战术的设计、组合,包括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来自内部的种种考验。所谓中小企业“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的说法,也说明企业要想保持健康长寿绝非易事。

但是,放眼世界商业史,百年老店乃至二三百年历史的公司并不在少数。长寿是企业的立命境界,“立命”与“安身”具有内在联系,就像一个人那样,安身体现着生命的存续,立命则体现出生命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说,立身体现着企业的物质状态,立信体现着企业的精神品格,立命则体现着企业的使命、愿景与价值信仰,体现着企业经营发展中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企业立命境界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成功而进行的战略举措,是企业迈向更高一级境界管理的关键一跃。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立身、立信、立命境界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立身境界的获得主要反映在物质生命境界的获得,而立信境界与立命境界的获得则可视为精神生命境界的获得。一个人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反映的是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即便这个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只能证明这个人在物质生命体上的成功。如果一个人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在身体上的健康与活力,还想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生命质量更加完美,就必须超越于物质境界的满足而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只有精神上健康的人,身体才会更健康;精神上强大的人,身体才会更强壮。所以,人们对于健康体魄的渴望、精神境界的向往,都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

企业在境界管理上的追求也是如此。只有在立身境界上反复修炼才能使自己体魄强健,只有从立身境界提升到立信及立命境界,企业才可能在物质上更强大,精神上更富足。而这正是企业从平凡走向出众,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一步。世界上百年长盛不衰的所有公司的发展都证明: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最重要的遗传基因,是企业历经风雨饱受沧桑而屹立不倒的秘密武器。美国3M公司自1902年创建以来,全球已有一半人口直接或间接地在使用它所生产的6万种产品。其间不管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多次巨变,但公司始终屹立不倒。人们普遍认为3M公司的成功密码在于创新,3M则认为100年来支撑公司基业长青并始终没有多大改变的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是以客户为第一排序的企业价值观。从根本上说,中国企业缺乏的正是这种可以将企业的未来、愿景与使命塑造成近乎虔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

长寿企业与文化管理

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说:“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文化作为社会构成的三大系统之一,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相结合,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今,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是人们在企业管理领域不断探索和深入的结果。在众多的管理方法中,企业文化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企业文化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现代化大生产为背景的美国,在管理思想史上被称为“第四代管理”,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之后企业管理的又一座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扩大且逐渐成为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同时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范围和竞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面对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变化,传统的纯理性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奏效,从以组织技术严密控制的制度管理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人本化和人性化管理逐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管理的一种潮流。

100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挫折使美国惊醒:在东方的日本,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企业充满竞争力,并在许多领域大步超过了美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学家均前往日本考察学习。专家们发现,美国经济增长落后于日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物力财力等,而在于美国的管理过于倾向组织结构、战略计划、规章制度,而忽视了对人的重视。美国在研究了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后,迅速把目光转向对本国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成熟,距今只有约30年历史。从时间上看,还没有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它吸取了社会科学领域多种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二是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一直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

从企业文化成长的历史来看,企业文化学科体系的完善,管理内涵的丰富,都离不开管理学的发展所给予的营养。也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式的理论视野,使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一门成熟的管理学科。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吸收了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哲学、文化学、传播学、广告学、艺术设计学、CIS形象战略等重要内容来丰富和完善自身,因此说,企业文化既是一门思想性极高的管理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经营科学。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学界及企业界的持续关注。企业文化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说与做、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脱节。

综合学界的主要观点,笔者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独特的柔性竞争力;它既是一种管理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方法;它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员工自觉行为为目的,以价值观培育为最终归宿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国有组织形式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它迫切要求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文化,正是中国发生的新的企业改革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这也是中国管理界的一场革命。

长寿企业与儒家之道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历史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这是孔子在总结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冯友兰先生认为,作为中国第一位教师,孔子觉得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这个缘故。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孔子在传述传统制度和观念时,所作出的解释则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人格价值及品行修养,激励着后人承担起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新的经济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积极肯定,再一次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人性是善,还是恶,换言之,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讲得很清楚。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就是行“仁”。但是孔子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而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无论儒家还是法家,对人的本性问题的认识,都源自孔子的基本思想。

实际上,中国先贤的很多思想与西方先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对于人性、人的美德、人的智慧等命题,同样可以从西方的许多思想家那里找到源头。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休谟认为,仁爱分为特定的仁爱和一般的仁爱,特定的仁爱是对亲人的血缘亲情等,一般的仁爱是对与己无关的其他人类的广博的胸怀和慈善的心肠。作为一种自然之情,一般的仁爱所以成为社会性的德行、构成个人价值之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利他的倾向。

综观西方管理思想史,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偏重于把人视为“经济人”,因而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科学管理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强调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从而使得工人与企业主的关系异常对立。随着梅奥的霍桑实验首次把“人性”问题引入管理学,并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说。此后麦格雷戈的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都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人的优点的褒扬、激发,来对人的潜能产生强烈的诱导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等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的是既要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注重因管理对象、环境、条件、目标、内容等的不同,通过对被管理者采用诱导、分权、授权、鼓励等管理方式,把工作变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从而获得管理的最佳效果。

可以说,儒家之道是中国哲学管理思想的核心,将儒家之道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无疑是中西管理思想与方法在经营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也是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更高一级阶梯,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企业及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具体路径、方法上,就是针对企业不同的人力资源构成与员工实际情况,结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在不同的组织行为、人事管理、人际关系中更多地吸取儒家文化的优长。而针对企业的使命诉求、愿景塑造、战略制定、市场运营、流程管理、价值观培育等,则应更多地采纳文化管理模式。总之,应充分了解西方科学管理模式之文化管理与中国哲学管理思想之儒家文化,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推动两者相互打通、彼此融合。融合得越深,效果就越好。

(作者专著《境界管理:五重境界管理模式》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出版。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陆http://lupeikang.cmmo.cn)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sina.com)

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文化,正是中国发生的新的企业改革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这也是中国管理界的一场革命。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7

关键词:经营,提升,品牌,境界

学校品牌是指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口碑和影响、具有特定质量水准与文化底蕴及识别符号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当前, 硬件建设只是学校建设的一个方面, 而学校品牌则越来越聚焦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目光。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校品牌形象的差异正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差异。在学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就是办学效益的符号, 就是学校传递给教育消费者的“感觉”。因此, 品牌建设的优劣是学校的生命是否旺盛的关键, 是学校在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但是, 纵观我国众多的学校管理, 学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即管理者运用决议、决定、指令、纪律、规章制度和标准、监督、检查等行政手段, 按照行政方式进行管理的模式。它是校长负责制下, 规范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学校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在这“规定动作”、“齐步走”的模式下暴露出不少弊端:当前在国际国内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看到许多沿袭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学校缺乏活力, 缺乏创新, 缺少学校品牌建设的后驱力。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 我不由得感悟到:学校管理必须渗透经营理念、运用经营机制, 提升品牌管理境界, 着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确立经营管理的服务意识, 是学校提升“品牌”管理境界的基础

学校的产品是服务, 学校始终是为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服务的。学校为全部学生和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的服务质量, 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段力佩先生在《对改革中学管理体制的一些想法》一文中, 指出了学校管理的实质:管理即服务。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以服务为宗旨, 追求精细服务, 追求零缺陷服务, 以最大的诚意做最优质的服务。在学校管理中, 我体会最深的是:学校管理者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把服务管理理念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本教育的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进而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反之, 若没有服务意识, 学校的发展定位就会出现偏离, 也就会出现“学校义务办学”、“孩子被接受教育”的低效被动办学模式。以这样的模式来办学, 就难以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就难以真正站在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培育新时代创新型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牢固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只有加大“服务”的投入才能有较高的“收益”。

二、树立经营管理的品牌意识, 是提升“品牌”管理境界的前提

品牌一旦确立, 就在公众心目中确立了一种共识, 就会展现出品牌的魅力。当前, 同类学校办学条件趋于同质化, 而学校品牌形象的差异正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差异。因此, 作为校长, 我们必须创设被社会、家长和学生认可的品牌学校, 这和教育主管部门营造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并行不悖。我们必须明白学校品牌的创立需要长期经营, 既需要校长有品牌意识, 也需要校长有品牌设计能力, 因为一所品牌学校所依赖的支撑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有形的, 也包括无形的;既依赖科学的办学理念, 也依赖于良好的办学质量。当然, 这里的办学质量不是单纯指的升学率或学生的文化成绩, 更应该是指办学目标所追求的效果和学生的素质能力, 简单地说, 就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学生具备获取未来人生幸福的能力。总之, 品牌的形成离不开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 教育品牌的灵魂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现代化的品牌学校要有超前的办学理念, 要有超强的品牌意识。因此, 要提升现代学校品牌的管理境界, 必须要求校长和全体教职工要着眼长远规划, 要有创新的经营品牌的意识, 要既立足实际, 更要有创新、要有特色, 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原则,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以独特的办学特色提升“品牌”管理的境界。

三、强化队伍管理的经营意识, 是提升“品牌”管理境界的关键

学校人才经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最活跃的因素。有学者说, “大学之大, 不在大楼, 而在大师”。可见, 光有完善先进的学校设施是绝不能成为名校的。“名师兴校”, 教师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学校人才经营是经营学校的重点, 只有经营好了“人”这一资源, 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纲领, 才能纲举目张。教师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 也是经营学校成本的“内核”。因此, 作为校长, 要合理使用、科学调配教师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内耗”, 在投入和产出上获得最佳的平衡点,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

首先, 经营人才要发起向科研要人才、要质量的攻坚战, 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使科研型、学者型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应该在理念上创新, 改变过去向教师压“升学率”的传统做法为向教师压科研任务, 把教师“逼”向科研, 使教师由经验型、苦干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通俗地说就是精通、精明、精湛, 就是要把每一个教师培养成为当之无愧的灵魂工程师。其次, 学校人才经营要特别重视“人心所向”。我们在“经营”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 尊重教师, 关心教师, 因势利导, 知人善任, 在人尽其才中使更多的教师有工作上的归属感。一所学校拥有那么多教师, 他们不可能每人都成为名师, 但我们尽可能让不同岗位不同角色上的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并由此产生职业幸福感。在“经营”中我们深刻懂得:一个人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享受的层面, 关键是在人生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超越自我, 在平凡的事业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为此, 我们在人才的经营上要关注教师的身心状态, 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 科学引导教师经营生活, 享受生活, 追求事业, 从而提升人格魅力, 丰富职业内涵, 努力在学校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 为学校的品牌建设孕育无限的创造力。第三, 要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 设法给老师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 让老师们身心愉悦地做好本职工作, 营造一种相对宽松、和谐、民主的人文经营环境, 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人格的尊重、获得职业的尊严和快乐, 从而调动老师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四、提高教育投入的经营素质是提升“品牌”管理境界的保障

企业要考虑投入成本和效益产出, 办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 把学校当作一种“企业”来经营。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 盘活现有教育资产, 提高经费投资效益, 以求在师资开发、学生质量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教育投入对学校而言, 分为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硬件是指静态固定的辅助教学任务的设施设备。软件是指教学手段、管理手段、制度建设、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校长要研究硬件 (校舍、课桌椅、电教器材、计算机网络、体音美器材、科技、图书、办公设备等) 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教育软件 (师资、管理、质量、文化建设) 与之配套的投资。这些配套的内部比例要协调, 并与实力相称。特别警惕发生两钟情况:一是硬软件比例不恰当, 有些学校热衷于搞校舍, 兴土木, 而设备落后, 房子漂亮, 内部邋遢。没有器材、没有图书、内部管理滞后;二是片面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 以此为借口, 超前大投入, 校长适度超前是必要的, 但必须受到两个制约:自身实力的制约和经费来源的制约。企业经营经验告诉我们:超前投入一旦达到30%的比例就有危机, 一旦这个企业负载率超过50%这个企业就面临破产。这些都是我们经营学校过程中应该借鉴的经念。只有我们正确把好教育投入经营关, 学校才能轻装上阵实现自己的品牌梦。

在常规中追寻管理的更高境界 篇8

我们时常发现, 一个建成不久的学校, 硬件设施可谓一流, 可是, 校园的环境和秩序却有点乱:墙上的鞋印、球印、污渍, 地上的烟头、垃圾随处可见, 管理人员忙里忙外, 还是问题不断;工作常常是有布置、没检查、不落实;校长大会讲、小会说, 苦口婆心, 工作却起色不大。分析起来,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工作常规。“没有常规, 垃圾乱飞;常规不建, 秩序混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怎样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工作常规, 且让常规持续地发挥作用并充满生机呢?

1. 要构建一个明确可行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工作常规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 》为我们规定了10个层面的工作规范, 我们还要根据这个文件细化出学校部门常规和岗位常规等内容。部门常规如教学常规、德育常规、后勤常规等, 岗位常规如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班主任、工勤人员常规、学生常规等。校长应遵循教育规律, 立足校情, 注重过程, 科学管理, 不浮躁, 不盲从, 不走形式, 积极构建具有简明性、公平性、参与性、校本性、稳定性和人文性的学校工作常规。工作常规简明扼要, 就易于操作;工作常规得到大多数干部、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同, 就会形成合力;工作常规符合本校的实际, 就科学具体, 不走形式。工作常规不能是权宜之计, 不能松一阵紧一阵, 宽严失常, 松紧失度, 让人无所适从;工作常规要突出服务性, 以情感人, 让教师、学生自觉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的常规, 才能贯彻执行下去, 也才能“常”起来。

2. 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 模范执行常规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面对所有师生的, 每一个人都要认真执行, 校长和领导干部不能有特权思想。“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各位领导干部要做执行常规的模范, 做榜样, 善引领。只有这样, 学校工作常规才能“常”起来。

3.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保障常规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再好的常规和制度, 如果不检查、不考核、不评估, 也难以贯彻落实。校长要亲自抓常规执行的检查和评估,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 让全体师生都感到眼前有目标、肩上有担子、考核有奖惩。这样, 常规才能“常”起来。

4. 常规需要与时俱进, 让常规常抓常新

校长要沉下去, 下“深水”, 在具体工作中指导、反思常规的执行情况、落实情况和师生的反应, 及时修订常规中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诚然, 常规要有稳定性, 但不可一成不变, 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不断更新。例如教学常规, 过去我们要求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5个环节, 现在还要加上课后反思、电子备课和网络作业等内容。

二、升华常规, 构建和谐校园

有人把管理分成三个境界:技术境界、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前面我们讨论的可以归为第一个境界, 现在就谈一下艺术境界, 即人际和谐的问题。新型管理者更应该认识到每一名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 将人当“人”看待, 而不再是工作流程上的机械单位。为此就应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重视人际沟通, 提高下属的满足感, 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 对于我们校长来说, 就是要着力构建和谐校园。学校不能没有长远规划或没有规划, 一味追求眼前利益, 也不能追求豪华, 忽视实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关键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上, 让师生感到和谐。其中, 校长要高度重视学科间的和谐发展。

在升学率的压力下, 学校各学科的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会发生偏斜, 这就无形之中排列了学科的地位, 出现了所谓的主科和副科。教师由此就会感到有高低贵贱之分, 难以形成团队意识, 合作发展就会成为空话。因此, 校长要积极引领教师转变观念,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为契机, 努力成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的实践者。同时, 要完善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 保障各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校园环境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 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软”实力。

三、坚持“三个发展”, 追求更高境界

学校管理的至真境界是实现成功人生。笔者认为成功人生的具体指标就是让教师得到发展, 让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校得到发展。

人们常常认为, 教师是一种职业, 是谋生手段, 这是非常狭隘的。事实上, 我们的一线教师是如此平凡但不乏精神上的崇高!且不说于漪、陆懋征等教育名家的大爱人生, 我们身边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追求就令人感动:他们日复一日地站在三尺讲台上, 不计名利得失, 只求把学生教会培养好。他们的孩子晚上没人照料, 就锁在家里, 任凭其哭闹;父母亲人住院不能在病床前守护;自身有病也不请假休息……他们心中想的就是把课教好, 把作业改完, 把学生辅导好, 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校长要积极引领教师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 做成功的教师。引领老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工作视为个人的人生志向, 进而确定自己理想的教育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扑下身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学校要为每一位教师制订发展的“成长档案袋”, 详细记录每个教师取得的成绩、教学的特点和不足, 确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教师档案袋既是教师成长记录、评价方式, 又是一种学习工具、激励措施和管理方法, 它可以成为教师感受成长、体验成功的有效途径。教师个人感到发展了, 成长了, 就会充满职业幸福感, 这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成功人生。

要通过对学生的常规管理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 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明确, 主动学习的要求就会越来越普遍和强烈, 学风就会日益浓厚, 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提高, 这样就步入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健康成长, 从而就会在体验成功、实现理想、追求卓越的氛围中获得最好的发展。

校长要积极思考学校发展的大问题, 要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研制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能给全体师生描绘发展愿景, 确立发展方向, 明确发展步骤和工作措施, 就会牵引师生努力工作, 刻苦学习, 为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 校长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让学校有灵魂、有正气, 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9

一、“无为者, 无不为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启示我们, 要想班级“无为而治”, 班主任必先“恭己”正己。“教师第一件要做的事, 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 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 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 (裴斯泰洛奇) 班主任的真善美和才学识, 对于容易产生偶像情结的中学生而言往往是班级“无为而治”的先决条件。“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一要有德。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孟子曰:“以德治人, 心悦诚服也。”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 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同样, “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某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加里宁) 现代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越高, 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地位就会越高, 其教育效果就会越好。当教师由于品行不端或格调不高或才疏学浅或形容猥琐而被学生所鄙视厌弃时, 即使教师有坚实的知识背景和高超的教育技巧, 也很难“无为而治”, 甚至“上梁不正下梁歪”。

二要有才。“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夸美纽斯) 对于从师性很强的中学生而言,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论是否带有教育的意图, 都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班级管理者, 我们不能置身于琐事, 不能费力于枝节, 而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班级的共有价值观, 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集体的目标。一个班主任如果能有一副好口才, 或者能写一笔好文章, 往往能让学生肃然起敬“, 亲其师, 信其道”。一个班主任, 如果连自己学科也不能教好, 连基本的专业功底也不能夯实, 要想实现“无为而治”,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无为而治, 贵在身体力行, 行不言之教。

二、“有所为, 有所不为”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 是为了不教。”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顺应中学生的自然天性和成长成才规律, “辅助”其发展,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加以强制性干预和约束, 不苛求学生不责难学生, 不唯我独尊不拔苗助长, 不“越位”不“抢镜”, 近距离零干扰。

一要示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 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一点什么, 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这“一点东西”就是教育的魂、教育的核, 就是皮格马利翁手里的雕像, 就是陶行知先生手中的四颗糖。“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陶行知) 班级管理首先是良心工程, 需要教育者施以情意绵绵的爱,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着爱的光辉, 向幸福快乐的人生坚实地迈进。班主任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追求、情感、兴趣及需要, 摒弃“恨铁不成钢”的急功近利和“好心没好报”的自私狭隘以及“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苛刻挑剔。一旦那些滚烫的师爱被学生敏锐地感知和触及, 学生的感恩心、自觉性就会被激活放大, 班级也就“无为而治”了。

二要示弱。《吕氏春秋》言:“无智, 故能使众智也。无能, 故能使众能也。无为, 故能使众为也。”一旦一个组织全面有为, 就意味着这个组织的资源利用会进入高度紧张状态, 弦绷得太紧, 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老子说:“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 畏之;其次, 侮之。”这是说好的管理者往往让人“不知有之”。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偏重以规章制度来强行把学生关在条条框框中, 强调“搞定”“摆平”“制服”“战胜”, 往往适得其反, 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戕害了学生的天资。“斫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 则成病梅也。其实, 对于学生违纪、早恋、作弊、懒惰等等成长中的诸多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和赏识研究的眼光面对, 而没有必要“如临大敌”。

三、“为无为, 则无不治”

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秘诀在于“任官得其人”。班级管理中的“无为而治”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前提和关键正在于班干部队伍建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证明,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支柱, 是班主任的臂膀, 是班级走向自治的桥梁。李贽认为:“人能自治, 不待禁而止之也。”

一要民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 (第斯多惠) 首先, 设置岗位。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做, 郑重其事, 最大程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人意识。其次, 竞争上岗。宜采用“报名———演讲———投票”的程序, 大张旗鼓,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再次, 轮值轮岗。任期以一学期为宜, 过短不宜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过长又会影响其他同学的锻炼, 从而激发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 通过学生的自治实现班主任的“无为而治”。

二要民治。传统的班干部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 同学是非的小报告者, 反而“无事生非”“节外生枝”。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又曰:“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班主任的专制只会造成学生的盲从, 班主任的强势只会造成学生懦弱。作为班主任, 我们必须明白班级的真正主人是学生, 必须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 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哪怕暂时有些跌跌撞撞。一旦“人得其事, 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事尽其功”, 班主任“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将自正”了。

四、“我无为, 而民自化”

《道德经》有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 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一个集体最直接、最有效而又持之以恒发挥作用的力量, 就是它的文化氛围。优秀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引领、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 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班级就能“无为而治”。

一是硬件。班级文化首先是一种显性文化, 也就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 或者说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班级墙面上的字画语录、角落里的花草书籍, 甚至是桌椅的摆放、窗帘的悬挂, 都可能是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教育素材。

二是软件, 即隐性文化, 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公约、班规班训等构成的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的认同;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 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 则是行为文化。“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 (萨克雷) 班级文化经营既是“无为而治”的重要手段也是“无为而治”的终极目标, 因为它直接指向的就是育人。

五、结束语

班级管理是“道可道”的科学, 更是“非常道”的艺术;班级管理需要拒绝功利的献身, 更需要远离浮躁的智慧。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多一些修为, 引领班级走向“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蒋关军, 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0) .

[2]张安娜.老子“无为”思想与中学班级管理[D].苏州大学, 2009.

管理境界与境界管理 篇10

广州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以“率先垂范、公平正义、知行合一、持续优化”为原则, 不断发展和升华企业文化要素。2011年公司将长期探索形成的文化理念加以固化和提升, 明确了公司的文化理念体系。理念体系体现了公司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 是企业持久的向往和追求;“打造中国城市高端物业开发和经营的典范”的发展愿景, 要求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品质、诚信、卓越”的核心价值观, 体现的是公司房地产事业的最佳境界;“创造价值、创造机会、创造效益”的企业宗旨, 要求实现客户、员工、股东合作双赢;“阳光、简单、包容”的企业风格, 体现的是企业的人生态度、行事作风;“责任、团队、激情”的企业精神, 体现的是企业打造卓越团队的最高境界和对目标的不懈追求。

三年来, 在企业实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将文化理念运用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实践,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优秀的文化理念在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得以严格执行。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了活力, 凝聚了力量, 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效能, 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企业经营规模以及质量效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是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让行为规范成为做事规则

从2009年开始, 陆续对公司100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积极倡导简单沟通、简单流程、简单人际关系;清晰界定岗位权限, 使员工清楚自身职责和分工;合理制定工作目标, 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绩效考核;优化工作流程, 使公司内部信息沟通、决策传达更加快速, 提高了运行效率。

二是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 让员工个体力量集成企业整体力量

在激励措施上, 鼓励全面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敬业精神;董事会设立“突出贡献奖”和“总经理特别奖”重奖年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员工;而对丧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以及违规违法的员工, 则坚决按制度处置。以此建立并巩固“人尽其能, 才尽其用”的优良企业文化, 贯彻企业争创一流、共图卓越的文化理念。

三是关爱员工, 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

“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 对员工负责”, 在越秀地产已经形成了共识并落到实处。2010年, 委托专业咨询公司开展了“员工满意度”调查。以提高员工满意度为目标, 努力创造条件, 确保广大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 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和谐的内部环境。注重创造公平开放竞争的企业环境, 在人员招聘、晋升、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培训计划、解雇或者退休等涉及人员管理的事务上, 明晰要求, 严格流程, 保证公平竞争;按层次进行授权、加强各层级员工的沟通, 增进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建立了正常的收入分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职工饭堂、发放伙食补贴;为所有员工缴交了国家法定社会保险, 以自愿为原则按时为员工缴交企业年金, 实行带薪假期、发放高温季节降温费、组织年度体检等, 为员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实施“星汇凤凰计划 (中层干部的培养) ”和“星汇金沙计划 (新入职员工的培养) ”;推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搭建“公司内训、专业机构外训、员工自主学习”三位一体的平台, 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体系和规范化、一体化的人才成长体系。每年为员工发放读书卡, 鼓励员工自我学习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良好氛围, 不仅激励着每一个员工, 也吸引着中外知名企业的各类人才。几年来, 先后有10多名中高层优秀管理者以及技术骨干加盟到企业的行列中, 他们看重的正是越秀地产的事业、公司的未来和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是重视对社会、对客户的责任和义务, 实现合作共赢

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 除了施工环节外包外, 从设计-采购-营销-工程管理-监理-物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 产业链上各环节层层递进、相互配合, 为质量把关, 从根本上保证客户的利益。在物业管理环节提供贴心管家式的服务和“贴心管家”等多元化增值服务;坚持阳光销售, 诚信宣传、诚信销售、诚信服务, 并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投诉处理流程。

善待经营伙伴, 形成了同进退、共荣辱、齐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在招投标过程中, 坚持阳光操作, 在合同条款中, 列入安全、文明施工、产品质量、进度、环保要求以及知识产权、反贿赂等内容;建立了供应商履约评价机制, 每年坚持召开总结大会进行表彰、奖励, 在后续招投标中优先考虑优秀供应商。

公司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公民”的内涵, 树立“义商”形象。公司每年均以优良的经营业绩回报股东和投资者。2010年, “越秀投资”被香港联交所评为“十大杰出内房股”。自2005年以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连续九年获评“广东地产资信20强”, 多次被评为A级纳税大户。在2010年亚运、残运会期间, 公司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安保服务和维稳工作;先后出资1000万元建南粤先贤雕像、出资100万元赞助国际龙舟赛。积极投身社会扶贫工作, 承担了茂名和从化两个地区三个贫困村的扶贫任务, 投入大量资金开发项目, 探索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同时, 公司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近年来公司为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2000多万元。2011年8月, 在广州市房地产行业率先编制并向社会公布了公司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越秀地产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五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教育工作

印制发放企业文化小册子、利用OA系统、公司网站、内刊、墙壁标语、楼梯间的D V D、员工大会、工会代表大会、支部会议等对员工加强企业文化的宣贯;进行企业文化专场宣讲会、“六种意识”和危机教育活动、心态与悟性讲座、“企业精神大家谈”以及设立理念宣传板、开展理念诵读、解析、宣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加强榜样的引导。坚持以文化理念为核心评选先进人物, 并在企业内刊、网站以及举行表彰大会进行宣传报道;对于先进典型在培训、提职、晋级、外出参观学习等方面给与优惠和照顾。在基层单位开展“青年岗位能手”、“金牌物业经理”、“标杆售楼部”、“销售状元”、“设计创新能手”、“优秀监理部”等主题实践活动。

同时, 积极构建员工互动沟通渠道。从思想上、事业上关心员工, 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坚持重大事项及时征求员工意见, 公司领导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听取基层员工的呼声;实行企务公开, 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加强企业内刊的建设, 《越秀地产》杂志已经成为广大员工抒发感情、提出意见建议、经营总结的重要园地。注重利用各种文化活动, 给员工创造沟通互动、加深感情联系的机会和渠道, 如每周定期组织员工开展球类、舞蹈等文体活动, 一年一度组织有员工家属参加的“亲子、亲情”旅游活动, 不定期组织开展“员工家庭日”和离退休人员参观公司新办公场所的活动。这些活动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受到广大员工的欢迎, 赢得了和谐气氛。公司还注意从生活上关心员工, 公司设立专项资金, 尽力帮助困难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每逢重大节日, 坚持走访慰问离退老干部、困难员工;为生日员工送上贺卡与贺金。赢得了员工和家属的支持和赞许。

另外, 加强统一企业外在环境。规范了办公环境、交往环境;完善企业标识、广告语、服装等视觉识别各要素, ;建立和完善了公司品牌、产品标准化体系, 并已在一些新的项目如江门、中山、南海、烟台、武汉等地正式启用。

班级管理的三个境界 篇11

一、管的境界:勤于管理,热心治理秩序然

班级管理“管”的境界,是班主任履行职责、进入管理状态的境界。凡接管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都要经历治理班级“管”的初期阶段。进入“管”的境界,班主任管理主要表现在“勤”字上,靠责任心和热心使班集体生活走向组织有序,使学生有安全感。

1.重任在身勤于管

在班级管理“管”的初期,班主任心理压力较大,需要料理的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站在教育管理的最前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班主任需要眼勤、嘴勤、腿勤。

在班级管理初期,班主任管理方式往往以“管”为主,表现为事事过问“管辖”多,对学生要求“管教”约束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注意用引导激励法和情感的推动力量等“理”的方式。管,班主任需要有责任心、热心和真心,用心灯照亮学生的心田。

责任心,是班主任自觉自愿做好分内工作的心情,是带好一个班的心理基础。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工作不推托,不怕苦和累,心甘情愿去做班级管理各项工作,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信赖的人。

热心,是指班主任满腔热忱地去做班级工作,把爱学生、爱班级与爱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千头万绪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所不辞,义无反顾,表现出人民教师爱生乐业的高尚情操。班主任凭着热心帮助学生尽快扬起学习的风帆,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爱的人。

真心,就是真心实意做好班级工作,做到真心真诚和真实。班级管理难事多,需要班主任直面现实,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求真务实。班主任以自己的真心和人格魅力做事,使学生感到班主任是可敬的人。

2.热心点灯秩序然

班主任热心点灯,勤于管理,使班级管理向规范迈进,就进入了“管”的境界。从班级的组织状态、人际关系和学生进步等方面综合表现来说,主要有六点:一是班集体呈现了有组织的样子,学习和生活纪律等从无序走向有序。二是班级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学生对班集体由陌生走向了认同,把自己融入了班集体中。三是班级制度在建设中,班级教学和学生行为走向了规范。四是人际关系走向和谐,同学之间心理逐渐相融,表现了团结友好,学生有了学习安全感。五是学生对班主任由陌生走向了认识,班主任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六是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趋于稳定,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新气象。

3.“管”——负责任的班主任

班主任的“管”,是全面的、全程的、主动的、真心的。从班级管理专业的视角上说,“管”的重心是建设班级,是营造育人环境,而不是辖制和维持。班主任凭着责任心、热心和真心治班,照亮学生的心田,才能使班级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管”,才不误人子弟,所带的班级才有希望,才会使学生的生命成长走向幸福。“管”是对班级工作的主动负责,表现着一种敬业精神、勇气和力量。班主任进入了“管”的角色,勤于管,真负责,是负责任的班主任。

二、“管住”的境界:善于管理,良心经营班级安定

由“管”到“管住”,班主任凭良苦用心经营,班级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状态,使班级管理达到了“管住”这一境界。班主任“管”“理”并重,善于管,使班集体走向了安定团结,蓬勃向上。

1.“管”“理”并重善于管

班级管理由初期到中期,班主任已从繁忙的管理事务中有所解脱,不再是事必躬亲,已由“操心”“焦心”走向了“顺心”,基本掌握了“管”“理”并重善于管的方略。注重以健康向上的文化引领人,以德育人,育人育心。

班级管理达到“管住”这一境界,是班主任真抓实干、良苦用心经营的过程,班主任要有良心、信心和耐心。良心,主要指教师的事业心,又与责任心和爱心紧密连在一起,良心是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保证。班主任的良心贯穿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和对社会负责的情怀,对班级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力求圆满,不留盲点。信心,主要是指是把班级管理搞上去、达到预期目标的勇气和良好愿望。所谓信心,一是指班主任的自信心,一定能管理出成效来;二是指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信任,蕴含着班主任与学生和谐互动相互促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信心是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信念和力量。耐心,是指班主任管而不厌,理而不倦的心态和精神风貌,遇急事理智不急躁,碰难事理性不烦恼,耐心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走向成功的心理基础。在班级管理中,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或学生教育中出现“反复”,也保持着耐心和理智,使问题消融在耐心中。

2.良心经营班级安定

“管住”是指已经由“乱”到“治”,班级学习生活已经安定,班级管理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级管理规范,正气不断上升。二是班级制度健全,班干部发挥了作用,班内事事有人负责,学生对班集体有了认同感。三是总体上人际关系和谐,不同个性学生之间心理相融,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四是学生对学科教师有了认同感,班主任有了一定感召力。五是学校要求的德育、教学、后勤等各方面工作能按时完成。六是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各学科作业能基本完成,极少出现抄袭作业、逃学等不良现象,基本控制了流失辍学现象,全班学生成绩不断上升。

3.“管住”——称职的班主任

所谓“管住”,并不是把班级管死,把学生思想管僵,不是抑制学生个性,而是指对班级纪律、学习生活行为等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班主任凭良心经营,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使班级管理达到了“管住”的境界,度过了班级管理的一系列“难关”,反映出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本事。班主任凭良心“管住”了一个班级,胜任并使班级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境界,善于管,管得住,是称职的班主任。

三、“管好”的境界:精于管理,爱心浇出花满园

班主任“管住”了班级,再经过精心的科学管理和艺术性管理,使班级管理有了一个飞跃,达到了各方面满意的一定高度,即进入了“管好”的第三境界。达到“管好”的境界,班主任管理体现出了一个“精”字,用爱心和智慧浇花育果,使班级管理达到了优化,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精于管理,科学育人

班级达到“管好”的境界,班级进入了优化管理状态。班主任精于管理,更加注重文化熏陶和情感力量的推动,班级管理有了特色,真正体味到了当班主任的幸福感。

班级达到“管好”的境界,要靠教育精神、教育管理知识和管理艺术,需要爱心,要有恒心、细心和精心。恒心,指班主任管理意志与目标经久不变,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教育精神。学生的生活常常来自家庭和社会等环境的不良因素干扰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一劳永逸,稍疏忽麻痹,就可能“出事”。不进则退,班级管理必须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必须有水滴石穿的心理品质。恒心,体现的是班主任管理意志和教育精神。细心,指班级管理注重细节,管理到位,体现了班级管理的艺术性。细心,体现在对班级管理各环节的严谨和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体贴、要求和评价等多方面的用心缜密。如,对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把握上,要有洞察力和细微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化解学生的思想疙瘩,要通过细腻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加严格,爱与严同行;对自己的仪表言行等师表形象更加在意。精心,指对班级管理特别用心和专心,管理精细化,体现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精心管理,讲求的是精要和效率,按学生成长的教育规律办事。班主任是班级的设计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创新。要精心设计管理目标,营造人文环境,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得到呵护,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活动,做到适合、适时、适当和适度。

2.爱心浇出花满园

班级管理达到“管好”境界,是指班主任科学育人,使全班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了全面发展。一是班风建设好,形成了蓬勃向上,勤奋严明的良好班风,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但关心而且向往,积淀了班级管理文化。二是管理机制健全,形成了良好的学生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学生由被动的遵规守纪发展到多数学生能够严格自律。三是人际关系和谐,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学生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不但认同,并从内心尊重和爱戴,班主任有一定影响力。四是整体工作基本做到了学生、学校、家长、社会满意。五是全班学生已由爱学习到会学习,能主动学习,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升。从学生发展上说,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没有违法犯罪和流失辍学的。

3.“管好”——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管好”班级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从管理类型上说,是从任务型到经验型、再到智慧型的发展过程;从管理方式上说,是由监管到服务的变化过程,也是由“管”到“不管”的过程;从管理心态上说,是由操心劳神到精神自我解放的过程;从管理实践上说,是教书育人的不断追求和创新的过程;从教育影响力上说,是班主任有一定号召力到感召力、再到有影响力的过程;从班主任与学生成长关系上说,是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从管理经验和成就上说,是由摸索到体验,再到趋于成熟的过程,也是逐步走向成功的过程。

从“管”到“管住”再到“管好”,是班级管理发展三个不同阶段,是班级管理的三个层次水平,并非僵硬的划分。至于何时达到“管好”境界,要受学情、校情及班主任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真抓实干科学育人的过程。精于管理,管得好,才是优秀的班主任。

中小学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人生的指路人。班主任管理素质直接决定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质量,需要爱心和教育智慧,要善于探索,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解决问题,以使班级管理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意境与境界 篇12

关键词:意境,境界,现代意义

“意境”与“境界”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 历来探讨甚多, 然而一般使用往往不加分别, 甚至纠缠不清, 这也许是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同时加以使用混淆了“意境”与“境界”的界限的原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二者内涵不加界分, 将“意境”与“境界”二语交混使用。王国维虽然缺乏对“意境”与“境界”的清晰界分, 但似乎又不自觉地意识到了二者的区别。例如, 他在《人间词话·第五十一则》中说: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照大旗’、‘中天悬明镜’、‘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观语。”此处所赞的“千古壮观语”的“境界”,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意境”。可见“意境”与“境界”虽有相同之处, 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许多论文对“意境”和“境界”的解释也只是围绕“境”这个中心词组合成复合词“境域”、“境地”, 将境界解释为“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将意境解释为“文学作品写出的有意蕴的境地”。这样的解释看似通过定义将两者进行区别, 但这个定义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甚至还是让人感到模糊, 感到莫名其妙。“境地”怎么理解? “有意蕴的境地”又该怎样解释? 为了使“意境”和“境界”有更科学的划分, 可以借助西方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文学观念, 强化了文学研究的本体意识, 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学范畴, 如“文学性”、“陌生化”等等, 增加了理解文学的角度, 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促使文学研究的科学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将意境与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进行比附, 来促使意境研究的科学化, 并正确区分意境与境界, 这对分析作品及文学研究的科学化有很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意境———意之境

( 一) 意境的语义分析

1. 语义的破译

“意境”一词, 最早见之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极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物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用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1]

自意境产生至今, 对它的研究便没有间断过, 从司空徒的“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 到严羽所说的“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境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王士祯的《池北偶谈》, 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对意境有极深入的阐释, 但近代对意境的研究有一种流行的观念, 认为意境是“意”和“境”的结合, 把意解释为客观景物, 而“意”则为向“心”, 当意境以并列结构出现时, 其所指也就非常明显了, 即是“情”与“景”的合一。

2. 主观之“境”

说到意境, 便会想到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其实所谓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实则是意境的创作手段, “境”是最终构建出的想象空间, 而非客观景物。若说意境是“意” ( 主观感情) 加“境” ( 客观事物) , 是情与景的交融, 那么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类并无客观事物, 完全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淌的诗歌又如何解释呢? 它并没有景物, 也可以说它有意境。诗中虽有景, 但已经是“我”意识之中的景, 是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的景。正如王国维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统一、情景交融都是从创作论角度说作家或诗人要把景物融入景中表现, 不使人感到“景语”和“情语”的分离。总之, 意境是“意之境”, 是由主观生发出的审美想象空间, 而不是主客观的相加, 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的概念。

( 二) 意境的美学追求

意境, 一提起来总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然而对于这种美仿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是因为美并无一个统一的标准, 但是我们可以从古人对意境的体味和品评中大致得出意境美的几点追求。

1. 空灵

空灵之美源于老庄, 老子说: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对文学也应如此, 如果太实, 对人一样会失去作用。文学作品不是要直接告诉你一个道理, 而是读者通过感悟自己悟出道理, 因此作品中留有空白是对“空灵”的最直接理解, 诗的空白处其实正是美的关键所在。唐代诗人朱绛有一首《春女怨》: “独坐窗前刺绣迟, 紫荆枝上转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这首诗写得非常朴实, 写一个姑娘独坐窗前刺绣, 立意也直露, 说她有无限伤春之意, 诗至此可以说是全无诗意, 但最后一句却不同了, “尽在停针不语时”留下了一大片空白, 令读者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可见, 艺术空白之于意境, 之于诗是多么重要。有空白才能留给读者一个审美的想象空间。

2. 含蓄

诗有意境便会空灵, 诗一空灵便觉含蓄, 其意韵往往是模糊的, 会给人以幽远的感觉。正如严羽所说的“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境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2]如况周颐论词所重之“幽”、“深静”都可以归于“含蓄”, 他说: “潘紫严词, 余最喜其《南乡子》一阕, ……歇拍尤意境幽瑟。”又说: “词以深静为至。韩持国《胡捣练令》过拍云‘燕子渐归春晓, 帘幙垂清晓’, 境至静矣, 而此中有人, 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浅而渐深。”[3]这里所讲的“幽”以及“由浅渐深”的特点, 正是含蓄的表现。“此中有人, 如隔蓬山”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不可理解为没有主观色彩, 只是这种色彩比较淡, 比较含蓄, 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到, 之所以感到“无我”, 就在于它含蓄, 幽远。只有“思之思之”才能得其真味。

3. 天真

天真的美学理想, 显然也是上承老庄的。在《老子》那里, “真”是道德其本特征。在《庄子》中也有云: “真者所以授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4]山水田园诗所创造的意境, 就好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浑然天真,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韵味无穷, 陶渊明的诗真可谓“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淡然无味。

空灵、含蓄、天真是作品所蕴含的浑然一体的美。意境美不只是追求其中的一点, 而是兼而有之。意境这三美是意境创造最基本的美学追求, 在此基础上意境还有飞动、真挚等诸多美学追求。总结意境美的这几点追求, 可以更好地把握意境的特质,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意境, 清晰地区分意境与境界。

二、境界

( 一) 境界概说

“境界”一词, 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文论。李涂的《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 灵均《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 子瞻《大悲阁记》是佛境界文字; 《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集中论境界, 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但王国维所举的“境界”含义十分驳杂, 用词也是时而用“境”, 时而用“境界”, 时而用“意境”, 并且在王国维那里境界有时指意境, 王国维虽然缺乏对意境与境界的界分, 但又意识到了二者的区别, 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丰富, 甚至驳杂到无所不包, 既有意境论又有创作论。当一个理论大到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 有必要将意境从境界说中区分出来, 属于意境的部分还是应由意境负担。

( 二) 境界的内涵

本文认为, 境界是指文学作品所达到的审美层次, 是一个有高度和深度的层级概念。这一概念实则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艺术化境界注重的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及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化程度。明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认为: “曹溪汗下后, 信手拈来, 无非妙境。”并且批评张籍虽善言情, 王建虽善征事, “而境皆不佳”。这里所说的“境”其实是“境界”, 就是作品达到的艺术程度。

精神化境界是指作品的精神内涵及作者凝注其间的人格和价值观。王国维对苏辛以及李后主词的特别推崇,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其精神境界及作品所展示的深厚的人生的感悟及认识。作家精神境界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境界、价值的大小。

当然, 不论是从艺术化角度而言的境界, 还是从精神层次角度而言的境界, 都是一个同义连绵词, 是一个层级的概念。

三、意境与境界研究的现代意义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使文学研究的科学化[5]。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 而否定文学文本与作者思想、人格及社会生活的联系, 致使它不可能使文学研究科学化。什克罗夫斯基不赞成把文学作品归结为其所表达的思想, 这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我们要对文学进行评论就要以不偏不倚的方法解释其意义和价值。这种需要的本身证明概念化和概念化的过程是合理的, 对一般因素的认识, 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也是认识文学作品的先决条件”[6]。这也就是说内容和形式都是很重要的, 形式不是独立存在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隔”与“不隔”来评价诗的水平, 他注重在表达技巧上达到的效果, 然而即使有再佳的技巧, 作品是有时空条件的。在某一时空条件下被认为是“不隔”的作品, 能否被另一个时空的人所领会, 恐怕不易回答。科学地研究一部作品或研究文学, 不能只重技巧或形式, 应进一步就其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去考虑。能经历时空, 超越国界的伟大作品, 必定是蕴含了人类共同崇高情操的高境界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24.

[4]庄子·渔父[M].孙通海, 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7:360.

[5][俄]雅克布森.序言:诗学科学的探索[G]//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1.

上一篇:积极应用下一篇:护理病历缺陷